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5: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兒童保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父母要與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聯系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指出,在當前我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農民工的頻繁流動導致很多留守兒童處于缺乏父母關愛甚至有效監護的狀態。
“父母要依法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即使父母外出務工,也不能逃避這種法律責任。”佟麗華說,《意見》具體提出了三種方案:一是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二是一方留家照料;三是暫不具備條件的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同時,依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意見》明確要求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
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還要承擔管理、照顧、保護、教育等職責,所以《意見》要求,“外出務工人員要與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聯系、多見面,及時了解掌握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狀況,給予更多親情關愛。”
居委會發現家暴要立刻報警
以往很多留守兒童的案件,事發以后經媒體廣泛報道社會才知曉。佟麗華認為,《意見》強化了基層鄉鎮政府和村居委會的監護監督職責。如提出村(居)民委員會要定期走訪、全面排查,及時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監護情況、就學情況等基本信息,并向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報告;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建立詳實完備的農村留守兒童信息臺賬,一人一檔案,實行動態管理;村(居)民委員會,在工作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或失蹤、監護人喪失監護能力或不履行監護責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疑似遭受意外傷害或不法侵害等情況的,應當在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告。
《意見》還明確要求農民工流入地政府為農民工家庭在落戶、住房保障、照料、就學等方面提供更多幫扶支持。
確保留守兒童不因貧困失學
利用電話、家訪、家長會等方式加強與家長、受委托監護人的溝通交流,了解幫助監護人掌握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情況,提升監護人責任意識和教育管理能力;及時了解無故曠課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落實輟學學生登記、勸返復學和書面報告制度,勸返無效的,應書面報告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勸返復學;幫助農村留守兒童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加強與父母的情感聯系和親情交流;中小學校、幼兒園等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或失蹤、監護人喪失監護能力或不履行監護責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疑似遭受意外傷害或不法侵害等情況的,應當在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告——這是《意見》對中小學提出的工作要求。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兒童的學習興趣對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積極性起決定作用。一旦激發了兒童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我在《學會保護自己》一課教學論文中,首先出示一男孩衣服著火后飛奔的場景,接著設問:“請你們想辦法解決?看誰想的辦法又多又好?”學生在這一情境的感染下,都爭先恐后地回答滅火的辦法,教師則不失時機地表揚、鼓勵,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一下子高漲起來。由此可見,創設和諧的教學論文情境,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是增強學生求知欲,促進其認識的有力辦法。
二、形象地展示教學論文內容,使“明理”過程生動而豐富
中國新聞網2018年10月30日的數據顯示:截至到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在留守兒童群體中,54.5%為男孩,45.5%為女孩,留守男童多于留守女童。99.4%的農村留守兒童身體健康,但也有0.5%的兒童殘疾、0.1%的兒童患病。與2016年數據相比,0至5歲入學前留守兒童占比從33.1%下降至25.5%,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比例從65.3%上升至71.4%[1]。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兒童中義務教育階段兒童比例高、數量龐大。而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年紀小、分辯是非的能力弱,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這一階段的兒童在成長中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很容易出現世界觀偏差、被犯罪分子教唆、受到侵害,甚至是成為刑事犯罪的實施者。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不能給予其良好的教育和保護,造成兒童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健康。缺乏情感關懷的兒童在成長中心理脆弱、偏激、敏感。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生活的重要環境,本應當承擔起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家庭調查、成長檔案管理等責任。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聚集的主要地區都處于經濟條件較落后的地區。作為農村邊遠地區的學校大多沒有能力為留守望兒童提供心理建設、法律援助的能力。全社會雖然對農村留守兒童給予關注,但畢竟鞭長莫及。城市里的愛心志愿者距離他們太遙遠,不能給予及時的幫助。而邊遠地區的志愿者隊伍發展緩慢,也不能夠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幫助。因此,農村留守兒童面臨著刑事訴訟問題時,就需要刑事法律援助。研究如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刑事法律援助就有著重要意義。
2.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刑事法律援助中的主要問題
2.1缺乏專業機構與人員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社會的特殊弱勢群體,應該有法律援助的專業機構和人員對他們進行刑事法律援助。然而現實情況是農村留守兒童大多聚集在偏遠地區為主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這些地區我國的法律援助體系不夠完善,缺乏專業法律援助機構,以及專門農村留守兒童刑事案件經歷和經驗的法律援助律師。而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專項資金的支持[2]。
2.2刑事法律援助大多不能覆蓋訴訟全過程
農村留守兒童無論作為刑事犯罪的實施者還是被害者因其年紀小等因素在訴訟的全過程當中都應該給予法律援助,以保護其正當合法權益,以及身心免受二次傷害。但是,當前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不了解申請法律授助的流程,甚至不知道,因此在案件的偵查與起訴階段通常沒有申請刑事法律援助,援助律師通常是在審判階段由法院指定律師進行辯護[2]。而在調查取證等環節,涉事兒童沒有受到應有的心理保護。
2.3缺乏法律援助的評價機制
當前,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刑事法律援助沒有質量評價體制。律師工作繁忙,在面對法院指定的辯護工作時,有時精力投入有限,只做表面工夫,不能夠實現高水平的法律援助。
3.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刑事法律援助的策略
3.1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刑事法律援助的專業機構、組建專業援助團隊
當前我國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刑事法律援助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和一部分社會援助。解決資金問題是構建團隊的前提問題。司法部門應該關注到問題的重要性,申請更多的財政撥款,同時向全社會發起號召成立地區或全國范圍內的專項資金,吸納更多社會捐助。基于此,在農村留守兒童集中的地區進立專業的農村留守兒童刑事法律援助機構并組建專業援助團隊,針對涉及留守兒童刑事犯罪的主要問題、兒童身心特點,研究法律援助的具體方案[3]。
3.2簡化法律援助手續,建立保護機制
簡化法律援助的申請和受理程序,擴大法律援助的受案范圍,對于涉案的農村留守兒童,應給予覆蓋全過程的法律援助。同時建立對涉案留守兒童的保護機制,免其在案例審理過程中受到二次傷害[4]。
3.3健全法律援助的評價機制
構建一套法律援助的評價機制,覆蓋司法全過程,包括服務態度、專業水平各方面的綜合評價。并將評價結果與律師獎金、等級等利益掛勾。
【法律碩士論文參考文獻】
[1]林暉,羅爭光.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下降[N].中國教育報,2018-10-31(1).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10-0334-01
一、問題的提出
傳統觀念上,兒童問題一直被視為“家事”而非“國事”。眾所周知,涉及監護制度的法律有兩部,一部是2006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另一部是1986年出臺的《民法通則》,都有撤銷監護權的規定,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四川稻城縣一名8歲的豬圈女孩事件,2013年南京餓死事件,2003年成都青白江李思怡餓死事件等喚醒了兒童監護權轉移的條文。2014年12月,隨著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聯合印發《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的出臺,對監護失職兒童的監護權的轉移起了指導作用,但目前對監護失職兒童監護權的轉移還有一定困難,在操作中仍存在種種困難。
二、文獻綜述
我國兒童監護權及其監護權轉移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在第 53 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經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該撤銷監護資格的父母應當依法繼續負擔撫養費用。”該法第 43 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門應當根據需要設立救助場所,對流浪乞討等生活無著未成年人實施救助,承擔臨時監護職責;公安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應當護送流浪乞討或者離家出走的未成年人到救助場所,由救助場所予以救助和妥善照顧,并及時通知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領回。對孤兒、無法查明其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以及其他生活無著的未成年人,由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收留撫養。” 雖然《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上述規定可以視為是對監護權強制轉移制度的確定,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國家公權的保障措施,我國的未成年人在受到監護人的侵害、或遺棄或監護人由于客觀原因失去監護能力時,無法取得真正的監護的事例比比皆是,使得我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有時顯得流于形式。
2014年12月22日,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民政部聯合下發《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規定了“可被剝奪監護權”的7種可能。此《意見》一出,以前難以操作的問題得到解決了,對監護主體有了明確的規定。
三、造成我國兒童監護權轉移困難的原因
1.文化原因: 中國傳統的“清官難斷家務事”和傳統的家庭觀局限
傳統的家庭觀,對兒童監護權的轉移,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自古以來,家庭作為社會組織基本單位,包含婚姻、血緣、收養三重關系。傳統社會著重維護“家長”在家庭中的權威,父母一方面希望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以使后代茁壯成長,另一方面又厭惡外人插手家務事。久而久之,傳統的“清官難斷家務事”和傳統的家庭觀對兒童保護造成了不良影響。
2.制度原因: 法規不全、執行力差、救助政策不合理
2.1兒童保護政策法規可操作性不足,影響保護工作的執行力。《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章第16條規定,父母因外出務工或者其他原因無法監護未成年人,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成年人代為行使監護職責。第五章第53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經教育后仍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有關單位或人員提出申請后,人民法院可以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第六章第62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依法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居委會、村委會介入勸解、制止。這些條文看似完美,其實缺乏可操作性和強制性。
2.2“監護失職兒童”監護權轉移的相關法規不完善不具體。監護權轉移,指的是基于被監護人利益前提下,按照相關法律將監護職責部分或全部委托他人行使,并且由被委托人承擔相應法律后果。根據《民法通則》第十六條對未成年人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缺乏監護能力的情況作出了規定,法律條文看似詳盡,但執行起來卻很難。《民法通則》規定的“父母喪失監護能力”的兒童應轉移兒童的監護權,但這類兒童往往處于無人監護狀態。
2.3監護失職兒童救助政策設計不合理、救助方式不科學。盡管我國民政部頒發的《關于加強孤兒救助工作的意見》第二部分第六條提到: 對因父母服刑或其他原因暫時無法自理生活的未成年人,可以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妥善安置。但目前在《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中找不到如何處理父母無力撫養、惡意照顧、虐待等情況的規定,很多監護失職兒童還是生活在沒有保障的家中。現有制度設計不足給監護失職兒童救助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急需改變。
四、建議
1.完善兒童保護法律制度的操作細則,提高轉移監護權的可執行度
監護失職兒童保護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通過國家立法機關創立相關法律制度,保護監護失職兒童合法權益。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監護失職兒童保護法律制度框架,彌補現有相關法律的缺陷。另一方面,完善相應兒童保護法律法規的操作細則,提高兒童監護權相關法律法規的可執行力。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促成了第一案的成功判決,但后續的生活,教育,醫療等問題還得進一步完善。
2.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
美國 1963 年制定的強制報告制度明確規定一切與兒童有密切接觸的人員,都必須履行報告兒童可能被虐待、忽略等情況的職責。而且為了鼓勵他們通報,嚴格對他們身份實施保密,使其免受法律上制約。我國可以借鑒美國做法,建立強制報告制度,規定經常接觸監護適當兒童的群體,必須履行報告義務,發現知情不報者,給予相應處罰。
參考文獻
[1]王雪梅.從《兒童權利公約》的視角看中國兒童保護立法.當代青年研究.2007(10)
[2]陳玉霞.孟憲璋.美國兒童保護介紹.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7 18(2)
[3]胡巧絨.美國兒童虐待法律保護體系介紹及對我國的啟示.青少年犯罪問題 2011年第5期
[4]蔡曉慧.論我國未成年人監護權的轉移.法制與經濟.2009年12月(總第 225 期)
二、研究對象的梳理
筆者將洪慧如《兒歌內容分析——以臺灣省教育廳發行之大單元活動設計內之兒歌為例》作為研究對象,從其研究目的、對象、綜述、方法、結論與建議等方面入手,對其進行分析梳理。(一)研究目的。作者選取兒歌這一意象,一方面是深感舊時兒歌帶來的快樂,苦于今日社會兒歌教育意識的淡薄;另一方面是政府適時出臺相關文件,積極參與兒歌教育。政策的傾斜與社會的現實,促使兒歌這一領域成了可供學者研究的課題。兒歌于幼兒究竟有無益處?有哪些益處?哪種類型的兒歌起到教育引導的意義?這些問題成了學者關注的話題。一個課題的選取,必須結合當下社會的現實。學者應為目前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研究的目的決定了課題的走勢。該論文的研究目的包括:兒歌有何意義?兒歌類型有哪些?何種類型居多?根據作者的調研,幼兒每日接觸的兒歌多樣,數量不少,既有官方出品,又有坊間制作。作者根據調研條件,在數量龐大的研究對象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對象進行研究,即以臺灣省教育廳發行之大單元活動設計內之兒歌為例。這樣選取的研究對象,不僅避免了冗長、大量的研究個體,還能就某一角度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可見,選取對象有代表性、典型性,既能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提高研究的價值性。(二)研究對象。課題選好、目的確立后,研究對象的選擇被提上日程。兒歌的出版刊物為數不少,坊間與官方并存,其中必然存在優劣之分。坊間讀物類型多樣,結構多元,更易吸引幼兒,但存在魚龍混雜的問題;官方讀物數量規模小,但作為引領社會兒歌讀物的導向,必然經過專家會審,層層把關,優中擇優,數量雖少卻具代表性。因此,官方發行的兒歌讀物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不過,冰山一角的研究,總歸是該研究的局限點。(三)文獻綜述。文獻綜述在整篇論文寫作中的意義不容小覷。通過它,可清晰地了解到該類課題研究的來龍去脈,做到心中有數。文獻研究不是隨意粘貼,濫竽充數,而是在仔細閱讀相關書籍、論文的基礎上,做出的定量篩選。文獻綜述必須與本論題密切相關,具有引導或啟發的功能。好比建造房屋,論文的地基便是這些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文獻。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品才能達到更高的價值,才能為其他學者的研究起到墊腳石的作用。在該篇論文的文獻綜述中,作者以“兒歌”為起點,結合不同學者的定義與看法,將“兒歌”定義為:童謠,且兒歌是符合兒童身心需要的語句。文獻綜述的意義到此可見一斑。研究前人的結論,今人才能客觀地進行大浪淘沙,成為集大成者。這是學術之間一脈相承、不斷前進的保障。作者經過分析與研究,選取陳正治的兒歌價值觀,并對兒歌類別進行了研究。名家學者對兒歌類別的基礎分類大致相同。但因其分類的立場、角度、對象、方式的不同,在細微處,分類結果不盡相同。作者在掌握前人分類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研究的需要,制作出適應本研究的兒歌類目表。該類目表,結合了前人兒歌類目表的豐富形態,更加實用于自己研究。作者在文獻綜述中對“兒歌賞析的方向”的研究,采用了陳正治的觀點:兒歌本身的內容和形式,是兒歌賞析的兩個方向。兒歌賞析的方法有很多,對前人文獻的了解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研究的一種。該論文的賞析方向采用陳正治的部分觀點,即兒歌內容的賞析。(四)研究方法。該論文采用了內容分析法,即分析兒歌的內容。內容分析法要求選取樣本進行定量定性的分析。作者以教育廳發行之大單元活動設計(二套四冊)內附之兒歌為分析樣本,共有158首兒歌。鑒于兒歌的篇幅,作者選用了普查法,建立了系統的分析單元與類目,根據所屬類目的出現頻次多寡進行次數及百分比統計;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了定性的分析。可見,整個研究方法分為兩部分:一為定量分析,制定表格,進行數據匯總,采用定量分析,主要針對兒歌的數量特征、關系與變化;二為定性分析,對兒歌材料進行思維加工,達到本質上的認識。在定量分析中,作者結合眾多學者的分類,形成更為豐富化的分類表,分析單位以“每首”為主,并進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檢驗,增加了研究結果的客觀性。根據結合樣本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在兒歌分布方面,描述兒童的生活情形居多,動物歌次之,器物歌再次之,自然歌居后。綜觀研究,動物歌、器物歌、自然歌同屬知識型,旨在啟發幼兒的知識結構。樣本中的兒歌類型以知識歌為主,生活歌次之。其次在兒歌采用方面,大班編排的兒歌更加配合單元主題的。可見,定量分析法使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有種宏觀的把控。在定性分析中,作者對兒歌的內容意義進行分析。根據兒歌出處,可見兒歌采用的多元化。在對具體內容分析后,作者認為兒歌的創作有不妥之處,如名稱與內容不符;為配合單元主題而影響本身的創作價值。(五)研究結論與建議。選用適宜的方法,可使結果更客觀,進而引導我們對社會現象的認知。該論文以定量分析法為主,定性分析法為輔,通過數據的直觀呈現、相關對比,作者提出兩點建議:一是針對教育應用;二是針對未來研究者。第一,兒歌選取要適宜幼兒;兒歌創作要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其次,作者對未來研究者提出如下建議:第一,該論文的研究對象僅集中在官方兒歌讀物間,并未對坊間讀物進行分析、研究、探討,因而結論僅適宜官方兒歌讀物,后人萬不可以本文為準。第二,該論文僅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兒歌類別進行分析,類別的判斷標準流于主觀,后人對相關研究課題可采用不同的研究法,使結論更加客觀化。第三,該論文采用的“兒歌類別分類表”參考了前人經驗,可能存在經驗主義的問題,不夠嚴謹。該論文的“結論與建議”,客觀地論述了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三、研究方法剖析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新的音樂教學應是師生共同體驗、創造、表現和享受美的過程。”而將校園音樂劇融入地方優秀民間故事,因地制宜地結合新教材進行創作、改編,并把演出、評價的全過程引入音樂課堂教學,是學校音樂課堂教學改革具有創新意義的實踐研究。因此,探索利用兒童音樂劇推廣傳承地方優秀民間故事的方法,結合我校特點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小學兒童音樂劇是海納百川、不拘一格的音樂綜合實踐形式。題材從古至今、由真到幻。在教學上遵從“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的理念來開展。引導學生搜集地方優秀民間故事,通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創編、排練、展示音樂劇,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表演才能和創造才能,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和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二、研究內容
(一)研究目標
1、調查了解我校學生對音樂劇和地方優秀民間故事了解的現狀。
2、探索利用兒童音樂劇推廣傳承地方優秀民間故事的方法。
(二)研究內容
1、我校學生對兒童音樂劇和地方優秀民間故事了解現狀的調查研究。
(1)針對學生對音樂劇了解與喜愛程度進行課堂觀察 。
(2)采用問卷、訪談等形式調查、收集數據 。
(3)分析小學低高段學生對音樂劇和地方優秀民間故事了解和喜愛程度所造成的的問題和原因。
2、利用兒童音樂劇推廣傳承地方優秀民間故事策略的研究。
(1)教師轉變觀念,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表演能力的培養。
(2)關注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保護和激發學生創編和表演音樂劇的欲望。
(3)針對小學不同學段,有側重的培養學生創編和表演音樂劇的能力。
(4)針對音樂不同課型,有方法的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劇的創編和表演。
(5)訓練方法輔助,提升學生創編和表演音樂劇的能力。
三、研究思路
首先,以本校各年級音樂教學實踐為研究對象,以行動研究為主,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和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將課堂教學與研究工作相結合。在“預設計劃實施計劃回顧反思調整計劃再實施再反思進一步調整……”的過程中,逐步探究出利用兒童音樂劇推廣傳承地方優秀民間故事的有效策略;最后,把課題研究成果在校內甚至更大范圍內進行推廣,以實現成果共享,使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閱國內有關小學音樂劇培養方面的論文、著作等,進一步尋找本課題實施的理論依據以及可資借鑒的優秀經驗。通過文獻研究啟迪我們的思想,開闊研究思路。
2、調查研究法:通過調查問卷、課堂觀察、訪談等形式,了解小學階段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音樂劇了解成都,以及他們喜歡音樂劇的情況,分析原因,對癥下藥。
3、行動研究法:在案例設計中側重體現學生參與度,以課堂為主陣地,實踐研究,觀察其有效性和高效性,做好反思和記錄。
4、經驗總結法:通過課堂的實踐,理論聯系實際,不斷反思,總結,探求適合我校學生的音樂劇教授方法,真正將地方文化融入到音樂課堂中。
五、研究步驟
研究時間:2018年1月——2020年1月
準備階段(2018.1——2018.6)
這一階段完成課題研究主題醞釀,資料積累,文獻研究。通過召開課例組成員會議,確定主題,選擇課題,制訂研究方案,學習相關理論,挖掘優秀民間故事,為研究的開展做好充分準備。
實施研究階段(2018.6——2019.6)
1、專家論證后,修改課題研究方案,根據研究目標和內容確定各年級具體研究內容。
2、根據課題方案進行課題組成員分工,確定各年級研究人員,撰寫研究方案并開展研究。
3、根據研究需要,定期請顧問來課題組指導,保證課題研究的正確方向。
4、每學期開展一次規模較大的課堂教學研討會,一方面請課題組教師上課,其他教師或專家聽課、評課,進行互動指導。另一方面,開展教學案例、論文、反思隨筆的交流與評比。
5、建立課題組月交流制度,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及時有效的交流。探討研究過程中的困惑,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分享研究過程中取得的點滴經驗、成果。群策群力,不斷優化數學語言能力培養教學結構。
6、定期開展課題研究工作自查,及時整理、積累課題研究材料,作好檔案工作。
總結階段(2019.6——2020.1)
1、在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各種材料進行整理分析,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入手,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2、課題組教師積極撰寫論文、案例、隨筆,編撰課題研究成果集。
近年來,環境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平凡。大到全球氣候的變暖,小到我們生活周圍超薄塑料袋的禁用,以及提倡拒絕皮草,主張素食等等,使環境問題成為家喻戶曉,盡人皆議的問題。將環境保護提高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高度。作為建筑業,建設項目對環境保護有哪些意義,下面淺談一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意義。
一、建設項目與環境的和諧:
如今我們國家正在建立“和諧社會”,什么是“和諧社會”,從社會學意義上來理解和諧,我們認為和諧社會是社會發展的一種良性狀態,一個理想的目標,主要包括人際關系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改造自然的過程,我們利用自然中存在的各種資源、資料發展成各種我們所需要的建筑產品。這些功能各異的建筑產品(如:供給人們居住的住宅產品、公共活動的建筑產品、用于工業發展的工業園等),在社會中供給人們不同的需要。我們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不破壞資源存在的規律,建筑產品和環境就能相互的和諧。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由于建設項目的功能及構成建筑的材料、工藝等都會對其產生不同影響,以下主要從建設項目的功能、形成建筑產品實體的材料兩方面來闡述一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意義。
二、建設項目的功能對環境保護的意義。
首先我們引進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青海湖是青海省的旅游標志。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地位極為重要,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也是區域內最重要的水汽源和氣候調節器,被譽為“中國的生態屏障”。青海湖處于柴達木盆地荒漠與河湟谷地之間,流域面積30000平方千米,湖面面積4500平方千米。如果沒有青海湖,柴達木盆地的風沙就會吞噬大半個中國,因此,青海湖在整個西部生態平衡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保護青海湖的生態,國家和我省進行了多方面的保護措施。2009年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通過嚴把項目建設和市場主體準入“兩大關口”,堅決杜絕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項目建設,最大努力地減少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而近期根據有關資料表明了進一步明確的項目:一切旅游建設項目,必須依照《青海湖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法律化、規范化、科學化實施運行,嚴格實施可行性論證,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落實國土相關審批程序,任何影響生態環保的項目一律不得進入景區、落戶景區;任何影響生態環境的既有建筑項目一律拆除,恢復自然狀態;任何有悖于景區保護的大小經營活動一律不得入區進行。假想,如果我們現在沒有采取這些措施,隨意亂建,破壞了自然的生態,也許多年后我們祖國的南部地區,會喝不到水,會遭大半個中國沙漠化的噩運,也許會有不可預料的自然災害等等。這些是我們不敢想象的,在我們還沒有看到由于隨意亂建對青海湖的生態遭受嚴重破壞的景象時,值得慶幸的是已經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方法來保護這塊(《中國的生態屏障》)土地。由此可見,建設項目的功能對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再看這樣的一個例子:2009年8月20日西海都市報報道了一則關于一個工業項目污染的報道。陜西省鳳翔縣長青鎮有兩村民居南北環抱著的一家年產鉛鋅20萬噸的冶煉企業,據初步的調查,是由于鉛鋅生產排污量大,影響了周圍的環境,使得兒童、嬰兒的血鉛嚴重超標。從陜西省鳳翔縣政府得到的網絡消息,長青鎮高咀頭村285名兒童中236人血鉛超標,至此,鳳翔縣長青鎮3個村1016名受檢兒童中,851名兒童血鉛超標,部分嚴重的兒童已經達到了中毒的標準。據悉陜西省環保廳成立處理鳳翔血鉛超標協調小組,將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對長青工業園區環境影響進行評估,為今后環保審批和監管提供技術依據。與此同時,還將聘請專家對工業園的污染機理和污染成因進行研究,突出防治對策和建議。
那么鉛對人體健康有什么影響,請大家看如下的報道:鉛是人體惟一不需要的微量元素,它是一種穩定的不可降解的污染物。幼年寫作業時總不自覺的“咬鉛筆”,直到長大后才知道鉛在體內積蓄后還會中毒。論文大全。研究證實,血鉛水平在10ug/dL (0.483umol/L)左右時,雖尚不足以產生特異性的臨床表現,但已能對兒童的智能發育、體格生長、學習能力和聽力產生不利影響。國內最新研究成果表示,兒童體內血鉛超過100微克/升,智能指數就會下降10~20分。國際消除兒童鉛中毒聯盟的專家告誡說,中國如果不注意鉛中毒的防治,20年后中國人平均智力將比美國人低5%。
以上一系列的報道,讓我們心驚膽戰,但是真正的事件背后我們應該思考些什么。大新工業園區,是可以提高GDP,但是那些只為了經濟發展而已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建設項目,利益在眼前,而災難又有誰來承擔。在這個事件中,那些生活在那里的人們不得不離開,逃避災害。論文大全。事件可以通過各種措施來解決,但由于建設項目而破壞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又怎樣的來彌補。我們的工業園在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的時候,也破壞了我們的社會環境,同建立和諧社會是背道而馳的。建設項目對保護自然和社會環境,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論文大全。
三、構成建設項目實體的材料對環境保護的意義
建設項目是由很多種材料構成建筑物的實體,這些材料來自于自然,是我們用自然中的天然材料加工和制作成我們所需的各種材料,有些自然材料直接用于工程中。是自然中的東西,必定按一定的自然規律存在著,如果破壞了自然規律,就會對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例如我們目前所禁用的黏土紅磚,有報道稱生產一塊實心黏土磚(俗稱紅磚)要消耗黏土3公斤,每10000平方米的建筑所使用的紅磚需挖土3000噸。做紅磚不僅污染環境且要損毀大量的良田沃土,據統計,我國燒制粘土磚一年要損毀良田70萬畝,相當于每年有60多萬人口失去了耕地。紅磚在燒制過程中要使用大量的土,對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破壞十分嚴重。又是一組瞠目結舌的數據。建筑材料中除了黏土紅磚外,還有很多的材料也在威脅著環境。比如砂石,盲目的開采也造成了大量耕地的流失,水土資源也受到嚴重威脅。再例如一些用于工程材料的化學材料,其制作方法也在不同程度的威脅著我們的環境。現在我們國家從法律法規,禁止和淘汰了對我們環境不利的很多材料,國家在花大力氣對有危害的材料進行革新。綠色的新產品、新材料的合理應用,將我們的建筑物引領到一個新的變革時代中。
作為一個建筑業的從業者,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響應各種革新材料和節能材料的使用,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遵守和執行國家的各種規定,自覺的去做,不為個人的利益。一切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保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
三、結語
我們為了生存的需要實施各種功能的建設項目,在實施中,我們應該從對環境影響的角度,進行可行性的研究,堅決杜絕不利環境的項目,認真的做好環境評價工作,積極響應和采用綠色和環保的材料。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建筑人,為了人們能夠呼吸更新鮮的空氣,喝到無污染純凈的水而努力,在建筑領域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力。
參考文獻:
《青海湖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西海都市報》報刊
優秀大學生社會學論文題目1.淺析大學生炒股的博弈心理現狀
2.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現狀研究--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為例
3.在華韓國留學生文化智力對文化認同的內隱影響研究
4.大學藝術與禮儀教育滲透研究
5.讀懂“90后”才能獲取真正的生力軍
6.高校學生自殺原因分析及對策
7.關于綜合性大學開設禮儀課程的探索
8.信任與公平:青年社會心態的區域比較
9.淺析生態社會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
10.試論專業化.職業性社會工作推進的必要性與發展趨勢分析
11.高校“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幾點建議
12.民族院校家庭經濟困難生社會價值人際交往發展需求研究
13.民國時期女大學生婚姻觀研究
14.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訴求的課程實訓模式--以公關課程為例
15.“社區為本”的兒童保護服務本土化模式創新--以佛山市里水鎮“事實孤兒”保護項目為例
16.影視作品對當代大學生婚戀觀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為例
17.穗.港兩地青年學生的交流與融合
18.90后男大學生穿著行為分析
19.雙語教學在社會工作專業的應用性分析
20.羅振宇:我看到的世界
21.基于網絡大數據的社會心理學研究進展
22.對高校經濟統計基礎知識的研究
23.統計學專業就業難問題的分析及對策研究
24.基于社會認同理論的社工大學生專業認同研究
25.新常態下社會思潮的存在邏輯與新表征
26.大學階段數據分析師的培養研究
27.社會工作如何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作用
28.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流失現象的探討
29.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親環境行為探討
30.高職院校開設禮儀課程的意義探析
31.中國當代社會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
32.實踐性教學在女性學課程體系中的運用
3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聲望排序及變遷研究
34.基層電大統計學原理教學輔導改革初探
35.社會信任對網絡公民參與的影響--以大學生網民為例
36.“小組工作”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的實踐報告
37.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支持網絡的構建
38.對高校禮儀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
39.性別意識與女大學生就業質量--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的調查
40.國外青少年移動網絡通訊設備使用情況研究綜述
41.甘肅省大學生自殺意念與羞恥感.述情障礙.領悟社會支持的關系
42.農村大學生“訴貧傷害”的社會學分析
43.癥結與解決:受懷舊風影響的大學生戀愛觀
44.關于提高開放電大“統計學原理”教學效果的探討
45.論大學生手機成癮行為的原因
46.家庭依戀模式對杏林學院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個案研究
47.當代女大學生性行為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
48.大學生親密關系暴力的相關研究評述
49.社會工作人才保障激勵機制研究--以南京市為例
50.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對大學生“低頭族”的啟示
51.湖北高校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狀況的實證分析
52.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調查與分析--以新疆農業大學為例
53.改進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的教學方法及其意義
54.信息化環境下應用統計學實踐環節教學改革的研究
55.論當前我國社會的四種非理性文化心態
56.微時代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絡共同體”研究
57.信息技術女性用戶對信息技術設計的影響
58.關于高校“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滿意度評價
59.大學生親子關系與朋友關系的相關研究
60.常見校園犯罪的法律說明及其預防
法律社會學論文題目選題參考1.涉罪未成年人異地社會調查制度現行做法
2.完善未成年被告人人格調查制度的司法對策--以廣州市的審判實踐為樣本
3.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理解與完善--兼論《刑事訴訟法》第275條
4.我國少年司法之人格甄別制度引入
5.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險性調查的理念確立和機制構建
6.少年司法分立論
7.“打人命”:農村青年婦女自殺特殊干預的一般意義
8.校園虐童行為模式與預防對策研究
9.社科法學的知識反思--以研究方法為核心
10.自由的女性與女性的自由--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法學的主張及其影響
11.中國青少年網絡犯罪研究綜述
12.“封存”還是“消滅”?--評新刑訴法犯罪記錄封存條款
13.“罪錯未成年人新聞報道的權益保護與法律規制”研討沙龍綜述
14.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辦案機制創新研究--以玄武區檢察院“協作式”辦案制度為視角
15.江蘇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實證分析--以A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預防現狀為調研對象
16.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系統調查研究--以上海為例
17.我國少年司法的困境與出路
18.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性制裁機制研究
19.赦免制度:“寬恕”在國家心理中的體現
20.司法社工職業的獨特性
21.論強制辯護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中的適用--以《刑事訴訟法》第267條為中心
22.我國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立法研究綜述
23.未成年人犯罪的性法學思考
24.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區矯正
25.試論青少年法制觀念的培養
26.從性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看性法學研究的未來課題
27.關注弱勢群體--女性主義法學的啟示
28.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法律觀及其啟示
29.青少年犯罪預防中的“兒童參與”--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新思考
30.少年司法程序中品格證據適用的沖突與重構
31.兒童虐待的心理危害
32.未成年人輕罪案件非刑罰化處理之構想--以刑事和解為視角
33.未成年人犯罪特別程序之定位
34.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理中社會調查制度的實際運用與分析
35.論我國未成年人人格調查制度之完善
36.寬嚴相濟語境下未成年人累犯制度釋疑及完善
37.可能性與空間考量:精神障礙者的司法社工介入
38.法社會學視角下的男性自殺問題研究
39.論大學生犯罪是否從寬處罰及其完善
40.新時期重慶市青少年犯罪研判與對策
社會工作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參考1、家庭暴力問題解決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2、流動兒童城市適應性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3、北京市社會工作事務所中社會工作者的激勵狀況研究
4、社會工作視角下的城市空巢老人社區養老問題研究
5、社會工作教育對社會工作專業化的影響
6、關于最低生活保障與社會工作融合的研究
7、災害社會工作的本土實踐:一種優勢視角的分析
8、社會工作介入農民工婦女社會支持網絡的服務研究
9、社會工作對自閉癥家庭的干預研究
10、社會轉型期青少年偏差行為矯治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11、醫務社會工作實習研究
12、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流失問題研究
13、整合式社會工作方法介入流動兒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
14、軍休干部服務中的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研究
15、民辦社會工作機構運行模式研究
16、資源依賴視角下社會工作機構服務質量研究
17、社會工作機構資源動員模式研究
18、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人際交往的探討
19、“三社聯動”機制推動廣州城市社區社會工作發展的研究
20、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能力現狀分析
21、社會工作機構人力資源管理滿意度調查
22、新形勢下沿海地區農村社會工作問題研究
23、傷殘人群社會工作中的困惑思考
24、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專業認同影響因素及前瞻思考
25、社會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居家養老的模式研究
26、專業社會工作與中國社會治理相結合的探討
27、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
28、欠發達地區社會工作發展路徑探析
29、增權理論視角下面向“三失”青少年的社會工作個案幫扶途徑與方法研究
30、社會治理視角下新疆社會工作示范點的發展研究
31、制度信任視角下的社會工作“嵌入”公辦福利機構問題研究
32、青少年厭學的社會工作個案介入研究
33、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困境與倫理抉擇
34、從社會工作機構的成立看本土性社會工作的發展
35、社會工作視角下和諧醫患關系構建研究
36、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脫離和整合
37、社會工作方法在改善醫患關系中的運用
38、資源依賴視角下社會工作機構服務機制探析
《我是跑馬場老板》問世于1968年,是澳大利亞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帕特里夏·賴特森(Patricia Wrightson)的代表作之一。《我是跑馬場老板》的主人公安迪是一個智障男孩。他面對三個流浪漢的調戲和捉弄,沒有正常人的抵觸和防備,他們要把跑馬場用三塊錢賣給他,安迪信以為真,并以此作為動力,努力賺錢,最終買下跑馬場。安迪身邊的四個朋友怕他受傷害,他們費盡心思想讓他明白這只是一個游戲。而安迪身[第一論文lunwen.1KEJIAN.com]邊的成人,一直在努力去保護他的這個夢想。
黃蓓佳于2008年出版的《你是我的寶貝》一書中,主人公貝貝也是一個智障男孩,與奶奶相依為命。十歲那年,奶奶因心臟病去世,貝貝被送往福利院。后來,貝貝的舅舅把他從福利院接回家,兩個大人、兩個孩子、外加一條叫“妹妹”的大狗從此生活在一起。
安迪和貝貝同樣是智障的孩子,兩位作家都敏銳地捕捉了他們身上異于正常孩子的特質。在黃蓓佳的《你是我的寶貝》中,作家雖沒有刻意去強調貝貝殘障的特質,只是用“白白胖胖,鼻子扁平”等詞語輕描淡寫了貝貝的外部特征,但在后面的文本描述中,作者終究是無法抑制地描寫了貝貝存在的先天不足:“孩子不光走路朗朗蹌蹌,他一開口,你就會發現他的口齒也不清楚,舌頭堵在齒縫里一樣,嘴唇合不到位,發出來的聲音像一團摸布,松松散散的,皺皺巴巴的,嗚里嗚嚕的。他在喊‘妹妹’的時候,聽上去好像在喊‘慢慢’,像是要求那狗慢一點。他的臉型也奇怪,鋪展、扁平、呆板,兩眼分得極開,眼角斜著往上挑,眉間卻過于寬坦,簡直就是一片一馬平川的開闊地。”
二、“突出”和“隱去”
在《你是我的寶貝》中,作家對主人公貝貝采取的是高仿真的特質描寫,從文字中讀者便可勾勒出一個極具特色的智障兒童形象:走路困難,存在行動障礙;同時,他無法和正常人進行正常交流;另外,長相上也迥異于正常人。這些人物形象外[第一論文lunwen.1KEJIAN.com]部描寫對特殊性的彰顯中可發現,作家是在“突出”人物異于常人的特質,強調人物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在文本中其他人物身上是沒有的。作家通過這樣直接而突出的描寫先為人物形象定下基調,通過敘事進行聚焦,從而讓讀者相信,文本中的智障兒童形象是接近真實的。這樣的書寫策略更方便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是指用經驗總結法開展研究而撰寫的論文,是廣大教師運用較多的科研方法。特點: 研究是在自然條件下,即不需要考慮對其他因素進行控制的條件下,去研究、總結客觀規律,因此是最接近教育教學實際的一種研究方法。 完全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研究過程,教師可以對某一選題進行規劃,然后按部就班的進行研究。 經驗總結的材料都來自親身經歷的實驗過程,所以,材料更加充實、取舍更加自如。 經驗總結并不是一般性的工作總結,作為科研過程,它必須經過思維加工,找出帶有規律性的認識。 經驗總結法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它的創新性,沒有新的認識就不能稱為科研。格式: 1、題名(題目或標題 )
(三)撰寫論文的基本要求1、論文的真實性??例:《關于幼兒環保教育的幾點思考》《淺談幼兒園日常活動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淺談托班幼兒環保意識的啟蒙》《基于地方工業特色的幼兒環保意識培養之教學探索》 (四)存在問題剖析 1、題目較大、內容空洞;不具有實踐價值 例1:《淺談幼兒園教育中“懲罰教育”的合理使用》 一、問題的提出 二、什么是“懲罰教育” 三、如何正確使用“懲罰教育”新西蘭、日本、英國、美國、加拿大、幼兒園事例四則 四、“懲罰教育”的意義及應注意的問題 (一)正確認識懲罰的教育意義 (二)正確實現懲罰的教育性 應注意的問題: 4、簡單化傾向保證幼兒的健康成長,教師就必須做好包括身體保育和心理保育兩大方面的工作,也即不僅要照顧幼兒身體發育,促進身體機能的發展,還要對幼兒的心理加以保護,不斷增進幼兒的
心理能力。因此進食問題已不能僅從身體健康考慮,必須從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
康的角度來重新認識”
五、建議 5、教育科研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
重要生長點,是教師走向成熟、創立自身特色、形成教學風格的重要途徑和條件;
是培養教師、造就名師的重要手段。技能型教師研究型教師學者型專
家型教師 * * * 漫談幼兒園教育教學論文的撰寫富陽教育局教研室 譚曉紅
一、富陽幼兒園教科研現狀 二、教科研的本質和內涵 三、幼兒園教育教學論文
的撰寫 (目的意義分類內容與結構、格式、基本要求、存在問題剖析) 四、
幼兒園教育教學論文評價要素 五、建議 六、結束語 -----從幼兒園層面看: 1、
教科研發展不均衡2、教科研意識增強,課題研究的參與面越來越廣3、對教
科研的本質認識有偏差,導致教科研功利色彩濃厚 --------從教師個體的教科
研水平、教科研成果看: 縱向比較,與中小學教師的差距懸殊橫向比較,與
杭州城區幼兒園的差距巨大本市幼兒園系統內比較,發展極不均衡1、教育
科學研究的本質學校教育科研要為教育教學改革和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及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理論支撐;通過教育科學研究,探索和實踐教育教學的科學
有效方法,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要用教育
教學改革的實踐成果充實和豐富教育科學研究的理論成果。 2、對教育科研的傾
向性認識: 教育科研就是課題研究;教育科研就是寫論文;教學研究就是教育
科研;教育科研≠課題研究; 教育科研≠寫論文;教學研究≠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研究理論;教育科學研究課題 研究學科教
學研究課堂教學 研究 寫論文 1、有利于提高幼教質量,有利于促進
幼教改革,推進幼教實踐的深入。 2、有利于增強教師的研究意識,訓練、提高
從事科研的能力水平。3、教育科研是教師專業化成長最重要、最有效、最直
接的載體之一。 (二)教育教學論文的分類、內容與結構教育科研報
告教育經驗論文 教育經驗總結的基本流程: 收集經驗材料 整理
歸納材料 提煉經驗主題 撰寫研究論文 *準確得體
例:《尊重兒童 促進健康 》《托班幼兒情感初探》《 幼兒繪畫發展的初級階段――涂鴉期初探 》《讓美育貫穿幼兒生活的全部》《幼兒人際智能發展及培養的新視點》 《傾聽是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有效途徑》《傾聽童心---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有效途徑》 *簡短精煉
例:《從被動到主動――幼兒園自主性家長活動初探》《播撒音樂的種子――托班唱歌教學的反思及探索》《中班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心插柳柳成蔭―中班“圖書角”活動現狀分析及對策》《談盲學前教育中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農村幼兒園探索性主題活動中環境創設的實踐與研究》 《關于某幼兒園幼兒午睡入睡前出現的行為表現的觀察研究》《怎樣讓新生幼兒順利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新〈綱要〉指導下的幼兒教育中教師的角色轉換》
*外延和內涵要恰如其分
所謂外延,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每一個對象;而所謂內涵,則是指對每一個概念對象特有屬性的反映。例:《讓幼兒在創造性游戲中培養學習自主性的探索》
*醒目例: 《初探如何在繪畫教學中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積極貫徹新綱要培養具有良好情感態度的孩子》《托班幼兒情感初探》《幼兒人際智能發展及培養的新視點》《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之我見》 例: 《農村幼兒園孩子游戲情況的研究與思考》《新入園幼兒適應性教育的探討》《中班幼兒自我保護教育研究》《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攻擊性的相關研究》 《民辦幼兒園教師素質現狀分析及其培養對策》 2、作者姓名和單位
3、摘要
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
①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④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例:《幼兒園生成性藝術主題活動構建與實施》
例:《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提問方式》 4、關鍵詞
縱觀全文,選出能表示論文主要內容的信息或詞匯,可以從論文標題中去找和選,也可以從論文內容中去找和選。5、引言
- 例:《農村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問題分析及其對策的探索》《幼兒園生成性藝術主題活動構建與實施》
6、正文
例:《讓幼兒親近自然――農村幼兒園鄉土特色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幼兒園科學教學實踐中的困惑及反思》2、論文的科學性3、論文的學術性?4、論文的創造性5、論文的可讀性例:《合理營養科學育兒》《幼兒音樂素養的培養》《音樂欣賞與幼兒情感的鏈接》《音樂教育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論幼兒園小班化教育》《兒童<a name=baidusnap0></a>童話</B>欣賞中滲透審美教育》《培養幼兒評價能力 提升幼兒心理品質――對培養幼兒評價能力的探索與研究》《開展幼兒園體育工作的思考》《培養幼兒音樂興趣從點滴做起》 2、泛泛而談、不得要領 例:《淺談小班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 例2:《開展幼兒園體育工作的思考》3、材料倉庫 例:《突發事件中幼兒自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