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7: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音樂教育研究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開展,“新課程標準”得以有效貫徹實施的大背景下,音樂教育的改革亦如火如荼。而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中,數字化音樂教育——這一音樂教育新興學科的出現,猶如一個強有力的音符正震撼著人們的心靈。筆者過去對此雖偶有關注,但了解甚微,最近有幸參加了由首都師范大學數字化音樂教育中心藝術總監舒澤池教授主講的“河南省首期數字化音樂教育師資培訓班”后,感受頗多。為此,筆者就數字化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領域中的現狀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數字化音樂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結果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所有音樂活動都是圍繞著‘聽’而展開的,表演是為了聽,創作也是為了聽,如果沒有聽,表演和創作就失去了意義,根本不會存在。”然而,傳統的音樂教育中,由于受課程設置和教學時間的限制,又“忽視”了音樂“聽”的功能,基礎教育的音樂教學效果差,專業音樂教育的成本高,這是我國音樂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現象。更令人遺憾的是,作為聲音藝術的音樂教育卻只能進行“紙上談兵”式的抽象的音樂理論教學。無聲的“音樂”教育違背了音樂教育的基本規律,淡化了音樂教育形象性與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也失去了作為美育重要途徑的地位與作用。這些正是我國音樂教育多年徘徊不前、“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電腦多媒體技術的日趨成熟,音樂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趨于數字化。數字化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新興的音樂教育手段,正是現代科學技術與音樂教育結合產生的結果。數字化音樂教育“所帶來的新的表述方式,開拓了音樂教育的視野,一種具有無限可能性、開放的思維方式赫然展示在我們面前。”它的產生,不僅解決了作為聲音藝術的音樂教科書中音樂“缺失”的根本問題,更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結果。數字化音樂教育使我們擺脫了“紙上談兵”的傳統教學方式,樂譜變得既能看到又能“聽見”,樂曲播放的速度、段落還能掌握自如,抽象的理論也變得真實可感、生動活潑。這些高效便利的音樂教育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音樂學習的趣味性。總之,其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對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實施《新課程標準》轉變教育觀念,提高音樂教師的教學能力等方面,都有著較高的實用價值。
二、數字化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領域的應用與發展
“數字化音樂教育符合教育創新、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趨勢,音樂教育必須趕上信息時代的要求。”目前,數字化音樂教育手段已在一些高等藝術院校和高師音樂學院(系)的音樂教學中運用,也在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中嶄露頭角。雖未形成規模,卻為我國音樂教育體系注入了新鮮“血液”并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為基礎音樂教育和專業音樂教育擺脫落后的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術支持。事實上,許多專家學者和一線的音樂教育工作者為數字化音樂教育在我國音樂教育中的運用和發展正做著或已做出自己的貢獻。2001年以來,相繼舉辦的幾屆“STN中國數字化音樂教育研討會”和其中的論文及課件制作的評選;由首都師范大學數字化音樂教育中心藝術總監舒澤池教授編著的《音樂之門——音樂學習4+1》《樂理新思路》;中央音樂學院趙易山副教授和杭州張路路老師編著的《音樂多媒體課件制作》等系列叢書的出版發行,標志著我國數字化音樂教育在研究與應用方面正有序、良性地展開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2002年8月9日,在京成立的由全國12所音樂學院及師范大學藝術(音樂)學院共同發起的“中國音樂家協會數字化音樂教育學會”,為促進我國音樂教育改革與進步,完善發展數字化音樂教育的體系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奠定了組織基礎。
數字化音樂教育手段的運用和發展除了表現為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逐步推廣和完善多媒體音樂教學手段,建立數字化音樂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數字化音樂教育的應用也逐步推廣形成。在《音樂課程標準》框架下,各出版社編寫的教材都配有相應的多媒體教學軟件。為音樂學習和音樂教學提供了實現聽覺與視覺、感性與理互、轉換的最佳方法,對促進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更值得一提的是舒澤池教授編著的系列教材,不僅內容、形式和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重要的是面向社會、面向大眾,把數字化音樂教育由學校音樂教育轉向社會音樂教育,為我國大眾音樂文化素質的提高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當然,數字化音樂教育的發展僅僅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始,它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也有不可忽視的弱點。它是我國新課程改革和音樂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為音樂教育的改革開辟了一片新天地,也為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戰。正如中國數字化音樂教育學會會長、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教授所說:“從實踐的層次上認清數字化音樂教育的適應范圍與領域、科目,使人們認清在哪些方面數字化手段具有傳統手段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哪些方面目前計算機手段還不足以替代傳統教學手段,在實踐中摸索各種音樂教育領域運用數字化音樂教育手段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舒澤池.音樂之門——音樂學習4+1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版.
小學音樂教育是培養小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教育。通過音樂教育使小學生能夠欣賞不同的音樂,調節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和積極的情感。通過學唱和演唱積極健康的歌曲,增強中小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愛集體的道德情感,形成勤勞、勇敢、堅毅、團結、互助、助人為樂的道德品質。還要通過音樂教學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克服不良性格特征和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這些道德品質的教育不是通過說教,而是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形成的。
2.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兒童良好性格的途徑
2.1 選擇合適的"演唱、演奏、欣賞"音樂作品。首先,選擇音樂要結合兒童接受和欣賞音樂的心理。六到十一二歲的兒童,正是人的童年時期,在音樂能力方面,他們辨別音高、快節奏的能力逐漸增強,對于樂曲的調式調性的變化較為敏感;對于相對復雜的節拍節奏也能產生良好的反應;良好的機械記憶力有助于記憶曲調,他們心里和生理的逐步發育完善為音樂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礎。選擇合適的音樂內容要考慮到兒童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筆者所選擇的音樂作品篇幅小,音樂形象具體生動。例如,《拉拉勾》使兒童體會到友愛的快樂。
其次,要選擇以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積極向上的歌詞為特點的優秀音樂作品。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良好性格,還能直接震撼學生的心靈,直至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產生影響并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如《義勇軍進行曲》的曲調激昂向上,催人奮進;《歌唱祖國》使學生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影響學生尊敬老師,懂得是老師灑下辛勤汗水,才使他們茁壯成長;《勞動最光榮》培養學生勤勞的性格特征。器樂曲的欣賞也同樣能達到培養目的。
2.2 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音樂活動是音樂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把感受音樂同動作表演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以音樂促進動作發展,以動作促進音樂領會力發展的目的。與音樂和諧一致的動作能幫助兒童用他的身體和運動知覺去感受音樂,從而加深對音樂性質和節奏的感知;另一方面,音樂的節奏和韻律又促使兒童的動作變得協調、敏捷而優美,富于韻律感。音樂活動的主要形式是音樂游戲和音樂比賽包括律動、歌詠比賽、合唱隊及各種樂隊的組織、訓練與演出等許多不同的形式。
格式塔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據其原意也稱為完形心理學,完形即整體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體”的譯音。它于1912年在德國誕生,后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與原子心理學相對立。格式塔這個術語起始于視覺領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視覺領域,甚至不限于整個感覺領域,其應用范圍遠遠超過感覺經驗的限度。苛勒認為,形狀意義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學家們的注意中心。根據這個概念的功能定義,它可以包括學習、回憶、志向、情緒、思維、運動等過程。廣義地說,格式塔心理學家們用格式塔這個術語研究心理學的整個領域。格式塔心理學采取了胡塞爾的現象學觀點,主張心理學研究現象的經驗,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心經驗。在觀察對象的經驗時要保持現象的本來面目,不能將它分析為感覺元素,并認為現象的經驗是整體的或完形的,所以稱為格式塔心理學。由于這個體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學實驗室內完成的,故有時又成為柏林學派,主要代表人是維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
一、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論對音樂教育的啟發
“格式塔”意為“完形”、“整體”,這一學派否認對心理現象的認識等于對其分解的種種元素的認識,強調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直覺和問題解決方面。Www.133229.cOM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動物和人都是以相互關系來感知、學習的,事物相互間體積的大小、顏色的深淺、位置的上下左右、呈現時間的先后長短等關系才是感知、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在音樂教學中,聯系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理論,可以運用“先整體后局部”的方法,弄清學科的結構,就能發現一系列個別事實和技巧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和知識遷移,以后的學習就會變得容易,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必要的學科材料。例如,在合唱的教學中,傳統教學法是一個聲部一個聲部地教和學,每一個聲部在演唱的時候盡量不要互相交流,等到每一個聲部學會了,再合起來演唱,并在合唱時要求各聲部不要去聽其他聲部的演唱,以免受到干擾。而在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論的指導下,則首先要求教師盡力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所有聲部合起來的音響形象,并要求各聲部在演唱時隨時注意傾聽其他聲部的演唱,在了解其他聲部的基礎上達到配合一致。在器樂教學中,傳統教學法是一段一段地學習,再整體連起來演奏。而整體教學法則要求教師先講述這首樂曲的整體風格,然后分段講解,其中必須注意段與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最后逐段講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會注意段落之間的關系,并會在段落過渡時做相應的情感轉變的處理。如果依照傳統教學法,就割斷了樂曲段落之間的聯系,在表現樂曲上缺乏完整性和對樂曲的宏觀理解。聲樂藝術中的“整體”概念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與演唱能量整體運作的整體展現。例如,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就是演唱方法與感情表達、聲音色彩、演唱風格等種種要求同時到位的效應。思想感情是指演唱者對歌曲情感的處理和藝術升華。演唱能量是指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如歌唱的呼吸、咬字、共鳴、聲音的強弱、音色的明暗,等等。聲樂教學的整體概念指的不是一個單一的整體,我們將它歸納為一個由多個部分構成的整體,部分與整體之間既是獨立的又是層層制約、環環相扣的,并且整體教學取得的效果不僅僅是部分之和。整體與部分理論指導下的聲樂教學要求我們做到把聲樂學習中的每一個環節看成一個整體來對待,盡管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層次的每個階段的學習都有步驟、有計劃及側重點,但是卻不能把演唱者的聲音、語言、情感分割開來單獨進行訓練,片面強調聲樂單方面某個表現,往往會阻礙聲樂訓練的進展,這是不可取的。
二、格式塔心理學的頓悟理論對音樂教育的啟發
頓悟理論是格式塔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以有名的“接竿問題”實驗得出來的結論。把饑餓的猩猩關在籠里,食物放在籠外一定距離處,籠與食物之間猩猩伸手可及的地方則放了幾根木桿,每根都不能單獨夠著食物,但木桿之間有機關可連接。猩猩在幾次無效地嘗試之后,突然顯出明白的樣子,把兩根木桿接起來,達到了取食的目的。這就說明:這并非練習和經驗積累的結果,而是猩猩觀察、試探了整個情境,明了情境中各種條件之間的聯系后,產生了頓悟。格式塔學者認為,頓悟是思維的基礎,只有對事物整體的思維才會真正理解問題,并領悟解決問題的原則,而這種原則的遷移就是“觸類旁通”,是創造性學習的重要環節。
從音樂學習來看,對音樂語言的概念的理解、對音樂表現內容及風格特點的把握等,適合用頓悟的學習模式。而在技能技巧學習中,除了模仿、練習之外,有時也要用到頓悟學習模式。頓悟實際上是一種在感知、想象、聯想和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的基礎上滲透著理性色彩的直覺。音樂藝術作品最深層次的意蘊,往往是將無窮之意蘊在有盡的形式之中,具有多意性和模糊性。在很多時候,這種“弦外之音”,僅僅靠感性直覺、體驗或是單純的理解都難以把握,只有欣賞者將自己的心靈完全沉浸在藝術的境界里,在一霎時獲得頓悟,才能把握住。
心理學認為,頓悟可以通過一定的情境或情緒來激發。那么,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適當的情境,營造符合音樂情緒的某種特殊氛圍,來激發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頓悟的形成。例如在欣賞鋼琴協奏曲《黃河》時,教師可以選擇一種配有電視畫面的vcd作為音響載體給學生欣賞。強勁有力的音樂伴隨著黃河之水奔騰跳躍的壯觀畫面,在課堂里營造出雄壯豪邁的情境和氛圍,學生對音樂藝術形象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進而對作品所蘊涵的情感內容有了更為深刻的體驗——結合關于作品創作的基本介紹,他們很容易就聯想到這雄偉豪邁的音樂所描繪的奔騰不息的黃河,不正象征了中整理
參考文獻:
[1]庫爾特.考夫卡.黎煒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大橋正夫.鐘啟泉譯.發展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實現人的社會化。教育的功能就是把宏觀的社會文化結構轉化為學生微觀的個體心理結構,而轉化必然要通過學生的內化才能有效達成。因此,教育必須要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前提,從而促進個體的發展。
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作為個體的學生情感、主體性、創造性的培養。教學模式的單一,使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有效地發揮,更不用談潛在于學生身上的個性、意志、情感的培養。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音樂教學必須不斷更新觀念,從培養學生主體性、促進自我發展的角度構建新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
一、構建主義對音樂教學模式的思考
音樂教學模式和整個音樂教學改革的發展正著眼于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要解決的是如何控制教學過程以實現知識的傳授,因此不能有效達成上面所述的目標,而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為此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由于個人的經驗不同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各不相同,所以應該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墓礎來構建知識。從這個角度出發,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在已有經驗墓礎上的主動建構,強調發揮學習者的主體意識,從而促進人的整體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種思想正體現了音樂教學模式發展和音樂教改的價值取向。
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課堂曾經以其豐富的內容、活躍的氣氛、多變的形式而傲視諸科、獨樹一幟。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和深入,各科教學都已上升了一個層次,而音樂學科相對顯得滯后,在很多音樂課堂上仍然演繹著我教你唱、我說你聽、我動你跟的陳舊方法,導致了學生音樂知識貧乏,創造能力差,學習方法被動,缺乏自主意識的現象。
長期以來,教師始終把自己看作一個“教者”的形象,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就是教知識,“教書”、“教師”、“授課”這些詞語一方面顯示了長久以來的課堂狀態,一方面則又使這種思想得以根深蒂固地延續。其實,這種“行為主義”的做法就是把學生當作了灌輸的對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識和經驗的存儲器。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教師不自覺地成了課堂的主體,學生便自然形成了“從教師那兒學音樂”的思想意識。實際上,這種課堂教學是沒有充分尊重學習主體、忽略學習者的音樂潛質和成長的能力、甚至可以說是扼殺他們“創造力”的課堂。
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理論則給陳舊的音樂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特別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被灌輸的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的角色則由“傳授知識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
二、音樂教學模式的構建
首先,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主動參與知識建構的過程,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個人有獨立的理解,同時又通過合作獲得的全面理解。音樂學科具有獨特的靈活性和模糊性,有足夠大的空間讓學習者發揮主觀想象。同樣的學習內容往往會因個人經驗、經歷、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獨到的見解。在教學中,音樂教師要尊重該學科原有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模式設計中要設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學生主體參與教學使學生在教學中自始至終充當著主人的角色,他們把教學看作是“自己”的責任,而不光是教師的事情。從教的主體而言,為了使學生主動性參與教學,教師通過一系列的設計安排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學的主體而言,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會滿足學生的各種求知需求。“主體一發展”為特征的音樂教學模式的構建,應立足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并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最終目標。
作為人的本質所在的主體性,實踐性、創造性和個性特征是其基本內涵。人的主體性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動之中,并只有在生命活動中才得以生成和提高。學生主體性在學習上主要表現為態度積極和行為積極,能自覺地參與、交往與合作;在行為方式上主要表現為理智與情感、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和諧統一。“主體一發展”音樂教學模式側重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在豐富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收獲自己的學習心得,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發展意識,能自覺地提出自我發展目標。
其次,建構主義情境教學模式使學習在與現實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學習的內容要選擇真實性任務。學習者在情境中模擬實際情況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實際中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并不是將提前準備好的內容教給學生,而是在課堂上展示出與現實中專家解決問題相類似的過程,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型,并指導學生的探索。
情境性的學習呈現了知識的生存力和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建構主義認為,知識若是有助于解決具體問題或是能夠提供有關經驗世界的一致性解釋,就是適應的,就是有“生存力”的。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生活中處處可見音樂的運用,它涉及情感、人生,又包羅一切學科。社會生活中與音樂相關的問題也非常多,如對某一歷史人物、事件或者某一種文化傳統如何評價,如何透視、分析和評價某一社會現象等等,這一系列緊密聯系社會、實用性極強的問題本身具有復雜性和挑戰性,勢必會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欲望。查閱資料、調查訪問、填密思考,不斷從書本、社會中汲取文學、文化、歷史和科學等各方面知識,再通過討論、辯論、演說等多種交流形式達到共融和逐步解決問題,這就必然會大大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他們的音樂運用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構建音樂情境教學模式,將音樂的學習放到各個有趣而有意義的活動中,在問題的解決中掌握音樂知識,一定比課堂上簡單的講授更容易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造能力。這種情境化的教學可以不只依賴獨立的測驗來評價學生的表現,對間題的解決本身就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或者僅僅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進行功能性評估。以每一個學生的相對進步來作出評價,既有積極促進進步的意義,同時也能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把學生從書本中解放出來。
再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這個“必要的學習資料”不是支持“教”的,而是為了支持“學”的。鑒于這樣的出發點,在音樂教學中構建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豐富音樂教學環境本身,同時對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處理能力,擴大自身周圍的學習資料范圍,促進主動學習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音樂學科在廣義程度的理解上,其知識的來源為一種工具和手段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學科的學習中,既優化了學科教學的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又加深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應用的層次,使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在整合的過程中相得益彰。墓于信息技術的音樂教學模式目前主要有教師運用投影、圖片、錄音磁帶和計算機多媒體制作的課件等手段,學生墓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作為音樂教師怎樣通過音樂教學來加強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呢?最主要的就是通過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以及音樂特有的形式手段,對其進行教育、引導。
一、音樂教育有利于凈化、升華人的心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音樂不同于其它學科的最大特點是它取材內容的廣泛性及教育手段的多樣性、教學形式的趣味性,當你翻開教材仔細閱讀,你會發現德育的內容非常廣泛,無處不在。音樂教師巧妙設計構思,精心備課,并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把一堂課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啟迪學生的心靈,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去影響、去改變學生,讓他們在音樂中仿佛置身其中,去享受歡樂、感受痛苦,去憤怒的譴責、熱情的歌頌,全身心的投入到美妙的音樂世界,喚起他們的情感,培養他們愛國、愛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樂教育有利于開發智能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對素質教育的進一步認識,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作為開發人類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勵人們奮進的特殊工具,已被普遍認同,有越來越多的孩子紛紛加入到學習音樂的行列。經現代醫學專家研究認為,人的左腦具有邏輯思維功能,右腦具有形象思維功能,甚至有些科學家稱右腦為“音樂腦”,它與創造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音樂教育對開發右腦、發展人的形象思維、提高人的智能因素起著其它學科無法代替的作用。孔子、愛因斯坦、托爾斯泰、歌德等,他們不僅是音樂藝術的愛好者,而且對音樂的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詣,正因為音樂對其意識和思維的催發作用,才幫助了他們在各自領域中登上了事業成功的頂峰,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音樂教育在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基礎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力、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音樂演奏時通過手指的靈活運用,對大腦的神經系統進行鍛煉,使大腦更靈敏、更聰慧,同時訓練學生感受音樂的美,開闊音樂視野,獲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更有助于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打好基礎。
三、音樂教育有利于學生良好性格素質的培養
良好的性格體現著一個人的修養,一個人在學業和將來的事業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性格因素,而音樂教育是心靈的塑造,是情感的培養,是個性的發展,是輔助非智力因素養成的好幫手。音樂藝術既表現人的情感,又表現人的思想,具有潛移默化,塑造人的心靈的作用,使人產生一種高尚的、正義的、道德的、靈魂升華的情感,使人充滿了對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對生活、生命和整個世界的摯愛,增強奮斗的自信心和力量。因此,我們要通過音樂教學,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讓他們在自我參與的藝術熏染中,不但受到審美、情感、思維的培養,而且通過耐心專注的訓練技能技巧,培養他們戰勝困難與挫折的頑強個性,養成一種堅忍不拔的情感品質和高度的自覺性和責任心,對他們以后的事業和人生有很大幫助。
音樂教學不是歌唱技巧的訓練指導,而是基本樂理知識、音樂鑒賞、歌曲創作背景、簡單樂器等內容的綜合教學。即便是一個五音不全、不會唱歌的學生,也不妨礙其對歌曲的理解。音樂教學的宗旨是針對小學年齡段學生的性格和心理特點,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音樂素養。無論是音樂課教學還是創新教學,都要圍繞這一宗旨展開。
1.限制小學音樂教學創新的原因
1.1對音樂教學的理解片面
目前小學生家長多是“70后”、“80后”,受過正規系統的高等教育,整體素質較高,能夠很好地理解音樂對學生成長的意義和作用,多支持孩子學習音樂。但也不排除部分學生家長對音樂教學概念的理解有誤,以為學音樂就是學唱歌,會不會唱歌無所謂。甚至還有的家長受到電視上很多選秀節目的影響,偏激地認為要想在音樂方面有所成就,只有“選秀”這一條路可行,因此刻意阻攔孩子學音樂,扼殺孩子的音樂興趣和天賦。對老師來說,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改善音樂教學素材,創新音樂教學方法,想方設法地上好每一堂音樂課,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然而未成年人的各方各面都需要聽從家長的意見和安排。如果學生家長對音樂教學不予支持和理解,那么勢必會間接影響音樂教學的進展和創新。
1.2對音樂教學的不重視
音樂課作為一門“副科”,沒有考試壓力,課程安排為每周一節或兩節,課堂氣氛輕松活躍,紀律相對松散,從學校、教師到學生和家長,對音樂教學的重視程度普遍沒有“語文、數學、英語”這些課程高。如今各種“補習班”、“學習班”盛行,很多家長會在節假日給孩子報名上“作文班”、“數學班”等,極少有家長愿意專門為孩子報名學習音樂。不是沒有意識,而是不夠重視。另外,學校組織的各種文藝活動、演出節目的排練也被納入音樂課堂中,逐漸讓音樂教學初衷變質,音樂課慢慢變成“面子”課程,只為參加各種文藝演出和比賽,取得好名次,而為學校增光添彩。如果不能從觀念態度上正視音樂教學,那么教學創新便無從談起。另外,學校、學生、家長三方面對音樂教學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音樂老師的教學積極性,再好的思想和創意,如果不能得到重視和肯定,也無法實現。久而久之,必定影響音樂教學質量,音樂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也會有所下降。
2.小學音樂教學的創新方向
創新教育不能天馬行空、漫無目的,既要借鑒以往教學經驗,又不能受到經驗約束。音樂本身是一種聲音藝術,因此,要把音樂教學升華成藝術教學,而不僅是一項教學任務,要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體會音樂的魅力。
2.1音樂概念的創新
傳統觀念中,人們對音樂的理解是歌曲和樂器的表現形式。實際上,所有物體發出的令人感到輕松愉快的聲音都是音樂,如風吹樹葉,潮漲潮落。老師向學生講解音樂概念時,不能僅限于教材中的理論概念,要讓學生知道音樂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如可以對學生說:“媽媽炒菜做飯時鍋碗瓢盆碰撞發出的聲音,是勞動的音樂,愛的音樂。”要把音樂概念生動化、生活化、藝術化,讓學生有一種意識:音樂是有感情的。再如老師可以讓學生靜靜聆聽在風的吹拂下,樹木花草發出的聲音,讓學生有一種意識:音樂是有生命的。通過創新的音樂概念,讓學生在真實的感受中對音樂產生好奇和興趣,在平常學習和生活中尋找音樂、發現音樂,從而熱愛音樂。
2.2音樂形式的創新
目前小學音樂教學多為老師彈琴,學生唱歌。老師先唱一遍,再一句一句教給學生唱,然后講一下歌曲的背景和感情等,教學內容不會出于音樂教材之外,教學手法不會太舊,但也不會太新。這樣的音樂教學比較中庸,學生對音樂課雖然不會失望,但也沒有太大期望。如今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太多,見得太多,聽得太多,很難有什么會讓他們覺得新奇。基于這個特點,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想辦法把普通的音樂用不普通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歌曲的選擇上,可以適當涉及教材之外的內容,如那首耳熟能詳的《小蘋果》學生幾乎都會唱。所以,老師可以讓學生用《小蘋果》的旋律進行歌詞改編或創作,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2.3音樂情境的創新
音樂是有靈性的,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環境中帶給人的感受也不同,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也不一樣。音樂教學中,老師不能太死板,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某首歌應該怎么唱,帶入怎樣的感情,很容易把學生對歌曲的理解禁錮在固定的模式里,就像命題作文一樣。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所有學生都帶著同樣的感情唱同一首歌,很容易讓學生厭倦。老師應該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受和感情演繹歌曲及樂器,在演繹中理解和體驗音樂傳遞給人的思想和精神。演繹完之后,老師應該和學生互動交流,一起分享對音樂的理解。演唱一首歌曲,彈奏某種樂器,沒有對與錯、好與壞,只要融入學生自己的感情和思想,音樂教學就是有價值的。任何領域的創新都會面臨風險,唯有教學創新不能失敗,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未成年學生。創新教育不是實驗,而是實踐,小學音樂創新是把藝術文化落實在教育教學的創新中,讓學生在音樂的魅力中健康成長。
作者:李娜 單位:日照高新區中學
記得魯迅先生的所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我們國家是由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民俗文化,那么地方民族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具有特色地方音樂引進小學音樂課堂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生活在鄂溫克族自治旗,主要以鄂溫克族為主體民族,是全區“三少”民族自治旗之一。鄂溫克族人口約3萬人,有語言,沒有文字,因此,要把散落在生活中帶有鄉土氣息的地方民族音樂開發出來,引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有一定難度,要為音樂課堂注入新鮮血液,使音樂課堂更生動活潑,豐富多彩,讓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鄂溫克歌聲回蕩在美麗的校園,那么如何選擇、選擇什么樣的音樂就成了根本。
一、 多方收集,挖掘鄉土音樂文化資源
1、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的重要價值之一在于“文化傳承”,并將“弘揚民族音樂”作為重要的音樂理念,考慮音樂的文化延伸性,利用節假日里開展尋訪家鄉的民間音樂文化采風活動,同時發動本組音樂教師、學生、家長等收集了相關的鄂溫克族民族民間音樂、音像、歌、舞、器樂等資料。并走訪了一些鄂溫克族民間老藝人和本旗的文藝界人士,收集到了珍貴的鄂溫克旗民族民俗文化及音樂作品和民間音樂藝術的發源,提高了自身的民間藝術素質,并有選擇地將這些地方民族歌曲滲透到音樂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了民族音樂的搖曳多姿,瑰麗神奇,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在我校掀起了一股“愛我民族,唱我民歌”的熱潮。
2、為了更好的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把鄂溫克鄉土音樂引入課堂,我把收集、整理好的鄂溫克歌曲進行分類引用在教學中,如在講授《鄂溫克祝酒歌》的教學中,我把這首原有的民族歌曲進行了改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的形式,把具有鄂溫克族民間民俗特征的三種不同服飾(通古斯鄂溫克旗、索倫鄂溫克、使鹿部落鄂溫克服飾)圖片展示給學生,還出示了鄂溫克人從前居住的“撮羅子”,介紹了傳統運動項目“搶樞運動”、重要節日“瑟賓節”,鄂溫克人的飲食文化,及信仰的“薩滿教”等等,并做了詳細的講解,學生看后不僅加深了對鄂溫克族的印象,對本地區的主體民族文化有了濃厚的興趣,為更好的學習做了鋪墊,使收集的資料起到了實質性的效果。
二、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在講授《鄂溫克祝酒歌》一課的導入時,我采用了帶有神秘色彩的語句。如:我們大家非常榮幸地生活在“敖包相會”的地方,吉祥三寶的故鄉,也是一個被世界傳唱的地方,這里就是我們的家鄉――鄂溫克。隨后又介紹了鄂溫克人主要居住地及民族民俗文化等,這樣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對鄂溫克民歌的熱愛
1、我在教學中采用了興趣教學法,提高學生對“鄂溫克”民族歌曲的興趣。“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說明了興趣對學習的巨大作用。學生有了興趣就會“樂學”,因此,教師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興趣。例如在教授鄂溫克創作歌曲《美麗的家鄉莫河爾圖》時,我給學生欣賞了鄂溫克歌曲《天鵝的故鄉》讓學生了解了鄂溫克輝河濕地“天鵝”自然保護區優美的風景,展現了濕地“天鵝”自然保護區的景美、地美和迷人的天鵝,在欣賞中,了解了鄂溫克民歌的魅力,從而領略了鄂溫克民歌的魅力,領略了鄂溫克民族音樂的特點、風格,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和熱愛民族音樂的情感。
2、利用舞蹈形式,促進鄂溫克民歌教學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我們民族舞蹈種類繁多,利用舞蹈讓學生來理解,因此,我在講授鄂溫克歌曲《鄂呼蘭,德呼蘭》一課時,采用了舞蹈的形式來教學,讓學生初步掌握歌曲的曲調,然后學唱歌曲時邊唱邊跳,鄂溫克舞蹈動作主要是以“墊步”動作為主,其次是模仿各種動物如“馴鹿”的動作,并欣賞了舞蹈“彩虹舞”、“魯日格勒舞”等,并讓學生欣賞了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的舞蹈,對比這些舞蹈的基本動作,用肢體表現情感,培養了學生民族的自豪感。
3、我把精心收集到的鄂溫克歌曲滲透到了平時的音樂教學中,如有《祝福你,鄂溫克》、《山野里的鄂溫克》、《敖魯古雅》、《鄂溫克小夜曲》等等音樂作品,培養了學生的民族音樂修養,促進了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中國音樂教育》(以下簡稱《中》)雜志作為國家級音樂教育期刊,在我國音樂教育研究領域具有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其刊載的學術論文既是我國音樂教育學科研究狀況的重要反映,也是音樂研究者自身學術研究能力的集中體現。因此本文試圖對其2007年刊發的論文在研究方法的運用方面進行元分析,以使我們獲得關于我國音樂教育領域研究方法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的重要信息,并針對研究方法在我國音樂教育研究的運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改進建議,以促進本領域研究方法的改進與完善,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音樂教育研究的水平。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1 研究方法
選取《中》2007年1至12期刊發的所有學術論文(外文翻譯除外)作為樣本,總計160篇。根據論文的題目和原文,采用內容分析法,將160篇文章從研究方法的類型、研究領域等方面進行數據記錄,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統計分析,并利用Excel 2007統計工具對所獲數據進行整理和統計,以保證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2 概念界定
有關音樂教育的研究方法,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有著不同的劃分。本研究借鑒徐輝等人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現狀及分析》中的歸納,將研究方法界定為“定性與思辨”和“定量與實證”兩大類。其中定性與思辨研究是指采用經驗總結、哲學思辨、邏輯分析的方法進行的相關研究。其特點是:從材料來源看,大部分材料是采用他人研究成果或從書刊中獲取的,材料的引用與分析帶有較大的隨意性、習慣性、自發性;從研究工作空間看,絕大多數屬于“書齋式的研究”,即坐在書桌邊、在圖書館中進行的研究;從研究方式看,主要是通過個人悟思、哲學分析、文獻概括、歸納演繹等思辨的方式進行;從研究成果的性質看,大多是感想式的、思考性的、哲學性的、主張式的或指示性的。定量與實證研究主要是指對原始材料進行收集及系統的實證性分析,主要采用實地或現場的調查訪談、量化分析、客觀性的語言陳述等手段,其具體包括觀察方法、調查方法、個案研究、數學分析、實驗方法、多學科方法等。
三、研究結果
1 研究方法的總體運用情況
統計表明,在160篇論文中,采用定性與思辨研究方法的論文有150篇,占總數的93.75%;運用定量與實證方法的論文10篇,僅占總數的6.25%。
2 具體研究方法的運用情況
關于具體研究方法的使用情況,如表2、表3所示,在采用定性與思辨研究方法的文章中,屬于感悟性思辨的論文比例最高,占此類論文的93,33%;在定量與實證方法的運用方面,使用調查方法的文章居多,占此類論文的80%。圖1、圖2是對研究結果的直觀呈示。
四、思考與建議
盡管我國音樂教育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獲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對于揭示音樂教育教學規律、改進音樂教學質量、提高音樂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同時也出現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和優秀作者,但是,總的來說,目前音樂教育研究的現實仍不容樂觀。要進一步提高我國的音樂教育研究水平,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和改進。
1 提高對研究方法的重視程度和規范意識
科學的研究方法與過程是科研論文的重要內容,體現著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同時,也是研究者得出科學的研究結論的重要保障。在此次調查過程中,筆者注意到一些運用定性與思辨研究方法的論文帶有明顯的經驗陳述或工作體會的色彩,其在論文邏輯推理的嚴密性和研究技術與方法的規范性方面還有待提高。作為一種特殊的認知方式,思辨指的是在較高層次上對實踐與問題給予關注,通過概念分析、邏輯演繹等方式獲得認識,其問題的提出、分析與解決,均體現一種嚴謹的邏輯安排和因果關系。如獲至寶果僅僅依賴意念上的主觀思考,其研究結論是不會有足夠說服力的。因此,音樂教育研究者在運用定性與思辨方法時應注意提高思辨的抽象性、概括性及理論分析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同時,有部分采用定量與實證研究方法的論文,在問題設計、調查對象選取及信效度檢驗等方面存在著技術性的失誤。實證研究作為一種方法論體系,擁有其自身的哲學思想和一套完整的技術操作程序,包括提出假設-概念化-操作化-選擇適當的方法一搜集資料一證實、證偽研究假設等。為了使音樂教育領域的研究結果更加客觀可信,研究者應對定量與實證研究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予以重視,采用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以加強結論的可信度和有效性,這是提高音樂教育科學化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
對研究方法的理解與使用是一項重要的學術素養,而這種素養的訓練和養成一方面依賴于學術共同體的制度性規范,另一方面也有賴于學術研究者的自覺意識。廣大音樂教育研究者應自覺樹立科學觀念,積極提升自身的科學研究素養,遵循科學的研究方法與規范,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獨立的學術品格挖掘音樂教育領域學術創見的應用價值。這對提升我國音樂教育科研水平,規范音樂教育研究方法與過程,解決音樂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問題以及增強國際學術交往中的話語權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2 掌握并運用多元化的音樂教育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結果還表明,目前,在我國的音樂教育研究領域“重定性輕定量、重思辨輕實證”的研究取向比較明顯。同時,在具體研究方法的選擇上,研究者的論文多以感性思辨法和調查方法為主,其他研究方法則少有涉獵,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的音樂教育研究者比較缺乏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意識。
現代學科演變的趨勢表明,一門學科僅采用單一的研究方法已經不足以充分地把握其研究對象,而往往需要采用幾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從不同的視角對研究對象進行研究。音樂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復雜性、動態性及各種研究方法的互補性更是決定了我們需要采用多層次、多方面、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因此,音樂教育研究者在重視定性研究方法的同時,不應忽視各種定量研究方法的運用,應將定性與定量方法加以有機結合,根據研究對象的性質和特點,靈活地利用各種方法,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反映和揭示音樂教育的本質與規律,這將使音樂教育領域的研究更加科學化、精確化,同時也更具有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研究者還可以借鑒其他相關學科的概念框架、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如將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系統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技術和方法引入音樂教育研究領域,這些相關學科特有的、成熟的學術規范,可以為音樂教育學科知識的產生提供方法上的借鑒,也可以豐富音樂教育的學科內容,使音樂教育的
研究方法更加多樣化、綜合化和現代化,從而拓展音樂教育領域的研究視野和研究空間,促使更多研究領域和研究課題的誕生。
3 中小學音樂教師應努力成長為研究型教師
(一)選題的范圍具有以下特點:
1.選題基本上是立足于對音樂素質教育的認識和實踐方面。字面上出現“素質”二字的文章就有3篇,即《素質教育――面向21世紀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對中學生大面積音樂素質測試的思考與實踐》、《談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策略》。其它文章雖標題中未出現“素質”二字,但其內容亦是圍繞音樂教育的某一領域該如何貫徹素質教育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2.以“……實踐與思考”冠名的文章居多。如《鋼琴集體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高師專科音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對中學生大面積音樂素質測試的思考與實踐》、《器樂教學的實驗與研究》等。另外,標題中含“美”字的文章也不少,如《音樂教學審美功效研究》、《音樂教學要善于創造美》、《構筑音樂與心靈之間美的橋梁――淺談小學音樂教學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等。
(二)選題的意義及原則:
這些論文選題都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都是圍繞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幼兒、中小學、高師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同時,選題很有新意,體現為:善于從實踐中挖掘音樂教學的基本規律;以音樂教育審美為核心,以育人為本;從心理學、教育學、美學、哲學等范疇加以研究,認真總結教學經驗;凸顯了音樂教育論文的基本特點――強調論文的科學性、學術性、創造性、理論性等。
二、從論文類型上看
大多屬于問題性論文。當然,亦有綜述性論文,如《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探析》;亦有爭鳴性論文,如《關于音樂教育的幾個認識問題》;亦有調查、實踐性論文,如《器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此外,還有兼具問題性、爭鳴性論文,如《鋼琴集體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三、從論文寫作質量上看
雖然獲獎作品數量不少,但這些獲獎作品也良莠不齊,其中相比優秀的篇目,也不乏缺陷。下面就獲獎的部分優秀論文作一些評析。
1、《素質教育――面向21世紀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作者:馬達、陳雅先)
文章論點鮮明,作者著眼于全球人才素質的視角,著眼于教育大系統的氣候,抓住了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關鍵,提出了具有深刻實際意義的見解。而后,從三個分論點來論證中心論點的正確性。
論據具有真實性、典型性、新穎性等特點。如,在論述第一個分論點的過程中運用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現代教育觀、學習觀和心理學的理論作為理論論據;在論述第二個分論點時,運用了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中的有關規定作為理論論據;在論述第三個分論點時,運用了教育心理學、美學等有關理論作為理論論據。全文還大量運用了事實論據,這些論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論據的新穎性。如,“智力是一種適應力”,“維持型學習”變為“創造型學習”,“與其說是練習動作,不如說是練習腦,即練腦對動作的控制”,“美育還應包括自然美和社會美的教育內容”等等。
論證主要采用例證法、引證法、因果論證法、對比論證法,且常將幾種論證法交織在一起使用,以增強文章的論證效力。如,在論證“學會學習――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關鍵”這一分論點的過程中,就綜合運用了四種論證方法。同時,作者對第三分論點的論述顯得非常巧妙,即在論述第三分論點行文的第二段材料上,其論據看似游離,而在結尾一段又“班師回朝”到高師音樂教育的視角上,由此可見,前面乃后面之鋪墊。
本文是按并列式結構來構思寫作的。從一定意義上講,亦可以看作在并列式的基礎上兼具有先后邏輯式的關系(或者說承接關系)。即首先是要學習(學會自我學習),然后是鍛煉實踐能力(自我實踐能力),最后,才能更好地培養素質。
本文從選題原則上說有三個方面。一是理論方面,本文在音樂教育哲學理論方面進行探究,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導意義。二是選題原則與作者長期從事高師音樂教學工作所具備的主觀條件之間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即與作者占有比較豐富、翔實、生動、典型的資料有一定的關聯),因而具有可行性。三是作者創造性地概括出素質教育背景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的三種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審美能力,這便于讀者理解學生應具備的三種素質:文化素質、教師素質、審美素質,因而選題還具有創新性、哲理性原則。
總之,本文具有規范性、實用性、創新性、哲理性等特點。
2、《音樂教學審美功效研究》(作者:金亞文)
本文中心論點明確,意義深刻,行文規范,構思精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其“物”主要是指作者善于發展、踐行前人的理論和實踐,文章多處運用教學過程中生動典型的實例;其“理”主要是綜合運用了當代美學、心理學,尤其是教育美學、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不僅挖掘出其在音樂教學中的審美功效,而且亦使其在文章中產生審美功效。同時,還體現在對審美功效理論的研究上。本文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將抽象的理論化為具體的事例(將理論細化),將深奧的理論化為淺顯的道理(將理論通俗化),用語恰當,娓娓動聽(將理論美化)。這就是如前所說的在文章中產生審美功效,令人信服。
3、《談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策略》(作者:馬勝利)
⑴從論述的外觀上看,本文體現了章法的合理性。如開頭第一自然段便拋出了中心論點:“素質教育的本質,在教學過程中的內部,而不在其外部。” 接著,在第二自然段對什么是人的素質下了一個較為科學的定義,從自然和科學的角度,從影響人的行為、意識、品格等方面揭示人的素質特征,進而闡明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隨后,作者圍繞它共談了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五個策略,即五個分論點:一是體現在教學審美上;二是體現在多角色多維度等因素上;三是體現在教學內容上;四是體現在教學形式上;五是體現在教學時空上。同時,在論述上結合運用了例證法、引證法、反駁論證法、因果論證法等進行論證,使論證嚴密而靈活。
⑵從論述的內核上看,本文彰顯了內容的科學性。如其中運用了教育家奧蘇泊爾的研究發現來支撐分論點三,并以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和綜合擬定教學目標的建設為論據,對分論點三進一步展開論證,如此滲透了許多音樂教育學的理論,亦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另,文章中尚有用詞不妥,如“挑撥”一詞應改為“激發”,因“挑撥”一詞的色彩是貶義,用在這不妥,用中性詞“激發”更貼切。(見《第一、二屆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頁第4行)
此外,其它相對一般的一等獎文章中還存在寫作上的基本問題:⒈論點上的問題。如《器樂教學的實驗與研究》(作者:孫智玲)一文,稍加結合我國國情和音樂教學的具體情況進行思考,便會讓人覺得有些言過其實。⒉論據、論證上的問題。如《加強音樂欣賞教學中的認知教育》(作者:馮效剛、周曉梅)一文,文章論據多且雜,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其實,這一課題的寫作應該圍繞兩個方面來進行:第一,為什么要加強認知教育,即把認知教育的重要作用講清楚;第二,提出怎樣在音樂欣賞教學實踐中加強認知教育,擺出一、二、三等具體做法即可。這樣,文章脈絡會更清楚,材料更集中,對中心論點也更能發揮有力的支撐作用。寫音樂教育類的文章,占據材料固然重要,但怎么去提煉有用的材料則更為重要。⒊文章表述上的問題。如《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作者:許卓婭)一文存在的問題有:⑴用語不夠簡練,有多余的文字雜糅其中;(見第5頁)⑵用語不夠具體,如第6頁的第3行中的“形式上”,這里的“形式”指的是旋律的形式、節奏形式,還是演唱形式?作者沒有指明;⑶有些地方論述過于抽象,如第5頁的兒童“可感性”,應該舉例說明哪些是具有可感性特征的作品。
結語
綜上評析,筆者認為,在這些獲一等獎的音樂教育論文中,水平好的皆具備以下特點:
⒈在選題上下工夫,尤其要考慮選題是否對音樂教育實踐有指導意義。倘若只想在音樂教育這塊藝術園里擺弄花草,則難以寫出好文章。
⒉善于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馬達、金亞文、馬勝利等人的文中處處滲透了教育哲學、教育美學、教育心理學等學問,豐富了對音樂教育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這亦是他們的成功之處。
⒊準確把握論文所要闡明的中心論點,分析獨到,有創見,能挖掘出問題所蘊涵的哲理。
⒋力求發散性思維與邏輯思辯能力的統一。
現將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的具體方案發給你們,請認真做好參會的各項宣傳、組織工作,確保這屆大會圓滿成功。
附件:關于舉辦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的方案
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組委會
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
中國音樂學院
2009年7月15日
關于舉辦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的方案
一、大會主題
“和諧與世界的未來”
“和諧”是中國音樂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國自古以來所推崇的理念和追求的最高境界。圍繞“和諧與世界的未來”這一主題,與會者將就音樂教育教學和音樂藝術實踐等相關領域,從不同側面和角度,進行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
二、大會主辦單位
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CSME)、中國音樂學院(cCM)
三、大會時間、地點
時間:2010年8月1日至6日
地點:國家會議中心(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 中國音樂學院
報到時間:2010年7月31日一8月1日
報到地點:中國音樂學院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組委會辦公室
四、大會參會人員
國內外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及校外、社會音樂教育機構的專家學者、音樂教師、研究生、音樂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以及各類音樂演出團體等。
五、大會形式
1 主題演講(Keynote Speaker):會議邀請四位國內外知名的學者進行大會主題演講(演講時間各為1小時30分鐘)。
2 教學展示(Class Teaching Demonstration):這是此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新增添的一種課堂教學展示形式。其內容為國內外小學、中學、大學音樂課堂教學,時間為55分鐘,過程包括講課40分鐘,互動和討論15分鐘。
3 論文宣讀(Spoken Paper):大會期間,論文提交者有20-25分鐘的時間,用以陳述論文的主要觀點和內容(可以使用PPT)。之后,有5分鐘提問時間,演講者給予回答。
4 論文海報(Posters):大會將提供單位為70cm×100cm尺寸的論文展示板,供論文海報入選者使用。論文海報提交者可根據自己的論文內容,于會前設計展示版面(不超過4個版面),印制成中英文海報,在會議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展示和交流。
5 工作坊(Workshop):這是世界音樂教育大會中關于音樂教學實踐的一種相互交流、互動形式,內容包括音樂教學法、合唱與指揮教學、器樂教學、欣賞教學等。每個工作坊的時間各為60分鐘,過程包括教學簡要介紹5分鐘,現場教學45分鐘,提問、交流和互動10分鐘。
6 專題研討會(Symposia),也稱為“圓桌會議”:其主要內容和形式,是圍繞一個主題宣讀論文并進行研討。此研討會的主持人身份,需由參會者自己提出申請、提交研討主題和論文并通過審核獲得。其職責包括:提出會議研討主題、確定研討會參與者名單、組織參與者提交論文、組織論文宣讀與討論。
7 音樂會(Concert):包括室內與露天音樂會,分別在中午、傍晚或晚上進行,參會代表可以免費觀看。
(以上七種會議形式均配有現場翻譯,中國參會代表沒有語言障礙。)
六、大會注冊與會員申請
(一)會議注冊與報到
1 注冊時間
2009年8月1日至2010年7月30日
說明:
(1)港澳臺地區的申請者可按照中國代表參會標準注冊。
(2)中國代表參會的名額限定為2000名,如未能在規定注冊時間內注冊,將不得參加會議。但由于特殊情況只能在報到時現場注冊的。需在原有費用的基礎上增加200元人民幣。
(3)參會人員的交通、食宿自理,會議可提供不同標準的住宿條件。
3 注冊辦法
(1)網上注冊方式:
登陸“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網站(省略/2010/chinese),參見“大會注冊與會員申請”,按照網上提示注冊交費。
(2)郵寄注冊方式:
登陸“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網站(省略/2010/chinese)或“中國音教網”、“人民音樂出版社”網站下載“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注冊申請表”,填寫后郵寄(注冊費需匯款或轉賬)至下述聯系地址:
(二)會員申請
1 根據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的要求,參加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的代表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的團體會員或個體會員代表;二是學生代表;三是非會員代表。不同類型的代表,應根據不同參會標準提交注冊費,方可注冊參會。
2 各類論文的提交者(含學生代表)、教案的入選者以及音樂會申請人,需成為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的個體會員。凡不是該會個體會員者,需在辦理注冊手續的同時,辦理加入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入會手續,方可注冊參會。
3 一般參會者,只需獲取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團體會員的資格。由于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CSME)已經是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的團體會員,為此,凡中方代表已經是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會員者,可視為已經具有一般參會者資格;如果尚未加入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且欲參會者,又具有在職在崗三年以上教齡的教師,可在辦理注冊手續的同時,辦理加入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的手續;或直接加入國際音樂教育學會,以該會個體會員資格參會;或以非會員參會注冊標準參會。
說明:
(1)凡申請加入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者,請登陸“中國音教網”(省略)。點擊“學會專欄”,下載“會員登記表”,并按照表上要求填寫。在大會注冊時。連同終身會員費(200元人民幣)、注冊費、表格、照片(兩寸照),一并以網上注冊或郵
寄注冊方式提交大會組委會,會后將會員證郵寄本人。有關聯系方式,請參見注冊辦法。
(2)凡申請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個體會員者,請登陸“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網站(省略/2010/chinese),按照網上提示填寫申請表:或下載、填寫“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個體會員申請表”(中英文)。在大會注冊時,連同會員費(普通個體會員450元人民幣;學生會員300元人民幣)、注冊費、表格,一并以網上注冊或郵寄注冊方式提交大會組委會,會后將
會員證郵寄本人。有關聯系方式。請參見注冊辦法。
七、論文、教案提交 (一)論文提交
1 提交時間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提交要求
參加論文演講、工作坊、論文海報展示、圓桌會議的參會代表,需在申請時間內提交300~400字的中文和英文的論文摘要,及5000字以內的中文全文。請務必注明準備參加哪種會議形式(參見“大會會議形式”的2~6條)。
3 提交辦法
論文一律采用網上提交方式,登陸“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網站(省略/2010/chinese),參見“大會論文提交”,按照網上提示提交;或者下載并填寫“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論文、教案提交申請表”,發送至郵箱。
(二)教案提交
1 提交時間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提交要求
組委會推薦的參加教學展示的預選者,需在申請時間內提交300~400字的中文和英文的摘要(含紙質版和電子版),及5000字以內的完整教案(含紙質版和電子版)和現場錄制的教學光盤。大會組委會將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入選者在接到人選通知后,即可辦理參加大會的相關手續。
3 提交辦法
組委會推薦參加教學展示的教案一律采用郵寄和網上提交方式,登陸“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網站(省略/2010/chinese),下載填寫“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論文、教案提交申請表”,教案的中英文摘要和全文電子版由網上提交(見下列地址);教案的中英文摘要、全文的紙質版一式2份(A4紙打印)和教案光盤郵寄至以下聯系地址:
八、大會演出申請
1 申請時間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申請要求
根據國際慣例,中國作為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會議主辦國,可以安排20場音樂會。演出團體的組團方式可以省、市、學校、少年宮以及各類音樂團體等為單位。可以是專業演出團體,也可以是業余演出團體。節目內容、形式要求豐富多樣,包括演唱(獨唱、合唱)、演奏(獨奏、合奏)、舞蹈、戲劇、雜技、武術等。具體要求如下:
(1)節目富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2)音樂會演出時間長度在一個半小時以內。
(3)原則上演員人數不超過60人。
經專家評審后,組委會將于2009年11月通知入選單位,簽訂“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音樂會演出許可協議”。
3 申請辦法
登陸“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網站(省略/20i0/chinese),參見“大會演出申請”,下載填寫“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音樂會)演出申請表”,將整場音樂會節目單(包括節目時長)、節目錄像(DVD或VCD格式)、演出團體簡歷(中英文)、藝術指導或指揮簡介、該團以往具有代表性的音樂會的錄像(DVD,CD)及相應節目單,郵寄至下述聯系地點:
4 相關要求
(1)演出人員無需交納注冊費,但是所有人員的差旅、食宿、演出環境的設計裝飾、旅游等費用,需由各演出單位承擔。組委會提供會議期間用車、場地、鋼琴、簡單的燈光音響設備。
(2)演出人員可以相互觀摩,但不參加開幕宴會等活動。
九、會議程序
根據國際慣例,世界音樂教育大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國際音樂教育學會七個委員會的專題研討會,分別于7月25日至31日之間在北京等城市舉行;第二階體大會(含音樂會),在北京舉行。
十、重要說明
1 凡提交教學展示、論文宣讀、工作坊、海報等參會形式者,以及音樂會申請人,大會將組織國際評委進行評選,入選者在收到大會組委會有關人選通知后,方獲得以各有關形式參會及演出的機會。未入選者,可作為一般參會者參會。
2 大會將出版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秩序冊(中英文)、論文集(英文摘要)、音樂會秩序冊(中英文)及大會資料光盤(含大會秩序冊、各類論文的英文全文、音樂會秩序冊及各音樂會相關情況的英文介紹,以及相關圖片、錄像和錄音),上述資料將在大會注冊時發給全體正式代表。
3 國際音樂教育學會與大會組委會將給所有入選者頒發人選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