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4: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行業會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會計管理工作與經濟效益有著相當緊密的內在聯系,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會計管理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能夠有效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通過會計管理,能有效地對銀行的經濟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通過記錄、分析經濟情況、核算價值以及監督等多種手段對銀行的資金情況進行準確的掌握與反饋。會計管理的主要目標就在于用最低的成本來促經濟管理手段的有效實施,讓銀行能夠獲得最大的收益。銀行經濟效益的改善反過來也會對會計管理工作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會計管理是作為提高銀行經濟效益的工具與要求而產生與存在的。對于銀行來講,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管理工作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并取得了良好的發展。簡單地講,會計管理與經濟效益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加強會計管理,可以讓銀行通過最小的成本來獲取最大的利潤,而經濟效益的改善則能夠反過來對會計管理工作進行促進。
二、會計管理對銀行經濟效益提高的作用
(一)為銀行走向世界提供支持與服務
當前會計審計正在積極的推進準則持續趨同戰略。實現會計審計準則國際趨同,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與中國經濟融入到世界經濟中的必然要求。我國銀行業已經走向海外資本市場,并積極的開展境外投融資活動,這些都需要會計行業提供良好的跟進服務、對資金流向進行引導。為了能夠更好的支持與服務銀行業在國外的發展,當前不僅僅是在會計準則上實現國際趨同,同時還積極的參與到國際會計審計準則的制定中去,積極的推動準則持續趨同戰略,加快雙邊或多邊等效談判,為國內銀行業的海外發展提供更加強有力的保障。
(二)通過會計核算對經濟效益情況進行真實反映
核算是會計的重要基本職能,經濟效益的高低、大小,基本都是通過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指標比較出來。例如:對中間消耗節約效益進行反映的中間投入率、增加值率指標;對消耗節約效益進行反映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指標等等。而這些資料則主要是通過會計的記賬、算賬、報賬等核算工作所得到的,銀行可以通過對會計信息資料的利用,對所得所失的差異進行比較,以發現當前經濟效益的實際狀況,并為進一步的提高經濟效益提供準確的分析、預測、決策的一句。
(三)會計核算為提高經濟效益提供保障
在銀行的經營活動中,會計對財務計劃、財務制度與財經紀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對經營中所存在的漏洞進行及時的堵塞,以此來保證經濟效益的提高。會計通過經濟活動的事前、事中與事后的審計監督,以此來確保經濟效益的改善。會計通過對經濟活動的事前、事中與事后的審計監督,能夠發現經營全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上所存在的問題,病痛適當的措施來進行改進,以保證銀行財產的完整,促使資金的合理使用,讓銀行能實現例如目標。
(四)通過分析提高經濟效益
會計分析通過對會計核算資料進行利用,對各項經濟指標的具體完成情況來進行分析,目的就是為了對經濟活動與財務收支進行分析,對取得的成績進行肯定,找出存在的差距,挖掘出還沒有激發的潛力。通過會計分析對財務指標的完成情況進行數量對比,同時結合銀行管理的實際情況,對影響指標的具體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并提出改進的意見與措施。通過考核,對銀行已經取得的經濟效益進行評價,為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提出合理的目標與措施。
(五)會計決策為提高經濟效益的必要條件
(二)完善保險公司內部經營管理保單處理采用成本費化的方式,可以幫助企業更新經營目標與規劃。保費收入確認標準的改變會引起公司的會計核算體系、預算管理、業績考核都會做出適當的改變或調整。重大保險風險測試以及保險準備金計量標準的應用,一方面使保險企業獲得較大的自,另一方面要求公司必須要進行分級授權、分工協作、制約配合。
(三)實現保險監管與會計分離為了完成不同的任務,需要將會計規定和監管規定分離開來。在過去,保險公司通常是根據相關部門的規定來計提保險合同準備金,但是往往公司計提的準備金遠大于實際的保險負債,這樣嚴重阻礙了公司財務的透明度與公正度。這次的修訂改革,使得保險監管與會計規定有效分離開,保障了保險市場穩定、持續、全面發展。
二、保險會計發展對保險行業經營和監管的負面影響
(一)提高了會計信息處理成本保險公司的會計信息處理系統需要具備某些特定功能,比如分拆保險合同儲蓄成分、識別內含衍生金融工具等等。而且要按照準則規定,實時評價估測保險負債是否充足,再保資產是否減值,是否有完善可用的測算模型。而從建立模型到系統都會提高會計信息成本。
(二)引起財務數據的波動在新實施的保險會計制度中,保險企業不能依靠準備金來調整經或平滑歷年的經營成果。但是如果關于公司盈利的會計信息被泄露,就會提升融資成本。財務數據的波動在對內融資方面,可能會加大經營風險,股東因此提出高回報率,從而提高了融資成本;在對外融資方面,銀行等一些金融機構會根據新的會計制度確認信貸風險,并及時修改和調整指標,這極有可能增長了融資時間,加大了代價。總之,財務數據的大幅波動會降低投保率,提高退保率,保險公司需要采取措施來防止和杜絕。
(三)降低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1)評估準備金主要依靠的是保險公司的專業經驗,這樣的會計信息不僅缺乏可比性,且易成為調節利潤的手段。公司盈利多,計提的準備金可以適當增加,稅負降低;盈利少,準備金可以降低。最佳估計原則的應用使得準備金的評估變得寬松,保險公司依據自身的條件和狀況確定利率,方便整理好財務報表。(2)很多評估標準都沒有完善,包括:重大保險風險測試標準、保險費分拆標準、準備金評估標準等等。一是因為沒有建立風險劃分標準,保險費分拆的落實有待商量;二是因為沒有確定統一的細則,不同的公司對其所做的分析理解及措施各不相同,降低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增添了會計報表編制的難度。
(四)保險公司的業績未必增長公司業績的大幅提升是會計準則修訂的直接反映。據資料統計,我國一些知名保險公司,凈利潤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股價卻也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會計信息并不明確,也沒有實現完全的透明化。新的準備金評估準則可以更好反映保險公司的負債狀況,但是在體現公司經營成果方面卻不盡如人意。一是改變了準備金評估方法后,降低了保險公司的負債額度,在某段時期內可能會增加公司的盈利,但是這種利潤的增長可能只是短期的,并不一定就是公司真實業績的反映。
(五)監管與會計分離增加了監管成本和風險(1)針對償付能力監管,新準則確定了新的要求。新會計準則改變了過去償付能力基于舊準則及報表科目的計算分析,這會影響到監管指標以及實際的償付能力額度。在這種環境形勢下,保險監管部門要努力落實監管的有效性,建立和健全償付能力監管制度。(2)監管與會計的分離導致監管方加大了償付能力監管的關注度,往往更針對保險業務風險,而對非保險業務風險會產生疏忽心理。(3)新準則與監管規則可能存在矛盾。監管規則的基礎通常是會計數據,新準則的實施難免會阻礙到某些實施中的監管規則,所以需要及時進行調整。
(六)分業監管易發生監管真空現階段,金融行業已經基本實現一體化,我國金融機構之間的界限已經不再明顯,諸如保險業、銀行業、證券業等等。過去的銀保合作、銀證合作發展到如今的混業經營,比如金融控股、金融集團,均波及到保險公司的管理以及風險防范。這是個投資主體逐漸發展為多元化的時代,保險公司的風險將更加不可預測,其股權結構也將更加復雜。分業監管體制使得公司各部門之間的利益不再容易協調,而且各監管部門的信息不能及時共享,最終降低了監管效率。
三、關于保險會計發展的建議
(一)加快監管步伐,改善監管方法(1)促進各個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同時要加強保險公司與銀行、銀監局以及證監局的配合,健全相關的協作機制,統籌監督保險公司跨行跨市場的經營行為,努力完善監管體系。(2)促進會計準則與監管指標的協調性。新準則中指出要及時調整監管指標,從而使信息更時效、實用、透明。(3)改善監管方法,不僅要加強償付能力監管,也要注重防范非保險業務風險。為保障保險業穩定、持續發展,建立高效的保險標準,健全保險業的經營模式。
可持續發展概念最早由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于1987年提出,是立足于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的人類長期發展戰略模式。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關注企業與社會、環境、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史蒂芬·肖特嘉和羅杰·布里特在2010年《世界商業》上發表的文章中提出了“可持續會計”概念,指出可持續會計是會計的一個分支,是為生態系統和社會服務的會計,而且可持續會計作為一種信息管理工具和方法,能促進企業的可持續性和企業責任的發展。
(二)排放權理論
排放權理論源于經濟學中經典的外部性理論,外部性概念最早源自馬歇爾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他的學生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一書中將外部性的研究問題從企業活動受外部的影響轉向企業活動對外部影響,他把邊際凈私人產品和邊際凈社會產品做了明確區分,并把兩者的差額稱為外部性。1960年科斯進一步發展了外部性理論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只要產權明確,外部性問題都可以通過協商后的補償得到解決。1968年戴爾斯將科斯定理引入美國水污染治理研究,提出了污染權交易理論。該理論主要思路是:在滿足環境要求的前提下,由政府設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即排污權,通常以排污許可證的形式出現,并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一樣被買賣。目前歐盟開展的碳排放交易的概念就來源于該理論。
(三)壞境會計信息披露理論
該理論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去認識。從宏觀角度講進行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是國家宏觀管理的需要;從微觀角度看是企業內部管理和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投資人、債權人等環境會計利益相關人進行重要決策的需要。同時,環境信息披露也體現了企業的受托責任,有助于減少報表使用者與企業之間環境信息的不對稱問題。(四)成本管理理論該理論與傳統管理會計理論相結合從環境成本的控制及內部管理出發,認為企業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要重視生態環境開發的成本,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20世紀90年代物質流成本會計(MFCA)理論的提出是成本管理領域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物質流成本會計是使物質流動及其成本細致透明化的新成本會計,通過追蹤所有原材料及能源的投入與產出,以確保沒有重要的能源、水或其他原材料被計算所遺漏。將物質流成本會計理論引入綠色管理會計,使企業能更準確的測算環境成本從而達到節約能源、降低污染、減少成本的目標。
二、對電力行業的啟示
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企業生產經營中破壞自然環境的情況日益被我國政府重視。1998年我國正式簽署《京都議定書》,碳排放交易概念被引入;2003年原國家環保總局了《關于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公告》,以法規形式首次規范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要求,隨后證監會、上交所也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做出相關規定。而電力行業作為能源企業、公用事業企業,深入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制定實行綠色發展戰略,努力推進自身的綠色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已開展的碳排放交易和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對電力行業的長遠發展必將產生直接深遠的影響。現分別就這兩方面提出一些想法:
(一)碳排放權的會計核算
從2008年至今我國已成立了五個碳排放交易所,分別是:北京環境交易所有限公司、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有限公司、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有限公司和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有限公司。隨著未來碳配額交易政策的正式推出,政府將把二氧化碳減排量作為硬性指標分配到各個企業。這樣一來,碳排放權就將像股票債券一樣在碳排放權交易所進行上市交易,并且形成有效的定價機制。電力行業中的風電、水電、太陽能發電等綠色減排項目產生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將成為一項可計量可交易的資產,給企業帶來收益。因此加強對碳排放權會計核算的研究,對未來真實公允的反映電力行業的資產狀況、經營成果將會顯得格外重要。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下轄的財務報告解釋委員會(IFRIC)在2004年12月曾推出《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委員會解釋公告第3號:排放權》(IFRIC3),用于規范排放權交易會計處理,其中認為碳排放權是一種無形資產。不過,相對于排放權交易快速發展而言,IFRIC3不夠系統且存在著與其他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問題,因此,IASB于2005年6月廢止了IFRIC3。在參考了已廢止的IFRIC3和我國目前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根據企業獲取排放權的目的和用途對其進行資產分類確認,不失為解決碳排放權資產化的一個有效核算方法。當企業獲取碳排放權是為了銷售,則應當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當企業獲取碳排放權是為滿足生產經營需要,則應當確認為一項“無形資產”;當企業在碳排放權存續期內對其用途發生改變時,應對其資產分類進行調整,從“金融資產”轉入“無形資產”,或由“無形資產”轉入“金融資產”。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對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四類金融資產的定義來看,碳排放權作為排放二氧化碳的權利,且為近期出售而持有的短期資產,應該更符合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定義,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進行核算。根據交易性金融資產具體準則規定,碳排放權其初始計量可按取得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即按碳交易所排放權的價格指數確定排放權的入賬價值)作為初始確認金額,相關交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資產負債表日應按公允價值計量(即按碳交易所排放權的價格指數進行后續計量);公允價值變動應計入當期損益;處置時應將取得的價款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投資損益,同時調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于確認為無形資產的碳排放權,其初始計量按照取得時的公允價值,借記“無形資產”,在后續計量中企業應按照實際排放量對碳排放權進行攤銷,在期末碳排放權應以重估價(即期末的公允價值)作為其賬面金額。碳排放權賬面價值若因重估而增值,增值部分應計入資本公積,若因重估發生減值,減值部分應確認損益。
商業銀行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不夠全面,首先表現在對財務報表的披露,尤其是非上市的商業銀行,很多商業銀行很少披露或者甚至沒有財務報表附注的內容。財務報表附注是用來說明商業銀行使用的會計政策及其他相關項目,能夠幫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報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會計制度也在不斷地完善,會計政策變化時常發生,這對商業銀行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加大商業銀行報表附注的披露勢在必行。其次表現在對資產負債表表外項目的披露。表外業務雖然不列入資產負債表,但隨著表外業務的日益發展,也會給商業銀行帶來重要的影響。隨著我國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商業銀行也不斷的改變原來業務單一的狀況,逐漸發展各種表外金融產品和服務來增加商業銀行的收益。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在不斷的膨脹,表外業務信息的披露不容忽視。最后,表現在對非財務信息的披露上,非財務信息是銀行經營管理方面的不涉及財務狀況的信息,這些非財務信息對投資者決策有重要影響,而我國對這些非財務信息卻不能夠公開披露。
2.信息披露標準較低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會計信息的披露標準主要是依據《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暫行辦法》,該辦法用來規范國內的商業銀行會計信息披露。由于我國商業銀行起步較晚,經營體制還不完善,經營管理還比較落后,《暫行辦法》對我國商業銀行會計信息披露只做了最低披露標準。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商業銀行的市場化程度也不斷提高,許多商業銀行紛紛上市。原來的《暫行辦法》規定的最低標準對上市商業銀行會計信息披露并無實際影響,其主要受證券法的規范,但對于非上市的商業銀行,《暫行辦法》規定的最低標準是其受到規范和約束的唯一標準。因此,非上市商業銀行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上市商業銀行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提高,也會促使非上市銀行對自身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3.監管系統不健全
商業銀行監督系統不健全首先表現在監管法規不完善,目前,對于我國商業銀行的監管法律體系還不健全,會計信息披露的規則不夠精確,使商業銀行在會計信息披露時有空子可鉆,影響了商業銀行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暫行辦法》中的很多規定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沒有明確法律依據,具體操作起來可能很困難。其次,監管體制不健全,一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采取“外部壓迫式”的監管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商業銀行無法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只靠外部的強制制度的約束,沒有任何效率可言。隨著商業銀行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外部壓迫式”的監管模式已經不適合商業銀行目前發展形勢的需要。最后監管合作不協調。在監管過程中,各部門各自為政,互不干涉,必然會造成監管力度下降,浪費監管資源,當前監管合作協調是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監管機制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商業銀行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對策
1.加強對會計信息的全面披露
首先,加強對會計報表附注的披露,會計報表附注能夠更好地幫助投資者了解會計政策的變化及其他相關項目的情況,能夠更加全面的掌握商業銀行的經營展狀況,及時根據會計政策的變化作出準確的投資決策,促使商業銀行更好地發展。對財務報表附注要充分披露商業銀行會計政策的變更、資產質量的情況、可能造成損失的或有事項以及衍生金融產品的情況。其次,遵循補充性、相關性、重要性等原則加強對表外業務披露,對于決策者來講,披露的信息越多越詳細,越能夠增加財務信息的相關性和可比性,更有利于決策者做出正確的決策。最后,要加強對非財務信息的披露,非財務信息能夠幫助投資者對商業銀行的進行綜合的評價,做出更正確的投資決策。目前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非財務信息的披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在對非財務信息進行披露時應該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開辟相應的披露渠道。同時要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對于機密信息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對于非機密信息同時具有重要性的信息要如實額對外披露。
2.完善會計信息披露相關的法律法規
完善《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暫行辦法》中對于披露事項的規定,尤其是對及時性原則和效益性原則的劃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化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代名詞,信息的時效性在當今時代顯得尤為重要,會計信息披露必須及時,否則會導致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甚至是信息失效,從而對決策者失去價值。加大對會計信息及時有效的披露,提高會計信息附加值,最大限度的提升信息使用者的效益。另一方面,完善對風險管理和資本結構的披露的相關規定,在風險等信息披露過程中,對于風險管理的具體內容和格式嚴格要求,在對資本結構的披露中,按規定進行詳細披露,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和風險管理水平。
3.完善商業銀行會計制度
盡快完善商業銀行會計制度,商業銀行會計制度是商業銀行會計信息準確表達的依據,近年來金融衍生產品得到充足的發展,這對商業銀行會計制度的設計提出了挑戰。從理論上來說,建立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銀行會計制度更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更能夠真實地反映商業銀行的會計信息。但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較低,做到“公允”地確定其價值,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才能做到與國際接軌。
4.健全監督管理機制
健全的監督管理機制對商業銀行披露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監管部門及時準確的信息才能夠有效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管。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監督管理系統還不完善,建立多渠道、標準化的監管信息處理系統是健全監管機制的重要措施,要加大監管力度,從注重單一監管方式向全過程、多元化、有重點的方向轉變,對于違反規定的行為要嚴厲懲處,為會計信息披露提供法律保障。另外,監管部門之間要加強合作協調,加強內部合作,完善內部工作機制,為我國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提供信息共享的平臺。
(二)會計管理模式不健全。總分行制是我國商業銀行目前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總分行制是銀行在大城市設立總行,在本市及國內外各地普遍設立分支行并形成龐大銀行網絡的制度,分支銀行的各項業務統一遵照總行的指示辦理。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一是導致了管理層級多、管理人數增加,指令的傳遞或信息時溝通渠道明顯增長,極易發生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失真現象。
(三)會計人員風險意識不高。一方面,不法分子想方設法地找到并利用銀行內部管理的漏洞,有計劃有組織地采用犯罪手段進行詐騙。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種手段拉攏銀行員工,致使少數員工誤入歧途,二者通過內外分工,騙取銀行資金,這樣更加大了銀行風險防范的難度。
二、商業銀行會計風險產生的內部原因
(一)內控制度建設滯后。在經營管理活動中,商業銀行更側重擴大經營規模,搞粗放型經營,對銀行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往往不重視,沒有根據經營環境的變化對內控制度資源進行合理地配置,造成內控制度建設滯后,內部會計控制薄弱。商業銀行對現有的制度不嚴格執行、不能落實到位,重建制、輕落實,導致各類形式的會計風險案件時有發生。
(二)會計人員素質堪憂。銀行新業務的迅速發展,同時缺少精通銀行會計業務的人才。有的會計人員自我防范的意識缺乏,再加上對業務認識沒有深入的了解,沒有掌握牢固的業務知識,難對業務流程的風險點進行識別和判斷,使會計人員不能很好的認識內控制度。
(三)內部檢查監督乏力。一是銀行會計監督檢查針對性和計劃性不強。財會主管部門的檢查往往只是例行公事,缺乏上下級的溝通,不能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和漏洞,二是內審部門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相對不足。內部審計部門附屬于銀行機構,其獨立性和權威性不高。三是監督不力。會計不能及時有效地控制會計風險,沒有起到稽核工作的實質作用。
三、商業銀行會計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金融監管模式。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應規范銀行業監管標準、統一監管規則、完善監管政策;明確銀行業與銀行監管部門的分工,規范監管約束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監事會運行機制,提升監管水平。
(二)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商業銀行應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風險的存在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經營穩定性。建立風險預警系統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些風險盡可能地防范、控制或化解,從而實現風險管理損失最小化的目標。將單純的事后監督變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通過實現銀行經營管理規范化、操作流程化、制度嚴謹化、業務標準化、監控綜合化、整改徹底化等目標,全面落實會計風險的防范措施,堅決遏制重大差錯事故和重大經濟案件的發生。
1.銀行會計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后,不能滿足防范銀行風險的要求
一方面,分級管理的體制使作為經營主體的各級分支機構部門利益膨脹,在利潤指標、支付保證、惡性同業競爭、職工福利等種種壓力下,往往通過弱化會計的核算、監督功能來達到其目的;同時,絕大多數國有銀行的會計處理系統目前都與分級管理體制相適應,按行政區域分散核算、層層匯總上報,使會計工作實際處于地區分割狀態,從而為人為地篡改會計數據提供了方便之門;加之基層行領導、會計人員“本地化”的現象普遍存在,最終使弱化會計職能的各種違規行為占盡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極易導致風險和損失。
2.銀行會計制度的建設遲緩,無法滿足銀行風險防范的需要
首先,實行新會計制度后,銀行記賬原則由“收付實現制”變成“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未將會計謹慎性原則貫穿于業務發展的始終,不采用會計謹慎原則來指導銀行經營行為,小則事關銀行自身的厲害得失,大則事關整個金融業的安危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穩定與否。其次,不允許銀行對其資產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的計價方法計提減值準備,使我國銀行的多項金融與非金融資產(如抵押貸款、拆放資金、短期投資、長期投資等)完全暴露在減值跌價的風險之下,而無任何防范跌價減值風險的應對措施。再次,允許銀行計提呆賬準備金的范圍過窄、比例過小、方法過死,審核的手續過繁,使我國商業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顯得極為脆弱。最后,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規定相對滯后,使得銀行會計對日益增多的衍生金融工具業務所可能帶來的高風險缺乏有效的披露。
二、商業銀行會計風險產生的內部原因分析
1.內部稽核不力
雖然近幾年來我國銀行界對內控制度的建設空前關注,然而各銀行卻沒有根據經營環境的變化對內控制度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統化、程序化。一方面,銀行會計內部控制目前仍作為一個個被分解的單元分散在各項管理制度之中,如會計內控制度規定了不同崗位的職責,不相容業務的分離,業務程序的先后制約,卻未形成一套生產流水線式的防范風險程序(一般應由目標系統、決策系統、執行系統和監督系統組成),難以及時發現和處理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相互制約機制不健全,一些重要職責和崗位沒有嚴格分離,混崗或集多職于一身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銀行分支機構缺乏有效的內部管理部門,對主要負責人和決策管理層的權力缺乏必要的監督制約措施,常常出現“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使內控制度形同虛設,留下事故隱患。
2.教育滯后,人員素質偏低
近年來,國有獨資銀行在快速商業化的變革中,為搶占市場份額,實行外延式急速擴張的策略,真正精通銀行會計業務的專門人才嚴重不足,一些新手未經崗位培訓,對于各項規章制度,操作規程沒有很好的掌握,缺乏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致使會計核算的隨意性較大;另外,在會計隊伍趨向年輕化的同時,也容易受社會上拜金主義思潮的影響,從而在會計業務操作中違規甚至違法。
另外,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在銀行會計業務中得到廣泛應用,原來需要幾天甚至幾十天才能完成的業務,現在需要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就能完成,但相應的風險因素也隨之增加,高科技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利用高科技犯罪,給銀行造成的損失隱蔽性更強、危害更大。
三、防范銀行會計風險的對策
在銀行風險的壓力下,會計如何通過其自身的職能去防范與抵御風險,是銀行會計面臨的重要課題。鑒于此,筆者認為,防范銀行會計風險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健全適應商業銀行經營要求的會計管理體制
首先,應盡快改變目前國有商業銀行所有者主體虛擬的現狀。所有者主體虛擬,往往使得企業的利益在利用會計系統監督各項業務經營活動的開展、會計風險防范等至關重要的問題上無法真正落到實處。一個現實可行的辦法就是在國家控股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將國有商業銀行推向資本市場,從而優化銀行內部治理結構,使會計風險防范獲得強勁的原動力。
其次,應改革現行分級分散的會計核算體制,在建立全行統一會計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實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級核算新體制,也就是在全行實行總行、大區核算中心、基層分行三級核算主體構成的三級核算制,這種體制下總行制定的考核指標等直接面向基層分行,但有關的指標計算、數據加工則由大區核算中心來完成,從而可以在保護基層增收節支防范經營風險積極性的前提下,有效防止會計信息被人為篡改,同時它還可以極大地增強會計信息的實效性,減少機構和職能重疊,提高銀行服務效率。另外,各商業銀行還可以考慮采用基層領導輪換制、會計人員委派制、稽核特派員制度等辦法,從人員上保證全行集中統一的會計管理落到實處,進一步防范、化解“本位主義”引發的銀行會計風險。
(二)加強對銀行風險的內部會計監督,構建防范銀行風險的監督保障系統
要防范銀行業的風險,必須健全會計內部控制機制,建立三個相對獨立的控制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在一線會計核算全過程中融入相互牽制、相互制約作用的制度,建立雙人、雙職、雙責為基礎的以防為主的監控防線。會計人員處理業務必須事前建立授權分責的記錄,以明確業務處理權限和應承擔的責任,對一般業務或直接接觸客戶的業務,均要經過復核,重要業務必須實行雙簽有效的制度,禁止一個人獨立處理業務的全過程。第二個層次是設立事后監督,對會計部門各個崗位、各項業務進行日常性、周期性核查,建立以堵為主的監控防線。事后監督可以在會計部門內部設立一個具有相應職務的專業崗位,要配備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員擔任此職,對監督的過程和結果以及反饋要納入程序化、規范化管理。第三個層次是以現有的稽核審計為基礎,通過內部常規稽核、離崗審計、落實舉報等方法和手段,對會計部門實施內部最后控制。以上三個層次構筑的內控體系,對于及時發現問題,防范和化解會計風險,將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三)加強銀行會計信息的披露與揭示,提高信息的使用價值
離開了來自銀行內部及時、可靠、完整的會計信息,金融風險的防范與控制就根本無從談起。為此,要進一步修訂現行銀行定期編制的會計報表,要充分反映銀行表內業務的會計信息,同時要充分反映披露與銀行風險有關的會計信息,如風險資產總額及資本充足率、逾期貸款平均余額及資本風險比率、備付金及備付金比率、貸款風險集中度、貸款結構及不良貸款資產狀況以及對外投資可能發生的損失等。要全面推行現金流量表,以利于評價本期收益質量以及銀行資產流動性的信息。要充分披露表外業務信息,改變表外業務僅以會計報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的現狀,應要求銀行編制一張表外業務情況表,增強表外業務的透明度,以全面反映表外業務的潛在風險。另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巨大風險,有必要改造現有的會計報表模式,對衍生金融工具相關信息也要進行充分披露。
1.1商業銀行會計風險內控制度完善程度不到位。目前,各商業銀行都制定了相關關于會計風險的內部管控制度,但這些制度大多,指導性較強,具體操作性較差,不便于實施,再有制度制定的相對滯后,導致一些新的業務的內控規章不完善和健全,不能跟上金融新業務的快速拓展,造成一些業務流程上的不匹配,繼而是各部門之間自行處理,使得內部管控制度的執行不到位。流于形式,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留下隱患,為風險的發生提供了土壤。
1.2會計崗位的各種規章制度執行不到位。當前,各商業銀行的會計崗位各個環節都有規章制度,本可以杜絕各種風險的發生,金融犯罪及挪用客戶資金等常規案件卻時有發生,原因就是會計崗位的各種規章制度是硬指標,必須認真執行,但是一些商業銀行只重視經營,重視拓展業務、單純追求經濟指標,而輕視了規章制度的認真執行,如一些重要的崗位的不合理的兼崗、替崗行為,由于有些人員業務能力不熟悉,或會計人員短缺,不能實現有效的輪崗和強制休假制度,從而使崗位之間的相互監督功能下降,留下風險隱患。還有為了追逐利益,留住一些大客戶,主動放棄一些原則。
1.3會計崗位人員的責任心不強業務操作不到位。基層領導對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工作關心不夠,不能做到公平對待,因而使各崗位人員容易鬧矛盾。致使工作人員對工作態度不積極主動,責任心不強,缺乏愛崗敬業精神,業務操作應付了事,工作上易出現漏洞。同時還可能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走上犯罪的道路。
1.4會計崗位人員業務水平不強,風險防范意識不到位。由于一些原因,一些崗位人員得不到良好的培訓,或培訓時不認真,應付了事,加上學習的自覺性和工作能力有限,還有近些年,金融事業的快速發展,新業務新技術不斷出現,導致崗位人員的專業技能下降和工作質量不高。風險防范意識淡薄,即使某些業務有風險時也不能及時發現,不能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
1.5會計檢查和內部審計有待加強。近年來,各商業銀行都有相關的內部審計、管控的相關制度,但是會計風險依然存在,金融案件時有發生,其主要原因為管理人員沒有很好的按照制度執行,對各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能沒有很好的發揮作用,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的,一是監督機制不完善,可操作性差。部門之間缺乏監督制約的機制,查處不嚴厲,造成對風險的評估和整改不徹底。二是內部管控和監督都是由銀行本身的機構進行,他的自主性和威嚴性不強,人員和資源配置不到位,無法有效起到監督管理的作用。三是監管手段落后,隨著銀行業務電算化的普及,許多業務都是在機器上完成,以前原有的檢查手段已不適應現在的要求,而對計算機操作的后臺檢查管理具有更高的技術性和復雜性,有一定的隱蔽性,導致了監管的弱化。
二、如何對商業因會計產生的進行有效防范
2.1完善和補充并形成完整的實用性強商業銀行會計內部控制制度。在現有的內控制度基礎上進行完善和補充,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可操作性強,實用并且嚴謹的管理制度,同時,也要根據業務的不斷變化進行調整和補充,形成一個全面的、連續、實用性強的內控制度。
2.1.1員工管理方面。商業銀行會計崗位要根據業務量、客戶的多少、業務的種類機,要經過測算和實際的運行進行合理的布局、分配,要既能滿足業務量的有效完成又要保證能進行合理內部控制。同時嚴格執行輪崗和休假制度,杜絕兼崗現象,嚴禁出現“一手清”現象加強會計人員之間的監督制約作用。還要根據會計人員的個人能力、業務素質、工作經驗合理的設置業務權限,避免權限過大導致監督困難,造成風險隱患。
2.1.2員工工作制度和業務方面。商業銀行內部要嚴格執行個工作崗位的規章制度和條例。合理的規劃各個業務部門職責、職能。避免銜接部分出現縫隙。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做好每項工作的審核工作,避免出現紕漏。嚴格做好印鑒的管理和保存工作,做好保密工作。
2.2員工個人素質培養和提高。
2.2.1加強員工的思想教育,幫助員工解決實際問題,了解員工的想法與動態,提高員工愛崗敬業的精神,增強員工的風險意識和法規意識,提高員工的風險敏感度,避免出現以人情、感情代替規章制度的現象。對有異常的員工要及時了解情況,調整崗位,避免風險隱患。
2.2.2要提高員工業務水平,隨會計業務的不斷拓展,要定期的組織員工進行崗位培訓,并要健全培訓體系,強化崗位技能和熟練程度,定期的考核,提高會計人員的中和業務能力,這樣才能在工作中避免出現失誤,減少風險的產生,對于考核成績不合格的員工不予上崗。
2.3強化監督和管理的職能。
2.3.1根據商業銀行會計崗位的工作特點,每個崗位都可能出現風險,所以監督檢查工作要全面,要貫徹始終。認真做好“三查”工作。即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要進行認真、細致的督察。對是否具備完備的資料、有關的憑證、帳表等進行嚴格的審查。同時提高計算機等設備運用能力達,實現計算機后臺監控交易及遠程進行監控的能力。
2.3.2強化審計監督部門的地位和權威性,保證其獨立的監督檢查功能,同時也要對審計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提高監督審計人員的工作能力和人員素質。
一、會計信息外部性的產生原因
透過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不難發現,會計信息本質上是企業的一項經濟資源,能夠為特定實體提供未來的經濟利益,從而具有私人物品的屬性。既然如此,為什么又認為會計信息是一項公共物品,會帶來外部性呢?
根據經濟學原理,判定一種產品是否為公共物品,主要看其是否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企業向社會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具有這兩方面的特性,沒有向社會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則不具備這兩方面的特性。因為在企業向社會公開披露其會計信息的過程中,會計信息屬性發生了變化,即由“私人物品”轉化為“公共物品”,從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外部性。而我們現在所指的會計信息,都是由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書、定期報告、臨時報告以及其他披露文件,向廣大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披露的有關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的信息。會計信息一旦被公司管理當局披露,成為一項公共物品后,任何個人對它的分享或消費,都不會導致信息披露成本的增長,是為非競爭性;要排除其他人對這一公共物品的消費或分享是不可能的,是為非排他性。
二、會計信息外部性的表現形式
會計信息的外部性可分為正外部性(積極的)和負外部性(消極的)兩類,其劃分取決于個人是否無償地享有了額外的收益,或者承受了不是他所導致的額外成本。會計信息的正外部性。會計信息的提供者是企業,成本為私人成本(企業付出),而效益卻是社會效益,其結果必然引起會計信息被外部使用者無償使用而導致產權的外溢,產生正外部性。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方即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的披露或供給是必要的。但是,會計信息的生成和披露需要成本,按照“誰受益,誰分擔”的配比原則,理論上這些成本應由全體受益者共同分擔;而實際上,會計信息一旦披露出來,根本不能阻止和排除那些沒有分擔成本的信息使用者對它進行消費。這就產生了公共物品的“搭便車”問題。
“搭便車”問題的存在使得會計信息供給不足。根據上述分析,會計信息的這種外部性屬于積極的、有利的外部性。雖然從全社會、短期的角度來看,這是有益的,但對于理性的企業來講,這無疑是有害的。對企業而言,會計信息生成和披露的成本效益之間是不對等的。企業不能從會計信息的提供中充分補償所消耗的信息生成成本,導致了會計信息的私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對立。這種會計信息提供過程中產生的外部性必然引發企業的理,即減少成本付出,降低會計信息質量,降低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熱情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而付出的努力程度。
會計信息的負外部性。雖然正外部性確實存在,但是考慮到理性經濟人的自利特點,外部性更多的表現為負外部性。下面從管理當局、投資者、債權人三方面來探討會計信息負外部性的表現。
由于委托關系下必然衍生的委托方和方目標函數的不一致性,管理當局往往不是從委托方角度進行考慮,而是從私人角度來衡量會計信息的生成和提供,由此決定提供會計信息的質量。其主要表現形式有:一是故意的負外部性,即管理當局推波助瀾、盡情掩飾,從而以犧牲投資者的利益為代價追逐個人的短期效用;二是非故意的負外部性,即管理當局在提供信息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偏見和主觀判斷,從而生成或過濾掉一些與投資者需求不一致的信息,同樣也會影響投資者對信息的使用效果,帶來外部性。
同樣,由于投資者進行決策需要會計信息,主觀上也會對會計信息的質量提出要求,可能出現管理當局按照部分投資者的要求提供會計信息但卻導致企業整體和其他投資者受損的情況,或出現信息提供不足或提供過量的情況。
當企業向債權人借入資金后,兩者也形成一種委托關系,其目標函數也不一致。債權人作為理性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防止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會采取諸多措施要求企業提供與還債能力有關的盡可能詳細的會計信息。因此,別的投資者和報表使用者不得不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提供的會計信息重新進行分解、組合。這不僅承擔額外的成本,還要花費更多的交易費用。這些就是債務人強加在會計報表其他使用者身上的負外部性。
三、會計信息外部性的內部化過程
既然會計信息供求過程存在著外部性,那么外部性就應該被內部化。若能通過對會計信息產權進行界定或進行恰當安排,使會計信息外部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由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共同承擔,就可形成會計信息外部性的內部化。
但是,由于以下幾種因素的制約,會計信息外部性的內部化過程也不是那么容易,仍然存在著無法界定產權的公共領域,導致內部化的無效性。
在企業所有權界定的前提下,即使利益相關者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但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存在著個人理性的限制。他們在事前預期到高昂的交易費用后,往往不再希望進行會計信息的博弈和界定,而只希望“搭便車”。因此,理性超過了效率,利益集團根本無法形成,產權界定成了一句空話,會計信息的外部性無法得到降低和消除。
會計信息的產權劃分也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所謂會計信息外部性的內部化,就是報表的各方使用者通過博弈來對會計信息進行產權的界定,也就是分配。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或者方法、能力的差異,各方使用者可能得到的是與自己要求和愿望不相符的產權。會計信息的各項權利不能分配給最能有效運用它們的利益相關者,也不能促使利益相關者之間形成一種激勵,維持一種有利于經濟高效運轉的分配格局。這樣不僅無法消除外部性,還可能適得其反。
四、會計信息外部性內部化的補充和矯正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在交易費用為零或極低以及信息對稱這兩個假設成立的情況下,才可以形成真正的會計信息外部性內部化,而當這兩個假設不成立時,就必須尋求新的途徑和方法來克服這種產權界定帶來的無效狀態。
2.開展新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交流座談會。新行政事業會計制度已于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制度與舊制度相比有很大變化。為進一步掌握新制度,加深認識、理解和熟練運用,學會組織召開新制度交流座談會,邀請全市38個區縣財務科長集中進行交流座談,效果十分明顯。
3.倡導學會與學會之間加強交流學習,取長補短。
二、發揮專業特長,促進林業健康發展
為貫徹執行《中央財政林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預算法》等法律法規,嚴控“三公經費”管理,切實加強林業財政專項資金監管,查找問題,提高資金效益,依法依規服務林業發展。一是配合市局,做好有關國家審計檢查。重點加強黃奇帆市長經濟責任延伸審計、財政存量資金審計、土地出讓金延伸審計、全市退耕還林專項資金審計等審計的服務工作。二是配合市局,做好國家林業局相關專項稽查。主要服務好天保、濕地、森林撫育等財政專項資金稽查。三是組織開展行業內審。會同市財政局對局機關及直屬單位2012—2013年會計信息質量和部門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組織開展機關及直屬單位2013年財務收支內部審計、2013年特色效益林業專項資金內部審計、2008—2013年油茶產業專項資金內部審計等。
三、以人為本,做好會員服務工作
1.做好新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換發工作。本著方便會計人員、服務基層的目標,根據市財政局《關于貫徹財政部新舊〈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銜接規定的通知》(渝財會[2006]58號)規定,集中更換市本級林業行業內財會人員《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和IC卡,指導跨區縣財會人員辦理從業資格證戶籍轉移等工作。
2.抓好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是提高會計人員素質的重要手段,是更新知識結構的重要渠道。按照市財政局規定,積極組織行業內財務人員參加網上繼續教育,參訓人員覆蓋率為100%。
一、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加強內部管理的需要,銀行業對會計的要求已從簡單的事后算賬、報賬轉變到參與經營管理、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實施控制和考核上來。會計職能的內涵和外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反映和監督已不能完全概括會計的全部職能,參與決策、實施控制和考核正成為會計新的職能。這種內部管理的需要和會計職能的轉變成為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發展的內在動力,但目前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在實踐中的應用大多還停留在探索階段,尚未構成一個完整的應用系統體系。其存在的問題:一是系統功能較單一,大多只是簡單地報表查詢、匯總以及財務比率分析。二是系統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貨幣性信息,而一些重要的非貨幣性信息(如:資產質量、風險控制、客戶關系等)不能及時披露。三是系統缺乏豐富的數據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決策的制定。四是系統需求的提出、實際開發和應用不統一,基本上是各部門各自為政,均從本部門的管理需要和角度出發來進行系統的開發和設計,存在著數據來源多頭、數據格式不一、功能單一重復且各部門的系統數據不能充分共享、造成資源浪費的情況。
而核算型會計信息系統卻發展迅速,從20世紀70年代的單機處理到80年代各類柜面業務處理系統和會計報表處理系統的應用,從90年代各行全國聯網系統和多元化自助服務系統的廣泛應用到目前以數據大集中為標志的各業務處理系統操作平臺的統一集成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相關數據庫的建設。截至目前,核算型會計信息系統已發展成具備事前審批、事中控制和事后監督功能的一個比較完整的應用系統。但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卻一直進展緩慢,沒有重大突破,學術界對何謂“管理型”也一直爭議頗多。下面筆者將具體說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并從管理的本質出發對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體系的構建進行探討。
二、構建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的理論基礎
筆者以為,核算型會計信息系統之所以發展迅速并能很快地被推廣應用,主要是因為它有明確的理論依據——復式記賬理論,系統采用的核算方法(即對數據的分類依據)與傳統手工會計記賬基本一致,而且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對披露會計信息的財務會計報告格式也都有比較明確的規定。因此以復式記賬為理論基礎,以對外披露會計信息為目標,核算型會計信息系統開發起來得心應手,相比之下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理論上人們對于“管理”這一概念含糊不清,對于以何種管理思想、管理理論為開發依據,無論是學術界還是軟件開發行業一直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這關系到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設計思路問題。
其次,在實踐中不同規模、不同經營范圍的銀行(包括同一銀行內部不同部門)管理風格不同,要求系統提供的管理信息內容也不同,要求輔助決策的程序不同,這種需求的多樣性也給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增加了難度。
因此要想構建一個有效的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首先要有一個科學的理論作指導,要尋找一個科學的理論必須要先弄清楚管理的本質。自泰羅和法約爾開創管理學以來,學術界對“管理”的定義一直是眾說紛紜,如:“管理就是研究系統運行的規律,據此組織系統的活動,使系統不斷呈現出新的狀態”:“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的過程”:“管理的本質是決策,或者說是圍繞著決策的制定和組織實施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上述觀點從不同角度描述了管理的特征,筆者以為最后一種觀點最能體現管理的本質——即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管理就是決策”。西蒙的主要觀點如下:
(一)管理就是決策,決策貫穿于企業整個管理過程。決策是組織及其活動的基礎。組織是作為決策者的個人所組成的系統,組織的全部活動就是決策活動,對這種活動的管理實質上就是制定一系列決策,如制定計劃的過程是決策;組織設計、機構選擇、權力的分配屬于組織決策;實際同計劃標準的比較、檢測和評價標準的選擇屬于控制決策等。總之,決策貫穿于企業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全部過程。
(二)決策過程。決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間斷的瞬間行動,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工作構成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四個階段:第一,情報活動——探查環境,尋求制定決策的條件。第二,設計活動——創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動方案。第三,抉擇活動——從可資利用的方案中選出一個適宜的特別行動方案。第四,審查活動——對過去的抉擇進行評價。一般來說,上述四個階段是順序進行的,而實際執行過程中則要更復雜,在制定某一特定決策的每個階段,其本身就是一個小范圍的決策制定過程。
(三)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西蒙把企業的管理活動分為兩類:一類是例行活動,即一些重復出現的工作。有關這類活動的決策是經常反復的,而且有一定的結構,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決策程序。每當出現這類工作或問題時,就可以利用既定的程序來解決,這類決策活動叫程序化決策。另一類活動是非例行活動,不重復出現的,如新產品的開發、產品結構的調整等。這類問題在過去尚未發生過,或因為其確切的性質和結構極其復雜,或因為其確切的性質和結構捉摸不定,但因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現裁現做的方式加以處理。解決這類問題的決策叫非程序化決策。
根據西蒙的決策理論,銀行的日常管理活動(主要包括經營戰略的制定、財務計劃的制定、決策的執行、業績的評價、風險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等)可劃分為程序化決策活動和非程序化決策活動兩大類。其中經營戰略的制定通常關系到銀行未來生存與發展的經營方向問題,且將會隨著經濟環境、競爭態勢、技術、組織等因素的變動而變動,而這些因素很多又是事先無法精確預測的,沒有一個固有的程序來遵循,更多地需要決策者的判斷、直覺和創造。因此經營戰略的制定通常屬于決策理論中的非例行活動,一般由高層管理者(主要指總、省行的行長)制定,實行的是非程序化決策。而財務計劃的制定、業績的評價、風險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管理活動通常是常規性的、反復性的、且結構比較清晰明確,可以使用一些簡單的數學分析模型來解決,這些管理活動則屬于決策理論中的例行活動,一般由中層管理者(各業務部門的經理)制定,實行的是程序化決策。至于前臺營業網點及其主管部門的業務活動則屬于決策的執行活動,決策執行的結果將通過會計核算系統進行反映。從經營戰略、戰術計劃的制定到決策的執行,到事后盈利能力分析和業績的評價,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決策過程。三、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的體系構建
根據西蒙的決策理論,一個企業組織的全部活動就是決策活動,一個完整的決策活動包括情報、設計、抉擇和審查活動。因此構建一個完整的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應站在企業全局的高度,不僅要滿足中層管理者們日常程序化決策活動的需要,也要滿足高層管理者們非程序化決策活動的需要;不僅要滿足事后的財務分析、業績評價,更要滿足事前的市場預測、風險預警及戰略、戰術計劃的制定。一個完整的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要保證每個主要管理人員都能收到有用的數據信息和主要業績指標,通過這些信息和指標能夠幫助他們提高工作效率,對其負責的工作管理得更好,且隨著機構管理層次的逐級下降能夠提供越來越詳細的管理信息。
(一)系統目標:輔助管理者決策、強化內部管理、合理利用經濟資源、提高經濟效益。
(二)服務對象:銀行內部中高層管理者
(三)數據源:包括內部和外部。內部數據源主要為會計核算系統反饋的經營數據和其他業務處理系統(如: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信貸管理系統等)中的相關數據。外部數據源為同行業競爭對手的主要經營數據、競爭戰略、市場份額、重要客戶的分布、貢獻及經營狀況等。
(四)系統功能結構。如下圖所示:
1.知識庫:該模塊主要是為中高層管理者制定決策時提供豐富的相關知識的支持。知識庫主要包含政府、監管部門等的重要文件、本行的重要規章制度、同行業競爭對手的發展戰略、主要經營數據、主要產品和市場份額、重要客戶的分布以及需求等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庫將不斷更新,以便更有效地支持決策。
2.模型庫:該模塊主要是為中高層管理者制定決策,進行盈利預測、風險控制等管理活動時提供豐富的數學模型支持,如:投資決策模型、趨勢分析模型、線性(曲線)回歸分析模型、風險評價模型等。為便于用戶操作,模型庫在系統中可設計成模型字典,用戶通過瀏覽模型字典選擇不同的數學模型,系統再調用該模型相應的子程序進行運算分析。
3.經營計劃模塊:該模塊的主要功能是幫助銀行中高層管理者制定本企業未來發展目標的戰略計劃和戰術計劃。戰略計劃的制定如前所述屬于決策活動的非例行活動,通常關系到企業未來3到5年的發展目標,制定過程中考慮因素較多,更多地需要決策者的判斷、直覺和創造,這是一個參與人員最多、需要反復討論、反復修改的復雜過程,因此就要求系統能夠提供一個良好的人機對話環境,如可采用問答式、圖表式或菜單式來引導管理者制定出未來發展目標(即市場計劃、產品計劃、經營計劃和危機處理計劃)。戰術計劃是戰略計劃的具體實施和補充,屬于決策活動中的例行活動,一般由計劃制定小組中的各部門根據總體戰略計劃制定本部門一個年度內需要實現的市場、產品和經營計劃(經營計劃又包括資產負債計劃、收入計劃、費用計劃和資本支出預算)。戰略計劃和戰術計劃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依賴業績評價、盈利預測以及知識庫等模塊的支持程度,在具體系統設計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兩個因素:
一是要注意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例如:在競爭戰略管理方面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克利斯。斯泰爾斯(ChrisStyles)提出的“戰略車輪”方法,該方法通過8個步驟(即1.目前的績效;2.本行的產品優勢;3.競爭對手狀況;4.進行目前的行業典范分析;5.預測未來5年內本行業發展趨勢;6.分析未來5年內客戶的需求;7.確定發展戰略目標;8.進行新業務、新產品的設計,確定盈利目標)來綜合分析本企業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最終確定發展目標,該方法對于開發創新競爭戰略就很富有啟發性。
二是要注意吸收新的信息技術。該模塊的設計應充分借鑒決策支持系統的部分設計思路,特別是要注意借鑒、吸收近年來人類對人工智能、計算機神經網絡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
4.盈利能力分析模塊:該模塊是眾多管理決策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成本計算、盈利分析以及盈利預測三大子模塊。其中成本計算是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礎,該模塊負責收集各項支出、費用和數量數據,并向特定的成本對象(如各項產品)進行分配,如:活期存款產品的成本就包括賬戶維持成本、每筆交易成本等內容。盈利分析則使用成本計算模塊產生的數據,與收入相對比形成盈利能力報告,該報告可以按機構、按產品、按客戶進行分類統計,盈利分析結果也將為業績評價提供重要的評價數據。盈利預測模塊主要是在考慮歷史盈利狀況、戰略計劃目標、市場變化等因素對未來的盈利情況進行預測,預測時可使用模型庫中的趨勢分析模型、線性回歸分析模型等數學工具來進行,預測結果可作為制定下年度戰術計劃和未來戰略計劃的依據。
5.業績評價模塊:該模塊定期對各責任中心(可按機構、按產品、按客戶)的經營計劃執行情況、經營成果進行分析與評價,找出完成或未完成計劃目標的主客觀原因,為對責任中心的獎懲考核提供依據,其主要包括評價方案、財務業績和營銷業績三大子模塊。評價方案為管理者提供了各責任中心主要考核指標的評價標準,如:給出每一考核指標的權重系數、根據計劃完成情況進行打分、綜合打分的算法等等。財務業績主要是對本企業盈利能力、流動性、資本充足性等貨幣性信息指標的評價。營銷業績主要是對新增貸款、新增存款及所占市場份額、貸款質量等非貨幣性信息指標的評價。無論是財務業績評價還是營銷業績評價,評價時除了同計劃目標相比,還要同歷史經營成果、同競爭對手經營成果相比,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本企業的整體經營狀況。
6.風險控制管理模塊:該模塊主要是對銀行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衡量、監控并提供預警信息。銀行是高風險的經營行業,在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同時如何降低、控制風險也是銀行日常經營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銀行面臨的風險主要有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資本充足性風險、信用風險、外匯買賣風險和營業風險等六種風險,對不同的風險可通過不同的比率指標來衡量。其中控制目標子模塊負責定義管理者對各種風險管理的預期比率指標,風險監控子模塊負責對各項比率指標進行計算并與預期比率指標對比分析,如發現風險向不利方向波動,系統將提示預警信息報告。此外對于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資本充足性風險等涉及資產負債管理的風險控制,系統還提供一些專用的數學模型進行分析控制,例如:利差管理模型、缺口管理模型、持續期分析模型和資產配置模型等。
四、結束語
本文僅對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的體系構建提出了一些粗略的設想,真正開發起來還有很多具體問題需要考慮,如需要統籌考慮不同部門的信息需求、不同管理級次的用戶權限設置、與其他系統的數據轉換和加工、輸出管理信息報告的格式等等。但筆者以為,核算型會計信息系統以復式記賬理論為基礎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和應用,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與設計如以決策理論為依托,抓住管理的本質規律,也將會走人一個新天地。
參考文獻:
[1]赫伯特。A.西蒙。管理決策的新科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2]趙瑞安。西方銀行管理理念[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