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9: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生科技小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科學小論文實際上是同學們在課內外學科學活動中進行科學觀察、實驗或考察后一種成果的書面總結。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對某一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結論;可以是動手實驗后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可以是對某地進行考察后的總結;還可以靠邏輯推理得出結論……
現在我就來說一下我的小論文:
前幾天,叔叔阿姨們就送來了好幾盆花和幾株樹。門口、客廳里、房間里和陽臺上都擺上了盆景。我對爸爸說:“我們家都有成植物園了,擺那么多的植物干嗎?”爸爸笑著說:“植物能制造氣氛,凈化空氣,人和動物誰都離不開它們,離開了它們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動物離開植物后不能生存?為什么人或動物離開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將信將疑。決定做幾個小實驗來證明這個問題。
星期天,我從車庫里抓來兩只老鼠。這兩只可憐的小老鼠即將成為我的實驗品。它們不停地掙扎著,圓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著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瓏老鼠放在一個大魚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嚴嚴實實的,生怕瓶里的空氣與外界的空氣相通。我仔細地觀察著,只見小老鼠沿缸著壁,繞著缸底快速地向前竄。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嗎?難道爸爸說的不是真的?可是,沒過幾分鐘,只見小老鼠繞圈的速度越來越慢,直到停滯不前,奄奄一息的樣子。頓時,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輕輕拿開,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進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葉茂的植物。然后輕輕蓋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魚缸,只見小老鼠驚慌地亂竄。過了好久也沒要咽氣的樣子。這個實驗證明了植物可以輸送動物所需要的氧氣。
許多高校管理者不能真正區分“就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差別。所以在進行創業教育時也只是對學生進行技巧、政策、形勢等方面的指導,不重視對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的教育[1]。
(二)創業創新環境不理想
社會上對創業者還沒有形成尊重支持的氛圍,“學而優則商、學而優則創”的創業文化遠沒有形成;政策扶持力度有限,基金不是很多,并且設立的門檻很高,或很難操作,或在執行過程中變了樣,學生實際獲得資金資助的比例不高;家長的不理解、不支持,導致學生本已十分脆弱的創業熱情進一步消退。不少學生家長認為,家長送孩子上學的目的是學習書本知識,而不是賺錢,大學生在校期間搞創業必然會占用學習時間,鼓勵學生開公司,等于鼓勵學生為賺錢放棄或荒廢學業,是不務正業的一種表現。
(三)大學生創業缺乏市場意識
大學生創業項目技術含量高,創意新穎。大部分學生樂于向投資人談自己的技術如何領先與獨特,卻忽視了這些產品或技術生存發展的市場空間。即使是涉及到到市場的話題,他們也不著重在產品的市場定位以及如何營銷這些方面考慮,可能最多的就是花錢打廣告,做一些簡單的宣傳而已。其實,創業的投資人真正在乎的是產品或服務是不是有市場需求,而不是那些只有先進的技術卻沒有消費人群的創業項目。同時,創業者應該多涉獵一些市場營銷的相關知識,制定非常忙明確的市場營銷計劃,能強有力地證明贏利的可能性,吸引更多的投資人支持。
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可以提高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效性
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改變大學生就業結構、增強大學生社會競爭力、改善大學生就業壓力等具有積極意義。所以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到大學生創業教育中,正好能夠發揮其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導向作用,有效提升大學生創業教育教育的實效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興趣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創造者,將其轉化到大學生創業工作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業興趣,促進大學生創業自信,還可以提高其創業項目的水平,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推動社會發展。
(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可以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技術支持、降低風險
大學生創業缺乏創業技能,沒有更多的成熟項目可以選擇,直接阻礙著大學生自主創業,高校科技成果技術成熟,項目種類多樣,可以為學生提供最可靠地項目,并且參與科技成果研發的優秀科研人員也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與技術支持,降低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多種風險。
(三)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可以提升大學生創業的科技含量
傳統的大學生創業往往青睞于一些技術含量低,投資少的項目,傾向復制其它創業成功的模型,導致大學生創業缺乏創新性。高校科技成果有著較高層次的技術優勢,項目新穎實用,大學生作為高校的一員,可以更早的了解并掌握科技成果,并可深入的運用。同時,高校的尖端的科研設備以及雄厚的科研實力都有能力解決大學生創業遇到的問題,提升大學生創業的技術含量,提高創業成功率。
2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重視和支持程度不夠,相關的投入不足
一些高校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相關部門對創新活動的支持也不是很積極,沒有真正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部分高校沒有建立學生創新基地,導致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缺乏實踐平臺。此外,很多高校雖然有專門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專項基金,但經費十分有限,大大影響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2.2學生參與度不高,課外科技活動氛圍不濃厚
據了解,大多數大學生認為課程成績才是最重要的,他們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把主要時間精力用于理論課學習,主動參與科技創新的意識不強,只有少數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各類科技創新活動。很多高校普遍缺乏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雖然一些高校舉辦類似大學生科技學術節等活動,但科技創新活動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所占比例小,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不夠。
2.3指導老師積極性不高,科技創新成果水平較低
科技創新活動離不開專業教師的指導,但是很多教師對此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方面是因為高校教師承擔著大量的教學、科研任務,很難抽出時間和精力指導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對于指導老師的激勵政策沒有健全和落實,導致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由于缺乏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生高水平的創新成果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2.4規章制度不完善,管理和運行機制不健全
科技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科學的規章制度,包括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管理、團隊考核、活動場地管理、經費使用管理、指導教師工作量計算、學生科技項目管理、激勵措施等方面。部分高校由于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及保證制度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導致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進展緩慢。
3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的主要措施
3.1加強組織隊伍建設,不斷增強對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和組織
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是涉及教學、科研、管理等諸多方面的一項系統工程,為了有效組織和推進這項工作,需要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一是院系層面要成立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整個科技創新活動,制定詳細的日程計劃和工作部署。小組由黨政領導班子擔任正副組長,成員包括各系(室)主任、專業教師、實驗員、輔導員,同時要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二是要成立導師團隊,選拔一批結構合理、實力過硬、認真負責的優秀指導教師隊伍,負責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進行指導。三是要成立學生學術型社團。大學生學術型社團由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團隊和有關學生干部組成,專門負責組織開展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包括學科競賽、學術論壇、技術培訓、項目申報等活動。
3.2搭建科技創新平臺,科學整合大學生科技創新資源
科技創新平臺是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高校要以實驗室平臺為依托,建立學生創新實驗室,吸納優秀學生長期進駐。要為實驗室配備專業儀器設備并落實日常管理人員。依靠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挖掘校外資源,建立校企合作的創新實踐基地。科技創新活動注入企業資源,既可以爭取企業的經費贊助、儀器、耗材供應,甚至項目支持,同時也能讓企業專業人員給予學生技術指導,使得學生的作品具有社會實用性及市場推廣價值。此外,建立完備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并由相關科技型社團進行管理,選拔優秀的學生團隊長期進駐創新實驗室,進行技術鉆研、項目研究、競賽參與或作品制作,實現團隊、項目、競賽、基地的有效整合。
3.3豐富創新訓練內容,發揮學生科技文化節等活動載體的作用
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項目是紐帶。創新項目包括學科競賽、科研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這些活動包括了“院—校—省—全國”四個等級的內容,能夠適應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通過組織和發動學生參與創新項目,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了增強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活力,必須加強對學生科技文化節等活動載體的建設,提高科技競賽等活動的組織水平。大學生科技文化節應立足于豐富學生課外科技文化生活,拓展學生科技創新視野,增強學生科技創新意識,以科技競賽、學術交流、作品展示、動手實踐為主要形式,融專業性、創新性、創造性為一體,不斷提高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更多的學生踴躍參與其中。
3.4暢通宣傳引導渠道,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
高校要充分利用宣傳欄、宣傳展板、橫幅、校園網、廣播、微博、微信等多種途經宣傳創新活動,讓廣大同學深入了解各類創新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通過舉行著名專家學者、優秀教師科技團隊的宣講會,宣傳當今的科技前沿。還可以樹立優秀學生榜樣,如評選“科技之星”、“優秀學生科技團隊”等,并加大對其優秀事跡、優秀項目、優秀作品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此外,還可以舉辦創新實踐大講堂、科技創新沙龍、優秀科技作品展和成果報告會等活動,充分發揮指導教師和優秀學生的傳、幫、帶作用,動員和激勵更多學生參與并專注于科技創新活動,從而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社會,語文課不再單單只是寫寫字,背背課文。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應先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成為了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而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課堂情境是千變萬化的,盡管教師在課前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詳盡的計劃、做好完美的準備,但是,很難保證課堂環節能較好的按照預期的計劃進行。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只有做到因時而異,隨機應變,善于捕捉課堂中的各種偶發事件,抓住教育契機,隨時調整教學過程,才能和學生共同構建開放的、充滿生命力的語文課堂;只有積極利用生成的課堂事件,才能在精心設計準備的基礎上使得教學目標得以創造性的實現。所以,這就需要教師用更加新穎的教學方式來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例如:語文教科版二年級下冊《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一文,教師就可以將課文排練成即興小話劇,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小動物的處境、語言、和心理活動,加之老師的穿插講解,就可以讓學生在觀劇演劇中將課文的寓意和中心思想心領神會,比強行向學生灌輸更有效果,也更容易讓學生提起興趣去學習,更容易將知識消化和吸收。
二、課堂上加強師生互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課堂是師生互動、溝通交流的平臺,當這個平臺上出現不和諧的音符時,教師要恰當地履行好引導者的角色,積極引導,運籌帷幄,才能讓每個意外都轉化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讓每一個尷尬都閃耀智慧的亮光。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為“填鴨式,”互動的模式也以提問回答居多,讓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其實互動的模式除了提問回答的模式外,也可以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如遇小組之間意見分歧,也可以以辯論賽的方式各抒己見。一方面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會加深對課文的思考,同時又達到了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很大幫助。
另外,在課堂上,當學生積極思考,回答精彩,表現良好時,教師應該給予學生鼓勵性話語,適當的鼓勵和贊賞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更加認真投入課堂學習中;但是,課堂上我們還經常碰到學生回答不正確的情況,有時甚至出現“冷場”,這對每個教師都是一種挑戰。此時如果教師消極地應對,批評斥責往往會使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受到很大的傷害,尤其是對那些學困生或性格內向的學生更是如此。這就要求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語言,積極應對各種課堂生成。
我們學校的每個班級都存在著學困生,而數量成上升趨勢,這給當前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極大壓力。所以我們必須展開調查研究,找出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
一、小學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從國內外研究的資料表明來看,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現在我就從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學生本人四個方面去闡述。
1、學校方面的原因
從學校教育教學方式看,老師的教育教學方法也存在著弊端。如批評時,只顧數落學生,根本不顧學生的自身感受;教學時,沒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沒有把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
2、社會方面的原因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不良的行為和不正之風。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再說網吧、電子游戲廳、麻將館等娛樂場所隨處可見,還有宗教信仰的傳播,這些都嚴重地影響著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加上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對小學生也產生極大影響。新的教育改革實行了素質教育,可一些地方仍實行選拔制,造成了學生中的優劣之分。
3、家庭方面的原因
因為家長素質不同,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家長把孩子當小皇帝,長大了不服管教;有的家長過分依賴學校,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他們只管衣食住行。這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可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就嚴厲指責,棍棒相加。孩子為了逃避家長地懲罰,開始撒謊,跟家長作對,導致學習成績不斷下滑。有的家長認為賺到錢的才是“大哥”,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常給孩子灌輸一些“不讀書照樣賺大錢”的思想,不少孩子受到這種讀書無用論思想的侵害,學習不認真,成績越來越差。離異家庭的孩子因缺少家庭溫暖,無心學習,加上老師的疏忽,學習成績下降而成了學困生。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因老人無力管教,而父母遠在天涯,管教起來效果甚微。這些孩子本身不存在智力因素問題,是因為缺少家庭管教而成了學困生。
4、學生自身的原因
學習成績差,主要是學生對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意識薄弱造成的。當他們學習成績差了就垂頭喪氣,也不知道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總以為自己頭腦笨,不如別人聰明。據調查問卷發現:35%的學困生都是受到大人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學習不用功,覺得讀書是苦差事。每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就退縮,受到挫折時就沮喪,學習態度不端正,不愿讀書,不愿動手,總想坐享其成。這些學生逆反心理極強,總認為老師家長對他的批評教育是在為難他,所以把老師家長對話當作耳邊風,有時故意和家長對著干,這是他們成為學困生的真正原因。另外,性格內向、身體欠佳、智商有問題的學生也影響到學習,這也是他們成為學困生的原因。
二、小學學困生的轉化對策
1、對學困生進行心理疏導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里的學習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這句話告訴我們:想教育好學困生,首先要解開他們的心鎖,讓他們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得到快樂和溫暖。我們知道,學困生是一個弱勢群體,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多關注他們,傾聽他們的心聲,為他們排除心理障礙,恢復正常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為了幫助學困生走出困境,我們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心中的疑惑和想法說出來,比如書信、日記等。這就減少了學生跟老師面對面的壓力,也避免了讓別人知道后的尷尬。當我們掌握情況后,下一步就是“對癥下藥”。針對不同情況,我們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達到逐步轉化的目的。
2、開展一對一的幫困助學活動
為了幫助學困生,我們在實驗班開展一對一的幫困助學活動——讓好生幫助學困生。為了把這個幫困助學活動在實驗班推廣開來,我們制定了一個幫困助學計劃。讓好生尋找自己的幫扶對象,并與自己的幫扶對象共學習、同玩耍,不得瞧不起他們,在學習上要時刻監督、幫助他們。如:幫助他們進行生字詞聽寫,每天檢查他們的作業情況,幫助他們改正作業中的錯題,檢查他們的課文背誦情況等。為了讓好生方便幫助學困生,編座位時還把好差生編在同一桌,這樣好生隨時能監督和幫助學困生了。在活動中,好生積極主動幫助學困生,而學困生學習也比以前努力了。通過這個活動,班里的學困生不但在學習上取得了進步,而且同學之間的關系也密切了。可見這個方法行之有效,值得推廣。
3、賞識學困生,給予他們機會
老師要懂得賞識學困生。 “人生最深處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賞識自己。”從這句話我們應該知道:即使是學困生,他們也有某方面的長處或優點,也希望別人的關注和賞識。平時我們可以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加以肯定和贊賞,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4、因材施教,個別輔導
學困生由于基礎差,注意力不集中,加上高年級的內容越來越深,所以對老師所講授的內容只能聽懂或掌握小部分。因此,對那些基礎差、不愛聽課、不寫作業、腦子靈活的學生,我就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
5、家校聯系,共同教育
就目前情況看,轉化學困生的任務光靠老師是無法完成的。因為老師勢單力薄,教育起來效果不佳,必須靠社會、家長的積極配合才行。我們知道,社會和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為了能更好的轉化學困生,我們學校不但聘請了法制副校長來校講座,而且建立了家校聯系的橋梁。如定期舉行法律講座,定期召開家長會,打電話給家長,作一張家校聯系卡等。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告訴他們不要過分溺愛孩子,要讓孩子學會自理,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要采用暴力的方式進行教育,要與孩子溝通,尊重孩子,選擇孩子能接受的教育方式進行教育。為了把孩子教育好,讓家長積極配合老師,與老師一起分析孩子學習差的原因,還要主動校訪,多關心自己的孩子,長期與學校合作,與老師合作。
參考文獻:
《淺談學困生的轉化》甘肅教育出版社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成效。所以,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就成為了教師共同關注的話題。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觀念已經深心。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也都能夠逐漸地從“臺前”隱身到“幕后”,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不斷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說,這種教學觀念上的變化是順應教育潮流的,是可喜的現象。
把課堂還給學生,不斷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自然是好事。可是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我們又發現有一部分教師也確實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也確實得到了突出,但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就是不高,課堂氣氛沉悶,課堂秩序雜亂無章,學習效果甚至還比不上原先的“填鴨式”教學,這又是為什么呢?
教學是一門很高深的藝術,單有觀念上的轉變,沒有教學實操上的講究還是很不夠的。以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為例,準確地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并在教學中加以突破自然是前提。可是更關鍵的是如何在充分考慮校情、學情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來。所以說,只有教師很好地激發起了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熱情,學習的任務才有可能很好地完成,高效課堂才有可能形成。那么,如何才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到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熱情呢?
一、課前善于設疑,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明代學者陳獻章曾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陳獻章的一席話準確地道出了學習進步之于設疑、解疑的關系。在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會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之后對課文的內容、思想情感、寫作技巧等方面去設置疑問。而在這個時候,我們常會發現學生在設疑方面是存在能力差異的。如果我們聽任學生自由設疑并相互解疑的話,那么,就很難保證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率。所以,較好的辦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教學的重難點出發,去進行面向全體學生的巧妙設疑。當面向全體學生的設疑、解疑環節結束之后,再根據教學時間讓學生自行設疑并相互解疑。
例如,在教學《觀潮》的時候,我就在學生自主閱讀之后,引導學生設置了四個問題:“作者是在哪里觀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大潮的?作者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呢?觀潮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設置了這四個問題后,我就布置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之后,學生順利地解決了這些重要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我還根據剩余的教學時間安排了十分鐘讓學生自由設疑并相互解疑。從結果來看,在這堂課上,學生的參與熱情就被較好地調動起來,課堂氣氛熱烈,教學的效果也有了保證。
二、課中善于組織,保證學生參與深廣度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是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都應該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一枝獨放不是春。”如果課堂學習只是個別優秀學生的積極參與是很不夠的。所以,評判一堂好課的標準往往要把學生參與到學習中的深度和廣度考慮進去。要想保證學生參與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學習小組的合作、探究。特別是要想保證學生參與課堂的廣度方面,教師一定要對學習小組成員的組成進行合理配置,很好地突出小組長的作用,保證學習小組間的傳、幫、帶的開展。這樣的話,自主學習的課堂才能有效直至高效。
三、課后善于評價,鞏固學生參與效果
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自然也就有了相應的學習成果。在學生交流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之后,是非常需要教師積極正面的評價的。教師以鞏固學生學習成果,促進學生學習進步為出發點,帶著親切、友善的情感積極正面地評價一個學生,是可以很好地起到激勵作用的。而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檢閱學習所得,了解自己的得失,明確以后努力的方向更是他們所希望的。因此,學生自然就樂于接受指導和幫助。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悅納式的評價。
實施積極評價,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距。對于學生的不同回答,教師不應該一味地表揚,錯誤地把無原則的贊賞當成評價的唯一標準。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好的辦法就是采取分層評價的辦法:比如對于優等生的見解獨到的回答,我們可以采用“標新式”的評價;對于中等生的中規中矩的回答,我們可以采用“肯定式”的評價;對于后進生的錯誤回答,我們可以采用“移情式”的評價。這樣的話,學生既看到了自己的點滴進步,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又能明白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日有所學、學有所長,學生的主動參與的意識也就得到了增強。
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的深遠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正因為如此,許多小學語文教師不遺余力地探究更好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方式方法,也總結出了不少的優秀經驗,比如說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再比如說多給學生交流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更新學生展示的方式方法,以體驗成功來促進學生的參與熱情……不可否認的,這些方法都是好辦法,都能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體、不同的文章風格甚至是不同的思想內容等,是很難有一套萬能的辦法的。所以,要想更好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就要做好課前善于設疑,課時善于組織,課后善于評價三個步驟的工作,然后再根據教學的需要選擇相應的好辦法。
參考文獻:
[1]王鳳.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幾點心得吉林教育, 2010.
《世界中世紀史》在高校歷史學科的專業必修課中,起到了銜接《世界古代史》與《世界近代史》課程的作用,筆者認為在教學中除傳授基礎知識之外,還應幫助學生了解國內外史學研究的新動態。若將疾病史內容引入教學,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引導學生關注學界動態。
一、引入生態文明教學的必要性
疫病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疾病的發展史。麥克尼爾指出:“傳染病在歷史上出現的年代早于人類,未來也將和人類天長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定會和從前一樣,是人類歷史中的一項基本參數以及決定因子。”[1]P.339
除以上現實意義外,將發生在6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查士丁尼瘟疫”作為切入點引入教學,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結合生態環境問題審視瘟疫發生地區或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同時,通過對研究過程的介紹,可讓學生大致了解相關研究的基本思路,有利于學生今后發展。
近年來,史學界之所以逐漸加大了對環境史的關注,尤其是對疾病史產生了濃厚興趣。在科技相對落后的古代社會,一旦發生瘟疫,必然引起一系列不利影響。541年爆發的“查士丁尼瘟疫”及其復發對拜占庭帝國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導致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羅馬帝國版圖的計劃破產。
綜上所述,在《世界中世紀史》課程教學中引入與“查士丁尼瘟疫”相關的研究動態與成果,有助于學生了解這一時期拜占庭帝國與周邊國家和民族的經濟、政治、軍事的發展情況。
二、“查士丁尼瘟疫”教學的步驟和方法
《世界中世紀史》的教學對象主要是以歷史學本科專業的學生為主,在將“查士丁尼瘟疫”引入課堂教學時,應從瘟疫來源、癥候、傳播路線、瘟疫性質及其影響等方面講授。
(一)強調搜集和研讀與“查士丁尼瘟疫”有關的史料
應從本科教學階段就讓學生們了解,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出發點和主要對象。由于迄今尚未出現與“查士丁尼瘟疫”有關的考古發現,因此該時期拜占庭史家作品是不可或缺的資料。6世紀拜占庭著名史家普羅柯比的《戰史》[2]對“查士丁尼瘟疫”做了詳細敘述。此外,阿伽賽阿斯的《歷史》[3]等作品則記載了“查士丁尼瘟疫”在不同階段在地中海地區的影響。對相關史料的搜集是歷史研究的第一步與最為重要的一步。《世界中世紀史》課程屬于歷史學本科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主要針對剛入學不久的歷史專業學生,筆者發現,初入歷史專業不久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一方面這是可喜的現象,但另一方面,學生也會在提出問題或想法時忽略了論據的重要性。通過在“查士丁尼瘟疫”教學中強調史料,有助于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觀念,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二)確定“查士丁尼瘟疫”的發源、傳播路線和性質
首先,確定瘟疫首次發生的地點。根據普羅柯比的記載,“查士丁尼瘟疫”最初出現在北非的培琉喜阿姆[2]Book2, P.453,此地地處埃及與外界聯系的交通要道。在疾病史研究過程中,明確疫病發源地十分關鍵。
其次,考察瘟疫傳播路線。根據史家記載,“查士丁尼瘟疫”從北非沿東西兩條路線分別傳到了巴勒斯坦、敘利亞、意大利、高盧等地[4]PP.136-138。而瘟疫傳播的媒介主要是商船和軍隊。由此可見,對瘟疫傳播路線的考察可以增強對這一地區的貿易和戰爭形勢的了解。
第三,通過患者癥狀分析瘟疫性質。根據普羅柯比的描述,患者的腹股溝處出現了膿包,大部分學者據此將“查士丁尼瘟疫”確定為鼠疫。但由于相關史料中缺乏具體的人員死亡數據,學界對它的關注度遠低于中世紀后期的“黑死病”。比對不同史家記載,可對瘟疫性質進行微觀分析,對“查士丁尼瘟疫”的性質進行判定是進一步研究其所造成影響的基礎。
(三)研究“查士丁尼瘟疫”的社會影響
將“查士丁尼瘟疫”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其所造成的社會影響進行分析是疾病史研究的核心內容。
“查士丁尼瘟疫”的最直接影響是拜占庭帝國人口的大量減少。據普羅柯比記載,瘟疫高峰期中君士坦丁堡每天死亡人數可達5000乃至10000人。[2]Book2, P.469拉塞爾估計“查士丁尼瘟疫”使拜占廷帝國的人口下降了40%—50%。[5]P.196在古代農業社會中,人口的多寡是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標志之一。人口的急劇減少會引起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連鎖反應。
“查士丁尼瘟疫”在導致拜占庭帝國人口銳減的同時,也對帝國經濟造成了不利影響。安戈爾提到:“查士丁尼瘟疫在帝國境內頻繁的復發給帝國帶來一系列的災難,尤其是破壞了帝國的經濟和人口基礎。”[6]P.26城市在拜占廷帝國歷史上起著重要作用,城市人口的絕對減少自然會對社會經濟會造成危害。[5]P.181可以說,6世紀地中海東部城市所出現的衰落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是“查士丁尼瘟疫”造成的。
此外,“查士丁尼瘟疫”也對帝國軍隊和對外戰爭造成了不利影響。軍隊規模一般是與總人口成正比的,人口的絕對減少必然會造成軍隊規模的縮小。因此,在“查士丁尼瘟疫”的影響下,在役士兵以及征募人數的共同減少導致拜占庭帝國軍隊人數的絕對下降。兵源不足不僅是羅馬帝國晚期軍事史的主題之一,從6世紀開始也一直困擾著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者。在軍隊人數下降的情況下,戰略形勢從公元6世紀中期開始急轉直下。查士丁尼一世試圖重建舊日羅馬帝國版圖的希望破滅,拜占庭帝國的疆域逐漸收縮。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6世紀前期與后期的疆域范圍進行對比,增強學生的縱向對比能力。通過分析“查士丁尼瘟疫”對帝國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影響,響,有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生態環境與歷史進程之間的關聯性。
三、小結
對“查士丁尼瘟疫”的分析與研究,是對拜占庭帝國及其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的研究,同時也是從疾病史的角度對拜占庭帝國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所進行的綜合研究。將其引入教學過程中,可以令學生接觸到當今史學界研究的熱點,同時有利于學生初步掌握就某個特定問題進行歷史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并可幫助學生認識生態環境對于人類歷史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從新的視角去思考問題。
參考文獻:
[1][美]麥克尼爾.瘟疫與人[M].余新忠、畢會成譯,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2]Procopius, History of the wars, translated by H.B. Dewi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Agathias, The Histories,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short explanatory notes by Joseph D. Frendo, Einband: Luderitz & Bauer, 1975.
[4]Michael Maa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Age of Justinia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Josiah C. Russell, “That Earlier plague”, Demography, V.5, N.1, 1968.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6-0316-02
引言
生生合作學習是合作學習活動的策略和類型之一,現被小學廣泛采用。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常常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事。此外,在教學方法上,只注重語言知識本身而忽略了語言的實用性。在教學觀念上,只注重教師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而生生合作教學策略把學生互動放在了首要位置和主體地位,這不僅符合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并且這種教學模式重在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的習慣。杜郎口作為合作學習的示范校,已經通過實踐證明,生生合作學習不僅為英語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而且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供更好的平臺。然而,一些學校在應用過程中卻有運用不當,流于形式等問題出現,背其道而為之,最后導致的嚴重后果就是缺乏實效,效率低下。作者對此進行了進一步探索,并結合實踐提出了應注意的問題及優化策略,以提高生生合作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實際應用效果。
一、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是一種復雜的活動,所以它的理論自然也就具有復雜性和多元化色彩。
(一)人本主義學習觀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人本主義主張,心理學應當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情感和認知是人類精神世界中兩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彼此融為一體。羅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養“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匯一體”的人,稱之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重視發展人性,注重啟發式教學,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教學生知識,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手段。教師的角色由此而改變,教師由課堂中的主導者變成指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是學生的學習伙伴、朋友。合作學習正是以這種理論為基礎,打破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格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認識理論和學習理論在教育研究領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亞杰、布魯納和維果茨基。建構主義強調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建構起新的經驗。建構主義重要代表人物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i+1”為生生合作學習提供有力的理論基礎。在“最近發展區”這一概念中,維果茨基強調它是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平與在成人指導下或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之下決定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所以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體現在教師的教學之中,同樣也體現在與較強同伴的合作之中。“最近發展區”也表明了同伴之間的理解范圍相近,所以同伴之間的互動更有益于同伴之間溝通、學習以及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消化。
(三)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加德納博士在1983年出版的《心智架構》一書中提出的來的。其理論主要強調‘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多種智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所在,他試圖通過擴大學習的內容領域與知識的表征方式促進以往被忽視的智能的開發,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多元智能論”包括言語、邏輯、視覺、身體運動智能、音樂節奏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觀察智能以及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論為教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智能領域;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多維度的智能發展提供理論指導,這也為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忽視的其他智能也隨之被開發,尤其是激發了學生的人際關系智能。學生們通過合作完成任務,懂得了交流、溝通、理解的重要性,也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和群體意識。合作學習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觀點。
二、生生合作在課堂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一)生生合作在課堂應用中出現的問題
本人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實習,在此期間對在校的同一年組多個班級針對合作性工作的五個基本要素對學生的行為、教師的行為展開問卷調查以及課堂觀察。調查顯示,生生合作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存在著如下問題。
1.組內成員搭配不合理
教師對小學課堂的小組分組這方面還是重視程度不高。大部分老師還是遵循就近原則,或者是讓學生自動分組。而對學生的個性特征,性別,學習特點等沒有明確的分析。有的學習強的同學分到一組的話學習效率會很高,但是學習和理解能力較差的同學分到一組的話對老師布置的任務可能完成的程度就沒那么好,甚至沒有機會參與課堂的發言。所以活躍的小組或某小組比較活躍的同學上課說英語說得更多,參與程度更高,學得更扎實。這樣的合作學習不會產生相應的積極促進作用,反倒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信心、情感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
2.存在假冒的學習小組
假冒的學習小組與高績效的合作性學習小組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高績效的學習小組內部學生之間彼此相互信任、相互鼓勵,分享信息。并且組內的每個人都擔任著一份任務,每個學生所做的事情都與本小組的總成績掛鉤,所以每位學生都會很認真地完成自己的任務,生怕自己的小組被其他小組落下,并且有很好的團隊和競爭意識。然而,在假冒的學習小組內部,學生被要求一起完成任務,但他們對此并沒有興趣。盡管學生們表面上的確在一起討論問題,但是有的小組在下面聊的內容可能就與課堂老師布置的任務無關。他們沒有小組內部合作完成任務的意識也沒有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而且小組內部會有矛盾產生,這樣更不利于小組內部的合作。
3.教師干預力度不夠
有些教師對生生合作學習形式和教學設計了解得還不夠,只是把生生合作流于課堂形式,布置完任務后,站在講臺上等待各個小組的最后結果。從而導致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課堂的學生之間的互動,對學生的合作學習狀況也不清楚。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讓整個課堂秩序很容易混亂,而且對教師的教學改進也沒起到任何效果,反而導致教學內容沒有預期完成,學生也什么都沒學到。沒有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忽視了教師的新的角色擔當,即參與者、指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這樣對生生合作學習狀況的影響是極大的。
4.教師對合作小組的評價不合理
教師對合作小組的評價不合理之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合作任務展示之后,教師只注重小組內比較活躍的個人進行積極評價,相反,缺乏對小組整體的評價和組內其他成員的評價。這樣不但造成每個小組組內目標不統一,而且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二,只注重合作之后的結果評價,不注重合作中的過程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等沒有得到很好的關注,不給予一定的評價。片面的評價方式會導致學生很容易缺乏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包括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提高生生合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1.合理組合小組成員
通常來講,分配小組成員都是異質組合的小組。異質小組將有更多的優勢,在異質小組里,那些有來自不同背景、能力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成的小組能讓學生在學習上互補,讓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和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從認知上產生更多的分歧,這樣就會刺激學生積極地學習。他們會有很多復雜的想法思想,從而會頻繁的進行解釋,以及從更廣泛的角度討論資料,所有這些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且幫助他們增加理解的深度、提高推理的質量。比如說,在復習課上,老師就可以根據以前的成績由高到低的順序進行序列排號,然后進行優、中和差的穿插組合,進行異質組合。還有可能考慮的因素就是性別、性格等。或者在保證異質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意愿自行組合。
2.傳授學生高效的合作技巧
第一,小組的目標能夠充分調動每個成員的學習積極性,能夠激發每個成員的共同愿望,讓他們盡自己最大努力實現超越個人目標的小組目標;第二,要讓他們感覺為了實現最終目標他們每個人都有身負重任,他們每個人的成績都關乎集體的成績;第三,教師要引導他們互相幫助、彼此分享信息,相互鼓勵,彼此相互促進。
3.教師及時監督學生的行為
在教學過程中,監督意味著不斷檢查。生生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興的新型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學生的互動形式更多,尤其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比較薄弱,更不能只是通過任務的完成程度和課堂的表現對學生作出評價,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布置任務,哪些任務通過學生之間互動即能完成的,哪些需要老師及時干預才能完成的,教師心里要有數。具體來說,教師應該在學生們一起工作時,不斷地在各個團隊之間來回走動,監督他們的學習情況。還應該觀察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以此來評估學生們學習理論知識的進展情況;觀察他們對人際之間和小團體技巧的運用情況。還要傾聽一個團隊的交流,并收集有關團隊成員之間交流的資料。
4.教師進行合理全面的評價
對學生的理論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是教師的責任,但是如何全面合理地進行評價就需要教師進行仔細計劃。教師既要注重結果性評價,也要注重過程性評價。既要讓學生感覺到成績的價值和意義,又要讓學生有努力的方向。組內成員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合。教師首先要有明確的評價標準并告知學生。把評價組內每個成員的成績記為評價小組整體成績。組內每個成員都要參與,都承擔一定的責任。教師要對每個小組的優缺點進行總結。公開指出缺點后給予建議。
綜上所述,生生合作作為較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引進英語課堂,有積極的意義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有效的合作學習在英語課堂中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技能培養,尤其是促進小學生的聽力與口語技能的不斷完善,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興趣英語化。但是低效的合作學習也會降低課堂學習效率,所以教師也要不斷反思,對不合理的小組分配要及時調整,并且進行合理的干預和評價。
參考文獻:
[1]傅永曙.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論[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劉玉靜,高艷.合作學習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隨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科學文化迅速發展,國際交往日益頻繁,而翻譯新的科技資料、參加國際會議、與各國交流文化藝術以及從事外事、外貿、旅游工作等都需要大量懂得英語的企業管理人員,新世紀對人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是21世紀公民必須具備的素質,搞好外語教學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必備條件,傳統的英語教學側重于語法的講解和知識點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的培養。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中學英語教學將從偏重單句理解和偏重語法知識的傳授轉到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上來,使學生得到充分的聽、說、讀寫的訓練。
《新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新教材把情感教育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體現在強調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強調培養學生高尚的品質、健全的人格、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英語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愿望。
心理學告訴我們所謂興趣是指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和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表現為一個人渴望深入認識某種事物并力求參與該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生活、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都說明興趣在推動人出色地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讓學生懷著極大的興趣參加知識的獲取過程,通過形式多樣的語言操作方式來發揮學生的智力和潛力,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
眾所周知,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學起來也就輕松、無負擔。因此,教師應設計一些幽默、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以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回答問題的成就感,及時給予鼓勵或表揚,這樣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與此同時,要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充分利用學校的英語墻報、黑板報,開闊學生的視野,結合各類學生的特點進行聽力、口語、閱讀等方面的訓練,通過開展單詞拼寫比賽、課文復述比賽、自編短劇表演賽、課文朗讀比賽等活動來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探索創造精神,促進其心智機能的發展,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組織、交際的實踐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初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呢?
一、遷移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雙差生”學英語是讓很多老師頭痛的事。學好英語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而“雙差生”缺乏的往往就是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如果只是從正面向他們大談學好英語的種種好處,恐怕收效甚微。如能把這些學生在其它方面的興趣,遷移到學英語中來,則可事半功倍。可見,巧妙地遷移學生的興趣,正如“四兩撥千斤”。對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大有裨益。很多“雙差生”對電腦比較感興趣,而電腦里的英語單詞有很多不認識。筆者告訴他們:學好電腦將來也能找一份好工作,而學好電腦的前提是學好英語。英語學不好,電腦里常用的單詞都不認識,想學好電腦是天方夜談。因此,“雙差生”上課也比以前認真多了。
二、用各種有趣口訣幫助記憶,提高學生學英語的熱情。
英語語法規則,詞的用法區別,發音規則等,常讓學生迷惑。有鑒于此,教師可編些口訣來幫助學生記憶,降低學習難度,使學英語的熱情升溫。對初一學生講“be”的用法,記口訣:I用am, you用are; Is跟著他,她,它。要問復數用什么?其后全部都用are.又如,Double O的長短音,編“三字經”如下:煮毛木,看了書,腳送[u],立后屋。除之外,讀長u:。
前面7個單詞是:cook, wool, word, look, good, book, foot;接著是2個動詞過去式:took(take),stood(stand)并帶出另兩個過去式mistook, understood;然后是一些“后屋”,classroom, bedroom, meeting room等等。教師只要常收納,多積累,勤總結,有趣口訣就會源源不斷,教學也定會趣味橫生。
三、創設情境,Group task等手段激勵學生說英語,體會成就感。
情境的創設努力再現了現實生活,實踐證明學生樂于在情境中學習、交流。在上JEFCBook1BLesson74我在講臺上開了一個food shop,有bread, coffee, tea, orange juice, apple juice, coke, Sprite, water, milk, cake, hamburger, apple等事物或卡片。這個場景,刺激了學生的感官,符合了他們的心理,學生躍躍欲試想上來露一手,當售貨員的文明禮貌,扮演顧客的精心挑選喜愛的食品。這樣的英語交流真實有意義。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5C-
0139-03
跨文化交際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盡相同。我國學者胡文仲認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就是跨文化交際。Singer認為:人既然屬于不同的群體,每個群體中的看法又有差異,嚴格意義上來說,任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應該被算作跨文化交際。從學界的不同定義從可以整合出跨文化交際的幾個特點:一是交際雙方必須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交際雙方必須使用同一種語言交際;三是交際雙方進行的是實時的口語交際;四是交際雙方進行的是直接的言語交際。這幾個特點跟我國學生在學習法語和實際運用法語進行工作、學習深造所面對的情景高度吻合。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前提是應該承認和包容文化差異,其中自然也包括交際雙方在語言運用上的差異。所謂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認知、情感、行為等諸方面的能力,是指人們具備文化相對論思想和跨文化意識;能夠理解不同文化特征,掌握一定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能夠充分了解文化沖突和文化調試等各種跨文化交際常識,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能夠對交際結果作出預測;能夠坦然面對不確定的交際環境,善于調整心態,勇敢面對文化沖撞或者跨文化交際可能帶來的不愉快;愿意并且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處理交際中出現的各種情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推進,國家地區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幾乎貫穿在法語外事、外貿、翻譯工作的各個環節和流程之中。因此,我國高校應該充分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法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進一步結合大學生(學習主體)的認知特點和法語教育資源的實際情況,客觀制定法語課堂教學策略。
一、我國高校法語課堂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我國高校學生學習法語的認知特點決定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在法語教學中的不可或缺性。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展開論述:
(一)大學生學習法語的跨文化動機。在法語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且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因材施教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以往,教師因為怕學生對語法知識理解的不透徹,將課堂大量的時間變成教師的“一言堂”,單純的法語語言知識講授占據了大量的時間。學生在語法知識的轟炸下漸漸地失去了學習法語原本鮮活的興趣。學生本應該有的語言實踐機會被教師的講授所占用,學生在法語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也隨之喪失。
影響學生學習法語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自信心和意志。學生的情感狀態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在法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應得到教師的充分重視。動機是為學習者提供動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能起維持、推動學習和促進目標的定向作用。Spolsky認為,動機包括三方面內容,即對待外語學習的態度、學習外語的愿望和為此付出的努力。
筆者在大學法語專業教學過程中,通過與中國學生交流發現,無論是大學本科法語專業學生還是高職高專法語專業學生,抑或是二外法語學生(多為英語專業學生),這些類型的學生學習法語都有很明確的目的性。這些學生的法語學習動機表現為渴求法語學習的強烈愿望,它是直接推動法語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例如,在回答學為什么要學習法語的問題上,學生的回答有以下四類:尋找國外法語區國家的工作機會或國內法語翻譯工作的機會;為移民加拿大魁北克做語言學習準備;為了本科或者專科畢業之后能夠去法國繼續學習深造;考語言類研究生時可以將法語作為第二外語的應試科目。這些回答明確反映學生學習法語的跨文化動機。
跨文化動機可以激勵學生更加投入到法語的語言學習和實際應用中去。我國高校法語專業教學的國家級指導性綱領性文件也把學生的這些跨文化法語學習動機拓展成為高校基礎階段和高年級階段的法語課堂教學的目標。《高等學校法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高等學校法語專業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將我國高校法語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階段教學(大學一二年級)和高年級教學(大學三、四年級)。《高等學校法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指明,基礎階段的法語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法語基礎知識,具有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和一定的交際能力。《高等學校法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中教學原則的第二點規定,充分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以口頭和書面形式進行交際的能力,交際能力的培養必須貫穿基礎階段教學的全過程。在基礎階段教學中,必須把語言知識的傳授以及語言技能的訓練和具體的交際需要,語言情景的密切結合起來。應當根據學習目標,確定題材范圍,合理安排語言交際中基本行為(功能)和思想(意念)的表達,創造盡量逼真的情景,是語言形式的學習與訓練同時成為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口、筆頭交際活動,學以致用,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二)大學生學習法語的跨文化興趣。興趣是指個體對某種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學生對法語感興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當大程度的學生對法語本身感興趣,想要揭開法語作為世界上最浪漫語言的魅力面紗;不少學生則因為法國文化氛圍而被法語所吸引;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法語作為一門語言工具能給就業增加明顯的優勢而被法語所吸引。興趣既是法語教學目的,又是教學手段,是學生積極認知事物和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傾向。Gardner認為,對于學習者來說,只有他感興趣的東西才會使他產生學習的欲望和動力。學生對學習法語很有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會成為一種動力。學生開始學法語時,一般都有著較強的好奇心,會對用法語交流有一種躍躍欲試的心理。由于法語是一門語法嚴謹,用詞準確的語言,句法構成具有復雜性。法語造句要從動詞的時態變位、名詞的陰陽性、交際情境的切合以及詞語使用的準確度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初學法語的學生在與法語教師或者同學用法語交流時,能夠正確說出或者寫出法語句子,是一個不小的滿足感。隨著法語學習部不斷深入和學生法語水平的不斷提高,這個滿足感進而衍生出更強烈的法語學習興趣。
因此在法語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對法語學習的跨文化交際動機、跨文化交際興趣,營造跨文化交際氣氛和包容、互動、開放的課堂教學氛圍十分重要。法語教師只有把法語語言教學與跨文化視野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才能促使法語學生互相學習,體驗和發展團隊協作精神,使法語教學達到最佳效果,進而才能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我國高校法語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資源的現狀
(一)我國高校法語教學培養模式的局限性。我國高校法語專業培養規模的限制和中法兩國教育合作項目的深度、廣度的局限性,決定了目前我國法語跨文化交際教學資源的缺乏。眾所周知,我國絕大多數開設法語專業的高校都采用國內學習的模式,僅有很少部分采用為“2+2”或者“3+1”模式,或高職高專學校為“2+1”模式(兩年國內法語專業學習,一年法國學習)。不同于歐洲各國得天獨厚的政治、經濟、地理條件和深度的教育合作,大部分的中國法語學生除了外籍教師和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互聯網和圖書館等渠道外,缺少實際的跨文化交際體驗。而促成中法兩國教育的深化合作需要假以時日,從國家政策層面進行推動,因此在目前的教學條件下,法語教師的當務之急就是在法語課堂上積極引導,拓寬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視野。
(二)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跨文化教學資源相對缺乏。目前在全國開設法語教學的78所高校中,存在以下三種教學模式:4年制法語本科學習;3年制高職高專法語專業學習;大學本科二外法語教學。在開設法語教學的學校中,通過筆者與全國高校法語教師同行間的交流,各高校實際的母語為中文的中國籍法語教師和母語為法語的外籍教師師資配備比例大致為7∶1(根據法語專業招生規模不同,教師配比數字略有不同)。中國籍法語教師主要負責法語精讀、閱讀、寫作、聽力等法語語言專業核心課程,外籍法語教師主要負責法語口語和法語概況等法語交流實操性專業支持課程。所以法語學生的大部分法語學習時間實際上是與中國籍教師度過的。這決定了中國籍教師必須在課堂上注重在傳授法語語言知識的同時,注意拓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視野。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對于高年級法語學生來說更是至關重要。因為基礎階段法語學習主要是以法語語言知識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而到了高年級,法語學生要面對就業、升學深造,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性和交際能力則應該是這個階段法語課堂教學的重點。《高等學校法語專業高年級教學大綱》對于教學目的的表述階段為:本大綱以法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的重點要求為起點,一方面對聽、說、讀、寫、譯等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強調培養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擴充語言知識和社會知識,培養獨立工作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一般的翻譯、教學和其他法語為工具的工作,并為繼續深造打下良好基礎。對于教學原則的表述為:為了更好地利用外語這個工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高年級教學必須注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根據學生今后工作的實際需要以及各個高校的特點和力量,開設選修課和專業傾向課,使學生熟悉法國和其他主要法語國家的國情和社會文化背景,掌握與專業傾向有關的語言和社會文化知識。
三、法語課堂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措施
(一)注重培養中國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法語學生對自己能力和知識水平的肯定看法和自信。在法語學習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生的對于攻克法語學習難題和實現法語交際活動的自信心是學習成功的一大因素。因為法語的語法復雜性和中法兩國交際習慣的諸多不同點,自信心強的學生敢于冒險,在學習中不怕犯錯誤,才能大膽地用法語與中國教師或者法國外教進行跨文化交際,不為語言錯誤而感到難堪。在同樣的語言學習環境中,性格內向、自信心弱的人,由于過多地顧及面子,怕出錯,失去許多語言實踐的機會,從而導致了更多學習困難的出現。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學生的意志力是自覺克服困難去完成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品質的特征表現在:一是自覺性,包括目的性、獨立性、紀律性等;二是果斷性,包括鎮定、果斷、勇敢等;三是自制力;四是堅持性,包括毅力、恒心。大學生往往自覺性和控制力不夠強,缺乏堅持性。由于法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存在諸多差異,學生在初學的時候,與外教或者教師交流的時候出現詞不達意或者緊張的情形,甚至不愿意開口做法語口語練習。而且法語是一門十分嚴謹的語言,法語語法兼有框架性和細節性。舉例來說,法語有過去、現在、將來三個時間區域的7個時態。每個時態都有自己的動詞變位;正因為法語語言本身的復雜性,增加了大學生學習法語的難度。而且在法語學習上意志比較堅強的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獨立性比較強,能夠克服緊張感,大膽地進行交流;而意志薄弱的學生則常常表現為缺乏恒心,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法語口語課害怕做口語練習,背單詞、課文,碰到學習困難時容易喪失學習信心,甚至放棄學習。因此,法語教師應學生引導學生克服學習困難,培養堅強的學習意志力。
(三)以任務型教學法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任務教學法強調學習過程,并將真實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環境,力圖讓學生通過完成真實生活任務而參與學習過程,從而讓學生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任務型教學雖然強調培養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但強調通過語言來交際,并從更廣的成眠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Nunan認為任務型教學有以下特點:一是任務型教學法要求老師們把真實的語言材料引入教學中。二是學生不僅僅要關注語言項目,更加應該重視學習過程本身。三是任務型教學法強調學生親身經歷,要求學生通過探索進行自主學習。四是任務型教學法還要求學生把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
實施任務型教學法,應在法語教師的組織下,把課堂變成模擬的法語交際場所,讓參與課堂的學生有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我”來完成這項現實生活中的任務,“我”會怎么做?這時,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成主動參與者,也極大地消除了學生對于單純學習法語語法知識的抵觸心理。例如,法語教師在講到國籍、個人信息時,可以給2~3人的學習小組布置模一個在法國機場海關的“通關”場景:一名學生扮演法國海關關員,小組的另外1~2名學生扮演去法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完成護照交遞、寒暄、介紹國籍、入境目的問答、入關手續的辦理等任務,使中國學生身臨其境,深切地感受到在法國“通關”的情景。又如,學生在學習商務法語課程時,可以模擬現場招聘的情景,由一名學生扮演面試官,另一名學生扮演應聘者。通過寒暄、交遞個人簡歷、面試官簡短介紹職位的有關情況、面試人的個人動機陳述等問答,參加的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法語面試,把學習反思投射到自己身上:如果我是應聘者,我會怎么做怎么說?臺下的“觀眾”會不自覺地以“評審”的眼光看待這場模擬面試并且作出以下假設:“面試者應該表現更大方一些”,“面試者應該這樣回答XXX問題”等主觀能動性強的發問。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吳文.任務型教學法的產生發展及反思[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Spolsky B.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