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8: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素質教育議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目前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現狀
首先,我國的數學教育有其成功的一面,自1963年數學教學大綱頒布之時起,“加強雙基”、“培養三大能力”、“精講多練”等構成了我國數學教育的成功經驗和優良傳統。進入80年代以來,“追求升學率”和“數學競賽熱”,也使中國數學教育有別于其他任何國家,正是這樣的體系之下,優良傳統與嚴重問題并存,高分下隱伏的危機逐步暴露出來,學校教育不管是主觀上或客觀上實際是圍著“升學率”轉。由此帶來的是什么局面呢?學生學習的目標就是為了考重點、升大學。教師平時忙于加班補課,教學著重題海戰術。為了升重點率,導致一種很不正常的情況:一些學校幾乎用一個學期的時間來準備中考,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負擔沉重。教師為了應付應試教育,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考慮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社會的不同需要,對21世紀社會將需要公民具備哪些數學素質無暇考慮。隨著義務教育的實行,“差生”或“慢生”的比例增大,但又不能象“英才”教育那樣進行淘汰,這給課堂教學帶來更復雜的問題。因為數學被認為是最難學的課程,學生視學習數學為畏途,許多學生過不了這把嚴酷的“篩子”。而有的鄉中為了實現普及達標率,又降低要求,如個別學校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跳級學習的不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反而是學習最差的學生,其理由是,反正學不好,讓其早些畢業,避免退學,影響義務教育的普及達標率。試想,如此教育結果,實難說達到了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教育大綱規定的要求,也就談不上實現義務教育的目標了。因此,對我國數學教育的現狀,我們雖不應妄自菲薄,但也不可肓目樂觀,完成“九義”教育,數學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大眾數學的內涵及其與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關系
1、大眾數學的歷史來由
“大眾數學”的提法是1984年在第五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ICME—5)上正式形成的,一大批論文就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如“什么樣的數學課才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要求?”“如何建立這種課程?”等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麥洛(PeterDamerow)等四人負責編輯了“MathematicsforALL”的文集,“大眾數學”的口號逐漸廣為人知,流傳至今。幾乎已成為數學教育界廣泛認同的行動綱領。進入90年代,世界各國,尤其是各發達國家紛紛提出教育改革的報告、方針或方案,改革的目標都是面向21世紀,為培養適應高科技信息社會更加劇烈的世界市場競爭所需要的人才,誰既能培養出合格的勞動者,又能造就一流的杰出科學技術和經濟管理人才,誰就能占有21世紀。1986年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ICMI)在科威特舉行了“90年代的中小學數學”的專題討論會,并專門討論了“大眾數學”的問題。可以說,大眾數學問題將成為今后數學教育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
2、大眾數學的內涵
“大眾數學”一詞從詞意來說是比較直接、樸素的,幾乎人人都能夠理解。因此,一般也未作嚴格的定義,權作原名詞看待。就我國義務教育來說,由于義務教育是所有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的教育,因此,它的數學課程就應該是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而且是能夠學習的。這種為現代化生產發展和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需,且為所有學生能夠學好的數學課程,我們稱之為“大眾數學”。
在當今教育改革的潮流下形成的大眾數學的思想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人們可以從哲學、社會學、數學以及教育學等各個角度去研究它,也可以用它考察數學教育所涉及的各個方面。
從文化的角度看,數學作為一種文化,“大眾數學”是大眾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包含著豐富的數學內容,如何挖掘各民族文化中的數學因素?如何在教育中發揮這些因素的積極作用?如何處理民族語言與數學語言的相互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中講授數學,是充分利用學生各自文化背景中的數學因素,還是讓學生盡量不受已有因素的影響,把數學當作一個全新的天地考察,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當我們把數學當作一種文化現象來研究時,“大眾數學”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從生活的角度看,“大眾數學”就是大眾生活中的數學。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數學,有些為人們所意識到,有的則有待進一步挖掘。“大眾數學”的客觀存在性表明,人們通過對這方面的研究可以發展或產生一門大眾化的學問——生活中的數學,它將對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的改革和完善產生重大影響。
從數學的角度看,“大眾數學”即數學大眾化。數學發展到今天,純數學已經不可能為普通百姓所理解,更談不上應用。但我們總是在嘗試著以某種方式向社會滲透數學,特別是隨著計算機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因為我們應該積極地考慮把未來社會公民所必需的現代數學及思想方法盡快大眾化,以便學生真正能夠學習它,掌握它。
從教育的角度看,大眾數學是義務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數學教育的反映。實施義務教育意義下的數學教育與以往選拔、淘汰式的數學教育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此。因此表現在課程上,大眾數學旨在建立一種在學生現實生活背景下可以發展起來的、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新數學課程;表現在評價上,“大眾數學”將促進人們形成新的觀念,使每個學生都學習有用的數學,而且都能學會有用的數學;表現在教學上,與“大眾數學”相適應的是改革“類型十方法”的教學模式,倡導“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
3、大眾數學與義務教育的關系
目前我國教育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是從1986年開始起草至1992年歷時五年半的時間所形成的,它是我國建國后的第六個數學教學大綱,它凝聚了成千上萬的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專家的心血,它集中反映了我國近十幾年來數學教育研究的成果。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從“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這一判斷出發,提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現行的《大綱》全面貫徹了這一精神,明當前我國要在2000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就是要提高未來民族的基本素質。而“大眾數學”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想、新觀念,充分體現了義務教育的基本精神,更明確、更廣泛地提出其實現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讓每個學生能夠掌握有用的數學,達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掌握數學。
基于前面列舉的教育現狀分析,我國數學教育至少突出面臨這些問題:一方面,現代社會處處充滿數學,要求每個人都應具備更多的數學知識,才能更好地適應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現代數學的發展越來越只能為少數人所掌握,這就構成了數學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對矛盾。再一方面是,現行中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相當多的學生掌握不好,相當多的內容學了沒有用,但在考試的指揮棒下迫使他們非學不可。因此許多學生過不了數學這把“篩子”。但與此同時,很多既有實用功能、智力價值、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可以掌握的內容,卻又學不到。這就反映了我國現行數學教育的弊端,也就嚴重地制約了義務教育根本目標的實現。而大眾數學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結合點。可以認為,倡導“大眾數學”,以形成新的數學教育思想和實踐體系,構建“大眾數學”意義下的21世紀的新的課程體系,是未來數學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義務教育目標的需要。
三、幾點思考
實施義務教育基本目標,進行“大眾數學”意義下的數學教育改革,這是一個跨世紀的任務和研究課題,內容廣泛且豐富。下面僅就當前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數學教育的目的要求以及學校教育的實際,談幾點值得思考的問題。
1、必須認真學習和全面理解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教學《大綱》。明確認識義務教育不僅要求適齡兒童必須接受教育,同時義務教育不是以“升學”、“培優”為重點,學校應該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培養目標。當前,辛勤工作在義務教育第一線的廣大教師、學校領導乃至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深深認識到“應試教育”的弊端,但屈從于外部“升重點高中”的壓力,教學上也不得不圍著“考重點”轉。國家投入大量的財力,實施義務教育,是為了提高未來民族的素質。但按目前的情況看,實際上是95%強的學生在陪少數能上重點高中的學生在苦讀,正如前所說的,三年初中學完,許多學生過不了數學這把“篩子”,最后也糊里糊涂地畢業了,連在學校“瀟灑走一回”的感覺都找不到。這種失敗的心理,本身就與素質教育相違,實在談不上完成了義務教育的任務。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站在全局的位置、戰略的高度,用未來的眼光看待實施義務教育的重要意義。首先教育戰線的同志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要向社會廣泛宣傳義務教育的意義及基本目的,求得社會的認同和支持,改變以“升學率”標準衡量學校質量的片面的質量觀、人才觀,為學校教育改革,為落實義務教育的任務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教學,要樹立新的教育思想,要把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作為根本任務。要從“應試教育”的枷鎖中解脫出來,把圍繞“升學”、“應試教育”、客觀上把數學作為“篩子”的觀念應有根本的轉變。“大眾數學”是全新的數學教育思想,它充分體現了義務教育的基本精神,當前廣大義務教育的教師應樹立這種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改革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主動地體現這一教學思想。只有在思想上確立了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學改革中才能邁出新的步伐。
3、義務教育初中數學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南,必須認真地研讀和理解它,準確地把握教學的尺度。根據《大綱》精神,深入了解義務教育新教材的編寫意圖,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擺脫過份強調純演繹數學的內容和舊教學方法的模式,探索“大眾數學”教育實踐的新路子。
最后,還談幾點值得說明和探討的問題。
2.化學成績兩極分化嚴重。在教學中經常發現在同一班內的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的反應相差很大,一部分學生聽課聚精會神,積極思考和做筆記。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似聽非聽,左顧右盼,或埋頭做自己的事,而且這樣的學生在學生中占有的比重有增大的趨勢。我于去年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一些測試閱卷工作,在閱卷中發現學生的化學成績懸殊很大,同一考場內有的滿分或接近滿分的,而有的才二十幾分、十幾分甚至還有幾分的(滿分60分),整體情況也是如此。從閱卷后返回的我校學生的化學成績來看,大體上也是如此,不及格的約占1/6左右。
3.缺少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初三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大量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可以極大的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科學嚴謹的態度,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在去年的理化實驗操作考試中,我參加考核評分工作。在考試中我發現個別學生一開始做實驗便手足無措,連膠頭滴管也不知怎么拿或拿不穩,在實驗中丟三落四,實驗結束后不知道傾倒廢液,整理儀器,更不用說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了。化學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有一次縣教育局組織的初三畢業考試化學試卷中有一道這樣的題目:食鹽和面堿,醬油和黑醋都是家庭中常見的烹調用品,請你利用家庭中現有的條件,將它們區別開來,要求每組物質簡要敘述兩種物理或化學鑒別方法,實驗步驟、現象及結論。這是一道將教材中酸、堿、鹽的化學性質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題目,旨在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然而相當一部分學生卻不知道怎么回答或回答不完整。
當然以上情況只是個別現象,但是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所以,我認為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創造性地設計課堂教學結構,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方面進行教育,在課堂教學中要采取多種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全面性”等素質教育觀才是最關鍵的。
一、激發興趣,注重實驗,體現素質教育的主體性
化學實驗大都具有生動、鮮明、新奇、有趣等特征,通過實驗,寓教于樂,激發學生興趣。學生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將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就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會積極主動地認真學習、堅持不懈地鉆研。特別是初中化學,它是化學的啟蒙階段。實驗教學,更是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一節的教學中,關于用什么藥品制二氧化碳最理想這個問題,我提供了如下信息:碳酸鈉粉末,石灰石(或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稀硫酸反應都能生成二氧化碳,究竟哪種藥品最理想,請同學們自己做分組實驗。我話音未落,同學們就積極主動地實驗,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實驗中學生獲得了感性認識,激發了學生們的求知欲。此時,教師指導學生從碳酸鈉,石灰石分別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的快與慢,反應持續的長短,原料的來源,經濟價值等方面考慮,并加以討論。同學們爭先恐后,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通過這個實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體現了素質教育的主體性。
引言:新世紀以來,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自然與人文兩大科學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多,傳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也在悄悄發生轉變。我國醫學教育目前形勢十分嚴峻,對于醫學工作者的人文素質教育變得極其重要。為更好的與新世紀下的醫學模式和醫療市場相結合,在日常醫學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質教學,并以此培養與時代條件相匹配的醫務工作者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人文素質教育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醫學是一類經由技術手段或科學方法來對人體的各種疾病或病變進行處理的學科。不難看出,人體是醫學的研究對象,即人文屬性必然是醫學的組成屬性之一。醫學學科本質上是用來服務于人的,與人的生命、幸福以及生活等各個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使得醫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其范圍不再是單純的生物學內容,而已經拓展至社會、倫理、心理以及法律等各個領域,形成了現在的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融合的綜合體。醫學由于其服務對象是人,所以其自身具備一定的特殊性。換言之,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醫學條件和手段愈發完善成熟,對于醫務從業者的道德要求和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拜金思想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也對醫學領域產生了較大影響,例如人們常說的醫院藥品價格奇高,主要原因在于相關醫療工作者從重抽取回扣;“收紅包”現象頻發。另外,當下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張,甚至醫生與患者之間情感的交流也將金錢作為基礎,生命的尊嚴被肆無忌憚的踐踏,部分醫療工作者早已將醫德二字拋于腦后,金錢至上成為一種風尚。倘若對現在的這些現象放任不管,必然導致醫患關系變得更加緊張,引發更多的醫療糾紛和巨額的醫療資源浪費情況,醫務人員在大眾心中的地位更加惡化,科學先進的治療儀器、高明的醫術最終只能淪為某些人獲取暴利的手段,人們心中圣潔的白衣天使成為唯利是圖的小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醫學界迎來了許多全新的課題,諸如應該怎樣對待克隆的問題,安樂死問題,變性等問題,這些新課題不僅有醫學理論貫穿其中,其背后倫理道德更是參與其中,若醫務工作者人文素質并未達到一定的高度,胡亂處理必然對人類世界固有的和諧關系造成嚴重的破壞。醫學職業的崇高性使得醫務工作者必須是一個人性豐滿的人,若缺乏人文素質則一切將變為空談。因此,從事醫學職業的人除了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充分接受人文素質教育,進而能夠扎實自身來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更好的為患者、為社會服務。
二、醫學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西方自1960年就開始有人注意到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直至1970年,已有人文素質教育被引入至醫學院校中;到了1980年,醫學成為一門由多門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高度綜合的復合體。許多國家逐漸將人文素質教育作為醫學教育中與基礎理論知識教學同等重要的存在。醫學教育發展至今,人文社會學科與基礎、臨床醫學已經成為醫學教育中的三個重點教學領域。
我國醫學教育則主要來源于對前蘇聯醫學教育模式的學習,“專才教育”是我國醫學領域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雖然現在這一模式在當前社會條件下暴露出許多弊端,但這一模式是在我國當年計劃經濟的大背景下確定的,確實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現在社會的高速發展對我國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和人文素質教育將成為以后改革的主要方向。
首先,從當前醫學教育的教學內容來說,我國目前許多醫學院教學內容單一、重復,各相關專業之間沒有必要的聯系,不注重因材施教;另外,從課程體系方面來講,我國醫學教育中過細過窄的課程設置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產生較大阻礙,而且課程的培養模式十分單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醫學教育部門雖然為國家輸送了大批的醫學人才,但這期間也有許多問題暴露出來:第一,眾所周知,醫學專業僅有理科生能夠報考,也就是說,自高中階段起數理化成為醫學生的主攻方向,其人文素質教育不足,基礎薄弱;第二,如前所述,重理論輕人文是我國當下所有醫學教育的通病;第三,醫學教育單位“功利心過強”,僅僅注重解決臨床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盲目灌輸大量醫學知識,學習過程中安排過多的專業課程,對于醫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十分欠缺。缺少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課程會導致學生智能結構和綜合素質的缺陷,進而產生拜金主義,不負責任,對生命缺少尊重。
三、如何在醫學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1.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改革最先需要的就是實現對傳統思想、舊思想的轉變。相關醫學教育單位應充分認識到當前時代條件下對醫學生和醫學教育的要求,醫學生是我國醫學的未來,他們的能力結構和知識儲備將直接決定我國未來醫療單位的效率和質量;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應有充分的認識,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樹立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的醫學教育思想,幫助醫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2.培養醫學生自覺加強自我修養的能力。
醫學教育工作者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避免“滿堂灌”的情況發生,教學模式也應靈活多變,通過對現代科技手段的有效運用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進學生與教室之間的交流,營造出一種活躍、積極、寬松的教學環境,著力于培養醫學生自覺加強自我修養的能力。教學時應注意將知識的傳授、引導與學生自身的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學習明白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相應的我們在各方面均應更加全面。如今處在信息時代的浪潮下,專業學習固然很重要,但人文社會知識的學習也同等重要。我們在進行人文社會學習時不斷完成對自身的升華,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尊重生命和樂于奉獻的精神,最終能夠到達“懸壺濟世”的高度。
參考文獻:
幼兒教師是否具備健康的心理是做好幼兒教育的前提,具備健康的心理能夠保證幼兒教師的教學出發點積極向上,能夠引領幼兒在啟蒙教育的階段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保證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近年來,我們經常在電視,網絡或其他媒體看到幼兒教師虐待孩子,在教育的過程中,稍有不滿意的地方,就對兒童拳打腳踢,給兒童造成極其嚴重的心理陰影,很多孩子因此而變得沉默寡言,嚴重的違背了我國幼兒教育的目標,因此,幼兒教師在開展幼兒教育的活動中,應時刻不忘調整自己的心理,始終維護和保持健康的心理,保證幼兒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
2.具有職業道德情操
在幼兒早期的成長過程中,成人的呵護與關懷是至關重要的,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幼兒教師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也就是所謂的“愛心”,幼兒具有一顆比較脆弱,好奇以及上進的心靈,在與外界接觸的過程中,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這就難免會受到傷害或給老師帶來“麻煩”,這時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幼兒教師的關懷和鼓勵,而不是幼兒教師的大聲呵斥,這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孩子的上進心也會被打擊掉,”教師的愛是無私的,純潔的,要針對每個兒童自身的優點,因材施教,愛心育人,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孩子的潛能,達到幼兒教育的目的。
3.具有廣博的知識
作為幼兒啟蒙教師的幼兒教師,應當具有廣博的知識,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能夠提供很大的幫助,在一個人一生求學過程中,幼兒教育起著基礎教育的作用,接受幼兒教育程度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后續教育的發展,同時我們的幼兒在接受外界新鮮事物的時候,天生就具有好學多問的習慣,在看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經常會問“為什么”,如看到奔跑的汽車排放的尾氣,會問“汽車為什么會排放尾氣”“排放的尾氣有毒嗎”,看到“天上的星星”會問“星星離我們有多遠”“星星為什么會發光”等,這時就需我們的幼兒教師用自己廣博的知識轉換成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答,如果我們在面對幼兒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不知如何回答,同時看到孩子一張張充滿求知欲的臉龐,我們心里又作何感想?加強自身的知識的學習,廣覽群書,才能為孩子的教育提供堅實的后盾。
二、禮儀教育
我國擁有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在國際上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教育應從幼兒教育開始抓起,而幼兒教師作為幼兒教育的參與者和實施者,針對幼兒教師的禮儀教育就更不可缺了。
1.行為服飾穿戴要大方、得體
現在的幼兒教師大多是90后的女孩子,性格較活潑,思想較前衛,追求時尚是每個女孩子的心靈需求,但是這并不代表幼兒教師可以身著奇裝異服,穿著性感露骨的服裝,戴著金手鐲,大耳環出現在幼兒教育的環境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求學道路上的領航者,幼兒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給孩子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幼兒階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認為老師那樣的穿戴“很好看”,一有機會就會效仿,同時幼兒教師的行為舉止要規范,不能在幼兒園里追逐游戲,大吵大鬧,更不能對別人大聲批評,指指點點,長此下去,這種不良行為會使孩子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無疑是不利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幼兒教師在幼兒教育的活動中,遵守幼兒教師服飾穿戴規范,行為舉止規范,服飾穿戴要大方,整潔,行為舉止得體,從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儀容要適度
愛美是每個女孩的天性,對于很多時尚的女孩來說,化妝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適當的化妝可以讓女孩看起來更加美麗,能夠保持愉悅的心情,對于我們的幼兒教師來說,淡妝是最合適不過的,或是不化妝亦可,切忌濃妝,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濃妝艷抹,紅指甲,紅腳趾,紅嘴唇,白白的臉蛋,遠看像“妖怪”,近看像“”,與幼兒教師的身份格格不入,這樣的妝容即是對孩子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貶低,適度儀容,妝容得體才是我們所提倡的。
與其他產業相比,創意產業作為一種知識產業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跨界性,是科技、文化藝術和市場經濟融合的產物,對創意人才的素質教育提出很高的要求,培養多元復合型的專業人才,使其具備以下多種素質,如圖(1)所示:
(一)、具備多元的知識能力。知識能力指的是專業知識、基礎知識、人文知識。在創意產業領域需要創意人才不僅擁有對自身專業知識的獨特掌握能力,還應具備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對創意產業的相關知識內容有著清晰的認識和把握,而且擁有對社會的各種文化的接觸積累和獨特見解,并能夠與產業實際相結合不斷創新。
(二)、具備多變的創新能力。創意人才的頭腦創新能力應如孫悟空的七十二般變化,思維善變,反應敏捷,善于汲取各種創意元素,善于突破常規、推陳出新。創意思維沒有想象能力、洞察力、變通能力、模仿能力、實踐能力,是不能夠實現真正的創新。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并且想像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任何偉大的創意無不源于天馬行空式的想象力;洞察力是從多方面觀察事物,把握其核心的能力,是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對于產生、定位創意的點子極為重要;變通能力、模仿能力是創造性思維形成的先聲,不可否認有許多成功的創意都是仿效已有,進行再設計或改造產生的;實踐能力主要指的是專業實踐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是對創新的實現和執行力,沒有實踐能力的實現和執行,再好的創意也只是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
(三)、具備多樣的基本能力。所謂基本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審美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結協作能力、適應能力、辨別能力。通過對從業人員的調查看,創意人才的優勢競爭力往往不是其創新能力,而是其基本能力,基本能力可以使他們有效的協調自己的知、情、意、行,增加他們的正能量,又快又好地適應環境,保持其具備良好的的狀態。學習能力是自覺地進行求知,自我發展的能力;審美能力是對藝術美、設計美、生活美基本的認識、評價能力,可以幫助人創造藝術、科學的設計作品;溝通表達能力是能夠把自己創意、意圖用明確清晰明確的言行或圖文表達的能力,并善于使人理解和認同;團結協作能力是強調團隊合作、互助互補的精神,特別是創意產業領域,大量工作的完成需要團隊來進行;適應能力主要指人的處事交往能力、人際關系能力,創意產業是與多種產業、部門有交集的產業,從業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辨別能力是人對事物的分析、判斷、研究的能力,創意人才要有較強的辨別能力,才會在自己專業領域里有著獨特的創意和見識,取得優秀成績。
(四)、具備良好的個性品質。創意人才的個性品質是其核心特質,是其區別于他人的、獨特特質,具體體現在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稟賦上,也體現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在常規生活中,將人具備某一特長、藝術天賦、活潑開朗、積極上進、善于創造、與眾不同等特征稱作良好的個性品質。對于創意人才來講,更需要具備這些優秀的個性品質。
二、創意人才素質教育的思考
創意產業人才素質的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立體式、多元化、全方位的教育模式。總的來說,在知識經濟時代影響創意人才素質教育的主要因素有:基礎素質教育、專業素質教育、職業素質教育、生活環境陶冶以及個人品質等。
(一)、基礎素質教育。基礎素質是指人才成長的過程中通過接受教育培養而積淀的素質,時間跨度從幼兒教育開始到小學、中學直至大學,由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培養、熏陶出來的人的基本的人文素質、審美能力、表達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這種基礎素質不是淺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對于創意人才來說,需要的就是這種更為堅實的基礎素質。因此,要構建科學的、完整的創意人才培養模式,基礎素質教育要從兒童時代開始,貫穿整個教育過程乃至職業教育階段,形成長期的熏陶和引領;高等院校應把人文教育、創意教育、美育納入高校的通識教育當中,在培養設計藝術人才的土壤里播下創意的種子。
(二)、專業素質教育。專業教育是在專業學校進行的為專門職業培養專業人才的教育。是為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創新性、引領性的人才。面對創意產業人才短缺的局面,結合創意產業發展需要,我們應改革教育理念和培養方式,大力發展高等專業教育。做到專業設置齊全、結構合理,注重素質和能力的全面培養;建立人文素養、職業能力等與專業教學統一起來的評價標準;構建符合產業需要、引領產業趨勢,開展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另外,專業院校與政府相關部門積極開展創意產業的相關職業技術培訓,對相關行業人員進行專業再教育,大力提升行業人員的專業素質。
(三)、職業素質教育。從產業的角度來看,職業素質是比專業素質更進一步的素質,職業素質是來自產業實踐的一種經驗素質、能力素質,是從業人員從事創意產業所必需的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根據行業實踐人員調查數據顯示,(圖2)影響創意人員成功的因素的比例為:專業素質占36.5%,職業素質占48%,社會環境占8.5%,個人品質占8%。影響創意人才職業素質的因素很多,如:受教育程度、企業環境、工作性質以及個人品質等。培養創意人才的職業素質,首先要意識到職業素質的重要性。要從學校教育抓起,從日常行為規范的守時、誠信等細節處抓起,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其次要實現專業教學和專業實戰的有效統一,以“校企合作”“項目教學”等方式,按照專業實戰的規范進行專業教學和考核,培養學生的職業經驗。一般說來,勞動者能否順利就業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本人的職業素質,職業素質越高的人,獲得成功的機會就越多。
(四)、生活環境陶冶。從教育的角度來看,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一種教育形式,要努力打造適合創意人才生活的環境。首先,積極保護和建設各種文化資源,這是創意人才從事創意活動的基礎,不但要保護好已有的文化遺產,而且也要建設好文化、生活等基礎設施。其次,政府和社會對“創意”要有寬容度,要提高大眾對創意的欣賞和消費能力,要通過各種平臺、活動弘揚創新、鼓勵創意。再次,高等院校要大力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人文環境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具有其獨特的感染力、影響力,使學生的精神得到升華,人格得到塑造,個性得到發展。
(五)、個人品質。創造性人才在人格上具有獨立性強、好奇心強、求知欲強、敢于突破常規、有懷疑精神等個性品質,他們渴望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個人或團體,渴望得到尊重認可,渴望實現自己的想法和價值,具有強烈的成就欲望。因此,我們要充分的尊重、認可他們,欣賞他們,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尊重創意”,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意靈感和創新意識,為創意產業創造高水準、高質量的創意產品。
二、自然主義教育的內涵
(一)自然主義教育的演進中西方都有自己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在各自不同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認識和主張,并在發展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萌芽于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奠基于夸美紐斯,集大成于盧梭,發展于裴斯泰洛奇、福祿貝爾、第斯多惠,完善于杜威。我國自然主義教育萌芽于春秋末年老莊“道法自然”,行“無為”、“不言”之教的自然主義思想;形成于魏晉玄學“崇尚自然、尊重個性”,“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演變為柳宗元、王守仁、龔自珍等人反對灌輸教育和扼殺兒童個性,注重因材施教和寓教于樂,提出“順天致性”的“園丁說”;近代我國自然主義教育近代與西方自然主義教育融合,提出“尚自然、展個性”的主張,將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推向巔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和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都是中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碰撞的結晶。
(二)自然主義教育的內涵從自然主義教育的演進來看,自然主義教育的“自然”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含義:第一,是指大自然;第二,是指人的天性和本能;第三,是指社會歷史和文化的自然。自然主義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兒童天性與生俱來,有其發展的內在規律;天性自然是教育的基礎,教育要依從兒童的天性;大自然和歷史文化自然是兒童天性成長的環境,要為兒童提供適宜的環境和教育,使兒童主動、自由、幸福的發展天性。自然主義教育的實質內涵主要包括:1.適應兒童天性、以兒童為中心自然主義教育者,都主張兒童的天性是自然進化的結果,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教育不能束縛兒童的天性,而要順應兒童的天性,以兒童為中心提供適宜的教育。“自然的或天賦的能力,提供一切教育中的起發動作用和限制作用的力量。”盧梭認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夸美紐斯說“我們所理解的天性一詞……是指我們初始的原本的狀態,我們必須回到那種狀態,如同回到起點一樣。”他認為兒童與生俱來擁有“學問、德行和虔信的種子”,種子蘊含了樹木生長的一切依據。蒙臺梭利指出兒童的“生長是由于內在生命潛力的發展,使生命力量呈現出來,他的生命力就是按照遺傳確定的生物學的規律發展起來的。”自然主義教育尊重兒童期的獨特地位和價值,把童年看作人生最重要的時期,認為兒童不同于成人,應該把孩子當做孩子,不要把兒童強拉入“成人世界”。“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熟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盧梭把教育分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認為人的教育是我們真正可以控制的、事物的教育可部分控制、自然的教育無法控制,可控的教育要遵從不可控的教育,所以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依從于自然的教育,教育應遵從“自然”的道路、按照兒童本性順序展開。夸美紐斯認為,教師應以兒童為中心,順應兒童的天性,認為教師是自然的仆人,而不是自然的主人,教師的主要使命是培植,而不是改變。2.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發展自然主義教育主張順天致性充分挖掘兒童的潛能,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發展。蒙臺梭利認為“兒童身上除了創造本身和使自己變得完美的最重要沖力外,一定還存在著另一種目的,即一種為了聯合所有的力量而必須和諧地完成某種任務的責任。”陳鶴琴則提出“五指活動課程”,認為“五指(健康、社會、科學、語文、藝術)”是長在兒童的“手掌(生活)”上的,五個手指長短粗細并不一致,它們各有自己的作用,和諧的促進兒童的全面生長。3.尊重兒童個性差異自然主義教育崇尚個性的自然發展,認為“自然在形成的過程中從一般開始,結束于特殊。,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清朝的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以梅喻人”,反對人為地“一致”,抨擊病態教育對人個性的扼殺;亞里士多德、夸美紐斯和盧梭等都提倡按不同年齡的差異進行分階段教育;蒙臺梭利和杜威提出教育的敏感期,維果斯基提出教育的“關鍵期”,都認為人的不同心理和行為在不同階段具有發展的變異性。第斯多惠更是指出“在人的教育中,一般地說,一切都取決于不違反人的本性;個別地說,一切都應當適應每個人的個別特征。”4.適應大自然和歷史文化自然自然主義教育者,在對自然的認識上經歷了從客觀的自然環境到人的天性自然再到人類社會歷史文化自然的轉變過程。夸美紐斯非常注重客觀自然環境和規律對兒童成長的影響,提出“人事若不模仿自然,就一事無成。”[p.93]陳鶴琴則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課程觀。第斯多惠則提出“文化適應性原則”,指出在教育中必須注意受教育者所生活或將來生活的時空條件,即要注意兒童所生活的全部現代文化特別是祖國的文化,同時還認為文化適應與自然適應越一致,則生活就越崇高、越美好、越淳樸。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天生具有一種“吸收”文化的能力,維果斯基更是提出了“社會文化歷史理論”,注重社會歷史文化自然對兒童發展的決定性影響。
三、學前兒童素質教育與自然主義教育的和合
(一)教育目的的和合: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自然主義教育認為“生長或者發展著的生長,不僅指身體的生長,而且指智力和道德的生長。”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并把人的全面和諧發展與個性充分發展融合為一體。學前兒童素質教育也是以培養體、智、德、美全面和諧發展兒童為目的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為目標,以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為核心”,明確提出“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二)兒童觀的和合:尊重兒童的天性,以兒童為中心《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指南》指明其目的是“幫助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了解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綱要》和《指南》都指出,學前兒童素質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尊重兒童的個性差異和年齡差異,因材施教,其實質就是對兒童天性的尊重,其兒童觀必然是“以兒童為中心”,并要求教師要研究、了解、遵從兒童的天性,施以適宜的教育,這也是自然主義教育的兒童觀。杜威、陳鶴琴等教育家就認為高質量的教育必須從研究兒童心理開始,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和天賦能力進行教育,使教育符合兒童的興趣和水平。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59(2007)06-0089-05
習俗文化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文化現象,民族習俗文化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吸取和改造后,在服飾、飲食、居住、生產、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共同的喜好、風尚、習氣、禁忌和信仰。民族習俗文化體現出一個民族生產生活以及信仰活動中的風俗和習慣,成為該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對民族成員的行為規范、道德倫理、心理習慣和思維模式產生著重要影響。
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各個民族都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民族文化資源在道德教育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國對道德教育的研究還只能說是一種漢文化模式的研究;在它的實踐中,包括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方法的使用以及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道德心理結構的把握,都是將漢文化作為背景與基標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道德教育如果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依據,將會失去文化的源泉和生活的根基。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共同體,道德文化的全民族整體性被忽視,道德教育就只能足殘缺不全。只有從民族文化構成中尋找道德生成的原點,才能探尋出新時期我國道德教育之路。要厘清中華民族道德的本源,離不開對民族倫理道德傳承方式的發掘和整理。梳理民族習俗文化的道德教育價值,既有利于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也可以提取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資源,發揮出民族道德在現代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一、少數民族通過習俗文化傳承著倫理道德
現代學校產生之前,習俗是人們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比如普通百姓可能并沒有機會學習“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樣的辭句,但屈原的憂國憂民精神卻世代傳揚,原因就在于端午節的習俗沿傳至今。人們在吃著粽子、觀看龍舟賽的過程中,一次次地受到愛國之情的感染和激勵。“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常常不是出于哲學思辨、邏輯的推理或道德的說教,而是通過大量實際生活中的種種習俗和事象得到仿效、遵循,或從禁忌的習俗中得到約束和回避。”在習俗文化事象中,通過百姓生活的具體行為方式,道德倫理被充分表達出來,并且世代相傳、互相仿效、不斷重復,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極大的引導和制約作用。在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習俗文化的這種道德教育作用更為突出。
很多少數民族從孩提時候起,長輩們就以各種習俗形式來教導他們如何認識社會,對待自然,處理生產和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習俗文化起到了維系民族共同體的作用。這些習俗文化不屬于任何個體而是覆蓋了全體社會,習俗活動的行為主體是全體社會成員,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意義和作用是共享的。習俗文化以例行強化的行為方式保持了倫理道德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的重復性和社會道德行為的連續性。同時習俗文化廣泛的社會性也使人們在生活中互相監視著行為的道德性,任何一個人,只要違背了群體的道德習慣,大家就會將他拽回習俗的規范中來。有的少數民族,對違反習俗者甚至還會給予懲戒,傳統習俗實際上以法律的形式保證了道德的貫徹。
近代以降,科技的進步帶來了少數民族生產方式的改變,民族文化遭受很大的沖擊,許多傳統習俗日漸地淡化和流失。少數習俗文化的影響力盡管已遠遠不及傳統社會,但其社會價值仍然不容忽視,因為直到今天習俗文化仍是各個特定民族的象征,是少數民族文化方式的主要體現。少數習俗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是民族倫理道德賴以存在的重要方式。民族習俗文化以大眾化和日常性的方式,把道德教育融進了普遍的生活形態之中。在不少地方,一些習俗還在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有些傳統習慣在協調人際關系、保護個人利益、維護社會穩定上具有很大的權威性,以習俗文化傳承倫理道德的傳統方式在少數民族地區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少數民族倫理道德教育融匯于各種習俗文化之中
倫理道德和傳統習俗相結合,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一般反映著該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狀況,體現著該民族倫理道德的要求,而少數民族的倫理道德也總是借助于該民族的習俗形式體現出來。通過習俗事象的表面層次,民族文化在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上的深層涵義被傳達出來。
大多數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存在情況,不同于漢民族那樣具有豐富的道德典籍和完整的規范體系,而往往帶有明顯的經驗性特征,主要是散布和融匯在實際生活之中。鄉規民約、喪葬禁忌、人生禮儀、節日慶典、諺語歌謠等民間習俗,成為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利用習俗性作為傳播的載體,少數民族的倫理道德便有了很大的普遍性和穩定性。人們在親身經歷、耳濡目染習俗文化的過程中,倫理道德便自然地滲透到人們心里,而年長者的行為示范,更是成為傳播的載體。如此代代相傳,許多倫理道德的內容不斷內化為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倫理道德行為。
少數民族村寨的鄉規民約,既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安寧的習慣法,也是用以進行評價善惡和規范行為的倫理原則和道德標準。習慣法作為被民族社會賦予法律效力的風俗習慣,以倫理性和約束性相結合作為其存在形式和操作方式,使得道德教育以風俗制約的力量強制進行。比如侗族地區款規款約中的六面陽規,就是利用法律的權威來約束人們道德行為的明證。侗款中規定的不許“拆散家庭”、“撩妻弄婦”、“拐賣婦女”等條款,是進行著維護婚姻家庭和男女關系的道德規定;不許“偷放田水”、“移動界石”、強占他人田地山場或園土魚塘等的規定,是對保護村寨群體和個體成員的財產、利益不受侵犯的道德約束;不許“小偷小摸”、開場賭博、弄虛作假等等的規定,是對人生道德品質的道德要求。鄉規民約把道德教育和必要的約束結合起來,保證了少數民族揚善棄惡、正直善良的道德風尚的形成。
禁忌習俗作為與信仰體系相適應的的文化事象,同樣有力地約束和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在少數民族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科學技術的不發達,禁忌幾乎充斥于生存的整個空間。大量的禁忌中,消極因素和積極因素同時并存。積極的禁忌習俗依靠人們的內心恐懼,通過限制人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規范和發展了傳統的倫理道德。一些禁忌習俗還有力地維持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各種關系,對民族地區的人們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和凈化社會風氣都起到極好的作用。
人生禮俗普遍盛行于少數民族中,成為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以成年禮為例,它不僅是男女兒童成年的儀式,也是一種傳統的社會道德教育。比如在瑤族男子的成年儀式中,受戒者每日都要聽戒師講述道德戒律和民族的歷史,戒日還要立下“不殺人放火,不偷盜搶劫,不認賊作父,不陷害好人, 不為官欺民,不行賭哄騙,不奸女拐婦,不虐待父母,遵守禮儀,誠實為人”等等做人的誓言。盡管各民族舉行成年禮的形式不同,傣族有飾齒和紋身的習俗,仡佬族有拔牙習俗,納西族摩梭人有穿褲子禮俗,“但在進行各種道德行為規范的教育,讓受禮者遵守成年人應遵守的道德準則等方面則是一致的。”成年禮儀式中普遍都要念誦的經文或吟唱史詩中,內容也涉及到行為規范與道德倫理教育的許多方面。
節日慶典不僅是少數民族歡慶、紀念、團聚、休息的特殊日子,而且也是接受傳統道德教育的良好形式。各種節日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各民族的道德觀念,如傣族的“潑水節”表現出崇尚機智、不畏的美德,拉祜族的“新米節”體現了孝敬老人父母的人倫之美。民族節日成為各民族的道德文化得以傳承和聯絡感情、增強凝聚力的重要形式,在節日的歡樂和喜慶中,民族的道德情感得到盡情的表露,同時民族的道德觀念也得到廣泛的傳揚。
三、習俗文化涵蓋了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各個方面
借助于傳統習俗的澆鑄,少數民族社會對青少年進行著道德觀念的引導,習俗文化成為少數民族傳統的社會化方式。由于習俗文化廣泛滲透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承載的道德教育的內容也涉及精神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整個領域。
少數民族歷史上由于生產力水平的落后,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來獲得生活資料。集體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為人們約定俗成共同的社會倫理道德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也為通過社會倫理道德協調集體的行為規范提出了目標和要求。少數民族所流傳的神話、史詩,都表現出對為集體獻身精神的贊頌。世代相傳的很多諺語歌謠,更是把團結互助與友誼至上的道德思想傳遞下來,如“鄰里是兄弟。相敬又相讓”的歌謠,“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的諺語,都是對這一原始道德原則的反映。敬仰共同的圖騰,恪守共同的禁忌,學習共同的交往方式,目的都是為了教育人們要維系共同的社會倫理道德。相邀赴宴、平分獵物的古老遺風,傳遞著共同分享勞動成果的純樸道德思想。誰家建屋安梁、婚喪壽誕,鄉鄰親友都毫不吝嗇地出人出力相幫而不計報酬、甚至還自帶家里的食物。這些日常習俗至今傳揚,不僅成為對民族成員進行道德熏陶的有效途徑,而且將熱愛集體、關愛他人的美德付諸到實踐。
在物質條件較差的邊遠地區生長的少數民族,為了維持生命的延續,勞動成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勤勞勇敢成為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內容。少數民族在習俗中將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精神世代傳承。許多民族都用優美的民歌贊美勤勞,斥責懶惰,比如瑤族流傳有“個個搞生產,男女齊勞動”的歌謠,侗族有《懶漢變忙人》、《戒懶漢》、《懶人做活路》的民謠和故事,壯族《傳揚詩》把勤勞節儉放在勞動倫理道德的重要位置,苗族的榔規和理詞對懶惰行為進行了斥責。居住在滇西大峽谷的傈僳族,為培養敢于在陡壁懸崖之間溜索道的勇敢精神,從兒童起就開始學習過溜本領。趕集、節慶之時,常常舉行溜索比賽。技術的傳承既增強了傈僳人改變環境的勞動能力,又培養出傈僳人堅強的性格。習俗文化充分展示出少數民族樸實的勞動倫理,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人們對勞動的感情。
尊老重禮、好客謙讓是民族社會普遍奉行的倫理道德。少數民族在為人處世上形成了自己的傳統規則。涼山地區流傳有“人靠禮,桶靠箍”、“人們要有禮,牲畜要有圈”這樣的諺語,彝族認為在社會活動中待人做事處處都必須講究“禮”。羌族遇見老人必須讓座、讓路、敬食或敬煙,人們坐火塘邊時,男女有別,不準翹腿而坐。拉枯族把老人坐的位置安排在房子中柱旁的火塘邊,每逢節日要先看望老人。而待人和善謙讓、真誠義氣,更是少數民族普遍的風尚,少數民族在交際生活中都有熱情好客,禮儀待人的傳統美德。羌族有的地方在貴客臨門時要鳴槍歡迎。客人進屋后一定要讓座于鍋莊上方,并招待咂酒以示祝福。藏民在迎送客人時有獻哈達表示敬意或祝賀的習慣。這些禮俗的傳承,既加強了人們尊敬老人、朋友相處的道德觀念,又增進了民族的團結。
從創世史詩和神話傳說中,少數民族先民就蘊含著“人源于自然”和“人神獸共祖”的思想,反映出樸素的自然觀與道德觀。在與大自然長期的沖突與調適中,少數民族對人與自然關系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總結出了人應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原則。善待自然的觀念滲透到少數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而民族習俗則以廣泛的影響力保證著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行為的延續。南方少數民族的居住地大多青山蔥幽,綠水環抱,這與當地少數民族許多不污染環境的良好習俗不無關系,而北方少數民族的草原牛羊成群,也與草原民族的傳統習俗中愛護牲畜與草場、保護草原生態平衡的生態道德意識密切相關。納西族還有每年都要舉行祭“署”神儀式的習俗,用“署”這一超自然的觀念來制約人們的行為,讓人和自然的關系處于一種平衡、和諧、協調的狀態之中。傳統習俗以觀念滲透的方式,向本民族社會成員提出了一定的道德生態要求,敦促社會成員確立起一種生態道德責任感,保護山林、水源等自然資源成為每個人都必須履行的道德義務。
四、民族習俗文化規范和促進了少數民族的道德發展
民族習俗文化是少數民族群眾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規律。按照自己特定的思想意圖和目的要求而創制的。經由本民族成員的認同后逐漸固定下來,民族習俗文化就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少數民族對倫理道德的選擇和傳達,往往按照本民族在生產、生活和斗爭中的習俗方式和文化心理去體現和執行,由于各個民族在生活方式、地理環境、語言文字、、社會歷史等方面各具特點,因此,所形成的習俗文化體現出各自的典型性。通過習俗文化傳達出來的倫理道德也就呈現出各自的特征,豐富了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多樣化。
2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舉措
2.1在學歷教育中強化人文素質教育學歷教育是醫學生積累醫學知識的基礎階段,也是形成醫學價值觀、醫學倫理觀的關鍵階段,學歷教育理應與人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將醫學生塑造為既具備扎實的醫學知識,又具備良好人文素質的未來醫師。但現行的醫學教育更多地注重專業教育,忽視了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造成醫學生人文精神缺失,與患者進行溝通的知識、能力“先天不足”[6]。因此,我們應轉變醫學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到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改革傳統的學歷教育模式,增加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并將其作為醫學生必修課程,努力構建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的醫學教育模式。
2.2在畢業后醫學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培訓畢業后醫學教育是完成學歷教育的醫學生從醫學院校走向一名合格醫師的必經階段,期間需要在醫療機構完成2~3年的住院(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它是醫學生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真正與患者進行溝通的開始,是醫學生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在實踐中培養起醫患溝通能力的重要階段。所以在這一階段加強人文素質培訓對于其將來從醫行為模式的養成至關重要。但目前的畢業后醫學教育過于強調臨床技能的培訓,忽視人文素質培訓,培訓醫師不能很好地接受醫患溝通實踐指導,使醫患溝通能力始終成為其各項能力的一個短板。所以,應將人文素質培訓作為住院(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的重要內容,通過講座培訓、病例示教、臨床教學等方式加強住院(全科)醫師醫患溝通實踐,并將醫患溝通水平作為各項考核的重要指標。
2結果
關于“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認識”,94.3%的學生認為人文素質教育很重要,24.1%的學生認為其所在學校不夠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有18.9%的學生認為人文科學更重要,對人的發展和影響更深遠,意義更重大。對于影響醫學生人文素質最重要的因素,本科生更傾向于個人,研究生則更傾向于社會,造成差異的原因可能為本科生目前接觸的生活環境比較單一,加之社會活動較少,而研究生則相反。結果見表1。在評價人文素質課程的作用中,選擇最多的三個選項是“有助于改善和處理醫患關系”,“豐富自己的專業內涵”和“有助于職業規劃”,且三個選項中本科生與研究生的人數相當。其中,選擇“對科技論文的寫作有幫助”、“能夠訓練思維方式”和“能夠激發進一步學習興趣”的研究生明顯多于本科生,這是由于研究生的學習經歷和人生閱歷較本科生豐富,接觸臨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機會和時間更久,因此對于研究生來說,在上述三個方面較本科生的體會更深。結果見表2.關于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看法的調查中,大部分學生上過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其中本科生多于研究生,這可能會受到研究生來自不同院校的影響。在對人文素質教師教學效果的調查中,46.5%的學生認為教師并不能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教學中,學生更關注人文素質教師的教學方法、人格魅力和教學態度。在對人文素質課程安排的調查中,62.7%的學生不滿意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和活動,認為人文素質課程占總體的比例需要提高。在對課程考核方式的調查中,學生更傾向于人文素質課程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如實踐、論文和課堂表現,基本不認可考試考核的方式。結果見表3。在不選擇學習人文素質課程原因的調查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專業課和基礎課過于繁重,其次是學校沒有給予過多重視和課程內容枯燥。結果見表4。除了醫學生必修的醫學倫理學、醫患溝通等主要醫學人文素質課程外,醫學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衛生政策與法規、醫療服務管理學是學生最希望學到的人文素質課程。結果見表5。這與口腔醫生就業的特殊性有關,由于目前口腔診所的迅猛發展和國家對其政策的支持,口腔醫學生的就職范圍更廣,這也對口腔醫學生的管理能力、政策法規和職業規劃等軟實力有更多的要求,因此,相對于其他專業,對口腔醫學專業的人文素質教育方向需要有更大的轉變才能滿足未來的社會需求。
2高校大學生禮儀修養的基本要求
禮儀修養不僅關乎大學生自身的人格魅力,關乎高校的對外形象,更是關系我國大學生群體的整體素養水平。因此,推進高校大學生禮儀修養教育也要為大學生制定一些基本要求,并敦促他們嚴格遵守。
2.1明確自身身份,不做過格行為高校大學生盡管在年齡、視野、心理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成熟的表現。但是,他們仍然屬于學生群體。因此,大學生的言行舉止不能超越一個學生應當具備的素質范疇。高校要促使大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生身份,嚴格遵守學生行為規范,不能做出過格的行為。
2.2勤奮學習,滿足時展要求大學校園已經或多或少的與社會接軌。因此,高校大學生對于社會的認知度不是特別低,反而對社會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看法或想法。因此,大學生禮儀修養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現實。面對知識型社會的不斷深入發展,高校要鼓勵學生勤奮學習,滿足知識型社會的融入條件,否則,大學生完全有可能被社會所淘汰。
2.3尊重師長,塑造基本禮儀修養在某種意義上分析,這個基本要求是第一個要求的自然延伸。尊重師長是任何教育階段都要積極遵守的基本要求。尊重師長才能促使學生更為主動的配合禮儀修養教育的各種要求。這樣,大學生才能具備基本的禮貌,并將這些禮貌行為轉化為禮儀修養,進而實現自身禮儀修養的全面提升。
3提升大學生禮儀修養教育水平的策略
高校大學生禮儀修養教育仿佛一面鏡子可以招錄大學生的未來。高校必須拿出妥善的策略,及時應對社會發展形勢,促使大學生樹立優秀的禮儀修養。如此,才能完善自我,適應社會。
3.1高度重視禮儀修養教育,完善教育結構及規劃高校領導要率先轉變過來思想,不要過分看重學生的成績,要將眼光放長遠,以學生的綜合素質修養作為根本落腳點。因此,高校領導可以針對大學生禮儀修養開設課程,并與老師實現及時對話,促使老師逐步完善教育結構及教學內容,從而使大學生的“軟件設施”也能夠實現檔次上的有效提升。如此,高校的發展才能更好的依托學生,在培養學生的同時,也能夠合理借助學生的力量。
3.2從生活中尋找突破口,進行禮儀修養教育在生活中,老師要鼓勵大學生自省,要求大學生注重自身的語言行為是否得當、注重自身的衣著是否得體、注重自身的外在打扮是否合適等等。畢竟,大學生如果在語言行為、穿著打扮等基本層面有所失誤,必然與大學生的身份特征相違背,將成為禮儀修養教育的敗筆。
3.3完善自身性格弱點,彰顯優秀氣息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因人而異。大學生的性格缺點要引起自己的重視。否則,不利于健康思想的重塑。因此,大學生要時刻自省,克服性格中的弱點,不能我行我素,而是在學校生活中學會客觀的審視自己,時刻自我剖析,擺脫驕傲自大的缺點,學會謙虛待人。
3.4鼓勵學生見賢思齊,向典型榜樣學學生群體中,必然會涌現出禮儀修養比較高的學生,老師可以將這些學生作為典型,號召其他學生向榜樣學習。同時,也可以邀請這些禮儀修養較高的學生進行演講,從而有效強化大學生對禮儀修養的認同感,并學會在實際學習生活中時刻反省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