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5: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職稱評價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現在高職院校對課程質量的評價的傳統方式,少有對課程建設等其他方面的評價,多是采用學生評教,教師或督導聽課模式對課程教學質量打分進行評價。打分也存在著漏洞,從而產生不準確的地方,如評價的時間不科學,評價的分數標準不一致等等,不能準確反映課程教學效果。而教師、督導聽課模式評價,往往也會因為印象、人情、面子、利益等因素影響到課程教學分數的準確性。(2)課程質量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包含課程教學、資源、建設等眾多因素,不同類型的課程,質量評價有著不同的標準,評價形式的單一化,加上結果的不準確,會局限教師的課程建設思路、課程教學方式,降低教師的課程教學要求,可能會導致教師一味的討好學生,反而影響了課程教學質量。
(二)評價反饋不理想
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往往以簡單的分數來體現,不能反映課程的整體情況,對課程建設和教師提升教學質量的幫助不大,而且信息延遲,結果多數未公開,對教師保密,不能調動教師參與評價和建設課程的積極性[2]。學生座談反映的課程教學問題,多數是與教師缺乏溝通的結果,如何加強與教師的溝通,教師是否進行了調整……往往后繼無力了,沒有措施機制保障,僅靠教師自覺完成。
2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質量評價與監控文化內涵的優化
(1)以人為本,激勵為主傳統的課程質量評價與監控以管理為主,強調考核、鑒定、選拔,目的性和功利性強,給師生都施加了壓力,從而忽視了評價與監控的初衷[3]。課程質量評價與監控的目的主要是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建設課程,以就業為導向,更好地促進高職技能人才培養。對教師,通過良好的溝通、鼓勵及時幫助他改善改進課程教學質量,積極參與到課程建設中來;對學生,不僅挖掘他的潛力,培養他的職業技能,還要培養他的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使他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人,最終實現共同進步。(2)就業導向,多元評價就業為導向不等同于一味追求就業率,促進高職學生就業;就業為導向指的是職業素養的教育,職業技能的培養,人才培養始終面向企業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4]。在這個前提下,高職課程質量評價與監控的方向可以體現多樣性,是靈活多變的多元評價。
3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質量評價與監控的優化
(一)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質量評價機制科學實施的優化
現在,課程建設已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對于重點專業課程往往花大力氣去建設,對課程質量的評價就是對課程建設的結果做出一個科學合理的判斷。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質量評價機制的主要就是看課程建設是否將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有機結合并融入到課程建設、人才培養中[5]。這種評價機制是合理的,評價的效果好壞,在于該評價機制能否科學的實施。以高職工科專業項目式仿真教學課程為實例,該類課程質量評價與監控機制實施的優化說明如下:全面豐富完善課程評價指標。可考慮的評價指標包括:(1)授課班級的學風、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2)項目式課程實施設計是否包含了安全作業意識、團隊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資源利用與計劃能力等關鍵能力;(3)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如職業道德、知識水平、自制的教具模型、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手段方式、課堂氣氛互動等等;(4)教師對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素養成長所做的工作,如與學生的溝通次數狀態、指導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的安排等等。就業為導向,吸收企業人員加入評價。確立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課程觀,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式課程建設,構建體現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課程內容體系、校企合作的教學組織運行體系,是高職課程改革的關鍵[7]。企業人員更注重課程教學是否培養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崗位適應能力,使得課程質量評價系統更加開放、評價結果更加合理,有助于將課程教學和企業就業掛鉤,實現教學和企業的對接。
摘要: 人文社會科學是人類整個科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人文社會科學成果概念及分類,探討目前我國高校認可的社科成果評價體系,闡述高職院人文社會成果評價的八項原則。
關鍵詞: 高職院校 人文社科成果 評價原則
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已成為學術發展的瓶頸,不科學、不合理的評價已催生了大量的學術不端現象甚至學術腐敗,嚴重阻礙了學術的繁榮和發展。高職院校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繁榮發展的中堅力量, 迫切要求加強建立和完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體系和機制, 鼓勵科研創新, 營造崇尚學術、促進學術進步的良好學術氛圍和制度環境。探討高職學院人文社科成果的評價原則,有利于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高職科研競爭力。 一、人文社會科學成果概念及分類 人文社會科學以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社會運作和社會變革等社會現象作為其研究對象, 其研究成果本身就是以對諸多社會現象、社會規律、社會實踐的價值和意義作出判斷和評價的形式而存在的, 相比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 表現出其內在的廣泛性、復雜性、歷史性和社會性。人文社會科學是一個由眾多學科組成的龐大學科群,包括:哲學、歷史學、文藝學、宗教學、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軍事學、新聞傳播學、體育科學、情報與文獻學、地理學等25大類。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形式可分為:著作、論文和研究咨詢報告三類,按研究的內容分為: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決策咨詢研究。 二、高校認可的社科成果評價體系 目前, 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 我國高校比較認同的有:美國加菲爾德創建的《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簡稱A&HCI)、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主持完成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CSSCI)、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持完成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4 年版)、北京大學圖書館主持完成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 等。尤其是CSSCI 是我國社會科學管理部門和社科專家、學者對于建立科學文獻檢索系統和評價指標的實踐結晶, 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教育部重點社科項目研究成果,作為我國社會人文科學主要文獻信息查詢與評價的重要工具。CSSCI來源期刊(2008-2009年版)共有25類學科528種,擴展版來源期刊24類152種,來源集刊19類?86種。經過十年的實踐, CSSCI 已經發展成為全國高校和其他科研機構以及廣大的社會科學研究人員普遍認同的、科學的、規范的期刊檢索系統, 已經成為社科成果評價的一種品牌, 標志著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管理已按照國際標準, 從封閉走向開放,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 三、高職院人文社會成果評價原則 1.科學性原則。首先要有科研理論做指導,使評價指標體系在基本概念和邏輯結構上嚴謹、合理,抓住科研工作的實質,并具有充分的針對性。同時,還必須客觀地反映高職院校科研實踐,抓住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最本質的和最有代表性的方面。合理、有效的成果評價不僅包括制定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 而且包括評價者對評價指標的科學、規范的掌握和運用, 即評價體系與評價形式的雙重科學性。 2.創新性原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是以探索性和創造性為基本特征的,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的過程,是不斷修正錯誤的理論和認識、正確把握客觀世界的運動規律、指導人們實踐的過程。高職社科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創新性,應當是評價科研成果的唯一標準、最高標準。不具創新也就失去了學術意義。 3.可比性原則。評價體系要能適應在不同時期以及不同評價對象間的比較,既適應于同一對象基期與報告期的縱向比較,又適應于不同評價對象之間的橫向比較。同時,高職學院的科研水平與能力是不可能與辦學歷史較長的本科高校相比擬的,因此,在橫向比較時應按同類型、同層次的學校來進行比較和評價。 4.同行性原則。從對研究成果的認識和了解程度來看, 除作者之外, 對成果內容、意義理解力、認識力最強的就是高職學院的同行們。另外從學科發展和學術方向培育方面來講, 社科成果評價也必須高度重視和遵循同行評價原則。
城市建設法治化實施往往顯現于系列城市法治建設規劃、規劃的實施以及城市政府執行結果相關監督措施的達成過程中。相關評價更多地作為一種績效考核方式,通過確立相關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指標并基于此展開具體評價工作,進而從評價組織、評價技術、評價內容3個方面來實現對城市法治建設過程的廣覆蓋、全流程考核。這種考核更多地關注相關制度建設的實然成效以及從應然轉進為實然的“要求-評價之主客體互動過程”①,其核心要義在于城市法治建設過程考核。相關城市法治建設評價指標編制工作,應作為城市政府針對所在城市法治建設具體舉措而主導推動的一項專門工作,其更強調就法治建設具體工作本身展開評價,而非就所在城市的法治水平予以衡量。故而相關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指標既應是法治建設評價的具體標準,也應成為城市法治建設的具體任務方向與達致建設目標的基本手段。
(二)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的終極目的為全面法治化
構建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體系的終極目的在于推動城市法治建設進程而實現城市治理全面法治化。城市建設法治化考核評價應圍繞涉及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之法治化相關制度建設和實際工作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具體問題這2個方面展開,并“要以創建法治城市活動為主導,完善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建立健全有效預防、減少和消除社會矛盾的體制機制”②。考核評價的內容既應指向城市法治建設的具體工作層面,還應關涉指引具體工作之法治思維的價值取向層面。故而設計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體系時既要確保評價體系本身設計在建設目標、基本要素、考核指標權重等方面的科學性;還要強調考核評價結果的應用性,將城市法治建設評價結果具體適用于所在城市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績效考核,讓全面法治化的實現程度與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業績衡量直接關聯。
二、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體系的基本原則
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體系作為一種規范體系,在構建過程中應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以確保各類考核評價具體工作在基本觀念、功能、目標上保持相對一致。
(一)統一性與地方性相結合
首先,構建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體系應遵循的統一性原則在于實現整體法治中國建設評價體系與局部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體系在內在邏輯上的相對一致。城市法治建設深深植根于法治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它是一個在概念和邏輯上達致統一、自恰的周延命題,是法治中國建設在不同地方、不同城市的具體呈現。當前已經“形成了法治指標評估、大公開與陽光政務、打黑除惡、廉政風險點的排查與控制等法治城市建設模式”③。立足于差異化法治城市建設模式開展城市法治建設評價的同時,具體的城市法治建設評價體制機制不能與全國性評價體制機制相矛盾,必須符合后者的基本精神與要求。其次,構建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體系應遵循的地方性原則在于整體法治建設評價一般規律須與局部城市法治建設評價實踐達致有機統一。在法治建設評價普適性一般規律指引下開展所在城市法治建設評價工作,還應強調對不同城市、個別地方之特殊規律的具體依循。開展城市法治建設評價應著眼于所在城市法治建設中的具體問題,以實事求是的精神,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客觀評價達成系列城市法治建設規劃、規劃的實施以及城市政府執行結果相關監督措施之各項具體工作,推動所在城市治理實現全面法治化。
(二)系統性與開放性并重
首先,構建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體系應遵循的系統性原則在于相關評價既應涵蓋城市法治建設的全部領域,又應涉及城市法治建設的各個構成要素。在把握所在城市法治建設宏觀大局而開展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工作同時,還應注重設定正當、合理的實施評價之具體步驟與程序環節。應通過有序的評價流程設定推動城市法治建設實現科學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并在實踐中依據系列城市法治建設規劃步步推進,方能取得城市法治化治理的整體最佳效果。在某個領域、具體環節的“單兵突進”式、“運動”式評價或許可取得一時之效而實現某方面城市法治建設工作的即時整頓、改觀,但忽視評價工作整體協調性的做法終究難以謀求城市法治建設工作全方位、長遠的發展。“此情形下只能走漸進式法治發展道路,不能也不太可能一蹴而就”①。故而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應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穩扎穩打、步步推進、不斷積累,方能取得成效。其次,構建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體系應遵循的開放性原則在于強調循序漸進地開展相關評價工作的同時還應注重引入其他國家和地區城市法治建設評價的有益經驗。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應以開放的姿態,批判性借鑒和吸收各類既有經驗,進而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模式。當然引入、借鑒不應是全盤照搬的,應立足于系統性原則,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上采取逐步國際化、本土化的策略。實現中國式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的兼收并蓄、推陳出新,甚至回饋至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實踐而提供中國經驗與參考模式,“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世界政治和國家發展模式,進一步豐富全球法制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多樣性,為人類政治和法律文明的發展作出新貢獻”②。
(三)領導機制與工作機制相協調
首先,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領導機制是構建相關評價體系的前提。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直接關涉到黨委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和城市建設法治化的具體相對人對城市法治建設成效的滿意度。開展相關評價工作需要強有力的領導力量來推動。“將法治建設各項工作置于黨的領導之下,才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才能更好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鞏固黨的執政地位”③故而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中的領導機制應是所在城市黨委及上級黨委領導下的分工合作制,在黨委領導推動下完成上級職能部門審核監督評價與同級職能部門交叉互評。充分運用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去影響、推動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工作的具體開展。其次,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工作機制是構建相關評價體系的關鍵。“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④開展相關評價工作應運用法治方式建立工作目標責任制,明確各類評價主體的職責權限,實行責任追究制以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由于城市建設法治化本身既是以一個整體形象展現出來,又是由各具體部分和領域的法治狀況來構成。“既包括法治的理論、思想、觀念、意識、思維方式等精神性的隱性存在形式,又包括法治的種種規范、制度與組織架構等物質性的顯性存在形式,還包括了通過社會秩序為直觀面貌體現出來的法治的動態實踐狀況及其實際社會效果”①。故而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工作機制設定還應堅持宏觀設計與微觀展開、整體推進與部分落實的協調與統一。所在城市地方黨委、政府必須就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工作做出長遠規劃和宏觀設計,以確定相關評價工作欲達致的城市建設法治化之基本目標,進而通過開放、多元的評價工作而凝聚所在城市建設法治化的廣泛社會共識。
三、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體系的主要內容
各地城市建設法治化的實踐事項雖不盡相同,但評價體系大體上可從評價組織、評價技術、評價內容這3個方面來具體設定。
(一)評價組織
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的組織體系應與政府績效評價組織體系是互通互聯的。皆可從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流程與結果應用這4個方面來予以設定。其一,評價主體設定。可分為內部評價主體與外部評價主體。內部評價主體來自組織開展城市法治建設的相關職能部門,包括上級職能部門審核監督評價與同級職能部門交叉互評2個方面,考核結果權重比各占50%。外部評價主體來自市民、輿論媒體、非政府公共組織等城市法治建設的具體相對人,包括定額問卷隨機匿名評分與各方代表聽證會公評2個方面,問卷匿名評分可設定更高的考核結果權重比。其二,評價對象設定。評價對象即為承擔城市法治建設職責的所在城市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以及工作人員。不同對象就系列城市法治建設規劃、規劃的實施以及城市政府執行結果相關監督措施的達成情況,依職能分工、職責權限分別承擔相應的考核責任。其三,評價流程設定。評價流程即實施評價的具體步驟與程序環節。設定正當、合理的評價流程本身就是政府績效評價的應有之義,應強調總體評價流程簡單化、透明化,具體步驟環節設定凸顯可操作性、便捷性與低成本性。不能因過于繁復的評價流程設定給評價主體、評價對象增加不必要的工作負擔與經費開支。可通過評價流程信息化、數據化、共享化,切實提升評價工作效率。其四,結果應用設定。評價結果固然重要,且必須與評價對象的績效考核直接掛鉤。但是評價本身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評價結果的應用還需包括結果反饋,及時將評價結果、問題所在、原因分析等信息返回給評價對象,促成各類評價對象后續城市法治建設工作實效逐步改觀才是推進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工作的初衷。
(二)評價技術
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的相關技術手段應包括指標體系、指標權重、指標評分、評價周期與技術路徑等要素。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的指標體系必須反映所在城市法治建設的內在本質和價值要求,“符合被評價對象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指標名稱、涵義、內容、計算范圍、計量單位、計算方法、指標數量、指標權重等符合科學原則的要求”②。“執政指標、立法指標、行政指標、司法指標、普法指標、基層民主指標、經濟法治指標、法律服務指標、社會管理指標、監督指標”③這10個一級指標可參考列為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的具體方面,就其達成情況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層級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模糊數學分析法、神經網絡分析等工具”④來設定相應指標權重、指標評分、評價周期與技術路徑。具體而言,設定城市建設法治化評價技術應圍繞下列事項展開:其一,所在城市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實施系列城市法治建設規劃相關職責的作為(投入與產出)情況;其二,評價重過程、重增量變化甚于結果,應特別強調評價周期內相關指標的前后變化量;其三,規劃的實施及城市政府執行結果相關監督措施的達成有其滯后性,評價周期不應恪守傳統的年度考核,可實施跨年考核或3年左右的階段性考核;其四,評價過程應是開放、多元的,相關技術元數據、源代碼在充分尊重、保護相關知識產權的前提下,可向公眾適當開放參與技術設計、技術升級的空間。
隨著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對學且的評價方法也隨之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因此,對學且進行素質綜合評價就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通過科學的評價,可U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睡我,完善自我,建立自信,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郎全面發展。而且,通過對學生實施素質綜合評價,百以促進教師素質和品德的提高,促使教師更加適垃素質教育。在對學生進行素質綜合評價的過程中,彩不斷地嘗試和探索,積累了幾點經驗。
一、轉變教師觀念
教師是學生素質綜合評價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實施學生素質綜合評價,關鍵是轉變教師的觀念。教師只有認清了素質教育及課程改革的形勢,更新評價觀念,認識到素質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是堅持彰育機會的人人平等,是對每個學生寄予成才希望,咳起他們的自信心和進取心,才能更好地去組織及實施素質教育綜合評價,才能徹底丟掉以成績論高低、以師生的主觀印象為評價內容的評價方式,才能使素質教育綜合評價之路越走越寬,不斷完善和提高。
二、轉變家長觀念
實施素質教育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是基礎教育全方位的整體性改革。作為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家長歷來所認可及重視的就是以學習的分數來衡量孩子的好壞,因此,要實行素質教育綜合評價,取消對學習成績的百分制而變為等級制,取消一次性評價而變為“形成性評價+綜合性評價”,使家長轉變觀念。只有這樣,家長才能夠理解、支持、全面配合,我們的素質教育綜合評價才能順利進行。
我曾經教過這樣一個女學生,她上課聽講認真,回答問題積極,各方面表現都非常積極,但由于她父親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總認為只有考試成績高才能證明自己孩子學習好,所以她背上了很重的思想包袱,以至于只要一有測試她就緊張,成績總不太好。家長看到這種成績總是怒不可遏,就暴打孩子,于是孩子就更加緊張,結果造成了惡性循環。針對這種情況,我找來了家長,先把孩子的優點給家長做了詳細介紹,家長聽了以后非常高興,自然容易接受了我的建議,于是,我借機指出他的觀念是造成孩子成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家長聽了我的分析,心悅誠服,認識到了自己觀念的錯誤,轉變了思想,改變了自己評價孩子的方法。孩子的思想負擔減輕了,測試的成績很快提高了。
評價實踐中成功的案例讓我看到了轉變家長評價觀念的實效性,因此,我更加努力探索轉變家長觀念的有效途徑。為了轉變學生家長的觀念,我采取了開家長會、座談會、輔導等形式引導家長學習、認識綜合評價,并且注意正確、合理地使用家長評價,使家長支持、配合教師工作。實踐證明,在學生素質綜合評價中,轉變家長觀念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家長觀念的變革,使素質教育綜合評價得以順利進行。
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在評價中,學生也應該成為主體,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合作者。
素質教育綜合評價的各項指標都要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前提,又為學生的發展而服務。學生參與綜合評價,能夠使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及自信心,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在實際的評價過程中,我努力使學生參與進來。
1.師生共同制定評價方案,選擇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行之有效的方案。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制定的方案,才能更符合學生的發展特點,更能針對學生的各個方面。
2.采取學生自評、互評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的成績與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我制定了學生自我評價表,要求學生每周及時對自己進行等級評價,以使學生能夠對自己一周來的學習、行為等方面及時進行反思,進行自我調整;對于自我約束力差的學生,則由教師及同學幫助他進行自評。
總之,通過學生為主的方案制定、自評、互評,使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及時反思并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從而促進了其各方面能力的不斷發展。
四、采用激勵性語言
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開始。教育語言應當是導火線、沖擊波、興奮劑,要有啟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學生的素質綜合評價,如果用富有情感、充滿美和激勵性的語言撥動學生的心弦,可起到為學生助跑、加油的作用。飽含真情,切中關鍵又恰到好處的評價,是滋潤學生心田的春雨,是指引學生前進的航向燈,其潛在的功效不容低估。
有人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我班的孫月同學性格木吶,不善于表達。針對這種情況,我總是通過在她本子上寫批語對她進行鼓勵,說她的字寫得漂亮,作業完成有進步,她就很高興,便更加認真地聽講,成績也有上升;于是,我又借此在班會課上夸她有了進步。在這種不斷的鼓勵表揚下,該同學不斷努力學習,期末時她步人了班級前列。
的確,每個孩子都希望被人認可,一句積極性、賞識性的評價,會有效地改變學生自我認識的傾向性和自主行為的調控力,甚至可能改變人的一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這樣的事,今天,我們夸這個孩子的手洗的干凈,明天他的手會更干凈。因此,日常我總是隨時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進步之處,及時地進行鼓勵、表揚。從而使學生的進步越來越多,自我約束力也越來越強。
五、注重學生評價的縱向性和發展性
學生之間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讓學生和比他優秀的人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進取心,但同時也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師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應以學生自身的縱向比較為主,以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為輔,以充分關注學生自身的發展進步,讓學生體驗到“只要和自己比,每天都有新的進步,就很了不起”。讓學生通過綜合評價看到自身的成長、進步,看到老師的寬容和鼓勵,找到自信心,從而不斷進步,拉近與優秀學生之間的差距。
隨著學生的年齡變化、知識水平的提高,對評價方案、方式的需要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各個時期的不同需要,隨時改變我們的評價方式,使評價更為全面,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采油方式螺桿泵采油氣舉采油桿泵采油經濟評價
1引言
經濟評價是根據國家的現行財稅政策,分析和預測項目的效益和費用,考察項目的獲利能力、清償能力等財物狀況,以判斷項目財務上的可行性,并根據此優選出項目建設方案的一種評價方法。采油工程方案經濟評價以2001年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的《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勘探開發管道)》為依據,考慮鉆井投資、地面工程建設投資和采油設備投資,以及油田開發過程中的操作成本和稅費情況,由此來分析在此采油方式下的采油成本、采油工程費用、利稅情況以及現金流量情況,得到此采油方式下的投資回收期、內部收益率等經濟評價指標。
2油田基本建設投資
油田基本建設投資指為了開發探明可采儲量,建設用于開采、集輸、儲存油氣和天然氣的設備而發生的費用。主要包括鉆井投資、地面工程建設投資和采油設備投資三個部分。
2.1鉆井投資
鉆井投資=鉆井進尺×每m進尺成本+轉為開發井的探井的勘探投資
鉆井進尺=平均井深(m)×鉆井井數(口)
鉆井井數包括采油井和注水井。
鉆井工程費用包括新區臨時工程、鉆前工程、鉆井工程、錄井測井作業、固井工程、鉆井施工管理、試油工程等。以上費用有條件時可分項進行測算,也可按鉆井每m綜合成本進行計算。鉆井開發成本可根據本油田或相似油田歷史成本測算,并考慮鉆井工藝水平的提高和物價上漲因素進行估算。
2.2采油設備投資
采油設備投資是油田產能中采油工程方面的主要投資,在采油工程方案中應根據所選采油方式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設備。筆者用氣舉采油、有桿泵采油、地面驅動螺桿泵采油方式對M油田N區采油項目進行經濟評價。這三種采油方式下的主要設備及投資估算見表1。
2.3地面建設工程投資
地面工程投資估算的內容、深度和方法按照股份公司石油計字(2000)第131號《石油建設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投資估算編制辦法》執行。
地面建設工程費用指建設項目設計范圍內的建筑物、構筑物、場地平整、道路、豎向布置及其他土石方工程。
設備及工器具購置費用是包括需要安裝或不需要安裝的專用設備、電氣設備、儀器儀表及配合試生產所需的工器具和生產家具的購置費用和設備運雜費。
3經濟評價的基本參數
經濟評價的基本參數主要包括油氣操作成本、期間費用、財務費用、經營成本費用、銷售稅金及附加5個部分組成。
3.1油氣操作成本
油氣操作成本是指對油水井進行作業、維護及相關設備設施生產運行而發生的成本。以同類區塊或相似區塊的操作成本為基礎,考慮開發區塊的位置、開采方式、油藏物性、單井產量等因素,根據項目實際工作量變化,進行項目的成本費用的估算。按成本項目劃分,包括:材料、燃料、動力、生產工人工資、職工福利費、井下作業費、測井試井費、維護及修理費、輕烴回收費、油氣處理費、運輸費、其它直接費、廠礦管理費13項。
3.2期間費用
期間費用主要包括管理費用、攤銷費、礦產資源補償稅、其他管理費用4項。其中攤銷費由無形資產(從開始使用之日起,按照規定期限分期攤銷。沒有規定期限的,按10年分期攤銷)和遞延資產(自投產之日起,按照不少于5年的期限分期攤銷)兩部分組成;礦產資源補償費根據1994年2月國務院令第150號《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管理規定》,按銷售收入的1%和回采系數計取,計算公式為:征收礦產資源補償費金額=油氣銷售收入×補償費費率×開采回收率系數;開采回收率系數=核定開采回收率/實際開采回收率;其它管理費率的取值應結合投資項目的實際情況和企業的實際情況確定,計算公式為:其它管理費用=項目生產工人年工資及福利費×其它管理費用率。
3.3財務費用
財務費用指企業為籌集資金而發生的各項費用。主要包括:①利息。②其它財務費用: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匯兌凈損失、調劑外匯手續費、金融機構手續費以及籌資發生的其它財務費用。③銷售費用:指企業在銷售產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勞務等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以及專設銷售機構的各項經費。
3.4經營成本
經營成本費用屬于經常性支出,何時發生就何時計入,不作分攤。因此,經營成本費用中不包括一次性支出并已計入現金流出中的投資(折舊、折耗形式回收)、攤銷費、借款利息支出費用,避免重復計算。計算公式為:經營成本費用=生產成本費用-折舊費、折耗費-攤銷費-利息支出
3.5銷售稅金及附加
在項目財務評價中涉及的銷售稅金及附加有:營業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其中資源稅額=課稅數量×單位稅額;城市維護建設稅=增值稅(營業稅)×適用稅率;教育費附加=增值稅(營業稅)×稅率
4經濟評價方法
采油方式的經濟評價實際上是采油井的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考察該采油方式的盈利水平。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要計算這種采油方式下的財務內部收益率、財務凈現值、投資回收期等評價指標。下面以M油田N區為例進行有桿泵、氣舉和螺桿泵三種采油方式的經濟評價及綜合評價,評價基本參數見表2,三種采油方式的評價結果見表3、表4、表5。
5結語
結合三種采油方式的產油量,三種采油方式的經濟評價結果為:有桿泵采油投資回收期6.3年,內部收益率:23.17%;螺桿泵采油投資回收期:6.8年,內部收益率:20.67%。目前M油田普遍采用有桿泵采油就有明顯的收益,因此建議N區采用有桿泵抽油的生產方式。
參考文獻
區內出露沉積地層有晚太古代變質表殼巖即雙山子巖群茨榆山組、中生代火山沉積巖及第四系殘坡積物,由老至新分述:晚太古代變質表殼巖:分布在礦區的中東部,呈帶狀北北東向展布,南北長約1400m,東西最寬約700m,面積約0.7km2,周圍被變質深成巖包裹,呈一個規模較大的俘虜體產于變質深成巖之中,總體呈單斜產出。2線以南地層走向近南北,傾向西,傾角70°~84°;2線以北地層走向漸變為北東38°,傾向南東,傾角75°~84°。巖石組合主要為角閃變粒巖夾黑云變粒巖、云母片巖和磁鐵石英巖。根據巖石組合特征,按巖性對比,其地層年代相當于晚太古代雙山子巖群茨榆山組[1]。其主要巖石特征:1)角閃變粒巖:巖石呈層狀或似層狀產出,空間分布穩定。巖石呈灰黑色,細粒變晶結構,變余晶屑結構,變余微層理構造。主要礦物為普通角閃石,含量25%~30%;斜長石占50%~55%,石英20%~30%;含少量黑云母。局部黑云母含量增高,過度為黑云母角閃變粒巖。2)云母片巖:主要分布在9~13線間,為Ⅱ號礦體直接圍巖。巖石呈灰色~灰白色,細粒鱗片變晶結構,片狀構造。主要由絹云母、白云母、黑云母、石英組成。云母和石英合計含量一般大于90%,含少量綠簾石,副礦物有磷灰石,金紅石、梢石、鋯石。礦物顆粒較細。中生代火山沉積凝灰巖:分部在礦區西南部,呈角度不整合覆蓋在變質基底之上。屬燕山早期巖漿活動的產物,巖石呈灰紅和灰綠色,火山碎屑狀結構,不明顯的流紋狀構造[2]。第四系:由殘坡積和沖洪積物組成,主要分布在山間溝谷中,厚度一般2~5m。
1.2構造
區內構造復雜。太古代晚期,受區域變質作用改造,區內巖石普遍發生塑性變形;變質表殼巖形成一系列小型揉皺和褶曲;變質深成巖和變質深成侵入體形成一系列透入性面理和片麻理;構造線總體走向為北北東。中生代晚期,該區巖漿活動強烈,伴隨響山巖體侵位,構造活動以脆性斷裂為主;區內變質表殼巖總體為一單斜構造[2],礦區內斷裂構造不甚發育,主要有兩條斷層,即F1、F2。
1.3巖漿巖
區內巖漿活動強烈。太古代晚期巖漿活動,形成變質閃長巖及混合巖等變質深成巖,構成安子嶺片麻巖套。中生代晚期,巖漿活動以響山花崗巖侵入為主,伴隨一系列基性-酸性巖脈產出[2]。變質閃長巖:屬太古代晚期變質深成侵入體,主要分布在礦區中西部,與變質表殼巖和混合片麻巖呈侵入或構造接觸關系。原巖為閃長巖-石英閃長巖。變質閃長巖呈淺灰色。變余半自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局部呈片麻狀構造。混合巖:屬太古代變質深成巖,為變質深熔作用或原地重融的產物。主要分布在礦區的北部,面積較大,構成安子嶺穹窿的主體。與變質表殼巖呈侵入或構造接觸關系。巖石呈淺肉紅色,風化后呈灰白色,變晶結構,
2廟溝鐵礦工程地質分區勘查
2.1南幫邊坡地質勘查
10線以南范圍內屬礦區南幫,組成邊坡的巖體呈淺肉紅色,中粒花崗結構,斑狀構造,南幫斑狀花崗巖為主,受結構面切割巖體成塊狀結構。南幫敞口越小,彈性力學的泊松效應形成的“圈谷”環向的約束作用越明顯,裂隙處于閉合狀態,邊坡整體穩定性并不一定降低,而且深部邊坡巖體一般比較新鮮,風化弱,質量好于淺部,同時爆破震動和水的侵蝕弱,沒有其他構造控制的情況下,穩定性較好[1]。
2.2西幫邊坡地質勘查
西幫邊坡巖性分布較為復雜,且邊坡高度加陡,是該項目研究的重點區段。該區邊坡巖石節理發育明顯并具有明顯的球狀風化特征。西幫南區(4~10線)和西幫北區(1~4線)邊坡巖性特征差別較大,4~10線巖體顏色灰褐色,1~4線巖體呈淺肉紅色,風化后成灰白色,兩種巖性有明顯差異。因此,分別對4~10線西幫南區和1~4線西幫北區進行詳細勘查[1]。西幫南區(4~10線)勘查結果:4~10線范圍內巖石,節理較為發育,大部分節理走向與邊坡傾向近乎平行,次生卸荷裂隙發育,邊坡表面巖體破碎較為嚴重,成塊狀-散體結構,風化崩落巖石碎塊較多。8~10線有F2斷層經過,在斷層帶上下盤附近巖體較為破碎,同時潛在多組結構面和斷層組合,存在局部單臺階的楔狀危巖體。10號勘探線附近東西方向有一排水溝,流經臺階處有明顯的滲水痕跡,礦山應做好防排水工作,防止滲水產生臺階局部滑落。雖然該區段的巖體結構面比較發育,但巖性為角閃變粒巖,巖塊的強度較高。西幫北區(1~4線)勘查結果:礦區西幫北區1~4線邊坡,巖體呈淺肉紅色,風化后成灰白色,此處巖體主要以變質閃長巖、混合巖為主,此帶主要由片理化很強的陽起石片巖組成,局部充填石英脈,走向340°~10°,傾向西,傾角約79°,0線以北傾向南東,其中變質巖風化強烈,微斷裂和節理密集發育,片理化帶寬12~25m,巖圖1西幫北區片幫滑移帶示意圖塊強度很低,侵水后強度更低。該處片理化帶曾于2006年發生過厚2~3m的2~3個臺階的片幫滑坡(見圖1),表明該處巖體穩定性較差,擴幫加陡過程中應密切監控該處的邊坡穩定。0~4勘探線之間,564水平以上筑有高8m的砼壩。靠近砼壩北側邊坡巖體破碎,局部臺階風化成散體土狀,壩體及臺階表面雨水沖刷痕跡較為明顯,并存在與臺階走向平行的裂縫。
2.3東幫邊坡地質勘查
東幫巖體以角閃變粒巖為主,巖石呈灰綠色,風化后局部呈灰色,主要由斜長石、角閃石、石英組成,含少量綠泥石。結構面發育,存在兩組貫通性較好的節理,0~2線有地下水聚集涌出,礦山已鋪設排水管道[1]。
中圖分類號:G3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前言
職稱論文在職稱評審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人力資源部職稱評審委員會在職稱答辯之前都規定了申報論文的具體要求和評分標準。參加職稱答辯人員會按照規定要求選擇發表的刊物、確定論文的數目、字數以及內容等,這些都成為職稱評審申報人員得不得不的問題。尤其是在過程中,受時間和工作條件的限制,他們想方設法讓論文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率的方式火速發表,嚴重擾亂了的市場。有經濟能力和關系的參評人員,可以通過關系在不同的期刊不同的時間分別發表多篇內容雷同,質量不佳的論文。在職稱評審之前,管理人員都要對參評者進行專或獲獎論文資格審查和打分。論文的數量、檔次、對相關專業影像程度都會在職稱評審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職稱存在的問題
首先,發表論的動機不純,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評審。一些參評人員始終認為本身工作能力的高低才是最重要的,論文能否發表以及論文質量的高低都不能說明問題,論文寫的好工作未必就能干的好,工作干的好寫論文水平不一定高。他們認為只要工作干好職稱就成評好,不重視將工作中的終結落實到理論上。這就導致了發表職稱論文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很明確:只是單純滿足職稱評審的量化打分要求。長此以往,這種做法就會讓專業技術人員在工作中失去撰寫論文、搞科研、做總結的動力,完成的論文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是應景之作而已。這就會讓論文的發表流于形式失去意義。其次,審核論文草草了事不夠仔細。工作人員在審核論文是不關心其質量,只看論文是否是、第幾作者、發表在何種檔次的學術刊物、是否屬于核心重點期刊、重復率多少。不會去審查參評人員的論文質量,只是簡單的確定“有沒有論文”。參評人員只要達到職稱評審規定的數目以及期刊的規定,就相當于完成論文審查這一項。至于論文是通過何種渠道發表、重復率有沒有很高、是否抄襲他人都不重要,審核的關鍵是有論文就可以了。參評人員和評審人員往往最容易忽視論文其本身的價值。所以,論文的內容、論文的水平才是至關重要的,通過論文的水平去客觀的了解和認識相關領域學科,了解參評人員。綜上所述,職稱論文背后顯露出的各種相關問題,其問題的本質不在于論文本身,而是相關審查監督的機制不夠,所以相應的解決方案當然不是扼殺,而是要增強相關審查機構檢查論文質量的力度。
三、提高職稱質量具體做法
第一,要對論文的質量進行初步評定。條件允許可以組織成立職稱論文評定委員會或者專家組對參評的職稱論文進行綜合審查,著重檢查論文研究的方向,是否和參評人員從事工作領域相關,是否是對相關領域的某一問題或現象進行論述。至于論文的篇幅就可以酌情而定,只要把要闡述的問題說明清楚,解決的辦法表達完整,達到撰寫論文的目的就行就可以。
第二,對論文作者真實性進行身份驗證,也就是看該論文是否是本人所寫或者參與其中。只要審核人員認真審查,調用多種渠道例如網絡資源搜索和檢測論文等就一定會得到正確的結果,從而“冒牌職稱論文”也會得到相應的遏制。網絡在論文管理監督方面中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好的利用網絡手段可以營造一種良性循環的職稱論文學術氛圍,所以,在這里建議審查人員應該多多利用網絡平臺作為管理監督論文的一個重要的科學手段。
近年來,隨著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中職英語課程教學在觀念、教材、教法、學法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職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職業英語課程要建立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中職英語教學評價的現狀調查
中職學生由于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部分學生厭倦英語學習。英語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評價方法,導致英語教學評價呈現以下的基本特征。
1.評價主客體單一。整個課堂中的評價活動幾乎都限于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沒有學生對學生、學生對教師、學生自我、教師自我的評價。
2.評價方式傳統。通過課堂上教師提問讓學生或集體或個別回答完成。
3.評價內容淺顯。在評價中,教師對學生陳述性知識的評價占絕大部分。WwW.133229.COm
4.評價層次較低。教師對學生評價主要強調陳述性知識的回憶。
5.評價作用甚微。教師通過提問所進行的對陳述性知識的評價對于促進學生發展是表面化的、膚淺的。
二、中職英語教學評價的理論基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由七種緊密關聯但又相互獨立的智力組成,它們是言語、音樂、邏輯、視覺、身體、自知和交往。加德納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多維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視野和方法。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終極關懷的目的下,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
三、中職英語教學評價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主體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評價應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為出發點。評價應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應有助于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不斷發展。同時,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自我評價對學生能力發展的意義,不斷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2.評價形式多樣化。在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評價形式應是多種多樣的。根據中職生的基礎和學習特點,在課堂中可舉行“課堂學習活動評比”“課堂觀察檢查表”“學習效果自評”“平時檢驗”。課后可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還可舉辦英語詞匯、歌曲大賽、演講比賽和故事大賽等。在各種形式的活動中,體現學生參與評價的主題過程,實現自我選擇、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3.評價方法靈活化。在日常的形成性評價中,應建立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應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給予學生多次評價的機會,允許學生在更充分的準備之后,再次參加評價。評價的目的重在促進評價對象的轉變、發展和提高。因此,應注意評價的正面鼓勵和激勵作用,引導學生表現自我、增強自信、體驗成功的喜悅。
4.評價內容表格化。在教學評價的內容方面,應以各種表格的形式,將評價的內容分類歸納,逐步、按時地完成。例如學期初或單元教學開始的問卷調查表,課堂內的學生自評表、小組互評表、課堂表現積分表、單元測試評價表、學習進步曲線表、課堂外的英語小組活動測評表、家長評議表、作業完成情況自評表,教師課前、課中、課后評價表、測試評價表等等。這樣,學生學習的課堂氣氛形成了,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總之,職業學校英語教學評價是英語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無論我們采取何種評價方式,都應注意評價的正面鼓勵和激勵作用,科學合理地進行評價。通過評價的過程與結果,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及時總結,要讓學生感到教師施行的評價是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劉道義,等.新高中英語教與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
濕地水環境系統是一個豐富完整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態環境之一。因此選擇適當的評價方法,對濕地水環境質量進行評價與分析顯得尤為重要。濕地的水環境狀況受多種因素影響和控制,各參數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故有必要對其進行多種參數的綜合評價[1]。目前常用的水質評價方法有簡單指數法、綜合污染指數法、模糊數學法等,但不能有效提取現實污染因子[2]。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將多個指標標準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簡化了統計分析系統的結構,它是在確保不損失原有信息的前提下,將多種影響水質的指標重新組合成一組新的、相互之間無關的、較少的綜合指標,來反映指標的信息環境保護論文環境保護論文,以達到降維、簡化數據和提高分析結果的可靠性的目的[3]。Wenning[4],Battegazzore[5],Voutsa[6]等早于1994年和1995年已經將主成分分析方法廣泛應用于流域水質分析評價中;劉小楠[7],萬金保[8]等人分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河流水質進行評價論文的格式期刊網。然而,在扎龍濕地水質監測評價方面,大多數研究限于湖庫富營養化及單一指標的監測和評價,大多采用某一指標超標率進行報道,對扎龍水環境進行綜合評價,除周林飛等采用灰色聚類法對其水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也未見其他報道。文中采用SPSS軟件,參照主成分分析建模的基本原則和步驟,探究扎龍濕地水環境惡化的主要污染成因和主要污染斷面,以期為扎龍濕地水環境治理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
1 水質評價中的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種數學變換方法,它把給定的一組相關變量通過線性變換,轉化為一組不相關的變量(兩兩相關系數為0的隨機變量),在這種變換中通過保持變量的總方差不變,同時使新變量具有最大方差,稱為第一主成分;具有次大方差,稱為第二主成分。依次進行,原來有M個變量就可以轉換出M個主成分,方差逐漸減小且與此前的主成分都不相關[9-10]。原始變量:X1, X2 , X3 環境保護論文環境保護論文,X4,…,Xm; 主成份:Z1, Z2 , Z3 ,Z4,…,Zn,則各因子與原始向量的關系可表達成[11]:
X1=B11Z1+B12Z2+B13Z3…B1nZn+e1
X2 =B21Z1+B22Z2+B23Z3…B2nZn+e2
X3 =B31Z1+B32Z2+B33Z3…B3nZn+e3
…
Xm=Bm1Z1+Bm2Z2+Bm3Z3…BmnZn +en
寫成矩陣形式:X=BZ+E
主成分分析法在水質評價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建立綜合評價指標,評價各采樣點間的相對污染程度,并對各采樣點的污染程度進行分級;二是評價各單項指標在綜合指標中所起的作用,指導刪除那些次要的指標,確定造成污染的主要成分[7]。
假設有n個水體樣本,每個樣本共有m個監測指標,則可構成n×m的數據矩陣(n<m):
具體分析步驟如下:
a)將各變量χnm標準化以消除量綱影響。
b)在標準化數據矩陣的基礎上計算原始指標相關系數矩陣R。
c)求相關系數矩陣R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確定主成分。
d)確定主成分的個數。
e)確定綜合評價函數。
2 扎龍濕地水質評價
2.1 樣本點及監測指標的確定
扎龍濕地位于松嫩平原烏裕爾河和雙陽河下游,黑龍江西部,地跨齊齊哈爾市、大慶市、富裕縣、林甸縣、泰來縣,地標為 E:123°51′-124°37′,N:46°48′-47°31′。該濕地面積2,100 km2環境保護論文環境保護論文,屬于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年均氣溫2℃-4.2℃,1月極端最低氣溫-43.3℃, 7月極端最高氣溫39.0℃,年均降水量402.7 mm。典型沼澤植被為蘆葦、苔草,其中蘆葦濕地面積占80-90%[12]論文的格式期刊網。扎龍濕地是我國最大的以鶴類等大型水禽為主體的珍稀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丹頂鶴最重要的集中繁殖棲息地。近年來,旅游開發及濕地周邊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的排放,天然降雨量與上游來水量減少等諸多原因導致扎龍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因此綜合系統評價扎龍濕地的水質對丹頂鶴的繁衍保護,及創造人類良好的生活環境尤為重要。
依據地表水監測采樣斷面布設原則,于扎龍濕地流域布設代表性水質監測8個斷面,選取Mn、Pb、Zn、Cu、SS、硫酸根、總磷、磷酸根、酚、TOC、總氮、氨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共14項監測指標進行監測評價。監測斷面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監測斷面信息
Tab.1 sampling information
序號
名稱
地標
季節
Temp/(℃)
DO/(mg/l)
Ph
A
龍安橋
E:124°22.791′, N:47°21.752′
夏
20.2
12.39
7.63
B
東升水庫
E:124°29.826′, N:47°18.025′
夏
19.02
11.5
8.5
C
龍湖
E:124°12.750′, N:47°10.796′
夏
17.39
12.52
8.96
D
仙鶴湖
E:124°13.950′, N:47°11.727′
夏
19.05
7.88
8.36
E
克欽湖
E:124°18.793′, N:47°20.187′
夏
17.94
13.08
8.44
F
特勒橋
E:124°00.790′, N:47°00.202′
夏
20.06
13.21
8.54
G
林甸排污口
E:124°50.214′, N:47°10.487′
夏
20.69
6.96
8
H
翁海排干
E :124°13.813′, N:47°15.281′
夏
近年來,核心期刊在教育領域、科研領域、期刊出版領域已成為普遍關注的焦點。學術論文必須發表在核心期刊上才可以用于職稱評定,這已成為不是國家標準的國家標準和投稿的指南針。核心期刊對職稱評定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在職稱評定中的正面作用和負面作用已引起各學術領域的重視。
一、核心期刊的由來及功能異化
作為文獻計量學的一個概念,核心期刊是20世紀30年代由英國文獻學家布拉德福(B.C.Bradford)提出的。他按照臷文密度將專業期刊劃分為對該專業最有貢獻的核心區域(nucleus)和論文數量與之相等的幾個相繼區域,將密度最大的核心區域的期刊稱為“核心期刊”。60年代,美國文獻計量學家加菲爾德(E.Garfield)用類似方法從引文角度證實了核心期刊的存在。在我國,對核心期刊是應用研究在先,而理論研究在后,這與我國的國情及社會發展背景是密切相關的。我國對核心期刊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80年代進入發展階段,當時由于期刊品種的劇增和價格的上漲,我國各圖書情報機構的期刊訂購工作遇到了許多困難,在經費普遍緊張的背景下對期刊的訂購與剔除、館藏期刊結構的優化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其初衷是為圖書館期刊的采購和館藏提供參考依據,并在客觀上宣傳期刊,促進學術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已日趨成熟。1992年北京大學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一版),隨后又于1996年、2000年、2004年分別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因而核心期刊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特別是隨著文獻計量學研究的發展,核心期刊的研究進一步升溫。當時的定義為:某學科(或某領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發表該學科(或該領域)論文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轉率和流通率)較高、學術影響較大的期刊。迄今為止,已發展為4種有代表性的觀點:①某刊是否某學科或專業核心期刊,主要在于它是否集中刊登了該學科的文獻,而成為學科的主要文獻信息源;②核心期刊是高質量高水平期刊;③核心期刊指的是刊載與某一學科有關的信息較多、水平較高、能夠反映該學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動態、受到該學科專業讀者特別關注的期刊;④核心期刊是指發文質量高,情報含量大,被摘率、被引率和借閱率都較高,被公認為代表著學科當代水平和發展方向的期刊。
核心期刊的地位日益上升,應用范圍逐漸擴大,遠遠超出了圖書情報系統,而在職稱評定、學術論文評價,乃至于研究人員工作量計算等方面的作用凸顯,從而它由評價對象和采集、檢索信息的工具變成了評價尺度,由最初的為圖書資料部門利用有限的經費建設優質館藏提供參考,變為評價期刊質量優劣、論文水平高低、職稱晉升與否的依據。不少單位明文規定,科研論文必須發表在核心期刊上才可以用于年度考核和職稱評定,否則是廢紙一張。
二、核心期刊對職稱評定的正面作用
核心期刊已經過了幾十年的實踐,說明它有一定的客觀性、科學性和公正性。是一種客觀的、公認的、在本學科具有權威性的刊物,這類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能代表本學科發展動向和發展前沿水平;核心期刊整體水平高,因而它具有整體評價功能;核心期刊本身具有競爭性,并非“終身制”。必須承認,將核心期刊引入職稱評定,是職稱評定的一大進步。
將核心期刊作為量化評估,總比論資歷、憑印象的職稱評定要公平得多,客觀得多。
在此之前的職稱評定由于沒有可參照的標準,其中摻雜了很多人為因素,成為多數人最頭痛的事。為了晉職稱,不僅要寫文章,還必須要發表在核心期刊上,但核心期刊的數量是有限的,而且有些專業的核心期刊非常少,不得已時要放下尊嚴,拉關系、走路子。只要關系夠了,“內部發行”刊物上發表的文章也可作為“公開發行”刊物對待,于是有些人東拼西湊、到處“搭車”湊數也可蒙混過關。另外還有人情分,只要人緣好,即便文章少,且少有第一作者的論文,也能晉升。有的單位請客送禮甚至送紅包,從而造成學術界勾心斗角,風氣惡劣,歪曲了職稱評定的真正意義。
現在許多單位制定了本單位的晉升、考評的重要期刊目錄,有的擴大到核心期刊的幾種版本,有的只列出權威期刊目錄,對核心期刊的權威性作了變通處理,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強調核心期刊的作用。雖然“以刊評文”也有其不合理性,但以前使用的一些標準更不科學,更帶有主觀性和隨意性,而且還會受到各種人際關系的干擾。引入“核心期刊制”起碼使職稱評定工作逐漸走向有章可循,使申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預期的目標。
三、核心期刊對職稱評定的負面作用
自從核心期刊與職稱評定掛鉤以來,人們對核心刊的關注大大超過了對作者文章質量的關注。不少單位還將核心期刊分為若干等級,并確定相應的量化分數及獎金額度,將核心期刊的載文及數量作為學位授予、職稱晉升、成果獎勵等的認定依據而不是參考依據,及至引申出學術能力、水平、價值的量化指數而非參數。如此情形已經超出了核心期刊的本能負載,并且干擾了其積極作用的發揮。使核心期刊染上了功利色彩,成為了發表學術論文的指南針。在一些部門核心期刊被使用者當作一種不用細讀具體文章,不必懂得某一專業知識,也不必具備某一專業造詣,就可以劃定文章價值的方法,并由此決定一個人的學術水平,繼而決定一個人的學術地位———技術職稱。
核心期刊引入職稱評定工作中,首先造成某些學科間的不公平競爭。某個學科的核心期刊可能多,某個學科的核心期刊可能少,某個學科甚至沒有;有的是月刊,有的是雙月刊或者是季刊。這種不公平競爭使原本實力強但核心期刊少的學科陷于尷尬境地,有時某一實力弱的學科發表的核心期刊論文竟可以數倍于另一實力強的學科,使被考評人的職稱評定屢屢受阻,有的只好導致各學科想方設法盡量擴大自己核心期刊的數量,或努力加入核心期刊確定者的行列。由于各學科的核心期刊數量不均,造成互相攀比,有的單位只好把不是核心期刊的刊物算作本單位的核心期刊,但最終怎樣量化、怎樣制定獎金額度又成了問題。有些單位還將核心期刊引入學科管理者的考評,使這一競爭愈加激烈和殘酷。
核心期刊用于職稱評定,簡便、易行、方便、快捷,可以用短時間掌握由復雜勞動帶來的復雜判別問題,大大提高了執行的可行性,對職稱評定的管理者和評委們來說,是一件越來越好操作的事。許多學術單位和部門在評職稱、評獎等實際操作時,往往出現過分拘泥于形式,忽視內容的傾向。
只看論文是否在核心期刊上,忽視各種核心期刊之間的差別和同一核心期刊上不同論文之間的差別。論文的質量由核心期刊的編輯認定,職稱評定由核心期刊來定,職稱評定時只需核對一下是否是核心刊即可。實際上職稱評定是被核心期刊左右,而不是被評委左右,核心期刊在起主要作用。從某一方面說,是把權利給了核心期刊的編委和編輯。論文的學術水平評價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從以上分析看,用核心期刊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實質是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內容,難以達到全面、客觀、公正、科學的評價目的,勢必會使論文成果的評價出現偏差。
在職稱評定中,重視文章本身的質量,才是真正尊重職稱申報人的能力和價值。不少優秀論文由于作者沒有較高的自信心,致使在普通學術期刊上。由于核心期刊四年評一次,有可能作者的投稿期刊被評下來,最終在職稱評定中不算數。另外,近年來由于學科的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出現了一些新整合的學科和邊沿學科,有的學科也有了自己的刊物,但沒有入圍核心期刊,致使學人們改寫其他專業的稿子,投給核心期刊,最終影響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職稱評定與核心期刊聯系在一起后,也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職稱評定越來越注重核心期刊數量,而忽視了工作業績和工作質量,這會大大挫傷很多人鉆研業務、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的積極性。比如,老師不重視如何教書育人;臨床醫生不重視如何提高醫術解除病人痛苦等等。
對本職工作不精益求精,得過且過,而將更多的時間放在“進攻”核心期刊上。長此下去,會對某些領域產生不良后果,背離將核心期刊引入職稱評定工作的初衷。
四、結語
核心期刊在職稱評定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越來越多學人們的重視,尚有待于在今后的職稱評定工作的運作中日益規范,不斷完善,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并希望能夠盡快地建立健全一套能夠對“學術論文水平”進行評價的評價體系,以找到更科學、更合理、更公平的運作方式和參照標準。
參考文獻:
[1]馬智,劉衛國,趙建逸。核心期刊及其功能異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4,15(4):378-380.
[2]黨亞茹。論核心期刊的評價功能及其局限性[J].情報雜志,1999,18(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