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6: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世界農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以色列是個干旱缺水的中東小國。位于地中海東岸,人口近600萬,絕大多數是猶太人農業人口占4%左右。以色列自然生態條件很差,屬于典型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國土50%以上被丘陵和沙漠所覆蓋森林覆蓋率僅為5.7%,人均每年可用水資源300立方米,不到全球平均量的33%約為我國的12.5%,面對如此的自然環境,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僅用50多年時間就建成了現代農業,解決了自身糧食需要,并有大量的蔬菜,水果,鮮花出口,被譽為[歐洲的菜藍子]創造了令人驚嘆的農業奇跡。
以色列是如何在干旱缺水的惡劣條件下實現了農業奇跡的呢?
一摸清國情家底,樹立農業以治水為本的國策
以色列屬干旱半干旱的氣候類型,降水稀少,水資源匱乏。北部地區年降水量為700-800毫米,中部為400-600毫米,南部僅為25-40毫米。全國每年可資利用的水資源僅為20億立方米為了解決中南部地區農業生產缺水的問題,以色列從1953年開始,利用世界銀行的貸款,動工修建[國家輸水工程]即把北部海拔208米的加利利湖的淡水向南一直輸送到內格夫沙漠地區該工程歷時14年農業論文,投資17億美元于1967年完工這個[北水南調]的巨大工程為平衡用水發展農業奠定了初步基礎。在輸水管理方面由國家專門成立了MEKOROT國家輸水公司來管理。該公司除了管理輸水工程外還從事打井找水,淡化海水,,治理污水等有關工作論文提綱格式。
二以法治水管水
以色列議會于1955年制定了[水法]對全國有限的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有效管理,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以色列[水法,規定全國境內所有水資源為國家所有,必須專門用于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和居民生活需求并設立水利委員會為全國水資源專門管理機構,負責水政策,發展規劃,用水計劃和供水份額。以及水土保護,防止污染,廢水凈化,海水淡化等有關水資源開發和管理的具體工作。委員會內設有一個理事會,成員中的1/3位政府指派,2/3為各行業的水用戶代表,每年水利委員會要把75%的用水份額分配給農業經營著,用于農業灌溉,然后由委員會的理事會根據農業生產中各種農作物,如蔬菜,水果,花卉的不同用水量,制定不同的用水分額
三利用高科技手段,發展節水農業
長期以來水資源問題始終是制約以色列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以色列在積極挖掘水資源的同時,也不斷開發出新的節水灌溉技術與方法,并及時推廣到農業生產中去,力爭以少量的水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主要采取了以下農業節水技術;
1加大使用循環水力度。把工業與城市生產生活產生的廢水,集中進行凈化處理后二次使用,于農業生產灌溉。對海水談化后的生活廢水也同樣如此如位于特拉維夫附近的沙夫丹污水凈化廠最初由國家水公司于1987年投資建設的,主要用于處理特拉維夫市排出的工業和生活的污水,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污水處理中心,處理方式也由當初的大面積水池集水日曬分解污水中的化合物,發展到現在的的新型現代化處理凈化方法,不僅大大減少污水處理裝置的占的面積,,而且處理能力和生產效率也大為提高。1996年,采用現代化處理技術后,該場的處理設備和裝置每天24小時運營,收集和處理各大城市產生的各種污水。日處理污水34萬立方米生產過濾后的清水再注入地下宮農業灌溉時抽取用水。原來工廠是有國家水公司投資興建,工廠只生產而不經營,現在規模擴大后工廠出資購買了股份產權農業論文,所以能夠自主經營銷售凈化水,為鼓勵農業經營者多使用二次凈化水,凈化水價格低廉現在以色列每年把2.3億立方米的凈化水用于農業生產,占農業用水總量12億立方米的19%2010年農業用水的1/3使用的是凈化污水這不僅節約了水資源同時也避免了各種廢水的大量排入對有限的土地地資源和環境造成的污染與侵蝕因而大大有利于土地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2,不斷增建節水設施,以最大限度地收集和儲存在雨季的天然降水資源,在農耕時用于生產。
3灌溉時,農民不必守在田間,可以同時從事其他的施肥,剪枝,收割等工作。
4可減少農藥的用量,從而節約了資金和勞力的投入,最終降低了耕種的生產成本。
滴灌技術的發明及其發展,是以色列最近幾十年農業生產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更是以色列對世界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方法最大貢獻。現在以色列全國灌溉土地都是用了這種壓力灌溉技術和方法,是單位面積土地的耗水量下降了50%,而水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農業用水量大量減少以色列的耕地面積為34.7萬hm2灌溉面積為18.7萬hm2灌溉率為52%單位灌溉量390m3用水量很低。同時以色列80%的灌溉土地都在滴灌時使用水肥灌溉法,即將灌溉與施肥同時進行,一次完成,以色列每年都推出新的滴灌及設備,現在從滴灌技術中又派生出埋藏式灌溉,噴灑式灌溉,散布式灌溉方式,以色列在農業灌溉領域具有良好的經驗,以此為基礎還開發出了一系列新的灌溉技術并使這些技術成功的走入國際市場。如位于南部內格夫地區的哈采里姆的‘基布茲’農場內的netafim滴灌技術公司有員工1400名,現已發展成為以色列和國際上著名的滴灌設備的大型企業,除了在以色列本土設有4家設備工廠外還在,美國,法國,澳洲,中國,南非,,巴西,印度等20多個國家設立了辦事處事處,擁有顧員4100多人,產品銷售服務遍及7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滴灌用滴頭300多億只,年銷售額超過2億美元,占全球灌溉設備市場總銷售額70%現在以色列的滴灌設備生產者NE,FIN公司和污水過濾裝置生產者ARKAL公司每年都要推出多種新產品,所生產的灌溉設備80%用于出口農業論文,1995年以色列農用物資出口額為12.18億美元其中灌溉設備出口額為2.23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18.4%,僅次于化肥(出口額5.56億美元)居第二位,以色列正是依靠這一整套節水制度和措施,建成了發達的農業,在沙漠中建起了片片綠州使以色列躋身于發達國家之列。
我國人多地少。耕地的后備資源不足,要想解決本世紀中葉16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只有轉向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而灌溉則是提高單產的重要途徑,因為灌溉農田糧食產量要比非灌溉農田的產量高1-3倍論文提綱格式。例如我國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一半左右,但生產了70%的農產品,可是我國是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22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每公頃耕地平均占水量28320立方米為世界平均數的80%
和以色列相似,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不均,81%的水資源集中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長江以北地區人口和耕地分別占我國的45.3%和64.1%,而水資源僅占全國的19%,農業的季節性區域性干旱缺水問題十分突出。,地表水地下水的嚴重污染也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狀況。目前全國農田的灌溉供水不足,使灌區每年缺水300多億立方米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年均受旱擴大到2667萬公頃,比50年代增加了1.5倍以上,我國每年因干旱缺水少產糧食1000億千克,水資源短缺已威脅了生態環境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節水有重大意義。目前,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73%,約為6000多億立方米,為全國第一用水大戶,但我國農業用水中浪費很大。
我國目前灌溉還存在以下問題;許多灌區只修了干,支渠道骨干工程。田間灌排工程不配套,土地不平整,灌溉技術落后,噴,微灌面積不足全國有效面積的5%,打水漫灌水利用效率很低,城市生活,工業生產污水排放無序,許多地方水資源受到污染,管理落后,法規不健全,缺乏鼓勵農業合理農業論文,高效用水機制和調控手段,農民經濟實力差,節水投入少例如1997年我國有效灌溉面積為5123.9萬公頃占耕地面積54%這個比例與以色列相當,但節水灌溉面積只有150萬公頃占灌溉面積30%而且標準比較低這與以色列有較大差距。全國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為40%還不到以色列的50%也就是說每年經過水利工程引灌得4000億立方米的水在輸水,配水和田間灌水過程中有60%的水浪費了。
例如我國80%以上的輸水渠道沒有防滲處理,從渠首到田間的引水有一半再輸水過程中損失了,僅此一項每年損失高達1735億元,難怪有‘先節水后調水’的呼聲了。我國每方水的糧食生產能力只有0.87千克遠低于以色列的2.32千克的水平,我國許多灌區的灌溉定額為10000-15000立方米/每公頃,高出農作物實際需要的2-5倍我國東部每公頃灌溉用水9000立米,西北地區為13500立米,個別地區高達22500-30000立米而以色列僅為每公頃用水5500立米,可見我國很多地區出現的水資源短缺現象不是資源型缺水而是工程型和管理型缺水,所以只要采取行之有效技術措施,農業灌溉節水的潛力是很大的。
關于農事節慶的概念,國內外學者有多種論述,各有側重,不過都強調了農事節慶與農業的關系和歡樂慶典的儀式。本文綜合上述概念的基礎上,認為農事節慶是指舉辦主體依托特定區域的特色農業資源,以打造農業品牌、擴大農業品牌影響力、傳播農業文化為主體目標,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有計劃、有組織地舉行集會慶典儀式等一系列活動。其內涵有3點:(1)農事節慶以區域特色農業資源為依托,包括農業自然資源、農業社會資源和農業文化資源等多重資源,如農產品、農業景觀、農業文化遺址、農業技藝、農業習俗、農事等,資源內容豐富且具有區域特色。(2)農事節慶以銷售盈利為淺層目標,以品牌塑造形象推廣為深層目標,以產業發展和區域發展為長期目標。(3)農事節慶具有節慶特點,周期性重復舉辦,以吸引廣泛的民眾參與為目的,帶有歡樂氣氛。
(二)農事節慶的分類
農事節慶的分類有多種角度,如從產品類型可分為農產品類、林產品類、水產品類、牧產品類、副產品類節慶等;按照季節劃分,可以分為春夏秋冬四季節慶;按照節慶歷史可以分為傳統節慶和現代節慶等;按照舉辦周期可以分為每年一屆或者多年一屆等;按照節慶范圍又可分為國內和國際2種;按照組辦方級別可以分為村級、鄉(鎮)級、縣(區)級、市級、省級等。本文按照節慶依托資源類型劃分,將農事節慶分為2種:(1)以區域特色農產品為節慶資源。如各地盛行的茶節、油菜花節、桃花節、西瓜節、柑橘節、龍蝦節、豆腐節、冰雪節、沙雕節等。這類農事節慶依托該地域特產的農產品來舉辦,緊緊圍繞特定農產品及與之相關的農事、農俗、儀式等設計節慶項目和組織活動內容,與農產品的關聯性極強。(2)依托一定的農業習俗舉辦節慶。如乞巧節、花朝節、那達慕大會、雪頓節、古爾邦節等。這類節慶不以特定農產品為主角,通常依托延續多年的傳統農業習俗,重新加以包裝設計舉辦慶典活動。特別說明的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也屬于這類節慶,不過它們是全民族的共同節慶,區域特色不明顯,不列入本文考查范圍。
(三)農業品牌的含義
需要注意的是農業品牌不等于農產品品牌,它是涵蓋了一切農業資源、農業活動在內的廣義品牌。大體包括:農產品、農業產業品牌或農業企業品牌,如杭州西湖龍井、淳安淳牌有機魚、臺灣梅子夢工廠、山東魯花集團等;農業區域形象品牌,如世界大蒜之都、中國茶都、中國山核桃之都等;農業旅游品牌,如千島湖有機魚旅游、西湖茶鄉游、南京農業嘉年華等。
二、農事節慶在農業品牌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歷史悠久,農事節慶種類繁多且名目眾多。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事節慶活動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從以往單純的慶祝或紀念型活動,演變為有助于同時推動當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發展的活動,在農業品牌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一)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
現在的農事節慶多以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為依托,調動一切與該品牌相關的品牌歷史、風俗流傳、產品特色、文化特色、特有儀式、農事習俗等相關的農業資源,精心組織設計節慶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豐富了消費者對農產品品牌的認知,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消費者的忠誠度,大大提升了品牌的影響力。如美國愛達荷州盛產土豆,每年9-10月都要舉辦愛達荷土豆日,節日中有幾十個以土豆為主題的活動和競賽吸引了無數游客,愛達荷土豆成為美國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選擇[1]。我國也有很多農事節慶成就了著名的農業品牌。如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的“盱眙龍蝦”;中國(金鄉)國際大蒜節成就了“金鄉大蒜”的美名。其他還有北京平谷國際桃花節、中國•陜西(洛川)蘋果節、北京大興西瓜節、中國杭州(臨安)山核桃文化節等。
(二)塑造區域形象,打造區域品牌
節慶本身就有聚集人氣的功能,能夠吸引超常的關注,而這一眼球效應不可避免地要輻射到舉辦地,形成一次極好的宣傳機會。成功的節慶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歡樂有趣的節慶氛圍、舒適宜人的場地環境、高效優質的服務水平向外界遞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不僅展示了節慶本身的品質,還展示了舉辦地的實力,塑造了優良的區域形象。通過游客的親身體驗和二次傳播以及媒體的對外宣傳,主辦地的形象魅力將釋放出更大的能量。而知名農產品品牌、節慶品牌都會成為區域的亮麗名片,助力區域品牌的打造。如每年7月的最后一個周末,美國吉爾羅伊市都會舉辦“吉爾羅伊大蒜節”,為期3天的大蒜節給城市帶來了幾百萬的游客,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大蒜節成為了吉爾羅伊市的城市名片,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因為大蒜節而為世人所知,城市影響力大大提升,塑造了吉爾羅伊“世界大蒜之都”的形象,打造了“世界大蒜之都”這樣一個引人矚目的城市品牌[2]。
(三)推動了觀光農業品牌的發展
農事節慶的舉辦給予舉辦地農業產業極大的曝光機會,利用新聞、學術研討、產品展銷、文藝表演、消費體驗等形式,區域農業得到充分展示,消費者對于當地農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觀光農業市場的開拓奠定了心理基礎。而節慶本身的凝聚力也為觀光帶來巨大人氣,很多節慶本身也成為觀光農業的一項精彩活動。以成功的農事節慶為亮點,整合其他農業資源,觀光農業將形成自己的品牌。如浙江千島湖有機魚旅游借助千島湖有機魚文化節的魅力,已經發展成為千島湖休閑旅游的一張“金名片”,品牌影響力極大。
(四)傳承農業文化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但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加快,很多農業文化逐漸被遺失遺忘。農事節慶承載了積淀多年的農俗農事等農業資源,是農業文化傳播的天然載體。如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乞巧節,二月二的花神節(全國各地時間各不相同),在千百年的流傳中傳遞著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向往。“白露到,竹竿搖,滿地金,扁擔挑”。每年農歷白露時節,山民們祭祀天地山神祖宗之后扛著竹竿挑著籮筐,上山開竿采收山核桃。中國杭州(臨安)山核桃文化節把開竿祭祀的傳統儀式搬上了節慶舞臺,向當代人展示了傳統農俗的神圣莊重[3]。除了宣傳品牌文化、產業文化,農事節慶還是展示地域文化的舞臺。主辦方大力挖掘各種文化資源,運用活潑歡慶的形式傳播文化,拉近了傳統文化與當代人的距離,加強了當地人的文化認同感,擴大了文化的影響力。
三、農事節慶在農業品牌建設中的優勢
農事節慶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緊緊圍繞資源特點組織活動,宣傳推廣農業品牌。與其他傳播方式相比,農事節慶在農業品牌建設中表現出明顯的優勢。
(一)傳播時機精準
農事節慶是在特定時間舉辦的,時間選擇具有針對性。以農產品等自然資源為依托的節慶一般都根據農產品的生長周期來安排時間(表1)。觀賞類節事通常都是在花開時節,如河南洛陽牡丹花會、北京平谷桃花節、浙江超山梅花節等;收獲采摘類節慶通常都是在農產品成熟收獲時節,如杭州西湖龍井開茶節、中國余姚楊梅節、中國•陜西(洛川)蘋果節、中國秭歸臍橙節、北京大興西瓜節、中國杭州(臨安)山核桃文化節等。冰雪節之類的也是選擇產品資源表現力最佳的時節。而以農俗等文化資源為依托的農事節慶大多有一定的歷史積淀,長期的傳承已經在公眾之中形成了深刻的集體記憶。相比其他傳播手段,農事節慶選擇的傳播時機比較精準,都是在品牌資源品質最佳、品類最豐富的時候,品牌信息比較集中,同時也是消費者本體需求相對旺盛的時機,通過直觀具體的形象傳播可以讓消費者獲得良好的品牌消費體驗,信息達到率比較高,經過多次重復以后,就會形成品牌的強勢號召力。農事節慶因與農業的密切關系,節慶傳播時機的選擇通常都是應季而生,與自然之理相通,與人體磁場和諧,有著文化意義上的優越性,能夠促成良性的傳播場。《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寫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三月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天地間生氣勃發,因而草木欣欣向榮[4]。此時人也處于生發之際,賞花踏青、游玩嬉戲,人事與天道融通。夏日戲水消暑,秋來品嘗碩果,冬季領略冰雪,應時而作,順應時氣,天人合一。恰當的傳播時機對于深入體味領悟品牌文化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傳播對象明確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節慶傳播的傳播對象即受眾比較明確。節慶是一種有別于常規的集會,它以歡樂喜慶的氣氛和活潑有趣的形式在短時間內積聚大量人氣,而這些積聚起來的人群就會形成節慶傳播的受眾群也即農業品牌消費群。這些消費者身份不同,具體參與的節慶活動和對農業品牌的關注點也有所不同。游客多是參加品嘗、采摘、游覽等活動,參與對農業資源的直接消費;商貿人士參與商貿洽談活動,關注農業品牌的營銷以及相關投資事項;學者專家參與相關的研討會論壇活動等,關注農業品牌建設的理論與實際探討;媒體人員則對農事節慶進行采訪報道,通過媒體傳播擴大農事節慶的影響力;另外還有大量網民,他們通過網絡獲取節慶信息、購買農產品、發帖點評農事節慶活動,起到了二次傳播的作用。這些節慶傳播的傳播對象對品牌信息有著濃厚的興趣,相當于在參與節慶之前就主動地進行了甑選,有效傳播對象居多。他們主動尋求品牌信息,參與活動體驗,之后積極傳播品牌信息、節慶信息,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消費,易于實現有效傳播。有時傳播者還可以根據傳播對象的特征靈活調整(如邀請現場觀眾參加娛樂活動、表演等),使得傳播更符合受眾需求,生成對于品牌的良性體驗。良性的傳播大大提高了受眾對品牌的關注度。而如廣告之類的一般品牌傳播的受眾很難明確,傳播者與傳播對象之間是間接傳播,缺乏直接接觸,信息不對稱,效果評估滯后,故而對品牌的認識不如節慶傳播來得直觀深刻。2009-2011年的杭州西湖龍井開茶節,短短3年間,客商數量從150家增至260家,旅客人次從80萬人次增至150萬人次,貿易合同額從2000萬元增至3200萬元,在場的媒體數量不少于30家。
(三)傳播模式轉向
諸如廣告投放之類的傳統品牌傳播方式,其傳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由傳播者向傳播對象單向傳遞信息,如同品牌向消費者發出請求“請你看看我”,受眾屬于被動接受。而節慶傳播通過制造亮點激發受眾的興趣,引起受眾對于品牌的關注,使得受眾作出主動行為———“我想要看你”,傳播模式轉為自下而上,傳播過程由被動變為主動,傳播對象一反過去對于廣告等傳統傳播方式的排斥抵觸,積極釋放需求,主動關注品牌信息,使得品牌信息的傳播流暢無礙,有益于良性消費體驗的形成。
(四)節慶場地靈活
農事節慶的另一個優勢在于場地的選擇靈活多樣。既可以在資源發源地,又可以在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既可以一地獨辦又可以多地聯辦;既可以是室內又可以是室外。靈活多樣的場地選擇有助于塑造豐富的品牌形象,構成直觀而又深刻的品牌消費體驗(表2)。農產品原產地是很多農事節慶的首選場地。節慶場地與節慶內容高度貼合,實現了消費者與產地、產品的親密接觸,形成直觀而又深刻的品牌消費體驗,這是廣告之類的傳播方式難以企及的。電視屏幕上再逼真的顏色、再美麗的姿態、再精彩的描述也不及自己在田園中親眼所見、親手觸摸的感官體驗來得深刻。吉爾羅伊大蒜節期間整個小鎮彌漫著濃濃的大蒜味,麥地變成了停車場,麥秸堆則成了供游人休息的長凳,不花錢,又環保,充滿了鄉野氣息。杭州西湖龍井開茶節以美麗的茶鄉大茶園為背景,直接在茶園的田壟上搭建演出舞臺,清新雅致,游茶鄉、品新茶、觀炒茶、聽茶曲、賞茶戲,在茶園的青山綠水間,茶的形象愈加賞心悅目,沁人心脾。開茶節上還推出“吃農家飯、喝農家茶、住農家屋、結農家親”特色主題活動,坐落在連綿茶園中的農居風格各異,大多集茶園、竹園、菜園、花園、庭院為一體,家在茶園住,茶繞家園香,能夠讓都市居民回歸自然,親近鄉土。消費者與產地銜接起來,與產品親密接觸,觀賞品味、采摘收獲,調動全方位感知,逐步完成了對于品牌的立體消費體驗,形成了對品牌立體化的認識。而走出產地走向商貿文化中心,能夠把品牌推向更加廣闊的世界,擴大品牌的知名度。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堅持“四國聯動(中國、瑞典、新西蘭、澳大利亞)、六地聯辦(盱眙、南京、上海、寧波、北京、深圳)”的辦節格局,選擇在多地聯合辦節,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在一個極為廣闊的舞臺上向世界推介盱眙龍蝦品牌文化。比起固定在電視電腦里播放廣告,或是局限在超市商場舉行促銷,農事節慶的場地在空間上明顯要優越許多。許多節慶常常選擇公園、廣場、果園、草地、山林、湖畔、海邊等作為集會場地,在這樣開放的環境中,消費者視野開闊、身心放松,品牌關聯印象良好,預設了較佳的傳播心態。而在室內組織的節慶活動,由于節慶的特性也會在場地布置上營造節慶氛圍,對消費者產生一種視覺和心理沖擊,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
(五)注重參與體驗
與其他傳播方式相比,節慶傳播更注重公眾的參與性和體驗性[5]。節慶氛圍要靠大量參與者參與其中才能營造出來,包括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專家學者等。參與者積極參與節慶的各項活動能大大活躍了節慶氣氛,增強了節慶的吸引力。可以說,參與性是節慶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地民眾通過活動體驗重溫或加深了對于品牌及文化的認識。外地消費者通過參與各種活動獲得在居住地無法得到的活動體驗,滿足其興趣愛好,充分展現其特長,部分節慶還能讓參與其中的消費者學會當地特有的技藝。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品牌文化得到形象展示,消費者獲得了關于品牌構成因子如產品、服務、理念、視聽、行為等多方面的立體認知,深化了品牌印象。良好的品牌體驗無疑會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據浙江省農業廳2012年2月對浙江省農事節慶活動的調查顯示,現有農事節慶涉及群眾可參與體驗的項目或活動占比81.82%[6]。從這一數據分析可見,當前的農事節慶還是比較注重參與體驗的。2010年的中國杭州(臨安)山核桃文化節上游客不僅觀賞了與山核桃相關的書籍文獻、舊農具、舊物件,還親自動手嘗試制作手剝山核桃,創意制作山核桃飾品掛件。通過動眼、動手、動口、動腦體驗,充分調動人體各種知覺,大大豐富了對山核桃品牌及文化的認知,形成了對品牌的立體感受,培養了對品牌的情感。
(六)注重娛樂傳播
娛樂是人類的本能,尤其是在變革劇烈的當下,人們的壓力巨大,迫切需要通過娛樂放松身心,解放自我。節慶本身就帶有娛樂的性質,節慶傳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種娛樂傳播,它能夠滿足人類的這種需求。農事節慶中經常會設計各種活潑有趣的游戲活動,消費者通過參與這些活動獲得輕松歡愉的,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形成良好的品牌消費體驗。如著名的西班牙西紅柿節、巴西泥浴狂歡節、我國傣族潑水節等,歡笑聲中成就了一個個著名的品牌。
農村的經濟收入來源單一,自然條件的惡化、生產生活的變化和不定的市場前景導致農民在生產經營方式中采取穩抓穩打、穩中求勝的心理。他們承擔不起失敗造成的經濟損失,因此在接受新技術的時候瞻前顧后,謹言慎行,而這種求穩心理也束縛了農村發展的腳步。
1.2跟隨心理明顯
從眾心理通俗來說就是隨大流,大家一起做一件事會減輕內心的不安全感。比如一項新技術在推廣時,明明很感興趣,但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同,內心孤立無援,很難下定決心去采用。相反,如果大家都去接受并采用,即使自己沒有條件也愿意一起嘗試。
1.3現實心理
由于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一項新技術是否可行僅僅靠以往的經驗或是其他家的實踐來判斷可行與否,而一次的失敗就可能被永遠的否定。這種所謂的現實心理影響了農民的決定,只考慮短期利益,對于推廣具有長期效益的技術非常不利。
2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農民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2.1農民自身素質
2.1.1文化素質因素。
農民的文化素質反映了農民科技水平的高低,既與增收相聯系也影響著農民對農業技術推廣所產生的興趣。現在,我國的農民文化水平處于整體偏低的狀態,與西方國家甚至是城市的差距都很大,不同區域的分布也不平衡。
2.1.2科技素質因素。
科技素質是指農民對科學知識、技術、經驗所達到的程度,是農民素質的重要部分。隨著國家“科技興農”的發展戰略的推出,農民的科技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基礎較差,與我國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標準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
2.1.3思想道德素質因素。
思想道德即是農民自身的思想、理念和道德方面的統稱,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的發展。農民普遍法律意識淡薄、生態意識差、思想守舊、小農思想占據上風,常常會表現出消極的負面的情緒。
2.2農村社會環境
2.2.1經濟環境因素。
在歷史的發展變革浪潮下,小農意識在我國農村始終是深刻的存在,并且在相當長時間的時間內占有統治地位。加上采用家庭聯產承包制的生產方式,傳統的民族劣性比如散漫、拖拉、缺少責任心和改革創新的勇氣在小農經濟的土壤中成為發展新農村經濟的束縛。
2.2.2政治環境因素。
中國是有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的,而這種、特權文化對今天的經濟發展影響至今。剛剛建立的農村基層政權在初期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農民沒有民主意識,因此具有這種消極的、封閉的、懷疑的態度。
2.2.3文化環境因素。
農村的文化環境受到長期封建文化思想的影響,加之經濟發展的制約,形成了固定傳統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小農文化、家族觀念占據主導。大多數的農民都處于安于現狀、不求進取的生活狀態。
2.2.4教育環境因素。
由于經濟發展的區域間的不平衡,中國的教育發展也不為平衡,導致農民素質較低,城鄉差異逐漸加大,農村的教育資源匱乏,農民的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文盲也都集中在農村。
3調適農民心理,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率
首先根據對農民心理分析,依據心理學和行為心理學的相關原理,對農民在接受新技術推廣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分階段研究,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適。首先要根據市場的要求和農民的需要選擇好容易被農民所認同的推廣項目。其次,通過多種形式加大科技宣傳的力度,使農民對新技術逐漸的了解并能夠接受新知識的教育。再次,采用互動性強的推廣手段,以切實的感受打動農民,從內心接受新技術的推廣,提高推廣的效率。最后,通過建立完善的結構和推廣機制,充分發揮示范區示范產業的功能,以真正可實現的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
一、農業科技論文中連接號使用常見的幾種亂象
(一)短橫線(C)的使用亂象
新標準規定:標示化合物的名稱或表格、插圖編號;連接號碼,包括門牌號碼、電話號碼,以及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年月日等;在復合名詞中起連接作用;某些產品的名稱和型號;漢語拼音、外來語內部分合等均用短橫線(占半個字的位置)[2]。
農業科技論文中短橫線使用常出現的亂象有:
1.農業科技論文中表格和插圖的編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的年月日、產品型號、材料編號、多元體系、基金項目編號等之間的連接號常被錯用為英文連字符(-)。
例1:圖1-A;表2-5;收稿日期:2013-08-26;“JB-1型攪拌器;高油酸親本wt-0932;MgO-Al2O3-SiO2系;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CARS-3-2-47);表達載體pET-32a(+);電話號碼:0371-65718247;RT-PCR;文章編號:1000-4440 -(2012)02-0243-05;引物5?-ACATTGGG ATGGTGGTC-3?。
2.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關的并列詞語,構成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復合詞組,并列詞語之間應用短橫線連接,有時錯用一字線連接。
例2:乙酸銨浸提D火焰光度法;總產量D平均產量D邊際產量曲線圖。
(二)一字線(D)的使用亂象
新標準規定:標示相關項目(如時間、地域等)的起止時,用一字線(占一個字的位置)連接[2]。
農業科技論文中一字線使用常見的亂象有:
1.連接相關的時間,表示某一時間段的起止關系,其起止時點精確,所要說明的是從起點至止點所包含的整個時段,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作者和編輯經常誤用波紋線或短橫線連接。
例3:2000~2006年;2007年l~5月;2008年3月5~8日;上午8U00~12U00。
例4:陳小霞(1985C)。表示人物的出生年數值即表示時間的起止,都應該用表示起止的一字線連接,而不應該用短橫2.連接。
2.在表格的表身中,表示“未測”或“未發現”應該用一字線,而有些表格卻用短橫線。
例5: 表2蒸煮時間和脂肪酸對復合指數的影響
例6:行業標準SB/T 10137C1993。
4.連接幾個相關的項目,表示一種遞進式關系[6],應用一字線連接,有時卻誤用短橫線連接。
例7:小麥的生長周期可分為以下幾階段:播種C出苗C分蘗C越冬C返青CC拔節C抽穗C揚花C灌漿C乳熟。
5.連接相關的方位名詞,構成一個整體,表示走向關系,應用一字線連接,有時卻誤用短橫線連接。
例8:我國的秦嶺C淮北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
(三)波紋線(~)的使用亂象
新國標規定:標示數值范圍(由阿拉伯數字或漢字數字構成)的起止時,用波紋線連接[2]。
農業科技論文中波紋線使用常見的錯誤有:
1.兩個具有統計意義的數字之間,表示一個從低限到高限的數值范圍,或表示量值的波動變化幅度時,應用波紋線,有時卻用一字線連接。
例9:在液氮和37℃反復凍融4D5次;20%D30%能沉積在靶標植物葉片上。
2.浪紋線前后的數字大小要表述不完整。
例10:“15萬~25萬”;“3.5億~4.3億”常被表述為“15~25萬”;“3.5~4.3億”。
二、連接號使用亂象的原因探析
目前農業科技論文中連接號使用亂象的原因錯綜復雜,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國家標準中關于連接號的使用只是些原則性的規則,缺乏不同行業的實施細則。不同行業標準不完善,且相互矛盾
新標準中取消了長橫線,使得連接號的運用更簡潔,避免混亂;把半字線表述為短橫線,使得連接號的運用變得更加靈活,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新標準中并未出現連接號在農業科技論書刊中的具體用法規定,只是列舉了一些簡單的、大眾化的例子,缺乏細則性和專業性。所以農科編校人員在運用連接號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復雜或特殊的情況時,查閱標點符號國家標準,找不到準確的答案,只能求助于其他相關行業標準,而不同行業標準中連接號的使用規范不盡一致,相互矛盾。GB /T 7408D2005《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3]規定,時間間隔之間的連接符用斜分數線(/)分隔不同成分,如:2013/1/28;而GB/T 15834D2011《標點符號用法》對于年份、月份、日期之間的分隔表示,推薦用短橫線連接,如:2013C01C28。農科編校人員在編校日期的過程中,到底是參照《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還是參照《標點符號用法》,沒有定性標準,這就造成連接號的使用亂象。
(二)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在編校質量檢查過程中,缺乏對連接號規范使用的嚴格檢測和懲罰措施
每隔一段時間各個出版單位都要向相應的新聞出版行政部門上交近期的出版刊物,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會組織一些編校專家進行對出版刊物編校質量的抽查,每次抽查結果都是良好或合格,基本沒有出現過不合格現象。而事實我們隨意打開一本正式出版的刊物甚至國家級權威核心刊物,都能輕易地發現許多連接號的錯用和混用現象,這絕大部分是因為多年來這些評審專家一直認為,衡量一本學術刊物質量的高低主要看其所刊登文章的學術水平,而對于一些編校方面的小錯誤(如連接號的使用錯誤)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容忍。
另外,新聞出版總署2005年頒布實施的《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對圖書編校質量差錯率計算方法有了新規定:“標點符號的一般錯用、漏用、多用,每處計0.1個差錯。[4]”這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出版單位和編校人員,對連接號的規范使用不重視現象。
(三) 出版單位的改企導致一些農科出版單位和編校人員對連接號規范使用的漠視
在出版業轉型改企的熱潮中,許多農科出版單位已從原先的事業單位改制為企業,成為以市場為導向的獨立經營體,出版的經濟效益成為他們追求的重要目標,社會效益逐漸被邊沿化。
有些農業期刊雜志社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每期發表一百多篇文章,一期雜志的頁碼數達到幾百甚至上千頁,而且每月甚至每半個月出版一期雜志,雜志社內部的人手遠遠不夠,為節省開支,他們就聘請一些兼職編輯,簡單、粗放地編輯稿件,然后再過一遍校對軟件就行了。
他們的精力主要花在策劃選題、策劃欄目設計和策劃經營上,基本的編校技能日漸被邊緣化,對連接號的規范使用更是漠不關心,認為其無關大局,編校人員在編校過程中遇到有關連接號方面的問題根本就不愿意或沒有時間去查閱相關標準,全憑自己的喜好和主觀意識來判定使用哪種形式的連接號。
三、應對連接號使用亂象的建議
(一)依據國家標準制定連接號規范使用的實施細則,不同行業標準之間有關連接號的規定應盡量相互統一,避免相互矛盾
連接號第一次被列入政府修訂頒布的《標點符號用法》中是在1990年,至今已有十五年的光陰,在此期間國家有關連接號方面的標準已經進行了兩次修訂,每修訂一次就完善和細化一次,因此,該標準在出版界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是農業編校人員身邊不可缺少的工具書之一。但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只能對連接號作原則性的規定,其篇幅簡略,而農業科技論文中含有多種公式、化學式、分子式、圖表等等,連接號使用起來往往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其實際使用情況遠遠超出國家標準規定的范圍,在此情況下,農科編校人員查閱其他相關行業標準,而不同行業標準之間,對連接號的使用規范又相互矛盾,讓編輯無從下手。所以,筆者認為,應盡快抽調不同行業的編輯專家和業界權威,制定出一套配合國家標準的“連接號規范用法實施細則”,這個細則應在國家標準用法的原則指導下,突破目前僅有的幾種用法規范,對不同行業連接號的用法標準進行補充和細化說明,并規范統一起來,作為“國家標準的補充說明”,使其在各個行業領域中推廣使用,使連接號的使用做到有標準可依,且不互相抵觸。
(二)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應加大檢查力度和懲罰力度
加強對農科出版物編校質量的管理,讓一本出版物做到無差錯率,那只是一個美妙的愿望,但將差錯率控制在最低限度范圍內,是每一個農科出版單位和編校人員無可規避的職責。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應建立一套詳盡的編校質量檢測制度,供農科出版單位和編校人員參閱和遵照,編校質量檢測制度中應加強對連接號使用規范的重視,對連接號的規范使用問題作出專門說明,并增加扣分標準。
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在對農科出版物編校質量進行檢測的過程中,對于連接號使用的差錯,要敢于認定,要敢于扣分,一本農科雜志連接號的差錯數累計超過一定的數目時就應在原有扣分標準的基礎上再增加扣分額度。對于1年內造成3種以上農科出版物不合格或者連續2年造成農科出版物不合格的直接責任者,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注銷其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3年之內不得從事出版編輯工作[4]。只有這樣才能引起農科出版單位和編校人員對連接號規范使用的重視,從而做到全刊標準和格式統一,確保期刊的編輯質量。
(三)提高農業編校人員的職業素養,加強編輯業務技能方面的培訓
編輯人員應重視連接號的規范使用,增強責任心,增強連接號的編輯規范化意識,充分認識到連接號的規范使用能提高雜志的影響因子,能提高該雜志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尤其對于一些非核心期刊的農科雜志,其發表文章的學術水平質量不如核心期刊高,所以,它要想贏得一點點的生存希望,要想給讀者和出版管理部門留下好印象的話,就更應該注重編校(如連接號編校質量方面)質量,認認真真地編輯好每一種連接號,在編輯過程中遇到有關連接號方面的難題(此難題在現有的國家新標準中查閱不到)時,就應該及時查閱其他相關行業標準中有關連接號的使用規范,以及國家級權威核心農業科技期刊,如《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獸醫學報》《園藝學報》等中有關連接號的具體使用實例。
21世紀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農業科技期刊出版事業的競爭本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具有碩士、博士學歷的年輕人在農科編輯隊伍中已不少見,他們具有很強的科研能力和扎實的農科專業基礎,掌握農科專業的前沿信息,但相對缺乏編輯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經驗,因此,年輕的編輯們應積極參加國家和省級期刊總署舉辦的各種關于連接號規范使用的專業技術講座和培訓,并利用此機會,與資深的出版人和編輯專家直接交流溝通,向他們討教寶貴經驗。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農業板塊上市公司財務績效普遍偏低,且遠低于滬深兩市的平均水平。2001年到2006年,我國農業板塊上市公司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均低于上市公司總體水平,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提高財務績效的方法大致分為兩個方面:對外拓展市場,對內加強管理。其中,內部管理的核心是營運資本管理。
營運資本是大多數公司所有控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公司的整體盈利有著重要影響。營運資本是公司流動陛最大、變化最快、周轉性最強的資本。只有保持營運資本各項目在數量上的合理并存、時間上依次繼起并實現消耗的足額補償才能保持營運資本協調、持久地進行下去。為此,公司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認真尋求合理的營運資本結構,并使平時的營運資本周轉努力地遵循這種結構。
此外,在追求營運資本最大利用水平和獲利能力的同時,又要確保流動資產的必要存量,以保持良好的償債能力,將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各種財務風險控制在適當水平。如果企業不重視合理安排這種結構關系,就可能會使企業一定時期的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結構失衡,在短期債務到期時,無法變現出足夠的現金償還債務,使企業面臨破產的風險。因此,如何優化我國農業板塊上市公司的營運資本結構顯得十分重要。
二、相關文獻回顧
關于營運資本結構優化問題,國內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很多的研究,大致結論和觀點可以總結為:
毛付根(1995)將流動資金的存量配置(投資政策)與其相應資金來源(融資政策)聯系起來,從總體上觀察和研究如何據此制定合理的營運資本政策。
朱武祥(1997)認為流動資產可分為臨時性流動資產和永久性流動資產,臨時性流動資產應以流動負債作為其融資來源,永久性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應以長期融資作為資金來源。
戴鵬(2001)認為營運資本是指用于支持企業流動資產的那一部分資本,一般用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差額來表示,即企業為維持日常經營活動所需要的凈投資額。
呂立偉(2004)認為通過降低營運資本可以將被牽制在應收賬款和存貨上的資金解放出來,用于技術投資或生產經營;促使企業加速生產、加速交貨,從而鞏固了老客戶,贏得了新客戶;節約儲存空間,削減因存貨而發生的一些費用。
王麗娜(2008)指出營運資本政策包括激進型、中庸型和穩健型。通過運用聚類分析方法與極值分布模型,選取滬深兩市90家工業企業年報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后發現:目前我國農業板塊上市公司營運資本政策絕大部分是中庸型和穩健型,中庸型政策的盈利能力高于穩健型。
吳娜(2008)認為營運資本政策包括投資政策和融資政策兩個方面。按流動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從低到高的順序可將投資政策分為激進型、適中型和穩健型;按流動負債占總資產的比例從低到高的順序可將融資政策分為穩健型、配合型和激進型。綜合投資政策和融資政策兩方面,營運資本政策可分為穩健型、中庸型和激進型,財務風險和盈利能力都依次增大。
在已有的文獻研究中,大多數將目光聚焦于營運資本的基本原理和管理策略,而鮮有對營運資本結構進行研究;基本上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對整個行業的進行分析,而缺少案例分析。
三、營運資本結構優化的案例
1.流動資產結構
下面以2002年度為基期,對2003—2007年度我國西部某農業板塊上市公司流動資產主要項目的趨勢百分比計算如表1所示。
接著以流動資產總額為100%,計算流動資產主要構成項目從2002年度到2007年度的比重如表2所示。
從表1和表2的數據可以看到,貨幣資金絕對量呈下降趨勢且下降幅度較大,2007年僅為基期的五分之一左右,貨幣資金占流動資產總額比例在2002年最高,2003年大幅度下降,之后一直小幅波動。由此可見該公司貨幣資金近年來減少得相當厲害,面臨著較嚴峻的短期支付壓力和較高的財務風險。這主要是因為2002年以來,除了2004年有少量的凈現金流入外,其余年份均為較大的凈現金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公司在長期資產上投資過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對營運資本的控制缺乏合理的依據,使其編制的預算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營運資本的預算不切實際,指標不科學,缺乏嚴密的計量和考核標準;營運資本預算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未按責任的歸屬將營運資本預算及時分解落實到各成員公司。與之相反,應收賬款絕對量呈上升趨勢,2003年是基期的兩倍,2007年則將近是基期的五倍。應收賬款占流動資產總額的比例也呈快速上升趨勢。在主營業務收入減少的情況下,應收賬款絕對量和占流動資產的比例都在上升,說明公司的銷售信用政策越來越寬松,收賬工作也不力。存貨絕對量從2003年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從2003年到2oo4年減少得非常快,這說明公司管理層已經注意到了存貨積壓問題并采取了措施迅速減少存貨。
2.流動負債結構
以2002年度為基期,對2003—2007年度流動負債主要項目的趨勢百分比計算如表3所示。
接著以流動負債總額為100%,計算流動負債中主要項目自2003年度至2007年度的共同比如表4所示。
從表3和表4可以看出,短期借款是流動負債的主要組成部分,在2005年大幅下降后在2007年又大幅上升。短期借款的激烈波動性反映了該公司經營缺乏穩定性,當需要資金的時候便發生大量短期借款,但當短期借款到期時就會產生較大償債壓力。應付賬款自2004年大幅下降后一直保持極低水平,這反映了供應商對該公司信任度較低,執行嚴格的信用政策。該公司2002年應支付給股東的股利一直拖欠到2007年才予以支付,這也反映出公司流動性發生較為嚴重的困難,無法及時支付已宣布的現金股利。公司從2002年開始直到2006年的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絕對額一直保持不變,說明公司采取的是舉借新債償還舊債的措施,這也能說明公司存在流動性短缺。
3.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結構
(1)營運資本政策分析
所謂匹配戰略是指在投融資時,長期投資由長期資金支持,短期投資由短期資金支持,這樣可以達到資產壽命同資金來源相匹配,從而降低流動資產短缺而帶來的償債風險。用一條光滑曲線將總資產曲線各波谷點連接起來,該曲線與總資產曲線之間的部分即為臨時性流動資產,這部分應由短期資金(流動負債)作為資金來源,該曲線以下部分為永久性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應由長期資金(長期負債和股權融資)作為資金來源。
從圖可以看出,該公司各年的長期融資需求均大于長期資金來源,特別是在2000年、2002年、2003年、2007年和2008年相差較大,這部分資金差額就必須由短期融資來滿足,即短期融資除了為臨時陛流動資產提供資金外,還滿足部分長期資金需求。可見,該公司長、短期融資不匹配,采取的是一種較為激進的營運資本融資政策,其短期融資比例過高,而長期融資不足。
(2)營運資本政策的影響因素
該公司實行的是較為激進的營運資本投資政策和融資政策。該公司之所以采取激進的營運資本政策大概可歸結為以下兩方面原因:
a.流動性短缺
從2002年起,該公司流動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經歷了一個較為劇烈的下降過程,而該比例代表營運資本投資政策的激進程度。公司2002年應支付給股東的股利一直拖欠到2007年才予以支付,反映出公司存在較為嚴重的流動性困難,無法及時支付已宣布的股利。此外,該公司還采取舉借新債來償還舊債的措施,這同樣說明了公司存在的流動性短缺。公司存在的流動性短缺迫使流動資產減少,流動負債增加,從而導致了激進的營運資本投資政策。
b.對盈利的追逐
營運資本政策可分為激進型、中庸型和穩健型三種,其盈利能力依次減弱。公司近年來在盈利能力上表現一直欠佳,所以公司采取激進的營運資本政策可能也存在盈利能力方面的考慮。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1.保持合理的流動資產結構
(1)加強應收賬款管理
應收賬款管理是我國農業板塊上市公司在流動資產工作方面的重中之重。非常有必要實施有效的信用管理,減少應收賬款占用資金數額,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信用管理包括:建立信用標準、設立信用條件及確定信用額度。
a.建立合理的信用標準。采用比較分析法,分別計算不同信用標準下的銷售利潤、機會成本、管理成本、壞賬成本,以利潤最大或者信用成本最低作為中選標準。
b.設立合理的信用條件。延長信用期限可以擴大銷售量,但信用期限過長會造成應收賬款占用資金的機會成本增加,加大發生壞賬損失的危險。為了促使客戶早日還款,企業在規定信用期限的同時,往往附有現金折扣條件,但提供折扣應以取得的收益大于成本為前提。
c.確定恰當的信用額度。公司可在財務部設置風險管理員崗位,對客戶進行資信調查、信用評價、建立信用檔案。風險管理員可從以下方面對客戶進行信用等級評定:考察企業的注冊資本,償還賬款的信用情況,有沒有因拖欠稅款而被罰款的記錄,有沒有拖欠貨款的情況,其他企業的評價。風險管理員根據考察結果向總經理匯報,再由風險管理員、財務經理、銷售經理、總經理討論后確定給予各客戶的信用額度。建立客戶信用檔案后,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繼續完善更新。
此外,我國農業板塊上市公司還應加強應收賬款監控力度。首先,強化會計核算和監督。財務部門應按賒銷客戶所在區域建立應收賬款核算明細賬,對賒銷業務及時進行會計核算,并定期統計各客戶應收賬款的金額、賬齡及增減變動情況,及時反饋給公司銷售部門和主管領導,為評估、調整賒銷客戶的信用等級提供可靠依據。其次,還應進行收賬管理,確保應收賬款到期能夠收回。應定期向賒銷客戶寄送對賬單和催交欠款通知書。對沒有超過期限的賒銷客戶,主要是獲得雙方供銷、財會經辦人確認無誤并簽章的對賬單,作為雙方對賬的原始依據;對超過期限的賒銷客戶,在發出對賬單的同時,需要發催交欠款通知書,及時催收欠款。
(2)科學謹慎地對待長期投資
我國農業板塊上市公司應根據自身資金狀況科學謹慎地對待長期投資,事先進行可行性研究和項目評估。盡快處置已不能帶來收益的項目,盤活閑置資產,盡可能收回資金,如采取出售、租賃、股份合作等靈活多樣的措施,加速資產的流動。對可在公司內部進行調度使用的資產進行優化組合、資產重組、優勢互補,使閑置或低效率存量資產通過參股、控股、租賃等多種方式對外聯營,從賬面資產變為可進入市場的流動資產,通過在社會上的優化組合,使現有資產在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千方百計盤活存量資產,提高固定資產使用效率,減少固定資產占用資金,充實流動資金。:
(3)強化存貨管理
我國農業板塊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存貨周轉率低的問題,存貨轉變為現金速度慢,降低了經營效率。建議對那些長期積壓的存貨進行處置,盡可能多地收回資金,對存貨進行研究創新,開發出各種新的用途,促進存貨的銷售。此外,在以后的經營活動中應根據市場需求對存貨進行科學管理,對那些市場銷售前景好的存貨應提高其比例,對那些市場銷售前景不佳的存貨應降低其比例,以達到各種存貨的最佳組合。
2.合理調節流動負債內部結構
短期融資管理的目標應該是:滿足資金需要、降低資金成本、合理控制風險、保持良好的融資能力。流動負債主要包括短期借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三者給企業帶來的成本是不同的。短期借款利用了銀行信用,融資成本最高;應付賬款利用企業自身的商業信譽,融資成本最低;應付票據目前多為銀行承兌匯票,由于收款人變現要損失貼現利息,往往將這部分損失通過提高價格的方式轉嫁給付款人。因此,應付票據也產生融資成本,但比短期借款成本要低。鑒于成本和風險的關系,我國農業板塊上市公司應提高自身商業信譽,進一步增強談判能力,充分利用應付賬款和商業票據,豐富短期融資來源,增強短期融資能力。
3.保持合理的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結構
(1)保持合理的短期償債能力
按照財務通用標準,企業流動比率不應低于2,速動比率不應低于1。這兩個比率是短期償債能力的衡量指標,我國農業板塊上市公司應重視保持合理的短期償債能力,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提高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使之達到或接近標準。
財務報表未能予以反映但也能提高公司短期償債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a.公司可動用的銀行貸款指標。銀行已同意、但公司尚未辦理貸款手續的銀行貸款限額,可以隨時增加公司的現金,提高公司的支付能力。
b.公司準備很快變現的長期資產。由于某種原因,公司可能將一些長期資產很快出售變現,以增加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
c.公司償債的信譽。如果公司的償債能力一貫很好,即公司信用良好,當公司短期償債方面暫時出現困難時,公司可以很快地通過各種渠道來解決資金短缺。這種提高公司償債能力的因素,取決于公司自身的信用狀況和資本市場的籌資環境。
我國水資源人均擁有量為246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擁有量的1/4。同時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西北內陸地區屬于干旱區。全國各地由于地下水過度開發,使得當地生態環境惡化,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1]。
(二)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面對我國水資源匱乏的情況,開采新的水資源以及研制各種水資源替代品成為科研主題,但是這些研發工作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研發工作進展較慢[2]。因此就農業領域來說通過提高農業灌溉水利技術,節約農業發展用水量對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
過建立農業灌溉工程降低農業灌溉成本,促進農業生產成本的降低,從而提高農民收入。如芮城縣通過擴建及改造五大泵站引黃灌溉工程,打造五個精品灌溉區,提高灌溉面積,促進工程的長遠發展,在在工程建設中實行招投標制,促進工程的良性發展,提高了灌溉工程對農業發展的效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為建設新農村發揮積極的作用[3]。
二、實現節水目的的措施
(一)節水的途徑
1、建立灌溉工程。建立灌溉工程的目的在于通過渠道防滲技術、管道輸水技術等減少農業灌溉在輸水過程中水損失,從而實現節水的目的。如芮城縣為實現全縣農業灌溉面積85萬畝,根據自身獨特的優勢借助黃河的天然水資源擴建引黃灌溉工程,同時相關部門降低了灌溉水價,降低了農業灌溉成本,從而提高了農業使用引黃灌溉工程灌溉的積極性,促進了全縣農業灌溉的規模化,有利于節水目的的實現。
2、工程灌溉的措施。使用先進的灌溉技術如采用合理的溝渠灌溉、小畦灌溉等技術提高灌溉效果。溝渠灌溉和小畦灌溉相對于大畦漫灌有利于減少深層滲漏和田間蒸發導致的水損失。在灌溉之前平整土地,有利于提高水流速,減少水損失,從而擴大灌溉面積。
3、提高灌溉管理水平。水利部門應該走在農民的前面,樹立節水意識,做好農業灌溉管理工作,提高農業節水水平。如芮城縣為了提高引黃灌溉工程的灌溉效果,采取了加強農業灌溉領導制度,該縣首先明確農業水利工程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建設農業水利工程促進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促進新農村的建設[5]。因此該縣領導高度重視引黃灌溉工程的建設,確立了專門的項目組負責灌溉工作的進行,同時加大農業灌溉物力、技術、人員的投入,為該縣農業灌溉問題的解決保駕護航,為農業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4、完善考核制度。通過建立灌溉資金機制,確保灌溉資金的用途,對每一筆資金進行逐級報賬制度,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為灌溉工程的后續發揮作用提高資金保障。同時不斷的完善灌溉績效考評機制,保證花錢辦成事,出效益。績效考核制度包括自評、上級領導考評、農民考評,保證了考評的全面性與真實性,提高灌溉工程人員的工作效率,從而提高工程的灌溉效用,促進節水目的的實現。
(二)節水對策由于我國地域面積較廣,各地農業環境和資源不盡相同,因此農業灌溉節水措施的具體使用應該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環境來制定,但是各地的節水對策具有互通性,可以相互借鑒,促進當地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節水目的的對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建立健全的投入機制。只有完善農業灌溉投入機制,加強政府對農業灌溉的宏觀調控,才能保證農業灌溉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首先,中央地方都應根據農業發展的需要制定相應的農業灌溉預算,加大對農業灌溉的資金支持。其次,通過各種補助措施吸引農民將資金投入農業灌溉,提高農民參與灌溉工程的建設。最后,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農業灌溉的需要,加大先進灌溉技術的投入,為農業灌溉提高技術人才保障,切實促進農業灌溉技術的發展。
2、提高灌溉工程的服務效果。相關部門應該帶頭引導農民建立灌溉小組,研究農業用水管理組織模式,研究灌溉工程設施維修策略,發動農民參與灌溉工程的建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通過灌溉技術的提高降低灌溉成本,切實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不斷提高灌溉工程服務農民的質量。
3、創新地下水與地表水聯合運用的途徑。各地可根據當地的實際環境,不斷的探索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的途徑,擴大農業水資源的范圍,如在農業灌溉渠淺層地下水較為豐富的地區鉆井,開發商品井,實行統一管理和收費原則,從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4、發揮經濟手段對節水的促進作用。要想農民主動采取節水措施僅僅依靠簡單的口號宣傳是肯定行不通的,必須將節水與農民的經濟利益掛鉤才能鞭策農民采用節水措施,因此對于農業灌溉價格的管理應該實行動態管理措施,對每畝地用水量少的用戶給予較低的灌溉價格,反之,給予每畝地灌溉量大的用戶提高其灌溉價格,在動態價格的實行過程中,相關部門應該認真研究每畝灌溉地的地形與土質,決定用水價格,從而實現農業灌溉水資源的良性循環,在保證灌溉效果的基礎上節約用水。
5、結合水利與農業生產措施的相互結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在農業生產中實行水利措施與農業措施的相互結合,提高農業灌溉效果,取得農業用水減少和農業生產效益提高的綜合發展。根據農業生產需要不斷改進灌溉技術,降低每畝灌溉區的用水量,實行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率。如使用新的栽種方法,減少植物生長對水資源的依賴性等。
目前,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范、推廣普及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不能否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理論基礎尚不完備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
1 基礎理論有待完備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復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于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單一學科、單一的理論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和處理我國當前存在的生態農業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對于這一復雜系統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較深入的了解,但生態農業必須要從系統的、綜合性的角度進行處理和研究,要從生態的前瞻性、協調性、地域性、層次性、穩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進行考慮;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需要跨學科,多界面的專家人士來參與,利用多學科的交叉綜合、各要素之間的耦合、結構優化、科學分類、科學評價,發掘各個領域的基礎理論和生態農業存在的更多關系來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理論體系。
2 技術體系要不斷完善
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類型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并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未來的生態農業將結合現代科技及應用技術裝備起嶄新生態體系。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并存在著非常復雜的關系,解決這一復雜的關系需要利用傳統技術的發展和引進高新技術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資可持續農業”生產方式是一項重要的途徑,具體措施:①將固氮技術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運用到農業生產中;②減少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動物內部生物學遺產學的潛力;④將種植業和畜牧業最優化地結合起來;我國目前沼氣池的建設是一項具體的基礎的農業生態生產方式,要不斷地提倡和鞏固;⑤注意節約和保護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學資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國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項非常有效發展循環經濟的措施。不斷完善和優化技術體系將是生態農業一項主要的發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強化服務、轉變職能提高生態農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
沒有政府的支持就沒有生態農業的真正普及和發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保障體系。有效激勵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于基層的農民來說還存在著知識水平有限,發展生態農業意識不夠等諸多問題,提高廣大農民的自覺能動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要不斷地為他們提供高水平的培訓和學習的機會。當前我國在生態農業保障體系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貫徹實施。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務與技術同等的重要,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需要進一步的落實。在我國許多地方還不能為農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和服務體系。政府應轉變職能加大對有關生態農業的投入,金融部門要對生態大戶提供信貸支持、簡化手續,提高和優化服務體系,讓其帶領農民調整結構,組織生產,化解自然和市場風險。建立各種生態農業服務體系,穩定農業服務人員,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
4 提高生態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加大推廣力度
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因為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化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根據市場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資源特色的市場容量大、競爭力強、對農業產業具有帶動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強技術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組織建設市場、企業、基地和農戶緊密相連的體系,搞好生態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對于已經成熟的產業化體系要加大推廣力度,積極同龍頭企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縣所、縣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強農民對市場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非農業強國,對于現在世界上農業現代化的趨勢應有個全面正確的認識。信息服務也是當前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有效的信息服務將十分有益于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并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另外,盡管必要的激勵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于開發一種機制,以使農民們自愿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愿、并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通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來實現。正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指出的那樣,新的挑戰和問題的綜合與相互依賴的特征,與當前的組織機構的特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這些機構往往是獨立而片面。
作為解決“三農”等國家重大問題,實現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民生等目標具有基礎工作地位的農村職業教育,應把提高教育質量擺到學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上。提高質量的關鍵是要有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所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師整體的師德師能是農村職業學校要抓緊抓好的一項主要工作。
一、當前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成長的政策環境
2011年12月教育部發出了《關于“十二五”期間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該文件分析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提出了建設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確定了建設工作的重點和政策措施,明確了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條件保障。為貫徹黨的十關于加快建設現代教育體制的重大部署,2012年8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2013年9月教育部又發出了《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通知》,公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基本內容和實施要求做出了具體的部署。
為使國家在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上的各項政策得以全面落實,各省市等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也先后相應出臺了一系列組織和指導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專業課教師下企業實踐培養等的規定和辦法,為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做好教師專業培養成長工作明確了指導思想,確定了目標任務,搭建培養平臺,提出了培養措施。
二、對制約農村職業學校教師隊伍成長主要問題的認識
為滿足不斷增長的中職學校辦學規模和不斷提高的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近幾年來,農村中職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在人才引進、培訓培養等方面的政策和資金上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無論是教師隊伍總規模還是教師的教育教學素質和能力上都有長足的發展。但與農村職業教育要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創新驅動和服務經濟社會科學和諧發展等方面的要求相比,教師隊伍的成長仍然存在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內部結構不合理
經過21世紀以來十多年的大力建設,目前桐鄉市(縣)職業教育的教師總量已經基本達到省一級重點職業學校的要求。據本地教育主管部門提供的2013年《教育統計年報》顯示,2013年秋季全市(縣)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為10795人,專任教師為609名,生師比約為17.7:1,雖只略低于省一級重點職業學校的16:1的標準,但仍存在一些結構上不合理的情形。
(1)專業課與文化基礎課教師比例不合理。桐鄉本市(縣)中職學校專業課“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不足45%。按照目前學校試行的本省專業人才培養指導方案的要求,專業課的課時約占到總學時的約三分之二,專業教學工作量與專業教師數量的占比不匹配,專業課教師的人數尚不能較好地滿足實際開展專業實訓實踐教學的需要。
(2)各專業之間專業課教師配備不均衡。少部分專業現有專業課教師比較充裕,如商務英語專業班均專業課教師達到約1.8人,工藝美術專業專業班均專業課教師達1.5人,能較好地滿足專業實踐教學的工作需要。部分專業能基本滿足正常開展專業教學的要求,如機電專業、服裝專業、會計專業、計算機技術應用專業等,班均專業課教師約1.2人。但有一些專業教師顯得十分緊缺,如汽車維修專業、旅游管理與服務專業、烹飪專業等,班均專業課教師約為0.8人左右;園藝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目前無專任教師,盡管每年招生只有一個班,卻一直長期依靠外聘教師。因為專業課教師緊缺,因而一大批專業課教師的周課時量少則15課時,多的達18課時,個別教師甚至更多。在這樣的工作量下,教師無心也無力進行反思調整、外出進修、下企業實踐等。
(3)專業課教師知識能力結構不能很好地適應技能教學的要求。桐鄉市的中職學校專業課教師來源中只有極少部分是從企事業單位引進吸收來的。除了這一小部分人外,大多數專業教師是從基礎教育學校繼承或選調而來,前者從高等技術師范或工程技術高等學校畢業分配、考試錄用而來,大批教師都沒有企業生產實踐的經歷。盡管桐鄉市(縣)早已啟動專業課教師下企業鍛煉的工作,但總體來講,他們還是相當缺乏企業的生產實踐知識技能和生產實踐的組織管理能力。
農業經濟管理理念相對落后。農業經濟管理在長期發展中并沒有更上時代管理的步伐,其存在條件管理的落后,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落后。例如,農產品常出現的質量問題、市場問題及再加工問題等等,根本原因是農業缺乏系統的管理,對農產品的產生沒有進行嚴格的把關,或是不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問題,在其產生過程中缺乏一定的技術評判標準,生產的流程不規范等等,同時仍然處于被動銷售的狀態,沒有對市場需求進行詳細的分析及銷售的手段多是停留在人工在市場被動銷售,沒有積極采取一些營銷的手段或是增加銷售的手段,如網上銷售,或是加工成品的銷售等等,這些都表明了農業經濟管理理念的落后。
農業經濟管理技術手段落伍。科學技術是農業生產的第一動力。特別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農業的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顯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國農業經濟本身發展相對落后,同時農業多是分布在偏遠的農村及小鎮,基礎設施非常落后,不能正確認識信息科學的用處,甚至沒有接觸過信息科學的發展。同時,農業的發展不均衡,缺乏必要的技術管理人員,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同時也是限制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種重要因素。
農業經濟管理隊伍發展落后。國家重視農業的管理與發展,并對農業的發展投入了一定的人才與資金。但是,農業經濟管理的好壞取決于領導農業管理發展的團隊。管理者受教育水平及擁有的管理技術決定了農業管理發展的程度。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管理的知識已經不只是農業這一學科,其中還包含了管理、法律、經濟等各方面的知識,這對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管理者自身沒有與時俱進,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之處,自身的發展落后與農業現代化管理的發展,如何促進農業管理的發展的進步,如何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的措施
建立建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建立建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是推進農業發展的前提。首先,過去的農業發展主要是以傳統的農業為主,在農業的建設中可能會產生大量的廢物等,并且是一昧的追求產量。這需要對農業發展的理念進行改革,向綠色、低碳、環保、循環發展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進軍。因此,目前需要解決農產品種類單一的問題,創新并開發出新的農產品品種,拓展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擴大農產品的銷售市場,策劃多種營銷手段,建設多元化、多層次、多方向的農業產業鏈。其次,需要提升農業科技水平,以創新型的技術提高農業的價值,真正在技術水平上提高農業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使其在市場中國占據重要的地位;最后,需要對加工后的農產品或是其他直銷的產品進行嚴格的食品安全嚴查,保證其綠色、健康、無污染,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任何危害。這是農產品可以長期的根本。
全面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是推進農業發展的動力。隨著時代的發展,自動化的農業發展將成為主流,而信息化的技術及設備則是核心。這需要在農業范圍內大量傳播管理的信息化,應用先進的技術及時獲取有關于農業的信息,以提高農業發展的效率。在過去,傳統農業發展獲取的信息主要是天氣現象,諺語及先輩的經驗等等。但是,在如今,傳統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經不適應與跨時代的農業發展,必須依靠智能的手段獲取。國家應對農業管理的發展投入一定的信息技術的支持,盡可能在農業范圍內普及計算機和網絡。同時,為其配備專業的信息管理人員,以便更好的服務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實施。
此外,針對學校體育合作,陳寶生表示,將借鑒歐洲體育教育,特別是在足球等項目上的經驗。希望雙方在體育師資培養、體育教學科研、青少年體育賽事交流、新興體育運動項目等方面加強合作,希望歐方能在足球、冰雪等傳統優勢特色領域為中國培養高水平人才。
中國科技論文的整體影響力站穩世界第4位
中國新聞網消息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近日在北京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最新結果:筑牢體量世界第2位的基礎,整體影響力穩居世界第4位。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所長戴國強說,得出這些結論,主要基于以下分析。
首先,中國的高被引國際論文數量、國際熱點論文數量雙雙進入世界排名第3位,緊隨美國、英國之后。統計表明,2006―2016年,中國處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論文為1.69萬篇,占世界份額12.8%;中國近兩年間發表的、被引用次數進入本學科前1‰的國際熱點論文為495篇,占世界份額的18%。細分到領域,2015年中國有18個學科的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世界前10位。其中,在農業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工程技術、材料科學、數學、藥學與毒物學、物理學共8個學科領域的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第2位。
其次,從發表渠道來看,2015年中國科學家發表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數量達到8 286篇,連續六年穩居全球第二。研究發現,中國科學家撰寫論文更具“國際范”。2015年,國際合作產生的論文達到7.5萬篇,比2014年增長了15.1%。合作伙伴排名前五的依次是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和日本。中國科學家也更多地參與國際大科學合作產出論文,尤其是在高能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生物學、醫藥衛生等學科。
省會及以下城市探索農村籍高校學生來去自由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