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4: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發展戰略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自首家純網絡銀行開業以來,其數目就如雨后春筍般飛速增長。在1997年末可進行交易的金融網站有103個,到1998年10月這個數字達到350個;到1998年末已經躍升至1300個。根據美國GartnerGroupsDataquest公司的一份調查表明,目前49%的美國家庭擁有家用計算機,37%的家庭能夠并且已經接入互聯網;到2003年,這兩個數字有望分別達到65%和58%。它們的研究還進一步指冉,截止1998年末,約有
700萬個家庭是通過家用計算機獲得銀行金融服務的,這些家庭占到美國家庭總數的7%左右;在2001年底,約有1830萬個家庭會這樣做,而且幾乎全將通過互聯網實現;這意味著每年的增幅將達到41%。同時,美國銀行家協會主席吉姆;庫伯遜指出,1998年通過非網絡銀行分行進行交易的業務量下降了三分之一。""無論如何,趨勢是明顯的,網絡銀行將憑借存款利息高和實時方便、捷成本低、功能多的24小時服務獲得越來越多客戶的喜愛,其自身數目也在迅速增長,成為未來銀行業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許網絡銀行的產生將徹底改變只有金融"恐龍"才能壟斷銀行業務的歷史。據《在線銀行報告》提到的133家真正的網絡銀行"中,就資產而言,有109家未能齊身于美國最大的100家銀行之列。下面將網絡銀行的發展戰略分為大銀行發展戰略、社區銀行發展戰略和純網絡銀行發展戰略三部分進行分析。
一、大銀行的網絡銀行發展戰略
對于大銀行而言,網絡銀行通常是一個獨立的事業部或者是銀團控股的子公司,成為其發展新客戶和穩定老客戶的手段。實踐申,這些虛擬機構幾乎總是比大銀行中其它部門發展得快、以加拿大歷史最悠久的銀行蒙特利爾銀行為例:1997年,該行擁有3·4萬名員工,1250個分支機構和700萬名顧客。1996年10月,該行設立了名為Mbanx的網絡銀行,并預測在5年內其網絡銀行的客戶會達到1億以上。大銀行在開發網絡銀行業務時有兩種發展戰略:一是收購現有的純網絡銀行;二是組建自己的網絡銀行分支機構。
1、收購現有的純網絡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BankofGnada)是加拿大規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好的銀行之一。在近一個多世紀里,它在美國僅從事批發金融業務。1998年,加拿大皇家銀行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安全第一網絡銀行除技術部門以外的所有機構,此時該網絡銀行擁有1萬名客戶,存款余額早在199年就超過了4億美元。
事實上,在加拿大皇家銀行收購安全第二網絡銀行的時候,后者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停滯的跡象。那么前者為什么還要收購后者呢?加拿大皇家銀行戰略目的在于,首先是擴大其在美國金融市場的業務和份額,不僅包括已有的批發金融業務,而且涉及零售金融業務。加拿大皇家銀行以收購安全第一網絡銀行的方式步人了美國零售金融業務市場,并將其作為在美國臍身該領域的唯一窗口,利用安全第一網絡銀行吸收的存款投資于加拿大的中小企業,獲取收益;更重要的是,加拿大皇家銀行利用這次收購,將業務拓展至一個新興的、飛速發展的領域。該領域不僅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而且完全符合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方向。由于安全網絡銀行是全球第一家純網絡銀行,在高莫斯咨詢公司有關網絡銀行的綜合排名中位居第1,所以這次收購使加拿大皇家銀行立即站在了網絡銀行發展的最前沿。不僅如此,在美國設立一家傳統型分行需要200萬美元,而維持安全第一網絡銀行這樣一個10人機構的費用要遠遠低于任何一家傳統型分行。所以,這完全是一次低成本、高效益兼并的典范。
收購之后,為了吸引更多客戶,加拿大皇家銀行利用自身雄厚的資金實力,在市場營銷方面采取了兩種策略。首先,提高支票帳戶的存款利息。它們許諾最先申請網絡銀行帳戶的1000名客戶可以在年底之前享受600的優惠利率。據此,它們希望吸引客戶的注意力并接受安全籮一閥絡銀行的服務方式。在信息公布后的六個星期里,帳戶用請者私已經達到6500人;二,購頭超縛服務器(FatServer)。它們認為,如果想獲得更多客戶,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客戶最關心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多信息。雖然超級服務器的應用成本高于其它網絡銀行使用一般服務器的成本,加拿大皇家銀行仍然為安全第一網絡銀行投資購買了這種設備,使客戶可以在瞬時傳輸電子數據和了解帳戶目前以及歷史情況。盡管一般網絡銀行都以在開業后第一年的盈利為戰略目標,而安全第一網絡銀行卻在被加拿大皇家銀行收購后連續兩年虧損,但在該行看來;盈利是幾年后肯定會實現的事,而客戶從一開始就是最重要的。
2、發展自己的網絡銀行衛法銀行(WellsFafgo)是這方面的典型例證。這家位于加尼福利亞州的銀行,是美國最大的銀行之十,在10個州擁有營業機構,管理著1009億美元的資產。早在1992年;衛法銀行就開始建設自己的作為網絡和以網絡銀行服務為核心的信息系統。至1997年·12月通過網絡與衛洪銀行交易的客戶已有43萬。
衛法銀行建立網絡銀行戰略的目的在于適應客戶變化的交易偏好和降低經營成木。衛法銀行的指導思想是,如果客戶希望在蒙中接受銀行服務;那么我們就提供這種服務。在開發網絡銀行業務時,衛法銀行經過大量的調查發現;客產不僅需要查詢帳戶余額、交易記錄、轉賬、支付票據、申請新帳戶和簽發支票等基本網絡銀行業務,還需要有關帳
簿管理、稅收和財務預算的服務。于是在1995年,該行就與微軟貨幣MicrosoftMoney)和直覺集團(Intuit)下屬的快訊公司(Quicken)等提供個人理財軟件的公司建立戰略聯盟,利用它們的軟件包提供這方面的服務。在降低經營成本方面:據衛法銀行自己估計,每天有40多萬客戶通過網絡與銀行進行交易,每200萬筆交易從銀行柜面服務轉向網絡服務將節省1500萬美元,即每筆交易節省幾5美元。至2000年末,衛法銀行預計自己將擁有100萬網絡用戶,而隨著客戶從實體分行向低成本網絡銀行的轉移,它們將節約大量費用。在高莫斯咨詢公司的排名中,衛法銀行在綜合排名欄申位列第2,并在客戶關系欄和客戶信任欄申分別名列第1和第4位。
二、社區銀行的網絡銀行發展戰略
在美國,絕大多數銀行屬于社區銀行,這類銀行的規模通常都很小。1997年,美國97%以上的銀行組織(約有11500多家)所擁有的資產不超過20億美元,這些銀行主要吸引一些小額消費性存款,并向消費者發放小額商業性貸款,業務范圍主要集中在社區內的零售金融業務。相對大銀行而言,這些小銀行的優勢在于與本地區相關行業的聯系密切,同客戶更加貼近。對于客戶來說便利是最重要的,他們喜歡到同一社區或地區的銀行去辦理業務,而不是找座落在小鎮之外其它州或其它國家的銀行。網絡銀行出現后,這種優勢正在逐漸消失。為了保持這種優勢,社區銀行通常采用防御性跟進戰略,將網絡銀行服務看作是吸引客戶的工具。例如,位于阿拉巴馬州伯明翰的安薩斯銀行(AmSouth)是一家典型的社區銀行,其資產總值為20億美元。為了確保客戶不會因為便利的原因而選擇其他銀行,它就及時利用克瑞林集團Gorillion)的航海者軟件(Voyager),拓展網絡銀行服務領域。
由于規模和資源的限制,社區銀行在進入網絡銀行領域采取跟進戰略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僅僅依靠跟進戰略,社區銀行將很難在與大銀行的競爭中維持生存空間,因此如何在網絡銀行的業務中保持競爭優勢,對于它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網絡銀行進入壁壘低,業務差異化小,所以金融服務的特色就顯得尤為重要。特色化戰略將是它們發展戰略中關鍵的組成部分,在實踐申,已經有一些社區銀行對此進行慎重的思考。
例如,委托銀行(IntrustBank)是一家位于肯薩斯州的社區銀行,在1876年由錢德勒創立,主要的服務對象是該州威遲塔(Wichita)地區的農場主和零售商。經過錢德勒家族四代的努力,現在該行的資產為17億美元。委托銀行建立網絡銀行的戰略目標最初是為了與美洲銀行(BankofAmerica)等大銀行在競爭中保持均衡態勢。正如遠程銀行分部的高級副總裁莎利.布恩(ShariBevan)認為,他們建立網絡銀行最基本的目的是起到戰略防御作用,并將網絡銀行視為防止當地客戶流失的一種戰略手段。委托銀行作為一家社區銀行,一直將目標客戶市場定位于當地的客戶。當新興的網絡銀行出現時;發展自己的網絡銀行以保證在目標客戶市場中的份額,是干種最好的選擇。但是,委托銀行的戰略目標并不局限于此,在網絡銀行的競爭中、它仍然將業務創新視為自身的競爭優勢,并將業務創新與新興的信息技術結合起來,以此作為該銀行的特色和最高戰略目標。目前該銀行的網絡客戶可以進行遠程交易,并實時檢查交易情況。不久,客戶們不僅可以在網絡上看到自己信用卡的使用情況,而且可以看到該行經紀人服務所提供的投資計劃。為了提高網絡的安全性,委托銀行還計劃首先將語言識別系統投入網絡服務,以便對使用遠程交易的零售商身份進行鑒別委托銀行認為,最先運用新科技的人將獲得市場的饋贈,這種饋贈并不是新技術本身,而是客戶的信賴這是最有價值的回報。在高莫斯咨詢公司的排名中,這家社區銀行的網絡銀行在綜合排名欄和客戶信任中分別名列第19和第7。對于一家身價不足20億美元的小型銀行而言,能在激勵的競爭中躋身于客戶信任欄的前10位,足以說明它們戰略的成功。
三、純網絡銀行的發展戰略
對于純網絡銀行的發展戰略而言,也有兩種不同的理念。二種是以印第安納州第一網絡銀行(FirstInternetBankofIndiana)為代表的全方位發展戰略;另一種是以位于林斯敦的康普銀行(CompuBand)為代表的特色化發展戰略。
1、全方位發展戰略對于應用這種發展戰略的網絡銀行而言,它們并不承認純網絡銀行的業務具有局限性。它們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網絡的進一步完善,純網絡銀行完全可以提供客戶所需要的所有服務,從而取代傳統型銀行。因為銀行客戶希望可以一次辦理好所有的存款帳戶、帳目核對和貸款事宜,同時,他們也希望銀行可以快捷地滿足他們在金融服務上的新需求,所以這些純網絡銀行一直致力于開發新的電子金融業務,以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要。正如印第安納州第一網絡銀行的董事局主席所指出的那樣,純網絡銀行需要提供全面的服務來吸引新客戶和鞏固老客戶。客戶想要在一家銀行獲得所有的金融服務,而不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這正是網絡銀行為客戶提供在線金融服務的目標。為了吸引客戶和中小企業,純網絡銀行必須提供傳統型銀行所提供的一切金融服務。在他的帶領下,印第安納州第一網絡銀行正積極準備推出"中小企業貸款服務",改變純網絡銀行沒有企業在線貸款的歷史。這家網絡銀行在高莫斯咨詢公司的排名中,在綜合排名、網頁資源、客戶關系和客戶信任等四項中分別名列第4、1、11和19位。
2、特色化發展戰略持有這種觀點的純網絡銀行也許更多一些。它們承認純網絡銀行的業務具有局限性;與傳統型銀行相比,純網絡銀行提供的服務要少得多。例如,因為缺乏分支機構,它們無法為中小企業提供現金管理服務;也不能為客戶提供安全保管箱。純網絡銀行若想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就必須提供特色化的服務。這類銀行的典型代表就是康普銀行,這家位于休斯敦的純網絡銀行只提供在線存款業務,在康普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看來,純網絡銀行應該專注于自身具有核心競爭力業務的發展,至于其它業務可以讓客戶在別的銀行獲得,它們認為,客戶可以硅互聯網上發現所需要的人切,如果家銀行想將客戶局限在自己所提供的業務范圍內是絕對錯誤的。目前,這家銀行業務發展的情況也很好,在高莫斯咨詢公司時排名中,在綜合排名、綜合成本和客戶信任三項中分別名列第6、6、19位。
除這種典型的情況以外,其他純網絡銀行的特色化發展戰略也具有借鑒價值。耐特銀行(Net.B@nk)是僅次于安全第一網絡銀行的純網絡銀行,在1999年第一季度末,該行的存款已經達到3.327億美元。在后者被收購以后,它成為純網絡銀行業的領頭羊。該行服務特色在于以較高的利息吸引更多的客戶。耐特銀行的最高執行官葛利姆斯(G.R.Grimes)認為,每一個純網絡銀行的客戶都是從其他銀行吸引過來的,所以吸引客戶在純網絡銀行戰略中應是第一位,而利息則是吸引客戶的最佳手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在1999年第一季度末,他們的客戶接近25000人,是前一年的3倍。而且這個增長速度還在加,決,1999年2月,客戶增加了2000人:3月增加了3000人,截止4月中旬,已經突破4000人。耐特銀行在高莫斯咨詢公司排名欄中僅次于安全第一網絡銀行和衛法銀
行,位居第3;在其他項目中也表現不俗,綜合排名、客戶關系和網頁資源3項分別列在第4、2、4位。
四、啟示
由上不難看出網絡銀行巨大的發展潛力,網絡銀行將是未來銀行的發展趨勢。而網絡銀行的這些成功發展戰略對我國銀行業未來的發展將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1、信息時代大銀行的發展方向--網絡銀行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和互聯網的普
及,傳統銀行300年來賴以生存的基礎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任何銀行無論資金多么雄厚、實力多么強大,如果忽視網絡銀行業務的發展,那么它們都將在數字經濟時代受到懲罰。與之相反,如果能充分利用這次機遇,將自身優勢與網絡銀行相結合,那么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對于大銀行而言,總是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不管是收購網絡銀行的發展戰略,還是自建網絡銀行的發展戰略都是不錯的選擇。我國有實力的銀行也可以借鑒加拿大皇家銀行的戰略,收購西方的網絡銀行,這樣做不僅可以利用它們的技術與人才,還能夠拓展業務范圍,以點代面,無論如何,在網絡中客戶是無國界的。
2、中小銀行要強調金融服務特色鑒于網絡銀行投資
沿海開發是江蘇省“十一五”生產力布局“四沿”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區域上看,鹽城、連云港、南通等沿海地區地處我國南北交匯樞紐地帶,是江蘇省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但目前我國沿海經濟發展還處于“低谷”區。近期,《江蘇省沿海開發總體規劃》的制定為鹽城等蘇北地區的沿海開發帶來了新的機遇。充分利用鹽城的沿海優勢,以系統的思維確定鹽城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體系,這是鹽城的重要發展機遇,對促進整個蘇北沿海區域的經濟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一、鹽城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與存在的問題
1、經濟快速發展,但與蘇南的差距仍較大
“十五”期間,鹽城工業經濟持續發展,目前擁有悅達集團、森達集團等銷售超億元的企業1102家。2005年,鹽城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4.90億元,同比增長14.3%;農民人均純收入4893元,同比增長10.8%;固定資產投資突破500億元,同比增長35%,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達264億元,增長39.8%,增幅列全省第一。但由于歷史、區位、政策等多種原因,鹽城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與省內蘇南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表現為經濟總量小、人均占有水平低。以2005年為例,鹽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2585元,而蘇州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66766元,是鹽城平均水平的5.3倍。
2、縣域經濟增勢強勁,但縣域間發展不平衡
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狀況,可將鹽城所轄9個縣(市、區)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東臺、大豐、亭湖、鹽都)已達到或超過蘇中地區的平均水平,其中東臺市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已達167.31億元,在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市中位居第57位;第二板塊(射陽、建湖、阜寧)經濟快速增長,后發優勢逐步顯現;第三板塊(濱海、響水)近年來各項經濟指標增幅均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與第一板塊相比仍屬貧困地區,其中響水縣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僅為46.4億元,濱海、響水兩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均低于蘇北地區的平均水平。
3、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但傳統產業比重較大,產業趨同化明顯
“十五”期間,鹽城加快了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形成了農業結構協調、工業結構改善、服務業升級加快的格局。全市三大產業結構由2000年31.5︰38.6︰29.9調整為2005年的22.3︰45.6︰32.1,基本形成“二三一”產業格局。但從鹽城工業產業的總體情況看,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傳統產業在整個工業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附加值不高的紡織、化工、機械和食品四大產業占產業總產值的70%左右;二是產業趨同現象較為突出,區域經濟特色產業尚未形成;三是大型工業企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例不足10%,企業有數量而無規模,產業集中度低,創新能力不足。
二、鹽城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與潛力
1、海洋和灘涂資源豐富
鹽城海岸線全長582公里,占江蘇省海岸線總長的56%,盛產魚、蝦、貝類等各種海產品。沿海灘涂總面積4550平方公里(含輻射沙洲),占全省沿海灘涂面積的75%,近期可供開發利用的面積達130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以10余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的射陽河口以南沿海地段已成為江蘇最大、最具潛力的土地后備資源。此外,鹽城石油天然氣資源蘊藏豐富,已探明石油天然氣蘊藏量達800億立方米,沿海和近海有約10萬平方公里的黃海儲油沉積盆地,居全國海洋油氣沉積盆地第2位,勘探開發前景廣闊。
2、農產品資源優勢突出
鹽城是江蘇最大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已建成8個全國商品糧基地縣、1個優質油料基地縣和6個優質棉基地縣,糧棉油、桑果菜和禽蛋魚等主要農產品的種養規模和總量均位居全省首位,是輕工、紡織和食品加工業的重要原料基地。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個縣列入省級農產品產地認證;通過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種植業產地212個,畜牧業產地87個。新建國家和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5個,省級外向型農業生產基地6個。全市通過認定的有機食品基地2個,綠色食品基地6個,并有179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稱號。
3、生態旅游資源獨具特色
鹽城市域東部擁有太平洋西海岸、亞洲大陸邊緣最大的海岸型濕地,并已被列入世界重點濕地保護區。保護區內建有世界上第一個野生麋鹿保護區和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為聯合國人與自然生物圈成員。當前,大豐野生麋鹿保護區有麋鹿種群600多頭,其野生種群總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有國家重點保護的一類野生動物12種,國家二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7種,每年來此越冬的丹頂鶴達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種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處里下河地區腹地,為典型的瀉湖型湖蕩濕地,原始生態環境保存完好。此外,鹽城海濱濕地還有長200公里、寬140公里近岸淺海區的輻射沙洲,面積10多萬畝的海濱林場和遼闊的海濱草原,形成了集藍天、大海、灘涂、森林、草原和珍稀動植物于一體的獨具特色的鹽城濱海風光。
三、鹽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方案體系
鹽城區域經濟發展已具備了良好的工業基礎,但總體經濟實力仍相對較弱,社會經濟發展在全省還處于較低水平。因此,鹽城應立足現有產業基礎,挖掘區域優勢與潛力,通過正確戰略體系的構建和實施,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1、沿海錯位開發戰略
一個經濟區域只能是在適當的產業或產業鏈條的適當位置形成相對競爭優勢,而不可能在每個產業領域都具有絕對競爭優勢。區域經濟個性越強,越有利于發揮集聚效應,越能促進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如前所述,江蘇“十一五”規劃綱要把沿海產業帶建設作為全省“十一五”發展的重大戰略之一,鹽城應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突出臨海生態特色,實施沿海錯位開發戰略。
具體而言,除了繼續積極發展海洋漁業,提高名、特、優、新產品的比重之外,還應注重以下五個方面的發展。一是在現有1300平方公里可利用灘涂上發展沿海速生林帶,并依托豐富的林業資源,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業、商品用材林產業和優質高效經濟林產業,擴大沿海灘涂綜合林業產業規模。二是利用沿海發展畜牧業的獨特優勢,建成起點高、規模大、效益好的食草動物產業帶。三是充分發揮沿海無公害、污染輕的特點,大力推行質量認證、環保認證和綠色食品認證,在現有農業標準化基地的基礎上,加快建成以鹽土農業為依托的綠色食品基地。四是圍繞特色資源,重點發展港口火電、葦漿、木漿、天然氣、石化等能源和原材料基礎工業,積極發展海洋醫藥、海洋化工等新興產業,建成結構合理、外向度高、特色明顯的臨海工業體系。五是充分發揮濱海旅游資源的特色和優勢,以建設沿海國家生態旅游區和中國東部沿海重要濕地生態文化旅游基地為目標,以丹頂鶴、麋鹿、中華鱘三種珍稀動物為品牌,形成特色鮮明、規模較大、吸引力強的沿海旅游帶。
2、區域關聯發展戰略
鹽城、南通和連云港位于我國沿海、沿江和隴海-蘭新鐵路沿線三大生產力布局主軸線的交匯區域,同時,鹽城又是“長三角”和“淮海”兩大經濟圈的交匯區,這為鹽城的區域關聯發展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眾所周知,長江三角洲經濟圈是全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區域;淮海經濟圈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邊緣,目前雖屬于沿海欠發達地區,但該區地處江淮平原,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且勞動力資源豐富,工業基礎較好,發展潛力巨大。鹽城應積極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立足淮海,面向長三角”,努力成為“長三角”與“淮海”兩大經濟圈相互促進的橋梁,通過促進經濟圈內各城市的共同發展帶動自身的跨越發展。在經濟區域之間的關聯發展中,要突出發展目標、經濟政策和經濟利益上的相互依賴及產業的前后關聯,在不影響其他區域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區域利益的帕累托改進。
3、“第四產業”發展戰略
江蘇省的南北差異梯度明顯,蘇南已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第二產業正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而鹽城正處于工業化初中期,蘇南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裝、食品等行業必然會向鹽城等欠發達地區擴散。但為了實現生產力的跳躍式發展,鹽城在承接蘇南產業轉移的同時,還應大力發展有利于發揮后發優勢的信息產業。信息產業的后發優勢主要體現在沉淀成本小、技術調整快,易于進行產業規劃和布局,而且可以充分借鑒和利用他人的經驗和成熟的技術,實現超常規的發展。因此,對于正處于工業化途中的鹽城等蘇北城市而言,信息化是其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發展信息產業,當務之急是加快區域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系統,改善區域的信息化投資環境。
4、大市區、小城鎮發展戰略
長期以來,鹽城中心市區一直存在著“小馬拉大車”的局面。大市區戰略是在將亭湖和鹽都兩區納入中心市區范圍的基礎上,以市開發區、亭湖開發區和鹽都開發區作為提升中心城市競爭實力的重要載體,整合資源、科學規劃、錯位發展,通過“三駕馬車”的合力拉動市區經濟快速發展。在城市功能上,進一步明確鹽城作為“江蘇沿海中心城市、新興工業城市、海洋經濟服務基地”的城市區域定位,著力彰顯“水綠生態鹽城,東方濕地之都”的景觀特色和人文特色。與此同時,作為城市化基礎支撐和工業化重要載體的小城鎮的發展要提升到戰略高度,不斷完善現有城鎮各項設施的配套水平,強化小城鎮集聚產業的功能,增強小城鎮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能力。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于推進城鎮化和小城鎮建設的基礎性作用,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和市場要素向小城鎮集中,優化各類資源配置。同時,必須自覺走上行政區域建設與區域經濟建設的有效結合之路,實現區域經濟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的良性互動。
四、結語
鹽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要本著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找準特色的原則,通過實施正確的戰略組合,將潛在優勢盡快轉化為現實經濟優勢,逐步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本文所構建的戰略體系是基于鹽城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區域條件而提出的,但又立足于我國當前沿海開發和區域一體化的經濟背景,因此既有較強的針對性,又有適度的擴展性,對于蘇北以及其他沿海地區的經濟協調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鹽城統計局:鹽城統計快報[R].2006,1(22),45。
重視深加工產品開發。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茶葉的保健、藥用功效逐漸被消費者認知。針對這一特點,茶企業可以在飲品、食品、醫藥、紡織、化工等領域,開發出多種功能性茶飲品、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用品、茶洗滌品、茶紡織品等系列產品[7]。隨著建甌茶葉深加工產品開發利用領域的拓展,茶葉產量和產值將會得到大大提高。建設茶莊園,發展旅游觀光。茶莊園是集生產、加工、銷售、觀光、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元化經營單位。作為休閑農業的重要載體,茶莊園可將茶園從單純的生產向附加值較高的第二、第三產業拓展與滲透,使茶園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得到更好體現,從而拉動需求、刺激消費、增加就業[8]。借助北苑茶都建設契機,大力挖掘開發利用茶文化資源,做好規劃和建設北苑貢茶摩崖石刻遺址、百年矮腳烏龍原產地、鳳山茶神廟等旅游景點的常年性的觀光休閑農業示范區;結合農業具有季節性的特點,開發建立以果蔬、花卉和森林種養等為特色的季節性觀光休閑農業景點。發展茶產業與旅游業的聯動,打造建甌標志性旅游產品,實現產業升級。
ST戰略
發展綠色生態茶。推進有機茶、綠色食品茶、無公害茶等體系認證或產品認證;大力發展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有機茶的產銷。充分利用建甌市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優勢,堅定不移地把茶葉作為主導產業,保護現有生態資源,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以“北苑貢茶”地理標志為抓手發展綠色生態茶。即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質量為核心,以生態為優勢,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政府加快龍頭企業培育,進一步支持茶企業規范生產,對進行“有機、綠色、無公害”生產認證的企業實行獎勵。合理配置茶資源。進一步改進加工工藝,提高茶葉產品香氣。針對不同銷售區域的消費者對茶葉滋味的需求不同,在生產環節中進行相應控制;結合品種資源優勢,選擇性地推廣開發白芽奇蘭、紫龍袍、丹桂、臺茶1號、金萱、八仙茶等品種產品。同時,加大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究,豐富茶類花色品種,生產高、中、低檔產品以滿足各類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WO戰略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我國對土地、住房商品化開始實施試點改革,30年多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開創了良好的發展前景,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得到了大大改善。該階段,城市房地產業發展速度不斷提升,在國民經濟增長中占據的地位愈加重要。目前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已經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但近年來,房價波動極大,房地產市場供需矛盾極為突出,社會人居住房不合理分配現象極為嚴重,甚至出現開發房地產嚴重破壞資源環境的情況。以我國房地產業總體發展情況分析,一度出現房地產業過熱現象,如2007年我國房價連續5年上漲情況結束,開始產生下跌情況,特別是部分經濟發展良好的地區跌幅已達到一半以上,交易量萎縮現象極為嚴重。為避免房地產經濟泡沫破裂,建設和諧社會,保持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家對房地產等過熱行業進行了宏觀經濟調控。筆者通過定性結合定量等方式,按照“宏觀—中觀—微觀—預測—戰略推導”為線路,進行和諧城市構建及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房地產經濟的概況
房地產經濟是指以房地產為主體,圍繞房地產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產生的人和人間的經濟關系,是房地產經濟關系有機結合房地產生產力的重要方式。房地產生產、流通與消費過程中出現的所有經濟活動與其條件都被成為房地產經濟。其中房地產直接生產過程為房地產生產,房地產再生產與其實現過程為房地產流通,房地產生產目的的實現與部分直接生產過程在消費環節的延伸為房地產消費。在整個房地產經濟活動中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運行機制與經濟體制條件。從微觀經濟、中觀經濟、宏觀經濟三個層面對房地產經濟進行考察。微觀層次是指將房地產企業作為經濟單位,其產生的一切經濟行為與對房地產開發經營項目的運行。中觀經濟是指房地產部門經濟、區域經濟。作為產業經濟的重要類型,房地產部門經濟在與其他經濟具備相同屬性的同時,還存在諸多特殊性及規律;各個省、市與區房地產經濟被稱為房地產區域經濟,也可被叫做區域產業結構的一個部門。宏觀層次是指整個國民經濟為主體進行考察,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對象,房地產經濟更是宏觀經濟的主要構成成分。
二、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內涵及現狀
“既要滿足當代人對房地產的種種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后代人的生產生活創造必要的空間發展條件”為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在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應對其可持久性加以重視,站在統籌關系角度分析,做好城鄉規劃、能源節約等工作,實現房地產建筑規劃形態、住宅功能、環境效益、人文特色的可持續發展。
(一)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內涵
李曉云認為,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滿足國民經濟總體發展需求,必須與所在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并在房地產經濟發展做好各方協調關系,如人口、環境與資源利用等,并始終堅守資源集約、經濟效率提升等原則,實現房地產合理開發與保護生態環境有機結合的目標。其內涵包括以下幾點。1.房地產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環境是經濟發展基本條件。在房地產經濟可持續中應對環境承受能力進行充分考慮;同時,房地產經濟發展可為環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能夠符合環境對其發展的需求。2.房地產經濟自身發展。房地產自身發展是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基本條件,如房地產自身發展不足,將嚴重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的進度。基于此,在一定條件下,房地產經濟必須滿足自身發展要求。3.房地產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屬于互動性,經濟發展對社會發展起到嚴重影響,社會發展也就對經濟發展產生直接決定作用。作為現代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房地產經濟因與社會具有互動關系,在尋求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將與社會協調發展。
(二)房地產經濟發展現狀
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房地產投資增速呈現出下降趨勢,由2013年20%下降為2014年10.5%,為加大調整力度,提高房地產經濟發展水平。本文以房地產圖1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表2015年1到2月份開發投資進行探究,8786億元為該時間段開發投資總額,和2014年相比,投資增速只下降了0.1%,其中住宅投資總額為5922億元,占總投資額67.4%,增長率為9.15,回落點為0.1%,如圖1所示。整體分析,我國房地產市場現狀為供過于求,為改變該現狀,要求相關部門、企業必須對房地產投資問題加以重視,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為實現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措施分析
(一)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產業發展戰略措施
作為經濟發展重要增長點,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產業鏈的重要內容,對國民經濟推動轉變為全面基礎,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調整產業提供有利條件,并將服務提供給人們生活與有關產業發展。1.經濟發展中確定房地產業重要增長點產業地位,為調整其他產業提供可靠保證;2.社會經濟數據統計和房地產數據統計的完善,各個區域數據統計工作的加強及經濟數據的及時公布。通過房地產數據信息制度的建立,可將土地出讓總量等行業有關數據及時公布,能夠將房地產經濟發展中真實、透明與全面原則充分體現出來;3.數據分析能力提高。利用行業發展預測模型的合理構建及有關產業政策制定,可對土地供給總量、商品房供給總量加以控制,確保供求調節的平衡性;4.房地產業預警系統、危機干預機制的建立,為房地產經濟穩定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引導的房地產市場控制措施
房地產市場發展速度的不斷提升,導致大量貸款、投資人員無法正確感知風險,在國家一系列政策出臺后,房地產市場價格產生了極大的波動,投資者此時才意識到房地產投資風險并對其進行重新審視。為避免銀行流動性危機的出現,降低國家經濟影響,必須有效控制房地產施工,規范市場行為,降低投機行為對市場的影響,建立有序的市場環境。在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為構建良好的發展市場,必須加強政府宣傳,正確引導購房者;并對銀行信貸加以嚴格控制,防止商品房價格背離價值現象的出現,對房地產過熱現象加以控制。
(三)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戰略措施
在經濟核心圈位置實施大規模土地開發計劃,以政府提供限價土地、大型房地產企業提供開發資金的聯合開發房地產項目方式,在確保開發商獲取相應利益后應對商品房價格加以限制,并利用限價出售土地的回款對項目區域政府配套設施加大建設力度,如公交體系的完善、學校醫院的興建等,以此達到居民居住環境改善的目的。
(四)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戰略措施
集中統一土地管理與城市規劃實施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與社會經濟發展具體情況相符,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相符。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的基礎上,必須以土地保護為中心,建立土地開發與經營制度,對現有土地開發投資去向合理規劃,對農用土地、城市待開發土地資源加以重點保護,通過相應法律措施對土地地權關系加以處理,如占有權、使用權等。土地供應市場的統一建立,應具有公正、公平、公開等特點,通過土地整治,與土地收益管理水平的提升,可實現房地產經濟健康、穩定的快速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分析、研究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可對市場主體行為選擇進行有效約束,實現市場經濟的有序性,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可靠依據。在充分發揮房地產經濟功能的同時,應了解與掌握房地產經濟的概念、并對其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采取科學有效的發展戰略措施,實現住宅標準化,降低投資成本,為房地產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依據與強大支撐。
作者:張艷艷 單位:河南省省直機關房地產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劉靜巖,韓文秀.房地產投資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2).
[2]侯姝羽.房地產經濟可持續發展要點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4(18).
[3]孔行,黃玲,于渤.區域房地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長期動態協調關系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3).
[4]王勉,唐嘯峰.我國房地產投資波動與經濟周期的相關性[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
[5]張霞偉,丁姝.城鎮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對可支配支出的短期影響研究分析———基于省際面板數據誤差修正模型[J].品牌:下半月,2015(8).
營銷是一種社會管理過程,經過此過程,個人和群體通過創造,并與其他人交換產品和價值而獲得他們所需的和欲求的東西。營銷的目的,即通過充分認識和了解顧客,并使產品和服務能適合顧客,并自行銷售自己[1]。隨著醫院體制的改革,醫院的營銷管理將決定醫院競爭的勝負,成為醫院發展的核心動力[2]。
目前我國的中醫醫院大多數是公立醫院,缺乏市場競爭意識,醫院管理機構龐大、效率低,贏利能力下降,嚴重影響醫院的生存與發展。中醫院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就要勇于打破傳統思想的禁錮,從市場實際出發,用營銷的理念來武裝頭腦,用營銷的思維來思索問題,用營銷的手法來解決問題。
一、加強全員營銷意識的培養
醫院營銷很重要,醫院所有的員工都要有營銷的意識。醫療服務有特殊性,患者會參與服務提供的過程,會根據消費過程的感受來評價醫療服務質量,他們如果認為醫院提供的服務比期望要差,就會感到不滿意,所以服務過程中的態度就顯得尤其重要。所有的員工都要有營銷意識,以患者為中心,使患者滿意度最大化,從而獲得醫院的長遠發展。
二、鍵全中醫醫院營銷組織架構
具備營銷意識是必需的,而健全的組織結構才是有效實施醫院營銷策略的載體。所以,筆者認為醫院應該增設營銷科室,并招聘專業人才專職負責醫院營銷工作。這樣,才能保證營銷策略的落實,提高營銷活動的質量,真正成為推動中醫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三、明確市場定位
任何醫院都難以在所有的市場取得優勢,必須根據當地市場特點、競爭對手的優劣勢和自身的情況來進行定位。選擇某一個或者幾個細分市場來重點發展,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中醫院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綜合性醫院,其次是當地的婦幼保健院、衛生院和診所等醫療機構。根據中醫院的特點,可以考慮3個方面:一是定位于技術比綜合性醫院稍低一點,以較好的服務態度和稍微低一些的價格來爭奪常見病、多發病市場;二是可以考慮結合中醫優勢,突出專科建設,如加強骨科、婦科以及一些老年性疾病科室的建設;三是向亞健康市場拓展,如中醫推拿按摩等,都是很好的發展方向。
做市場定位一定要綜合考慮市場特點、競爭對手的優劣勢和中醫院自己的情況,在確定市場定位后,就要據此進行品牌建設。
四、提高服務質量,打造品牌優勢
品牌是醫院的無形資產,是醫院一個重要而不能復制的核心競爭力要素,體現了醫院的形象、價值和文化。醫院必須要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從患者出發,以患者滿意為目標,不僅提供治療疾病的服務,還要提供心理的、精神的、文化的服務,全面滿足患者的各種需求。這就要求醫院要在人力、物力、就診環境上面搞好基礎;要充分重視醫療服務的全部過程,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努力做到醫務人員開架服務、護理人員微笑服務、醫院做好售后服務、跟蹤服務,打造一流的服務品牌,使中醫院在公眾心目中保持持久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有效提高醫院的競爭力。
五、豐富中醫醫院營銷手段
目前中醫醫院的營銷手段較為單一,通常采用電視廣告、下級市場開拓、發放宣傳卡等常規營銷手段,缺乏針對性、差異性以及立體性。因此,應該努力實現醫院營銷手段的多樣化、差異化與聯合化,以期進一步提高營銷活動的效率與效益。進行市場調研,摸清病員分布情況以及病人的反應,以增強營銷活動的針對性,提高營銷工作效率;摸清區域內醫療消費潛量與治療可及性,為長期營銷策劃做準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些值得推廣與借鑒的做法:成立體檢科,完善職工健康檔案,為退休職工建立家庭病床;推廣中醫保健服務,與單位保持長期合作關系;與賓館共建針灸推拿特色專科,提供中醫健身服務,既可降低成本又可增加收益;針對空巢家庭的老年群體,實現醫院會員制,進行定期的家訪檢查;院內醫生定期開展病人教育活動,既可輔助病人盡快康復又可以吸引潛在病員。
除此之外,基層中醫藥還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搞一些活動來推廣自己的服務,如健康知識講座和競賽等等,這些活動要注意體現中醫藥特色。
六、制定價格策略
醫療服務價格是影響營銷的重要因素,是直接影響到醫療服務需求和就醫顧客對醫療服務項目的選擇。對于大多數基層中醫院來說它們的技術和規模都比當地的綜合性醫院相對弱些,所以宜采用價格跟隨策略,以單病種價格適當低于綜合性醫院,加上更好的服務來吸引病人。對價格的另一個理解就是患者在醫院所付出的和所能得到的回報能否達到平衡,也就是對所能得到的醫療服務在多大程度上能滿足康復要求的評價,患者方往往想以最少的經濟付出得到最大的康復回報,也可以理解為醫院在醫療服務提供過程中的經濟支出和勞務輸出的總和與患者在醫療服務中的治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復發率、康復前后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是否能達到平衡,簡單說就是醫療成本是否與臨床滿意度平衡。
七、注重有形展示,做好公共宣傳
由于服務本身是無形的,而患者能直接感受到的往往是服務人員、服務設施、硬件環境等,所以醫院要盡可能地使醫院在硬件建設方面為患者提供一個溫馨、便利、舒適的就醫環境。在感官上給患者一種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醫院可以通過與媒介的溝通,宜傳正面新聞,吸引公眾關注,提高知名度,通過參加公益性活動,進行醫療下鄉、免費咨詢、義診、捐助和捐款、舉辦知識講座、普及健康知識等途徑,樹立醫院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八、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人才是中醫藥事業發展戰略中的重中之重,更要引起醫院管理層對人才培養的重視,要多層次、多途徑地培養使用人才,不斷摸索適合中醫院營銷規律的人才選拔與引進機制,為創造性的開展營銷工作提供人力資源保證。
學校體育改革的重要依據就是把國家和社會對學生的體育要求與學生主體的體育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符合學生主體要求的學校體育才有生命力。[5]因此,了解現代大學生的體育需求,特別是生態體育視角下現代大學生的體育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需求“健康第一”的思想與意識應貫穿人的一生,也是學校體育的基本指導思想和教學原則。大學時期是學生增強“健康第一”意識、養成“終身體育”觀念的關鍵時期。大學生要通過科學的鍛煉身體,合理膳食,配置以合理的作息,保持愉悅的心情,健康的體魄,以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和變化。豐富業余生活,緩解壓力,調節情緒的需求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學生的升學壓力,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在此種情況下,學生通過體育運動來釋放壓力,宣泄不滿,調節緊張的學習,豐富業余生活。健美塑身的需求由于社會觀念的影響,女生是“以瘦為美”,男生是以“肌肉為美”、“力量為美”、“健壯為美”,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學生肥胖的出現率也呈現上升趨勢,因此,學生通過體育鍛煉來達到減肥健美,塑造體形,改變自身形態的目的。滿足興趣愛好和交往的需求滿足興趣愛好主要包括滿足個人愛好、運動習慣等內容[6]。學生通過體育運動,通過運動過程中的競爭與合作,來滿足大學生結交朋友,增進友誼的需求。學習以及考試的需求學習運動與健康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掌握衛生保健,營養的基本理論,同時拿到體育學分。
高校體育課程的發展現狀
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的發展現狀體育課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目前體育課程改革的理念進一步明確,課程結構呈開放性、內容呈廣泛性,課程教學方法日趨科學化,課程評價趨于理性化。但在體育課程改革中育人為本還沒有成為指導體育課程改革帶有全局性的教育理念,體育課程結構、內容、方法和評價等方面還沒有形成連貫一體的育人體系,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沒有做到協調統一等深層次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性解決[3]。課程改革取得的成就如下(1)體育課程更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包括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健康。(2)體育課程更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3)體育課程教學方法更加多樣化。(4)體育課程的理念更加明確。(5)體育課程的設置更加合理化。(6)許多新興項目進入體育課程課程的內容更加多樣化。課程改革出現的問題如下(1)沒有把育人工作作為教育的根本要求。競技體育是以傳授運動技術為主的教育觀念、身體素質是以增強體質為主的教育觀念、快樂體育觀念等等體育課程,這是高校體育課程變革時的先后經歷,都把課程的育人作用忽略了,重在強調提高運動技能和掌握運動技術。(2)課程評價依然存在問題。在體育課程評價中,大部分學校仍然是采取定量評價的方法,以運動成績的好壞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打消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3)課程的內容設置沒有形成統一的體系。全國各個高校都有自己的課程設置辦法,有的學校為了適合學生的興趣,田徑課漸漸淡出了體育課堂,田徑作為運動之母淡出體育課堂值得我們深思。(4)體育課的教學方法過于單調。長期以來形成的固有的思維方式使教師忽視了體育教育的知識傳授、培育身心、體育文化熏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等需求,使體育課缺少創造性。生態體育視角下高校體育課程生態體育很早就在國外推行,1994年在歐洲推行的“生態學校(EcoSchools)”計劃,亦稱“綠色學校計劃”,旨在鼓勵建立“生態學校”,推動全校性的“為了環境”的行動。目前歐洲已經有19個國家開展。學校教育的環境建設、教育目標、課程設計、教育評價等都是生態教學所倡導的,并必須把生態學標準和環境要求包含在內,這就推動了體育課程及學校體育活動向生態化發展。雖然國內在體育生態化的實踐道路上后行于國外,但是理論研究對于國內外都還比較薄弱,實踐研究也尚處于探索階段,這需要我們廣大體育工作者從不同角度與層次進行深入探討。生態體育下的高校體育課程是這樣的:(1)生態體育要求學校體育場館、體育設施要符合生態的標準,可以促進學校環境建設。(2)生態體育課程淡化競技性、提倡健身性、娛樂性。(3)生態體育課程打破了以往的班級授課制,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4)生態體育課程的某些項目可以更廣闊的開發人的潛力,就像定向越野、攀巖、野外生存課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5)生態體育課程的理念與中國的傳統體育修心的思想相結合,弘揚了傳統的中國文化。(6)生態體育鍛煉更重視人的精神與外界環境相協調的調整,通過自己的意識來調節人的心理平衡。是在人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狀態下進行鍛煉,身體非常放松自然,運動強度不大,沒有競技體育帶來的緊張感、激烈感、疲勞感,它形成的是一種寧靜、自然、輕松、愉快的心境[4]。
1、動態經營觀念。品牌經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系統過程,包括創立品牌、保護品牌及發展品牌等一系列活動。企業要用長遠的、全局的和發展的眼光制定品牌發展規劃,明確不同時期或階段的品牌目標及構想,使我國品牌沿著當地名牌——地區名牌——國家名牌——國際名牌——世界名牌的軌跡穩步發展。
2、知識產權觀念。一方面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在推出新技術、新產品之前要解決好知識產權問題,本企業產品或技術中若含有他人知識產權的事前要取得他人的許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和法律手段切實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在遇到其他企業侵權時應懂得如何有效的抗辯和合理維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研究成果表明,全世界最新的發明創造信息90%以上都是首先通過專利文獻公布的。而我國每年產出的國家級科研成果有3萬余項,但申請國內專利的不到三成,申請國外專利的更少。科研成果沒有形成自主的知識產權就無法轉化為真正的核心能力,及時為科研成果申請專利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免遭知識產權流失和其它經濟損失。
3、誠信觀念。信用是企業的立足之本和第二身份證。目前企業所面臨的“信用危機”、“信譽缺失”等問題已嚴重妨礙了企業的正常發展。面對全方位的國際競爭,企業只有下大力氣加強信用建設,在品牌經營過程中堅決履行自己的承諾,全面提升商業信譽,使品牌置于商業道德和商業規范的約束與限定下,確保交易各方的應有利益,才能克服品牌經營中的各種短期行為,扭轉我國企業在市場交易活動中信譽不佳的被動局面。
4、國際化觀念。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過于強調民族化只能孤芳自賞、自我封閉從而使品牌逐漸萎縮直至消失。品牌的創建和發展只有超越狹隘的民族觀念,放開眼界,把品牌的民族性融入世界經濟與文化的背景下去培養,才能使品牌在更廣闊的空間內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進而不斷擴大我國品牌的影響,加快品牌的國際化進程。
塑造鮮明的品牌經營特征
1、注重品牌的個性設計。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用感覺器官接收外界信息時,83%通過眼睛,11%通過聽覺,其余的6%通過觸覺、味覺和嗅覺。因此企業應重視品牌設計,用簡潔、巧妙、親和、鮮明的品牌名稱和品牌視覺形象及優良的商品包裝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和興趣,切忌盲目模仿追隨。同時針對消費者在消費實體產品的同時強調獲得更多的感性附加值的要求,積極賦予品牌深厚的文化內涵,誘發消費者的喜愛與聯想,用鮮明的個性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的識別和記憶。
2、確定品牌的核心價值。品牌的核心價值是品牌競爭的基礎。世界品牌的發展歷程表明,成功品牌的立足點都是以自己的優勢服務并滿足于特定消費者的需求,在同行中以某方面的優勢展現其個性和魅力的。企業必須挖掘消費者的興趣點所在,明確自己的品牌在產品品質、技術、服務、價格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并根據自身的財力、技術能力、銷售能力等情況確定品牌的核心價值,突出品牌個性特征,提高關注率,最終在消費者心目中占據最佳位置。
3、全方位展現品牌。既可以運用廣告展現、人員推廣展現、促銷展現、公共關系展現、品牌形象展現,也可以與企業的營銷組合全方位配合展現,還可以通過互聯網這種先進的直銷形式傳遞品牌信息。用親切而具有渲染力的表現形式多方展現品牌會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品牌的認知度。
培育高附加值的品牌競爭力
1、建立健全自主的研發機構。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作為品質差異化優勢的體現已經成為品牌競爭中的決勝力量。沒有獨占性的技術和持續的技術創新,企業已有的技術和效益優勢很快就會喪失。企業應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形成對科技成果的吸納與開發機制及研究、引進、開發為一體的運作體系。培養高素質的研發隊伍,鼓勵應用開發型科研院所進入企業,加速開發能夠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以特有技術保持品牌的市場科技領先地位。
2、加大研發的投入。世界品牌也都是在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基礎上發展并通過高科技含量、雄厚的科技實力和不斷的產品創新來保持品牌旺盛的生命力的。不斷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基礎研究能力和實用技術開發能力,才能逐漸縮小我國品牌與世界品牌的科技差距,增強品牌的發展后勁。
3、善于吸收和借鑒。一是立足現實,對尚不具備“趕超”能力的技術,通過學習和用好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技術提高我國品牌的科技含量,縮小與世界先進技術的差距,最終實現“趕超”。二是把引進技術從以引進國外生產線和設備等成熟技術為主經過研發快速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為主上來,堅持引進消化與自主創新相結合。事實證明,善于吸收和借鑒他人品牌經營的成功經驗是推動我國品牌發展的一條捷徑
4、重視知識產權的有效運營。目前知識產權運營正成為世界品牌企業增長最快的利潤來源之一。企業必須盡快將知識產權管理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將知識產權與對外擴展、產品出口等結合起來,視知識產權運營為品牌經營新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奠定堅實的品牌經營基礎
1、建立與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多元化的投資主體,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經濟實體,有利于企業按照市場規律開展品牌經營活動。政企分離,產權明晰,使企業以提高盈利能力為品牌發展的戰略目標,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品牌發展的戰略重點,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我國企業的經營劣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2、穩步擴大經營規模。鑒于目前我國企業的規模與世界級企業規模間存在的較大差距,審慎的做法是:以名牌企業為龍頭實施跨地區的重組聯合應立足于科學的戰略分析,在做強的基礎上再考慮做大,避免品牌陷入經營誤區,真正鞏固品牌在競爭中的地位。
3、建立創新機制。創新是品牌旺盛生命力的源泉。目前發達國家及跨國公司紛紛投入巨資研發并運用電子商務,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并成熟,最終必將成為全球化的規則并被納入WTO的框架下。在數字化和網絡經濟時代,迅速發展我國自己的電子商務,適應電子商務對品牌經營提出的更高要求,將為我國品牌的發展開拓一個新的空間。
4、壯大品牌隊伍。實行品牌經理制,建立有效的人員選拔、培育、任用與考評激勵體系,不斷提高品牌管理人員的素質,充實壯大品牌隊伍,使具有預見力和整合力的企業家團隊和有國際化經營經驗的復合型、學習型人才成為永不枯竭的資源在品牌建設中發揮骨干作用。
營造規范的品牌經營環境
1、逐步完善統一開放的國內市場。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破除形形的行政壟斷和地方保護,培育、發展及規范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市場,通過優勝劣汰機制促使生產要素和市場份額向我國強勢品牌企業集中。同時對外開放首先要對內開放,對將要給與國外企業的一切政策對國內企業也要全部放開,為我國品牌占領國內市場掃清內部障礙。
2、構建符合國際規則的政策體制和法制環境。按照市場經濟和世貿組織的要求加快清理、調整和修訂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并廣為宣傳,加速我國的法律制度與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接軌的進程。同時注重對知識產權保護理論和政策的研究,善于利用WTO規定的例外條款和保護措施及差別待遇原則等進行適當的自我保護,在過渡期內實行靈活的市場準入政策和漸進式的國民待遇原則,為我國品牌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平穩過渡期。
3、嚴格執法。首先要建立健全執法檢查機構,充實執法人員隊伍,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使執法檢查工作在組織上有所保障。其次要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嚴厲制裁假冒偽劣行為,堅決打擊走私販私,凈化市場環境,為品牌的良性發展保駕護航。
4、發揮社會輿論與監督評價作用。一方面在全社會范圍內大力宣傳品牌和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提高人們的品牌消費意識及品牌保護與監督意識;另一方面培育和完善行業協會、評價機構等社會中介組織,增強品牌評價特別是名牌評價中的客觀性與公正性,積極發揮中介機構在品牌建設中的評價、監督作用。
參考文獻:
隨著20世紀90年代的汁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在整個社會和企業生存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應用,網絡通信技術已經從一種溝通和信息交流的工具轉變為和現代社會相整合的一種資源。越來越多的公司將隨著網絡化而興起的遠程溝通和信息交流的手段作為公司的新型的組織形式。
一、來自戰略網絡的競爭模式的研究的主要觀點
1.RGuhti為代表的結合新經濟社會學來研究企業戰略網絡的理論。被稱為經濟社會學派
RCuhfi最早提出了戰略網絡的概念,他明確將對企業有戰略意義的戰略聯盟、合資、長期的買賣伙伴和一群相似的節點都歸集為戰略網絡,強調它是嵌入于企業之中的關系網絡,參與其中的企業所因此獲得的資源具有獨特陛且難以模仿,因此這種戰略網絡關系可以構成能夠保持持久競爭優勢的戰略核心競爭力。
2.J.CJafillo為代表的用組織理論來研究戰略網絡的理論,被稱為組織學派J.CJarillo認為戰略網絡本身是一種長期的、有目的的組織安排,這種組織安排的目的在于通過戰略網絡使企業獲得長期競爭優勢。他進一步通過對比“層級制”、“市場”和“戰略網絡”三種組方式,說明戰略網絡是網絡蟹擠時代最佳組織模式。
3.以PJ.R.chtex為代表的文化學派
他以日本企業的戰略網絡為例,研究了戰略網絡的理論基礎、戰略網絡形成動因、戰略網絡的管理與進化,進一步豐富了戰略網絡理論和促進戰略網絡在實踐中的應用。他認為日本經濟及其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于其企業的戰略網絡管理水平高,日本企業的戰略網絡與西方一般意義上的網絡組織不同,它注重知識、能力資源的共享。突出文化在戰略網絡形成和進化中的作用。強調由于日本企業受傳統文化影響,容易形成戰略網絡的網絡文化,包括高度忠誠、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統一價值觀等。Richter實際上以日本企業為考察對象從人文角度研究了戰略網絡的構建因素。
4.以波特為代表的用企業集群理論來研究區域合作網絡波特所研究的企業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區域內的一群相互聯系的公司和各種組織(包括學校、研究機構、中介機構、客戶等)為了獲取新的和互補的技術、從聯盟中獲益、加快學習過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擔風險而組成的網絡。他認為所有進步的經濟體中,都可明顯存在著企業集群,而企業集群的形成。也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5.以J.MMoor為代表的從生態觀的視角來研究戰略網絡,被稱為商業生態學派
Moor提出的主要觀點是,網絡經濟世界的運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爭,而是像生態系統那樣,企業與其他組織之間存在“共同進化”關系,而這些企業和組織構成了—個所謂的“企業商業系統”。這些有利益關系的相關主體之間構成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形成了企業之間的網絡關系。
二、戰略網絡的范圍和特征
1.組織形式
從范圍上看,戰略網絡是一種更加復雜的組織形式。這種網絡和原來意義上的戰略聯盟相比范圍和結構都得到了延伸。消費者、市場中介、原材料供應商、下游價值增值企業、高校、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都可以構成戰略網絡的一部分。傳統型企業的研發部門一般都存在于企業內部,由企業自身完成。隨著科技的創新,日益復雜的課題往往難以由企業一方完成不少企業將眼光投向高校,通過與高校聯合研究開發新項目。這種外包的形式可以看成是戰略網絡形成的開端。
2.合作基礎
從戰略網絡內部企業的合作層面上看,戰略網絡需要更廣泛的合作基礎。戰略聯盟的合作基礎是共享資源,從而改進競爭地位提高績效而戰略網絡的合作層面往往是戰略層次核心競爭能力的分享,即企業通過和其他組織進行戰略層而上核心能力的分享從而改進和補充自身能力的不足。在共享戰略網絡內部其他企業的資源和核心能力的同時,企業之間的互相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構建戰略網絡的企業往往需要平衡自身的發展和網絡的發展,在尋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網絡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作為戰略網絡而言,網絡內部企業之間的獨立性比聯盟或者普通合作伙伴關系要小得多,所以這種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發展會產生相當強大的促進和制約作用。而且這種戰略網絡關系一旦組建,任何網絡內部企業的改變或者變更效果都會被這種網絡關系所放大,因此企業在戰略網絡內部做出決策的時候必須承擔比起獨立企業更大的機會成本。
3.放大作用
企業的戰略競爭網絡是基于核心競爭能力的分享,所以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對網絡各個環節貢獻的資源、能力的利用和網絡對這些資源、能力的整合能力兩個方面。各個環節專注于在價值網中具有比較優勢的活動,有效發揮其核心能力的杠桿作用,取得競爭優勢;同時,各個環節企業貢獻自己的核心能力于網絡之中,通過網絡的價值鏈的整合及管理,產生一個正向的“網絡效應”,又可取得網絡競爭優勢。而傳統的戰略思想則認為競爭優勢只由企業所在的產業結構特征或由其內部的核心能力所決定。
4.利益整臺
在競爭的目標上,戰略網絡中企業的戰略目標既要考慮自身的利益,更要考慮網絡的共同利益,這也是戰略網絡區別于其他企業共同體的特征之一。戰略網絡強調企業與其它組織的互動關系,這決定了企業戰略網絡的目標不同于傳統的競爭戰略目標。它不僅僅追求各自的利益,更強調共同的利益,為了共同的利益,企業在戰略制定中,不再僅僅以對自身是否有利來研究戰略,而是以對整個戰略網絡是否有利來研究戰略。在這個基礎之上,企業的利潤回報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來自企業自身培育的核心能力提升和創新投資對最終產品形成的貢獻;另外一部分歸于企業對戰略網絡的投資建設和利用管理。最終產品的競爭優勢和兩者都有關系。
三、戰略網絡的培育及管理模式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業戰略網絡管理模式是一種基于社會關系網絡和信息網絡的企業戰略管理模式,它將自身作為網絡中的一個節點,以整個企業關系網絡視角結合自身核心能力來進行企業戰略管理,并以所建立,維護、擴展和進化的企業關系網絡為管理重點,通過戰略網絡來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這是一種全新的企業戰略管理模式
1.戰略網絡的組建
任何企業基于戰略的管理和研究都離不開環境分析。作為企業的戰略層面的設計和管理同樣要和環境分析掛鉤。對環境的分析又包括企業內部環境和企業外部環境。
(1)從企業內部環境出發,也就是分析和評價自身的各種能力,識別出企業現有的核心能力(較強的能力、一般能力和弱的能力)。明確企業現有核心能力提升的方向、未來核心能力可發展的方向和企業網絡合作、戰略外包的方向。這是選擇合適網絡節點、成功構建戰略網絡的前提,也有助于認清企業在網絡中的位置、貢獻和收益,增強企業作為網絡節點的吸引力。通過企業內部核心能力的識別和評價,使企業在價值鏈的各項活動中的能力及其作用一目了然。
(2)從企業的外部環境出發,也就是要分析、識別和構建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合適的戰略網絡,這在某種程度上與外包業務的選擇相似。企業在確定組建自己和某個領域的其他組織之間的戰略網絡時,首先要確定這種戰略符合自身發展的需要。其次要確定正在構建或者將要構建的戰略網絡能夠有機地整合到自身的發展中來,能夠彌補自身能力之不足或者通過網絡的協同作用放大自己在該領域的核心能力優勢。
2.戰略網絡的維護和適應
戰略網絡將原先獨立分散的主體整合成一個戰略目標相對統一的共同體,必須經歷一個適當的磨合過程這個磨合的過程包括兩個方面:戰略網絡內部企業之間的磨合;戰略網絡整體和外部環境的適應。面對各種不確定的情況,戰略網絡中的主體可以采取的策略是適應網絡或者退出網絡。
在磨合和適應過程中企業通過與戰略網絡內部原先企業的資源,運作模式和組織結構方面進行相互銜接性的溝通和交換,目標是使得企業能夠和戰略網絡內部企業實現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填平劣勢,優勢互補。在這個磨合期內,企業必須找到戰略網絡中適合自己的某個位置,同時還要積極評估戰略網絡對自己現在,將來戰略的影響作用。如果經過分析發現整合戰略網絡的凈收益比原先保持獨立或者僅僅采用“外包”策略外取資源還要低,那么構建或者加入戰略網絡是失敗的,企業就會選擇退出。
隨著商務環境的不斷變化,有時候企業必須被動或者主動地去改變戰略網絡。如果原先市場環境不存在了,或者是企業發現當前戰略網絡中其他主體的功能并不能夠足以發揮足夠的作用,這個時候企業就要積極推動戰略網絡的改革來適應當前已經變化的環境。如果某一個戰略網絡和自己的企業目標相差太遠,那么企業很有可能會退出戰略網絡。因此,無論是新主體加入網絡還是原主體退出網絡,網絡環境都會發生比較大的波動,通常認為網絡內部某部分的波動會被網絡結構放大。所以在對戰略網絡的任何修改和變動都要小心謹慎。
3.戰略網絡的評估和反饋
從動態能力的戰略觀分析,企業的戰略競爭力的持久性關鍵取決于三個要素:組織過程、位置和發展路徑。
從“組織過程”看,戰略網絡的第一個作用是調和整合。企業構建戰略網絡的目標之一要盡其所能保證戰略網絡和自身的發展—致,這就要求企業對戰略網絡和自身組織進行協調和整合,將戰略網絡納入到自身能夠控制和管理的范圍,使其與自身組織保持高度一致性。第二個作用是學習。學習是通過重復和試驗而能更好和更快地完成任務的過程。將戰略網絡納入自身組織的學習系統同樣可以加強組織結構之問的協同性,并且這種協同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提升,戰略網絡結構也越來越有機。第三個作用是重構和轉變。隨著環境的變化戰略網絡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從本質上說,戰略網絡用網絡結構代替了傳統企業的內部組織,企業對環境的適應也由戰略網絡內部很多企業同時作出反應來代替—個大企業的內部組織和他們之間的反應,對環境變化的協調自然加強了很多,這也和小企業船小好掉頭的道理一樣。超級秘書網
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中,有超過50個的旅游業產值在本國國民經濟的排序中位列前三名。旅游業也是在所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流中,唯一顯示順差的一項服務產業。據世界旅游組織2000年的統計,第三世界旅游業當年的順差額達到6600萬美元。然而直到21世紀初,一些援助組織和國際基金機構才意識到旅游業可以作為一種消除貧困的武器。
PPT戰略的提出及其內涵
PPT(ProPoorTourismStrategy)即“有利于貧困人口發展的旅游”戰略,它最早由英國國際發展局資助的貧困人口旅游發展合作組織(Pro-PoorTourismPartnership)提出,意為“引導貧困人口凈利益增長的旅游”。在過去的五年中,這一概念在利用旅游消減貧困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PPT戰略主要有三種類型:以提高經濟利益為目標、以擴大非經濟的生存利益為目標和以加強參與與合作為目標。它關注的焦點不是哪一種旅游產品或是哪一類旅游企業能帶來上述目標的實現,而是到底有多少凈利益的增長是為貧困人口所分享的。在我國的學術研究和政策討論中,與PPT意義最相近的詞匯是“旅游扶貧”。
PPT強調的是“發展”而不僅僅是“增長”。“發展”便不僅代表著經濟總量的增加,更意味著質的方面的變化,包括最基層貧困人口的脫貧、觀念貧困的根除、貧困人口發展機會的增加等核心問題。只有人口的質提高了,才能增強貧困地區的能力建設,使貧困人口徹底擺脫返貧的機會。
ST-EP概念的提出及其含義的提升
2002年8月,世界旅游組織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峰會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召開。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支持下,會上首次提出了把“可持續旅游作為消除貧困的有力工具”這一概念,即“ST-EP”(SustainableTourismasaneffectivetoolforEliminatingPoverty),并馬上展開這一概念的啟動計劃。事實上,這一計劃的啟動,將聯合國消除貧困的指導思想和世界旅游組織長期追求的可持續旅游的目標聯系起來,成為這次南非峰會的中心議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計劃,到2015年將世界的極端貧困減半,而SE-EP對這一目標積極響應。
ST-EP這一詞匯一經產生,在國際上便迅速取代并淘汰了PPT這一幾近同義的用法。因為PPT有太強的負面含義:在西方人的理解中,沒有人會被愿意稱為“窮人”或“貧困人口”(thepoor),這個縮寫帶有極具歧視性的色彩。因此,ST-EP是一個更能為所有人接受,不帶貶意的中性縮寫詞。它更能體現不論貧富、人人平等的公平價值觀。
ST-EP對于旅游業的方向性意義
PPT和ST-EP都不是一種旅游業的新形式,也不是一種新型的旅游產品。它是旅游業發展的一種路徑。有了這個思維觀,旅游這塊蛋糕就可以留給更多的貧困人口來分享。這一概念的確立,為發展贊助機構和國際基金組織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但是這一概念并沒有明確應該以怎樣的政策來發展旅游并達到消除貧困的目的。所以,世界旅游組織開展這一項目的主要工作就是支持探尋ST-EP的最好實踐模式的相關研究,并確認其最佳模式。
因為旅游產業構成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旅游業往往被作為狹義的服務業部門,如住宿業、餐飲業等,而任何將旅游大產業納入到其他經濟、社會、文化、環境活動中去的前向和后向關聯總是容易被忽略。但只有旅游業被作為一個整體和系統來運作時,旅游產業才有可能作為消除貧困的有力工具。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政府的作用是關鍵性的,因為沒有政府積極的支持和介入,貧困和弱勢人口的進步是很難實現的。最貧困人口必須有某種形式的授權,而且這種授權必須有立法的支持。因為如果沒有法律框架的支撐,任何既得利益者都會阻撓有利于弱勢群體發展的積極行動,這樣有利于貧困人口的計劃便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國際社會已經認識到旅游作為推動第三世界社會經濟發展的潛在驅動力。旅游發展是一條康莊大道:它可以讓第三世界國家分享更多全球貿易機會,也是防止他們在全球經濟中日益邊緣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經濟的邊緣化是大多數最欠發達國家的通病。旅游業通過扮演催化劑的角色,是引導一部分發展中國家走向較高層次繁榮的少數經濟部門之一。對有些國家來說,旅游業甚至可以讓他們擺脫貧困國家的地位。位于南太平洋的薩摩亞就是按照ST-EP思路發展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許多發展贊助機構和捐助政府在過去十年當中,更多地關注消除貧困,并把這一問題作為他們資助活動的核心。他們中許多人密切關注旅游業,并把旅游業作為實現消除貧困的潛在途徑。他們理解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許多情況下,貧困人口掌握著資源的所有權(比如文化節慶),而這些都可以用來發展旅游。由此才有可能實現PPT和ST-EP。
雖然到今天為止ST-EP的發展也并不成熟,但是旅游業所具有的事實說服力卻使得越來越多的機構制定相關政策,并到很多發展中國家中去嘗試利用旅游消減貧困的行動。這些機構中最知名的包括有世界旅游組織、亞洲發展銀行、世界銀行、英國國際發展局、荷蘭SNV發展組織、聯合國的一些技術性機構如聯合國貿發會,及其他一些國際旅游組織如亞太旅游協會等非官方機構。在需要消除貧困的背景下,把旅游業的發展完全留給發展中國家的私人部門去處理會產生很大的問題,因為這些國家的私人部門資金短缺,制度和能力都不健全。在這種情形下,就特別需要加強私人部門和國家旅游權威部門之間的合作。這個國家旅游部門必須代表國際組織或機構的利益,并負責該國旅游產業的發展和運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ST-EP戰略的有效設計和具體實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還必須有來自國外的經驗豐富的專家參與到這些國際組織的合作項目中來。
我國目前就有許多地區旅游開發的資金來自于國際組織的類似項目資助,了解并深刻理解ST-EP這一理念的背景,將有助于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更好地去吸引和利用有關國際組織或基金的捐助。相應地,只有得到機構的充足資金、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充分參與,貧困地區才能實施ST-EP項目。
首先近年來我國物流有了快速發展:經濟各界開始重視物流發展:1999年11月國家經貿委和世界銀行聯合召開了"現代物流發展國際研討會",會上吳邦國同志指出:"物流作為一種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物流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后中央六個部委先后了一些文件,各省也都有相應的文件出臺。
2001年3月國家經貿委會同鐵道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外經貿部、民航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的若干意見"。2001年6月中央六部委在上海召開了全國物流工作座談會。很多省市把發展物流提到了政府議事日程,成立機構,制定規劃,加快發展。
再有物流政策法規環境有了初步改善:國務院有關部門開始修訂、制定有關政策、法規,為物流發展創造條件。如物流企業準入、外資進入、融資貼息等。國家經貿委委托北京中交協物流研究院于2002年7月完成了《我國物流發展政策研究》的研究報告,并以此為重要參考擬定了《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這一政策將很快頒布。地方政府也在制定政策、法規,促進本地區物流發展;如用地政策、投資政策等。
第三是物流基礎設施有了較快發展:物流運輸基礎設施:如運輸線路、港口、機場、各種貨運設施等有了很大發展;物流運作基礎設施:如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倉儲設施等各地都有了一定發展;物流信息基礎設施:如電信基礎設施、網絡基礎設施、企業信息化都有了較快發展。
第四是生產和流通企業開始重視物流管理:開始把物流從主業中撥離出來,交給專業的公司去做。如:海爾集團;青啤;小天鵝和中遠國際貨運在廣州合租安泰達物流公司;上海聯華。
第五物流企業有了較快發展:由運輸、倉儲和貨代企業轉型的物流企業:中遠物流、中海物流、中外運物流、大通空運、中郵物流、中儲物流、中集物流等;新興的專業物流企業,如寶供物流、大田物流、大連錦程物流;國外物流企業,如馬士基、UPS、DHL等;IT企業開始介入物流,如IBM、快步易杰、杰合偉業等。
第六物流信息化開始起步:不論是物流企業還是企業物流,信息化在行業發展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七物流技術開發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如真空搬運機、數碼化揀貨系統、自動識別技術、GPS自動定位系統等。
第八物流人力資源培訓體系正在形成:除了學歷教育和短期培訓外,注冊物流職業經理人認證體系在中國出現。由國家計委批準,2002年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和英國皇家物流與運輸學會(ILT)簽署協議,成功引進了世界上權威的注冊物流與運輸職業經理人認證體系,一年來,已培訓認證近千人。2003年又再次引進了美國運輸與物流學會(AST&L)的注冊物流與運輸職業經理人認證體系。
雖然這些年我們的物流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不能不看到,和發達國家物流相比,我們的物流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對物流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物流基礎設施還不能滿足物流發展的要求;缺少一個宏觀的管理協調機構;還沒有形成有利于物流發展和運作的政策法規環境;缺少與國際接軌的物流標準化體系;物流需求市場亟待開發;物流企業服務供應能力還不能滿足需求;物流專業人才匱乏。所以相對于國外物流水平而言,對目前我國物流行業的總體評價是處于發展的初步階段。
1、中國物流發展面臨的國外環境。
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不僅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更大范圍內更多數量的流動,同時企業間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為中國物流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適應這一趨勢,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科技進步迅猛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帶來新的產品、新的產業的不斷涌現,不僅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的調整,由于產品生命周期縮短,要求加快生產與供應,以及對訂單處理的市場快速反應,要求我國物流系統與之適應;隨著后工業化時期的到來,工業化、后工業化地區范圍擴大,人們的富裕程度提高,人口結構變化,帶來個性化需求加強,大規模"量體裁衣"式生產方式涌現,要求高質量的物流系統為之服務;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不僅要求節約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要求更好的物流系統實現上述要求和降低物流費用;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為物流管理實現高效全球范圍的運作提供了可能性。
2、中國物流發展面臨的國內環境。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對我國物流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求物流發展與之適應;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和中國加入WTO,需要物流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以提高我國企業的競爭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要求物流與之同步發展,提供高質量的物流服務;推進農村小康社會的建設,大量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進入農村,大量的農產品進入消費市場,要求物流系統作為支撐;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要求相應的物流系統為之服務。
物流需求分析與預測
1、物流需求預測的目的:為確定物流服務供應系統所需能力以及建設規模提供依據,包括:物流基礎設施(運輸基礎設施、運作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物流企業及相應物流作業環節服務企業、物流人才等。
2、物流需求的內容:物流的需求包括物流的數量需求和質量需求兩個部分。
物流的數量需求:即以物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管理的"物"的流動的數量需求,可以以重量指標如噸、TEU等表示,也可以以"物"的流動的價值量表示。對于物流運輸基礎設施(港站、運輸線路等)來說,由于滿足按物流的管理技術管理的物的流動量,必須滿足全社會總的物的流動量的需求,因此,要預測全社會運輸需求:如貨運量、港口吞吐量等等,以噸和TEU表示;對于物流運作基礎設施(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要預測用物流管理技術管理的物資量,以噸和TEU表示。對于倉儲設施來說,要預測全社會倉儲量;對于物流信息基礎設施來說,要預測全社會信息量;對于物流企業供應能力,預測用物流技術管理的物流量,而對物流各作業環節的供應能力,如運輸、倉儲等企業,應滿足全社會物資流動存儲的需求,如各種運輸方式貨運量、換裝量、倉儲量等等。
物流的質量需求。即以物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管理的"物"的流動的質量需求,可以以表示物流管理水平的特征和指標表示。如供應鏈管理的狀況等。
物流發展戰略目標的選擇
運輸的戰略發展目標以前就有過,但是物流的戰略目標以前沒有做過。而對物流的概念的不同理解就會對物流的戰略目標有所不同。
1、戰略目標的內涵--對物流的三種提法和三種不同的戰略目標:
(1)物流是一個產業,它的目標是如何把產業做大,對社會產生更多的增加值。
(2)物流是一個服務供應系統,它的目標是提供的物流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滿足全社會物流需求的程度。
(3)物流是一種管理技術和組織方式,它的目標是以物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管理全社會"物"的流動的狀況。
從中得出的結論是物流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以物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管理全社會"物"的流動的狀況。
2、制定物流發展戰略目標的指導思想:要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并與總體戰略目標相適應;要與我國經濟布局與區域發展戰略相適應;要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布署相適應;既要考慮跨越式發展,又要循序漸進;要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
3、戰略目標的設計:戰略目標選擇的思路框架,包含三方面狀況的影響;物流服務供應系統的狀況;物流基礎設施、物流服務企業及物流作業環節供應商的狀況。
物流需求狀況、政策法規環境及政府的作用,在三者的相互影響下,形成的全社會"物"的流動的管理狀況,最后選擇戰略目標。
關于戰略目標的設計共設計了三個方案:基準目標、高目標(即提前實現)、低目標(即推遲實現)。其中基準目標是:到2010年,在目前的基礎上,經過努力,全社會將有較多?quot;物"的流動,按物流的理念和物流管理技術進行管理,物流服務供應能力和服務質量有較大提高,物流的運作初步和國際接軌,我國的物流費用由目前的16.9%降低至12-13%。到2020年,在2010年已實現的戰略目標的基礎上,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基本上與發達國家的物流管理水平相銜接,即大部份"物"的流動由較高服務質量的、能力基本滿足要求的物流服務供應系統提供服務。在這種狀況下,我國的物流占GDP的比重降為10%-12%左右,有可能接近國際上發達國家物流費用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
4、戰略目標的選擇:選擇的方法--主要因素分析法;決定發展戰略目標因素的分析;物流技術裝備因素等。
中國物流發展戰略建設的重點
物流發展戰略建設的主要內容:未來20年,實現物流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物流的跨越式發展,主要是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也可以說是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發展情況:物流服務供應系統的發展情況;物流需求的發展情況;政策法規環境及政府作用--引導、扶持、協調、監督的實施情況。
首先要加強物流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指導思想為繼續加快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要和經濟布局相適應、要滿足物流需求的通達性、通暢性、快捷性、方便性、經濟性、安全性、可持續發展。主要建設內容:運輸通道的建設(包括鐵路、公路、內河航道、港口、機場等);物流節點內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各種運輸方式的聯結設備、換裝設備;各種運輸方式和各物流運作地點的聯結設施;城市內配送道路體系。
要加快物流運作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要加快物流運作基礎設施建設;要與經濟、運輸布局相適應;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要滿足物流運作需求。建設的主要內容:物流園區、企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倉庫等物流作業場所的建設。
其次要推進物流信息化建設:加快物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和培育一批互聯網物流信息服務供應商、加強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加快與物流相關的行業管理部門的信息化進程
還需要建設好物流節點:物流節點是指物流的匯集地和物流作業的集中地。它布局的是否正確對保證物流高效、低費用的通暢運作有重要作用。
對于物流節點的分類可按在全國的作用分:全國性的、區域性的、地區性的;按物資流動境內外的特征分:國際性的、國內性的。
對我國各類物流節點的布局建議方案如下:全國性的國際物流節點,包括: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青島、大連:地區性的國際物流節點包括:營口、煙臺、連云港、寧波、溫州、廈門、福州、汕頭、珠海、湛江、防城。
對于國際性物流匯集不多的以國內物流為主的節點,布局方案為:全國性的國內物流節點包括:沈陽、鄭州、武漢、西安、蘭州、成都、重慶。
區域性的國內物流節點包括:哈爾濱、長春、太原、石家莊、濟南、南京、徐州、杭州、南昌、長沙、南寧、柳州、貴陽、昆明、烏魯木齊、包頭。
還要不斷提高認識,擴大物流需求:加快擴大生產和流通企業的物流需求、加快開發潛力巨大的農村物流需求、進一步提升城鎮居民的物流需求、繼續研究跨國企業物流需求的變化。提高中國的物流建設,不但要加快物流基礎的設建設,還要提高認識,擴大物流的需求。這一點也很重要。
當然也要實現物流企業跨越式發展:物流企業群體建設的目標及內容--根據物流需求的預測和我國物流發展的進程,在5-10年的時間內,力爭使我國物流企業有一個較快的發展,即努力建成一個由各種所有制企業組成的、承擔國際或國內物流服務的、大中小結構比較合理的、專業配套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手段比較先進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能基本滿足我國物流需求的物流企業群體。
加強物流企業群體戰略性建設這一占也很重要:加快國有大型物流企業的建設、加快中小型物流企業的建設、鼓勵扶持民營物流企業的成長、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中外物流企業的合資合作、加強對物流各作業環節(包裝、運輸、倉儲、配送、流通加工等)服務企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包括結構、服務質量、技術裝備等。
關于加快物流企業發展的問題,國家很重視這個問題,政府也正在加快物流行業的法規法律體系的建設。
實現戰略目標的政策措施建議
1、全社會要繼續提高對發展物流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國家、地區以及企業的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改善投資環境的重大舉措;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
2、明確政府在發展物流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要努力為物流企業的發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消除物流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障礙,為發展物流創造寬松的運行環境和良好的體制環境。
3、建設有利于物流發展與運作的政策法規環境:市場準入方面:簡化市場準入和各種經營權的審批、稅收方面:降低稅賦,避免重復征稅,允許建立統一的利潤中心、物流用地方面:明確用地性質,降低土地使用稅費、車輛通行管理方面:增加城市貨車通行數量,加強車輛的管理,提供運輸方便、海關、檢驗方面:加快通關速度、制定有利于對外合資合作的政策。
4、在投融資上給予扶持:財政貼息、減少建設中的配套費用等。
5、加快物流標準化體系的建設:物流技術標準:各種機械裝備、專用工具、設施、托盤、貨架、條形碼等;物流工作標準:包裝、裝卸、運輸等各類工作標準;物流專業單位標準:核算和統計標準等。
6、加快物流人才的培育:學歷教育、職業資質認證培訓、在職人員的培訓、跟班培訓等。
7、加快物流技術裝備工業的發展:加大投資力度、提高技術裝備工業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