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7: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村科技服務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發達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國家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的加強,傳統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越來越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廣大農民對科技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市三大主導產業中,農業產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農村科技體系發展創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市一直秉承著傳統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主要由政府的各基層涉農站所組成,在歷史上對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農村綜合改革的深入發展,傳統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已越來越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管理體制不順,科技服務事業滑坡。由于鄉鎮機構的多次改革,多數原農業科技服務單位“三權”由鄉鎮回歸到主管局,造成鄉鎮政府對鄉鎮農業科技服務機構指揮失靈。同時,上級主管部門將主要精力放在經營創收上,造成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推廣等科技服務工作缺人干,科技服務在鄉鎮出現斷層,導致科技服務事業滑坡。
(二)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服務功能下降。目前全市農業科技服務機構普遍存在著經費短缺問題,有的鄉鎮沒有專項的科技服務經費。經費投入不足導致農村科技服務部門的科研和培訓條件落后,工作正常開展沒有物質保障,農業科技到位率下降,難以為農戶提供有效的服務。
(三)科技服務方式陳舊,服務效益不高。一些農業科技服務單位工作方法單調,手段陳舊,環節單一。僅限產前、產中技術指導服務,產后流通、貯藏、加工服務缺少;只靠行政推動,信息引導、示范帶動缺少;主動服務、現場指導缺少。導致農業科技服務機構不能真正發揮引導農民調(調整產業結構)、指導農民干、幫助農民銷的作用。
(四)農技人員知識老化,技術創新能力不強。長期以來,由于基層農村科技服務部門條件艱苦,經費缺乏,絕大多數從業人員沒有機會參加必要的學習、培訓、進修、考察,造成知識老化、技術過時、觀念陳舊,創新能力較差。在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層出不窮、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農村科技服務隊伍現有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很難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需要,廣大農民對“專、精、特、新”的技術需求不能滿足。
二、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創新的對策分析
(一)政府引導與市場需求相結合,促進農村科技服務主體的多元化
1.強化政府科技服務的主導作用。主要是加強和完善市、鄉鎮科技服務中心等推廣機構的建設,努力構筑農村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近年來,**市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農資服務實體,組建了40余家鄉鎮科技推廣服務站、962個村級服務組,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市、深入到戶的市、鄉鎮、村組三級科技服務網絡。服務站和服務組的組建,不僅進一步暢通了農村科技信息渠道,滿足了農民對科技服務的新需求,而且還凈化了鄉村農資市場環境,為廣大農民培養了一批科技服務隊伍。但在政府主導科技服務方面,還應該注重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環節:
一是作為全市公益性科技服務的龍頭,市科技服務中心要構建“媒體宣傳、熱線咨詢、網絡傳播、實地指導、教育培訓、示范開發”六位一體的農村科技服務模式。如與電臺、電視臺等傳統新聞媒體聯辦科技專欄,構建行之有效的科普平臺。
二是要設立開通科技服務熱線,構建了實時、高效的農業生產領域智能化科技信息服務平臺。
三是要發揮互聯網在科普方面的優勢。創辦科技服務專業網站,構建現代網絡傳播平臺。
四是組織農業科技專家成立顧問團,組織科普志愿者成立科技支家下鄉服務隊,構建了立體互動的專家服務平臺,發揮培訓基地作用,借助田間指導、媒體講座等形式,構建較為完備的科技培訓平臺。同時,發揮示范基點和中介組織優勢,推廣、轉化先進農業技術成果,構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示范開發平臺。
五是結合**市的實際,圍繞畜牧、食用菌、中藥材和果品四個主導產業,重新調整科普協會成員,重點針對基層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聘請省市專家、**市涉農部門的科技工作者、農村致富能人成立**市科普工作隊,開展科技培訓、科技咨詢、實地指導,深入鄉村一線幫助農民群眾解決生產和經營中的實際困難和技術難題,推行農技人員包村聯戶責任制,實現科技服務的“零距離對接”。
2.適應市場需求,著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服務主體。
一是積極建立健全農村科技信息協會、農產品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協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各類服務主體,并以政府角度進行扶持,使他們成為全市市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關鍵環節。
二是實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將現代信息網絡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相對接,構建“政府引導、項目扶持、協會運作、多方參與”的科技信息進村入戶傳播模式。另一方面,還依托一些科技含量高、社會與經濟影響強、對大眾科技服務熱忱的涉農龍頭企業、專業種養大戶和營銷大戶,建立科技信息產業聯合體。通過對這些聯合體進行相關的技術培訓,把先進實用的技術出去,輻射、傳播給周邊農村,帶動了農民致富。
(二)發揮優勢與創新模式相結合,實現農村科技服務形式的多樣化
一是在做好“科技之冬”等傳統科技服務及“科技信息村村通”、“戶戶通”等科技服務信息化的同時,繼續強化“公司+園區+農戶”、“龍頭企業+科技示范戶”等科技服務新模式,實現農村科技服務形式的多樣化。
二是以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與高度市場化的現代農業之間矛盾為重要載體,探索出了“公司+基地+農戶+銷售”的育、繁、推一體化的科技服務新模式。
(三)傳統服務方式與現代傳媒相結合,實現農村科技服務手段的現代化
1.充分發揮傳統新聞媒體在農村科技服務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經常化、規范化的科技服務新手段。
2.利用現代傳媒技術,構建快捷、實用的現代化信息服務平臺,推進農村科技服務手段由傳統向現代化轉變。
(四)體系建設與能力建設相結合,提升農村科技服務水平
1、不斷完善鄉鎮、社區科普組織建設。
結合**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進一步完善鄉鎮、社區科普組織,充分發揮科普志愿者作用,采取多種形式在鄉鎮、社區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提高社區居民的科學素質,推動鄉鎮及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組織鄉鎮、社區每名黨員分別于村、社區結對,并要求結合結對村、社區的實際至少為結對村和社區做一件實事、好事。
2、繼續推進“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的實施。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扶持農村專業協會、科普基地、科技能人。經過多方積極努力,目前我市石咀蛋雞協會已通過省級審核,并被省科協推薦參加全國評審。
1長治市農村科技服務工作現狀分析
為了提高農村經濟的整體水平,加快農民增收的步伐,使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切實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長治市先后啟動實施了以強化農村科技服務為主題的“科技興農”“科技推廣”“科技信息鄉鄉通”和“金鑰匙”四大科技工程,收到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全面創新長治市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奠定了基礎。
1.1農村科技服務機構
全市共有政府部門管理的農村科技服務機構189個,其中隸屬農口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159個,占83%歸屬科技系統管理的農村技術服務機構30個"占37%另外,還有一大批具有農村科技服務能力的市、縣兩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基地)農村技術市場、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村專業技術協會。
1.2農村科技服務人員
全市共有鄉級以上直接從事農技推廣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1399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56人,中級職稱338人,初級職稱1005人,同時,還有一大批獲得“綠色證書”的鄉土人才、土專家、田秀才活躍在農村科技服務第一線,這支隊伍在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3農村科技工作狀況
總體而言,基層農村科技服務機構大都能圍繞當地工作,結合農時開展服務。調查表明,認為近年來農村科技服務工作得到加強的鄉鎮占58%,辦公條件在縣鄉之間差距較大,40%的農技服務部門有單獨的辦公服務場所,通訊設施、電話的占有率較高。為使農民得到及時、準確的科技致富信息,長治市從2002年開始共投入120萬元,啟動實施科技信息“鄉鄉通”工程。以農村技術服務機構、種養大戶、科技推廣能手為對象,安裝科技信息機355臺,初步構建起農村科技信息平臺。目前,有12個縣、市、區實現了科技信息“鄉鄉通”潞城市、長治市郊區、長治縣和城區的部分鄉鎮實現了科技信息“村村通”。2004年,全市新增科技信息服務站近200個,使科技信息服務站總數達到了355個。
2長治市農村科技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
由于長治市縣區、鄉鎮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比較突出,農村科技服務仍然呈現出。總體服務水平逐步提高,局部服務能力有所弱化的局面。從發展角度看,長治市農村科技服務工作仍需進一步強化。
(1)長治市農村科技服務的組織和機構較多、職能重復。全市有多個涉農管理部門,開展農村科技服務工作分別由不同的部門管理,缺乏統一協調的科技服務機制,開展科技服務的人才、信息、技術等資源不能得到及時交流和共享。
(2)原有的縣、鄉、村三級科技服務網絡亟待“修復”。大部分鄉鎮由于沒有專設相應的科技管理機構,直接影響到科技服務工作正常開展。加之,在基層行政體制改革中,各個涉農行政部門在鄉鎮工作的技術人員工資由原來各技術行政部門發放變為鄉鎮財政發放,隨之而來這些技術人員的工作由原來側重于從事技術服務變為側重服務鄉鎮行政事務,造成鄉鎮技術人員從事農村技術服務的職能變弱!由于服務能力和經濟待遇的問題,大部分科技副村長形同虛設,致使農村科技服務、中轉、職能缺失、造成科技信息傳達和農民對科技需要的、呼喚、不能、對接。農民群眾特別需要科技服務,卻不知道何處尋找。
(3)農村科技隊伍結構不合理.全市共有農業科技人員3636名,與全市農業人口241萬之比約為1:663,而農業現代化的標準是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業人口之比為1:100,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對科技的需求。同時,農業科技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在農村、縣區、行業分布不合理,在農村一線直接從事科技服務工作人的不多,而且,在其位不謀其職的情況比較普遍,再加上現行的科技服務管理體制上下脫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科人員的積極性。
(4)農村科技服務運行機制不活。一是缺乏激勵機制,農村科技服務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與部門的自身效益不協調,科技服務單位的農技人員送科技到鄉村、。到田間、致富了千家萬戶,獲得的收益回報很低微,除成果在獲獎時有少量獎金外,其他幾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回報。二是缺乏動力機制,喂入式的政府科技服務行為與市場機制下的農村經營模式的內在要求不協調。再加上農業本身的效益比較低,農民缺乏追求科技的原動力,普及新技術在一些地方難以成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三是缺乏市場機制,農村技術市場發展不成熟,科研與推廣、服務與市場之間也沒有完全按市場規律運行,行政計劃占有較大比例。
(5)農村科技服務工作缺乏信息交流和傳遞。政策和信息對促進地方科技工作及農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但長治市農村信息溝通渠道不暢,導致基層科技服務和科技人員難以及時了解最新科技政策信息,更難以及時向上反映科技服務的需求。
(6)先進科學技術的接納度低.技術的示范、推廣難度大、成本高、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需進一步提高。
3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路與對策
科技要服務“三農”關鍵在于創新農村科技服務機制,要在科技人員與農民之間建立一個利益共同體和結合點。在創建新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中,必須按照“三位一體”即政策、資金、技術加機制的要求,實現“五個轉變”。第一,在服務對象上,由原來的一家一戶為主轉為以科技示范戶和承包經營戶為主,充分發揮他們的橋梁紐帶和輻射帶動作用。第二,在服務內容上,由原來單純推廣農業生產技術轉為生產、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務目標上,由原有的追求產量最大化轉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過調整結構、提高品質、增加農民收入。第四,在服務方式上,由原來的以印發技術資料,開展經營服務為主轉為搞技術承包、辦示范樣板、抓技術培訓。第五,在服務范圍上,由原來的產前、產中服務向產后延伸。使產品銷出去并獲得較好利益。實現這“五個轉變”是新階段對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提出的新要求,是實現“科技興農”的必然要求。
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統籌城鄉、實行城鄉互動、緊緊圍繞長治市發展實際,結合城鄉科技資源,創新和建立符合農村特點,適應農民需要的多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形成政府引導、公益、市場主導經濟的新格局。其具體對策如下:
3.1搭建農村科技進村入戶服務體系
創新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搭建農村科技進村入戶的平臺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現代農業和走農村新興工業化道路的需要。要把農業示范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協會、村級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農村科技進村入戶的主要載體,積極加以培育和扶持,形成社會化組織、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全程化保障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1)建立以農業示范園區為依托的科技專家大院.支持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技術人員深入農村一線,創辦和領辦以專家為主體的科技示范園區,并圍繞區域主導產業,廣泛開展技術指導、技術示范、技術推廣、人才培訓、技術咨詢等服務。各區市要把專家大院建設納入農業科技發展規劃,各級農業科研示范基地建設在資金上要給予重點支持,到2007年,市級以上農業示范園區都要建立科技專家大院。
(2)發展以農村專業協會為主體的合作經濟組織.圍繞轉變政府職能,適應農村經濟市場化和專業化的需要,積極引導和發展各類專業協會,為農村提供科技服務,并逐步將一些政府承擔的農村科技推廣職能向專業協會轉移,形成外聯市場和科研院所,內聯生產基地和農戶的新型農村科技推廣模式。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重點用于農產品加工協會、綠色食品協會、奶業協會、肉雞協會和果茶協會等建設,各區市要圍繞主導和特色產業,加快建立由技術推廣機構、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及廣大農戶參與的各種類型的專業協會,實現農村推廣科技服務與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同步推進。
(3)建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綜合網站。整合現有科技成果轉化網、技術產權交易網、農村經濟信息網等網絡資源,形成鏈接政府部門、科研院所、農產品交易市場、龍頭企業、專業協會、農業示范園區以及種養大戶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網絡,及時向社會農村科技政策、實用技術、科技成果及市場信息,實現網絡信息資源的共享,并及時接收來自農村生產一線的技術需求信息和相關的業務咨詢,建立快捷有效、雙向互動的科技支農渠道。2005年底以前要完成整合工作并實現正常運轉。
(4)推廣農村科技“110”服務模式。健全和完善農村科技服務“110”熱線,服務熱線成員由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資公司、龍頭企業、示范園區、專業協會以及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組成,為農民提前、產中和產后信息技術服務。2006年年底以前,由各級科技部門牽頭,在整合現有農村科技服務資源的基礎上,設立指揮中心、市級要設立總指揮中心、各區縣要設立分中心、鎮級要建立服務站點、形成農村科技服務“110”的網絡體系。
(5)建立健全農村技術市場體系。要通過發展農村技術市場,把人才、技術、信息和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放開、搞活、扶植、引導的方針,吸引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各類企業、技術經濟合作組織、專業戶和鄉土能人進入農村技術市場,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技術中介、技術入股等促進技術成果商品化的多種活動。建立健全農村各種技術中介機構和技術交易所。深化其功能。提供市場中介、經濟、信托、咨詢、科技信息等多種中介服務,培養熟悉技術貿易業務的職業經紀人隊伍,完善農村技術市場的法律實施和監督系統,加強農村技術市場管理、維護技術市場秩序、建立仲裁機構、為各類主體提供平等競爭機會。
3.2提高基層科技服務水平
發達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是農村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行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是在計劃經濟體制背景下產生的,以政府推廣機構為主體的五級推廣體系。并為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對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以龍頭企業科技服務為核心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已成為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1以龍頭企業創新服務為中心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
1龍頭企業要結合國家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星火產業帶計劃、星火科技培訓專項行動,星火計劃農村信息化科技行動。大力開展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發展戰略研究、制定出企業發展戰略與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相適應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中長期發展戰略。
2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建立以政府、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服務主體并存、推廣轉化、評估、咨詢、技術交易、培訓、信息、標準研究與應用等服務內容并存,農村、農業、農民和企業等服務對象并存的農村服務格局、逐步形成服務主體多形式、服務內容多樣化,服務對象多元化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網絡。
3通過企業化的制度創新和環境創新,建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健康發展的運行機制和制度環境。
4制定出一系列以促進龍頭企業為核心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發展的政策措施,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支持體系,為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不斷創新和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以龍頭企業創新服務為中心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構建
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應以政府,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中介機構和農戶為主體,其中龍頭企業是核心,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按照公司企業模式,合作社模式和合同生產模式等,建立“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思路,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種養加工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2.1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的整體框架建設
2.1.1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整體設計
在圖1的框架中,龍頭企業是連接政府、科研院所、專業協會和農戶之間的紐帶,分別為政府提供稅收和產品,同時需要政府政策、金融和基木設施建設的支持;對科研院所提供資金、項目和其它硬件設施服務時,同時也需要獲得技術、咨詢和人才的支持;對專業協會進行技術推廣、簽門產銷合作、提供信息服務,同時也需要獲得供給和銷竹市場。對農戶也可以自接提供與專業協會相同的服務。與此同時,通過龍頭企業的市場化運作,使政府、科研院所、專業協會和農戶等兩兩之間間接互動,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主要體現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以及龍頭企業木身對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創新能力的內因和外因作用促使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通過以龍頭企業核心,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間接支持,對農戶和代表農戶利益的專業協會進行產中、產前和產后的一體化服務,從而提高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的科技服務能力。
2.1.2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創新能力建設
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創新能力建設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稅收扶持項目資金、人力資源、市場信息支持和公共設施建設,以及政府對專家和研究院建設的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轉化,科學技術推廣,聯合科技攻關,專業人才培養,博士后流動站建立和管理技術指導;龍頭企業內部的戰略創新,企業組織創新,企業管理創新,企業品牌建設,內部技術創新和市場營銷創新、其中,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是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創新能力建設的外部支持體系,該體系推動和促進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創新能力的提高。
2.1.3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服務體系建設
該服務體系分為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與省相關部門結合)、龍頭企業創新服務區域中心(與地市縣相關部門結合)、龍頭企業創新服務鄉鎮中心(與鄉鎮相關部門結合),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整合相關政府、科協、專業協會和其他與農村科技服務相關的組織,實行企業的市場化運營,中心之間按照企業的垂自一體化組織模式建立緊密的關系,實行科技服務的“無縫”運作。
同時,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服務體系建設是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結合政府、科協、專業協會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按照“公司+政府+科研院所+專業協會+農戶”的思路,形成了市場牽動,政府搭臺,高校參與,龍頭帶協會,協會連農產;種養加下一條龍,貿下農一體化的產業化模式;少i形成了深加下帶動,產業化經營,集團化運作,依托名牌產品開拓市場的龍頭企業運作模式,培育和壯大平要支柱產業,催生和培育了龍頭企業發展。
3基于龍頭企業服務能力創新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主要措施
(1)加強農村科技服務市場的制度建設。在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前提下,形成以政府宏觀調控下的市場利益協調機制為輔的制度建設。實行科技服務市場化,打破農村科技服務壟斷和單一化的公益模式,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避免參與者因不能得到合理回報而撲傷其積極性。健全科技服務市場交易規則,規范科技服務市場經營行為,使具有農村科技服務經營資格的個人或組織在規則范圍內正當競爭經營,承擔社會責任。加強科技服務市場立法,為農村科技服務市場提供法律保障。同時應建立市場預警機制,為科技服務者提供信息預報,降低其市場風險。
(2)創新農村科技服務運行模式。一是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與運行必須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按照統一規劃,突出重點,通過示范,以點帶而、以線促而,滾動發展的思路組織實施。一是通過政策引導,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組織各方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參與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三是農村科技服務示范項目建設實行嚴格的項目責任制,明確項目領導單位、承擔單位、參與單位等單位的責任,對實施技術方案、資金使用方案、項目進程,采用合同制,明確實施單位的職責和任務,對項目建設進行統一督導。
(3)培養農村科技服務市場主體。農村科技服務主體應具有市場信息獲取能力,答理控制能力和創新服務能力。目前我國農村科技推廣服務的主體是政府,而政府主要從事社會公益,還不是科技服務的市場主體,因而要培養營銷主體,一方而加強建設農村股份合作制度,走分散到集中的道路,形成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集團,參與到科技服務的市場競爭;一是建立專業合作組織,運用協會組織代表生產者參與科技服務市場競爭;三是建立農業產業化企業運用企業經營方式形成科技服務市場競爭主體。培養科技服務市場主體還重中間商的培植,特別是技術商隊伍和技術咨詢公司的建設,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村科技服務的市場化程度。
任何一種林種或水果,都有各自的生長特性,對土壤氣候條件有特定的要求,而農民卻缺乏這方面的科學知識,需要林業科技人員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鄉村林業科技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1.體制問題。《國家科技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及《農業技術推廣法》都明確了農村科技服務相關的管理體系是各級政府及其主管部門。然而,實際工作中,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存在多頭領導,往往造成事出多門,結果卻不能各負其責。有關部門對農村科技服務工作實際上停留在口頭上、紙頭上、形式上,沒有真正擺上議事日程,沒有切實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村級科技服務網絡更是一片空白。
2.資金問題。當前科技投入資金的主要問題一是少,二是不到位,三是使用分散。目前鄉鎮本身經費普遍短缺,很難對林業服務體系進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層次的投入。另外,鄉鎮林業站的辦公經費也十分短缺,組織農民培訓、印發科普資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這使得鄉鎮林業站工作很難有效運行。
3.科技成果轉化率問題。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涉及科研項目的立項、科技成果的市場推廣、成果轉化后的跟蹤服務等方面,但是由于農村普遍存在信息閉塞、農民文化及素質普遍不高等問題,導致科技成果推廣應用于生產第一線效率慢。
4.科技人員使用問題。一是上級領導為緩解財政困難,大幅壓縮科技人員的使用經費。如2008年燈塔鄉政府對鄉鎮農、林、水等各大科技人員分流,政府只補助每年3000元的基本生活費,連養老保險都要想辦法解決,要求他們自主創業,進行有償服務,造成基層科技人員為生活而奔波,被迫放棄職責,使得農民對有償服務產生疑惑,影響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二是由于上級有關部門對基層科技人員的培訓、知識更新缺乏主動性,鄉村基層部分科技人員缺乏鉆研精神,科技人員自身的業務能力水平很難跟上新農村發展的需要。同時很多地方對科技人員沒有考核、績效評價等方面的激勵機制,做多做少,做好做差一個樣,極大地挫傷了科技人員對林農進行技術指導、技術培訓、技術推廣工作的積極性。
5.科技服務內容問題。目前許多山區鄉鎮林業科技服務設施陳舊,內容欠缺,實用性差。技術偏向實用少,與服務對象的目的有很大差距,從而影響整個林業科技體系的成效。
6.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問題。山區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較差,若采用有償服務,一部分群眾會放棄,認為林業是粗放經營,即使按照傳統的方式經營,也有收益。同時,由于林農自身并不富裕,若采用有償服務,林農會無力進行投入。所以許多鄉鎮基層科技人員只能利用召開村干部以上會議之際宣傳、普及、推廣一些實用科技知識,或者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宣傳推廣。
三、建議與對策
1.加強領導,做好各方面協調工作。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集社會、經濟、科技發展于一體的復雜系統工程,鄉鎮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涉及到財政、科技、科協、主管部門等方方面面,如何協調并形成合力極其重要。各級政府應該負總責,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協調相關部門關系,重點抓好法律、政策、資金的落實,并從農民的基本利益出發,發揮各自的職能,為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建立做好組織管理工作[3]。
2.解決好科技服務體系的資金問題。考慮到現階段農村經濟的實際情況,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屬于農村社會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無償服務的基礎上,逐步增加有償服務內容,作為鄉鎮林業站的科技人員,要發揮政府橋梁和紐帶作用,并需制定預算,積極爭取經費。
3.不斷提高鄉鎮林業系統人員業務水平。鄉鎮林業站的科技人員,要加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加適用于現代農村林業實際的科普知識[4]。
4.鄉鎮林業科技人員要重調研干實事。鄉鎮林業科技人員要深入農村調研,掌握農村林情,廣泛收集信息,把市場的需求與農村林業的開發相結合,使林地生產力效益最大化,使經濟效益高效化,使林農增收快速化。
5.給予林業科技服務體系一定政策上的傾斜。上級部門應對鄉村鎮科技人員及農村林業科技服務工作給與政策性傾斜,保證基層單位科技人員的待遇和必要的工作經費,在晉升技術職務時,以考核其科技服務推廣業務水平和實績為主,對學歷、論文、成果、外語等適當放寬。
6.加強對鄉鎮基層科技服務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和科技水平。加快科技服務網絡的建設,做到鄉鎮科技服務推廣體系有完整的設備,如電腦教室,村村有科技聯絡員等。
7.林業科技服務體系應點面結合。林業科技轉化,必須經過較長的時間推廣,建立示范點,做到以點帶面。
參考文獻:
[1]詹祖仁.林權制度改革后新型林業科技服務體系構建的探討[J].中國林副特產,2007(5):87-89.
近年來,安丘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全面提高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了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建設,這一做法得到了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論文參考。去年4月份,山東省政府在安丘召開全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現場會議,把安丘的做法確定為“安丘模式”,在全省推廣。
1.主要做法
實施區域化建設,就是從源頭控制和基礎工作抓起,從出口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入手,通過加強農業化學投入品控制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產,實施全過程監控,逐步在全市形成符合國際質量標準要求的出口農產品種植養殖區域,把住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道關口,從根本上確保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主要抓了“五個體系”建設:
1.1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加快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建設
在嚴格實施已有國家級、省級標準的同時,研究制訂了與農產品質量標準相配套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33個,參照出口國食品衛生標準制定了200多個生產標準,形成了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業標準體系。按照“基地規模化、形式多樣化、生產標準化”的要求,已建成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30萬畝、果品基地10萬畝、標準化養殖基地400個。對所有基地,實行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組織生產、統一質量檢測、統一收購銷售的“五統一”管理模式,保證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全部按標準化要求實施。
1.2健全控制管理體系,搞好農業化學投入品的源頭控制和規范使用
堅持把加強農業化學投入品控制管理作為實施區域化建設的關鍵措施來抓,制定出臺了《安丘市農藥管理辦法》和《安丘市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建設農業化學投入品專營專供管理辦法》。積極探索農業化學投入品供應管理體制,一方面,強化對標準化基地農業化學投入品的供應管理,建設農業化學投入品專營店。論文參考。在專營店配備專職技術人員,在基地配備植保員,指導規范使用農業化學投入品。目前,已建成市級農藥獸藥專營總店1處,鎮和農村社區直供店67家;設立市級化肥專營總店1處,鎮和農村社區專營店60家。另一方面,加強對全社會化學投入品市場規范管理,確定15家化肥、農獸藥批發企業,負責全市化學投入品的網絡建設和批發供應,凈化規范社會化學投入品使用的大環境。
1.3健全科技服務體系,為區域化管理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一是健全區域化管理科技服務組織。整合農業、畜牧、林業等職能部門的科技人員,落實區域化管理科研課題,積極開展良種的引進選育和試驗示范,以及新農獸藥的測試和推廣應用。二是加強區域化管理的宣傳培訓。目前,已聘請檢驗檢疫、農業、外經、畜牧等方面的專家進行骨干培訓20次,培訓人員2萬多人次。通過電視臺開辟專欄、編發科技宣傳冊、開展科技下鄉等形式,培訓農民10萬多人次。三是開展區域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成立農業專家顧問組,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110免費服務熱線,建立“安丘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110”網站,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組織321個,在全市形成了以農業、畜牧、林業等職能部門為龍頭,以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依托,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協會和生產合作社為紐帶,上下貫通,左右相連,點面互動的科技服務網絡。
1.4健全檢驗檢測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對已有的農業、畜牧、質監等檢測資源進行整合,建設了市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在重點蔬菜生產區和批發市場建立了快速檢測點;在外貿食品公司成立了山東省首家自有出口蔬菜檢測中心;在凌河鎮、新安街道分別建設了高標準的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市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為依托,以農產品加工企業檢測資源為主體,農業、畜牧、質監、環保等部門檢測機構共同參與、分工協作的檢驗檢測體系。基本實現了出口農產品從農資、土壤到生產、加工各個環節全過程、無縫隙的監控和檢驗檢測。
1.5健全組織領導體系,形成區域化管理整體推進機制
在國家出口檢驗檢疫部門的指導下,建立了政府主導、龍頭帶動、部門聯動、全民行動“一導三動”的區域化管理推進機制。政府主導,發揮好政府統籌協調、行政推動作用,制定實施規劃,加強政策扶持,搞好組織協調,實施聯合執法和監管。論文參考。龍頭帶動,以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為支撐,擴大基地規模,提高基地管理水平,拓展國際國內市場,示范帶動區域化管理的開展。部門聯動,根據區域化管理的總體規劃和重點工作,明確相關部門在區域化管理中的職責,做到既各負其責、分工把關,又協作配合、執法聯動,強力推進區域化工作開展。全民行動,通過宣傳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和農產品安全意識,真正調動全體農民群眾參與和支持區域化管理的積極性,形成了區域化管理的濃厚氛圍和強大合力。
2.初步成效
2.1創新了管理模式,建立了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效機制
通過組建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協調組織和機構,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了政府部門的人力、技術和執法管理資源,形成了長期穩定、聯合協作、富有成效的工作機制。
2.2擴大了標準化基地規模,降低了基地建設管理成本
全市標準化基地由原來的6.5萬畝擴大到30萬畝,有效解決了企業基地過于分散、管理費用過高等問題,降低了基地建設管理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建設一個300畝的標準化基地,可節約7.8%的用地,每年節約管理成本10萬元,農業化學投入品使用成本降低15%。
2.3提高了安丘出口農產品質量和知名度,擴大了農產品出口創匯
安丘區域內各類蔬菜的藥殘檢出率(含藥殘達標蔬菜)由實施區域化以前的17.2%下降到目前的2.4%。供港蔬菜從未發生投訴問題。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今日關注》、《東方時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香港《大公報》、山東電視臺等欄目對安丘市實施區域化建設的做法進行了宣傳報道。
2.4減少了污染,保護了環境
規范使用農業化學投入品,有效地控制了農業污染,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促進了全市生態文明建設。
2.5培育了新型農民,加快了新農村建設進程
中圖分類號: G2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1-0124-02
一、科技文獻信息服務體系
科技文獻是記錄科研成就或知識的載體,從形式上表現為科技圖書、科技期刊、科技報告、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專利文獻、標準與計量文獻、工藝與技術方法文獻、聲像資料以及網絡多媒體數字化信息等。科技文獻信息服務就是通過對科技文獻的搜集、整理、傳播來及時為用戶提供科技信息服務。建設陜西省科技文獻信息服務體系就是要將傳統的科技文獻信息服務業務和現代的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網絡平臺結合起來,以陜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為中心信息服務機構和陜西省圖書館為中心公共圖書館服務機構,以已有的文獻資源為基礎,以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現代通訊技術、數據庫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支撐,運用情報學和圖書館學的手段對文獻信息進行歸類和重組,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圍繞文獻資源進行集成揭示,發現和挖掘其中知識內涵與知識關聯,提供科技文獻資源的專題服務和增值服務,并對不同服務對象采用不同信息服務方式的方案,針對不同用戶的特點,從大量的信息資源中分析、篩選、整理,為用戶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實現對陜西省的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科技創新的支持和推動。陜西省科技文獻信息服務體系通過開展科技咨詢、科技成果促進轉化推廣服務、科學技術普及宣傳服務,并為高新技術企業搭建高新技術研究轉化服務平臺,為科研機構研究新技術、新科研成果推廣提供新途徑,不斷的促進陜西省的科技創新事業。
二、陜西省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系統
(一)專業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網絡系統
以陜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為中心,將全省各級科技信息研究機構聯結起來,建成陜西省的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網絡系統。陜西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承擔陜西省科技文獻資源平臺、科技數據平臺的建設,已建立了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西安鏡像站、陜西省科技圖書文獻共享服務系統(SNSTL)、陜西省科學數據共享平臺、陜西省主導產業科技情報服務平臺(SNSTI)和維普、萬方、同方三大數據資源鏡像系統,引進GPD全球產品樣本數據庫和DIALOG、STN國際聯機檢索系統以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圖書館、國防科工委聯機檢索系統。同時擁有八國兩組織專利說明書全文、中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8000多萬冊(件)中外文檢索刊物、科技報告、各類年鑒等豐富的科技文獻資源,為管理部門、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提供各種信息和情報服務,重點面向廣大科學技術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
(二)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系統
陜西省共有公共圖書館111個,地縣級公共圖書館建有電子科技閱覽室、古籍文獻閱覽室、報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少兒閱覽室。陜西省圖書館作為全省最大的綜合性、研究型公共圖書館,是陜西地方文獻收藏中心,擁有館藏紙質文獻、館藏數字資源、特色數據庫、省情文獻等文獻資源,形成了以陜西地方文獻、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新興學科為主體的涵蓋各個學科領域的綜合性藏書體系。截至2008年底,館藏紙質文獻量累計達315萬冊(件),館藏數字資源主要包括CNKI系列數據庫、萬方數據資源、中外文專利數據庫、中國標準文獻數據等數字資源。公共圖書館在文獻資源方面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印刷型(紙質)文獻,特別是圖書、雜志和報紙的采集、整理、收藏與借閱服務,面向社會各個階層,為各種人群提供服務[1]。陜西省高校圖書館的藏書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主要是專業學科文獻、各種特色文獻、教學與科研參考文獻和大學生全面發展所需的中外優秀書刊。但是,高校圖書館主要根據學校教學需要,側重采集、收藏、建設與本校教學、研究關系較為密切的文獻資源及各種特色文獻,館際協作較少,重復建設和購買多,其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本校師生員工,對社會相對比較封閉[2]。陜西省醫院圖書館主要是為醫院的醫學科技人員提供信息服務,科技人員通過查閱醫學文獻信息,獲得最新的醫學信息,進行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多數圖書館規模小,文獻品種少,文獻類型不豐富,文獻載體多以印刷型文獻為主,數據庫種類(尤其外文數據庫)少。同時,只有個別醫院圖書館開展文獻傳遞服務[3]。
(三)中小企業創新科技服務網絡系統
陜西省由各級政府建立的為中小科技型企業創業發展提權交易、融資擔保、創業孵化、科技轉化、項目策劃、質量控制等咨詢類機構已初步形成體系,僅省市、區縣已建立的生產力促進中心已達50余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鼓勵并優先支持產、學、研聯合創新項目,優先支持處于種子期、初創期的重點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中試,優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技術、高附加值、節能降耗、有利環境保護以及產品出口的各類項目。高新區企業孵化器和各類科研中試基地正在發揮孵化作用,各類項目評估、分析測試、專利、律師事務等機構正在發揮公共性科技服務作用。
(四)西安科技大市場
西安科技大市場由“一網一廳一系統”構成。“一網”是指科技資源信息網,匯集了西安高校院所、軍工單位、科技企業、服務機構在人才、設備、技術、成果、資金等方面的科技資源,是重要的科技資源信息交流平臺。“一廳”是指科技大市場服務大廳,位于高新區都市之門B座二層,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成果展示、項目、科技服務等功能區域,提供各類創新。科技大市場以大廳為載體,以網絡服務體系為支撐,“一系統”是指技術信息和在線交易系統,把有形平臺與社會市場體系結合起來,通過服務大廳、門戶網站和800熱線等快捷、有效的溝通渠道,促進技術交易、設備共享、政策落實和合作交流。
(五)“三農”科技信息服務網絡
建成不同層次的,具備寬帶、高速、大容量、多媒體等特點的農業信息系統,結合科技扶貧網、星火計劃網、農業專家大院等,建立起覆蓋全省、聯通省內外、國內外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網絡。大力發展科技信息的網上用戶,培植一批科技信息化示范村;建成一批先進實用的、具有相當規模的農業關鍵性、基礎性和商業性數據庫,建成具有陜西特色的蔬菜、果品、畜禽及中草藥等高效經濟領域內的智能化農業專家系統;建立一批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示范區。
三、陜西省科技信息服務內容
(一)科技文獻咨詢服務
通過科技信息服務網絡系統提供各類中外文期刊、中外文會議論文、中外文學位論文、中外文專利成果、中國國家標準、計量檢定規程庫、國外科技報告、國外標準等各類科技文獻。通過數據挖掘技術、知識發現手段在產業門戶網站、海量科技文獻數據庫中采集、挖掘產業導向政策、產業前沿技術、產業聚焦問題、產業發展專利論文,整理分析后自動形成簡報摘要,主動推送給用戶。通過對某一產業的相關技術在一定時間段內相關文獻主題詞或關鍵詞出現的頻率和變化規律,勾畫出該學科技術趨勢變化曲線,從文獻計量學角度揭示該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技術動向。根據用戶需求,依托海量中外文科技文獻資源和互聯網信息資源,借助情報加工分析軟件,通過專業的專家咨詢服務團隊的調研、分析,為用戶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咨詢分析服務,包括:專題資料收集、專題信息咨詢分析、事實查詢、文獻綜述等服務。
(二)科技成果促進轉化推廣服務
支持和鼓勵各地區、各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學術團體以及個人以多種所有制形式建立技術貿易機構,設置技術市場、流動技術市場,搭建一個專業、規范、全面的推廣交易平臺,為專利成果持有人提供展示、咨詢、交易的全方位服務,為市場中的買賣雙方創造最便捷、最暢通、最高效的交易環境。廣泛開展技術交易會、招標會、洽談會、信息會、科技集市,組織不同形式的科研生產聯合體。通過對全省科技成果的審查登記、全省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成果公告及科技獎勵、科技成果檔案的管理和統計分析,積極推進全省科技成果交易及轉化。應通過加強科技信息服務,將科技成果應用范圍、市場前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信息提供給產業部門,加快科技成果信息交換的速度,實現科研院所與產業部門之間的技術提供和技術需求結合的良性循環,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4]。
(三)企業科技服務
為中小科技型企業創業發展提權交易、融資擔保、創業孵化、科技轉化、項目策劃、質量控制等咨詢類機構已初步形成體系,其中孵化基地可提供信息網絡共享服務空間、經營辦公場地、商務中心等基礎設施,擁有完善的信息網絡與電子商務平臺,可提供辦公、會議、信息服務、培訓、企業咨詢、成果推廣,科技計劃項目咨詢、包裝、申報,國際合作交流等系列服務。
(四)科學技術普及宣傳服務
面向廣大農民,服務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科普視頻、農技協、農村科普基地等科普設施,組織農業專家、鄉土專家和大學生志愿者服務隊伍,舉辦農業科技知識、醫療及生活保健科普講座,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打造科普惠農平臺,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在廣大農村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社會風尚。
四、陜西省科技信息服務不足與建議
(一)科技平臺系統的整合協作
各級各類型科技平臺系統由于各參與主體之間的關系缺乏必要的經濟聯系和合作的驅動力,因此表現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參與主體之間的關系不緊密,沒有形成和衷共濟的力量。事實上,國內各省市的平臺因行政命令一時興起,重復建設嚴重,過后的維護、發展、資源更新比較慢[5]。各級各類型科技平臺系統通過數據資源的研究與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分工協作的理念,按照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加強跨區域的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和統籌規劃,集成多種科技服務功能,整合各類科技資源,以滿足技術轉移和科技創新過程中的多樣化需求[6]。
(二)科技文獻信息服務功能的一體化
傳統的科技文獻資料主要依靠紙質文獻向讀者提供各種咨詢服務、文獻檢索服務等,現在網絡環境下除了為讀者提供最直觀和最直接的全文信息瀏覽,數據文獻下載,信息傳遞和專門的信息咨詢,信息、發送、網頁制作等網絡項目服務。這種文獻檢索功能和文獻提供功能于一體的科技信息服務,使得科技文獻能為廣人讀者提供多渠道,深層次,全方化的信息化服務。要強化網絡和信息服務意識并把傳統的文獻服務提高到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信息服務和知識服務的高度。科技服務部門組建適合本地特色的專家網,組織專家對行業發展及信息服務方向提供指導,不斷提高本單位的人員素質,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信息檢索、競爭情報、數據平臺維護知識培訓特別是要提高工作人員的信息服務意識[7]。
(三)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系統的長效發展
鑒于科技信息服務的重要性和社會效益,陜西省各級相關部門應對各類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系統進行穩定、持續的投資,實現科技信息服務長期發展的機制和實施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有獨創性和革新性的新事業,以期逐步擴大參與機構,鞏固科技信息服務的發展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靜.陜西省公共圖書館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陜西省59個公共圖書館的實地調查分析[J].圖書館建設,2007(2):97-99.
[2] 周應萍.陜西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6(21):5-7.
[3] 張曉文,王秉康,劉紅鷹,等.陜西省醫院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現狀調查與分析[J].航空航天醫藥,2009,20(1):63-65.
[4] 唐淑香,李麗.科技成果管理與科技信息服務[J].云南科技管理,2006(3):59-60.
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唐忠民認真落實國家產業政策、信貸政策和監管政策要求,加強與地方黨政的溝通協調,與各市(州)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深度融合地方經濟,突出打造普惠金融、農業產業化金融、縣域金融、城鎮化金融、生態金融和全民創業金融“六個金融”,大力支持“三農”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
傾心金融服務社會民生。唐忠民倡導普惠制金融,推進城鄉基本金融服務均等化。潛心打造“民生工程”,深耕農村金融市場,研發百余種金融產品。強化科技支撐,增強服務功能,面向千家萬戶開展普惠型服務。大力開展“三幫扶”活動,在全省60個村建立幫扶聯系點,通過信貸支持、傳授致富技術、引進致富項目、培養大學生村官、培養致富帶頭人,助推農民共同富裕。
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仍然面臨著“網破、線斷、人散”的局面,農業科技資源分散、條塊分割嚴重,重復建設、封閉運行突出,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尚未形成,信息瓶頸、梗阻現象相當普遍,涉農企業、合作組織、農民群眾急需的科技經濟信息無法及時獲取和。以需求為目標、市場為導向,整合各類涉農科技資源構建的簡便、快捷、經濟、實用的戶戶通平臺,其優勢體現在:有利于提高各級政府、涉農組織聯動解決“三農”問題的協作能力,較好地解決農業科技服務與農村需求相脫節的問題;有利于推動科學技術和其他生產力要素充分結合.較好地解決了如何提高農村電話電視普及應用率問題;有利于科技信息在農村的適時傳播和廣泛應用,較好地解決農業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問題。
1平臺構建及科技傳播過程
1.1平臺系統體系
戶戶通平臺主要以電話網、互聯網和廣電網為載體,通過語音、視頻和網站提供信息的查詢、、技術支持與協作,解決農業科技信息進村入戶問題,其總體構架包括科技信息需求終端、科技信息處理平臺、科技信息資源系統和科技資源協作網絡等。
科技信息需求終端指戶戶通平臺的受眾對象或目標人群,主要包括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涉農企業、廣大農民和城鎮居民等終端用戶。科技信息處理平臺指系統具備的信息處理和資源配置管理功能,包括數據庫、用戶、權限、角色管理和信息匹配等。科技信息資源系統指市級科技信息咨詢服務系統,主要結合農村需求統一設計數據標準和人機界面,組織信息搜集、分析和加工。科技資源協作網絡指農業與科技管理部門、委托機構、相關單位及專家網絡。
1.2技術功能和傳播過程
(1)技術路線。為了保證戶戶通平臺低成木、高效率地運行,程序設計采用瀏覽器/服務器模式。運用智能體技術,通過專用服務器和特定軟件實施電話網與互聯網的有效連接,如利用系統語音合成軟件使動態文字信息轉換成電話可以識別的語音信息;利用系統上傳下載軟件使戶戶通信息數據庫和互聯網的相關信息互聯互動;利用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使動態信息靜態化、靜態信息號碼化、復雜信息簡單化;利用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使用戶(電話)撥號進人戶戶通系統平臺,查詢互聯網上的科技信息或把自己的信息到互聯網上(稱為電話曲線上網或電話間接上網)。在現有科技信息網絡平臺的基礎上,建立戶戶通信息平臺(外網)和工作平臺(內網),使用統一熱線電話號碼或借助農村遠程教育網,通過人工(或自動)接受與處理,構架用戶與互聯網之間的橋梁,通過各級專家團隊的協作聯動,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技術服務。
(2)平臺功能。戶戶通平臺主要具有信息、資源共享、快速查詢、用戶接人、文字語音轉換、遠程培訓、協作互動、服務管理、系統維護等功能。信息平臺(外網)主要用于公眾信息和用戶供需信息的。工作平臺(內網)作為科技服務資源庫和科技系統網絡調度平臺,存放當地技術、人才、市場信息,以備加工、和應用。
(3)咨詢流程。當用戶通過電話或機頂盒電視咨詢問題時,可根據戶戶通系統提示按鍵進人戶戶通信息數據庫獲取和科技信息。當咨詢者認為信息數據庫無法滿足自己需求時,可根據系統提示進人戶戶通人工服務平臺,工作人員將利用信息平臺進行答復處理。如果用戶提出的問題咨詢服務中心坐席專家不能實時處理,則提交調度服務中心或市縣互動服務平臺,由相關專家借助三方通話予以解答,對于技術性比較強或必須現場處理的問題,調度服務中心將根據情況就近指派專家隨戶戶通現場服務直通車實地解決。
(4)管理模式。戶戶通平臺運行的成敗取決于管理模式是否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前期以政府投人為主,逐漸轉為市場化運作模式。以市場為主的管理模式需在實施過程中逐步探討。當前主要采取以政府為依托、農業和科技部門為主體、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要求的管理模式。可以組建戶戶通調度服務中心、咨詢服務中心、農業專家團隊和科技協作組織。
2戶戶通平臺的運作實踐
蹼陽市在媒體宣傳、熱線咨詢、網絡傳播、實地指導、教育培訓和示范開發“六位一體”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基礎上,結合多年開通17S(要技術)科技服務熱線(160S17S, 1688S17S專家咨詢和語音信箱相結合)的成功實踐,2004年投資15萬元引進神農智能電話查詢系統,開發建成了科技信息戶戶通綜合服務平臺,2005年蹼陽市科技信息戶戶通工程建設項目列人河南省科技攻關計劃,2007年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其具體做法包括:①開發建設了戶戶通綜合服務平臺,該服務平臺是一個集信息查詢、信息、信息管理和呼叫聯動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信息服務系統,由“五個一”構成,即一個戶戶通網管系統、一個戶戶通網站(kjhht.net)、一條戶戶通熱線9600175)、一支強大的專家團隊和一組電話應用終端。②開發建設了科技信息專家數據庫,作為科技信息的主要來源和平臺建設的核心。③引進開發了虛擬電子郵件系統,可以支持農戶利用電話接收、發送“電子郵件”。④開發建設了農業科技短信平臺,可以為用戶提供農業技術、市場預測、市場行情、供求信息、務工信息和農家樂等點對點服務。⑤開發了科技信息供需甄別系統軟件,可以把復雜信息簡單化,解決農民甄別真假信息能力較弱的問題。⑥組建了一批綜合性機動化的專家團隊,利用戶戶通熱線、現場服務直通車保證用戶咨詢問題的及時準確解答。⑦編制了戶戶通平臺應用指南,解決了農民如何利用電話間接訪問互聯網的問題。⑧簽訂了符合市場規則的雙贏合作協議,保證了戶戶通平臺的持續運行和健康發展。⑨建立了市縣鄉三級高效協作體制,具備了組織開展聯動協作服務能力。⑩建立了多媒體宣傳推介機制,實現了農民、專家、媒體和戶戶通平臺的良性互動。
由于戶戶通網絡的科技信息豐富實用,專家服務權威熱情,每天都有不少農民拔打戶戶通熱線(9600175)來咨詢各類科技信息。近年來,戶戶通平臺咨詢人數呈現出急劇增長趨勢,有時一天超過50人次。
3戶戶通平臺的成效分析和問題思考3.1應用成果
科學研究和運作實踐表明:戶戶通平臺運用于農業科技信息傳播,主要可以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果:①沖破傳統農技推廣觀念和體制束縛,形成大農業、大科技聯動工作格局,通過建立上下聯動、協調運作機制,可以逐步實現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六化”,即服務組織網絡化、服務管理規范化、服務機構市場化、服務手段信息化、服務利益共贏化和服務能力持續化;②遵循專業化市場化原則,符合現代農業科技傳播的發展規律。平臺的維護運行、信息的采集更新、團隊的服務活動等都需要專業人才和資金支持,長期的運行必然要走專業化、市場化之路;③實行低成本啟動運作,拓展戶戶通網絡發展空間,既不收取信息服務費,也不收取技術服務費,甚至連專家現場技術服務的交通費都不收取,農民獲取和科技經濟信息的成本非常低、熱情非常高,戶戶通平臺在廣大農村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
3.2優勢特點
案例實踐、社會調查和數學統計表明:戶戶通平臺傳播農業科技信息既科學實用又快捷節省,主要優勢包括以下四個方面:①投資量小、覆蓋面大。所有電話普及的鄉村用戶只要有一部電話,記住戶戶通熱線電話號碼,就可以通過平臺查詢、信息。②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傳播內容涵蓋涉農政務、市場供求、農業科技、工業科技、衛生科技和大眾科技等農村科技信息,農民用普通電話即可間接上網交流。③人機結合,異地同步。系統自動應答、晝夜服務,可以通過專家體系異地同步地為農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務。④解決困難,節省花費。用戶不用電腦、不用寬帶,不付信息費,不付專家費,可以大量節省獲取和科技信息的成本。
3.3存在的問題
戶戶通平臺的協作機制不夠完善,人機互動效應需要進一步強化,專家信息庫的先進性和本地化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系統應用查詢方法需要進一步改進,運行成本需要進一步降低,應用終端需要進一步拓展,媒體宣傳需要進一步擴大。
3.4戶戶通平臺的發展思考
(1)從戶戶通平臺傳播農村科技信息的過程看,應該運用現代科技傳播理論,構建高效農業科技信息傳播體系,較好地做到以下三方面的結合:①網絡平臺的規劃建設和協作體系的建立完善相結合。例如,在建成市級戶戶通綜合服務平臺、規劃建設縣區鄉鎮戶戶通信息服務平臺的同時,建立市、縣、鄉三級科技資源協作系統,做到電話曲線上網和專家實時服務的有機結合。②傳統的科技傳播經驗和市場化運行機制相結合。例如,在吸取現場指導和技物結合等傳統農技推廣經驗的同時,進一步引進市場經營理念,用電信運營商的電話資費分成彌補戶戶通平臺維護和運行經費的不足,可以避免重建輕管或有建無管現象的發生。③科技信息傳播方法的實用性和科技信息傳播內容的先進性相結合。例如,戶戶通平臺上網查詢科技信息的方法簡便易行、快捷節省,具有經過專家團隊甄別、符合農村需求的科技經濟信息數據庫,能夠奠定戶戶通平臺的應用基礎。
(2)從戶戶通平臺傳播農村科技信息的內容看,應該以農村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先進實用的科技信息數據庫。不僅要解決好把科學知識和技術信息傳播給一般社會公眾的問題,還要解決好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搜索和甄別問題。科技傳播的信息量和復雜度急劇增加,科技傳播過程的不確定因素也日益劇增。戶戶通平臺在選擇相關信息時,要忽略不相關或者不先進、不實用、不準確、不科學的信息方面。另外,要充分發揮科技專家團隊的作用,盡量減少農民選擇應用科技信息時的盲目性,增強科技傳播、信息傳遞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并使傳播內容更加適應傳播體制,傳播方法更加適應農民需求。
(3)從戶戶通平臺傳播農村科技信息的效果看,應該更加符合中國農村科技傳播的現實,既要解決或彌補當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也要解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技術信息棚架,以及農民急需的各種經濟信息、技術服務無從獲取的問題。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村信息化指日可待,農民科技經濟信息需求與日俱增,農村通訊事業長足發展,戶戶通平臺的應用前景自然會更加廣闊。
1山西農村技術市場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自主的基礎,而我省發展農業面臨著土地減少、水資源貧乏、人口增加等諸多制約因素。要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使我省5年實現糧食自求平衡、農村達小康目標,關鍵在于依靠科技進步。
農村技術市場是科技與經濟的橋梁。發展和開拓農村技術市場,加速溝通科技部門與農業和鄉鎮企業的聯系,加速農業和鄉鎮企業科技成果由知識形態向商品形態、由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縮短農業科技與農村經濟一體化進程,才能實現科技興農。
山西省農村技術市場發展形勢一直較好,特別是國家科委于1992年確定洪洞縣、襄汾縣為全國農村技術市場試點縣后,我省農村技術市場得到長足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技術市場先進縣和鄉,如朔州城區、夏縣、侯馬市、壽陽縣、大同市小南頭鄉等。但也存在許多問題:一是農村技術市場管理薄弱,大多數技術市場管理機構無編制、無人員、無經費,難以開展經常性的管理和服務工作;二是缺乏發展和開拓農村技術市場的優惠政策,難以調動科技人員、鄉鎮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三是普遍沒有實行技術合同,現有的技術市場優惠政策難以落實;四是技術信息少、資金少,難以轉化技術成果;……。
目前,要發展和開拓農村技術市場,就必須逐步解決農村技術市場存在的上述主要問題,同時要加強和開發農村技術市場的服務功能,扎扎實實為農業和鄉鎮企業辦一件或幾件實事,轉化一項或幾項技術,推銷一個或幾個新產品,逐步把農民及鄉鎮企業吸引到技術市場上來,靠技術市場求生存、找出路、謀發展。
2關于發展山西農村技術市場的幾點意見
(1)緊緊圍繞山西省科教興農的5大重點工程吸收、應用、推廣新技術。
種子工程、節約灌水工程、旱作農業工程、農畜產品加工工程、人才開發工程等5大重點工程的完成,要靠科技,要靠科技成果的轉化。為此,要充分發揮農村技術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凡有利于完成5大重點工程的科技成果,應及時匯報、積極吸引、認真推廣。其中:種子工程:應抓選育,引進優質高產新品種,有條件的縣,應逐步形成新品種選育、引進、試驗、生產一條龍服務。節約灌水工程:應研究當地的實際情況,引進、推廣先進節水技術,有條件的,可引進高效節水技術設備。旱作農業工程:應抓改土和保墑新技術和設備。農畜產品加工工程:應抓農畜產品保鮮、加工、儲運、包裝技術和設備。
人才開發工程:應抓緊對農民的科技培訓,特別是宣傳普及實用技術,培育農民科技人才。
(2)積極為省科委確定的龍頭企業服務。
山西省科委為了打好科技扶貧攻堅戰,搞好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1997年培育和完善了大約100個以科技為先導的“公司加農戶”龍頭企業。農村技術市場應把壯大龍頭企業作為今后的一項重要任務。一要加強與龍頭企業的聯系,深入了解龍頭企業的產品結構、技術現狀、農戶要求及存在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二是盡快研究掌握龍頭企業對科技成果的需求,有的放矢地開展服務工作,引進科技成果,幫助技術改造等,提高龍頭企業的經濟效益;三是協助龍頭企業引進人才和資金,促進龍頭企業攀登新高峰;四是發現和培育各行各業的新的“公司加農戶”龍頭企業;五是不斷總結農村技術市場為“公司加農戶”龍頭企業服務的經驗,并在適當的時候,召開專門會議交流、研究。
(3)建立農村技術市場網絡,交流情報,開展聯銷。
農村技術市場受縣域和地(市)域的影響,各方面的交流都比較困難,因此建立省、地(市)、縣(區)、鄉(鎮)四級技術市場網絡交流情報、開展聯銷十分必要。
交流情報。即要求省、地(市)、縣(區)、鄉(鎮)四級科技部門各指定一名技術市場管理人員負責搜集農村技術市場買賣雙方的供求信息,然后由下而上逐級傳遞,每傳遞一次,接受部門應整理、過濾一次,對本地區能夠消化的供求信息,不再向上傳遞。反之,仍應向上傳遞,一直傳遞到省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省市場辦對下邊傳遞的供求信息應認真對待,整理后輸入計算機,并盡快將供求信息傳遞到有關部門,然后將供求銜接情況逐級或直接反饋回去。
開展聯銷。聯銷是技術市場服務的一種形式,負責農村技術市場技術信息供求的人員可兼任聯銷員。聯銷員的主要責任是負責技術成果和新產品的銷售。聯銷方法同情報交流。聯銷側重推銷縣“龍頭”企業產品、各種優良品種、各種新肥料、新的農作方法以及適合農業和鄉鎮企業的科技成果。
(4)開展技術市場“結對”活動。
1山西農村技術市場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自主的基礎,而我省發展農業面臨著土地減少、水資源貧乏、人口增加等諸多制約因素。要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使我省5年實現糧食自求平衡、農村達小康目標,關鍵在于依靠科技進步。
農村技術市場是科技與經濟的橋梁。發展和開拓農村技術市場,加速溝通科技部門與農業和鄉鎮企業的聯系,加速農業和鄉鎮企業科技成果由知識形態向商品形態、由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縮短農業科技與農村經濟一體化進程,才能實現科技興農。
山西省農村技術市場發展形勢一直較好,特別是國家科委于1992年確定洪洞縣、襄汾縣為全國農村技術市場試點縣后,我省農村技術市場得到長足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技術市場先進縣和鄉,如朔州城區、夏縣、侯馬市、壽陽縣、大同市小南頭鄉等。但也存在許多問題:一是農村技術市場管理薄弱,大多數技術市場管理機構無編制、無人員、無經費,難以開展經常性的管理和服務工作;二是缺乏發展和開拓農村技術市場的優惠政策,難以調動科技人員、鄉鎮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三是普遍沒有實行技術合同,現有的技術市場優惠政策難以落實;四是技術信息少、資金少,難以轉化技術成果;……。
目前,要發展和開拓農村技術市場,就必須逐步解決農村技術市場存在的上述主要問題,同時要加強和開發農村技術市場的服務功能,扎扎實實為農業和鄉鎮企業辦一件或幾件實事,轉化一項或幾項技術,推銷一個或幾個新產品,逐步把農民及鄉鎮企業吸引到技術市場上來,靠技術市場求生存、找出路、謀發展。
2關于發展山西農村技術市場的幾點意見
(1)緊緊圍繞山西省科教興農的5大重點工程吸收、應用、推廣新技術。
種子工程、節約灌水工程、旱作農業工程、農畜產品加工工程、人才開發工程等5大重點工程的完成,要靠科技,要靠科技成果的轉化。為此,要充分發揮農村技術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凡有利于完成5大重點工程的科技成果,應及時匯報、積極吸引、認真推廣。其中:種子工程:應抓選育,引進優質高產新品種,有條件的縣,應逐步形成新品種選育、引進、試驗、生產一條龍服務。節約灌水工程:應研究當地的實際情況,引進、推廣先進節水技術,有條件的,可引進高效節水技術設備。旱作農業工程:應抓改土和保墑新技術和設備。農畜產品加工工程:應抓農畜產品保鮮、加工、儲運、包裝技術和設備。
人才開發工程:應抓緊對農民的科技培訓,特別是宣傳普及實用技術,培育農民科技人才。
(2)積極為省科委確定的龍頭企業服務。
山西省科委為了打好科技扶貧攻堅戰,搞好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1997年培育和完善了大約100個以科技為先導的“公司加農戶”龍頭企業。農村技術市場應把壯大龍頭企業作為今后的一項重要任務。一要加強與龍頭企業的聯系,深入了解龍頭企業的產品結構、技術現狀、農戶要求及存在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二是盡快研究掌握龍頭企業對科技成果的需求,有的放矢地開展服務工作,引進科技成果,幫助技術改造等,提高龍頭企業的經濟效益;三是協助龍頭企業引進人才和資金,促進龍頭企業攀登新高峰;四是發現和培育各行各業的新的“公司加農戶”龍頭企業;五是不斷總結農村技術市場為“公司加農戶”龍頭企業服務的經驗,并在適當的時候,召開專門會議交流、研究。
(3)建立農村技術市場網絡,交流情報,開展聯銷。
農村技術市場受縣域和地(市)域的影響,各方面的交流都比較困難,因此建立省、地(市)、縣(區)、鄉(鎮)四級技術市場網絡交流情報、開展聯銷十分必要。
交流情報。即要求省、地(市)、縣(區)、鄉(鎮)四級科技部門各指定一名技術市場管理人員負責搜集農村技術市場買賣雙方的供求信息,然后由下而上逐級傳遞,每傳遞一次,接受部門應整理、過濾一次,對本地區能夠消化的供求信息,不再向上傳遞。反之,仍應向上傳遞,一直傳遞到省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省市場辦對下邊傳遞的供求信息應認真對待,整理后輸入計算機,并盡快將供求信息傳遞到有關部門,然后將供求銜接情況逐級或直接反饋回去。開展聯銷。聯銷是技術市場服務的一種形式,負責農村技術市場技術信息供求的人員可兼任聯銷員。聯銷員的主要責任是負責技術成果和新產品的銷售。聯銷方法同情報交流。聯銷側重推銷縣“龍頭”企業產品、各種優良品種、各種新肥料、新的農作方法以及適合農業和鄉鎮企業的科技成果。
(4)開展技術市場“結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