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9: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語文教學法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理念為指導,更新教學觀念
作為高職高專中的師范類學校,培養對象是從事基礎教育的小學教師。隨著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教師專業化素質的培養則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內容,而師范生專業發展潛能的培養是邁向教師專業化的第一步。如何培養師范生的從教素質,提升其專業發展潛能則成為師范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高職高專小學語文教學法課堂堅持以基礎教育改革的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理念為指導,準確合理地設計小學語文教學法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法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在教學中,既要傳授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又要培養學生的從教技能。但是目前使用的小學語文教學法教材的特點是章節多,內容多,而實際的授課時數少,這就給我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如何更好地處理這種矛盾?首先,要更新觀念、更新內容、更新體系、更新要求,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和運用能力,使教學具有實用性;其次,要貫徹“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本著“邊學邊用、學用結合”的原則,加大從教基本技能的訓練。
二、堅持“實用為目的,訓練為手段”的原則,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訓練
“實用為目的,訓練為手段”的原則是要求我們在教法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其學科特點——實用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課堂對于師范生來說是一個遙遠而又陌生的記憶。雖然學校每年都安排一周的教育見習,但是時間短,學生只了解些皮毛,不能深入地了解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所以就出現了學習小學語文教學法的時候做不到理論聯系實踐。教師講課的時候舉了很多的教學案例,很有代表性,可學生聽過之后并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是累垮老師,耽誤學生。現代教學理論強調“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課堂上所起的作用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咨詢者”等多種角色。小學語文教學法課堂應該打破教師一言堂的沉悶局面,把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的教學案例融入教法課堂中,加大學生收集和整理教育教學信息的能力訓練,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小學語文教學法的興趣。通過模擬教學,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他們養成獨立思考問題、善于解決問題的習慣。
三、探索中的小學語文教學法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依據學科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在教師指導下,為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通過師生教與學的共同活動,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基本技能、發展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的復雜的學習過程,它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和運用知識的活動是貫穿于教學過程的主要活動,所以對教學過程的設計直接關系到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教學效果是否理想。下面以筆者一節研討課為例,談談如何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理念為指導,在教法課堂教學中努力實踐“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
1. 適當地進行教材內容整合,便于學生的學習和運用
筆者講授的是第四章“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第四節“教學策略”中的第三個內容“小學語文教學實施策略”。這一部分主要包括五個內容:預習指導、課堂導學、作業輔導、板書設計、教學機智。這么多的內容不可能一課時完成,基于新課程、新課改對教師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和整合教材提出的新挑戰,筆者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整合:這節課的安排是學習課堂導學中的導語、提問、講解、板書設計,然后進行模擬教學,利用擬教過程中的偶發事件引出教學機智的內容,其余內容自學完成。整合之后更有利于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可以更深層次地領悟所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更快、更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2. 加大課前的預習任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整合之后的教學內容也很多,所以要讓學生充分預習教材內容。授課對象是大學二年級的學生,經過高中的緊張學習的學生都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因此,教學流程是這樣的:布置預習作業——收集整理相關的課外資料——上課伊始進行預習匯報。通過匯報,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及時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通過預習還可以減少課堂教學的負擔,加快課堂教學的節奏,適當緩解因“課時少與教學內容多”而產生的矛盾。
3. 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質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合一”的教學理論是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突出職業能力培養,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培養”。筆者采用的是點撥法、案例分析法、擬教法。 點撥法,在學生充分預習、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相機誘導,適時點撥”,突出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使他們更快地掌握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案例分析法,使教學內容與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結合得更緊密,讓學生通過對教學案例的分析與研究,能更好地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為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
模擬教學法,是一種鍛煉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方法,同時在擬教過程中,師生可以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教學角色。
4. 精心設計導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活動中要精心選擇引入課題的材料,因為導人環節是教學活動的序幕,要力求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如本節課給同學們講《公雞吃米》的故事:“1938年,教育理論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漢大學作演講。走上講臺,陶先生從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雞,又從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講桌上,陶先生按住公雞頭逼它吃米,公雞只叫不吃;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塞進去,公雞掙扎著仍舊不吃。當陶先生松開手,把公雞放在桌上,不一會兒,大公雞就開始吃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陶先生用這個深入淺出的道理批評了生活中那種“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的現象。其實,學生學習就如同公雞吃米,應該是自覺自動的行為。這就涉及如何處理“教”與“學”的問題,我們要做好哪些工作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四節的第三個內容——小學語文教學實施策略。采用講故事導人,達到“有趣、生動、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時又為學生的練教作了榜樣。
5. 合理安排教學活動,落實“教學做”合一
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教學過程是自主-合作-探究-擬教。在課前,讓學生充分預習教材內容,并收集整理相關的課外資料。上課伊始進行預習匯報交流,教師適當進行點撥、評價,然后引導學生共同研究“怎樣才能更好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設計和使用‘教學實施策略’”。在“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結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案例,做到教法課程與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結合,填補教材的空白,便于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同時也達到了課內與課外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力求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小學語文教學法課堂教學。最后以模擬教學的形式呈現學習成果,師生共同評議,講課者自評,力求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特征,在“教、學、做”中把發現、感悟、交流、實踐的權利還給學生。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有一次給學生講課時,忽然把身體側過去,讓學生看他的頭腦的側面形象,并比劃著說:"假如由我的眉毛,沿著額頭,頭頂心、后腦勺,頭頸直到脊柱,畫一條彎曲的線,那是標點符號中的什么號?"學生立刻回答:"問號。""對了,我們人類頭腦的側面形象就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人生在世,一定要勤于、善于提出問題啊!假如我們不善于提出問題,我們就對不起自己的模樣。就不配稱個人!"俗話說:"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學習,無疑是帶著問題而來,帶著問題而去的活動。文學家巴爾扎克認為"?"無疑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科學家愛因斯坦則說:"我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窮追問題罷了。他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數學上或技能上的實驗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進步。"因此,教學生提問是非常重要的。"學啟于思,思啟于?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也是探求真理、創造發明的起點。有了問題才能引起思維,才能進行探索,科學研究如此,學生學習、掌握知識也同樣如此。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所以,有人說:"一堂好課往往起源于一個好問題,一個優秀學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是一個會提問的人。"可見,教育教學應以激發學生產生問題始,以產生新的問題終,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懷疑精神和創新精神。故,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是當今教育、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注重培養創新思維
在各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都要體現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人格的培養。長期的應試教育中,師生以大量的精力投入分數爭奪戰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從提高學生的成績出發,學生則更是習慣于在試卷中轉圈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考試書”,缺少未來意識,缺乏創新精神,急功近利,陷入應試泥潭而不能自拔。新教學模式,應是喚醒學生漠然狀態的一針強心劑,讓學生放眼世界,關注未來,認識到創新于未來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意義,從而自覺地積極地投入到新的學習狀態之中。同時,在課堂里,以樹立長遠目標增強學生創新的內驅力,以新鮮感、愉悅感、充實感、成就感調動學生的快樂情緒,在困難挫折面前鍛煉他們的頑強堅韌、鍥而不舍的堅持性,以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形式誘發他們強烈的興趣,激起濃烈的求知欲與好奇心,讓他們養成熱情、獨立、自信、樂觀、幽默、勇于探索、敢于冒險等良好的創造個性。尤其是要注意: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
思維的靈活變通是指考慮問題時,思路開闊,不拘泥,不刻板,能與事物發展變化的實際相協調,善于根據時間、地點、條件等變化,靈活地遷移,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進入另一種意境,從一種方法想到另一種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探索、解決問題。它包括:思維起點的靈活――在思維起始的時候,就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確定思路,不死守一隅。思維過程的靈活――在思維進程中,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伸縮性強,能及時糾正誤歧,根據進程中的實際變化不斷變換著眼點。思維結果的靈活――思考的終結并非只求唯一答案,而是產生多種可能性方案,有比較選擇的余地。思維方法靈活:頭腦不僵化,不被某種固定的意識所牽制,善于運用多種思維形式,正面與反面結合,順向與逆向交替,分析與綜合共用,形象與抽象互動,以尋求最理想的解決方案。
三、注重電化教學
2在校安置緩刑考驗期學生
緩刑考驗期的在校學生安置是法制共建協議的重要內容。部分高年級已經完成義務教育,學生犯罪后,一旦判處刑罰,學校一般按照校規校紀開除處分,將這類學生推向社會,如果不加管理,極易再犯罪或自暴自棄。緩刑考驗期學生應當接受社區矯正,由社區矯正機構也就是司法局社區矯正人員定期管理。但作為審判機關的法院,在不影響學生學業并保護其隱私的情況下,也會定期回訪,和學校、社區矯正機關共同做好幫扶、教育工作,對于存在生活等困難的,法院也會予以救助。成年后步入社會的,法院也會對有些學生進行適時跟蹤,但本人拒絕的,法院不會強行教育或督導。
3增強法制教育團隊專業力量
作為法制教育工作力量的重要一環,法院承擔的任務不僅僅局限于與學校的法治共建,更承擔著對其他教育力量的督促與指導。嚴格培養教師的法制教育素養通州法院對全區新入職教師、小學德育校長德育主任及幼兒園公招人員進行過法制教育講座。于俊平表示,這三類人員均需學習必要的校園糾紛案件應對和法律知識,需要了解法律對學校和老師的責任要求。他認為,一些教師確實存在著法律知識匱乏的情況。針對這三個實施法制教育工作的群體,培訓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針對新入職教師,會通過講解一些違法犯罪預防的知識和案例,尤其是本轄區教師違法以及犯罪的案例,以接近性和生動性感染老師,提升他們的守法意識。針對小學德育校長、德育主任,重點在未成年被害預防講解,并強調法制教育的大局觀。針對幼兒園公招人員,主要從他們的具體工作入手,如飲食安全、校園安全事故等。幼兒園老師和小學老師培訓的不同點還需參照侵權法38條至40條,因為分別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做了不同規定,前者責任要求更高,故要求和注意的問題也更多。促進家校聯合,建立有效地未成年人權利保障和救濟機制通州法院會定期與學校協商,利用召開家長會的機會,由法院的法制副校長到校授課,以案例教學等多種形式,提高家長的監護意識和守法意識,促使其承擔起監護責任。組織涉事家長到法院開展系統、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指導家長用合理方式教育孩子,強化對孩子的保護意識。同時,將未成年學生被侵權、被侵害案件情況及時通報校方,提高學校法制安全教育的針對性。另外,法院也會向相關部門建議或進行聯合發文的方式,建立有效地未成年人權利保障和救濟機制,關注來京務工人員的生活境況;同時,針對刑事案件多發問題,建議治安重點地區的派出所、治安巡防部門做好警務防范工作,堵塞社會管理漏洞。
2、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奇可以產生興趣,在無形中有種極強的吸引力,推動學生去探求問題,揭開事物的奧秘。首先抓住小學生好奇這一特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喚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引導他們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對于農村一年級小學生來說,由于沒有參加幼兒園教育,學前班的時間短,學前教育基礎差,課外讀物少,有的甚至根本沒有讀過課外書。為了培養他們廣泛閱讀書籍的能力,拓寬他們文學知識的視野,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們按教學改革的要求,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實踐證明:(1)啟發式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課堂導入要風趣精煉。用故事、兒歌或謎語把學生帶入課堂學習狀態,如:《把信寄給爸爸》一課的導入是用一個信封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出一個小朋友給爸爸寄信,而進入課文的。要講解精煉,重點突出,要做好課堂的主導,如:學習《青蛙給星星打電話》一課的課堂提問,他還會說什么?如果是你,你又會對星星說什么?立刻會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時間禁錮的思維活躍起來,認真思考想象,發言踴躍,形成全體同學互動。同時,教師要注重班級“弱勢群體”的活躍、參與程度,做好引導工作,達到不留下死角,保證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2)在課堂教學中安排適當的討論式教學,給學生充分的發言,闡明自己觀點的時間。學生的討論發言顯示出了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反映出了他們接受知識的差異性,為教師提供了可靠的教學反饋信息。這不僅有助于消化理解課堂知識,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是有突出效果的,也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提供了真實的依據;(3)在每單元結束安排一次讀書匯報會或作文講演會,讓學生自己組織,做到學生間互評,力爭擴大學生發言范圍,尤其要注重內向性格學生的發言。教師要宏觀管理好課堂,并做好恰當點評總結,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激起學生的好勝心。對語文課產生探究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寫作,語言表達,組織能力。
3、語文課堂要走向社會
要讓學生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利用社會的大舞臺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可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校外活動糾正學生的錯別字;節假日帶學生到集鎮活動,多注意收集廣告、招牌、店名、農貿市場的錯別字。也可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錯別字糾正比賽,成語解釋比賽,詩歌創作朗誦比賽。這樣會對學生的語文知識的鞏固、提高、擴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也給他們創造了施展才華的機會,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開拓教師教學視野,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利于教學思路的創新。靈活的教學方法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發展學生個性的關鍵。
針對未成年在校學生涉案問題,結合其家庭背景和身心特點,與學校做好對接,創設了“心理輔導、公益服務、跟蹤監督、定期回訪”四位一體的幫教工作模式,全力減少涉案學生再次犯案的情況發生。一是開展心理輔導。邀請心理咨詢師為未成年涉案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咨詢,對于矯正未成年人的不良心理、修復家庭親子關系具有明顯效果。二是組織公益服務。組織未羈押未成年人前往養老院進行公益勞動,并將之作為日后案件處理的參考因素記錄在案,幫助其增強社會責任感。三是全程跟蹤監督。要求辦案人與未成年涉案學生、家長和學校保持密切聯系,根據案件情況在審查前、作出判決后及判決期滿后分別向涉案學生的法定人發放調查問卷,及時了解涉案學生表現,對行為不規范、表現不穩定的學生適時開展法制教育,進行訓誡談話,確保幫教工作覆蓋整個案件流程。四是定期進行回訪。對未成年人作出附條件不決定后,成立由學校老師、社區志愿者、團區委工作人員、辯護人以及檢察干警組成的幫教小組,定期對涉案學生進行回訪考察,并每季度出具一份《監督考察報告》,作為處理案件的參考。堅持每季度對不捕、不訴的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人進行回訪,做好相關記錄,認真閱讀涉案未成年人上交的思想匯報,及時了解其思想動態,采取有效手段進行正面干預,切實提高幫教成效。
(二)科學做乘法,整合力量強化教育實效
最大限度地整合社會資源,發揮乘數效應,全力打造預防在校學生犯罪的社會化體系,從根本上促進和諧校園建設。一是與學校、團委、街道社區合作,與常州道街、天津第54中學、天津市第一商業學校等單位會簽承諾書,建立法制教育宣講長效機制。將街道社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軍事教育基地、青少年犯罪教育基地作為檢校共建的“連接點”,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基地參觀學習,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法治理念教育。二是與區教育局建立“法制風險評估及信息通報制度”,定期將涉及在校未成年人的案件進行總結梳理,對涉及罪名、發案學校、變化趨勢等進行分析,科學評測校園案件易發“風險點”,并及時將評估結果通報區教育局,以便其有針對性地開展犯罪預防教育。三是舉辦“家長培訓班”,建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家庭防線”。將學生家長納入法制宣傳教育的范圍,組織參加過國家心理咨詢師培訓的干警深入轄區街道舉辦心理咨詢會,圍繞“如何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如何看待孩子的小個性”等主題與家長展開深入探討,特別加強對單親、特困等家庭家長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的指導和幫助,營造關愛和諧、溝通良好的家庭氛圍。
(三)用心做除法,增強對特定對象的犯罪預防工作
在校內和校外對特定對象有針對性地開展犯罪預防工作,在預防未成年在校學生犯罪的同時,強化其自我保護意識,盡力消除涉及未成年在校學生的犯罪隱患。一方面,在校內建立特別對象預防機制。會同學校開展基礎性摸排工作,有效、及時地發現心理或行為有偏差的學生,并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好分層、分類幫教,指定老師開展日常輔導,對其進行教育和矯治,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有效預防犯罪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校外配合社區開展“蒲公英計劃”,加強對外來務工子女的法制教育。通過宣講法律知識、設立“小苗圃”讀書園地、解答法律咨詢、開展“法制宣傳月”等活動,從心理疏導、德育培養、自我認知等多個方面加強對外來務工子女的幫扶教育,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困惑,實現自我能力和品格的提升,從而有效預防其參與犯罪行為,并幫助他們更好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免受犯罪行為侵害。
二、當前對在校學生開展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新形勢、新情況也對我們如何開展好對青少年特別是在校學生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反觀當前的法制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法制教育模式比較落后
目前對于在校學生的法制教育模式,往往是重視灌輸、輕視綜合性培養;重視理論、輕視實際鍛煉;法制教育的方式也比較落后,很多學校中甚至都沒有開設法制教育課,有的學校盡管已經開設,但是方式很單一,而且講授的理論與實際沒有聯系起來,使得本來很豐富的法制教育轉變成為了一種課堂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二)法制教育的內容有待完善
很多學校已經開設了法制教育課程,但很多教育內容不能與社會相適應,不能滿足于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主要表現為的教育內容方面僅僅是注重義務、輕視權利,注重實體、輕視程序,這樣就會導致義務、權利、程序、實體之間的錯位,這種教育使得很多學生都以為自己不過是義務的主體,而不是權力的主體,導致的結果就是致使學生只是消極守法,難以自覺主動接受相關知識,甚至會形成逆反心理。
(三)有關部門沒有真正形成合力
當前,各機關、部門及社會團體都認識到了抓好在校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都各自開展了一些法制教育活動,但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并沒有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做到有機配合,從而制約了在校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向縱深發展。
三、主要應對措施
(一)根據不同學齡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教育
小學法制教育要對學生進行法律啟蒙教育,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向學生普及有關法制的基本常識,培養他們的愛國意識、交通安全意識、環境保護意識、自護意識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中學法制教育要著重進行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觀念教育,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守法用法意識,進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學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可舉辦法律知識競賽,開展有獎征文,模擬法庭等活動,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生動、直觀、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
(二)完善兼職法制副校長和法制輔導員制度,提高法制課教師的授課水平
在中小學深入推行兼職法制副校長制度,從政法機關選派政治覺悟高、有責任感、業務精、宣講能力強的政法干部到所在轄區中小學校兼任法制副校長,協助學校開展法制教育和校園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三)凈化校園環境
有關部門要繼續大力開展“掃黃打非”,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和“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專項治理行動。進一步清理整頓文化市場,加強娛樂場所管理,嚴厲打擊賭博、吸毒等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司法部門要依照法律加大對相關案件的打擊力度,震懾犯罪,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嘗試現代化宣傳教育方式,增強對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的效果
開辟網上宣傳途徑,將青少年法制宣傳資料送上互聯網,開通法制熱線電話和QQ群、微信群,建立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幫助和心理咨詢的全方位網絡平臺。
(五)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防治體系,全方位開展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
教育、民政、司法以及共青團、婦聯等組織要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家庭教育講座等形式提高家長素質與家教水平,引導和規范家庭教育,彌補家庭教育缺陷。
二、普通高校法學教育啟發式教學方法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啟發式教學?教育界對它的看法不盡一致,但有三點幾乎是共識的,即:從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本質聯系以及教學應達到的目的來看,高校法學教育啟發式教學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
1、主體性
即:把學生看作教學過程的主體,千方百計把學生由從屬和被動地位變為主體和主動地位,注入式教學不重視教學對象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性,教師講,學生聽,扼殺了學生聰明才智和個性特長的發揮。相反,啟發式教學則認為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教會學生自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在教學中搞好主導作用,盡可能啟發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想方設法喚醒和培植學生的主體意識,造就學生獨立人格。因此,學生學習必須是完全自愿的,必須有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要解放學生的大腦和雙手,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動腦想、動口說、動手練,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2、能動性
即:積極引導,激活思維,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啟發式教學認為教與學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沒有學生的能動作用,也就根本談不上“啟發式”。學生能動作用有多種多樣表現形式,其核心思想是思維活動狀態。為此,啟發式教學認為教師應按照“教為學服務”的原則,精選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處于最佳的思維狀態。例如:課堂教學要以研究討論為主,切忌呆板地照本宣科,時間安排上要給學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和發表主張的機會,以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主動鉆研的積極性;同時授課要緊密聯系實際,用栩栩如生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尋味的哲理深深吸引學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使課堂教學變成有吸引力的有趣活動。再比如實驗、實習、調查等社會實踐課,教學中可以采取提問、討論和現場分析等方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對其進行分析和剖析,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
3、創造性
即:啟發式教學的目的在于著力發展學生的智能,促使學生獨立探索,由學會到會學,由學習到創造啟發式教學認為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通過知識的傳授,提高學生的智能,促使學生獨立探索,由學會變為會學,由學習變為創造。離開這個目的,啟發式教學也就不復存在了。啟發式教學的三個特征告訴我們,啟發式教學首先要把學生看作教學的主體,要以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是要運用各種手段,激活思維,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狀態,,充分發揮能動作用;啟發式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智能,提高其創造能力。把握這三點,就可謂把握了啟發式教學的精神實質。
三、啟發式教學法在普通高校法學教育中的運用
普通高校法學教育中,啟發式教學主要有以下幾種運用方法。
1、設疑求解教學法
設疑求解教學法是以貫徹啟發式原則為宗旨,著重解決學生認知領域的問題。在此教學下,學生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閱讀相關的資料,通過以設疑,析疑、解疑、質疑的教學過程模式,重視學生的質疑和問難精神,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最終達到掌握法學知識的目的。此種教學法實際上就是讓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分為教師設疑和學生設疑兩種形式。教師設疑,即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后回答,或者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解疑、得出結論,教師的每堂課都本著“提出問題、分析疑難、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的基本思路組織實施,重視學生自身的“領悟”,以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設疑,即學生根據所學資料,提出不理解的問題,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映不斷地加以引導,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未知、獲取知識的一個過程。這種教學法可以考慮以下四個教學過程:一是教師設疑,引發學生興趣;二是學生閱讀資料、思考、分析從而使思維處于積極、主動狀態之中;三是教師引導解疑;四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深入提問。
2、角色模擬教學法
這是指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按不同角色置于某一虛擬的或真實的場景之中,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一種較為接近實際應用的教學活動。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直接運用技巧的學生,如律師的扮演者,還是間接運用技巧的學生,比如原告或被告的扮演者,以及觀看表演的學生,都由原來的受教育者變成既是受教育者,同時也是教育主體。教師由原來課堂的主角變為起主導作用的角色,要注重設置較為逼真的場景,引導學生思考,促使學生動腦筋、想對策。角色模擬教學法可考慮采取以下模式:第一步,案件選擇。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案件應當具有現實性、客觀性,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不應預先設定答案,以便為學生提供充分發揮的空間。模擬的內容可以是節選的片段,也可以是較為完整的案件模擬,如模擬法庭庭審過程。第二步,組織材料。由于因模擬不同的角色,教師通常需要準備角度、特征、立場和內容全然不同的材料。組織材料應當嚴密、準確、細致、完備、分門別類和條理清晰。第三步,角色分工。根據案情,角色包括雙方當事人或人,也可以有法官、檢察宮、證人參與,此外,還可以安排學生當觀察員。觀察員不參與表演,其任務是觀察和記錄,并對各方表現做出分析、評價和總結。第四步,模擬表演。教師在學生進行角色模擬之前,引導學生對問題做進一步思考、讀書、討論。第五步,模擬評價。這是角色模擬之后重要的學習過程,也是全面總結、深入思考和不斷提高的過程。
3、問題分析教學法
問題分析教學法主要是遵循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由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然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意識和銳意進取的意識,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大膽突破常規的思考方法,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此種教學法主要步驟如下:提出問題—研究分析—進一步提出問題—再次研究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結分析。
當前,大多數法學課程仍是堅持以教師講為主,并且只講授法律理論,圍繞教材照本宣科,以法律術語、法律概念、法學理論和法律條文的學習為主,側重解釋法律條文,缺乏實踐應用和案例教學。知識講解概括抽象,脫離實際、脫離生活,不能與法律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理論與實踐相脫離。這些做法使得學生在學習法學課程時,往往感到枯燥無味,有時甚至一頭霧水,使得學生對法學課程越來越反感,從而降低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不要說創新學習了。
(二)法學教育重在實踐和運用
高職院校法學課程教學必須與實踐工作領域相聯系,與學生未來即將從事的法官、檢察官、律師、書記員、仲裁員、法律顧問等職業相聯系,這樣才能有更強的吸引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學校與社會結合,課堂與工作崗位結合,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研究法律知識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動力。課程設置要符合崗位工作需求,打破學科體系,根據崗位工作內容,合理安排教學課程。法學教育要有訓練性,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有一定的難度和思考空間,讓學生動腦子思考,而不是純粹的背誦式學習法條,促使學生將理論和實踐整合起來。
二、教學改革的要求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受時代和認知的限制,傳統教學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傳統教學是基于教材內容采取講解的方式傳授知識和技能,首要目標是傳授知識,其次是培養能力。傳統教學通過知識對學生進行評價,看的是分數,但是往往導致“高分低能”的現象,學生在現實中動手操作實踐能力較差。傳統的法學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整個課程是老師主導,主角是老師在課堂中扮演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動學習和接收知識。傳統教學手段單一落后,基本上還局限于“粉筆加黑板”的模式,教學方法以全盤講授為主,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理論教學,導致教學與實際工作要求脫節。傳統教育模式下,許多畢業生走出學校走入工作崗位后反映,雖然自己在學校刻苦學習,成績優異,說起專業知識頭頭是道,但在工作崗位,卻發現自己課堂上學的知識大多用不上,甚至學習的知識落后了,需要重新學習,面對法律案件無從下手,法律專業學生不懂不會法律問題的現象令人尷尬。
(二)項目化教學符合教育改革實踐
眾所周知,我國教育考試側重考查學生的記憶力、抽象思維和計算能力等認知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不能說不重要),與之相應的以課堂講授為主要,課外輔導為輔的形式。傳統教學方法,強調靠記憶、抽象思維和計算來完成,掌握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這往往導致“高分低能”,不符合素質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狀況。項目化教學是比較適合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項目化教學則以職業崗位為基礎,以培養掌握工作技能為目標,立足學生為主角的教學格局,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將課堂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中、職業崗位上的操作應用技能融為一體進行學習,更多地強調了動手操作、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這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來說,符合職業教育規律,深受高職院校學生歡迎。
(三)項目化教學有利于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長期以來,教師開展教學的主要方法是圍繞教材準備教案和講稿,課堂上一直采取固定的講解、提問、討論、作業和復習的一套程序,內容上以課本知識為主,形式上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既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師本身也缺乏創新和激情,甚至有的教師到網上下載一些課件、教案,不管符不符合本門課程和本校實際,就敢到課堂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甚至誤人子弟。學校對教師素質能力的評價主要參考依據是教師的備課、教案、語言、教學環節等是否合理流暢,教學進度是否符合教學計劃和大綱,教學內容是否依據指定教材,教學工具是否合理得當,學生考試成績是否合格,有時甚至通過聽一兩次教師的課堂教學來評定成績。評定教師的業務水平,沒有和培養了多少符合崗位需求的學生相掛鉤,沒有和學生的素質能力提升相掛鉤。項目化教學對教師的業務能力有較強和較高的要求,同時具備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能力。吃大鍋飯,濫竽充數的教師既沒有能力上好一堂項目化課程,更不用說培養符合當前社會需要的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了。
三、職業教育的要求
(一)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技能培養為目標。這是職業教育的目標,與此相適應,高職院校課程的教學模式也應以此目標為中心進行改革和創新。在高職法學教育中,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法律綜合素質是現代法學教育的發展趨勢。法律相關工作崗位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目前的法學人才培養重在課程體系,沒有從工作崗位出發,致使人才培養目標脫離崗位實際。高職的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滿足培養目標。
(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法學課程項目化教學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各個法學實踐項目的設計實施,調研報告的撰寫,課程論文的撰寫,相關的課件制作,模擬法庭演示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檢索文獻、收集資料、法律應用、論文寫作等多方面的專業性綜合素質。二是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通過項目進行過程中與他人的合作與分工,就個人而言,培養了學生虛心求教、取長補短的優秀品質;就集體而言,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與人交際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通過項目化教學的實施,提高了學生應對復雜的社會的能力,甚至是創新能力,提高了他們利用法律知識解決社會矛盾,從而真正為法學和法律界培養一批合格實用法律工作者。
四、高職院校建設發展要求
(一)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1.項目化教學所需的師資隊伍不健全
目前現有高職高專院校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未能很好落實專兼職教師合作機制,法學專家進入課程改革團隊的沒有或者少有,項目實施中的現場指導多由本校教師而非兼職教師擔任。專業教師現場指導能力欠缺。因為專業教師缺少實踐工作經驗和實踐操作動手能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針對項目過程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對項目化教學課堂掌控能力和經驗欠缺,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造成資源浪費,時間、人員等分配不均。還有一些教師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教學理念,要改變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的模式。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很多教師沒有認識到這一角色定位,對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導地位認識不夠。
2.部分學生對項目化教學不適應
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時,很多學生都不適應,認為要自己動手的地方太多,完成不了,或者懶得動手。很多學生主導的意識不強,主動動手去做的意識很差。還有學生對項目化教學有濫竽充數的問題。學生對項目化教學缺少必要的角色認同和主觀認識,不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很快適應角色轉換,不按職業崗位角色來要求自己,“濫竽充數”的現象存在,看別人動手參加。對小組或個人完成工作任務一時難以完成,課后不能及時查找資料,作業完不成,有的工作質量層次不齊,逐漸形成了適應項目化的學生學習日益進步,不適應項目化的學生愈加掉隊。
3.教學資源還不能完全滿足教學的需要
首先,班級學生數量過多,教學組織安排不容易,只能分組實施具體的項目,很難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獨立完成項目或任務。由于人數多確定學生分組也有矛盾,組分得過大,組內少數人做而大多數看,組分得過細,教師指導又不能完全滿足,使小組協作學習的效果打了折扣,項目實施過程與質量難以控制。其次,硬件條件不足。學校圖書館專業圖書資料不足、部分圖書學科知識老化,圖書資源和機房數量不夠,學生上網查詢資料又面臨機房不足或時間難以保證等問題,因而查找資料困難較多。實訓設備數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許多專業教學設備不能滿足分組教學需要,模擬法庭建設標準低,又和其他會議設施共用,導致不能完全滿足學生訓練使用。而學生一般都是擁有著足夠的知識儲備,卻無法在實踐中進行操作,缺乏生成實踐的場所和辦學條件。
(二)以項目化教學提升高職院校辦學層次
1.培養優秀的工作者
學生的知識與實踐、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是職業教育所關注的。儲備足夠的專業知識也是提高動手實踐能力的基礎。學生要想擁有足夠的工作能力,首先要儲備專業知識。其次把學會的知識用到課堂項目中,再實踐應用到工作崗位中。再次,知識儲備與實踐經驗相輔相成的理念很重要。因此,項目化教學中,法學課程也是如此,學生不僅要儲備專業知識,還需具備自己動手實踐的能力。在法學課程教學中項目化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將法學理論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在課堂情境中去解決現實的問題,從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2.培養優秀的師資隊伍
通過項目化教學實踐,更多的教師將加強自身學習,不僅學習本專業的知識,更要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方法,不僅要學習課程知識,更要學習計算機、網絡等技能,做到“一專多能”,改革創新教學思路,不斷提升個人業務素質,進而促進學校整個教師隊伍的發展。
3.培養優良的學風建設
學生上課走神,不認真聽講的現象存在。實踐中,平時上課不認真容易走神的學生,很具有實踐創新能力。這部分學生不拘形式,不遵守紀律,卻敢于大膽創新,提出自己的觀點。傳統的教學反而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而項目化教學正好迎合了這部分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帶動了原本認真但只聽不動腦的學生好奇心。在傳統的教學中理論知識要記和背,而項目化教學是在實際操作中理解知識。傳統教學課堂滿堂灌知識,學生死氣沉沉記錄;項目教學,學生們分成若干小組,在實際的工作場景中完成理論知識的應用,教師做指導,建立了學與用的快速溝通,把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參與,讓學生創新,提高學習效率,樹立了良好的學習風氣。
特殊教育教學是我國教學體系中的一部分,它保障了生理特殊學生的受教育權,目的是增強特殊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
數學學科是特殊學校教育中難度較大的一門學科,數學學習要求學生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能在抽象的時空中分析問題。同時,要求學生具有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基于數學的這些學科特點,特殊教育學校主要培養學生對基本數學概念的領悟能力,以此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時空概念。
一、當前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教學方法未貼合學生實際。當前我國許多特殊教育學校沿用的教學方法與普通學校完全一樣,這種無差異的教學方式將認知能力、思維模式和實踐能力都不同的兩類學生置于相同的教學背景下,很容易使特殊學校的學生產生壓力,從而產生消極心理暗示,削弱了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我國設立特殊教育學校的目的,是希望這類學生能夠接受符合自身實際的教育。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分析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其定制一套合理的教學方法。此教學方法學習強度不宜過大,課程進度應適當放慢,同時給予每位學生參與和表現的機會。
2.學生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特殊教育學校對于學生成績的要求較為寬松,課程壓力和作業相對較少,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許多不良習慣。例如:有的學生在完成數學計算題時,對偶爾遺漏的小數點或者運算錯誤毫不在意;作業字跡潦草,書寫混亂;有的學生遇到稍有難度的題目,就求助教師。這些不良學習習慣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下降。
3.社會關注力度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同特殊人群一樣,是社會少數弱勢群體,它們缺少話語權和執行力,很容易被社會各界所忽視。想要使特殊教育學校優質地開展教學活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政府的支持。同時,由于特殊教育學校有其獨特性,所以只有接受過專門培訓的專業教師才能參與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工作。然而,目前我國對這一類人才的培養重視不夠,導致市場供不應求,阻礙了特殊教育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如何改變特殊教育數學教學的現狀
1.采用創新教學方法。基于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較弱的特點,可以采用以實踐為主,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方式:項目教學法。因為數學教學內容較為抽象,領悟難度較大,教師可以將整體的教學任務分割成短時間可以完成的教學模塊,在每個模塊設立單獨的學習目標,以此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層層深入了解。
例如:在學習三角函數時,教師首先可以通過不同的三角函數石膏模型加深學生對不同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然后,教師可以反復要求學生辨認sin,cos,tan等角的計算過程,使學生在大量的實際操作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教師可以邀請學生自行出題,在同學間相互傳閱,相互探討。這種階段性明顯的教學方式能夠防止學生在學習時由于跨度太大而喪失信心。還可以采用現場教學法。
教師可以定期邀請知名特殊學校、兒童康復中心等地的專家進入課堂,在課堂中針對學生的不足設立相應的學習環境,在學生習慣的環境中傳授知識。這種教學形式是在充分了解學生心理狀態的情況下實施的,能夠避免學生在課堂中感到不安,提高學習效率。
2.大力培養特殊教育數學教學專業人才。我國正大力倡導教育公平,這是一個良好的契機,能夠加快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的數學教學進程。
3.對此,國家教育部門應該在師范專業培養計劃中增加對專業進行特殊教學的人才培養,使特殊教學教師培養走上軌道,形成完善的體系。
只有教師適應了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的氛圍,憑借過硬的專業素養形成了專門的教學方法,學生才能夠真正感受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體會數學學習的快樂。
3.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只有學生把握自己的學習心態,擺正學習態度、教學方法才能真正對學生產生效果。對此,特殊教育學校的數學教師可以積極鼓勵學生自學,盡可能打消學生的消極念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心態和勇于競爭的自信。
教師還可以邀請一些在社會上獲得成功的特殊人士進入課堂,向學生傳授自己的經歷和成功的方法,以此激勵學生積極向上,勇敢地面對學習上的困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1-079-01
小學生學習書法,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對于傳承、傳播中華書法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清楚的認識書法教學的重要意義及教學現狀,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全方位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教學淺見:
一、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書法教學現狀
小學語文書法教學,說白了也就是寫字教學,教學生如何寫好漢字。規范、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是學生應掌握的一項基本功,但在目前的教學中,學生書寫能力很差的現狀一直是教師頭疼的問題。隨著電腦的普及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漸漸轉變,更是加深了這一現象,現階段的很多小學生,先不說要求寫的好,即使把字寫對都很成問題,最讓人頭疼的是“不認識”。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其應歸根與以下幾點:
1、.書法教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自實行考試制度以來,書法教學就漸漸的走出人們的視線,在應試教育的大潮中,“分數、考學決定著命運”,于是,學生、教師、家長都十分注重孩子的成績,像書法課這樣的副課,學校、教師和家長普遍不重視。因而,現階段的書法教育及書法藝術的發展已陷入舉步維艱的尷尬境地,這些無不引發人深思、令人焦慮。有些學校及教師受教育成果功利性的影響,不是把初學書法以認識、接受、嘗試為主,學會用毛筆書寫漢字的基本點畫為主要內容教學,而是把書法教學改為學生自主的寫寫課文中的生字,抄寫一些句子就完成任務了,導致許多學生不知道怎樣書寫美觀的漢字,許多學生容易寫錯別字,不懂漢字結構,不知筆順規則,字體缺乏美感。
2、師資資源缺乏,無法給學生正確的指導
近年來,教育部門已經把中小學生書法教學列入素質教育中基本技能訓練的一個方面,學校已把寫字列入課表,并開展課外書法藝術活動,為盡快使中小學寫字教學走上軌道,提高寫字教學的質量。但是,現階段的小學教師多是特鋼轉正等,真正在書法上有造詣的教師越來越少,師資資源缺乏,沒有專業的教師指導,使得書法課教學極不規范,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培養,小學語文書法教學一直處于不利地位。
二、提高小學語文書法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正視小學書法教學
隨著社會的進步,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共同提高。規范寫字是小學生必須要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也是實現素質教育以培養、提高、優化人的整體素質為目標的基本保證,小學語文書法教學,應引起廣大教育界的重視。在小學語文書法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的轉變教學觀念,正確認識書法教學的重要意義,正視小學語文書法教學,對學生的寫字進行有效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寫字水平,提高教學效率。此外,在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學校及相關部門還應加大書法教學的經費投入,加大師資隊伍的培養并不斷的壯大,為小學語文書法教學效率的提高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2、激發學生書寫漢字的興趣,調動積極性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真理至今顛撲不破。實踐證明,興趣越是濃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越高,學習的效果也就越好。在小學語文書法教學中,教師在轉變教學觀念,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時,教師應積極的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加大學生書寫漢字興趣的培養,調動學生書寫漢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變“要我寫”為“我要寫”。為激發學生書寫漢字的興趣,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些有關書法家的趣事;引導學生了解漢字歷史,感受文字樂趣;引導學生編寫寫字兒歌等,激發學生愛書法、愛學習書法的興趣。
3、注重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培養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我們要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掌握執筆、運筆方法,逐步做到字寫得正確、整潔、行款整齊、有一定速度。一個良好的書寫習慣是學生寫好漢字的關鍵,只有學生書寫的習慣良好,學生的書寫速度才會提得上來,書寫也才會整潔、可觀。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寫字的姿勢等,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正確的寫字姿勢是:頭要正,身要直,臂放松, 腳放平。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記住順口溜:頭正,肩平,臂張,腳分開;“三個一”要求記心上。這里的“三個一”是指筆尖離手一寸,眼睛離書一尺,身子離桌子一拳。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除了教師有針對性的培養外,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在學習成長中,難免定力不夠,還需要家長共同監督,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培養。
4、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書法練習,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更適用于小學語文書法教學。在小學語文書法教學中,教師在做好相關工作的同時,教師應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書法書寫練習,使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進步、提高。在小學階段的書法練習中,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進行漢字的基本組成:橫、豎、撇、捺、折、點、鉤的練習。此外,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情況,引導學生進行(摹寫:將透明紙蒙在字貼上書寫,臨寫:對照字帖,寫出該字)等之類的書寫練習,逐步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
總結: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與我們小學語文教學密切相關。在小學語文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的總結教學經驗,不斷的探究創新教學方式,不斷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二、將法制教育與數學游戲有機結合,上好法制教育滲透課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法制教育與數學游戲教學相結合.通過數學游戲活動的開展,實時、合理、有效地進行法制教育滲透,將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同時增強了學生法制意識,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使教學達到法制與文化知識教學雙豐收.例如,在教學《統計與可能性》時,一些學生在摸球游戲這一環節中不遵守游戲規則,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針對這一現象,我在講清游戲規則的同時,利用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讓學生知道:大家在游戲中不遵守規則,游戲就會失去輔助學習的意義.這就好比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不遵守法律、法規,我們的國家就不能安定.所以,同學們要從小養成遵規守紀的好習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這樣,既將抽象、相對乏味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法制意識,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同時對學生心理、行為等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可見,在數學游戲教學活動中,教師如能結合教學內容,恰當滲透法制教育,將使課堂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三、將法制教育與數學習題教學相結合,上好法制教育滲透課
作為數學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在練習題中做到結合時事、結合法制知識,把有關法制方面的資料編入題目中,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小明說,他我制作了一面國旗,長5分米,寬4分米,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通過學生小組討論,結合課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部分內容,我作了如下的說明:國旗是祖國的象征,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尊重和愛護它,不能隨便制作國旗.同時出示《中國人民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公布的國旗制法說明》,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國旗制作的嚴格與嚴肅,實現了法制知識與數學知識的有機結合,完成了學生數學實踐與法制的同步提高.又如,在《認識百分數》后,我以教師工資征收個人所得稅為內容,設計了有關稅率的計算習題,從而引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法》,對學生進行稅法的教育,明確繳納個人所得稅是每個中國公民的義務.這樣將百分數的實際應用與法制教育緊密結合,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了學生對稅法的認識.走進數學,我們發現,它就是一本“法制教育”,只要善于挖掘,它總會給你無窮無盡的法制知識,為你教學的有效、順利開展提供無限的資源.因此,在習題教學中恰當、合理滲透法制教育,將給教學增添新的色彩,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將法制教育與數學生活情境相結合,上好法制教育滲透課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們可引導學生觀察了解身邊的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將法制教育與數學生活情境相結合,“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例如教學四年級《折線統計圖》一課時,我引用生活實例:某少年上網成癮,每天沉浸在虛幻世界中,思想墮落,學業荒廢,最可恥的是竟要挾自己的父母,向家庭索取上網費.父母含辛茹苦,得來的卻是這樣的后果.適時引導學生討論:怎樣能撫平淚水漣漣中的父母心理上的創傷.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沉迷于網絡的危害,認識到上網的錯誤,使班級中的“網客”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間接地受到法制教育,了解了法律知識,避免了學生因自小無知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數學教材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充分挖掘生活中數學資源所蘊含的法制常識,合理進行法制知識的滲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中處處有法制,形成良好的“數學法制新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