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8: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加工貿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要]自1978年中國政府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加工貿易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中國出口貿易的主導和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本文通過對中國加工貿易模式和發展現狀的淺顯分析,闡述了加工貿易在中國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試圖通過剖析其現實存在的問題以探索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
[關鍵詞]中國 加工貿易 現狀 地位 作用 問題
一、 中國加工貿易模式及發展現狀
1.1中國加工貿易模式的基本特點
1978年中國政府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中國的加工貿易產品開始突破了原有的土特產、傳統工藝品、食品等,加工貿易產品結構逐漸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貿易的產權性質結構以三資企業特別是外商獨資企業為主體;企業規模結構上向規模化發展;地區結構上從以廣東省為主的廣東向福建、江蘇、上海、山東和天津等六省市集中 。
1.2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現狀
在全球產業轉移和政府經濟政策雙重影響的宏觀背景下,中國加工貿易發展極為迅速。近年來,中國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動態優化趨勢十分明顯,主要從服裝、紡織品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電子、通訊、計算機以及生物制藥等高科技產業的中間品生產以及制成品的組裝轉變。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主體結構亦不斷優化,投資主體從20世紀80、90年代港澳臺逐漸擴大到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到90年代初開始,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FDI成為中國加工貿易的主要資金和技術來源。
二、加工貿易在中國的地位和作用
2.1加工貿易是中國現階段最主要的對外貿易方式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外貿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成績顯著,這與加工貿易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是分不開的。從1981年到2008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在中國貿易進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超過了50%,整體呈上升趨勢;加工貿易凈出口呈劇烈上升趨勢,而其它貿易凈出口則呈現遞減趨勢。據《中國對外貿易戰略性進展研究》統計:截至2009年底,中國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共計12.6萬家,直接從業人員達3000余萬人,約占中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20%。由此可見:加工貿易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力量,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功不可沒,在中國國民經濟體系中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2.2加工貿易緩解了中國勞動力有余而原材料不足的矛盾
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受到生產要素不均衡的嚴重束縛,即勞動力資源豐富,但資金、技術要素短缺,造成勞動力資源的嚴重閑置浪費。加工貿易是全球化條件下一國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途徑,是推進工業化的一條新道路。因此,加工貿易恰恰為中國工業化提供了條件,將中國剩余的勞動力資源與引進的資金和先進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制造能力,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2.3加工貿易增加國內就業、促進社會穩定
據統計: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直接就業人員在3000萬以上,加上依托貿易從事配套產業和服務業的就業人員總計達4000萬以上,另外加工貿易帶來許多具有競爭優勢的新產業,這無疑增加了中國國內的就業崗位,緩解了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三、中國加工貿易面臨的問題
3.1加工貿易處于產業鏈低端水平,附加值低,貿易利益微薄
中國加工貿易雖然數量巨大,但主要參與的是處于產業鏈低端的非核心環節,相當大一部分尚處于簡單加工和組裝型發展階段,技術含量不高,產業鏈條短,增值率低,以至于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國內技術產業的拉動能力較弱。舉個例子:中國工廠生產的芭比娃娃(BarbieDoll)成本0.35美元,但是從采購、倉儲、訂單、出售,最后在沃爾瑪或家樂福超市的零售價是8.99美元,然而我們的玩具加工制造商所得的利潤只有不到2%。諸如此類具有比較效應的數據比比皆是,這是何故?原因就在于我們在產品的整個價值鏈里,扮演的只是最不能創造價值的單純依靠勞動力的加工制造者的角色。
3.2加工貿易過分依賴國外投資商,國內制造業技術水平較落后
事實上,中國的絕大部分出口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制造,更不是中國創造,而是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獲取高額利潤的方式。由于制造業技術水平較落后,中國在加工貿易過程中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仍需大量進口,尤其是技術含量高的關鍵部件更是嚴重依賴進口,這種 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貿易方式無疑對中國經濟增長收效甚微,同時還會造成中國相關原料工業發展的滯后,最終影響整個國家的工業發展。
3.3加工貿易發展的地區分布不平衡
中國加工貿易是從東南沿海開始發展起來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上海、山東、福建、浙江等沿海開放省市。2007年中國地方累計進出口貿易額中,廣東、江蘇、上海、山東、福建等省市加工貿易總額近86.4%,而加工貿易總額位于后十位的省市自治區占全國加工貿易總額的比重不到6%。加工貿易地區分布的不均衡可能會導致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同時也使經濟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的資金、勞動力、資源等大量流入東部地區,給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進而導致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最終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四、中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策略
4.1 實現加工貿易的產品升級
通過引進一定的升級措施,提高加工制造的技術水平,使加工貿易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向該行業的縱向發展,由原來的初級加工和制造轉變為更加深入的生產和制造環節,增加使用這些原材料生產同類產品的技術難度。這種拓展可以使相關產業之間強強聯合,也可以使某個企業在原有核心業務的基礎上,向相關行業橫向延伸。從而提高加工產品的附加值,提升加工貿易企業的盈利水平。另外,要提高加工貿易制造環節中的增值含量,就必須控制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的數量,提高加工貿易的制造水平,通過制定加工貿易準入規則,將不符合條件的加工貿易企業淘汰出局。
4.2提高內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的地位,降低對外資的依賴程度
加大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力度,提高其適應市場的能力,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加工貿易;要賦予內資企業平等的競爭機會,營造有利于內資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為內資企業提供有關技術服務、市場開發、信息咨詢、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支持與服務;要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內資跨國公司,只有擁有更多這樣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才能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才能引領加工貿易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
4.3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對于優先發展起來的中國沿海地區,可以按比較優勢,提升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進入國際技術貿易的循環。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可以發展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研發和先進生產制造基地;京津唐及環渤海地區根據技術知識比較優勢,重點發展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品;東北老工業地區要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和重化工業。鼓勵東部發展空間較小、已趨飽和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逐漸向中部地區轉移,并輻射至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做好產業承接轉移工作,帶動中西部的崛起與復蘇。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協調、可持續以及科學發展。
五、結論
綜上所述,加工貿易作為中國參與全球經濟的一種重要的貿易方式,自從在中國出現以來就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模式有利有弊,但總的來說是利大于弊的,并且中國發展加工貿易仍有多方面的優勢,就中國現階段國情以及當今國際經濟大背景來說,這一貿易方式也將在中國長期存在并持續發展[7]。同時,針對現實存在的實際問題,中國加工貿易的未來轉型升級也應與新發展觀相一致,向經濟、社會和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型。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加工貿易在中國發展的優勢,使其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最大化,同時盡量避免或最小化其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和不利因素,從而讓加工貿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和保障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有效動力,加速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前進步伐。
參考文獻:
[1]廈門大學《中國經濟問題》雜志社網站信息.Http://xmu.省略
[2]沈玉良,孫楚仁,凌學嶺.中國國際加工貿易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
[3]顧衛平.中國對外貿易戰略性進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中國海關統計年鑒.中國海關雜志社.
[5]孫文杰,王巖.我國加工貿易的現狀和轉型升級.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年第17卷第5期.
[6]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工業經濟》雜志社網站信息. Http://Ggjs.省略
加工貿易結業論文范文二:進料加工貿易方式探討
摘要:進料加工貿易以進料加工手冊為起點,雖自手冊備案開始即全程監管,但因各種不可避免的企業趨利心理及客觀上本身即無法全面監管而帶來的名義上雖監管,但實際上無法監管的現實,再慮及進料加工貿易方式所帶來的其他各項問題,筆者認為進料加工這種貿易方式勢必逐漸被更易簡單操作、更節省監管成本、政策更公平劃一、更使貪利者無從隱藏的貿易方式所替代。
關鍵詞:進料加工貿易;海關監管;出口退稅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帶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加工貿易以三來一補為起點(三來一補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而近年來進料加工已逐步占據主要地位(進料加工是指國內有外貿經營權的單位用外匯購買進口部分或全部原料、材料、輔料、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裝物料加工成品或成品后再返銷出口的業務)。
在進料加工貿易下進口的原料免稅,出口可退稅,且進料加工貿易在外匯創收,技術進步、稅收貢獻等各個方面都優于三來一補貿易,故不僅政策鼓勵,企業亦樂于享受免稅并退稅的政策。但在進料加工貿易看起來很美的外表下亦隱藏著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海關監管所面臨的問題
1.加工貿易手冊的形式化問題
進料加工貿易以開立貿易方式為進料對口的加工貿易手冊為起點,在手冊中海關要求備案各款出口成品、進口料件的品名、規格型號、數量、單價、總價,并備案成品對應料件的單損耗情況。但因對各項需備案項目應細化至何種程度缺乏標準,故海關操作彈性較大,有的企業可能因產品本身型號較單一,而將成品備案至最細化的型號,而有的企業因產品型號繁多(有的多達幾百種),而將成品按類別進行備案。而對按成品類別進行備案的企業則其單損耗亦勢必需按類別備案,但相同類別不同型號的產品會因尺寸大小的不同、工藝流程的不同而導致其實際的單損耗并不相同。現行很多客觀上僅能以成品類別來備案的企業的做法是將各種同類但不同型號成品的單損耗進行加權平均,在加工貿易手冊中備案的即為此經加權平均的單損耗率,亦即形式上的單損耗率,但一經備案的加工貿易手冊將成為企業進出口報關及海關檢查的依據,也即依據即可能演變成形式上的依據,在源頭上即與實際存在客觀上的差異。
但若慮及此問題而要求所有企業的成品均需以最細化的規格型號來備案,則很多型號繁雜且產品更新換代快的企業將面臨無法操作的困難,企業報關人員即使每天都沉浸在不停地更新成品、審海關編碼、審單損耗的過程中可能仍無法滿足市場變化的要求。
2.進口料件與出口成品監管問題
因進料加工貿易下進口料件免稅進口,且海關對于進出口的實際查驗均采用抽驗,故即存在部分企業可能免稅進口的料件牛頭不對馬嘴的問題,即本是與手冊上備案的料件不相關,或僅是類似的物料卻以手冊上料件免稅進口。
因進料加工貿易下進口料件為免稅進口,故不允許在未補稅的情況下制作產品內銷,即使對這部分進口料件的邊角料及產品生產過程的廢品均存在補稅的問題,但現實情況下有部分企業為了規避一般貿易打稅進口材料生產內銷產品的成本或申報過多邊角料或過多廢品無法平衡手冊的備案且補稅增加企業經營成本的問題,可能采用廢品或次品充成品報關出口以平衡手冊的方式。
因上述手冊本身備案時即與實際存在差異,且在進出口時亦存在可能的監管漏洞,并且既使手冊備案時正確無誤,但生產過程是有很多無法客觀化的變數的,而手冊備案的僅是客觀的單損耗,故在海關下廠對進料加工企業的進口料件與庫存存貨進行查對時,按手冊備案計算的相關庫存將與實際企業的庫存存在較大的差異。而企業為可消化這部分差異帶來的罰款、補稅問題又勢必想出很多辦法,如偷梁換柱、指鹿為馬等等。
二、稅務管理的問題
1.進料加工貿易下關聯交易的問題
現行企業的進料加工貿易多是先由投資者或與投資者密切相關的人員或公司先在境外注冊境外公司,該境外公司負責向海外供應商實際購買料件,亦負責向海外客戶接單并實際銷售,而大陸境內的進料加工企業的料件向該境外公司以進料加工方式免稅購進,生產的成品亦報關出口給該該境外公司。因進出口對應的都為實際上的關聯公司,故進口與出口的單價都存在可隨意調整的漏洞,而在現行對國際貿易各類信息的共享程度非常有限且境內外稅負相差較大的情況下,這類關聯交易的稅收問題將是無法避免的現實問題。
2.出口退稅的監管問題
因可能存在進口料件的混淆進口,出口成品的殘次充出口、進口料件與出口成品的單價隨意調整等問題,而稅務部門在受理出口退稅申報時以企業的進口報關單及企業的賬務處理為依據。故可能造成參與出口退稅的各項數據的真實性問題。
三、與一般貿易方式相比存在政策明顯偏移問題
1.進料加工企業進口料件時免稅進口,且進口料件因可采用收匯差額核銷故可不對外付匯,故進料加工企業可大大減少進口料件部分稅金及購買成本的資金占用,但一般貿易企業進口原料需實際付匯購買且打稅進口。
2.因進料加工貿易企業實際上對的供應商及客戶均為自己的投資者,且在收匯核銷上可采用差額核銷(即將出口收入金額減去進口料件的金額后的差額收入外匯),而一般貿易企業僅在收匯核銷上僅能采用全額核銷,而出口退稅均需在收匯核銷后方可參與退稅計算,故進料加工企業因其進口報關單亦可參與收匯核銷,故其在收匯核銷上明顯占時間上的優勢,從而 在收回出口退稅資金上亦占先機。
四、更易操作、更易監管亦更公平貿易方式的探討
如上所述,進料加工貿易以進料加工手冊為起點,雖自手冊備案開始即全程監管,但因各種不可避免的企業趨利心理及客觀上本身即無法全面監管而帶來的名義上雖監管,但實際上無法監管的現實,再慮及進料加工貿易方式所帶來的本文所述的各項問題,進料加工這種貿易方式是否有可再改進的空間?或者將如三來一補一樣將逐步淡出歷史舞臺?而換之而來的將是更簡單操作、更節省監管成本、政策更公平劃一、更使貪利者無從隱藏的貿易方式?
筆者認為可從如下幾點作探討:
1.因進料加工貿易料件免稅進口,成品亦免稅出口,故海關從手冊備案至手冊核銷全程均對進料加工貿易進行監管,但因客觀存在監管難的問題,極易導致花費巨額的監管成本但整個的監管過程仍流于形式,且容易滋生本文所述的眾多問題,故筆者認為應逐步地縮小加工貿易的規模直至最終完全取消此一貿易方式。企業進口料件需以實際價格報關交稅進口,成品出口仍適用退稅政策,且成品出口報關單上價格亦應嚴格按實際價格報關。海關可將原用于監管進料加工手冊的人力物力用于對交易真實性(包括實物真實與價格真實)的監管。
2.在取消進料加工貿易的操作下,降低了企業采用關聯交易轉移稅收的操作空間,在現行的稅收政策下企業的實際稅負率勢必大于現行進料加工貿易操作方式下的稅負率,故可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負,以平衡貿易方式變動對企業帶來的沖擊。
五、結語
進料加工貿易在我國的經濟舞臺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對外貿易的形式應有不同的更新,在一種貿易方式已帶來極大的弊端的情況下我們應不斷開拓,尋求更利于我國經濟發展,更利于監管的嶄新模式。
改革開放25年來,尤其是1998年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長足進步,對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擴大就業、推動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25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5.7%;其中出口11億美元,占比5%;進口14億美元,占比6.4%;加工貿易增值率-21.4%。到2003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達4048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47.6%;其中出口2418億美元,占比55.2%,進口1629億美元,占比39.5%;加工貿易增值率47%;當年創造貿易順差789億美元。多年來,加工貿易累計創造3000萬個就業崗位,累計貿易順差3942億美元。
在我國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國內外相對增長率差異、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增長以及相對價格差距等綜合因素的作用,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外商投資企業的進料加工貿易以及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長。2003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占總加工貿易的80%;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達77.5%,高于來料加工出口27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在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別為90.2%、6.6%、3.2%,增速分別達到43.5%、16%和53.8%。同時,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也達到76%,高于來料加工進口26.2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在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分別為93.4%、4.1%、2.4%,增速分別為41.9%、9.2%和64.4%。是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2275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51.9%,其中加工貿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102億美元,加工貿易占到90%左右。
從加工貿易的發展過程看,我們經歷了從“三來一補”到進料加工、從“兩頭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從簡單技術加工裝配到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為主的結構轉換,這代表著我國加工貿易不斷轉型升級的軌跡。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帶來國際產業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國的跨國公司開始把不同的生產環節、分銷網絡、供應鏈管理以及研發、運營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這無疑為我國加工貿易未來的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對的新機遇
首先,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使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制造業的重要基地。當前,一般制造業已成為全球供給普遍過剩、邊際收益嚴重遞減的成熟技術行業,國際相對價格的剪刀差已從工農業產品之間轉化為知識產品與工業產品之間,發達經濟的優勢已轉型升級到虛擬經濟、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階段。我國不是新技術的策源地,而是國際產業轉移的接受地;不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控制和運營中心,而是中低端技術和產品加工制造環節的供應地。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低生產成本優勢,在全球占有明顯有利的地位,“中國制造”成為中國的國際競爭優勢,是現階段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因此,通過新形式的加工貿易來提升我國的加工制造能力,為世界大跨國公司提供全球范圍內的生產、銷售、售后服務以及管理的配套體系,是加快我國企業“干中學”過程,積累全球化大生產經驗的最有利捷徑。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產品內部的工序或工藝細分化為特征的全球分工新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一個趨勢是隨著跨國公司在空間上把不同的生產環節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地區,建立研發、生產和分銷系統的全球體系,使國內分工轉化為國際分工;另一個趨勢是充分的市場競爭帶來產業的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本、技術、管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間和范圍集聚所帶來的外部性規模效應。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不僅由于“成本驅動”而把采購、加工制造、組裝配送環節轉移到中國,同時由于“市場驅動”而把技術、管理和資金帶進中國。而且,由于中國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跨國公司不得不主動把區域研發中心、運營管理總部、地區物流中心逐步轉移到中國。可見,國內市場的充分競爭,是獲得國外先進技術、管理和資金資源的重要手段。中國低生產成本優勢與跨國公司生產以及綜合物流運作能力相結合,就可能形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網絡提供從采購、加工制造、倉儲運輸一直到分銷和售后服務的合作。從發展前景看,全球化不僅可以帶來使中國加工制造能力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的機遇,而且能夠創造把加工貿易升級為綜合優勢的機會,使加工貿易的發展開始新的轉型。
再次,我國目前的整體競爭優勢仍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技術(成熟技術)產品或工序上,即主體技術和加工制造檔次仍處于低端。我國與印度相比,雖然后者對外開放比我們晚12年,近年來實際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資只接近我們的十分之一,整體經濟實力有明顯差距,但印度近年來通過吸收新技術、海外分包合作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不僅在著名的軟件、信息技術咨詢、呼叫中心、芯片設計以及未來的金融服務、工業工程、風險和行為分析以及藥品研發等服務領域為跨國公司提供海外分包業務,從而大大壓低了世界服務業成本;而且在汽車、制藥、化學制品以及資本貨物等領域正形成國際競爭優勢,并吸引世界大跨國公司尋求規模化進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應當盡快把我國加工制造技術整體升級到中等檔次,而且應加快形成生產和研發、品牌優勢。為此,要研究制定加工貿易發展的新戰略,促進其轉型升級。
三、加工貿易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
l、擴大加工貿易活動的領域,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作為涉及外資、外貿和國內產業的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要重點考慮加工貿易的發展對國內產業、企業、產品以及產品內部工序的帶動、輻射和擴散作用。在吸引外資和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的同時,要考核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鼓勵和扶持內資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為國外跨國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加工配套的情況,鼓勵包括民營中小企業在內的國內企業積極參與跨國公司的加工貿易體系和全球采購體系。在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同時,應研究制定優惠政策,切實解決國內中小企業缺少融資能力、缺少國際市場資訊和人才、缺少關鍵零部件生產技術、缺少技術和產品更新能力等具體困難,使更多國內企業在為跨國公司提供配套的過程中,逐步學會“走出去”搞加工貿易。
2、不斷提升“世界加工制造業重要基地”的功能,通過與跨國公司開展深層次合作提升外資的技術、管理和資金檔次。要鼓勵國內有競爭力的企業為跨國公司提供更高層次的合作配套,不斷加快“干中學”和畢業的速度,使加工貿易環節由簡單技術和工序的組裝,提升到輔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關鍵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級到高級復雜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組裝環節,真正掌握參與和管理全球化企業的經驗和竅門。在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競爭的準入平臺,創造更規范的投資和競爭環境,比優惠政策競爭更重要。
3、加工貿易的主體要由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逐步向國內企業、尤其民營企業為主轉變。目前,加工貿易中外商投資企業占80%,民營企業僅占5%;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基本是外商投資企業。這反映了國內企業目前參與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但從長遠來看,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主動參與全球化的進程,可以充分發揮我國在資源配置、供應鏈管理以及市場控制等方面的優勢。因此,下一階段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重點,應是培育、鼓勵、扶持國內企業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研究制定有關政策,鼓勵國內企業通過國際合作以及政產學研聯合,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搞進料加工出口。由于多數國內企業缺少全球化人才和國際資訊網絡,應考慮建立開放共享互利的公共服務平臺和合作機制。
4、對加工貿易要從嚴密監管向風險管理、貿易投資便利與規范高效科學的監管方式轉型。對此,一是建立企業守法自律機制和隨機檢查監督制度相結合。對加工貿易的監管,最大的難度是遍地開花,監管執行的成本太高。因此,首先應建立企業守法自律機制,包括合同、票據、憑證以及財務帳目等原始資料。數據的完備性,企業誠信狀況的評級及違法記錄,企業法人代表和當事人的責任和義務等明確的規定;建立監管部門與企業的良好伙伴關系,把責任重點轉移到企業自身而不是監管部門。監管部門在確保加工貿易企業貿易便利和誠信的前提下,實施隨機的檢查監督,一旦發現有違法行為,則嚴懲不貸。作為企業守法自律機制的保證,對企業誠信狀況要有一套相對完備的評價體系。這套體系應與企業其他誠信認證系統相兼容,以全面獲得企業是否講求誠信的資料和數據。只有處理好企業自律和高效執法之間的關系,才能夠真正提高監管效能。
二是建立和完善加工貿易的現代監管制度。這套制度首先是規則化管理,不能隨意改變或任意解釋;其次是有明確的執行程序,公開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組織架構,這種架構應是由海關、邊檢、工商、稅務、口岸管理等縱向一體化組織分別管理向扁平化的綜合協調監管的組織架構過渡;最后,監管應當是簡明有效。雖然加工貿易星羅棋布、遍地開花是中國特色,但監管體系建設仍應逐步向國際規則接軌。在這方面,政府職能要真正實現轉換,明確監管部門的第一要義是提供“服務”,然后才是有效“監管”。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求加快監管體制的改革,包括調整監管職能,提高監管人員素質,建立人才激勵機制,使監管有利于加工貿易的發展而不是增加發展的障礙。
(1)全球化的競爭壓力。
我國加工貿易產業整體競爭優勢仍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技術、成熟技術的工序上,加工制造檔次仍處于低端。在高科技產品市場的全球化趨勢下,企業間的競爭壓力越來越激烈。
(2)面臨產品生命周期的壓力。
在成品的市場,因為技術開發的速度極快,時尚的變化也很快,產品壽命周期也變化的很快,所謂利基產品,有時數年間就變成毛利率只剩幾個﹪之微利產品,而對企業經營產生極大之壓力。
(3)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
加工出口生產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目前,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加工貿易分別占74%和89%,外資企業分別占73%和87%,出口產品明顯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目前我國95%的醫藥、80%以上的芯片、70%以上的數控機床和紡織機械、90%以上的汽車專利都是國外的。
(4)面對附加價值的壓力。
一般的制造、組裝的企業就是所謂的低附加價值產業,為了維持生存,只能不斷地擴充產能,維持獲利。但是只要市場萎縮、產品價格下降、產品銷售不再成長,企業馬上面臨經營危機。為了克服低附加價值的壓力,企業缺乏思考往產業發展趨勢中之高附加價值的方向來移動。在產業中沒有掌握關鍵技術及關鍵零組件無法提高附加價值;一般制造或代工只是低附加價值的創造。
(5)多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制造加工產業。
根據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聯合年檢數據測算,目前從事加工貿易的臺港資企業超過6萬家,占臺港資企業總數的65%,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尤以廣東、福建、江蘇三省為最多。
1.2宏觀層面面臨的問題
(1)加工貿易的發展造成我國外貿依存度過高。
加工貿易發展優劣決定我國整個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目前,我國的加工貿易仍處于傳統發展階段,是典型的大進大出模式,出口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低下,導致我國整個外貿出口后勁不足。
(2)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國目前利用外資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外資從事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當然,我們不能否定這種方式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加工貿易還未得到充分發展時期,對于我國對外貿易額的增長和我國產品早日進入國際市場所具有的意義;但是,必須認識到,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的重要目的之一——引進先進技術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卻未能得到很好的實現。由于我國利用外資多采取加工貿易的方式,因而外資并未帶來多少先進技術;而且,由于外資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加工行業,導致了一定程度的惡性競爭和產品的過剩。從國內看,由于外商投資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的過分膨脹,引起產業結構不合理更加嚴重,激化了本來就存在的能源與原材料之間的矛盾。
(3)外商投資企業成為我國加工貿易主體,其戰略和目標影響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方向。
“外資為主導,加工貿易為主要方式”的格局明顯。在貨物出口中,加工貿易所占比例超過50%;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外商投資企業所占比例超過90%,國有大中型企業所占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我國現行的加工貿易政策給予產品出口型外資企業相當多的特殊優惠,其目的是促進我國對外出口規模的擴大,緩解當時我國外匯短缺帶來的壓力,充分發揮對外貿易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大量的外資從事附加值較低的最終裝配環節的簡單加工貿易,加工貿易雖然規模上不斷擴大,但對于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卻很有限。
(4)我國加工貿易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
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基礎好、發展快、規模大,中西部地區無論從規模還是發展速度看,承接加工制造產業和加工工序轉移的條件還不成熟,存在較大差距。
(5)目前加工貿易政策不能滿足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對加工貿易企業樣品管理無明確扶持措施,附加值高的售后服務環節受政策規定只能在保稅區等特殊監管區域開展等。
(6)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并向高級化發展,促進產業鏈加速向我國延伸。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全球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發達國家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務業,發展我國家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一般的技術型產業,促使國際產業鏈以加工貿易為主要形式不斷向我國延伸。
2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必然性
在我國的貿易結構中,一般加工貿易占到了50%以上,其中外資企業出口比重超過80%。國內企業的加工貿易總體上還處于價值鏈低端。從國際來看,國際產業面臨新的趨勢,從一般制造業轉移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和服務外包的興起轉變。從國內來說,我國確定了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節約型和諧社會的要求。因此我國政府對國內資源的占用、土地的占用和能源消耗、節能減排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國家產業升級適應國際產業變化的一個主動調整,也是為了促進加工貿易的升級。
3我國加工貿易轉型的方向
(1)抓住國際產業轉移機遇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
明確生產要素推動、投資推動、創造推動作為加工貿易不同發展階段的目標和任務;要準確把握國際產業發展方向,不僅把加工貿易作為承接新一輪產業轉移的載體,更要采取措施進一步提升加工貿易發展水平,參與國際分工的模式要從引用外資為主轉化為引用外資與對外投資齊頭并進的新思路;要重點考慮加工貿易的發展對國內產業、企業、產品以及產品內部工序的帶動、輻射和擴散作用,海關應鼓勵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國內企業積極參與跨國公司的加工貿易體系和全球采購體系。
(2)延伸加工貿易產業鏈,調整產業結構。
要調整加工貿易監管制度,海關要鼓勵對加工貿易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長加工貿易的產業鏈,增強國內配套能力;不斷提升世界加工制造業重要基地的功能,鼓勵國內有競爭力的企業為跨國公司提供更高層次的合作配套,真正掌握參與和管理全球化企業的經驗和竅門;處理好轉型升級與引資質量并舉的關系,海關應配合政府主管部門通過政策上的落差,有效地將資金和資源引入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同時提供個性化服務。
(3)實現加工貿易的產業和產品結構升級。
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無疑要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靠自主知識產權和自己的品牌,這樣才能樹立國民經濟的自主骨架,實現獨立自主的新型工業化。但這并不排斥引進技術和利用外資。我們強調的自主創新,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創新或模仿創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封閉起來發展。只有充分利用科技要素全球流動的機遇,加強引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創新或模仿創新,就能把利用外資、引進技術與實現我國技術的自主創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統一起來。
(4)實現優化加工貿易的區域結構布局。
現在加工貿易基本上都集中在沿海地區,當然和沿海的區位優勢以及加工貿易的特點有直接關系。但是總體來說,東部地區占了加工貿易的97.5%,而中西部21個省區市只占加工貿易的2.5%,是極度的不平衡。而我們的西部資源很豐富,過去幾十年的建設,中央政府很多投資也是集中在中西部的,所以高等院校,尤其工科院校很多,人才優勢非常明顯的。
(5)從單純的加工制造向上下游延伸。
在價值曲線中我們是屬于“微笑曲線”的低端,大部分產品是處于這個低端,上游就是設計、研發,樹立品牌,我們要同時向服務,包括營銷,向這個方向延伸。
(6)構筑加工貿易產業集群指向的創新體系。
全球生產網絡、加工貿易和產業集群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產業集群已經成為特定區域開展加工貿易的重要平臺和條件,在某種意義上說,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就是加工貿易產業集群的整體升級,是其核心產業集群創新與學習能力的提升。
4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
(1)產業政策的引導。
對加工貿易,尤其是外資從事的加工貿易予以產業政策的引導,在鼓勵外資從事上述較高層次的加工貿易以外,取消對從事簡單加工貿易的外資企業的部分優惠,以此來刺激外資從技術層次較低的加工貿易領域撤出并投入到較高層次的加工貿易中去,從而發揮外資在技術、管理等方面對我國經濟發展促進作用。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可以根據國際經濟新形勢和國際產業轉移新趨勢,更好地接納國際產業轉移。把國際合作重點從一般制造業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爭取在國際分工中占據較為有利的地位。
(2)放寬加工貿易范圍。
監管部門對加工貿易的管理集中于對企業生產制造環節的關注,把有形物質監管、實質性加工、企業生產能力、出口成品與進口料件的數量對應關系作為開展加工貿易必不可少的關鍵條件,直接導致我國無法將技術含量高、增值收益大的研發設計、營銷以及后續服務等環節納入加工貿易業務范圍,已嚴重不適應當前產業鏈環節外包化的加工貿易發展趨勢,制約了加工貿易產業鏈的延伸,影響了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3)拓展保稅區域功能。
目前我國出現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保稅物流中心(A型、B型)、保稅物流園區等多種特殊監管區域(場所),均是應加工貿易生產、商務、物流等方面的需要而設立的,但任何一種單獨區域(場所)的功能都是割裂的,市場主體不可能在一個區域(場所)中獲得所需的整套服務,導致加工貿易生產加工與物流服務相脫節,研發、制造、營銷環節相阻隔,同時造成企業操作手續繁瑣、監管部門壓力較大、社會資源浪費嚴重等一些負面現象。
(4)明確準入退出標準。
制定產業指導目錄,建立加工貿易準入退出機制,是引導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我國現行政策并未對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進行甄別,而是將簡單工藝加工貿易和高附加值、高科技產品加工貿易不加區別地給予優惠,沒有很好地體現國家的產業政策精神,不利于我國的加工貿易向延伸產業鏈、提高增值率和技術含量的方向發展。而有時因為一些政策目標,又簡單采取“一刀切”的辦法予以限制。但在同一產業內部,不同企業之間的生產環節、工藝技術、成品科技含量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對資源消耗、環境污染、貿易摩擦等指標有著不同的影響。
(5)引導加工貿易實現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轉移。
加工貿易政策調整要更好地配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引導加工貿易實現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轉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較優勢明顯、區域特點鮮明的加工貿易區域發展格局。中西部地區具有生產要素成本相對較低的比較優勢,在某些生產制造領域積累了的一定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當地企業和政府也有極大的積極性。
(6)加工貿易企業加強。
一個地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主要表現在該地區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所從事的價值鏈環節或模塊在全球生產網絡體系中地位的提升。在全球生產網絡中,高層級主體特別是領導廠商之所以能夠占據附加值相對較高的價值鏈環節或模塊,是因為他們控制著相關的“稀有資產”(這些“稀有資產”既包括有形資產,如設備等,也包括無形資產,如技術、品牌等)。加工貿易企業要想提升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地位,就必須逐步獲得這種“稀有資產”。研究表明,在“稀有資產”獲得及加工貿易升級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加工貿易企業的創新能力。要大力推進品牌戰略,促進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產品的出口。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吸引跨國公司將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對我國加工貿易企業而言,既是壓力,也是機遇。必須抓住機遇,向更高技術含量、更大增值環節和自主品牌發展,在全球化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先機。這對我國經濟快速、穩定、有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德學.全球生產網絡與加工貿易升級[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羅興,蔡宜斌.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研究[J].對外經貿實務,2002,(5).
[3]李晶.外商制造業投資對國內產業升級產生正外部性的實證分析[J].當代財經,2003,(12).
[4]馬強.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5,(32):34-39.
[關鍵詞]加工貿易保稅出口退稅稅收制度
一、加工貿易保稅制度
保稅制度是一種國際上通行的海關制度。我國加工貿易稅收實踐中,對于來料加工方式下,合同規定由外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輔料及包裝材料,海關全額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加工出口的成品免征出口環節增值稅、生產環節消費稅,包括免征工繳費的增值稅。但是,進料加工方式下,海關則區別情況對進出口貨物實行全額保稅、定額保稅或不予保稅。一般來說,保稅工廠、保稅集團、對口合同可予以全額保稅;其它經營進料加工的單位或加工生產企業,其進口的料、件應根據《進料加工進口料、件征免稅比例表》的規定,分別按85%或95%作為出口部分免稅,15%或5%作為不能出口部分照章征稅。如不能出口部分多于海關已征稅的比例,應照章補稅;少于已征稅比例而多出口的部分,經向海關提供確鑿單證,經主管海關審核無誤,準予向納稅地海關申請已納稅額返還。此外,對有違反海關規定行為的經營單位和加工生產企業,海關認為有必要時可對其進口料、件在進口時先予征稅,待其加工復出口后,再按實際消耗進口料、件數量予以已納稅額返還。
但是,若加工貿易進口貨物,無論來料加工或進料加工貿易方式下進口,只要進入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等特殊監管區域或保稅物流中心、保稅倉庫等特殊監管場所,均實行全額保稅。但是,基于歷史原因,我國多數加工貿易企業位于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特殊監管區域之外,因此對于這些企業而言,進料加工進口貨物仍存在不完全保稅甚至不予保稅的可能。
二、加工貿易出口退(免)稅制度
對于來料加工貿易方式,我國實行以免稅為主,不予出口退稅的政策。如果出口企業是以來料加工復出口方式出口國家規定不予退(免)稅貨物的,仍然可以享受免稅,但對其耗用的國產材料則不辦理出口退稅,其進項稅額也不得抵扣,而是計入成本。
但是,對于進料加工貿易方式,我國實行出口退(免)稅制度。該貿易方式下出口貨物的消費稅的退(免)稅辦法與一般貿易方式相同,而出口貨物的增值稅的退(免)稅則有所區別,即根據進料加工復出口的具體貿易形式而采取不同的出口退稅計算方法。
1.作價加工復出口
出口貨物退稅額=出口貨物的應退稅額-銷售進口料件的應繳稅額銷售進口料件的應繳稅額=銷售進口料件金額×稅率-海關對進口料件實際征收的增值稅稅額其中:“銷售進口料件金額”是指出口企業銷售進口料件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金額;“稅率”是指當進口料件征稅稅率小于或等于復出口貨物退稅稅率的,按進口料件的征稅稅率計算,而若進口料件征稅稅率大于復出口貨物退稅稅率的,則按復出口貨物的退稅稅率計算;“海關對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是流星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而的,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質量的論文,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對您論文寫作,提供一定的幫助。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為免費畢業論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用途。
進口料件實際征收的增值稅稅額”是指海關完稅憑證上注明的增值稅稅額。
2.委托加工復出口
出口貨物應退稅額=購買加工貨物的原材料等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的進項稅額×該原材料等的適用退稅率+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的工繳費金額×復出口貨物退稅率+海關對進口料件實征增值稅稅額海關對進口料件實征增值稅稅額=應征稅額-減征稅額
3.自行加工復出口
(1)實行“先征后退”法計算出口退稅的生產企業的計算方法: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征稅稅率-(當期全部進項稅額+當期海關核銷免稅進口料件組成計稅價格×征稅稅率)
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退稅率-當期海關核銷免稅進口料件組成計稅價格×退稅率
(2)實行“免、抵、退”法計算出口退稅的生產企業的計算方法: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全部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上期留抵稅額
其中: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免稅購進原材料包括從國內購進免稅原材料和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且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價格為組成計稅價格,即
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貨物到岸價+海關實征的關稅和消費稅
這里,當納稅人有進料加工業務時則應扣除“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且當“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大于“出口貨物銷售額乘征退稅率之差”時,“免抵退貨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按0填報,其差額結轉下期;按“實耗法”計算的“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為當期全部(包括單證不齊全部分)進料加工貿易方式出口貨物所耗用的進口料件組成計稅價格與征退稅率之差的乘積;按“購進法”計算的“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為當期全部購進的進口料件組成計稅價格與征退稅率之差的乘積。
—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其中:出口貨物離岸價(FOB)以出口發票計算的離岸價為準。若出口發票不能如實反映實際離岸價的,企業必須按照實際離岸價向主管國稅機關進行申報,同時主管稅務機關有權依照《中國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等有關規定予以核定。
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
其中“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如上所述。
—當期應退稅額為當期期末留抵稅額與當期免抵退稅額之間的小者由此可見,當出口貨物的征稅率與退稅率不一致時,與一般貿易出口相比,加工貿易出口有助于減輕企業承擔的征退稅率不一致導致的稅收負擔。因為,一般貿易出口企業需要承擔所有征退稅率差額部分的負擔,而加工貿易出口企業則只承擔國產料件部分的征退稅率差額負擔,若加工貿易企業全部使用進口料件,且全額保稅,則基本不受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是流星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而的,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質量的論文,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對您論文寫作,提供一定的幫助。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為免費畢業論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用途。
出口退稅率降低的影響。
此外,當加工貿易企業將用保稅進口料件加工的產品轉至另一加工貿易企業進一步加工后復出口時,貿易部門與稅務部門對這類深加工結轉業務的稅收處理并非完全一致。根據目前的有關規定,海關對深加工結轉業務視同進出口貿易實行保稅監管,即并不對該項業務征收任何進出口稅費;但是,稅務部門則自2001年1月1日起,老三資企業(1993年12月31日前成立的三資企業)“不征不退”的免稅期滿之后,對所有企業的深加工結轉業務均視同內銷先征稅,然后再在出口環節辦理退稅,并且深加工結轉環節使用的國產料件不予辦理出口退稅。顯然,這種不一致增加了此類企業的稅收負擔,不利于深加工結轉業務的發展,也不利于加工貿易價值鏈條在國內的延伸。故而,有的加工貿易企業便利用特殊監管區域或特殊監管場所的稅收優惠制度,來解決此類問題。根據《出口加工區稅收管理暫行辦法》(國稅發[2000]155號)、《保稅物流中心(B型)稅收管理辦法》(國稅發[2004]150號)、《關于保稅區與港區聯動發展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4]117號)、《關于洋山保稅港區等海關監管特殊區域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6]1226號)等的規定,區外(或中心外)企業運入區內(或中心內)的貨物視同出口,準予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出口退稅;區內(或中心內)企業銷售給區外(或中心外)企業的貨物視同進口,當該區外(或中心外)企業開展加工貿易時,準予其按照加工貿易稅收政策執行。這樣,深加工結轉業務中,上下游企業就可以通過上述區域或場所獲得最大利益,即上游企業的貨物入區(或中心)就可以獲得退稅,而下游企業從相應園區(或中心)進口貨物并獲得發票,向海關辦理“進料加工”就可以享受進口料件保稅,從而減輕了這些企業的稅收負擔。
三、加工貿易征稅制度
1.加工貿易出口企業出口國家規定不予退(免)稅的貨物
出口企業以來料加工復出口方式出口不予退(免)稅貨物的,仍然享受免稅;但是,出口企業以進料加工復出口貿易方式出口不予退(免)稅的貨物,則必須按復出口貨物的離岸價格與所耗用進口料件的差額計提銷項稅額或計算應納稅額。此外,若該不予退(免)稅的貨物為應稅消費品,還應按復出口貨物的出口數量或離岸價格計算繳納消費稅。
2.加工貿易項下出口應稅商品征收出口關稅的規定
加工貿易項下出口應稅商品,如全部使用進口料件加工的產(成)品,不征收出口關稅;如部分使用進口料件加工的產(成)品,則按海關核定的比例征收出口關稅。具體計算公式是:
出口關稅=出口貨物完稅價格×出口關稅稅率×出口成品中使用的國產料件占全部料件的價值比例
其中,出口貨物完稅價格由海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定進出口貨物完稅價格辦法》的規定審核確定。
企業應在向海關備案或變更手冊(最遲在成品出口之前)時,向海關如實申報出口成品中使用的國產料件占全部料件的價值比例。
3.加工貿易進口料件與產(成)品內銷
加工貿易保稅進口料件或者成品因故轉為內銷的,海關憑主管部門準予內銷的有效批準文件,對保稅進口料件或制成品依法征收稅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是流星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而的,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質量的論文,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對您論文寫作,提供一定的幫助。加工貿易稅收制度解析為免費畢業論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用途。
款并加征緩稅利息;進口料件屬于國家對進口有限制性規定的,經營企業還應當向海關提交進口許可證件。未出口的成品按內銷征稅,并不予辦理出口退稅,已辦理出口退(免)稅的,應追回退(免)稅款。加工貿易保稅進口料件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剩余料件、殘次品、副產品和受災保稅貨物,加工貿易企業可向海關申請內銷,并免于商務主管部門審批,屬于發展改革委員會、商務部、環保總局及其授權部門進口許可證件管理范圍的,免予提交許可證件。海關對申請內銷的邊角料根據報驗狀態歸類后適用的稅率和審定價格計征稅款,并免征緩稅利息。
由此可知,加工貿易出口應稅商品或不予退(免)稅商品的征稅制度對進料加工、來料加工以及國產料件、保稅進口料件區別對待,沒有一視同仁,這顯然不利于進料加工貿易方式的發展,也不利于提高加工貿易企業使用國產料件的積極性,從而不利于提高加工貿易產品的國內增值率。其次,雖然加工貿易料件與制成品內銷制度中規定“進口料件屬于國家對進口有限制性規定的,經營企業還應當向海關提交進口許可證件”,但未明示該規定是否也適用于制成品,從而使得企業可能利用加工貿易方式規避國家對某些制成品的進口限制,在國內銷售該類產品。最后,根據規定,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內企業內銷的制成品,其補稅時的完稅價格按制成品的成交價格審定;而區外企業內銷制成品時,則按料件的原進口成交價格或與料件相同或類似的進口貨物的成交價格為基礎審定。一般情況下,制成品的成交價格要高于料件的成交價格,而且根據“關稅升級”理論,制成品的進口關稅稅率也要高于料件的進口關稅稅率。因此,這種差異顯然對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內的加工貿易企業不利。
總之,加工貿易稅收制度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并且其稅收管理涉及稅務與海關等多個部門,從而導致加工貿易稅收制度又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在引導我國加工貿易順利實現轉型升級的前提下,我國各相關部門應協調統一加工貿易稅收制度,在盡可能保持稅收中性的基礎上,合理納稅人的稅收負擔,從而確保我國加工貿易制度的健康發展。
一、引言
我國的加工貿易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而發展的,我國的加工貿易1978年起步,從無由有,從小到大,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著。加工貿易已經占據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在中國日益成為“世界工廠”大背景下,必須借鑒世界其它國家加工貿易的先進經驗,并聯系中國的實際,從戰略的角度來思考和改革我國的加工貿易。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為加工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明確了方向,也標志著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開始。
二、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原因
加工貿易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一種重要方式。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加工貿易己成為我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方式之一,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但加工貿易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目前,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呈現新的特點,中國的加工貿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我國加工貿易迫切需要轉型升級,以實現平穩發展。
1.國內原因
(1)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的現狀。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轉型升級進程加速。具體表現如下:①加工貿易的產業結構明顯改善。我國加工貿易的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帶來大量新產品、新技術,形成了新的產業。②加工貿易的產業鏈不斷延伸。隨著加工貿易規模的擴大,產業集聚效應導致產業鏈向上下游環節的延伸,同時還將一些本土產業納入加工貿易引致的國際生產活動,從而不斷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③加工貿易“區域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
(2)我國加工貿易作用。①增加外匯收入。②增加勞動就業。③吸引外商投資。④促進產業升級。
(3)我國加工貿易現存的問題。隨著加工貿易的發展,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①加工貿易產品技術含量低,產業升級作用有限。②與國內產業的關聯度低,產業波及效用小。③利用加工貿易走私、騙稅的情況嚴重。④加大了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2.國際原因
(1)國際環境存在的機遇。國際環境是影響加工貿易發展的外部條件,在新的世紀里,國際環境將呈現新的特點,這為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①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加工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②貿易投資自由化的發展和國際資本流動的繼續擴大為發展加工貿易提供了良好的環境。③新一輪世界經濟結構的再次調整和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為我國加工貿易的結構調整和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
(2)在國際環境中面臨的挑戰。①發達國家壟斷高技術產業的加工貿易。②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價格持續低迷。③區域內貿易額占本區域對外貿易額的比重越來越大。④國內市場被外國產品占領的份額明顯提高。
三、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我國加土貿易的蓬勃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加工貿易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小容忽視,正確認識和解決這些制約因素將成為我國加工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產業基礎問題
(1)勞動力供給。(2)技術水平。(3)技術吸收和創新能力。
2.監管體制缺陷
(1)加工貿易遍地開花對監管形成了嚴峻的挑戰。(2)加工貿易的監管政策滯后于業務的發展。(3)加工貿易周期長,涉及部門多,監管難度大。(4)現行分類管理辦法不利于加強懲罰走私的力度。(5)海關本身的監管力不足,監管任務重,法律意識有待提高。(6)技術標準不規范。(7)審批把關不嚴。(8)保證金臺賬制度需要進一步落實。
3.政策環境弊端
(1)沒有退還企業所繳納的全部增值稅。(2)免稅優惠造成國家稅收的大量流失。(3)走私活動猖撅。(4)加工貿易政策嚴重威脅某些地區、某些行業的就業。(5)外資在加工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
(6)地區差距拉大。
四、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策略
1.改善產業基礎的策略
(1)仍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短期內,雖然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增殖率低,但畢竟能吸納一部分人就業,增加一部分國民收入,國家也能得到稅收,所以,目前我國仍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生產環節的加工貿易。
(2)加大人才引進與培養的力度通造就大批適應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所需的技術和管理類人才,吸引國外高層次人才到我國創業,為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
(3)提高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結構。提升加工貿易企業技術開發、創新和行銷能力,著力吸引外資公司把技術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研究設計和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到我國,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升級加工貿易產品結構。實現加工貿易的主體要由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逐步向國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為主轉變。
(4)優化加工貿易產業結構。需要國家在促進加工貿易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設立具有標志性的國家級研究開發中心,制定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貿易政策時,應將高新技術產業與一般制造業區別對待,鼓勵企業利用加工貿易參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分工。
(5)促進加工貿易產業內優化升級。要實現加工貿易產業內優化升級,除了在產業鏈中游精選,從事加工制造鏈增值大的環節之外,還可進入如下三個產業鏈的重要延伸領域:向產業鏈上游發展,提高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能力;向產業鏈下游延伸,積極發展國際物流和配送業務;向產業鏈配套拓展,進入關鍵零部件和設備制造業。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加工貿易由OEM向ODM、OBM轉變;以保稅區轉型和建立保稅物流園區為中心;促進加工貿易國內配套產業的發展。
2.改革監管體制的策略
我國在改革加工貿易的監管模式時,要盡量吸取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但不可完全照搬任何一國的模式,必須從中國的現實出發,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加工貿易監管模式。
(1)主動突破傳統監管理念,創新引領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在這看似合理的傳統監管理念上制定的加工貿易產業政策,己嚴重不適應當前產業垂直分工引起的產業鏈環節外包化的加工貿易發展趨勢,如不加以調整必將嚴重制約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2)正確處理“加強監管”與“促進發展”的關系。從本質上講,“加強監管”與“促避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促進發展”是目的,“加強監管”是手段.
(3)完善加工貿易管理制度的原則。首先是規則化管理,不能隨意改變或任意解釋:其次是有明確的執行程序,公開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組織架構,這種架構應是由海關、邊檢、工商、稅務、口岸管理等縱向一體化組織分別管理向扁平化的綜合協調監管的組織架構過渡;最后,監管應當是簡明有效。
(4)博采眾長,優化我國加工貿易現代監管制度。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分析,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管理制度應選擇銀行擔保為主、先征后退模式,以后逐步引導加工貿易企業進入出口加工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在未來形成多元化的加工貿易管理體制格局。
(5)貫徹分類管理的思路,實現多種管理模式的共存。根據國家產業、環保等政策以及監管成本效率,明確加工貿易政策的適用范圍;完善特殊區域管理政策,進一步落實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的政策定位,充分發揮其區域封閉管理的優勢;加快對出口規模較大的加工貿易企業推廣電子聯網、電子手冊等新的監管模式,為大型企業創造更加有效率的運行環境,對信用記錄不良、運作不規范,或首次從事加工貿易、信用無法判定的企業要實行“保證金實轉”、擔保等辦法,在提高政府退稅效率的前提下,還可以考慮對其深加工結轉時部分稅金實行“先征后退”。
(6)積極采用信息技術,提高監管水平。大力發展電子化監管體系,從而形成有形和無形監管相結合的新監管體系。
(7)健全加工貿易服務體系。首先,健全和完善國家相關政策.如稅收政策,金融政策,外經貿政策,產業政策。其次,加強監管部門的有機協調與配合,形成對加工貿易協力共管的格局,提供優質服務。最后,大力發展我國服務業,提高服務水平。
(8)大力推廣“大通關”試點取得的成功經驗,提高監管的效率。要大力推廣已經在上海“大通關”改革試點中的成功經驗,實行“異地報關、電子報關、提前報關”,實現“一次報關、一次查驗”,“全天候查驗,24小時通關”。對于對通關效率有特殊要求的商品,實行“提前報關、艙單后核;即時提貨、機場直遞;實時監控、卡口驗放”的通關模式。
3.優化政策環境的策略
(1)產業政策引導。從事加工貿易必須以不損害國內產業和同類產品生產者的利益為前提。因此,必須將加工貿易的發展納入國家產業政策的范疇。可采取以下措施:國家經貿委有關部門應對加工貿易合同進行必要的評估;提高企業加工貿易中的國產原材料的采購率;促進加工貿易原材料和中間投入品的國產化。
(2)經濟政策支持。在貿易政策上,應當對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放開加工貿易經營權,對不具備加工能力的協資企亞取消其加工貿易經營資格,確保加工與貿易有機結合。在財稅政策上,實行擔保條件下的保稅政策和財政信貸政策支持下的“先征后退”政策相結合的制度。在有條件實行封閉式監管的保稅區域;對沒有條件實行封閉加工的企業,實行財政信貸政策支持下的“先征后退”制度。作為境外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境外加工貿易是我國企業走出國門的重要方式,對推動企業國際化經營、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擴大出口具有重大的意義。
(3)海關監管制度。參照國際慣例,結合我國的國情,制訂統一的加工貿易管理法規,用法律來明確加工貿易的概念、性質和制度程序。進一步加強監管海關力度,促進企業的依法納稅意識。在堅持銀行保證金臺帳制度的基礎上,落實好分類管理,強化風險管理機制,對資信良好的企業繼續實行臺帳空轉,對資信不好的企業和敏感商品征收一定比例的保證金,以增強海關監管的有效性。運用出口加工區模式管理加工貿易。在借鑒國外的經驗后,本文建議把出口加工區模式作為加工貿易制度變遷的合理選擇,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引導現有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向出口加工區轉型,成本低,見效快,符合國家規范加工貿易管理的初衷;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在不同的地區設立不同層次的出口加工區;在中西部地區設立出口加工區,享受與沿海加工區同等的優惠政策。
五、結論
綜上所述,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戰略。首先,應把引進來、扎下根、本地化作為不同階段的目標和任務,創造產業、產品、工序的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良性機制;其次,加工貿易應由加工制造為主逐步向采購、加工制造、分銷服務、售后服務以及研發、信息資訊等方向轉型升級,沿著價值鏈逐步由低向高、由簡單向復雜、由生產向綜合服務和全球運營方向轉型升級,其中全球化綜合人才的培養和選擇機制至關重要;再次,加工貿易的未來轉型升級應與新發展觀相一致,向經濟、社會和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型。
我國的加工貿易是與改革開放同步啟動的。由于我國注意發揮比較優勢,主動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大力發展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25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8319億美元,增長333倍。2006年,加工貿易出口占我國GDP的19%,其順差增量拉動我國GDP增長近1.5個百分點。2007年上半年,加工貿易進出口4409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比重達45%。不用置疑,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近年來一個重要的增長極,為國內企業融入國際市場提供了渠道,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實現了從初級產品為主向制成品為主的出口結構的轉變,使我國形成了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制造業平臺。然而,在肯定加工貿易促進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問題越來越突出,有待解決,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一、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25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長足進步,在我國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國內外相對增長率差異、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增長以及相對價格差距等綜合因素的作用,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外商投資企業的進料加工貿易以及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長。我們經歷了從“三來一補”到進料加工、從“兩頭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從簡單技術加工裝配到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為主的結構轉換,這代表著我國加工貿易不斷轉型升級的軌跡。
首先,加工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198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25億美元,其中出口11億美元,占比5%;進口14億美元,占比6.4%。而2007年1~7月,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已達5238.3億美元,增長18.5%,其中,出口3267.3億美元,進口1971億美元,加工貿易項下的貿易順差為1296.3億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354億美元。其次,加工貿易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商品結構的優化主要表現在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的大幅提高。過去十年,我國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動態優化趨勢十分明顯。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商投資企業來華從事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越來越高。而高新技術產業對外貿易更是以加工貿易為主,加工貿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二、我國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
1.加工貿易增值率增長緩慢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加工貿易的增值率有上升的趨勢,但其增值率一直徘徊在50%左右,增值狀況并不理想。隨著我國加工貿易中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比重的增加,加工貿易的增加值從理論上說應該不斷增大。但事實上,我國加工貿易整體附加值的增長非常緩慢,甚至某些部門出現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趨勢。僅有的部分高科技產品也存在加工過程短,增值率低的問題。在整個加工貿易價值鏈中,我國企業從事的往往是零部件和原輔材料的初級加工、裝配等勞動密集性環節,加工貿易技術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較低。
2.加工貿易與其他產業間的關聯程度低
我國目前開展的加工貿易,最突出的特點是“兩頭在外”和“大進大出”。整個產業鏈中,我國僅以廉價的勞動力和使用成本偏低的土地參與加工貿易,而原材料、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技術、品牌、管理模式、資金以及營銷網絡等附加值高的生產要素基本是跨國公司從國外市場上配置的。許多外商投資的加工貿易僅僅是利用優惠政策建立加工基地,一些行業和項目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因此,加工貿易對國內其他產業缺乏前向或后向的帶動作用,尤其是對中上游產業,如原材料等基礎產業的帶動作用小,因而很難實現產業結構的改變與升級。
3.加工貿易主體結構失衡
近幾年來,外企進出口額平均占比超過75%,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表現出加工貿易的主體結構失衡。這種主體結構反映了本土企業參與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導致加工貿易的產業配套行為多在外企間進行,產業帶動效益和技術外溢效應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4.加工貿易區域結構分布不均衡
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地區間很不平衡,東部地區加工貿易基礎好、發展快、規模大。當前,隨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迅速發展以及生活費用的不斷提高,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勞動成本不斷上升,勞動力優勢開始削弱。如果不盡快解決我國加工貿易結構分布區域上的巨大差異,發掘我國勞動力潛力,并實現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國在加工貿易中的勞動力優勢將很快喪失。
三、促進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
在目前這種情況下,要解決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使其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增值率和自主研發能力,增強加工貿易對其他產業的帶動能力,必須促進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1.向產業鏈上游發展,提高技術開發和產品設計能力
根據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各國應該將自己具有相對優勢和密集使用豐裕要素的生產環節安排在國內,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豐富而低廉的勞動力資源是我國在國際分工與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然而,在國際分工中一國具有的比較優勢將會隨著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動態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資源優勢(主要是指成本優勢)逐漸弱化,而資金、技術等優勢將不斷加強。因此,我國應向具有研發、設計功能以及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高端產品邁進,加強本地的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在我國設立研發、設計中心,加強與本地大學和科技中心合作,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加快對國外先進生產的技術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創新,提升企業從事OEM(委托制造)配套能力,努力向ODM(委托設計制造)和OBM(自主品牌加工制造)發展,逐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具有廣泛知名度的自有品牌。
2.向產業鏈下游延伸,積極發展國際物流和配送業務
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我國加工企業不僅要提升加工制造、裝配、檢測、包裝等非核心價值環節的能力,還需具備應用性研發、工藝、外觀設計、物流、供應鏈管理以及附加服務等更加系統化的功能,加工貿易價值鏈向下游產業延伸是今后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重要方向,以保稅區轉型和建立保稅物流園區為中心,發展國際采購與配送中心業務,促進現代物流發展速度和屬地配套服務能力,這有利于提高加工貿易的附加價值,也有利于提高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競爭力。
3.鼓勵本土企業積極開展加工貿易,調整加工貿易的主體結構
逐步取消對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特別是糾正一些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奉行的“外資優于內資”的觀念,避免“內資給外資讓道”的現象;鼓勵和引導本土企業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從政策傾斜、資源和信息的提供、人才的培養等方面扶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尤其要鼓勵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識產權型民營企業進入跨國公司的產業鏈,提高同國外企業的產業配套能力,促進我國內資企業生產能力和自主開發能力的提高,使本土企業更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
4.大力推進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調整加工貿易的地區結構。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規模經濟理論、資源稟賦情況,針對東部地區的勞動力和土地要素價格不斷上升,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將逐步削弱的趨勢,可以逐步將其轉移到中西部地區,既有利于東部地區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又有利于增加中西部地區的就業,滿足西部地區現階段數量型經濟增長的需要。政府應加快中西部地區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根據中西部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有針對性地發展自身的優勢產業,大力承接東部地區中低端產業的轉移,在全國范圍內形成東部發展高端加工貿易,中西部地區發展中低端加工貿易的地區結構,促進加工貿易的協調發展。超級秘書網
5.優化加工貿易產業結構,促進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國家應該強化產業政策對加工貿易的引導,實行加工貿易產業評估制度,向高端產業環節升級,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和環保型高新技術產業。對一些加工程度不高,技術含量不大、附加值低,特別是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環境污染的項目,要制定禁止或限制政策,對符合標準的加工貿易項目給予優惠政策;鼓勵加工企業為國外品牌制造商提供研發設計和國際營銷等更高層次的合作,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整合延伸,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應用高技術對傳統輕型加工業進行技術改造,鼓勵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實現加工貿易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山東加工貿易結構升級的現狀
受國際金融危機惡化,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外需減弱以及近一兩年來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等因素影晌,我省加工貿易發展速度明顯減緩,2009年1-8月,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369.6億美元,下降13.6%其中,出口240.2億美元,下降11.4%;進口129.4億美元,下降17.3%所以在這種嚴峻的形勢,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山東省的加工貿易在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貿易結構也在逐步的優化,由表1我們可以看出,資本技術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和產品附加值都在不斷增加,用加工貿易的增值率來表示產品的附加值n,即加工貿易產業鏈的延伸。隨著山東半島制造業集群的建立與發展,加工貿易產業關聯度也不斷增強。用山東加工貿易對GDP的貢獻率來表示加工貿易產業關聯度以及加工貿易技術溢出效應,從2005年到2007年山東加工貿易對GDP的貢獻率由21%上升到29%。
但是目前山東加工貿易還只是處在量的發展階段,結構升級的速度并不快,且具有很大的波動性,由圖1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點。并且由圖2看出,山東與江蘇等先進省市相比,加工貿易結構升級的步伐明顯趨于緩慢。
2山東加工貿易結構升級的實證研究
2.1計量模型的建立
為了檢驗以上這些因素對山東加工貿易結構升級的影響,建立如下回歸計量模型:
y=a+(3c1+3,x2+32x3+(33x4+(34x5+)ic6
其中,Y表示山東的加工貿易結構,為被解釋變量,x1代表外直接投資,x2代表勞動力資源享賦,x3代表的是技術進步水平,x4代表的是對外開放度,x5代表的是產業結構水平,x6代表的是勞動力的文化水平,£是隨機擾動項,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他未考慮的因素對加工貿易結構的影響。
2.2變量及數據說明
(1)加工貿易結構,由于加工貿易結構的數據難以找到,而大部分的加工貿易出口產品為制成品,此處我們以歷年山東制成品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來代替衡量。
(2)產業結構,這里以歷年山東第二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來表示。
(3)外商直接投資,用歷年外商直接投資額占山東GDP的比重表示。
(4)國內的技術水平。選取的技術水平指標是根據“索洛余值法”計算而得,并取1979年數據為初始數據。
(5)貿易開放度。關于貿易開放度的衡量有多種指標,一般采用貿易依存度指標,即一國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6)勞動投入常用勞動力人數替代。出于數據可獲得性考慮,本文假定勞動力總量等于就業人員數。勞動力的文化水平用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占社會勞動力總數的比例來表示。
2.3計量結果分析
估計方法則采取最小二乘法,用Eviews3.0做的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RZ=0.9918,回歸的結果是比較顯著的,勞動真賦和對外直接投資對山東加工貿易的結構升級促進作用比較明顯,但是我們可以發現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對加工貿易結構升級有著負的影響,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l)山東技術水平的提高對加工貿易的影響有限,加工貿易在一定時期內有著明顯的“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飛地”特征,所以技術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并沒有顯現在加工貿易結構升級身上,技術水平提高給山東加工貿易帶來的利小于弊,由于技術水平的提高,企業不僅要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培訓專業人才,所花費的成本大于由技術水平提高帶來的高效率而增加的利潤。
(2)產業結構與現實的貿易結構存在錯位的現象。在加工貿易中占優勢的產業,出口產品結構是以輕紡工業為主,而國內的生產結構卻是以重化工業為主,這種明顯的錯位現象將會隨著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加而逐漸消減。
3促進加工貿易結構升級的對策
3.1努力提高國內技術水平,促進核心技術的開發應用
一方面,需要國家積極利用信息通訊技術改造傳統加工貿易產業,提高傳統加工貿易產業的技術含量;另一方面,要結合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和未來國際產業的發展方向,制定專門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弓}導外資投向國際化生產鏈條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產業或加工工序環節,提升加工貿易產業發展的層次。
3.2充分發揮要素票賦優勢,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轉變
由加工貿易出口構成層面來看,私營企業在2001年時,占據0.22%,加工貿易額為5.26億美元;至2006年時,所占比重上漲到2.1%,加工貿易額達到176.75億美元。而由加工貿易進口構成層面來看,私營企業在2001年時占據總比重的0.1%,加工貿易額為2.5億美元;至2006年時所占總比重上漲至1.3%,加工貿易額增加為109.5億美元。六年時間外資企業的貿易額實現了33.6倍增長,而私營企業增長速度則更甚與外資企業,達到了43.8倍的上漲水平。
1.2進料加工貿易占據主導地位
2009年時,進料加工貿易占據了總比重的81.4%,而來料加工貿易所占比重降低至18.6%。不難看出占據我國加工貿易主體地位的便是進料加工貿易,并且其所占比重呈現上漲的趨勢。
2我國出口加工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據較大比重
通過對深圳工業產業的調查后發現,其加工貿易總比重中,有70%均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這70%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企業所掌握核心技術的產品不足5%。另外,我國企業投入研發與銷售收入的比例還不到發達國家與地區的五分之一。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直接延長了產業技術進步的周期,使得絕大多數企業的關鍵部件以及技術均依靠與進口,直接對這些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以及提升利潤空間帶來了阻礙。
2.2高污染,高耗能產業比重較大
我國出口加工貿易中,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占據極大比重,尤其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加之過于重視就業率擴大以及短期經濟效益,并且加工技術不夠先進,使得我國進出口加工貿易在發展與引進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根據相關部門統計測算,我國每生產世界GDP的5%左右便需要消耗掉30%-40%的資源。另外,來華投資的出工外商加工企業,不僅對我國土地資源、勞動力等進行利用,更是尋找到我國尚未健全的環境保護體系中的漏洞,將資源價格進行扭曲,將許多其本國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加工業轉移至我國。
2.3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基本處于國際產業增值鏈條低端環節
我國加工貿易產品處于國際產業鏈條的低端環節中。擁有知識產權的企業能夠占據價值鏈上游,隨著不斷投入設計與研發,能夠促使產品保值增值。目前我國多數出口加工貿易企業均處于價值鏈低段,不得不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換取甚少的價值增值,不利于長久發展。
3我國出口加工貿易完善對策
3.1改善加工貿易產品結構,推進服務加工貿易發展
各級政府需要定制出一系列有關政策,推動我國加工貿易鏈條能夠在國內完善運轉,這樣才能夠使得相關企業把握更多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內容,有傳統的單純加工發展為能夠自主創造、營銷以及服務等。另外則需要根據目前實際情況重新定制頒布限制類商品以及禁止加工貿易的商品目錄,將落后的低技術含量、高污染以及高耗能的進出口加工貿易阻擋在加工貿易優惠政策之外,保護具有綠色環保特點的加工貿易的發展。
3.2提高加工貿易監管力度
首先需要利用“圈養式”代替傳統的“漫山放羊式”,對進出口加工區進行模式管理,其管理需要始終貫徹限制增量、規范經營,優化存量以及提高水平的總原則。這樣的管理模式能夠使得各級政府對進出口加工貿易企業實行規范化管理。另外,我國需要不斷健全以及出臺新的法律法規監管體系,定制出相應進出口加工貿易準入規定,將目前諸多監管機構各自為政的現象改善,促進重點部門,如稅務、海關、外貿等對進出口加工貿易的協調監管,提高監管的力度以及有效性。
隨著發達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有關知識產權的爭端也越來越多,其中商標糾紛尤為嚴重。我國作為加工貿易大國,在商標權方面可謂遭遇頗多。僅2001年至2005年,國內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就查處涉外商標侵權案件1.8萬多件,在剛過去的2006年里,共查處商標侵權案件3.39萬件,其中涉外商標侵權案件7439件。本文從一實際案件出發,著重分析侵權責任的劃分,商標侵權帶來的危害,以及如何防范商標侵權。
一、案例再現
浙江經協國際經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經協)于2004年1月至8月期間,在未向對方索取商標權屬證明情況下,擅自接受外商來樣定貨出口訂單,并委托寧波萬亞傳動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亞)加工生產標注“GATES”注冊商標標識的傳動帶27350根,非法經營額達260422元,侵犯了“GATES”商標所有權人美國蓋茨公司的合法權益。杭州市工商局責令浙江經協國際經貿有限公司停止侵權行為,并處以390000元罰款。這一判決引發了人們對加工貿易中商標權保護問題的思考,侵犯商標權的后果是嚴重的,那么如何劃分委托方和加工方在侵權中的責任呢?
(一)、國內委托方和被委托方(加工方)的侵權責任劃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以下簡稱商標法)第52條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商標侵權行為強調的是“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這一法律要件。在上述案例中,美國蓋茨公司是“GATES”商標在中國的合法擁有者,受到中國《商標法》的保護。經協在未經蓋茨公司的許可下,就將“GATES”商標提供給萬亞進行加工生產,顯然侵犯了蓋茨公司的商標權。《商標法))第53條規定:有本法第52條所列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之一,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愿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也可以請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專門用于制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并可處以罰款。因此杭州市工商局責令經協停止侵權行為,并處以罰款。至于在對外加工貿易中完全以委托方的委托為依據行為的加工方,國內目前還沒有具體法規來規定其是否應該為這種完全被動的行為承擔責任,但是我們可以從《商標法》中分析一二。商標法第56條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因此在上述案例中,杭州市工商局未對萬亞做出處罰。
(二)、貿易雙方(國外委托方和國內被委托方)的侵權責任劃分
那么經協在受到處罰之后,是否可以將侵權責任完全歸咎于外商,向外商索賠呢?我國《關于對外貿易中商標管理的規定》第10條規定:對外貿易經營者在從事進出動中,對他人指定或者提供使用的商標,應當要求對方出具真實有效的商標專用權證明文件或者被許可使用該商標且未超出許可范圍的證明文件,并予以核查。該商標不得與已在我國相同或者類似的商品上注冊的商標相同或者近似,其商品的包裝、裝璜也不得與他人已在我國使用的包裝、裝璜相同或者近似。在上述案例中,經協在未向對方索取商標權屬證明情況下,就擅自接受外商來樣定貨出口訂單,沒有履行對商標的審查義務,結果造成商標侵權。在這種情況下,經協即使是被委托人,也成為了侵權人,它不能將侵權責任完全歸咎于外商,自己也必須承擔責任。至于經協和外商各自承擔多少責任,經協向外商索賠多少,則由二者協商而定。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發現,當我國對外加工貿易中出現侵犯國外商標權的情況時,國內工商管理部門執法的對象往往是國內侵權人,根據《商標法》劃分國內責任,并不深究貿易雙方(國外委托方和國內被委托方)孰對孰錯,如何劃分責任;而我國《關于對外貿易中商標管理的規定》及一些國際公約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恰恰對其做出補充——規定了貿易雙方責任的劃分。如《公約》第42條規定:(1)賣方(加工方)所交付的貨物,必須是第三方不能根據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主張任何權利或要求的貨物,但以賣方在訂立合同是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的權利或要求為限,而且這種權利或要求根據以下國家的法律規定是以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為基礎的:a如果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是預期貨物將在某一國境內轉售或其他使用,則根據貨物在其境內轉售或做其他使用的國家的法律;或者b在任何其他情況下,根據買方(委托加工方)營業地所在國家的法律。(2)賣方在上一款的義務不適用于以下情況:a買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此項權利或要求;或者b此項權利或要求的發生,是由于賣方要遵照買方所提供的技術圖樣,圖案,款式或其他規格。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公約》是不適用于加工貿易中的來料加工和來件裝配的,而上述案例屬于來樣加工,因此可以援引《公約》作為參考。
二、商標侵權對我國造成的危害
1、商標侵權嚴重危害了加工企業的發展。對國內加工企業來說,獲得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費,大部分利潤被委托方攫取。隨著國內外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引起商標侵權的風險是巨大的,同時商標侵權產生的法律后果是很嚴重的。我國《商標法》第59條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構成犯罪的,除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國外對商標管理也相當嚴格,如美國商標法就對偽造商標的處罰做出如下規定:對個人偽造的,罰金25萬美元或者處以5年以下徒刑;再犯者處100萬美元罰金,或者處l5年以下徒刑;對合伙偽造的,處100萬美元罰金;再犯者處500萬美元的罰金。加工貿易這種風險大,利潤小的生產方式從本質上決定了加工企業的不利地位。企業一旦被卷入商標糾紛,完全是得不償失。
2、侵權嚴重影響了我國外貿環境及國際形象。近年來我國加工貿易中侵權案件頻頻發生,貨物被海關扣押或者沒收,這些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產品的出口。此外,美國海關曾列出五大侵權“黑名單”,中國大陸居于黑名單首位。美國公布2006財政年度海關知識產權類扣押案件比上年增加了83%,海關共扣押仿冒品1.4萬余起,案值超過1.55億美元,原產自中國的涉案產品金額約1.26億美元,占所有被扣侵權貨物總價值的81%;這些統計無疑會使中國的貿易合作伙伴降低對中國產品的信任,提高與中國合作的警惕,影響了我國外貿環境和國際形象。
三、我國加工企業防范商標侵權的對策
面對侵權風險,加工企業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防患于未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1、在接受定牌時,要求委托方提供商標合法性的證明文件。如果是他人的注冊商標,委托方需提供合法的商標使用轉讓證書。委托方如果提供了證明文件或轉讓證書,即使驗證過程可能很繁瑣,企業一定要驗明其真偽。如發現可疑之處,企業應當婉轉拒絕。
2、當企業知道委托方提供的商標可能存在侵權問題時,千萬不要抱僥幸心理,貪圖蠅頭,拒絕為妙。要特別注意的是,按照我國加入的《商標注冊用商品與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對于馳名商標來說,不但不得在相同或近似類別的商品上使用與馳名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而且不得在不同類別甚至性質不相關的商品上使用與馳名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否則,就構成對馳名商標的侵權。
因此當委托方提供的是其他商品的馳名商標時,企業要高度警覺,調查清楚該馳名商標能否用于自己生產的產品之后,再決定是否接受。
價值鏈概念最早是由邁克爾•波特(MichaelPorter,1985)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企業的研發、生產、營銷、物流與客服等活動組成了一條完整的鏈條,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會產生其特有的價值。[1]格里芬(GaryGereffi,1999)在邁克爾•波特的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全球價值鏈(GlobalValueChain,GVC)模型,認為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使得商品生產不再僅僅局限于企業或國家的狹義范圍內,而是通過國際分工與跨國合作方式在不同成員國之間形成了完整的合作體系。這種分散在世界各國(地)的商品加工程序,通過自由貿易形式將勞動力和生產要素組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全球(商品)價值鏈。
(二)全球價值鏈理論的運用
全球價值鏈的形成是資金、人才、資源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通的必然結果,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其目的是為了完成實體商品的生產或虛擬服務的增值。價值鏈中每個環節的成員密切配合、各司其職并彼此依存,通過參與藍圖設計、研究開發、技術測試、品牌推廣、渠道建設等,進而享受流通過程中的產品增值與利潤分配。全球價值鏈理論是基于縱向維度來看待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與生產組織過程中的分工,價值鏈的不同生產環節對應著截然不同的利潤空間。某個環節涉及的產品生產工藝越復雜,所需的技術含量越高,對誤差的要求也越精密,所要求的條件與門檻也越高,參與者在利潤分配中才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都采取了增加政府投入、集結各種優勢資源、發展上下游配套產業等措施,加速打造產業集群,以構建獨一無二的產業核心競爭力,力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占據有利地位,增加本國貿易收入。為衡量一個國家參與國際商品生產與貿易的效率及其通過相關產業鏈獲取的增值程度,筆者引進了“貿易增值率”這個指標。通常而言,加工貿易增值率=(加工貿易出口額-加工貿易進口額)/加工貿易進口額。[2]通過這個公式,可以清楚看到,一個國家在加工貿易環節所獲得的附加值多少主要取決于國內相關產業鏈的深度與長度。在全球產業鏈參與環節越多、上下游配套設施越齊全、對國外先進技術依存度越低,就越能獲得理想的貿易增值率,反之亦然。
二、中國紡織品加工貿易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中國紡織品加工貿易發展現狀
加工貿易是指經營企業進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以下簡稱料件),經過加工或裝配后再將制成品出口的經營活動。[3]紡織品加工貿易是中國加工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發展對外貿易、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的關鍵產業之一。改革開放后,中國紡織品加工貿易進入黃金發展時期,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基本形成了產品質量上乘、品種豐富多樣、上下游配套齊全的產業體系。加入WTO之后,中國紡織品加工企業憑借勞動力價格優勢,大量承接了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與地區的訂單,從而實現了行業的整體快速發展。2013年,中國紡織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為827.6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出口總額為532.1億美元,進口總額為295.5億美元。但與此不相稱的是,中國紡織品加工貿易企業平均利潤常年維持在極低水準。2012年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從事紡織品加工貿易的企業凈利率僅在3%~5%。近年來,隨著國內勞動力的緊缺,加之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和人民幣升值,更多紡織品加工貿易企業開始面臨增產不增利的尷尬局面。
(二)中國紡織品加工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
1.加工貿易形式落后,企業利潤微薄
改革開放初期,由于中國經濟基礎薄弱,各行業發展普遍缺乏資金支持,只能以“三來一補”方式參與到世界加工貿易行列。“三來一補”加工貿易主要包括進料加工、來料加工、裝配業務和協作生產等方式。[4]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3年底,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5.83萬億元人民幣,外匯儲備達到3.79萬億美元。在此背景下,中國紡織品加工貿易依托勞動力供給充沛及其價格低廉得到一定發展。但與世界紡織品貿易強國相比,中國紡織品加工貿易始終缺乏實質性提升,大部分企業依然從事著含金量較低的來料加工業務。中國的紡織品加工貿易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位于全球價值鏈的底層。按照臺灣地區宏碁實業董事長施振榮提出的關于全球分工微笑曲線模型,整個價值鏈中,最有機會能夠獲得高附加價值的區域往往位于曲線的兩端,即產品研發與品牌營銷。[5]國內紡織品行業由于長期缺乏足夠研發實力,只能為國外品牌進行代工,從中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由于缺乏足夠的市場開發與品牌營銷能力,即便是質量上乘、用料充足的產品也只能以成本價為基準進行銷售,無法享受國際品牌產品所獨有的品牌溢價。以國際時裝品牌范思哲為例,某款大衣在美國本土的售價是299美元,而國內服裝企業只能獲得每件12.9美元的代工費用。反觀日本的優衣庫品牌,2013年財務報表數據顯示,該公司毛利率與凈利率分別維持在47%與23%的高位。優衣庫等服飾品牌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對市場營銷的重視,通過對自身品牌的塑造,讓旗下服裝超越了普通消費品范疇,成為當下年輕消費者的一種時尚主張與生活方式,進而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優勢地位,輕松獲取高額附加值。
2.研發設計能力不足,產品款式落后
中國服裝加工貿易企業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大多數企業是由當地小型家庭作坊發展而來,企業所有者思維方式陳舊、管理方法落后,對當前國際大環境以及全球價值鏈變化缺乏清醒認識。反映在企業日常管理中,主要表現為很多企業經營者對紡織機械與設備投入不足,有將近7成的紡織品加工企業在近10年內沒有更新過生產設備,CAD排版裁剪機等新型智能化生產設備僅為少部分企業所擁有。部分企業經營者對過去低價奪取出口市場份額做法存在明顯的路徑依賴,不重視紡織品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導致行業整體研發能力不足、產品款式落后。目前,這些企業員工構成多以農民工為主。由于員工文化水平較低,接受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能力普遍較差,加上行業平均薪酬較低,阻礙了優秀產品設計人才的跨行業流動。在這個背景下,國內紡織品行業新品設計乏力,絕大部分產品依靠國外來樣加工,其余則來自對國外品牌的“山寨”,即便有少量原創作品,但在時尚性與美觀性方面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存在明顯差距。
3.環保意識缺失,對生態紡織品重視不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歐美國家消費者愈加重視紡織品的環保性能,紡織品進口檢疫標準與貿易門檻逐漸提高。目前,北歐各國正在興起生態紡織品熱潮,其影響已經通過國際化產業分工體系波及全球紡織品產業鏈上下各合作成員國。生態紡織品是指采用無公害原料,并以規定生產流程制作的對人體健康無明顯傷害的紡織品。生態紡織品的流行對加工出口國的上下游企業都提出了全新要求。然而,中國紡織品行業普遍缺乏環保意識,對于即將到來的生態紡織品發展趨勢缺乏敏銳嗅覺。2013年,由于產品化學品殘留超標,中國有近98億美元的出口紡織品被退回,相關企業損失慘重。造成中國紡織品加工貿易行業如此被動的原因是,一方面,中國產品環保標準嚴重滯后。由于國家質監部門介入程度不夠,中國紡織品生產一向存在多重標準,絕大部分紡織品生產企業執行的是國家標準,與歐盟標準相比,中國紡織品國家標準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生產工藝落后對中國紡織行業充分參與全球產業鏈競爭形成巨大阻礙。以出口到美國的生態紡織品為例,美國商務部對該類產品的生產流程與工藝制定了詳細、嚴格的技術規范,明確規定產品不得經過氯漂白處理、不得經由防霉程序、不得進行阻燃整理工序。反觀國內,由于環保監督過于寬松,相關違法成本太低,大部分紡織加工企業生產設備陳舊、工藝落后,即便短期內加大投入、集中整治,生產出來的產品也無法快速達到歐美發達國家技術要求。因此,由環保指標所構筑的出口貿易壁壘將成為中國紡織品加工貿易企業轉型的巨大障礙。
三、中國紡織品加工貿易轉型與升級政策建議
(一)轉換生產模式,推動加工貿易產業鏈延伸
政府要鼓勵行業內企業努力向國際紡織品產業鏈上游延伸,從而有效延長國內加工貿易產業鏈,進一步提高產業增值率;通過強化技術投入,提升產品設計能力,創立自有獨立品牌;深入海外市場,設立產品分銷渠道,建立與國外用戶直接接觸的渠道,推動中國紡織品加工貿易行業實現由“訂單模式”向“市場模式”的升級轉換。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內銷市場已悄然啟動并逐漸形成規模,為紡織品行業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市場空間。要著力引導紡織品加工貿易由原來的“單一外銷模式”向“內外銷并舉模式”轉變,加大產品出口轉內銷的嘗試;推動企業商業模式與經營理念更新,竭力打造為消費者所接受的服裝、服飾知名品牌;立足國內,放眼全球,通過整合國內消費者需求,一改以往被動生產的局面,以海外訂單反向定制創新型模式,實現全球價值鏈參與角色互換,推動紡織品企業實現從低端制造商到高檔品牌運營商的實質性跨越。
(二)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建立高層次人才隊伍
有關部門應通過樹立行業典范方式,推動企業管理者及時轉變經營理念;通過設立紡織行業技術改造專項經費財政扶持政策,加快企業技術裝備與生產工藝革新步伐;通過鼓勵紡織品企業設立行業技術研究中心,完善產業研發體系,提升中國紡織產品核心競爭力。建立高質量專業人才隊伍是提升產品技術含量、推動紡織品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為全方位滿足行業可持續發展需求,政府相關部門應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儲備人才資源;加大行內企業員工培訓力度,提高其文化知識水平與專業技能;設立針對高層次人才的落戶優惠政策并給予其相應獎勵經費,有效提高國內紡織品行業的研發水平。加強紡織品企業內部建設,通過技術引進、合作開發、自主研發等方式努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鞏固和擴大現有大宗初級產品和半成品出口的同時,大舉進軍國際高檔服裝及其產品深加工領域,提高時尚品牌服飾的生產與出口比例,進而在全球價值鏈中獲得高附加值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