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8: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美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瑣羅亞斯德約于公元600——前520年創立了以天神為信仰的“瑣羅亞斯德教”.
[1] 瑣羅亞斯德教以代表光明和正義的阿胡拉·馬茲達為偶像,奉行經典《阿維斯 陀》.
從創教之初到信者甚眾,再到從創教百年后曾遭受沉重打擊,到重登“寶座” 并向歐亞大陸迅速傳播,瑣羅亞斯德教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傳教過程:早在波斯阿 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年)被奉為國教;到亞歷山大征服波斯的希臘化 時期(前330-前144年),該教勢力削弱;在帕提亞王朝(前141-224年)得以 恢復;至薩珊王朝(224-651年,相當于中國的三國至唐代),它重新被奉為國 教,進入強盛時期.
[2] 大約就是在這個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傳至古代中國.
因其崇拜火與光明,人稱“拜火教”;因其是經過改良的崇拜胡天神的波斯 馬茲達教(對胡天的崇拜也就是對日月星辰的崇拜),“祆,從天”,故在古代中 國也稱之為火祆教或者祆教。wWW.lw881.com陳垣先生在《火祆教入中國考》中認為,祆教傳入 中國當是在南朝梁和北魏時期,但限于當時的條件,這種說法并不足采信。后王 素先生在《魏晉南朝火祆教鉤沉》中認為:其實,早在公元226年薩珊王朝建立 之前,火祆教就已經在中亞一帶盛行起來了;且伴隨著陸路絲綢之路的開通,佛 教僧侶和商人們的往來,很可能成為祆教得以傳播的重要途徑和傳播主體,也即 此,中國大陸才對祆教有所知悉.
“祆”字出現在漢代之后,其在《說文解字》中并未被收錄,而直至隋末唐 初才出現。宋·徐鉉《說文新附》中,對“祆”做如下解釋:“祆,胡神也。從 示,天聲。”;而徐鉉的弟弟徐鍇在其《說文系傳》中,又對其做如下補充:“祆, 胡神也。從示從天。”;而清代的王玉樹在其所著《說文拈字》中講到:“祆本番 俗所事天神,后人因其涉神加示耳。”至此,我們才可以明確的相信,祆字是與 天神確切相關的.
祆教尊崇善惡二元論,即善神與惡神兩個體系,對世界的認識也是建立在“善惡二元”這樣的基礎之上的。該教認為火是善神的兒子,象征著神的絕對和至善.
因此,禮拜圣火是教徒的首要義務。祆神,很多當代學者認為是瑣羅亞斯德教的 最高善神阿胡拉·馬茲達。但是,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祆神似乎是一個擁有 更多變相的神明,而未必僅限于這位最高的善神。在古老的瑣羅亞斯德教神系中, 就有眾多的善神,且有時每個善神又有眾多的變相;并且在經由中亞的傳播過程 當中,人們還將當地的諸多傳統的地方神祇加入進來,從而呈獻給古代中國的瑣 羅亞斯德教祆神,必是一個龐大的善神體系。而古代中國人不可能把這些神們, 分個清清楚楚,很可能是把該教所崇拜的神都視為祆神。這在敦煌文書中有云“火 祆廟中有素書,形像無數。”所以,我們與其把阿胡拉·馬茲達一個人視為祆神, 不如把祆神看做是古代中國人對瑣羅亞斯德教眾善神的泛指.
俗話說“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小學生對周邊事物的接觸較少,而且其所見到的藝術作品甚少,故很難從作品中體會到作者的用意。特別是部分以戰爭為題材的畫作,學生們不親身經歷很難體驗其中妙處。由于小學生缺乏相關的歷史知識,因此無論是我國的傳統山水畫還是西方的人物靜物畫都超出了其理解范圍,造成其在欣賞美術作品時無法引起內心共鳴,從而失去對美術鑒賞的興趣。
2、知識儲備量少
小學生無論是在語言表達還是文字敘述方面均處于初學階段,因此對美術作品的鑒賞只停留在“看”的階段,既不能夠使用恰當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也無法用華麗的辭藻來記錄該幅作品帶來的感受,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們欣賞美術作品的熱情。加之其對作品的歷史背景、人文風俗都不了解,也限制了其鑒賞能力的提高。
3、受書本影響大
許多學生在觀看書本上的藝術作品時會將作品下的文字一并閱讀,這種行為本是無可厚非的,但小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看完書本的文字敘述后便會受到該段文字的影響,在腦海中對該作品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影響自身判斷。加之傳統的教學模式便是以書本為中心,要求學生將書本內容死記硬背,該種教學方式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造成了干擾。
二、提高美術教學效率的措施
1、不拘泥與課本
盡管小學美術課本上的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優秀作品,但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只以書本為教學的中心,而是要帶領學生經常到戶外體驗真實的生活。例如在學習《走進大自然》這一章節時,應當帶領學生們外出寫生,體驗大自然的美好。組織學生外出活動時,盡量選擇風景優美、富有濃厚自然氣息的場所如公園等,讓學生們融入到自然環境之中。春季可帶學生去樹木較多的地方觀察植物萌芽及生長過程;夏季可與學生一起在公園里聽蟬鳴、鳥叫;秋季觀看落葉飛舞;冬季與學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將學生置于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給予人類的種種美好,并將其深深刻于腦海之中,使其在看到描繪自然的美術作品時能夠產生共鳴。
2、利用多媒體設備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多數學校均已配備有各式各樣的多媒體設備,只要能夠靈活運用,便能夠為學生營造出更好的學習環境,增加學習的樂趣。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美術教學的優勢有:多媒體投影效果好,增強作品立體感;可配合音頻設備使用,營造出優美的欣賞氛圍;可播放視頻來提高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等。對于藝術作品的欣賞,講究各感官之間的配合,不僅是用眼睛去看,而且還需要用心去感受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才能品盡一副作品的內涵。例如在展示我國傳統山水潑墨畫時,可事先準備好優雅的古典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搜羅出作者的生平經歷、趣事等供學生閱讀,還可現場演示潑墨畫的繪畫手法以提高學生對畫作的理解能力。在我國古代,畫與詩是分不開的,即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故在帶領學生欣賞畫作時可順帶引出與畫作情景相符的古詩,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量,又可以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3、采用啟蒙式教學所謂啟蒙式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擯棄傳統的灌輸教學法而采用引導式教學的教學模式,采用該種教學模式時,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不將自身看法或他人看法強制灌輸給學生、不要求學生對書本上的作品分析內容死記硬背、不抑制學生創新、不阻止學生思考、不對學生的個人看法產生藐視心理等。藝術本就是無形的、沒有固定模式的,故其表達形式多、創作范圍廣,正因如此,每個人對同一幅作品也有著不一樣的見解。小學生正處于思想的啟蒙階段,需要教師的鼓勵與引導,所以教師平時應多與學生溝通、互動,對學生要有耐心,要不厭其煩的為其解決問題,只有如此才能使學生敞開心扉的與老師相處。
二、依靠直覺進行造型訓練的原則與方法
1.依靠直覺進行造型訓練應遵循如下教學原則
直覺是人類思維的本能,是人類思考的結果,是人最真實的思維,更是人類靈感的源泉,依靠直覺對兒童進行造型訓練,能夠有效提高兒童美術教育的有效性,鍛煉兒童思維,開發兒童智力。美術教學應形成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模式,教師僅進行適當的引導,而不是成為課堂的中心,應為兒童創造自由表達、自由探索、自由創作的空間和條件。另外,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教師應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及認知特點進行選擇,避免將知識理論強加給兒童,讓兒童依靠直覺進行發揮,進而培養兒童的美學意識,激發其創作興趣和創造力。
2.依靠直覺進行造型訓練的教學方法
二、在初中美術實施愉快教學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部分都在做應試教育,片面的追求學校的升學率,對美術教育和教學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初中的美術課程是義務教育的必修藝術類課程,起到的是開發學生智力和優化學生品德的作用,通過美術教育,學生學習到了美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審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增強了愛國主義的情感,對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方式和創造力都有積極的作用。美術教育也起到了凈化人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的作用。初中階段的學習是一個人個性發展的重要的轉折階段,這個時期學生們的身體和心理都在迅速的發展,并且處于一個不穩定、不平衡的階段。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師的愉快教學,提高自己的專注力和學習興趣,日漸積累變成了一種持久的興趣。興趣的濃厚,就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努力程度,可以徹底消除學生學習的疲倦感和緊張感。初中生在愉快中充滿學習欲望,全神貫注的主動參與到學習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覺得學習是快樂的。美術的教學活動越具有趣味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越高。所以在初中美術的教學中實施愉快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三、初中美術的愉快教學
1.想象在愉快中創造升華
在美術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的內心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約束,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多給學生一些想象的空間,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任何的美術活動其實都離不開想象的推動作用。對于美術而言,沒有想象,就沒有任何的藝術創造。根據想象自由發揮,多鼓勵學生自由的縱橫馳騁,遨游飛翔,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為故事、詩詞、歌曲插圖配畫。悠揚的歌聲、動人的故事,都會把學生帶入到一個童話般的世界,讓學生對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2.情感在愉快中體驗彰顯
美術是內心活動的一種表現。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情感的彰顯在愉悅教學中很重要。學生被生動的感情所打動,是一種高層次的心理狀態,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善用情感的力量去啟動和牽引學生,撥動學生的感情,讓學生在美術的情況中進入一種“樂學”的狀態,深刻理解美術愉快教學。
3.享受在愉快中興趣濃厚
鼓勵學生提高自己的審美享受,引導學生多去生活中觀察、體驗、從自然到社會之中多汲取靈感,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寫生,參觀美術展覽、欣賞世界名畫,做出自己的審美判斷。讓學生學會美的享受,美的刺激,鼓勵學生在欣賞美的過程中去想、去看、去投入、去體驗、鼓勵每個學生說出自己的審美感觀,并享受整個過程。在愉快的美術體驗中增強了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1引 言
嚴格來說,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具有豐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歷史,并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我們不光有遼闊的疆土所提供的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歷史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更有民族文化傳遞給我們的精神滋養,其中更為珍貴的是先民對陶瓷物質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獨特的理解與把握。這一切,為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以及人們接受這種發展提供了廣泛而深厚的基礎。同時,1999年以來,密集的展覽和活動使中外陶藝家有了更廣闊的交流和展示的平臺,大大提高了中國現代陶藝的總體水平。
盡管中國現代陶藝發展很快,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些都與中國的獨特國情密切相關,或者受傳統的因素影響過大。在此,筆者對中國現代陶藝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對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有所裨益。
2陶藝作品的風格仍不夠多樣化
陶瓷本體作為一種表現媒介,沒有什么不可表現的。現代藝術中的種種風格、流派,如抽象表現主義、波普風格、超寫實主義、具象風格、裝置風格、極少主義、怪誕主義等,在陶藝領域都可以得到體現。wWw.133229.cOm有很多陶藝家仍然僅僅沿用原有的“實用”、“裝飾”手法,仍然沿用傳統陶瓷語言樣式,缺少對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表達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鎮,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現代陶藝仍然是以畫為主,有很多陶藝家只懂臨摹古董。有些人還沒有把陶藝作為現代藝術中獨有的語言與媒體,觀念仍然停留在產品設計上,盡管很多陶藝家已經有了現代設計的意識,但這一觀念終究不能取代現代藝術的觀念。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學習一下西方,在西方,無論是材質范圍﹑工藝手段﹑形式語言和個體精神,還是對材料非單純可視性和在公共環境中的運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藝術的中國經驗。中國的現代陶藝轉型較遲,所經歷時間較短,還沒有建立起較完整的觀念,而且沒有較現代的技術支持以及教學和社會審美的跟進。中國陶藝一貫提倡向傳統和民間學習,一直在傳統的邊緣徘徊,而這種對藝術傳統的過度崇拜,也壓抑了國人的思維和想象力。不過,我們從材質、工藝手段、形式語言等方面學習西方時,也不應該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會掉進別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藝家必須親身實驗,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體驗,這樣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藝語言。一個有創造意識的陶藝家,只有善于用將來的眼光來審視傳統與現代的陶藝創作現象,這個陶藝家才富有創造性,才不會重復別人已經走過的路。
3國內陶藝缺乏創造性
陶藝家應該盡可能以陶瓷為媒介,去表達自己所追求的某種精神或審美上的價值,放棄對物質性、實用性的追求,多一點強調精神價值和審美價值。有些陶藝家太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還是把現代陶藝當成工藝品,沒有表現出現代人的理想、個性、情感心理、意識和審美價值,沒有運用暗示、隱喻、象征、聯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藝視覺化,還沒有把“器”轉化為“藝”,還是把實用放在第一位上。對于陶瓷的材質、工藝手段、形式語言等方面沒有把握好。從目前狀況來看,強調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藝主流,作品的深度顯得不足,基本還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藝技法范圍內進行。在我國,官方的界定還是將陶瓷劃歸入工藝品之列,或是工藝美術范疇,長期以來倡導的是實用、美觀、經濟的產品化要求。陶瓷審美的評判標準是嚴格、規矩、精美,中國的陶瓷藝術太受傳統觀念的束縛,還沒有脫離實用的觀念。在西方,陶藝已經較早地與實用陶瓷分離,形成獨立的、純粹的藝術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現代藝術環境,現代陶藝得到空前的發展,陶瓷材料的豐富表現性和創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現,而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和挖掘也由觀念的更新推動了發展。許多中國陶藝人懷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從中國傳統陶瓷藝術中尋找所謂的“本土化”風格。但在傳統文化中,陶藝是作為工匠存在的,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古訓使中國的文人雅士不屑與之為伍,造成了中國制陶缺少理論的指導,甚至以視覺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無缺和復雜的裝飾為追求目標。中國藝術教育一貫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戲,缺少對材料的關注和放松的心態,這正是陶藝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靈感之源是傳統,傳統是一塊豐富的沃土,傳統的價值隨著時代的推移,表現出某種相對性,并顯示出與時代同步的積極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發現”傳統的價值,也是評價一個藝術家高下優劣的重要標準。
4現代陶藝未能引起普通大眾的持續關注
中國藝術界對于現代陶藝的關注與討論仍然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鎮舉辦的世界陶瓷博覽會,參加的大多是搞陶藝的人,搞其它藝術門類的人甚至也很少參加,更不用說是普通大眾。人們對于現代陶藝的概念還很模糊甚至有一種誤解,認為陶藝僅僅是陶藝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對陶藝的關注。目前,中國雖然有些地方出現了陶藝熱,在專業界,京城各大商場甚至辦起了陶藝作坊,電視等媒體也紛紛介紹,但是也只是在某幾個瓷區和都市中基礎較好,也只能成為一種時尚和文化消費,是一種有錢人的游戲。總的來說,它的群眾基礎還是相當薄弱,沒有培養出一個大范圍的陶藝欣賞群體。與此同時,市場上大量粗制濫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給許多群眾造成了負面影響。造成這種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藝在我國有著太深厚的傳統,因此無論是對于進行創作實踐的藝術家還是理論工作者,實現陶藝的現代轉型都是一件艱難而收效緩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藝一直以來都是以工藝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給自足的圈子,很少與“純藝術”拉上關系。
據資料介紹,陶藝教育在臺灣的比例為:高等院校11%都設有陶藝課程,高中學校有8%、初中和小學有50~60%左右都設有陶藝教育課;而我們內地省份中陶藝教育推廣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學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學校有此類課程。在美國各大院校里,陶藝總是被列為一個主要的專業。作為一種文化的普及,陶藝的培訓項目在美國很多藝術中心里都有設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經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們自己創作的陶藝作品,因此在美國,陶藝已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種類。
我國陶瓷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著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礎和條件。陶藝教育是培養情操極好的課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樣,人們可以從學習中受益良多。我國有如此深厚的基礎和條件,卻淪落到今天的局面,這與院校的陶藝教育幾乎是零有著直接的關系,這不能不說是造成陶藝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對陶藝教育的忽視直接影響到我國陶藝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們應齊聲呼吁陶藝普及教育的到來,迎接中國陶藝的新生。
5部分陶藝家缺乏較全面的藝術修養
在陶瓷藝術的創作中,藝術家是主體,他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質,以及他的生活實踐范圍、思想與情感的社會化程度、具體的人生體驗等生存狀態都對他的陶藝作品有影響。眾所周知,藝術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藝家只是了解陶瓷這一種藝術,而對別的藝術種類不關心或不熟悉。其實,一個陶藝家可以從其它的藝術中尋找一些適合自己的手法并將其運用到陶藝創作中。有些陶藝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養,對社會不關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僅僅是展現一種純粹的形態;有些陶藝家靜不下心來,對陶藝自身語言的一些規律沒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實,創作心態沒有把握好;有些陶藝家與外界交流不夠、較閉塞,沒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與外國同行的聯系也比較少,以上這些問題嚴重影響陶藝家的創作。現代陶藝也如同繪畫、雕塑、裝飾等現代藝術形態,是全方位地向當代文化展開的一門藝術。當代優秀的陶藝家應該深刻地掌握陶藝的特性,培養現代意識,以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的勢態,把中國陶藝推到現代藝術的前臺。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藝家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位置,調整陶藝家與公眾的關系,更多地走向社會;另一方面,陶藝在創作上應該走向開放,將陶藝家和公眾的界限變小。真正的陶藝家應該積極參與展覽、研討會,與群眾打成一片,不應該孤芳自賞。另外必須要勤奮,與世界上許多陶藝大師相比,有些中國陶藝家還表現得不夠。
縱然藝術家的“主體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沒有什么不可表現的內容與形式,一般來說,藝術本體價值的實現,就是對社會問題和文化問題的一種貢獻。所有的陶藝家都應該注重自己本身的修養,實現本體價值的藝術便是真正的藝術,因為它能幫助人們從精神上超越現實。
6陶藝理論的構建沒有跟上陶藝創作的進程
陶藝理論的構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又缺乏平衡。陶藝創作發展很快,日新月異,而理論方面卻發展緩慢,沒有對陶藝的創作起到指導的作用。目前的陶瓷理論把研究重點僅僅放在了實物史料的搜集與專題研究上面。現代陶藝的理論與批評幾乎沒有,陶藝界甚至整個藝術界對于“現代陶藝”的一些基本問題仍然含糊不清。現代陶瓷理論在邏輯上沒有較為完整的理論文字,批評上有時能見到一些文章,但是大多是將陶瓷的學科批評作為陶瓷的歷史評論和文化批評,缺乏對陶藝理論建設的高見。有很多陶藝書籍只是介紹一些作品,沒有涉及到理論方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維。“現代陶藝”的概念問題,因為有沉重而豐厚的陶瓷傳統作為對應物,概念問題就已不單純是一個名詞的辨析,而是一種根本性觀念的選擇,可是今天陶藝家在談論它的時候,仍然說不明白;再如陶藝中的“設計”和“裝飾”問題,又牽扯到實用和非實用性的爭議等,這些瓶頸,成為制約近十幾年來中國現代陶藝整體水平無法提高的問題。有些陶藝理論大多只是介紹陶瓷成形的技法,或只是介紹一些好的作品,沒有教人從心底激發對陶瓷藝術的熱愛。陶藝理論應該指導人注重陶藝的品質,使大家對陶藝語言的探索、語言的規范形成一種共識,在本民族的基礎上,把陶藝向前推進,充分體現中國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語言更簡練,去掉那些粗野、浮躁、嘩眾取寵,以及急功近利的想法。
7結 束 語
盡管現代陶藝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但不可否認,中國現代陶藝發展的時間不長、風格樣式也不成熟,更沒有形成人數可觀的高水平創作隊伍。面對現代陶藝的發展現狀,陶藝家們還有許多扎實的工作要做,拋開浮躁,納入新生力量,在繼承、延伸基礎上真正做到創新與突破,達到質的飛躍,走上與世界藝術同步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中國陶瓷工業專輯.2004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教育大會論文集[c]. 2004,6
2 杭間.語焉不詳的中國“現代陶藝”[j].文藝研究,2003,1
3 陳淞賢.陶藝的當代風格[j].新美術,1989,2
4 范迪安. 演澤泥性——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學術邀請展作品集[m].廣東美術館,2000,3
民間美術是一種帶有原發性的美術形式,它在傳承的過程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自誕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言傳身教”是中國民眾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間美術同其它民間文化一樣一樣也沒有脫離這一傳統。“言傳身教”在民間所承擔的技藝傳播作用,體現在以家庭為中心的技藝傳承環境中,是師徒、父子關系直接傳授的方式。從事民間美術創作的大多是沒有受過正規文化教育的農民,其創作經驗不可能通過文字進行傳播,技藝的交流只能通過“口頭”這一最為直接儉樸的方式將其技術經驗傳播給下一代。口頭語言不需雕飾,自然隨性,因此能更生動直觀的交流技藝。在這言傳的過程中民間藝人們創作了一些便于記憶的口訣,可以讓被傳播者比較方便記憶起創作的規律,是對民間美術技藝規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創作口訣,關于泥人造型要“先開相、后裝花,描金帶彩在后頭”;用筆要領“直線要直、曲線要曲”施彩講究“紅要紅得鮮,綠要綠得嬌,白要自得凈。”民間皮影口訣:“若要娃娃惡,鼻子挨眼窩”、“文人一根釘武人一張弓”等等。Www.133229.CoM在民間的師徒傳承中“身教“的情況可能比“言傳”多的多。在很多民藝傳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們或不能準確的表達出其技術精要的情況下,以實際操作來教育徒弟,徒弟觀察師傅技藝的“身教”就成為民間美術主要的傳播方式之一。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現為民間美術的傳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礎,民間美術也出現了借助文字傳播的方式,大大擴展了其傳播的范圍。出現了一些記載民間手工藝的理論專著和民間創作者所作的藝譜,前者帶有官方修飾的痕跡,如先秦時期的《考工記》、唐代《工藝之法》、明代《天工開物》等等。而藝譜以物相傳的民間美術,主要是通過譜子的形式傳播的,如畫譜、剪花樣譜、影戲譜、年畫版樣等等,這些民間藝術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體的創作總結,有的是名藝人親手繪制的,有的則是借鑒其它藝術形式而從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來的。童雖其來源不一,但都是經過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積月累而逐漸積淀、完善和再創作而形成的摹本,這種傳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傳播。有利于民間藝人的交流。
民藝品傳播和圖譜傳播一樣屬于以“物”為媒介進行的傳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創作者內部的傳播,而是通過這些藝術品的購買者而將民間美術的技藝帶到四面八方。這種參與商品交換,又不局限于行業內部的傳播方式,使民間美術的傳播方式更加廣泛,其社會功能也隨之增強了。
二、民間美術發展現狀
民間美術的產生、傳播、發展都是與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隨著現代化的文化浪潮進入鄉村的每一個角落,傳統民間美術賴以生存的小農經濟迅速瓦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機械化、自動化為標志的大工業生產方式,已在世界范圍內逐步取代手工勞動,在這種狀況下,許多民間藝術品被認為是過時的東西而被很多人摒棄了。
當代的民間美術保護者和美術理論家多是將民間美術作為一個古代生活形態的活化石來進行研究和保護,民間藝術品已經成為傳統藝術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館之中,見證著一個古老文明曾經出現的輝煌。民間美術雖然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而被人們保護和學習著,但實際上,它的發展卻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境地。很多人對它的喜歡只是出于對一個存在著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懷念,民間美術在當代已經失去了其實用性,它和當代社會的經濟基礎與文化狀態都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在這種缺乏時代經濟與文化背景的情況下,民間美術變成了一種針對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們所重新提起的“帶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專家對已經衰落了幾十年的民間美術進行了重新整理與研究,這些工作對民間美術的保護與振興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這種不分精華與糟粕的保護方式使我們看到的民間藝術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們民間美術的真實發展狀態。甚至有些藝術工作者為了西方媒體對于“神秘東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對“他者文化”的觀賞需求,而制造了一些“偽民俗”的藝術作品,混淆了媒體的視聽,使我國的普通民眾不能產生文化的認同感,而對民間美術的發展處于漠然的狀態。
一、裝飾變形的基本類型
1.依物變形。通過寫生,觀察或者記憶默寫所搞得變形,即依物象為根據的裝飾變形,它是裝飾變形的第一種形式。這種變形一般變化的幅度比較小,結構和動態受自然形態的約束而較拘謹,但是,作為學習的過程,它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階段。wwW.133229.cOM
2.依情變形。這種方法隨意性比較強。俗話說:“得意忘形”,“情動形移”,講的都是依情而變。這種變形一般幅度都比較大,可謂隨心所欲,甚至無法無天。但它仍然是具象的,具有與物象本質基本一致的形體和結構,這可以說是裝飾變形的第二階段,比依物變形又高了一個層次,這種變形的難度比較大,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練習和藝術修養,否則,就會破壞物象本質性聯系,成為無目的無內涵的“亂變”。
3.主觀意象變形。它不是依物或者依情變形,而是依據主觀意象的發揮,它并不注重物象的形態和結構,藝術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對物象加以歪曲改變,這種變形多用于寓意和象征的藝術處理,藝術家所表現的主要不是物象的外貌形態,而是畫家自我情感的表白和發泄。
4.抽象變形。抽象變形分局部和全面抽象兩種,這種抽象變形,大多都是由物象的引發而出現的,因此,抽象并不一定完全與物象無緣。藝術家采用平面構成立體構成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意念和情感,有時把客觀物象用非具象的寫意手法來表達。這種抽象變形的手法,在現代美術設計中采用的非常普遍,而且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
二、裝飾變形的幾種形式
1.平面變形。首先把物象從三度空間移到二度空間里,這是個創造性地魔變的過程,很多裝飾變形首先從這里開始,平面化本身就意味著變形,一般采用把物象展開,壓平,用線在平面上展示出物象的平面結構和景象效果。
2.立體變形。立體變形雖然自西方立體派繪畫產生之后才明確提出來的,但在中國傳統藝術和民間藝術中早已出現過。這在民間剪紙、民間玩具、木版年畫、皮影的造型中都可以找到。立體變形是透過幾何學的基本形態來分析分解對象,并把獲得要素構成新的空間,通過縮短及透視,將表現的物象變形,
美術是人類情感的表現形式,關注思想、情感、直覺和感悟的表現,揭示自我的獨特之處,來溝通心靈與心靈間、心靈與宇宙間的神秘聯系。
19世紀末期至今的現代藝術流派,由于個體意識的解放,藝術家更關心個體內在的精神沖突,強調個人的獨立價值,常用強烈、獨特的藝術形式,表達充滿矛盾沖突的個體精神和心理要求,關注和探索人類各種精神現象。凡·高生動地表現了一種內心最深處的痛苦的感情,在他的作品里,風景反射著人自身的情感,在整個大自然里直接看到人類命運和生機力量吞噬一切的洪流所表現的面貌,“我在全部自然中,例如在樹木中,見到表情,甚至見到心靈。”①
美術感化和溝通人類的心靈,這種溝通超越語言和種族,超越時間和空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會不斷地擴大,擴大了的溝通也傳達了其他的文化,聯結人類與文化、過去和現在。過去創造了現在,透過美術作品,我們可以認識、理解已逝去的過去,也因為過去,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現在和創造未來。
2.美術所傳達的歷史事件中的精神內容
歷史教科書中的歷史事件總是以某時某地某人某事的刻板面目出現,美術作品中也有大量的歷史題材作品。作為一種鮮活的歷史檔案,通過藝術家的詮釋,傳達給我們歷史事件中的人性因素、精神內容,其作品本身就是對歷史事件的感情闡釋。
對于法國大革命中的刺殺馬拉事件,也許后人有不同的觀點,但是透過法國畫家達維特的《馬拉之死》,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為事業而死的烈士,達維特以一種極端的冷靜手法來再現了悲劇發生的場景,表現力求單純,讓人感覺到好像就是現場的記錄,卻又能讓人聯想到基督受難的崇高意義。貢布里希稱:“這是感人至深的紀念,一位謙卑的‘人民之友’正在為公共福利工作的時候成為烈士死去。”②作品具有極強的震撼力,更深刻地表現了歷史,深化了歷史的意義。
同時,美術作品通過藝術家的觀點和態度,對歷史做出各種詮釋,會形成復雜的意義,并引發觀眾深度的反思與分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藝術家為我們留下很多印象深刻的作品,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以強烈的變形的視覺形象刻畫了德軍轟炸格爾尼卡小鎮時的恐怖場面,借用具有深刻含義的視覺形象符號,記錄下戰爭的災難和人們絕望的,強烈譴責法西斯的罪行。這幅作品讓人們永遠銘記這一歷史時刻,也引起我們深深的反思。
3.美術是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反省與批判
美術不僅可以記錄社會生活,同時也能參與社會生活,藝術家以各種不同的觀念和視點對之做出深刻的反省與批判。工業文明帶來了精神危機,物質性窒息了精神性,過度地追求物欲和功利,人的情感、直覺、感受力受到了壓制,人們常感到失去精神的家園。藝術家通過美術創作,將這種“異化”和“焦慮”現實化和視覺化,從而引發人們進一步的思考和體驗。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等現代藝術,無不反映了時代的焦慮和異化。美術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在新的文化情景中不斷返回起點,即返回人的生存需要和精神需要,以保存人之為人的本性,是精神對物質、對現實、對人的生存欲念的一種觀照和提升,把人提升為具有本質力量的人的意向正是一種對于人的終極性的關懷。美術的最高旨歸就在于對人性的復歸。
美國大地藝術家克里斯托利用各種包裹的方法改變著大地的景觀。包裹的范圍包括日常用品、建筑及自然景物,這些東西被包裹以后便改變了原有的意義,具有新的語言含義,給觀眾帶來新的心理體驗,它表達了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沉思,引發對現代文明的反思。
我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實驗藝術,最為敏銳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巨變——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消失,新型都市文化的興起,人口的大規模遷移,生態環境的破壞,等等。一大批視覺藝術作品,包括繪畫、攝影、行為、裝置及錄像等,這些作品共同反映的是人們處于劇烈變化的社會中的現實,是對于人性的反思與剖析。
4.美術是宗教的符號和代言者
美術的直觀性可以用圖像形式紀念崇拜對象,闡述精神追求和宗教教義。歐洲造型藝術的全盛時期是宗教動機驅使的結果。美術把世俗之物描繪或裝飾成宗教景象和教義,而宗教則是那個時代世界觀中的根本成分,大量洞窟壁畫、雕塑、建筑都與宗教有著直接的聯系。宗教與美術往往相互推動、互生互長,宗教的發展、興盛推動著美術的繁榮;同時,美術也成為宗教的代言者,由美術所營造的神秘的、崇高的氛圍,才使宗教情感得以實現。教堂可以說是基督教的精神符號,如哥特式教堂以尖頂和穹拱將人引向上蒼,向上飛升的大教堂象征了人的精神和靈魂的上升。在我國,藝術最重要的推動力來自于佛教,佛教的興盛,給我們留下了敦煌壁畫、龍門石窟等這些藝術瑰寶。最初的山水畫,也不是為了記錄湖光山色的動人之處,而是描繪一種精神,所以在山水畫中,往往蘊涵著神秘的、靈動的宗教意味,唐代詩人王維就創作了大量禪意盎然的水墨山水。
宗教的價值在于它能消除在世俗基礎上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所形成的心理壓力,而美術創作就是以藝術的形式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作出探索,不斷地反省、消除人性的異化,也就是在尋找精神家園。美術在本質上與宗教有某種相通性,即精神和情感的無功利的投入,審美價值和信仰價值相似,都有終極性。宗教情感與審美情感一樣,遠遠超越于日常的世俗情感,使人的心靈得以超脫,得到慰藉、滿足與激勵。但美術創作是一個深入本質的過程,只有在藝術中,物質才在精神的照耀下,精神在物質的啟發中不斷升華,從這個意義上講,“宗教美術也有其超越宗教的意義”。③
5.美術是對生存環境的創造與介入
美術創作不僅僅表現在與精神世界的聯系,而且直接進入人類的生存空間,并成為生存環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服裝衣飾、商品包裝、居室住宅、城市建設、自然景觀等,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給人的精神感官以影響。人們所制造的生存環境,是一種文化觀念的產物,鞏固和強化其賴以產生的文化。人類最初只能依附自然,穿著樹皮、獸皮,過著巢居、穴居的生活,從第一座能遮風避雨的茅屋誕生起,美術就介入我們的生存環境,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希望生存的環境具有內在的意義,具有審美愉悅感。金字塔、方尖碑、萬神殿等都是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體現了它們所屬時代的精神。進入現代,人們生活方式日趨多元化,更具自由意識和開放精神,生存環境應該能滿足多種精神文化需要,同時又能充分展示自身環境的特殊魅力。20世紀30年代的摩天大樓,創造了現代工業文明的紀念碑,成為現代都市生活的標志。60年代的比基尼、松糕鞋、喇叭褲,成為年輕一代追求個性解放的視覺象征。
另一方面,視覺文化藝術的發生,是工業文明發展的結果,是美術對現代生存環境所作的最壯觀的介入與創造,人們的生存環境被大眾文化所包圍,美術成為一種包裝文化,“從肥皂到服裝到觀點和政治家,一切都在視覺可及的范圍內向公眾出售。”④現代、后現代藝術把各種生存環境的物質材料作為美術創作的媒介,直接把生活中的現成品拼合在作品之中,直接介入現實生活,介入公共空間。后現代美術突破藝術和生活的界限,溝通科技和藝術、商品和文化、個人創造和社會生產的聯系。瑞典藝術家奧爾頓堡把蛋糕、三明治、冰激凌等翻制成巨大的石膏來作為藝術實體,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作品用商品社會給定的東西,如可口可樂瓶、湯罐頭、紙盒子等,就像在超市的貨架上見到的一樣,無休止地重復排列,機械地重復給人以失真的感受,而無需更多的解釋。后現代藝術對生存環境的介入和創造,是對大眾文化作出的敏感的反映,使我們觀察到所生活的世界,意識到組成我們生活的物質材料、象征符號的存在,認識到它們意想不到的視覺和觸覺感受,致力于呈現當代文化的精神現狀。
美術是一個時代文化和社會最敏感、最直接和最富于象征的表現。作為一種引領心靈和諧、追求美的真理的文化,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滋養,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溝通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我們期待美術文化在現代社會里能夠進一步提升人的精神,使社會的精神與物質文明得以和諧發展。
注釋:
①(德)瓦爾特·赫斯著,《歐洲現代畫論》,宗白華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二、美術+戲曲藝術—嘗試表演引興趣
武平的漢劇已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是我們的學生對此感興趣的屈指可數。于是我們著手引進漢劇,開設漢劇興趣社團班,讓學生實地欣賞漢劇漂亮的服裝、頭飾以及耐人尋味的表演形式。如通過社團班表演《定光古佛緣》《二妮逃學記》等經典曲目,讓學生覺得漢劇原來離他們并不遙遠。再如在上《武平漢劇角色服裝》一課時,我讓學生戴上鳳冠、狀元帽等頭飾,穿上縣官服,在教室內練習問候禮儀,通過一個簡單的問候禮儀臺詞,加上漢劇的藝術化腔調、動作,學生練得有滋有味。教師有意引導學生觀察欣賞所穿的服裝,分析這些服裝的顏色搭配與裝飾,還讓學生剪一剪、描一描、畫一畫來加深印象。學生發現原來漢劇的服裝、表演形式和國粹京劇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如紅色代表忠勇俠義、白色代表陰險奸詐等。
二、提高服裝美術設計基礎教學效果的具體措施
針對目前服裝美術設計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要予以足夠的重視,然后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做好的老師,教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才可以保障課堂教學效果。
1、轉變角色
在服裝美術設計基礎教學中,老師應當轉變角色,從課堂的主導者逐漸轉化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之前的“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2、結合學生的特點
要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要分析學生的特點,從而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比如有的學生比較喜歡動漫,那么老師就可以在網上找一些動漫人物,讓學生分析其服裝搭配特點,并指出其不足之處,然后再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這樣一來,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對服裝美術藝術設計基礎的學習興趣。
3、加強師生互動
傳統課堂教學中,老師不重視與學生的互動,僅有的互動也只是提問學生,而且學生大多不愿意被提問,故而互動效果不明顯。為了有效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不斷活躍課堂教學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與學生養成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或者是與學生做朋友,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質疑和提問。當學生對老師所講的內容表示質疑時,老師不能一味指責,而是應該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然后再詳細講解,實現良好的互動,讓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加深知識的理解
(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在服裝美術設計基礎教學中,教師自身要轉變教學觀念,緊跟時展的步伐,綜合考慮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特點,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
作為服裝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服裝美術設計需要學生根據自身的設想,通過多種形式(比如時裝畫、款式圖等)。因此,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黑板和粉筆式教學),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師應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利用其獨特的優勢,比如豐富的圖文信息、多樣化的視頻資料等,將教學內容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理解色彩搭配的不同效果、圖案構成等多方面的知識,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2、小組合作教學法
在服裝美術設計基礎教學中,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促使他們互相啟發,共同進步,同時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此外,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還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三)加強學生繪畫基本功方面的教學
1、重視人體結構教學
服裝設計的服務對象是人,所以要想保障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重視人體結構方面的教學,讓學生了解人體的構造,為學生的服裝設計提供重要的幫助。在具體的教學中,老師要將重點放在人體結構、比例等方面,然后結合具體的人體實例,講解服裝與人體結構的聯系,讓學生善于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設計出合適的服裝來。
2、加強素描教學
素描是繪畫的基礎,對學生繪畫能力的提高起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加強訓練學生的素描能力。但是,由于素描的技術強、要求高,對于那些美術功底比較差的學生,剛學習的時候會覺得比較困難。教師可以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比如先讓學生進行臨摹,然后再逐步鼓勵學生獨立寫生,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素描能力。3、加強默寫、速寫方面的教學在繪畫教學中,默寫和速寫是其主要內容,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快速掌握人物動態、結構等,提高服裝設計的質量。教師平時要向學生講解默寫和速寫額重要性,鼓勵學生持之以恒地進行訓練。此外,根據學生的特點,可以靈活安排訓練方式,比如讓學生在室外練習、學生輪流做模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