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6: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外資金融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我國的融資環境
企業是在一定環境下的各種經濟資源的有機集合體。企業運營只有適應環境變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企業面臨的環境是指存在于企業周圍,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客觀因素和力量的總稱,它是企業選擇籌資方式的基礎。
企業制定籌資戰略必須立足于一定的宏觀環境之下,制定時要考慮:1.政治法律環境。指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政策實施,國內政局穩定,經濟日益活躍,我國的產業政策、外匯政策和稅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與國際慣例的逐步接軌,為外資進入中國提供了保證,使我國企業的籌資區域進一步擴大,籌資數額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樣。2.經濟環境。是指企業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經濟條件、經濟特征、經濟聯系等客觀因素。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高速的發展勢頭,物價得到有效控制,這一切表明,我國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與發展機會,同時也為國內外大量的游資找到了出路。3.技術環境.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技術水平、技術政策、新產品開發能力以及技術發展的動向等的總和。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對科技開發力度的加大,對科技人才的有計劃培養,都將為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企業微觀環境是指直接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條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業狀況、競爭者狀況、供應商狀況及其他公眾的狀況,這是確定企業籌資方式的前提。一個良好的銷售網絡、及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商等微觀環境,將十分有利于企業籌資的順利實現。此外,筆者認為,企業的內部條件也應該屬于企業籌資的微觀環境。企業的內部條件包括:企業經營者的能力、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和政策、組織結構、管理制度,研究開況等。就籌資而言,企業內部條件達到一定的標準,才會吸引資金、技術進入企業,因此企業要得到實現企業擴張所需要的資金,應扎扎實實的做好企業的各項工作,贏得債權人和投資者的信任,他們才會將資金、技術交由企業使用和管理。
二.企業的籌資方式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融資方式總的來說有兩種:一是內源融資,即將本企業的留存收益和折舊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二是外源融資,即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儲蓄,以轉化為自己投資的過程。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單純依靠內源融資已很難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外源融資已逐漸成為企業獲得資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對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分別加以介紹:
(一).內源融資方式
就各種融資方式來看,內源融資不需要實際對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會減少企業的現金流量;同時,由于資金來源于企業內部,不會發生融資費用,使得內源融資的成本要遠遠低于外源融資。因此,它是企業首選的一種融資方式,企業內源融資能力的大小取決于企業的利潤水平,凈資產規模和投資者預期等因素,只有當內源融資仍無法滿足企業資金需要時,企業才會轉向外源融資。在這里,筆者認為相當一部分表外籌資也屬于內源融資。表外籌資是企業在資產負債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籌資行為,利用表外籌資可以調整資金結構,開辟籌資渠道,掩蓋投資規模,夸大投資收益率,掩蓋虧損,虛增利潤,加大財務杠桿的作用等。比如,企業與客戶簽訂一項產品的籌資協議,先將產品售給客戶,然后再賒購回來,該項產品并未離開企業,但企業卻通過這一協議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籌資可以創造較為寬松的財務環境,為經營者調整資金結構提供方便。鑒于表外籌資在我國應用還不是太普遍,而其應用的前景又十分廣泛,所以,筆者將在這里對表外融資作一較為詳細的介紹
表外融資可分為直接表外籌資和間接表外籌資。直接表外籌資是企業以不轉移資產所有權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籌資。由于資產所有權未轉入籌資企業表內,而其使用權卻已轉入,所以這種籌資方式既能滿足企業擴大經營規模、緩解資金不足之需,又不改變企業原有表內資金結構。最為常見的籌資方式有租賃、代銷商品、來料加工等。大多數租賃形式屬于表外籌資,只有融資租賃屬于表內籌資。經營租賃是出資方以自己經營的設備租給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訪由于租入設備擴大了自身生產能力,這種生產能力并沒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資產負債表中,承租方只為取得這種生產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當企業預計設備的額租賃期短于租入設備的經濟壽命時,經營租賃可以節約企業開支,避免設備經濟壽命在企業的空耗。此外,維修租賃、杠桿租賃和返回租賃也屬于企業的表外籌資。
間接表外籌資是用另一個企業的負債代替本企業負債,使得本企業表內負債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內。最常見的間接表外籌資方式是母公司投資于子公司和附屬公司,母公司將自己經營的元件、配件撥給一個子公司和附屬公司,子公司和附屬公司將生產出的元件、配件銷售給母公司。附屬公司和子公司實行負債經營,這里附屬公司和子公司的負債實際上是母公司的負債。本應有母公司負債經營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負債限度的制約,而轉給了附屬公司,使得各方的負債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例如:某公司自有資本1000萬元,借款1000萬元,該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內借款比例已達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義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該公司以500萬元投資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義借款500萬元,新公司實質上是母公司的一個配件車間。這樣,該公司總體上實際的資產負債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兩個公司實際資產總額為2500萬元,有500萬元是母公司投給子公司的,故兩個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萬元,其中在母公司會計報表內只反映1000萬元的負債,另外的500萬元反映在子公司的會計報表內,但這500萬元卻仍為母公司服務。現在,許多國家為了防止母公司與子公司的財務轉移,規定企業對外投資如占被投資企業資本總額的半數以上,應當編制合并報表。為此,許多公司為了逃避合并報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資方法,使得母公司與子公司的控股關系更加隱蔽。
除了上述的兩種表外籌資外,還可以通過應收票據貼現,出售有追索權的應收帳款,產品籌資協議等把表內籌資化為表外籌資。
(二).外源融資方式
企業的外源融資由于受不同籌資環境的影響,其選用的籌資方式也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分為兩種:直接籌資方式和間接籌資方式,如下圖(略):
企業外源融資究竟是以直接融資為主還是以間接融資為主,除了受自身財務狀況的影響外,還受國家融資體制等的制約。從國際上看,英美等市場經濟比較發達國家的企業歷來主要依靠市場的直接融資方式獲取外部資金,70年代以前,通過企業債券和股票進行的直接融資約占企業外源融資總額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則相反,企業主要依靠銀行的間接融資獲取外部資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業的間接融資占外源融資的比重約為80%-85%。70年代以后,情況緩慢的發生了變化,英美企業增加了間接融資的比重,日本則增加了直接融資的比重。由此可見,如何搞清各種不同的外源融資方式的不同特點,從而選擇最適合本企業的融資方式,是企業面臨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下面對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逐一加以詳細的介紹:
1.直接融資方式
我國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企業的融資方式趨于多元化,許多企業開始利用直接融資獲取所需要的資金,直接融資將成為企業獲取所需要的長期資金的一種主要方式,這主要是因為:(1).隨著國家宏觀調控作用的不斷弱和困難的財政狀況,國有企業的資金需求很難得到滿足;(2).由于銀行對信貸資金缺乏有效的約束手段,使銀行不良債務急劇增加,銀行自由資金比率太低,這預示著我國經濟生活中潛伏著可能的信用危機和通貨膨脹的危機;(3).企業本身高負債,留利甚微,自注資金的能力較弱。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資金的使用者不通過銀行這一中介機構而從貨幣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資,已成為一種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的不發達,我國直接融資的比例較低,同時也說明了我國資本市場在直接融資方面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改革開放以來,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明顯向個人傾斜,個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對應,金融資產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個人持有金融資產的增加和居民投資意識的趨強,對資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們開始把目光投向國債和股票等許多新的投資渠道。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企業股份制改造無疑為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是應該看到,由于直接融資,特別是股票融資無須還本付息投資者承擔著較大的風險,必然要求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業必須有良好的經營業績和發展前景。
債券融資在直接融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極大的拓展了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發達國家企業債券所占的比重遠遠大于股票投資,突出顯示了債券融資對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如美國的股份公司從80年代中期開始,就已經普遍停止了通過發行股票來融資,而是大量回購自己的股票,以至于從1995年起,股票市場連續兩年成為負的融資來源,其原因有二:
從投資者角度看,任何債券能否發行成功,首先取決于是否能吸引投資者的資金。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是投資者進行投資的關鍵。然而,在經濟活動日益復雜的情況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來越困難,在投資者和企業管理者之間客觀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問題。這種不對稱現象會導致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從股票融資來看,股權合約使投資者和企業管理者之間建立了委托關系,就有可能出現道德風險問題,為避免這一問題,就必須對企業管理者進行監督,但這樣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債券合約是一種規定借款人必須定期向貸款人支付固定金額的契約性合約,不需要經常監督公司,從而監審成本很低的債務合約比股權合約更有吸引力。
從籌資者的角度看,債券籌資的發行成本要比股票籌資低,債券利息可從稅前利潤扣除,而股息則從稅后利潤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雙重課稅的問題,還可以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增加每股稅后盈余。債券融資不影響原有股東的控制權,債券投資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權力,沒有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和分配紅利的權力,對于想控制股權,維持原有管理機構不變的企業管理者來說,發行債券比發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國債市場已得到很大的改進,國債的市場化發行,使得政府不必通過限制發行企業債券來保證國債的發行任務完成,客觀上為企業的債券發行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另一方面,市場化的國債利率成為市場的基準利率,這為確定企業債券發行利率提供了依據。由于現在的投資者更加理性,債券投資風險小,投資收益較穩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穩定收益的投資者。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一大批企業規模日益擴大,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如長虹公司、海爾公司、春蘭公司等,銷售額都在百億元以上,且這些企業信用等級高,償債能力強,可以大量發行債券,可成為債券市場的主角,為企業債券發行提供了必要條件。
2.間接融資方式
我國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從無到有,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從社會居民的金融資產結構來看,銀行存款較之股票和債券仍占有絕對的優勢,而且,大部分企業的資金來源也仍舊以銀行為主,尤其是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由于上市指標主要用于扶持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小型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企業基本上與上市無緣,就使得通過銀行的間接融資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
在間接融資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隨之近幾年來大量的企業兼并、重組,從而導致我們可以利用杠桿收購融資方式。杠桿收購融資是以企業兼并為活動背景的,是指某一企業擬收購其他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時,以被收購企業資產和將來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從銀行籌集部分資金用于收購行為的一種財務管理活動。在一般情況下,借入資金占收購資金總額的70%-80%,其余部分為自有資金,通過財務杠桿效應便可成功的收購企業或其部分股權。通過杠桿收購方式重新組建后的公司總負債率為85%以上,且負債中主要成分為銀行的借貸資金。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日益朝著集約化、大型化的方向發展,生產的規模性已成為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重要條件之一。對企業而言,采用杠桿收購這種先進的融資策略,不僅能迅速的籌措到資金,而且收購一家企業要比新建一家企業來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桿收購融資較之傳統的企業融資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一是籌資企業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資金便可以獲得較大金額的銀行貸款以用于收購目標企業,即杠桿收購融資的財務杠桿比率非常高,十分適合資金不足又急于擴大生產規模的企業進行融資;二是以杠桿融資方式進行企業兼并、改組,有助于促進企業的優勝劣汰,進行企業兼并、改組,是迅速淘汰經營不良、效益低下的企業的一種有效途徑,同時效益好的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其他企業能壯大自身的實力,進一步增強競爭能力;三是對于銀行而言,由于有擬收購企業的資產和將來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貸款的安全性有較大的保障,銀行樂意提供這種貸款;四是籌資企業利用杠桿收購融資有時還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這種收益主要來源于所收購企業的資產增值,因為在收購活動中,為使交易成功,被收購企業資產的出售價格一般都低于資產的實際價值;五是杠桿收購由于有企業經營管理者參股,因而可以充分調動參股者的積極性,提高投資者的收益能力。
杠桿收購融資,是一種十分靈活的融資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設計不同的財務模式。常見的杠桿收購融資財務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典型的杠桿收購融資模式。即籌資企業采用普通的杠桿收購方式,主要通過借款來籌集資金,已達到收購目標企業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下,籌資企業一般期望通過幾年的投資,獲得較高的年投資報酬率。
(2)杠桿收購資本結構調整模式。既由籌資企業評價自己的資本價值,分析負債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桿收購融資模式,以購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種財務模式。
(3)杠桿收購控股模式。即企業不是把自己當作杠桿收購的對象來考慮,而是以擁有多種資本構成的杠桿收購公司的身份出現。具體的做法為:先對公司有關部門和其子公司的資產價值及其負債能力進行評價,然后以杠桿收購方式籌資,所籌資金由母公司用于購回股份,收購企業和投資等,母公司仍對子公司擁有控制權。
企業以杠桿收購融資方式完成收購活動后,需要按規模經濟原則進行統一的經營管理,以便盡快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在企業運營期間,企業應盡量做到用所收購企業創造的收益償還銀行的杠桿貸款,償還方式與償還辦法按貸款合同執行,同時還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我國現狀對融資結構的影響及融資方式的選擇。
由于國有企業的改革相對滯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國有企業的虧損日益嚴重,從而導致了作為債權人的銀行的壞帳和呆帳的增加,銀行的資產質量下降了,但是,銀行卻對公眾承擔著硬性的債務負擔,這種債權和債務的明顯不對稱,一方面使得的銀行為此承擔了極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醞釀著極大的銀行信用風險和經濟的不穩定性。
為了改革這種局面,許多文獻主張通過發展資本市場和直接融資,可以有效的降低銀行系統的風險,減少政府承擔的責任。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場的發展的確能分散風險,但這只是從經濟個體的風險偏好和福利經濟學的角度而言,與我國融資體制改革中所面臨的風險具有不同的性質,前者具有個體風險的含義,而后者要考慮的是一種系統性風險。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股票市場的的系統性風險尤為顯著,這一點可以由近幾年股票市場的大幅度波動得到證明。在這種情況下,股票市場上的風險和銀行體系的風險,從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角度來看,并沒有什么本質區別。
從股份制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股票市場的發展改變了企業的治理結構,即股份制經濟使得企業獲得了更多的融資機會,分散了企業的風險;同時,也使得企業的治理結構變得格外重要了。所謂企業的治理結構,指得是能夠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業合同中明確的一些經營管理決策,能夠被作出的一種機制。
首先,內部資本市場具有資金利用的協同效應。企業集團存在多個成員企業,各個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并不一致,各個企業產品銷售周期以及資金收入時點存在較大差異,由此造成各個成員企業在不同時間段面臨的融資約束并不相同。相比于外部金融市場,企業集團內部信息相對暢通,集團母公司能夠清楚的掌握各個成員企業的資金狀況,從而能夠通過內部資本市場,將資金狀況良好的成員企業的資金轉移到資金匱乏的成員企業之中,產生協同效應。其次,相比非集團成員企業,內部資本市場具有融資的規模效應。一是企業集團通常是個十分龐大的體系,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貸款利率制定方面,會給予資產規模大,償債能力強,社會聲譽更高的企業集團一定的優惠,從而降低了企業集團成員融資的成本。Stein(1997)指出,在外部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貸款給多元化企業比貸款給一組獨立的企業更有利。二是成員企業相互擔保能夠提升外部信貸支持概率,同時獲得更大額度貸款。相比與非企業集團成員之間的相互擔保,企業集團成員之間的擔保更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所接受,從而也更容易獲得外部金融市場融資。
(二)資金優化配置優勢
首先是控制權優勢。在企業集團中,母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子公司的剩余控制權,可以將資本集中配置,能夠對各子公司不同投資項目的風險收益進行對比,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將有限的資金配置到利潤回報率最高項目上,在這個過程中,低效率子公司的項目會被消減,高效率子公司的投資規模將增加。其次是信息優勢。內部資本市場信息充分,母公司能將收益更好的項目區別出來。只要企業集團的CEO的目標與企業集團利益最大的目標一致,企業集團CEO總是會利用自己的控制權與信息優勢,盡可能準確的進行投資項目的“優勝者選拔”,以提升集團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而增加集團的獲利能力。
(三)監督優勢
首先,內部資本市場的出資者擁有剩余控制權,這使得其能直接與投資項目聯系在一起,項目產生的收益大,其獲得的剩余控制權也大,監督項目的激勵也大。而外部投資者則沒有剩余控制權,監督項目的激勵也小。其次,監督的效率與監督付出的努力是正相關的,監督努力越大,對投資項目的發展建議也越好,這能夠提升項目的凈現金流或提高最后的清算價值。對監督者來說,付出多大的努力決定于其監督的成本與收益,相比外部投資者,內部資本市場信息較為充分,因此監督的成本自然也更低,最終內部出資者在低成本的優勢下回付出更多的監督努力,從而更有效的促進項目的投資。
二、金融發展對內部資本市場的替代
(一)金融發展對融資約束緩解優勢的替代
金融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規模的擴展,包括金融機構數量、規模的增加,以及金融工具的增加;二是金融結構的調整,包括直接和間接融資比例調整,以及借貸主體結構調整等;三是金融效率的提升,包括將存蓄轉化為投資的能力的提升以及資本優化配置能力的提升。改革開放后我國金融市場規模有了較大的擴張,但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依舊存在許多不足:一是金融市場的結構不夠完善,企業融資主要以銀行借貸為主,資本市場發展緩慢,直接容易比例較低;二是金融市場的資本配置效率不足,銀行存在較為嚴重的借貸偏向,一方面國有大企業資金利用效率低下,但是卻能容易的獲得信貸支持,另一方面大量效率高、發展潛力大的民營企業得不到貸款,普遍面臨融資約束。在外部資本市場無法獲得足夠信貸支持的情況下,企業集團則通過內部資本市場來緩解融資約束。但是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國金融市場融資能力不斷加強,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問題也有所緩解,當外部金融市場能夠有效的滿足企業融資需求時,內部資本市場在該方面的作用就會被弱化。
(二)金融發展對資金優化配置優勢的替代
長期以來,我國資本配置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利率市場化改革還未完成,銀行等金融機構沒有完全的資金定價權,無法根據收益和風險來制定不同的貸款利率,在貸款利率基本相同的情況下,銀行自然偏向于將資金貸款給大型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雖然資金的利用效率較低,但由于國有企業的特殊背景,銀行貸款給國有企業并沒有多大的風險,即使出現違約也會由國家來承擔責任。這樣的資金配置方式違反了市場以收益風險比來引導資金流向的原則,從而降低了資金利用效率。目前,我國已放開了貸款利率,銀行已經能夠按照企業不同的資產狀況、信用水平等來估計貸款的風險,從而制定相應的價格。在這樣的情況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必然會根據收益風險比來決定資金的流向,從而大大提升了我國資本的利用效率,而當外部金融市場的資本配置效率足夠高時,內部資本市場在該方面的優勢將弱化。
(三)金融發展對監督優勢的替代
金融市場外部監督的局限性在于外部投資者無法獲得剩余的控制權,沒有監督的激勵,同時由于外部投資者獲得信息的成本要高于內部出資者,因此,監督的成本也更高。但是隨著外部金融市場的發展,相關法律制度的將不斷完善,企業的經營信息也將更加的透明,外部出資者的監督成本將會下降,且外部出資者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收益,這就要求企業能夠更好的發展,外部出資者所代表的利益是同企業的利益一致的。但內部出資者中,大股東的以及總部及子公司的管理者的利益卻不一定同企業的利益相同,或者并不完全代表企業的利益,讓并不完全代表企業利益的大股東與管理者來監督資本的利用,這本身就是個矛盾的存在。因此,外部金融市場監督制度與體系的完善,會弱化內部資本市場的監督作用。
三、金融發展與內部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
從我國外部金融市場和內部資本市場的發展看,企業集團是我國廣泛存在的經營形式,在我國金融市場并不完善的情況下,企業集團的發展對我國企業的融資約束緩解以及企業資本的優化配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國內部資本市場也存在許多問題,如大股東控制下,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上市公司資產轉移等手段侵占小股東利益的現象十分嚴重,企業集團內部在資本的配置上也存在著“社會主義大鍋飯”的行為,弱化了資本利用的效率。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化,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深,我國內部資本市場對外部金融市場的補充作用越來越弱,那么我國內部資本市場的發展應該何去何從呢?實際上,從發達國家內部資本市場的發展看,即使是美國這樣金融市場十分完善的國家,其內部資本市場依舊十分活躍,可見內部資本市場并不會被金融市場完全替代,因為其特有的優勢,內部資本市場有存在的必然性。對我國來說,在金融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也要促進內部資本市場的發展,從而使得外部金融市場與內部資本市場能夠協調發展。
(一)進一步明確外部金融市場與內部資本市場的定位
外部金融市場應注重引導資本流向收益風險比更高的產業或是投資項目,同時,出于國家宏觀調控的目的,外部金融市場還必須起到支持關系國計民生的弱勢產業以及維護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發展的責任。同時,借助于對企業內部微觀信息的掌握,以及信息獲取成本相對較小,內部資本市場應注重將從外部金融市場獲得的資本以及企業集團經營的資本回報進行更加優化的配置。
(二)外部金融市場與內部資本市場的信息對接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外部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情況會有所減少,但信息的獲取依舊需要付出成本,而企業集團對成員企業的信息獲取,付出的成本則相對較少,對項目的收益與風險情況估計也更加準確。因此,內部資本市場的相互擔保能夠向銀行傳遞成員企業之間的相互“信任”,從而減少貸款的不確定性。但由于企業集團成員企業之間是個利益的聯合體,有可能出現相互的“偏袒”的擔保,從而向外部金融市場提供扭曲的信號。這就要求企業集團能夠改善并完善對外部金融市場的信息傳遞功能,如母公司幫助成員企業建立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內部監督機制,來防止管理者的尋租行為導致的子公司之間的相互“偏袒”擔保。
國內外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東道國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放大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溢出效應,推動FDI促進東道國經濟增長,這些條件包括完善的基礎設施、健全的法律制度環境、人力資本和知識結構等。但是,這些研究都普遍忽視了金融發展對于FDI溢出效應的重要作用。本文以轉軌時期的中國為樣本,深入探討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與引入FDI的溢出效應之間的相互影響。
一、我國吸引FDI和金融深化現狀
當前,在全球經濟復蘇步伐加快,跨國直接投資繼續回升的形勢下,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保持了穩定健康發展,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繼續名列全球前茅。截至2006年底,中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近7000億美元;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近200個,世界500強企業約470家在華投資,外商投資設立的各類研發機構超過750個。我國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最重要的FDI接受國。
而與此同時,在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金融領域改革的推動下,我國金融體系日益完善,資本市場日益活躍,投融資行為日益規范,金融體系正向一個更加開放、更加有序的競爭體系轉變。一方面,以2006年12月中國全面開放本土金融市場為標志,金融改革進入“后WTO”的加速調整階段,金融市場更加開放,金融機構競爭更加激烈,金融產品種類更加繁多。另一方面,以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上市、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等事件為標志,中國金融體制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結構性改革,企業活力不斷釋放,投融資渠道不斷拓寬,信貸市場發展迅速(如下圖所示),資本流動效率不斷增強,金融風險不斷降低,金融市場正進一步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加速。(巴曙松,2005)
據統計,截至2006年底,外資銀行業有14家法人機構、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242家代表處,另有9家法人機構獲準籌建;資產總額1175億美元,約占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2%,其中貸款余額616億美元;負債總額1081億美元,其中存款余額350億美元。此外,已有21家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引進29家境外投資者,投資總額190億美元。不難看到,我國商業銀行將日益面臨在國內國際金融市場上與境內外金融機構同場競技的全新格局,競爭的范圍更大、領域更廣、層次更高;而且同一地區、同一業態、業態與業態之間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可以看到,我國的金融深化、FDI和經濟增長都處于良性發展軌道,但三者是否存在內在的聯系,還需要進行科學的實證研究給予證明。下面本文將利用計量經濟模型給予驗證。
二、金融深化、FDI和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變量及數據說明
本文采用的是VAR模型。VAR模型用當期所有變量對其自身若干滯后變量進行回歸。因為滯后變量與隨機干擾項是不相關的,因此可以消除聯立方程模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本文根據劉飛鳴和李杰(2007)的理論框架,構建了三個VAR模型分別考慮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
這里FDI是指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用以度量外商直接投資;GDP為我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用來度量我國的經濟增長;BC是指我國銀行向私人部門投放的信貸總量,用以度量金融深化。之所以采用信貸總量作為金融深化的表征,是因為當前我國的金融體制主要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銀行主導型體制,而商業銀行的規模擴張又主要以信貸擴張為特征。因此,我國的金融深化總體上表現為量上的增長,而信貸量的增長是其主要表現。
Chandavarkar(1992)指出,建立在較長時間序列基礎上有利于更好地研究一個國家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長期關系。因此,為了保證樣本容量能夠滿足實證的要求,本文采用的是1994年第三季度到2006年底的季度數據①。
(二)變量的ADF檢驗
因為大多數時間序列數據都是不平穩的,因此,本文對每個變量的數據系列的平穩性特征采用單位根的ADF檢驗法,分別就每個變量的時間序列數據的水平、一階和一階差分形式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從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可以看出LGDP、LFDI和LBC三個序列都是非平穩序列,但是它們的差分序列卻都是I(1)的。而根據協整理論,對于滿足I(1)要求的多個變量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根據Eviews對滯后階數檢驗的結果看,LR、AIC和SC三個標準都選擇了滯后二階作為模型的滯后階數。因此,本文的模型為三變量的VAR(2)模型。
(三)協整分析
對于VAR模型中的協整關系,我們采用Johanson協整檢驗方法進行檢驗。
從表3檢驗的結果看,兩種統計方法都給出了一致的選擇:LGDP與LFDI、LFDI與LBC以及LGDP、LFDI和LBC之間都存在明顯的協整關系。不過,LGDP與LBC之間的協整檢驗并沒有通過。
根據Johanson檢驗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到上述變量組成的四個協整關系,這些關系可以表示如下:
LGDPt=-0.33+1.08LFDIt(2)
LFDIt=-0.30+0.93LBCt(3)
LFDIt=0.32+0.21GDPt+0.75LBCt(4)
資本作為國際要素流動的重要方式,將對我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產生長遠影響。從中國經濟的實現背景來看,經濟開放對我國經濟的作用日益增強,外商投資作用舉足輕重,而技術進步也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廣義而言,技術進步既可以依賴于自身研究、開發,也可以借助于對外界的模仿、吸收、消化和創新。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是外資在東道國的經濟促進力。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FDI)技術外溢金融業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興起和發展,帶動了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則成為最大受益者,利用外資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強有力的助推器。
隨著我國銀行業全面開放時代的到來,跨國銀行的進入和發展這一趨勢將會在金融全球化和中國日益融入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得到不斷的強化。面對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完全采用限制、抵制的措施是不可取的,它不僅違背了市場競爭規律,同時也必將為國際社會所詬病,加劇國際摩擦。為實現既減少摩擦,充分發揮跨國銀行進入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又保護本國銀行業這一看似矛盾的目標,政策組合和互補已成為重中之重,而只有充分掌握跨國銀行進入我國的原因和影響因素,才能對癥下藥,尋得良方。
二、FDI對我國企業技術進步影響的理論分析
(一)經濟增長理論中的技術進步
國內外的理論研究表明,技術進步是促進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潛在經濟發展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作為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先驅,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曾指出,增長的動力在于勞動分工、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后來的經濟增長理論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技術進步的研究,從哈羅德、索洛的外生技術進步、熊彼特與庫茲涅茲的創新驅動的技術進步到以羅默、盧卡斯為代表的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內生技術進步,這些增長理論都強調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二)FDI影響技術進步的渠道分析
我們知道,FDI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渠道:作為“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通過影響“國內資本積累”,間接影響經濟增長;通過“外溢效應”影響技術效率,間接影響經濟增長。在這里,對于分析FDI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渠道,我們可以分為通過直接效應影響技術進步、“外溢效應”影響技術進步以及通過影響“國內資本積累”,從而間接影響技術進步這三個渠道。若FDI僅僅是“投資”或者僅僅影響“國內資本積累”,從本質上說,它與國內資本并沒有什么不同,但是,隨著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人們不再認為技術水平和技術進步速度是外生的,在這個新的增長框架里,FDI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投資”,其影響也不再局限于“資本積累”,它還通過該過程影響我國的技術效率。
三、FDI進入我國金融業的背景與現狀分析
FDI作為私人投資的一部分,會直接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但是根據資本邊際產出遞減的假設,這種作用是短期的,吸收FDI的我國最終會向該經濟體的長期穩態收斂,FDI對我國產出增長不會有持久影響。
(一)外資進入我國銀行業的背景
1.金融全球化對銀行業的影響
金融全球化是指全球金融活動相互聯系日益緊密的一個過程,其內容包括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頻繁流動、金融機構的跨國經營、金融市場的全球聯動等,其主要表現有貨幣的全球化、資本的全球化、各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的全球化等。
金融全球化進程的廣泛擴展,不斷改變著全球銀行業經營的外部環境,從而對全球銀行業的經營發展產生強烈影響。金融全球化掀起了全球金融業大規模跨國并購浪潮,導致全球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為了爭奪市場,各國跨國銀行都希望通過擴大規模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競爭能力。單個銀行的規模效益畢竟是有極限的,“超級寡頭”之間的跨國并購成為了擴大銀行規模的一條捷徑。金融全球化加快了金融創新速度。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信息產業等高科技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有力的刺激了金融創新。新興市場的迅速崛起,也為銀行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所以金融機構的創新活動達到了空前規模。
2.經濟開放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就已經依次開放東部沿海地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點和先驅。
⑴從一般意義上講,一個國家經濟越開放,就有更多的外國投資者進入投資。一個開放的經濟體更能受到投資者得青睞,因為它能給投資者帶去更大的發展空間以及自由度。
⑵第二,一個開放的經濟往往也是一個更加有效率的經濟,快速的生產,迅速的物流以及快速的消費給外商帶來極大利益,投資企業選擇這樣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才更有利可圖。這樣,一個國家越開放的地區接受的外資以及由此產生的溢出就越大。
⑶經濟開放的中東部地區,人民的思想和觀念更接近全球化,更容易接受且愿意學習新鮮事物,包括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文化理念等等,并學以致用,用于自主創業以及創新之上,他們這無疑是一個新技術的良好孵化地。
⑷經濟開放的東部和中部地區,人們的消費觀念頗具全球化,更熱衷于購買外商企業的產品。
⑸經濟開放的地區政策比較明朗,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商政關聯比較緊密的國家,選擇經濟開放的東部和中部能夠讓外資企業更好的經營,安心透明的經營。
(二)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經營現狀分析
1.外資銀行重點發展高技術產品
諸如開展高技術含量的網上銀行、現金管理、銀團貸款、項目融資、貿易融資等產品,這樣既可以規避物理網點較少的劣勢,又可發揮自身的優勢。外資銀行的長處不僅體現在能夠提供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而且具有強大的為客戶量身定制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也即發揮核心產品的優勢為不同客戶提供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最終產品,這是贏得客戶、擴大市場份額的關鍵所在。
2.從競爭到強調合作
在大舉擴張的上世紀90年代,無論是在經營指導思想還是實際市場運作上,外資銀行都強調同國內銀行進行市場競爭。然而,入世至今,外資銀行同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首的中資銀行進行市場競爭時,在營業網點、客戶資源和人文環境方面均存在劣勢,因此現階段外資銀行的經營策略主要是強調同中資銀行合作,以彌補其自身的劣勢。
雖然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時間不短,但是他們對于本地客戶的了解有限,相比之下中資銀行卻擁有多年的客戶交往關系和完備的客戶信息。中國企業在與中資銀行的長期合作中,已經建立起了長期穩定的銀企關系。同中資銀行合作,外資銀行一方面可以分享中資銀行的客戶信息,另一方面可以發揮自身在金融創新方面的優勢為客戶打造“量身定做”的金融產品。
3.充分發揮技術優勢
外資銀行的進入引入了新的技術和專業技能,從而增加了當地客戶可獲得的金融產品數量,因此外資銀行的存在提高了效率并促進了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外資銀行擁有強大的資本實力和優良的資產,還擁有發達的全球分支和客戶網絡,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內部風險控制能力以及成熟的金融產品等。中間業務需要先進的網絡硬件和軟件系統作為技術保障,在技術支撐方面和全球覆蓋面程度上,中資銀行明顯落后于外資銀行。在經營外匯業務方面,外資銀行具備靈活的風險控制方式、便捷快速的服務程序和較為寬松的擔保條件。進入中國市場后,外資銀行除了開展傳統的優質服務外,還會大力推廣和開發金融衍生產品服務。
(三)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的影響分析
1.對中資銀行客戶營銷模式的影響
盡管中資銀行不斷強化“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并不斷改進客戶營銷及服務水平,但與外資銀行仍存在較大差距。從目前來看,產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對“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的貫徹程度不夠。
外資銀行成熟有效的市場細分和客戶定位機制與中資銀行粗放的客戶分類方式形成對比。無論是在進入中國市場前還是在中國市場的經營過程中,外資銀行均十分重視通過市場調查來了解客戶需求,結合自身的經營特點鎖定相應的目標客戶,對特點不同、需求不同的客戶往往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方案,對于不屬于其目標客戶的群體則設置相應的服務門檻。中資銀行在長期經營過程中雖然已經擁有了龐大的客戶基礎,也開始著手搜集客戶數據,但還缺乏一整套有效的客戶細分和定位機制,導致對客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遠沒有到位。
目前中資銀行客戶經理制的推行主要集中在客戶經理培育階段,致力于提高客戶經理素質、改善與客戶的溝通及加強對產品的熟悉程度等問題,而外資銀行已經形成了客戶經理培育的有效機制和運作體系,轉而強調為客戶經理提供強有力支撐的內部支持系統。
2.有助于進一步強化國內商業銀行的經營約束機制
對國內企業來說,的確有些事情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有些帶有共性的問題,大家也許都習以為常了。但作為一個外來者,他們就更容易看清楚。境外戰略投資者能夠促使我們加強管理,加快改進不足之處。他舉例講,建行的許多機構和網點,是在過去的歷史條件下購置的,當時并不要求有完備的產權手續。但是,要股改,首先產權就必須明晰,就要求必須完全按法律制度辦事,必須有明確的產權,并且經過中介機構的確認。特別是在外資戰略投資者詳盡嚴格的盡職調查面前,有任何問題都會暴露出來,迫使你必須盡快完善手續,改進管理,此外別無選擇。這樣對我們工作的標準提高了很多,對管理要.求也提高了很多。這正好促使我們朝國際水準的商業銀行方向去努力。
3.國際性金融風險
銀行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引入就意味著金融資本項目的開放,那么中國原有的在1997年用以應付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固若金湯的防御體系就要被動搖,金融發展中不穩定的因素就會增加。二十多年來的金融改革,由于中國沒有融入全球經濟,我們的腳基本上還是踩在地上,可以“摸著石頭過河”。戰略投資者的引入,促使中國的銀行徹底要融入到全球經濟中,中國的銀行業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國際金融市場包括國際性的金融危機的更強烈的影響,如果中國商業銀行不能及時地提高應付國際性金融風險的能力,在未來一定時間,很可能會觸到金融危機的“地雷”。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南美金融危機,主要原因是本國政府缺少應付國際性金融風險的能力,外國金融投資者也擔當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四、提升外資銀行對華技術溢出的政策建議
外商直接投資及其技術溢出效應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外資也加快了進入中國銀行業市場的步伐。本章以對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理論、實證和政策分析為基礎,提出新時期促進外資銀行技術溢出的政策選擇。
(一)政府方面
1.提高中小企業勞動力的素質,增強人力資本的外溢效應。
FDI在我國技術溢出的渠道有多種,但無論通過哪種渠道,人力資本的積累都能間接地促進我國的技術進步,影響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強弱。人力資本以勞動者為載體,體現了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是科技進步的重要源泉。一般來講,勞動力素質越高,其學習和模仿能力越強。一部分接受過跨國公司培訓的員工后來為當地企業雇用或者自辦企業時,素質較高的勞動力更有可能把由此獲得的技術、營銷、管理知識擴散出去,成為推動當地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根據新增長理論,人力資本的外溢性,非競爭產生正的外部效應,人力資本的積累一方面可以直接促進本國的科技進步,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吸收貿易溢出的國外先進技術的能力,從而更有效地分享發達國家的R&D成果,間接地提升了本國的全要素生長率。忽略人力資本會高估進口貿易溢出的R&D資本存量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鼓勵企業從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增加企業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投入。這是我國R&D活動結構能否得到改善的關鍵。政府應增加對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內的企業)進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支持和資助,注重提高和增強企業從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能力,鼓勵和促進科研機構及高等學校與企業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領域的合作。
2.完善金融服務
由于研發機構都是資金密集型的運作模式,因此良好的金融服務也是吸引外資研發機構落戶的條件。第一,可由政府操作建立有關金融機構,以國有投資或股份制投資形式,直接對外資企業的經濟運作提供金融支持;第二,盡快設立各科技園區科技研發基金,制定基金管理條理,以扶持各園區內的技術創新活動,對外資項目的核心技術創新,可以在貸款利息、期限和還款方式上做一些優惠。第三,鼓勵外資企業帶動與其有長期合作關系的外資金融機構落戶湖北,一方面可提高湖北金融產業的外資利用水平,促進金融機構的技術進步,另一方面也為外資項目的增加了融資渠道。
3.改善招商投資軟環境,增強外國投資者信心
在政府職能人員的任命上,要嚴格把好關,減少和杜絕人情關系的操作,任命真正具有公仆意識、市場觀念和開拓進取思想的人員;另一方面,要特別強化監督機制,規范行為,盡快從制度建設上把干部的局部利益引入全局利益中,從源頭上轉變觀念,從機制上保證服務的到位,促其依法行政。
應盡快對外界樹立投資環境有錢可賺、有章可循的新形象。可以建立專業化的招商網站,宣傳利用外資的政策法規、行業規劃和發展戰略,介紹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推介各地招商項目資源和招商重要活動,宣傳成功的投資典型。
4.形成全社會、多渠道、多形式的R&D投入體系
加強R&D投入,要形成全社會、多渠道、多形式的R&D投入體系。改善原有的資金來源渠道,在現有的科技投入基礎上拓寬渠道,逐步加大R&D投入。我國財政科技撥款不僅支持既D活動,而且也支持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以及科技服務等非R&D性質的科技活動。顯然,財政科技撥款的數量,尤其是用于R&D活動的比例,是影響R&D/GDP比值的關鍵因素之一,國家財政科技撥款應保持穩定、持續增長。政府應加強對重點科技項目轉化為生產技術所需資金的支持,并通過資金的引導,推動企業在聯合攻關的過程中逐步積累自身研究開發的實力,從而使企業成長為加速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真正主體。企業科技投入也是影響R&D/GDP比值大小的關鍵性因素,而這又是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決定的。
(二)金融業層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認為,以技術進步推動產業升級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但是,技術的創新與商業化是一項不確定性極強、商業風險極大的活動,創新型企業又普遍規模小、發展前景不確定、缺乏信用積累和擔保資產,很難從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中籌措到大量資金。在此,唯有資本市場才能與創新活動結成互動關系。資本市場在籌集生產資金、改善企業經營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提供稅收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發展資本市場應該是我國利用外資的一個重要策略。
1.加強企業對技術人才的引進力度。
人才是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也是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國金融業必須高度重視和尊重人才,要制定發現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人才培養體制。要加強對技術人才的引進,從金融業層面應該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創造吸引人才的各種條件,比如從薪資、福利方面,金融業可以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靈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低薪+獎金”的模式,“獎金”的設定可以根據工作性質和人才層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計量標準和評價方式;從職位方面,金融業可以在內部形成一種良好的競爭機制,使人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二是引進人才的方式可以在與科研部門或高校聯系合作中,發現和挖掘人才,也可以積極的從大企業挖掘人才。三是要加強對科技人員的在崗培訓和繼續教育,只有整體的人力資本素質提高,金融業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人才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培養人才是基礎,吸引人才是重點,用好人才是關鍵。要堅持把能力建設作為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的主題。加大對人才工作的投入,優先發展科學和各類教育事業,為各類人才不斷涌現和充分發揮作用奠定堅實基礎。要合理引進現代化建設急需的科技人才,加快推進我國建設事業的發展。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建立以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為導向,有利于優秀科技人才一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一能的選人用人機制。
2.拓展各大銀行在中西部地區的腳步
可以對資金實力雄厚的,重點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信譽良好、具有發展潛力的跨國企業提供低息大額貸款,以滿足資金流動的需要。銀行還應針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中小企業的金融需要及特點,創新產品,整合產品組合,增強產品的適用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以適應市場需求。要積極開展各種表內外授信和融資業務,引導企業由單純貸款需求向綜合金融服務需求轉變,緩解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的矛盾,實現與中小企業共存共贏的可持續發展。安排有潛力的跨國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或者債券進行籌集資金,擴大企業的資金來源。
3.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發展金融創新。大力推廣和發展基礎產業債券,可轉債,產業投資基金等等各種金融創新工具,作為企業融資的有效手段,解決企業從成立到生產,重研發投入到運用到生產過程,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以及面臨巨大的風險的大難題。
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不斷提升對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建立以金融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機制。對我國金融業來說,來自FDI的技術溢出是一個被動的過程,這一性質決定了FDI技術溢出的有限性。我國金融業要充分利用這些有限的技術溢出,必須有足夠好的學習意識和技術能力,這通常來自自主研發和革新的經驗積累。因此,增加自主研發投入、加強自主創新意識,是內資企業提高技術能力和競爭優勢的根本。
4.拓展業務領域,挖掘潛在市場和客戶。
中小企業信貸和農村金融是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市場。由于信息披露、資產規模等因素達不到要求,中小企業很難從資本市場籌得資金,也不能發行債券,因此比大企業更需要銀行信貸.而農村金融具有貸款額度較小,當地信用文化、社會關系等對貸款的安全性更重要等特點。與外資銀行相比,中資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業務區域集中,對本地區的情況比較熟悉,能夠更方便地了解中小企業和當地農村的情況,為其提供童身定做金融服務,因而具有顯著優勢。
5.充分利用國際資本流動帶來的機會改善銀行經營。
國際資本流動在全球范圍的流動有利于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國際資本流入有利于我國引進先進的技術經驗,這點主要體現在外商直接投資等形式的長期資本流動,因此我們應鼓勵、推動外國直接投資等中長期資本的流動。放寬對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限制,既是對WTO有關協定的遵守,也是基于外國直接投資與其它形式的資本流動相比,發生逆轉的可能性較低,也有助于擴大資本輸入國的就業機會和帶來高新技術和管理經驗,即具有一定的正的“溢出效應”。另一方面,中資企業的境外投資有助于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可以首先對有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適當放松境外投資的限制然后再循序漸進的擴大開放范圍。而對投機,套利等短期資本流動則應采取措施加以限制。就金融市場而言,國際資本流動促成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形成,使得各國銀行間的資金往來、信息交往更為密切,對促進銀行創新、完善自身經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正確引導下,銀行金融資本的流動還將推進銀行的重組,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從而有利于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但我們在選擇引入外資方式時,必須慎重。
在保證不喪失控股權的前提下,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國際戰略投資者。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國際戰略引資都是以現金購買普通的股票股權方式實現的。但在國際上,大部分投資并不是普通股票,更多是債券,甚至是可轉債等等。中國應增加投資工具種類,完善投資市場。另外,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國有商業銀行在資產質量、盈利能力、服務對象以及國際化程度等諸多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的過程中采取的策略和定位也需要區別對待,有必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
6.利用監控功能對國家重點產業的進行融資支持
對某些產業實施適當的融資限制,避免重復建設。運用資本市場股票價格,各類分析報告等形式的信息披露則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公平交易和競爭,起到資源優化的作用,同時又極大的促進了企業的進步與自我鞭策。此外,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不盡完善和規范。有必要對其進行規范和發展。擴大市場規模,增加供給,加快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增加信息透明度,構筑金融信用等級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發展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和規范各類金融中介。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六、小結
對FDI技術轉移動因的研究表明,技術差距的存在是引起技術從跨國公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原始動力,而且在技術差距的作用下,FDI的技術轉移會引發我國國內技術轉移的連續進行。但技術轉移的順利進行要求主體之間的技術差距必須處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否則將會制約FDI技術轉移效應的發揮。從技術轉移的主體來看,跨國公司利用FDI實行技術轉移主要是基于實現全球范圍內資源優化配置和利潤最大化的目的,我國利用FDI獲取技術主要源于FDI所具有的一攬子性質。
由人力資本流動所產生的FDI技術溢出效應主要與我國人力資本在跨國公司質量優化的程度以及企業間人力資本流動密切相關,前者主要受跨國公司經營階段和研發戰略的影響,后者主要與跨國公司和我國企業在薪酬福利、培訓、個人發展空間等方面的差別以及人力資本偏好有關。
由競爭所引發的FDI技術溢出效應,是跨國公司通過“戰略跟隨”行為以及優于當地競爭對手的有利因素影響我國市場結構而產生的,FDI通過競爭對我國技術的影響最終取決于技術示范、技術競爭和技術鎖定效應的綜合比較結果。
參考文獻目錄
余文娟FDI對我國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影響的分析[D]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8月:10-11
陳璐FDI在中國銀行業的技術外溢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11
詹向陽,鄒新馬,素紅.中資銀行迎接外資銀行全面競爭的策略研究.金融論壇.2006年第7期:8
付爭光外資銀行戰略投資者進入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9月:45
董博雅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技術進步效應研究[D].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35
崔秀麗科技因素對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影響的實證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12月:35
楊仙麗浙江工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FDI對我國全要索生產率的影響—基于溢出效應的分析2008年1月:43-44
一、我國金融業經營的現狀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根據入世協議,我國在2006年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 外資銀行和證券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搶奪中國金融市場資源。外資金融企業本身具有完善的經營管理水平,加之其混業經營可以為客戶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務,更是增加了外資金融企業的競爭優勢、同時,金融國際化潮流帶來了空前規模的并購潮。在我國,2011年6月28日,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并購深圳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深發展銀行成為中國平安的控股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也和史玉柱為了中國民生銀行的控股權斗的不可開交。由此可以看出,混業經營模式在我國已在悄然進行。
在2012年英國《銀行家》雜志的1000家銀行的最新排名和綜合數據中(見表1-1),前25名銀行中,實行分業經營的銀行只有七家,其中,上榜的四家中國銀行均為分業經營模式,除中國的銀行外,只有三家國外銀行為分業經營。各大以混業經營為主的金融集團通過合并和收購,不僅使自身國際競爭力大為加強,而且能很好的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要,同時也提高了其技術創新和使用新技術融資的能力。相比之下,我國分業經營體制的銀行不利于合并,大大阻礙了我國金融業的全球化發展。
表1-1 《銀行家》2012年全球25大銀行(一級資本排序)
數據來源:英國《銀行家》雜志2012年
二、我國實行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可行性分析
1、法律條件
我國《商業銀行法》雖禁止銀行從事信托投資和股票業務,但對金融機構之間交叉持股和哦你公司形勢進行適度交叉的金融業務并沒有明確禁止性條款。《公司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法律都未明確禁止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也未規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與組織體系等內容,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目前在法律上并無障礙。我國可以學習美國,走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在控股公司的統一管理下各子公司加強協作,實現專業化和多樣化的統一。各大商業銀行在綜合經營商可以在國內實行分業經營的情況下,通過到另一個相對獨立的司法區域收購和控股其他種類的金融子公司,再進入國內市場。
2、市場條件
目前,我國四大國有銀行都已經完成股份制改革,成為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他們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也會堅固安全性和流動性。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發展日益規范和完善,這是金融業混業經營的一個重要條件。
3、制度條件
從金融機構內部來說,商業銀行進一步加強內控制度,增強自律意識和自我約束機制,為混業經營奠定了基礎。從金融機構外部來說,一個由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組成的金融監管體系在逐步建立完善。“三會”按經濟區域對分支機構進行調整,無論從監管方式、監管手段和監管重點,三者都建立了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的關系。
三、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風險防范
(1)加強建設金融機構內部風險控制機制
首先要加強銀行內部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要教育從業人員嚴格按照規章流程辦事,以客戶利益為重。加強對法律法規和相關金融政策的研究和理解,開展合法經營。嚴格內部資金管理,切實加強內部資金的用途管理,同時嚴明紀律對信貸資金和投資銀行業務之間的事后檢驗等風險內控方法來控制風險,做到資金使用全過程都能實施監控。
(二)完善外部監管體系
1完善我國金融監管法律制度,規范金融監管秩序
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中國金融監管還應立足于世界,鼓勵和促進我國金融業增強國際競爭力,將此作為立法的出發點。這要求我們要借鑒國外的先進法律制度的先進的金融監管規則。同時也要注意保護我國的金融利益,不要盲目跟風。
2 規范金融機構信息披露制度
我國現行的信息披露制度這種還存在不透明、不真實和監管漏洞。要進一步從立法上明確規定金融機構應該公開的信息,規定應披露的基本數據、指標、范圍、世界等,金融機構必須按監管機構的要求及時送報有關報表、報告,并對其信息披露進行審查與評估,同時對各種風險的計算標準予以規定。主要負責人對相關信息披露的真實性負責。
在我國加入WTO后,分業經營的體制受到強有力的沖擊,發展混業經營成為我國金融機構提高綜合競爭力的必然趨勢,也是提高我們金融業整體實力的必要途徑。但是,我們也要在認真充分分析我國的國情,完善市場、法律條件,,提高監管能力,能充分防范和控制混業經營金融風險,各方面條件都能滿足混業經營條件時,才逐步走出分業經營,實現混業經營。
參考文獻:
[1]石磊,淺談我國金融業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的趨勢 [J],時代經貿,2008(2)
[2]原巍,混業經營趨勢下我國金融監管的法律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3]薛蓓蓓,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模式及其監管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
[4]吳博,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探析 [碩士學位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5]徐鳳,論我國金融監管模式及其在混業經營趨勢下的選擇 [碩士學位論文] 廣州:暨南大學,2008
[6]徐雁峰,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模式探討 [碩士學位論文]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7]王國勝,我國銀行業混業經營的風險研究[J].價值工程,2012(3)
(一)營銷費用投入大,收效不顯著。以外匯理財產品為例:國內主要商業銀行中行、建行、招行、民生推出外匯理財產品后,一些外資銀行如渣打銀行、匯豐銀行、荷銀也相繼加入了這一市場爭奪拼殺,各家銀行都使出渾身解數,爭奪投資者。本土商業銀行斥巨資投入投資理財服務業務,欲于外資銀行試比高。但其行為令人費解,仿佛誰投入越大,誰就是最大的贏家。經過調查,上海、北京、廣州、鄭州、重慶的消費者對于各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的認知狀況普遍反映較差。他們被國內種類繁多的理財產品弄得眼花繚亂,不知所措,面對眾多“看起來差不多的”的產品,變的更加無所適從,邊際消費量一路走低。
(二)品牌意識薄弱,整合力不強。不可否認,我國當前的金融產品,例如上述所說的外匯理財產品,擁有很多“牌子”,金融機構看上去忙個不停,也做了很多努力去打造、去維護,但重視程度依然不夠,沒有進行全面系統的品牌規劃,絕大多數做的只是品牌的一個方面、一個局部,往往想到什么做什么:或廣告,或包裝,或渠道,每個企業都強調自以為重要的環節,但很少有企業把品牌的各個方面都做到位。幾年下來,其品牌資產并沒有得到切實有效的積累和加強。我國金融企業關于品牌的整合意識還比較薄弱,品牌的努力還停留在某個方面。
(三)產品營銷論文缺乏策略,隨意性大。對于營銷決策,本土金融機構還是更多地傾向于拍腦袋做決定,營銷人員不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營銷策略缺乏長期性、穩定性,從而最終影響了其業務的發展。
(四)營銷方法落后,人才缺乏。我國本土金融機構的產品營銷論文,主要依靠定性的、人為控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導致金融產品營銷論文的專業程度和效率較低。特別是信息的傳遞效率低下,使信息在上行下達過程中出現了人為拖延,導致高層與執行層步調上的不一致,影響執行層在面臨突發事件中的變通速度。
二、產品營銷論文按照“駱駝與兔子”理論提出幾點建議
“駱駝與兔子”理論是由我國營銷學專家路長全教授提出的。他認為,剛進入國內的外資金融機構,資金實力雄厚,因為自身規模效應的需要,在產品營銷論文中一般講求戰略管理,對體系、流程、規模、溝通要求高。在金融產品營銷論文中他們做得起大投入、大產出,所以可以稱之為駱駝,骨架大,有足夠的資本,在市場上可以靠一定時期的虧損來獲取未來更大的回報;而我國本土金融機構普遍較小,絕大多數在未來10年內都很難達到他們的規模,與他們相比是弱者,可以稱之為兔子,其最大的特點應該是要有速度,所以我國本土金融機構要談效率,談速度,談利潤,談策略。在缺乏大量金融資本支持的情況下,想用金錢和時間來堆積業績是絕對不行的。反思現狀,弱者與強者怎樣談競爭?按照“駱駝與兔子”理論所闡述的觀點,惟有找一支營銷支點,在渠道上,在速度與策略上,在品牌的建立與促銷上與之抗爭。
(一)建立自己的品牌,找到營銷的靶心。國際著名營銷大師菲力普?科特勒曾經說過:營銷的藝術就是建立品牌的藝術。因為對于一個致力于建設長青基業的企業來說,她所塑造的品牌將是她在多年后賴以生存的法寶。從全球范圍內來看,今天最著名的金融企業,不論是匯豐,還是花旗,其最寶貴的財產不是企業雄厚的資金,不是豐富的管理經驗,甚至不是技術能力,而是品牌。原因何在?因為成功的品牌能使產品增值,成功的品牌能獲得更大的利潤,成功的品牌是市場的通行證。更為重要的是,成功的品牌是消費者的朋友,值得消費者信賴,因為沒有人會拒絕朋友的誠意推薦,而去選擇陌生的產品。
(二)堅持品牌形象和品牌核心價值的統一。縱觀全球,堅持全面完整的品牌塑造,是一些國際品牌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這已成為許多國際一流品牌的共識。例如美國花旗銀行宣揚的是其“開創優越理財典范,財富增值更為可觀;彰顯尊貴,專業周到的貼身銀行服務”,匯豐銀行提倡的是“環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專家性質。盡管花旗、匯豐的廣告中,人物、廣告語、情節都會經常變化,但在品牌營銷的各個方面,卻始終承載著他們“銀行專家,卓越理財”的品牌個性、精神內涵與價值觀。
(三)堅持品牌形象的全面塑造。品牌是所有因素的總和,是一個整合的概念。所以僅產品好、包裝好,或僅廣告好、概念好,都不夠。品牌應該是有關消費者認知產品經驗的總和:從產品性能、品質、包裝、價格到銷售環境,從產品陳列、售點廣告、賣場氣氛到銷售說辭、服務態度、員工行為、商務禮儀,從企業聲望、媒介輿論、大眾口碑到廣告氣質、設計風格,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都會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理解。在金融理財產品層出不窮的今天,消費者有太多的選擇。企業要成功得更快更久,就必須像所有成功的國際品牌一樣重視品牌的全面建設,在每一個細節上都竭盡全力。
(四)剔除主觀因素,用市場分析說話。國際大公司習慣進行大規模的市場調研,依據產品的成長性,將市場縱向劃分為產品的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建立監控體系,分別為不同時期的產品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不斷觀察各個時期的銷售量、市場份額、損失,以及客戶滿意程度,及時觀察發現產品營銷論文過程中的錯誤,從而進行正確的市場選擇和定位。處于導入期的金融投資產品剛投放市場,由于逆選擇等其他原因,金融投資產品設計還未定型,產品處于試銷階段,風險大、成本高,基本無利潤。并且金融機構難以在短期內建立高效率的分銷模型和最理想的營銷渠道,這時可以選擇高價格高促銷的雙高營銷策略,加強產品的包裝,制作出來能夠體現和說明投資理財產品特征的一系列具有視覺沖擊力,意念性的說明書、圖片、標志、廣告等,使金融產品新穎具有特色,滿足客戶求新心理強的特點,“先聲奪人”,迅速占領市場。產品經過導入期的試銷進入成長期后,大多為客戶所了解和接受,形成了比較廣泛的市場需求,同時銷售已經取得了比較成功的經驗,利潤迅速增長。但由于金融投資產品易于仿效,會出現“搭便車”的情況,將有大量的相關產品進入,市場同業競爭激烈。這時經過市場調研后,要積極創建新的解決方案,開拓新渠道、拓展新市場、建立新網點;加強促銷,建立和運用蘊藏著潛在價值的客戶機制,在適當的時機調整價格,找到很有發展潛力的客戶,增加客戶對本產品的信任感和忠誠度。同時,要適時地將客戶進行歸納,知道哪些是最有利可圖的客戶,哪些是最無利可圖的客戶。通過這樣的比較,降低企業不必要的成本和努力,從而達到利潤最大化。進入成熟期后,金融產品和銷售量基本已達到飽和狀態,銷售量增幅趨緩,利潤開始穩中有降。此時就應重新研究市場策略,在穩定老客戶的同時,積極尋求新客戶;要重新為產品定位,延長其產品的生命周期,以最有利的市場來贏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從而增加眼前利潤。
(五)塑立優秀的企業精神,加強營銷人才的培養。“偉大的產品產生于營銷部門”,科特勒的這個觀點充分說明了產品營銷論文要以人為本,花最高的努力,去培養和尋找最合適的營銷人員。領導要以身作則,不可朝令夕改;營銷人員要熟悉崗內工作,理解和掌握工作要點,積極努力地去發現和解決問題,不論是企業廣告還是與企業目標相關的贊助活動,拿出自己的熱情,反復宣傳產品理念,成為金融產品的徹底傳播者。
(1)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將有利于企業有效的規避匯率風險。美歐日等境外企業和我國境內企業之間的貿易,通常是以它們的本國貨幣進行計價結算,這樣由此帶來的美元、歐元和日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匯率風險通常主要由境內企業承擔。如果能以人民幣進行國際結算,則境內企業可以避免承受這類匯率風險。從而當人民幣用于跨境貿易結算時,我國和周邊地區使用人民幣進行國際結算的企業所承受的外幣匯率風險即可部分消除。
(2)有助于企業營運成果清晰化。當我國進行貿易結算時,通常其經營成果較為透明,表現為進口企業的成本和出口企業的收益能夠較為清晰的固定下來,這樣就有利于企業進行財務核算。
(3)人民幣結算節省了企業進行外幣衍生產品交易的有關費用。當企業在貿易中以非本幣進行結算時,通常為規避匯率風險而委托銀行進行衍生產品交易,從中資商業銀行遠期結售匯的收費標準來看,買入三個月的美元按交易金額的2.5,賣出三個月的美元按交易金額的5收取費用。而一般的外資銀行這項交易的收費標準則普遍高于中資銀行,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企業進行國際結算主要使用美元歐元和日元等國際貨幣,因此為控制匯率風險承擔了大量的外幣衍生產品的交易費用,從而增加了企業的交易成本,削弱了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若采用人民幣用于國際結算,我國企業為規避匯率風險所承擔的衍生交易費用即可大幅降低。
(4)人民幣結算節省了企業兩次匯兌所引起的部分匯兌成本。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與我國之間的貿易大都采用美元結算,而其國內又不能進行美元流通,這樣結算通常要經過本幣-美元-本幣的兩次兌換,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公司的內部交易的貿易之中。若人民幣用于跨境貿易結算的話,則可減少其中一次兌換并節省有關費用。
(5)跨境貿易用人民幣結算可以加快結算速度,提高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減少一次匯兌本身就減少了資金流動的相關環節,簡化了結算過程,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由于不需要進行外幣衍生產品交易,企業可以減少相應的人力資源投入和相關資金投入,這也有利于企業加快運轉速度。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人民幣用于跨境結算帶來了機遇,但是挑戰與機遇并存。人民幣結算也可能會引起境外債權債務關系,外匯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在人民幣境外債權債務方面,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會形成外國企業持有人民幣的現象,由此可能引發諸多問題。在外匯管理方面,人民幣用于跨境結算可能會使當前的進出口核銷制度出現一系列的操作性困難。
我們不難看出,人民幣結算試點,其作用也不可高估。當前人民幣貿易結算規模的穩定和擴大尚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
(1)人民幣結算尚處于試點階段,是否擴大到香港和東盟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還要根據試點的效果來穩步推進。
(2)即使人民幣結算擴大到其他國家,其使用規模既受限于這些國家所持有的人民幣規模,又受限于境外客戶使用人民幣的意愿。此外,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情況下,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的水平主要還是取決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市場復蘇,從這一角度分析,人民幣結算對出口的直接刺激作用仍有待觀察。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點學科是理工科,雖說開設了金融學專業,但對金融學的發展重視不夠,投入較少,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無法滿足學生實踐的需求,因此,實踐教學成為工科院校金融學教學中的薄弱環節,長期以來嚴重制約了應用型金融教學。培養出的學生動手能力差,創新素質不高,很難滿足用人單位需求。
一、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分強調教學計劃的完整性,而忽略實踐教學內容的關注
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的大背景下,社會對金融人才的素質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對每級學生都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包括金融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要求、理論和實踐環節的教學學時和學分要求,有些高校過分追求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實踐環節之間的比例關系,對實踐性的學時和學分也有相應的要求。目前,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有做為課程組成部分的各類實驗課、課程設計、社會調查、學年論文、金融模擬實習、生產認識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但這些實踐環節在教學計劃中都有明確規定,規定了實踐環節總學分的上下限,各實踐環節也有規定。加之過分強調“寬口徑,厚基礎”,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上英語、高等數學、思想政治類等公共基礎課所占比重過大,勢必要壓縮專業課時,與專業課相匹配的實踐環節內容的完成很難得以保證。
2.實踐教學時間過短
目前,我國金融學專業教育中,理論教學仍占主體,實踐教學內容相對薄弱,各教學環節相對分散,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實踐性環節。有些實踐性環節一般安排在理論課結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氣過熱,寒假忙于過春節,一些實習單位并不是很樂意接受,實踐時間大打折扣,與理、工、農、醫類專業的實踐教學相比,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時間和效果就很難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指導老師隊伍
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培養金融學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高質量的師資不能局限于高學歷、高職稱,普通高等院校師資為了應對教育部的教學評估,引進人才時更注重學歷要求,目前擔任專業課的任課教師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學歷,高學歷人才雖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從高校到高校,從理論到理論,缺乏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又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高校對教師的考核以及職稱的評定,更多注重的理論教學學時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師很難有時間參加社會實踐,進行知識的更新,導致教師缺乏進行實踐教學研究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學生的實踐學習效果不佳,這樣的師資隊伍怎能符合當今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有待加強
長期以來校內實驗室建設和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滯后。為此,2005年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于開辦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和評審工作的通知》以及將實驗室建設作為本科教學評估的重點考核內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視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金融學專業的校內實踐基地以金融模擬實驗室為主,它只是各高校經濟管理實驗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學專業要申報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難度大,一些重點高校以打包形式獲批國家級經濟管理專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投入較大,學校投入也有較大的積極性,而對其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側重點卻不同,因此金融學專業實驗教學在各高校起步較晚、發展速度緩慢、實驗內容較少等問題突出。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實踐教學基地,但揭牌儀式多,實習內容少,由于金融機構的工作任務比較繁重,接受學生實習會影響到他們的自身工作,加之實習多安排在假期,學生數量多且集中,實踐基地往往很難一次性接收,有些實習單位分批安排實習,但學生整個假期將被占用,實習帶隊教師時間也捆得過死,很難利用假期時間從事科研活動,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激勵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從而造成學生和老師的實習積極性不高。
二、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我國加入WTO后,外資金融機構大量進入我國,金融業的競爭日趨激烈。金融業的競爭可以說是金融人才的競爭,金融業務的開展很大程度取決于從業人員的能力和素質,隨著金融業競爭的激烈性和復雜性,對其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學本科畢業生,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實踐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適應金融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就必須明確實踐教學在金融學本科體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以綜合能力和素質為主線,將各個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整體安排,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構建一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應包括以下4個層面:專業技能的訓練、專業課程設計與實驗、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寫作、專業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實踐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創新精神和職業素質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1.專業技能的訓練
專業技能是從事金融學專業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語口語、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數據處理、金融軟件的操作、點鈔、珠算、銀行會計實務操作等。尤其應針對銀行電腦漢字輸入、點鈔及偽鈔鑒別、計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標準來安排,技能訓練考核標準參照工商銀行考核標準進行考核,學生熟練掌握后走上銀行工作崗位上手更快。
2.專業課程模擬操作與實驗
金融學專業課程主要包含銀行、證券投資、保險三大類,這些課程實務操作性都很強,可根據各課程的性質,在學習該課程理論課后,適時開設專業課模擬實驗,通過建立的校內金融模擬實驗室進行。目前有一些軟件開發公司已開發出一些實際操作性較強的的金融軟件,如股票模擬交易系統、期貨外匯模擬交易系統、商業銀行綜合業務模擬系統、國際結算模擬系統、信貸業務及風險管理模擬系統等軟件,通過全方位的仿真模擬訓練,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論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理論教學不再枯燥無味,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3.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
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都是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運用,是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金融學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對于鞏固和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學年論文可安排在大學三年級結束,字數要求比畢業論文更少,但要求論文格式規范,符合本科生學位論文的要求,為畢業論文的撰寫打下堅實基礎。畢業論文安排在大學四年級最后一個學期,學生可根據畢業實習搜集到資料撰寫畢業論文,質量上應比學年論文要求更高,重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生產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
實習是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大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實習主要包括生產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可采取集中與分散、校內與校外等多種組織形式進行。生產認識實習一般可安排在大學三年級結束后,學生經過三年的金融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已經掌握了金融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通過生產認識實習,可加深學生理解所學的金融理論知識,同時也是找出差距的學習機會,學生更能明確今后努力方向,主動調整學習目標,為后續課程的學習、畢業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畢業實習安排在大學四年級最后一個學期,它是對學生大學四年所學理論知識的大檢閱,是學生走向社會的大演習。可采取頂崗實習的模式,畢業后能很快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同時,可根據畢業論文的要求,搜集資料為畢業論文撰寫提供現實素材,寫出的論文才能與實踐緊密結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畢業論文大肆抄襲現象。
三、加強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思考
1.制定出適應新形勢變化的金融人才培養計劃
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金融學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論知識,熟練和掌握外語及計算機等基本技能,有較強實踐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WTO,按照協議,我國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開放金融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基金機構以及保險機構,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和業務不斷擴大,已成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金融業越向縱深發展,對金融人才復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應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制定出適應新形勢變化的金融人才培養計劃,包括實踐教學計劃和實踐教學大綱以及實踐教學指導書,學生可通過實踐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論與實踐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為達到教育部對師資的評估要求,我國高校引進教師時,過分強調學歷、職稱,無形中淡化了對實踐經驗的要求,這些老師雖具有高深的理論知識,但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因此,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應逐步實現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整體優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第一,學校應制定教師培養計劃,每年安排教師有一定時間到銀行、證券、保險等部門,從事相關部門的主要工作,熟悉該單位各個環節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也可以與相關單位加強合作,從事科研活動。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實驗管理中來的實驗隊伍。要求實驗室人員參加崗位技能培訓,取得相應培訓資格證。第三,可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國外的應用型大學在聘請教師時,常常把實踐經驗看作一項重要的條件,德國柏林科技大學的所有教授來自工業企業,都具有工程師資格。高等院校引進一批學歷層次高、實踐工作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從事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工作,也可聘請行業專家擔任客座教授或實驗教學顧問,優化師資結構。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業務技能的師資隊伍,培養應用型金融學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對實踐教學的認識,調動學生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在金融學教學中實踐教學只作為理論教學的一種補充,實踐教學未能起到真正作用,這種教育模式很難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應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在崗位聘任和職稱評定方面給予傾斜,以提高教師指導實踐的積極性。對于實踐經驗缺乏的教師,應加強自身實踐經驗的提高,同時,還必須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實踐的意識,在實踐過程中應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實踐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將來求職的關聯度,還可以聘請本專業有一定影響力的校友現身說法,以激發學生對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只有通過有效的實踐教學環節才能使學生的創新性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還可縮短學生由學校人向職業人和社會人轉變的過程,有利于學生今后人生發展。
4.增加學生實踐時間,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
金融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務性較強的二級學科,且具有金融行業分布的廣泛性,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應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次性,在學生四年的金融學理論學習的同時,應安排總計不少于1年的時間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內模擬實驗室,可通過購買相應的軟件,實現銀行、證券、保險等多方位的模擬操作,使學生在校內就可以模擬到時實務工作情景,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可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還可彌補金融企業因業務資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實習效果不佳情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與金融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協定,建立穩定的企業、學校“雙向互助”的實踐教學基地,金融企業能夠直接參與人才培養和人才選拔,節約人才選拔成本和培訓費用,也可調動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生對金融企業的了解,從而實現學校、企業與學生的共贏。
參考文獻:
[1]王家華,汪祖杰. 金融專業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的思考 南京省計學院學報 2007(2)
[2]王東升. 金融業發展與實用型金融人才培養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揚、戴序. 構建金融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 現代商業 2008(17)
1、引言
在發達國家金融超市已十分常見,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散布在街頭的金融網點就是人民辦理所有的常規金融業務的場所,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當國外的消費者進入多功能的“金融超市”后,就如同進入一個超級商場。從信用卡、外匯、汽車、房屋貸款到保險、債券甚至納稅等各種金融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在我國,金融超市則剛剛起步,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采取措施去完善,在實踐中慢慢發展壯大。
2、在我國完善金融超市的必要性
2.1對外開放、順應國際金融業發展趨勢的需要
20世紀90年以來,國際金融一體化使金融業競爭加劇,各國金融機構紛紛調整戰略,國際銀行業掀起了并購浪潮,各種形式的兼并和聯合已不再局限于垂直的并購,而是更加強調業務上的優勢互補。而且,中國已加入WTO,外資銀行已經開始進入我國的金融市場,這些外資銀行憑借強大的資本實力,運用先進的經營手段,通過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務,與中資銀行爭奪優質客戶。因此,面對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國內商業銀行非常有必要加強自身的改革,盡快熟悉國際銀行業的經營規則,借鑒國外的經驗,完善剛起步的金融超市,增強其綜合競爭力,以應對外資銀行的挑戰。
2.2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的需要
銀行的一切經營行為都是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為中心的,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和個人的財富都不斷增加,金融需求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積累了較為可觀的閑散資金,這些閑散資金與生計需求無關,而是具有強烈的逐利特征。作為企業,在市場競爭環境中,有資產重組、投資、兼并、擴張等要求;作為個人,有外匯買賣、臨時透支、貸款融資、股票買賣和綜合理財等需求,資金增值需求已成為金融需求的主流。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國內商業銀行應盡快完善金融超市,以多元化的經營結構,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快捷、方便的超市式服務。除銀行業傳統業務外,金融超市可為客戶提供項目融資、顧問咨詢、信息服務等業務,這種多元化的服務帶來的收益跟傳統業務是完全不一樣的,它具有一種潛在性,可以大大拓展金融企業的贏利空間論文提綱格式。此外,綜合業務的開展,可實現規模效益,同時還能綜合經營風險、減少損失、提高銀行的經營效益,是一種銀行自身的需求。
3、目前我國金融超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業務種類單一,經營范圍狹窄
目前金融超市開辦的業務品種很多,但是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可操作的種類較少。如按農行現行規定個人住房裝修貸款必須要有裝修公司協議等,但在現實生活中,居民裝修房屋絕大多數人都不找裝修公司,而是通過熟人介紹的個體戶,雙方多是口頭協議。又比如大額耐用品貸款要由農行先與商家簽訂協議,并且該商家要在農行開戶,手續非常煩瑣,常常使客戶和商家望而卻步,在很大程度上給金融超市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目前除了以個人存取款為主的負債業務和個人消費貸款業務外,大多數金融超市業務沒有開展起來,而最能體現個性化服務特征的個人理財,投資咨詢業務更是由于種種原因開辦得不好。目前各金融超市大多未開辦代保管和銀證通等業務,部分金融超市沒有對除儲蓄外的業務實行開放式經營,而是與普通營業網點一樣封閉式辦理全部業務,有的甚至還沒有引入保險,律師等中介機構和經銷商合作伙伴進行現場辦公,無法為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務,經營沒有凸顯出金融超市應有的特色。
3.2服務不便捷,信用仍是“瓶頸”,以致于金融超市受到冷落
根據調查商業銀行,江西農業銀行金融超市在剛開業的時候,紅火了幾天便冷清了下來,而紅火也是因為前來咨詢的人很多。人們喜歡超市是因為這里有更大的選擇余地,但是很多消費者反映金融超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便利。比如金融超市提供的個人住房貸款服務,它所提供的住房開發商以及住房戶型都很少,沒有選擇余地,買房時還是要自己聯系和選擇住房,這樣金融超市就沒有盡可能地為用戶提供便利。金融超市還沒有突破傳統消費信貸的“瓶頸”——信用問題。比如金融超市發放一筆消費貸款一般需要5天,但有3天以上的時間是用在對貸款人還貸能力的調查上,信用問題影響了金融超市的方便快捷,加之金融超市網點也比較少,這些都導致金融超市受到冷落。
3.3內部管理不到位
現在所用的硬件都不具備自動統計功能,大多數金融超市僅僅依靠會計生成的《催收通知書》進行被動催收,對不良貸款未能做到“按戶統計,建立檔案,定期分析”,不能及時、連續、動態、系統地反映不良貸款的期數和金額,而且也沒有根據金融超市這一相對獨特的經營模式建立相關的監管細則,僅從業務上根據產品規章來硬性控制,這存在一個管理間接化的問題,使得金融超市如同臨時性組織一般松散,不利于進一步的規范發展。
4、完善我國金融超市的措施
4.1加強宣傳與營銷, 提高社會知名度
在宣傳金融超市時,不僅要從力度方面考慮,還要從廣度方面考慮。首先要加大對宣傳費用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財力,運用強大的廣告優勢,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爭取更多消費者的關注。其次是在宣傳方式上,除了傳統的廣告、報紙、報刊等輿論以及非輿論宣傳外商業銀行,還要盡可能利用一切行之有效、形式各異的其他合法宣傳方式,讓消費者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能充分了解到金融超市的實用商品、特色商品和最新商品。最后,還要重視宣傳的效果,它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因為只有對效果進行分析,才可以作出判斷,對已宣傳的和未宣傳的商品進行定位,使宣傳有針對性、目的性,讓廣大的消費者通過宣傳認識和了解金融超市,提高社會知名度。
4.2加快發展中間業務
務金融超市可以以代收代付業務功能和產品為依托,充分發揮其網點、網絡的整體優勢,延伸擴大金融服務范圍。比如可以在發展傳統的和代保管業務的基礎上,開辦證券、股票資金帳戶資金自動劃轉的服務。還可以開設電話銀行、自助銀行、個人外匯買賣等業務,為個人提供投資咨詢、信息咨詢、保管箱等業務,同時加大市場營銷力度,努力提高市場分額。另外,隨著人民認識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個人理財的重要性,理財業務將會有很多的潛在消費者。金融超市可以根據不同客戶的收入、消費、投資、風險承受能力、心理愛好等情況,為客戶分析和規劃人生不同階段的財務狀況,推出個性化較強的理財方案和理財建議。還可以為個人優質客戶提供整體服務和附加服務。這些都是受到人們廣泛關注的業務,人們對它的興趣較大,如果可以滿足不同人的金融需求,金融超市必將給人們留下很好的印象,其他的業務就會跟著被帶動起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開辦這些中間業務的時候要盡量減少業務辦理環節,讓客戶真正感到方便論文提綱格式。
4.3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構建金融超市的技術基礎
金融超市是以現代科技發展為基礎的,如何加快技術創新,將先進的電子網絡技術應用到銀行業務中是非常重要的。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得出,商業銀行應著重從兩方面進行技術創新。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系統是建立在帳戶管理基礎上的,在實際業務操作中,通常是分割成不同的業務系統,分別記錄客戶的帳戶,無法作到對照檢索,銀行根本不能掌握一個客戶的全貌,比如有多少存款、貸款、中間業務等等,不能有效了解客戶的金融需求。這樣的業務技術系統,當然無法適應金融超市式的經營。因此,國內商業銀行應加緊銀行技術應用系統的創新改造,盡快引入數據庫系統軟件和數據挖掘工具,把各業務系統的客戶資料儲存、組合、匯集到一個數據庫中,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匯總分析客戶的資金運用規律,追蹤和穩定具有獲利潛力的黃金客戶群。只有當銀行對客戶的存款、貸款、收入、用款趨向等商業銀行,即對客戶財務狀況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為客戶提供最佳融資渠道和投資建議,提供深層次的綜合金融服務,真正建立起金融超市。
4.4完善監管制度, 加強內部管理
金融超市提供的是以債券、信托資金、資產管理、信貸咨詢、投資組合、理財等服務功能為主體的個人金融業務,是商業銀行創新速度最快、業務更新最頻繁的領域,這就為銀行的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想金融超市快速有序地發展,就必須合理、有效地進行監管。
應從監管人員入手,組成一批業務技術熟練,精通先進科學知識,適應金融信息化、電子化發展的全能型隊伍;在監管方法上,應把銀行的外部監管與自身的內部監管相結合,學習吸收外資金融超市在監管方面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情,創新監管方法,加強內部控制,避免違規。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構建金融超市、進行綜合經營,面臨著嚴格的法律限制,為了改變我國商業銀行業務范圍狹小,經營品種單一的局面,使我國商業銀行能與外國金融機構保持平等的競爭地位,應逐步取消現行的利率管制,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在條件成熟時,還可以放寬商業銀行業務經營范圍的限制,打破業務分工,推行業務交叉與競爭商業銀行,強化商業銀行的綜合性功能,使國內商業銀行在真正的市場環境中磨練,拓展業務經營空間,提高競爭力。最后,在監管機制上,應改變現有的多頭垂直監管為橫向監管模式,加強銀行與證監會、保監會的金融監管協調工作。在監管過程中,相互磋商,相互索取金融檢查與調查材料及各自擁有的資料統計是很重要的,這樣可以實現信息的充分交流,必要的時侯,還可以在金融檢查時,實行一定的人員交叉,提高綜合監管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史向東.現階段金融超市的完善策略[J]. 現代金融, 2006,(01)
[2]子昱.花旗,失敗的“金融超市”[J]. 當代經理人, 2009,(04)
[3]何光輝,楊咸月.從花旗集團拆分反思“金融超市”模式[J]. 財經科學, 2009,(06)
[4]葉志鵬.銅陵市金融超市電子化建設模式[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 2009,(11)
[5]侯顯夫.金融超市搭建銀企“相親”平臺[J]. 杭州(下旬刊), 2010,(12)
[6]李晨保.我國金融業戰略轉型的深層思考[J]. 中州學刊, 2010,(01)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108-04
引言
在經濟和金融的全球化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背景下,本土化經營已成為金融國際化發展的必然。從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并簽訂一系列相關協議開始,中國逐步取消了對外資銀行辦理外匯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外資銀行可以對中資企業和中國居民開辦外匯業務。2006年12月11日,中國開始對外開放銀行業市場,取消所有現存的對外資銀行所有權、經營和設立形式的限制,允許外資銀行對所有中國客戶提供服務,允許外資銀行設立同城營業網點,審批條件與中資銀行相同。
在中國巨大市場的吸引下以及長久以來的居高不下的國民儲蓄率和連續多年的高GDP增長率,外資銀行紛紛把中國作為其跨國發展戰略的最佳區域。然而截至2010年,根據普華永道發表的調查報告,外資銀行的市場占有額度已經連續三年下降,現今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的占有率僅為1.7%。外資銀行有效的本土化策略是決定市場占有率的重要因素。匯豐銀行作為本土化發展戰略實施的成功典型,可以為當代外資銀行提高自身競爭力、更好地適應中國宏觀經濟背景并較好的完成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對其本土化戰略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可行的策略指導。
一、匯豐銀行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種企業內部分析方法,即根據企業自身的內在條件進行分析,找出企業的優勢、劣勢以及核心競爭力。其中,S代表strength(優勢),W代表weakness(劣勢),O代表opportunity(機會),T代表threat(威脅)。SWOT分析,將公司的內部分析與產業競爭環境的外部分析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結構化的平衡系統分析體系。與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較,SWOT分析從一開始就具有顯著的結構化和系統性的特征。SWOT方法自形成以來,廣泛應用于企業戰略研究與競爭分析,成為戰略管理和競爭情報的重要分析工具。匯豐銀行在中國進行了較為成功的本土化實踐,其競爭力到底如何?該采取何種本土化戰略?通過SWOT分析法,我們可以得到匯豐的競爭力分析結果,基于該結果,為下文分析外資銀行的本土化戰略提供依據。
(一)匯豐銀行的優勢
1.匯豐銀行與其他外資銀行相比的優勢
(1)資金雄厚。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于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成立,是匯豐集團的創始成員和集團在亞太區的旗艦,匯豐集團是世界規模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之一,在世界83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約10 000個分支機構,在2008年的《銀行家》排列世界銀行第三位,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
(2)網點廣布。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于2007年4月2日正式開業,總行設于上海,是第一批在中國本地注冊的外資法人銀行。匯豐在中國內地的投資步伐和所取得的成就在外資銀行中名列前茅,是在內地投資網點最多的外資銀行。
(3)品牌度高。匯豐集團從成立開始就是一家海外銀行,因此有著豐富的海外業務發展經驗,又富有進取精神和國際化經營頭腦,并善于適應當地環境,快速融入當地社會。匯豐銀行成立之初正是依靠在中國的本土化戰略才走上了快速擴張的道路,具有強烈的本土化意識和優良的本土化傳統。
2.匯豐銀行與中資銀行相比的優勢
(1)公司治理機制合理。匯豐銀行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健康的董事會和監事會,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從而確保其決策行為的科學性。大部分中資銀行改革滯后,銀行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組織體系運作效率不高。
(2)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先進。匯豐銀行長期以來積累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其經營理念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標。基本不承擔“政策性”服務功能,受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和行政干預的影響較小,故其能夠采用市場化的、以利潤為導向的管理方式,能夠自主將資產投向有效益、有還貸能力的企業,并建立健全的財務指標體系和風險管理體系。而中資銀行因體制原因,長期以來受行政干預較多,擔負著多種社會功能,發展不健康,機制較為僵化,其目標往往具有強烈的政策導向性,或只是完成既定的存貸款任務。
(3)精通國際市場和慣例。匯豐銀行的經營管理手段更符合國際規則,尤其是跨國銀行集團,其觸角更是遍及世界各地,對國際市場了如指掌,在參與國際競爭中得心應手。其國際市場籌資成本低,籌資能力較強。
(4)服務手段先進。匯豐銀行在服務手段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不僅擁有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能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建立共享的客戶檔案庫,對客戶進行個性化服務,而且擁有遍及世界的機構網絡體系,能實現國內外聯行資金的自由劃撥,可憑借快捷的資訊渠道為客戶提供全球24小時金融市場的跟蹤服務。這種技術優勢、服務手段的現代化及其派生的服務優勢對中資銀行構成強有力的挑戰。
(5)業務范圍綜合性強。與中資銀行相比,匯豐銀行實行混業經營,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等功能于一身,其中間業務已經十分成熟。投資顧問、資產管理、個人理財等新興業務正逐步成為其收入來源的主要部分,可以為不同層次的客戶群體提供各種個性化服務,最終達到風險的分散和利潤的平衡增長,這些優勢是中資銀行目前難以抗衡的。中資銀行業務定位過于狹窄,現行體制下無法涉足信托業務、投行業務、基金業務、保險業務,盈利渠道單一,不良資產高;成本意識淡薄,市場競爭缺乏理性;創新能力弱;缺乏整體的長遠發展規劃,業務管理與市場營銷缺乏有效手段和措施。
(二)匯豐銀行的劣勢
外資銀行盡管有眾多優勢,但并非無懈可擊,也存在一些競爭“短板”,比如業務過度擴張、機構龐大、規模報酬遞減、勞動力成本趨高、風險控制復雜、文化沖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競爭力。作為一家外資銀行,匯豐銀行的劣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內金融市場環境的限制。中國金融市場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外資銀行優勢的發揮。外資銀行一般具有良好運行規范和規則,這在一個法律健全、制度完善的市場上是一種優勢,但是在中國這個不完全成熟的市場上,外資銀行卻可能會因為品牌和自身規則限制其市場份額的擴張。
(2)產品與技術的本土化障礙。由于金融產品是一種社會產品,并非簡單的技術產品,它的生存必須依賴于一定的社會土壤,必須適應于這種土壤本身特有的文化、法律、資本市場等環境。
(3)營業網點的局限。營業網點的局限性可稱得上是匯豐銀行在華開展業務的軟肋。相對于中資銀行遍布全國各地的相當規模的營業場所和服務網絡,豐富的社會資源和對人民幣強大的吸存能力,在吸收存款方面,匯豐銀行無法與多數中資銀行展開競爭。
(4)國情與文化溝壑。中資銀行其對國情、文化的理解,幾十年積累的人文關系都是匯豐銀行難以逾越的。匯豐銀行與中國企業及居民之間還需要建立文化上的相互認同關系。
(5)國際經濟政治因素的制約。此外,由于國際經濟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外資要比中資銀行承擔更多的風險,這些都約束了外資銀行在國內的擴張速度。
(三)匯豐銀行的機遇與威脅
1.機遇
國際間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跨國公司海外經營的迅速發展、新業務領域的不斷開辟、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等都為匯豐銀行帶來新的機遇。另外,在競爭日趨激烈、替代品成長迅速的形勢下,匯豐銀行開始享受國民待遇,在地域、客戶、業務等方面的限制全部被取消,中資銀行傳統優勢受到了強烈沖擊,匯豐銀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進一步擴展在中國的金融市場份額。
2.威脅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不斷完善和對外開放,眾多外資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迅速,銀行間競爭更加激烈。中國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為中資銀行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環境。隨著中資銀行不斷吸取外資銀行的經驗,改進機制,提高效率,對金融創新的不斷學習和自身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使得外資銀行的產品優勢變弱。
二、匯豐銀行本土化戰略的啟示
隨著市場的拓展和業務范圍的不斷擴大,外資銀行今后必將加快推進自身的本土化進程,這個進程將主要通過與當地的金融機構開展合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進行業務拓展、客戶定位、人才招攬和金融創新。在具體實踐中,就是要積極開展合作本土化、業務本土化、客戶本土化、人才本土化和金融創新本土化,以實現本土化策略的預期目標。
(一)本土化戰略目標的制定
外資銀行在制定本土化戰略和在具體的東道國實施本土化戰略前,要對公司的生產能力、市場營銷、管理水平、資源供給、研發能力和財務狀況等做出整體評價的基礎上,分析自身的優劣勢,從而判斷是否能實現確定的戰略目標。外資銀行可結合網點拓展目標、業務目標及盈利目標來設立具體本土化戰略目標。
(二)本土化戰略任務的實施
1.合作本土化
(1)政府層面。外資銀行要注重加強與政府高層及相關職能部門的本土化合作。目前,政府仍然主導著經濟,掌握著重要資源的分配權。地方政府對于外資銀行的本土化發展所帶動經濟增長抱有很大期待。相互間的合作與溝通,將有利于外資銀行及時了解政府的所想所為,政府也可以依據外資銀行的業務特點和風險偏好,推薦優質項目。
(2)同業層面。外資銀行要加強與同業的本土化合作。中資金融機構在長期經營中積累形成的相對廣泛的分支機構網絡、雄厚的客戶基礎和對于本地市場的了解,使得中資金融機構相對于外資銀行來說有獨特的優勢,與中資金融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成為外資銀行本土化經營的重要基礎。
2.業務本土化
外資銀行的主要業務基本分為兩大塊:個人業務和企業金融機構服務。個人業務主要為個人客戶提供存款、貸款和投資理財服務等。企業銀行業務包括項目融資、短期貸款、財務風險管理以及貿易服務等。外資銀行開展業務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實現本土化。具體提出三點建議:第一,根據當地產業政策和產業布局,抓住地方的優勢行業和重點企業,大力拓展公司業務;第二,對處于成長中后期的中小企業提供特色服務;第三,對政府利用國外貸款的風險敞口進行風險管理。
3.客戶本土化
(1)客戶定位。中國加入WTO之后,銀行業面臨的首要挑戰就是對優質客戶的爭奪。國內銀行,特別是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起了較為健全的銀行服務網絡,擁有了一大批中高端客戶群。由于營業網點遠不及中資銀行,外資銀行必須結合自己的優勢,制定適應自己的個人業務開發模式,獲得比較競爭優勢。外資銀行剛進入中國時,都沒有任何客戶基礎,一切都得從零起步,客戶本土化策略尤為重要。
外資銀行應明確自己的客戶定位,個人業務服務對象定位于什么樣的客戶群將決定了整個服務方式及流程。此外外資銀行應該通過市場細分,把目標客戶進行分類。外資銀行想建立、培植自己的客戶群,必須研究當地的本土客戶結構,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進行客戶定位,鎖定目標客戶。
(2)客戶分類。第一類客戶可以是具有專業的金融知識、收入較高而且穩定的外企或專業金融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在高等學府、研究機構中頗有成就的經濟學領域的年輕學者。他們對宏觀經濟問題及利率、外匯市場變動都有自己獨立、果斷的判斷,不會輕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因為事業相當成功,他們用作投資的資金相當充裕,不輕易地滿足于一般的定期存款或保本投資的收益率,希望通過運用自己專業金融知識對市場做出預判而獲得較高的風險溢價,屬于風險偏好型投資者。
第二類客戶包括企業家及高級經理人員、文藝界人士、商人等。他們是外資銀行個人業務的客戶主體,此類投資者的人數及存款金額約占總的儲戶人數及存款金額的80%。其資金實力比較雄厚,資金來源比較穩定,但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專業的投資知識和對外匯市場的獨立判斷,投資行為容易受到輿論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響,投資行為特征具有趨同性。這類客戶大多屬于風險穩健型投資者,既在乎本金的安全性,又在此基礎上追求投資收益以獲得財富最大化。如何吸引這類客戶是外資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關鍵。外資銀行應為他們制定詳細的投資規劃并適時地推出適合他們的投資產品,配備客戶經理為其負責,提供專業的理財咨詢服務。
第三類客戶一般可以是年紀比較大,資金主要是來自自身長期儲蓄積累,或者是家庭子女所給的贍養費。投資者對這部分資金的使用需求較小,大多情況下存放在銀行,并不用作其他投資。投資者的心理底線是投資產品必須保證本金的完整,比較看重投資收益率,并不十分看重資余的流動性,屬于風險厭惡型投資者。針對這部分顧客的特點,外資銀行可以定期推出適合這些投資者的保本型投資產品,以保證在資金安全的基礎上獲得正收益,滿足此類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3)專業服務。銀行要配備專門的客戶主任為卓越理財客人提供理財規劃及建議。客人每次到銀行處理賬戶事項,都由這位固定的客戶主任為其辦理。雖然中資銀行也在大力培養客戶經理為客戶提供專業服務,相對外資而言,其客戶經理的素質和業務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市場方面更是不能相提并論。因此外資銀行可以定位于高端市場,通過其專業的理財隊伍為高端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這是外資銀行開展本土化個人業務的立足點。
4.人才本土化
人才本土化通常被定義為在跨國公司中由東道國人才替代外方人員的職位的過程。從這個定義出發,人才本土化程度可以用以下三個指標來衡量。第一,由當地人才替代的外方人員的數量和所需的時間。第二,接替外方人員的那些當地人才的業績表現。第三,接替外方人員的那些當地人才對公司的忠誠度和離職率。如果當地人才在接受公司的培養后“跳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努力應該說是無效或者失敗的。
結語
外資銀行為了分享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機會而加大對華投資力度,既是中國對外開放的表現,同時也促進了中國的對外開放和開放經濟體制的建設。在經濟和金融的全球化以及中國己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背景下,外資銀行本土化經營己成為金融國際化發展的必然。
外資銀行應針對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金融行業環境、產業發展趨勢以及跨國公司狀況,從合作、業務、客戶、人力資源和金融創新這五個方面的本土化策略入手,制定目標并做出總體戰略構思。對于東道國,外資銀行的進入,有利于促進本地金融體系的完善以及信貸市場、外匯市場和證券市場的發展;有利于促使本地銀行的經營管理層轉變經營觀念和管理方式,提高經濟效益;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增長,帶動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拓寬融資渠道,拓展貸款方式。
作為一家利潤主導型的商業銀行,匯豐銀行根據不同時期和地區不同的經營環境,及時調整自己的業務重點,以適應形勢的變化。它積極采取本土化戰略,將競爭性經營與防守性經營結合起來,努力開拓各種對華業務,以各種方式進入中國的金融市場,快速擴大在華市場份額。同時,又要在與其他在華外資銀行和華資金融機構的競爭中,穩固已經取得的利益和業務,并在此基礎上謀求進一步的發展。匯豐銀行作為本土化發展戰略實施的成功典型,可以為當代銀行提高自身競爭力提供良好的借鑒,對其發展過程中實施的本土化經營戰略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巫云仙.略論匯豐銀行在近代中國的幾個發展階段及其啟示[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63-68.
[2] 王耀良.從匯豐入股交行看國有銀行改革[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13-15.
[3] 張越.試論匯豐銀行在近代中國的本土化經營戰略及其啟示[D].昆明: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51-52.
[4] 王健.跨國公司本土化淺析[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國際商務版),2002,(3):18-21.
[5] 黃衛平.跨國公司本土化的再思考[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11):50-55.
[6] 俞可平.中國學者關于全球化的論爭[J].理論參考,2002,(3):29-30.
[7] 王緝慈.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6.
[8] 吳先明.論駐華跨國公司當地化的動因、特征與影響[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12):13-19.
[9] 吳成頌.外資銀行的中國戰略探析[J].經濟師,2004,(7):221-222.
[10] 賀燦飛,梁進社.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分異及其變化[J].地理學報,1999,(2):97-105.
[11] 魯明亂.制度因素與國際直接投資區位分布[J].經濟研究,1999,(7):57-66.
[12] 汪敬虞.19世紀80年代世界銀行的下跌和匯豐銀行在中國的優勢地位[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1):3-20.
[13] 汪叔夜,黃金老.當前在華外資銀行的業務發展競爭戰略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5,(2):42-44.
[14] Homer S.H.,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Cambridge:HIT Press,197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