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6: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跨境電商國際貿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面對新的社會、經濟形勢,對國際貿易專業本科生將來就業提供良好的機遇,同時對如何更好地適應新形式要求、滿足人才市場需求、提升國際貿易專業本科生創新創業能力也是新的挑戰。跨境電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通過對本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探索,更好地將本課程與國際貿易專業技能銜接,激發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適應當前“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機遇、培養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跨境電商人才,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能。
一、國跨境發展及人才需求狀況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呈現明顯波動變化,而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則呈現穩步上升趨勢, 2008~2015年八年間交易規模擴大了5倍,由0.8萬億增至4.8萬億。2015年,全球經濟持續低迷,跨境電商增速也有所放緩。由圖1可以直觀看出,2015年,我國對外貿易較上年絕對水平有所下降,但是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絕對水平增幅明顯,由上年3.75萬億增至4.8萬億,增幅達到28%,并且在對外貿易中跨境電商滲透率也在持續提高。目前,在技術進步、產業基礎、消費升級和信用保障等四輪因素驅動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跨境電商仍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我國2020年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達到12萬億。
跨境電商快速發展對相關專業人才需求數量及質量也提出更高要求,同時也為國際貿易專業本科生提供了較好創新、創業機遇。然而,傳統跨境電商教學模式與新經濟形勢下跨境電商發展對人才需求之間結構性矛盾問題也日益突出。由圖2可以直觀看出,目前國際貿易專業仍是跨境電商企業首選專業,社會跨境電商人才仍存在嚴重缺口,本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比較樂觀。但是跨境電商企業在人才錄用時也發現一系列問題,比如現有畢業生解決現實問題能力較差、就業能力差、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基于上述背景下,積極探索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本科生創新創業能力成為目前國際貿易專業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三、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教學目標
適應時展要求,本著對社會、學校、學生負責的態度,以創新創業為導向,培養專業知識扎實、邏輯思維和動手能力強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素養的復合型人才。
(一)掌握跨境電商基本理論
通過理論教學使學生掌握跨境電商基礎知識,了解跨境電商發展趨勢,使學生對跨境電商學科有初步的認識;了解跨境電商B2B、B2C兩種主要的模式,熟悉一些主要的跨境電商平臺特點及基本操作流程,比如速賣通、敦煌網、WISH等電商平臺。
(二)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在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環節,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加強學生思維能力訓練,通過案例教學對學生加以引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通過模擬仿真軟件的操作,激發學生創業積極性。
(三)提高學生實際解決問題能力
校內主要借助電商平臺,比如敦煌網、速賣通等,使學生對電商平臺及其操作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加強和校外跨境電商企業合作,通過實戰環節,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通過對現實行業的了解,同時也為具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提供考察的機會,為將來創業積累豐富經驗。
四、跨境電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跨境電商學科在我們國家開設時間相對較短,并且伴隨著全球經濟形勢及“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跨境電商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征,理論與形式都在不斷發生變化,課堂教學相對時展滯后,導致教學效果不能達到基于雙創能力培養的預期教學目標。隨著跨境電商在國際貿易中滲透率逐漸提高,絕對規模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逐漸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同時,對相關專業人才需求及人才創新、創業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跨境電商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也日益暴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時安排相對不足,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目前,該校國際貿易專業跨境電商總課時為36學時,其中理論教學18學時、實驗環節18學時。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充分滿足實際需要,這就增加了教學難度。跨境電商是理論與實踐性都比較強的課程,基于條件受限,暫時不能安排學生到電商企業進行實戰學習,主要還是通過課堂講授,結合典型的B2B、B2C電商平臺,比如阿里巴巴國際站、敦煌網、WISH等平臺,使學生對跨境電商實戰操作各個環節有一定的認識。結合模擬仿真軟件進行模擬實戰訓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一部分同學興趣、積極性不高,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導致課程教學效果未能很好達到預期效果。
(二)學生專業認知能力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確。
學生專業認知能力不足,導致學習比較盲目,功利心較強,這就導致學生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跨境電商也不例外,對于理論部分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過程中仍處于被動地位,導致學生沒有明確學習目標,學習興趣不夠,教學效果不明顯。追其原因主要還在于學生對其專業沒有一個很好的?J知,對本專業及學科認識不夠,尤其是課程與社會實踐如何實現對接,學生理解不到位,對未來沒有形成良好預期,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因此,如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作用,設計課程規劃,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其創新創業能力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考核機制尚不十分科學
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目前,課程考核方式主要有兩種,即論文和實驗報告。現有的考核機制不能較好地把握學生實際學習效果,很難達到預期教學目的。論文主要考察學生運用課程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檢測;通過模擬仿真軟件操作,促使學生掌握電子商務交易各個環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對有條件創業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引導,為將來創業奠定基礎。然而實踐過程中發現,學生提交的論文拼湊現象明顯,實驗報告過于簡單,不能真實反映學生實際學習效果。
五、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跨境電商教學改革思路
2012 年,我國開始正式啟動跨境電商。目前,國內本科院校開設跨境電商專業相對較少,更多地集中在高職院校。為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國內一些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專業開設跨境電商課程,在課程教學環節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基于雙創背景下,結合上述問題,筆者對跨境電商課程教學進行思考。
(一)跨境電商理論是基石
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重視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確保課堂教學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與學生形成良好互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
(二)以“賽”促學促創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各類各級跨境電商比賽,比如實戰模擬、征文、“挑戰杯”等。通過參與各種征文比賽,促使學生感受濃厚的學術創新氛圍,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慢慢培養其創新能力。通過實戰模擬大賽,體驗創業的艱辛過程尤其是從中得到的愉悅,更能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其創業意識。同時借助“挑戰杯”項目,形成眾創的良好氛圍,帶動學生創業意識。
(三)充分發揮學院“創客”平臺
[DOI]10.13939/ki.zgsc.2016.42.189
1 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迅速
隨著2013年“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提出,“互聯網+”作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進一步推動了跨境電商快速發展,帶動外貿企業轉型升級。傳統對外貿易模式正在迅速地向互聯網貿易方向轉變,轉變的途徑是跨境電商,而跨境電商必將成為未來國際貿易的主要模式。
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從規模到質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商務部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跨境電商平臺企業就已超過5000家,境內通過各類平臺開展跨境電商企業已超過20萬家。圖1表明,近5年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迅猛,年增長超過30%。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2015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5.4萬億元,同比增長28.6%,預計到2016年,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6.8萬億元。跨境電商行業整體處于成長期,未來長期將保持較高的成長速度,急需大批人才。
2 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貿易人才需求現狀分析
2.1 跨境電商的發展需要更多專業人才
隨著我國外貿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跨境電商的高速發展,人才的緊缺成為不少外貿企業的發展障礙。根據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務研究中心聯合阿里研究院的《中國跨境電商人才研究報告》顯示,近86%的企業認為跨境電商人才缺口“嚴重存在”,需求缺口約200萬人。其中,小企業對國貿專業人才需求相對較多,且傾向于招聘專業具有復合型的知識和技能人才。
2.2 跨境電商對國貿專業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隨著跨境電商行業的不斷發展,跨境電商企業銷售的產品品類和銷售市場更加多元化,企業對電商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根據《中國跨境電商人才研究報告》顯示,70.1%的企業選擇跨境電商人才最多的傾向是來自國際貿易專業。這對國貿專業的發展無疑是非常好的機遇,但是65.1%的企業更多希望聘用復合性學科人才,兼具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特征的跨境電商企業對人才的綜合性需求較強。
2.3 跨境電商對國貿專業人才核心技能發生轉換
由于跨境電商企業對各種綜合性人才,特別對有外語能力和平臺知識的綜合性人才的需求比較強烈,這就要求高職國貿專業的核心技能隨之發生變化。除了傳統國貿專業要求的外語溝通能力、外貿專業技能之外,還要求網絡運營技能、網絡營銷技能、網上交易技能和跨境作業技能一系列核心技能作為保障。
3 當前高職國貿專業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3.1 針對跨境電商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人才培養模式尚未確立
目前,雖然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使用跨境電商平臺,但高職院校尚未開設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只是作為國際商務和電子商務的專業方向來培養人才。許多高職院校僅把跨境電商作為傳統外貿的一種新轉型和新模式,仍然重點培養國際貿易人才。大多高職院校沿襲之前的培養模式,仍以國貿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主,未能構建適合跨境電商發展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無法達到注重跨境電商的平臺性、工具性及商業模式創新能力方面的發展及在能力培養上更趨于融合的要求。
現階段,專業改造還處于起步階段,改造的理念以及專業改造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還在進一步探索中。如果把當前國貿專業開設跨境電商方向增加電商操作類課程看作應急之策的話,那么從長遠著眼,現在就應該在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方面為將來成立跨境電商專業做好必要的準備,逐步厘清國貿專業和跨境電商專業的關系。
3.2 針對跨境電商的實踐教學平臺尚未搭建
傳統實踐教學在培養跨境電商人才方面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已無法滿足實踐教學需求。跨境電商的教學不能拘泥于理論知識,需要大量實戰經驗,深入到工作中,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實踐教學是重中之重。但現有高職跨境電商教學未改變以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為主,輔之以相關的實訓的模式。在運用模擬教學軟件進行實訓方面,對于跨境電商教學軟件研發不足,市場適合的教學模擬軟件偏少,大多只能依托于國際貿易軟件進行實訓。由于實訓教材內容缺乏實踐操作性,缺少跨境電商相關內容,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從企業和行業的要求來看,高職普遍缺乏與跨境電商企業共同培養具有跨境電商核心技能的實踐教W平臺,未能充分利用國內外著名企業的優勢資源,通過“廠中校”和引入企業專家等模式開展實習實訓。
3.3 針對跨境電商的新的課程體系尚未構建
高職國貿專業經過多年建設,課程體系已趨成熟,但適應跨境電商方向的設置時間相對較短,并且跨境電商本身發展迅速,對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在此背景下多數高職院校為了盡快培養人才,只是對原國貿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適當的改變,主要以“國貿+電子商務”的思路來構建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體系下,學生在學習原有國貿專業必須具備的內容的同時,還需完成電子商務所必備的網絡客戶服務、網絡營銷推廣、圖片處理、數據分析等課程內容,由于時間較短、課程體系缺乏關聯性,導致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真正掌握跨境電商的核心技能,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大打折扣。因為課程體系還僅僅是原國貿專業的簡單擴展,所以跨專業課程體系整合沒有真正完成,科學合理的有創新性的課程體系還未構建。
3.4 跨境電商的師資力量匱乏
目前,我國高職跨境電商專業方向的教師主要來自于國貿、國際商務等外貿類專業和電子商務專業,只有部分兼職教師來自于跨境電商企業,通過校企合作參與教學和專業建設。
下表是國貿專業與國貿專業(跨境電商方向)在專業核心課程、主要實訓課程與核心技能在改建前后的比較。
4.4 多渠道校行企共同進行師資隊伍建設
4.4.1 鼓勵專業教師參加研修培訓
高職院校應加快教師隊伍的建設步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優質平臺,把院校的教學資源與企業的實踐平臺相結合,打造教師培訓體系。作為“全國高校跨境電商師資培訓基地”,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自2015年以來在商務部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國際商務教育研究會的指導下先后承辦了四期全國跨境電子商務師研修培訓,搭建了專業學習和實踐平臺,加強了高職院校與行業協會、知名跨境電商企業及院校之間的深度交流與合作,為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參加電子商務培訓、優化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供了成功的師資培訓平臺和范例。
4.4.2 專業教師參與企業實踐
高職院校要依托商貿流通全業態的龍頭企業,通過參與企業資源課程改造、全真企業實踐等方式,為院校培養以全球供應鏈和跨境電子商務師為主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通過企業實踐和參加培訓與企業專家和業務骨干互動和交流,教師能夠提高素質標準,達到考核要求,成為“雙師型”教師,勝任跨境電商和相關綜合技能課程教學工作。
4.4.3 堅持企業兼職教師制度
積極引進擁有跨境電商實際工作經驗的企業骨干和業務精英擔任兼職教師,通過兼職教師的課堂教學、開設講座、參與畢業論文和職業技能競賽指導等多種靈活的方式,教師和學生了解跨境電商發展的最新動向、掌握平臺實操技能,激發學生對跨境電商創業和就業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企業兼職教師教學中需與專業教師緊密配合,提升課堂教學管理質量,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高壽華.跨境電商背景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路徑探析[J].職教通訊,2016(11):25-28.
[2]沈通.跨境電商背景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29):33.
跨境電商專業領域,常見有以下三種不同的培養模式:一種是由計算機、信息類院系開辦的電子商務專業,側重于電子信息技術,把跨境電商看作是一種平臺的軟硬件技術支持及系統維護等,著重培養學生的技術開發和應用能力;第二種是由經濟管理類院系開辦的電子商務專業,側重于跨境電商方面相關產業鏈的應用和管理;第三種是由國際貿易專業專門培養,側重于國際貿易,把跨境電商作為傳統外貿的新轉型和新模式。前一種培養模式應該更注重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后兩種培養模式應該更加注重跨境電商的平臺性工具性及商業模式創新能力方面的發展,在能力培養上更要趨于融合。
但從現有國內高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情況來看,還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首先,國內高校目前往往將國際貿易與電子商務分別進行培養,未將兩者有機結合,導致復合型跨境電商人才尤為缺乏。其次,多數高校在培養跨境電商人才時沒有足夠重視溝通能力特別是外語溝通能力的培養。最后,作為新事物與新趨勢,國內高校對跨境電商人才的復合能力素質要求,認識還不到位,無法很好地滿足社會實際需求,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較為嚴重。
面對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和商業發展格局,跨境電商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必須在不斷摸索和改革中進行。
2、基于創新創業能力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思考
跨境電商效率的提高與涉及到的各產業鏈息息相關,比如海關、物流、稅務、支付及跨境電商平臺等。各產業鏈的優化和改進,會使跨境電商的服務更加快捷高效。比如與海關通關相關的國際貿易實務就有很多新變化,流程更簡化,提供一站式、一體化服務。國家從2012年開始加快開展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構建了基于互聯網+外貿新業態,致力于打造服務于跨境貿易的全流程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創建跨境貿易新生態圈。高等院校由于條件的限制,面對這樣全新的行業需求,理論創新尚處于學習和總結階段,實踐教學方面仍處于案例分析和觀摩階段,這些往往都會滯后于現實的發展,產學脫節的現象比較嚴重。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使得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出現了很多問題,但面對現狀,我們要如何去改善?以下幾方面,是將來可以考慮的重要幾點。
2.1 在培養和引進跨境師資隊伍上狠下工夫
老師是一個學校最重要的資源。要培養創新型跨境電商人才,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就非常重要。這里的師資隊伍建設要大膽創新。首先,學校可以創造更多的條件讓教師以工代教,走出去,請進來。鼓勵教師走出去,到企業進行相關培訓,利用寒暑假期間,創造條件鼓勵專業老師到企業兼職,甚至可以在企業工作一年半載同時保留教師在學校的身份和部分待遇。其次,可以大力引進具有跨境電子商務實踐經驗的專、兼職老師。跨境電子商務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普通老師的知識體系很難滿足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必須要和企業導師緊密合作,引進企業精英作為專兼職老師,承擔課程教學或指導學生創業實踐。第三,還可經常邀請行業精英到學校舉行實踐經驗講座和研討。最后,可以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考核與激勵機制,專門設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對優秀的實踐教學老師,要進行必要的表彰與獎勵。
2.2 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專業技能競賽,以賽促學
與跨境電商專業有關的專業技能競賽有很多,如全國大學生跨境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網絡商務創新應用大賽甚至包括利用跨境電商平臺的對外貿易方面的大賽等。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鼓勵學生組隊參加競賽,通過專業技能競賽提高動手操作的水平,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或者學校也可組織開展專業性強的跨境電商創業實戰訓練。
經過比賽,可以克服原來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依賴性較強的弱點,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能得到極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真實的商務情景。比如,全國大學生跨境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大賽以公益培訓、帶薪實習、創業導引等方式,推動了商圈商會和跨境電商企業與院校廣泛接觸,深度合作。
2.3 鼓勵學生進行網上創業活動
跨境電子商務領域具有高度的應用性與創新性。創業,即是最好的學習。采用創業式教育模式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從現有情況看,跨境電商學生的創業優勢是比較明顯的,具備上手快、成本低、專業結合度高等優勢。各類跨境電商交易平臺創業無門檻,還可實現零資本起步,因此最適宜大學生創業。通過在校期間的創業平臺,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讓學生具備初步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體驗,為畢業后的自主創業打下堅實基礎。當然也可以和阿里巴巴、敦煌網等專業的跨境外貿平臺或外貿企業進行創新創業方面的深度合作。
比如為做好跨境電子商務實踐和創業平臺,2015年我校商業街的電子商務創客中心建設成立。該創客中心旨在讓學生通過自主創業、自由貿易,深入了解進出口貿易規則,熟悉跨境電子商務運作,同時提升外語應用能力。
學校可以將創業教育融入到專業教學,將學生創業納入教學計劃體系,允許學生將符合條件的創業成果轉換為實踐教學學分,以此來鼓勵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增強學生創業能力。
2.4 加強校企合作,建設校外實踐和創業基地
作為實踐性很強的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很難真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要加強與企業合作,從而加強跨境電子商務的實踐教學。而建設校外實踐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徑。校企合作可以幫助學校更好的推進實施實踐教學改革,實現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理念等一系列教學體系改革。校企合作是多贏的,也正是因為這種多贏特征,使得我們在推行校企合作過程中,更加容易實現預定目標。
比如我校與廣州多個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建立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在大學期間可分若干次到產業園進行不同層次和目標的調研、實習。
2.5 修改人才培養計劃,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的要求和管理
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計劃要體現更多國際商務、溝通、外語能力的特色。外語的種類也不再僅僅局限于英語。我校外語特色鮮明,語種資源豐富,學生們除了掌握英語的基本溝通技能,還可根據興趣選擇學習其他語言,比如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俄羅斯語、德語等等。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4-0139-02
2016年,我國外貿回穩向好,進出口貿易增長和國際合作深度、寬度和廣度均增大,這與外貿結構的調整關系密切。“一帶一路”建設正在成為助力我國外貿結構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取得初步成效,中國與沿線國家政治互信增強帶動了貿易進出口,“一帶一路”戰略及經濟全球化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企業的共識。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新興的跨境電商貿易方式已經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突破口和外貿增長的新引擎,社會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的需求加大。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強省建設規劃(二期)》提出,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5%左右,率先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中級發展階段,打造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一流院校,實施高等學校智庫建設支持計劃,為全省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實施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等措施,建設行業與學校共同參與的落地人才培養體系;支持建設10個校企共建試點學院和10個現代學徒制特色學院,廣泛開展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支持高校與企業、行業、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區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合作新建200個大學生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增加學生“第二校園”的經歷。
一、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誠信、友善的道德修養,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知識,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與慣例和相關國家的社會文化常識,具備競爭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及健全的心理素質,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利用計算機從事涉外經濟工作,具有公文寫作的能力,適應外貿企業、金融領域及經濟管理類相關領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國貿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內容重復
課程設置過程中易出現課程內容重復的現象,不僅增加了教師的不必要勞動,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進出口實務、國際結算和外貿單證實務之間,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之間,國際貿易實驗課程與進出口實務實驗課程之間,一門專業講授后,另一門專業又講解一次,易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影響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
(二)培養方式依然以課堂教學為主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國貿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過于陳舊,以課堂教學為主,主要的教學方法為講授法、案例法、互動法等,缺少相應的實踐環節,不利于培養應用型人才。一些實務型課程如國際結算、外貿單證實務等僅憑“黑板 + PPT”方式教學,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由于學生在課堂和實驗過程中接觸的具體業務操作較少,導致部分學生在畢業后短期內無法進入工作狀態,不能勝任單位指派的業務工作,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三)專業設置與人才需求間的矛盾
國貿專業的實踐教學包括入學教育、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和認知實習等,一般安排在第一、二、三、六、七、八W期,26周左右。但一些中小型企業則更看重商務英語聽說能力,要求應聘者能直接與外商進行簡單的貿易磋商并簽訂合同。對于外貿業務員、跟單員等需要直接與國外客戶打交道的崗位,企業希望應聘者能夠熟練掌握外貿業務的實踐操作能力并具備一定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
三、國貿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設立跨境電商方向
2016年國務院決定,在天津、上海、重慶、合肥、鄭州、廣州、成都、大連、寧波、青島、深圳、蘇州等12個城市新設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用新模式為外貿發展提供新支撐。根據市場調研分析,如今的電商人才渠道中,依托社會招聘占比約40%,在工作中培養近30%,電商專業畢業生僅占16%,可見高校對專業人才培養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需求將會出現井噴狀態,懂得跨境電商的新外貿人才將是企業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因此,高校通過在國貿專業設立跨境電商方向,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基地,面向省內外招收跨境電商方向本科生,具有現實意義。
(二)適當增加英語課程類所占比例
由于大多外貿企業需要與國外客戶溝通聯絡,因此國貿專業畢業生通曉外語就成為了企業用人時重點考慮的因素,具有較強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和表達溝通能力的畢業生在應聘時會得到企業的青睞。各類型企業對外語能力的要求略有不同,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通常要求畢業生具備大學英語六級水平,而一些中小型企業則更看重商務英語聽說能力,要求應聘者能直接與外商進行簡單的貿易磋商并簽訂合同。對于外貿業務員、跟單員等需要直接與國外客戶打交道的崗位,企業更要求應聘者能夠熟練運用外語進行聽說讀寫。因此,國貿專業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增加了英語課程的比重,讓英語學習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第1―4學期開設通識必修課大學英語,第5學期開設商務英語選修課,第6學期開設外貿函電、外貿口語選修課,第7學期開設商務英語聽說選修課。
(三)全面實施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國貿專業應通過各種形式開展校企合作,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人才,企業也應將公司的部分業務引入學校,并在學校設立外貿實訓基地。外貿工作包含有外貿接單、審單、跟單以及業務拓展等,企業會定期安排業務人員來校指導。學校通過企業反饋與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結合市場導向,注重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潘晨光中國人才發展報告2010[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428(2017)04-159 -03
一、跨境電商發展現狀
根據海關總署和中國電商研究中心統計的數據, 2015年1月至6月,中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為 2 萬億,同比增長 42.8%,占我國進出易總額的 17.3%。近幾年來,跨境電商的發展已呈現出規模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的特點。目前,跨境電商主要的平臺包括三類:國際B2C跨境電商平臺,國際B2B跨境電商平臺和綜合類跨境電商平臺。以速賣通、亞馬遜和eBay為代表的國際B2C跨境電商平臺,具有門檻低、啟動資金少和操作過程簡單等特點,十分符合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大學生的創業需求。相比之下,以阿里巴巴國際站、敦煌網、環球資源網和中國制造網為代表的國際B2B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和以天貓國際和美國新蛋網為代表的綜合類跨境電商平臺,入門門檻、啟動資金和操作要求都很高。
二、大學生創業模式類型
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創業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創業模式的選擇是創業過程中的核心問題。在不斷地摸索與嘗試中,大學生創業已經形成了一些較為成熟的模式。
(一)依附式創業模式
依附式創業模式是創業者在與一些運營良好的大型企業或集團建立合作或依附關系的同時,借助公司的各種資源不斷發展業務,開拓市場,實現自己公司的盈利和發展的一種創業模式。這種創業模式的優點是啟動資金較低,相對來說風險較低,能夠規避創業初期的很多風險。其缺點是,自己公司的自主性和發展空間受到限制。這種模式比較適合在公司創立初期使用和運行。
(二)網絡平臺創業模式
網絡平臺創業模式是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產品營銷的一種創業模式。這種創業模式的優點是可操作性非常大,對創業者的時間和空間要求不高。網絡平臺創業模式在傳統零售行業和電子商務行業之間架起橋梁,并且促使二者進行獨特的融合,有著很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其缺點是:首先,大學生多采用粗放型經營模式,大多使用網絡,沒有十分明確的創業規劃指導,在技術型創業上較為欠缺。其次,時間、認知受限。雖然經營網店在時間上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但在創業初期同樣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做充分的前期準備。而很多大學生對網絡創業的認識不夠,創業時多屬于試水性質,單槍匹馬作戰,難以堅持。同時,這種模式缺乏規范化管理。大學生網絡創業個體經營居多,這就局限了店鋪的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發展,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最后,大學生在承受交易過程中的風險能力不強。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匹配、客羯矸萑現の侍狻⑼絡欺詐等等因素都影響了網絡平臺創業的成功率。
(三)核心科學技術創業模式
核心科學技術創業模式是指大學生利用自己所具備的知識和身邊已有的資源進行創業的一種創業模式,多以團隊的形式進行創業。優點是:在集思廣益的同時,最大地發揮團隊成員的作用,產生很好的效益,從而可以積累資本,使公司可以向著更高層次發展。當然,這種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這種小型企業的業務量起伏波動很大,而且相對來說門檻較高,需要的啟動資金也較多。在沒有外部資金投入的情況下,難以成功運作。另外要求創業者既要對所踏足行業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要具備創業素質,需要很強的溝通交流能力和抗壓能力。而大學生由于本身缺乏經驗,對渠道信息的變動不是很敏感,很難做出迅速反應并提出對策。所以這一類型的企業存活時間不長或者短時間內就需要轉型。選擇這種創業模式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要對自己及團隊的能力有清醒的認識,同時創業者需要有更大的決心和毅力。
(四)模擬孵化創業模式
模擬孵化模式是一種理論與環境相結合的一種創業模式,具體的有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比賽或入駐創業園。許多大學生創業者通過在校期間參加大賽的經歷,熟悉了創業的基本流程,儲備了相關的創業知識,從之前的創業者那里借鑒了創業經驗,接觸、了解了社會創業的大背景、大環境,從而在自我創業時能夠從容不迫。其中也不乏一部分項目,由于在高校孵化園中運作較好,還會得到社會的贊助、合作等等。有的作為成立公司的資本,轉到社會去發展。該模式的特點主要是在學校、社會普遍關注的孵化園中,信息的及時性和產品的流通性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證,且風險較小。
(五)概念創新創業模式
概念創新創業模式是建立在大學生獨特的創意之上的創業模式。這是一種全新的創業模式,是大學生在一些新興領域運用自己的奇思異想所進行的創業活動。概念創新在藝術、裝飾、網絡教育培訓等行業運用比較集中。該模式要求創業者擁有新奇的想法,能夠搶占市場先機。該模式有資金需求低的特點,便于創業者進行創業。但要求創業者思維靈活,對市場的發展要有預見性,對行業動向有敏感性。在關鍵時候,要勇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六)積累演進創業模式
積累演進創業模式是由美國密歇根大學“基于行動的學習”項目提出,該模式倡導創業者在創業初期選擇資源需求少、易操作的項目。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鍛煉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個人素質,最終實現自我突破,成就事業。這種模式對于創業者的專業技能、知識儲備要求不高,適用于在創業的初期沒有成熟的創業條件和運行機制的創業者。他們憑借個人極強的社會能力和工作能力,從小事做起,逐步摸索出與自身相符的創業之路。該模式對創業者的要求不高,很適合由若干人組成的團隊進行創業,并且創業者面臨的未知程度也很低,通過逐步積累,成功率很高。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大學生創業特點
(一)具備創業相關的知識和能力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大學生,已經在學校學習過有關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方面的課程,具備在互聯網上從事國際貿易活動的能力。同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大學生外語溝通能力普遍較好,善于開發國外客戶。這些與創業相關的知識和能力成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大學生參與創業活動的極大優勢。
(二)資金不足
由于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進貨的途徑主要是市場直接進貨、廠家進貨或者網店代銷,資金不足就成為了最大的問題。尤其是前兩種方式的資金壓力比較大,同時創業者往往還要承擔貨物囤積,賣不出去的風險。就資金壓力較小的網店代銷來說,其購買的貨物質量也無法得到保障、收貨時間不能保證,這些都是目前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困境。尤其是在跨境電商平臺下的大學生創業問題更是顯著,收貨周期較長、轉匯成本較高等因素都是跨境電商平臺下大學生網絡創業所面臨的難題。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跨境電商平臺下的產品都是通過競價排名來獲得客源的,因此網絡營銷成本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網絡競價排名需要的是對某產品的點擊量,而這就需要相應的網絡營銷費用。但是高昂的網絡營銷費用對于沒有創業資金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再加上電子商務平臺的門檻在不斷提高,資金不足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不小的壓力。
(三)選品資源在平臺上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
大學生的進貨渠道可選擇性較少,其在產品的選擇上極易出現雷同的現象。選品資源的無差異性也大大限制了大學生創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導致很多大學生在產品選取上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缺乏差異性的產品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而大學生由于在相應行業產品知識上的缺乏,也并無其他的解決方法。
(四)綜合能力相對缺乏
綜合能力的匱乏也是大學生業的短板。創業過程依靠的是綜合性的知識結構,而大學生沒有行業專業認識度,也缺少企業專業培訓的機會,缺乏對客戶對象的分析和數據的整合能力。正是由于綜合性能力的相對匱乏使得大學生創業舉步維艱,只能依靠前人的經驗,在創業的道路上不斷摸索。
四、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大學生創業模式選擇
在跨境電商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大學生綜合考慮自身的優勢和條件限制,可以嘗試選擇以下兩種模式進行創業。
(一)基于全球速賣通網絡平臺的創業模式
跨境電商作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發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國際貿易活動。該模式巧妙避開了大學生創業初期在行業門檻和資金等方面的劣勢,其靈活的工作時間和較低的入門門檻更是對于大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在跨境電商背景下,該模式具有極強的嵌合度,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極為有利。全球速賣通是一個以海量產品和多店鋪為主的平臺,在操作要求和產品品牌方面要求不高,限制性較小,比較適合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大學生個人創業。全球速賣通前后貫穿了產品上架、下單付款、包裹發貨、收貨確認到最后的賣家收款一系列過程。速賣通相較亞馬遜成本低一些,但是沒有自建的海外倉庫。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大學生在創業時可以采用普通郵寄快遞和第三方物流集運模式,在物流選擇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借助速賣通“物貿一體化”和競價排名,發揮發貨速度和價格上的優勢。
(二)基于學科競賽的模擬孵化創業模式
模擬孵化模式是一種理論與環境相互結合的創業模式。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有機會參加POCIB全國大學生外貿從業能力大賽和中國大學生跨境電商創新創業大賽,參賽學生對交易磋商、客戶開拓、平臺運作、單據繕制等具體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另外,很多高校成立的創業園為學生創業提供了有利的創業條件。許多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已經熟悉了創業的流程,儲備了充足的創業知識,積累了一定的創業經驗,可以沉著冷靜的應對創業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其中也不乏一部分項目,由于在高校孵化園中運作較好,還會得到社會的贊助、合作等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可以在參加學科競賽積累業務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校創業園的有利條件,組建團隊,入駐創業園,開展跨境電商創業活動。
參考文獻:
[1]袁麗. 跨境電商平臺的大學生網絡創業模式探析[J]. 江蘇商論,2014,(12):35-36.
[2]胡玉璽. 跨境電商平臺下大學生網絡創業模式探究[J]. 智富時代,2016,(10):84.
[3]吳佳琪. 淺談跨境電商發展現狀與趨勢[J]. 信息技術,2016,(21):180.
[4]萬細梅 朱光喜. 我國大學生創業模式探析[J]. 青年探索,2017,(01):21-22.
[5]張磊. 跨境電商平臺下網絡創業問研究[J]. 商,2015,(18):99.
[6]謝海玲. 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問題及趨勢―以速賣通為例[J]. 品牌,2015,(12):59―60.
作者簡介:
張博,男,江蘇宿遷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1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現狀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加快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也提高了我國貿易行業的發展。現在我國第三產業甚至是第二產業都在電子商務平臺中實現了新的跨越。特別是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當前經濟發展中,國際貿易也順應時代的發展,在互聯網中找到了新的貿易方式并開始了快速發展時期。因此,人才培養成為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現在我國高校培養出的電子商務人才,不適合現代企業發展需要,必須建立一個針對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為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企業發展需要。
2跨境電商專業的特色與定位
電子商務專業發展有一定的歷程,在發展過程中,高校根據自己學校特點,探索很多教學模式,但應用比較多的是 “2+2 模式”、“2+1 模式”、“復合型模式”、“工學結合模式”、“訂單培養模式”、“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校企融合、工學交替、崗位輪換”模式等,這些培養模式都有自身的可取之處,但也存在眾多約束條件,這些約束條件包括學校是否擁有足夠的企業資源、是否有明確的專業培養方向、是否有充足的“雙師型”師資力量、是否有充足的實訓條件等。教學模式需要改變,必須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結合社會環境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可以多種模式結合使用,起到互補作用。但其教學模式一定要有應用價值,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主,為企業培養應用型的高級人才。以哈爾濱廣廈學院為例,結合黑龍江電商發展實際情況,經過校企雙方專家反復論證,提出 “校企融合、工學交替、崗位輪換”模式,突出跨境電商實戰能力的培養,適應黑龍江跨境電商企業集群對多種人才的需求。
3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策略
3.1明確培養目標
目標就是培養方向,在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前必須明確培養目標,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是為跨境電商企業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這與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有區別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需要強化學生英語能力,學生英語應該具有一定聽、說、寫能力。跨境電商需要走出國門,需要高校培養復合型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3.2模塊化課程的完美配套
模塊化課程教學是把課程分成模塊教學,每個模塊完成一定功能,也是學生適用的工作崗位。在模塊劃分的過程中,是以學生職業崗位能力檳勘輟?緯躺柚糜朧導使ぷ鞲諼喚詠,實現實習、就業零距離,每門課程都有相應的實踐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實踐平臺練習,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以適應實際工作崗位需要。現在高校都重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企業培養復合型的高級人才,要求學生要懂外貿、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營銷策略、英語等能力,符合現代跨境電商企業對人才的需要。
3.3校企聯合辦學,實施項目教學法
提高學生實際工作崗位能力,必須進行校企合作聯合辦學,這是解決學生工作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現在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辦學,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高校專業要發展,必須深化校企合作辦學,讓教師走向企業,企業專家到校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實現真正的校企業合作辦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都以項目化教學法為主導,引進企業的真實項目,讓學生完成其中任務,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項目化教學法是以學生為課堂主角,教師是項目的組織者,教師搭建教學平臺,讓學生在平臺上積極展示自我,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促使學生完成項目教學,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適應跨境電商企業對人才的需要。
3.4創建跨境電子商務創業工作室
創業教育是培養學生的重要教育,建立跨境電子商務創業工作室是電子商務行業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根據企業的職業不同設立創業工作室,學生按自己的興趣加入相應的工作室,工作室與相應的企業合作,承擔項目,以真實平臺、真實產品、真實外貿流程,培養學生創業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培養企業需要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參考文獻:
[1]關懷慶. 我國跨境電商的發展現狀趨勢及對策研究[J]. 中國商論, 2016,9(01) :50-52
[2]姚濟國. 基于跨境電商的高職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究[J]. 中國商論, 2016,9 (15) :179-180
根據知識貿易學的基本規律,貿易必然導致風險,知識產品的國際貿易必然導致基于特殊傳播機制的知識溢出性風險。具體講,導致各種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的潛在利益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經濟原動力。
“知識能夠帶來效益”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為通俗的主流話語。全世界各種各樣的教育機構無一不是為了傳播知識而設立的思想接合中介,這些學校或研究機構為知識需求者和知識擁有者之間架起了溝通和聯系的紐帶,為人類知識的傳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正如美國著名知識經濟學家約翰•湯姆斯所說,一種知識,如果不能給人的類存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哪怕是帶來潛在的物質性收益,那么這種知識的傳播能力將會大打折扣。聯系今天中國各級教育的經濟導向性,我們也會明確感受到知識產品的經濟驅動力。事實上,知識產品的跨國流動并不是政府和商人人為促動的,在較為嚴格的知識動力學意義上,知識產品的潛在或現實的利益本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經濟原動力。那些冒著投資風險進行跨境交易的商人只是達成知識產品國際交易的后發助力而已,他們所獲得的基于當期匯率所表現出的貨幣價值,只是隱含在知識產品中的勞動凝結在獲得新的使用價值之后的利潤讓渡,也可以說是對知識產品特殊有用性進行全球轉移的貨幣獎勵。
2.知識的政治價值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政治源動力。
自階級社會和私有制度出現以來,人類始終面臨三大選擇:一是人類自身生產和再生產的政治制約性選擇;二是為了維持生存所必然遇到的政治生活干擾性選擇;三是治者以各種方式向社會傳遞的主導性存在價值選擇。在上述選擇的關鍵路口,政治治理者都會以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來強化對被治理者的威權性存在。假定意識形態是一種知識產品的話,那么我們可以斷定統領整個社會精神和思想走向的核心價值系統是促使知識產品國際流動的終極解釋力。政治家經營國家的重要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基于權力的法定收益,在宏觀國際關系學上,把一國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甚至意識形態推向他國才是政治產品國際化的最高境界。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美國在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打著“意識形態民主化”輸出的口號,但美國在國外經營企業的目的之一就是為美國的全球政治戰略服務。正如斯賓塞、李嘉圖、威廉•配第、凱恩斯和薩繆爾森的一致看法:幾乎沒有一種經濟活動是可以脫離開政治權力的約束而自在發展的,即使是在古代社會也是如此。我們要杜絕“國際貿易泛政治化”的傾向,但我們更要看到國際貿易的政治風險。就知識產品跨境流動的權力驅動力來說,知識的政治價值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政治源動力。換一句話來說,正是無所不在的政治權力釀生了國際貿易諸多的摩擦和矛盾。
3.知識的文化娛樂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文化肇因。
文化形式最初是高于政治和經濟形態的,因為一種完全拘泥于生活的藝術是不可能帶給觀眾藝術化視覺效果的。在全球知識產品頻繁流動的今天,廣播電影電視、雜志期刊出版、廣告視覺傳媒、數據電子電腦都以其特有的文化娛樂性滋生了各種潛在和實際的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如果把這些產品的國際交易風險都歸結為中間人(商人、政府或者民間組織),那是不科學的,因為無論是參與貿易的企業,還是政府許可證的管理,抑或是民間的中介機構都希望獲得物質性的收益。這些參與者的行為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形形的交易風險呢?事實上,知識的文化娛樂性是導致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文化驅動力。娛樂是文化的,但娛樂也是要走向國際化的。當一種知識產品不能帶給人愉悅的心情和暢快淋漓的感性體驗的時候,它就會被很快拋棄,更談不上什么跨國交換了。
二、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表現形態
知識產品的國際貿易隱含著基于貨幣市場波動而引發的匯率風險、基于國家金融制度差異而引發的政策風險、基于信用資金償還機制差異而引發的貸款風險、因各國契約理念不同而引發的合同風險、基于知識隱形貶值而引發的價格風險等問題。當然由于知識產品時空傳播方式的差異性,使得知識產品國際貿易的風險呈現出許多獨有的特征。
1.匯率風險。
不論美元債務擴張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持有美元的國家和個人貨幣購買力的潛在損失,美元仍然是當今世界最為通行的國際結算方式。新西蘭學者Michael•Wang和Jack•yang曾探討過建立以彈性金本位為核心的二元貨幣體系的構想,指出這種貨幣制度是使儲蓄存款長期保持原有購買力的重要保障,是縮小貧富差距的基礎性解決方案,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大戰略選擇。但這種國際金融改革方案只是存在于理論探討的階段,并沒有得到大多數英聯邦國家的研究和支持,也就是說,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默認美元的結算方便功能,同時也認可了以美元為國際貨幣結算單位所產生的匯率風險。同股票、基金、期貨、債券市場一樣,國際貨幣市場的交易同樣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和供需法則;同虛擬資本的交易法則一樣,全球知識產品的交易同樣受貨幣匯率波動的影響。當許多人大量購入美元而兌換人民幣的時候,伴隨著美元貶值的不僅是持有美元國家購買力的下降,這一行為同樣也提高了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并事實上給跨國知識產品貿易商以遠期盈利的機會。比如,中日韓三國的電影市場就曾經因為匯率的波動給韓國公司和中國國際影視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
2.政策風險。
世界各國都對他國的知識輸入持謹慎和理性的態度。比如歐洲就對中國出版的人文社科類書籍征收較高的關稅,美國對中國出版物的輸入控制更是非常嚴格,除了有反傾銷審查之外,還增加了意識形態審查和宗教審查。對于那些與美利堅基督信仰明顯相悖的出版物一律排除在外,不準任何出版商以任何名義帶進美國。事實上,中國自然科學成果輸入美國國會圖書館并成為ISTP和EI檢索的比例要遠遠高于社科類成果的檢索比率。除去中美兩國版權制度和版稅扣除機制的不同之外,在知識產品的中美貿易方面,兩國的政策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那些名為保護貿易自由的法律政策,實際上成為國際貿易組織成員國跨境交易的巨大壁壘,最終釀生了各種各樣的知識產品貿易風險。
3.貸款風險。
知識產品的國內生產企業為了打開國際市場,往往在國內法的框架內通過股市、基金、期貨、債券,甚至變相民間融資的形式獲取大量資金,這些資金的償還有的有明確期限,有的則是非法融資的。在民間高利貸和地下錢莊的支持下,各種影音公司和出版公司,尤其是那些微電影企業,在短時間內就籌集到了知識生產的全部資金。但問題在于,如果這些知識產品沒有獲得實體企業的青睞,沒有獲得國際銷售的利潤,那么開發商和運營商以及中介公司都會面臨巨大的償貸壓力;當這一貿易鏈條上的任何一家企業因道德或法律糾紛而“撂跤子”時,正零和博弈就會迅速變成“囚徒困境”。這時就會出現到處都是催債的經理人、而到處可見的都是沒錢的老板或經理的艱難局面。由是,風險愈演愈烈。當然也會出現一些不能正視自己國家貿易地位和能力,盲目舉債、到處申請外匯貸款的現象,這同樣造成了一些債權國貸款無法償還的風險。
4.合同風險。
熟悉國際貿易規則的人都知道,國際貿易合同只是約束貿易雙方的紙質文件,在跨國貿易中如果一方不守信用,單方面違約,追責的難度是非常巨大的。可以這樣說,因一方單方面違約而造成損失的償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合同的中外文表述往往存在著實質性條款的歧義性解釋、合同的使用范圍往往存在著國內法和國際法的沖突,有些知識產品運營商又沒有國際商務合作的經驗,當進口商不能按期履約時,風險就會非常巨大。
5.價格風險。
在商品交換領域,價格的波動是供需關系的晴雨表。在國際貿易領域,商品價格的國內波動是極為正常的事情。就光盤、出版物、影視作品、文學讀物等知識產品的跨境流動而言,價格的隨行就市是極為普遍的事情。但問題在于,當已經按照合同價格預期交割的知識產品因國內需求的增大而大幅漲價的時候,對于貿易商來說,是撕毀合同直接向國內賣出這些產品,還是按照誠實守信的原則按期交貨呢?正常來說應該是按期交貨,但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一再告訴我們,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市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則的支配下,大多數商人都會傾向于毀掉合同賺取超額利潤。這時市場倫理就會讓位于功利哲學,巨大風險就會從天而降。
三、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防范策略
近年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外貿易不平衡問題正在逐漸加劇、知識產品貿易中的違法違規現象更是層出不窮、盜版現象極為普遍、學術論文文學作品的跨國抄襲現象愈演愈烈、各種文化產品國際合作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加、不當競爭此起彼伏。靠什么來約束知識產品市場的國際貿易呢?本研究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強化知識產品國際貿易市場的調研工作。
根據需求偏好理論,地域上相鄰或相近國家的貿易依存度要高于空間上較遠地區和國家的貿易依存度。作為亞洲面積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知識產品出口的主要對象是東亞地區和東南亞國家。就東亞來說,中國知識產品出口的主要對象是韓國,其次是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日本、澳門地區和朝鮮。據文化部和商業部的聯合調查,從2000年到2014年底,中韓知識產品的貿易總額達到了1598.9億美元,其中進口額達到1057.5億美元,逆差趨勢明顯。就東南亞來說,中國知識產品輸出的主要地區集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其中中新和中馬貿易額占到了貿易總額的79%,表明中國的知識產品在東南亞地區已經形成了廣泛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緬甸、印度、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尼泊爾與中國有著良好的地緣合作關系,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知識產品貿易額很小。近年來,伴隨著遠洋運輸條件的改善和全球通信技術的發展,中國和美國、歐洲、南美洲、非洲的知識產品雙邊貿易在逐漸擴大,據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總局的統計數據,近10年來中美之間的知識產品貿易額已經達到1200.98億美元,中國和歐盟之間已經達到621.56美元,中國和南美洲的知識產品貿易額達到了37億美元,中非知識產品貿易額達到了98億美元。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中國今后應繼續加大與地緣國家和地區的知識產品貿易,要依據準確的貿易數據制定合理的出口戰略和進口措施。要根據歐洲國家偏好中國物美價廉文化產品的需求事實,制定中國知識產品出口歐洲的詳細計劃;要把中國的陶瓷制品、絲綢制品、柳編制品、服裝產品、小飾品添加上強烈的文化信息,把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和諧大同思想輸出國外,使知識產品供應商能夠在賺取國際分工效益的同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對于某些攜帶考古信息的古董和文物,我們也要本著協商的原則,盡量回購流失到國外的珍貴寶物;對于非法走私文物的現象和行為要大力查處、毫不手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細致縝密的事前調研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決策的重要前提,這方面經驗是豐富的,教訓也是極為深刻的。
2.認真研究貿易國的政治、經濟及法治狀況,牢牢把握貿易國的政策特征和價值偏好。
作為全球經濟發展前景最為廣闊的地區,中國的文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卻擁有極為廣闊的需求市場,并吸引了大批的國際資本涌入中國出版業、廣告業乃至各種文體娛樂行業。在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顯著提高的情況下,國內文化消費需求空間很大。作為中國知識產品貿易的主要輸出國,美國、韓國、日本、菲律賓等國的政治運作特點、經濟發展走向、政策偏好性和價值評估體系都是各國知識產品貿易商必須密切關注的重要信息。一般來講,如果一個國家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或消極財政政策時,這將有利于出口,不利于進口;反之,則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對于知識產品貿易商來說,只有認真研究了貿易伙伴國的政策變化動態并隨時關注國際社會的風吹草動,才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獲取客觀的比較收益,否則,巨大的貿易風險將不期而至。就歐洲和美國來說,中國的電影電視產業要想打入這些國家的主流音像市場是很難的,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商人經濟實力有限,更是由于這些國家對中國意識形態和政治信仰的質疑和困惑。由此,中國在輸出知識產品的時候要盡量尋找那些極富傳統感染力的文化產品,避開那些帶有單一政治教化色彩的知識產品;中國輸入到歐洲和美洲的知識產品要盡量體現出對那些國家制度和宗教的尊重,避免因為意識形態問題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對于非洲國家來說,我們的核心目的是輸出出版業和傳媒業的文化產品,把古老的東方儒學文化傳播到遙遠的非洲部族。
本論文為課題《濰坊市外貿企業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2月5日
一、技術性壁壘產生的原因分析
技術性貿易壁壘(簡稱TBT)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是指WTO《TBT協議》規定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廣義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還包括動植物及其產品的檢驗和檢疫措施(SPS)、包裝和標簽及標志要求、綠色壁壘、信息技術性貿易壁壘等。現在一般均是指廣義上的范圍。與關稅壁壘相比,技術性貿易壁壘更靈活多變、更隱蔽且針對性強,常用于國際貿易中各國保護本國的企業和產品,增加進口成本和手續。
隨著近年來大量的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等貿易壁壘的取消和消除,世界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有所進展。近年來,我國出口貿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從2005年開始就已突破萬億美元大關,而2014年我國進出口貿易額首次超過4萬億美元。為了限制我國商品的出口,以保護本國同行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有意識地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我國產品出口。
在非關稅壁壘中,如果直接采用進口配額等傳統的措施限制進口,不僅常常要受到國際輿論的譴責,而且容易遭到對方的報復。同時,隨著當前企業經營國際化的發展,可以繞開對進口配額的限制,而技術性壁壘卻很難對付。因此,在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逐漸失去貿易保護功能的情況下,在世界各國經濟與科技發展有明顯差距的現實下,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發達國家保護本國或本地區貿易利益的主要手段。歐盟各國、美國、加拿大、瑞士、日本、韓國等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對我國的出口產品實施了各種形式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由此導致我國出口產業的產品技術含量少、質量落后。據專家估計,我國產品質量實際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主要體現在出口商品結構上,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占主導地位,而附加值高的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仍然占次要地位。而隨著全球質量水平和檔次的不斷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性門檻也隨之提高。僅就德國而言,目前應用的工業標準約有15,800種,大多數標準等同于國際標準,相比之下,我國標準體系混亂,有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專業標準及企業標準,數目多且水平低下,使企業產品出口不暢。例如,我國農產品因違反添加劑使用標準、微生物、重金屬超標等原因而被貿易對象國拒絕入境等。
二、信息技術性壁壘產生的原因分析
信息技術性壁壘是指與國際貿易有關的信息表述不標準、不銜接、不與國際通行表述方法一致,不符合進口國的要求,不利于商品流通所造成的貿易障礙。常見的信息技術性壁壘主要包括電子數據交換(EDI)標準和條形碼等方面。
(一)電子數據交換(EDI)標準。由于近幾年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有關電子商務的標準也正日益成為貿易技術性壁壘。隨著電子商務的技術支持電子數據交換(EDI)技術在發達國家的應用日趨廣泛和成熟,一些國家開始強行要求以EDI方式進行貿易。從世界范圍來看,電子商務的成功應用大多是在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和歐洲,他們從中獲取了極大的利益。而發展中國家由于信息技術發展相對落后,計算機軟硬件設備、通信設施以及法規建設都不健全,很難達到EDI的硬性要求,還不能執行完全的電子簽證系統。1996年,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已向美國政府提出建議,將徹底執行針對柬埔寨、馬來西亞以及中國的電子簽證系統,所以EDI實際上已成為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設置的一種信息技術貿易壁壘。
(二)條形碼。條形碼是用數字和條碼標志表達國家名稱、制造廠名稱、物品以及和物品有關的諸多特征的信息系統,以使其物品符合國外物流系統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為實現快速、有效的自動采集、識別、處理和交換信息提供了保障,為商品進入超級市場提供了先決條件。條碼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倉儲、郵電、圖書、檔案、醫療、票證、工業自動化等各個領域,而且范圍還在不斷擴大。國際上條碼發展很快,就目前統計來看,西歐各國、美國、日本、加拿大的商品條碼普及率已達90%以上。沒有條碼的商品很難進入已經使用條碼國家的超級市場,商品沒有條碼,不能自動掃描識別,只能進入低檔商店。過去,我國有些出口商品質量很好,就是因為沒有使用條碼,在一些使用條碼的超級市場里卻被放在貨架下或角落里。因此,商品形碼是一種技術性貿易壁壘。
目前,發達國家在電子商務技術水平和應用程度上都有明顯超過發展中國家,并獲得了戰略性競爭優勢;而發展中國家因信息基礎設施落后、信息技術水平低、企業信息化程度低、市場不完善和相關的政策法規不健全等而受到影響,在電子商務時代處于明顯劣勢,導致信息不透明,如合格認定程序;信息傳遞不及時,如技術標準更改、信息傳遞途徑不暢通等。
三、信息技術性壁壘的突破方案
(一)企業服務拓展。我國信息技術基礎薄弱,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可以趕超。在我國信息技術和產業形成過程中,政府可以借助有形之手推動國產企業間的聯合整合。比如,2013年在工信部和銀監會的大力支持下,浪潮主導成立了國產主機系統產業聯盟,成員涵蓋了處理器、操作系統、數據庫等產業關鍵環節,初步建立了主機產業生態系統。目前,聯盟成員數量已經從初始的23家發展到38家。
打破信息產業鏈上下游的壁壘,加速電信運營商、內容和應用服務商、設備制造商、終端廠商、軟件服務商等企業將自身業務向產業上下游延伸,并圍繞自身優勢打造硬件、軟件、應用服務的一體化特色服務。比如,小米科技用互聯網方式涉足手機行業,短短三年內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而余額寶則在幾個月時間內聚集了4,000億元的資金。
同時,專家指出,政府還可以利用采購的優勢和議價能力,引導國外企業加大對國內產品的應用支持。據統計,2013年全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中,有1/10以上的企業通過收購或并購海外企業,提升本企業的國際影響力。比如,華為在營收規模上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電信設備商,聯想超越惠普成為全球最大的PC廠商等。
(二)信息技術創新。報告顯示,國外品牌操作系統占據中國超過9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一領域的自主創新大有可為。然而,2014年2月,國內裝機量最大的國產操作系統紅旗Linux的研發商――中科紅旗公司卻不得不宣布破產。一直以來,國產操作系統仿照Windows的操作界面和操作習慣來開發,沒有突破,而蘋果、安卓用全新的思路做系統,卻大獲成功,還改變了用戶的習慣。以產品和用戶體驗為出發點,充分市場化。提供更容易使用、更有效,同時也更經濟的產品,這才是突破國外技術壁壘的關鍵。
(三)移動端跨境電子商務。易觀國際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移動網購市場規模達3,053.8億元,環比增速達71.6%,僅2014年第二季度,中國手機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1,680.9億元,同比增長256%。這些數據都在表明,中國已經開始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同時,2014年被稱為“跨境電商元年”。隨著海關等政府監管部門將跨境電子商務政策進一步明朗,原先處于灰色地帶的海外代購正逐步轉變成更為規范化運作的跨境電子商務,天貓國際、亞馬遜等都成為跨境電子商務領域的佼佼者。在這背后,以電子商務平臺、菜鳥物流平臺、云計算以及大數據能力等為核心的全球化生態系統已經初步建立。
鑒于以上所述,移動終端或成電子商務的競爭高地,應用二維碼來融合移動端和實體店,利用開拓的電子商務境外市場,設計移動端豐富且功能繁多的商務平臺,推動交易量,以實現銷售額和交易效率的增長新高點。
主要參考文獻:
[1]傅華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特征分析及其應對策略.中國科技博覽,2012.10.
資助項目:2014年廣西民族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課題:“東盟越、馬、泰三國跨境電子商務研究”(項目編號:201410608029)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6月10日
一、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的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狀況
Payvision和FSA研究項目聯合開展的亞洲市場跨境電子商務研究報告指出,馬來西亞全部電子商務中大約40%為跨境電子商務,這一比例遠高于日本(18%)和韓國(25%)的跨境電子商務。同時,馬來西亞將繼日本和韓國之后,成為亞洲第三個與中國貿易額超過1,000億美元的國家。不僅如此,這個貿易渠道不斷在擴大,兩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與合作一直增加,在中國廣西啟動了欽州中馬工業園區后,雙方正在協商在馬來西亞建立一個經濟貿易合作區,通過集群式投資提高雙方的經貿合作水平。
(一)本土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較為缺乏。跨境電商平臺目前呈維度多樣化狀態。進口零售類電商根據不同業態可以分為如五大運營模式類:海外代購模式;直發/直運平臺模式;自營B2C模式;導購/返利平臺模式;海外商品閃購模式。以出口為導向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又可以依據不同的交易主體分為商對商/商對單/單對單三種。跨境電商B2B平臺從廣義上可分為“信息服務平臺(以廣告引流為主)”和“綜合服務平臺(以促進訂單交易為主)”兩種;B2C平臺又可稱為“跨境在線零售平臺”,具有貿易量小成交頻繁的特點;C2C平臺大多是附屬于B2C平臺下的海淘買手們的代購平臺。
而由于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本土電子商務發展比較落后,幾乎都是來自于國際電商企業進駐的跨境零售平臺的消費和應用。在跨境貿易交易平臺服務上,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均沒有創立直接對接國外的跨境電商平臺,雙邊的跨境電子商務交易主要借助于國際跨境電商平臺得以實現;馬來西亞不論在交易還是服務平臺上多依靠于進駐國內的國際企業資源,在跨境電商平臺這一方面還未形成一定的規模。如物流多用DHL,支付多用PayPal,在線旅游票務多用亞航、Agoda,跨境電商平臺多為阿里巴巴、亞馬遜、ASOS;泰國本土大型跨境電商平臺目前只有2011年由泰國商務部國際貿易促進廳推出的泰國貿易網THAITRADE.COM(泰國貿易網)。其目標市場是整個東盟地區,旨在增加國內中小企業(SME)擴大貿易的機會,以推動泰國的出口成長。經過三年發展,目前該網上商家數量累計有13,024家、推出上網交易商品超過20萬種。越南電子商務網(ECVN)也與泰國貿易網相似,是一種典型的B2B信息服務平臺,商家在平臺展示產品信息,吸引詢盤,雙方對接商討交易細節。此類B2B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還停留在信息服務階段,目前無法提供完善的在線支付、國際物流服務。
(二)網購消費水平和商品品類參差不齊。根據泰國電子商務發展署(ETDA)的《2014年泰國互聯網使用者行為報告》分析,25.5%的男性、32.7%的女性、39.1%的第三性別者會選擇手機購物,49.1%的男性、45.1%的女性、50.7%的第三性別者會在使用電腦上網的時候進行網購(網民中,男性占比為43.1%、女性占比為55.6%、第三性別占比為1.3%)。雖然泰國移動互聯網發展迅猛,但是消費者更傾向于使用PC端進行購物,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會更安全。
馬來西亞人是瘋狂的購物者,91%的大馬互聯網用戶都會進行網上購物,超過50%的網絡用戶每月至少購物一次,超過85%的用戶每月網購消費低于500馬幣;2013年馬來西亞的電子商務營業額達到3.8億美元,網購年均消費達到2,000美元。馬來西亞在網上支付與國際支付的發展較為完善;擁有很高的互聯網普及率和移動手機普及率;當地居民喜歡物美價廉,追求實惠、便宜,熱衷購物。加上面向東南亞市場的幾大電商平臺入駐馬來西亞后獲得的成功驗證了其網購消費市場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也是一個進行產品輸出的良好市場。
越南電子商務協會2013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越南3,500萬互聯網用戶中,有56%進行過網上購物,人均網購金額約120美元。購買服裝、化妝品的人數占62%,購買電子產品的占35%,再次為家居用品,最后是機票。其中,越南本土化妝品產業薄弱,市場上的化妝品90%都是從國外進口,本土品牌僅占10%。隨著越南中產階級隊伍的壯大,國外知名品牌的一些質量高、名氣大的電子產品越來越受歡迎。另外,越南有狹長的海岸線及眾多歷史名城,南北氣候、文化迥異,旅游業逐漸盛興。
受物流條件和成本的制約,跨境電商的輸出輸入產品主要還集中在適合銷售的商品,主要包括服裝服飾、美容健康、珠寶手表、燈具、消費電子、電腦網絡、手機通訊、家居、汽車摩托車配件、首飾、工藝品、體育與戶外用品等。
(三)跨境電子商務在線支付以銀行卡為主。跨境支付是目前實現跨境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關鍵。馬來西亞的網上支付平臺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其擁有五百多萬的信用卡活躍用戶和十幾萬活躍的PayPal用戶。在網上支付方式中,信用卡、借記卡和網上銀行成為主導方式。其中,2012年網上銀行使用率占50%,信用卡和借記卡占37.5%,其他方式如PayPal或貨到付款等占12.5%。同時,馬來西亞政府也正在大力建設網上支付系統,目前當地所有銀行都開設了網上銀行服務。
泰國的在線支付服務提供商有很多,雖然有很多種在線支付方式可以選擇,但是在線支付卻并不是泰國電子商務的主流支付方式。在泰國主流支付方式為:購買預付費卡(Pre-paid Card),比如True Money的現金卡,可以在7-11便利店以及蓮花超市購買,十分便利,目前使用“預付費卡”的人數占支付市場的80%以上。占據市場第二大支付方式為運營商計費,例如手機移動支付服務商“易付”、JMT,而這些服務商又依賴于電信運營商來進流量收費。第三和第四種才是互聯網銀行和ATM機支付,占據市場比例較小,泰國市民普遍對互聯網銀行的接受度不高,質疑其安全性,而ATM機則是因為滲透率較低沒能得到有效普及。泰國網絡購物主流支付方式較為原始,他們甚至更喜歡貨到付款,直接省去了在線支付這個環節。但是,true money背后的正大集團,同時也是本土B2C平臺We love shopping的股東,也許通過這個在線交易平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消費者,使其勇于嘗試,最終接受第三方支付平臺。
在線支付是越南電商市場的一大難題。據越南工貿部統計數據,進行訂單網上在線支付的越南消費者比例只有19%,剩下網購消費者都選擇的是貨到付款。而過去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網上零售欺詐事件和質量問題,也使不少消費者對在線支付存有疑慮。越南的在線支付系統在近年來有所發展,競爭也很激烈,包括越南游戲公司VNC研發的123Pay,和chodientu平臺的NganLuong、SmartLink、Mobivi、BaoKim、OnePay等相對較大的支付平臺,但是還尚未形成在此行業中被廣泛接受使用的支付系統,能夠讓用戶始終在該平臺上保持粘性。而越南消費者崇尚眼見為實、貨到付款的消費心理也極大地影響著消費者和電商平臺對支付方式的選擇。
(四)中國快遞公司已經涉足東盟跨境物流服務。打通國際物流渠道,降低跨境電商物流成本,是未來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重點。馬來西亞擁有較好的物流條件,如巴生港這個位于全球前列的國際物流港口,是馬來西亞規模最大的物流轉運中心。中國的順豐快遞于2011年8月1日起開通了馬來西亞快遞服務;2013年10月份又進入泰國快遞市場,開通中國至泰國的跨境配送專線,在泰國地區提供較平均市場價格低至折的快遞服務,并保證快件可在2~3個工作天內送到用戶手中。2013年12月順豐速運正式推出“越南件”,即中國大陸到越南全境的快件服務。
二、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
(一)平臺建設缺乏交易各方的政策支持。越、馬、泰本土電子商務平臺受到國際電子商務大平臺的競爭壓制,缺乏技術和經驗,國內電商市場大部分被國外入駐的電商企業所占據。而中國出口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已呈現幾家獨大,并且阿里巴巴等企業已經在海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中馬兩國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發展差距懸殊,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板塊、內容、推廣需要根據相應國情進行調整。中國可以對越馬泰國家電商網站建立跨境平臺進行扶持貨加強合作,以促進雙邊跨境電商聯系。
(二)支付及物流需要理順交易標準。跨境電子商務帶來的“額度小”、“頻率高”訂單使得通關、結匯、退稅等問題成為國際物流過程中最為顯著的問題,由于各國海關條件和法律都存在差異,國際上也沒有達成統一的過境標準,急需各國物流平臺相互配合,為跨境電商打通過境綠色通道。
(三)與東南亞國家客戶的語言交流極度困難。語言是一個能夠增加跨境電子商務利潤的強大的商業驅動力。大約67%的被調查企業認為,有著相同語言的合作伙伴以及銷售團隊能夠理解當地文化,并將為跨境電子商務帶來更多的利潤。歐美資本對東南亞的滲入采取了各個擊破的深入滲透模式,他們在東南亞國家的主要市場建立該國家語言的電子商務平臺,再在各國設立品牌經銷商,線上線下結合緊密,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固的基礎,這樣的非常方法值得借鑒。
三、面向東盟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的啟示
(一)積極制定單邊和多邊的跨境電子商務政策。全球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中國政府應積極投入到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全球性網上爭議解決體系的構建中去,成為亞洲的代表以反映發展中國家的訴求。國家應該做好引導和宣傳工作,對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運營商、供應商、消費者進行諸如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通關流程等方面知識的普及,加強對打假、計算機網絡中的違法犯罪、偷稅漏稅等行為的監管力度和懲治力度,以提高中國電子商務進出口外貿企業或者個體用戶的整體素質,在國際上樹立起良好形象。此外,中國可細化跨境電子商務的行業標準和相關專業監管職責。雖近年來中國海關已出臺諸多相關政策,以便配合跨境電子商務行業的發展需求,但是還遠遠不足,完善的通關、結匯、退稅體系有待建設,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要不斷完善并落實。
(二)充分利用第三方平臺開展跨境電子商務。中國的外貿企業要了解東盟國家的相關法律政策,正常通關、結匯、退稅;要加強知識產權意識,注重產品質量和產品創新,以及自身品牌建設;還要對交易的安全性提供可靠保障,用良好的服務和真誠打動國外消費者,贏取消費者的信任。同時,要加強與國際物流平臺和支付平臺的攜手合作,或者利用提供綜合服務的第三方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增強企業信度,合作也帶來了共贏。
另外,還應當注重了解越、馬、泰等國家的文化風情,入鄉隨俗,做到電商本土化,注重采用社交平臺營銷、郵件營銷和手機APP軟件平臺營銷來強化客戶關系,采用當地居民習慣的通訊方式,如使用郵件、手機短信、熱門手機通訊軟件等等。
中國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可利用在馬來西亞熱門的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產品零售出口。據調查,馬來西亞排名靠前的電子商務平臺主要有:Lelong.my、Lazada、Groupon、Zalora、eBay、Rakuten、Qoo10、Lamido、Youbeli、Mudah.my。越南排名前十的購物網站是Lazada.vn、Amazon.com、Thegioididong.con、Xdeal.vn、Hotdeal.vn、Muachung.vn、Cucre.vn、Cungmua.com、Zalora.vn、Nguyenkim.com。泰國流量最大的前五位電商平臺是weloveshoping.com、tarad.com、lnwshop、shoppingline.bigc.co.th以及lazada.co.th。比如中國的華為、小米、OPPO、聯想等手機就是通過馬來西亞熱門的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出售,并打開了市場,對整個馬來西亞手機行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物流建設方面,企業可以與國際物流快遞公司合作,如聯合包裹(UPS)、敦豪速遞(DHL)等國際物流快遞公司。當前跨境電子商務的物流模式主要包括:海外建倉、跨境快遞小包、外貿企業之間聯合集貨、第三方物流平臺,以及外貿企業自行集貨等。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模式,或者進行模式創新。
(三)大力培養小語種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有資料表明,跨境電子商務特別需要掌握熟練外語+外貿基礎知識+熟悉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綜合型人才,而目前高校還沒有形成專業的教學培養方向,通過整合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商務等專業資源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加強國際電子商務方面的校企合作,搭建實訓踐平臺。例如,廣西民族大學商學院采用的“3+1”模式,學生在大一上學期選定方向(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學習方向語言(越語、泰語、印尼語、英語),大三的時候學生到所選定的語言目標國留學,大四回國實習,學校組織學生到相關外貿電商企業工作。采用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模式,進行模塊化教學,這樣也能使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式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相符合,實現校企共贏。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746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5)08-0089-03
作者簡介:師超(1982-),女,吉林松原人,長春財經學院國際經濟貿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國際經濟貿易政策和國際經濟法;黨楊(1982-),女,黑龍江鶴崗人,長春財經學院經濟學院講師,副院長,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博士,主要研究西方經濟理論和區域經濟學。
知識產品是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依靠知識、智力等要素所創造出來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果的總和。它包括影視傳媒作品、期刊出版物、企業信譽、商標、專利、計算機軟件及商業秘密等。本文擬在分析知識產品國際貿易諸多風險形成原因、表現形態的基礎上,提出防范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基本策略。
一、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成因分析
根據知識貿易學的基本規律,貿易必然導致風險,知識產品的國際貿易必然導致基于特殊傳播機制的知識溢出性風險。具體講,導致各種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的潛在利益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經濟原動力。“知識能夠帶來效益”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為通俗的主流話語。全世界各種各樣的教育機構無一不是為了傳播知識而設立的思想接合中介,這些學校或研究機構為知識需求者和知識擁有者之間架起了溝通和聯系的紐帶,為人類知識的傳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正如美國著名知識經濟學家約翰?湯姆斯所說,一種知識,如果不能給人的類存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哪怕是帶來潛在的物質性收益,那么這種知識的傳播能力將會大打折扣。聯系今天中國各級教育的經濟導向性,我們也會明確感受到知識產品的經濟驅動力。事實上,知識產品的跨國流動并不是政府和商人人為促動的,在較為嚴格的知識動力學意義上,知識產品的潛在或現實的利益本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經濟原動力。那些冒著投資風險進行跨境交易的商人只是達成知識產品國際交易的后發助力而已,他們所獲得的基于當期匯率所表現出的貨幣價值,只是隱含在知識產品中的勞動凝結在獲得新的使用價值之后的利潤讓渡,也可以說是對知識產品特殊有用性進行全球轉移的貨幣獎勵。
2知識的政治價值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政治源動力。自階級社會和私有制度出現以來,人類始終面臨三大選擇:一是人類自身生產和再生產的政治制約性選擇;二是為了維持生存所必然遇到的政治生活干擾性選擇;三是治者以各種方式向社會傳遞的主導性存在價值選擇。在上述選擇的關鍵路口,政治治理者都會以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來強化對被治理者的威權性存在。假定意識形態是一種知識產品的話,那么我們可以斷定統領整個社會精神和思想走向的核心價值系統是促使知識產品國際流動的終極解釋力。政治家經營國家的重要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基于權力的法定收益,在宏觀國際關系學上,把一國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甚至意識形態推向他國才是政治產品國際化的最高境界。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美國在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打著“意識形態民主化”輸出的口號,但美國在國外經營企業的目的之一就是為美國的全球政治戰略服務。正如斯賓塞、李嘉圖、威廉?配第、凱恩斯和薩繆爾森的一致看法:幾乎沒有一種經濟活動是可以脫離開政治權力的約束而自在發展的,即使是在古代社會也是如此。我們要杜絕“國際貿易泛政治化”的傾向,但我們更要看到國際貿易的政治風險。就知識產品跨境流動的權力驅動力來說,知識的政治價值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政治源動力。換一句話來說,正是無所不在的政治權力釀生了國際貿易諸多的摩擦和矛盾。
3知識的文化娛樂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文化肇因。文化形式最初是高于政治和經濟形態的,因為一種完全拘泥于生活的藝術是不可能帶給觀眾藝術化視覺效果的。在全球知識產品頻繁流動的今天,廣播電影電視、雜志期刊出版、廣告視覺傳媒、數據電子電腦都以其特有的文化娛樂性滋生了各種潛在和實際的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如果把這些產品的國際交易風險都歸結為中間人(商人、政府或者民間組織),那是不科學的,因為無論是參與貿易的企業,還是政府許可證的管理,抑或是民間的中介機構都希望獲得物質性的收益。這些參與者的行為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形形的交易風險呢?事實上,知識的文化娛樂性是導致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文化驅動力。娛樂是文化的,但娛樂也是要走向國際化的。當一種知識產品不能帶給人愉悅的心情和暢快淋漓的感性體驗的時候,它就會被很快拋棄,更談不上什么跨國交換了。
二、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表現形態
知識產品的國際貿易隱含著基于貨幣市場波動而引發的匯率風險、基于主權國家金融制度差異而引發的政策風險、基于信用資金償還機制差異而引發的貸款風險、因各國契約理念不同而引發的合同風險、基于知識隱形貶值而引發的價格風險等問題。當然由于知識產品時空傳播方式的差異性,使得知識產品國際貿易的風險呈現出許多獨有的特征。
1匯率風險。不論美元債務擴張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持有美元的國家和個人貨幣購買力的潛在損失,美元仍然是當今世界最為通行的國際結算方式。新西蘭學者Michael? Wang 和 Jack?yang曾探討過建立以彈性金本位為核心的二元貨幣體系的構想,指出這種貨幣制度是使儲蓄存款長期保持原有購買力的重要保障,是縮小貧富差距的基礎性解決方案,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大戰略選擇。但這種國際金融改革方案只是存在于理論探討的階段,并沒有得到大多數英聯邦國家的研究和支持,也就是說,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默認美元的結算方便功能,同時也認可了以美元為國際貨幣結算單位所產生的匯率風險。同股票、基金、期貨、債券市場一樣,國際貨幣市場的交易同樣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和供需法則;同虛擬資本的交易法則一樣,全球知識產品的交易同樣受貨幣匯率波動的影響。當許多人大量購入美元而兌換人民幣的時候,伴隨著美元貶值的不僅是持有美元國家購買力的下降,這一行為同樣也提高了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并事實上給跨國知識產品貿易商以遠期盈利的機會。比如,中日韓三國的電影市場就曾經因為匯率的波動給韓國公司和中國國際影視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 2政策風險。世界各國都對他國的知識輸入持謹慎和理性的態度。比如歐洲就對中國出版的人文社科類書籍征收較高的關稅,美國對中國出版物的輸入控制更是非常嚴格,除了有反傾銷審查之外,還增加了意識形態審查和宗教審查。對于那些與美利堅基督信仰明顯相悖的出版物一律排除在外,不準任何出版商以任何名義帶進美國。事實上,中國自然科學成果輸入美國國會圖書館并成為ISTP和EI檢索的比例要遠遠高于社科類成果的檢索比率。除去中美兩國版權制度和版稅扣除機制的不同之外,在知識產品的中美貿易方面,兩國的政策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那些名為保護貿易自由的法律政策,實際上成為國際貿易組織成員國跨境交易的巨大壁壘,最終釀生了各種各樣的知識產品貿易風險。
3貸款風險。知識產品的國內生產企業為了打開國際市場,往往在國內法的框架內通過股市、基金、期貨、債券,甚至變相民間融資的形式獲取大量資金,這些資金的償還有的有明確期限,有的則是非法融資的。在民間高利貸和地下錢莊的支持下,各種影音公司和出版公司,尤其是那些微電影企業,在短時間內就籌集到了知識生產的全部資金。但問題在于,如果這些知識產品沒有獲得實體企業的青睞,沒有獲得國際銷售的利潤,那么開發商和運營商以及中介公司都會面臨巨大的償貸壓力;當這一貿易鏈條上的任何一家企業因道德或法律糾紛而“撂跤子”時,正零和博弈就會迅速變成“囚徒困境”。這時就會出現到處都是催債的經理人、而到處可見的都是沒錢的老板或經理的艱難局面。由是,風險愈演愈烈。當然也會出現一些不能正視自己國家貿易地位和能力,盲目舉債、到處申請外匯貸款的現象,這同樣造成了一些債權國貸款無法償還的風險。
4合同風險。熟悉國際貿易規則的人都知道,國際貿易合同只是約束貿易雙方的紙質文件,在跨國貿易中如果一方不守信用,單方面違約,追責的難度是非常巨大的。可以這樣說,因一方單方面違約而造成損失的償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合同的中外文表述往往存在著實質性條款的歧義性解釋、合同的使用范圍往往存在著國內法和國際法的沖突,有些知識產品運營商又沒有國際商務合作的經驗,當進口商不能按期履約時,風險就會非常巨大。
5價格風險。在商品交換領域,價格的波動是供需關系的晴雨表。在國際貿易領域,商品價格的國內波動是極為正常的事情。就光盤、出版物、影視作品、文學讀物等知識產品的跨境流動而言,價格的隨行就市是極為普遍的事情。但問題在于,當已經按照合同價格預期交割的知識產品因國內需求的增大而大幅漲價的時候,對于貿易商來說,是撕毀合同直接向國內賣出這些產品,還是按照誠實守信的原則按期交貨呢?正常來說應該是按期交貨,但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一再告訴我們,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市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則的支配下,大多數商人都會傾向于毀掉合同賺取超額利潤。這時市場倫理就會讓位于功利哲學,巨大風險就會從天而降。
三、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防范策略
近年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外貿易不平衡問題正在逐漸加劇、知識產品貿易中的違法違規現象更是層出不窮、盜版現象極為普遍、學術論文文學作品的跨國抄襲現象愈演愈烈、各種文化產品國際合作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加、不當競爭此起彼伏。靠什么來約束知識產品市場的國際貿易呢?本研究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強化知識產品國際貿易市場的調研工作。根據需求偏好理論,地域上相鄰或相近國家的貿易依存度要高于空間上較遠地區和國家的貿易依存度。作為亞洲面積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知識產品出口的主要對象是東亞地區和東南亞國家。就東亞來說,中國知識產品出口的主要對象是韓國,其次是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日本、①澳門地區和朝鮮。據文化部和商業部的聯合調查,從2000年到2014年底,中韓知識產品的貿易總額達到了15989億美元,其中進口額達到10575億美元,逆差趨勢明顯。②就東南亞來說,中國知識產品輸出的主要地區集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其中中新和中馬貿易額占到了貿易總額的79%,表明中國的知識產品在東南亞地區已經形成了廣泛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緬甸、印度、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尼泊爾與中國有著良好的地緣合作關系,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知識產品貿易額很小。近年來,伴隨著遠洋運輸條件的改善和全球通信技術的發展,中國和美國、歐洲、南美洲、非洲的知識產品雙邊貿易在逐漸擴大,據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總局的統計數據,近10年來中美之間的知識產品貿易額已經達到120098億美元,中國和歐盟之間已經達到62156美元,中國和南美洲的知識產品貿易額達到了37億美元,中非知識產品貿易額達到了98億美元。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中國今后應繼續加大與地緣國家和地區的知識產品貿易,要依據準確的貿易數據制定合理的出口戰略和進口措施。要根據歐洲國家偏好中國物美價廉文化產品的需求事實,制定中國知識產品出口歐洲的詳細計劃;要把中國的陶瓷制品、絲綢制品、柳編制品、服裝產品、小飾品添加上強烈的文化信息,把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和諧大同思想輸出國外,使知識產品供應商能夠在賺取國際分工效益的同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對于某些攜帶考古信息的古董和文物,我們也要本著協商的原則,盡量回購流失到國外的珍貴寶物;對于非法走私文物的現象和行為要大力查處、毫不手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細致縝密的事前調研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決策的重要前提,這方面經驗是豐富的,教訓也是極為深刻的。
2認真研究貿易國的政治、經濟及法治狀況,牢牢把握貿易國的政策特征和價值偏好。作為全球經濟發展前景最為廣闊的地區,中國的文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卻擁有極為廣闊的需求市場,并吸引了大批的國際資本涌入中國出版業、廣告業乃至各種文體娛樂行業。在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顯著提高的情況下,國內文化消費需求空間很大。作為中國知識產品貿易的主要輸出國,美國、韓國、日本、菲律賓等國的政治運作特點、經濟發展走向、政策偏好性和價值評估體系都是各國知識產品貿易商必須密切關注的重要信息。一般來講,如果一個國家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或消極財政政策時,這將有利于出口,不利于進口;反之,則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對于知識產品貿易商來說,只有認真研究了貿易伙伴國的政策變化動態并隨時關注國際社會的風吹草動,才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獲取客觀的比較收益,否則,巨大的貿易風險將不期而至。就歐洲和美國來說,中國的電影電視產業要想打入這些國家的主流音像市場是很難的,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商人經濟實力有限,更是由于這些國家對中國意識形態和政治信仰的質疑和困惑。由此,中國在輸出知識產品的時候要盡量尋找那些極富傳統感染力的文化產品,避開那些帶有單一政治教化色彩的知識產品;中國輸入到歐洲和美洲的知識產品要盡量體現出對那些國家制度和宗教的尊重,避免因為意識形態問題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對于非洲國家來說,我們的核心目的是輸出出版業和傳媒業的文化產品,把古老的東方儒學文化傳播到遙遠的非洲部族。
3選擇正確的計價貨幣,有效規避匯率風險。出于國內貨幣市場特殊性的考量,中國政府對外匯交易實行的是金融管制政策。近年來,雖然社會各界都在大力提倡建立外匯保險政策和存款保險政策,但由于匯率和利率波動的不可預期性,均未能實施。外匯管制政策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本幣的運行安全,并規避全球金融市場危機,但也會造成外匯市場的流動性呆滯,造成進出口貿易商的雙邊貿易風險。我國企業要想在國際貿易中有效防范貨幣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就應該正確選擇計價貨幣。一般來講,出口的時候要以硬幣作價、進口的時候要以軟幣計價。如果迫不得已在出口的時候采用了軟幣計價,就要相應提高作價;在進口時采用了硬幣計價,則要相應調低作價。如果選用的計價貨幣匯率波動幅度較大,還應該通過以匯率區確定價格的方式在合同中列入價格調整條款以更好地維護雙方的權益。
注釋:
①中日知識產品的雙邊貿易受制于兩國的歷史糾葛和主權爭論,近年來的知識產品貿易額正大幅下滑。至2014年底,雙邊知識產品的貿易總額為120億美元,進出口基本持平。
②根據Krugman,Fujta,Venables新經濟地理學的基本觀點,結合納什均衡的一般闡釋,我們可以斷定: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與國家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某種正相關關系。由于具有相似的文化歷史背景,韓國人對學習中國文化有一種明顯的偏好,并且直接體現在對中國文化類產品的貿易數值上。但與韓國人相比,中國人對韓國電影、電視劇和化妝、美容、整形等知識產品的青睞程度遠遠高于他們對中國知識產品的研究興趣。由此決定了中韓知識產品貿易的巨大逆差。
參考文獻:
[1]李婧.加強宏觀金融調控 規避國際貿易風險[J].中國證券期貨,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