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5: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地方茶文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就像教師、醫生、公務員這些職業一樣,任何職業都有它的特殊性,每個不同的職業也會潛移默化地給從業者打上不可磨滅的職業烙印。但相對而言,監獄警察這個職業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工作對象和承受的工作壓力,是其他職業無法比擬的。監獄警察“監獄化”現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監獄工作的特殊性
首先,從工作環境來說,多數監獄警察遠離繁華都市,長年累月工作在相對偏僻的高墻電網內,有的還需要定期進入監管一線。工作環境的相對封閉,接受外界事物相對滯后,繁重的工作壓力得不到釋放,這些都是監獄警察“監獄化”的不可避免的客觀成因。
其次,與其他職業最大的一個區別,監獄警察的工作對象是那些曾經犯罪的人,例如盜竊、販毒、殺人、搶劫、等犯罪,有的甚至是再犯罪者。監獄警察必須運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專業技能對這些人進行監管改造、集體教育、個別教育和必要的心理疏導。長期反復接受負面的、消極的因子,很容易使監獄警察自身產生心理問題,身心疲憊。
第三,監獄工作的自身要求,監獄警察必須高度密切防范獄內犯罪、罪犯脫逃、自殺、安全生產等惡性事件的發生,這些使監獄警察承受著太高的工作壓力,很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
第一,以學生為中心,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程度、知識背景和思維方式,自始至終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興趣;第二,以教師為主導,整體把握課程并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選修《中國茶文化》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每個學生家鄉都有與茶文化相關的風俗習慣。每次開課的第一堂課,筆者以湘西苗族風俗習慣中與茶有關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蟲屎茶等為例,親身體會生活中的茶文化。
1.2體驗式教學調動學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講解茶的分類命名、茶的評鑒沖泡以及茶水禮儀等相關章節,筆者將代表性茶類和茶具帶進課堂,并就每種茶和茶具的特點及用途當場示范“綠葉紅鑲邊”、“三龍護鼎”和“鳳凰三點頭”等茶藝用語的真實含義;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隨機抽取一種備用茶,推選代表初步判斷茶葉品種和質量優劣,讓學生對實物有切身的感性認識,增強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課余時間到各大商場、超市和茶葉專賣店收集茶樣,或自行調研茶葉價格和消費水平等。
2教學手段改革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把《中國茶文化》課件中文字、圖形、影象、動畫、聲音及視頻等媒體信息數位化,并將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實時性的特點。在茶的分類和茶的沖泡技藝等章節講授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穿插播放了教學短片“六大茶類”和“茶藝表演”等短片;在講解茶文化在電影等藝術創作的作用時,以視頻的形式展示了電影“綠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為載體的藝術表達形式。以上多媒體技術將《中國茶文化》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3多元化考核體系改革
3.1課堂筆記與出勤
課堂筆記與出勤占總分的30%,其中課堂筆記隨機檢查2次,分優、良、合格和不合格4個等級,占總分15%;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15%,缺課3次以上者視為自動放棄該公共選修課。筆者每次開課的第一節課重點強調了課堂筆記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學生積極出勤,并及時總結、記錄課堂上的知識點。筆者在統計《中國茶文化》課程出勤時,每缺一次課扣3分,平時成績少于12分。
3.2課件制作與課堂討論
課件制作與課堂討論占總分40%。筆者圍繞當前茶文化的動態,準備了“茶文化發展是硬件重要還是軟件重要”、“茶文化與生活”和“茶與健康”等10余項議題,學生以組為單位,組內成員明確分工,任選一項議題課后搜集資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匯報,最后根據每組匯報情況展開討論。每組匯報計時5分鐘,教師及學生評委根據課件制作和匯報情況綜合打分。以上環節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3課程論文寫作
課程論文寫作對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強自主查閱科研文獻和培養書面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學術等綜合素質發揮重要作用。公共選修課《中國茶文化》課程論文的寫作是考核學生掌握茶文化系統知識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師規定課程論文的框架,學生自主選題,教師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學術寫作規范要求。筆者以“愛茶者說”、“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題,要求學生從中任選其一,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字數3000左右。以上課程論文寫作部分占總分30%。
教師要結合阿壩州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等具體條件來進行教材的編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教學,因此,要結合已有一些教材作為基礎,選擇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資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國茶文化》為底本,《茶藝百科知識手冊》,和其他茶文化相關教材為資料,學校專職教師根據茶文化的相關資料結合阿壩州的具體情況進行編撰,確保實用。
(二)教學設施
1.教學設施:多媒體演示配套設施、電腦、收錄機、舒緩音樂等設備。
2.教學設備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類茶葉若干、茶葉罐等。
3.教學場地:茶藝學多功能實訓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園、茶藝館等。
(三)課程設置
茶文化的課程設置主要從理論講解和實踐操作兩個方面來考慮,課時的比例應該是1:1.茶文化理論講解主要從茶的飲用和厚重的歷史文化,茶與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結合當地的人文環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對茶藝和茶道的重點介紹。比如:客來敬茶,茶與民俗民風,茶與歌舞及楹聯,茶會,茶館與茶藝館,茶的傳說;茶與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結及旅游,品茶與茶藝,茶與茶藝,茶與文學,書畫藝術欣賞等;茶性茶德,陸羽《茶經》的哲學思想詮釋,茶道與飲茶,名家與茶,中日茶道史實比較;茶文化之當代實踐,茶文化和東方文化與現代化,發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論教學,實踐操作也是該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畢業后是否能夠熟練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是否能夠從容流暢的介紹茶文化的相關知識,旅游管理學生是否能夠開發茶文化旅游品牌資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內容,因此學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的同時需要到茶藝館進行參觀、學習各種茶葉的沖泡方法和茶藝的表演等技巧。學校還可以聯系旅游公司讓學生到相關場所進行頂崗實習,給學生充分接觸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
(四)師資情況及學分計算
由于該課程的操作性很強,因此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行為個性及交往中的表現形成對學生的認知,學生接受了教師行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據期望的方向表現出相應的行為。在這種互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學校安排一個茶道方面專業技能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師對茶藝的欣賞水平和茶藝表演的展示會感染、帶動學生的創造力,幫助學生創造自己的輝煌。該課程由于是新開設的課程,可以作為旅游專業的學生的選修課,在大二的時候開設,時間為一年,共72個學分。
(五)考核方式的設計
本課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兩部分,一是理論考試。這部分考核可以從平時的學習狀態、課堂展示、學習心得、考勤等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據期末檢測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從茶文化的歷史、茶的種類等方向讓學生撰寫論文或者開展課題研究。為確保論文的質量,提前四周布置論題范圍,本人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學生簡要講授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及規范要求,規定完成的論文不能少于五個參考文獻。其次是操作考試,這部分的重點放在茶文化講解和茶道茶藝實際操作的考核上。兩種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綜合評定,以此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
作為陜西地方特色文化之一,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研究具有濃厚的文化屬地性。弘揚絲綢之路的地方特色文化,開展陜西茯茶文化資源以及茯茶特色旅游文本對外推介的翻譯研究,有利于擴大陜西地方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帶動陜西地方特色文化走向世界,對陜西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該研究擬轉變傳統的文化理論研究模式,通過實地調研和網絡查詢,搜集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的文本資料,嘗試為陜西茯茶企業建設提供宣傳平臺,對外推介陜西茯茶文化品牌,提升陜西茯茶文化品牌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陜西茯茶文化的影響力。
2 研究現狀
2.1 國內相關研究
陜西茯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茯茶名字起源研究;茯茶發展歷史;茯茶工藝和成分研究;陜西茯茶的歷史意義與地位。
茯茶名字起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官茶音變之說和附會茯苓之說。持官茶音變之說的研究者們引經溯源,認為茯茶是“附茶”“副茶”“福茶”的音變,取義“官茶之附屬”,或者因其保健功能而取義“福樂安康之茶”。另一些學者則認為,由于茯茶含有類似茯苓的成分而得名(韓健暢,2015)。
研究茯茶發展歷史的學者從自然條件、物質基礎等方面分析了陜西茯茶文化的形成過程,即在千余年前的茶馬互市貿易中,由于咸陽的地理位置、政治地位、經濟樞紐作用等原因,陜西形成了獨特的茯茶文化(韓星海,2012;侯凱東,2013;張家琪,2016;李通,2016)。在歷史上,陜西茯茶文化隨著茶馬交易的發展而久盛不衰。
茯茶工藝和成分研究的主力軍是食品專家、微生物研究專家和茶葉成分研究者,他們從茯茶的制作過程,尤其是“金花”——冠突散囊菌的產生而帶來的獨特功效,以及成品化學成分分析、貯存時間與方法對“金花”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多維度的分析與研究(彭曉赟,等,2011;梁艷,2011;李適,2016)。
陜西茯茶的歷史意義與地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茯茶在歷史上的經濟作用——是茶馬貿易的主要物資與交易對象;茯茶的獨特的政治作用——成為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改變了少數民族的人口結構并締造了少數民族城鎮,促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創造了邊疆治理途徑(段繼業,2010)。
這些研究從理論角度和工藝角度對陜西茯茶進行了分析,但是對于如何建立立體化的茯茶文化,以及如何從新的角度對外宣傳茯茶文化、促進茯茶產業發展的研究未曾提及。因此,該研究匯集整合陜西茯茶文化的各種文本資料,結合外宣翻譯和宣傳網頁對外推介陜西茯茶文化。
2.2 項目研究的基礎條件
首先,作為咸陽師范學院“陜西絲路文化旅游資源對外推介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指導老師在翻譯實踐和教學中積累了寶貴的材料與經驗,對地方文化研究也頗有見地,有助于該項目的開展。
其次,項目負責人具有組織領導能力,非常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嚴格要求,善于總結、歸納、整理信息。成員們學習了英語翻譯必修的基礎課程,對翻譯專業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例如專業課程《英語翻譯教程》系統地講解了英語翻譯方法、步驟等理論知識,對漢英翻譯實踐很大的幫助。尤其重要的是,成員們對所研究對象有濃厚的興趣,具備基本的創新研究能力,非常愿意在這方面進行一些大膽的摸索和創新。
最后,項目組成員就此項目做了一定的前期準備,收集了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文本部分資料,對已有的網絡資料進行前期整理,為按時、高質量地完成該項目打下了堅實基礎。項目組成員對該項目所用理論都很熟悉;具體的任務分配、實施步驟及恰當的研究方法的運用可以完全保證該研究的順利開展。項目組成員將會發揮高校智庫作用,開展陜西茯茶文化資源以及茯茶特色旅游文本對外推介的翻譯,宣傳中華燦爛悠久的絲路文化中的關色茶文化,培養精通地方文化的翻譯人才,積極促進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
3 項目研究的意義
陜西茯茶文化的研究及其對外推介文本材料英譯,將進一步促進陜西地區茯茶產業、茯茶文化的發展。茯茶文化帶來的特色旅游及其所衍生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對陜西經濟文化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1)旅游效益。
陜西茯茶文化研究資料主要來源于陜西地區茯茶企業外宣文本、茯茶小鎮特色旅游文本、茯茶文化研究文章、政府和茶葉協會的相關活動、研討會公告等。高質量的翻譯文本可提高茯茶文化的宣傳效果,加深國外游客的旅游文化體驗,提升陜西旅游文化品牌,擴大旅游特色文化景區的知名度,提高旅游服務質量。
(2)企業效益。
據統計,目前咸陽市共有茯茶生產企業40余家,銷售企業53家,從事生產、研發、銷售從業人員1萬余人。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的研究與實踐,使地方特色企業與高校科研創新力量相結合。地方特色企業得益于高校科研團隊的助力將迅速發展,尤其是其品牌知名度的擴大以及出口貿易的發展。
此外,該研究團隊將聯系陜西茯茶企業,拓展產學研合作領域,培養創新型人才隊伍,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服務陜西經濟建設。這些對于陜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對增強高校自身的科技創新實力也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4 項目實施方案
4.1 項目研究內容
(1)對近10年關于陜西茯茶及茯茶文化方面的文章逐一梳理,收集陜西茯茶文化的起源、陜西茯茶文化的發展歷史與特點、茯茶文化的歷史嬗變過程等文本資料,形成較為完整的陜西茯茶文化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1份。
(2)實地考察,深入茯茶企業、茯茶小鎮進行實地調研,收集包括茯茶工藝、茯茶文化、陜西地區茯茶企業外宣資料、涇陽茯茶小鎮旅游推介文本等對各種文本資料,建設性地提供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文本。
(3)整合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文本,嘗試建設陜西茯茶宣傳平臺,把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促進茯茶貿易、實現產品價值,擴大陜西茯茶行業輻射力,推動陜西茯茶產業發展。
(4)研究茯茶文化推介文本英譯時的翻譯策略的制約因素,分別從文化因素、歷史因素、地域因素、文本用途、語用意義等角度探析研究,發表相關研究論文。
4.2 項目組織實施
在指導老師的組織下,通過網絡等有效途徑查閱語料庫相關文獻知識,并熟悉研究基本流程,為陜西茯茶文化的調查研究收集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在老師的嚴格指導下,項目負責人與全體組員通力合作,進行項目實施。負責人全力把持項目實施具體過程,并確保組員安全和實踐調研的順利進行。各組員認真負責,及時聽取指導老師的建議。
(1)2018年5~7月:整理關于陜西茯茶文化的文獻資料,分析陜西茯茶文化的特點與發展階段等;閱讀關于翻譯策略的有關文獻,確保項目組成員夯實理論知識基礎。
(2)2018年8~10月:初步設計好整體研究框架后,項目組成員對陜西的茯茶企業、茯茶文化旅游景點進行實地調研,并收集關于陜西茯茶的雙語文字性介紹資料,獲取茯茶文化研究的第一手真實資料與數據。
(3)2018年11至次年1月:整合陜西茯茶文化理論研究和茯茶文化對外推介英譯文本,嘗試建設陜西茯茶宣傳平臺。
(4)2019年2~5月:項目組及時總結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過程中的經驗,開展基于陜西茯茶文化對外推介的英譯策略研究,以實現其應用價值;撰寫論文及研究報告。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及時向指導老師匯報項目進度,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調研。
4.3 項目訓練預期目標
(1)在老師的指導下,搜集整理陜西茯茶文化的的文本資料,如歷史起源、發展特點以及歷史嬗變過程等,撰寫研究報告1份。
2 古村落文化遺產的構成要素
“古村落是一個功能復合的多文化空間,它承載著生產文化、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傳遞著歷史文化、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是文化的歷時性、共時性的統一,是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的集合體,也是生產、生活節律活動的承載地”。著名的古村落保護專家馮驥才認為,文化遺產既有物質的部分,也有非物質的部分,古村落就是這種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的綜合體,它既包括了以物質形式凝固下來的“軀體”部分,也包含了大量靠人的言行傳承下來的“靈魂”部分。例如,生活的民俗、信仰的民俗、節日的民俗、婚喪嫁娶的民俗,還有各種各樣的民族藝術,這些共同形成了一整套的地方風情。由此可見,古村落文化遺產既包含了具有顯性化特征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包含了隱藏于物質文化遺產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3 浮梁古村落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
江西歷史文化悠久,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譽。而掩蓋在江西景德鎮陶瓷文化光環下的浮梁古村落群不太為人所知,它主要包括瑤里、東埠、勒功、滄溪、江村、嚴臺、磻溪、桃墅村等這些具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古村落。經過千年積淀的浮梁古村落文化遺產類型豐富,包含有多方面的內容,是很有價值的旅游資源。
(1)最具原真性的景觀價值。浮梁古村落歷史悠久,數目眾多。其中,瑤里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滄溪村和嚴臺村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浮梁古村落大多位于四面環山的自然環境中,陸路交通不便,相對閉塞,而昌江及其支流又把古村落和外面的世界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形成多樣而又統一的自然環境空間布局。浮梁古村落遠離市區,原真性十足。眾多村落選址都依山傍水,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村中一山一石、一橋一水都如同一幅幅山水畫,成為美好的自然景觀。瑤里古時盛產制瓷原料——瓷石和釉料。所以,瑤里人們早在唐代就開始制作瓷器。有“瓷都之源”美稱的瑤里古鎮自古以來以瓷為業,發展了制瓷胎釉原料生產、水道運輸等產業,至今保留了明清時期興起的古碼頭,既有便于人們生活之用的碼頭,也有供瓷業運輸的碼頭,這些都已成為瑤里古鎮的特色旅游風光。此外,浮梁茶文化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至今仍是重要的產茶區。這些茶園和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完美融合,每到采茶之際,茶園都是茶農忙碌的情景,構筑了天人合一的完美景象。
(2)技藝高超的建筑文化價值。游覽浮梁古村落,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獨特地域文化影響下的徽派建筑群。由于景德鎮地處贛、皖二省交界處,明清時期與徽商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因此,浮梁古村落群深受徽派建筑的影響,至今遺留下來的明清時期徽派古建居多,具有馬頭墻、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特色。浮梁古村落現存有大量的公共建筑,包括“一步嶺”、“蜚英坊”等牌樓、“三貢坊”街亭和“嚴溪鎖鑰”、“朝水門樓”、“張水門樓”等門樓、理學祠、敦本堂、程氏宗祠、汪氏宗祠、張氏宗祠等公共宗祠。此外,民居建筑多是院落式建筑,建筑工藝精湛,雕刻技法更是嫻熟。村落建筑中處處可以看到雕刻精美、具有傳統吉祥文化寓意的磚雕、木雕和石雕等,裝飾性強。這些珍貴的建筑遺存反映了浮梁獨具地域性的建筑景觀和歷史風貌,成為浮梁古村落最具價值的旅游資源。
(3)豐厚的民俗文化價值。浮梁古村落內,許多居民仍過著樸素的農家生活,自給自足,多以茶葉為經濟來源,為民俗、茶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可能。浮梁古村落文化底蘊豐厚,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頗多,包括優美的民間傳說、保留完整的姓氏族譜、濃厚的景德鎮地方語言、著名的瑤里山歌、采茶歌、婚嫁習俗和節慶風俗等。例如,嚴臺村的村名就有一個傳說。相傳東漢名士莊光因遠離政治,避光武帝名諱,改名為嚴子陵隱居于此,與山水為伴,過著耕讀和富春橋垂釣的生活,古村因此得名嚴溪。嚴臺村在古代是茶葉貿易的中心地段,在景德鎮瓷器藝術土壤中產生的茶文化形成了本地特有的瓷茶文化。其中,“天祥”茶號工夫紅茶曾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太平洋地方博覽會上獲“巴拿馬金質獎章”和獎狀,其制作技藝堪稱一絕,這些具有歷史人文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待深入挖掘。
(4)獨特的茶文化價值。浮梁產茶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唐代,是中國名茶和貢茶的重要產地,至今仍是我國重要的產茶區。瑤里鎮被譽為“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嚴臺、桃墅和潘溪均也是茶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的古村落,生產茶葉的茶園占地面積很大,村民仍在進行茶葉種植和經營。浮梁茶文化影響下的種茶、采茶、品茶等作為特色旅游資源,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從2004至今,景德鎮已在浮梁舉辦了九屆“景德鎮·浮梁茶文化旅游節”,以茶文化為契機,帶動浮梁古村落當地的瓷文化、茶文化、民俗旅游項目的發展。古村落如同一 個博物館,包容性強,旅游價值極高。因此,浮梁古村落的開發勢在必行,目前,瑤里古鎮已形成特色旅游景區。但是,開發的前提是保護,有形的物質文化遺存與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存共同承載著古村落的歷史記憶,我們只有在保護中適度開發,才能夠保留這優越的自然風光和原真性的生活習俗為我旅游所用。
參考文獻:
WALSH K.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st:Museums and
heritage in the post-modern world.London:Rout-
中圖分類號:F1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b)-048-02
在翻譯界,有許多種翻譯理論、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豪斯的顯性翻譯和隱形翻譯,紐馬克的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萊斯、費米爾、霍茨和諾德的功能理論翻譯,奈達的動態對等翻譯等翻譯策略和理論在翻譯史上百花齊放,對語言翻譯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是歸化和異化之爭還是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之爭,為翻譯提供了巨大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總結。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逐步超過許多發達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了打造屬于自己的中華體系,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在歷史上,有“絲之路”,很少提及“茶之路”,但是“絲之路”,和“茶之路”是并行發展的。由于茶葉的地域特色,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慣,茶葉慢慢被當地化,那么在“一帶一路”這個全新的時代背景下,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特色也將被全面推廣。為了更好地傳播我國的傳統文化,茶文化的英文翻譯顯得尤為重要,在翻譯中,既要保持我國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又要準確體現中國茶文化的茶名和茶葉品性。在茶葉文化翻譯中,我們需要注意翻譯方法的多樣性和靈動性。因此,筆者認為,基于宣揚中國茶文化的文化內容和達到交際目的,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指導價值。
1交際翻譯理論和文本類型
著名的英國翻譯理論家,皮特·紐馬克(PeterNewmark)提出兩種翻譯模式,即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語義翻譯通常是在目的語規定的范圍內進行的形式上的翻譯,更注重翻譯文本準確地傳遞原文信息,比如科技文、說明文等。語義翻譯力圖在譯語語義和句法結構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準確再現原文的語境意義。交際翻譯具有相對意義。哈蒂姆和梅森(Hatim&Mason)指出,翻譯是“發生在某個社會情境中的交際過程”。而紐馬克指出:交際翻譯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茶文化的交際翻譯目的在于通過讀者對文本的閱讀,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及歷史[1]。翻譯是對文本的翻譯,因此紐馬克將所有的文本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text)和呼喚型文本(vocativetext),在將所有的文本類型分類的前提下,不同的文本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文學作品和權威性言論等為表達型文本,閱讀時不需要考慮讀者的反應;教材和學術論文等為信息型文本,強調文本的真實性和規范性;而通俗讀物等為呼喚型文本,起到號召和宣傳作用。茶文化的交際翻譯集歸化翻譯和意譯翻譯的優勢。
中國茶文化的相關閱讀資料,有《舌尖上的中國茶》、《大中國上下五千年:中國茶文化》、《茶經》等,以《大中國上下五千年:中國茶文化》為例,該書從文化角度對中國的茶文化進行了詳細生動的描述,讓讀者了解茶文化的認識和加強鑒賞能力。在外國友人閱讀時,簡單明了地理解我國茶文化和解讀源語言文化與信息,在翻譯過程中,詞語和句子要盡可能翻譯出源語言的文化特色。翻譯文本時不僅要起到信息傳遞的作用,還應將中國特色的藝術魅力和東方文化內涵傳遞出去,對不同的文化特色的詞語和句子根據不同的特點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茶文化文本中多散句和短語,翻譯中要體現漢語散文形散意不散的特點,采用音譯、直譯、意譯等不同方法,對文本的句子進行拆分、整合。因此筆者認為,根據中國茶文化的文本類型,交際翻譯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2中國茶文化翻譯技巧
將中國的茶文化通過文本翻譯的方式,不僅讓外國讀者不僅了解中國的茶文化,更了解我國的政治、經濟和其他文化等諸多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茶文化的翻譯是跨文化文本翻譯,涉及兩種文化,包括語言,是將源語言文本與目標文本嵌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因此屬于交際行為或者交際活動的一部分。翻譯的茶文化文本可以被視為交際情景中交際符號的綜合,但是文本翻譯的情景和翻譯文本接受時的情景是完全不同的。利用翻譯文本所要實現的意圖決定文本翻譯時所用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技巧。主要有以下幾種翻譯手段。
2.1直譯
紐馬克認為特定的時間內與特定的文化所發生的事,適合采用語義翻譯,保留地方特色。這里所說的語義翻譯比較接近直譯。茶文化翻譯內容只要是包含民族特色和茶葉產地,茶葉形色時,可采用直譯法。比如西湖龍井,所產地為西湖,茶色嫩綠,茶味甘醇,形狀扁平挺直。這里的西湖龍井譯為“WestLakelongjingtea”,句子可翻譯為“Longjinggreencolor,aroma,mellowrefreshing,shapedlikeBuxus”。由于中國的少數民族有自己的生活習慣,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邊茶”,這里的邊茶翻譯為“bordertea”。在翻譯茶器名稱時,也可采用直譯法,比如紫砂茶壺,可譯為“purplesandteapot”,翻譯時點出了色澤、材質、器物等要點。
2.2意譯
對于中國茶文化中的神話人物和古代詩人的詩句可采用音譯的方式。音譯是看重原文,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譯。在中國茶文化中,有“斗茶”這一說法,如果采用直譯的方式,很容易讓人產生歧義,將“斗”誤解為打斗、斗爭的意思。但是歷史上,我們可知“斗茶”是一項文雅的活動。那在翻譯的時候,如何讓外國友人不產生誤會,而且又能將這一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傳遞出去呢?因此,根據“斗茶”的歷史記載,我們可知,這是一項競賽,因此,我們可將“斗茶”翻譯成“teacompetition”。關于茶文化的詩句,比如白居易有“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的《兩碗茶》,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就需要翻譯者針對詩句的意思,進行英文翻譯,向外國友人傳達更加準確的原文意思,表達獨特的美感。
2.3音譯加注釋
音譯是對中國茶文化中茶葉名稱、產地、區域適合的翻譯方式,有些茶葉名稱和茶葉品質體現了悠久的中國歷史,體現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和文化魅力,可以增加注釋,例如武夷山的大紅袍,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因此在翻譯時,可譯為DahongpaoTea(WuyiMountainRockTea)。
3“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茶文化翻譯探索
3.1外宣翻譯理論策略
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外宣對于任何國家或地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外宣翻譯可以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貿易國家的文化傳播。因此要求外宣翻譯者潛心研究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和思維模式,善于發現和分析中外文化的差異和特點,在抓住茶文化文本主旨、領會其精神的前提下,翻譯時對茶文化文本中的茶葉科學知識、茶葉文化進行直譯、音譯、整合、意譯等方式加詞、刪減等[2]。在外宣翻譯中,交際翻譯又是最主要的翻譯策略,其遵循讀者第一的原則,把讀者的反應和讀者的文化背景作為核心,力爭翻譯的文本通俗易懂,同時通過語義翻譯,最大程度地傳遞中國茶文化的語義信息和美學信息。
3.2“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互相補充策略
茶文化的文本翻譯中,“異化翻譯”是“歸化翻譯”的基礎,“歸化翻譯”是“異化翻譯”的補充。“異化翻譯”講究的是“在兩種異質文化存在的前提下,將不完全遵循目的語語言與語篇規范;關注國家間,民族間文化的差異,堅持茶葉文化的真實性,茶葉的品性或采用目的語中的特色詞語來解讀茶文化中的藝術美感,目的是為讀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針對我國茶文化從屬于儒家文化,茶文化文本的翻譯應當堅持異化翻譯。而茶文化中包含了相當多的農業科技,這些科技論文采用歸化翻譯更加適合。
3.3交際功能翻譯策略
跨文化文本翻譯涉及兩種文化,包括語言,將源語言文本與目標文本嵌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因此屬于交際行為或者交際活動的一部分。茶文化翻譯的文本可以被視為交際情景中交際符號的綜合,但是文本翻譯時的情景和翻譯文本接受時的情景是完全不同的。茶文化譯本需要反映原茶文化的有關特征,讀者因為在不同的文化中長大,所以其對世界的了解、生活方式、對事物的觀點以及閱讀目標語文本時的體驗均有所不同。交際功能是中國茶文化文本翻譯的決定性標準,翻譯的文本的語義特征和句法特征都從屬于這一標準。
4結語
隨著我國茶文化在世界的傳播,中國茶文化的英文翻譯已經成為促進茶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中國的茶文化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結合的產物。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下,茶文化也將走向更國際化境界。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為茶文化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只有實現茶文化的信息傳遞,才能進一步弘揚我國悠久的中華文化,讓世界更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參考文獻
[1] Newmark P.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西方翻譯理論精選[M].申雨平,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2] 張健.外宣翻譯導論[M].國防工業出版社,2013.
[3] 林治.以茶文化優化“一帶一路”人文生態環境[J].西部大開發,2016(7).
歷任廣州市委副書記、第八屆廣州市政協主席,現任廣州茶文化促進會會長。
事跡簡介:
2000年鄔夢兆創辦了“廣州國際茶文化節” 、“廣州國際茶博會”,并連續成功舉辦11年至今從未間斷,并以此為平臺,匯集、交流、推介優秀的茶文化研究成果和中國六大類茶產品、茶器具,培育終端消費者,繁榮茶市場茶經濟,使“嘆茶”(注:嘆為粵語享受的意思)成為了廣州的新時尚。2003年起,他為推廣普洱茶和傳揚普洱茶文化,在全國率先組織策劃如“普洱陳茶一條龍展”、“聽千年琴聲,品百載普洱”等各種類型的普洱茶普及活動;在他組織的“哥德堡號來華”、“泛珠三角9+2茶文化論壇”等大型茶事活動中積極為各商家出謀劃策,指導普洱茶企業進行品牌建設;通過他多年不遺余力的推動,有力地促進了云南普洱茶在廣州的傳播以及普洱茶產業的迅速發展。
張芳賜
張芳賜,男,漢族, 1932年8月生,1954年畢業于安徽大學農學院茶業專業。
云南農業大學茶學院教授。
事跡簡介:
一、創建云南農大茶學專業。1972年,受命組建云南農大茶學專業,于1973年開始招生。茶學專業至今已畢業2000多名學生。
茶與可可、咖啡并稱為世界三大飲料。在這三大飲料中,只有茶的故鄉在中國。種茶、制茶和飲茶都起源于中國。但茶葉在中國成為一種普遍的飲料,并進而走向世界卻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史歲月。
中國對茶的飲用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神農氏時代。相傳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先祖神農氏創立了醫學。為了幫助人們戰勝疾病,他通過遍嘗百草來識別和了解藥性,尋找治病的藥草。有的草會含有毒性。據說有一日他嘗了72種毒草,中毒72次。但是他都通過飲用一種神奇的藥草而化險為夷。這種神草名叫“荼”。“荼”就是后來的茶。茶在古代還被稱為“茗”,“皋蘆木”。從這個傳說看,中國人開始認識茶樹及其藥用功能已經有5000余年的歷史了。
從文字記載的歷史來看,我國先民發現茶也有二、三千年的歷史了。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中就有了“采荼薪樗”的詩句了。意思是說農夫們采摘茶葉,砍柴為薪。世界上飲茶,種茶起源于中國,那么中國的茶樹栽培和飲用又起源于那里呢?研究表明,它起源于巴蜀地區人文歷史論文,即今天的四川一帶。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認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東晉《華陽國志·巴志》上記載:“就丹、漆、荼、蜜……皆納貢之。”意思是說古代四川向中原地區交納,丹藥,油漆、茶葉、蜂蜜等當地特產。從地名學來看,蜀國在古代又稱為葭萌郡。葭萌是古蜀人對茶葉的一種稱謂。因此葭萌郡的意思是茶郡之意,即生產茶的地方論文服務。歷史記載,西漢時巴蜀一帶便已經飲茶成風。市面上有各種各樣的茶具出售。茶具的市場化正是茶飲普及化的表現,也是茶飲民間化、群眾化的結果。
三國兩晉時期,飲茶之風在中國的范圍日漸擴大。特別是當時的文人更是把以茶待客作為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正是由于文人們的參與,中國的茶飲很快發展演變成茶藝,并進而形成獨特的中國茶文化。到了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盛行,和尚坐禪破睡,飲茶發揮了獨特的功效。因此各地的寺院開始大量種茶和飲茶。飲茶之風也就隨之盛行開來,當時的人們稱“茶佛一味”。唐朝時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社會經濟的空前繁榮也推動了茶飲之風在世界范圍的流行和傳播。世界歷史上第一部,并且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有關茶飲的學術專著,陸羽的《茶經》就在這一時期問世。為了紀念陸羽在推動中國茶文化方面的獨特貢獻,人們把“茶神”的桂冠送給了他,并將他供奉在官府的茶葉庫和民間的茶肆之中。自唐以后,茶飲之風不但在中國大行其道,并成了人們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而且隨著各國商人,使者紛紛前來唐朝進行商貿和文化交流,而將茶飲之風也帶到了世界各地。中國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確切講來應該稱為“絲茶之路”,因為茶葉也是當時商貿交流的重要商品。中國的近鄰日本茶道之風更是盛行。據說唐朝時日本高僧最澄來中國求佛,回國時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進行種植并獲得成功人文歷史論文,從此日本人也開始有了飲茶的習慣,并將中國的茶藝技術發揚光大,形成了在今天仍然風靡全日本的具有大和民族特點的日本茶道文化。
最初是茶葉選擇了他
小泊重洋的父親是醫生。他的出生地大分縣,是一個與茶最沒關系的縣。上大學時。他在岐阜大學農學部修的是水稻病蟲害防治專業。雖也是農業,可與茶葉依然沒有關聯。畢業后,小泊重洋被分配到靜岡縣農業實驗所調查研究茶葉的病蟲害防治,做的是與他大學專業大相徑庭的事情,直到這個時候,他還沒見過茶樹、沒碰觸過茶葉。可是往后的工作卻包含了茶樹栽培、茶葉制作等與茶有關的各方面事情,等于是摒棄了大學幾年所學得的知識,要從頭開始學習與摸索茶葉知識。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他開始了與茶結緣的36年時光。說到這里,小泊重洋先生百感交集。雖然最初是茶選擇了他,但在遇到波折與困難時,他反過來選擇了茶。
白天時候,我們和他一起參觀了浙江余姚的茶園。他說,那片茶園的生態條件很好,他很喜歡。只要是走到茶園田間,他心里那種發自內心的工作興趣就萌發了。回憶起1962年,他剛剛接觸茶葉時候,日本普遍種植的是當地最傳統的茶樹——“在來種”,這種茶在日本明治時期就種在那了,市面上95%的茶叫做“藪北”,是蒸青綠茶。當時市場不景氣,果農比較富裕,茶農比較貧窮,他所在的實驗所就是個清水衙門,不過這樣倒給他和他的同事們提供了安靜、閑逸的科研環境。在實驗所的這段時間并不長,卻讓小泊重洋對茶的認識與情感從無到有。雖然當時的茶葉與他們的研究并不受關注,但他守住了那段清苦的時光,因為有茶做伴。
一波三折,卻不離不棄
日本靜岡縣的牧之原有一大片茶園,1869年舊德川幕臣開始著手開墾那里的茶園,兩年后,失業的川越人、附近的農家開始種植茶葉,牧之原漸漸發展成為東洋最大的茶園,每在新茶季節時,如鮮麗的綠色地毯一面鋪開,成為靜岡縣的一大景觀。
后來。政府機構在牧之原成立了茶之鄉博物館,小泊重洋成了這間博物館的館長,這時候起他開始覺得茶越來越有意思了。當時全世界關于茶葉專門建設的博物館只有兩個。一個在中國杭州,另一個就在日本牧之原。在6年的館長生涯中,小泊重洋想把茶之鄉博物館做成世界第一的茶葉博物館,因此他對年輕的館員要求非常嚴格,每個人都要學會一門外語。以便在國際朋友來此參觀時能流利地向對方講解。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他如此嚴謹的工作態度,他的做法沒有得到認可和支持。于是。帶著萬般遺憾,小泊重洋離開了茶之鄉博物館。
辭去了館長之職后。小泊重洋選擇回到學校。他在靜岡藝術文化大學的博物館進修碩士課程。畢業時發表碩士論文《茶文化與城市關系》,主要內容是談如何用茶文化振興城市。這個觀點很新穎,他把多年來在茶葉方面積累的經驗與心得都寫進了文章里,得到了靜岡縣掛川市市長的認同與好評。當地政府采納了小泊重洋的觀點和建議,政策對當時的茶葉生產方式進行改革,生蒸茶與蒸青茶并舉,打出茶葉品牌。但為此而成立的茶業部門委員會里卻沒有小泊重洋的名字。他對此的看法很樂觀,至少日本的茶業有進展了,他投入的精力也是值得的。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日本袋井市的市長就看到了小泊重洋的光芒,邀請他到袋井市協助發展當地茶業。小泊重洋到中國寧波參加茶事活動,從“寧波茶文化促進會”上得到靈感。回到日本。便成立了“袋井茶文化促進會”。聊到此,他有些羞澀地笑了笑,“茶文化促進會”這個名字很好,便“抄襲”來用了。
茶文化是認可與包容
小泊重洋說,茶葉本身的研究比較狹長,茶文化的研究比鉸廣泛,有深度,所以他覺得在茶葉博物館工作比實驗所時候要有趣得多。他喜歡中國的茶文化。
十九世紀70年代后期,在西安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唐代的茶器和茶葉。受到邀請,他和日本的專家來到中國開茶文化研討會,在這里,他的視野開闊了。覺得茶文化比自己想象中要豐富得多。1983年,日本靜岡縣與中國浙江省建立茶葉合作關系,小泊重洋更加頻繁地來到中國交流茶文化。有80多次之多。
在與中國茶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小泊重洋受益匪淺。他很羨慕中國對“茶文化”這三個字的提法,不僅能涵蓋茶方面的很多內容,也很確切易懂。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界比較閉塞,倉澤行洋先生發起成立日本茶湯文化協會,讓日本人感覺只是一個關于茶道表演的協會。范圍狹窄。很多人不感興趣,后來倉澤洋行先生也反思,要改成茶文化協會。再比如說,來中國參加有茶文化色彩的活動,從日本本土來的茶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少,茶藝師和制茶師的比重更大,把自己的茶文化推向世界的意識比較薄弱。他認為日本茶文化落后于中國,是因為組織制度太嚴密,限制了發展,過于流于表面的表演形式。
當問及“茶文化是什么”時,小泊重洋毫不猶豫地說“認可與包容”。他解釋道。原始人的生活也許只有草葉與皮毛,但是并不能否認那個時候所產生的文化。喜歡紅茶的人不要排斥綠茶,不僅是茶文化,在所有文化面前,不排他是很重要的。
日本人的茶道、花道、劍道等,都強調“道”的修養,要戰勝對方,光只是想贏是不行的,茶道也是一天要練習幾百次,點茶的程序才會完美。點茶時不能有雜念,產生“無我”境界,超越點茶程序才會發揮點茶的意義。現在太強調點茶的茶具如何昂貴,動作如何優美,違背了茶道精神修養的作用。
關鍵詞:
中國茶文化;英美茶文化;比較
茶已不再是一種商品而是一種文化,是代表國家特征的標志。茶在中國體現的意境和在歐美國家體現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國,茶如君子之交,淡薄靜雅,而在英國,茶就是一種優雅的姿態,展現了紳士的風度。本文通過對茶文化在世界的傳播發展和“茶”在英語中的表現探討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不一樣的茶文化,這對研究中外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1茶在西方國家的發展
唐朝時茶已經成為了一種風靡全球的風雅之物,當時對外貿易相當活躍,不少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并記錄了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再傳回歐洲大陸,引起強烈的反響。中國的茶西行經過廣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再到馬來半島、印度半島最終到達歐洲大陸。意大利的馬可﹒波羅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中詳細記載了中國的茶葉,三百多年后的葡萄牙傳教士撰寫了一部專門介紹中國茶葉的書并刊登出版。從此,中國的茶走上歐洲發展道路,讓無數歐洲人了解茶并喜歡上茶。最初引入茶進人們視野的是葡萄牙人但真正推廣的卻是荷蘭人。葡萄牙人通過馬可﹒波羅的游記對東方茶葉好奇無比,借助當時海上霸權的地位和發達的海路運輸技術,入侵中國,獲得中國最早的貿易權,得到大量的茶葉并運回國,引起上流貴族的關注和好奇。但是因為葡萄牙人注重國內自身消費而沒有國際貿易的意識,所以并沒有將茶全面推廣,真正實現茶葉推廣的是后來居上并擊敗葡萄牙的海上馬車夫—荷蘭。荷蘭通過大量的貿易將茶帶進歐洲市場,帶入歐洲人的生活中,并使其成為時尚的象征。除了進口各種茶葉之外,還將配套的茶具也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場上銷售。雖然荷蘭將茶有效地傳播到歐洲各地,但是并沒有形成全面飲茶的氣候,只有少部分地區已經接受茶這個新的事物。到了18世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英國替代了荷蘭海上貿易的地位,也將茶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使茶走進英國貴族的日常生活中,發展成為一種英國茶禮儀,最終走進了英國百姓家庭。英國人自此以后鐘愛喝茶,尤其是紅茶,更是將茶作為貴重物品招待客人,也會在聚會時品嘗享用紅茶的香甜。至此,茶的發展并沒有止步,而是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傳入了美國,在傳統茶的基礎上改造成風靡全球的美國冰茶。茶在不同國家得到不同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與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茶文化迥然不同,不僅僅因為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同而不同,還因為受所處時期的主流文化的影響不同使得茶文化在各國有了新的發展。
2中國茶文化的內涵
茶在中國有上千年的發展并逐步形成了燦爛的茶文化。茶文化不是只指如何泡茶、飲茶、品茶或是表演茶藝這些外在的表象,而是在泡茶品茶的過程所感悟的人生哲理。著名的茶圣陸羽在其《茶經》中用簡潔而形象的語言詳盡地描述了茶的制作工藝和他所要表達的治國為人的思想。由于茶的歷史悠長,受到不同時期的影響,形成了復雜而豐富的茶文化,其中所受影響較大的要數唐朝時期的儒釋道思想文化了。
2.1儒家的“中庸”思想
“中庸”一直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中庸一直不偏不倚,折中的處事態度。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很多學者認為中庸思想就是軟弱、妥協,這是進入了誤區。中庸的思想講究的是和平、真善美、寧靜致遠的意境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不爭取。儒家思想還要求人修身平天下,茶經中茶性就充分體現了這個觀點。茶的妙處在于修身養性,平靜心態,追求淡雅的生活。古代君子通過飲茶彰顯為人處事之道,無處不在地體現了儒家的“仁”思想。
2.2道家的“順其自然”“、精“”儉”的理論
道家理念在《茶經》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陸羽深受道家理論的影響,追求“精“”儉”,認為茶學的靈魂之一就是崇尚自然、崇尚簡樸、崇尚真善美的美學理念,意在天人合一的和諧。最為典型的就是在茶經中出現的茶用具代表青蓋碗。蓋碗是一種特別能體現道家思想的茶用具,其沖泡的每個程序如凈手、出具、開蓋、搖香等等都包含了道家的內涵,講究尊道貴德、重人貴生、天人合一,極其看重茶道禮儀。
2.3佛家的“悟”學說
評價陸羽的宗教傾向時,不能單一的歸納為儒釋道其中一家,他不屬于任何一派,因為他的思想融合了三教的精華,是個復雜的歷史人物,因此他所著作的《茶經》必然傾注了他的人生理念,其中之一就是依佛。佛家注重悟性,而茶也在于一個子“悟”,所以茶有助于僧侶在坐禪修行時提神醒腦,被視為一種修身的過程。
3東西方兩種茶文化的比較
中國的茶文化和英美的茶文化屬于繼承和發展的關系,起源于中國,流傳到歐美,再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和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帶有獨特風格的茶文化。這兩種文化必然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我們就從其經濟、地理和文化等幾方面具體分析兩種文化的特點:
3.1中國是東方大國,坐落在世界的東方,歐美相比中國的地理位置而言就是西方。
中國的茶一路西行來到歐洲大陸再到美洲大陸,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糅合,形成了頗有地方特色的兩種茶文化。中國地大物博,因為土壤和陽光的條件不一樣,生產的茶葉品種也不同,有紅茶、綠茶等,中國人根據地理位置和飲茶習慣的不同會品嘗不同的茶葉感受不一樣的滋味;英國地處地中海,本身不適宜生產茶葉,又因常年受地中海氣候的影響,所以偏愛濃厚而甘甜的紅茶,最著名的英國茶文化當屬下午茶(afternoontea)了。東西兩大國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兩國的飲茶種類也就不同。
3.2中國古代的經濟體制是封建小農經濟,在滿足溫飽的條件下,人們就開始考慮精神上的提高。
在封建社會的影響下,茶成了一種風雅之事,也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茶由一種商品逐步發展成茶學、茶道最后融合為茶文化。在這種穩定的小農經濟里,飲茶是一種悠閑的生活方式,需要人心如止水、心平氣和,慢慢品嘗,感受茶的寧靜和芬香。而英國的茶相比中國的寧靜,帶有實用性和工業化的特點。英國人一天最重的一餐是晚餐,中午的飲食就會相對簡單許多,而又因兩餐間的時間相隔很久,由此就有了下午茶這種形式。下午茶不僅是喝茶還有糕點水果之類的甜品。英國的茶文化講究的是茶具好看、貴氣,茶味甘甜濃厚,在聚會中襯托出貴婦們優雅的氣質和優越的社會地位,這種講求實用性的飲茶方式恰恰體現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現代化的特點。尤其是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實用性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速溶茶就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英美這樣的發達的工業國家隨著技術的革新,也將茶葉的外形和用法隨時代變化而變化。除了形式上的不同,還有對茶的認識的不同。在中國,茶是食品,是吃食,而在英國,最初茶是作為藥在宣傳的,他們認為茶具有很多醫藥作用,如消熱解毒等等。
3.3茶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與儒道佛三派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諧供出的精神,也要求飲茶之人修身養性,提高修為。
這種種要求展現了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講究淡薄、豁達、內斂的品質。可以說,中國的茶道反映的是一種無處遁形、不可言傳的品性、情懷和美感。它散發的氣息實則為君子禮節,體現了“君子之交淡若水”的高尚節操。而英國的茶文化更多體現的是貴族的禮節和儀態,在其中展現了英國紳士的風采。
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文化特點,講究“天人合一、修身養性、崇尚自然、崇尚簡樸、順其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追求個人品行的培養;而英國茶文化則體現了貴族們的高貴優雅,是人的社會身份的標志,伴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體現出其務實性和現代性。中國人看重茶文化是因為它的精神內涵,把它當做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而英美等國飲茶看重的是其功效和性能,僅把它作為商品和身份的標志。
作者:段瑞芳 單位:鄭州成功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趙淑萍,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J],農業考古,2013:313-315
[2]吳琳,中英茶文化比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8):176
[3]黎小萍,簡說中國茶文化[J],茶葉機械雜志,2001(4):34
[4]張稚秀、孫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農業考古,2004(2):327-333
[5]畢文靜,淺析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差異[J],大眾文藝,2012(4):128-129
[6]秦茂莉,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在語言運用方面的比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S3):80-83
[7]張進軍,中英茶文化比較及對中國茶文化傳播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4(8):175-176
[8]張加明,中華茶文化與人學生人文修養[J],農業考古,2011(5):69-72,102
[9]寇丹,據于道,依于佛,尊于儒—關于《茶經》的文化內涵[J],1999(04):209-210
[10]蘭冰,淺議西方茶文化及英語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1(1):118-211
[11]賈雯,英國茶文化及其影響[J],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