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5: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畢業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要:高職教育近年來備受關注和重視,在這種形勢下,為了滿足現代化市場對于人才的整體需求,高職教育正在大力進行改革和創新。本文對高職美術教育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現狀問題進行詳細分析,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高職;美術教育;學生審美;提升
在當前我國教育行業不斷大力改革和創新發展的形勢下,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化社會的整體發展進程,也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整體學習需求。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已經逐漸將素質教育作為各個院校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素質。我國素質教育當中包括思想、文化、身體以及審美等等,素質教育最注重的就是學生的德智體美全方位發展。而其中,審美素質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部分,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高職美術教育過程中,要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作為教育中的一部分,與教學內容有效結合,這樣才能夠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以及人文精神。
一、高職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分析
(一)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精神
在高職美術教育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為了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精神文明世界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物質文明的整體建設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和作用。在這種形勢下,藝術作為人文科學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夠將真實的社會現狀以及藝術靈魂反映出來,學生學習藝術、培養學生自身的審美觀,有利于幫助學生逐漸在實踐當中找回真實的自己。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逐漸將其自身的自我性開發出來,而且能夠打破傳統美術教學的局限性,讓學生能夠真正的提升其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懷。
(二)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對高職學生進行審美能力提升的過程中,有利于其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在前教育行業不斷大力改革和深入的形勢下,我國在人才、質量以及數量結構方面與之前相比,都有了明顯的改變和提升。雖然我國經濟一直保持持續增長的狀態,但是我國經濟仍然處于轉型期當中,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多樣化,也越來越復雜,特別是在當前現代化社會當中,對人才自身的創新能力要求也都有了明顯提高[1]。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屬于一種多元化的培養措施,其自身的人文精神將創新理念也一并融入到美術教育當中,美術藝術自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創新性,所以在這個基礎上,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二、高職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提升的現狀分析
(一)對美術課程的整體重視度不夠
在高職美術教育過程中,由于之前受到一些傳統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影響,所以很多高職院校對美術教育的重視度仍然不夠,沒有意識到美術教育實施的必要性。特別是近年來中小學美術學科教育也在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美術課已經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一門課程,而逐漸變成了必修課中的一種。因此,相對之前而言,無論是教學方式,或者是教學內容也在不斷的完善和優化,促使美術教育效果也有了明顯的提升。高職教育中的美術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一般來說,大多數都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在對美術課程的重視程度上,也遠遠不如其他學科[2]。而美術課程納入到選修課程當中,不僅沒有被告示重視,反而學生大多數情況下,也只是看重結果,對學分、成績比較重視,對課堂的實際教學情況并沒有給予一定的重視。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而且還會很容易給學生造成美術課程學習的消極影響。
(二)課程體系太過于陳舊
美術教育是通過對美術作品自身的特點、流派、內涵以及時代變遷等各種各樣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不僅對我國國內美術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而且還對國外的一些優秀作品進行了解和分析。這樣才能夠在對這些作品的了解過程中,逐漸提升其自身的鑒賞,形成具有學生個人特色的審美觀念。但是當前現有的高職美術教育體系太過于陳舊,很多內容都走形式化路線,無論是對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的教學來說,都在無形當中形成了嚴重的阻礙影響。學生在開設課程方面,一直沿用傳統的方式方法,并沒有與時俱進,也并沒有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結合[3]。很多院校在開展課程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仍然以鑒賞為主,并沒有與設計、建筑等一些新興行業進行有效結合。與此同時,在教學方法上也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很多教師都是按照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導致實際教學內容與美術學科的整體發展背道而馳。
三、高職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無論是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興趣無疑都是學生最大的學習動力,對于高職美術教育來說,也是如此。教師要利用多樣化的方式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在引導學生用心對日常生活進行觀察,促使學生能夠將正確的審美觀念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大自然當中,對其他的一些領域進行認真的觀察和分析,從中發現不同領域的美。教師應當逐漸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利用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來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當中[4]。在對新課程進行導入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大文學家自身對一些經典美術作品的描寫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培根的“談美”、李澤厚的“美的歷程”等書中就有大量對藝術的描寫,這些描寫更加的詳細,會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就會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改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高職美術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都比較落后,教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都會開設一些中外名畫欣賞的課程,在對課程的整體選擇上比較少。教學內容也單一,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美術作品進行簡單的概述之后,陳述一下有關作品的人物、背景等等,并沒有對美術作品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分析。針對這種情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從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教學水平提升方面著手,在保證教學內容豐富多樣的基礎上,要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將這些內容傳達給學生。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進行討論,在課程開始之前先進行一切的預習活動,這樣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5]。比如在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畫作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單純知識的講解,傳遍成為誘導式啟發式的教學。在課程開始之前,將學生按照個人能力公平分為幾個小組,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思想意識形態等內容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在課堂上的時候進行討論,最后安排一個代表來對自己小組的觀點進行陳述。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對高職學生審美能力進行提升的過程中,不僅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而且教師自身的審美能力也需要有所提升。高職美術教育在實施過程中,為了達到學生審美能力有效提升的根本目的,在課程教學內容上要進行改革和創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觀,有利于讓學生擁有良好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意識和習慣,有利于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和美術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羅詩琦.淺析大學美術教育在提升學生審美觀上的應用[J].藝術品鑒,2015(05).
[2]徐莉.高職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思考[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6).
號
專
業
所屬
學習中心
通信
地址
郵 政
編 碼
電話
E-mail地址
是否申請學位
設計(或論文)題目
指導教師姓名
職稱
工作單位及所從事專業
聯系方式
1、畢業論文(設計)內容要求(或內容綱要;字數>500字):
[主要包括選題的價值和意義,文獻綜述,論文的主要觀點和思路,所用到的方法,預期達到的結論等。]
2、主要參考文獻、資料(寫清楚參考文獻名稱、作者、出版單位):
期刊文獻書寫規范:作者,論文篇名,刊物名,出版年,卷(期),論文在刊物中的頁碼。
圖書文獻書寫規范: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日期,引用內容所在頁。
3、畢業論文(設計)進度安排:
起 止 時 間
階 段 內 容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指導教師意見
(一)封面
**********大學成教學院本(專)科畢業論文(設計)的封面需用統一格式。封面由文頭、論文標題、姓名、層次、專業、年級、學號、指導教師、成績等9項內容組成。封面各項目用黑色簽字筆填寫(不得使用鉛筆或圓珠筆)。
(二)中文摘要與關鍵詞
論文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的概括性描述,應力求精煉準確,字數在300--500字之間。
在中文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關鍵詞。關鍵詞是從論文標題、內容摘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體現論文主題的、具有實質意義的詞語,通常為3~5個。
(三)論文目錄
論文目錄作為論文的提綱,由論文中的標題序號、名稱和頁碼,以及參考文獻、附錄等組成,排在論文摘要頁之后。
目錄中要列出論文正文的一、二級標題名稱及對應頁碼,參考文獻等的對應頁碼。
論文中如圖表較多,可以分別列出清單置于目錄頁之后。圖的清單應有序號、圖題和頁碼。表的清單應有序號、表題和頁碼。
(四)論文正文
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部分,通常由緒論(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確標示。正文的各個部分應以若干層級標題來標識。本科畢業論文正文字數應在6000字以上,專科畢業論文正文字數應在3000字以上。
注釋是對所創造的名詞術語的解釋或對引文出處的說明。注釋采用腳注形式。
(五)附錄
附錄是附屬于正文、對正文起補充說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圖形、圖像等形式。
(六)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使用過的文章、著作名錄。凡有引用他人成果和對本論文寫作有幫助和啟發的文獻,均應列于文末。本科論文(設計)則至少要引用10篇以上。
(七)封底
封底由畢業論文指導教師評語、學院畢業論文工作領導小組意見兩部分組成。
二、畢業論文的書寫和裝訂要求
(一)編排式樣及字體字號
1、論文封面
文頭:封面頂部居中,宋體3號加粗,上下各空兩行。固定內容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本(專)科畢業論文”。
論文標題:黑體2號加粗,文頭下居中。
論文副標題:黑體小2號加粗,緊挨正標題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號。
姓名、層次(高中起點本科、專科升本科專科等)、專業、年級、學號、指導教師、成績項目名稱在正副標題下居中依次排列,各占一行。以上內容均用黑體3號加粗。指導教師和成績兩欄內容留空,由指導教師和學院畢業論文領導小組根據具體情況填寫。
以上所有內容均需打印在一頁中。
2、中文內容摘要及關鍵詞
“中文摘要”用黑體小3號加粗,頂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內容用宋體小4號,每段起首空兩格,回行頂格。關鍵詞三字用黑體小3號,內容用黑體小4號;關鍵詞單占一行;各個詞中間空一空格。
中文內容摘要及關鍵詞打印在一頁中。
3、目錄
“目錄”用黑體3號加粗,頂部居中;內容用仿宋體小4號。
4、正文文字
論文標題用黑體3號,頂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用宋體小4號,每段起首空兩格,回行頂格,行間距1.25倍。忌用異體字、復合字及一切不規范的簡化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體字。
正文文中標題:
一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黑體小3號;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符號;
二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黑體小4號;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符號;
三級以下標題:三、四、五級標題序號分別為“1.”、“(1)”和“①”,與正文字體字號相同,可根據標題的長短確定是否獨占行。若獨占行,則末尾不使用標點;否則,標題后必須加句號。每級標題的下一級標題應各自連續編號。
5、注釋
正文中加注之處右上角加數碼,形式為“①”或“⑴”,同時在本頁留出適當行數,用橫線與正文分開,空兩格后寫出相應的注號,再寫注文。注號以頁為單位排序,每個注文各占一段,用5號楷體。
注釋文獻為期刊時,書寫格式為:序號 作者.題目.期刊名, 年份(期數):起止頁碼。例如:
[2] 王健.高額儲蓄與國際收支順差的利弊及對策.《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2):5-10
注釋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序號 作者(和譯者).書名.出版地:出版單位,年份:起止頁碼。例如:
[3] 王眾托.《企業信息化與管理變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20-30
引用互聯網站上的文章時,著文的格式為:序號 作者.文章題名.網址.時間。例如:
[15]王金營.中國和印度人力資本投資在經濟增長作用的比較 年8月9日
6、附錄
項目名稱用黑體小3號,在正文后空兩行頂格排印,內容編排參考正文。
7、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用黑體小3號,在正文或附錄后空兩行頂格排印,另起行空兩格用宋體小4號排印參考文獻內容,具體編排方式同注釋。
8、指導教師評語
項目名稱用黑體2號,第一行居中編排。內容由指導教師打印或手寫并在指定位置簽署姓名和日期。
9、答辯委員會評語
項目名稱用黑體2號,第一行居中編排。具體內容由學院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打印或手寫,由答辯委員會負責人在指定位置簽署姓名和日期。
(二)論文中的圖、表和公式
1、表
正文或附錄中的表格一般包括表頭和表體兩部分,編排的基本要求為:
表頭:表頭包括表號、標題和計量單位,用黑體5號,在表體上方與表格線等寬度編排。其中,表號居左,格式為“表1”,全文表格連續編號;標題居中,格式為“××表”;計量單位居右,參考格式為:“計量單位:元”。
2、圖
文章中的圖應統一編號并加圖名,格式為“圖1 ××圖”,用黑體5號在圖的下方居中編排。
3、公式
論文中的公式應居中編排,有編號的公式略靠左排,公式編號排在右側,編號形式為“(1)”。公式下面有說明時,應頂格書寫。較長的公式可轉行編排,在加、減、乘、除號或等號處換行,這些符號應出現在行首。
(三)標點符號和計量單位
1、標點符號
論文寫作中應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忌誤用、混用,中英文標點符號應區分開。
2、計量單位
論文中所用單位一律采用法定計量單位,單位名稱和符號的書寫方式,應采用國際通用符號。
一、當前大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現狀
聽、說、讀、寫是學習和運用語言必備的四項基本技能,是學生進行交際的重要形式,是他們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基礎和手段。但從學生反映出的實際語言技能來看,明顯表現出不均衡的特點。經問卷調查,發現我校大部分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中學階段都是接受的應試性英語學習,偏重語法、詞匯及閱讀的訓練和學習,不重視聽說,加之由于地域、方言以及高考不考聽力等因素的影響,語音面貌不佳,缺乏對英語語音的連讀、爆破、弱讀、同化以及英美英語的發音差異等等方面的知識,又對語法知識的一知半解,對英語背景知識知之甚少,這些都是影響聽力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從目前情況看,我院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普遍偏低,“聾啞”現象較為嚴重。學生反映最亟待提高的就是聽力和口語。鑒于這種現狀,本文在深入開展的英語聽力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英語聽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障礙,提出了有效的教學對策,以期提高英語教學的整體效果。
二、影響非英語專業學生聽力能力提高的因素
1.語言因素的障礙
語言因素是影響聽力水平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其中關鍵詞匯量做后盾。當然,語法知識在聽力中也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學生盲目地認為語法知識不重要,其實英語的語法規則語差別較大。例如英語中的虛擬語氣在漢語中是沒有的畢業論文提綱,這種語法結構方面的差別,會干擾學生的聽覺認知,從而使聽力出現偏差。
2.文化背景的障礙
正如語言學家拉多所說:“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因此,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并非完全取決于個人的語言知識,還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語言文化背景知識,才能做出正確判斷期刊網。如果學生對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歷史、地理、民族風情、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等背景知識了解甚少,就會感到即使聽懂單詞,但是理解不了所聽的內容,造成聽覺認知上的障礙,選擇答案時就會茫然、不知所措。比如:
W:What else did youbuy?
M:I bought a baker’s dozens eggs.
Q:How many eggs did thewoman buy?
A: Eleven B: Twelve C: ThirteenD: Twenty
當學生聽到a baker’s dozens eggs 時,絕大部分學生都毫無疑問的選擇了B,其實正確答案是C項。能否正確地選出答案關鍵在于是否了解a baker’s dozens eggs這一習語。該習語起源于15世紀的英國。當時英國對面包的重量進行了規定,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很難保證每個面包的重量,但又為了避免因缺斤短兩而受到懲罰,baker們規定在一打12個的基礎之上又加了一個,即13個,又因為13 在西方國家是個不吉利的數字,所以就用a baker’s dozens來替代13。所以如果對該習語不了解,是不可能選出正確答案的。又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這個典故出自希臘神話,地上的第一個女人潘多拉因為好奇打開了眾神給他的盒子,立刻出現了一系列的災難,給人類帶來了極大地痛苦和折磨,因此人們用Pandora’s box比喻災難的根源。如The Senate investigation turned out to be a Pandora’s box for the administration。在該句子中出現了Pandora’s box,如果不知道潘多拉之盒的寓意,就無法正確理解該句子的意思。
由此可見,文化背景知識將會對學生的聽力理解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學生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知之甚少,就會對聽力理解產生很大的障礙。
3.心理因素的障礙
影響學生聽力水平除了語言和文化因素,還存在著一定心理因素的障礙。事實上,學生聽的過程就是其已有的語言知識、背景知識和輸入信息與聲學信號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對聽力的影響也很大。在聽力訓練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如果同學聽者如果積極主動,充滿自信,不帶有任何心理負擔,就可以發揮其正常水平;但是如果聽者緊張、焦慮或者精力不集中,就容易產生恐懼和慌亂的心理,這會嚴重影響聽力理解的正確性。
三、相應的教學策略
針對我們在教學中所發現的各種聽力障礙,教師應該對癥下藥,做出針對性的調整。本人建議如下:
1、加大訓練,突破語音知識關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對全班同學的語音做一次摸底調查,針對同學在語音方面的問題畢業論文提綱,進行專門的正音練習。一般在中學階段,學生對有關的的語音語調方面的知識了解的比較少,所以聽說課的教師應該系統簡潔地介紹相關的英語語音語調的基本概念,然后給學生推薦相關的介紹語音知識的書籍和聽力材料讓他們課下自學。上課過程中,結合他們復習的語音知識,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錯誤并予以糾正,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在授課過程中老師應該有計劃、有意識地給他們講授在語音方面的基本知識。如區分元音、輔音、輔音群、重讀和弱讀;不完全爆破、意群、連續、音的同化與失音、句子重音及語調等。其次,選擇合適的錄音材料進行模仿、跟讀、聽寫等練習,培養學生對語流中的語音、語調變化的敏感性以及語速的適應性。再次,要向學生進行英美發音的對比,了解英美的差異性,能正確區分英美發音,為聽力理解掃除障礙。語音學習是外語學習的關鍵,正確的發音及語調是順利進行口頭交際的基礎,是聽力能力提高的必要條件。
2.鼓勵學生加強詞匯自學,鞏固語法知識
實踐證明,詞匯量的大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聽力水平,所以,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進一步加強詞匯練習,將詞匯學習融合到讀、聽、說、寫、譯等各項技能的學習中;還要引導學生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記憶單詞,促使學生利用縱向橫向思維對詞匯進行詞源及音、形、義連貫記憶,在課堂內外不斷糾正自己的發音,課上加大新單詞出現的頻率,最終使學生真正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熟記于心期刊網。當然,聽力課上我們的應該不大量的時間用來練習聽力,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課余可以利用練習和小測試鞏固所學語法知識,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從而促進對聽力的理解。
3.補充文化背景知識,強化英語表達方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特定的文化產生各具特色的語言背景。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比較側重語言現象的講解,對于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和風俗很少介紹。而聽力內容廣泛,題材多樣,并且英語聽力教材中文章有很多是歐美人撰寫的。如果學生知識面較窄或者跨文化歷史背景知識缺乏,不了解他們的社會制度、風土人情、民俗習慣、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常會感覺到聽得懂單詞卻聽不懂意思。語言的學習也應該是文化的學習,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的教學設備,多給學生提供一些關于西方國家的文化、歷史、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教育、文藝的相關影片或有聲材料,不失時機地向學生介紹西方文化,再次,也可以通過聽英文歌曲、閱讀英語報刊、雜志等來了解英語國家不同時期的社會習俗和國情背景,以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聽力理解上的障礙。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與外教加強交流,進一步掌握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增強對英語國家的了解畢業論文提綱,從而便于更好地理解聽力材料。
4.創造良好課堂氣氛,加強互動練習
大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一蹴而就。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在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幽默親切的教學方法來營造一種自由、民主、輕松的課堂氣氛;并且要積極為每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及時對他們的表現給予肯定和鼓勵,讓每位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激起歡樂和自豪,使學生以輕松的心態、積極主動地投入英語聽力學習,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們要拆卸掉心理障礙,進行必要的基礎訓練和聽力測試。多聽、常聽、反復聽,堅持 “精聽”和“泛聽”相結合的原則,總之,只有進行不斷的努力才能最終提高自己的英語聽力水平。
四、 結語
總之,大學英語教學中一定要加強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改變“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的狀況,以聽力教學為先行,正視英語教學聽力中所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大膽嘗試,采用多樣化教學形式,不斷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聽力教學發揮其最全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 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2
[2]夏黎紅.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現狀與改進措施[J].昆明大學學報,2002,(01)
[3]李冬梅.近十年來國內英語聽力理解研究述評[J].外語界, 2002(02)
失業大學生就業壓力體驗相當嚴重,尤其以心理體驗最為嚴重。大多數失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表現,一是就業心理的期望與失落感;二是就業觀念不合理,表現為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職業發展,職業標準過于功利化、等級化、求安穩,求職一次到位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學以致用,對職業意義認識不當;三是就業人格缺陷,表現為盲目從眾與依賴;四是就業挫折承受力差;五是自卑與自大;六是偏執與人際交往障礙;七是就業心態問題,表現為過度焦慮與急躁。
二、失業大學生引發的其他問題分析。
2008年,北京大學教育論文"target="_blank">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畢業生就業課題組對當年7個省34所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得出以下結論:社會地位或經濟地位較高的家庭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高于平均就業率,家庭處于社會底層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低于平均就業率;公務員家庭的大學畢業生工作落實率要比農民家庭的大學畢業生高出約14個百分點,父母社會地位越高,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也就越高。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失業大學生群體主要是由來自農村和家庭地位低下的大學畢業生構成。這一調查至少表明,出身農村家庭的大學生就業更加困難。
這意味著,大部分農民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發展,而現在一旦出現了學生就業危機,仍然主要轉嫁到農民身上。于是,在當下中國就出現了一個觸目驚心的教育和社會現象:大批出生農村的失業大學生游走于城市和鄉鎮,成了知識游民的一部分。這就是說,大學就業分配體制的不公,堵塞了農民大學生向上流動的渠道。一方面,一旦高校錄取就成了城市居民的招生制度使得他們遠離土地;而另一方面,一旦不能當期就業,就既不能在城市立足,又面臨返還農村的尷尬。因此他們只能成為“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游民”。據相關調查顯示,極少數失業大學生已被流氓意識所支配,而大量由失業大學生構成的年輕知識游民,已經面臨退守道德底線的邊緣。
三、失業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4-017-03
一、問題提出
“蟻族”作為一個新興的詞匯,最早出現在《蟻族——大學畢業畢業生聚居村實錄》一書中,根據書中的描寫,“蟻族”主要指的是80后一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群體——“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這一群體有著和螞蟻驚人相似的特點: “高智、弱小、群居”。他們擁有大學學歷,盡管在北京、上海、廣東這樣的一線大城市過著收入較低、群居的生活,但還是期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爭得一席之地。之后,“蟻族”迅速成為了社會的熱點話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從目前學者的研究現狀來看,主要側重于對“蟻族”現象的描述,或者說是從經濟學、心理學等的角度來剖析“蟻族”現象存在的原因,很少有學者以推拉理論為基礎,將大學畢業生放置于大城市中進行推力和拉力的對比研究,來探討“蟻族”們愿意選擇在大城市過著“低收入、群居”的生活的外在和內在原因。
二、推拉理論視角下“蟻族”狀況的原因分析
推拉理論是人類學研究人口流動的經典理論之一,西方古典推拉理論認為:勞動力遷移是由遷入和遷出地的收入差別引起的。現代推拉理論認為:遷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工資差別以外,還有更好的職業、更好的生活條件、為自己與孩子獲得更好地受教育的機會、以及更好的社會環境。
“蟻族”作為人口流動的一種特殊的方式,依然適用于推拉理論的解釋。大多數“蟻族”是來自于農村或者中小城市,在大城市上完大學以后選擇留在大城市就業,但是由于生活成本較高選擇在大城市的城鄉結合部或者郊區聚居,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背后又存在著哪些具體的原因呢?或者換句話說,大城市存在著何種的拉力吸引著“蟻族”們?而又存在著哪些推力使“蟻族”們選擇放棄在大城市的生活,回到中小城市或者自己的家鄉生活就業呢?
運用推來理論來看,“蟻族”們選擇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拉力主要有:
(一)大城市能為大學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就業機會對于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的有著很大的影響,是能夠成功就業的必要前提,而“蟻族”們選擇的大城市往往是直轄市或者省會城市,是全國或者全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貿易中心等,集聚了大量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經濟規模大,速度增長快,為大學畢業生們成功求職創造很多的機會,這就大大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畢業生來大城市求職,即使生活條件差一點,但在他們看來這些都是暫時的,只要自己努力總有一天可以成功。
(二)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的就業質量高
就業質量是衡量工作優劣的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其中,衡量的指標是多方面的,包括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但一般認為,衡量就業質量的主要指標是工資收入和專業對口程度。在工資收入上,在大城市競爭激烈,公司為了招攬更多的人才、精英,能給出的工資都是比較高的,平均工資水平通常會遠遠高出其他中小城市,對大學畢業生有著極強的吸引力。
其次是在專業對口上,大城市不僅能夠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還能提供種類繁多的工作類別,讓其學有所用、發揮特長,有更大的可能給大學畢業生們提供相匹配的工作崗位,尤其是對于一些專業求職面比較窄的大學生而言,大城市有著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優勢,在大城市就業往往會成為他們的第一選擇。
(三)在大城市能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
這里所提到的教育機會不僅是針對“蟻族”們自己,還有很大一部是指對其子女而言。首先,針對“蟻族”們自己來說,“蟻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畢業于二流院校的本科生或者大專生,他們選擇留在大城市就業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們想在自己的學歷上有所提高,而大城市所擁有的教育資源也是其他的城市所達不到的,在大城市生活的“蟻族”們能利用自己的地緣優勢,接受到高質量的教育,為其以后的工作就業創造一個有利條件;
其次,針對“蟻族”的子女而言,現在的“蟻族”絕大部分是80后,開始面臨著家庭、子女教育等問題,尤其是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在大城市會得到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就拿高考來說,我國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事實上是不公平的,明顯向大城市傾斜。我國高校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這樣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人口不多,卻集中了許多的重點高校,同樣,在一個省的范圍內,大部分高校會集中在省會城市,這些地區的高考考生就可能以較低的分數考入知名大學,而對于中小城市的考生來說,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子女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蟻族”們寧愿現在生活的辛苦一點,也要爭取留在城市,這也是大城市對“蟻族”們產生巨大的誘惑力的地方。
以上即是大城市對“蟻族”們產生的巨大的拉力,深深地吸引著“蟻族”們留在大城市不斷地奮斗、拼搏。
雖然大城市有著強大的吸引力,但是也不可忽視存在著推力,使“蟻族”們被迫離開大城市,去中小城市或者回自己的家鄉就業。其中,主要的推力表現在:
(一)在大城市的生活質量差,工作就業壓力大
“蟻族”們為了節約生活成本,通常會選擇較小的居住空間,居住環境嘈雜臟亂、擁擠不堪、安全無保障,生活毫無質量可言。同時在面對工作時,“蟻族”們往往降低個人的要求,并以犧牲個人的健康為代價,從事高強度、工作壓力大、社會地位低的工作,而且非常不穩定,甚至有的完全處于失業狀態,要靠家里的接濟才能度日,工作的頻繁更換使他們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生活壓力。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平衡發展,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差距逐漸縮小,很多“蟻族”為了降低生活和工作壓力,會在這股推力之下選擇去中小城市發展。
(二)“蟻族”在大城市生活缺乏歸屬感
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生活和就業,為大城市的建設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蟻族”們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社會待遇,沒有任何社會保障和福利、沒有社會地位和平等的機會、沒有體面的工作、被城市主流文化和人群所隔離、被歸為城市底層人群等。因此,“蟻族”們面對著被邊緣化,沒有城市歸屬感的生活困境,而回到自己的家鄉,面對熟悉的生活環境,這些問題也許就不存在了。
因此,大城市對“蟻族”們來說不僅存在著拉力,同時也存在著相當的推力,但是為了不斷地提升自己,為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女創造更好地生活環境,“蟻族”們還是選擇繼續留在城市,表現為拉力大于推力。
三、對大學畢業生“蟻族”現象的評價
“蟻族”最終選擇留在大城市,很大的原因是根源于大城市的拉力,在大城市中生活,不僅能夠得到更多的工作機會,同時也能享受到大城市文化的渲染,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但是,也不能忽視大城市存在的推力,在大城市生活面臨著生活質量差、工作壓力大的特點,很多“蟻族”可能會因此放棄在大城市的生活,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大城市表現出的拉力和推力對于“蟻族”做出決定的影響是不一定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覺得大多數“蟻族”會逐漸回退到中小城市,相反地,有很多“蟻族”認為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積累的多年的職場經驗,能夠擺脫“蟻族”的生活,獲得更好的生活和就業機會。
因此,應不斷地探討和更新“蟻族”們在推拉理論影響下的心態和選擇,這樣能更好地為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提供相關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地提升“蟻族”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廉思.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吳克明,孫琪娜.大學畢業生“蟻族”現象的成因及對策:理性人假設的視角[J].復旦教育論壇.2012(1).
擔起家長和孩子的希望
1995年9月,曾蘭到南寧殘疾兒童康復中心當特教老師,她是康復中心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大學本科畢業生。特殊教育的對象基本是聾啞癡癱兒童,對這個特殊的職業,許多大學畢業生敬而遠之,甚至連曾蘭的父母也不愿在街坊鄰居面前提及女兒的工作。
“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必須有自己的價值。”從到康復中心工作的那天起,曾蘭就在心底默默告訴自己。對每一個前來進行康復訓練的孩子,她總是盡心盡力地去引導訓練他們。孤獨癥孩子最明顯的特征是存在語言障礙,因而對他們的教育訓練就異常艱難,一個字、一個簡單動作往往要重復訓練數百次。
大部分孤獨癥孩子的家庭都是支離破碎,許多單親媽媽白天陪護孩子一起上課,晚上還要去兼職謀生,擔子很沉重,可她們看到孩子在曾蘭的愛護下一點點發生改變,都欣喜不已。“在孩子父母的眼里,我的形象是高大的,是他們眼中那殷切期望支撐著我,再苦再累都沒關系。”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曾蘭耐心艱苦的訓練,曾經“金口難開”的孤獨癥孩子們漸漸都會開口說話了。
無私奉獻收獲滿滿感動
2005年,曾蘭通過競爭上崗,擔任中心孤獨癥康復訓練科科長,從此她既要抓好教學又要抓好科室管理。為此,她很少有時間顧及自己的小家庭,即便周末也經常加班到很晚。
每天早出晚歸,下班到家后也不輕松,家長們有事打電話找到家里來,她總是不厭其煩一一解答。她年幼的女兒生病需要去醫院打針或住院,在旁邊陪護女兒的基本是姨媽或舅媽,女兒學校開家長會或開展活動,則由孩子爸爸出面……每每提及家庭,曾蘭總覺得有愧于丈夫和女兒,但為了讓孤獨癥孩子早日康復,她把對丈夫和孩子的愧疚埋在心里,一如既往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上。
一名學生的父親早逝,母親精神失常,家里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全靠已下崗的姨媽資助。曾蘭了解情況后,及時幫助這名學生申請到“兩免一補”和“彩票資助公益金”兩項資助,隨后又為其減免一定的訓練費,同時發動科室員工給他捐錢捐物,曾蘭自己也時常給他贈送衣物等生活日用品。
在曾蘭悉心的關愛和照顧下,孩子進步很快,孩子姨媽在孩子出院時激動地給曾蘭送來了3雙自己親手用毛線鉤織的拖鞋,表示感激。
一位從外地來陪孩子訓練的老人,初到南寧時因水土不服,經常生病。曾蘭像照顧自己的母親一樣照顧老人,親自帶老人去看病,天氣轉涼時還抽空帶老人上街買衣服。老人家喜歡找她敘家常,逢人都稱贊她。曾蘭就是這樣對待學生和家長,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
虛心鉆研碩果累累
在做好日常教學工作的同時,曾蘭還結合教學實踐編寫教材,撰寫了多篇教學論文。其中《淺談中度智力落后兒童的教育訓練》和《淺談孤獨癥兒童的口語誘發》等2篇論文,參加2008年南寧特殊教育論文評比,均獲一等獎;《堅持家長與老師“互動”是訓練孤獨癥孩子的最佳途徑》論文,被摘要入選《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第四屆學術報告會論文匯編》,并受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邀請赴北京參加學術理論研討會。
本人XX年畢業于xx專業本科。畢業后的就參加非師范類新教師培訓,通過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普通話和信息技術的考試,取得教師資格。在工作后2XX0至20XX年期間,進修蘇州大學英語專業,獲得本科學士。
XXXX年大學畢業后在xx學校任教2年。期間擔任班主任,任教計算機課程,所帶班級在省中級計算機統考中一次性全部通過。還輔導過計算機競賽小組,負責網頁及word操作部分,學生比賽獲得蘇州市團體三等獎。還任教過營養衛生課程,于20XX年6月開過蘇,錫,常地區公開課一堂。
20XX年8月調入xxxx中學至今,一直任教英語課程。其中20XX~20XX學年擔任班主任。20XX~20XX年,三年時間帶完一輪初中英語教學任務。其中20XX~20XX學年擔任初一年級組長助理。
在xx的四年是學習的最多,成長最快的四年。在工作期間工作兢兢業業,服從領導的安排,團結周圍同事,思想政治上積極要求上級,努力學習新時代對青年教師的要求,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探索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爭取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當班主任和助理期間,工作任勞任怨,努力向周圍同事學習好的方法,盡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最細致。在班級管理中采取了很多量化的細則,這樣方便管理和考核,也讓所有的學生有了規范自己的依據。除了常規工作做好以外,我更注重和學生多溝通,尤其是對于家庭背景特殊和學習上存在障礙的學生,經常走訪家庭,課余談心交流,知道學生學習不上進的真正原因,用真誠的心去對待學生。從身心各方面去幫助學生取得進步,走出學習的困境。
在做助理期間,工作更加瑣碎,一個年級16個班級,做到通知及時到位,高效有序的配合協調好年級組長與班主任之間的工作,培養了與人溝通,協調管理的能力。
在英語教學上,我更加刻苦鉆研,虛心學習好的教法。平時堅持做到六認真,經常聽課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積極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到了扎實的知識同時,也能在英語課堂上獲得學習的快樂。所帶班級的成績一直保持較好的水平。我指導的孫柯凡學生在20XX年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獲得初三年級組三等獎。
在教學以外,我還一直注意對自己的繼續教育,一直在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TRIZ是什么?它是俄文縮寫轉換為拉丁文字,其意義為“發明問題解決理論”,也有中國專家給它取了一個中國化的名字叫“萃智”理論。
“舉個例子,要讓干果、種子的外殼和果實分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專家對許多物理現象和發明專利進行研究后發現,通過緩慢加壓(大氣壓)然后瞬間減壓,就可以使緊貼在一起的物理性狀不同的物質分離開。掌握了這個規律,許多問題就觸類旁通了。TRIZ就是這樣一門研究發明創造背后的規律、培養創新思維的理論。”創造學專家張武城教授說。
據介紹,TRIZ理論是前蘇聯學者阿奇舒勒歷經50多年,對數以百萬計的專利文獻加以整理、歸納、提煉和重組,建立起的一整套實用的理論方法體系。
在前蘇聯,以TRIZ為核心的創新方法學的教育非常普及,TRIZ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課。
目前美國、韓國、日本和北歐及西歐一些國家,不僅在高校開設TRIZ相關課程,還面向不同年齡青少年開展相關創新教育。
在我國,以TRIZ理論為基礎的創新教育剛剛起步。高校開展的TRIZ理論教育培訓,都選擇了與目前市場上唯一的專業咨詢服務機構---億維訊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該公司創新產品業務部總經理林岳,就是中國第一位專門研究TRIZ理論的博士。
創新理論應用成效明顯
“TRIZ是解決發明創新問題最有力的理論工具,而CAI(計算機輔助創新)是解決發明創新問題最有力的信息化工具,二者的結合解決了無數的工程難題,也為高校創新教育提供了現實路徑。”林岳說。
目前國內已經有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天津大學、東北林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30多所高校與安世亞太公司合作,引人TRIZ和CAI開展創新教育。目前,我國高校中開展的TRIZ理論相關教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開設選修課或與高校開設的設計類課程相結合,選修課一般32個學時,學生修完可獲得2-3個學分;另一種形式是以TRIZ理論為指導,結合CAI,輔助學生進行畢業設計,或輔助有課題的在校師生進行創新設計。
TRIZ作為一種舶來品,能否與中國教育順利嫁接?林岳介紹說,前蘇聯國家的TRIZ教育重在數理分析,而中國高校在開展TRIZ培訓時,弱化推理而強調興趣引導,注重生活案例和工業案例分析。
在開設TRIZ課程或進行畢業設計時,教師要求學生提交具體問題,在學習期間運用TRIZ理論獲得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被激發,一大批成果脫穎而出。2007年4月,北京聯合大學在畢業設計中引入CAI高校解決方案,學生全部順利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和答辯,其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學生劉峰完成的“手機電池彈片塑料熱熔焊接機設計”目前正在申請專利;天津工業大學2004年下半年開始在創造學課程中開展創新能力拓展培訓,20余名大學生在校期間就申請了專利;東北林業大學31名博士、教授在TRIZ師資培訓的過程中,申請了兩項專利。
與此同時,一大批接受TRIZ培訓的學生在全國創新設計大賽中獲獎。
創新教育需進一步拓展范圍
創新理論教育要想在高校中產生更大影響,尚需進一步拓展范圍。在日前舉辦的一場創新教育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TRIZ理論培訓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它是一種思想武器和“方法論”,不僅僅適合理工科學生,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適性。據了解,復旦大學正計劃將TRIZ理論引入藝術人才的培養領域。
[20]梁宏. 2012年中國勞動力狀況調查報告[M]//李培林,等,主編. 2014年中國社會形式分析與預測.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75-196.
[21]吳克明,賴德勝. 大學生自愿性失業的經濟學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4(3):38-41.
[22]溫海燕,陳平水. 勞動力市場分割條件下大學畢業生自愿性失業問題初探[J]. 生產力研究,2006(5):127-129.
[23]吳克明. 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與大學生自愿性失業[J]. 江蘇高教,2004(2):40-42.
[24]Lanvin, B. & Evans, P. The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13[R/OL].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Skills For Employment. (s.d.)[2014-03-16]. .
[32]劉維奇. 收入分配對我國教育消費的影響[C]//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2005:150-156.
[33]楊衛軍. 當前“知識失業”是過度教育還是教育深化?[J]. 教育與經濟,2003(9):63.
[34]陳曉燕. 教育深化與“知識失業”的經濟學分析[J]. 武漢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6):55-58.
[35]楊竹節. 論教育深化與知識失業[J]. 江蘇高教,2003(3):52-53.
[36]吳回生. 知識失業現象、原因和對策[J]. 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8):19-22.
[37]楊青. 教育深化與知識失業――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分析[J]. 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91-92.
[38]鄭文力. “教育深化”與“知識失業”[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119-121.
[39]許林,許麗. 國外“過度教育”問題研究對我國解決“教育深化”問題的啟示[J]. 教育探索,2009(8):153-155.
[40]譚崇臺. 發展經濟學[M]. 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176-179.
[41]袁祖望. 走出高校擴招的認識誤區[J]. 現代大學教育,2001(3):35-38.
[42]寇學臣,等. “知識失業”:從“教育過度”到結構調整[J]. 遼寧教育研究,2007(1):20-22.
[43]劉長亮. 從篩選假設理論淺析我國“知識失業”現象[J]. 學理論,2011(3):94-95.
[44]史越清,王效仿. 知識失業問題的總量性原因實證分析[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94-98.
[45]牛風蕊. “教育過度”――知識失業的悖論[J]. 現代教育科學,2006(6):27-30.
[46]賴德勝,孟大虎. “知識失業”加劇凸顯政府職責[J]. 人民論壇,2007(8):44-46.
[47]賴德勝,田永坡. 對中國“知識失業”成因的一個解釋[J]. 經濟研究,2005(11):111-119.
[48]賈曄楠,李仙娥. 對我國當前“知識失業”問題原因的經濟學分析[J]. 教育探索,2006(7):34-36.
[49]盛,周玉龍. 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分割與知識失業――基于一個修正模型的分析[J]. 中國市場,2011(4):13-15.
[50]劉蘭,肖利平. “知識失業”與中國勞動力市場建設[J]. 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50-53.
[51]耿永志. 基于內外市場分割的大學生“知識失業”問題探析[J]. 職業教育研究,2007(2):68-69.
[52]盧菲菲,黃建如. 我國大學生“知識失業”問題探析――基于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視角[J]. 湖北招生考試,2011(4):27-30.
[53]黃英良. 技術進步、勞動力市場分割與知識失業[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5.
[54]李薇輝. 對“知識失業”問題的理論探討[J]. 上海經濟研究,2005(3):75-82.
[55]馮浩. 知識失業凸顯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缺失[J]. 青年教師學報,2007(11):99-102.
[56]馮浩. 知識失業與大學生創業教育[J]. 才智,2008(9):20-21.
[57]馮浩,李華香. 從知識失業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J]. 中國成人教育,2006(6):28-29.
[58]邊文霞. 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與面臨困境動因研究成果綜述[J]. 現代財經,2010(4):92-97.
[59]翟娟娟. 基于經濟學視角的知識失業問題分析――以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為例[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36-42.
[60]袁祖望. 大學生失業問題的辯證分析[J]. 江蘇高教,2007(4):90-92.
[61]王永蓮,吳忠平. 內部人控制視角的“知識失業”[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5):24-26.
[62]林霓裳. 企業短視行為對知識失業的影響――基于北京市用人市場的調查分析[J]. 人口與經濟,2010(1):44-47.
[63]楊衛軍. 對當前“知識失業”問題的經濟學分析[J]. 教育科學,2004(2):1-3.
[64]陸萬軍. 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治理――基于職業搜尋的理論視角[D]. 揚州: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67-78.
[65]陳迎明. 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研究十年回顧: 2003-2013――基于 CNKI核心期刊文獻的分析[J]. 現代大學教育,2013(4):35-44.
[66]岳昌君. 中國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研究綜述[C]//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經濟學分會.2004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北京大學論文集,2004:23-32.
[67]王靜珊. 當前青年“知識失業”現象的社會學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5):1-4.
[68]周鑫. 試論知識失業引發的社會心理效應及其對策[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2):202-204.
[69]鄭元凱. 淺析我國知識型失業的成因與治理對策[J]. 華東經濟管理,2007(4):74-76.
[70]楊冬民. 對人才資源中“知識失業”現象的探析[J]. 經濟問題,2004(4):22-24.
[71]王志凌,石實. 知識失業者的就業激勵-保障體系探析[J]. 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12):196-198.
[72]王淑楨. 金融危機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對策之文獻綜述[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6):88-90.
[73]黃芳. 現階段高校畢業生就業困境分析與對策研究――兼談知識失業問題[J]. 廣州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53-56.
[74]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學科發展調查[J]. 教育研究,2010(9):107-36.
[75]陳依娜. 我國知識失業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D].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23.
[76]田永坡. 高等教育擴展與“知識失業”:國外的研究和經驗[J]. 高等教育研究,2006(7):103-108.
[77]林志強,祁琳. 知識失業時代大學生自主創業問題研究[J]. 河南社會科學,2010(9):215-217.
[78]常懌. 論媒介素養與大學生就業解困[J]. 云夢學刊,2007(12):84-85.
[79]梁清. 直面教育的“類發展困境”――對教育研究的社會學思考[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5):5-8.
[80]張成武. 知識教育的價值及其實現策略[J]. 現代教育科學,2007(6):67-69.
[81]李豫黔. 從知識失業現象分析我國高校文科建設――兼論文科招生規模與教育教學質量的統一[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5):19-24.
[82]李豫黔. 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視野下的文科知識失業分析[J]. 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5):34-40.
[83]武向榮. 教育擴展中的過度教育現象及其收入效應――基于中國現狀的經驗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32-136.
[84]張京京,張原瑞. 高等教育最優規模探討[C]//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經濟學分會.201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1-9.
[85]尹希果,王燕飛,譚志雄. 中國高等教育深化問題及對策[J]. 教學研究, 2006(3):95-98.
[86]劉得揚,袁霽. 我國知識失業現象的“托達羅模式”解讀[J]. 煤炭高等教育,2008(11):24-27.
[87]趙世奎,張彥通. 過度教育的預警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81-84.
[88]張源源,劉善槐. 大學生就業不公平問題探析[J]. 教育研究,2011(9):51-55.
[89]鄭勤華. 印度的高等教育擴展與知識失業[J]. 教育與經濟,2005(1):55-58.
[90]駱四銘,王小敏. 印度“學位與職位相分離”政策及其啟示[J]. 復旦教育論壇,2012(1):88-92.
[91]吳軍. 化解教育深化和知識失業之困的思考[N]. 貴州日報,2010-06-08(011).
[92]謝作詩,楊克瑞.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探析[J]. 教育研究,2007(4):45-48.
[93]付八軍. 知識經濟與高等教育的相關性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5(3):12-16.
[94]毛亞慶. 高等教育發展的知識解讀[J]. 教育研究,2006(7):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