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6: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氣象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流域水位情況
2014年7月11—18日,湘中偏北地區特別是沅水流域出現強降雨,11日8:00至18日20:00,湘西自治州中南部、懷化中北部地區累計降水量超過250mm,湘西吉首市累計降雨量達480.6mm,鳳凰縣累計降雨量達457.1mm,懷化辰溪累計降雨量達419.8mm,過程流域累計降雨量見圖2。受上游持續強降雨影響,地處沅水流域中游的五強溪水庫入庫流量不斷增加,水位逐步逼近保證水位108m。7月17日5:00,五強溪水庫下泄流量達到了26000m3/s,10:00沅水流域桃源站、常德站、漢壽站全面超過保證水位;17:00桃源站水位達到47.05m,突破1996年46.9m的歷史最高水位。與此同時,常德市境內沅水干支流地區也出現較強降水,導致沅水流域沿岸水位不斷上升,沅水流域桃源站7月17日23:00水位達47.37m,超過歷史最高水位0.47m,7月16日8:00至19日00:00,桃源站在警戒水位上運行了64h。此次沅水流域特大洪水持續時間長、強度大,給其下游地區農業、交通等行業及人民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據統計,此次特大洪水導致常德市140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10.01萬人,倒塌房屋781戶1779間,嚴重損壞1727戶4195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3.5萬hm2,其中成災面積9.29萬hm2,絕收3.92萬hm2,直接經濟損失16.9億元。2預報預警從整個過程來看,常德市、縣2級氣象部門對此次暴雨過程在暴雨落區、強度預報基本準確,精細化程度也較高。常德市氣象臺提前5d關注了上游地區的強降雨及上游地區的大暴雨對下游地區水位的影響,特別關注到了中上游的五強溪水庫的蓄水情況,同時關注到強降雨帶后期會影響常德所轄區域。16—18日強降雨帶臨近常德市時,及時暴雨、雷電等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16日20:00至19日8:00共暴雨黃色、橙色紅色預警信號9次,共9縣(區、市)。據對市氣象臺此次過程的強降雨、暴雨等預警消息的提前量為5d左右,而對短時臨近預警信號提前量的統計,預警的提前量都在1h以上,部分預警的提前量在1~3h。
3氣象服務特點分析
“14.07”沅水流域暴雨洪澇決策氣象服務流程。根據決策服務工作流程,分析此次氣象服務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流域聯防、資料實時共享,為流域防洪贏得了主動性
湖南省境內有湘資沅澧四大水系,流經常德轄區的為沅水和澧水。多年來,水情和水患已成為常德最大的市情和隱患,因此流域聯防歷來是常德防御流域性洪水的寶貴經驗之一。在“14•07”沅水流域超歷史暴雨洪澇氣象服務過程中,常德市氣象部門同樣借鑒了以往好經驗:時刻關注上游地區的雨情、水情信息,與上游的銅仁、黔東南及湘西自治州、懷化氣象臺保持緊密聯系,對強降雨落區、強度及天氣系統將來的演變趨勢進行加密會商。7月11—19日,除了每天固定的每隔3h交換各自轄區內的雨情、水情、災情信息,還不定時開展強降雨天氣系統演變會商,為下游地區開展決策氣象服務贏得了主動性。
3.2決策氣象服務穩步跟進,為政府應對流域性洪水提供有力保障
針對“14•07”沅水流域暴雨洪澇過程,常德市氣象局在過程前詳細預估、過程中緊密跟蹤、過程后及時影響評估,決策氣象服務效果良好。7月11—19日,常德市氣象局共《重大氣象信息專報》2期、《氣象專題匯報》2期、《中小河流洪水預警信號》2期、《城市內澇預警信號》1期、與國土部門聯合《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2期、為農業部門提供《為農氣象服務專題》1期。各類決策服務材料均在第一時間呈送至市委、市政府及其他防汛抗旱成員相關單位,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迎戰暴雨,進行防汛抗災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根據常德市氣象局預報,7月10日下午常德市防汛指揮部向各縣(區、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市防汛指揮部各成員單位下發《關于迅速做好迎戰新一輪強降雨的緊急通知》,要求全市相關部門做好強降雨天氣的應對工作。過程中常德市氣象局還進行了滾動決策氣象服務,每天提供天氣實況、防御氣象災害提示等快捷的決策氣象服務產品。
3.3預報預警信息及時快速,強化了暴雨洪水預警信息向基層的延伸與跟蹤服務
多年來,氣象部門與通信運營商建立了預警的長效機制,氣象災害預警短信全網工作流程不斷完善。其成果在此次暴雨洪水過程也得到了顯現,進一步提高了預警的提前量和時效性,強化了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向基層的延伸和跟蹤服務。此次超歷史暴雨洪水過程,常德市氣象局從11日起每日通過常德氣象網、電視天氣預報節目、手機短信、96121聲訊電話、氣象電子顯示屏等自主媒體和多種渠道,及時重要天氣實況、最新天氣預報及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等氣象信息。過程前2d和過程期間與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社會媒體展開充分合作,群媒聯動,實現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廣傳播。7月16日8:00至19日8:00上游來水與本地強降雨相疊加期間,通過預警信息平臺向全市防汛責任人、各級地質災害責任人、中小學校安全責任人、交警指揮人員及氣象信息員暴雨、雷電、大風等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共計13次,共計60萬人接收預警短信。通過手機短信平臺向社會公眾強降雨天氣消息200萬人次。多位氣象信息員均表示他們通過收到的氣象預警短信參加救災搶險。
3.4部門合作與媒體聯動,共同迎戰流域暴雨洪澇
由于此次過程持續時間長、強度大,可能引發中小河流洪水及滑坡、泥石流、城市漬澇、農業災害,常德市氣象局加強了與國土、水利、電力、住建和農業部門的聯合會商。7月13日制作《為農氣象服務專題》1期,16、17日聯合國土部門《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2期,16日下午城市內澇預警信號。在接到氣象部門暴雨預警后,常德市水利局立即啟動應急方案,城管、市政以及各職能部門在暴雨前做好全員上崗到位準備,縣、鄉各級政府立即安排調度抗災應急物資和設備,做好抗災救災準備;防汛、國土部門加派人手對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尾礦庫和病險山塘水庫加強巡查排險,確保堤壩安全;市政部門疏通和清理城市排水管道,防止城市內澇;各大水庫提前調度水庫庫容,確保下游城市安全度汛。針對即將開始的暴雨過程,7月11日上午《常德氣象網》率先發天氣頭條新聞《15-17日我市將有大范圍強降水來襲》,同步向《常德日報》《常德晚報》《民生報》《瀟湘晨報》《紅網》《尚一網》等市內主流媒體提供新聞通稿。7月16日常德交通廣播電臺、鼎廣新聞電臺電話連線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詳細解讀此次暴雨洪澇過程。常德市氣象局抓住時機,部門聯動,群媒聯動,共同迎戰暴雨,社會效益顯示。
4服務效果分析
“14•07”沅水流域超歷史暴雨洪澇過程,雖然持續時間長、范圍廣,但由于常德市氣象局預報準確,預警信息及時,氣象服務細致到位,加之部門聯動響應快,社會媒體參與度廣,使得過程災害性影響控制得當,各級黨政領導、社會各界和廣大公眾對氣象服務給予了高度評價。
4.1決策服務效果
根據常德市氣象7月10日、13日、14日的《氣象332專題匯報》、15日的《重大氣象信息專報》等決策氣象服務材料中的氣象預報信息:市防指提前調度下游水庫騰庫迎洪,對蓄水較高的五強溪實行錯峰泄洪,為迎洪調峰做好了準備,并為后期有效蓄水創造了較大的經濟效益。據了解,根據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市、縣2級政府及基層氣象信息員通力合作,截至19日8:00,全市共緊急轉移安置群眾5萬余名,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4.2公眾評價
對“14•07”超過歷史暴雨洪水過程的氣象服務,常德市氣象局電話回訪預警短信用戶,90%以上用戶表示預警信息及時準確,對減少災害損失起到關鍵性指導作用。
4.3媒體評價
此次流域性暴雨洪水過程及其氣象服務受到各大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5思考與啟示
(1)準確及時的天氣預報是做好重大氣象災害應對服務的基礎。“14•07”過程除了在氣象服務技巧和社會應急管理上有所改進外,暴雨過程的準確預報是主因。氣象服務是否成功與天氣氣候預報預測的準確及時程度密切相關,是最直接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氣象部門應該重點加強強降雨預報技術的研究,提高暴雨落區、發生時間和強度的預報水平。
(2)流域資料實時共享是流域防洪的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此次過程中,上游的銅仁、凱里、懷化地區的雨情、水情及災情信息及時為下游地區共享,特別是五強溪庫區的庫容、入庫流量、出庫流量、水位變化等信息流域資料的實時共享,為下游常德地區科學防洪決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決策依據,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截止到目前,農業保險在世界范圍內已發展了100多年。現今,農業氣象保險發展繁盛,已有100多個種類。19世紀中葉,國外開始出現農業保險。法國是最初實施農業保險的國家,時隔大約半個世紀,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才陸續開展農業保險的推廣工作。農業保險在西方國家的廣泛應用對世界的農業生產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相對于國外農業氣象保險服務的成熟,國內的則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我國初步推行農業保險政策。經過30多年的發展,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
1.2農業保險氣象服務的影響
因素全球經濟迅速發展,為農業氣象保險行業的成長提供溫床,但是隨著工業化的加劇,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了嚴重污染,氣象災害頻發,農業氣象保險的發展受到牽連。我國是農業大國,又是人口大國,氣象對農業保險業的影響顯然易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開啟,市場化經營要求我們應對風險的手段要更加靈活,不僅限于要防范,還要承擔著世界先進產品給我們帶來的沖擊和壓力。農業保險機制不健全,應對風險滯后的現象普遍存在,以及人們對農業保險服務認識的不足,導致我國的農業保險行業發展態勢低迷。諸多問題給農業保險服務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2農業保險氣象服務的實施意義
2.1增加利益減少損失
為了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保險公司自覺地探索經營農業保險的路子。現階段,天氣預測技術日益成熟,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氣候受到大氣污染的影響,但是保險公司的風險成本大幅度降低,這預示著氣象保險行業有一個光明的前景,這也會促使更多保險公司的產生,進而行業進入優勝劣汰的階段,形成良性發展。不難推斷在不久的將來,保險公司創造出的財富是不可限量的。對于收入相對單一的農戶來說,國家補貼和買入氣象保險的雙重保障,能緩沖意外風險的破壞,避免遭遇重創性的損失。
2.2促進氣象行業的技術更新
隨著科技高速發展,新的氣象監測技術層出不疊。各國也為獲取更加準確的氣象信息,進一步加大對氣象規律的研究力度。監測機構對氣象變化的高度要求和廣大民眾對氣象信息的依賴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競爭等因素都促進氣象監測技術的飛進。越來越凸顯的氣象規律為科研事業理清了思路,專業的研究隊伍發揮自身優勢進行對氣象變化做出更加精細的分析,推進著農業氣象保險服務的發展進程。
2.3提高我國國際地位
當今社會的競爭莫過于人才的競爭。農業氣象保險是一項科技含量高的產業,聚集了眾多的高素質人才,這令氣象研究群體備受關注。氣象學涉及到多項科研方向,發展空間廣闊,只有行業的快速發展才能吸引更多的專業人士投入到行業建設中來。中國正處于現代科技的起飛階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著這個行業發展的機會,吸引各方學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應,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產生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
3農業保險氣象服務的實施策略
推行保護政策。面對農業保險服務行業的不穩定,中國政府要建立健全氣象監管體制,對氣象走勢做出準確預報,加強對工業污染的監管力度,發展綠色工業,減少環境污染給氣象工作帶來的危害,出臺一系列慰民政策,規范保險交易市場。提高大眾對氣象投保工作的認知程度。利用媒體加強氣象保險的宣傳,普及農業氣象保險常識,講解農業保險的益處,增強民眾自愿參保的信心,為農業保險大范圍的推廣制造輿論基礎。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農民文化的缺乏導致對政府的相關政策理解不到位,延遲了落實進程,從而給民眾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此外,科學的氣象知識使農民應對災害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日常生活中規劃風險,進而促進其對農業保險的接納。
氣象保障部門只是單純的提供氣象信息,不同的農業生態作物在不同氣候下所受的影響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要對農業提供氣象保障,有效布局生態農業結構,就需要明白氣候與作物生長的關系,以下幾個因素是最為主要的:溫度因素,溫度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產量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農作物的活躍生長溫度要大于10℃,作物在生長氣期每天溫度累積的總和,稱之為積溫,根據積溫基本上我國可以劃分出5個溫度帶,分別是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以及寒溫帶。當白天溫度和陽光適宜便于作物光合作用,可以產生更多的養分,夜間溫度低光照少,呼吸作用下降,便于自身養分積累;水分和光熱,不同作物對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水稻甘蔗等作物就是需要水分多的作物,而甜菜高粱等就相對需要較少,然而我國降雨量分布極不均衡,年降水量以400mm為標準,東西主要產業分別是種植業以及畜牧業,又以800mm年降水量將南和北劃分為水田農業以及旱田農業。當水分和光熱在空間地域上結合得越好,作物的生長也就越好,不同季節不同氣候不同地域水分和光熱相差加大,因而對農業作物的生產也有著重要制約作用。
2氣象保障對生態農業發展的影響
隨著現代化氣象設備的運用,目前我國的氣象預測也越來越準確,氣象保障可以為農民提供良好的預防提示,及時掌握天氣變化,做好作物生產的保護對策,從而保障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其主要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影響產業結構,氣象保障服務可以精準地提供各個地區的氣候條件,便于作物根據自身的生產特點進行產業布局,從而避免盲目的產業結構調整;影響產量和質量,在不同氣候環境下,作物的產量由于受到溫度、光熱、水分等因素的影響,會導致作物產出的質量和產量都受到影響,其氣象保障正好可以根據準確的氣候信息指導種植方法的改善,從而達到效益最大化;預警自然災害,保護環境,天有不測風云,往往一場嚴重的自然災害會使得收成顆粒無收,良好的氣象保障服務可以提前預警,便于對作物提前做出方法措施,以免受災,氣候的變化往往也會改變作物生長環境的變化,氣象保障服務可以提供有效的天氣數據,便于作物種植的轉移,從而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二進一步加強氣象保障服務
隨著農業結構升級,對氣象保障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需要更專業更精確的氣象保障,對此,除了繼續保持發揮原有的氣象服務優勢外,也要努力提高氣象服務標準,拓展更多的氣象保障渠道,進一步推進氣象觀測業務的力度與精細度,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問題開展更專業的研究探討,加大氣象部門的專業技能培訓,密切聯系農業基層,從而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進一步提供更優質的氣象服務保障。
(1)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業氣候資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同時還要科學地保護氣候資源。眾所周知,光、熱、水、氣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質,是重要的農業氣候資源。農業氣候資源分布極其不均衡,必然給各地帶來明顯的季節和年際變化特征。這就需要從實際出發,客觀分析一個地區的農業氣候資源多年平均狀況和長期變化規律,因地制宜地確定作物布局、種植制度和農林牧漁的生產類型與結構,為規劃和指導生產提供依據。
(2)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規律以及防御對策研究農業氣象災害,上文已經提到其范圍,包括干早、洪澇、低溫、霜凍、冰雹、臺風等。這些農業災害使農作物嚴重減產,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對我國人口問題是提出了挑戰。這也是農業氣象災害一直年受到國家的重視的原因。2.3開展農業氣象情報、預報服務,研究農業氣象情報、預報理論與方法開展農業氣象情報、預報服務以及進行農業氣象情報、預報研究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重要手段,其種類較多,主要有農用天氣預報、農業氣象災害預報、作物生長期預報、作物生長狀況及產址預報等。將準確、及時的各種農業氣象情報、預報正確運用于生產過程中,可以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農業氣象空間數據挖掘技術的利用。我國農業空間數據信息量是很大的。農業空間信息的利用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何從這么多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呢?相關文獻已經提出了農業空間信息管理方法。最新計算機技術已經可以通過各種空間規律、函數關系、線性趨勢給人們提供參考。
2氣象信息網絡存在的問題
2.1信息網絡安全意識較差
目前,氣象部門的大部門工作人員存在著重使用、輕管理的網絡認知態度,網內各設備的使用操作者認為氣象網絡是專網,有專門的管理人員,不會有安全問題發生,就養成了隨意上網的習慣,增加了網絡隱患;雖然有相應的網絡安全信息管理制度,但相關人員自身的網絡安全意識較差,對網絡安全方面沒有注重強調,要求較低,使基層操作人員疏于安全防護,增加了氣象信息網絡被病毒感染的幾率,造成信息數據被破壞、丟失,甚至使整個網絡癱瘓。
2.2共享信息交流頻繁,各部門協調機制滯后
現代化綜合氣象業務體制的建立,構成地基、空基和天基一體化的集約平臺發展模式,氣象部門與多個部門之間建立了數據交換共享的聯動機制,使氣象信息網絡的使用度更加頻繁,不同單位之間的網絡信息頻繁流通的同時,增加了網絡安全隱患。各相關單位只重視自己內部網絡運行狀況,無法查看到其他互通部門的網絡安全隱患,導致網絡故障發生時,不能相互協助解決,有可能影響到其他交互網絡的安全。期間數據信息在使用、傳輸等過程中可能發生被外人讀取、假冒、惡意修改等多種風險,容易發生數據信息丟失、泄密的嚴重問題,使氣象信息的可靠性大大降低。
2.3缺少網絡故障應急方案
科技的進步,增加了網絡被攻擊的手段,氣象網絡系統其他電腦的接入和較多的連接點,都給攻擊者以可趁之機,使用邏輯炸彈、網絡病毒、失能武器等多種入侵方法,侵入網絡系統內部,對網絡系統進行肆意掌控。雖然有自動網絡安全管理系統,但其主動防御技術與網絡攻擊手段相比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再加上網絡故障的不確定性和網絡管理人員技術能力較低等不利因素,導致很難制定全面的網絡故障應急預案,在較短的時間內任其破壞網絡系統,導致氣象信息被非法竊取、破譯、攔截等,破壞了氣象信息的完整性。
3加強氣象信息網絡建設的安全策略
3.1加強網絡技術防護
網絡技術防護是利用相關訪問控制、防火墻等技術,保護氣象網絡范圍內的各種行為操作。利用訪問控制可以對入網訪問、網絡權限、信息目錄等進行控制,確保內部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訪問;防火墻是氣象網絡最基本、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防火墻處于網絡使用群體與外界通道之間,對所有internet的來訪信息進行檢查,拒絕不明危險信息來源,提高內部網絡運行質量;入侵檢測技術可以對氣象信息網絡中的各個節點進行入侵檢測、監視和分析,對監測到可疑地址進行自動切斷,并發出警報,實現網絡管理的動態監管;網絡密碼技術包括單鑰匙密碼體制、數字簽名等多種密碼鑰匙管理方法,為信息安全提供可靠的保證,直接防止人為入侵,增加了氣象信息的實用性和完整性。
二、農業保險分析
農業保險是承保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在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一種財產保險。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與其他財產相比,農業保險具有四個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周期性和政策性。農業保險針對的是農業生產等相關產業鏈,有三方面明顯的特征屬性:(1)農業保險的準公共產品性質。要求政府履行宏觀調控和公共管理的職責,避免因單一依靠市場機制配置造成市場失靈。(2)農業自然災害風險的非獨立性。如臺風、洪澇、強降水、低溫凍害、大霧等氣象災害的出現,容易造成一定范圍的損失。同一氣候災害時空分布投保單位的風險在同一區域具有相關性而非獨立。(3)農業保險費率難確定性。各種氣象災害對農作物、花卉、果樹等影響程度也各不相同,應根據不同的災害性天氣預報,采用不同的氣象保險指數指標來確定保險費率。
三、氣象信息及氣象技術資源優勢在農業保險中的應用
隨著氣象現代化建設推進,氣象服務產品越來越豐富,針對農業生產、農業保險的氣象服務分為定期產品、不定期產品、公報、年鑒等書面形式和咨詢等服務產品。定期情報產品按時間序列和空間區域進行綜合分析,反映不同地區氣象條件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狀況的影響,以及氣象災害已經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防御對策。不定期產品主要根據當地可能出現的或已經出現的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如洪澇、干旱、凍害等對農作物生產的影響進行評判。
1在農業保險承保決策中的應用
正確做出氣象災害的風險等級的評估,可使保險公司在承保決策中更科學,有效地降低并規避承保失誤風險。對氣象信息和保險公司的歷史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應用統計決策理論從三方面進行評估:①對災害性天氣(如暴雨、臺風、寒潮低溫等)出現的概率、強度等發生嚴重性程度的可能性進行評估;②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大小的評估;③以最少投入獲取防災抗災最佳效果的決策手段評估。其中災害性天氣發生的嚴重程度和造成損失的評估能夠為承保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有效規避經營風險。一般情況下,同類農業保險業務,保險核保人會考慮保險標的歷史賠付情況,抗災減災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因此,綜合分析應用氣象資源(如未來天氣趨勢預報、專題性預報、災害性天氣評估等)更能了解掌握某區域氣象災害發生的概率,科學制定氣象災害評估和損失程度的指標、系數等,助于保險公司做出是否承保決策,預計承保成本作出承保方案,保證保險公司經營的穩定和效益。
2氣象資源在農業保險防災、核損中的應用
應用豐富的氣象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了解氣象災害發生的可能性,提前采取有效地防災減災措施,盡可能地控制和預防災害的發生,降低災害事故發生引發的直接和間接損失,而采取的各種有效措施,是保險公司管理風險的防災核損重要手段。風險控制的手段來自避免風險、損失控制和非保險方式的轉移風險三種方式,就是以氣象部門的氣象信息內容為依據,保險公司對所承保的保險物進行逐一的排查,及時發現隱患,通知并督促投保人整改,達到預防并減少災害損失為目的。如投保人拒絕整改,當氣象災害發生所造成保險物的經濟損失時,保險公司可依法不予賠償。
2.1應用自動站實時天氣實況監測系統,為理賠提供科學依據隨著氣象自動站的建設發展,氣象部門能夠為保險業提供更豐富的實時準確的氣象實況數據。到目前為止,漳州市氣象局已有10個人工觀測氣象站和123個區域自動氣象站,能夠為各行業提供詳細實況的氣象數據。如保險條款中對災害性天氣暴雨所采用的理賠標準,氣象學中的“暴雨”定義是指“24小時降水總量達到50~99.9mm”,而通常由暴雨所造成的損失,保險公司對暴雨的理賠依據顯得更靈活人性化,如“24小時降水總量未達到50mm以上,而12小時降水總量達到30mm以上或是1小時降水總量達到16mm以上同樣可作為受暴雨影響造成損失的理賠依據”。因此,詳細的實況數據對保險責任的劃定有著實際意義,為理賠提供了更為準確的依據。全方位的氣象監測系統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災害性天氣發生的整個過程,根據監測的記錄實況數據,保險公司對災害是否屬于保險責任和災害所造成保險物損失程度進行裁定,有利于主動、迅速、準確、合理地開展保險理賠。
2.2應用歷史氣象信息數據和未來趨勢預報,提前做出災害評估氣象業務數值預報模式的廣泛應用,有效地提高了中、短期氣象預報的準確度,保險公司可根據提供氣象信息數據做出的預報進行三方面的分析評估:一是風險區氣象災害可能損失的預評估;二是大面積氣象災害發生前的減災預案;三是大面積氣象災害發生后的災情評估。如氣象部門對歷史氣象資料進行分析,得出所投保地區的主要災害情況及影響因子,為投保金額和投保風險提供科學決策依據。而對災害性天氣提前72小時或更長期的趨勢預報,能夠為防災防損工作從時間上提前做出了決策,并可根據災害性天氣的強度和等級對保險標的有的放矢地做好防御工作。
四、氣象服務在農業保險業的延伸與拓展
隨著社會發展變革,各行業的合作也更加密切和頻繁,氣象部門可進一步加強氣象信息的開發應用,提高氣象信息的服務能力,同時也提高服務農業保險經營管理和應對災害能力水平。
1開展部門合作,建設氣象保險服務平臺
氣象部門可充分利用氣象現代化建設,加強與保險業的合作關系,共同建設氣象保險服務平臺,實現資源數據共享,開展氣象災害研究,建立災害常規分析和預警預告機制。目前,漳州市氣象局與漳州國土資源局、環保局等部門共同建設“漳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和“漳州市區城市空氣質量等級預警預報系統”服務平臺,與保險業也可采用這種合作方式,共同開發服務平臺,改變以往單一的只開氣象證明的合作方式,做到提前防災、科學指導農業生產等,減少因自然災害而引起的損失。
2建立多指標體系和風險區域系數,進行風險區劃確定區域農業保險費率
充分應用氣象數據與災害數據,建立完善的多指標農業保險費率模型,在原有產量資料的基礎上,針對不同作物、不同關鍵生育期的各種氣象災害風險,結合保險物所在地的地理特點、防災減災抗災條件,建立不同地區的特定作物農業保險費率的區域風險指數的修訂模型,運用風險指數來修訂農業保險費率,使農業保險費率更加科學地反映的農業生產和作物損失風險。
3開發農業新險種的指數保險
開展各種農作物的氣象保險指數設計的研究,針對各農作物的生長關鍵期氣象要素,在保險中引入氣象指數保險。漳州特色農作物豐富,農作物的生產與天氣息息相關,低溫凍害是閩南地區熱帶水果生產面臨的主要農業風險之一,如1999年底漳州市出現了大范圍的霜凍和結冰,造成的趨勢損失達17.5億元。因此,對低溫凍害分析設定凍害指標,在農業保險中引入凍害氣象保險指數,就顯得十分的重要。由于影響農作物生產的氣象因子各不相同,可針對不同的氣象災害研究不同的氣象指數保險,如針對漳州花卉、林下經濟(金線蓮、鐵皮石觸等)開發氣象指數保險,架起保險公司與投保戶之間的橋梁,以更清晰的界面去核損減災。
作者:吳桂月 張亞麗 郭世界 張明宇 王培豪 單位:河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河南省高校農業資源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全省水資源總量的年際變化特點與降水量基本一致,2030年在平水~中等干旱年情況下,全省總缺水量114.3~181.4億m3,占總需水量的21%~31%。氣候變暖對農業灌溉用水的影響,遠遠大于對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響。氣候變化誘致農業災害頻發極端氣候導致農業氣象災害頻發,農業生產風險增大。在河南省農業氣象災害中,主要有干旱、洪澇、干熱風、風沙、冰雹及與氣象條件關系密切的病蟲害。干旱是河南平原地區最普遍、最頻繁的氣象災害,近50年來旱災面積大767萬hm2的年份有22年,頻率達45%。河南省雨澇災害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區域性及年際變化特點。全省春澇、初夏澇頻率南高北低,平均雨澇成災面積每年在80萬hm2以上。各種災害中,以干旱、洪澇災害的危害最重,其造成的損失約占全部農業自然災害損失的70%左右。2009年,河南全省小麥受旱面積達290.00萬hm2,超過麥播面積的1/2,其中4.33萬hm2小麥出現枯死現象。目前河南省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脆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糧食生產條件亟待改善。隨著氣候變暖,重大氣象災害具有“提早、增多、加重”的發生趨勢,氣象災害造成糧食產量減產率由正常年景的10%左右將升至20%~30%,從而使糧食增產的限制性因素增大,對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氣候變化導致糧食生產成本增加暖干氣候導致作物生育期可利用水資源總量減少,為保障糧食穩產增產,勢必增加了抗旱灌溉的支出。氣候變暖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將加快,造成地力下降。這意味著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滿足糧食作物的需要,施肥量的增加意味著投入的增加。氣候變暖和干旱將加重病蟲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特別是小麥銹病、粘蟲、草地螟等的危害加重。各種病蟲出現的范圍也可能向高緯地區延伸,必將增加施用農藥和除草劑,增大糧食生產成本。
河南省糧食生產氣候變化分區根據《河南省綜合農業區劃》、《河南土壤區劃》、《河南省農業氣候區劃》、《河南省水利區劃簡明報告》等資料,對河南省應對氣候變化糧食生產措施進行分區,把全省共分8個區:Ⅰ豫北山區糧食生產氣候區;Ⅱ豫北平原糧食生產氣候區;Ⅲ豫西山地糧食生產氣候區;Ⅳ豫中丘陵糧食生產氣候區;Ⅴ豫東平原糧食生產氣候區;Ⅵ南陽盆地糧食生產氣候區;Ⅶ豫東南平原糧食生產氣候區;Ⅷ豫南山丘糧食生產氣候區。頭腦風暴法簡介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的發明者是現代創造學的創始人,美國學者阿歷克斯•奧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原指精神病患者頭腦中短時間出現的思維紊亂現象,病人會產生大量的胡思亂想。奧斯本借用這個概念來比喻思維高度活躍,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而產生大量創造性設想的狀況。頭腦風暴法力圖通過一定的討論程序與規則來保證創造性討論的有效性,特點是讓與會者敞開思想,使各種設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腦海的創造性風暴,是一種集體開發思維的方法[4]。頭腦風暴法在應對氣候變化糧食生產措施遴選中的應用議題: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糧食生產措施遴選及排序。會前準備:根據河南省糧食生產氣候分區及各區主要氣象災害,制定應對自然災害各種農業生產措施清單,請專家綜合考慮各措施(實施應用情況、存在問題、風險、安全性、可行性)進行優先排序。確立定人選:所請專家的專業范圍包括作物栽培、農業氣象、農田水利、林業、環境、農業經濟等專業專家。實施過程:由主持人公布議題,安排各專家針對議題綜合考慮各措施進行優先排序。時間實施:一個區大概10—15min討論時間。最后匯總各個專家們意見措施,再進行糧食生產應對氣候變化適應性措施綜合分析,結果見下表。
合理分配自然資源、多途徑進行節水保肥等技術和措施,對穩固我省糧食生產、推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今后,河南省氣候將繼續向“暖而干”的方向發展,高溫、干旱和強降雨等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大,而這些氣候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是不可調控的。本文運用頭腦風暴法針對河南省不同的糧食生產變化分區進行分析,并篩選出各個氣候變化分區的適宜性應對措施。氣候變化對河南省糧食生產的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交織,在時間和空間上呈現錯綜復雜的現象和結果,氣候變化及其糧食生產的適應、減緩措施研究涉及因素多、影響方面復雜,各項應對措施的遴選應結合自然條件、氣候變化規律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條件,統籌考慮,進一步細化和重組。
引言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特別是農業生產受天氣、氣候影響較大,各類氣象災害對廣大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村社會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根據中國氣象局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0萬公頃,受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達2000多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3%,因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80%在農村。因此,了解當前農村氣象服務狀況,提出改善農村氣象服務的應對措施,對于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里通過分析當前農村氣象服務所存在的問題,并由此提出了做好農村氣象服務的對策和建議。
1.當前農村氣象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氣象服務產品滿足不了農村的需求。氣象服務產品單一,沒有針對農村實際需求的預報產品,如名特優農作物經濟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氣象保障服務、新品種引種的氣候論證、養殖業發展的氣象服務、適應特色農業發展的農業氣候區劃等等在農村均還得不到;農業氣象災害、突發性氣象災害預報農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時得到;農民要求低溫凍害、高溫干旱、臺風暴雨等各種氣象預測預報產品要更及時、更準確、時效性要更長,并盡可能的定點、定時、定量。
1.2氣象服務信息的快速傳輸渠道還沒建立。目前農村獲取氣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廣播電視、手機短信、氣象聲訊電話、互聯網等。但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民主動從這些媒體獲取氣象信息仍然是少數,氣象知識在農村普及率極其低。更是農民舍不得花錢撥打氣象聲訊電話和定制手機氣象短信。農民喜愛的原始的有線廣播大喇叭在農村已消失,受經濟問題和文化問題制約因特網在農村普及,除電視外其他音頻視頻媒體在農村也沒有。目前許多地方在鄉鎮配了兼職氣象協理員,在村里配了兼職氣象信息員,這些人只是兼職的,待遇和地位問題未得到合理的解決,更主要是對這些人員的氣象應用培訓管理也沒到位,而且畢竟人少還撐不起氣象信息傳播的重擔。特別是臺風暴雨、寒潮等重大氣象災害的預報還是到各級政府層層傳遞到農村,灌輸到農村,但很難迅速到底到邊。更遭的是雷電、冰雹、局地突發性暴雨的發生發展往往只有幾分鐘幾小時,這些突發性災害的監測預報就不可在幾分鐘內傳遞給每位村民了。
1.3宣傳教育缺位,農民缺乏氣象科學知識。一方面氣象科學知識沒有納入到農民培訓的范疇,氣象主管機構因為管理體系和人力財力的關系,也沒有深入到農村搞宣傳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氣象科學知識的人較少。另一方面是農村人員中文化素質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經商去,還有經濟條件好的能人,不斷遷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農村的人員主要是老、幼、婦等。文化素質偏低的原因,農民解讀不了氣象信息,影響了氣象信息的科學利用。還有從事氣象工作的人員平時到農村調查研究少,不了解農村和農業生產,不了解得農村的客觀需要,在氣象服務信息中提出針對性強的指導意見少,影響氣象信息在農村發揮的作用。
1.4農村防雷意識淡薄,防雷裝置幾乎空白。在農村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遠影響,農民常把雷電解釋為“天公發怒”,把受雷擊理解成是天意,沒有基本的防雷知識,在雷雨來臨時,往往跑到沒防雷裝置的涼亭、簡易棚、大樹下等最易受雷擊的地方躲雨,而遭雷擊傷亡。在農村農民建房為了節省投入,也沒意識裝設防雷裝置了。農村防雷減災的管理工作還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財力有限,建設主管部門和氣象主管部門還深入不到農村的防雷管理,規范的防雷技術服務還未延伸到農村。
2.針對農村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的對策和建議
2.1氣象部門要深化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和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各類氣象服務產品的質量和增加服務產品的數量。氣象部門要改變傳統預報產品,提供適合農村需求的預報產品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涉及到氣象部門現行的體制、機制、資源配置、氣象業務服務機構職責分工、內部人員結構等很多方面,需要對整個氣象運行系統進行改革和調整。要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那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培養和引進相關人才努力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
2.2建立與完善農村綜合氣象監測預報系統。加快農村加密自動氣象站網建設,以實現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及局地小氣候的監測預警。增加與農村關系密切的農業氣象、生態氣象、大氣成分、雷電等觀測項目,提高遙感遙測技術在農村氣象監測的應用水平,為農村氣象服務提供必要的監測技術手段。制定針對特色農業進行農業氣象、重大病蟲害氣象、生態氣象、大氣成分等方面的觀測,為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研究提供基礎監測數據。建設或完善雷電監測網并加強雷電監測預警的科學研究。
利用多種氣象科技手段,建立鄉鎮短時、短期和中期氣象預報業務系統,以鄉鎮預報業務帶動和完善農村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建設。發展包含天氣、氣候、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等內容的農村預報預測系統。通過完善與發展農村氣象氣象服務系統,制作更多的符合“三農”氣象服務需求種、養業各個環節的氣象保障預報服務、新品種引種的氣候論證、特色農業發展的農業氣候區劃、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等產品,構建現代農村綜合氣象監測預報系統。
2.3采取多種手段完善農村氣象信息傳播渠道。地方廣播電視部門要建立重要天氣信息綠色通道。像以往抗臺氣象信息一樣,及時插播農村種養業的關鍵期預報、突發性的強對流大風、暴雨、雷電等預報。同時氣象部門積極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發流程,實現重要氣象信息第一時間到達農村,有效指導農業生產及防御和減輕農村氣象災害的影響。
在農村建設氣象預警專用系統,可采用手機短信、氣象警報接收機和無線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相結合的方式,布設24小時待機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頻播出設備,確保信息的及時和接收。
利用手機短信和固定電話來傳播氣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務面是最廣的。因此,要大力發展農村手機短信訂制用戶和固定電話包月用戶,同時相關信息產業部門也要適當降低收費標準,讓更多農民能用得起這些信息。
2.4建立農村氣象科普教育體系。氣象主管部門要進行多方調研,編寫適合農村特點的、通俗易懂的氣象預報運用、氣候資源利用、種養業氣象服務指標、避雷防雷技術等鄉土教材。
啟動氣象信息“進村入(下轉215頁)(上接214頁)戶”工程,通過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專題資料、墻報、手機短信、氣象聲訊電話、現場咨詢活動等手段不斷加強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在有關涉農培訓基地開設氣象科技知識課程,定期地舉辦農村氣象技術培訓班,傳授經濟實用的農村適用技術,培養鄉土氣象專家,從而努力提高農民群眾科學利用氣象信息的水
。
把氣象知識編寫到中小學校地方教材中,給學生發送氣象科普知識,組織氣象專家到學校作科普講座,組織學生參觀氣象科普基地、參觀氣象部門,做到科普宣傳從娃娃抓起。
2.5加大農村防雷減災管理力度。做好農村科學防雷宣傳教育工作外,把農村防雷減災納入到規范管理中,在農房建設許可中把好防雷設計關和施工關,建立農村建設項目的防雷設計審核和施工監督制度。對農村的防雷狀況進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結果。特別是對農村企業、公共建筑、學校的防雷隱患,要分類指導,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氣象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從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級政府要完善管理機制,支持氣象部門為農村服務而進行的業務體制改革、人才隊伍建設、現代化裝備建設,協調氣象、建設、信息產業、廣播電視等部門,規范農村防災減災防工作。制定農村氣象防災應急預案,投入資金完善農村氣象信息傳播渠道、氣象觀測網建設,投入資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場所的防雷措施和規范農村防雷減災管理。
各級政府要重視氣候資源的應用開發,推廣太陽能的利用,進行風能資源、光溫資源等的調查,做好特色農業氣候區劃評價和成果推廣、落實氣象科普宣傳、對農民進行氣象科技知識培訓等工作。
要落實各鄉鎮氣象分管領導,真正落實專職兼職氣象協理員,建立農村兼職氣象服務隊伍。確實解決這些人兼職人員的待遇地位問題。
3.結語
加強和完善農村氣象服務是一項社會綜合工程,也是今后一個時期氣象服務工作的重點、難點和焦點,做好這項工作,取決于廣大農民防災減災趨利避害的自覺程度,取決于氣象部門科研開發和服務的主動性,取決于相關部門的相互配合,取決于各級政府在農村氣象服務中的主導作用。
保險公司自覺地探索經營農業保險的路子。現階段,天氣預測技術日益成熟,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氣候受到大氣污染的影響,但是保險公司的風險成本大幅度降低,這預示著氣象保險行業有一個光明的前景,這也會促使更多保險公司的產生,進而行業進入優勝劣汰的階段,形成良性發展。不難推斷在不久的將來,保險公司創造出的財富是不可限量的。對于收入相對單一的農戶來說,國家補貼和買入氣象保險的雙重保障,能緩沖意外風險的破壞,避免遭遇重創性的損失。
2促進氣象行業的技術更新
隨著科技高速發展,新的氣象監測技術層出不疊。各國也為獲取更加準確的氣象信息,進一步加大對氣象規律的研究力度。監測機構對氣象變化的高度要求和廣大民眾對氣象信息的依賴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競爭等因素都促進氣象監測技術的飛進。越來越凸顯的氣象規律為科研事業理清了思路,專業的研究隊伍發揮自身優勢進行對氣象變化做出更加精細的分析,推進著農業氣象保險服務的發展進程。
3提高我國國際地位當今社會的競爭莫過于人才的競爭
農業氣象保險是一項科技含量高的產業,聚集了眾多的高素質人才,這令氣象研究群體備受關注。氣象學涉及到多項科研方向,發展空間廣闊,只有行業的快速發展才能吸引更多的專業人士投入到行業建設中來。中國正處于現代科技的起飛階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著這個行業發展的機會,吸引各方學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應,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產生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
二農業保險氣象服務的實施策略推行保護政策
面對農業保險服務行業的不穩定,中國政府要建立健全氣象監管體制,對氣象走勢做出準確預報,加強對工業污染的監管力度,發展綠色工業,減少環境污染給氣象工作帶來的危害,出臺一系列慰民政策,規范保險交易市場。提高大眾對氣象投保工作的認知程度。利用媒體加強氣象保險的宣傳,普及農業氣象保險常識,講解農業保險的益處,增強民眾自愿參保的信心,為農業保險大范圍的推廣制造輿論基礎。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農民文化的缺乏導致對政府的相關政策理解不到位,延遲了落實進程,從而給民眾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此外,科學的氣象知識使農民應對災害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日常生活中規劃風險,進而促進其對農業保險的接納。
輸入無線VPDN賬號就能接入私有專用網絡,節省成本。通過無線撥號可隨時隨地訪問企業的內部網,減少用戶建設專線投資[14]。衛星通信的特點(1)通信距離遠。衛星通信的建站成本與其通信的距離無關,各通信站之間是靠衛星通信系統連接的,只要滿足了信息傳輸的要求,其通信質量就能得到保障,不會因為通信站間距離過遠、地面自然條件惡劣等因素而受到影響。(2)信號傳播延遲大。由于地球站-衛星-地球站電磁波的傳播距離約72000km,傳播時間約為0.27s,信號到達有延遲。(3)衛星天線受太陽噪聲的影響,存在日凌中斷、星蝕和雨衰現象[15-16]。
網絡結構
聯通公司的VPDN平臺采用專線的方式與山東省氣象局內網連接,包括無線接入設備、AAA認證系統、路由設備。LAC表示L2TP訪問集中器(L2TPAccessCon-centrator),是附屬在交換網絡上的具有PPP端系統和L2TP協議處理能力的設備。LAC一般是一個網絡接入設備,通過向AAA服務器要求驗證,得到建立隧道所需的屬性,如LNS的IP地址、本端的名字、隧道密碼、隧道類型、隧道媒介類型等,用于為用戶提供無線終端的接入服務。LNS表示L2TP網絡服務器(L2TPNetworkServer),作為L2TP協議服務器端,一般可以為各種路由器,用于遠端用戶地址分配和管理,并根據用戶名和密碼對用戶進行身份驗證。在一個LAC和LNS對之間建立VPDN隧道連接,在一個隧道連接上可以承載多個會話連接。每個連接的維護以及數據的傳送都是通過隧道消息的交換來完成的。LNS通過一條6M專線,連接山東省氣象局路由器,接入山東省氣象局內網。
運行方式
用戶在使用無線終端設備進行撥號連接時,需經過兩次認證,獲取到特定的IP地址,方可通過VPDN專線進入山東省氣象局內網。具體步驟如下。(1)用戶的無線終端通過各地的基站接入LAC。(2)LAC通過AAA認證平臺對VPDN用戶的無線卡號進行認證,認證通過后,LACAAA返回建立隧道所需的屬性,LAC從而建立起到對應LNS的L2TP隧道。(3)隧道和會話建立好后,LNS向LNSAAA發起對用戶的第二次認證,LNSAAA根據RADIUS請求中的用戶名、密碼、MSID等屬性進行本地認證。如果認證通過,返回成功響應。(4)LNS根據認證成功響應開始PPP協商,并通過LNS向用戶分配的特定IP地址,根據相關的路由指向,可以安全訪問山東省氣象局內網。
系統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