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5: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心理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心理健康的標準不是個體掌握了多少“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而是是否擁有積極的情感體驗、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完整與和諧的人格、恰當和清晰的自我認識、良好的人際關系等等。因此,與重視學科邏輯結構和知識體系的傳統學科教學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課應是集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尤其重視學生的自我體驗、分享以及在生活中的實踐應用。但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取的是大班教學的形式,每個教學班包括2~3個行政班級約100余名學生。伴隨大班教學的一大問題是課堂互動受限,課堂上教師多以單向的知識講授為主,將心理健康教育課定位為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課,難以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式活動以及組織有效的分享討論,使課堂失去了應有的活力。
1.2內容上豐富全面但針對性不足,未能就學生發展現狀
進行深入指導從內容上看,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涉及的范圍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如心理困擾與異常心理的識別、心理咨詢介紹等)、自我認識與發展(如自我意識培養、人格發展等)以及各類心理調適能力(如學習、戀愛、就業、壓力應對、生命教育等)。這些內容基本涵蓋了大學發展階段個體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從預防、指導到矯正、治療的多方面知識與技能。然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一般只有32~36個學時,平均到每個主題就2~3個學時,如果每個主題都從基礎知識點到活動體驗與討論再到實踐應用,各環節都只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很難真正給學生帶來觸動,起到有效的指導作用。事實上學生心理發展的短板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學生可能在人際關系方面有更多困擾和需求,而有的學生則在學業或生涯發展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導,這也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課不能僅僅“全而泛”,應做到面與點相結合,在對重要主題領域進行概述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發展現狀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入指導。
1.3設置上課堂教學集中在大一完成,不符合大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
個體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心理也是隨情境動態變化的,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學生遇到的典型問題可能存在不同。例如,一般大一新生的問題突出表現為新環境適應困難,難以應對各類變化;大二階段開始涌現各類人際關系問題、戀愛困擾;大三階段最突出的問題表現為學業倦怠、迷茫、生涯規劃困擾;大四學生則最需要壓力與挫折應對、就業困擾方面的指導。可見,心理健康課不是一勞永逸的課程,應伴隨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但就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開展來看,課程往往被安排在大一進行,只有極少學校還開設了全校范圍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選修課,大一之后學生便很難再接觸到心理健康相關的學習。這樣一方面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習內容與大一學生的發展特點不匹配,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主體缺乏共鳴,難以激發學生的體悟和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當學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有相應的心理困擾和指導需求時,缺乏獲得預防和發展性指導的途徑,導致大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或疾病癥狀。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獨特作用和既有問題,本文提出發展“面與點相結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一方面,壓縮既有“面”的普及教育內容,即心理健康基本知識、自我認識與發展以及各類心理調適能力等重要領域的一般知識與技能學習;另一方面,增加“點”的針對性指導,即針對學生心理適應發展相對較弱的領域以及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在不同領域進行更深入、有針對性的學習。在現有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主要進行以下幾方面改進。
2.1基于學生的心理發展現狀分班教學,對不同學生群體
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大一階段除進行傳統心理健康重要領域的普及教育外,還應增加基于學生發展現狀的針對性指導。實踐操作上可基于新生心理健康測評結果為分班教學提供依據。例如教育部組織專家編制的《大學生心理適應量表》,從人際關系適應、學業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滿意度七個維度評估大學生在不同領域的心理適應現狀。基于測評結果可以將大一新生按照適應困擾最突出的領域進行分班,進而對具有相同適應問題和需求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2.2根據學生不同發展階段需求,在其他年級開設心理健
康延伸教育選修課程課堂教學途徑在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獨特作用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伴隨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除大一以外,有必要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發展的主要任務和需求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延伸教育課程,供有指導需求的學生選修。延伸課程亦屬于“點”的指導,是圍繞某一具體領域展開的深入而有針對性的指導,以體驗活動和討論小組為主,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新時期,大學生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在大學象牙塔里學習、交往、交流思想、傳達情感等。大學生社區是他們從事這些活動的重要載體。從社區這個視角研究工科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一個良好的嘗試。而現階段學生社區“它不僅是學生休息活動的場所,更是課堂的延伸,是學生成長、成才、成功的園地和獲取信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窗口。同時,學生社區又是社會的縮影”[1]。因而從社區的維度可以發現大學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另外,工科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別于其他學科的學生。下面筆者針對工科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結合現實社區工作的實踐就這些問題展開探討。
一、學業壓力帶來的心理問題
工科大學生的學業壓力一般都比較大,他們面臨著課程難度大、課程安排時間緊、實驗實踐課程多、課后作業繁重、考試通過難度大等壓力。因而很多工科學生特別是那些平時學習不是很努力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壓力,而這時的他們大多數“正面臨著從青少年向成人轉化……心理處在第二反抗期,心理充滿矛盾和危機,具有可塑性和變化性的特點”。[2]這些學業的壓力很有可能轉化為“矛盾和危機”,表現在學生社區里就是一些具體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在學生社區里,課下學習產生學習倦怠情緒;不積極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情緒消極怠慢;面對繁重的學習時產生逃避的心理,在宿舍區內玩游戲尋求刺激;更為嚴重的是有些學生躲在學生宿舍區內,不愿上課,更有甚者產生心理抑郁乃至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在宿舍區內得以呈現卻因為隱藏在學生社區里被學生工作者和管理者忽略。而一旦工科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爆發,則會產生難以想象的后果。
二、情感壓力帶來的心理問題
在當前的情況下,工科大學生的男女比例是失衡的,男生較多,女生較少。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工科生的男女生的比例基本上在10:1。具體到班級上則是每個班級女生寥寥無幾,有的班級只有一兩個女生,有的班級則是“和尚班”,沒有一個女生,班級組織生活明顯因為男女生的比例失調而產生不利影響。在學生社區里,由男女生比例失調所帶來的心理問題集中在社區里,表現為:一是工科男生的情感訴求壓力陡然增加,因在本專業本班級找不到合適的戀愛對象,工科男生往往尋求其他的方式來填補情感的空白。如有的學生在宿舍區更沉迷網絡上虛擬戀愛,有的學生在宿舍區轉向觀看一些不健康的圖片視頻來彌補一些心理上的需求,更有甚者有極個別學生因此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即使個別男生順利找到戀愛對象,也會有心理壓力。一方面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為自己的學業壓力很大,而處理戀愛關系也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需要學生花費很大精力來處理這些事情,有時兩方面很難兼顧,也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另外,假若出現感情不是很順利的情況,工科男生面對情感挫折往往一蹶不振,心理上產生更大的問題,學業也因此產生問題。三是工科女生的心理壓力也是非常大。因周圍大多是男生,一個班級往往只有一兩個女生,這就造成這些女生獨來獨往,很少和班級其他人溝通。即使個別女生因性格好與大多數男生關系好,也是面臨空前的心理壓力。這些都是情感方面工科大學生所面對的壓力所帶來的一些問題。
三、人際交往方面帶來的心理問題
調查顯示,25.4%的學生經常感到寂寞和孤獨,13.6%的學生與同宿舍的人處理不好關系,40.5%的學生認為最好與同學保持一定的距離[3]。這是由一定的家庭社會原因造成的,當代大學生的交往能力有待提高,與人相處的能力也待提高,這是毋庸置疑的。具體到工科大學生,他們學業壓力空前,有很多學生為了學習,放棄主動和別人交往的機會,更有不少學生終日泡在實驗室里,還有不少學生為了參加科技競賽項目而放棄與大多數同學之間交流交往的機會。當然工科大學生交往能力偏弱也有其他一些原因,有些工科貧困生因為自卑造成不敢與同學交往;有些學生因為學習成績不好也不愿與同學交往;有些學生因為現代科技工具如微博微信的運用而沉溺在虛擬世界里。這些都削弱了工科學生的交往能力和為人處世能力,將直接在社區里產生一些具體的心理問題:一為工科學生在宿舍區滯留的時間更長,有很多學生心理上不愿與陌生人來往,心理承受能力偏弱。二為工科學生由于自己學習的方向如電子、電氣、機械制造等專業,他們更偏愛技術科技方面的東西,這也會造成他們對于現在科技工具的熟稔運用,因而他們很多人沉迷在網絡游戲或者網絡虛擬平臺上,心理上更偏向虛擬空間。
四、就業方面帶來的心理問題
盡管工科大學生從整體上來看,就業形勢相對較好,且就業質量和水平相對于其他學科也有優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工科學生面對就業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一為盲從心理。筆者在平時講授《就業指導與素養提升》的課程中,發現很多工科學生缺乏就業知識和職業規劃,對自己并沒有明確的認識。這樣就會在就業過程中有一種盲從的心理,就是依據別人就業的方向來選擇自己的方向;二為自卑心理。工科如就業方面較好專業電氣、電子等專業的學生往往自信心較強,而相對來說那些不是很理想的如農業機械化、機制的學生往往自信心不是很強,就業面也相對狹窄,從而產生一個問題:工科學生在就業方面的比較也會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三為挑剔心理。由于工科學生的就業較好,造成部分學生面對就業單位和就業方向產生挑剔的心理,工科學生往往不會見到單位就急著簽約,而是遷延等待,這山望著那山高,到最后匆匆忙忙簽一家單位,實際上不一定盡如人意。還有學生毀約不斷,給用人單位、學校、個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四為焦慮心理。工科學生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往往會產生焦慮心理,他們往往不知道怎樣處理,這有可能成為他們心理上的障礙,從而導致一些問題。
以上就是工科學生在學生社區的心理問題,需要我們加以重視,加以研討。這些心理問題可以通過以下路徑解決:一是現階段思想政治工作進社區一定要對工科學生的心理問題加以重視,找出重點關注對象,研究解決他們心理問題的辦法;二是加強學生社區的文化建設,用高雅高尚的文化引導學生關注身心健康,引導學生走出宿舍,積極參與學生社區的文化建設;三是針對工科學生的特點,學生工作者和管理者要經常深入學生宿舍,傾聽學生的聲音,切實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爭取把工科學生的心理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四是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氛圍,抓住學生的學業壓力、情感壓力、人際交往壓力、就業壓力等重點壓力源,從源頭抓起,防微杜漸,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身心健康,以健康自然的心態投入大學學習和生活中去;五是針對工科學生的特點,我們要多開一些人文、歷史、心理、文化等方面的課程、講座、選修課,讓工科學生從自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自我療治”。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2)02-0081-04
由于諸多原因,理工科院校大學文化建設相對滯后,制約了學生和學校的全面發展,也影響到了理工科院校的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探索新時期理工科院校大學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是提升理工科院校辦學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
一、大學文化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
大學文化是高校師生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信念目標、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是一所大學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和靈魂,是辦好大學最重要的精神資源和無形資產。從社會互動和文化內涵的視角來看,大學文化至少具有如下三大特征:獨立性、互動性和引導性。
(一)大學文化具有獨立性
大學文化是以大學理念為核心的。大學理念是高等學校全體師生在長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逐步孕育形成并始終恪守的共同理想信念、價值追求、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是引領和感召全體師生奮發向上、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由此,大學文化的主要特征必然包括以獨立性、承載民族精神和培育大師等為主要內容的大學理念的核心內涵。
現代意義的大學理念的發源地,是興建于公元1810年的柏林大學。在柏林大學的創建人洪堡和費希特等人的倡導之下,柏林大學提出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理念:第一,大學的教學和研究是獨立和自主的;第二,大學是民族精神的承載者和傳承者;第三,大學是大師的云集之地,同時,又是培育大師的搖籃。正是在現代意義的大學理念的引領之下,柏林大學相繼涌現出了如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尼采、赫茲、韋伯、弗洛伊德和愛因斯坦等思想界和理論界的學術巨擘,幾乎撐起了人類知識殿堂的半邊天。
在大學理念的三大內涵當中,大學的獨立性是大學理念三大內涵的前提和基礎。所謂大學的獨立性,不僅是指作為高等學府辦學和教育的自主和獨立性,還特指大學的獨立人格這一基本內涵。而這恰是大學自其誕生之日起,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也是大學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大學文化具有互動性
中國古代“四書”之一的《大學》開篇明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治學的最終目標,一方面,在于彰顯高尚的品德,另一方面,在于刷新民眾思想,追求人生的至善境界。雖然中國先秦時期并沒有現代意義的大學,但是在這里提到的“大學之道”,意指治學和研究的最終訴求和追求。也就說,“大學之道”與“大學理念”具有相融之處。
不難發現,“親(新)民”,即刷新民眾思想,拓殖人類知識寶庫,剛好是“大學之道”與“大學理念”的共通之處。刷新民智,不可能在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內完成,否則,就會因為缺乏社會互動而曲高和寡,脫離實際。大學文化的互動性,主要體現在大學對于校園以外的社會的良好態度和關系,這不僅有利于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影響力,更有利于促成理論與實踐的互生共榮。因此,互動性也是大學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大學文化具有引導性
所謂引導,是指通過某種手段或方法去帶動某事物的發展。大學文化的引導性,不僅指大學教育和學術研究對大學師生乃至社會其他群體的啟示和引領的過程及作用,還指大學在思想和道德層面上對社會其他群體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以前很多人習慣把大學比喻為“象牙塔”,實際上,這種比喻具有多重內涵:一方面,顯示出了大學教育和學術研究的獨立程度,另一方面,從側面佐證了大學教育和學術研究的高度。大學理念的核心內涵之一—大學是民族精神的承載者和傳承者正是對大學文化具有引導性的高度凝練和總結。
當然,大學文化的引導性,不僅表現在理論和知識的傳播中,更體現在思想文化的傳承中,這是大學確立自身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而這恰是很多理工科院校的弱項甚或軟肋,因而,新時期理工科院校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加強新時期理工科院校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大學文化建設是理工科院校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基本方式
受計劃經濟體制和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存在“重工輕理”和“重理輕文”的傾向。這種傾向使得專業教育過窄,文化陶冶較弱,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難以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面對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學科發展的綜合化、就業方式的多樣化等變化,理工科院校必須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即在全面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動手能力、創新的思維能力等智力素質的同時,大力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思維模式、文化素養等非智力素質[1]。
而推進旨在提升理工科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大學文化建設,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形式之一。
(二)大學文化建設是理工科院校打造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發展是大學永恒的主題,高校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確立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只有確立、并且不斷鞏固和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高校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進而鞏固自身的地位,并確保自己的優勢。與綜合性院校相比,理工科院校在人文關懷和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先天不足。因此,理工科院校要想打造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除了要建設理工科院校特色專業和加強學科建設之外,還要明確樹立自己的目標,培育學校的人文氣息和學習氣息,努力創造出真正可以教育出人才的大學,形成自己的校園文化,增強高校的學習力和影響力。大學文化建設是理工科院校打造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三)大學文化建設是抵御理工科院校學生信仰危機的關鍵環節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激進派后現代思潮的涌入,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動呈現出一個顯著的趨勢,即人們經濟社會地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日益多元化,社會整合的難度明顯增加。
對于一個處于轉型期的國家來說,社會整合職能的缺失,將導致社會失范效應的蔓延,而社會失范效應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信仰危機的泛濫和蔓延[2]。一方面,青年學生大多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剛剛成形或尚未成形的階段,最容易受到外界流行風尚和思潮的影響;另一方面,如前所述,由于學科結構和長期以來的“重理輕文”教育理念的影響,理工科院校在對青年學生的人文素質培育方面先天不足。因此,在理工科院校的青年學生們中間,影響社會整合的信仰危機問題尤為嚴重。
由此可見,以提升大學生道德自律和人文素質為宗旨的大學文化建設,對于抵御理工科院校學生信仰危機具有重要意義,是抵御理工科高校學生信仰危機的關鍵環節之一。
三、新時期理工科院校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要在實質意義上推進理工科院校的大學文化建設,就需要在下述“三化”上下工夫:其一,實現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體系化;其二,促成理工科高校社會良性互動的實體化;其三,推進理工科高校師生道德評價標準的制度化。
(一)實現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體系化
實現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體系化,不僅是加強理工科院校大學文化建設的基本保障,也是提升理工科院校吸引力的前提條件之一。
如前所述,大學的獨立性是大學理念三大內涵的前提和基礎。大學的獨立性,既是指高等學府辦學和教育的自主和獨立性,還特指大學的獨立人格。而實踐和體現大學文化的這一內涵,不僅需要大學在科研和教學方面勇攀高峰,還要在思想和文化領域有所建樹。如果理工科院校因循守舊,固守理科和工科的科研及教育舊有陣地,不深入甚或不涉足人文素質教育的體系化建設,那么,就違背了教育以“育人”為先的基本教育理念。我們知道,任何理論和技術的載體都是人,但是,人不僅有利益需求,更應該有思想、有信仰,在缺乏人文素質培育的環境下,掌握了先進科技的人的行為結果,將具有更多的不可預測性。令人擔憂的是,在多數理工科院校,雖然口頭上說重視和加強大學文化建設,但在思想上還是沒有深刻認識到大學文化給學校建設發展帶來的巨大價值和持久作用。他們還是認為大學應以教學科研為主,注意力應主要放在提高教學質量和爭取科研項目上,僅僅把大學文化建設看作是對學生業余生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是課堂知識傳授之外的一些添加劑和文化調料,大學文化建設與專業教學和科技活動相脫離,目標不明、思路不清、方式單一,文化建設層次普遍較低[1]。而要扭轉這種局面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大學文化建設同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有機地融為一體,實現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體系化。
具體做法,至少應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人才培養方面,定期聘請校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為理工科院校師生做人文學科方面的高端講座,并以此為契機,建立理工院校常態的人文素質高端論壇;第二,在科學研究方面,結合理工科院校的辦學特色和各自的學科優勢,建立理工科院校常態的學生社會實踐激勵機制;第三,在社會服務方面,在完善人文素質教育的“知信行”模式(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的基礎上,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組織、鼓勵和引導學生社團實踐活動和青年志愿服務活動[3] 。
(二)促成理工科院校社會良性互動的實體化
促成理工科院校社會良性互動的實體化,不僅是加強理工科院校大學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理工科院校影響力的有益方式。
促成理工科高校社會良性互動的實體化,除了要結合理工科院校的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建立健全理工院校常態的學生社會實踐激勵機制外,還要建立健全理工科院校尖端科技的“產、學、研”耦合機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企業和社會團體合作的新模式,并將其常態化和實體化。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提高科技的生產力轉化能力,進而提升理工科院校的美譽度和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在總結社會實踐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基礎上,將其精神實質融入到理工科院校人文講壇之中,內化為全校師生的內在信念和品格。
(三)推進理工科院校師生道德評價標準的制度化
推進理工科院校師生道德評價標準的制度化,不僅是加強理工科院校大學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理工科院校競爭力的必要保障。
逆向階段,在一次逆大爆炸過程中,碎片沒有再重新粘合在一起,而是每一個碎片分裂和個自收縮。這些碎片形成了無數個獨立的宇宙,這些宇宙收縮,然后反彈,以類似于大爆炸的方式再次向外部膨脹。其中的一塊碎片就形成了我們現在這個宇宙。
法拉姆頓說,“這個循環進行了無數次,從而令我們無從了解確切的開始或者結束時間。因此在這種循環中不存在宇宙大爆炸。”
《物理評論快報》雜志將在下一期中刊登闡述這一模式的論文。法拉姆頓說,宇宙學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首次提出沒有開始或者結束的宇宙振蕩模式來取代大爆炸理論。但因振蕩理論無法與包括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內的物理學吻合,這一理論最終被遺棄。
熱力學第二定律說熵不可能消失。但是假如熵在一個振蕩到下一個振蕩的過程中增加的話,宇宙每個循環之后就會變得更大。法拉姆頓說,“宇宙就可能像混雪球一樣越混越大。每一次振蕩的時間同時也會持續更長。從時間上反推,我現在宇宙之前的振蕩時間將非常的短暫。這將不可避免地要引發宇宙大爆炸的產生。”
Abstract Basing on university students as a research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sequential impact of personal factor, ambient factor and organization factor on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personal factor such as study pressure, fluke mind are related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ambient factor such as social atmosphere and teacher's effect are related nega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organization factor such as regulation and punishment are related nega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Keyword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fluence
0 引言
近年來,大學生學術不端現象日益嚴重,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畢業論文撰寫當中造假事件不斷,誠信問題層出不窮。雖然校方制定了諸多規章制度嚴懲學術不端行為,利用現代化的軟件檢測抄襲和不正當引用,但是大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并未明顯減少,反而越來越多的學生公然抄襲、數據造假,甚至是找論文。而另一方面,我國大學教育越來越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研究能力,大學生不但要經常完成課程大作業、學期論文、畢業論文等,還經常參加教育主管部門舉辦的大學生科研作品競賽,甚至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涉足科研活動,如何防范和避免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應該引起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本研究將對大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及其影響機制進行研究。構建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理論模型,并基于個人行為因素、環境因素、組織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厘清大學生學術失信的心理發展脈絡,確定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因子。
1 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
1.1 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定義
學術不端行為又被稱為“科學不端行為”、“學術失信”、“學術誠信缺失”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不端行為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和重視。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的報告將學術不端行為限定為“申報、開展或報告研究項目過程中的偽造、篡改、剽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在《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中對學術不端行為作出了界定:“學術不端行為是指在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中的各種造假、抄襲、剽竊和其它違背科學共同體慣例的行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在《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中指出“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等行為都將被華為學術不端行為”。
以上這些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被規范的主體大多是專業的科研工作人員和學者。而大學生由于受年齡、生活經歷、學習環境的影響,其學術不端行為的目的、動機以及表現形式與專業科研人員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將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定義為:大學生在參加考試、完成作業、撰寫畢業論文、參加科研競賽等相關學術活動過程中,采取的各種造假、抄襲、剽竊、和其它違背科學慣例的一切行為。
1.2 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表現形式
第一,考試作弊。考試本是對學生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檢查和對學生努力學習的一種督促手段,然而有的大學生為了通過考試,在考試中公然作弊,且作弊的手段越來越隱蔽,花樣不斷翻新,甚至采取一些高科技手段,雖然學校一再加強管理,以取消學位為懲罰代價,但仍有人無視校規校紀繼續進行著這種自毀前程的行為。
第二,剽竊抄襲。大學生在撰寫作業和論文中,剽竊和抄襲是最常見的不端行為,主要體現為抄襲同學作業、盜用他人觀點、剽竊期刊論文。這些不端行為有主觀無意和主觀故意之分,主觀無意的學術不端行為多是因為大學生本身的學術意識較差,對學術不端行為沒有基本概念,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在剽竊抄襲,如撰寫論文時引用了別人的觀點而沒有注明出處,引用的數據資料沒有標明來源。主觀有意的學術不端行為則是大學生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但仍然進行剽竊抄襲,如抄襲同學的作業、惡意使用已有文章、引用他人觀點或數據資料不寫明出處。
第三,數據造假。數據造假也是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一個重要方式,通常表現為撰寫論文和作業過程中內容隨意摘抄胡拼亂湊,參考文獻胡編亂造,使用的數據捏造虛構。這樣的數據造假行為在畢業論文和科研競賽論文撰寫中尤甚。很多大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就養成了抄襲造假的習慣,所有的課程作業都是抄來的,到了畢業時畢業論文也自然是剽竊抄襲或使用假數據來完成。
第四,。在大學生畢業論文當中也經常會出現,雖然它的出現頻率要比考試作弊、剽竊抄襲、數據造假行為要少一些,但是近年來呈現上升趨勢。這與目前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關系甚重,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輸入“論文”,就會出現相關網頁82,000,000 個,而且按學科、學位、論文級別分的特別詳細,只要肯出錢就能買到各種各樣的論文,這樣的環境直接影響到大學校園中的莘莘學子們,更為那些想走捷徑的學生提供了便利資源。
2 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固然與教育機制缺失、不良社會風氣影響有關,但大學生自身的學習壓力、學術能力、時間壓力、追求榮譽的愿望和自我價值的體現等也是其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本課題將對導致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索性研究,從個人行為因素、環境因素、組織因素三方面入手,對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梳理。
2.1 個人因素
(1)學習壓力。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多來自于學業負擔,主要是由于所學課程作業考試較多和學習內容較難造成的。目前,我國高校本科學生的培養計劃中包含必修課和選修課,僅必修課一般要開設30-40門,選修課也要求學生選修10門左右,加上素質教育、創新學分、集中實踐等課程,一本科學生四年要上各類課程大約50-60門。各門課程的作業、課堂測驗、期末考試、學期報告,除了基礎課和專業課考試和作業外,還要通過英語等級考試、計算機考試、專業職業資格考試等,這些考試使學生們接應不暇。在這些學習壓力之下,很多學生為了通過考試、快點完成作業、拿到資格證等目的而采取了剽竊、抄襲、作弊等不端行為。
(2)就業壓力。找工作難也會給大學生帶來很大的思想壓力。目前,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呈逐年遞增現象,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已經引起國家乃至全社會的重視。而且,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中明確提出只招收985、211等重點高校的畢業生,非重點高校學生的就業機會就更少了。但就業壓力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精神負擔,但另一方面也會促使學生更加努力學習為今后就業奠定基礎,在這樣為獲得好成績進而找個好工作的動機驅使下,有的學生通過刻苦學習獲得好成績,而有的學生則選擇了“走捷徑”獲取好成績。
(3)學術能力。學術能力指的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相關素質。主要表現為發現問題的能力、文獻收集與整理的能力、概念厘定的能力、學術命題的能力、研究設計的能力和文章撰寫的能力等。由于自身學術能力低造成了大學生在撰寫學期報告、畢業論文和參與科學研究等學術活動中無意識或有意識的學術不端。無意識的學術不端行為通常是因為學生不了解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標準,也就是在不知道哪些行為是學術不端的情況下發生了抄襲、剽竊等行為,如不規范引用、文獻標注不清等。反之,有的大學生在進行抄襲剽竊時,明知道不對仍然要抄襲剽竊,這樣學術不端行為完全是主觀意識明確的明知故犯,屬于有意識的學術不端行為。
(4)僥幸心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僥幸心理人人都會有,只是比較腳踏實地的人不太會在意自己的這種心理,他們更看重自己在實干中取得的成就;而一些存在投機心理的人,則比較容易相信自己的僥幸心理,相信運氣。大學生中不乏存在僥幸心理較重的學生,他們自認為在考試中作弊、在作業中抄襲、在論文中造假不會被發現,心存僥幸的躲過檢查和懲罰,特別是在一些高校對大學生學術不端問題懲處力度較小的情況下,這樣的投機取巧心理得以極大滋生,成為了繁殖學術不端行為的溫床。
大學生的個人主觀因素是產生學術不端行為的根源,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學術能力和僥幸心理都會引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學術失信,因此可得出假設一:
2.2 環境因素
(1)社會風氣。社會風氣對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不良影響已經在很多研究中得以驗證。大學生雖然身處“象牙塔”,依然免不了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這些社會不良現象帶給大學生的負面影響非常嚴重,大學生還沒有真正走向社會,就已經被灌輸和熏陶得只認名利不認良知,導致很多大學生失去了道德底線,內心沒有了畏懼。社會不良風氣、社會誠信缺失造成了大學生誠信意識淡漠,從思想上對學術不端采取接受和認可的態度,從行為上對學術不端采取包容和趨同的做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影響之下,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大學校園內考試作弊、作業抄襲、論文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屢禁不止、屢查屢犯。
(2)同學影響。同學是大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關系最密切人。就大學生個體而言,大學時期是一個人思想最活躍、情感最豐富、自我意識最強,同時最需要被認同的階段,大學四年和同學們朝夕相處,共同學習生活,來自同學和伙伴們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家庭成員的影響。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周邊同學存在考試作弊、抄襲作業等學術不端行為,而且這些不端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戒,甚至這些作弊抄襲的同學還從中獲得了利益,如獲得好成績、順利通過考試等,慢慢地這樣的不端行為就會被認為是“捷徑”,就會被認可和效仿,最終造成了“壞學生”越來越多,“好學生”越來越少。
(3)教師影響。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社會責任,他們是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督者和把關者,也能成為助長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直接推手。現實中,教師對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存在三種情況,一種是教師自身缺乏誠信意識,自身就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給了學生反面示范,學生看到老師都公然抄襲剽竊,那學生們就會更加肆無忌憚;另一種是教師缺乏責任心,對大學生的學術行為視而不見,主觀上縱容了大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最后一種是教師對學術不端行為缺乏一定的甄別能力,在學生提交了存在剽竊抄襲內容的作業后,無法鑒別和判定,導致了學生投機取巧心理日趨嚴重。總之,在學術誠信教育上,如果教師能夠嚴以律己、謹慎治學,就會對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之,教師對學生的放縱會間接導致了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泛濫。
社會風氣和來自同學、教師的影響,對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既有積極的遏制作用,又有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因此可得出假設二:
2.3 組織因素
(1)管理制度。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泛濫,除了網絡學術資源豐富且易獲取易抄襲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缺少規范而有效的監管制度。目前,各大高校對考試作弊問題的監管已經非常重視,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和處理流程,但對作業或論文的剽竊抄襲問題的管理制度還不成體系,管理制度的缺乏使得的學生無視校規校級,甚至是鉆制度的空子,造成了學術不端行為日趨嚴重。
(2)懲罰措施。目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對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懲處力度。如考試作弊取消學位,抄襲作業取消考試資格等。這些懲罰措施的力度不能說不嚴格,但是仍有很多學生以身試法,每年的大小考試和畢業答辯中,都會發現有作弊和抄襲的學生。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懲處力度不夠,不足以讓學生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對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罰,首先是“量刑”過p,也就是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相應處罰程度不夠,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其次是在實施懲處的過程中心存仁慈,為了學生今后的前途著想,盡量不處罰或減輕懲處力度,盡量不采取行政處罰,讓學生感到“雷聲大雨點小”,無形中削弱了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3)學術培訓。和歐美學生相比中國學生從小接受的學術訓練少之又少。上大學之前,為了考試而學習,學習內容基本和學術研究不沾邊。上大學之后,大學一年級幾乎全上英語、高數、政治等基礎課,大二才開始接觸專業課,專業學習的過程也是被動式學習的多而主動鉆研的少,缺少獨立思考和科學探索的精神。大學四年下來,撰寫畢業論文成為大部分學生首次接觸“學術研究”。讓從沒有研究基礎和經歷的學生寫本科畢業論文,還要達到獲得學士學位的相應研究水準,對很多學生來說都是一道難題。在這種情況下,又快又方便的解決辦法就是抄襲或找人。
(4)誠信教育。目前,幾乎所有高校都在不間斷地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道德教育。不光是為了防范和杜絕學生作弊、抄襲現象,更是為了讓學生從行為上誠實守信,正直做人。誠信教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它是否能夠讓學生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學術不端行為的錯誤和危害?大多數研究者和管理者都認為誠信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它是與社會不良風氣的對抗,大學生在受到社會負面影響的同時,誠信教育傳遞給學生的是正能量(圖1)。
3 結語
本研究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探究影響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內、外部因素,研究結果有助于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開展大學生學術管理和制度革新,為防范和減少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提供解決思路。
*通訊作者:汪蓉
參考文獻
1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學生處于學校與社會接軌的特殊階段,他們即將面臨工作的挑選、社會的考驗或更高學歷的深造,這無疑使他們的身體與心理承受了巨大壓力。近年來,我國高校學生中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頻發。心理問題成為大學生休學或退學的主要原因,跳樓、自殺等極端現象時常見諸報端,這類情況多發生在女生身上。隨著新時期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社會也賦予了女大學生更高的期望,如何幫助女大學生健康健全心理成為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在各大高校,健美操課作為深受女大學生喜愛的課程之一,在我校開設十分普及。它在健身的同時又能健美、健心,具有多重功能。鑒于我校對女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十分有限的情況,本研究擬從一個方面充分調查我校女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既健美操課對其的影響。為我校健美操課的發展及女生心理素質現狀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研究對象和方法
2.1研究對象
大一、大二年級女大學生,年齡:20±2歲,人數:200人(公選150人,專選5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本文通過查閱了多篇有關于心理素質影響的學術論文及期刊,收集整理了相關資料,了解了我國女大學生心理素質以及健美操課程開展的現狀,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視野。2.2.2問卷調查法通過向女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女大學生對于健美操課的直觀感受,本次調查進行的時間為2015年11月第一次發放問卷,2016年2月第二次發放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194份,有效率97%。2.2.3數據統計法根據學生返回的問卷調查的結果,統計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且用工具excel整理數據。2.2.4訪談法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對相關老師和參與調查的女大學生進行訪談,深入了解健美操課對改善女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原因,使本次調查研究的可信度較大提高。
3調查結果與分析
3.1健美操課開展現狀
3.1.1健美操課開設情況湖北工程學院作為一所綜合類的高等院校,從我校的男女人數比例來看,再從健美操自身的功能及特點來看,它更適用于女生,所以這與我從專業老師那里了解到的選修健美操課的學生大多以女生為主的情況基本符合。從女學生選擇健美操課的目的來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對健美操課學習興趣的驅動;第二是增強體質,健美的同時減肥;第三是調節心理,培養意志品質。3.1.2健美操訓練與比賽情況健美操作為一項新興推廣便迅速普及的體育運動項目,在高校發展較為普遍,也是我國目前重點發展的體育運動項目,不僅可以健身健體,還能調節心理、休閑娛樂,它特有的表演競賽性更是成為女大學生熱烈追捧的重要成因。調查過程中得知:健美操專選班有固定的訓練時間,她們的訓練時間為每周3次早操,每周3次專項課,每次1.5小時。如果有比賽,會在節假日及周末增加訓練。3.1.3女大學生參與課余健美操鍛煉的情況在被調查的女大學生中,36人會每天堅持健美操鍛煉,占被調查人數的18%;偶爾在課余時間進行健美操鍛煉的占48%;還有34%的女生從未參與其中(如表1所示)。由此可見,健美操運動在我校被大多數女生接受并主動在課余時間進行鍛煉。3.1.4女大學生參與健美操課的動機從女生參與健美操課的動機可以看出,減肥健美是對女生參加健美操課影響最大的,占有29%的比例;愛美是每個女生的天性。影響學生選擇健美操課的因素中,興趣愛好占23%的較大比重。還有一部分女生希望通過健美操課的學習來調節心理(如表2所示)。雖然學生參與健美操課的動機不一樣,但是可以看出健美操課在我校還是深受學生歡迎的。
3.2女大學生對學習健美操課興趣的結果分析
3.2.1健美操專選學生學習興趣的結果分析從調查得知,大多數女生是出于對健美操的喜愛而選擇了這門課。同時調查中體現出68%的人認為專業老師對她們選擇健美操課的影響最大,可以看出對于健美操專選的學生來講,老師的專業技能對她們是否選擇這門課尤其重要。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85%的人在健美操課的學習過程中感覺心情愉悅暢快,有較少數學生感覺一般,心情沒有明顯起伏。3.2.2健美操公選學生學習興趣的結果分析從調查得知,喜歡健美操課的占60%,是被調查人數的大多數,不喜歡的占40%,也占有較大的比例。26%的人認為專業老師對她們選擇健美操課有較大影響,而74%的人選擇健美操課是因為同學的影響,說明對于公選課的女生來說老師的專業素質并非特別重要,她們更加關注于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在健美操課的學習中是否感受過心情愉悅暢快,有57%的人持肯定態度,而將近一半的人認為心情一般,對自己沒有太大影響。具體數據如下表:大多是被調查者都喜歡上健美操課并能從中獲益。
3.3健美操課對女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結果分析
3.3.1健美操課對女大學生情緒調節能力及精神壓力的影響從表7可以看出,參加健美操課學習后93%的女大學生情緒調節能力和精神壓力有明顯改善,只有7%的人認為變化不大。美國健康和人類服務中心的研究報告(1996)指出,體育活動對情緒狀態有改善作用,會減少焦慮和抑郁程度。通過與被調查者的訪談發現,可能因為她們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常常表現的很憂郁,還表現出不良情緒,又不知從何處發泄。健美操受廣大女大學生喜愛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健美操音樂強有力的節奏和熱情奔放的動作很能感染學生,使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和動作中去,將其注意力從煩惱的事情上轉移開,在鍛煉過程中充滿藝術享受的樂趣,有利于女大學生緩解精神壓力,調節學習生活中的緊張情緒,從而進一步改善心理狀態。3.3.2健美操課對女大學生意志力和性格的影響健美操是一項高強度與高負荷的體育運動項目,一套動作大概4、5分鐘,若成套動作完成下來會消耗學生極大體能,這就考驗了學生的意志力,很多學生堅持一兩分鐘便已精疲力竭。下表是健美操對女大學生意志力和性格影響的調查結果。由上表可以看出,70%的女大學生認為參加健美操課學習后自身的意志力和性格明顯增強并趨于完善,健美操中有很多復雜的上下肢配合動作,還對動作的幅度、力度都有一定要求,持續時間也較長,特別是持續一個小時的有氧健身操,需要承受一定程度的身體負荷和心理負荷,磨練學生的耐力和意志力,形成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同時,在強有力的音樂伴奏下,學生往往能忘卻疲勞,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耐力和意志力。30%的被調查者認為沒有明顯改善,在調查中不難發現,有少數女生因為自身體能和動作難度有過放棄堅持的想法。這里30%的人可能是因為沒有堅持下來而得不到明顯改善。3.3.3健美操課對女大學生自信心的影響經調查得出的數據可以看出,81%的人認為參加健美操課學習后對自身自信心的培養有提高,健身健美操屬于表演娛樂性質,當進行健美操某一動作的展示時獲得良好的反響,會使表演者達到一個很滿足的狀態,自信心也隨之形成。隨著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力的提高,心理狀態也更加穩定,在初步建立心理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斷完成高質量動作的過程中,使她們更加增強了信心,更勇于表現自我,肯定自我。如下表所示:另一方面,通過問卷調查第12題(在健美操課的學習中,你是否因為動作的難度或音樂節奏的快慢有過挫折感)可以發現78%的女大學生都或多或少有過挫折感。這就警醒我們不僅要看到完成高質量動作的健美操給我們帶來的自信心的提高,更要重視因高難度動作給我們造成的挫折感,并努力克服,鍛煉好過硬的心理素質。為了更大程度的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教師應充分考慮在健美操課中強度、時間、頻率等綜合因素的控制,只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并想出更好的解決對策才能使我校更多的女大學生從中獲益。3.3.4健美操課對女大學生社會適應力的影響由上表數據可以看出,90%的女大學生在參加健美操課學習后社會適應力有所增強,這表明健美操課對學生社會適應力的培養有較大作用。通過與一些女生的訪談發現,她們對人際關系比較敏感,時常出現敵對與害怕心理,不愿與人深交。而健美操是一項團體運動項目,小到6人一組,大到12人一組,學生之間時常有著聯系,這就自然而然的為女大學生提供了滿往需要的機會和場所。使她們在團隊協作中克服孤獨感,逐漸產生對她人的親近感和信任感,進而學會以誠待人,互相幫助,擴大社交圈,從而提升社會適應力。3.3.5健美操課對女大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自我創新能力的影響由上表可以看出,通過健美操課的學習,有87%的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自我創新能力有所提高,健美操課成績的認定是小組考核的形式,有助于將學生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在課堂中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提高學生興趣,讓更多的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全組學生為了集體的榮譽,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能動性,創造新的動作與隊形,開發學生智力,體驗團隊精神。使團隊協作和自我創新精神在每個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進而對培養女大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自我創新能力起到促進作用。
4結論和建議
4.1結論
在我校,健美操課受到女大學生的熱烈追捧,此次研究健美操課對女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改善提升空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健美操課的學習,女大學生身體素質(協調性、柔韌性、靈敏性)得到了有效提高,自信心也得到了加強;第二,通過健美操課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女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她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第三,我校健美操課師資力量薄弱,學生(特別是公選課學生)得不到有效指導;第四,學校領導對健美操課不重視,資金投入少,場地器材缺乏;第五,學生自身投入不夠,對健美操課不太重視;第六,學校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重視,心理輔導工作流于形式。
4.2建議
4.2.1加強師資力量和資金的投入在調查中發現,較大部分學生對學校場地器材和師資力量的投入存在著疑問。場地器材的缺乏和師資力量的薄弱是限制我校健美操課發展的直接原因,這也說明了學校對健美操課甚至是體育教育的不重視,沒有過硬的師資力量與良好的場地器材,全校健美操的推廣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學校應該正視這一點,加大對體育教育這一塊的資金投入,修建合適的場地器材以供學生使用,發掘充足的優秀教師資源給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指導,以此保證我校健美操課的順利發展以及女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穩步提高。4.2.2加強學校健美操課的組織工作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健美操課在我校的開展對我院女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呈優良態勢。在健美操課的學習過程中有一個問題是困擾較大多數學生的,就是大家會因為動作的難度和節奏的快慢而有挫折感,這便是因為我校健美操組織工作的薄弱。教師安排教學內容應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多照顧后進者的感受,再加上合適的音樂,考慮學生整體的素質,逐步發展。4.2.3加強學生健身意識的培養,重視健美操課程在調查過程中,有較少部分人選修健美操課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興趣愛好,而是為了兩個學分。在意識上就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觀念,現如今,大學生體質令人擔憂,能有一門課既能鍛煉大學生的身體機能又能培養心理素質,就要倡導在校生(特別是女大學生)重視健身意識的培養,珍惜已有的健美操課程,以己之力帶動身邊的同學都參加到健美操的鍛煉中來。4.2.4加強學校對心理輔導工作的監督,重視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在調查過程中,了解到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心理輔導老師和心理輔導辦公室,但這一工作流于形式,幾乎沒有學生知道心理輔導辦公室的具置。在此情形下,學校應狠抓心理輔導這一塊工作,加強對心理輔導工作的監督,從根本上重視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讓我校的女大學生以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即將到來的社會上的考驗!
參考文獻:
[1]汪云.《健身健美操對甘肅省女大學生身體形態和自信心的影響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2]姚杰.《健美操課程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3]朱妹.《高中女生健美操選項課程內容模塊體系的構建與實證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4]李孟璐.《高校健美操對女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年.
[5]陳泉宇,徐振文,康華養.《健美操運動對獨立學院女大學生心理影響因素的探析》[J].《運動》2012年第35期.
[6]張玉.《健美操課對女大學生社會性體格焦慮及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二、本科生導師介入下的英專畢業論文指導模式探究
一、英國高校課程考核模式的主要特點1明確課程考核目標,注重課程考核方案的制訂和實施
英國高校將學生的實踐和思維作為重點內容,會制訂詳細的《課程考核方案》,考核方案對教學目標、學習目標、考核目的、論文的寫作規定、考核時間、作業的規范格式及考核標準、評定等級等各方面都有所規定,并要求學生針對此方案做出相應的個人學習計劃,課程考核對學習的指揮棒作用開始體現,課程考核目標和課程學習目標是緊密聯系的,這樣就能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期,更有目標性和針對性。
2考核方式的多樣化及細節化
英國大學考核的方法有很多種,實地調查(Field Trips)、陳述展示(Presentation)、論文(Essay)、測試(Exam)、報告(Report)、作品集(Portfolio)等,英國高校的閉卷考試比較少,題目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不需要死記硬背。大多數考試沒有標準答案,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探索正確的答案,其中以論文和報告為主。
論文的撰寫水平和最后的期限要求是十分嚴格的。英國的諸多高校中,如劍橋大學學生一旦考試不及格是沒有補考機會的,有課程不合格就會被開除,這種幾近殘酷的學習過程迫使學生必須全力以赴。除此之外,英國高校實行的導師制,學生除了上大型講座課、小班討論課之外,還可以和導師進行一對一的單獨輔導,這就要求學生做好充分準備,閱讀大量書籍后,撰寫出來的論文才有自己的觀點,并且能和導師進行探討,從中得到建設性意見,讓自己有所成長,而這篇論文成果自然也就成為最終考核的考量因素之一。
3考核的連續性
英國的大規模考試不多,一周平均要撰寫1~2篇論文,再加上對論文高水平的要求,讓學生形成一種習慣緊張的模式,而在教學過程中穿插的各種考核模塊也應接不暇,更催動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4課程考核的等級劃分
英國大學課程考核的成績評定不是采用百分制,而是采用等級制(6個等級),即:A(相當于百分制的70分以上)、B(60~69分)、C(50~59分)、D(40~49分)、E(30~39分)、F(30分以下)。D級以上均為及格。英國大學的觀點,成績評定不宜過于細化。
5考核的重點是考查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英國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和中國教師不同,英國大學的課程內容比較簡單,選取案例―理論探討―講授主題―調查分析―內容梳理,學生自主性強,教師僅僅是引導。英國大學的課程考核不是考查學生記憶了多少理論知識,而是對知識的理論能力和應用能力,對問題的發現能力和解決能力。
二、我國高職院校課程考核模式存在的問題1考核內容和教學目標脫節
我國高職院校的考核方式呈現單一化的特點,主要分為考試課和考查課,考核以試卷考試為主,形式為閉卷,題型包括填空、問答、名詞解釋、計算題、選擇題等,學生獲得高分要記憶很多的知識點,這使得很多學生存在“臨時抱佛腳”式的突擊式復習。這種考核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應付心理,考完了就什么都不用看了,更不會反省和思考。
2考試命題和閱卷環節有待完善
高職院校許多課程是教師自己命題,自己閱卷,一般根據自己所講授的主要內容進行命題,這就忽視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學生應該達到的知識、能力等目標層次進行命題,導致范圍的覆蓋面較窄,靈活性不強,閱卷也比較簡單,雖也有平時成績和作業相關因素的考核,對學生的實際應用和全面素質的考核仍待加強。
3缺少誠信度,導致考核成績出現“信任危機”
目前高職院校各種各樣的“分數”成為影響大學生選干、評優、入黨等的重要因素,使得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學習和考核有功利化傾向,絕大多數學生為取得高分,更愿意在試卷上填寫“正確答案”而不是自己的真實觀點。
三、結論和啟示?
(一)完善考核方案,細化考核標準
英國高校完善的課程考核方案值得我們借鑒,明確規定教學目標、學習目標、考核目的、考核時間、作業的規范格式及考核標準、評定等級等各方面,不僅為教師明確了考核方向,還可以提高試卷和各種考核手段的質量,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努力目標,真正實現課程考核對學習的“指揮棒”作用。
(二)考核方式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
1對高職學生的考核可以借鑒英國導師制教學,因材施教
除采用開卷考試外,還可采用多種方法。以學生小組論文為例,由學生自擬題目,按照小組進行課下調研,撰寫出調研報告或者論文,學生的競爭心理會激發他們的潛力和創造力,同時給予學生兩次分別輔導機會,提出針對性意見,自然會提高論文質量。
2繼續加大高職學生實踐成績的比重
按照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目標,學生的實踐能力應該是高職院校的優勢所在,所以在考核模式中應當將其作為重點考量因素,人文社會科學以課堂活動為主,課下調研和課外為輔,理工科以實驗、實訓為主考查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三)將試題形式由傳統的“求同性”改為“求異性”
這要求教師在試題形式上進行改革,用固定的標準答案會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求異思想是創新思維發展的基礎,教師應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重試題的針對性和對試題內容的宏觀把握。
(四)注重過程考核的理念
“過程考核”是一種著眼于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狀態、技能掌握情況的考核方式。它強調考核也是教學,考核是與教學承上啟下、相輔相成的,考核是教學的一部分,應該被安排在教學計劃中。過程性考核強化了教學過程的控制,將考核貫穿學期始終,依托信息化平臺,實現動態考核。
(五)加大信息化考核力度
計算機網絡信息化已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90后”的大學生對信息化手段的掌控非常嫻熟,既然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那就最大限度發揮網絡優勢進行全面信息化考核。
總而言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吸收英國課程考核模式的優點,但是也要結合自身的特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全面提高素質,實現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
引言
從2005年開始,各高校陸續進行了英語課程設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綜合英語的基礎上,增加文獻閱讀、英語文化與論文寫作等課程,形成基礎+文化+論文寫作的課程設置模式。筆者從2012年開始對學生需求進行調查,并從學院學報入手,分析非英語專業科技人員在論文寫作方面的短板,從而明確學生需求和教學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論文寫作教材的編寫,并已在學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簡介
目前市售英語論文寫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語論文寫作與發表》、陸效用的《研究生英語論文及應用文寫作》、戴福林的《英語論文寫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程》。上述寫作教材針對所有研究生,在語言水平和專業材料的選編上沒有很強的針對性。另外,由于傳統教材一般將各項規則和常用語句羅列在文中,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引起疲勞。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編教材,提高專業和語言水平的對應性,如俞炳豐的《科技英語論文實用寫作指南》面對的就是本校制冷與空調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選用的示范及練習材料均為制冷與空調專業材料;而陳蘇、黃彥的《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則針對材料化學化工專業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業大學相關專業。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軍校沒有專為博士生開設的用英語講授的論文寫作課,且由于專業設置的特殊性,往往沒有合適的市售教材,因此,相關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學校專業的設置,自行編寫適合本校使用的英語論文寫作教材。
二、教材編寫的理論依據及實現方法
(一)理論依據。
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的理論依據主要有:
1.高原現象。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語言的綜合應用和抽象的歸納能力成為語言水平的體現。在高級階段,語言水平的進度明顯放慢,此稱為高原現象。心理學家將學習劃分為六個階段:無進步階段、迅速進步階段、學習速度逐漸減慢階段、高原階段、再次緩慢進步階段、進步再次減慢并臨近極限階段。博士生英語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階段,即高原階段。到碩士階段,學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書面詞匯,并以英語知識的形式保留在學生記憶中,但并沒有固化為學生的語言技能。這些英語知識正是博士階段英語論文寫作中需要大量運用東西,如果在博士階段沒有及時、足夠地應用,這些知識將很快遺忘。
2.寫作過程中的知行結合通變律。路德慶認為,寫作理論與寫作實踐必須結合起來,將詞匯和寫作知識綜合應用到實踐中,才能最終將語言知識轉變為真正的技能。寫作具有實踐性、操作性、綜合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是一個逐漸積累提高的過程。
3.學習過程中的母語遷移。根據二語習得理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母語規則,以避免對目標語的學習造成影響,此為母語負遷移;如果母語固有的語音、詞法、句法與目標語相同,學生就可借助母語順利進行目標語的學習,此為母語正遷移。
(二)實現方法。
根據以上理論,我們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現象。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不再進行單一的知識灌輸和條框羅列。本教材每一課分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組成,通過這些task的練習,學生由被動方轉為主動方,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在練習過程中有很強的成就感,學習樂趣和教學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據寫作教學規律進行教材內容設計。筆者根據知行結合通變律和寫作活動的四個特點,在設計練習時環環相扣,逐步提高。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大量操練,對科技論文的結構、常用句型有了較深刻了解,可積極運用學到的知識寫出合格的英語論文。
3.利用母語正遷移,克服母語負遷移。博士生對漢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對照英語論文范文進行語篇結構的構筑。范文材料全部選自權威期刊,語言簡潔準確流暢,一些常用語句,如文獻綜述、論文結構敘述、研究結果的表述和結論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對應段落,對學生掌握英語論文結構和以上部分語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國學生在進行論文寫作時,很容易受到漢語的影響,在題目翻譯、摘要翻譯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筆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學生推敲、評判和改進。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選自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學術期刊,具有語言錯誤比較典型的特點,可對學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據以上理論所編教材的特點
(一)實用性。
本教材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寫作規律理論,參照國家教委《非英語專業博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大綱》的要求,在語言上符合非英語專業博士生的外語水平,適合課堂應用。
(二)專業針對性強,具有鮮明的軍事特點。
本教材所選材料覆蓋了本院博士生各專業,對于學生熟悉本專業論文結構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符合寫作課程教學規律,針對中國人學習英語語言的特征設計練習。
本教材選材精細,學生可通過閱讀范文較快掌握英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法,并接觸大量的專業詞匯。另外,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評判和改進,可讓學生在今后的論文寫作過程中避免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四)理論講述和練習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導性、適應性和提高性練習克服了傳統寫作教材的沉悶枯燥,學生通過練習熟悉了寫作理論,強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學習論文寫作的興趣。
結語
博士研究生論文寫作教材的編寫是一個比較艱巨的工作,需要教師針對學生所學專業進行內容上的選編,在編寫過程中既要考慮學生實際水平,又要避免課程內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論、寫作過程中的知行結合通變律和母語正負遷移規律編寫的論文寫作教材針對性強,趣味性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充分浸潤在本學科或相近學科的語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專業詞匯和句法,避免中國式英語,寫出符合國際規范的英語論文。
參考文獻:
[1]胡庚申.英語論文寫作與發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復試內容
學科教學(思政)
1.提交任教工作總結及研究計劃報告。提交一份3000字左右的報告,說明任教一學期的工作心得,以及攻讀教育碩士期間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計劃。
2.提交大學學習期間和工作期間獲得的各類獲獎證書和發表的學術論文。
學科教學(語文)
學科教學(物理)
學科教學(數學)
1.提交任教工作總結及研究計劃報告。提交一份3000字左右的報告,說明任教一學期的工作心得,以及攻讀教育碩士期間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計劃。
2.提交大學學習期間和工作期間獲得的各類獲獎證書和發表的學術論文復印件。
學科教學(化學)
1.提交自己的一節課錄像資料,并提交說課的課件;
2.工作以來的教學心得。
3.一份研究生學習計劃和學位論文課題的初步設想。
4.提交大學學習期間和工作期間獲得的各類獲獎證書和發表的學術論文。
學科教學(生物)
1.提交任教工作總結及研究計劃報告。提交一份3000字左右的報告,說明任教一學期的工作心得,以及攻讀教育碩士期間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計劃。
2.提交大學學習期間和工作期間獲得的各類獲獎證書和發表的學術論文。
學科教學(英語)
學科教學(歷史)
學科教學(地理)
學科教學(體育)
現代教育技術
本專業考生:
1.提交任教工作期間的總結。字數1500字左右的總結報告,說明任教一學期的工作內容與收獲。
2.提交研究生期間的研讀方向和計劃。字數2000字,說明攻讀教育碩士期間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計劃。
3.提交大學學習期間和工作期間獲得的各類獲獎證書和發表的學術論文。
跨專業考生:
除提交以上材料外,還需額外提交一份所在學科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
學前教育
1.提交一份任教工作總結,3000字左右。說明任教一學期的主要收獲、存在的主要問題。
2.提交一份研究計劃報告,3000字左右。說明攻讀教育碩士期間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計劃。
3.提交大學學習期間和工作期間獲得的各類獲獎證書、發表的學術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