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4: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自主實驗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在實驗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增強學生主體意識,讓學生感到學習的快樂
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獲取知識。因此,教學活動設計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和認識化學現象,并有效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到化學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消除學生對化學的畏難情緒,使其感受到化學學習的快樂,積極參與探究學習,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例如: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氧氣的性質與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與性質實驗等。讓學生分組自主實驗,探究,根據實驗目的進行設計和操作,在自主實驗中體會知識把握技能。最后讓學生互相交流,然后師生共同作出評估。
三、注重意外實驗和實驗的改進,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精神
在化學實驗中,應一絲不茍,必須刨根問底,做實驗的有心人。在實驗結束后,認真分析總結,提出一些新的實驗思路,這樣不但對相關概念和現象及原理熟記于心,而且還會激活思維,培養靈感,激發創新欲望。例如:Cu2+在水溶液中顯藍色,在做CuO和稀鹽酸反應生成CuCl2溶液有時卻是綠色溶液,學生可就這一意外現象進行探究,也可以做一些實驗的改進。
四、把握好實驗探究中“扶”與“放”,讓學生學有目標,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當學生在探究學習中遇到困難或偏出主題時,及時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讓學生的探究活動少走彎路,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效果。例如在探究鐵生銹的條件時,學生可能猜想與氧氣有關,還有可能猜想與水有關,與二氧化碳有關……不容易猜想到關鍵點上,如果所有猜想都設計實驗驗證,課堂時間不夠,教師可以給以提示,是不是單一因素呢?如果教師不把握好猜想過程中的“放”與“扶”,猜想就成了學生隨便說說,胡亂猜想,造成課堂混亂和失控。
2007年,浙江經濟正處在產業升級轉型期、國際經濟波動期、宏觀調控緊縮期“三疊加”的關鍵時期。相關調查表明,浙江省全省200多萬家民企處境微妙,大量中小企業生存面臨危機,關停并轉增多,許多宏觀層面上的問題僅靠地方政府、企業本身難以解決。現在小企業的處境相當艱難,以往依附大企業結成配套協作的產業鏈正在斷裂,由于受盈利空間的擠壓,大量小企業的生存余地愈加狹小。浙江是中小企業聚集密集地區,是國家經濟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必然對一些企業的發展造成沖擊。如何從經濟困境中突圍成為中小企業面臨的急迫課題。
自主創新是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實現快速發展的發動機,且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發展對技術創新的依賴程度將會越來越高。浙江作為一個中小企業聚集的大省,其發展必然要依靠整個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單個小企業沒有能力或者不能獨立完整技術創新的全過程。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面向市場要求進行研究開發或引進外部技術,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并推向市場,在經濟上獲得較大增長的能力。技術創新能力決定著一個地區長期的經濟發展能力。自2006年初中央在新世紀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確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政方略以后,浙江省隨即也在全省自主創新大會上確立了“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的主攻方向。
作為一個經濟大省,面臨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緊迫任務,面對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把科技進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區域創新、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區域競爭力的中心環節。鑒于此,對浙江省自主創新能力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
2.自主創新內涵
2.1自主創新內涵
國外研究創新的文獻相當豐富,但是很少提到自主創新,原因在于國外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技術實力雄厚,是國際上眾多開創性創新的發源地,其產業的發展走在技術突破的前沿,故而西方學者所稱的創新基本上就是指自主創新。
目前國內對于“自主創新”的理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強調創新的獨立性,代表學者傅家驥(1998)認為,自主創新就是指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產生技術突破,攻破技術難關,并在此基礎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動創新的后續環節,實現技術的商品化,獲取商業利潤,達到預期目標的創新活動。金吾倫(2001)則認為,自主創新是企業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完成創新工作,技術創新所需要的資源由企業投入,企業對創新進行管理。他們強調企業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創新。另一類則強調創新的自主性,這是我國近期學界和政界普遍認同的觀點。如楊起全(2006)認為,簡單地說自主創新就是自己主導的創新,自主創新的實質是掌握技術發展的主導權、主動權,增強未來發展的選擇空間。我國科技主管部門也持相似觀點,青和平(2006)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認為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就要充分體現自主的發展戰略意圖。中國的科技發展必須滿足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需求,最大限度地獲得發展的主動權。
2.2企業自主創新動力的含義
企業自主創新活動決不是一個單個因素決定的偶然的過程,而是涉及由科學技術、經濟、法律、政策以及人作為創新主體的行為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決定的具有一定自組織性的系統動力學過程。
所謂企業自主創新動力,是指推動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各種力量的集合。它回答的是什么因素導致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所謂企業自主創新動力機制是指創新動力的產生及其作用于創新主體產生創新行為的機理,是企業自主創新活動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系統中的各種動力因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互動關系的總和。
企業自主創新動力機制的特點有:(1)能動性,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具有積極、主動、持久的創新要求和創新沖動,從而形成強烈的創新意識,其創新意識是創新活動的前提。只有形成了積極主動的創新意識,才能能動地不斷創新,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2)整體性,自主創新各動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動力機制的形成和運行以各動力要素的動能為基礎,各動力要素功能的發揮又有賴于要素之間的整體協調;(3)相關性,動力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產生了一種功能放大現象,自主創新活動的開展會使動力要素間產生反饋效應,從而推動創新的持續進行。
3.浙江民營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3.1企業發展過程自身原因
(1)區域創新系統內低價競爭的惰性與低技術生存方式,影響了企業創新與產業升級
價格優勢仍然是浙江民企最主要的優勢,據浙江省社科院和浙江省私(民)營企業協會所屬的浙江民營經濟研究院對3000家民營企業的調查i[1]顯示,約有一半的被調查企業選擇低價為其競爭優勢,但也促成了其低價競爭的“惰性”——習慣于向下壓縮成本而不是向上通過增加附加值獲取利潤,即便是引進技術或設備,也缺少對消化和吸收的足夠重視,陷入引進——不消化——再引進的低技術生存方式。
(2)企業R&D投入不足,且配置不合理
技術創新活動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標是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而浙江的比重總體偏低,2006年全省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210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34%,低于全國1.42%的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一般占GDP的3%)相比差距很大,國際專利水平較低,2005年我省每百萬人口擁有的美國發明專利只有0.53件,而國際上24個創新型經濟體每百萬人口擁有美國發明專利的中位值已達77.45件,差距非常大。
(3)企業創新資源缺乏,整體上企業技術創新后勁不足
在被調查的企業中,有38.9%反映資金缺乏是企業目前遇到的最主要困難。出現這種情況,一是由于國有商業銀行存在某種程度上對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貸款歧視”;二是風險投資機制尚不健全;三是我省除了風險投資之外的其它資本市場,包括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等發育滯后。
人才是企業創新所需的又一重要資源。據科技部科技人力資源指數評價指標,浙江省科技人力資源指數僅為51.27%,在全國列第15位。更重要的是企業技術創新缺乏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調查顯示,浙江科技型中小企業中,只有15.8%的企業是科研人員下海創辦的,有56.5%的企業認為影響企業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企業家精神和人才(見表1)。創新資源的缺乏和較為有限的投入,導致了浙江企業創新后勁不足,主要表現為:自主創新的成果少,一大批企業還缺乏更新換代的主導技術產品和支持長期發展的自有核心技術儲備。
(4)企業內部創新體系不夠完善,對技術創新缺乏有效管理
首先,企業內部創新體系不夠健全。構建以企業技術中心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形成新產品開發、技術儲備、課題研究三位一體和長中短相結合、多層次相互銜接的技術創新機制,是實現科技與經濟、技術機會與市場機會有機結合的有效方式,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企業發展后勁最有效的途徑。而浙江企業多數是中小型企業,較少設置專職研發部門或技術中心。
其次,我省企業對技術創新的有效管理也存在著不足。調查發現,我省企業管理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突出表現在企業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存在著許多問題,亟待改進:企業的激勵手段和方法單一化;激勵呈現短期化,員工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是“一錘子買賣”;對人力資源的評價標準不科學等等。
3.2民營企業創新外部協作網絡的不夠健全,加大了自主創新成本
(1)產學研合作進展緩慢,企業并沒有成為產學研合作的主體
調查顯示,29.5%的企業與省外的高校、科研院所沒有任何合作,33.2%的企業與省內的高校、科研院所沒有任何合作。在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方式上,只有不到5%是委托開發,其余均為合作開發、疑難咨詢、購買現成技術等。說明“以企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產學研機制建設有待進一步推進和加強。
(2)中介機構發展滯后,創新服務體系亟待完善
由于種種原因,我省的中介機構并沒有隨著創新企業群體的發展而發展起來。如據科技部的統計,2003年浙江省的科技咨詢業咨詢營業額僅列全國第7位。從總體上看,目前我省的中介服務機構服務功能大多較為單一,大多集中于技術交易方面,在資金、人才與技能、創新戰略、創新實施等方面的服務較為薄弱。
(3)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足
調研發現,目前知識產權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兩種現象嚴重限制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一是對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如目前普遍存在企業間的人才惡性競爭、企業間產品的仿制生產等,常構成知識產權侵權,嚴重影響到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二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足。據2003年對全省5000家企業的抽樣調查分析,約有95%的企業沒有申請過專利;許多企業本該申請專利的技術成果沒有及時申請專利;不少企業不善于運用專利制度保護自己的創新成果。
4.完善企業自主創新動力機制
4.1企業家創新精神主導機制
在企業自主創新的內部動力要素中,企業家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企業家創新精神主導著企業自主創新的啟動和持續進行。企業家創新精神中.除了熊彼特提出的。企業家”精神的基本內涵碡-,即(1)企業家的“首創精神”;(2)企業家的“成功欲”;(3)企業家甘冒風險,以苦為樂的精神;(4)企業家的事業心之外,還應包括一種為實現企業的自主創新與發展目標而鍥而不舍地尋求和捕捉機遇的執著精神。企業家創新意識則是包括對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理解,和一種企業”要么自主創新,要么滅亡”的明確意識。
4.2加強政府激勵機制供給,消減‘市場失靈”
政府的激勵機制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面向創新企業主體,重在激發企業創新的內部動力的政府微觀激勵制度,能有效削減‘市場失靈”對企業自主創新的負面影響,影響企業自主創新的收益與成本,影響創新企業的預期及其實際利潤,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內部動力。①減少創新活動的外部性。通過政府運用專利制度、獎勵制度、財政資助等制度激勵手段,減少企業創新活動的外部性,以增加創新者的創新利潤,使自主創新的私人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②降低自主創新成本費用。通過建立、完善各種中介組織、技術市場和科技園區等措施,為企業提供技術信息服務,能夠較好起到節約交易成本,推動企業自主創新的作用。③通過減弱創新不確定性。政府運用采購和風險投資制度等制度手段,減少企業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增強人們對成功創新的預期,激勵企業創新活動。
二是加強相關要素培育,誘導外部動力面向創新企業相關要素(主體),重在激勵企業自主創新外部動力的政府微觀激勵制度,通過激勵市場競爭、市場需求、科技研究等創新外部相關要素,誘導企業自主創新。①維護公平有效的市場競爭秩序,保持市場競爭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壓力。②建立政府采購制度,加大需求引力。通過制定合理的采購價格、采購數量、采購標準等,不僅能有效地降低企業自主創新來自市場需求的風險,也能有力刺激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三是加強科技研究,提供創新源泉。一般來說,由于基礎理論研究投資規模大、周期長,短期難以實現經濟效益,政府應該承擔起相應的基礎研究和開發任務職責,從事、支持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以及社會公益研究;同時,做好對科技成果的宣傳和推廣的服務工作,為科技研究與技術創新的結合架起橋梁。
4.3市場激勵機制
市場激勵機制,是自主創新主體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其自主創新利己目標的一種制度安排。從自主創新市場激勵分析,市場形成了對自主創新進行自組織的機制,對自主創新有一種導向和激勵作用,這種激勵是通過市場對自主創新效果的檢驗來實現的。市場把創新成功與否的裁決權交與消費者,這既達到使創新服務于消費者的目的,又達到引導創新的目的。如果自主創新的成果能滿足市場需求,則自主創新主體就可以從創新中獲得相應的豐厚回報;反之就會受到市場的懲罰。同時,市場競爭給自主創額主體一定的壓力,迫使企業不斷地進行自主創新。當然,市場激勵機制的充分發揮,必須建立在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的基礎上,因此要建立健全市場體系,完善市場機制,規范市場競爭秩序。
5.總結
我們將企業自主創新動力機制概括為:在環境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下,來自于市場的需求拉力和競爭壓力、來自于科學技術的推動力、來自于政府政策行為的支持力都將直接或間接地轉化為企業利益驅動力,成為作用于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源泉;企業家精神對利益驅動力具有感應與啟動作用,它能夠直接驅動企業主體從事創新,并通過企業文化的輻射作用和企業內部激勵機制的吸引力間接驅動個人主體從事自主創新;企業創新能力則最終保障企業自主創新活動得以順利進行。而成功的自主創新活動又反作用于市場、技術、政府、環境,繼而引發出新一輪、更高層次的創新需求。
參考文獻:
[1]鞠杭.中小企業的困難與出路[D].北京:對外經貿易大學,2005.
[2]王雅輝.探析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解決對策[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7.
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注重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很少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起來,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才能讓學生有興趣主動學習高中數學呢?教師可以將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在教學中提出與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從而對高中數學產生興趣,主動學習數學.在教學中設置問題時,教師要盡可能地將學習的內容與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相結合,從學生熟悉的事情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地發散思維進行思考,從而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二、聯系已學知識,引導探究新的知識
高中數學的難度相對于小學和初中來說,其難度有了不少的提升,特別是高中數學中的理論知識較多,這讓不少學生在一開始接觸數學的時候就望而生畏,再加上理論知識學習起來比較枯燥乏味,如果教師不能針對學生學習進程中的這些問題,巧于設計,將新學知識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緊密聯系起來,必然導致學生逐漸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在傳授新知時,教師要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為基石,建立起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而促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數學中的大部分理論知識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推理而來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并將新舊知識進行類比,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新知識.
三、課后擴展延伸,鼓勵學生鞏固探究
資本主義精神是指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由資本的生產方式、運營方式、產品的分配方式及相應制度決定下的資本經營者的精神狀況及表現,它是資本主體的思想意識、心理動機、道德倫理、價值取向的抽象表達。
一、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資本主義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環境、不同主體間有不同的內涵和表現。
較早提出資本主義精神概念的是馬克斯·韋伯。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精神就是誠實、守時、勤奮、節儉的理性精神和生活態度,是資本家的“節欲”精神,這種精神是宗教改革的結果,“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完全可以理解為理性主義整體發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從理性主義對于生活基本問題的根本立場中演繹出來”,“在構成近代資本主義精神乃至整個近代文化精神的諸基本要素之中,以職業概念為基礎的理這一要素,正是從基督教禁欲主義中產生出來的。”[1]他認為,資本主義精神促使了近代資本主義在西方的興起和發展。
在韋伯從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高度對資本主義精神分析以后,西方學者紛紛對資本主義精神進行了研究,并賦予不同的內涵。桑巴特認為,資本主義精神是由企業家的精神和市民的精神組成的統一體。例如,他認為17世紀荷蘭的崛起不是起因于新教,而是因為有寬容等其他的精神動因[2]。美國學者里亞·格林菲爾德在對英國、荷蘭、法國、德國、日本和美國的經濟發展背后的意識進行分析后認為,現代化的、以增長為導向的經濟背后的動因或者“精神”,并不是對“理性經濟行為人”的解放,而是民族主義[3]。博爾坦斯基和夏佩羅認為,歷史地講,有三種連續的“資本主義精神”。它們分別代表了冒險、投機和革新等精神,其理想特點是企業家和領導者具有“感召力、想象力、交流的天賦、直覺、靈活性和全面主義”[6]。
資本主義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和反映是經濟倫理和道德。當代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和著名學者梅原猛在其合著的《回歸哲學》一書中分析了資本主義精神。他們認為,近代資本主義以追求利潤為主題而獲得了發展,現在,道德、倫理和資本主義明顯分離了,剩下的只是賺錢,一些經營者缺少社會責任感。他主張超級大企業必須自我抑制,公正經營,不能和政治權力串通一氣危害民眾的利益[4]。另一位被認為是儒教資本主義之父的日本企業家澀澤榮一,提出了“經濟道德合一”的思想,則從另一方面闡述了日本資本主義精神[5]。
與西方學者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分析不同,國內學者、尤其是經濟學界主要是從促進企業發展的角度進行借鑒研究,推崇資本主義所謂企業家精神,認為這種精神是企業家所具有的獨特的個人素質,是個人內在的經營意識、理念、膽魄和魅力,如創新、冒險、敬業、合作等精神,企業家精神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是財富的重要源泉。
“理性經濟人”是西方經濟學理論中的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假設,可以看出,包括西方學者在內的眾多學者,對資本主義精神正是從理性“經濟人”的道德倫理角度分析的。第一,“經濟人”是“自利的”,就是說追求自身利益是驅使人的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人”的根本目的和動機就是追逐利潤,無論是理性的“節欲”精神、奢侈的消費精神,還是企業家個人的冒險和創業精神、經營意識、理念以及個人魅力,都是“經濟人”圍繞這一目的的精神表現。從“經濟人”角度分析,容易將資本主義精神歸結為自利精神。第二,在斯密看來,交易是出于“把我所需要的給我,你就會得到你所需要的”動機,每個人在追求自己的私利時,不得不考慮他人的私利,否則就難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因此,“經濟人”必須強調道德倫理規范和社會責任,必須“理性”交易,這就掩蓋了“經濟人”理的本質。第三,夸大了資本主義精神的“利他性”。“經濟人”在逐利的同時,無意識地增進社會公共利益,這被認為是經濟人假設中最有意義的命題。然而,正是這一“‘經濟人’的靈魂”的命題最具有蒙蔽性,它把資本主體的動機深深地掩藏起來了。
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分析資本主義精神,把它局限在一定的道德倫理等思想范圍內,這和較早前馬克思從資本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分析有著本質區別,它看不到馬克思所強調的生產方式基礎上的“社會的道德人”,只能把人看做是單向度的“經濟的道德人”。這樣的分析,也使人無法看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由于對利潤的追求所導致的經濟與道德的沖突,主觀的道德價值和客觀的經濟價值分裂的本質。
我們應該看到,在資本主義及其精神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中,雖然其內涵、表現形式、組成要素等隨著不同主體、社會文化背景、歷史條件不斷變化,但其背后仍然是資本主義的經濟事實,它只能是資本及其生產方式的反映。資本及其生產方式不僅決定著資本主義精神的內涵和表現形式,而且是它發展演化的動力。而要說明這一點,就必須從資本范疇及其屬性出發,對資本屬性與主體精神表現之間的關系加以分析。
二、資本精神是由資本主體表現出來的。
從個體層面上看,它表現為資本主體運用資本追逐價值增殖的動機、行為、道德表現等,如經營中的誠實守信、社會責任感、生活的理性節儉、個人的貪婪、自私等。通過個體層面和社會層面反映到主體的精神意識領域和行為上。從根本上說,資本主義精神是資本屬性的邏輯展開和必然反映。
首先,資本的一般屬性決定著資本主義精神的一般性表現。資本的一般性是指資本具有增殖性、運動性、價值性、競爭性、權力性。“資本一般,這是每一種資本作為資本所共有的規定,或者說使任何一定量的價值成為資本的那種規定性。”[7]資本一般性是商品經濟共有的范疇,它存在于商品經濟的任何階段,任何領域。一方面,資本沖破民族、地域、文化、意識形態、宗教傳統的束縛,使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領域的經濟活動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展開,另一方面,由于資本的這種一般性,資本對不同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行為動機等產生了沖擊。資本與宗教作用,資本主義精神就是宗教變革的產物,與文化、道德作用,就是義利統一、理性節儉的意識。資本精神反映在經濟觀念方面,就是競爭、公平、效益意識,反映在政治觀念方面,是民主、法制、平等、自由意識等。盡管資本主體的這些精神表現可能不盡相同,但都是資本生產、運營等活動方式決定的。資本主義社會作為以資本運營為典型特征的社會,因而,它的資本主體具有資本一般屬性決定的精神表現。
其次,資本的特殊性使資本主義精神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第一,資本增殖或者說發揮作用,必須有一定的“作用場”或者經濟環境,這個“作用場”就是市場機制。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人的行為動機、目的意圖、道德表現、不同企業主體的理念和行為都以市場為中心,以盈利為目的展開,從而形成了既豐富多元又目的單一的充滿悖論的精神現象。第二,資本在運動過程中采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如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固定資本、流動資本;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資本的形式盡管不同,形態不斷變化,資本主體的動機卻是相同的,但由于資本主體在資本運動中的參與方式、分配方式、消費方式等地位的不同,相應的形成了主體的不同精神。第三,資本歸屬不同的主體,資本主體精神表現不同。從主體角度看,資本主體精神有個體(包括企業家)、企業組織(包括跨國企業)、社會(包括經濟共同體)等不同類型的精神表現;從資本運動過程看,有不同部門、行業、企業組織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等;從資本體現的生產關系看,它必然反映資本主義的經濟倫理和精神;第四,資本必須結合一定的社會形態,資本的增殖屬性使得它不斷沖破束縛自己的各種藩籬,動員包括精神文化在內的一切力量為自己服務。它不僅和不同的民族、國家、宗教、文化相結合,而且作用于社會結構的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習俗、心理等不同層面,資本主義精神是資本屬性在社會不同層面的綜合精神表現。
再次,資本主義精神對資本屬性的反映表現在發達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競爭中。一方面,它使得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人們站在了市場經濟的同一個平臺,從而使經濟全球化進程能夠迅速發展,資本運營所需的精神能夠得以共享認同。另一方面,在世界市場中,經濟主體一般都帶有強烈的國家與民族的色彩,由于受國家與民族的利益、經濟基礎與經濟能力,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的影響,資本主體精神必然面臨著沖突與競爭,各經濟主體總是形成有利于自身的經濟精神,培育自身的核心價值觀,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最后,經濟全球化、國際壟斷資本、高新技術是推動資本主義精神的演化發展的三種力量。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壟斷資本、高新技術的發展,生產、投資、金融等在全球范圍內展開,資本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重組,這就要求資本主體突破傳統思想和特征,具有全球眼光和思維。在經濟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中,要求資本主體更加注重商業倫理、重新定位實現自己動機的手段。所有這些,都使資本主義精神具有同以往不同的表現。但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未變,資本主義精神的實質未變。資本主義理性的逐利精神帶來了什么呢?人們除了拼命的、單調的、運用一切手段賺錢外,更多的人感到生存狀況日益艱難,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人的道德淪喪等,資本不僅把文明帶到了全世界,也把危機與災難帶給全世界。
三、可見,從資本邏輯上講,資本屬性、資本主體精神的內在表現是一致的,從本質上不存在“善”,也不存在“惡”。
資本主義精神是資本屬性在資本主義特定社會的必然邏輯展開和主體精神表現。
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資本在發展自身的同時,卻在生產著矛盾。資本主義始終要面臨和解決的一個矛盾就是資本主義精神自身表現與生產方式的矛盾。
第一,資本自身發展與其主體精神表現之間存在著文明的悖謬。資本“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8]“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8]資本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8]。然而,正是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這種資本,卻是靠剝奪起家的,“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欲的驅使下完成的。”[9]“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9]資本同樣帶著血和火書寫著其發展史。而且,這種文明的悖謬還會繼續下去,因為“‘只要還有一塊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絕不罷休”[9]。可以看出,資本主義一方面創造出物質文明,另一方面表現出這一創造過程主體精神上的虛偽、欺詐和野蠻性的一面。資本自身發展與其主體精神表現之間存在著文明的悖謬。
第二,包括資本主義精神在內的資本主義文明自身的矛盾不斷深化。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雖然資本主義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從總體上看,其文明自身的矛盾卻不斷深化。其表現主要有四個方面[10]:首先,由單一性矛盾和危機向綜合性矛盾和危機發展。資本主義由早期的經濟危機所導致的“文明危機”,引向現在的社會文化領域,成為一種包括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政治危機、文化危機、意識形態危機在內的綜合性、普遍性的危機。其次,社會主體自身的“文明矛盾”更加凸顯。出現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社會主體自身特有的“文明矛盾”或“文明悖論”。再次,由民族—國家范圍的矛盾轉化為全球性的矛盾。最后,由損害當下文明的矛盾向危及人類文明根基的“生態文明危機”演進。超級秘書網
資本的生產“不僅生產商品,不僅生產剩余價值,而且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關系本身。”[9]“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它是一種歷史的生產關系。”[9]資本主義精神及其與生產方式的根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資本主義文明的矛盾深化和合規律性的演進,既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下的資本主義精神表現的狹隘性、矛盾性、扭曲性,也預示了它的消亡和終將被更高的精神文明形式所取代。人類文明由資本主義文明向社會主義文明的轉型成為必然。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并成為其中的一部分,資本在全球范圍的流動,資本現象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的普遍現象。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堅持這一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對于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來說,現在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如何賺錢,而是探索支持中國市場經濟的一種精神,找到中國企業家應具有的靈魂。沒有精神追求和使命感的企業是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現代企業,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構建資本精神是一場真正的革命,其意義比資本主義的物質前提,如資本原始積累更為重大[11]。其次,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精神、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中,要從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出發,對資本加以道德倫理限制,始終體現和堅持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最根本目的,企業及其經營者要從“社會的道德人”角度,實現最廣大人的利益,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和諧進步。最后,對待資本主義精神的問題不僅是認識問題,如何借鑒資本主義發展經驗,堅持的分析方法而不是西方學者的方法,建構與培育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相承接,體現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既包容多樣又形成核心價值體系等適合本民族、本國家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的問題,恰恰正是問題的關鍵和核心所在。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于曉,陳維綱,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56.
[2]桑巴特.現代資本主義: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297.
[3]里亞·格林菲爾德.資本主義精神——民族主義與經濟增長[M].張京生,劉新義,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李閣楠.稻盛和夫的新資本主義精神[J].日本學論壇,2002,(2).
[5]周見.澀澤榮一的實業思想與日本資本主義精神[J].日本研究,2003,(4).
[6][法]塞巴斯蒂安·巴杰安.新“資本主義精神”[J].楊松,譯.與現實,2000,(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4.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277.
HighSchoolMathematicsonOne''''sOwnTeachingModeMheoryofProbingintoetc.andPracticeStudy
LUOKui-min
[Summary]Westructureandrelymainlyonstudenttentatively,Taketeacherastheleadingfactor,itprobesintotobeforthreadonthebasisofnetworkhighschoolmathematicsstudyingtypeteachingmodeonone''''sownofenvironmentonone''''sownwithstudent:"Foundthesituation--Putforwardthequestion--Probeonone''''sown--Cooperateonthenet--Testonthenet--Classroombriefsummary".Theexperimentstudyandaimatandprobeandpublishforacharacteristicofthetime,Moder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highschoolmathematicsnew-typehighschoolmathematicsclassroominstructionmodethatcoursecombine,Inordertotrainthestudent''''smathematicsinnovativeconsciousness,initiativespirit,innovativeabilityandabilitytosolvepracticalproblembetter.
[Keyword]Theenvironmentofthenetwork,Combine,Theprobingintotypeonone''''sown,Thetheoryandpracticearestudied
一、高中數學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背景
當我們步入21世紀時,世界科學技術正在發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為世界生產力的發展打開了廣闊前景。基礎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教育部審時度勢,根據國家“十五”規劃提出的基礎教育戰略目標和基礎教育現狀,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政策和措施。教育部陳至立部長指出:“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
然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盡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整個教改并沒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兒呢?我們認為,主要問題在于,這些教改只注重了內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視教學模式的改革。甚至將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手段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混為一談。誠然,這些改革確實是很需要的,因為對推動整個教育教學改革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這類改革的同時,卻忽視了一個更為根本性的改革,這就是教學模式的改革。
所謂的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教學活動諸要素依據一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認識特點,所形成的一種穩定而又簡約化的教學結構。也就是按照什么樣的教育思想、理論來組織你的教學活動進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集中體現。教學結構的改變必然會觸動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等根本性的問題,可見,教學模式的改革是深層次的改革。
以凱洛夫的五段教學模式(激發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運用鞏固檢查效果)為典型代表的傳統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統治著我們各級各類學校。它以教師為中心,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老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知識的地位。在這樣一種結構下,老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不難想象,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學生如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肯定難以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更不可能培養出創造型人才,這就是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學結構的最大弊病。[1]
作為“研究型”教師,我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教改實驗,終于找到了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將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加以整合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二、高中數學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理論構思
我們已初步構建了將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加以整合,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宗旨,以數學實驗為主要教學方法,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的,以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和認知工具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的,基于校園網網絡環境下的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索--網上協作--網上測試--課堂小結。“高中數學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流程圖
三、高中數學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高中數學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理論、建構主義“認知工具”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則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求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與教學結構(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教育思想與教學結構)、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
(1)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環節或方面。
(2)協作:應該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進程的自我反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以及意義的最終建構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協作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環節。比如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交流來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達到意義建構的目標,怎樣更多的獲得教師或他人的指導和幫助等等。其實,協作學習的過程就是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交流對于推進每個學習者的學習進程,是至關重要的手段。
(4)意義建構:是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其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的內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
建構主義“認知工具”理論認為,學習是以思維為中介的,為了更直接地影響學習進程,應減少一直以來對傳遞技術的過分關注,而更多地關心在完成不同任務中如何要求學習者思維的技術。認知工具理論就是在這種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認知工具是支持、指導、擴展學習者思維過程的心理或計算裝置。前者存在于學習者的認知、元認知策略;后者則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計算機的裝置和環境;它們都是知識建構的助成工具。以多媒體教學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成為最理想、最實用的認知工具。[2]四、高中數學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操作特征
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高中數學自主探索式教學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
1、創設情境: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虛擬實驗室中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學生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好奇心,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并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2、提出問題: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指導學生通過課題質疑法、因果質疑法、聯想質疑法、方法質疑法、比較質疑法、批判質疑法等方法與學生自我設問、學生之間設問、師生之間設問等方式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
3、自主探索: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探索。先由教師啟發引導(例如演示或介紹理解類似概念的過程),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獨立發現法、歸納類比法、打破定式法、發明操作法等方法。
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建構意義的認知主置,但是又離不開教師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學設計和在協作學習過程中畫龍點睛的引導;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說的話很少,但是對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卻很大,充分體現了教師指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結合。
4、網上協作:教師指導學生在個人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協商、交流、討論即協作學習,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并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通過這種合作和溝通,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洞察。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協作學習”時,必須注意處理與“自主學習”的關系,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放在第一位,“協作學習”在“自主學習”基礎之上進行教師指導進行。
5、網上測試: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新一代高中數學網上測試和評估軟件系統進行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的多種形式的高中數學學習效果的評價。
我們集設計、修訂、常模制作等網上測試和評估所需基本功能于一體,充分利用多媒體與網絡技術、數據庫管理技術、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方法等技術手段來輔助系統的實現,使系統真正成為輔助網上測試和評估的有力工具。為了使低分數段的學生有成功感,高分段的學生有激勵作用,我們將測試題設計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達標級,按教學大綱要求設計;第二層次為提高級,在達標級基礎上增加了分析層面的學習和變式練習;第三層次為優勝級,增加了新舊知識聯系的綜合層次練習;第四層次為欣賞級,提供與學習內容有關的高考試題和數學競賽試題分析與解答。6、課堂小結:或由學生做或教師做或師生共同做,或由學生寫成小論文的形式來完成。必要時可以舉行論文答辯:各小組推薦一人和教師組成“專家評議組”,由組長抽簽決定答辯的順序,各小組在答辯前,將小論文上傳到服務器中指定位置。答辯時,先由答辯者在規定的時間內介紹本組的工作(包括如何選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如何克服困難、如何合作等),再由答辯者回答“專家”(教師或學生等)或聽眾就其工作的提問。由“專家評議組”進行評比,分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成功參與獎”等四個層次進行獎勵。
五、高中數學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施環境——虛擬實驗室
目前,我們初步構建了高中數學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施環境——高中數學虛擬實驗室,它由硬件、軟件、潛件三部分組成。
1、硬件:
我校校園網配有思科交換機、浪潮服務器、長城客戶機、千兆主干100M到桌面等硬件設施,并將多間多媒體教室[①演播式多媒體教室(配有高配置電腦、投影儀、錄像機、高性能DVD機、無線話筒、電子教鞭等);②交互式多媒體計算機機房(配有服務器、教師機、學生機的局域網,安裝了winschool交互教學系統)]、電子閱覽室等連為一體。
2、軟件:
我們在校園網絡中配置以下應用軟件系統:網絡光盤資源共享系統、網絡視頻點播(VOD)系統、Internet資源共享系統、視頻廣播系統、屏幕廣播系統、師生網絡學習與創作的編輯系統、新一代高中數學教學軟件系統、新一代高中數學網上測試和評估軟件系統。
我們開發的“新一代高中數學教學軟件系統---各種類型積件庫和積件組合平臺”,它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⑴按照與當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密切程度,將高中數學教學素材資源庫分為最常用庫、次常用庫和擴展庫三類,并配合方便、快捷、自動、智能的光盤和網絡檢索方法。
⑵建立短小精悍、符合積件組合平臺要求的接口式的“高中數學微教學單元庫”。
⑶建立高中數學虛擬積件資源庫,供廣大教師直接調用該教學資源網上的素材用于課堂教學。
⑷將各種資料的呈現方式進行歸納分類,設計成供教師容易調用與賦值的圖標,形成“高中數學教學資料呈現方式庫”。
⑸組建“高中數學教與學策略庫”。將不同的策略方式設計成可填充重組的框架,以簡單明了的圖標表示,讓教師在教學中根據需要將不同的素材、微教學單元與不同的資料呈現方式和教學策略方式相結合,以產生“組合爆炸式”的效果,適應于各種教學情況;讓學生在學習中根據自己需要將不同素材、微教學單元與不同的資料呈現方式和學習策略方式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與主觀能動性,進行積極的探索和認知學習。⑹組建“工具軟件庫”(安裝了方正奧思、Authorware、MicrosoftPowerPoint等工具軟件與幾何畫板、數學實驗室、Mathcad等數學實驗工具軟件。)
⑺組建類似于“傻瓜照相機”的特別適合于課堂教學使用的積件平臺——高中數學積件組合平臺。該平臺的軟件的基本特點是:
(a)無需程序設計。
(b)方便地組合積件庫與各類多媒體和網上資源。
(c)面向全體高中數學教師和高中學生,易學易用。
我們開發的“新一代高中數學網上測試和評估軟件系統”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測驗試卷的生成工具
測驗試卷的生成工具有隨機出題功能,可以為每個學生產生不同的試卷,以防作弊。
(2)測試過程的控制系統
系統主要完成對網上測試過程的控制,如在需要時鎖定系統,不允許學生進行與測試無關的瀏覽,控制測試時間,到時自動交卷等。
(3)自動批改即時反饋功能
系統對測驗提供了“自動批改即時反饋功能”,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答案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內容。系統允許教師通過對一些問題加權,進一步控制測試環境。
(4)自動記分系統與智能系統
系統還提供自動記分系統,在學生作完測驗系統自動判分之后,自動將成績登錄,進一步系統還可以自動提供反饋信息,自動建議學生下一步的學習內容;再比如提供郵件分類系統,對發到教師課程郵箱的信件進行分類,自動區分哪些是學生遞交的作業,記錄學生遞交的時間是否及時,再進一步提供智能系統,自動分析郵件內容,進行歸類,或自動解答或提供給老師統一解答。
(5)測試結果分析工具
系統根據每道題中的知識點和學生的答題情況,對具體學生給出診斷,對下一步學習提出建議。該系統還可以根據考試測驗的統計數據,運用教育評估理論分析題目的質量,如區分度、難度等。
3、潛件:
我們重視對研究人員和實驗班學生的培訓。研究人員以自學為主,采取專題培訓、講座、討論和外出參加培訓等多種方式,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理論、建構主義認知工具理論,更新教學觀念和思想,掌握教育實驗研究方法;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掌握多媒體與網絡教學方法和多媒體與網絡教學軟件開發方法。實驗班學生由課題組成員和計算機教師共同進行培訓,計算機教師負責培訓學生電腦基本操作與輸入法,我們負責培訓學生幾何畫板、數學實驗室等數學實驗工具軟件的使用。六、基于網絡環境下高中數學“創設情境”的策略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與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學科,不同的是,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是人類幾千年來積累的間接經驗,它具有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們理解性地接受、消化,僅憑目前課堂上教師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的。這就迫使教師改變教學觀念,探索教學技巧。本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從以下幾方面創設高中數學教學情境。
1、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好奇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并作為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而多媒體技術正好是創設真實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與仿真技術相結合,則更能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效果。
教師利用以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例如筆者在上“立體幾何”導言課時,利用多媒體電腦展示“讓所有立體幾何圖形都動起來”課件。
學生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興趣與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學生對立體幾何的恐懼感。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并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2、創設質疑情境,變“機械接受”為“主動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性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應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
例如筆者在上高二數學“正方體截面”課時,學生通過網絡訪問教師放置在服務器上的“正方體截面”課件,積極參與活動,繼而提出探究性問題:“屏幕上淺藍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個正方體中,類似于這樣的三角形有幾個?”,“如何截正方體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間有何聯系?”,“用一把無比鋒利的刀猛地朝一個正方體的木頭砍下去,它的截面將是什么形狀的圖形?”......
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強學生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有數學知識的存在,從而讓學生懂得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讓學生把學習數學當作一種樂趣。另外,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給學生發展的空間。
3、創設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
自助服務中的服務失誤歸因問題研究以ATM為例
由于服務的生產與消費者的同時性,服務失誤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近年來,服務失誤成為業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然而,學者們大多將注意力集中在傳統服務業上,如餐飲、旅游、零售業等,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網絡的應用,自助服務已經成為服務業發展的趨勢,然而,和傳統服務一樣,在自助服務中也會發生服務失誤。特別是自助服務往往由于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對消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使得服務失誤更容易發生。因而,對于自助服務中的服務失誤研究更應受到重視。
一、自助服務的概念和分類
1.自助服務的概念。
Dabholkar(1994)認為SST是指服務提供者提供的任何基于硬件科技的活動或利益,使得顧客可以自己完成全部服務或服務的一部分。Meuteretal.(2000)將自助服務定義為在沒有服務企業員工直接介入的情況下幫助消費者生產服務的技術界面。包括旅館的自助登記和退房系統、自動電話銀行、自動取款機、交互語音應答、自動售貨機、零售自助結賬和基于網絡的服務等。
2.自助服務的分類。
Meuteretal(2000)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對SST進行分類:一個是技術界面,可分為基于電話的(例如電話銀行);基于網絡的(例如在線零售);基于亭式機的(例如自動取款機);基于光盤/CD(例如培訓CD)。另一個是使用目的,可分為顧客服務(例如在線航班登記)、交易(例如客房預訂)和自我服務(例如信息電話)。這是一種標準化的分類方法,把重點放在技術中介和系統功能上。Lawrence(2009)提出根據兩個維度對SST技術進行分類,分別是定制化/標準化和可分離的/不可分離的。由于自助服務種類繁多,不同類型下的服務失誤也不盡相同,自動取款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而本文以自動取款機為例對自助服務中的失誤及歸因進行研究。
二、自助服務中的服務失誤
目前對于自助服務中的服務失誤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助服務失誤的概念。
目前尚無專門針對服務失誤的定義,由于服務失誤的定義主要是從沒有達到顧客期望或使顧客不滿意為定義依據,因而傳統服務中的定義可以沿用到自助服務領域。Bitner、Booms(1990)等認為服務失誤可能發生在許多方面,如企業無法提供顧客所要求的服務,服務未能依據標準作業程序執行、服務因某種緣故延遲或核心服務低于可接受的服務水準等。將服務失誤定義為不按照顧客的期望進行服務。而Keaveney(1995)則將顧客對服務系統的不滿意作為服務失誤的測定標準,認為當顧客對服務系統不滿意時,服務失誤就發生了。
2.自助服務失誤的類型。
Meuteretal(2000)對在SST情境下引起顧客滿意以及顧客不滿的原因進行了分類。使得顧客感覺到滿意的原因主要有:解決了一個緊迫的需要;從使用中感知的相對優越性;或者完成了任務。使顧客感覺到不滿的原因主要有:技術失誤、過程失誤、低劣的技術或服務設計以及顧客驅動的失誤。他還指出,SST會導致歸因,顧客抱怨,口碑和重購意圖。
Meuteretal(2000)還認為,一些服務失誤,例如電子零售服務系統失誤,只能由服務提供者來進行修復,因為在這種情境下顧客幾乎沒有繼續交易或參與補救的選擇;而其他的自助服務失誤需要部分或全部由顧客進行,例如由顧客驅動的失誤和小的技術失誤,面對此類失誤,顧客需要決定他是否應該繼續服務過程,如果繼續,在有或者沒有技術支持的情況下,他們應該做什么來修正錯誤。
Forbes,p.l.etal(2005)對于電子零售中的服務失誤和服務補救進行了研究。他將電子零售中的服務失誤分為兩種類型:對于服務傳遞系統的反應失誤,包括緩慢的和不可得的服務、系統定價、包裝錯誤、沒有存貨、產品缺陷、錯誤信息以及網站系統錯誤。對于顧客需要和要求的反應失誤,包括特殊的訂單或要求、顧客錯誤和尺寸變動。
Forbes,p.l.etal(2008)又對非網絡環境下的自助服務中的服務失誤進行了研究。他發現,在非網絡環境下服務失誤的類型與網絡環境下有所差異。在非網絡環境下服務失誤可分為三種類型:對于服務傳遞系統的反應失誤、包括緩慢的和不可得的服務、系統定價、沒有存貨、產品缺陷、錯誤信息;對于顧客需要和要求的反應失誤,包括特殊的訂單或要求、顧客錯誤和尺寸變動;自發的和主動提供的行為,包括尷尬和不可靠的反應。
3.服務失誤后顧客的行為反應。
在經歷服務失誤后,消費者首先會進行服務失誤的歸因。即這次失誤是由誰造成的,在歸因的基礎上,會采取一系列的行為。例如,抱怨、轉換服務提供商,負面口碑等。在自助服務失誤情境下,主要對消費者的更換服務提供商和抱怨行為進行了研究。Zhu(2002)提出在經歷自助服務失誤后,顧客會產生轉換意圖,包括兩種:第一種是消費者退出現有的服務提供商,選擇另一家自助服務提供商;第二種是退出自助服務去選擇傳統的人際服務。NicholaRobertson(2012)研究了SST情境下服務失誤時顧客選擇抱怨渠道的動機。他認為,基于技術的抱怨渠道包括網頁、電子郵件、博客和在線論壇,通過電子渠道的抱怨能避免尷尬和對立(BodeyandGrace,2006;Oetzingeretal.,2006;HollowayandBeatty,2003;MarquisandFiliatrault,2002)。
從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對于自助服務中的服務失誤類型及失誤后的行為反應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對于服務失誤歸因的研究卻非常少見。而失誤歸因是消費者行為反應的基礎,不同的歸因會導致不同的行為反應,因而,本文以ATM為例,探討服務失誤發生后消費者如何進行歸因。
三、歸因理論
1.歸因的內涵。
歸因是個體對自己或者他人行為經過分析后,將行為原因歸因到行為者本身或外在環境因素的過程(Heider,1958)。Kelley(1973)認為歸因試圖說明人們如何解釋事件或行為的歸屬原因和責任。歸因是一個推斷過程,論文格式是將一種影響或者作用歸因到特定的來源或原因上的推斷過程(JolibertPeterson,1976)。服務失敗歸因就是對失敗原因的判斷,是將失敗歸因到顧客自身還是外在環境因素的過程(GreenLinden,1980)。該定義強調的是將失敗歸因的責任性方面。Richins(1983)的研究則認為服務失敗歸因是個體根據失敗發生的情景和后果推論失敗發生原因的過程。而Weiner(1980,1985)研究指出服務失敗歸因就是顧客在經歷失敗后對失敗發生原因的歸屬性、穩定性和控制性的判斷。這一概念將服務失敗歸因進一步明確化,在對失敗進行原因判斷時不僅要探討失敗的責任方是誰,還要探討發生這種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從上述的定義可以看出,將歸因理論運用到服務失敗研究領域中,對失敗發生原因進行推斷的過程就是服務失敗歸因。
2.歸因的維度。
人們在對服務失敗發生的原因進行推測時采用的判斷標準就是歸因維度研究的內容。最初,Heider(1958)認為可從內因(行為者本身)和外因環境兩個方面衡量人們對事件原因的推斷;而Richins(1983)以內部歸因(認為失敗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和外部歸因(將失敗的原因歸因與環境)兩個指標來衡量服務失敗歸因;Folkers(1984)將責任歸屬的概念應用到產品失敗的研究中,認為失敗歸因分為三個維度:責任性、穩定性和控制性,只有將三者有效的結合才能很好的解釋失敗發生的原因;Weiner(1985)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在服務行業應該從責任性、穩定性和控制性三個方面來衡量事件原因潛在的性質。
(1)責任性。
責任性指識別原因的責任人或者責任方,對于服務失敗的責任性就是指誰應該對失敗負責。責任性是歸因的最基礎、最重要的維度。不同學者關于責任性的判斷有不同的看法,Kelley(1973)認為責任性歸屬主要有三個來源:商家、顧客和外在環境;GremlerBinter(1992)認為應該從商家、服務人員和顧客三個方面來探討失敗的責任歸屬。Olkes(1984)、Weiner(1985)、Yen,GwinnerSu(2004)和何會文(2003)則指出顧客主要從商家或自身兩個角度來考慮服務失敗歸因;而Richins(1983)指出,由于存在自我服務偏差,顧客認為自己所要負責的情形非常少,因而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商家和外在環境(商家行為之外的因素)。根據歸因的定義可知,歸因并不是顧客對導致事件發生的真實原因的探索,而是對事件原因的主觀推論。因此,不同顧客對同一個服務失敗的歸因結果很可能是不同的。[ LunWenData.Com]
(2)穩定性。
服務失敗穩定性歸因主要衡量的是顧客對經歷的失敗是經常發生還是偶然發生的看法,以偶發或固定事件來歸屬穩定性維度(Folkes,1984),其程度決定著顧客是否有必要采取措施以對失誤的發生施加影響。目前學者們對于服務失敗穩定性的認定比較一致,即以人們對事件出現是常態還是偶發作為判斷方式(Folkes,1984;Weiner,1985)。顧客對服務失敗穩定性的判斷,主要是依據可獲得的一些直接或間接經驗。顧客會認為由外部因素而引發的服務失敗不會經常發生,即原因的穩定性較低;由企業整體表現較差所引發的服務失敗的穩定性較高,而由員工個體表現較差所引發的服務失敗的穩定性較低。
(3)控制性。
控制性指商家是否可以控制事件發生的原因(Folkes,1984),其程度決定采取的措施是否能夠取得效果。一般而言,由企業內部因素所引發的服務失敗原因的可控性較高。對于企業內部的服務失敗原因,顧客一般認為個別員工所導致的服務失敗原因比較容易控制,而由企業系統所導致的服務失敗原因比較難控制。若是由于企業范圍之外或外在環境導致的失敗,則是企業不可控制。由外部因素引發的服務失敗原因,顧客將之進一步劃分為可控性低和完全不可控原因。目前學者們關于控制性的判斷方式主要是以商家是否可以控制和避免事件的發生來衡量(Folkes,1984;Weiner,1985)。
四、自助服務中的服務失誤歸因類型
1.自助銀行中的服務失誤的責任性歸因。
(1)歸因于銀行。
在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會傾向于將失誤歸因于銀行。可分為以下幾種情形:第一,自動取款機不能夠提供服務。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香港匯豐銀行證實,2011年1月16日中午全港所有匯豐及恒生銀行逾千部自動柜員機一度同時發生故障,死機5分鐘。第二,當消費者在自動取款機上正常操作,而由于設備原因導致操作無法進行。第三,自動取款機只吐單據不吐鈔,而用戶賬戶已扣除該款項。
(2)歸因于自身。
雖然根據自我服務偏見理論(Self-servingBias)即個體傾向于把成功歸因于內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如運氣)。消費者不太情愿把失誤歸因于自身,然而,有些情況下,非常明顯的消費者自身的失誤還是應歸因于自身。例如,由于忘記密碼,導致無法操作或多次輸入錯誤密碼導致吞卡。有的消費者在取款后忘記取卡;還有的消費者由于不熟悉操作程序導致失誤。據每日甘肅網報道,2011年9月25日下午,一位消費者在ATM機上存錢時出現失誤,由于第一次使用ATM自動存取款機,他對于操作流程并不熟悉。當他將1萬元放入ATM機時,ATM機退出了300元的舊幣,該消費者遂將舊幣拿出,存錢匣自動關閉,消費者以為剩下的9700元已經存入,未經確認便離開了銀行。當晚,得知朋友并未收到匯款后,第二天到銀行詢問,銀行工作人員調取監控錄像,發現該消費者離開后,等待確認的ATM機因為超時,存錢匣自動將9700元退出,旁邊的一名男子發現后將9700元全部拿出后離開。
(3)歸因于第三方。
例如,據齊魯晚報報道,2011年7月25日上午,一位消費者取款時,當他輸入密碼和取款金額后,機器里發出點鈔票的聲音,就在他等待鈔票吐出來的節骨眼上,ATM機的屏幕突然黑屏,出鈔窗口和銀行卡窗口也隨后關閉。銀行工作人員表示停電了,需要暫時等候。來電之后,該消費者找工作人員取出了被吞的銀行卡,并查詢了一下銀行賬戶,發現剛才未取出的1000元現金已經顯示被扣除。因為其銀行卡為異地同行銀行卡,為了再次確定,他又撥打了電話銀行查詢,結果仍然顯示扣除此次交易的1000元和12元手續費。工作人員表示,這種情況非常少見,該消費者取款時,銀行內正在修理空調,可能是因為修理時出現問題造成銀行停電。
2.自助銀行中的服務失誤的控制性歸因。
控制性歸因是指商家是否可以控制事件發生的原因(Folkes,1984),其程度決定采取的措施是否能夠取得效果。一般而言,由企業內部因素所引發的服務失敗原因的可控性較高。而由于企業范圍之外或外在環境導致的失敗,則是企業不可控制。例如,如果由于銀行維修空調導致的停電致使ATM出現故障,其可控制程度較高;而如果是所在小區停電而導致的ATM故障,其可控程度相對較低。
此外由于自助服務中顧客本身的參與程度較高,因而除了探討企業對于失誤的控制之外,也有必要探討顧客自身的控制性的歸因。例如,由于粗心大意或者時間緊急導致的失誤,大多是可以控制的。例如,據報道一位消費者急著趕火車,在取錢時將我要捐款誤看成我要取款,沒有取到錢,反而捐出2000元,這類失誤只要仔細操作是可以控制的;由于知識和技能的欠缺導致的服務失誤相對是難以控制的。
3.自助銀行中的服務失誤的穩定性歸因。
服務失敗穩定性歸因主要衡量的是顧客對經歷的失敗是經常發生還是偶然發生的看法,以偶發或固定事件來歸屬穩定性維度(Folkes,1984),一般而言,顧客會認為由外部因素而引發的服務失敗的穩定性較低;由企業整體表現較差所引發的服務失敗的穩定性較高,而由員工個體表現較差所引發的服務失敗的穩定性較低。
在自助服務中,由于沒有員工的參與,因而對于服務失誤的穩定性的判斷主要是從企業、消費者和第三方來進行。企業整體表現較差所引發的服務失敗的穩定性較高,例如,目前銀行ATM機自動取款機只吐單據不吐鈔,而用戶賬戶已扣除該款項;或者存款后ATM的頻率相對較高,經常見諸報端;由于消費者自身操作的失誤的穩定性相對較低,因為消費者有學習的能力,或者可以選擇傳統服務;由于第三方引起的服務失誤的穩定性相對較低,因為第三方引起的失誤多為偶發事件,例如停電或者其他顧客的影響。
五、自助服務中的服務失誤歸因與補救管理
與傳統的人際服務中的服務補救不同的是,在自助服務中,人際因素已不復存在,這表明在自助服務中的服務補救與傳統的服務補救將會有根本的不同。而且由于沒有服務人員在現場將會使服務補救變得更加困難。因而,在自助服務情境下,服務補救的提供者不再只是企業或員工一方,顧客也需要參與到服務的補救過程中來。因而,根據歸因的不同,可以把補救管理分為企業的補救和顧客自我補救兩種。
1.企業補救。
(1)加強監控,明確歸因對象。
在很多ATM失誤情形下,很難辨別到底是銀行還是消費者的責任,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發生互相的指責推諉,無益于失誤的解決,特別是對于離行式ATM機,這種問題會更加明顯。而且目前利用ATM機進行不法活動的行為呈上升趨勢。因而很多ATM機都安裝了監控設施,這樣,當發生服務失誤時,可以更清晰的明確責任的歸屬。
(2)提高設備的可靠性。
明確失誤的歸屬并不是目的所在,更重要的是從源頭上減少或防止失誤的發生。對于銀行而言,首要的工作就是提高自助服務設備的可靠性和穩定性,確保設施正常運行,降低失誤發生的幾率;同時還應該對自助服務設備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系統更新和維護。此外,應加強自助設備人機交互界面的友好性,以使消費者在操作時更加簡便。
(3)對消費者進行心理和物質補償。
對于確實由銀行造成的服務失誤,銀行應該對消費者進行心理和物質的雙重補償。在自助服務的整個過程中,沒有員工的參與,也就沒有顧客與員工的人際互動和交流。因此,當出現服務失誤后,消費者非常期望與員工進行人際的交流和溝通。因此,不僅要為顧客解決問題,而且是應以良好的態度和耐心的解釋來進行服務補救。由于ATM涉及消費者的財產安全,會對消費者帶來心理和經濟上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應該首先承認失誤,給予顧客承諾,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恢復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
(4)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
對服務失誤的管理重在預防,因此,銀行可以設置專門人員對于在銀行內使用ATM等自助設備的消費者進行指導和示范,為那些操作ATM困難的顧客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可以降低由于由于顧客不會操作或操作不當而造成的失誤,從源頭上控制服務失誤的發生。
一、導言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對資本主義企業和資本主義的企業做一下清晰區分,以闡明資本主義社會中多樣化的企業存在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簡單地說,資本主義企業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類型,是隨著資本主義這樣一個社會經濟形態的產生而產生的,是一個具有歷史特定性的企業類型,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它會隨著資本主義的滅亡而消失的。而資本主義的企業指的是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各種企業類型,但其內部的生產關系卻不一定是資本主義的,也就是說不是所有這些企業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
二、資本主義企業
對于資本主義企業的定義,我們在這里可以采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下的定義。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說,資本主義企業是這樣一種制度:工人在占用他的勞動的資本家的控制下工作,產品歸資本家國有而不是歸工人所有,進而,這樣的資本主義企業為追求利潤而生產產品并銷售。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截至到目前為止已經經歷了業主制,合伙制和股份制三種類型。下面我們依次給大家分析一下這三種類型企業。
資本主義企業的最早形態是業主制企業,也就是說企業內只有唯一的所有者,這個唯一的所有者既是企業的所有者,也是企業的經營者,他是最早的資本家。業主制企業是“指在經營單位內,剩余索取者和最終決策者同為一個人的企業體制”。在封建社會末期,部分農奴獲得了人身解放,再加上一些破產的手工業者,他們都沒有足夠的生產資料來進行維持生存的生產活動。而另外的一些具有大量生產資料和財富的人,已經不滿足于自己進行生產勞動,于是便雇傭那些無產者,讓他們使用自己的生產資料來為自己生產指定的產品,而生產的這些產品則是用來出售以獲得更多的財富收入。作為回報,這些無產者將會得到一定的工資報酬從而實現自己的生活需要。這些無產者便是最初的工人,而那些資本所有者便是最初的資本家。這種企業形態便是馬克思所指的最初形態的資本主義企業。由于在這種企業中不存在共同所有權問題,所有者-管理者承擔了他指定決策的所有財富結果;而且也不存在由所有權和控制權相分離所帶來的人問題。
這是這種經濟組織形式的主要優勢。但該形式也有一些不利之處,如業主所有制企業會遇到投資視野問題和投資分散化問題。
合伙制企業的性質和業主制企業非常相似,只不過企業所有者變成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資本出資人。這些出資人共同成為企業的所有者,共同承擔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決策。通過匯集幾個人的資源,合伙者減輕了業主所有制企業所面臨的資金約束,而且合伙者還可以獲得某些生產規模上的優勢。一旦各所有者能向企業投入較小份額的資產,合伙制就為人們提供了機會,以降低承擔風險的成本。但是合伙制沒有擺脫共同所有權的問題,通常,合伙者既是企業剩余索取者也是主要的決策者,但隨著合伙者人數的增加,容易滋生搭便車問題,以上兩種職能合并后產生動力的優勢慢慢減少。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擴大,要求企業規模也越來越大,而所需的資本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固定資本方面。前兩種企業形式已適應不了更高的大規模批量生產的需要,再加上此時金融工具的日趨發展和完善,企業實現大規模原始投資的融資變得越來越容易,于是就產生了股份制企業。股份制企業與前兩種企業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就所有者來說,股份制企業的所有者規模遠遠大于前兩種形式的企業,那么就很明顯,股份制企業內的資本規模也必然相當大。就所有者與管理者的關系來說,前兩種企業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股份制企業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已經分開,所有者幾乎不參加企業的管理,而管理者不對企業擁有所有權,所有權和控制權有了一定的分離。二者的分離導致問題的產生。當企業為獲得規模經濟而變得非常龐大時,即便合作團隊中每個成員都有明確的效用函數且不存在欺詐行為,協作的成本也會上升。而且,外部所有者與內部職業經理之間的利益沖突構成了新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也許代表了這種企業類型的主要不足之處。然而,股份制企業的產生并不表示個人業主制和合伙制企業就消失了,在服務部門中,個人業主制和合伙制仍是廣泛使用的組織企業活動的方法,而他們對組織良好的資本市場的依賴也大大少于股份制企業的情況,所以它們是共存的。
三、資本主義的企業。
根據演化經濟學的觀點,產業之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且每種產業的技術水平和技術構成也是大不一樣的,所以每種產業對于企業的規模和組織結構水平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如鐵路行業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要求它的企業必須具有很大的規模,且組織結構比較復雜。而棉花紡織業的企業則根據其技術的發展可以從最初的家庭式作坊演變到小企業再到大企業。所以,每一種社會形態中的企業形式都是多樣化的,并不存在單一形式的“代表性企業”。本節將著重討論資本主義企業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資本主義的企業,如家庭式企業和合作社企業。
家庭結構最早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在部落制度中,家庭結構是首要的、突顯的維持性制度,家庭在部落制社會中是突顯的,因為大多數生產都是在擴展的家庭單位中進行的。而到了奴隸社會,奴隸制莊園變成社會上占據主導性的生產單位,但是家庭結構作為次一級的生產單位保存了下來,而且一直延續到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還將繼續存在與社會主義社會和將來。但家庭結構作為一個歷史性結構,它不是人來產生以來就有的,而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所以它也會在歷史的將來在人類社會中消失。家庭式企業就是這樣一種組織,家庭成員們在家長的指揮下共同勞動生產某種產品,并出售此種產品以換取貨幣或其他物品,在交易時,這種產品的交易主體是這個家庭而不是任何一個家庭成員,此時的家庭相對于一個“法人”,且家庭財產歸全體成員共有。像這樣的家庭是傳統家庭,它可以被稱作企業,如典型的農民家庭實際上就是一個企業。
資本主義的企業中一種重要的企業形式是合作社企業,這種企業是公有制性質的。合作社企業的企業所有權歸企業全體勞動者所有,企業職工都以其勞動者身份平等地擁有企業所有權,它是一種勞動型企業。合作社企業的員工就是企業的所有者,在合作社企業內,工人可以相互聯合,并且形成一種合作關系,他們可以共同擁有企業和企業的生產資料。合作社作為一種公有制企業,起資金主要靠內部員工自己分擔的,部分通過融資籌得,但當今的合作社企業的資金無論如何都不能與股份制企業相比,所以其規模是有限的。雖然它是一種公有制企業,但是其內部的勞動平等關系隨著組織內人數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當人數較少時,企業內的協調成本較低,無論是勞動分工還是收入分配,甚至是在決策上都能達到相當高程度的平等;當人數較多時,企業內的集體協調和決策成本就變得相當高,所以為將決策成本降低到經濟上可行的水平,不得不求助于公產人來承擔企業內部財產管理與勞動管理的大部分職能。“由于公產制的存在,這種公有產權的的內排他性必然轉化為公產人與全體公產成員之間的雙向監督關系,轉化為二者權、責、利的矛盾與沖突。”隨著合作社企業內員工人數的進一步擴大,這種矛盾就越嚴重,企業內公有產權的內排他性就越強,而與此同時,企業內的勞動平等關系卻越來越弱化。所以,就算是在公有制企業內,平等關系也是不同的,相對的。一個完全實現了勞動者分工平等、分配平等與決策平等的理想的公有制經濟只存在于理論家的頭腦中。超級秘書網
除了上述的兩種企業類型外,資本主義社會中還有一些其他的企業類型,這里就不再贅述了。總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企業類型是多種多樣的,無論是私有制的,還是公有制的,抑或混合所有制的。總之,如果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會存在純粹私有制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類型,那也只能是理論上的,絕對不符合現實。
四、結論。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每一種社會形態中企業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都有一種占主導地位的能充分體現該社會經濟形態內最基本的生產關系的企業類型,但也有某些處于次要地位的企業形式。從中國的企業改革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出,我們對于企業形式多樣化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產生了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從以前否認和貶低私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合理性到承認它的合法地位并鼓勵其發展,充分說明了我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步入合理化的軌道中來。所以,我們應該在保持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的前提下承認并鼓勵企業形式多樣化的存在和發展,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利用各種有利資源,為我國盡快實現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趕超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杰弗里·霍奇遜:演化與制度[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0)。
2.杰弗里·霍奇遜:經濟學是如何忘記歷史的[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
3.思拉恩·艾格特森:經濟行為與制度[M].商務印書館,2004(10)。
4.榮兆梓:論公有產權的內在矛盾[J].經濟研究,1996(9):16-23.
5.榮兆梓:企業性質研究的兩個層面[J].經濟研究,1995(5):21-28.
作為一門英語專業高年級的主干課程,通過閱讀和分析內容廣泛的材料,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培養他們對名篇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鞏固和提高英語語言技能。可以這樣說,高級英語的設置旨在讓學生為英語語言學、英美文學、修辭學、文體學、跨文化交際等專業課程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高級英語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英語語言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邏輯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等的提高。高級英語教材內容涵蓋面廣,信息量大,語言精深,多數都是名家名篇,在培養語言技能之余,對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也不無裨益。但是長期以來,高級英語課程的教學還是以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為主導,教師逐一講,學生隨意聽,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自身的主動性和學習風格根本無法拓展;教學過程中學生過度依賴教師和參考書,對教材的挖掘缺乏主動性,對于文本的解讀缺乏個性,注重英語語言知識技能的掌握,卻忽視了對自身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的發展,需要從某些方面進行改進。教育部在個性發展問題上表示:“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在高級英語教學中如何實現高級英語課程的目標和要求,尤其是學生個性、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是該課程教師們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西方的文學接受理論中的一些觀點、視角和研究方法對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構建學生、教材和教師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有一些啟發。
文學接受理論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聯邦德國,其出現與興起是文學批評領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新解釋學的勃興和現象學美學的新發展,以及哈貝馬斯交流理論的提出,人們愈加迫切地感到必須重視文學接受和影響的研究,必須打破本文中心論這樣一種僵硬的研究格局。以姚斯和伊塞爾(Wolfgang Iser)為代表的康斯坦茨學派迅速崛起,對作品內部研究的沸沸揚揚的美學思潮提出挑戰,對本文中心論進行反撥,確立了以讀者為中心的美學理論,實現了文學研究方向的根本變化。接受美學認為,文學文本只有在讀者能動的閱讀活動中才能獲得現實的生命。“文學作品就有兩極,我們可以稱之為藝術家一極與審美的一極,藝術家一極涉及作者創作的本文,審美的一級則指由讀者所完成的實現”。一般意義上的“接受”,是含有被動意味的對事物或觀念的接納與認同,而文學接受則是指一種由接受者積極參與、能動介入文學作品的復雜審美活動。文學作品經過創作、出版,以文本的物質形態面世之后,還沒有成為哲學意義上的“自在之物”。作家的創作目的和作品的創作價值,只有在讀者積極參與的閱讀活動中才能實現。所以,閱讀者的能動性發揮是作品價值得以充分展示的決定性因素。
因此,在高級英語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將教材中的各類文章視為文學本文,將學生視為讀者,而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他們自身的生活閱歷、社會地位、經濟情況、文化素養、性格氣質等方面所構建的個性化的認知心理結構和文學接受心理圖式,實現文章與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完成他們對于作品個性化的闡釋。學習者不同的認知心理結構的形成能引導他們確立自己的趣味方向,形成自己的“期待視野”,作為一種渴望、一種需求、一種能力、一種傾向,潛存于學習者的心里,在閱讀活動開始之后,它作為一種不由自主的內在心理制約和引導著他們的情感反應和思維向度。
由此,教師首先可幫助學生建構這種“期待視野”。“期待視野”的概念姚斯采用的是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和社會學家卡爾?麥恩海姆的觀點。在接受美學中提出“期待視野”的觀點,以說明讀者閱讀作品的主動性。如果讀者在閱讀中的感受與自己期待視界一致,讀者便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力而索然寡味。相反,作品意味大出意料之外,超出期待視野,便感到振奮,這種新體驗便豐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視野。個體期待視野與他的具體閱讀中存在一個“審美距離”(或“角色距離”),并不斷發生變化:當接受者與藝術作品中的角色距離為零時,接受者完全進入角色,無法獲得審美享受;相反,當這種距離增大時,期待視野對接受的制導作用趨近為零時,接受者則對作品漠然。因此,教師們對于學生“期待視野”的構建是幫助他們通過文章跟作者建立起聯系,以促進他們對閱讀文章的理解和闡釋。一般的大學英語精讀課采取的導入就是比較簡單的一種構建方式。對于高級英語課程中內涵豐富的課文,這樣的導入方式不夠深入,教師們可以采取兩步走的策略:第一,通過精要的導入讓學生激起閱讀的興趣,讓學生自己針對感興趣的地方去挖掘文章深刻的內涵,對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結構等作出判斷;第二,教師引導學生去探尋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文章所處的文化背景、文體特征等信息,適當地給予指導,幫助學生建立起理解闡釋的“前結構”,進而幫助他們建構在閱讀活動開始之前的“期待視野”。以張漢熙先生主編的《高級英語》第一冊第四課《外婆的日用家當》(“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一文為例,教師先在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在課外通過圖書館、網絡及各種期刊搜尋本文作者Alice Walker的生平,了解她的代表作、文章題材、寫作風格等諸多信息,以小組為單位做一份報告,在上課開始跟同學交流,談談自己對于教材中所選文章的理解,預測作者可能的寫作意圖等。教師在他們報告完畢之后,可以進行點評并添加一些學生所忽略的問題,并且對文章的體裁、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敘事角度、文章標題的作用及修辭手法等方面進行提問,讓他們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思考和預測,以此幫助他們建構起“期待視野”,教師的這種干預和介入,就是要利用這些信息差提起他們探索興趣的主動性,喚起他們潛伏于體內的豐富情感,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憂,獲得心靈的震撼。
其次,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主動地去填補“不確定性”和“空白”。閱讀者審美能動接受也體現在閱讀者對作品本文中的“不確定性”和“空白”創造性填補上。對于廣大閱讀者來說,文學作品在形象體系上僅僅構成了一個內容不甚清晰明了、結構上有缺環的圖式框架,只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可以進行闡釋和自由想象的藝術空間。其中大量的“不確定性”和“空白”,成為吸引讀者介入文本所敘述的人物事件中去的力量,去“充實作品的圖式結構,至少部分地豐富不確定的領域,實現僅僅處在潛在狀態的種種要素……”。而且,一部作品的意向性越隱蔽,其間的“不確定性”和“空白”就越大,作者創作意圖和作品審美價值的實現就越需要讀者能力的介入。在《外婆的日用家當》一文中,愛麗絲沃克表面上是陳述了一個黑人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作品本身只是抽象的文字符號系列組合。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理解、想象、體驗,將文字符號還原為可以進行審美的藝術形象,這一過程必然伴隨著學生的再創造因素。所以閱讀作品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空白”,然后對被作家有意省略、簡寫的部分和仿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深刻體驗去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依靠想象聯想等心理活動進行能動的闡釋和理解。學生們個性化的理解和闡釋總與文章作者的意圖存在各種偏差,所以教師在適當的時候要給予他們修正自己認識的機會,提供一個學生能交流討論的平臺諸如網絡博客、撰寫書評、讀書報告或者討論會,鼓勵他們對文章作出合理、個性化和創造性的闡釋。
文學接受理論中不同時代、地域、民族、年齡、性別、修養、學識、經歷的讀者對于文學作品文本內蘊的感知和體味,并不受作品表現性描繪的人事景物的局限,而是充分調動自己的心智情感和閱歷體驗,去發揮、擴充作品的意義,形成自己對作品獨特的視角和不同的見解。如姚斯所言“作品更像一部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現實的存在”。在高級英語的教學中,學生就像是不斷重新演奏這部樂譜的演奏者,利用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對作品作出創造性的詮釋。在理解詮釋的過程中,學生是自覺地去調動一切知覺和資源,主動積極地思考,探尋問題的答案。此時,學生已經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建構的主體,而教師也已經從單向的傳授者轉向學生主體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筆者在這里只是結合文學接受理論對英語專業高級英語課程自主式教學所作的初步探索,在實踐中還存在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留待今后一一探索,如有疏漏之處,期待指出。
參考文獻:
[1]科利.解釋學與人文科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Explor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Research in Clinical Biochemistry
LI Jiang-bin,HOU Gan,LAI Yin-xuan.Institute of laboratory medicine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Dongguan 523808, China
【Abstract】 The mode of researching experiment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teaching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rain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studen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Key words】 Clinical bio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research
1 開展研究性實驗教學的意義
醫學檢驗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實驗性工作為主的檢驗技師,畢業生大多從事醫院檢驗科和實驗室工作,實驗技能是決定畢業生能否立足社會的基本能力。因此,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是全面提高醫學檢驗專業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實現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臨床生物化學是醫學檢驗學科重要的核心專業課,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科,其臨床實習時數約占總實習時數的三分之一,實驗教學在整個課程教學中占據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研究性實驗是一種教學、科研、實踐三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為著眼點,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場景,讓學生通過收集信息并分析、利用,再經過自動探索、發現和體驗,從而增強學生對實驗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研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競爭力。研究性實驗的選題可多種多樣,比較靈活,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新知識,同時也從整體上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水平。研究性實驗有利于淘汰那些陳舊、落后的實驗方法,增加新穎、先進的實驗,對實驗內容進行不斷地更新,使學生的學習能夠跟上學科發展的步伐。學生在做這類比較先進和新穎的實驗時,必須開動腦筋,獨立思考,不能有依賴思想,因此對學生能起到比較好的促進作用,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學習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1-2]。
國家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要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增加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要引導大學生了解多種學術觀點并開展討論、追蹤本學科領域最新進展,提高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能力”[3]。現在國內臨床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問題主要是實驗內容多驗證少創新,實驗結果早在學生預料之中,學生對做實驗興趣不高,因此在實驗過程中很少主動思考,只是按照實驗指導照抄照做,學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驗的錯誤思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實驗技能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臨床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上應從直觀性、驗證性、鞏固性實驗向綜合性、自主性、研究性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驗上過渡,適當減少驗證性實驗內容,增加研究性實驗教學內容。
2 研究性實驗在臨床生物化學教學中的實施
筆者從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在醫學檢驗專業臨床生物化學課程中連續三年實施了研究性實驗教學,現將實施情況總結如下。
2.1 實施目標 加強臨床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對實驗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2 年度實施安排 每年3~6月為教學實施時間,具體為3月:布置實驗、選題、文獻查閱及實驗設計;4月:實驗設計答辯及實驗設計修改;5月:實驗操作;6月:實驗論文書寫及答辯;每年7~11月為總結時間:實施包括問卷調查、分析討論、教學總結和改善及為下年度實施做準備。
2.3 實施內容 實施的研究性實驗主要由實驗選題、文獻查閱及實驗設計、實驗設計答辯、實驗操作、實驗論文書寫及答辯等5個階段組成。
2.3.1 實驗選題 教師根據實驗室條件、教研室科研條件、教學內容等布置研究性實驗,向學生介紹這些研究性實驗的基本情況,回答學生的問題。學生以3-6人為一個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驗條件自由選題。
2.3.2 文獻查閱及實驗設計 學生根據研究性實驗的要求,結合擬選題目,查閱相關的文獻,進行實驗設計。文獻查閱的過程是對學生獲取、整理、分析和利用文獻的培養和鍛煉,是培養學生科研素質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研究方法路線設計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選題和實驗室的條件,設計實驗研究的方法和路線,按照研究生開題報告的形式填寫實驗設計書。
2.3.3 實驗設計答辯 模擬研究生開題報告答辯的形式進行研究性實驗設計的答辯,通過答辯,學生可以鍛煉其語言組織能力和知識分析能力。教師對實驗設計中的研究方法和路線進行嚴格的審查和科學的論證,保證研究方法和路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確保研究性實驗的順利進行。
2.3.4 實驗操作 根據答辯通過或修改后通過的實驗設計方法路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自主的進行實驗操作。在本階段中,學生不但要進行材料的準備、試劑的配制,還要正確使用相關的儀器,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正確分析,并及時進行實驗總結。通過實驗操作過程。學生可以加深理解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增長見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研究性實驗,可以將各課程聯系起來,將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較大的提高。
2.3.5 實驗論文書寫及答辯 研究性實驗的特點決定了必須要有研究的結果,因此,實驗論文的書寫成為該教學模式的重要內容。總結實驗結果、撰寫科研論文,并進行論文答辯,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論文的能力。這對于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的。
2.4 實施過程的關鍵問題
2.4.1 文獻查閱及實驗設計 由于大多數學生沒有做過系統的科學研究,沒有系統地查過文獻,所以對文獻的查閱方法、途徑和實驗設計所知甚少。因此,教師需向學生講授文獻查閱的方法、途徑和技巧等。在實驗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實驗設計方法和路線的可行性,要綜合考慮實驗室現有的儀器設備、實驗動物、實驗經費等各種因素。
2.4.2 實驗論文書寫及答辯 論文書寫過程中,學生應對實驗操作、實驗原始記錄、實驗結果等逐層分析,展開充分論述。而為了答辯,學生在答辯前就要積極準備,仔細審查論文對基本觀點的論證是否充分、有無疑點、錯誤、解釋不清楚等。如果發現問題,就要繼續收集與此有關的各種資料,做好修改和解說的準備。這種準備的過程本身就是積累、增長知識的過程。如有條件可以通過講座的形式為學生講解實驗論文書寫及答辯中的注意事項。
2.5 實施效果總結
2.5.1 建立了開放式、研究性的實驗教學模式 學生實驗不再是照書照做,而是帶著研究課題進實驗室,教師在實驗課上不僅要傳授知識,也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研究性實驗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開拓視野,促進學生對綜合知識的運用,增強學生對實驗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達到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從而提升實驗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水平。研究性實驗教學模式還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學風。通過研究性實驗教學,學生不僅親身體驗了科研的艱辛和科學論文撰寫的困難,更教會學生如何面對科研失敗,如何在失敗中求成功。
2.5.2 培養了學生科研綜合素質
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學生完成的是實驗報告,而相當多的實驗報告是將實驗指導書重抄一遍。而在研究性實驗教學中,學生是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自己作的記錄,并且根據實驗的結果進行實驗討論,最后書寫論文和答辯。增強了學生對實驗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和研究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競爭力。并且還為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生的畢業設計、畢業論文撰寫、畢業論文答辯等奠定了基礎。
2.5.3 促進了課程建設和教師的知識更新 通過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將實施情況總結分析,有利于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學研究、進一步促進精品課程、網絡課程等的建設。同時在研究性實驗教學過程中,由于部分實驗項目是學生設計的,對于教師來說可能也是新課題。老師在對學生遇到問題時進行互相討論,共同探討解決辦法的同時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有利于教師的知識更新。
參 考 文 獻
【論文摘要】應用和遵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設計原則,對檢驗醫學專業《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進行教學改革嘗試。實踐表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明確合作學習的理念,學會與人合作、溝通;有利于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科研素質。
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研究的不斷深入,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建構主義理論揭示了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較好地說明了學習的發生、意義的建構、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含的主要因素等。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可形成一套新的比較有效的認知學習理論學習并研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同時開展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實踐,對推進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我校檢驗醫學專業的《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中進行了初步的應用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的建構獲得的。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它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建構主義理想的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等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的工具。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設計原則應該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情境”和“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強調對學習環境(而非教學環境1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支持“教”);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而非完成教學目標1。
2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用于《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課的教學設計
傳統的實驗教學過程多為“填鴨式”或“注入式”。如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首先由教師詳細講解實驗內容、原理和實驗步驟,或進行操作示范,學生只需“照葫蘆畫瓢”機械地完成操作;實驗報告只是將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再敘述而已。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只能按教師預先設定的框架完成實驗.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只動手不動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少數學生由于事先了解了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在實驗中不做實驗,充當旁觀者,或抄襲驗其他同學的實驗結果。顯然,傳統的實驗教學過程既達不到實驗課的基本目的(即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的提升及掌握實驗技能).也不符合對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綜合人才的培養目的。
應用和遵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設計原則,根據我們教研室以往的教學改革經驗,對檢驗醫學專業《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課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首先結合《臨床免疫學檢驗》理論教學內容和臨床及免疫學新技術的發展,對《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課內容進行了優化重組.使原來數個獨立的相對無關的實驗,重組成為具有專題特點的四個綜合性實驗模塊,包括免疫血清的制備及免疫球蛋白的分離、純化及鑒定;免疫標記技術;吞噬細胞吞噬功能檢測:細胞免疫功能檢測。其中通過選取適當的實驗材料和實驗設計,使某些實驗具有科學研究性質。這樣的內容調整使免疫學理論和實驗技術系統化,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同時又有利于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
對實驗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設計:①首先實驗課安排在相關的理論教學之后進行,保證學生有較完備的知識背景和知識儲備。②每次實驗前一星期要求學生仔細預習實驗.對實驗過程有初步完整的認識,明確實驗內容在免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的意義;告知學生實驗的材料、條件等內容;并預留幾個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同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可自行設計切實可行的實驗步驟,老師對實驗設計給以指點和準備。③實驗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各小組的實驗數據可以共享。④換位教學,即每次實驗由一個小組推選一位代表充當“小老師”完成實驗內容、原理和實驗步驟講解,學生可提出疑問,“小老師”所在的實驗小組一起解答,老師做適時點評。⑤實驗報告以科研論文的形式書寫。實驗總結以論文答辯會的形式進行,即以實驗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匯報.老師和全班同學集體點評。告知學生,他們在各個環節的自我展示或小組展示,將是其實驗成績的參考依據。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用于《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課的教學實踐和效果
按照以上教學設計,在我校2004級本科檢驗醫學專業四個實驗小班的《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中進行了初步的實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對免疫學實驗顯示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在基礎理論知識、實踐操作技能、學習能力、科研素質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
如在由學生充當“小老師”這個環節,課前被選出的“小老師”要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課上,面對“小老師”,同學們的提問非常踴躍,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大膽發言,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
由于強調了課前的預習和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學生對實驗內容的理解和準備充分,能通過自行操作順利完成常用的免疫學實驗。即使實驗過程中出現問題,學生也能自己通過多方面的分析、調整,找出問題所在。學生通過這樣的訓練過程。無疑使他們的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以科研論文的形式書寫實驗報告.以及以論文答辯形式進行實驗總結點評的環節,尤其受到學生的歡迎。學生在對實驗結果的正確記錄、合理分析,實驗論文的書寫,以及在實驗論文的答辯過程中,學習思考經典免疫學實驗技術在理論思維、實驗設計與方法諸多方面的精巧與偉大,促進了學生對課堂“枯澀”專業理論的熱愛與理解.達到了引導與激發學生對實驗結果的正確掌握與運用,以及對實驗目的和原理的再領悟。學生還可從教師對學生實驗論文批閱的字里行間,反省自己學習態度、操作過程的正確與否,從科學態度、專業水平、文字表達等方面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學生們的實驗論文書寫基本規范,討論部分有一定深度,既能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又有對實驗意義的理解和展望。學生在實驗匯報中做的課件圖文并茂,答辯過程思路清晰。學生在完成這些作業的過程中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查閱文獻,尋找支持和解釋實驗設計原理和結果的理論依據,并有新的體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豐富的資源和積極的支持。在實驗預習、實驗操作及實驗匯報和答辯中,學會與同學討論、交流、提問、質疑,學生們既能協作學習,又能培養團隊協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