時間:2022-09-08 11:03:3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家校合作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缺乏信任、互動與回應機制: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困境
家庭教育是人類最原始、基礎的源頭教育。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對安全的第一意識便是來自孩童時期的家庭教育。隨著現代性本身的發展和全球化趨勢導致的風險無限擴大化,風險社會作為對中國社會結構產生關鍵性影響的另一種力量開始崛起,我們所處的社會結構開始由物質財富分配向風險分配重組。而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實施中往往關注的是他們自身的狹隘利益,忽視了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力。一方面,由于地域、時間、文化層次、工作關系和自身的參與意識等影響和制約,家庭無法也不愿參與高校的管理和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的獨立性和專業性,作為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也不愿意家庭廣泛的參與,因此家庭和高校之間的互動將無從產生。尤其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內容和路徑上,高校多從維護學校的穩定出發,而忽視了學生本身,或者家庭的因素,那么形成的結果就是輸入與輸出信息的極不對稱性,故而,公共教育的實施主體便失去了約束性和自覺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無法兼顧到對家庭因素的考量。人的自利性造成了“凡是屬于最多數人的公共事務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務,人們關懷著自己的所有,而忽視公共的事務:對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對他個人多少有些相關的事務。”[6]因而由人組成的組織或利益集團在常態下更關注自身的利益。政府作為“政治人”,是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源。但在現實中,政府往往又無法繞開自己的利益,無法避開“經濟人”理性的支配,常會選擇在更短的時間內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日常中,政府的公安、司法、衛生、文化、工商、質檢、宣傳、新聞出版等有關部門并沒有與高校形成緊密銜接和良性互動。據調查,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仍由校內某一職能部門承擔,這就造成了公共安全教育師資、資源的緊缺,教育成效不明顯,尤其是風險社會所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使大學生在風險面前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應對,風險意識淡薄,這也是高校突發性事件頻發的誘因之一。公共安全教育制度缺乏全員參與,缺乏互動平臺,安全教育常常成為事后的補救,缺乏前瞻性。一定程度上說,是信任、互動、回應機制的缺乏和預警機制的不健全。
公共安全教育是一項合作的事業,在風險面前,各利益主體是積極索取自己的狹隘利益,還是積極互動、資源共享、互惠信任、平等合作。很顯然,應對風險的公共安全教育絕不是高校自身的義務,而是政府、社會、家庭共擔的責任,那么只有各利益主體的廣泛參與,平等合作,建立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合作新模式,各利益相關者的訴求才能得到合理解決,利益相關者的投入與回報才會相匹配,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快樂成才塑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切實提高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1培育風險文化,構建風險共擔機制
高校在實施公共安全教育時,要放眼世界,洞察國際風云變幻時局,結合青年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和風險社會的不確定性,提高他們對風險的認識、應對和化解能力,構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為了保障這個機制的良性運轉,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形成良好的誠信、授信和互動,在互動中促進利益的共榮。同時強化風險的共擔,使每一個主體在風險面前,都出自整體的利益,而不是自身或某個集團的狹隘利益。
2疏通家長參與渠道,構建家校合作模式
在家校合作模式中,馬忠虎對家校合作活動的分類及家長在不同活動中的角色提出構建“以家為本”和“以校為本”的合作模式,崔鳴國則提出以“家校互動”為合作模式。無論是“以家為本”、“以校為本”,還是“家校互動”,最首要是要疏通家長的參與渠道,參與渠道不暢通,合作就得不到落實。高校可通過網絡為溝通載體,互聯網的產生和廣泛運用為家校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溝通平臺,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實施中,可通過微博、網絡電視、QQ群、飛信等多種方式溝通交流,訊息的快捷性和私密性使教育效果更為明顯。除了運用現代的多媒體技術之外,還可沿用傳統的書信形式,滿足不同的家庭需求。總之,高校和家庭只要通過采取多種途徑產生互動和回應,那么建構起家校合作模式,就會促進公共安全教育的實施,并取得明顯的成效。
3增強利益共生共榮,構建府校合作模式
2.美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的發展與評介
3.陜西省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
4.中國特殊教育發展現狀研究
5.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研究
6.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認同與工作滿意度的調查研究
7.國外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和使用及其對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啟示
8.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
9.特殊教育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10.論特殊教育從人文關懷到行動支持走向
11.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及其啟示
12.從政策解讀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的建構
13.特殊教育最佳實踐方式及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14.醫教結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徑——實施背景、內涵與積極作用的探析
15.我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現狀研究可視化分析
16.特殊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與應用現狀調查研究
17.信息化視角下的特殊教育發展對策探究
18.寧夏特殊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19.中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狀況及地區比較——基于2001-2010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相關數據
20.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壓力、應對方式及職業倦怠
21.論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22.論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23.中美特殊教育教師政策比較研究
24.新疆特殊教育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25.醫教結合:現階段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對路莎一文的商榷
26.國內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素質研究現狀與趨勢
27.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財政:歷史、現狀及未來
28.“復合型”特殊教育教師的培養——基于復合型的內涵分析
29.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
30.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師資格制度的現狀與發展
31.西方特殊教育研究進展述評
32.美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發展現狀及啟示
33.特殊教育應是國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優先保障的領域
34.我國特殊教育教師職后培訓模式新探
35.中國殘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轉型——福利政策體系化與福利提供優質化
36.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家庭沖突對工作投入的影響:情緒智力的調節作用
37.特殊教育教師資格制度的比較研究
38.新疆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39.醫教結合:特殊教育中似熱實冷話題之冷思考
40.積極心理學視角的特殊教育教師情緒勞動策略研究
41.醫教結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徑——理論依據、相關概念的探析
42.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
43.美國特殊教育師資問題及對我國的啟示
44.普通幼兒園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在園生存現狀
45.中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師資隊伍現狀調查
46.吉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現狀與對策
47.多元文化視野下少數民族特殊教育發展的思考
48.云南省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現狀調查研究
49.我國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現狀述評
50.特殊教育學科體系探析
51.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實訓師資隊伍建設探析
52.提高特殊教育發展水平的政策建議
53.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隊伍結構及需求情況調查
54.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特殊教育師資培養的范式轉變
55.上海市學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調查研究
56.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問題研究
57.特殊教育設施布局需求分析與發展規劃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58.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標準及發展模式的研究述評
59.浙江省學前特殊教育的現狀及對策
60.韓國特殊教育現狀的研究
61.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特殊教育的政策與實踐走向
62.特殊教育立法問題研究——人文關懷的視角
63.多學科合作是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兼論“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發展政策
64.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的現狀及發展研究
65.美國特殊教育教師任職標準的演變和特點分析
66.中國特殊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與前沿主題——基于近十年《中國特殊教育》刊載文獻可視化分析
67.臺灣地區特殊教育及對大陸特殊教育發展的啟示
68.中國特殊教育的投入與產出:基于面板數據的潛變量增長模型分析
69.山東省特殊教育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70.澳大利亞特殊教育師資與中國特殊教育師資的比較研究
71.改革開放30年北京市特殊教育發展及現狀研究
72.美國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視性評估原則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73.關于特殊教育教師流失問題的思考
74.美國特殊教育就業轉銜服務解讀及啟示
75.隔離與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變遷與分析
76.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的現狀與職業倦怠的關系
77.臺灣地區特殊教育法律的特點及啟示
78.試論我國特殊教育師資培養中的幾個爭議問題
79.醫教結合是當代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
80.美國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長參與
81.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82.特殊教育的循證實踐取向
83.我國特殊教育法律體系的現狀與發展
84.特殊教育學校經費投入與支出狀況分析及政策建議
85.國內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述評
86.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現狀調查研究
87.關于四川、重慶等地特殊教育師資現狀的調查
88.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素質現狀調查
89.我國特殊教育發展轉向及其改革邏輯與重點領域
90.近年來我國特殊教育教師研究的熱點領域與知識基礎——基于CSSCI學術期刊1998-2013年文獻的計量分析
91.社會支持在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職業枯竭與職業承諾之間的調節作用
92.韓國特殊教育法的演變及特殊教育發展歷程
9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學校職能的轉變
94.質的研究范式與特殊教育研究:基于方法論的反思與倡議
95.美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解讀及啟示——基于美國學科教師專業標準
96.改革開放30年中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及政策建議
97.教育技術學范疇下特殊教育資源建設研究
摘要:2019-2020年,《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實務》課程工作組以中國茶的運輸為主線,將中國茶史與世界史相結合;將傳統茶文化傳播途徑——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與當今的介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相結合;在現代篇將傳統茶文化延伸至年輕人喜愛的奶茶文化,加入了奶茶品牌營銷、牛奶和砂糖的供應運輸、電商平臺傳播,以項目實踐的方式完成中國茶的歷史疏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代入感,完成《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實務》課程的線上教學總設計。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傳播;茶運輸;線上教學;項目化
該課程的線上教學將古今中外的茶輸出路線,按照地圖板塊、發生年代、茶的品種、運輸方式、運輸組織形式等多維度層級劃分為二、三級子項目,將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中的所有關鍵知識點進行合理拆分,融入進每一個子項目任務;同時注重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在《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實務》課程中注入愛國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讓學生以完成一個個小的項目任務的方式獲得人生觀的成長,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完整教育結構。
《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實務》課程工作組分成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湖南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湖南環境生物職業學院組成的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團隊;第二梯隊是思政課教師和計算機專業教師;第三梯隊是企業專家團隊。三個梯隊集思廣益,共同建設課程資源與學習數據,包括:授課視頻、非視頻資源、課程公告、題庫、測驗和作業、互動交流情況、考核情況、學校SPOC使用情況。
課程團隊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也出現了較明顯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團隊資源整合和創新能力不夠
課程的線上教學總設計主要由第一梯隊的老師負責,思政課教師和企業教師提供建議,資源建設中可以獲得計算機教師的幫助。課程建設中最關鍵的就是團隊的默契度,雖然課程組團隊成員構成較為合理,尤其是第一梯隊,匯聚了三所職業院校的物流專業骨干教師,但團隊間成員分散,只能通過QQ群直播、電話會議、微信群等方式溝通交流,成員有各自的個人事務,也都非常忙,能湊在一起討論的時間并不多,很多時候溝通回復不及時,團隊的默契度欠缺。
《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實務》課程特性是需要團隊成員走出錄播室,不能閉門造車,教師深入現場,在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中進行一段實地跟拍,最好是沿著某條茶運輸路線,完成多式聯運的全程跟蹤報道,但疫情期間活動自由度受限,又加上缺乏制作經費和錄制團隊,在課程資源建設上缺乏創新,不能給學生提供很好的直觀感受。
2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缺乏地氣
《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實務》課堂教學的設計線比較單一,課前及課中以資料查閱、在線討論、頭腦風暴等多種方式開展,引導學生跟著教師的線上教學資源完成學習,課后每個小項目給學生布置對應的任務和作業,讓學生完成課后復習,這樣的課堂教學形式沒有很好的實現“翻轉課堂”,與學生溝通的形式單一,學生缺乏積極回復,課堂教學的設計并不能很好體現當初加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初衷。
3課程資源建設與企業實際銜接不夠緊密
以二、三線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訓條件是不足以完成該課程的的實踐錄播,為了保證省級職業教育精品課程的質量,課程資源建設中的實踐或現場錄屏,就需要得到相關企業的大力幫助,需要茶企、物流公司、進出口貿易公司等多方協助,但因為人脈資源的限制,找不到相關的合作企業,與企業實際銜接的緊密度上打了較多的折扣。
4課程團隊對中國文化、地理歷史及人文科技一知半解
要高質量的完成這門課的線上資源教學,不僅僅是了解該門課程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團隊成員具備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對地理歷史及人文科技都要融會貫通,這樣才能不牽強,不生硬的提升課堂層次,實現顯性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既能實現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又能完成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目前課程團隊在中國文化,地理歷史及人文科技方面還是一知半解,只能通過翻閱書籍、網上查閱、觀看記錄片的形式慢慢補充這塊短板,在課程資源的制作上肯定會受到學識水平的局限而施展不開。
針對以上在省級職業教育精品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本課程工作組會一如既往的通過深化課程目標、內容、結構、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與課程固有的知識、技能傳授有機融合,在課程建設的具體過程中,發動創新思維,以新思維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謀求新發展、以新發展推動新方法,以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實現課程建設的創新發展,進一步提高課程建設質量。
職業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經濟轉型對職業教育產學合作的影響與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經濟轉型背景下,產學合作面臨一定的挑戰。職業教育領域的產學合作關系到社會人才的供應,也關系到產業和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迎合經濟轉型的實際情況,對產學合作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和改善,制定合理的制度以及管理機制,為產學合作提供強力支持。論文對經濟轉型背景下產學合作受到的影響展開分析,并對產學合作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對產學合作的長遠發展發揮促進作用。
【關鍵詞】經濟轉型;職業教育;產學合作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1069(2020)05-0050-02
1引言
現階段,經濟轉型導致社會的人才需求出現一定的變化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讓以往在職業教育中沿用的理念和方法已經不再滿足客觀的需求,產學合作也受到一定的沖擊。院校、行業、企業以及政府都需要在產學合作中發揮出自身的價值,思考以往產學合作中的不足,分析如何對產學合作進行改革,讓產學合作的優勢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對地方經濟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這就需要了解經濟轉型下產學合作的實際開展情況,院校、政府、行業以及企業是否在產學合作中出現一定的偏差。
2經濟轉型對職業教育產學合作的影響
2.1對人才培養結構的影響
現階段職業院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讓職業教育的整體發展得到一定的促進,但是隨著經濟轉型,產業技術迅速升級,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經濟的發展對職業人才的需求增加,尤其是對高職人才的現實需求增加,對中職人才的現實需求在減少。國內經濟從粗放型增長,開始變成集約型增長[1]。產業的類型也開始逐漸向著資產密集以及技術密集的方向發展,產品的技術含量迅速提升,需要的勞動力是真正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另外,如今企業對人才也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素質方面,崗位技術的難度不斷提高,院校培養的人才不僅需要有完備的知識結構以及較高的技能水平,還要具備適應力以及終身學習理念。
2.2對專業設置的影響
在計劃經濟背景下,職業院校受國家經濟體制的約束,專業的設置是政府主導的,院校要結合政府的規劃,設置于自己的專業,并按照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招生計劃,在人才培養方面制定計劃,這樣的模式落后于經濟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時代,國內的職業院校開始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專業的設置[2]。但是很多的院校并未從以往的思想中解放出來,專業設置非常盲目,哪些專業熱門,就設立哪些專業,培養出的人才并不符合經濟的客觀需要,并不滿足產業結構的實際需求,人才并不符合當地行業和企業的客觀需求。
2.3對產學合作管理模式的影響
管理模式也是產學合作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在經濟轉型中,政府的職能以及管理主體出現一定的變化,結合當下國內產學合作管理的發展,不斷制定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議。對管理模式進行完善,對院校的實際發展是非常重要的[3]。
國內的院校利用企業資源,培養出一些高技能的人才,因此,注重開展產學合作。但是企業參與一些合作項目的積極性并不是非常高,即便參與一些項目,合作的積極性也并不是非常高,雙方的合作層次是比較低的。例如,一些參與合作的企業,僅僅是為學生實習提供一些場所,將學生視為企業的廉價勞動力,并未建立管理機制,很多的實習師傅并不會將真正先進的技術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導致學生的實習形式化。
2.4對產學合作動力機制的影響
動力機制關系到產學合作能否順利開展,當下經濟的轉型處于非常關鍵的時期,國家需要很多生產建設以及管理服務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因此,要對產學合作進行完善。調動企業以及院校的積極性,實現深度的合作。企業和院校都有參與產學合作的利益基礎,但是如今產學合作并未獲得穩定的動力機制。首先是學校方面,一些院校的理念落后,沒有形成為企業服務的重要意識,在產學合作的實際開展中,對企業的項目缺少參與的積極性,對員工培訓也并不是非常積極,沒有借助院校本身的師資力量以及知識水平,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以及技術方面的支持,這樣企業的積極性也會受到打擊;其次是企業方面,企業本身在產學合作方面沒有形成十分成熟的理念,因此,在產學合作也沒有太高的積極性,國家并未制定法律制度,規定企業要承擔的任務,很多的企業對產學合作沒有較高的參與積極性,一些企業參與合作項目時,多數并未從戰略的角度進行認識,僅僅是為學生提供實習的基地,以及選擇學生就業層次的合作。
3經濟轉型促進職業教育產學合作發展的對策
3.1完善產學合作政策
職業教育可以借鑒一些國外的做法,在產學合作方面,政府要加強對產學合作的支持,在財政方面加大投入,建設高質量的實訓基地。企業、學校以及社會共同承擔合作項目保障機制。在產學合作中學生的實訓基地、企業稅收以及貸款方面,給予政策方面的支持,鼓勵企業不斷在產學合作中作出成績,并激發院校的積極性,在政策方面制定相關的法律,規定學生實習中,院校、企業以及學生的義務和權利,從而讓產學合作的過程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3.2轉變企業對產學合作的觀念
企業需要意識到高技能人才對自身以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可以說產學合作關系到企業未來的長遠發展。職業院校進行人才培養,是為企業進行人才輸送的重要過程,學生的技能要經過長期的實踐鍛煉才會得到提升,院校本身在資源上的局限性,需要靠與企業合作才能達到培養目標,所以雙方是相互需要的關系。在產學合作中,企業要及時為院校提供一些用工需求以及行業信息,如某方面工藝技術的改進以及科技的更新,要讓學生掌握這些新技術。企業要加強與院校的深入交流,指派一些經驗豐富的員工,為學校設置相關的課程,并強化學生實踐指導,讓院校可以完成人才培養的任務,使畢業生的素質和能力符合企業崗位的客觀需求。在產學合作中雙方要深入了解,明確雙方改革的方向。
3.3設置合理的專業以及課程體系
院校需要注重對專業的合理設置,體現出對社會的適應力。首先,開設與市場需求相契合的專業,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能符合行業以及企業的客觀需求。因此,在產學合作中,院校要明確市場人才的實際需求,在專業設置之前,讓相關教務人員對當地的企業人才需求展開調查,深入企業對人才類型以及標準進行充分論證,確定專業的方向。其次,院校進行專業的建設,要注重體現學校以及區域的特色,結合學校的情況和區域的特色,對師資、實驗設備以及管理機制進行調整,對于原專業進行適當改造,設置符合實際需求的專業。
課程體系方面,主要是注重學生文化知識以及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專業課要結合崗位的情況,降低專業課的系統性,提升專業課的靈活性,讓理論和實踐相互銜接,讓學生更多參與一些實踐課程。
3.4明確行業協會的職責
在教育教學方面,本著“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原則,我通過自主閱讀、參加研訓活動、教育碩士學位進修等途徑深入學習教育教學基礎理論和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堅持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內化理論。在教學中我能夠整合課程資源,優選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設計,積極探索以“創設情境,明確目標——研讀教材、發現問題——小組合作,共同探究——解決問題,認識升華——交流分享,總結評價”為主要步驟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讀、思、問、議、評”的學習方法及“會聽、勤思、敢說、善問”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參與、體驗、感悟、生成”的互動交流中,自然達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育人目標,從而充分體現出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特征及“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作用,也實現著師生民主和諧交往中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雖然我沒有承擔班主任工作,但是我能夠積極配合班主任實施管理,做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時格外關注后進生轉化,做學生們的良師益友,因此任現職以來,本人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年10月被評為校級骨干教師。
六年來我在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取得的成績主要有:【1】**年11月,《自覺磨礪意志》課例的教學設計,在**省優秀教學設計方案評比中被評為二等獎;**年1月,在**區區域性課題《學生自主發展教育研究》評比中,被評為二等優秀論文;并在《**教育》**年第2期上發表,并作為**市**區“十五”教育科研成果被錄入《自主發展教育研究》一書中。【2】**年3月,撰寫的《淺談初中思想政治課學習興趣的激發》一文,被**省教育學會評為**年度優秀論文三等獎;**年4月,在**市教育學會義務教育思想品德教學專業委員會**年學術年會上,被評為一等論文。【3】**年6月,執教的《自覺維護正義》一課,在**區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拉練課”評比活動中,榮獲一等獎。【4】**年11月,執教的《世界文化之旅》一課,在**區第五屆“三杯賽”活動中,榮獲優質課二等獎。【5】**年12月,撰寫的論文《談“繼承傳統美德文化,弘揚現代文明禮儀”校本課程的設計、實施與反思》在**市校本課程開發研討會暨校本課程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年會上,被評為二等論文。【6】**年12月,撰寫的論文《探索勃勃生機的教育,提高思品教學的實效性》在第六屆**市基礎教育論壇會上,被評為三等優秀論文;**年3月,在《高校社會科學研究論叢》中發表。【7】**年3月,撰寫的《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一文,被**省教育學會評為2007年度三等優秀論文;**年5月,在《**教育》上發表;**年10月,在《中學課程資源》上發表。【8】2009年4月,參加**區教師基本功比賽,獲得優秀獎。
另外,在兼職的其他工作方面,我也取得了累累碩果。如:綜合實踐活動課——【1】**年12月,撰寫的論文《淺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發展性學生評價》在**市教育學會發展性學生評價研討會上,做了學術交流并被評為一等優秀論文;并在《**教育》**年第2期上發表;并于**年10月榮獲中國教育學會第19次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2】**年7月,執教的《關于中學生營養科學與飲食文化的調查與研究》一課,在**市初中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優質課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優質課。【3】**年8月,撰寫的論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與反思》在**市**年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研究會年會上,被評為一等論文。【4】**年6月,撰寫的《文明禮儀伴我成長》在**區綜合實踐活動課案例評選活動中獲二等獎。科研工作——參與了國家、省、市、區級多項課題研究,有近十項研究成果獲獎、發表,并親自主持了區級個人課題研究;05年9月開始兼職科研專干,為學校“十五”課題結題和“十一五”課題開題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評為區“十五”優秀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宣傳工作——曾做過7期《海之韻》校報副主編,8期《家校彩虹橋》家長小報責任編輯,負責學校《課改文集》、《學校規章制度匯編》、《**教育》我校專刊的統稿工作,多年來一直兼職學校新聞報道員,為學校的宣傳工作盡心竭力,得到廣泛贊譽,曾獲區優秀報道員稱號。人事工作——07年4月開始兼職人事干事,雖然事務龐雜瑣碎,但我能夠始終以飽滿的熱情、一絲不茍、任勞任怨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如出勤統計、校務記錄、報表上報、證明出具、檔案管理、人員調動、工資變動、退休教師活動、教師評職考核等,真正做到讓領導放心、讓群眾滿意。
我深知:教育是事業,其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其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其生命在于創新。在教育的田園里,我將繼續辛勤而快樂地耕耘著,爭做“研究型教師”,創造新的輝煌,做出更大貢獻!
一、大賽主題
創新伴我成長!(何繼善院士題詞)
二、大賽宗旨
以專業權威辦民間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盛會
三、評審顧問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常委)
黃伯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
何繼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
王永民(中國發明協會副理事長、著名發明家)
張景豐(香港發明協會會長)
四、大賽內容
㈠學生參賽內容
1.發明創新作品(分為A發明作品、B創意設計、C科幻畫)
2.現場創意制作(分為創意七巧板、創意機器人、創意紙飛機)
㈡教師參賽內容
1.發明創新作品(含發明項目、科教制作項目)
2.創新教育論文
五、大賽特點
1.免費參賽。所有參賽者免收參賽費和作品評審費。
2.公平公正、開放包容。以嚴謹合理的賽制和嚴肅規范的評選方式,公平公正樹立大賽權威;以開放包容態度,辦發明創新愛好者自己的科技節。
3.促進成果轉化。以促進校園發明創新成果轉化為目的,搭建紙媒、網絡、會展三位一體的立體化展示交流交易平臺,對接企業和投資公司,推動校園發明創新成果轉化。
4.推薦上電視節目。通過與電視臺合作,推薦獲獎選手上電視節目,打造草根發明創意明星。
5.推選參加國際發明展。推選優秀獲獎項目參加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和亞太地區青少年機器人大賽,讓校園優秀發明項目走向國際大賽和頂級發明展覽交易舞臺。
六、獎項設置
獎項分小學組、中學組和教師組。
1.發明創新作品評選:設金、銀、銅獎,各獎項名額分別占通過初審總數的10%、20%、30%,中學組A、B、C各類在各獎項中分別占比50%、30%、20%,小學組A、B、C各類在各獎項中分別占比40%、40%、20%。
2.現場創意制作競賽:分類別設金、銀、銅獎,各獎項名額分別占現場參賽人數的10%、20%、30%。
3.教師組設金、銀、銅獎,各獎項名額分別占通過初審總數的10%、20%、30%,發明創新作品、創新教育論文在各獎項中分別占比50%。
4.單項獎:設最佳人氣獎和企業專項獎(由企業贊助命名)。
5.團體獎:設優秀組織獎和全國創新教育實驗基地稱號獎。
6.輔導老師獎:設優秀科技輔導老師獎、全國十佳科技輔導老師獎。
七、參賽對象和作品申報
1.全國各中小學校在校學生和老師,由學校統一組隊,免費參賽。
2.作品申報統一用電子版,按要求發送到專用郵箱,不單獨接收紙質文件。
八、活動時間
1.作品及材料申報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0日
2.初審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4日
3.復評日期:2013年10月15日至10月20日
4.大眾投票及專家評審日期:2013年10月21日至11月5日
5.全國總決賽日期:11月中旬(內容含發明創新作品終評、獲獎作品展示交流交易會、現場創意制作競賽、頒獎晚會、全國創新教育高峰論壇等)
九、聯系方式
作品申報專用郵箱:
大賽活動官網:,QQ群:276748993
組委會地址:長沙市八一路59號《發明與創新》雜志社
咨詢電話:0731-84586643、 84461836、84586760
一、大賽主題
創新伴我成長!(何繼善院士題詞)
二、大賽宗旨
以專業權威辦民間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盛會
三、評審顧問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常委)
黃伯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
何繼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
王永民(中國發明協會副理事長、著名發明家)
張景豐(香港發明協會會長)
四、大賽內容
㈠學生參賽內容
1.發明創新作品(分為A發明作品、B創意設計、C科幻畫)
2.現場創意制作(分為創意七巧板、創意機器人、創意紙飛機)
㈡教師參賽內容
1.發明創新作品(含發明項目、科教制作項目)
2.創新教育論文
五、大賽特點
1.免費參賽。所有參賽者免收參賽費和作品評審費。
2.公平公正、開放包容。以嚴謹合理的賽制和嚴肅規范的評選方式,公平公正樹立大賽權威;以開放包容態度,辦發明創新愛好者自己的科技節。
3.促進成果轉化。以促進校園發明創新成果轉化為目的,搭建紙媒、網絡、會展三位一體的立體化展示交流交易平臺,對接企業和投資公司,推動校園發明創新成果轉化。
4.推薦上電視節目。通過與電視臺合作,推薦獲獎選手上電視節目,打造草根發明創意明星。
5.推選參加國際發明展。推選優秀獲獎項目參加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和亞太地區青少年機器人大賽,讓校園優秀發明項目走向國際大賽和頂級發明展覽交易舞臺。
六、獎項設置
獎項分小學組、中學組和教師組。
1.發明創新作品評選:設金、銀、銅獎,各獎項名額分別占通過初審總數的10%、20%、30%,中學組A、B、C各類在各獎項中分別占比50%、30%、20%,小學組A、B、C各類在各獎項中分別占比40%、40%、20%。
2.現場創意制作競賽:分類別設金、銀、銅獎,各獎項名額分別占現場參賽人數的10%、20%、30%。
3.教師組設金、銀、銅獎,各獎項名額分別占通過初審總數的10%、20%、30%,發明創新作品、創新教育論文在各獎項中分別占比50%。
4.單項獎:設最佳人氣獎和企業專項獎(由企業贊助命名)。
5.團體獎:設優秀組織獎和全國創新教育實驗基地稱號獎。
6.輔導老師獎:設優秀科技輔導老師獎、全國十佳科技輔導老師獎。
七、參賽對象和作品申報
1.全國各中小學校在校學生和老師,由學校統一組隊,免費參賽。
2.作品申報統一用電子版,按要求發送到專用郵箱,不單獨接收紙質文件。
八、活動時間
1.作品及材料申報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0日
2.初審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4日
3.復評日期:2013年10月15日至10月20日
4.大眾投票及專家評審日期:2013年10月21日至11月5日
5.全國總決賽日期:11月中旬(內容含發明創新作品終評、獲獎作品展示交流交易會、現場創意制作競賽、頒獎晚會、全國創新教育高峰論壇等)
九、聯系方式
作品申報專用郵箱:
大賽活動官網:,QQ群:276748993
組委會地址:長沙市八一路59號《發明與創新》雜志社
咨詢電話:0731-84586643、 84461836、8458676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尊重人才,重視教育已也生入人心。近幾年來我國經濟迅猛增長,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要求也更為迫切。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而不至于落在起跑線上,這個也是早期教育受到廣泛關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這也是新時期新社會對學前教育的要求。
隨著政府對早期教育關注程度的提高以及教育資金的投入,學前教育來到了生機勃勃的春天。這不僅僅是對學校老師的挑戰同時也是對家庭教育的挑戰。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也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這是在我見習的期間看到的,去年冬天我在一所公立幼兒園見習,我所在的班級是大四班,有一天早上我發現有兩個孩子在爭吵甚至還動手打人,我上前了解情況,原來是明明想借圓圓的玩具,明明不肯,圓圓就動手搶了他的玩具,所以兩人就了打起來。
我和帶班老師鐘老師聊到這一現象時深有感觸:現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深受老人的寵愛,有些家長因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老一輩的人幼兒教育論文,這種現象使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帶著一絲驕縱和自私。爸爸媽媽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有什么好吃的也讓著孩子,僅孩子吃,孩子根本不懂的什么叫做分享。
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筱筱的爸爸媽媽每天都忙與做生意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她。筱筱和外婆住在一起,外公早已去世,而外婆自己開了一個小店,沒有太多的時間照顧筱筱,筱筱沒天都一個人呆在家里,沒有人和她說話,陪伴她的就只有一個玩具娃娃。。在學校筱筱也不愛說話,和小朋友們的關系也很差,從不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總是獨來獨往。
我想這和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家長甚至存在著這樣的教育誤區: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孩子送到學校就是老師的事,教不好就是老師的責任。
熟不知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父母必不可少的一種永恒的責任與義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家庭是幼兒進入社會的橋梁,是兒童進入社會的起點中國。父母的愛好、言行、行為習慣對幼兒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樣家長的期望,,教育態度對幼兒的行為,性格的養成也是至關重要的。
針對這些現象我認為改善家庭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家庭教育的改善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改善家庭教育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學校方面
1、家園合作。促進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糾正家長的教育誤區,形成正確的、科學的教育觀,如請家長來園參觀了解幼兒的這一天的學習生活,在園表現,讓家長觀看幼兒在學校的游戲、活動,了解幼兒學到的知識和經驗。
2、舉辦親子游戲促進家長與幼兒之間的交流。
二、家庭方面
1、尊重幼兒。幼兒是有意識的、有思想的,獨立、單一的個體,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更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應該得到尊重。父母應重視對現有階段的教育,即促進幼兒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只注重智力的發展。以幼兒的興趣為第一導向,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父母通過仔細觀察幼兒潛在的天賦信號就能發現幼兒的天賦,并進行開發使其得到發展。
2、提升父母的知識結構和內容,不少父母認為自己的知識水平差,就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對幼兒的家庭教育把自己作為父母的職責僅僅等同于“保姆”的看附義務,只負責幼兒的衣食起居。而不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也是接觸孩子最多的人。
3、理智地對待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父母在教育幼兒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要想妥善的處理并解決這些問題幼兒教育論文,就必須運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當父母心情不好,有事在忙或對幼兒提出的問題難以啟齒時父母往往會說:去去去小孩子家的問那么多干嘛或者是沒看見我在忙嗎等等,諸如此類的回答只會挫傷幼兒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再比如當父母對幼兒提出的問題難以做出回答時父母往往會做出模棱兩可或者錯誤的回答,這不僅僅使幼兒失去一個觀察事物的好機會也可能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在這個時候父母可以直接說出媽媽不會,但是我們可以一起查查書本或者電腦,不僅僅滿足幼兒的好奇心還可以促進父母與幼兒之間的感情,這又有什么不可為的呢。
4、讓孩子學會愛。在當今社會,大多數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故而孩子受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等等學許許多多親人得愛,幼兒無時無刻不被愛所包圍,可是他們卻不懂得用愛來回報他人,認為愛自己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并不會感到珍惜,這是十分可悲的事。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用故事,兒歌等一些幼兒喜歡的形式或言傳身教的方法讓幼兒學會關愛他人,幫助他們形成真、善、美的概念,培養幼兒的美好情操。
幼兒時期的孩子,成長更多的是一種健康心智的發展,所以家庭教育一定得使用正確得當的方法為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能激發幼兒的興趣的環境
09學前
39號
一、我國中小學教育的現狀與創新教育
高考是分水嶺,這是中國的教育的基本特點。雖然近年來,大學迅速擴招。上大學已不再是難事,一考定終生的就業體系也已不復存在,但是,高考仍然是中國教育的指揮棒,仍然發揮著巨大的魔力。現在,高考仍然是分水嶺,只是它分流的不再是“干部”和“群眾”,而是“一本”和“二本”,是“名牌”和“普通”。
要上名牌大學,就得上名牌高中,要上名牌高中就得上名牌初中,依此類推,瞄準高考的教育已提前到了娘胎,人生的馬拉松從孕期就開始了沖刺。
由于高考題量越來越大,知識面越來越寬,考生答卷時根本來不及思考,中學教育為了應對這個指揮棒,不得不走題海戰術,通過增時補課的方式,三年的課程用兩年時間完成,接下來就是一輪又一輪的復習和模擬考試。高考前訓練的目標是機械反應和死記硬背,學生要練到一看題目就知道答案的水平,不能思考,更不能推演,因為高考不允許學生有這樣的時間。由于高考題中的超綱題目,導致了高考前的教學中必須補充大量的超綱內容。這樣,教學內容增加,而教學時間卻被壓縮,雙重的擠壓,除了囫圇吞棗,學生別無選擇,這使大量學生的課業做成了“夾生飯”,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學好的信心。沒完沒了的題海戰,沒完沒了的疲勞戰。長期嚴重的睡眠不足。這就是高中學生的常態,
高中生為了高考而戰,初中和小學的學生們狀態又如何呢?初中生要為考個好高中而奮斗,小學生要為考個好初中而奮斗。孩子們除了在校的學習,還必須完成大量的家庭作業,為了全面的“素質”,為了在高考中能加個“特長”分,更要參加各種課外班。學習學習再學習,這就是中國孩子的基本狀態。玩,對大部分中國孩子來說已成為奢望;累,已成為中國孩子們的常態。
事實上,在整個教育環境唯筆試成績論的大勢下。教師個體搞創新教育,是很難的。靠個別有真知灼見的老師搞創新教育,也難以有實在的成效。因為創新教育首先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的創新,所以說,只要應試教育的現狀得不到真正的革命,中小學教育中的創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實現。
二、我國大學教育的現狀與創新教育
中小學教育為了高考分數而戰,那么,沒有了統考壓力的大學,創新教育又搞得怎樣呢?
縱觀我國大學教育,對于知識和技術產生的背景和過程、當時研究這些問題的目的等等對創新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的內容,教材中沒有,教師也不講。事實上。大部分教師對這些重要內容也不了解。學生學到的僅僅是死知識,沒有了解到這些知識和技術所體現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所產生的閃光的思想,更沒有領會到科學偉人們身上所體現的強烈的創新意識,
由于缺乏相關的激勵機制,很多大學老師,特別是基礎課老師,幾十年教授同一門課程,多年使用同一部教材。大學里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各門課程考試的題目穩定性極高。每年的試卷只是在前一年基礎上稍作改動。在這樣的體制下,很多大學老師也習慣于“教書匠”的工作和墨守成規的思維方式,創新的意識和精神、創新的能力與動力都嚴重缺乏,創新教育也就不可能在大學常規教學中體現出來。
近年來,有些大學設置了《創新學》類的選修課,越來越多的大學設置了“創新”學分,也有幾部關于創新的書如《創新學》、《創新學教程》等教材出版,但大學中的創新教育并未真正“熱”起來,大部分學生拿創新學分是被動的,就像高考中的物理“實驗”題目仍用筆答一樣,大學中的創新學分往往也是用筆回答問題來完成的。就像很多教師只是在面臨職稱或考核問題時才制造論文一樣,大部分學生拿創新學分也是制造出來的。這樣的“創新”,質量是可想而知的。
三、對創新教育發展現狀的分析與思考
瀏覽創新教育方面的論文,我們發現,中小學教師和大學教師完成的創新教育論文有很大的差別。首先,數量不同,中小學教師寫的論文遠多于大學教師。其次,論文角度不同,中小學老師寫的創新教育論文,基本上都把課程教學與創新教育相結合,而大學教師中只有少數人把創新學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這些人成為創新學專家,而其余大部分人卻與創新教育無關。
我們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關鍵是體制――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在我國,不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論文在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中都具有超重的地位。中小學教師的論文,以教學研究為主體,教學方法、教學案例、課堂實錄等,都可以成為論文的內容,在考核制度特別是職稱的壓力下,中小學教師很自然地會把“創新教育”、“素質教育”這樣的口號引入自己的教學,形成這樣的論文也就成為自然。而我國大學考核評價體系中,對教學研究的關注度遠遠低于中小學,大學要求的論文要有“大學的水平”,偏重于“學術”,要“科研”成果,大學教師潛心研究教學的人不多,寫教學論文的更少,要研究創新教育,也必須把它當作學科來研究和建設成果要么叫“創新學”要么叫“創新論”,似乎只有達到“學”和“論”的水平,才算達到了“大學的水平”。
任何能形成一定普遍性的社會現象,都有兩種力量在起作用,就是前引力和后推力。前引力的基本特征是“引領”,就像羊群需要領頭羊一樣,人群也需要領頭人。通常,前引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主動的。后推力的基本特征是“推壓”,主要來源于制度和行政推力,在這樣的推力下,不論是否愿意,都得去做某些事。后推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被動的。目前我國教育體制中,不論是在中小學還是在大學,創新教育都缺乏前引力,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職稱的壓力,中小學教師的論文會大幅度減少。事實上中小學老師搞的創新教育研究與嘗試,大部分沒有合作團隊。也沒有“科研”立項,更無經費支持,自己在教學中試了,能夠寫成論文,如果能發表或評個什么獎,最終為職稱評定創造了“條件”,就算“圓滿”了。而大學教師要搞創新教育,則一無前引力,二無后推力,因為大學的評價體系中,目前很普遍的是重科研而輕教學,科研工作與培養學生分離,文章與教學分離。沒有幾個教師對創新教育真正有興趣。在高校搞創新教育,按現在的體制,合適的做法就是把創新教育當作學科來研究和建設,要立項,要經費,最后完成一兩部專著,才算有始有終。
綜合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創新教育基本上還處于最初級的起步階段,中小學和高等院校對創新教育的探索道路完全不同,體制上嚴重缺乏創新教育的前引力和后推力,師資隊伍本身目前還普遍缺乏創新意識、缺乏創新能力、缺乏創新教育的理念,也缺乏創新教育的動力和能力。
四、對推動創新教育的構想
創新教育應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終生教育。創新教育是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教育,是系統工程,它不僅是學校的責任,還是全社會的責任。
首先,必須為創新和創新教育提供足夠的前引力。對于大部分民眾來說。前引力具有更大的作用,要建立創新型國家,必須讓創新者能夠得到創新帶來的實在利益,如果老百姓能看到大量創新創富的故事,榜樣的力量就會激發出無盡的創新動力。如果人們認識到創新能夠創富,創新意識就會深入人心,創新教育的理念也就自然在民眾中形成。但要真正解決創新前引力的問題,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社會制度體系的支持,必須很好地保護專利和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不但要完善,而且要有很好的執行力度,新聞媒體的宣傳、社會力量的促進,都是極其重要的。對于學校搞創新教育,也要解決前引力的問題,在目前沒有太多創新教育成功經驗可起引領作用的情況下,要出相應的政策,鼓勵廣大教師大興創新教育之風,要把創新教育的成就作為重要的成果予以認可,將創新教育的成果予以大力的宣揚和推廣,樹立榜樣,形成引力。
其次,必須為創新教育提供足夠的后推力。就是用制度和行政的力量去推動、督促教師進行創新教育的研究與嘗試,在制度上鼓勵和要求教師進行創新教育的嘗試,在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中,把創新教育作為對教師的一種考核指標。筆者認為,在目前教師隊伍普通缺乏創新教育意識和能力的情況下,后推力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狀態下,要真正讓創新教育熱起來,這種后推力是主要的動力。
如果創新教育有了前引力和后推力,那形成創新教育的大好局面就為時不遠了。
五、對大學進行創新教育的構想
在大學搞創新教育,可以使用“兩條腿走路”的方式進行推行,一是組織力量專門從事創新研究和創新教育,開設創新學課程。二是把目前中小學進行創新教育的方式引入到大學教學中,即把創新教育融合到大學其他課程之中。經過一定的發展,如果形成既有專門的創新學教育,又有所有課程都蘊含創新教育的局面,創新教育就真正蔚然成風了。
幾年來,學校一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并堅持納入學校長遠規劃之中,建立較強的組織網絡,成立心理健康領導小組,不斷調整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已基本形成了校長室、中層、教師、家長、學生、后勤六級組織管理教育網絡,做到層層把關,職責分明。
每學期制訂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組織全體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和輔導技能、技巧的培訓。由專職心理輔導老師負責心理咨詢室的個別輔導及心理放松室的工作,建立“秦老師信箱”,并設立“歐陽熱線”。召開心理骨干教師會議,明確心理健康課題研究任務。結合區教育局進行“導師制”的研究工作,培養受導學生寫好“成長日記”,“導師”認真記載輔導過程,記錄成功個案。由大隊輔導員負責學生輔導委員會,利用紅領巾廣播、紅領巾電視,利用大隊部黑板報,大中小隊活動等陣地開展富有趣味的、輕松愉快的心理健康活動及心理健康知識宣傳。
組織開展好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優秀的心理教育方法,讓每個家長都能初步了解心理教育的知識和途徑,避免不良問題行為的發生。2003年至今,共舉辦12期“優質家教,心理健康公民道德教育”專題輔導班,其中包括聘請“知心姐姐”雜志社專家向家長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聘請成功家長親歷講授育兒經驗。
多層次、全方位喚起師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提高認識,統一思想,使孩子有個水晶般美麗、可愛的心靈。
二、營造三大氛圍,陶冶愉快心境
為讓學生在舒適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我們著力營造三大氛圍:輕松愉快的音樂氛圍,親切友善的人文氛圍以及賞心悅目的環境氛圍,讓孩子們從中擁有快樂的心境。
1.營造輕松愉快的音樂氛圍。我們的“三唱兩跳一隊日”活動,早晨,周一唱國歌,周二唱隊歌,周三周四跳歡樂健身舞,周五唱校歌。午后校園響起輕松愉快的音樂,這是“小小心育團”的成員為大家播放的音樂,讓大家在音樂中舒緩、調節半天來的緊張心情。美妙、動聽的音樂中,學生時而欣喜、時而低唱、時而陶醉、時而遐想……此時的世界是屬于他們的,他們則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放學時,悠揚的薩克斯旋律“回家”送孩子們離開校園。
2.營造親切友善的人文氛圍。我們提倡師生之間民主相處、朋友相待,對于不良的問題行為,也建議教師正面引導,用心去交流,以情染情,讓學生在溫暖和親切,尊敬而又友好的氛圍中自覺地變得健康、守紀、活潑。創設良好的人文環境,還必須在同學間創設友好熱情、溫暖而無歧視的氛圍,我們在大中隊干部中設立學生輔導委員會,讓委員會的學生和大中隊隊干部發動隊員開展“營造友善、溫暖、文明而無歧視的環境”、“手拉手,為需要幫助的伙伴出力”、“讓世界充滿愛”等系列活動,讓一些缺乏家庭溫暖和孤僻的兒童、家境貧困的自卑兒童,有行為問題的兒童感受到同學的親情、集體的溫暖,從而變得自信、開朗而健康。
3.營造賞心悅目的綠化氛圍。青青的草、紅紅的花、高高的樹、平整的草坪,還有一塊塊寫著各種名言和富有詩意的優美句子、立在花叢中的各具形狀的牌子。那是后勤處的同志為了讓學生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美麗的綠色,領略到大自然之美和校園環境之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營造愉悅的心境而布置的。
三、優化陣地建設,健全學生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有自己的陣地,我們開設了心理咨詢室和心理放松室,讓心理專職老師歐陽玲在心理咨詢室接待,對于前來咨詢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并進行記錄和資料積累。另外,我們對全體學生開設了心理放松室,讓學生在課間、午后去心理放松室捶捶沙袋、玩玩撲克和玩具,進行正常的心理宣泄,減緩心理壓力。
其次,我們建立了“秦老師信箱”和“歐陽熱線”,讓學生有什么心理困惑和疑問可以直接給“秦老師信箱”寫信或與歐陽老師通電話。對于學生來信,秦老師都一一找他們談話進行了個別心理輔導。對學生的電話咨詢,歐陽老師也進行了耐心而親切的輔導,使受輔導的學生大多都解決了心理困擾。
再次,我們充分利用紅領巾廣播站的陣地,每周三中午通過廣播教全體學生學做心理保健操,讓全體學生從中獲得舒暢平靜的心情。由大隊輔導員秦老師負責學生輔導委員會,利用紅領巾廣播對學生進行心理知識專題廣播,利用紅領巾電視播放孩子們自編自導自演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品,利用大隊部黑板報出心理健康知識,組織開展富有特色的大隊活動,布置并輔導各中隊長開展富有趣味的、輕松愉快的心理健康中小隊活動,并在黑板報的一角開設心理健康專欄。
四、抓好“心輔”隊伍,提高心育質量
一所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在于對個別學生的心理輔導,更在于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全體學生充分發揮潛力,達到最佳水平。為了對全校三千多名學生進行切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重視抓好班主任隊伍,努力提高心育質量。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培訓
我們在每個學期初對班主任進行心理輔導培訓,聘請心理教育專家孫義農教授作專題講座,組織全體教師觀看“心理健康專家報告”錄像;由持心理上崗證的錢琴副校長和輔導員秦老師以及教科所主任、心理骨干教師倪學文、教導主任呂雁南等為大家分別上了《教師怎樣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心理輔導的意義、內容和方法》、《心理輔導優秀教案舉例》、《人際交往的良好方法》、《教師禮儀》等。逐步引導教師走進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一些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同時我們還采用聘請心理教育專家來校作講座,邀請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報告團沈農華教授作《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講座。讓專家站在理論的高度引領大家高起點看心育,扎扎實實從一點一滴搭建心育工程。同時學校還派教師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等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和研討活動,讓外出學習回來的教師采用講座、示范課等形式向全校教師作匯報,實現資源共享,共同提高。鼓勵年輕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上崗證書自學考試。通過一系列舉措,提升教師的心教理論水平和輔導技巧,從而涌現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土專家”。
2.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操作
在各班主任有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后,該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我們的教育教學之中,讓心育真真正正地服務于學生呢?為此我校采用了各種各樣的形式:結合科研課題注重經驗積累,平時讓教師寫教育隨筆,讓學生寫成長日記,每一學期上交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和優秀教案。注重資料的積累,成果的展示,每個教研組自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集》、政教處編的《導師制案例集》等成為我校心育工程的成果推出,更是成為引領教師繼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值得借鑒的經驗。
3.做好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工作
骨干教師的示范課在整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無疑取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2002年11月倪學文老師和章九英老師的兩堂課《學會合作》及《笑對人生》,作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起步,使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對教育學生的重要性和實效性,于是大家一起嘗試、探索。終于在2003年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大規模展開,四五年級每班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課。特別是在2005年5月舉辦的四年級心理健康教育大展示和五六年級的心理健康小品設計和拍攝中,我們深深地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實實在在地走進了我們的教育教學。同時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僅僅限于對本校教師的引領,同時也引領了南潯區的心理健康教育。
4.每兩周上好一節心理輔導課
為了讓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們的“服務學生”宗旨中得到普及,取得更廣泛的作用,每學期,各班主任還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自己的班級管理計劃。每兩周結合班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際,舉行一次高質量的心理輔導課,及時有效地為學生解決心理困惑,釋放心理,獲得一份良好的心理素質。
五、結合團隊活動,開展同伴輔導
少先隊活動、社團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有一共同點,那就是重活動、重體驗。為了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隊員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塑造完美的心靈和人格,我們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與社團活動、少先隊密切結合起來,使之具有可行性、生動性、活潑性和可接受性。
在活動中,開展孩子們喜愛的同伴輔導活動,如“趕走煩惱小妖精”、“快樂你我他”、“幽默笑話賽一賽”等生動有趣的小隊活動。在中隊活動中,如“歡樂大本營”、“爭做自信的好隊員”、“面對挫折我不怕”等生動有效的中隊活動。本學期我校還在各中隊心理輔導隊活動地基礎上,開展了“感受快樂好處多”的大隊活動。活動中,大隊長對各年級的隊員代表分別抽查了各方面的心理知識,隊員們應答如流。隊員們還談了自己怎樣從失敗到成功,從自卑到自信的心理感受,從而呼喚每位隊員都大膽自信地喊出:“我能行,我很棒”,把大隊活動推向。
我們還充分利用少先隊宣傳陣地進行教育,如利用廣播進行“心靈之約”專題廣播,教《快樂屬于你》等輕松活潑的歌曲;利用大隊部板報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利用紅領巾電視向全體學生播放心理健康教育小品,這些小品都是隊員在輔導員指導下自編自排的,既培養了隊員的能力,又行之有效地對全體學生進行了形象生動的教育。結合“書香校園”的創建,本學期全校開展了經典詩文表演比賽,61個班,61個節目,精彩紛呈,在經典詩文的或歌或誦中,領略中國文化的精髓,陶冶健康的情操。
此外,我們還注意發揮紅領巾小記者的作用,讓小記者們積極向新聞媒體宣傳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和成果,加強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外界的交流。
六、辛勤澆灌心花,結出累累碩果
在長期的、全面的、系統的、務實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研究中,取得碩果累累,具體表現在:
1.教師心理素質增強、心育理論和技巧日益豐富
“擁有一份快樂的心情就擁有世界的一切”,教師在心理輔導孩子的過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心懷感激和心存幸福的教師越來越多。這份心境使得教師能從正面,親切、友善地對待孩子,使孩子們心靈得到陽光的照耀,讓孩子倍感溫馨和快樂。
其次,教師的理論水平也獲得提高,各級各類獲獎甚多。其中,倪學文老師的公開課《放飛想像》獲市首屆心理教育輔導課賽課一等獎,優秀教案《學會合作》也獲市一等獎。《放飛想像》、《我的朋友在哪里》、《學會合作》等課在區、市觀摩課中或好評。陳小鄉老師的心理教案《我能行》獲市三等獎,個案設計《讓孩子心里充滿陽光》獲市二等獎。章九英老師的優秀教案《笑對生活》獲市二等獎。秦玉琴老師的論文《在活動中培養自信心》在市少先隊論文評比上獲獎,秦玉琴老師的論文《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多彩的活動之中》在區心理健康交流會上交流。周建榮老師《談健康心理品質和培養》、《幫助學生走出心理誤區》等多篇于《小學教學改革小實驗》等報刊。2007年學校有9位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還在全國“健康杯”中獲二、三等獎。學校同時還被評為市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
2.學生身心得到發展,自信心得以提高
許多學生在教師的心理輔導后,情緒變得積極了,自信心也增強了,人在積極的情緒下總能把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于是大多數學生的潛力都發揮出來了,學習成績提高了,區里每年的學科質量抽測,我校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經長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數學生不僅具有樂觀、向上、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還能促進學生的智力和身體的發展,使身心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3.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得深入細致,學生問題性、攻擊明顯減少
學生偶爾發生的攻擊,教師能及時進行個別輔導,以心輔心,以情染情,使學生在良好情感的熏陶下變得正氣、健康、活潑、開朗。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了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促使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校學生呈現自信向上,富有朝氣的精神面貌。
4.心理健康教育促進美育的發展
自信活潑開朗的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各項藝術類的比賽,如“十佳小歌手”、“十佳小樂手”比賽,舞蹈比賽,小品比賽,合唱比賽及鼓號隊、銅管樂隊比賽。由于學生的心理素質好,各項競賽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舞蹈獲市區一等獎,鼓號隊獲市、區金獎、一等獎,田徑、三棋獲區比賽第一名。學校連續多年獲區藝術教育先進集體稱號。
一、指揮棒——堅定專業自覺的信念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目的,人本主義的目的,與人有關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實現’”[1]。教師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這種專業發展的核心在于教師教學實踐能力與科學研究能力的發展。而教師科學研究能力的發展,尤其表現在可量化的會做課題、會寫論文上。教師個人只有通過“做課題”和“寫論文”,才能不斷從教育問題和現象中探索教育發展規律,扎實開展教育領域的創造性實踐與認識活動。要使教師積極主動地“做課題”和“寫論文”,最為關鍵的內在基本前提是喚醒教師的專業自覺。
當前許多中小學教師言必稱“忙”、“累”,也衍生出明顯的功利化色彩的教學、研究行為,究其根本原因,是投身教育事業的責任和信念不夠堅定,是專業自覺的意識和能力未得到足夠喚醒。來自外部的刺激固然可以促動教師取得一定的進步,但卻無法滿足教師到達專業發展的彼岸,因為只有源自教師內在的驅動激勵,即教師的專業自覺,才能促使教師獲得真正的自我提升與完善。教育家葉圣陶1919年在教育論著《今日中國的小學教育》中提出:“教育事業原是教師做的,教師不能只等旁人來‘覺我’,要靠自己覺悟。……若是從‘自覺’得來的,便靈心澈悟,即知即行。”[2]每一位教師都是自身成就專業發展的主人,都萌發著發展自我、實現自我的真誠愿望,都蘊藏著無與倫比的工作激情與無限豐富的創造潛能。要想源源不斷地把種種激情與潛質發揮出來,就需要充分喚醒教師的專業自覺,增強教師自我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重視并完善職業生涯規劃,用堅定的專業自覺的意識和日益提高的能力,指導每一天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而逐步走向教育科研的理想狀態,也就是“人人有課題,人人有論文”的教育境界。
二、風向標——“三型”科研教師的內涵
在建立清晰的專業自覺基礎上,教師將改變憑借經驗常識開展教學的不科學狀態,將扭轉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無思考現象。為使教師的專業自覺更好地落實到科研意識與能力中,引領教師用教育科研指導專業發展,先要樹立適切的發展方向,即倡導教師向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三型”科研教師轉變。
所謂“學習型”,指教師具備終身學習的優良品質,將終身學習融入到日常教學工作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終身學習成為教師的一種生命狀態,讓學習始終充盈著教師的生命。教師需要學習的專業發展知識極為廣泛,一是認真研讀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專業著作與文獻,增強專業學術知識底蘊;二是虛心請教教育對象與同伴,深入了解學生特點與規律,加強同伴互助與反思;三是時刻關注教學實踐現狀的改革與發展,在解決教學實際問題中不斷學習新思想與新知識。
所謂“服務型”,指教師能夠運用教育科研,不斷促進自己教育服務意識與能力的提升。具體來講,就是通過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研究,主動撰寫教學研究學術論文,并對研究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轉化應用,服務上級教育決策制定,服務學校優質教育發展,服務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所謂“創新型”,指教師具有較高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能夠利用批判思維、發散思維、直覺思維等創造性思維方式,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和研究活動,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智力支持,為學校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優質資源。而提高教師創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徑,莫過于讓教師從事幸福的教育科研活動。
三、助推器——踐行科研自覺的路徑
教師個人如何堅實地踏上教育科研道路,逐漸成長為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科研教師?以下三條發展路徑不妨值得嘗試。
路徑1:勤于讀書
明代文學家吳應箕《讀書止觀錄》開篇講:“子墨子南使衛,載書甚多。弦唐子見而怪之。墨子曰:‘昔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下,其修至于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吾安敢廢是?’”這則讀書故事啟示我們,要把承擔的教育責任和對學問的追求很好地統一起來,要把讀書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放在心坎里,落到行動中,忙里也要偷閑,時時處處擠出時間讀書,持之以恒地增長和更新知識。正像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所言:“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3]
教師要善于與經典對話,向大師請教,讓頭腦更加清晰,讓思維得以發展,進而指導教育行為。讀書,尤其是讀經典著作,能夠滿足教師專業成長的精神需求,能夠讓高尚的精神食糧在教師內心深處產生效應。
路徑2:樂于合作
教師朝向“三型”科研教師發展,離不開個人的研究與反思,但僅憑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教師間的合作同樣是不可或缺的發展路徑。教師間合作的方式有哪些?“把教師合作彌散于日常的學校生活和專業的教學生活中,……通過諸如教學對話、協同教學、課堂觀察與同伴互導及合作教研等方式向對方敞開心靈,開放課堂,開展合作。”[4]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合作的過程中應持有開放包容、尊重欣賞的心態,真誠地傾聽、理解各種觀點,在激發與碰撞中實現思想的重構,追求彼此間資源的共享與增值。
當前教師間合作的重要價值已成為共識,合作漸漸成為教師常態化的研究方式。但“教師之間的合作其關鍵問題不是有沒有合作,而是合作的品質如何。而衡量合作品質的高低,關鍵指標之一就是,彼此在合作過程中可否生成一些新的理念和知識,以持續地支撐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5]合作之后,教師個人思想上是否生成了新的智慧?情感上是否獲得了愉悅的成就感?是否真正實現了教師間有效溝通與反饋,產生了實質性的合作效果?這才是教師進行合作時需要重點關注與深入反思的問題。
路徑3:善于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1925年在南開學校演講時曾說:“做一個整個的人,……要有獨立的思想——要能虛心,要思想透徹,有判斷是非的能力。”[6]這告誡我們,學做一個人,要學會獨立思考,學為人師者,更要善于在思考中尋求新知。獨立思考這一思想上的創造性勞動,并非必然能形成真知灼見,但真知灼見往往在獨立思考的土壤上開花結果。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面對的一個個形態獨特各異的學生,面臨的是即刻生成的不確定性的鮮活教育情境,這就為教師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與研究帶來不竭的豐富源泉。而教師創造的最有價值的載體,仍要回歸到從事教育科研上,自覺地承擔教師個人課題研究和撰寫教育教學研究論文。“對于一線的老師來說,最好的課題就是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我們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就是最好的科研課題。”[7]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從教學細節著手,把想到的說出來,把說出來的寫下來,做到心、口、手的和諧一致,及時用語言文字把靈光閃現的智慧之光記錄下來,日積月累,便可將自己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教學方法、經驗乃至風格、思想得以發揚,也就會親身感受到做科研型教師特有的高峰體驗。
參考文獻:
[1][美]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馬良誠等譯.動機與人格[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9.
[2]葉圣陶.葉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5.
[3][蘇]B.A.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416.
[4]崔允漷,鄭東輝.論指向專業發展的教師合作[J].教育研究,2008,(6):35.
[5]崔允漷.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框架及其意義[J].教育發展研究,2011,(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