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4: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心理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內向和不穩定
因為貧困的事實導致了貧困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缺乏信心,不斷給自己內心施加壓力,總是認為這種現實是社會的不公造成的,內心變得極度敏感,情緒上缺乏穩定性,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思維容易偏激,造成沖動的行為,而實際上,自己的內心并不強大,脆弱的非常容易受到傷害,長時間如此,極有可能導致一些不為常人所理解的行為。
三、自卑
根據心里學家的解釋,自卑實際上就是一個人胸懷不夠寬廣,過分計較自己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的得失成敗,并將不好結果的原因歸結到個人的能力不足,進而轉化對自己進行否定、不滿的情緒。貧困學生,在大學之前的中學以及小學生活階段,因為相對封閉,對學生的評判標準更多的來源于學習成績好壞,經濟上的差距還沒有體現的那么明顯,因此,在那階段中自己能夠得到同學與老師的認可。在進入大學之后,因為比較開放,大學生能夠非常自由的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進行裝扮自己,經濟上的差距非常明顯體現出來,而學習成績的好壞已經顯得沒有中學時那么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貧困大學生覺得自己身無長處,與自己身邊經濟優越的同學比較,自己簡直沒有可比之處,自己身上沒有閃光的地方。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自我否定情緒的影響之下,不能夠真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總是選擇逃避,生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困難之處,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因為根據馬斯洛理論,人都是需要自尊的需求。貧困大學生的敏感內心促使了自尊對自己更加重要,過分的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在與同學,老師的交往中,自我保護意識非常強烈,總是逃避與別人的正常交往。平困大學生的這種經濟的匱乏、特殊的心里、環境的反差,非常容易造成他們心里上的不適應,最終導致非常嚴重的自卑心里。
目前許多高校將心理學這一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程,本意是希望讓學生學習心理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等。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好,教學的要求很低,理論與實際的脫離,缺乏了針對性等各種原因,令公共心理學的作用于價值不能很好的體現出來。在另一方面,現今的公共心理學課程大多是針對師范與教育類的學生,承載了許多教育教學相關的知識技能。而心理學探討的是人類心理行為發生的規律,其適用范圍遠不止學校教育心理。將公共心理學教學的對象范疇擴大,能讓更多的學生學習到關于人、關于自身的知識,充分發掘與利用個人資源,在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實踐成功的人生。
1.2教材的不完善
我國《心理學》教材存在:對心理學原理和理論進行哲學式闡述多,操作性的闡述少;對一般意義上的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知識多,對大學生心理現象進行解釋、診斷和調控的操作性知識少。理論色彩和普教色彩過濃,實際操作的案例過少,無論體系還是內容都可視為對《普通心理學》的簡單模仿,缺少非專業特色和應用操作性。
1.3教學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緒論課”是《心理學》課程與學生的首次相識,教學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以后對改課程的學習態度。當老師和學生在認知和判斷時,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常常以偏概全。學生本來對心理學的學習寄予厚望,希望心理學課“心理化”,神秘的談心理,真實的講自己,實用的指導生活。但是,教材中的不足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對心理學神秘的好奇感和輕松的興趣,被缺乏“心理化”的慣例緒論模式忽視了。
1.4考核的不足
心理學考成的考核分為兩種方式:一種式眼科的閉卷考試一種是相對寬松的論文檢查;不論是哪一種的考核,現在的教師只是注重理論而忽視實踐。當心理課程學完之后,學生在面對考試的時候,就很難排解焦慮緊張;面對緊張的人際關系,不能妥善的處理;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沒有足夠的挑戰能力。
2高校開設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必要性
2.1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中期,雖然已脫離孩子的群體,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其典型的心理表現是內心矛盾、抱負水平不確定和易采取極端立場。下面從思維、情緒、性格等方面來分析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2.1.1思緒
雖然大學生的思緒能力達到較高的水品,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更加增強,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顯著提高;但是,大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的基礎不夠深厚,因此在觀察、分析事物特別是復雜的社會現象時,容易出現脫離現實、主觀、片面、固執、過于自信等。
2.1.2情緒
當代大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變化,人際變化、學習成績的好壞都會引起大學生的情緒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的大學生的情緒還具有內隱外顯性并存的特點。但是,由于大學生的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社會適應力的增強,在某些環境因素影響下,大學生會表現出與內心體驗不一致的外部行為。有的大學生還會有愛情的體驗,由于自身的心理發展水平、家庭、畢業分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部分大學生大多有過愛情的煩惱。
2.1.3性格
大學生的性格已相對穩定和成熟,但仍有一定的可塑性。有人認為,我國大學生表現出三個突出的性格特點。一是聰慧好強,喜歡表現;二是恃才傲物;這是第一個特點的極端表現。三是緊張困惑,虛假老成;由于學習、生活壓力及與人際關系有關的問題,很多大學生常常產生緊張感和困惑感。另外,為避免給別人造成幼稚的印象,大學生傾向于追求成熟、老練,但由于本身經驗不足,所以表現出虛假成。
2.2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健康是人類生活、學習、工作得以正常進行的條件,它不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隨著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日趨激烈,置身于“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常常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不少研究者指出,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社會要求高,家長期望高,個人成才欲望強烈,但由于心理發展處于尚未成熟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加之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勝,幾乎全身心投入學習,因此心理比較脆弱,適應能力差,情緒不穩定,心理失衡常常發生,是心理障礙高發易發群體。
3教學改革的探討
3.1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掌握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系統地了解、掌握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基本規律,為學生學習其它心理學和教育學課程奠定基礎,并使學生初步具有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問題與結合實際進行研究的能力。
3.2教學方法
心理學的教學應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可以采用課堂講授,教師講、學生聽;有的可以讓學生課后自學,課堂上教師提問并進一步總結、歸納;有的可以采用試教法,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讓學生扮演教師走上講臺進行教學;有的可以采用討論法、團體活動法教學,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活動課的形式;有的可以開展心理實驗,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操作實驗……。不同教學方法的運用應符合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達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現代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心理學的教學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成果,改變單一的黑板、粉筆、教科書的教學手段,利用投影片、幻燈片、錄像、多媒體等進行教學。有人在心理學教學中嘗試運用多媒體技術,結果發現,多媒體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充分發揮了教學的雙邊互動。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感受到教學內容的生動、直觀、形象,而且可以重復使用,對教學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3改變考核方式
(二)學生恐懼鋼琴彈奏學生在進行鋼琴彈奏的時候往往學生會出現很多的心理問題,比如,學生彈奏過程中過度緊張,神色緊張、手指不停的顫抖、多次停頓,甚至有的學生出現呼吸緊促等很多心理問題。這種現象從心理學角度開始分析,產生這種情緒的主要原因是,彈奏者的生理機制大腦皮層和皮下某些消極情緒有關,如果對皮下消極情緒的刺激越來越強烈,就會出現大腦發生紊亂、神經失調,導致了上述中的種種表現。
二、即興伴奏中學生心理調整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興趣在培養學生鋼琴即興伴奏中興趣的時候,首先解決學生內心中各種的心理問題,讓學生可以長久的保持一種對演奏的濃厚興趣。一位偉人曾經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他遠遠超過責任感。只有愛,才會有信念,當學生對鋼琴產生濃厚興趣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追求的信念,這種信念表現在對音樂的無限癡迷,這種狀態下,他會非常投入的練習演奏技巧。當技巧掌握了之后,學生在彈奏的時候就不會再感受到緊張。
(二)老師從啟發性的角度提高學生的音樂思維學習音樂有很多的好處,學生家長和老師要讓學生知道,學習音樂不單單是音樂的本身,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音樂讓自己可以更好的提升,通過學習音樂可以讓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老師在教學中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從他們感興趣的曲目出發,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比如一些流行音樂,通俗音樂,往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邊彈奏邊演唱,使即興伴奏深入他們的課余生活,達到發散音樂思維的效果。老師應該讓學生用更多的時間對音樂中的技巧知識加以了解和認真揣摩與領悟音樂中表現出來的意境,這樣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從學生性格差異滿足學生不同需求鋼琴初學者都處在學習期,不同性格和年齡的學生之間都有一些個性差異。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如果用同一教學模式的話,對一些學生來說是行不通的,很難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上述原因,老師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進行不同方式的教學。因為學生的性格差異、家庭背景的不同老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先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需求,再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用專門的方法進行特別的教育。這樣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四)正確地評價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做自我評價,對自己演奏水平進行詳細的自我評價,這樣做的好處是,在潛意識中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不盲目自卑也不盲目自信,給自己一個很好的定位。對于正確的自我評價,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1,對于有自信心的學生,不管是在練習還是在公開的演奏,都會表現出自己的自信心,他們喜歡聽取別人的意見和批評,來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二、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
筆者經過兩年的教學經歷,積累相關學生評價數據,主要分為四大塊:教務系統中學生對任課教師的評價,布置作業《自我心理成長報告》收集學生課程學習后的感悟,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積累的學生評價,召開學生座談會了解學生對課程的評價。經過對采集數據的梳理分析,發現教務系統中90%教師的學生評價分數在90分以上(滿分95分),近70%教師在各下屬學院教師學生評價排名中位居前列。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于心理課程總體是滿意的。
(一)對課程內容的評價
關于課程內容,學生有這樣的評價:“總體很好,感覺很放松,不必拘謹”;“在快樂中獲取知識,課堂氛圍輕松、愉快”;“在生活中會想起課堂上老師教過的知識,能幫助自己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困惑”。有關建議,學生提到“增加課程的趣味性,更多地分析與大學生相關的案例來吸引學生”;“降低課程內容的重復度,能突出重點,傳授在現實問題中運用心理學知識的方法”;“建議在大三時候再增設心理課”。綜上所述,學生對心理課程是比較歡迎的,普遍認為課程內容有趣、豐富,與現實生活有聯系,但希望在課程內容安排的時間、層次、與生活的緊密性方面能有所改進。
(二)對教學模式的評價
在對教學模式的評價中,學生提到最喜歡上活動課,理論課對心理測試、互動游戲和心理電影等更感興趣,有學生提到教師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個人成長經歷,對自己啟發很深;有學生評價教師單純教授心理學知識時,學生容易走神、玩手機等,對復雜深奧的理論知識不感興趣,更不喜歡教師道德說教式地教導學生。學生對心理課程的期望不同于一般課程,更希望在活動式、體驗式的教學方式中,掌握更多自我認知、情緒控制、心理調適等方面的技能。
(三)對師資隊伍的評價
在分析學生評價中發現,學生對課程的評價談及對教師的印象比較多。有提到“遇到最好的心理課老師,我對這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師有人格魅力,上課很有趣”;“老師幽默、自信、大度、溫柔,我們喜歡”;“老師上課認真負責,對我們有耐心”。在學生的評語中,基本都是對教師的積極評價,授課教師的人格特點、教學態度,影響著學生對課程的評價。
三、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策略
基于以上學生評價的梳理與分析,發現心理課程是受到學生歡迎的,學生們期望經過課程學習,了解自我,塑造健康積極的人格。哈佛大學“幸福課”是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教育教學的成功案例。筆者借鑒現有文獻成果,結合自身研究,對課程優化提出一些建議。
(一)課程目標注重發展性
心理課程初衷是普及心理知識、預防心理問題及疾病,課程目標圍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設置。實際絕大部分學生心理是正常的,但會出現心理不健康的現象,比如自我認知偏差、情緒失控、人際沖突等。心理課程目標應從傳統的預防性模式轉向發展性模式,重點在于從正面引導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意義,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促進個人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課程教學目的應使學生達到知識、技能和自我認知三個層面統一:在知識層面,學生要了解心理健康的理論和基本知識,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了解大學階段心理發展的特征及異常表現,掌握自我調適的基本知識;在技能層面,學生要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調適技能及心理發展技能,如自我認知技能、壓力管理技能、人際交往技能、情緒管理技能等;在自我認知層面,學生要樹立心理健康發展的自主意識,能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能進行自我調適或尋求幫助,積極探索適合自己并適應社會的生活狀態。
(二)課程內容注重針對性
根據課程目標的設定,課程內容安排應減少對問題人格和人格形成消極因素的關注,加強如何培養學生積極人格和人生態度的研究。借鑒積極心理學的觀點,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個人把所有的力量都運用到極限而問心無愧的人生態度,它促使一個人熱愛自己、熱愛他人、熱愛世界,擁有快樂和幸福。在積極心理學的視野下構建心理課程的內容,總原則是以多元學科背景為基礎,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素材,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做一個懂得幸福、創造幸福和傳遞幸福的人。在具體內容安排時,要讓學生了解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成果,如主觀幸福感的形成、積極人格的培養、積極社會組織系統的構建等;要和學生分享形成積極人生態度的方法和技能,如養成讀書習慣、堅持運動鍛煉、旅行增長見識等;要結合學校實際生活展現典型人物故事,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人真事啟發學生。課程內容要有理論的指引,更要有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的鮮活實例來將理論具體化,提高內容的針對性和感染力。
(三)課程模式注重主體性
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體驗的過程。心理課程不同于一般課程,更加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體驗性,所以課程教學活動設計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我們可以從積極心理學提出的積極情緒體驗受到啟示,具體是指個體滿意地回憶過去、幸福和從容不迫地感受現在,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一種心理狀態。積極情緒體驗應用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積極的視角解讀日常生活,用積極的態度面對日常生活,最終實現積極改變。在知識的教學中要采用雙向的、互動的、開放的教學模式,嘗試把課堂模擬成團體咨詢的場景,鼓勵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溝通,學生在師生互動、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多種學習方式中積極改變認知;豐富課程內容展現形式,通過案例、視頻、心理測試、時事新聞等傳遞信息,將微信、微博等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新興媒體帶進課堂;增加活動課的比例,活動課的場地可以安排在專門的團體輔導室,也可以設在室外,在自然環境下,學生通過肢體、表情等非語言形式傳遞信息,增進感情,特別有助于人際交往、團隊建設、戀愛等教學專題的教學效果。
二、大學生素質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提倡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并進,但實際情況不近人意,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思想政治素質教育難入人心,。在這個價值觀高度多樣化的時代,學生現有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和相關課程內容差異大,施教者難以有效輸入新的思想政治認知。
2.人文素質教育難以深化,現行人文素質教育只達到人文知識教授層面,學生無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無法遵循人文精神。
3.大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原動力,普遍只想順利完成學業并獲得工作,缺乏高層次追求。4.大學生法律和道德意識薄弱,缺乏維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道德素質存在道德評價失準、道德價值取向混亂問題。
三、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大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們,我們需要理論結合實際,發現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運用教育心理學相關知識引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逐步形成,解決高校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其一,用皮亞杰的建構學說中同化和順應這兩種建構認知結構的方式的理論來指導思政素質教育。思政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會將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納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加強和豐富原有的結構,只是這一同化過程學生會過濾和改造施教者給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說,學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結構不一致,那么他們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雖然思政教育在同化過程中受挫,但是我們可以在順應過程中找到改變這一現狀的希望。因為受教者的認知無法適應客體要求時,就會創造新的認知結構來適應環境需要,這是一個自我改造的過程。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政素質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學生在同化和順應過程的中認知結構變化的節奏、時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就可能發生實質性的轉變,建構起大學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
其二,高校若能重視和提高學生的認知驅力,那么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將實現由現目前學生僅僅是機械接受人文知識的層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層次轉變。認知驅力是奧蘇貝爾三大成就動機中最重要和最穩定的一項,此外還有自我增強驅力和附屬驅力。我們需要認識到這種動機就是對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無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對實利的追求。而奧蘇貝爾對認知驅力的重視本質是對認知和理解的價值的追求,這種追求同學生作為學習者的心理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的認知驅力,就能轉變大學生認為人文素質教育沒有現實意義的想法。
其三,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介紹給大學生,并引導學生追求較高層次的人生需求,幫助他們找到創新意識的原動力。文獻顯示我國大部分大學生在高校就讀期間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對自我實現需求的追求。馬斯洛理論把需求由低到高層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我們可盡力引導大學生追求馬斯洛理論的高層次需求,鼓勵他們將自我實現作為自己的終身人生目標。
二、懂得給大學生創設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積極心理學提倡在社會環境中融入個體的積極品質以及感受且進行考察,明確積極的社會文化、國家制度、學校與家庭教育環境有利于個體積極品質的培養。這在某種意義上類似于提出的社會和個人互相影響的理論。提出,環境跟人都具備能動與受動的方面,從本質上講,它們是相互創造的。換言之,環境創造了,同樣的,人也創造了環境。為此,基于的指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給學生創設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具體而言,高校需要積極地建設學校文化,創設健康積極的學校環境。學校環境是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場所,并且大學生在發展與成長過程中形成積極品質以及情緒情感感受也跟學校的環境密切相關。高校需要借助積極的學校環境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學校內部環境的創設,以使修德、好學、和諧的學校文化形成。可以組織班風大賽,以創設良好的班級文化;可以組織宿舍文化節,以創設和諧的宿舍文化;還可以組織多姿多彩的社團文化活動,以創設多樣性的社團文化。并且,高校還需要體現輿論宣傳的功能,懂得通過一系列的傳媒在學校宣揚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讓大學生在積極的學校文化中感受先進的理念。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有效地統一社會環境和自身學校環境的創設,進而給大學生開辟更加廣闊的戰場。高校能夠聯合家庭、企業、社區等,建設積極的實習環境,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積極感受,并且強化認知主流意識形態,像是借助志愿者活動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等。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實現的原因
1.感覺自身能力不足
由于自身的不自信,從而懷疑自己的各種能力,導致不能實事求是地完成自我評價。正是由于這種過低的自我評價使自己的潛能與才干不能有效的發揮,使大學生不能在學習中或者工作上取得滿意的成果,從而引發自己內心的沖突和嚴重的情感挫敗感。而導致自身不自信的原因是因為在這個強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大學生強烈的成才意識。因為過高的期望值設計了較高的理想目標,可現實與理想是存在差距的,正是因為這種差距使大學生產生了不自信的心理。
2.不能實事求的實現自我
由于知識的增加和社會閱歷的增強,大學生開始有了強烈的自尊心。但也正因此出現了一些因為自尊心所引發的問題,比如自尊心過勝。導致這種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大學生長期處在學校簡單的環境中,使其人生觀、價值觀并不是十分的完善。這種不完善導致了大學生理論多于實際,缺乏對各個方面的現實態度。而在自尊心過勝和理論多于實際的情況下使現在的大學生不能實事求是的分析問題,從而阻礙了自我人生價值目標的實現。
三、針對上述問題的相關對策
1.調整好健康的心理狀態
健康不止是身體沒有疾病和殘缺,還應該是心理的完整。認知能力的正常就是一種良好的表現,大學生在學習和解決問題時應該有良好的思維能力、極強的專注力、長久的記憶力和靈敏的觀察力。在這之外大學生還要正確的面對現實,處理好來自各方面的困難和問題。積極的情緒能讓大學生處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中。自身會合理的處理消極情緒,能控制協調好消極和積極所帶來的影響。在這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影響下也會使自身的品質隨之提升,在實現自我價值中可以解決各種困難和不良事物所帶來的影響。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獲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有以效的控制和調節不良情緒的發生,可以長久的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正是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變得更加和諧。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開闊自身眼界與知識,使其能對社會現狀實進行了解,以此來糾正自己不現實的理想,使大學生能夠更加適應社會,在面對各種復雜狀況時,有良好的心態去應對。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不僅可以使大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且可以完善自身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可以促進自我目標的實現。
大學生公寓內的學生思想教育管理還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環節,切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公寓是新時代賦予高校的新任務。那么如何捕捉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有意識地在公寓管理中融合心理學原理去觀察、認識、分析其思想、觀點、立場和行為,切實解決工作中問題,就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有力措施和有效途徑。
一、融合心理學原理建立以公寓為中心的學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
針對學生公寓這一獨特的空間加強對大學生的指導、服務,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無疑是思想政治工作主動適應高教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1、以人為本,遵循認識規律,建設良好的基礎設施服務。
加強學生公寓基礎設施建設,是夯實思想政治教育進公寓并取得實效的基礎。人的認識來源于社會實踐和人對社會的體驗。人的認識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積淀的過程。個體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認識都是由社會存在而來,是由社會存在經過人腦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過程而形成的觀念。當代大學生處于時代瞬息萬變、信息急劇膨脹、各種思想紛至沓來的特定時代,這對于思維敏捷、思想活躍的大學生來說,往往會由此引起深層次的思考,形成諸多“熱點”,在思想上產生迷惘,認識出現多元化傾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從改革開放形勢下的大學生思想實際出發,不但要有敏銳的目光和扎實的科學理論功底,施以適當的方式方法,還要努力研究大學生認識的心理過程,從認識心理的規律出發,糾正大學生認識上的偏差,進行科學引導,以實現大學生內心信念的科學轉移。
2、齊抓共管,適應需要動機,激發人生追求,建立以公寓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運作機制。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頭腦中的反映。當人的需要有了可以達到滿足的條件時,就產生一種滿足這種需要的主觀愿望和動機,進而產生為實現這種主觀愿望而進行的行動。當學生入住公寓園區后,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應由學校向學生公寓適當轉移,以抓好大學生思想教育為主線,及時安排好學生公寓的規范化管理,合理利用好輔導員資源,發揮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優勢,將班級建設和管理的中心向公寓傾斜,加強對學生心理上的了解,了解他的思想狀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從而強化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人翁意識。不難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實踐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認真解決大學生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動機,對轉變學生的思想,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只有正確對待學生的多種需要,并承認其合理性,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堅實的思想基礎。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們首先要學會調節平衡,做好需要的轉化工作。對不合理、不切實際或者合理、但又一時不能滿足的需要,要以黨的政策、法令和規定加以限制和否定,使學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還要善于把學生的知識需要、成才需要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體的內在動機,把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發揮到為構建民富國強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奮發努力學習上,這會令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高效通暢。
3、知行合一,實施情感滲透,達到情感的升華,不斷完善自身。
情感是心理的動力因素,是以個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和對客觀事物表示愛憎好惡的內心體驗。人的情感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高級心理因素,具有社會的本質屬性,它包含著人類所特有的社會意義。當前,高校實施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方案,涉及學生在公寓里的表現內容較少,為“兩面人”或是那些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無意中打開了方便之門。實際上,我們在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考核的同時,可以充分發揮綜合測評指揮棒的作用,加大對學生在公寓的日常行為表現的測評份量。也可以逐步推行操行量化考核,實行大學生思想品德實踐學分制,把測評結果或實踐課學分作為入黨考核、評優評先、評定獎學金、助學貸款的重要依據,既有助于規范學生在公寓的行為,又能充分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
二、在公寓管理中融入心理學的思想教育模式現實意義
以公寓為管理中心融入心理學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突出了思想教育在公寓管理中的主體地位,融入心理學的知識,改變了單一管理對學生心理認識不足的弊病,有效地配合了學生活動的開展,深化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和效果,有力促進了學生工作的發展。突出效果有:
1、信息反饋速度快。在以輔導員為管理高端的管理模式下,所有的信息流動是以金字塔式的發散傳遞,強化了信息傳遞的方向性和有效性,暢通了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聯系通道,明確了個人在傳遞鏈的主體性和所要承擔的責任,提高了上傳下達的效率和準確性,克服了以往權責不明,學生相互推委的弊端,從而使學生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更加順利地深入公寓。
2、遵循心理規律,重視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將隱患消滅在萌芽中。高校后勤的社會化,使得公寓的管理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下更加透明化和服務化,形成了寢室有思想堡壘,自我管理有相互制約和監督作用,有力地帶動了寢室的整體工作,使學生管理者即時了解隱患存在和發展的狀況,從而為科學地處理事故隱患,將事故的隱患及時地消滅在萌芽中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和寶貴的防范時間。
3、思想優勢明顯,工作易到位。在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過程中,對學生公寓內學生的管理,特別是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行為管理,始終是高等學校的一項主要責任,決不能簡單地推向社會,更不能削弱甚至放棄管理。使學生工作的開展既有安排布置的統一又有思想上的積極動員,有效地使學生工作深入到同學們中去,活動的開展也豐富和有意義,從而降低了學生管理者的工作難度,為形成集體凝聚力和工作上的合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以公寓為中心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地位日益得到彰顯。隨著學分制的不斷推進,原有的班集體概念正在不斷淡化,因此合適的思想教育模式對于推進學生工作的深入開展,強化集體意識,深化學生主體地位,有重點有層次地開展學生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地深入到與學生生活關系最為緊密的學生公寓,不僅使學生管理者更加高效快捷地管理學生,更使思想工作的陣地轉移到學生生活的核心地帶,為學生管理的細致化、深入化、層次化作了良好的鋪墊。盡管其存在有形式較單一、內容不夠豐富的問題,但對于正在發展中的高校來說,不失為是一條有效途徑。以公寓管理為中心地位融入心理學的高校思想工作模式始終是學生工作者不斷探索研究的問題,不論改革怎樣發展,學生的思想教育陣地不能社會化,因此從素質教育的大局出發,我們應當在創新與穩定中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以公寓為中心的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
二、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當代中國大學生,為出生在“80”后的獨生子女,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和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他們是一個承載社會、家庭期望值很高的特殊群體,他們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強,社會閱歷卻比較淺,緊張的人際關系,激烈的學習競爭,就業難度的增大等主觀和客觀的因素造成心理發展并不成熟,非常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甚至發展為心理疾病,造成嚴重的后果。
三、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的主動活潑過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為方式,因此也能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有學者認為,學校體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價值:
(1)能增強安全感和自發性;
(2)能提高獨立性;
(3)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4)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學校體育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體育教育教學活動中正確處理學生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擺正體育衛生工作在整學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時從實質上加強體育與衛生工作的相結合;三是處理好與德育的關系,既不能用體育中德育代替體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體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體育中德育。
(一)教師應具備較高心理素養水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加強對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深入研究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研究新課標,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論水平得到提高,能勝任新的教學任務與要求,心理健康的體育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修養、師德修養,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和尊重學生,在教學中能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
(二)改善師生關系,優化課堂心理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新型的師生關系首先是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與人的交往關系。其次師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第三,學生應該得到足夠的表現自己的機會,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機會。
體育課有自身的特點,它能使教師學生廣泛接觸,學生在活動中能把自身的個性特點、心理健康狀況,身體素質狀況充分暴露出來。教師在教學中,對每個學生的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充分注意師生交流的時機和過程,使情緒情感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鳴,做到認知上相近,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動,創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良好的人際關系背景下,師生之間的積極關系所帶來的積極情感,合作支持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氣氛,都將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促進師生積極進取,自由探索,有所創新,使學生能創造性地應對環境的變化,增強心理素質。
(三)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使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理水平有一正確的認識,從而能針對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調整。結合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表現在:
1、正常的認識能力正常的認識能力如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記憶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穩定又能隨任務而轉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認識能力首先表現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以,正常與否可參考其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但是,不能認為學習不好的人其認識能力都不正常,因為這里同經驗和基礎知識有關。
2、就情緒的整體而言心情愉快、情緒穩定,反應適度心理健康的人積極情緒如愉快、滿意、高興、欣慰、歡樂等占優勢,身心處于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如果經常籠罩于消極情緒中,憂愁、焦慮、苦悶、恐懼、悲傷而不能自拔,悶悶不樂,行動無力,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同樣,情緒穩定和反應適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
3、優良的意志品質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有明確合理的學習和生活目的,并有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和自覺行動。其行為表現出果斷、堅韌、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堅韌能表現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誘惑,遵紀守法,勇于克服壞習慣,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4、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在學習生活中,表現為樂意與同學和老師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優人之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5、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視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謂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一的人格。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1)人格結構要素無明顯的缺陷與偏差。
(2)具有清醒而正確的自我意識,不會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3)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4)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持征。
6、合理的行為心理健康與否,總要直接間接地表現在行為上。因此,合理的行為就是健康心理的體現。
以上標準,應視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間有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關系。學生可針對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加強自身修養,以期達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四)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照顧他們體育興趣,滿足現實的體育需要。盡可能擴大選取范圍,增加一些選項課、專項課、開放式教學課。
1、因勢誘導,消除學生畏難心理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分析、判斷想出辦法解決這一問題。教育學生要正視困難,明確做任何事,不會一帆風順,而是要經過長期艱苦磨難。教師也應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要鼓勵他們不畏艱難、奮力拼搏,努力克服困難,品嘗勝利的喜悅。具體教學中,教師良好的示范,鼓勵的語氣,及時的糾正,正確的幫助和保護都能給予學生信心和勇氣,這樣,學生能夠消除畏難心理、消除顧慮,有信心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2、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與學的中心都是學生。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教師在教學時要精心設計教材教法,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當他們運遇到困難時,要幫助他們在學習中品嘗解決困難的快樂。針對學生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誘導其自主設置較高的學習目標,調節情緒,努力完成學習任務,而針對身體素質較差,心理適應能力差的學生,則應恰當的幫助其設置較低的標準,鼓勵其樹立自信,培養堅強意志。通過體育運動,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培養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3、體育是身心教育合一的特殊性,我們更應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要讓他們時時感受成功體驗。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了從不會到會,從難到易,從失敗到成功,從畏難到喜歡等等經歷,最重要的是他們在不斷體驗進步和成功的過程中,增強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去在學習中思考問題,練習中想出方法,創造性地學習,有所學,有所悟,樂于學,學中樂,養成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態度。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學習動作,參與游戲,群體競賽等等莫不有困難出現,教師一要善于發現問題,鼓勵學生積極自主學習,在克服困難中培養自信;其次,要千方百計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能有良好的情緒體驗,并嘗試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更好的去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具有個體差異,各個階段心理狀態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況,有的放矢地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督促學生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參考文獻:
二、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內容
1.心理健康知識。隨著社會競爭加強,大學生所需要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出現心理不適、心理困擾和心理疾患的情況變得比較普遍,因心理不健康而出現的大學生安全事故日益增多,大學生自殺屢見不鮮、近年來出現的馬加爵事件、復旦大學投毒案等校園極端事件,都是由于當事者心理不健康而導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保障,已經成為安全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心理知識是安全教育中重要部分。2.法制教育。很多大學生法律意識不強,對于權利與義務、罪與非罪、罪刑法定等基本法律知識不明確,會出現因任性或者不知道的情況下做出傷害自己、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事情。要全面實施大學生安全教育,需要全面普及法制教育,使大學生自覺維護法律權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以及學校的規章制度,在做到自己不做威脅他人安全、破壞社會穩定的事的基礎上,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維護校園的安全和社會穩定。3.安全防范的意識和安全知識。大學生雖已成年,但一直生活在相對安全的校園環境中,從未真正接觸社會,社會經驗不足,思想單純,并沒有大家想象中的成熟,對校園安全狀況和社會治安形勢認知不清,安全防范意識不強,因此出現了許多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犯罪事件,因此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必須強化防范的意識,唯有如此,大學生安全教育才能取得實效。安全知識涵蓋的內容廣泛,籠統的可以分為人身安全知識和財產安全知識,人身安全知識包校內外活動安全、出行安全、防犯罪傷害、防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飲食安全等,財產安全主要有防盜、防騙、防搶。安全知識內容多、涉及廣,需要仔細梳理,系統講授。4.自我救助的意識、能力。當遇到安全事故、突發事件時,需要大學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沉著冷靜,機智應對,在保護好自己的情況下能夠幫助他人,而不應該表現出因為安全知識的匱乏所而無知無奈、無所適從,這才是安全教育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