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6: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交際教學法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專科院校的學生一般高考分數都不是很理想,有的學生進入專科院校的目的是繼續“專升本”,最終完成本科學業。專科院校的學生整體英語能力較低,在英語基礎、詞匯量以及語法知識等方面存在嚴重的欠缺,給專科英語教學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有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著缺乏學習興趣、學習自信心不足、甚至是厭惡英語學習的問題,導致專科英語教學工作難以開展。另外,專科院校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普遍存在被動情緒,很少有學生會根據自身的英語基礎和學習能力制定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英語學習計劃,甚至連教師布置的預習、復習內容都很難完成,根本無法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2)專科英語教學效果不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首先,英語教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其教學目標除了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以外,還要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充分體現現代社會發展的新形式、新特點,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重點往往還是基礎的語言能力訓練,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十分欠缺。其次,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科學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基礎較為薄弱,教學方式方法落后,無法將這些特點展現出來,也就達不到英語課程教學的標準。
(3)專科英語教學資源相對匱乏
當前很多專科院校采取分級教學模式,以對專科英語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進行補充、更新,例如將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到課堂中、為學生推薦多種課外讀物和自學教材等等,但英語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仍然存在,很多專科院校使用的英語教材與本科教材是一致的,教材的內容設置與學習難度與專科院校學生的實際英語能力情況不符,缺乏實用性強、難度適中的專科英語精品教學教材。
2交際語言教學方法相關內容闡述
交際語言教學方法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大力發展的背景下形成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語言教學方法。這種語言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是Hymes在1972年提出的關于交際能力四個方面的認知理論,這四個方面認知分別是可能的交際形式、可行的交際心理、得體的交際語境以及交際實現。交際語言教學方法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應當通過目標語言進行真正的互相交流。將交際語言教學方法運用到專科英語教學中,目標語言就是英語,而專科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英語的有效交流。通過交流方式提高英語學習能力是交際語言教學方法的主要目標。與過去傳統的講授法相比,交際語言教學方法改變了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要求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通過模擬真實的場景,提高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交際語言教學方法在專科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要滿足一定的條件。首先,教師和學生要對學習目標進行明確,認同提高英語交流能力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其次,交際語言教學要充分地體現相關人文精神、文化內涵,要符合社交、交際的實際情況。另外,教師和學生要明確自身在模擬場景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師要具有流利、正確使用英語的能力,學生要積極配合相關場景的布置和開展。
3交際語言教學方法在專科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探討
(1)學生和教師的積極參與
學生和教師的積極參與主要是指學生和教師要在交際語言教學方法中明確自身的作用,相互配合,促進英語教學的順利開展。首先,教師要充分發揮在交際語言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要從過去的教學內容教授者、課堂教學管理者的角色中抽離出來,積極轉變角色,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和引導,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增強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要讓學生成為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改變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運用學到的語法知識和詞匯量等,在各種模擬場景中練習聽、說、讀、寫、譯能力,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2)創新英語課堂教學形式
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需要對英語課堂教學方式進行創新,要將多種多樣的活動引入到交際語言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針對專科院校學生基礎薄弱、溝通交流能力有限的現象,教師應當選擇一些符合學生實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內容進行教學。例如在詞匯學習方面,可以根據詞匯特色融入場景,通過大腦風暴進行詞匯記憶。在學習新課的時候,通過學習小組進行課文導入介紹,讓每一個小組都對即將開始的新課發表看法和討論結果;定期舉辦故事會活動,讓學生將身邊發生的真實故事用英語講給全班學生,然后就故事中的人物關系、文化內涵、事物現象等展開討論。迷你情景劇也是交際語言的一種重要教學方法,對名著、影視、戲劇中的相關場景進行情景再現、創新表演等,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自然地展示語言,進行溝通交流。交際語言教學課堂能夠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注意力更多地投放在交際能力培養方面,提高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運用英語的能力。另外,教師應當積極開展第二課堂,讓交際語言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外語話劇競賽活動、外語辯論會等,在訓練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肢體語言表達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3)注重專科英語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交際語言教學方法對專科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能力、良好的人文修養和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語言素質,而且要求教師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準確把握交際語言教學方法的內涵,能夠有效地指導交際語言教學活動。因此,要注重專科英語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提高教師在交際語言教學活動組織、活動預測和效果評價、經驗總結等方面的能力,通過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實際案例研討和交流學習等方式,發揮教師在交際語言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意義。
從中世紀的歐洲人學希臘文和拉丁文所產生語法翻譯法起,在外語教學方法上已經歷了語法翻譯法(腳mmar一ranslationmethod)、直接法(directme小od)、聽說法(theaudio一lin只ualmethod)、認知法(theeo即itiveapproach)、交際法(theeommunieativeapproach)、功能法(thefunctional即講oach)的演變。在現階段筆者認為,高校的外語教學應從語法翻譯和交際法兩項入手,提高外語教學質量。
語法翻譯法是用本族語講解,強調語法的作用,強調對詞匯和語法規則的記憶和背誦,側重對原文的理解和翻譯。其長處在于利用文法和學生的理解力著重閱讀,著重使用原文,提高外語教學的效果。筆者認為這是比較適合有思考力的外語學習,者的方法。丹麥語言學家OttoJes沐rson在他的《為什么母語學得這么好》的文章中曾對學語言的嬰幼兒和成人作了一番比較研究,得出的結果是:在孩子這方面無論孩子有多愚笨,對語言都有一個完全的掌握,而在成人那方面,無論成人在其它方面的天賦有多高,大多數情況下,對語言的掌握,都是漏洞百出而且不正確的。如果從這個結果看,我們似乎應采用直接法,也就是以口語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強調模仿,主張用教兒童本族語的方法,模仿、反復練習,直到養成語音習慣。講述中只用外語加手勢、實物、圖畫等直觀手法。但直接法恰恰忽略了人的理解力的不同,兒童語言和成人語言的不同。一個兒童頭腦的“知識”含量是絕對比不得成人的,成人由于長期思考習慣的養成,已難以象兒童一樣運用直接法,因此,針對成人的教學法與針對兒童的教學法不應相同。
對于學外語的成人來講,使閱讀理解成為自己知識結構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目的,而語法翻譯法恰恰給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人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研究空間。成人可以利用學到的語法知識,對原文進行深入的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主謂賓的結構來分析一個較難理解的句子,這時候,就會發現面前的句子似乎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理解的難度減弱了。可是,我們光能理解是不夠的,還要進行書面或口頭形式的交流。因此,必須培養由漢語再翻譯成外語的能力,才可以說對外語有了初步的掌握。應用語音學家H·G·Widdowson在談到“語法”和“學會”時說:“對學習者而言,欲知曉語意,則應知曉語法在單詞與語境之間所起的作用(what15erueialforleamerstoknow15氣how腳nunarfunetionsinallianeewithwordsandeontextsfortheaehievementofmeaning)。”由此可見,語法翻譯法忽視了語教學,忽視了語音和語調的教學,過分強調翻譯而不利于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
交際法產生于本世紀六十年代。它主要是在社會語言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既要求語言形式和使用規則,還要求學會具體運用,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比如說新聞報導、廣告、通知、表格、新聞廣播、電話談話等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因此,交際法可以彌補語法翻譯法所帶來的口語練習方面的不足,我們也可以盡可能地利用直觀教學帶來的各種好處,列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所學與他們每日的活動息息相關。而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讓學生學會在各種交際中的語音,知道怎樣去說,說什么,這恰好迎合了J·A·Fishman等提出的社會語言學的任務“誰在什么場合用什么樣的語言對誰講話(從小。SpeaksWhatla眼u眼etowhomandwhere)。”所謂交際能力正如MiehaelGanale在其文章((從交際能力到交際語言法(FromCommunieativeeompetencetoeonununicativeLa雌u職eped眼。盯)》中所說,是“知識和技巧:在交際能力的運用過程中,知識指的是人們對語音和交際語音運用的其它層面的自覺和非自覺的認識;技巧指的是人們在真正的交流中對這種知識運用的程度有多高。”可見交際法的最終目標是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的實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要以人們的知識積累作為基礎。同時,我們在學習中還要分清語言和語言知識的內涵,語言內涵是指能夠與不同語言的人進行簡單的交流,那么你已經掌握了這種語言的某種法門;而語言知識則不同,語言知識是指系統的規則,這規則可以使一句話聽起來語序正確,合乎這種語言的特點。因而,對大學生來講,僅僅靠淺層次的交際是無法在語言的掌握和運用方面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的,只有掌握了包括語法翻譯的語言知識,才能弄懂深層次的交際內容。
1.引言
C語言是一種面向過程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它既有高級語言的特點,又具有匯編語言的特點,具有簡潔、緊湊、使用方便靈活,以及生成目標代碼質量高、程序執行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特點,廣泛應用于操作系統開發、應用程序設計及嵌入式開發。C語言是軟件開發領域最主流的設計語言之一。是目前高等院校以及高等職業學校理工科專業開設范圍最廣的一門程序設計語言課程。然而對于從沒有接觸過程序設計有些甚至對計算機原理了解都比較少的學生而言,學習C語言存在較大的難度,同樣對于講授C語言的教師也往往感覺課程推進較困難。C語言教學一般分為課堂講授、上機實踐、課程設計等幾個環節。課程結束之后學生不會C語言的基本應用。為解決C語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探討、改進教學方法。本文將行動導向教學方法引入到C語言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與探索。
2.行動導向教學法概述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以“行動導向驅動”為主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從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務”著手,通過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從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看,知識來源于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感性認識,經過反復實踐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論文范文,并回到實踐中去。
教師對課程知識點進行規劃分解,針對學生的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任務,以及準備學生完成任務所需相關材料。課堂上下發任務,讓學生清楚的理解他要做什么。然后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去分析解決問題。最后對學生完成任務的結果進行積極的評價。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C語言課程教學設計中,所進行的實踐教學并非是指編程序上機實習驗證,而是針對C語言程序設計中編程思想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進行的教學設計。下面就本人教學設計的一個案例進行闡述。
3.教學設計案例
常用排序算法模擬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方案:第一階段,任務描述:將班級的學生按座位列分成四組,A、C組利用選擇排序法,B、D組用冒泡排序法分別將將本組學生按年齡遞增排列,每組同學旁邊放置一個空椅子可供利用。要求是每次能且只能移動一個同學坐到空出來的椅子上。第二階段,在學生實施排序前先給每組學生相應算法的說明文檔。讓學生給定的時間去進行閱讀、討論并制定出實施方案。第三階段,讓各小組同學根據自己制定的方案實施排序操作,并驗證結果是否符合他們的預期。同時密切注意觀察并記錄他們的問題。第四階段,讓小組間相互評價,對本小組排序方案及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自我總結,。第五階段,對每組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并給予指導。可以調換排序方法按體重重復以上任務步驟。最后一階段,問題的抽象及算法實現。這一階段對于學生較為困難,可以指導抽象出任務處理的對象—數組數據,重復性的動作—for循環模式,位置的移動—循環變量等。這樣學生主動學習使用相關C語言語法規則,并摸索和思考其使用方法和模式。之后給出一些相關的習題讓學生模仿練習,鞏固應用。
4.教學思考及效果評估
在這個教學設計實施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是教師首要的任務,在學生實踐能力相對薄弱的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作用顯得更加重要,因為在這個問題域里,學生是主體站在“風暴”的中心,只有學生被激發出來關注到實踐過程的每一個細節,才能完整的描述實現的過程,將這個程序設計的靈魂—算法的思想融進大腦里,進而抽象完整的模型,思考如何利用C語言去實現。這樣的教學設計注重編程思想而側重C語言語法規則。我們可以讓學生抓住“靈魂”這根繩索去探索如何去應用C語言里紛亂的語法規則論文范文,學會在實踐中學習。
經過測試,這樣的教學效果也較為明顯,學生對for循環的理解較為透徹,應用較熟練。整個學期過后,學生對這一塊兒C語言知識印象明顯深刻。“行動導向”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但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了C語言知識,通過相互溝通討論問題,增強了表達交際能力,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完成任務的成就感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C語言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生深入學習C語言知識的興趣,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
5.結束語
鑒于C語言計算機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入門級課程,有必要不斷的探索新的科學、適用的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引導學生編程思想的培養,從各方面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感性認知,理性理會,學好C語言并會利用C語言進行程序設計。
[參考文獻]
[1]譚浩強.C語言程序設計(第三版)[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姜大源.學科體系的解構與行動體系的重構——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序化的教育學解讀[J]. 教育研究, 2005,8 .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006-02
基于文學的EFL教學法是用文學文本替換原有的經過改編的課文來進行英語教學的模式。通過對英語文學原著的學習,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另一方面讓他們了解文學作品中承載的英美文化、歷史、美學、哲學、心理學等具體背景知識,甚至一些批評方法和批評流派方面的知識等,從而來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開拓他們的視野。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其信息載體的多樣性、集成型、交互性、分布性和數字化等特征十分符合現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尤其是網絡技術的拓展使教育有了無數種選擇。將計算機技術融入語言課堂,給語言學習和教學提供更廣闊的天地。同時文學教材的引入將充分挖掘語言學習的文化和歷史維度。
基于文學的EFL教學法旨在改變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的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與文學作品的互動為切入點,使教學材料變得生動有趣、內涵豐富,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欲望。讀者反應理論認為讀者是積極的理解者,讀者對文本的認識隨著其具有的不同的審美經驗和閱讀條件而變化。這種觀點強調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基于文學的教學法能夠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各種教學活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基礎上。
計算機技術能夠充分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多媒體技術、浩瀚的網絡都為實現多元互動打下基礎。在使用這些工具的同時,學生自身和學習過程都發生了有意義的改變。研究者認為質變學習(transformative learning)能夠讓學習者的認知技能和對自身的看法得到改善,這種能力和態度上的根本轉變是成為終生學習者的必要條件。這種轉變并不是注定自發產生的,而是需要經歷三種思考的過程:第一種是內容思考(content reflection),對問題的內容或描述的思考;第二種是過程思考(process reflection),對現有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評估;最后是前提思考(premise reflection),即對問題本身提出疑問。學習者對于這些思考過程的把握程度可以表明他們的學習是處于低級還是高級階段。計算機輔助的學習環境可以加速學生的轉變過程,使他們更好地掌握這些思考過程。計算機已證明了在語言教學上的價值。當計算機技術恰當地與基于文學的教學相融合,就給學生和老師帶來了重要作用。
一 觀看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輔助教學
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播放基于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英語聽說技能,同時激發學生重新審視已讀文學文本的愿望,去挖掘更深層次的作品內涵。電影能改變學習方式,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并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著更直觀的認識。縱觀電影發展的歷史,我們發現文學與電影的聯系十分緊密。在如今這個信息資訊發達的時代,經典文學作品的通俗化、流行化傾向愈加明顯,英美文學史上著名作家的經典作品被一一搬上銀幕,這為英語課堂增添了新鮮而富有活力的教學素材。電影為文學名著提供了更多種講解和學習的途徑。
此外,觀看影視文學作品能夠增強學習效果。心理學對人類記憶特點的研究數據表明,通過聽覺、視覺與自身實踐能記憶65%的語言材料內容。利用電影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同時刺激學生的神經系統,調動學生的情緒,提高記憶效率,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的積極性。電影作為教學的一種補充、一種教輔手段,可以幫助師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討論。結合電影與文本,引導學生以研究性的態度,通過經典文學改編電影的欣賞和文本閱讀的比較來不斷深入閱讀文本,為學生創造一個思考的氛圍和一種交流的欲望,在更高的層次上啟發學生挖掘出原作與改編電影的文學和文化內涵差異。當學生真正地沉浸到對原作和影片的思考之中,他們的寫作和表述就十分清晰,討論也會更熱烈和深入。
二 利用互聯網搜索信息進行課堂活動
互聯網有效地促進了信息和知識的傳播分享。目前越來越多的資源包括報紙、百科全書、雜志和研究論文等都有了電子版格式,并且幾乎所有大學圖書館都提供網上文獻傳遞服務,因此學生利用計算機技術可以較輕松地查找并獲得具有權威性或時效性的資料。這些資源在各個方面促進了學生的語言學習,例如作家的自傳或傳記,里面談到某個作品的創作過程,尤其在寫作過程中做出的重要決定,學生可以清楚了解地文學創作的真實案例,以此激發自己的寫作靈感和熱情,積極地投入到語言學習的產出階段——即寫作當中去。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每節課開頭介紹一下所讀文學作品的作者信息,例如作者的生平和創作背景、風格等。學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資料、圖片或選取影像資料中有代表性的一些圖片,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電子講稿。將演講配以各種形式的資料展示,不僅有利于吸引聽眾的注意力,而且由于有了其他視覺和聽覺材料的輔助,那些對自己口語不太自信的學生也可以很好地表達思想,不會感到過分緊張。網絡資源搜索可以讓學生承擔更多的學習責任,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減少焦慮感。
其次,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文學文本的任何一個方面進行分析,比如情節、人物、背景或主題,然后進行全班討論。學生準備這類講演時需要對之前學習的文學知識進行分析和整合。在以小組為單位制作講稿的過程中,學生們重點經歷了質變學習的第二個階段,也就是過程思考階段,因為他們需要對演講內容、相關圖片進行選取,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向全班同學傳遞觀點方面達成一致的意見。學生對材料的選擇反映出他們對媒體對信息傳達的影響力的思考,證明了計算機作為學習工具不僅改變了學習過程,也改變了學習結果。此時教師作為指導者需要負責引導學生逐漸意識到這種轉變過程。
三 通過電子郵件及網絡會議軟件增強課后交流
新興的電腦媒介交際(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能夠讓師生或生生之間進行遠距離交流,其中最常用的是電子郵件和網絡會議系統。在這些科技的輔助下,教師甚至可以進行網上的小型講座。在互動的網絡環境中,學習者就某個議題用目的語進行討論。第一個展開討論的學生一定是對文本進行了仔細的研讀之后才能提出觀點,其他同學需要在認真閱讀了他的觀點基礎上才能做出回應,從而學生們系統地進行了閱讀和寫作練習,通過寫作達到交流的目的并加深了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為了增強討論的有效性,教師可提前準備幾個較復雜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可以督促學生反復閱讀文本、進行更細致的探討。由于這類問題關系到在線討論的成功與否以及學生在線學習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師提出靈活開放性的話題。那些針對故事情節等提出的問題只會產生相似的回答,當所有參與討論的學生寫出答案之后,就沒有更多的話可說,討論也就無法繼續進行了。
學生在這種自主討論中將意識到如果想要這場討論持續進行,他們就必須提出問題、引領對話朝新的方向發展。參與者很快便學會建立他們的操作規則,也就是每個人先寫出各自對最先提出問題的回答,然后再針對彼此的想法進行討論。這確保了討論者百分之百的參與,要求每個學生都為討論做出貢獻。另外,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發現自己與其他人在某些地方的理解不同,之后通過爭論力求達成一致意見。學生從前期的基于各自的理解提出假設的階段過渡到用各種證據評估衡量自己或同學的假設,并在最終得出可靠結論的同時思考引發不同理解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質變學習的三個思考階段,鍛煉了思維能力。
網上討論的優點之一就是能夠讓學生感到輕松隨意,不用像面對面交談時那樣緊張。這樣學生們可以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文本和話題上,不用擔心眼神交流可能會帶來的壓力和對自己的不信任。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公告板(BBS)的功能下節課講義的重要內容供學生預習。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大概了解本課的核心,進行相關閱讀或提前準備想向老師提出的問題。教師還可以利用這類課前講義為學生提供一些他們不太容易找到的資料的網址鏈接,這樣能節省學生盲目搜索的時間,提高預習效率。
當計算機技術與基于文學的EFL教學法充分融合時,將成為改善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有力工具。輔以計算機技術的、以文學作品為教材的教學方法改進了學生課堂參與的質量,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因為學生通常都會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樂于嘗試。計算機技術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到輔助支持的作用,并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例如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日程安排來選擇上網搜索資料的時間。網絡不僅提供具有豐富信息的材料、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還提供了更多在課后延續課堂交流的機會,學生可以在不用見面的情況下交流思想,尤其是可以隨時向教師請教和咨詢。
參考文獻
[1]Cranton, P.(1994).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 Guide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
交際法英語教學的特點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任務為基礎,以情景為依托,以整體為指向,一切活動圍繞交際,盡量重現交際過程,允許學生出現語言錯誤。根據這些特點,在運用此教學法進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時,其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與傳統教學法有很大的區別,要求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新的角色。文章將分別探討在交際法英語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學生角色和課堂互動。
一、教師的角色
在交際法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不再是課堂的主人,他在課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學生開展交際活動,都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教師角色發生了根本變化。
(一)組織者
交際法教學中,任何課堂交際活動都由教師組織發起,學生在教師的統一安排下圍繞這一活動主題進行言語、行為上的交際。因此,在每次課堂活動開始前,教師要設計出引起學生興趣的各種交際活動。同時在英語課堂上又要具備教學機智,隨時處理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可預料的情況;既要組織全班和小組活動,也要關照個人需要;既要讓活動開展的生動活潑,又要把握住活動的目標,使教學進度和交際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既要想方設法鼓勵內向的和膽怯的學生投入交際,又要巧妙地避免少數學生主宰交際活動同時不能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具備崇高的師德修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學生“信其師而親其道”,從而讓課堂交際活動良好地開展下去。
(二)語言支持者
開展課堂交際活動時,由于受已有知識、語言能力限制,學生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表述困難,甚至有無法進行表述的時候。這時,教師及時給與語言支持,或是直接給出表述內容,或是引導學生換種角度進行表述思維。否則,教師一旦不能做到這點,課堂活動很可能會無法正常進行下去,從而挫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甚至不與配合。因此,大學英語教師不僅應具備較高的英語語言水平,還應具備豐富的英語國家的民族的、文化的、歷史的以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背景知識,才能真正做好語言支持者的角色。
(三)鼓勵者與參與者
布林與坎德林(BreenandCandlin1980:99)指出:在交際教學法里教師有兩個重要角色,一是在課堂上促進所有參加者之間的交際過程,二是在學習教學小組中扮演一個相互依賴的參加者的角色。后一個角色與前一個角色的目標緊密相連并且來自前一個角色。布林與坎德林所謂的“參加者之間的交際過程”也就是學生通過投入各種交際活動在聽、說、讀、寫方面學習外語的過程。
教師積極鼓勵、促進所有學生全面地參加教師所設計出的交際活動,使所有學生都能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有機會進行表述。同時教師盡可能地參與到各小組討論或模擬活動或角色扮演中去,作為一個在活動中與學生相互依賴的參加者的角色,這樣,教師此時就起到一個“模范學生”的作用,能很好地帶動所有學生積極投入交際活動中。
(四)學習者和研究者
除上述以外,教師在組織、參與交際法課堂英語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學生的具體表現以及課堂中各種參與因素,經過分析、研究,得出哪些因素是積極、有助于開展交際活動的,哪些因素是消極、不利于培養學生交際能力而需要避免的。由此,教師的角色轉變為研究者,也是學習者。因為通過研究課堂上出現的這些問題可以改進交際法教學的策略方法,提高交際法教學水平,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二、學生的角色
對教學的研究離不開對學習主體的研究。學生的角色正反映出交際法英語教學的特色優勢。
(一)主人
在傳統教學法里,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大學英語交際教學法中,教師的“教”成為一種補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學生的需要才是教學目標。不論是何種課堂交際活動,學生的行為都構成了教學活動的中心。課堂就好比成了一個公共場所,大家都可以圍繞某一話題或者某一情景展開討論或者真實扮演。交際法教學就是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學習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學生的解釋、表達和爭辯都被看作是合理的和有價值的,學生的一切努力,無論成敗都被看作是朝著學習的目標邁進。學生的學習成了一種主動的學習,學生的交際成了一種主動的有意義的活動。(二)合作者
在交際活動進行過程中,各成員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這就是說,外語學習是以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相互依賴的方式進行的。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相互依賴的行為,學習者應在相互合作的環境中進行。每個學生自己的學習期望、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既受到同學和老師的影響與引導,也可能會給別人產生影響;每個學生所做的貢獻——解釋、表達和爭辯,既可能受到同學和老師的啟發與鼓勵,也可能啟發或刺激別人。因此,整個活動的過程也是學習者團隊合作的過程,小組成員之間交流與協商、互幫互助,使每個人都在參與合作中感受齊頭并進的集體力量和共同向上的集體榮譽感,也讓每個人認識到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
(三)信息反饋者
在交際法教學里,學生的另一個重要角色是信息的反饋者。根據自己的學習經歷和教學法的適用性向教師提出看法。比如在小組討論中,教師提出的討論話題與學生的實際一旦偏離太遠或討論無法進行下去時,學生應該積極向教師提出這一問題,以便教師在得到這一反饋信息后能及時就相關問題作出合適的處理。改進并完善交際活動。由此,這種信息反饋能優化課堂交際活動的正常安排和增進教師設計交際活動的能力,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交際教學法的效用。
三、課堂互動
在運用交際法進行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不是孤立存在和出現的,而是在課堂教學互動中隨時隨地進行相互轉換的,也即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在實際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注意在每一個環節讓師生、生生之間做到積極地互動。
1.英語教師深知交際法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交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教學的客體。教師作為組織者,把課堂教學設計成交際過程,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互動交流空間。教師以參與者的角色從課堂活動開始就堅持說英語,師生、生生間用英語交流、表達思想。教師以參與者的角色參與到學生中指導學生用英語做值日報告、甚至做會話游戲。沒有做值日報告的學生以合作者的角色認真聽講,然后就報告的內容輪流提問或者發表看法,教師此時以語言支持者的角色從旁指導,幫助學生表達一些他們較難表達以及無法表達的思想,這樣,從一上課開始,課堂上就很好地形成了一種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活躍氛圍,為下一步課堂活動熱身。
2.在課堂互動中,要多確立合作性目標學習任務而不是競爭性目標學習任務。合作性學習更加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合作學習可以采取配對學習、小組學習等方式。學生可以在集體自學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生生互動頻繁,學生以課堂主人角色主動參與各項活動,教師也以研究者與學習者的角色隨時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并且能針對作為信息反饋者角色的學生學習方面的弱點,有的放矢地重點給與語言支持。
3.在交際法英語教學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也可以采取以合作者的角色來提問的方式進行互動。提問互動不僅是教師問學生問題,也可以是學生問學生、學生問教師的形式。互動的提問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融合,提高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獲取語言交際的能力。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差異,盡量設置有一定梯度的問題,對于不同學生提不同難度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才不會輕易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在學生回答結束時,教師應進行適當的評點,多用鼓勵性言語,使每個學生皆有展現其優點的機會。
4.良好的課堂互動建立在師生課堂角色的靈活轉換中。這種轉換不是單一的,而是融合的統一體。它推動著課堂互動高效地展開,師生、生生為著同一教學目標,互相配合,團結合作,共同完成教育教學活動。
四、結語
語言是人類用于交際的一種工具,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使得學習者獲得運用該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大學英語交際教學法的運用,不但在課堂上增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互動關系,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大學英語教師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養外,在進行交際法教學時,更應深諳在課堂教學中自身及學生在各個場合所應扮演的角色及其之間融合的統一的轉換,促進課堂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交際法教學的特色優勢。
參考文獻
在現階段我國的教育指導思想當中,要求學生要培養德、智、體、美多方向的發書法教學展,德育尤為關鍵,其融入于各科教學之中,書法教學也是其中之一。書法融入德育,書藝結合人品。
(1)教學中傳授愛國情感
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蘊涵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是無與倫比的“龍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不是畫而有畫的靈動;不是詩而有詩的韻味;不是舞而有舞的飄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揚。無論從中小學生到專家學者,從家庭婦女到政府官員,書法作為一門實用藝術得到廣泛的應用推廣,作為高雅藝術得到我國廣大群眾的推崇。
(2)教學中傳授道德情操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品德情操教育中結合著書法史中的典型范例,讓他們懂得“字如其人,心正則筆正”的做人道理。學生受到熏陶再加之書法藝術本身的引導作用,這就能明顯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同時也加強了他們自我約束能力,陶冶了性情,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奠定了優良的品德基礎。
(3)教學中傳授哲學倫理
書法是我國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枝精華。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的滋養與哺育下,中國書法除了具有東方文化藝術的特色特征,而且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氣質、倫理道德和哲學思想。在平日欣賞和講解字帖的時候,不但要求學生理解字體結構的完美,還要懂得書法字帖的內容,書法藝術所體現出的形式美、線條美以及內涵美。
1.2讀帖時引導想象
例如宋代秦少游非常欣賞政黃牛的書法,秦少游問他的筆法,政黃牛答說:“書,心畫也,作意則不妙耳。顧喜兒童字,觀其純氣。”政黃牛認為孩童的字如水成文,出于自然,有純美之韻。他通過自己不斷摸索和想象,領悟到兒童字的單純之氣。同理,學生讀帖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想象,從中領悟到一些道理。
1.3書寫之前引導想象
王羲之曾有:“意在筆先,然后作字”的宗旨。上課時,要經常拋出一些問題,適當的教導學生關于字打算怎樣去寫,書寫時要注意些什么,通過提問開發學生的想象力。
1.4書寫時也要具有想象力
寫字是把心中的字的形象通過筆墨技巧而顯現在紙面上,要邊寫邊想,邊想邊寫。
2.啟發式教學方法在書法教學中需要加強的方面
2.1加強審美教學的建設
我們的書法教學首先讓學生從練習書寫姿勢開始,然后慢慢的掌握書法的基本技能和知識,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對書法的理解美、鑒賞美、創造美、感受美的能力。因此在書法課堂上一定要強化欣賞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2增加學生自由空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意識到,學生沒有自由這種不良現象廣泛存在于傳統教育教學中,必須要進行轉變,加大學生學習自由度的基本措施。要給學生評價學習成果的機會,讓學生更加積極參與到自我學習成果的評價中去,既能用評價的手段發現知識、技能及學習態度上的不足,同時還能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并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地去調整和矯正自己的錯誤和不良習慣。
二、讓統計學的教學理論聯系實際
如何讓學生學好理論知識,讓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就要看教師如何引導教學。例如一個事件的統計,通過不同的方法統計計算的結果一定是不相同的,而最終事件得出的結論應當是相同的。讓學生明白各種統計方法的計算方式,是為了讓學生在應對各種各樣的事件時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法,而并非是要學生做過多的無用之功。統計學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應當注重課堂與學生的互動,如果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就說明學生在課堂上是聽講的,千萬不要解決問題的希望寄托在課后。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熱情本就不高,如果把問題留在課下,期待于學生在課下解決,那是幾乎不可能的。因此對于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當堂解決。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告訴學生該問題的答案或結論是什么。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教師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啟發學生,朝著答案的方向去進行思考。在講述理統計學的理論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舉出實際例子,讓學生清楚明白的學習統計學的統計方法。
三、實施項目教學方法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統計學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統計學所講講述的內容。在統計學的教學內容中,主要是講述統計方法統計計算等內容。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形成小組式學習,4-5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在這個教學方法中值得一提的是,它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力,這在統計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當一個統計方法學習完畢之后,就可以實施這種項目教學法。啟動一個統計項目。由兩到三個小組負責一個統計項目的統計工作,他們相互之間不會做出任何交流,只有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交流。這樣他們采取的統計方法就可以區分出來。只要得出正確的結論即可。每個小組使用的方法不同,他們所用的統計時間也不相同,所以,找出該事件中用時最短的一個小組,就說明他們所用的統計方法是最為恰當的。對于統計工作來說,統計的方法不同,計算得出的結果不同,但是針對同一事件統計出的結論是相同的。因此對于統計學的教學來說,統計方法的使用是沒有對錯之分的,真正值得區分的是統計方法是否得當。而讓學生理解是否恰當的巧妙途徑,就是讓學生親自驗證這些統計方法是否真的適用于統計此類事件。學生通過接受項目,對項目事件進行討論及分析,可以正確判斷該事件統計工作適用于哪種統計方法,一旦確定了統計方法后,只需要注意數據計算過程中的準確性就可以了。那么這樣的項目訓練既可以讓學生迅速掌握統計的計算方法,也可以讓學生熟悉該類事件的數據特點。只要根據特點去討論分析使用統計方法,那么對于統計學的教學就可以輕松很多。當學生最終將統計學課程學習完畢后,可以讓學生負責一個綜合性的事件統計。運用統計學的各種統計方法對事件中需要統計的項目進行統計。當然還是以小組套論的形式進行,在綜合事件中,統計事件多種多樣,而適用的統計方法也是不盡相同,因此,這個測試是對于統計學教學結果的最好驗證。學生將該綜合事件中的統計事件合理應用統計方法進行統計者,則視為運用統計學精到學生,給予成績為優秀;對于該綜合實踐中運用統計方法并不得當,但最終得出正確結論者,則視為不能靈活應用統計學,給予該學生成績為良好;對于使用統計方法得當,而未能得出準確結論者,則視為對統計學的內容未完全領會,對于數據計算等不能精準給予答案,給予這樣的學生成績為及格;而未能完成統計工作的,并且對統計方法混亂不知所用者,則視為對統計學內容未完成學習任務,給予成績為差。如此,項目教學法就完成了。該方法的使用不僅僅可以讓教師知道學生是否理解所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去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還可以開發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讓學生遇到問題時盡可能地全面思考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對于初學者而言,基礎會計屬一門全新的課程,其理論體系和學習方法,甚至語言表述與以往學習過的課程迥異,從而導致入門難;而且基礎會計講述的內容較多且分散,使得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抓住重點。為使初學者學好基礎會計學這門課,首先應了解這門課程的結構體系。
我們知道,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內在的框架體系和嚴謹的邏輯關系,只有了解它的內在結構、主要框架,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其實質內容。基礎會計這門學科就如是,當我們認識了它的基本框架和內在規律以后,學習起來就會得心應手。所以初學者應從其切身的實際入手先學習這一課程的內容體系、體系中各部分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課程內容體系中重點、難點等。簡言之,應使學習者腦中搭建一個這門課程的整體框架結構,在此基礎上再添加相關課程內容,將各知識點內容連接起來,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一、基礎會計課程各章的相互聯系
為方便對基礎會計這門學科體系作系統介紹,筆者先將結合目前各學校開設的基礎會計課程所包括的主要內容歸入相關的篇章:第一章會計基本理論;第二章會計科目和會計賬戶;第三章復式記賬;第四章借貸記賬法的運用;第五章會計憑證;第六章會計賬簿;第七章財產清查;第八章會計報表;第九章賬務處理程序(會計核算形式)。
(一)從賬務處理程序的簡略圖(圖1),看相關各章之間的彼此關系
會計工作的起點是填制會計憑證,是會計核算體系中的基本環節;真實、完整和合法的會計憑證是登記會計賬簿的依據;為保證會計賬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實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企業的財產進行清查;根據核對的會計賬簿定期編制報表。
(二)分步驟演示各章之間的相互關系
1.根據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如圖2所示
原始憑證是在經濟業務發生時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辦理業務手續的書面證明,是編制記賬憑證的依據。如收據、發貨票、借款單、車票、收料單等。記賬憑證需要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進行填制。
從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這一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流程,從圖2中可知,這一過程需要四章知識內容的鋪墊。下面通過一實例說明。
例1,A公司銷售商品一批給B公司(商品已發出),貨款10000元(不考慮稅金),收到一張經承兌的商業匯票。作為A公司來說,收到的是商業匯票,并未收到貨幣資金,是一項應收而未收款的權利的增加,即一項資產增加;作為B公司來講,并未付出貨幣資金,是增加了一項應付而未付款的義務,是負債的增加。可見這一筆經濟業務對于A公司和B公司兩個會計主體來說,產生出不同的權利和義務,需要對會計主體加以認識;作為A公司,雖然在銷售當期沒有收到貨款,但能否在當期確認收入,這涉及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基礎——權責發生制。而權責發生制的應用是建立在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基礎上的,狹義的確認是解決了入賬的時間,而入賬的金額為多少,這關系到計量屬性。具體到計量屬性,一般要考慮會計計量屬性和會計計量單位,同時需要會計人員具有相關的會計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素質。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從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這一流程涉及到的內容有:會計的對象、會計對象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會計的基本前提(如會計主體、會計分期、持續經營、貨幣計量)、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會計核算的基礎(權責發生制)等相關的會計基礎理論,這些在第一章中進行闡述。
例2,接上例,A公司在符合收入確認條件的情況下確認了當期收入時,接下來應如何記錄呢?此筆業務假定不考慮稅金,A公司應作如下處理:
借:應收票據1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10000
這是通過會計分錄的形式對這筆經濟業務所作的反映,會計分錄中的“應收票據”和“主營業務收入”是會計科目(或會計賬戶),會計科目或會計賬戶與會計對象要素是密切相關的,即會計科目是會計對象要素具體分類的項目。而為什么運用這兩個會計賬戶反映此筆經濟業務?“應收票據”和“主營業務收入”各自核算的內容是什么?這需要學習第二章會計科目和會計賬戶的內容;會計分錄中的“借”和“貸”是借貸記賬法下的記賬符號,為什么要在借方反映應收票據,貸方反映主營業務收入,這是第三章復式記賬——借貸記賬法學習的相關內容。一種方法的學習,尤其是記錄經濟活動的借貸記賬法的應用,一定要結合具體的經濟業務方能進一步理解并正確使用。所以第四章借貸記賬法的運用是對前三章內容深刻領會的過程。
會計分錄這種記錄經濟業務的方式一般常在教學中采用,在實際工作中,是將會計分錄上所反映的內容體現在記賬憑證上(教學中可參看記賬憑證的格式),當然記賬憑證上除反映會計分錄的三個要素,即借貸方向、會計科目、金額外,還需填列日期、摘要、編號等相關內容。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是在第五章會計憑證中講解的。
2.根據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或原始憑證登記會計賬簿,如圖3所示
通過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可以反映和監督每項經濟業務的發生和完成情況。每張會計憑證所記載的只是個別經濟業務的內容,它們所提供的核算資料是零散的,不能全面、連續、系統地反映和監督一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某一類經濟業務和全部經濟活動情況,且不便于日后查閱,為此需將分散在會計憑證中的大量核算資料加以歸類整理,提供系統、完整的核算資料。因此就必須設置和登記會計賬簿,這是第六章應講述的內容。
3.根據會計賬簿記錄定期或不定期地與財產物資進行核對即進行財產清查,如圖4所示
由于賬簿記錄各項財產物資的賬面數額與實際結存數額會產生差異,如在會計記錄中出現漏記、重記或計算錯誤,而財產在保管過程中由于受自然和其他原因的影響發生數量和質量上的變化等情況,為了保證會計賬簿記錄的真實、正確,為經濟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必須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財產清查,查明各項財產的賬存數額與實存數額的差異以及發生差異的原因和責任,以便采取措施尋找防止差錯的有效辦法。這樣做,也便于對發生的差異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辦法調整有關賬面記錄,做到賬實相符,這是第七章的財產清查。
4.根據會計賬簿記錄定期編制會計報表,如圖5所示
企業、事業等單位對經濟業務的日常核算是通過賬簿進行連續、系統的登記和計算,這些賬簿記錄可以提供豐富的會計信息,對于反映經濟活動情況和實行會計監督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賬簿反映的經濟活動的狀況不夠概括,且賬簿資料也不便為其他職能部門使用,更不便為企業外部的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員使用。因此,為充分利用會計信息,需根據賬簿資料定期編制會計報表。這是第八章會計報表要講述的內容。
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這是基本的賬務處理程序。由于各核算單位的性質不同、規模大小不同、經濟業務量多少存在差異,可以選用不同的核算形式,它融匯前面各章節的內容于其中,這是第九章賬務處理程序的內容。二、基礎會計教學中理論與實際工作方法的比較
(一)教學手段與實際工作方法的迥異
在該門課的教學過程中,注意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之處。為了教學方便,在會計教材中,講述復式記賬法時,有會計分錄和“丁字賬”,初學者往往弄不清楚會計分錄與會計憑證以及“丁字賬”與會計賬簿的關系,或者不能把它們聯系起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強調會計分錄和“丁字賬”是教學中記錄經濟業務的手段,在企業中就是編制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
通過比較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在教學中采用的手段和實際工作中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使學生明白理論與實際的差異,提高今后的學習針對性。下面對比教學中采用的手段和實際工作中的方法舉例說明(表1)。
(二)案例比較分析兩者的不同
會計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僅僅記住一些理論而不會應用是不行的。根據認識的規律,在認識的過程中,要完成兩次質的飛躍。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理性認識到實際應用。會計的學習和教學必須很好地完成這兩次飛躍,最后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很好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通過案例教學,加強學生對會計基本理論的理解,對會計基本方法的運用和對會計基本技能的訓練,將會計專業知識和會計實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之能夠真正掌握,針對各種業務進行準確而獨立的賬務處理,從而為學生今后從事會計工作打下基礎。下面通過實例說明兩者的差異。
例3,從銀行提取現金7000元這筆經濟業務。
1.原始憑證的不同
(1)實際工作中,此筆業務的原始憑證為現金支票的存根,見表2。
(2)教學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語言文字表述:原始憑證——現金支票的內容,即從銀行提取現金7000元。
2.記賬憑證的不同
(1)實際工作中這筆經濟業務需通過填制付款憑證來記錄,見表3。
(2)教學中采用的手段是用會計分錄替代記賬憑證,即:
借:庫存現金7000
貸:銀行存款7000
3.會計賬簿的不同
(1)實際工作中需要登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等賬簿,下面以現金日記賬為例說明(表4)。
(2)教學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賬。
注:在手工記賬時,空白的記賬憑證和會計賬簿比較容易獲取,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各種格式的記賬憑證和會計賬簿(必要時可準備些車票等原始憑證),這樣理論與實際緊密相連使教學更為直觀,便于理解。
三、結論
總體框架體系的搭建可使整個知識體系變得一目了然、十分清楚,為初學者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初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在教學中的應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會計的實用性很強,通過案例教學,將會計專業知識和會計實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可使學生能夠真正對各種業務準確地填寫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進行賬簿登記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會計報表的編制方法,并能獨立處理特殊及較復雜的工業企業所發生的經濟業務,為其今后從事會計工作打下基礎。
盡管會計環境等諸要素會影響到這門學科的內容,教學中面臨的教學對象層次也有所不同,但筆者認為這種方法可以為學習該課程或其他學科提供一種思路。
【主要參考文獻】
二、數學味漸濃,創設提煉鞏固的情境
“數學味”與“生活味”的和諧統一,體現著教師對現代數學教學理念的理解程度和教學技巧的運用能力。傳統的數學課堂,以傳授知識為主要內容,以接受式教學為主要方式,以定勢式思維解決同類問題為主要任務,所以其“數學味”比較濃。經過了新課程改革的洗禮,“生活味”逐漸融入了課堂,打破了數學味一統天下的局面,使得數學課堂充滿了生氣與靈氣。從新知探究成功到鞏固練習這一時間段學習內容的安排、練習方式的設計要逐步體現出“數學味”漸濃。
如本節課作這樣設計:共設計了三道鞏固練習題。第一題是分別用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表示圖中三個學習活動情境的時間,有了前面嘗試練習的鋪墊,判斷活動場景是一天中的前12個小時還是后12個小時已不再是教師提醒關注的重點,而重點落在了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這兩者的對比和使用上。第二題,先觀察一張從南京到秦皇島的火車票,說一說幾點前到達火車比較合適。將這道題置于此環節處理便是考慮了在“數學味”的基礎上“生活味”的問題,但給學生明確地滲透了,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是離不開數學思考的。第三題是給鐘面畫上時針。這是一道純數學味的問題,再沒有與生活、游戲相聯系,學生完成該題的過程進行的觀察和思考主要是從數學的角度和習慣。
二、教師要注重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把關
由于機械設計的基礎課程內容很多,需要記憶和背誦很多有關的公式、參數等,而且還要求學生要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是,學生的有關課時卻在不斷地減少,這就產生了巨大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就需要教師將課堂變得精簡充實,豐富多彩。這里說的精簡,不是說對教學內容進行剪切,減少教學內容,而是指將教學內容進行濃縮,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用更短的時間,學到更多的內容。教學的內容,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還有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盡量做到針對每一個學生,都有最適合的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在課前,教師要對教學內容先進行一個課前預習,要了解和掌握本章課程的課程要求,然后,有選擇地選取重點內容,進行重點突破。從表面上看,教材的內容是零散孤立的,但是,實際上,教材內容是聯系的。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把聯系教材內容的那條線整理出來,不必按照章節的順序進行授課,而是要使得教學的效率實現最大化。在進行課程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做到成竹在胸,語言要簡明扼要,不要廢話,不要長篇累牘地宣講。
三、要和學生積極互動
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真正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起到的是主導作用。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一定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進行課程學習,這才是重中之重。在此過程之中,需要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相互學習。只有互動式的學習方式,才能做到這一點。要改變傳統的師生之間的關系,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
四、運用多媒體手段幫助教學的進行
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具有很多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企及的優勢。首先,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傳播大量的信息。其次,這一方式直觀強烈,交互性強,課程進行之中,趣味性強,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因此,多媒體教學已經極其廣泛地被運用到了現代的教學之中。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學手段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極大地促進了教育改革的實施和進行,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時候,多媒體課件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教學的質量。多媒體課件的內容對教學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制作多媒體課件,一定要注重實用性,要突出重點,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點。同時,要盡可能地具備一定的藝術性。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喧賓奪主,將藝術性變成了花里胡哨,凌亂不堪,這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