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8: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貨幣理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電子貨幣創造了新的、虛擬的貨幣形式,它使經濟結算活動在虛擬空間得以實現,使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生活發揮越來越大的反作用,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社會活動局面。面對這種全新的貨幣形式,有人對傳統的貨幣理論產生了種種疑問:電子貨幣這種沒有物理實體的符號取代有物理實體的紙幣,充當支付手段,人類的相互交換活動不是又回到了物與物直接交換的形式上去了?電子貨幣是信用貨幣,是個人和金融機構共同創造出來的,那么,貨幣的發行是否可以在法律之外,不受法律約束了?電子貨幣是經濟人在信用過程中創造的,它的供給不以中央銀行為轉移,那么,電子貨幣豈不是弱化了中央銀行壟斷貨幣供給的特權嗎?對于這些疑惑,我們只能用馬克思的貨幣理論給與科學的回答。
一、電子貨幣和電子銀行
電子貨幣是以現行紙幣為基礎,以紙幣計算單位為計算單位,以電子數據(二進制數據)形式存儲在銀行的計算機系統中,并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以電子信息傳遞形式實現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貨幣。電子貨幣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1)儲值卡型電子貨幣。一般以磁卡或IC卡形式出現,其發行主體除了商業銀行之外,還有電信部門、商業零售企業、政府機關和學校等部門使用的IC卡。(2)信用卡應用型電子貨幣。指商業銀行、信用卡公司等發行的貸記卡或準貸記卡。可在發行主體規定的信用額度內貸款消費,之后于規定時間還款。(3)存款利用型電子貨幣。主要有借記卡、電子支票等,用于對銀行存款以電子化方式支取現金、轉帳結算、劃撥資金。(4)現金模擬型電子貨幣。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基于Internet網絡環境使用的且將代表貨幣價值的二進制數據保管在微機終端硬盤內的電子現金;一種是將貨幣價值保存在IC卡內并可脫離銀行支付系統流通的電子錢包。該類電子貨幣具備現金的匿名性,可用于個人間支付、并可多次轉手等特性,是以代替實體現金為目的而開發的。
電子銀行是伴隨著電子貨幣出現的網絡銀行,是指銀行在互聯網上設立網站,通過互聯網向客戶提供信息查詢、對帳、網上支付、資金轉帳、信貸、投資理財等金融服務。網上銀行是個虛擬銀行,它沒有建筑物,沒有地址,只有網址,其分行是終端機和因特網帶來的虛擬化的電子空間,客戶要想辦理銀行業務、接受服務,可以在辦公室里、家里、旅途等,只要具有一定的通訊條件和一部個人電腦,隨時都可以和銀行接通,進行即時轉帳、查詢等各種銀行交易。所以,在未來,銀行也許不再以雄偉氣派的建筑物為標志,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可能不再是銀行信用的象征和實力的保證了。網上銀行將使21世紀的金融從具有地理概念的中心走向無形的網絡體系。隨著電子貨幣廣泛應用,所有傳統銀行使用的票據和單據全面電子化,使用電子支票、電子匯票和電子收據等,部分取代對應的紙制票據,實現金融交易無紙化。
電子貨幣作為新形式貨幣和傳統的紙幣有明顯的差別;紙幣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實體;電子貨幣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純粹的、抽象的電子數據;電子貨幣主要發揮貨幣的流通和支付的功能;紙幣不僅具有流通和支付的功能,還是一個獨立的價值額,還有貸款的功能,在借貸的過程中能夠轉化為資本;紙幣以紙幣本身、匯票和支票等形式和銀行等物理媒介系統實現結算功能;電子貨幣是計算機網絡系統以電子信息傳遞形式實現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貨幣。
二、電子貨幣并沒使人類退回到物與物交換的狀態
電子貨幣以電子數據形式存儲在銀行的計算機系統中,并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以電子信息傳遞形式,實現貨幣流通和支付功能,改變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種人類傳統的交易方式。因此,有人產生疑問,電子貨幣的出現,人類的相互交換活動不是又回到了物與物直接交換的形式上去了?
貨幣的本質是信用符號,所代表的是一定的購買力。人們持有貨幣不是為了貨幣本身而是為了它的購買力,也就是為了它所能購買的東西。因此,人們所需要的便不是若干單位的貨幣本身而是若干單位的購買力。因此,無論是占有黃金、占有紙幣還是占有電子貨幣,都不是為了它們自身,而是為了保存一定的購買力。電子貨幣作為計算貨幣雖然沒有物理實體,但它仍然使用具有物理實體紙幣的單位名稱,這種單位名稱足以表示購買力單位的形式。電子貨幣是它的所有者向電子貨幣的發行者支付一定金額的現金或存款,而發行者以電子、磁性等形式把仍然依現行貨幣單位表示的等值貨幣額儲存在消費者持有的電子設備中創造出來的。所以,儲存在發行者電子設備中的電子貨幣依然是儲存購買力單位的形式,而表示消費的綜合商品的物價指數則是衡量電子貨幣購買力大小的標準。電子貨幣與金幣、紙幣相比,本質是相同的,形式是不同的。金幣有含金量,含金量似乎是它的“內在”價值的尺度,其實這是一種錯覺。金幣購買力的大小,不在于含金量的多少,而在于物價指數的變化情況。紙幣和申子貨幣更是如此。
馬克思說“計算貨幣不過是為了衡量可售物品的相對價值而發明的任意的等份標準。計算貨幣與鑄幣完全不同,鑄幣是價格,而計算貨幣即使在世界上沒有一種實體作為一切商品的比例等價物的情況下,也能夠存在”。
馬克思認為,除非到地球末日,否則,是不能沒有計算貨幣的。計算貨幣就是個人、企業和銀行帳面上,甚至是人們頭腦中、觀念上的數字貨幣。
“電子貨幣出現人類又回到了物與物直接交換的形式上去了”的觀點的錯誤根源還在于沒有搞清楚貨幣的職能和本質到底是什么。誰都知道,貨幣第一個職能就是價值尺度,把商品的內在價值表現為由同一單位名稱表示的價格。把千差萬別的商品轉化為在質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別的同一物品。無論金幣、紙幣和現在的電子貨幣都是一樣的。各國的電子貨幣都沒有使用自己的專用的單位名稱,都是用紙幣的單位名稱。這樣,電子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這一功能時和紙幣完全一樣,一點差別都沒有,都是計算貨幣。
既然電子貨幣與紙幣有相同的單位名稱,而單位名稱的作用就是表現商品的價格,這樣,電子貨幣就與紙幣有相同的功能。所不同的是,紙幣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物理實體表示商品的價格,而電子貨幣是以看不見、摸不著的純粹的數字表示商品的價格。
更重要的還不在于此,而在于商品作為循環中的統一體是處在過程中的價值,無論是在生產領域還是在流通領域的哪個階段上,首先是以計算貨幣的形態,觀念地存在于商品生產者的頭腦中。在這里,具有物理實體的商品只是價值的承擔者,重要的是這種物品在買者和賣者頭腦中用貨幣名稱所表示的價格。即使金幣和紙幣在充當價值尺度時也只是想象的或觀念的貨幣。金幣和紙幣在充當流通手段時,單有貨幣的象征存在就夠了。貨幣的職能存在可以說吞掉了它的物質存在。貨幣作為商品價格的轉瞬即逝的客觀反映,只是當作自己的符號來執行職能,完全由符號來代替,甚至,連符號也沒有必要出現,只用貨幣單位名稱在商人腦袋里計算一下就足夠了。
可見,只要商人們相互信任,相互講究信用,那么,貨幣在充當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時,就沒有必要以物理實體形式出現,而是以觀念上的、幻想的、預測的虛擬貨幣形式出現。這樣,金幣和紙幣也都升華為抽象的數字。與電子貨幣所不同的是,金幣和紙幣作為虛擬貨幣保存在人們的頭腦中,電子貨幣作為虛擬貨幣保存在計算機系統中。我們不是把計算機稱之為電腦嗎?用人腦計算和用電腦計算是一樣的,只不過電腦比人腦能存儲的多、計算得快、準確得多。有了比人腦更先進的電腦,何樂而不用呢?有了比紙幣更方便的電子貨幣又何樂而不用呢?
對此種現象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就做出了科學的概括:“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只是想象的或觀念的貨幣。”在貨幣不斷轉手的過程中,單有貨幣的象征存在就夠了。貨幣的職能存在可以說吞掉了它的物質存在。貨幣作為商品價格的轉瞬即逝的客觀反映,只是當作它自己的符號來執行職能,因此也能夠由符號來代替。這就告訴我們,電子貨幣的出現并非意味著人類又回到了物與物直接交換的形式上去,而是交換媒介的形勢發生了變化,由具有實體的紙幣變為虛擬的、無形的電子數字。
三、貨幣是交換和信用的產物,也受國家法律所制約
自從電子貨幣出現之后,有人說,傳統經濟理論認為,自從金鑄貨出現以來,貨幣就國家化,貨幣供給嚴格受國家法律所限制,從某種意義上說,貨幣是法律的產物。而電子貨幣則是客戶、商業銀行和其他經濟機構自發的信用的產物,而不像現行的紙幣的發行和流通必須依靠國家強制力。認為電子貨幣可以脫離國家法律的觀點至少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是不對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私有制、分工和商品交換是貨幣產生的三個密不可分的要素。貨幣產生后,作為新的強大的社會力量迅速地瓦解了原始共產制經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互相依賴的社會關系,把人類社會由野蠻時代引向文明時代。
馬克思說:“一切東西都可以買賣。流通成了巨大的社會蒸餾器,一切東西拋到里面去,再出來時都成為貨幣的結晶。”可見,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首先是在交換中產生的,不是由國家法律創造的。現代社會的紙幣也是信用的產物,稍有宏觀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在當代,各國中央銀行都通過公開市場買賣、變動貼現率和變動銀行存款準備率這三種方式來增加貨幣供給。而這三種方式的運行都依靠信用。理論和實踐都證明無論是金幣和紙幣首先都是交換和信用的產物,政府和法律僅僅是適應交換和信用發展的需要對貨幣的創造加以管理和保證。
現在新出現的電子貨幣同金幣和紙幣一樣也是社會交換和信用的產物。當前,在我國典型的電子貨幣就是各類銀行卡。最主要的銀行卡是信用卡,也就是銀行和其他財務機構簽發給那些資信狀況良好的用戶,用于在指定商戶購物和消費,或在指定的銀行機構存取現金的特質卡片,是一種特殊的信用憑證,也是持卡人信譽的標志。但是,電子貨幣同當年的金幣和現代的紙幣一樣也要受國家法律所管理。
當我們強調金幣、紙幣和電子貨幣都是交換和信用的產物時,不應忽視電子貨幣的產生與國家法律的關系。現在,所有國家的貨幣都是紙幣,都是符號貨幣。這種自身幾乎沒有價值的符號貨幣不可能由個人隨意發行并且普遍使用的,必須由各國政府決定它的發行,才能保證紙幣的稀缺性,保證紙幣的購買力。此外,政府還要規定紙幣單位的名稱,及不同單位之間相互固定不變的兌換比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說:“計量單位、它的等分及名稱的規定一方面純粹是約定俗成的,另一方面在流通內部應該具有普遍性和強制性,所以它必須成為法律的規定。這個純粹形式的手續就落在政府身上。”比如說在我國,“元”為標準計量單位,“角”和“分”都與“元”有固定不變的比例關系。我國的價格標準是我國政府通過法律規定的,其他國家的價格標準也是其他國家政府通過法律規定的。
因此,任何一種貨幣發揮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功能時,盡管僅僅是符號,但這個符號都是具有國家屬性的,都在一國之內發揮其功能。貨幣從產生時起就帶有國家的印記。時至今日,貨幣的國家屬性更得到了充分表現,現在一切文明國家的貨幣都是國定貨幣。國家不僅指定貨幣的名稱和計量標準,而且還管理和控制本國貨幣的發行和流通。貨幣是國有的,國有貨幣僅僅是國家授予貨幣占有者合法化權力的符號。
有的文章說,電子貨幣是信用貨幣,是個人和金融機構共同創造出來的,是在法律之外,不受法律約束的自由貨幣,這種觀點同樣是片面的,是錯誤的。電子貨幣的基礎是紙幣和銀行存款,電子貨幣所用的單位與紙幣完全相同。電子貨幣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紙幣的限制,但又時時受到紙幣的限制,擺脫不了紙幣的限制。那么,既然紙幣、銀行和金融機構要受到國家法律的約束,電子貨幣當然也要跟著受到國家法律的約束,它絕不可能在國家法律之外為所欲為。寫到這里,筆者不禁想到,當年有不少文章說,歐洲美元是不受任何國家法律約束的貨幣,那也是錯誤的觀點。其實,歐洲美元盡管在美國境外,但它絕不是一個無法無天的貨幣,歐洲美元歸根到底還是美國的美元,還是要受美國的法律所約束,歐洲美元的出現,僅僅說明美國美元的外延。
四、電子貨幣弱化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特權之說不足為新
人們對電子貨幣的作用說得最多的是,電子貨幣主要影響貨幣供給,這主要表現為在電子貨幣部分替代流通中的通貨以后,中央銀行發行的通貨僅僅是整個貨幣供給的一部分,因此電子貨幣對流通中通貨的影響會直接影響到貨幣供給量。影響最大的是狹義貨幣M1。M1=通貨+活期存款,通貨在M1中占比重較大,所以電子貨幣替代部分通貨以后,就必然在較大程度上影響狹義貨幣M1,其主要表現是:第一,由于貨幣虛擬化,使流通中的通貨數量減少;第二,由于電子化貨幣存在的形式不穩定,影響商業銀行的存款也不穩定,從而會改變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數量;第三,由于電子貨幣既影響基礎貨幣也影響貨幣供給量,所以電子貨幣也可以通過影響貨幣乘數的變化對M1產生影響。這些看法是正確的,但不足為新。同時這種觀點有夸大央行作用之嫌。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要明了到底什么是貨幣供給?最權威的《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說:“貨幣還是按傳統的定義為好:即通常可以被接受和使用的作為交換媒介的任何物品。”“貨幣供應量可以用國內公眾所持有的貨幣總量來表示”。當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一位獲得者——薩謬爾森在他的大作《經濟學》中寫道:“貨幣M1的供給包括處在銀行之外的硬幣、處在銀行之外的紙幣和一切銀行的活期存款。”根據《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和薩謬爾森《經濟學》,只要是中央銀行已經發行出來的紙幣和硬幣,只要是存在銀行的一切活期存款,只要是國內公眾所持有的貨幣,不管進入不進人流通都構成貨幣供給。在這里,筆者斗膽地說,不管《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是多么權威,不管薩謬爾森的名氣和對經濟理論的貢獻有多大,但是,他們對貨幣供給下的定義是否科學正確,是值得討論的。
馬克思說:“我們這里所說的通貨量,指的是一個國家內一切現有的流通的銀行券和包括貴金屬條塊在內的一切硬幣的總和。”這就是說,貨幣供給并不是指中央銀行已經發行出來的紙幣、硬幣和商業銀行的存款,而是指進人流通中的紙幣、硬幣和被開具支票的存款。而那些貯藏在公眾手中的紙幣和硬幣,那些在銀行負債賬戶上還沒有被貸出的存款都不能算作貨幣供給。因為它們沒有進入流通領域,沒有變成真正的購買力,沒有轉化為需求。我們一再強調人們偏好貨幣,并不是偏好貨幣本身,而是偏好貨幣的購買力。
因此,那些沒有被花費的紙幣和硬幣,沒有被貸出的銀行存款,由于沒有進入流通領域,沒有轉化為購買力,它們的貨幣靈魂就離它們而去,也不構成貨幣供給。在貨幣市場上,貨幣供給就是貨幣盈余者對外所提供的貸款量。這個數量越多,貨幣供給越多,反之,貨幣供給就少。所以貨幣供給量是由流通領域中的貨幣量和進人借貸領域中的全部貨幣量構成的,不應該由銀行已發行出來的全部貨幣量來構成。在我國人們堅持后者,放棄前者,根本原因就是只學習西方的貨幣理論,忘記了馬克思的貨幣理論。
既然貨幣供給是由進人流通領域中的對商品和勞務進行購買的貨幣構成,那么,匯票和支票在購買中代替紙幣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構成貨幣供給這是人人都接受的事實。馬克思說:“幾乎每種信用形式都不時地執行貨幣的職能,不管這種形式是銀行券,是匯票,還是支票,過程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結果本質上也是一樣的。”“這一切形式的作用,都在于使支付要求權可以轉移。”這就是說,除了紙幣和硬幣之外,匯票和支票也是貨幣。
既然我們承認匯票和支票代替紙幣在流通中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構成貨幣供給,那么,電子貨幣代替紙幣代替匯票和支票執行流通和支付手段,理所當然地構成貨幣供給,這還有什么可疑義的呢?依據馬克思的貨幣供給理論,電子貨幣既新又不新。所謂不新,就是因為電子貨幣所起到的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職能和傳統的匯票和支票沒有什么兩樣;所謂新,是因為傳統的匯票和支票是具有物理屬性的紙質貨幣,而電子貨幣是由純粹抽象的數字表現的沒有物理實體的貨幣。
既然電子貨幣像傳統的匯票和支票一樣在流通領域中發揮流通和支付手段的功能,那么,個人和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通過相互信任創造出來的電子貨幣就是貨幣,就構成了貨幣供給的一部分。隨著信用程度的普遍提高,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和應用,電子貨幣在總貨幣供給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19世紀初,以大衛李嘉圖為首的“金塊論者”是早期外生論的代表。在其后的通貨論爭中,以奧維爾斯頓、英國首相皮爾為首的通貨學派獲得了勝利,他們主張“銀行券的發行決定于黃金數量”,也就是認為貨幣供給是外生的。1844年開始在英國實行的《皮爾條例》,使外生性的貨幣供給理論為多數人所接受。凱恩斯本人也認為貨幣供給是外生的,貨幣數量決定于中央銀行的行動。但堅持外生性貨幣供給最為有力的莫過于貨幣主義者。
根據MVPy的恒等式,貨幣主義者在貨幣流通速度V穩定、真實產出y長期內不受M變動影響的前提下,得出貨幣量(M)決定價格(P)或名義收入(Py)的因果關系。中央銀行應當實行“不變增長率”的貨幣控制規則。因此,他們必須首先從理論上證明貨幣供給是能夠被中央銀行所控制的外生變量。貨幣主義者利用一般所公認的存款與貨幣創造模型Ms=MBm,在統計數據的支持下得出了以下幾個結論:(1)基礎貨幣(MB)與貨幣乘數(m1、m2)相互獨立,互不影響;(2)影響貨幣乘數的各因素在短期內是穩定的,長期而言也常會起反向作用而相互抵消,因而貨幣乘數可看作是常數;(3)基礎貨幣比貨幣乘數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要大:(4)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政策工具,不但可以主動增減基礎貨幣量,還可抵消貨幣乘數內某些系數變動的影響。由此,貨幣供給外生。
表面上看,貨幣主義者得出的這些結論可以很好地證明貨幣供給的外生性,但仔細分析可知,這些結論是站不住腳的。考慮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購入國債以增加基礎貨幣的行為,在基礎貨幣增加的同時,利率下降,貨幣乘數的許多相關系數,如超額準備金率、現金漏損率等都會發生變化,貨幣乘數與基礎貨幣無法完全隔離;再者,影響貨幣乘數的諸多因素中,如超額準備金率、現金漏損率、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比例等都取決于商業銀行和公眾的資產選擇行為,在短期內是經常發生變化的,不可能由中央銀行完全控制;此外,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央行的貨幣量目標屢屢失準,也說明貨幣供給并非完全由央行決定。
二、早期的內生性貨幣供給理論
內生性貨幣供給的思想可追溯至早期的貨幣名目主義者詹姆斯斯圖亞特。他在176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原理的研究》一書中指出,一國經濟活動水平使貨幣供給量與之相適應。這一原理后來被亞當斯密加以繼承,又被銀行學派加以發展。馬克思從勞動價值論出發,認為在金屬貨幣時代是商品和黃金的內在價值決定了商品的價格,從而又同流通的商品量共同決定了社會的“必要貨幣量”,因此也持貨幣供給的內生性觀點。
銀行學派的代表人物圖克和富拉頓認為,通貨(銀行學派的通貨概念已包括了黃金、銀行券、支票存款、匯票和賬簿信用等其他信用形態)數量的增減不是物價變動的原因,而是其結果;通貨的增減不是先行于物價,而是追隨于物價。發行銀行處于被動的地位,既不能任意增加銀行券發行的數量,也不能任意減少。銀行學派區分了貨幣流通的三種情形對此點加以論述。(1)純粹金幣流通情況下,多余的金幣可以通過其貯藏手段的職能加以解決;(2)銀行券和其他信用形態與金幣混合流通時,以貼現放款方式發行的銀行券必因償付貸款而流回。又因各種通貨之間存在代替性,由某種原因引起減少的銀行券會被支票、匯票、賬簿信用甚至相消結算法所代替,所以通貨的數量不能由銀行任意增減;(3)不兌現紙幣流通的情形下,若是紙幣由銀行以票據貼現或短期放款的形式發行,則會象銀行券一樣,隨著貸款的償還而回流;即使是由政府發行,只要為之安排好確實可靠的還流渠道,其發行也不至于過多。
瑞典經濟學家米爾達爾打破了傳統貨幣數量說所堅持的貨幣流通速度穩定的結論,將銀行學派的貨幣供給內生論進一步加以發展,從而把紙幣本位制下M與P(或PY)的單向前因后果重塑為雙向的相互作用。在1939年的《貨幣均衡》一書中指出,“支付手段數量同物價水平之間的頗為復雜的數量關系,決不是可稱為前者決定后者的關系,而寧可說是反其道而行的關系”,“因為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在動態過程中不能被看成是固定不變的”。
三、貨幣供給的“新觀點”
“新觀點”這一用語是托賓在1963年首次提出的,它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是相對于傳統的貨幣基數-貨幣乘數分析法而言的。“新觀點”強調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同一性,以及貨幣與其他金融資產的同一性,主張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對這一理論作出貢獻的主要是英國《拉德克利夫報告》的作者、美國的格雷和肖以及托賓等人。
1959年的英國《拉德克利夫報告》提出的中心論點是,對經濟有真正影響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供給,而且是包括這一貨幣供給在內的整個社會的流動性;決定貨幣供給的不僅僅是商業銀行,而且是包括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內的整個金融系統;貨幣當局所應控制的應該是包括貨幣供給在內的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在這一報告中雖然沒有明確出現“內生貨幣供給”的字眼,但其內生觀點與米爾達爾相一致。
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格雷和肖在《金融理論中的貨幣》一書中,通過對原始和現代金融市場運行的比較研究,得出兩個支持貨幣供給內生的結論:一是私人經濟主體發行的“初級證券”可以向金融中介機構換取存款單、基金股份等“間接證券”,而這些間接證券在發達金融市場上已有不少種類與通貨同樣起著支付手段的作用;二是當貨幣當局承擔了買進某種私人初級證券的義務(如再貼現)時,初級證券的發行可直接導致法定貨幣的增加。商業銀行在貨幣創造過程中,會受到其他金融機構的競爭,于是貨幣供給不僅決定于商業銀行本身,而且決定于其他金融機構和社會公眾的行為。貨幣統計的口徑越大,貨幣供給的內生性越大。
托賓是當代貨幣供給內生論的最著名代表。他認為,貨幣當局與一般銀行不是可以任意創造貨幣與信用,也不是每新增一筆準備金就得增加一筆或一連串的貸款,一切都得依據成本與收益的比較來決定,其信用創造受其貸款邊際收益與存款邊際成本相等的制約。貨幣同其他金融資產一樣,其供給和需求不僅取決于這種資產本身的價格和收益,且決定于其他所有資產的價格和收益。在托賓看來,若是各經濟主體根據收入、利息率、風險等選擇資產結構的結果是貨幣需求增加,則利率會提高,銀行會千方百計解決準備金問題(如壓縮超額準備、提高定期存款減少活期存款以釋放部分準備金、借款等),從而以更多的貨幣供給來滿足這一需求;若貨幣需求縮減,銀行就無法強迫公眾接受貨幣供給,多余的貨幣供給會被公眾以還債等方式退回來。因此,貨幣供給與其他金融資產的供給一樣,決定于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過程本身,貨幣供給因受到貨幣需求的制約而內生。
四、后凱恩斯主義者的內生性貨幣供給理論
后凱恩斯貨幣經濟學家的代表人物西德尼溫特勞布和尼古拉斯卡爾多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內生貨幣理論是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論證的,即中央銀行不得不遷就市場的需要而使貨幣有所增加。
溫特勞布認為,商品價格是在勞動成本及勞動成本之上的某種加成決定的。假定勞動生產率隨時間的推移而提高的速度是相對穩定的,如果名義工資率(w)的相對增長率超過平均勞動生產率(A)的提高,物價(P)就會上升,從而社會名義收入(Py)也就增加,貨幣需求隨之增加。如果此時中央銀行拒不增加貨幣供給,就會導致利率上升,投資、真實收入以及就業量就要縮減,以使貨幣需求與供給在低收入水平上被迫相等。這當然是中央銀行,特別是政府當局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只要貨幣工資在談判桌上外生地決定,貨幣當局就最多只能保證貨幣的充分供給,以消除充分就業和增長的金融障礙。
卡爾多認為,中央銀行的基本職責是作為最后的貸款人,通過貼現窗口,保證金融部門的償付能力。中央銀行為了防止信貸緊縮導致災難性的債務緊縮,貨幣當局除了滿足“交易需求”之外,別無選擇,否則整個金融系統都將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困難。該觀點表明,在中央銀行制定和維持的任何既定利率水平上,貨幣供給曲線的彈性都無限大,即貨幣需求創造自己的貨幣供給,供給因此而能滿足經濟對貨幣的需求,貨幣供給曲線呈水平。
80年代末,莫爾又將上述理論進一步推向深化,對金融運行機制變化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莫爾的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信用貨幣的供給內生。莫爾把貨幣分為三種,商品貨幣、政府貨幣和信用貨幣。商品貨幣是從各種實物演變而來,最后體現在黃金上的貨幣;政府貨幣是由政府發行債券而沉淀在流通中的貨幣,這兩種貨幣都是外生的;信用貨幣是商業銀行發行的各種流通和存款憑證,它們形成于商業銀行的貸款發放,而這又取決于公眾對貸款的需求和貸款的期限,因而信用貨幣的供給并不脫離于其需求,具有內生性。
(2)基礎貨幣內生。中央銀行買賣有價證券的對象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銀行,它們通常已經將其資產用于有價證券或者商業貸款,一般不會有閑置的資金參與公開市場買賣。商業貸款在發放之前就有規定的償還日期,企業的生產周期也限制它們提前還貸,因此商業銀行很難提前收回貸款。商業銀行是否出售手頭持有的有價證券也取決于其自身的成本收益比較,只有政府證券的價格降低到一定程度從而使其收益率超過、或至少是相當于商業銀行現有的有價證券,才會吸引商業銀行購買,而這時利率之高又是政府所不能承擔的。所以,中央銀行不能順利地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決定基礎貨幣量。在再貼現的運用上,中央銀行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提高再貼現率雖可遏制商業銀行的貸款需求,但它卻不能阻止商業銀行向貼現窗口尋求基礎貨幣的補充。中央銀行從理論上講,擁有拒絕提供貼現的權力,但這種拒絕不僅會形成沉重的政治壓力,甚至可能危及銀行系統的流動性。
(3)負債管理使基礎貨幣自給。莫爾指出,60年代開始的金融創新,使商業銀行可以直接在金融市場上籌集資金,而無需等待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注入。商業銀行已由原來的資產管理轉向負債管理,其主要資金來源已由原來的吸引存款為主轉變為直接在金融市場上發行融資工具,歐洲美元市場的發展更加方便了商業銀行從國際市場上籌集所需的資金。由于一家企業往往與多家銀行建立業務關系,這樣,處于激烈競爭環境下的商業銀行,為保持與客戶的穩定關系,只能隨時發行可上市的存款憑證來滿足企業的貨幣需求。由于所有可上市的金融工具幾乎都不受中央銀行直接控制,這就使商業銀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不依賴中央銀行。
(4)銀行角色轉換傳導的內生性。莫爾把金融市場分成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前者是商業銀行籌集資金的市場,后者是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市場。在批發市場上,商業銀行是貸款條件的接受者和貸款數量的決定者,而在零售市場上,商業銀行則是貸款條件的決定者和貸款數量的接受者。這就是說,公眾在零售市場上對于資金的需求將通過商業銀行直接傳導至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批發市場予以滿足,貨幣供給因而由貨幣需求決定。
此外,莫爾還否定貨幣乘數的意義,認為它不能解釋創造貨幣過程中的因素及其創造的過程,以往的貨幣供給等于基礎貨幣乘以乘數的等式僅僅是對現象的描述,而不是對現象的解釋。政府無法控制信用貨幣的供給。
五、對內生性貨幣供給理論的評價
從以上對貨幣供給內生論的介紹可以看出,它在對非銀行金融機構及其金融資產的作用、中央銀行對政治壓力的屈從、商業銀行對負債管理的重要性方面的強調有過頭之嫌,但它畢竟對傳統的貨幣經濟理論作出了很大貢獻。
在貨幣控制上,不管是凱恩斯主義逆風向而動的相機抉擇,還是貨幣主義不變增長率的固定規則,甚至理性預期學派的貨幣政策無效論,都以貨幣供給的外生性作為其理論前提。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金融創新浪潮,使得傳統的貨幣定義日益模糊,除商業銀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機構在信用創造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這樣,就使建立在傳統外生性貨幣供給理論之上的貨幣控制的效果大打折扣。貨幣供給的內生論無疑使我們對此類問題的觀察有了一個新的視角。它使得貨幣當局在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時,要注意對公眾貨幣需求的預測,研究影響貨幣乘數變動的因素。為提高貨幣政策的效果和精準度,中央銀行還應采取措施合理引導公眾預期,使之朝著合乎政策當局意愿的方向發展。中央銀行也不應僅僅是對商業銀行和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而要注意對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整個金融體系所創造的信用規模的控制。
我國過去在信貸規模控制下存在的“倒逼機制”以及1994年由于外匯儲備規模急劇膨脹而導致的貨幣供給量激增都是內生性的表現形式。筆者曾撰文對我國貨幣供給的內生性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我國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的控制要受制于經濟增長、外貿等因素的變動。隨著我國經濟貨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金融資產種類的增多以及貨幣需求的變動都會加劇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加劇的經濟條件下,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動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將更為明顯。這是中央銀行在實施貨幣政策時所必須認真對待的。
【參考文獻】
1.陳觀烈著,《貨幣金融世界經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胡海鷗著,《中國貨幣供給機制轉軌機制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一)貨幣的演變及其意義
在商品經濟中,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質是不變的,但貨幣的形式卻隨著生產和交換的發展而不斷地演變。翻開貨幣發展的歷史,我們會看到:1.實物貨幣。是人類最早的貨幣形態。各種商品如米、布、木材、貝殼、家畜等,都曾在不同時期內扮演過貨幣的角色。2.金屬貨幣。其形態有一個從稱量貨幣到鑄幣的過程,在質地上有一個從賤金屬到貴金屬的轉變過程。鑄幣的產生,是人類貨幣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打上官方烙印的金屬才能成為貨幣,貴金屬壟斷了貨幣的地位。3.代用貨幣。是在貴金屬貨幣流通的制度下,代替金屬貨幣流通的貨幣符號——紙幣,是貨幣形式的飛躍。4.信用貨幣。即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憑證。如商業票據、現鈔和支票完全依靠政府信用和銀行信用而流通。5.網絡貨幣的出現。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電子商務的出現,電子支付手段應運而生。借助于電子信息網絡技術而產生的電子貨幣、數字貨幣統稱為網絡貨幣。網絡貨幣將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日益發展及其在金融業和商品交換過程中的廣泛應用而不斷發展,尤其是在網絡銀行出現后,網絡貨幣將成為一種重要的貨幣形式而發揮其在商品經濟活動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未來的網絡時代中,網絡銀行將使貨幣變為一串我們永遠不可以見到實物的數字。在貨幣的演變過程中,貨幣越來越輕,越來越虛化。
隨著貨幣形式的進一步演變及網絡貨幣的出現,貨幣的本質也越來越清楚地呈現出來。貨幣的本質純價值體是在社會交換過程和流通過程中被提煉、凈化出來的,正如馬克思所說:“流通成了巨大的社會蒸餾器,一切東西拋到里面去,再出來時都成為貨幣的結晶。”馬克思正確地意識到貨幣的本質是價值體,但是他還沒有能夠把它從金幣的物質價值體中進一步提煉出來。這是歷史的局限性所致。經過第二次和第三次技術革命,“社會蒸餾器”借助于電力推動和印刷技術的進步,終于將貨幣價值體從幣材的物質價值體中分離出來,提煉到紙幣的形式。就紙幣來說,盡管它還有幣材價值體,但人們已經清楚地看到這兩個完全可以成為分離之物了。用最新信息技術裝備起來的現代化“社會蒸餾器”,進一步蒸發提煉得到幾乎完全透明的純價值體——數字貨幣、電子貨幣。現在人們終于可以清楚地看到了貨幣的本質就是從一切商品價值體中提煉出來的純價值體,人類同質量勞動的結晶體。
(二)網絡銀行條件下,網絡貨幣對傳統貨幣理論提出了挑戰
伴隨著貨幣發生的根本變化,一些與貨幣有關的諸如貨幣理論、貨幣政策以及諸如通貨膨脹之類的傳統經濟概念都將發生重大變化。
一是數字貨幣、電子貨幣使傳統的貨幣理論體系受到了沖擊。傳統的貨幣理論體系將貨幣等同于商品或實物資產,所以貨幣應該有價格。其實,貨幣本身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樣具有惟一的價格,它的價格表現為與無窮種類的商品以及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此傳統理論認為貨幣金融體制嚴格受法律限制和政府管理,貨幣是法律的產物,但在網絡貨幣時代,電子貨幣、數字貨幣不再具有商品或實物形態,不過它本身作為一種純價值體,可和其他商品相交換,它的價格是它與無窮類商品之間的兌換比例,這因此又回到了物質直接交換時期,但這不是歷史的單純復歸,而是貨幣的一種更高形態,而且或許是終結形態。另外,由于網絡貨幣——電子貨幣、數字貨幣是一種純價值體,它發揮的作用是完全自發的,而不像現行的紙幣制度,貨幣的發行流通必須依靠國家強制力。
二是網絡貨幣將促使貨幣結構和貨幣內涵有所改變。在金融電子化的推動下,貨幣出現了新的形態,如信用卡、電子貨幣等,這些都是新貨幣形態產生的前奏,這是一種依托全球和網絡銀行產生的虛擬的無貨幣實體的數字符號。網絡貨幣是貨幣在計算機網絡中的存在形式。網絡貨幣隨著網絡銀行產生而產生,隨著網絡銀行的發展而發展。將對傳統的貨幣結構和貨幣內涵產生深遠影響,甚至某種意義上改變其意義。其一,網絡貨幣將部分替代流通中貨幣的作用使得傳統的貨幣定義特別是基礎貨幣的定義受到了挑戰,基礎貨幣通常是指創造存款貨幣作用的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與流通在銀行體系之外的通貨這兩者的總和。而網絡貨幣的出現,使貨幣實物形態虛擬化,商業銀行自己實現了部分貨幣發行,在實質上部分弱化了中央銀行壟斷發行貨幣的特權;其二,網絡貨幣對流通中部分通貨的替代作用,使得傳統意義的基礎貨幣的作用受到影響,商業銀行作為直接貨幣供給,其進行創造存款貨幣的存貸活動,提供貨幣供給的數量,都建立在基礎貨幣上,基礎貨幣及其增減變化直接決定著商業銀行準備金的增減,從而決定著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數量。而網絡貨幣對流通中通貨的替代作用使得這種能量減弱,再加上網絡貨幣是商業銀行自發地創造的,且具有快速的瞬息萬變的特點和頗具信用風險,也使得網絡貨幣創造貨幣能力與傳統的存款貨幣能力不同。
綜合性醫院一般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于一體,大型精密設備和儀器數量多、價值高,基建工程規模大,而貨幣資金(包括現金、各種存款及其他貨幣資金)是醫院資產中流動性最強、風險最高的一種資產,貨幣資金管理的過程就是在現金的流動性與收益性之間進行權衡選擇的過程,其目的是在保證企業經營活動現金需要的同時,降低企業閑置的現金數量,提高資金收益率[1]。它的增減變動貫穿經濟活動全過程,和醫院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如何做好貨幣資金的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一、強化貨幣資金預算管理
貨幣資金預算是財務管理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工具。完整的貨幣資金預算包括貨幣資金的收入、貨幣資金支出、貨幣資金的余缺以及貨幣資金的籌集等。貨幣資金的預算編制,必須充分考慮醫院的實際情況、資金狀況及發展前景,科學安排資金投向和投量;調整不合理的支出結構,實現醫療資源的科學配置[2];具體實施過程中,貨幣資金的支付全部實行預算管理,只有納入預算的項目,才能支付貨幣資金。對不必上的項目,堅決從預算編制的源頭上壓下來,以避免重復、閑置和浪費。貨幣資金的預算制度,是醫院組織整個財務活動的運行、控制醫院日常貨幣資金流動的有效依據,也是評價醫院對貨幣資金管理成績的考核標準和重要手段,增加了資金運行的透明度。因此,醫院可充分利用資金,從制度上、管理上防止擠占和挪用的現象產生。
二、完善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
完善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規范會計行為,要依據《會計法》、《醫院會計制度》的規定和要求,建立健全包含內部稽核制度、內部牽制制度、內部審計監督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較為完整的醫院內控系統,理順財務管理關系,醫院領導要建立嚴格的資金授權批準制度,審批權限、審批程序、審批人員的責任要明確,嚴格執行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制度,以達到相互牽制、相互監督的作用。對重要貨幣資金支付業務,應當集體決策和審批,并建立責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貨幣資金被貪污、侵占、挪用,以此確保資金流通的安全和完整。
三、落實崗位責任制,做好本職工作
醫院會計崗位設置按工作職責的不同,分為出納崗位、稽核崗位、制證崗位、報表分析崗位、成本核算崗位等,然而任何一項程序和制度無論它如何完善,總是由人來完成的。大中型醫院的出納崗位設置更為細致(至少在兩人),出納工作擔負著醫院貨幣資金的收付結存情況的核算職能,發揮著對財務管理的重要作用[3],而這些任務的完成是置身于整個經濟活動的大環境之中的,是和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轉相聯系的。只要這個單位發生經濟活動,就必然要求出納員與之發生經濟關系,并且直接參與經濟活動的全過程。根據醫院具體情況,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控制:
1.貨幣資金收入的管理。醫院日常的貨幣資金來源于門診收入、住院收入、其他收入、以及病人預交款、往來款項、財政補助收入及專項資金撥入。收入業務是否正確,大小寫金額是否一致,手續是否完備,主要涉及收費處的會計人員辦理的每筆業務是否經專人審核及時入賬、賬實相符,現金或支票送存銀行情況及銀行收賬情況,有無套取現金等偷梁換柱的情形發生。
2.貨幣資金支出業務的管理。支付貨幣資金必須符合規定的范圍和用途,不準白條抵庫和公款私借,必須依據《會計法》及醫院各項規章制度的開支標準對每筆財務開支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審核把關,嚴格履行審批手續后才能付款,嚴格控制不合理不合法超標準的開支及虛假冒領的現象發生,不得推卸責任。辦理付款業務需兩人核對簽字認可才行。不得坐支現金、簽發空頭支票。印章及支票分開保管,分清責任,相互牽制和監督,嚴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項所需的全部印章。
3.貨幣資金庫存及賬務管理。加強對貨幣資金、會計憑證、原始的管理,要依法建帳,及時登記現金日記帳和銀行存款日記帳,做到日清月結,并經常與會計核對帳目。財務部門負責人應采取突擊抽查的辦法清查庫存現金,以防臨時抵補湊數,搪塞漏洞,如發現差錯,要及時查明情況和原因。嚴禁私設賬外賬和“小金庫”。出納人員每月至少進行一次單位與銀行的對賬,對于未達賬項,要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并使未達帳項在下期銀行對賬單中得到證實。
4.重視刷卡結算醫療費用的管理。醫院為了方便病人就醫,減少病人及病人家屬攜帶大量現金的不便,增加了POS刷卡結算業務,此項業務是通過銀行提供的結算工具——POS機,辦理銀行卡的(刷卡)結算業務,達到現金收付的目的。銀聯刷卡結算憑借其快捷、方便、安全的特點,逐漸成為一種與現金結算并列的方式。隨著業務的增加,工作量的加大,如何管好用好這部分資金十分重要。首先,刷卡結算事宜辦妥,確認無誤后必須由病人(持卡人)在打印出的一式兩聯憑據上簽字確認后,給病人一聯,另一聯(存根聯)隨記賬憑證一并入賬,同時經辦人員也必須簽字認可。其次,出納人員根據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按卡號逐筆登記明細賬,月末根據銀聯卡部打印出的明細賬目進行核對,未達賬項及時清查,和銀行存款明細賬同等管理。
四、內外監督,優化管理
實行貨幣資金的統一核算、統一管理,根據情況的變化和出現的問題,并對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時修正或建立新的內部控制制度,離不開醫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財務部門負責人的嚴格把關和會計人員的積極配合,只有醫院內部各級人員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加強各環節的預防控制,才能保證醫院業務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另外,要強化外部監督,加強同上級主管部門彼此間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報,建立有效的監督激勵機制,保證內控制度能有效地發揮作用。衛生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應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醫院內部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和考核,醫院也可聘請中介機構或相關專業人員對醫院內控制度的建立及有效實施進行評價,看醫院內控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遵循,執行中有何成績,出了什么問題,并予以獎勵和懲罰,做到壓力和動力相結合,最終達到內部控制的目的。
隨著醫藥衛生改革的不斷深化,醫院實行企業化運作,提高醫院經濟管理水平,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是醫院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加強醫院內部貨幣資金的控制在現代醫院管理中將顯得越來越重要。
眾所周知,貨幣局制度有兩項基本原則:一是本國貨幣匯率釘住一種作為基準的外國貨幣,二是所發行的貨幣保證完全以外匯儲備作后盾。貨幣局制度的優勢主要在于相對穩定的匯率有助于穩定投資者的信心,保持國際貿易的穩定發展。另外,一些通脹嚴重的國家和地區則通過實行貨幣局制度來控制居高不下的惡性通脹,穩定幣值,恢復經濟。但與中央銀行制度相比,貨幣局制度有其自身的不足。一是政府不能控制貨幣發行量和利率,利率由基準貨幣發行國制定,貨幣總量取決于收支平衡及銀行體系中的貨幣乘數。因此,在制定貨幣信貸政策方面,貨幣局制度的自由度要比中央銀行制度小得多。二是政府不能利用匯率來調整外來因素對本國經濟的影響(如進口價格的上漲,資本流通的轉移等),而只能調整國內的一些實際經濟變量(如工資、商品價格等),從而造成經濟的波動。三是正統的貨幣局制度不會像傳統的中央銀行制度那樣,通過向政府和商業銀行借款發放貨幣,充當“最后貸款人”的角色。
阿根廷的《自由兌換法》把匯率固定為1比索兌換1美元,中央銀行用外匯、黃金和其他外國證券擔保每1比索的發行,保證兩種貨幣可自由兌換。因此,這是一種嚴格的貨幣局制度。《自由兌換法》的實施抑制了惡性通脹,穩定了阿根廷經濟,投資和貿易的持續增加實現了1991~1994年的經濟連續增長。阿根廷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從20世紀80年代的年均-1.2%增至20世紀90年代的年均4%以上。然而,貨幣局制度本身的弊病不久就受到來自內外兩個方面的挑戰,使阿根廷經濟陷入困境。
從外部看,國際環境的持續變化導致匯率高估。進入90年代,美國出現了戰后最長時期的經濟繁榮,受美國緊縮銀根的影響,美元不斷升值;受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1999年巴西金融動蕩的影響,阿根廷主要貿易伙伴國對美元的匯率都有較大幅度的上升(貶值),阿根廷比索對美元高估的情況日益嚴重,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但貨幣局制度不允許阿根廷通過調整匯率來改變國際收支狀況。
從內部看,由于國際收支逆差在貨幣局制度下對經濟產生的沖擊,需要通過對國內實質經濟變量的調整(如降低工資和物價等)來加以化解,然而,阿根廷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大大降低了其內部調整的能力。
梅內姆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結構改革造成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消失,不同形式的失業不斷增加,到1995年,勞動力中登記的“公開失業”率達到18.6%。由此可見,盡管經濟增長了,收入分配差距卻在不斷加大。1974年最富的10%的人口得到國民總收入的28.2%,最窮的10%的人口只得到總收入的2.3%;到1997年,上述兩個指數已變成37.1%和1.6%。1974年約有7.7%的家庭處于“貧困”之列,1996年這一比重已升至20%。其結果是,工資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國內的需求由非工資的高收入階層所決定,因而生產活動越來越重視高收入階層的需求,造成“關鍵性增長部門”主要生產“奢侈品”,因此,物價非但沒有降低反而不斷上升。顯然,國內的結構調整并沒有造就一個富有彈性的勞動力市場和彈性的物價。換言之,當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阿根廷難以通過國內緊縮來實現收支平衡。
貨幣局制度與債務危機
事實上,在經過1991~1994年的經濟增長后,受墨西哥金融危機的影響,從1995年第2季度起,阿根廷經濟即出現了負增長。在貨幣局制度下,由于失去了貨幣政策手段,而新自由主義改革又使政府難以通過國內緊縮來實現收支平衡,所以,當經濟出現衰退和失業率上升時,財政政策就成為阿根廷政府的惟一選擇。財政支出大幅度增加的結果是赤字不斷上升,加之受外部沖擊的影響,比索幣值被高估,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因此,通過舉借外債彌補赤字成為必然的政策選擇。
而要取得國外資金的支持必須制定嚴格的財政制度,保證獲得國內財政的盈余來償還債務。為此,梅內姆政府采取了減少以前用于諸如教育、醫療和住房等的公共開支的專門基金,增加稅收,舉借新債,延期償還債務,進一步出賣國有資產等措施。事實上,從梅內姆政府上臺推行結構調整計劃到1993年年底,阿根廷政府獲得的私有化收入達150億美元。1995年連任后,梅內姆政府進一步出售國有資產以融通資金,如對幾個核電站和許多省一級國營企業(如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配電站等)實行私有化,阿根廷最大的幾家私人銀行也被外國銀行兼并和收購。通過私有化而獲得的大量財力使外債償還成為可能,幾家最有名的國際投資評估公司明顯地降低了阿根廷投資風險系數,其結果是恢復了投資者的信心,增加了對阿根廷的投資。阿根廷政府得以維持《自由兌換法》確定的比索與美元的固定匯率并在國際資本市場大量發行債券。從而在阿根廷形成了一種畸形的貨幣融通模式:通過私有化換取的資金維持貨幣局制度,通過維持貨幣局制度向國際社會舉借外債。這一模式會發生斷裂:當國有資產出售殆盡時,當積累的外債產生過高的風險時,將發生信用危機。
從1996年第2季度開始,阿根廷經濟恢復增長,但經濟恢復增長的背后卻是經濟結構的進一步惡化,經常項目赤字從1995年的24億美元擴大到1996年的40億美元,經濟逐漸滑入依靠發行債務拉動增長的軌道。更為嚴重的是,債務不斷積累也促使國內利率上升,貸款利率從1997年的9.24%上升到2000年的11.09%。一方面,融資成本的提高降低了國內投資,尤其使中小企業大受影響;另一方面,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日趨下降,國際收支逆差的局面難以扭轉,導致惡性循環。隨著債務不斷增加,外匯儲備日益下降,阿根廷政府的信譽開始受到懷疑,國際投機者也接踵而至。
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及1999年巴西金融動蕩的外部沖擊的影響,阿根廷經濟再次步入衰退,1999~2000年財政赤字明顯增加,到2001年,阿根廷的外債已達1400億美元。
2001年上半年,由于經濟惡化、稅收減少和債務纏身等多種原因,阿根廷政府實際上已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政府工作人員的工資,不得已在7月11日推出了“零財政赤字計劃”,即大幅度緊縮開支,削減工資和養老金,減少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及擴大稅源。計劃一出籠就遭到反對黨、工會及企業家組織的強烈反對,證券市場發生空前規模的動蕩,主要股票指數和公共債券價格暴跌,國家風險指數猛升至1700點以上,資金大量外流,國際儲備和銀行儲蓄嚴重下降,金融危機爆發。
貨幣局制度的最后崩潰及啟示
2001年8月,阿根廷金融危機進一步加深,資本市場幾近崩潰。8月2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阿根廷應急追加80億美元貸款,金融市場暫時趨于穩定,但作為交換條件,阿根廷承諾將嚴格執行“零財政赤字計劃”。此后,金融市場一直動蕩不安,市場普遍預期比索將貶值,人們排起長隊擠兌銀行存款。當10月底政府計劃與債權銀行談判重新安排1280億美元巨額債務的消息傳出后,金融市場再次出現劇烈動蕩。11月主要股指梅爾瓦指數下挫至200點左右;國家風險指數大幅飆升,很快突破4000點大關;政府發行的債券價格一路下滑;外資紛紛抽逃。據報道,僅11月30日1天,全國就有7億美元流往境外。由于阿根廷的預算赤字沒有達到以前確定的目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1月拒絕向阿根廷提供13億美元的貸款。
此時的阿根廷政府可以說內無籌資良策,外無國際援助,面對洶涌而至的擠兌風潮,不得已于12月3日采取限制取款和限制外匯出境的最嚴厲緊急措施。這一措施一出臺,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政治沖突加劇。12月18日,反對經濟緊縮的游行變為一場暴亂,并造成7人死亡,經濟部長卡瓦略被迫辭職,總統德拉魯阿也旋即被迫下臺。此后在短短半個多月的時間換了5位總統。2002年1月2日第5位總統杜阿爾德宣誓就職。面對比索貶值的強大壓力,杜阿爾德總統宣布放棄已實施11年之久的貨幣局制度。
阿根廷貨幣局制度的崩潰帶給人們的啟示是深刻的。
貨幣局制度首先是一種極其嚴格的貨幣發行制度,這使阿根廷擺脫了多年來惡性通脹的困擾;同時,它又是一種極端的固定匯率制度,從而為阿根廷貨幣建立起國際信譽,鼓勵了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的發展。由于上述特點,它被梅內姆政府用作推行新自由主義結構改革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說,貨幣局制度在阿根廷更多地被用來穩定金融市場信心和爭取國際融資,以便繼續推動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的結構改革。然而,結構改革造成了生產與消費脫節、中小企業消失、失業工人增加、社會福利下降等內部失衡問題;在國際上又遭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出口下降。當內外失衡的沖擊同時出現時,貨幣局制度缺乏應對沖擊的靈活調整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由此造成阿根廷喪失了經濟自我恢復的能力,結果只能借債度日。
由此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究竟貨幣局制度應為結構改革的失敗負責還是結構改革“葬送”了貨幣局制度?如果說貨幣局制度應為結構改革失敗負責,那就突出了貨幣局制度的缺陷;而如果說結構改革應為貨幣局制度的崩潰負責,那就等于說阿根廷經濟改革的根本方向是錯誤的。顯然這是一個規范判斷問題,本文對此不予討論。那么,剩下的問題就是: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面對國內結構改革應怎樣選擇它的匯率制度?
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指出,國際貨幣體系存在“三元悖論”,即國際貨幣體系的構建旨在達到下述3個目標:(1)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adjustment);(2)匯率的穩定性(confidence);(3)資本的完全流動性(liquidity)。而這3個目標從理論上講只能同時實現兩個,3個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在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歷程中,三角形的3條邊所代表的不同的國際貨幣體系安排都曾經在現實中實施過。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國獲得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制;而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雖然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匯率的穩定性不復存在。貨幣局制度和歷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選擇匯率的穩定性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實踐證明,國際資本市場對發達國家的信心較大,因而西方發達國家對匯率不穩定的承受能力較大。但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國際資本市場對發展中國家信心不足,結果往往造成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在資本外逃的壓力下過度貶值。因此,克魯格曼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三中擇二,應選擇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而放棄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
筆者認為,克魯格曼的建議是中肯的,因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與匯率的穩定性是至關重要的。前者可使發展中國家具有更靈活的宏觀調控手段,后者則保證貿易與投資的穩定。在當前國際投機資本流動性極高的環境下,對資本流動實行管制是十分必要的。上述貨幣制度組合有利于發展中國家推行結構改革。長期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在向發展中國家施加壓力,迫使其取消資本管制和開放資本項目。新自由主義也宣稱取消管制和允許資本自由流動有利于吸引外資,加快經濟增長。但事實是,發展中國家因而更容易遭受國際資本投機的攻擊,進而發生金融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和阿根廷金融危機就是例證。因此,發展中國家在開放資本項目問題上應慎之又慎,避免落入“華盛頓共識”的圈套。
【參考文獻】
1.宋曉平:《1997年阿根廷經濟進一步恢復并獲得快速增長》,載《拉丁美洲研究》1998年第2期。
2.仇海華:《論發展中國家匯率制度選擇困境》,載《國際金融研究》1999年第6期。
3.江時學:《21世紀拉美經濟面臨的挑戰》,載《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6期。
4.宋曉平:《阿根廷經濟政治形勢述評》,載《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2期。
1998年以來,針對國內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國內消費需求疲軟以及出現了通貨緊縮等突出問題,中央政府持續地適當地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等擴張性貨幣政策。這些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000年市場物價漸漸轉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4%,改變了1998年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分項目看服務項目上漲14.2%,居住上漲4.8%,食品除水產品﹑蔬菜價格上漲外,其他繼續下降。2001年1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升0.7%,比去年同期高0.6個百分點,呈現出平穩并略有上升的勢頭。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繼續小幅上漲,一季度累計上漲3.5個百分點,糧食價格總體比較穩定,服務類項目調價已基本到位。但另一方面,分地區的居民消費價格上升不平衡,食品﹑衣著類商品價格繼續低位運行。工業消費品價格穩中趨降。4月份,衣著價格水平與上月持平,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價格﹑醫療保健﹑個人用品價格分別比上月下降0.3%﹑0.1%①。全年物價水平上升勢頭不強勁,通貨緊縮仍然存在,中國經濟增長仍然面臨著需求不足的約束。總體來講,貨幣政策收效甚微,沒有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
一、貨幣政策有效的條件
實現貨幣政策的有效是各國中央銀行力求實現的目標,而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關,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靈敏有效是貨幣政策有效的基礎。下面便從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方面分析貨幣政策有效的條件。
理論上來講中央銀行從操作貨幣政策工具到對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產生影響的過程由三個階段構成。第一階段是影響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即基礎貨幣和短期利率;第二階段通過操作目標的變動影響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即貨幣供應量和長期利率;第三階段是通過中間目標的變動影響最終目標,即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這個傳導機制可用圖1說明。
圖1
從圖1貨幣政策的傳導過程來看,貨幣傳導機制實際上分屬于金融領域和實體經濟領域。中央銀行通過金融工具影響中介目標繼而影響金融市場的融資條件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放款行為,并通過他們的變動繼而影響到實體經濟領域即引起企業和居民資產結構的調整以及投資和消費的變化,從而改變整個社會的產出和價格。其中,企業和居民的行為是貨幣政策傳導的經濟基礎,是決定性因素;金融機構行為是影響貨幣政策傳導的中間環節,也是關鍵環節;金融市場建設和中央銀行是影響貨幣政策傳導的市場基礎和政策因素。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對這四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首先,要求央行比較強大,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在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下,能有效地將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聯系起來,并能引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放款業務;其二,在金融市場方面,要求一個市場容量大、信息傳遞快、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躍持續的貨幣市場和一個規模較大、競爭充分、市場一體化程度高、運作效率高、市場預期良好的資本市場,要有比較完善的金融機制;其三,在金融機構方面,要求商業銀行等商業性金融機構作為金融企業真正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成本為約束,以客戶為中心。其四,在微觀經濟主體方面,要求工商企業是真正獨立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居民個人具備較成熟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
二、貨幣政策微效的原因
隨著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改革,我國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中介目標--最終目標”的間接傳導機制和“中央銀行—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企業居民戶”的間接傳導體系。但在中央銀行、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微觀經濟主體層面上的存在的諸種障礙卻導致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微效。
(一)中央銀行層面上的障礙
中央銀行是唯一代表國家進行金融控制和管理的特殊金融機構,是有銀行特征的國家機關,是國家的銀行、銀行的銀行、發行的銀行、管理的銀行。它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來傳導貨幣政策。
1、存款準備金。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改變金融機構的準備金數量和貨幣擴張乘數,從而達到控制金融機構的信用創造能力和貨幣供應量的目的。自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改革了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將法定準備金賬戶的備付金賬戶合并為法定準備金賬戶。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從13%降低到8%,再到目前的6%②。
2、公開市場操作。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用以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量。1999年,中國基礎貨幣的主要供應渠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公開市場操作成為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的主渠道。全年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凈投放基礎貨幣1920個億,占全年基礎貨幣投放的52%②。
3、再貼現機制。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和規定貼現條件來影響市場利率和貨幣供給和需求。從1998年3月起再貼現利率成為獨立的利率體系,不再繼續與同期再貸款利率掛鉤。同時下調再貼現利率并延長再貼現最長期限。1999年,中央銀行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再貼現業務管理的通知》,進一步改進了再貼現業務的方式,擴大其范圍,使年末余額達500億,增長51%②。
三大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雖然很大,貨幣供應量的增幅也較高,但其實際效果卻遠遠低于預期水平。貨幣政策傳導在中央銀行層面上遇到的障礙主要是我國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但同時實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場化。我國雖然放開了同業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和票據貼現利率,逐步擴大貸款利率波動幅度,但是我國仍然是以管制利率為主的國家,包括存、貸款利率在內的多種利率仍由中央銀行代表政府制定,影響了利率對資源配置的結構調整作用。從我國目前來看,按照風險收益對稱原則,中小企業和某些大企業的高風險業務貸款利率應偏高,但由于利率管制必然造成了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惜貸”現象,同時,政策性的偏向導致資金高度集中于國有大企業,這成了不良資產上升和經營風險加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利率管制的另一個后果便是使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難以發揮作用,影響了貨幣政策信號的傳導。此外,在公開市場上,由于資金寬松導致央行收回資金容易,投放資金困難;在外匯市場上,外匯儲備受貿易逆差影響和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政策約束,央行只能被動地買賣外匯,銀行結售匯差構成了央行在外匯市場上的數量限制,導致公開市場操作對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機制作用難以發揮。
(二)金融市場層面上的障礙
1、貨幣市場。1984年,我國建立同業拆借市場標志著貨幣市場的起步。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統一規范的貨幣市場格局,但總體來講仍不成熟,缺乏足夠的中介機構和市場參與者,交易品種或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創新滯后,貨幣市場缺乏流動性,地區分割的銀行間分隔嚴重,交易不活躍,貨幣政策傳導缺乏廣度,低速低效。貨幣市場業務主要集中于同業拆借市場和債券回購市場,而這兩個市場交易量不夠大,無法大量吞吐證券,限制了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繼而影響了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幅度。票據市場上由于社會信用機制不健全,商業票據使用不廣泛,再加上票據數量有限,主要是銀行承兌匯票,基本沒有商業承兌匯票,再貼現始終未形成規模,影響了再貼現政策工具的實施力度和廣度。
2、股票市場。中國股市的投機性強,長期沒有退出機制,其股指變動與經濟走勢呈現出明顯的異動狀態,股市泡沫膨脹,股票價格難以產生財富效應,隔斷了相應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3、債券市場。債券市場特別是國債市場上種類不多使公開市場缺乏載體,另一方面交易不旺,以調控基礎貨幣為目的的公開市場業務缺乏交易基礎,嚴重阻礙了貨幣政策工具作用的發揮。
由上可見,貨幣政策的傳導路徑由于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不成熟而顯得過窄。
(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層面上的障礙
商業銀行是依法接受活期存款,主要為工商企業和其他客戶提供短期貸款并從事短期投資的金融機構。它最大的特征便是具有以派生存款方式創造和收縮存款貨幣的能力。在我國,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尚未發展到成熟階段,利率并未完全市場化,使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缺乏必要的條件,以至收效甚微。央行只能采取貼現率、窗口指導、利率管制等其他調控工具,這就使商業銀行的行為對貨幣政策的效力具有更大的作用。在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占有全部金融機構80%以上的資產和負債,因而商業銀行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反應程度便成為貨幣傳導機制上的關鍵。目前來講,在商業銀行層面存在的傳導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商業銀行的壟斷性。中國政府通過存貸款利率、限制競爭、限制資產等一系列金融約束政策,為國有商業銀行創造了“特許權價值”的租金機會,維持了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貨幣政策由工、農、中、建四大商業銀行的行為所左右。他們之間的競爭并不充分屬于寡頭競爭模式,在一些事情上容易形成一致的默契和行動,很可能與貨幣政策方向不一致。另一方面,四大商行對中央銀行貸款的依賴程度下降,使中央銀行很難通過調低再貼現率和再貸款利率來刺激商業銀行的融資欲望及活動。
2、商業銀行有風險約束,而無利潤約束。理論上講,商業銀行屬于金融企業,應該根據收益性、流動性和安全性三性來經營業務尋求最佳組合。在我國,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因素造成了商業銀行有風險約束,卻無利潤約束。
第一,風險約束。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由于金融體制改革滯后,導致商業銀行積累了高比例的不良資產,銀行貸款回收比較困難,貸款周轉速度慢,經營風險大幅上升,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監管下,風險防范意識和措施大為增強。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中央銀行多次下調利率和準備金率,降低商業銀行的融資和貸款成本,商業銀行也不愿意增加貸款,而是根據自身對經濟狀況的估計和判斷,調節自身放款行為,從而改變了貨幣派生機制,影響了信用創造和貨幣供給。一方面,商業銀行對風險較大的中小企業采取“慎貸”、“惜貸”,即使有較好的項目也放棄掉。對信貸人員普遍實行貸款終身責任制,讓信貸人員對新增貸款負有100%收貸收息責任,一旦出現貸款逾期,便要求工作人員下崗清收,導致信貸人員產生故意不發放貸款的傾向;另一方面導致大量資金偏向信用較好的大城市、大企業,有悖于我國貨幣政策的多元化導向。大企業貸款過度集中,資金閑置,中小企業卻資金嚴重不足,大大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同時加劇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過度集中,使不良貸款比率呈上升趨勢,造成傳導機制在商業銀行層面上的惡性循環。此外,由于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相對企業貸款而言,收益穩定且風險小,被商業銀行視為優質資產,不愿,從而限制了中央銀行大規模吞吐債券,嚴重影響了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效果。
第二,無利潤約束。我國國有銀行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因此,商業銀行在國債市場上壓低價格購入大量國債;存款充足時,并不急于擴大貸款業務,在目前信貸風險較大時表現猶為突出,寧可把資金放在央行備付金上,分行不計成本吸收存款,形成“重存款,輕貸款”傾向。存款、貸款和資金結算為商業銀行三大傳統業務,其中存款為主要資金來源,貸款為資金的主要運用渠道和主要利潤來源。在目前通貨緊縮,央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宏觀環境下和商行本身不良貸款居高不下的現實下,商行重視貸款營銷,擴展優質貸款業務,進行金融工具創新,改善金融服務將起到更大作用。但商業銀行卻似乎把存款業務作為主要工作。自身而言,仍然是大柜臺、小市場的人力資源配制方式;將發放貸款和開展中間業務視為爭攬存款的手段;對信貸人員實行權責不對稱的貸款終身責任制,缺乏貸款營銷激勵機制;金融工具單一;負債品種和資產品種單一;對貸款采取機械的審批方式;對大中小企業貸款申請的審貸模式相同,從貸款申請、審貸員審查、基層行審查、上級行貸審會審查、抵押、擔保、公證到貸款到位經過十幾道手續,歷時一周到幾個月,有悖于中小企業數量少、周轉快、頻率高的資金需求特點。以上都導致貨幣政策傳導速度下降,信號減弱甚至失真。
商業銀行之有風險約束,而無利潤約束導致了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投資的主渠道不暢,同時造成對冗員、機構臃腫、低效的容忍,人為地增加了貨幣政策的傳導環節,降低了貨幣政策的傳導速度,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效果。
3、商業銀行的集權管理。商業銀行系統內隨著一級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管理權限過于集中,極大地削弱了基層商業銀行的業務拓展能力,遏制了基層商行發放貸款的積極性。商業銀行集中管理權限的主要方式有:以經濟手段或管理手段上收信貸資金,采取拉大上存資金和上貸資金利率差距的方法,迫使基層行資金上存,限制基層行資金運用,嚴格限制其貸款規模,基本全部上收基層銀行的貸款權。商業銀行的集權管理一方面不利于商行根據經濟運轉形勢即使調整貸款業務和其他業務,另一方面抑制了金融創新,使貨幣政策在商行內部傳導時就出現信號減弱,再經轉向影響實體經濟領域時,貨幣政策效果進一步打折。
4、商業銀行發展意識不強,傾向于減少或收回貸款。在這種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機制下,盡管央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由于乘數效應的作用導致貨幣供給的多倍緊縮,同時基層商行只注重爭奪已形成的優質客戶,缺乏基本客戶群的戰略意識,不注重與企業建立捆綁關系互相幫助促進企業發展,提高貸款質量和償還率,只看到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和困難,使許多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項目得不到及時的貸款支持,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
而其他的中小金融機構,出現嚴重的信譽不對稱。公眾普遍認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譽高于中小金融機構,將資金高度集中于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使之資金充裕,不需要再貸款甚至返還央行貸款,產生一定的緊縮效用。而中小金融機構雖比較靈活,經營業務較廣,金融工具創新頻繁,但融資道路曲折。同時,1998年后,國內有相當部分中小金融機構出現支付危機甚至資不抵債,有部分信托投資公司和城市信用社以關閉或解散的法律形式實現市場退出。原農村鄉政府部門辦的“農村基金會”要全部清理和撤并。貨幣政策傳導
機制中的機構本身就存在活力不足,使縣及縣以下的經濟活動缺乏活力。
(四)微觀經濟主體層面上的傳導障礙
微觀經濟主體企業、居民個人等是貨幣政策傳導的最終環節。此層次上的障礙綜合表現為企業、居民個人對貨幣政策信號反應遲鈍,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
1、企業方面。一方面由于供給相對過剩,引起物價下降,宏觀經濟環境并不樂觀,企業對市場前景并不看好,非意愿存貨投資增加,投資意愿不強;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國有企業未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缺乏面向市場的研發、營銷和管理機制,產品市場占有率低,盈利條件和償債條件都難以滿足貸款條件。中小企業規模小,資本金不足,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擔保等問題,再加上信息不對稱、銀行的風險約束和無利潤約束,使企業難以獲得間接融資。市場準入限制也使直接融資困難重重。中小企業游離于貨幣政策外,企業難以得到貸款,整個社會投資難以,而這又引起悲觀性的經濟預期,從而形成微觀經濟主體層面上的惡性循環。
2、居民個人方面。從1994年開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醫療社會保險制度、城鎮住房制度以及養老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使居民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了,預期支出上升。這使得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下降,儲蓄傾向提高。對居民消費意向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有59.4%的城鎮消費者由于未來支出預期的增加而增加儲蓄。從儲蓄目的看,仍有59.3%的城鎮消費者是供子女上學,而用于買房、養老和醫療作為儲蓄目的的消費者分別為43.6%、42.6%和41.4%。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制度改革和外部環境的影響使許多企業效益呈現下降趨勢,居民預期收入下降,也加強了儲蓄傾向。
在消費信貸方面,雖然近年來央行相繼出臺了《關于發展個人消費信貸指導意見》、《汽車消費信貸管理辦法》、《個人住宅貸款管理辦法》、和《關于助學貸款管理若干意見的通知》等政策措施,積極推動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但由于傳統生活習慣的影響,居民對消費信貸的認識還存在偏差。調查發現70%③的被調查者認為貸款消費有悖于傳統美德,仍然傾向于通過儲蓄來實現消費升級,阻礙了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另一方面,消費風險即消費品的價格、質量、相應的服務及其可能帶來的效應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消費的機會成本,從而推遲了部分居民對消費品的購買,部分地抵消了貨幣供給增加的消費支出效應,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
三、實現貨幣政策有效的對策
綜上所述,央行的利率管制,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性、風險約束、非利潤約束以及管理權限的高度集中,企業、個人的悲觀性經濟預期等等都成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上的障礙,最終導致貨幣政策收效甚微。為提高貨幣政策效應,需要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企業制度、社會保障體制等的改革,不斷完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1、探尋利率市場化的最佳途徑,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建立起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系。
2、培育參與貨幣市場的中介機構,增加進入貨幣市場交易的交易主體,弱化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影響力及對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的控制,減少或消除市場分割的無效率狀態;加快金融創新,增加貨幣市場的交易品種,擴大貨幣市場的交易方式,從而提高貨幣市場交易工具的流動性和貨幣市場的有效性;加快票據市場的發展,完善票據市場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促使區域性乃至統一的票據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3、證券市場上,改革企業上市的準入條件,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的二板市場和地方及場外市場,建立多層次的證券市場體系;鼓勵金融創新,增加交易品種,從而為公開市場業務提供良好的市場基礎;對股票市場進行科學管理,促使其健康發展,真正發揮“經濟走勢晴雨表”的作用;將債券市場發展為包括各類機構投資者參加的市場,并結合其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以提高運行效率。
4、深化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努力建立“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求平衡、自我發展”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推動商業銀行的股權多元化,使商業銀行真正確立起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從而促使商業銀行加強成本管理與利潤考核;建立風險與收益相對稱的激勵機制,將機構收入和個人收入與銀行的利潤直接聯系起來,提高風險投資的積極性,以發展方式防范和化解風險;適當放權,改善內部管理方式,增強基層銀行的積極性和靈活性。
5、加快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改變經營觀念,真正面向市場進行經營,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和獨立法人,不斷增強其競爭力,從而改變資產負債率過高的現狀。
6、進行配套改革,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改善宏觀經濟運行環境,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從而改善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預期,拉動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
7、努力發展消費信貸,在發展消費信貸機構的基礎上,擴大消費信貸領域,改善信貸服務,增加消費信貸投入。
注釋:
一、國際貨幣臺作的原因:市場溢出和政策溢出
如果我們承認全球化導致各國在貨幣經濟領域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日益加深,那么一國資本市場的異常波動就可能影響和波及國際資本市場,而國際資本市場危機也可能無法充分隔疫而困擾國內資本市場,這通常被稱為市場的“溢出”和“溢入”(MarketSPill-over)。一國貨幣政策也既可能傳遞到也可能受制于它國的貨幣政策,這通常被稱為政策的溢出和溢入(PolicySpill-over)。顯然市場或政策溢出及相關命題都僅對開放經濟體才有意義。鑒于對全球資本市場和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管轄權的歸屬模糊不清,人們試圖通過國際貨幣合作來降低上述溢出效應。
基于“貨幣政策溢出”的國際貨幣合作理論的代表人物有庫珀等。經濟全球化的加深導致只有小型開放經濟才可以基本不考慮政策的溢出效應,而大國在制訂貨幣金融政策時,就不能不事先考慮相互間的政策溢出并進行政策協調。一般認為,政策溢出效應主要通過貿易渠道和資本流動渠道傳遞。以貿易渠道為例,一國緊縮性貨幣政策可能導致進口需求的下降,而其政策溢出則給予其主要貿易伙伴一個外源性需求緊縮;以資本流動渠道為例,一國緊縮性貨幣政策意味著本幣利率上升,而政策溢出則導致向這個國家的資本流動,他國因資本外流而有意外緊縮。庫珀的大致結論是:在開放經濟下如果不考慮貨幣合作,則一國政策效能將大為削弱。此后庫里,列文和維達里斯等(1987)研究了近年浮動匯率制發展歷程后指出,各國力圖確保它們宏觀政策的獨立性可能對世界經濟具有破壞性,溢出效應的存在說明各國可以通過國際貨幣合作來分享合作體系帶來福利增進。富蘭克爾的基本思路是:所謂政策溢出,是指在經濟相互依存不斷加深時,一國的政策行為將影響別國的福利函數,而它國的政策行為同樣將影響本國福利函數的達成,因此各國彼此割裂和相互沖突的貨幣政策是不可取的,必須通過貨幣合作降低整體福利損失,富蘭克爾尤其主張以建立起較大的貨幣區(CurrencyBloc)來作為國際貨幣合作的手段。
基于“資本市場溢出”的國際貨幣合作理論的代表人物歸功于蒙代爾,他分別討論了在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下,資本流動帶來的溢出效應,以及一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搭配問題。目前基于市場溢出的貨幣政策合作大致有以下幾種思路:一是主張國際貨幣合作可以降低市場和匯率的不確定性,即浮動匯率制在確保了各國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同時,并不能完全隔疫資本市場的溢出效應,其頻繁波動反過來將削弱各國貨幣政策的效能,各國讓渡部分貨幣進行合作可以降低外匯市場和匯率的不確定性,并最終使貨幣合作參與者受益;二是主張國際貨幣合作應該有恰當的水平和方式。S.漢和C.瑞因哈特等認為,估計在1992年時,1.7個百分點的利率差才會因溢出效應而引起貨幣市場間的波動,而現在0.7個百分點的利率差即可達到類似效果,甚至股票市場等其它資本市場的溢出效應也在增加,因此各國必須在會計準則、銀行監管、信息披露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國際貨幣合作。可見,各國產生在貨幣領域進行合作的初衷,就在于通過貨幣合作降低政策或市場的溢出效應,并改善本國貨幣政策的效能及資本市場的穩健性。
二、國際貨幣合作的霸權穩定論
基于霸權穩定結構的貨幣合作理論的始作傭者可能是金德爾伯格(P.C.Kindleberger),霸權穩定論(HegemonicStabilityTheory)并非由金氏提出,而是另一位學者克歐亨尼(R.Keohane)提出的,但金德爾伯格首先將其運用到國際貨幣合作領域。在其《1929-1939世界性經濟蕭條》一書中,金氏認為在國際貨幣領域需要一個霸主以杜絕政策或市場溢出效應,霸主的作用不僅僅局限于充當發行世界貨幣和充當全球最后貸款人角色,也應為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發揮作用。但除了霸主和附從者之間以霸權穩定結構維持國際貨幣秩序之外,金氏甚至否認其他形式的國際貨幣合作的有效性。1973年正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際,但金德爾伯格仍然堅稱霸權穩定結構是唯一途徑,實在具有諷刺意義。此后,克拉斯納(S.Krasner)和吉爾芬(R.Gilpin)等對霸權穩定論進行了發展。一般來說,霸權穩定結構必須滿足下列條件:1、關鍵國具有足夠的經濟規模,在國際經濟關系中居于主導地位;2、他國相對于關鍵國地位的明顯遜色和對關鍵國地位的不言自明的普遍默示;3、體系創立伊始關鍵國通貨穩定,且附從國認為其自身貨幣政策相對于關鍵國貨幣政策的從屬性和被動性未對自身利益構成威脅;4、霸權體系內的成員存在一定水平的經濟發展趨同性。而霸權合作體系則具有一下特點:1、霸權體系的貨幣合作體現為霸主決定霸權體系的貨幣政策,其他附從國認同和接受,一旦默示的接受性受到懷疑,霸權結構就從穩定向非穩蛻變;2、霸權體系的貨幣合作通過制度予以維持和協調;3、霸權必須能夠產生類似“公共產品”的收益以抵補附從國犧牲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成本,當霸權穩定結構的合作收益趨于枯竭時,該體系就將崩潰。
金德爾伯格等提出的霸權穩定結構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克歐亨尼隨后提出了后霸權合作論。最早運用霸權穩定結構一詞的克歐亨尼在其《霸權衰落之后: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傾軋》中指出:“霸權性合作并不構成唯一可能的合作方式”,“霸權后合作也是可能的”,他指出后霸權穩定結構(Post-HegemonicStabilityTheory)的特征是:1、從邏輯上看,霸權不是寡頭合作體系中出現貨幣合作的必要條件,而后霸權體系則是大國間的寡頭合作博弈過程,大國間“可以自己提供集體利益”;2、不管是否屬于霸權性質,國際體系所依賴的是共同的或互補的利益關系,頻繁的政策和市場溢出將促使貨幣合作的規模和程度更深更廣,盡管著重寡頭合作的信譽是可質疑的;3、霸權體制本身具有慣性,霸權的衰落并不意味著合作體系的消亡,但體系中霸主將受到寡頭的挑戰,從而導致霸權穩定結構向后霸權合作體系漸變。此后庫納(R.Copper)、艾治格林(B.Eichengreen)等一起發展了后霸權合作理論。他們將國家分為兩類,一類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對于它們,其參與國際貨幣合作的可能選擇只有兩種對角選擇(TwoCornerSolu-tions),要么保持徹底的浮動匯率制度,要么通過釘住單一貨幣或貨幣局制度(CurrencyBoardSystem)固定其匯率。這也被形象地比喻為“暴風雨中的風葉”理論,一個國家的匯率安排就好象風葉一樣,在金融全球化的暴風雨中,除了將風葉和風車完全脫鉤,讓風葉隨風而轉之外,就只有把風葉和風車完全固定,讓風葉和風車靜止不動。另一類是大國經濟,對于它們,沒有一國在貨幣體系中處于支配地位,國際貨幣事務必須通過合作來解決。這潛在地反映了世界多極化的趨勢,此方面典型的例子是西方七國集團的政策合作體系。
從全球角度觀察,霸權和后霸權的貨幣合作模型可以用以下模型概括。如假定全球由n國組成,且各國均有自己的貨幣和中央銀行,并通過固定彼此之間的匯率建立貨幣體系,假定第n國的貨幣匯率為1,用Si表示i國貨幣相對于第n國貨幣的匯率,Fi是i國用本幣表示的外匯儲備變動,由于全球國際收支差額必為零,則有:S1F1+S2F2十S3F3+……Sn-1Fn-1十Fn=0。為了維持該系統的相容性,第n國必須既不為其國際收支變動Fn規定獨立的目標,也不應干預市場,以試圖確定S1、S2、S3、Sn-1中的任何一個匯率,結果第n國的唯一選擇,就是采取“有益疏忽”政策,把Fn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殘差”來決定。因此包含n國成員為了維持匯率和系統的相容性,其可能的路徑只有三種:第一種是后霸權合作體系。在n-1國選擇其對于第n種貨幣的匯率并自主國際收支時,第n國必須成為和體系中其他寡頭采取合作姿態的“無為的霸主”,放棄其國際收支和匯率政策的自主性;或者相反,第n國執行獨立的貨幣政策,而其余n-1因為維持對n國貨幣的穩定,它介1的國際收支和本幣供給被動地由n國的貨幣政策所決定,n國成為要求其余附從國服從霸主的“穩定的霸主”。第二種是霸權穩定結構,即在S1、S2、S3,Sn-1、Sn等被貨幣同盟所確定時,為維持系統相容,各國必須建立區域內的中央銀行,并授權它以統一的貨幣政策保證S1F1+S2F2十S3F3+……Sn-1Fn-1十Fn=0的條件;或者至少在貨幣政策、匯率和國際收支方面進行非常密切的政策協調,這正是歐盟的德洛爾解法(Delors’SApproach)。第三種,為n國引入第n+1個約束變量,即“外部駐錨”(ExternalArchor),這樣n-1個匯率和外部駐錨的價格是外生的,第n種貨幣供給才可能成為內生,系統方才具有相容性。但既然全球是n國組成的,故已不可能引入第n+1個約束變量,這種解法只有在n國是趨于貨幣同盟而不是全球貨幣聯盟時才可能存在。
三、國際貨幣臺作的博弈分析論
在國際貨幣合作分析中引入博弈論工具的代表人物是濱田宏一(Y.Hamada)等。從廣義上講,國際經濟政策協調在貨幣領域的表現,指“各國充分考慮國際經濟聯系,有意以互利的方式調整各自經濟政策”的過程,而國際貨幣合作則是政策協調在貨幣領域的表現,這一過程在協調范圍上有較大的可伸縮性,濱田定一(Y.Hamada,1985)用博弈論直觀地說明了兩國條件下的政策協調過程。下圖中,橫軸代表國1的政策工具I1;,越右表示國1相對貨幣政策越為寬松的財政政策;豎軸代表國2的政策工具I2,越上表示國2相對貨幣政策越為寬松的財政政策。{U*}是國1的具有同等福利程度的無差異曲線的集合,即在每一條無差異曲線U*1;上各點的福利是相同的,但距離最佳福利點B*越遠的無差異曲線所表示的福利程度越低,即U*i+1<u*i;類似地,{U^i}表示國2具有同等福利點程度的無差異曲線的集合,B^表示國2的最佳福利點,并且在圖中依然有U^i+1<U^;成立。由圖可知,濱田宏一分析的依據是相對于一定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越寬松的國家越能獲益。
如果不存在政策溢出效應,則各國的無差異曲線可能是直線。在圖中,國1的無差異曲線(包括最佳福利點)表現為一系列垂線,而國2的無差異曲線(同樣也包括最佳福利點)表現為一系列水平線。這意味著兩國自己的政策不會造成對對方的影響,即每一國最優政策的選擇是獨立于別國最優政策的,各國不必考慮對方采取什么樣的政策就能夠制定自己的政策以達到最優福利安排。此時各國沒有必要展開國際貨幣合作。但現實中無政策溢出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經濟全球化程度越深,一國政策對別國福利的影響更加顯著,表現在圖上則是使兩國原本為直線的無差異曲線變為圍繞各自最佳福利點的橢圓形曲線。此時只有使兩國無差異曲線相切的貨幣政策才是有效的,在切點上的政策實現了帕累托最優。因為此時一國福利的改進必須以犧牲另一國福利為代價,這些切點構成的曲線如圖所示就是連接兩國最佳福利點的契約線B*B^。契約線上的點所代表的政策是國1國2協調的結果。故從博養論角度看,各國必須進行貨幣合作。
問題是,如果各國拒絕合作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先以國1為分析對象。如果缺乏合作,則對國1而言,國2的政策就是一個既定的函數,其造成的福利結果表現為一條條水平的無差異曲線U^i,由于政策的外部性的客觀存在,國1的無差異曲線呈橢圓形曲線。所以,對每一個U^i,國1必須選擇一種政策,使得自己的無差異曲線U*i;與水平線U^i相切,切點組成的軌跡構成直線R*,這就是不合作時國1的對策函數。類似地,對國2來說,國1的無差異曲線U*i為一組垂直線,國2為使本國福利最大化必使自己的政策所決定的無差異曲線在與U*i有接觸的前提下盡量接近本國的福利最佳點,也即是取與每條垂直的U*i相切的U^i,切點構成的直線R^就是不合作時國2的對策函數。博弈的最終結果是使兩國福利的取值在各自反映函數R*和地的交點N上達到穩定。N點是一個穩定的納什均衡點(NashPoint)。從圖一上我們看到,這一點所對應的政策是無效率的,它代表的福利比契約線上進行適當的國際貨幣合作所對應的任意一點都更遠離帕累托最優狀態。這說明,在存在政策溢出的前提下,進行國際貨幣合作將有助于改進參加協調國的福利。
四、國際貨幣合作的兩難:有效合作和逆效合作
除了霸權和后霸權貨幣合作理論、貨幣合作的博弈理論之外,還存在其他一些國際貨幣合作的理論流派,但國際貨幣合作并不總是有效的,有時反而是無效甚至逆效的。所謂有效的貨幣合作(ProductiveCooperation),是指成員們通過規則協調或隨機協調來參與貨幣合作時,貨幣合作的福利產出不僅可以抵銷各國所付出的貨幣政策獨立性部分喪失的成本,還可以完全或部分抵銷政策和市場溢出帶來的損失;所謂逆效的貨幣合作(Counter-ProductiveCooPeration),是指隨著國際經濟格局和貨幣秩序的變遷,貨幣合作的福利產出逐步下降,當下降到不足以抵補各國所付出的貨幣政策獨立性部分喪失的成本時,貨幣合作就成為逆效的,此時各國參與貨幣合作不僅沒有降低市場和政策的溢出性,反而還付出了貨幣政策獨立性受損的代價,結果合作不如不合作,原有國際貨幣合作的制度安排或隨機安排在慣性消失后崩潰。人們就不得不經常對貨幣合作作出評估,以判定其是有效的或逆效的。
基于成本收益法來判定貨幣合作屬于有效或逆效的代表人物是的歐迪茲(G.Oudiz)、J薩克斯(J.Sachs)和羅高天(K.Rogoff)等人。對國際貨幣合作可能帶來的收益并不表示樂觀。其開創性研究表明,1984-1986年間,美日德三大國從完全和充分的貨幣與財政政策協調中的獲益還不到GDP的1.5%。這樣的結果顯然并不能令政策協調的支持者滿意。而羅高夫則指出如果政府在貨幣合作過程中放松了對通貨膨脹型貨幣擴張的約束,那么國際貨幣合作不僅不能改進福利反而可能使參與國福利降低。在此基礎上,列文(P.Levine)&居里(D.Currie1987)通過使用OECD互連模型的兩集團簡化版本研究了無信譽政策的不穩定性,指出不講信譽的政策容易導致過度通貨膨脹,從而使福利呈現不升反降的趨勢。
作者簡介:李小勇(1973-),男,中國航天時代公司7107廠財務處會計
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主體,其行為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企業在從事主營業務的同時,如何開源節流,降低成本,增加資產收益,成為企業決策層考慮的問題。當企業有大量的資金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投資項目時,一般的選擇是將其存放在銀行,以備不時之需。企業的這種選擇本無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企業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這時,企業理財就孕育而生。企業理財是指企業將閑置資金投資于股票,債券,基金等易變現資產或將資金短期內交由他人打理,以獲取超額收益的行為。但是,長久以來,企業理財沒有受到重視。
1企業理財不被重視的原因分析
從具體實際來看,企業理財不被重視的原因有:第一,在傳統觀念中,企業被定位為生產經營為主,與經營無關的其他行為受到限制,也不被人所了解。第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融資渠道單一,很多企業經常面臨資金短缺的窘境,何談富余資金進行投資?第三,企業對于理財資金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風險要低,流動性要好等。過去,很少有這樣的投資品種。第四,企業缺乏投資方面的專業人才,對投資市場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判,如果投資失誤,將會給企業帶來很大損失。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企業的社會定位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政策的寬松,融資渠道的拓寬,金融衍生品種的增多,使得企業運用資金的能力逐步加強。企業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當企業有大量的閑置資金,尋求超過銀行存款收益的行為就成為可能。在企業理財中曾經紅火一時的當屬委托理財。它是券商將企業托付的資金進行運做,并獲得收益的行為。其剛推出時,以承諾的高收益,低風險倍受企業青睞。但隨著市場風險的增大,券商違規行為與日俱增,很多企業被拋進了資金無底洞,有的甚至血本無歸。這種理財方式也成為昨日黃花,被大家所詬病。
其他的理財方式呢?債券,風險較低,但流動性差;股票,流動性好,但風險較高;外匯,專業性太強。有沒有適合企業投資的品種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貨幣市場基金。
貨幣市場基金是證券投資基金的一種。而證券投資基金是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它通過發行基金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作,從事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的投資。其特點如下:投資基金的單位面值較低,在我國是1元人民幣;管理費、購買費較低,有利于吸收社會資金;基金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由專家經營,有利于降低風險,得到較高回報;實行投資組合,《證券投資基金法》規定,“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資產進行證券投資,應當采用資產組合的方式。”這樣,有利于分散風險,保障投資者資產的安全。而貨幣市場基金具有證券投資基金的所有特征,又有其獨特性。
2貨幣市場基金的特性
貨幣市場基金主要有以下特征:(1)貨幣基金與股票基金,債券基金類似,是投資于貨幣市場上短期有價證券的一種基金。如國庫券,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企業債券等有價證券,安全性很高;(2)貨幣市場基金可隨時申購,隨時變現,流動性極強;(3)貨幣市場基金面值恒定為1元,收益體現在其份額的增加,而且每日分配收益,按月結轉基金份額,享受復利;(4)貨幣市場基金投資于國債、央行票據等,收益穩定;(5)貨幣市場基金無申購費、贖回費,交易手續費為零;(6)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免稅,不交20%的所得稅;(7)贖回資金到帳迅速,T日贖回,一般T+2日資金即可到帳。
3貨幣市場基金的歷史
貨幣市場基金最早發源于1971年的美國。由于對存款小戶的利率歧視,貨幣市場基金應運而生——將小戶的資金集中起來,以大戶的姿態出現在金融市場上。一般投資者因市場準入資格、資產規模等原因無法投資,而貨幣市場基金則成為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借道進入貨幣市場的便捷途徑。它通過資金的匯集可進行金融“批發”業務,爭取到銀行間貨幣市場的較高收益,而且這種收益非常穩定。資金量較小的投資者在債券市場不具成本優勢,無論是信息,資訊或交易方面都會產生較高成本,通過基金公司進行大批資金的運做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產生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
貨幣市場基金誕生以來,全球貨幣市場基金的資產規模迅速擴大,到2004年年底,全球最大的25家基金管理公司中貨幣市場基金的總資產達到1.25萬億美元,高于債券基金和混合基金的總和,以25.11%的比例高居全球共同基金市場的第二位。在很多發達國家,它幾乎是家庭和企業最主要的理財工具。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性、風險性、流動性和安全性都非常適合企業進行投資。難怪在西方國家,貨幣市場基金已經成為企業現金管理的工具。當然,低風險并不意味著沒有風險,將閑置資金投資于貨幣市場基金并不等同于將錢存入銀行,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但是截至2006年3月7日,從運作滿一年的12只貨幣市場基金最近一年的總回報率的平均值2.24%來看(摘自wind資訊),資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都是非常理想的。2004年9月我國出臺的《貨幣市場基金管理暫行規定》,更強化了資金的安全性。其明確規定貨幣市場基金不得投資可轉債券;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正回購的資金余額不得超過基金資產凈值的40%;投資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過180天。這些規定增強了貨幣市場基金的風險控制力度,突出了貨幣市場基金的低風險,高流動的可靠性,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
POPO金幣。是在POPO里面消費時使用的網絡虛擬貨幣,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獲取途徑同其他網絡虛擬貨幣不一樣,網民只能憑借POPO經驗值獲得POPO金幣,使用POPO金幣可以下載多彩的POPO表情,還可以參加POPO不定期舉行的各項活動等。
聯眾幣。在聯眾世界的網站,主要是使用聯眾幣消費。使用聯眾幣可以獲取聯眾世界的會員資格,還可以獲得一種類似于游戲幣的財富,這種財富可以在聯眾游戲里使用。此外,聯眾幣還可以用于購買聯眾秀等。
U幣。U幣是新浪公司提供的在其網站平臺上流通的網絡虛擬貨幣,是在享受新浪公司提供的各種付費服務時進行支付的一種手段。使用U幣可以下載新浪開發的各種小游戲,還可以在線制作精美的賀卡送給遠方的朋友等等。
G幣。是在17173網絡平臺上使用的網絡虛擬貨幣,使用G幣可以購買17173的游戲服務、閱讀電子書刊、享受高速下載和在線殺毒等等。
網絡虛擬貨幣的電子商務特征
高風險性。相比較于傳統貨幣,網絡虛擬貨幣具有一定的市場風險性。傳統貨幣是以中央銀行和國家信譽為擔保的法定貨幣,而網絡虛擬貨幣則由于是不同機構自行開發設計的,其擔保要依賴于各個發行者自身的信譽和資產。那么網絡虛擬貨幣的發行者自身的信譽又如何呢?在網絡市場這個競爭強、風險高的新興領域,即使是類似于騰訊、聯眾這樣的網絡服務提供商的社會信譽度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發行機構的無組織化。一般情況下,一國的貨幣是由央行或特定機構壟斷發行的,國家有專門的政府部門對貨幣發行機構進行監督和管理,具有很高的組織紀律性。而當前網絡虛擬貨幣的發行機制與其不同,發行機構幾乎是清一色的網絡服務提供商,而且發行機構眾多,其發行網絡虛擬貨幣的目的和原則是完全的市場行為,即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它們各自為政、各行其責,幾乎不需要接受任何部門的監督和管理,不具備最基本的組織紀律性。
形式多樣化。在各大商務網站中,網絡虛擬貨幣的存在形式并不是單一的。綜合起來,網絡虛擬貨幣的形式有以下幾種:虛擬等級,這是一般網站給予活躍會員的獎勵,等級高的可以享受更高級的服務;虛擬貨幣,有些網站是通過向積極會員發放虛擬貨幣的形式進行獎勵,會員在享受收費服務時用虛擬貨幣進行支付。此外,還有積分、游戲裝備、虛擬頭銜等獎勵形式。
兼具存款特性。由于網絡虛擬貨幣可以按照客戶指令在不同賬戶上轉賬劃撥,網絡虛擬貨幣就能夠隨時成為各種存款的生息資產,這是紙幣無法比擬的。
地域無限性。一般來講,網絡虛擬貨幣只要雙方認同,可以使用多國貨幣交易,而傳統貨幣一般都只能在一定地域流通。
使用成本低廉。網絡虛擬貨幣都是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儲和流通,故其造幣成本和發行成本較低。而且客戶進行交易結算的成本也遠遠低于其他結算方式,如信用卡、現金等。
網絡虛擬貨幣的生存方式探討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調查報告,我國的網民正以近20%的增長速率在增加,而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付費用戶。據估計,國內每年的網絡虛擬貨幣市場規模已經達到近百億元。目前,像盛大(泡泡點券、點卡等)、騰訊(Q幣)、聯眾(游戲豆)以及門戶網站網易(POPO幣)、新浪(UC幣)、搜狐(BB卡、校友錄卡)等互聯網巨頭都擁有各自的網絡虛擬貨幣。但這些網絡虛擬貨幣的生存方式卻不容樂觀:它們基本是各自為政,各種網絡虛擬貨幣大都只能在自家領域內使用,“發鈔機構”都是清一色的網絡運營商,沒有一個類似與央行這樣的統一機構來發行及管理這些貨幣,各網絡虛擬貨幣不能通用,更不存在“官方”的相互兌換等等。
筆者認為,隨著網絡虛擬貨幣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無政府主義的網絡虛擬貨幣發行流通體系將會嚴重影響其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81.4%的人期望出現“網絡硬通貨幣”。2005年,百度率先與盛大、網易、銀聯、支付寶等24家公司簽訂協議,推出“百度幣“作為可以在網絡世界使用并且可自由兌換的通貨,意欲構筑一個以百度幣為中心的網絡虛擬貨幣體系;而Q幣、網易幣已經憑借其雄厚的用戶基礎及受眾的廣泛性部分地充當了“虛擬貨幣硬通貨”這個角色。
網絡虛擬貨幣的電子商務功能
解決了網上小額支付問題。為了進一步挖掘每天巨大流量蘊藏的潛在商業價值,成千上萬的ICP們大力發展互聯網增值服務,而絕大多數的網絡增值服務都是1到2元的小額支付,如果選擇通過網上銀行完成支付,網民都普遍擔心安全問題,而網絡增值服務“小數額、高頻率”的特點決定了網民不愿意選擇郵局匯款的方式。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各大門戶以及網絡游戲提供商均推出了自己的“幣”,這極好地解決了網上小額支付問題,網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網絡虛擬貨幣,輕松完成在線小額支付。
商家吸引人氣的有效手段。對于商務網站來說,擁有人氣是擁有利潤的前提。為了留住老會員,吸引新會員,商務網站推出了多種形式的虛擬貨幣,通過向積極活躍的會員免費發放虛擬貨幣,充分調動會員的積極性和活躍度,這對網站來說是劃算的,同時還能滿足會員的榮譽感。
商家掌握主動權的利器。虛擬貨幣或者虛擬獎勵是吸引會員積極的在網站里進行各種活動的力量和激勵,是會員忠于網站的動力,從網站的發展過程來看,首先是吸引會員,吸引到會員后,就是調動會員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因為網站制定了虛擬貨幣后,會員就會積極地參與到網站的操作和活動當中,那么網站就能夠把握主動權,并增強了會員對網站的忠誠度,使網站與會員之間能夠進行良好的互動。
充分調動會員積極性。通過虛擬貨幣或者虛擬獎勵,可以刺激會員在網站里進行大量的操作,雖然流量仍然是大多數網站最為看重的指標之一,但是會員在網站中的活躍度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現階段網絡虛擬貨幣的發展困境
法律缺失。當前網絡虛擬貨幣最大的問題在于國家根本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央行發行的《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及《電子支付指引》均沒有涉及網絡虛擬貨幣方面的內容。沒有法律的界定,整個網絡虛擬貨幣的價值鏈根本不能建立。例如,如果一家網絡運營商因經營不善而倒閉,那么該運營商已經發行的大量網絡虛擬貨幣將怎么處理呢?如果化為泡影的話,大量的網絡虛擬貨幣也就一文不值,這樣對網絡虛擬貨幣持有者顯然是不公平的。可見,法律對網絡虛擬貨幣的認可至關重要。
通貨膨脹隱患。同現實世界一樣,虛擬世界也存在通貨膨脹問題。對于網絡虛擬貨幣中的游戲幣這種問題廣泛存在,其主要罪魁禍首就是遍布于全國各大城市的“造幣工廠”,所謂的“造幣工廠”即為玩家提供虛擬角色升級服務的“代練公司”,他們雇人專門打游戲“制造”游戲幣,然后自己不用而直接將“打”出來的游戲幣賣給其他玩家,這種沒有上限的生產必然導致游戲幣的貶值。而對于那些使用黑客手段生產的游戲幣更是直接導致了虛擬世界的通貨膨脹。至于由各門戶網站發行的專用貨幣,只要能有效防止線下交易或者用虛擬貨幣購買現實商品,則發生通過膨脹的概率要小得多,因為這種網幣都是在自家網站內使用,并且虛擬世界的“商品”供應幾乎是無限的,只要人為設置一下就可以了。
監管缺失。作為在虛擬世界里代替現金流通的等價交換品,除發行不是中央銀行之外,網絡虛擬貨幣的實質同現實貨幣幾乎沒有區別。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網絡虛擬貨幣的使用將會越來越頻繁,如何對網幣發行商進行信用管理?要不要對網絡虛擬貨幣的發行商進行資格認定?各網絡運營商要不要對網幣流通量有一個總量控制?怎樣實現網幣與現實貨幣的對接等等。這些問題若不能合理解決,當網民及游戲玩家手中的網絡虛擬貨幣達到相當規模時,其對央行的貨幣政策及傳統金融業所產生的影響將會顯現出來。因此,將網幣納入到現有的貨幣監管體系之內勢在必行。
網絡虛擬貨幣發展的對策思考
通過上述分析,怎樣突破網絡虛擬貨幣的發展困境呢?筆者認為,國家在保證現實世界金融秩序避免受到嚴重沖擊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加快相關法律及規則的制定。嘗試運用現實世界價值體系的方法來建立網絡虛擬貨幣的相關法律及規則。
在技術上尋求突破。受信息和通訊產業發展水平所限,我國目前還沒有能力研發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網絡虛擬貨幣,如廣為盛行的利用“私服外掛”大量生產非法游戲幣,眾多的游戲服務商對此幾乎是無能為力。因此,尋求技術上的突破,以彌補網絡虛擬貨幣的安全漏洞,是網絡虛擬貨幣發展的當務之急。
規范網絡虛擬貨幣的發行。對于如何規范虛擬貨幣的發行,筆者認為可以作以下嘗試: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國家可以允許甚至鼓勵中國人民銀行或國有大型商業銀
行正式介入網絡金融體系,依托其強大的社會信用及雄厚的資金實力,統一發行網絡虛擬貨幣,這也是目前網絡虛擬貨幣防范風險的有效措施;在網絡虛擬貨幣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國家可考慮允許信息企業與銀行合作開發電子貨幣產品,以增強我國網絡虛擬貨幣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形成真正的網絡一般等價物;由信息企業單獨發行,它是在網絡虛擬貨幣市場完全成熟之后,在中央銀行的監管下由信息企業獨立發行的一種虛擬貨幣發行體制。
綜上所述,網絡虛擬貨幣的主要作用是充當網上小額支付的中介,以其特有的靈活性和易操作性解決了互聯網增值服務和網絡游戲服務的買賣難問題,并且降低了支付成本,提高了支付效率。當然,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其存在的問題同樣不能回避,筆者認為,若能對其加以引導和規范管理,網絡虛擬貨幣完全可以成為在線支付的重要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1項目評估的含義
項目評估是指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政策、法規、方法、參數和條例等,從項目、國民經濟和社會的角度出發,由有關部門站在項目的起點,應用技術經濟分析的方法對擬建投資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建設條件、生產條件、產品市場需求、工程技術、財務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進行全面分析論證,并就該項目是否可行提出相應職業判斷的一項工作。項目評估是投資決策的依據、項目實施的前提,是建設程序和決策程序的必要組成部分。
1.2我國風險投資項目評估的現狀
我國項目評估方法萌芽于20世紀50年代。1983年中國投資銀行推出了《工業貸款項目評估手冊》,對項目評估進行了研究與實踐。在我國起到了極好的探索與示范作用。進人新世紀,風險投資在我國己經引起廣泛重視,許多院校都做過相關的課題研究。同時。學術界對項目評估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熱烈的探討,還有學者對我國風險投資項目的評估指標及投資風險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我國學者對風險投資評估的研究還處于一種初步的探索階段,他們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在我國的現實條件下的風險投資運營特點,但對微觀層面的問題涉及不多。同時國內的風險投資在實踐中還處于起步中,目前的主力是政府主導的風險投資公司,存在的問題在項目選擇評估中比較側重于項耳的技術先進性。忽視了其市場前景和產業發展性,缺乏風險投資專業人才。大多數投資公司基本上是站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角度來評估項目,進行項目的投資,對風險投資項目評估缺乏深入量化研究。與國外風險評估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2風險投資項目的財務評估的內容
風險投資項目的財務評估是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以企業利潤最大為目標,一般考慮貨幣資金時間價值、機會成本、邊際效益和投人產出效果等因素,從動態的角度對投資項目進行評價。
2.1財務評估的基本目標
風險投資項目的財務評估主要是考察項目的盈利能力、清償能力和外匯平衡能力,因此,財務評估的目標也就是這三項。盈利能力是反映項目財務效益大小的主要標志。項目的盈利能力主要是指建成投產后所產生的利潤和稅金等。在項目財務評估中,應當考察擬建項目建成投產后是否有盈利,盈利能力又有多大。是否可以滿足項目可行的標準。清償能力目標主要是指項目自身能夠償還建設投資借款和清償債務的能力。而外匯平衡目標是指對于產品出口創匯等涉及外匯收支的項目,還應該編制外匯平衡表,把項目的外匯平衡作為財務效益分析的一個目標。2.2財務評估的程序
2.2.1財務數據的估算
進行項目財務評估首先要求對可行性研究報告提出的數據進行分析審查,然后與評估人員所掌握的信息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如果必要,可以重新進行估算。因此。財務評估工作也要對項目總投資、產品成本費用等基礎效據進行估算。
2.2.2編制財務效益分析基本報表
在項目評估中,財務效益分析基本報表是在輔助評價報表基礎上分析填列的,集中反映項目盈利能力、清償能力和財務外匯平衡的主要報表的統稱,主要包括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資金來源與運用表、資產負債表及外匯平衡表。在項目評估時,不僅要審查基本報表的格式是否符合規范要求,而且還要審查所填列的數據是否準確。如果格式不符合要求或者數據不準確,則要根據評估人員所估算的財務數據重新編制表格。
2.2.3分析財務效益指標
財務效益指標包括反映項目盈利能力的指標和反映項目清償能力的指標。反映項日盈利能力的指標包括靜態指標(如投資利潤率、投資利稅率、資本金利潤率、資本金凈利潤和投資回收期等)和動態指標(如財務內部收益率、財務凈現值和動態投資回收期等);反映項目清償能力的指標包括借款償還期、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對財務效益指標進行分析和評估,一是要審查計算方法是否正確I二是要審查計算結果是否準確。如果計算方法不正確或者計算結果有誤差,則需要重新計算。
2.2.4提出財務效益分析結論
將計算出的有關指標值與國家有關部門公布的基準值。或與經驗標準、歷史標準、目標標準等加以比較。并從財務的角度提出項目可行與否的結論。
2.3財務評估的基本方法
當前財務評估的基本方法主要為靜態分析法,其對投資項日進行經濟分析時,不考慮貨幣資金的時間價值,對方案進行粗略的評價,這種方法計算比較簡單,在實踐中也比較實用。
2.3.1投資利潤率法
投資利潤率是反映項目盈利能力的指標。它是指投資項目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后的一個正常生產年份的年利潤總額與投資項目總投資額的比率,計算公式為:投資利潤率=年稅后利潤/總投資×100%
其中,年利潤總額可以選擇正常生產年份的年利潤總額也可以計算出生產期平均年利潤總額,就是用生產期利潤總額之和除以生產期。二者之間的選擇,要根據項目的生產期長短和年利潤總額波動的大小而定。如果項目屬于短期項目,生產期比較短,并且各年的利潤總額變化較大的話,一般選擇生產期的平均年利潤總額:如果項目的生產期比較長,年利潤總額在生產期這年內也沒有較大的變化,那么就可以選擇正常生產年份的年利潤總額。投資利潤率同樣要與規定的行業標準投資利潤率或行業的平均投資利潤率進行比較,以低于相應的標準為準。
2.3.2投資利稅率法
投資利稅率是項目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后的一個正常生產年份的年利潤總額、銷售稅金及附加之和與項目總投資之比,公式為:投資利稅率=年利稅總額/總投資×100%
公式中的年利稅總額,可以選擇正常生產年份的年利潤總額與銷售稅金及附加之和,也可以選擇生產期平均的年利潤總額與銷售稅金及附加之和。和投資利潤率相似,要在兩者之中作出選擇,應該依據項目生產期長短和利稅之和變化程度的大小。計算出的投資利稅率同樣要與規定的行業標準投資利稅率或者行業的平均投資利稅率進行比較,如果計算出的投資利稅率大于相應的標準,那么認為項目是可行的。
2.3.3資本金利潤率法
它是項目年利潤總額與項目資木金之比,資本金利潤率的公式為:資本金利瀾率=年利潤總額/資本金×100%
而其中的年利潤總額也同樣有兩種選擇:正常生產年份的年利潤總額和生產期平均年利潤總額。選擇的方法和其他指標相同。其中的資本金是項目的全部注冊資本金。計算出的資本金利潤率與行業平均資本金利潤率或投資者要求的資本金利潤率進行比較,大于相應的要求,認為項目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