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3: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保護環境地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井田土地類型及植被。根據中陽縣國土資源局2011年的《第二次土地調查土地利用現狀圖》數據,井田內土地類型為:旱地、其他園地、有林地、其他林地、其他草地、鐵路用地、農村道路、坑塘水面、田坎、裸地、采礦用地、村莊。植被類型為:喬木以油松、側柏、楊樹、刺槐等為主,灌木以荊條、酸棗、胡枝子、薔薇、刺梅等落葉闊葉灌木為主,草類以白羊草、黃背草、苜蓿等蒿類為主。陰坡植被覆蓋率高于陽坡,自然植被覆蓋率45%,植物種類相對豐富。區域植被類型屬山地中生落葉闊葉灌叢區,群落結構為:林地植被、草地植被、農田植被、路際植被四種類型。當地鄉土樹(草)種主要以油松和刺槐等人工林為主;適生草本植物:白羊草、沙打旺、羊胡子、荊條;適生灌木植物:檸條、胡枝子、連翹、紫穗槐等。
2礦山地質環境主要問題
1)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及滑坡等,根據野外實地調查,地面塌陷并不明顯,這與開采規模較小、開采方式落后、回采率低有關;荒坡上的地面蹋陷,因形成時間長、受雨水沖刷和自然風化、加之自然植被覆蓋,也不易辨認。調查中發現4個較典型的滑坡,均為土質滑坡。隨著礦山大面積的開采,區內會形成大面積的地面塌陷及滑坡,因此生產中應加強對地面塌陷及滑坡的監測和防治,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地形地貌景觀破壞。該礦目前建設項目主要有:礦井主副井工業場地、行政辦公建筑、生活福利建筑、排矸場地等。場地修建時分臺階整平,有較大量的挖填方工程,排矸場目前有少量煤矸石,對地形地貌景觀造成較重不良影。
3)土地資源的破壞。該礦目前土地類型主要為:旱地、林地、草地、村莊、采礦用地等,土地面積共581.99hm2。該礦主副井工業場地占用土地類型為采礦用地,排矸場占用土地類型為林地和草地,對土地資源的影響較輕。
3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方法對策
1)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這是該礦主要的對策之一,規劃應重視地面塌陷及滑坡等的恢復治理,要充填塌陷裂縫及治理已有滑坡,使礦山服務年限期滿后,地質環境得到很好的恢復。淤地面塌陷治理工程:首先沿著地表塌陷裂縫剝離表土,剝離寬度為裂縫兩側各0.3耀0.5m,剝離土層就近堆放在裂縫兩側;然后充填裂縫、平整土地,當充填高度距地表1m左右時,應開始用木桿做第一次搗實,然后每充填40cm左右搗實一次,直到略低于原地表,再將之前剝離的表土賦予其上。塌陷坑、裂縫較小時,就近取土填埋、整平,保證其自然排水通暢。于滑坡治理工程:治理方法主要是對滑坡體上部進行減荷卸載,在滑坡體后緣修建排水溝,并進行防滲處理。
2)地形地貌及土地資源治理工程。礦山服務年限期滿后,對排矸場內矸石進行清運,對風井工業場地進行拆除、并覆土恢復土地功能。據粗略估算,種植楊樹按1500株/hm2,覆土約8000m3,補種楊樹約2000株。
3)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程。主要是對地面塌陷、崩塌等地質災害,地形地貌及土地資源破壞等進行監測。監測方法為對地形地貌景觀進行人工現場調查,現場測量監測;對采礦引發的地面沉降觀測,采取布置地面沉降觀測站進行長期觀測。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近幾年來,生態建筑設計理念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在建筑設計中。所謂生態建筑設計理念以就是不僅要從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上考慮,在城市發展和建設過程中,必須優先考慮生態問題,并應將其置于和經濟、社會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當前生態建筑作為一種探索和策略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也逐漸成為新建筑試驗的一個主要方向。
1.在建筑設計中加強生態理念的重要性
在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人類對由于環境的破壞,已經受到了來自自然的報復,為了緩解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就必須加強對環境的保護。所謂生態理念,是指人們對包括中小城市在內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生態發展、生態環保的觀點的認識,這一理念涉及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建筑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須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加強對生態理念的體現,這也是人類在保護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上的有效策略之一。
生態建筑是生態理念與建筑設計的完美結合,在生態建筑中十分強調資源與環境的和諧統一,生態建筑在使用期間可降低對能源、資源的消耗以及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它不僅要求建筑設計對建筑本身的合理性加以考慮,還要求設計者對建筑內外環保理念的科學和系統性加以研究,生態建筑讓人們的學習、生活、辦公、游玩等方面都與社會環境、生態環境掛鉤,引導人們降低資源消耗,加強節能意識,堅持低碳生活理念,因此在建筑設計中生態理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生態建筑設計目標與原則
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各地區的環境污染事件頻繁發生,同時生態環境惡化已開始全球性的蔓延,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學者對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繁榮昌盛和負面作用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提出了生態建筑的設想,這是一種理想化的建筑,通過對物質和能量的合理、綜合運用,從而降低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有效的利用可再生資源,從而在最大限度內避免建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實現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2.1生態建筑的設計目標
生態建筑首先要滿足空間和功能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礎上實現資源的集約化,達到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實現資源的節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生態建筑注重于強調資源和環境,強調建筑在整個壽命周期內要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環境污染。
2.2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
生態建筑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條件下利用適當的技術,發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物質空間。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系統,考慮節能節水、方便美觀、適用等因素,實現人類居住的舒適、高效,使人們所生活的環境即是一個良好的建筑生態系統,并達到和諧、良性循環的目的。
3.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3.1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對于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
3.2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函待解決的課題。
3.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
4.生態建筑的設計手法
4.1鄉土的生態建筑
這種建筑類型需要建筑師了解環境地理現狀,學習并繼承傳統建筑中蘊含的生態智慧,不依賴耗能設備,而在建筑形式、空間、布局和構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環境,實現微氣候建構。
4.2“適宜技術”的生態建筑
這種建筑類型以馬來西亞的楊經文先生為代表。他在熱帶高層建筑設計中運用生物氣候學所采用的方法,大體上有下列幾個方面:
(1)合理的運用高層建筑表面和中間的開敞空間中進行綠化設計;(2)在高層建筑的外面設置凹入不同深度的過渡空間;(3)在屋頂上設置固定的遮陽格片;(4)創造良好的通風條件,從而加強室內空氣對流,降低日曬引起的溫度;(5)平面處理上建議把交通核設置在建筑物的一側或兩側;(6)外墻的處理上除了做好隔熱,還建議采用墻面水花系統。楊經文認為通過這些措施,在熱帶地區的高層建筑可有效節省運轉能耗的40%。
4.3生態高技術建筑
生態高技建筑對于建筑微氣候的關注可以具體歸結為以下三方面:一是適宜的室內濕度和溫度,滿足人體舒適及健康的要求;二是盡可能多地獲得自然采光(減少人工照明的能耗);三是最大限度地獲得自然通風(減少空調能耗)。通過最高效的人工技術手段來實現以上目標,或達到各要素之間的平衡就成為生態高技建筑師不懈追求的方向。其具體的設計手法是:
4.3.1引入綠色植物創造宜人的景觀
結合建筑構造技術和先進的電腦控制技術,生態高技建筑能夠將綠色生態體系“移植”到建筑內部,使建筑內部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創造出田園般的舒適環境。
4.3.2盡可能多地獲得自然采光
屋頂是光線進入室內的主要途徑,于是各種光線收集、反射構件被應用于屋頂形式。在生態高技建筑中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采光中庭設計,陽光由中庭滲入建筑,通過陽光的收集、反射裝置達到內部空間。跟這個開敞空間相連的房間不僅可以減少一半的熱量流失,同時還可以大大減少制冷需求的消耗。
4.3.3最大限度獲得自然通風
生態高技建筑師們利用風壓、熱壓以及機械輔助的手段盡可能地獲得自然通風。針對不同的風速和風向,可以通過百葉窗開合的調節和不同方向上百葉的配全來控制室內的氣流。此外,做為生態高技建筑師還應該充分利用,低輻射中空玻璃等新型玻璃以及太陽能光電材料等,將這些新材料、新能源合理的應用在生態建筑服務上,會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
5.結束語
總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建筑的發展歷史將不斷被續寫,但是無論如何,生態建筑理念是建筑設計需要一直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生態建筑體現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思想,只有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建筑設計,才能保證建筑能夠不斷適應社會和自然的需求,才能促進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綠色建筑”、“生態建筑 ”、“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等概念在建筑行業成為了一種時尚,并逐漸成為建筑領域一個熱點和一種發展趨勢。為了有效的滿足人們的需要,就要對生態建設設計方法進行相應的發展和創新。此外,為了更好地促進建筑行業的發展、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引入當代先進的科學技術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生態建筑的概念
生態建筑,簡而言之就是將神態學原理運用到建筑設計中而產生的建筑。既利用天然條件與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機的環境,而又同時要控制和減少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力求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它尋求人、自然、建筑(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獲得一種高效、 低耗、 少廢、 少污、 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
二、生態建筑的特征
(1)能為人類提供“宜人”的室內空間環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以及靈活開敞的空間。盡可能減少人工環境對自然生態平衡的負面影響。
(2)在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上,對環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節約土地,在能源與材料的選擇上貫徹減少使用、重復使用、循環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的原則。
(3)對環境的影響要最小,主要指減少排放和妥善處理有害廢棄物及減少光污染、聲污染。
(4)社會條件的要求。雖然生態建筑才剛剛起步,但它的發展有著深厚的社會認識的轉變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思想基礎。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幾十年,實際各國無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使得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將資源與環境問題突出地暴露出來成為世界問題。
三、建筑設計中加強生態理念的重要性
在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人類對由于環境的破壞,已經受到了來自自然的報復,為了緩解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就必須加強對環境的保護。所謂生態理念,是指人們對包括中小城市在內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生態發展、生態環保的觀點的認識,這一理念涉及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建筑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須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加
強對生態理念的體現,這也是人類在保護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上的有效策略之一。
生態建筑是生態理念與建筑設計的完美結合,在生態建筑中十分強調資源與環境的和諧統一,生態建筑在使用期間可降低對能源、資源的消耗以及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它不僅要求建筑設計對建筑本身的合理性加以考慮,還要求設計者對建筑內外環保理念的科學和系統性加以研究,生態建筑讓人們的學習、生活、辦公、游玩等方面都與社會環境、生態環境掛鉤,
引導人們降低資源消耗,加強節能意識,堅持低碳生活理念,因此在建筑設計中生態理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生態建筑設計的目標與原則
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各地區的環境污染事件頻繁發生,同時生態環境惡化已開始全球性的蔓延,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學者對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繁榮昌盛和負面作用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提出了生態建筑的設想,這是一種理想化的建筑,通過對物質和能量的合理、綜合運用,從而降低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有效的利用可再生資源,從而在最大限度內避免建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實現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4.1 生態建筑的設計目標
生態建筑首先要滿足空間和功能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礎上實現資源的集約化,達到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實現資源的節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生態建筑注重于強調資源和環境,強調建筑在整個壽命周期內要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環境污染。
4.2 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
生態建筑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條件下利用適當的技術,發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物質空間。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系統,考慮節能節水、方便美觀、適用等因素,實現人類居住的舒適、高效,使人們所生活的環境即是一個良好的建筑生態系統,并達到和諧、良性循環的目的。
五、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5.1 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對于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
5.2 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
入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函待解決的課題。
5.3 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
六、生態建筑的設計手法
6.1 鄉土的生態建筑
這種建筑類型需要建筑師了解環境地理現狀,學習并繼承傳統建筑中蘊含的生態智慧,不依賴耗能設備,而在建筑形式、空間、布局和構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環境,實現微氣候建構。
6.2“適宜技術”的生態建筑
這種建筑類型以馬來西亞的楊經文先生為代表。他在熱帶高層建筑設計中運用生物氣候學所采用的方法,大體上有下列幾個方面:
(1)合理的運用高層建筑表面和中間的開敞空間中進行綠化設計;(2)在高層建筑的外面設置凹入不同深度的過渡空間;(3)在屋頂上設置固定的遮陽格片;(4)創造良好的通風條件,從而加強室內空氣對流,降低日曬引起的溫度;(5)平面處理上建議把交通核設置在建筑物的一側或兩側;(6)外墻的處理上除了做好隔熱,還建議采用墻面水花系統。楊經文認為通過這些措施,在熱帶地區的高層建筑可有效節省運轉能耗的40%。
6.3 生態高技術建筑
生態高技建筑對于建筑微氣候的關注可以具體歸結為以下三方面:一是適宜的室內濕度和溫度,滿足人體舒適及健康的要求;二是盡可能多地獲得自然采光(減少人工照明的能耗);三是最大限度地獲得自然通風(減少空調能耗)。通過最高效的人工技術手段來實現以上目標,或達到各要素之間的平衡就成為生態高技建筑師不懈追求的方向。其具體的設計手法是:
6.3.1 引入綠色植物創造宜人的景觀
結合建筑構造技術和先進的電腦控制技術,生態高技建筑能夠將綠色生態體系“移植”到建筑內部,使建筑內部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創造出田園般的舒適環境。
6.3.2 盡可能多地獲得自然采光
屋頂是光線進入室內的主要途徑,于是各種光線收集、反射構件被應用于屋頂形式。在生態高技建筑中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采光中庭設計,陽光由中庭滲入建筑,通過陽光的收集、反射裝置達到內部空間。跟這個開敞空間相連的房間不僅可以減少一半的熱量流失,同時還可以大大減少制冷需求的消耗。
6.3.3 最大限度獲得自然通風
生態高技建筑師們利用風壓、熱壓以及機械輔助的手段盡可能地獲得自然通風。針對不同的風速和風向,可以通過百葉窗開合的調節和不同方向上百葉的配全來控制室內的氣流。
一、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概述
(一)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現狀
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經濟逐步建立了以出口和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為特征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并因此實現了舉世矚目的經濟騰飛,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06.4億美元,躍升到2007年的21737.3億美元,國際貿易地位(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例)也從1978年的第26位上升到了2007年的世界第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對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2004―2007年出口貿易對GDP的貢獻度分別高達30.7%,34.2%,36.8%,37.5%,與此同時,對外貿易占中國經濟中的份額從1995年的40%上升到70%,中國經濟發展對外部市場的依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超過了以貿易立國的日本和韓國,也超過了與中國經濟規模相當的其他經濟體。但在剛剛過去的起于美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的猛烈撞擊下,2008年11月我國的出口開始首次出現負增長,11月份當月出口1149.9億美元,下降2.2%,外貿單月進出口亦首次出現負增長,12月份進出口總值1833.3億美元,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億美元,下降218%;進口721.8億美元,下降21.3%。可見,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使我國企業在面對外部不可抗力的干擾時表現出令人擔憂的發展減緩、效益下滑,受此影響,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國家經濟發展減速,2009年中國出口對GDP貢獻率僅為負3.9%,出口負增長甚至是兩位數的下滑,為近幾十年來首次,且這一成績是在近乎窮盡政策扶持手段的情況下取得的。在影響我國出口的諸因素中,外需的作用約占八成,2010年下半年出口新訂單呈下降趨勢,意味著下半年我國出口增長減速。已有研究表明在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規模越來越大的新形勢下,以出口和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為特征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日益突出:產業結構和布局失衡、勞動力成本低廉,尤其是資源環境代價高昂等,如不及時加以改進和完善,將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國外外向型經濟發展借鑒
盡管以出口導向為重要支撐點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給整個國民經濟帶來了舉世矚目的騰飛,但從現實情況看,在中國進入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之后,隨著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迅速提升,因為環境的復雜化和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外向型經濟存在的缺陷和自身發展中陸續出現的問題,其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國內外阻力,國民經濟也正在為這種發展戰略付出越來越高昂的代價。金融危機之后,更是表現出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從根本上迎來經濟持久穩定的高速發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幾個國家的發展歷史值得借鑒。
1、巴西教訓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拉美國家外向型經濟發展風起云涌,巴西經濟發展戰略也由進口替代轉為出口導向。轉軌后,巴西國民經濟各項指標開始大幅度增長,國民生產總值由原來居資本主義世界第15位上升到第8位;而且還部分實現了經濟結構方面質的轉化,工業、農業產值之比例關系由1960年的0.9∶1發展為1975年的2.69∶1,1974年重工業產值占制造業產值的比重比1960年提高了26%。但在經濟一派向好之中,巴西的注意力過度被國際市場的需求所吸引,沒有及時跟進本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平衡,導致在國際市場動蕩中招架無力、手足無措。以巴西“中國谷”的鞋類制造產業集群為例,在過去的許多年中,巴西女鞋因其同等質量下的成本優勢而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于是,“中國谷”的鞋類生產商紛紛把自己的企業定位成女鞋生產商,出口量大約占到全球同類出口的12%。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期間,巴西“中國谷”的女鞋銷售及出口增長非常迅速,但好景不長,隨著中國加入全球市場,中國鞋因其更大的成本和價格優勢,迅速吸引了國際市場,國際大買家隨即把其供應鏈管理移向了中國大陸,甩開了巴西生產商。結果,在整個80年代期間,巴西“中國谷”的鞋類制造產業集群發生了巨大的衰退,企業的平均工資水平甚至下降了將近40%,嚴重影響了國民的正常生活和經濟的正常發展。
2、英美啟示
16世紀上半葉,英國制定有利于出口的稅收政策,獎勵和保護生產出口產品的手工業,實行單邊外向型傾向的自由貿易政策,給英國經濟帶來短暫的繁榮,但隨之而來的嚴重后果是:英國經濟受制于荷蘭、比利時等低地國家,以德國、意大利為首的外國商人分享了倫敦50%以上的出口額;從16世紀中期起,一系列頻發的經濟與社會危機也很難擺脫與當時經貿政策的干系。最終,英國以保護國內市場和發展高端產業為核心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代替了含義簡單的外向型自由貿易政策,才迎來了以工業革命為開端的發展。
美國在獨立后的最初幾十年,經濟嚴重依附于英國,是一種實質上的“純”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1807年,英國炮轟美國戰艦,激起了強烈的反英情緒,美國國會通過《禁運法案》,禁止一切船只離開美國前往外國港口,意圖通過中斷對英國的農產品供應來教訓英國。然而,由于英國不僅本土產糧,世界其他產糧國家也樂于向英國出口糧食,此舉不僅沒能給英國造成傷害,反而使美國經濟全面癱瘓。1807-1808年,美國出口從1.834億美元下降到2243萬美元,下降幅度達88%,進口從1.385億美元降至5699萬美元,下降59%。航海業瀕臨破產,大批海員失業,北部的大小商人損失慘重,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小農場主和小業主紛紛破產,工業消費品供應發生嚴重困難,關稅收入急劇減少,財政出現巨額虧空。禁運充分暴露了美國經濟的殖民性和依附性。四年后的美英戰爭所引發的嚴重經濟危機,更使美國深切感受到爭取外援、注重國外市場與獨立自主、發展國內市場是國家發展不可偏廢的兩手,而爭取外援必須立足于獨立自主,國外市場必須以國內市場為靠山。從此美國走上了技術創新、資本生產率立國、工農業協同發展、內部改善和向外延伸的以內向型為核心、外向型為擴張的發展道路。
可見,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完善發展內部市場與高效利用外部市場,雙管齊下才是成功的根本,否則只能是仰人鼻息、拾人牙慧,繁榮和發展都難以持續。要做到這一點,在世界日益注重環保和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中國必須盡早擺脫“世界制造工廠”的低效、高成本和高污染身份標簽,借助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減少產業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負面影響,以環境優化輔助經濟增長,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良性互動,達到人類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協同演進為目標的產業生態化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
二、實施產業生態化的現實需求
持續的經濟低迷和生態惡化事件使人們意識到世界經濟結構需要進行深入和全方位的調整,從而有利于世界經濟、貿易長期均衡和可持續發展,這一切要得到根本解決,必須依賴于人類社會之間、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之間建立和諧互促的良性互動關系,而不是人類社會無止境地向自然進行毀滅性的攫取,自斷未來發展之路。傳統經濟學都致力于研究人類社會的各種經濟關系和分配后果,其客觀結果是使利益各方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己方利益,不斷傷害現實索取成本最小的自然界。至于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以及工業生態學等學科,雖然不僅研究了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也研究了自然對人類活動的支撐,但共同的缺陷是都沒有進行人類與自然和諧互動的有機聯系研究。在此情況下,產業生態化將人類經濟活動、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作為學科發展使命,形成了對上述學科揚長避短的綜合利用。
(一)產業生態化的核心內容和目標
產業生態化發展是現代產業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壓力問題的組織新模式,是生態學中的共生理論在產業發展領域的重要應用。隨著人類關愛生命和保護環境的意識越來越強,經濟發展能否為公眾接受和認可不再僅僅局限于是否給人們帶來物質財富,而是涵蓋了對一切生命體的關愛和尊重,工業經濟時代以高昂的資源環境和有損人類身心健康為代價的發展方式已經逐漸被摒棄,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觀正在成為普世的價值觀。以綜合運用生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經營和管理產業,使產業活動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大系統,并在其中實現產業系統改進,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贏”的產業生態化觀念迅速得到各國政府與公眾的推崇,并于上世紀90年代在發達國家漸成潮流。如今,產業生態化不僅貫穿于發達國家宏觀層次的產業發展戰略,而且正高速向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和公眾層面輻射,日益影響著產業與經濟發展。
產業生態化的核心內容在于:建立一個結構合理、層次多樣、功能完善的,能夠促進物質和能量在自然――社會經濟大系統內高效運用和循環的產業生態系統。這種高效基于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的高度尊重和對活動對象的高度了解,源自各項活動的“精密”、“精準”的分工與功能協同,從而使得物質和能量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環。
產業生態化的目標在于:在人類經濟活動高速發展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傷害人類未來,如果任由其無節制地發展下去,終會導致資源枯竭、人類發展面臨絕境的嚴重后果的境況下,通過人類有意識的制約與引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減少產業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又以環境優化輔助經濟增長,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達到人類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協同演進。
(二)產業生態化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產業政策導向直接決定著國家或地區資源稟賦與現實經濟實力,科學而有遠見的產業政策不僅能夠緩解經濟發展中的資源壓力,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功效,而且因為順應了自然和社會規律,能夠使生產力得到高速發展,使經濟具有較強的應變力。生態化是人類構筑經濟社會與自然界和諧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的新型產業模式,是產業發展的高級形態。各大產業生態化通過對其多樣性的不斷提高來促進穩定發展,試圖找到一條物質永續循環利用,無污染、低能耗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產業生態化要求在自然系統承載能力內,對特定地域空間內產業系統、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進行耦合優化,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消除環境破壞,協調自然、社會與經濟的持續發展。產業生態思想不是考慮單一部門與一個過程的物質循環與資源利用效率,而是借鑒生態系統中的一體化模式,力求系統地解決產業活動與資源、環境關系,使經濟立足于本國或本地區的具體情況,使產業結構與當地的資源環境、社會文化狀態得到盡可能完美的銜接,基于地區經濟長遠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良性互動的二維目標,實現產業結構的動態優化調整,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最終形成生態產業的一體化和復合化,在國際化日益盛行的今天,不僅能夠動態強健經濟體系和產業結構,最大限度地節約要素成本,消除環境破壞,通過促進持續的產業創新活動建立比較優勢,而且能夠使國民經濟或地區經濟憑借其完善的產業、經濟結構有效抵御外來風險于不倒。
三、實施產業生態化的路徑構想
(一)以“阿爾法狗群”奠定產業生態化現實基礎
長期以來,因為種種原因,占據我國企業總數1%的大企業一直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絕對主角,吸引著公眾的眼球,而占據企業總數99%的中小企業雖然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與個體生存和公眾接觸密切相反,個體發展卻往往游走于公眾視線之外,特別是難以得到宏觀政策的持續關注和青睞。實際上,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2008年為例,中小企業在全國工業產值和利稅中分別占到60%和40%左右,提供的就業崗位占全國城鎮就業總數的75%。因此,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中小企業發展狀況既直接決定我們今后是不是能好過一點,也是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能否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的關鍵所在,中小企業將是決定中國未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小企業生存、發展艱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高成本、低利潤的經營特點,其中高能耗是造成中小企業成本高的重要因素。而高能耗、低產出與產業生態化尋求物質永續循環利用,無污染、低能耗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思想背道而馳。常州中小企業眾多,如果其高能耗、高污染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常州推行產業生態化就只能是一紙空談。
阿爾法狗是狗群中資格最老、最具眼光的狗,阿爾法狗公司不一定是大企業,但卻嗅覺靈敏,具有在別人眼光局限之處發現機會的能力,最終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中小企業必須在政府必須引導和自身努力雙管齊下之中形成自身獨特的競爭力,及時在市場上尋找服務尚未成熟、有“獲取利益的基礎”基地,即“利基”,找準自身定位,在夾縫中生存并壯大,提高經濟效益,徹底改變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局面。另一方面,阿爾法狗公司在面臨外部因素的變化時,由于盤子較小、體型輕捷、自身素質較高、眼光獨到,可以較快做出準確判斷,采取措施,適應新形勢,這也是阿爾法狗公司明顯優于航空母艦型大公司的一個長處,而對于對區域經濟來說,這個優點不僅能有效降低經濟動蕩程度,而且還能起到穩定市場和民心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廣大的中小企業群里重點扶持成長性好的企業,使之成為阿爾法狗公司,不僅對產業生態化至關重要,對區域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穩定同樣重要。而一只、兩只阿爾法狗顯然成不了氣候,因此,培育區域“阿爾法狗群”,與新興產業集群相互呼應、配合,是實行產業生態化、壯大區域經濟優勢的現實需求。
(二)以配套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
由于傳統產業在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等方面的負面效應越來越大,現代產業集群由于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和能耗不僅有效彌補了這一缺陷,更使集群內的企業之間交流機會大大增加,有利于先進經驗和技術的傳播,特別是有利于意會的、隱含經驗類的知識快速傳播,從而促進創新。而產業之間的創新會牽一發帶動全身,不斷向利益相關者輻射,最終形成區域經濟共同增長的向好局面。基于配套協作目標的產業集群,往往能以產品科技含量高、關聯度強,物流成本低,材料來源與產品去向有底等優勢贏得市場青睞,容易形成“家族興旺”的共榮局面。
以“集聚產業、專業分工、區域配套、循環利用、留有余地”為指導原則,在目前產業集群基礎上,構建集群生態化產業鏈,不僅沿襲產業集群的優勢,更著力全面統籌、科學地構建和完善配套產業鏈,目光從采購、生產、銷售環節向前延伸到個體企業功能設計對區域產業鏈的影響及共享,把投資和啟動成本控制到最低;向后延伸到生產對環境和生活的影響,關注生產廢棄物排放及產品棄置去向和成本,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手段有意識的引導和促進生產要素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循環利用,將廢棄物減少到最低,最終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生態化產業集群。
(三)以綠色服務業帶動傳統產業轉型
產業轉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會碰到方方面面的周折和難題,特別是一些專業性強、技術難度大、缺少可替代選擇的產業,顯得更加困難,而自主創新和模仿創新既需要技術又需要人力、財力和機遇的支撐。相比之下,技術含量低、勞動密度大的傳統服務業一方面轉型比較容易,另一方面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有目共睹,一次性用具的廣泛使用、廢棄物、下腳料毫無規劃的排放都曾經并正在引起嚴重的環境問題。
以服務業為生態化的突破口,廣泛在區域內中心商業區、賓館、飯店甚至早、夜市攤點和娛樂場所推行節能、節水和節材的一系列措施,進行煙污染、聲污染、光污染和廢棄物污染的綜合治理,強化責任區內環境管理的責任,有效降低服務業的地域污染度、能源和水資源消耗、逐步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量,達到節約資源、改良和完善產業、城市環境的目的。因此,以綠色服務業帶動傳統產業生態化轉型,既起到了轉型成功的示范作用,又因點多面廣、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容易引起公眾的關注,增加其他產業生態化的緊迫感。
(四)以基礎設施共享促進產業生態化實施
產業的生態化建設,要求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產業結構體系,減少對環境資源的破壞,倡導綠色環保消費,協調自然、社會與經濟的持續發展,實際上給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了綜合性、前瞻性的要求。如果企業依然各自為政展開一系列生產經營和生活活動,是無法實現資源與技術的循環利用的,如果把一定地理范圍內的企業聯合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網,在這張網上有計劃、有組織地設置一些基礎設施共享的關鍵節點,無疑既可以大幅度降低單個企業運作的人力、財力成本,又可以大大降低資源消耗總量,并減少污染排放,極大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基礎設施的集約化運行,還起到提高區域管理水平和區域內相關企業的效率,優化城市宜居環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宋濤.城市產業生態化的經濟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2]郎咸平.誰在拯救中國經濟.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