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7 10:25: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學理論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足球教學的基本意義
(二)情景教學情景式教學目前正在被廣泛的應用于各學科的教學中,情景性認知理論是情景式教學的主要理論基礎,其主張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著眼點進行學習,并在具體情景中進行和評估學習效果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它引導學生借助情景中的各種資料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鼓勵學生將課堂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其通過創設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置身其中,產生學習的需要,并組織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和交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親身體驗從認識目標到達到目標的全過程。在此教學模式下,利用主體的課堂教學局面,向過程教學開放,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自身綜合素質得以提升在課堂上教師將準備好的案例在課堂中以演繹形式真實的展示病例情景,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討論如何解決和緩解矛盾關系,掌握溝通技巧,提高溝通能力。可以說情景教學也屬于互動式教學,老師在課堂上可以精心設計一個場景,比如一位女患者,一直在一所中學擔任教師,被確診鼻咽癌,此時患者患病后不能順利進入患者角色,放不下病前教師等角色所承擔的責任,表現很焦慮、茫然、甚至憤怒,設置以上情景讓學生分組展開想象與討論,商討具體的護理措施,引導學生學會采用親切婉轉的語言技巧,做好對患者的解釋、安慰工作。并且讓學生上臺將這樣的情景通過表演的方式展示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自導自演的活動中,學習到了把握合適的時機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溝通和交流,教學目標得以實現,也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情景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采取模擬教學方法,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如在講授人際交往時,利用電視影像資料,選擇其中比較有典型代表的講述某一護患的場景的視頻進行播放,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讓其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在扮演之前積極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扮演,扮演完成后進行討論。課堂結束前,做出合理的課堂評價,表揚創作力豐富的學生,并作為平時成績給予考試加分。這樣的設計安排,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可提高學生的主觀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通過情景教學,有利于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及護士的人生價值,改變傳統的護理工作只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和操作技能即可的觀點,應真正理解和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及文化的需要。
二、從課堂教學上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
語文學習完整的結構由3個部分組成:
(1)語文課堂教學;
(2)第二語文教學渠道;
(3)語文學習環境。
課堂教學是主體,第二語文教學渠道和語文學習環境是“兩翼”。尤其是在后示性時代,學生在信息的獲取上絲毫不滯后于教師,甚至多于教師,以往教師在信息占有上的優勢地位逐漸被削弱了。如果語文教學仍然秉承“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舊教育觀念,只會與當今變化迅猛的信息時代格格不入。“大語文教育”要落到實處,就要沖破“三中心”的舊教育觀念的牢籠,要以課堂為基地,并延伸至廣闊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中。因此,“大語文教育”觀具體化到操作層面,即為“大教材觀”、“大課堂觀”、“大教法觀”。
2受大語文教育啟發對醫學倫理學教學的思考
醫學倫理學教學的目標是喚起醫學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塑造和完善學生的道德人格、醫德素質和職業價值觀、豐富的醫學倫理知識、良好的醫學倫理意識和較強的醫學倫理思維能力。與傳授知識相比,醫學倫理學教育更注重信念的培養,而信念的培養是道德主體經由他律到自律、內化為主體生命一部分的過程,這就決定了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手段的開放性。這與重在培養學生情感、信念等的語文學科在教學目標上具有相似性。受“大語文教育”的啟發,筆者試圖從大教材觀、大課堂觀、大教法觀出發,為醫學倫理學教學提出建議。
2.1大教材觀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既要研究醫學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規范和范疇體系,又要研究在醫療衛生機構應用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如醫患關系問題、醫療衛生資源分配問題等,還包括醫學科學所特有的道德問題,如人體試驗、器官移植、克隆等。因此,內容涉及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僅僅局限于教材是不夠的,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醫學倫理學研究內容的開放性決定了要以一切適合的素材作為教材,包括課本、報刊雜志、新聞媒體的相關熱點、相關的影視作品及醫學人文著作、臨床案例等,其根本特點是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學習當成唯一的學習任務,而是把能力的提升、知識的積累、素養的積淀作為教學的目的。例如,大多數教材對知情同意權的論述主要為知情同意權的概念及理論上如何應用,缺乏與現實應用對接的橋梁,也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介紹患者知情同意權這一應用性較強的內容時,要應用一切有價值的素材,包括通過教材以了解其理論應用、相關的學術論文以了解學術前沿及動態、影視資料如《死亡工廠》以明白知情同意權的起源、醫學臨床領域出現的一些典型案例,以使學生更直觀生動地了解其臨床應用。在介紹其他內容時,同樣需要將一切與之相關且有價值的素材引入課堂,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相關內容的全方位的理論介紹;另一方面由于理論與實踐往往有差距,進而通過多種素材的結合生動地呈現其在現實中的應用,以提升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實效性。
2.2大課堂觀大課堂觀就是打破傳統的有限課堂的時空觀念,立足課堂并超越課堂進行學習。通過上述對醫學倫理學教學目標的介紹可以看出,與醫學專業課相比,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是培養醫學生理念、素質、價值觀、情感等更為柔性的素質,這些素質的提升需要的不僅是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的傳授,更需要的是循序漸進、潤物無聲般的人文氛圍的熏陶。如果只是局限在一個學期固定的教學時數中,遠遠達不到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安排上,不能只以課堂為醫學生唯一接受醫學倫理素養培育的基地,而應當貫穿于醫學生整個學習階段。筆者認為可分三個階段進行:
(1)醫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以講座形式進行啟蒙教育,內容主要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國醫學生誓詞、對生命的敬畏、對生與死意義的求索等思想教育,以端正學醫的動機和學習目的;
(2)醫學生進入臨床學習階段:開展理論教育及實踐教育,即多種教學方法并用進行醫學倫理學的醫德、臨床決策能力、生命高新技術應用出現的倫理問題等內容的教育,并進行專題討論;
(3)醫學生進入臨床見實習階段:加強實踐教育,以床邊教學、案例分析、調查討論等形式,提升醫學生的臨床決策能力,使醫學倫理學的理論、規范在學生動手親身實踐過程中內化為其生命過程的一部分。
2.3大教法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大教法觀是打破固定的教學模式,改變課堂的程式結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鼓勵教師個性化教學。按照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內因(自我教育、內心陶冶)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外部約束)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外部教育和約束歸根到底要通過學生自我教育才能產生教育意義。道德準則只有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醫學倫理學教學要運用一切能提升醫學倫理學理論與實踐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理論教學如CBL教學法、PBL教學法、敘事教學法、故事引入法、模擬講座法、專題論辯法等,減少說教式的灌輸,以增強學生對醫學倫理學課程的興趣,從而促使醫學生在社會交往與實踐中進行自我倫理教育;實踐教學方面要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進大課堂,創設更多接觸患者及醫療工作的機會,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開展各類專項調查。調查可以是座談式、訪問式、問卷式等,讓學生深入到醫療實踐中去,與醫務人員、患者和社會人群直接打交道,根據調查目的搜集第一手資料,掌握實際情況。目前國家級、省級、校級鼓勵大學生參與到創新及科研的課題中。醫學倫理學方面的選題可以共同討論,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分組調研,將調研結果匯總整理并分析,寫出調研報告,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并了解到醫療領域的問題所在。我校思政部每學期組織1~2次實踐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基地選擇一般會傾向于紅色革命基地、基層醫療、基層教育等。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實踐也可以借助這個平臺,使學生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此外,還可以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義務支醫活動等,使學生通過親身感觸,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運用醫學倫理學的原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以提升其社會實踐能力,使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2.教師應持續進行法語教學學習
教師應該不斷為自己充電,進行法語學習,尤其是文化方面的變化,日常積累時不能只上升法語基礎方面,應該重視法語文化方面,多閱讀這方面的小說、多看這方面的電源、多聽這方面的音樂、多關注這方面的網站等等,總之,讓自己愛上法國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理解法國文化,在課堂上能夠更好地向學生展示,提高學生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3.法語課堂上多進行法語語境訓練
為了鍛煉學生的能力,可以以課堂討論的方式,討論的范圍主要是法國文化方面,這些也是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刺激他們多說,還可以模擬法國的日常生活場景,用法語展現出日常生活,通過學生的廣泛參與,既掌握了法語,也熟悉了法國文化,此外,還能夠發現學生身上的文化問題,及時糾正,效果顯著。
4.要求學生課后多了解法國文化
課上,教師可以播發一些積極向上的法國電影和音樂,提高他們的法語文化素養,教會學生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掌握法語學習方法,這些是書本上學不到的,需要學生慢慢領悟,但是由于課堂上的時間有限,只靠課堂上的有限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此外,由于課后的時間比較多,教師多鼓勵學生閱讀法國書籍,書籍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文化特點等等,還要多看法國電影、多聽法語音樂、多瀏覽法語網站等等,此外,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課下以組的形式查找資料,并進行整理,上課時按組進行匯報,這樣能夠增加學生對法國文化的了解,并且還提升了表達能力,總之,通過這種多途徑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感受法國文化,深層次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進而提高自身的法語能力,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語法上比較中法文化
由于兩個國家的文化不同,導致這兩種語言的語法句子結構不同,漢語中很多句子沒有主語和謂語,但是法語句子中必須有主語,這充分顯示了兩種語言的差異,尤其法語重形式的特點反映了法國民族文化,因此,教學中比較法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非常重要。
2打牢教學基本功是提高教學能力的關鍵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素質的重要體現,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基本條件,是教學能力提高的關鍵.教研室要給新教師創造條件,使其打牢教學基本功.一是以老帶新.為了使新教師能夠盡快掌握教學基本功,可安排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與新教師結對子,對新教師進行傳幫帶.老教師從內容的安排、課件的制作到教案的編寫,從教姿、教態到板書的書寫等細節對新教師進行指導,使新教師少走彎路,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提高教學基本功.二是新教師要勤學苦練.新教師要給自己提出要求,制定標準,自我加壓,勤學苦練,打牢教學基本功.首先,教姿、教態要規范.新教師要加強教姿、教態的訓練與養成,講課時要大方得體、姿態規范,形成良好的課堂講授習慣.其次,語言要簡練、準確、生動.“簡練”要求教師上課用詞恰如其分,不要模棱兩可和啰嗦;“準確”要求教師認真備課,弄清所要講授內容的來龍去脈,弄清每個概念、定理、定律、原則、原理的確切含義,真正領會其內容,做到語言表達準確;“生動”要求教師語言表達具有感染力,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次,提高課堂調控能力.新教師課前要認真備課,做好教學和心理準備;上課時要充滿信心,從容應對,不要縮手縮腳;課中要注意學生的反饋信息,注意觀察學生表情和神態的變化,適時調整講授進度和教學方法.
3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學能力的保證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達到教學目的、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教學方法和手段運用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也直接影響知識的傳授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新教師要加強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提高教學效果.一是教學方法創新.新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大膽創新,大力開展啟發式、學導式、案例式、討論式、互動式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能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并配合使用.如,對理論性強、不易理解的內容可以采取啟發式教學;對理論性不強、淺顯易懂的內容可以采取研討式教學;對操縱性強、需要實習的內容可以采取實踐式教學;對技能性強、需要動手動腦的內容可以采取互動式教學.新教師在教學方法的創新上要多向老教師請教,多聽課,勤思考,促進自身教學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學手段的創新.教學手段是實現教學方法的重要保證,是傳授知識的根本途徑.因此,新教師要加強教學手段的學習和掌握,廣泛開展多媒體教學,注重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的結合,提高教學能力,保證教學質量.
2以學生前知識為出發點的教學安排
變異教學理論強調,“為了領會事物的本質特征,就必須注意它與其他事物有何差異。要注意到該事物在哪個方面與其他事物不同,在差異的比較過程中,逐漸掌握事物的本質特征。”“在教學策略上,變異理論指出,‘分離-變異-對比’的教學操作模式正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理解事物的關鍵。”這種以變異、對比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明確目標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對于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結構進行細致考察,然后客觀篩選和提取學生前知識中,能夠有效構成目標學習內容正反例的知識信息,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關鍵屬性的差異對比,深入理解和掌握目標教學內容的本質內涵。基于教學實踐并結合對于這一科學教學理念的反思,筆者對于如何將上述操作模式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操作步驟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嘗試,總結如下。
2.1分離基督教文化的關鍵屬性
首先,基督教文化知識體系是龐大而繁雜的,有效分離出這一文化知識體系中的關鍵屬性能夠“化解知識難度,揭示知識的內在道理,使龐大數量的知識呈現出清晰而嚴密的內在聯系結構,又能使結構復雜的知識體系清晰化,簡約化。”基督教文化中的關鍵屬性主要包括神論,人論,救贖論和末世論,而基督教對于人性的觀點即是這四個基本教義的基礎也是其聯系紐帶。“作為一種善惡兩重的人性思想,基督教的人性論對西方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于今天的人類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學習和掌握基督教的人性論是把握以基督教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精髓的一把鑰匙。由此可見,在基督教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人性論這一關鍵屬性與其它次要屬性區別并分離開來,并將其作為基督教文化教學的基礎和核心內容。
2.2對關鍵屬性進行變異
其次,對關鍵屬性進行變異,即在學生已有的文化知識體系中尋求能夠區分人性論這一關鍵屬性的相關信息。“在變異理論看來,不經歷可替換的事例就不可能掌握任何一樣東西。”顯然,“人性”是一個具有理解難度的抽象概念,但是對于熟悉儒家思想的中國學生而言,他們對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論也并不陌生。“數據表明,當代大學生一般認同傳統的儒家倫理意識模式并加以承繼。”儒家文化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主導價值觀。“著名的美學大師李澤厚先生曾在《中國思想史論》中闡明‘由孔子創立的這一套文化思想在漫長的中國社會中,已無孔不入地滲透在廣大人民的觀念,行為,風俗,信仰,思維方式,情感狀態……之中。”而儒家傳統文化中的人性論“如所周知,至少可以歸結為四種:性無善惡論,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有惡論。”其中對中華民族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孟子提出的性善論。《三字經》開篇即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婦孺皆知的經典。與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論相反,基督教文化人性本惡觀又被稱為“原罪”的觀點,指的是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的墮落隨著生殖行為傳給子孫后代,成為人類各種罪惡的根源,代代相傳,綿延不絕。它與“人之初,性本善”的論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迥然不同又互為變異。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所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這一觀點為引子,循序漸進地引出基督教文化中“人之初,性本惡”的論點,這既能在對立觀點的碰撞中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迅速開啟學生對于“人性”這一概念的記憶與思考,啟發學生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去重新審視自身已有的對“人性”的理解和判斷。
2.3運用變異的反例展開對比
最后,將基督教文化人性本惡觀與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論,從理論基礎和社會意義以及理論局限性等,多方面進行全方位深入的比較,以引導學生形成對于不同文化知識更加客觀全面的認識,并構建自身更加完善的文化知識系統。具體來說,在提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的同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探索和發掘這兩種論斷產生的不同理論前提和基礎。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論的理論前提是人作為特殊動物群體的本質,它是從社會倫理角度出發做出的判斷;而基督教人性惡的觀點是以人作為上帝創造物的本質為前提,從宗教歷史淵源角度得出的結論。這種承認并畏懼“原罪”的觀點也促進了西方社會對于法律的推崇、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和政府權利的制衡。與此相反,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觀反映了對人性和人生積極的態度,它塑造了以‘善養浩然之氣’的圣人賢人為代表的理想人格也維護了人的尊嚴。但是性善論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它往往只是強調賢人政治和道德意識培養的重要性,而忽視了社會法制體制建設的重要性。對于兩種文化不同人性觀進行對比是學生深化“人性”概念的理解、拓寬文化視野、完善文化知識結構體系的過程。“比較分析結果表明,系統運用變異理論的課堂在幫助學生學習上更為有效。”
可見,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初中歷史教學,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呼喚,亦符合歷史學科的內蘊和學科教育的一般規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具體起來應該:
一是情操教育培養
情操,內在的哲學涵義是理性的價值選擇,是審美情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情感、志向層面上的綜合反映。人生追求是情操具體而首要的表現。一個人的人生要想有意義、有價值,必須樹立一個適合自身和社會的目標,而實現這樣的人生目標,必須要有積極的自我意識。
首先,利用課堂,進行積極的自我意識教育
自我意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期望,也是心理素質的重要指數。自我意識可以分為兩類:積極的自我意識和消極的自我意識。積極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個體成才、成功的必備情操。美國成功學的主要創立者拿破侖·希爾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一個意念。這個意念指的就是自我意識。"他在《成功學全書》中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可見良好的心態對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性。"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意識。自信心的訓練,主要手段是對學生進行成功激勵;成功激勵主要是運用外界令人興奮的刺激誘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把外界刺激內化為自覺行動,形成一個積極的自我觀念,使他們獲得不斷完善自我的持久動力和信心。成功激勵法的實施以轉變教師觀念為前提,教師要確立三個基本觀念。即: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學習,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愿意學習,相信一個成功能產生另一個成功。教師這種積極的心態會影響到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最終使他們樹立自信心。在教學中,我經常結合所學內容開展"我喜愛的名言"主題演講括動。久而久之,如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卡耐基的"缺乏自信是人們失敗的內在原因,一個人只要有信心,就可能成為自己愿望的人"等名言便成為很多很多學生的座右銘。
其次,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培養與人合作意識
以自我為中心,不理解、關心他人,不能很好地與人合作,是初中生在人際交往素質方面的嚴重心理缺陷,也是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須環節。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經常采用"合作式"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鄭和下西洋"一課,我提出以下思考題:"西洋"指的是哪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與哥倫布、達·伽馬的比較結果怎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是什么?討論題: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條件是什么?哪些事實可以題,然后共同討論,大約20分鐘,要求組內人員也都有明確的分工任務,在規定時作內完成:各組選派一名代表就其討論題在全班匯報,大約15分鐘;同學互評,約5鄉鐘;教師點評,約5分鐘,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開拓思維,理清線索。從學習過程看并不難,但是成員間的合作很重要,也可能會出現摩擦,有的同學態度不積極,影響了組內的進度:有的同學過分顯示自己,影響其他人的積極性。有的在這方面認識快,有的在那方面有悟性,而只有大家都齊心協力才能比較完滿地回答好問題。在上面的"合作式"教學中,遇到困難時,由學生自己合作解決,使學生體會到了與人合作的重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與他人和諧相處、通力合作意識,學會在民主的氣氛中擺正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學會如何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聽取別人的意見,也培養了競爭意識。這些好的品質,為日后走上社會,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將會起到很大作用。
再次,運用對比式教學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自從國家產生以來,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推動群體生存和發展的高尚情操所產生凝聚力、號召力是其他任何意識和價值觀念無法替代的。那么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加強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他們正確對待自己的祖國自然十分必要;尤其對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至今仍需發展的中華民族的后代進行這種教育更為必要,對此歷史課責無旁貸。正如希臘伯利克里所說的"每一個人在整個國家順利前進的時候所得到的利益,比個人利益得到滿足而國家走下坡路的時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一個人在私人生活中,無論怎樣富裕,如果他的國家被破壞了的話,也一定會牽入普遍的毀滅中,但是只要國家本身安全的話,個人有更多的機會從私人的不幸中恢復過來。"因為國家對個體的價值至關重要,故而愛國主義在古今中外都備受推崇,并且如前所述,是一種體現健康心理的高尚情操,應當亦必須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譬如在講到南宋抗金時,一方面講到岳飛順應人民意愿堅持抗金斗爭,他的"岳家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收復建康等地,在郵城一戰大敗金軍,受到人民的愛戴。岳飛被害后,為懷念岳飛,人民在杭州西子湖畔修建岳王墓,世代瞻仰;與此相對,以"莫須有"罪名陷害岳飛的賣國賊秦燴,當地人卻制作一種"油炸燴"的食品表達痛恨之情,還將秦燴鑄成鐵像,跪在岳飛墓前,受到萬人永久地唾棄。
如此鮮明的對比認知,不僅會使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對愛國者的愛和賣國者的恨的情感體驗,而且會使他們學會"以史為鏡"進行思辨,樹立起正確的審美意識,區別真善美與假惡丑,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愛國情懷。
最后,培養學生國際意識
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操的同時,面對當今國際化、全球化的世界趨勢,還應培養青少年"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國際意識,這就應該通過對學生進行世界史的教育:使他們也要樹立對其他民族的尊重、理解、認同、寬容的觀念,吸納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在中國史的學習中,通過讓學生列舉由于"閉關鎖國",盲目自大,逐漸建向衰落給中國所帶來負面影響的實例,吸取其教訓,列舉改革開放使中國進一步走位繁榮和富強,帶來巨大變化的實例,鼓勵學生好好學習,為將來參與國際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外激內化,培養頑強的意志力
有了濃厚而健康的興趣、動機和情操,如何去實現呢?只有積極的自我意識是不夠的,還要堅持不懈地管理好自我意識,這里的關鍵是依靠頑強的意志,持之以恒,這在現實中是千真萬確的。心理學上講,"意志既可作為心理過程影響智力活動,又可作為一種性格特征影響智力與能力。"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說,培養意志乃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結合歷史教學,在培養意志力方面應采取如下措施:
1、榜樣激勵法
古今中外歷史上凡事業有成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無不具有堅強毅力。并且他們在青年時便表現出具有超出一般人的優良素質,對自己要實現的日標具有堅定的信念和一往無前的徹底性,因此,從青少年時期培養頑強意志對其整個人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歷史教學中,我注意用一些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克服困難的歷史人物和事例來教育學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蒙受冤獄和遭到肉體、精神雙重折磨情況下,憑著堅強的意志力寫18年才完成巨著《史記》。唐代高僧鑒真克服千難萬險,六次東渡,雙目失明,但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都是很好的榜樣激勵素材。對那些缺乏人生目標的學生,陳勝少年時立下鴻鵲之志,在中學時憤"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事實皆可起到鞭策作用。通過諸如此類的史實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反應方式來對待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從困難與挫折中吸取教訓,使意志品質得到升華。
(二)工科院校法學院系自身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法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則更加嚴峻。而相比于專門的政法院校或綜合性大學的法學院系,工科院校的法學院系無論在圖書資料、師資水平,還是在學生基礎、校園法學文化氛圍等方面均無法與之抗衡。故而,工科院校法學院系欲尋求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培養出被社會接納的法學人才,就必須突出自身特色,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工科院校多學科、重實踐的文化氛圍———因為法律與機械以及工程學之間其實存在的千絲萬縷聯系,法律事實上就是個人維護合法利益的操作規程,是處理和解決各種糾紛的技能,這注定法律專業與其說是一門科學,毋寧說是一種工藝。因此,通過案例教學彰顯法學的實踐特性,突出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增強應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是工科院校法學院系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從而不斷獲得發展的的重要手段。綜上,工科院校法學教學不僅應引入案例教學法,而且其自身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在案例教學法上存在比專門政法院校、綜合性院校的法學院系更為迫切的需要。
二、工科院校法學案例教學面臨的問題
由于認識到案例教學的重要意義,目前很多工科院校都將其貫徹于法學教學之中,但總體來講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影響了案例教學應有功能的發揮,主要問題概括如下:
(一)重形式而輕效果在一些工科院校,開展法學案例教學成為對外宣傳、彰顯創新的有力依據,是否采用案例教學還被作為教學考評的一個量化項目,受此影響,法學案例教學異化為“追趕潮流”之舉。然而這種對形式的過分注重,卻隱藏著對法學案例教學實際效果的忽略。比如,案例教學淪為變相的案例講授,教師依然是主導,從案例選擇、問題設置到結論得出仍受控于教師的指揮,而學生只能處于被動地位,只不過是從“聽講課”變成了“聽案例”。尤其是部分教師不注重典型案例和真實案例的選擇,往往將“格式化”后的虛構案例引入討論,這不但不能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也無法用實際問題來檢驗學生所學,案例教學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不適應工科院校法學教學的特殊需要前已述及,工科院校的法學欲求得生存、發展,必須突出自身特色,發揮自身優勢,因此工科院校法學教學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法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掌握,還要利用工科院校多學科、重實踐的文化氛圍優勢,突出對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旨在檢驗法律職業技能,賦予法律實務工作“市場準入”資格的司法考試就理所當然成為眾多工科院校法學教學的重頭戲,司法考試的過關率也被視為評價法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但是,很多工科院校的案例教學卻并未很好回應司法考試的現實要求,更多關注學生對抽象法學理論的理解,其存在的價值僅限于解釋和補充說明所講授的理論內容,而非綜合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因此極易導致學生產生思維上的惰性以及認識上的誤區,一旦面對司法考試中紛繁復雜的案例情形便不知所措,所以雖名曰“案例教學”,但實際上卻不能適應司法考試中案例分析題的需要,顯然是一種失敗的案例教學。
(三)不利于工科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衡量學生綜合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體現了教育對社會需要和學生潛能的開發以及個性全面發展的滿足。我國《高等教育法》第5條就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但是,目前不少工科院校的法學案例教學卻與高等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背道而馳。教師往往在案例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學生只需在教師事先安排的思路“誘導”下,對格式化后的“平板型”案例展開定向分析、思考。而且,該過程以書本理論和立法規定為大前提,學生按照三段論式推理,結合案例給出的小前提得出最終的分析結果。不難發現,這種案例教學方式使學生失去了和關系縱橫交錯、事實紛繁復雜的真實案例直接接觸的機會,不利于他們綜合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由于將書本理論和立法規定作為推理的大前提,實際上也消解了學生主動挑戰主流觀點或法律條文中可能存在缺陷的熱情,抹殺了他們的反思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工科院校實施法學案例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具體思路
二、歷史教學理念需要創新
要想創新教學,離不開教師新的教學理念,這是創新的前提。新的教學理念指導著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但是在當今歷史教學中,還延用著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還是比較重視應試教育的,正沒有真正落實素質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所以,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體驗和發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既教給學生知識,又培養學生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主宰者,只強調自己的教,而不重視學生學習的方法和過程,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的。為了學生將來的發展,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盡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使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成為學生學習和活動的場所把課堂還給學生;注重傳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樣會給學生增加更多的學習負擔,抑制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所以,新時代的教師要培養新時代的合格人才,要在教學中樹立創新理念。
三、歷史教學手段要創新
在歷史教學中,教學手段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技術隨時變化著的。現在的初中歷史教材和內容都在不斷地變化,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材的需要不斷變換教學手段,而這些變換都需要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對教材鉆研的主動性。在歷史課堂上,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主要依靠學生探究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所以,初中歷史教師不管運用哪些教學手段,都要考慮到對學生思維的啟迪。另外,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可實現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成長。所以,教師在課前要認真鉆研教材,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有效利用校本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能進一步探究歷史資源,達到歷史教學創新的目標。
四、師生關系要創新
在以往的課堂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整個過程就是教師在不停地講解,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會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的是緊張和無趣,對歷史教學毫無興趣可言,甚至會產生厭煩心理。所以,教師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生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首先,教師要做學生的朋友,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其次,教師和學生要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不管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課下和學生的交流過程中,都要體現民主和尊重,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了解,共同合作探究。最后,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目標,通過教學使每一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發展。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大膽想象、大膽發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總之,素質教育需要教師和學生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2豐富教學組織形式
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課堂教學是高中教育教學管理的重點,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陣地。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都以教學秩序的維護者自居,學生自主性被嚴重壓制,學生在教學管理中的地位也非常被動。新課改要求高中教學管理要運用科學的方式進行教學管理,為學生主體作用發揮提供有利條件。具體來說,這就要求高中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課堂教學和管理主體,構建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具體來說,高中教師要結合高中生心理特點、發展需求、教學目標,合理進行課堂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環節設置、教學內容安排和教學評價,確保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其次,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科學進行教學內容展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就要求高中教師要積極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有利因素,打造教育合力,構建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教學環境。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通過多媒體教學、合作教學、情景教學、課外教學實踐突破傳統的校園教學的界限,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惰性,培養其學習主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