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8: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遷移理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遷移理論的分類
學習過程中的遷移理論,主要有形式訓練說,共同因素說,關系理論,遷移的情境性理論等等一系列類型。在鋼琴教學中,遷移理論的設計與實現對于學生的長足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形式訓練說的應用
遷移理論中的形式訓練說,主要是指一種把學習當做心理訓練過程的方式。實質上也就是一種心理能力的鍛煉。簡單來說,在鋼琴的教學中,學生對琴譜的認識與練習是需要通過不斷地鍛煉而加強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中加強學生對基礎性知識的記憶,不斷地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鍛煉,堅持較長時間的琴鍵練習等等。形式訓練說,總體上更加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習的遷移,強調通過長時段,有效率的鍛煉而加強記憶。對于教師的鋼琴教學以及學生的鋼琴學習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三)共同因素說
理論上,遷移理論的共同因素說,是兩次學習在刺激反應聯結上的相同要素。簡單來說,就是兩種學習過程因為具有相同因素的影響,因而對彼此的學習可以提供極大的幫助。在教學過程中就有實例可循,比如,學習過小提琴之后,對于鋼琴的學習與理解都會有相應程度的提高。因為二者的學習過程中,小提琴是西洋弦樂類中難度較大的樂器,所以在學習了小提琴之后,首先在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松弛的心態。這對于鋼琴的學習過程來說就會降低難度。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應用遷移理論的共同因素說原理,采取對學生進行較高難度知識的傳遞,在學生的感悟與學習過程中,逐漸灌輸難度較先前知識低的知識理論教學,這樣,既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必要的知識引導與教學,又可以拓展學生的認識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鋼琴文化知識。
(四)關系理論
關系理論,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Kohler認為,領悟情境中的一切關系,是獲得遷移的根本條件。這個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較抽象的,對于關系理論的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假設學生對一中類型的樂曲學習興趣較濃厚,那么對與之相關的另一種類型音樂也會在心理上產生興趣。在鋼琴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點,利用學生對當前學習課程某一方面的有效成果,合理的安排相似的,但是具有更高難度的知識點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對之前知識點的學習興趣,也會逐漸的有一小部分進行遷移,進而轉移到新教授的知識中。這一理論在實際操作中的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互動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有一定的挑戰性,但也能夠極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的促進他們的鋼琴課程的學習。
(五)遷移的情境性理論
遷移的情境性理論主要是重視學習的情境性。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下進行,并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在鋼琴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當時課堂所講內容與教學情境的相互關聯性。在情境性學習中教師創造真實的或虛擬現實的情境使學生融入其中愉悅的學習,目的主要是在今后的實際生活中能夠學有所用。比如,在學習《命運交響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些相關的資料,比如作者貝多芬的生平經歷,創作這首曲子的原因,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民眾輿論等等。這一切的宗旨都是為了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一種形象的,具體的情境,使之能夠更好的學習以及深入了解樂曲。
高中語文的學習知識主要是對于作品的賞析與體會,在初中階段我們已經學習了基本的文學類型,所以在高中時期,往往不會有太多的文章要求你背誦或者默寫,只是要求你理解,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再用以前學習知識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了,這樣容易造成前遷移,而且在高中語文的學習知識過程中,針對一個知識點,要歸納總結,將這個知識點的所有概念都連接起來,這才是高中語文學習知識的遷移。確切的來說,是正遷移,就是高中學習的知識對以前所學習的只是有促進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為高中語文學習知識的遷移將初中等以前學習的語文知識進行串聯,實現了知識的凝結和加強,對于我們理解相關的概念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說,學習借景抒情這樣的文章,高中語文課本往往是一章有兩三節課的篇幅都是借景抒情文,通過對這三個文章的講解和閱讀,學生理解了借景抒情文的主要特點和相關的概念,這樣在關于借景抒情文的整理中,學生就可以想到,借景抒情文運用到的主要的修辭手法、主要的語言描寫、主要的背景和環境等等,都是將以往學習過的零散的知識點匯集起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使知識融會貫通,實現學習知識的遷移。
(二)學生學習能力的遷移
高中生的學習能力的遷移主要是指通過學會分析的方法和寫作的特點來讓學生擺脫課本的束縛,讓學生跳出語文書本的條條框框,培養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自主學習,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學生在高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不再依賴于老師的引導與講解,而是在學習了老師的基本課文講解過程之后,自己可以結合老師的經驗和自身的理解能力,獨立完成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同學分享,大家互幫互助,共同成長,這也是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經常出現的現象,一節課老師只是簡單地做個開講和結語,其他的部分由學生全部自己完成,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的能力。遷移理論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就是讓學生由單純地從課本中汲取知識遷移到學生自己將課本中的知識進行分析與研究,這就是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不再是學習的接受者,而是學習的主動者和引導者。
(三)老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遷移理論不僅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對于老師的教學也有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高中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要求學生學會教材和課本知識,而是通過對教材和課本的學習來讓學生領悟學習的技巧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就是我們高中語文課程的重點項目。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僅局限于課本內容的講解和闡釋,而是在課堂上恰當的遷移策略讓學生來進行自主學習,比如說在講到文言文中“之”這個字的用法時,可以鼓勵學生站起來發言,或者在講臺上組織全班學生踴躍發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對這個字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整理。遷移策略隨著知識結構的變化而變化,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身的敏銳性,能夠在教學中展開聯想,讓遷移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而且高中的語文老師不僅要精通語文課本,還要把課本之外的信息元素帶入到語文教學的課堂之中,因為高中語文與各門課程之間的連接非常緊密,作為老師,只要強化自身的學習能力,廣泛學習知識,這樣才能為提高遷移技巧和遷移能力做足夠的準備。
項目啟動階段需要完成項目立項、任命項目經理、建立項目團隊、著手項目具體準備等工作。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圖書館搬遷工程從2009年2月開始全面啟動,到2009年10月底基本結束,實現新館的全面開放。是一項目標非常明確、期限要求明顯、工作量巨大、復雜程度較高的工程,需要圖書館各部門人員、勤工儉學學生、搬家公司協同完成,因此我們將圖書館搬遷工程確立為項目,進行項目管理。
圖書館搬遷工程的目標就是在學校規定的時間實現新館全面開放,具體工作包括:搬遷前總館、分館部分圖書的磁條更換、所有圖書的打包、設備清點整理;搬遷過程中總館分館圖書、設備的整合;搬遷到館后的圖書上架整理、設備安裝調試、家具擺放到位等等一系列復雜工作。根據搬遷項目的特征,成立以圖書館館長、圖書館部門主任、圖書館工作人員、勤工儉學學生為主的圖書館搬遷項目組。
項目組分為幾個子項目組,部門主任作為各子項目的項目經理,根據具體任務分配子項目組成員,打破常規狀態下按圖書館業務流程實行的職能組織模式,使各職能部門按照搬遷項目要求進行人員重組,組成臨時的團隊,原有的業務職能讓位于搬遷項目,形成5個子項目組,加強子項目組之間的橫向溝通,通過各子項目組的工作進度的管理,保證搬遷項目的總體進度。所有子項目組人員由子項目經理直接管理,各子項目組經理由項目經理———館長統籌協調管理。按搬遷項目不同階段,將項目劃分為搬遷前準備和搬遷及搬遷后整理兩個階段,項目經理和子項目經理始終不變,根據不同階段任務對項目團隊成員進行適時調配。
項目計劃
項目計劃作為項目管理的重要階段,在項目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項目計劃規定了誰在什么時候該做什么、該用多大代價做到什么程度,是項目團隊開展工作的行動指南,項目執行與監控的依據,也是項目收尾的依據。因此項目計劃是對項目任務或工作進度進行計劃并安排一個可操作的進度,以確保實現項目目標的階段。項目計劃包括工作分解(WBS)和項目進度計劃。
(一)搬遷項目分階段工作分解(WBS)
WBS(WorkBreakdownStructure)是項目中所有工作的邏輯分解和層級結構。主要是把一個項目整體分解為易于管理、控制的若干個子項目或工作任務,是制定項目進度計劃、確定項目資源需求的基礎。通過對圖書館搬遷項目的兩個階段的任務做詳細分析,按不同階段工作分解結構,把圖書館搬遷項目分解為可執行的、具有先后順序和層級結構的最小單元任務,并將其分別落實到5個子項目組。
(二)項目進度計劃
項目進度計劃就是確定項目活動的起始和完成日期。它是在工作分解結構的基礎上,對項目活動進行一系列的時間安排。通過項目進度計劃的制定,可以列出所有要執行的工作任務、各項任務之間的關系、完成各項任務預計的時間及各項任務的相關責任人,其目的是控制項目的時間,在實施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保證項目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我們利用MicrosoftProject制定項目計劃,并將其保存為初始“比較基準”,作為下一步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具體實施情況進行計劃調整的參照。
首先,定義項目基本信息。根據圖書館搬遷項目的要求,定義項目開始日期為2009年2月23日,項目組織結構如圖1所示;定義常規工作時間,項目從開始日算起,向后排定工作日程。
其次,按照WBS分解任務表把子項目及相關的工作任務輸入MSProject新建項目文件的任務名稱欄中,進一步形成大綱式的詳細WBS。
再次,確定任務間的關系。根據WBS得到的各項目任務間的邏輯關系和層結構,確定每項任務的工期、開始時間、完成時間和項目之間的鏈接關系及各子項目的責任人,制定初始的項目進度計劃,形成項目進度計劃明細表及甘特圖。甘特圖通過活動列表和時間刻度形象地表示出項目的活動順序與持續時間,可以直觀地表明任務計劃在什么時候進行以及實際進展與計劃要求的對比,并能用于評估工作進度。
項目實施
項目實施的過程就是把項目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實施項目計劃包括項目執行和項目控制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按照項目計劃控制工作進度、配置不同階段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要定期將實施過程中實際進度與計劃進度進行分析比較,根據實施情況不斷更新進度計劃,以達到最佳效果。
“凡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某種意義上說通過“教”就是要使學生達到布盧姆所提出的“為掌握而學”的遷移目的。所謂學習遷移,就是原有的認知結構在新條件下的重新建構,重新建構的過程中涉及知識的意義與應用范圍兩個方面,通過知識意義來促進對知識的應用。所以學生在閱讀寫作中能成功進行學習遷移是衡量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若通過知識之間的相關聯系和相互整合讓學生學會類比遷移,那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下面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類比遷移理論的具體運用。
一、縱橫采擷,整合文本
奧蘇伯爾研究發現:在學習新的知識點時,若提供的相同例證太少,學習遷移的效果就差。心理學的研究也說明,孤立的知識比較容易遺忘,系統化了的知識相對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對教材縱橫采擷,優化組合,進行橫向縱向的聯想類比,就可以提高原有起固定作用的知識點的清晰性和穩定度,從而使學習全過程保持積極的學習定勢,使學生提高解決相同類問題的能力。
蘇教版教材分冊次按單元縱向安排教學內容,所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統籌規劃”,要改變傳統的單篇教法,以單元為教學單位,將單元中的同類例子作比較分析,做到融會貫通;橫向分析各冊及各單元的聯系,必要時根據文體、風格等知識點的相近性對教材內容重新取舍組合,做到觸類旁通。
以必修五的“直面人生”單元為例,專題分為三個板塊:“生存選擇”、“真的猛士”和“苦難中的尊嚴”。三個板塊互相補充,層層深入,形成一個整體。本專題內涵可整合為正視人生的苦樂順逆,勇于面對生活的選擇和考驗;提取類比遷移的關鍵詞:苦難。所以我把必修一的第一單元內容也一起融入這個單元的教學設計。“生存還是毀滅”,史鐵生的苦難是可感的,但真正能做選擇的只能是他自己,哪怕他的母親也只能做一個默默的“旁觀者”,當然,最后史鐵生選擇了“直面人生”,而且成功叩開了寫作生涯的大門;底層的老藝術家貝爾曼先生的苦難是現實的,但在熏天的酒氣中,陰暗的潮氣中,生活還得繼續,但他選擇了一種壯烈的“毀滅”——用畢生的杰作挽救了年輕姑娘瓊珊的生命;既聾又啞,海倫凱勒的苦難是悲摧的,但她選擇了做生活中得“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而且走出了人生的精彩和輝煌。而勞倫斯筆下的“鳥啼”不正是受著苦難的蕓蕓眾生的寫照嗎?人生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不僅要面對死亡而且必須要承受死亡的一個苦難歷程,但鳥兒依舊高歌,我們的人生也得一路歌行!這樣通過已有的知識和這個專題內容的融合可以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相關聯想,拓展文本
這里我提倡語文教師必須做一只“獺”,一只“祭魚的獺”,做一只勤奮又挑剔、敏銳又靈活的獺。獺是一種喜歡吃魚的動物,在驚蟄時節,經常將所捕到的魚擺在岸上,古人覺得這情形很象是陳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稱為獺祭魚或獺祭。后來,有人用獺祭魚來比喻寫作上的喜歡翻書用典。據說李商隱作詩必大量地用典,每每將一大堆古籍擺至案頭,就如水獺祭魚。做一個語文老師就需要眾多的“魚”,來充實豐富并拓展我們的文本,且多多益善。至于如何“吃”,是整條魚生吞,還是啄兩口就棄之,這都不是很重要。關鍵是“有魚”你上課才會“有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掉書袋”,語文老師就是要把我們的“書袋”擺動起來,在“本”的基礎上展開相關聯想,使各種各樣的“魚”游入書袋,這樣才會信手拈來,有的放矢。通過老師對相關知識的的拓展,引導學生進行由此及彼的合理聯想,在短時間內快速建立知識之間的溝通與內在聯系,這無疑會起到加深對所學作品的理解,提高文學欣賞品位的作用。 轉貼于 譬如在講授上面“直面人生”專題時,我還不吝時間向學生詳細介紹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名人傳》由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三人的傳記組成,三人的人生都充滿了種種艱難和挫折,但三人始終都未向命運低頭,直面人生,乃至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撓地抗爭著,最終分別在音樂、雕塑、文學方面成就了不朽的篇章。其實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在如今這個絕大多數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中三位巨人的生涯無疑是我們現代人的一面明鏡。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里,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也許這對我對學生都不啻為一種精神上的“洗禮”。
我們還學習了王蒙的《人生三境》,也許不是偉人的我們更多地處于“俗境”之中,但我們可以努力去奮斗使我們的人生變得“不俗”。另外,我還推薦了我自己很喜歡的兩本書:《飄》和《平凡的世界》,讓他們通過熟悉一些經典人物的經歷去認識到苦難的多樣化表現和思索人生的意義,并思考如何來走好自己的人生。
三、類比遷移,創新文本
類比遷移是對相關知識點作橫向縱向聯想和比較,把某一知識點的某種特性遷移、融合到另一知識點上去,或者從某一知識點升華出另外新的知識點,從而使新舊知識之間形成內在聯系,實現知識的系統化,以便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識點并在此基礎上成功遷移。所以在具體的閱讀、探究和寫作中,我們要在已知和新知之間架上橋梁,激活已知的知識點,來達到“頓悟”。用格式塔心理學家的觀點來講,遷移的關鍵就是學生頓悟兩種學習情境的共同關系,所以教學中要激活文本知識,啟發和激勵學生更快更準地找到“頓悟”的那個點。
如遲子建的《暮色中的炊煙》一文,其中有一考點是:文章記敘了一個俄羅斯老太太在中國的悲劇命運,為什么以“暮色中的炊煙”作標題?由“一個女人的悲劇命運”,相關聯想到《祝福》中的祥林嫂,激活已知文本做類比分析:本文開頭三段均重點描述暮色中的炊煙,又以暮色中的炊煙作結,中間俄羅斯老太太的死也是通過暮色中的炊煙來發現的;《祝福》與之何其相似,始于祝福,結于祝福,文中又提到祝福。答案從遷移中至少可明確:“暮色中的炊煙”是本文的線索,暮色中的炊煙寧靜祥和的氛圍反襯了俄羅斯老太太的悲劇性。當然這個頓悟點可以是我們以前學過文本的主要內容,當然也可以是類似的時代背景、作者風格、寫作手法等等。
由于西醫診療理論在藏區普及,藏醫診療理論和現實之間存在的矛盾更加突出,非凡是西醫解剖學、生理學的普及,使藏醫的三因學和藏藥學的理論受到嚴重沖擊,故應對藏醫藥學進行全面探索。我以為現在應拋棄對現實存在新問題回避的心態,應拋棄滿足于過去的偉大成就,滿足吐蕃王朝時的光榮的心態,真正面向現實存在,對藏族醫藥學理論和現實狀況間的關系進行科學的闡述,這是將藏族醫藥學理論從危亡中解救的主要途徑。
當前我們所聞所見的不少論文中,有的作者只看到藏族醫藥學過去的光輝成就和無法勝數的醫學典籍,宣稱藏醫是內容豐富的偉大寶庫、是集聚了所有醫學精華的甘露寶藏;有的專家學者,其專著像身處天國善見城中不惜人生時光和筆墨紙張探索奧義,對《脈經注釋》、《尿經注釋》進行再注釋。但是事實上沒有人否認藏族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也不可能被否認。假如過分的自我炫耀,只會處于漢族諺語“王婆賣瓜”的境地,不會產生任何好處。在今天信息時代所面臨的新問題是如何發揮我們藏族醫藥學的功能和效益,如何使其和時代相適應而發展。功能和效益能否發揮的關鍵取決于是否符合科學。一般只據《四部醫典》中有關“三因”在人體中形成、位置、度量和功能的論述,而認為“三因”是人體中真實存在的器官,這會造成和現代解剖學、生理學相矛盾。“三因”是什么?三因學和解剖學,三因學和生理學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這是當前須探索的主要課題。為了全面、深入地分析三因學,首先要從傳統觀點的禁錮中解脫出來,用新的思維全面地對面臨的各種新問題進行闡述。
三因不是四大種之風(隆)、臟腑之膽(赤巴)、土水之培根,它是熟悉和解釋外界物質的本質的一種非凡辯證熟悉方法,內外界事物的性質即本質形式各不相同,但用表示三大系統概念的詞語去分析觀察,三因和機體機能間的新問題都能得到解決。在表示病理時并不是說隆病就是輕、糙,赤巴病就是膩、銳,培根病就是膩、柔等,而從病理和癥候的本質上來說,凡具有糙、輕、寒、滑、稀、動等性相者稱為隆病,凡具有膩、銳、熱、臭、瀉、濕等性相者稱赤巴病,具有膩、涼、重、鈍、柔、穩、粘的相性者稱為培根病。同樣有關機體構成和機能方面達布達娃堅贊說摘要:“和七種觸覺功能相對應,都命名為隆、赤巴、培根名”。機體器官呼吸時幾個功能活動稱之為隆,感覺饑濕的幾個功能活動稱為赤巴,穩固機體和心神的幾個功能活動稱為培根。根據機體器官功能的活動而提出的三因系統學說是我們藏族醫藥學理論的一種非凡表述形式。傳統的三因系統觀點能正確地解釋和反映機體器官錯綜復雜的活動。三因是對機體的器官的功能進行綜合概括的通稱。離開機體和器官功能,不存在所謂的隆、赤巴和培根三種實際存在的器官或組織。
反映機體器官機能綜合性的三因系統不是孤立存在,而它們之間具有依存關系、定量關系、對立關系。
有關依存關系在《四部醫典》中說摘要:“隆位于骨骼中,赤巴位于血汗內,其余各部存培根,互為依存維持情。”隆、赤巴、培根三者如親兄弟的比喻,能形象地詳釋其依存關系。實際上三因的依存關系就是機體的器官組織功能間的關系。《四部醫典·論述部》中說摘要:“攝入飲食首先由拌攪培根磨碎和腐熟,其后消化赤巴消化并分解,最后平火隆來分清濁。”此概括食物消化整個過程中三因的功能的論述可理解為現代西醫人體生理學中有關胃的蠕動、消化液的各種酶素、膽汁的功能及腸內膜的吸收功能的論述。概括說三因的依存關系是系統和系統間的關系,具體說是細胞和細胞間的關系。
三因之間,或者說機體器官的功能之間存在互相依存的關系外,還有定量關系。“隆的定量是自身的—膀胱,赤巴的定量是自身的—陰囊,培根的量是自手棒量”中所說的定量,是指和器官及組織的功能而言,故應理解為器官及組織正常的標準量。隆的定量是自身的—膀胱,是指屬于隆的系統中的器官及組織的正常量而言。如心臟每分鐘跳動七十五次是心臟器官跳動的正常量。《四部醫典》中所說摘要:“培根依次于腦住上方,赤巴依存于肝膽住中間,隆依存于髖腰住下方”,表明了三因所處的一定位置,是指綜合器官功能的三系統范圍的主要功能,不應理解為隆一定位于下方、赤巴一定位于中間、培根一定位于上方。
三因的對立關系是三因的依存關系和定量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非凡關系。如培根屬寒具有水的性質,赤巴屬熱具有火的性質,從培根和赤巴的本質上來講,二者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實際上培根中存在赤巴,赤巴中也含有培根。
傳統的藏醫三因學思想和西醫人體生理學之間的矛盾,是由于觀察人體生理機能所探究的著眼點即觀察角度不同而造成的。三因學將由人體生理運動中所產生的共同功能表象作為主要探究對象來解釋人體生命活動現象,而西醫人體生理學將器官及組織的構成和其功能活動狀態作為主要探究對象來解釋人體生命活動現象。如藏族醫學依據呼吸運動的外表現象,認為這是維命隆的功能;西醫人體生理學依據呼吸器官組成及功能活動狀況,認為它取決于呼吸系統的肺和呼吸肌肉功能。這兩種論點大體上來看是矛盾的,但探究的最后結論是一致的,這是因藏醫學將外表現象作為探究的主要對象,西方醫學將產生功能運動的基礎(器官和功能)作為主要探究對象而形成的。正如論述人時,會說話,能從事各種勞動的是人;由血肉等各種細胞集聚而形成的任何具備發達頭腦、非凡聰明的補特伽羅才是人,這兩種論式,其最后的結論是指人一樣。
藏族醫藥學理論是解釋人體和疾病同體外所顯示的癥象的一種信息學,不是表述物質機體和器官功能如何形成的理論。比如只能將下泄隆理解為司理大小便和精血的排泄和控制、司理胎兒分娩等方面的機體運動共同現象,實際上不存在下泄隆這種器官或組織。
(一)藏醫理論的信息學性質
我們將和藏族醫藥理論相關的癥象稱之為表象信息,將實體和癥象間的關系稱之為表象關系,故藏醫理論可認為是統率表象信息和表象關系的一個巨大信息系統。藏族醫藥學理論和客觀存在間是否有矛盾,主要取決于其理論統攝的信息和實體間關系是否可信。
對統攝信息的形成從發生學說,從內成因和外成因。內成因是指對疾病診斷醫療實踐中得到的經驗進行分析探究而形成的理論。它是從醫療實踐范疇中產生的,故稱之為內成因理論。《四部醫典·論述部》中云摘要:“隆盛癥象干黑喜暖和,身顫腹脹大便滯。”又云“隆衰癥象力衰言微身不適,神志不清又生培根增盛狀。”以三因盛衰實象為例,隆盛癥狀和其所屬的肌膚干黑的兩種癥狀相吻合的診治,就是用信息學說的診治。它是醫療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故稱之謂內成因理論。所稱其為內成因理論因它是對醫療實踐過程中產生的信息進行了分析和歸納的基礎上形成的,故輕易解釋醫療實踐中出現的所有新問題。例如,在醫療實踐時,對胸部滿悶、神志不安、亂語、頭暈、連連噓氣的病狀,按傳統藏醫理論,認為是隆癥心風病,對治藥物應是八味沉香丸、仲孜八味沉香丸、五味石榴散。醫療實踐中按傳統的觀點認為神志不安是隆的性相中輕和動的成分亢盛,胸部滿悶、心悸過猛、亂語等癥候是隆即風入侵入心和命脈,其對治法則應使其服用息隆即息風的八味沉香丸等能取得良好效果。當代西醫治療理論中,無隆即風入侵心和治療息隆即息風的說法,但按藏醫理論對隆癥心風病治療中施以息隆即息風的治法,定能取得良好療效。按邏輯學所說存在都是合理的思想,它符合客觀物質存在的規律。總之很明顯藏醫理論和現代西醫學在治療時嚴謹以據癥候的理論其落腳點是一致的。
和內成因并存的外成因也是藏族醫藥學組成的主要部分。藏醫的生理學、診斷學和藥理學中都吸取和發展了外成因理論,更多的吸取和發展了五大種理論,使其和藏醫學的基本理論緊密結合。由于藏醫學中吸取和發展了這些理論,一方面藏醫學在醫療實踐中碰到的疑難新問題得到解決,另一方面藏醫中采用了這個理論的基本思想,觀察了人體、疾病和外界環境間的關系,并總結了經驗,內成因和外成因理論渾然連為一體。
論文摘要:文化背景下的翻譯理論,翻譯理論的發展和文化背景對翻譯的影響,文化背景及語言表達差異中翻譯的基本技巧。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對翻譯的影響
(一)中西方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漢民族的綜合型思維方式,使得中國人注重整體和諧,強調“以多歸一”的思維方式:句子結構上以動詞為中心,以時間順序為邏輯語序,橫向鋪敘,層層推動,歸納總結。形成“流水型”句式結構。西方民族的分析型思維方式,使得西方人注重分析方法,慣于“由一到多”的思維方式,句子結構以主語和謂語為核心,統攝各種短語和從句,由主到次,遞相迭加,結構復雜,但形散而意合,形成“樹權形”的句式結構。下面是《紅樓夢》中的一個句子在霍克斯(David Hawks)和楊憲益兩種英譯本中的譯法。
第一個肌膚微豐,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
霍譯:The first girl was of medium height and slightlyplumpish,with cheek as white and firm as a fresh lychee and a nose as white and shiny as soap made from the whitest goose-fat.She had a gentle,sweet,reserved manner.To look her was to love her.
楊譯:The first somewhat plump and of medium height. Her cheeks were the texture of newly ripened lichees, her nose as sleek as goose fat, gentle and demure. She looked very approachable.
僅從兩個譯文與原文的對比就可以證明上述觀點。再比較兩個譯者的不同,霍譯在第一句中僅用了一個with引導的伴隨狀語就一氣呵成地將迎春姑娘的外表盡善盡美地表現出來,之后他又用一個簡單句表達了她的性格。而在楊譯中,他用了兩個句子,按照由大方面到小方面的順序描述了迎春姑娘的外表特征。可以說這兩種譯法只是譯者的思維方式以及表達習慣的不同而已。由此可見,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在英漢翻譯過程中,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況,根據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和讀者的審美情趣,對原文的表達形式作相應的調整,以使譯文通順,語意暢達。
(二)中西方文化意象的不同對翻譯的影響
文化意象是凝聚在各個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中的結晶。在中國文化中“龍”備受推崇,與龜、鳳、麒麟合稱四錄,龍代表帝王,象征吉利的動物,如:“龍眼識珠,鳳眼識宅”、“龍投大海,虎奔高山”。西方人卻認為dragon(龍)是邪惡的象征,認為龍是兇殘肆虐人的動物,應予消滅。龍被稱為怪物,惡龍。中國畫上的龍沒有翅膀,西洋畫的龍卻是有翅膀的怪物。如“dragon’s pond and tiger’s cave;dangerous place”(龍潭虎穴)。在文學翻譯中也有這樣的翻譯,如《紅樓夢》中有一句:寶玉滿面淚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說沒趣;如今來了個這么一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
霍譯:“...And now this new cousin come here who is as beautiful as an angel and she hash’t got one either,so...”
楊譯:“? Even this newly arrived cousin who is lovely as a fairy hasn't got one either,...”
在這里,當寶玉指到美麗可愛的林妹妹時,他說是個“神仙似的妹妹”。在漢語文化里,當指及某人漂亮時,我們會說真是“美若天仙”。這里楊憲益按照漢語文化中的意象將其譯作“lovely as a fairy”,準確地體現了漢民族的文化色彩。霍氏將其譯為“as beautiful as an angel”.我們知道西方文化的主源是希臘神話和圣經,angel在這些文化中是智慧與美麗的象征。霍氏考慮到讀者的宗教背景和民族心理,采用了意譯的手法將原文中文化轉移為西方基督教文化觀念,便于讀者理解,因此這兩種不同的文化來源造成了他們譯文的不同。以上的翻譯中,兩位譯者由于其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譯法,楊氏雖忠實地翻譯了原文,而且在譯文中采用與原文同等的文化意象,但由于面對的是譯語讀者,因此,相比之下,還是霍氏的譯文更地道,更易于接受。有時一個文化意象是無法譯出的,在翻譯時,需要加腳注注明,或給予必要的解釋。如: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霍譯: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And suffered at 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1]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2]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
對于我們漢語讀者來說,都知道“比干”是智慧的象征、“西施”是美人的象征,然而對于譯語讀者來說,卻不一定知道他們是何許人,楊氏以加腳注的方法介紹了他們所處的文化背景,讓譯語讀者充分了解到“比干’’“西施”等人物傳說的深刻內涵,從而達到文化信息的轉移,而霍氏的譯文只會讓人得知Bi Gan是martyred,Xi Shi是“beautiful”,而不知道其文化來源,因此,使原語的文化信息不能完全傳遞。
二、文化背景及語言表達差異中翻譯的基本技巧
在漢英互譯過程中,除了解漢英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外,如能對英漢兩種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有所了解,對于提高翻譯技巧將會大有裨益。
(一)意合句轉化為形合句
屬于不同語系的英語和漢語在句法上各有特色,差異甚多。當代美國著名翻譯家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1983)一書中提出:就英語與漢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在于形合與意合的差異。英語重形合(bypo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間一般都用適當的連接詞(connectives)組成復合句,形式上比較嚴謹,但缺乏彈性;而漢語則重意合(parataxis),即更多地依靠語序直接組成復合句,由于其句子成分用邏輯意義貫穿起來,結構靈活、簡潔,不會引起誤解。在漢英翻譯中如果了解了上述差別,翻譯在構句上就有了基礎。例如:If one does not enter the tiger's den,how can he get a tiger's cu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是隱含“條件”從句的漢語意合句,翻譯時,這個if的翻譯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違反了英語的表達習慣。在漢英翻譯過程中,往往需要將意合旬轉化為形合句。譯者頭腦中的形合、意合的意識是否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翻譯句的質量。
(二)力求避免詞詞對應是漢英翻譯技巧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翻譯是用一種語言文字來表達另一種語言文字所體現的思想內容。故在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擺脫原文字面的束縛。例如:
第一,翻譯注意詞與詞的機械對應。在漢英互譯技巧上,要力求擺脫漢英兩種語言原文字面的束縛。因為只有在少數情況下,兩種語言中才有完全相等或近乎完全相等的對應。例如,“不要碰它”(“Don t touch it”);“請填表格”(“Please fill the form”)等等。但在翻譯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不正確的或機械的對應。例如,“精神文明”被譯為“spiritual civilization”,單從表面上看,似無懈可擊。問題出在“spirit”一詞。Longman Dictionary第一解釋為:“a person apart from the body;one's mind or sou1.”是指與“肉體”相對立的東西,除“精神”外,尚含“心靈”“幽靈”等意思。另外,在強調“spiritual civilization”時,仿佛只注重心靈的凈化而不求身體力行。
第二,注意詞與詞的搭配。受到漢語字面影響而搭配不當的例子經常碰到。例如:“grasp manure”——“抓緊施肥(應譯為Pay close attention to or attend to the question of manure);“提高英語水平”——“to raise the level of English knowledge(應譯為to improve one's English)”;“啊,好票子!”——“Ah,good tickets”(應譯為Ah,good seats!)。搭配不當是邏輯上的問題,但大多數還是語言習慣問題,因此在學習漢英翻譯技巧的過程中,必須有意識去熟悉哪些為慣用,哪些為很少用或不能搭配。否則,必然會出現上述“想當然”或“在意亂套”之類的翻譯錯誤。
第三,漢英翻譯中對修飾詞的處理一般說來,文章中有修飾詞并沒有什么不當之外,但目前漢語里似乎用得較多。例如:不管大小會場常說“隆重開幕”,不管什么工作性質常說“勝利完成”等等。這里確實存在許多漢語修飾,改進文風的問題。因此,翻譯時應加以推敲,決定取舍,不一定非全部照譯,如果全譯,既不符合英語習慣,反顯得畫虎不成反成犬,對原文的修飾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參考文獻: [2]李紅滿.回眸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百年歷程[J].中國翻譯,2001,(05).
香港前衛藝術主流化的縮影
成立于1982年的“進念二十面體”,由從美國留學回港的榮念曾帶領林奕華等一批有意于戲劇探索的年輕人創建。當時香港大部分戲劇還處于搬演翻譯西方經典劇目的階段,他們則通過《列女傳》、《》等作品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社會政治問題緊密結合,加以西方新興戲劇的觀念,“進念二十面體”由此被視作前衛戲劇的代表,其觀眾群十分狹小。
80年代林奕華組織策劃的一系列藝術電影放映活動,吸引了一大批文藝青年,他們后來成為香港流行文化界的中堅力量,如活躍于藝文圈的漫畫家歐陽應霽,去年奪走多個填詞大獎、與林夕不相伯仲的詞人黃偉文以及達明一派歌手黃耀明等。1987年,林奕華與達明一派合作的舞臺劇《石頭記》成為進念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不僅觀眾人數創紀錄,也首開請流行歌手加盟前衛藝術的先河。此后,不少進念成員相繼參與了達明一派音樂創作,包括何秀萍、周耀輝、于逸堯、梁基爵等,他們之后亦成為楊千女華、陳奕迅、盧巧音等新一代香港流行歌手的幕后功臣。
隨著九七回歸問題成為社會焦點,“進念”把觸角伸向香港文化政策領域。林奕華的觀點是“做前衛劇場必須把它放在當下的社會氛圍中”。今日的“進念”似乎越來越注重與社會大眾的交流,2002年開辦了平民學府牛棚書院,用院長梁文道的話說是“提倡民間講學,知識下鄉”,讓學院派和文化界精英面向普羅大眾開設哲學、藝術、社會學等課程,鼓勵一種與主流教育體制迥異的非功利性學習。
在香港,像“進念”這樣的藝術文化團體還有不少。如“視覺藝術組織1a空間”,經常策劃各種展覽和座談會,為藝術創作者提供展覽環境和交流平臺;音像工作坊“錄像太奇”(videotage)則推廣香港的錄像藝術、多媒體裝置,在政府支持下每年舉辦大型國際媒體藝術節微波錄像節,并出版了《Vtext》雜志。
2001年,這些藝術團體有了一個固定的集中據點。香港政府修葺了位于土瓜灣的一座古老的屠牛場,一批原來自發聚集于油街的藝術團體和工作者陸續遷入,成為牛棚藝術村,與北京798工廠頗為相似。但與798藝術家群遠離大眾視野的個人創作不同的是,牛棚不斷通過各種文化講座和活動擴大社會影響力。
2002年推出的牛棚藝術節,組織了文化論壇、戲曲木偶戲演出、拉闊音樂會、電影晚會、跳蚤市場以及在村內不同角落發生的即興演出,多少有點狂歡節的氣氛。而2003年開始舉辦的牛棚書展,力爭以民間之聲對撼官方的大型書展,強調營造閱讀氛圍和文化導向。這種將文化藝術帶回民間、融入生活從而增加其親和力的舉動成為香港文化精英的一個重要面向。
與擁有龐大學院機制的內地文化界相比,香港文化精英似乎沒有太引人注目的學術思想成就,倒也憑借與社會大眾的互動取得了另一種活力。他們的活躍加上政府每年24億元的資金推動,形成了香港文化活動興旺的局面——香港文化中心不分旺季淡季,幾乎每天都有演出。已經舉辦了三十二屆的香港藝術節,去年的平均入座率高達87%。
“世界櫥窗”的尷尬
但是,林奕華和胡恩威對這種繁榮持保留意見,他們對自己身處的文化生態環境與文化精英在其中的位置仍感相當憂慮。
林奕華認為,“倫敦、紐約的文化是有高、中、低層次的多元文化,而香港文化的層次高低并不分明,基本都是一個很平庸的層次。”盡管香港有東西交匯之便,卻很難數出幾位自成一派的文化大家和獨樹一幟的藝術創作,恐怕就在于香港文化雖然看似繁雜實則皆流于表面,沒有實質共融,最終只剩下現炒現賣的雜技。香港所扮演的這種“翻譯文化”的角色被林奕華稱之為“世界櫥窗”。他曾經致力于組織同志電影節來推動同志文化,最終卻發現推動上作用十分有限,只是形成了歐美同志文化的殖民地版本,不少觀眾只抱著娛樂心態追捧有浪漫或噱頭的影片。
以簡單的娛樂消費心態對待文化藝術的現況中,文化精英能發揮的社會推動作用并不明顯,在文藝活動虛假繁榮的表象背后恰恰是精英文化社會位置的極端邊緣化。胡恩威形容在香港做藝術好像犯罪一般,需要抗拒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林奕華將老生常談的香港文化沙漠化理解為“香港人對自己追求‘知’的權利很抗拒”,“即使告別了溫飽階段,他們最看重的還是‘食’,最高的生命指標之一就是‘有得吃’,要吃好的,卻不重視、乃至排斥精神上的追求。”他認為香港的大眾傳媒給精英文化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上世紀80年代的報紙還有很多文化版,但之后《蘋果日報》引領了媒體八卦化,如今只剩下少數報紙還保留了定期的文化版。
當精英文化被排擠到邊緣,“金庸、王晶、王家衛、周星馳、林夕、張小嫻、亦舒,變成了香港的全部,變成了經典和權威。他們是我們現在真正的統治者。”林奕華說。在香港“娛樂就是政治”的環境中,流行文化成為文化精英必須予以關注、甚至是最為關注的對象。連林奕華也承認大眾“對香港流行文化的關注已經超過了一個限度,好像香港只有流行文化,沒有別的。”
在林奕華、胡恩威看來,香港流行文化的致命缺陷就是反智和犬儒。香港流行文化鼓勵大眾拋棄超越性的價值觀念,一味地通過算計和運氣獲得實際利益。從韋小寶到《功夫》,莫不在制造不勞而獲的幻想;從林夕到張小嫻,都在將人性自私合理化。
“文化精英”與流行文化的曖昧融合
公共圖書館館員禮儀建設
1.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中醫護理,主要內容包括:①情志護理。應參考病人個體情況積極與病人溝通交流,通過深入交談來疏導其心理狀態,緩解其緊張或焦慮情緒,逐步恢復心理狀態至最佳,以提高手術治療依從性;應選擇直觀易懂的視聽材料以及各類宣傳畫來展示手術的意義與必要性,并告知病人在術前和術后的各類注意事項,講解術后預防并發癥的有效措施;將一些有效而簡單的自我放松技巧傳授給病人,例如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松、靜默以及意象性放松等等。②術后出血的預防性護理。術后可取4℃生理鹽水沖洗膀胱,同時注意保持適當的沖洗速度以及沖洗量,避免出現膀胱痙攣;若病人出血量較多則應中止灌洗并準備電凝止血;告知病人多攝入富含纖維素的水果、蔬菜,可給予麻仁丸服用。③腹脹、排便護理。艾灸神闕、中脘穴,或以理氣散外敷、場效應低頻治療下腹部等方法改善腸蠕動,以預防便秘。④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以中頻脈沖氣壓聯合穴位貼敷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涌泉穴,以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⑤睡眠護理。使用耳穴壓豆改善睡眠,通常以每個耳朵貼肝俞、心俞、腎俞、內分泌、交感神經、神門穴。⑥辨證施膳。對于屬膀胱濕熱證的病人可多食薏米粥,取糯米和薏仁米熬粥,加入冰糖即可服食;屬腎陽衰憊證的病人可多食黃芪山藥粥,取薏苡仁、山藥以及黃芪熬粥服食;屬肝氣瘀滯證的病人可多攝入茄子、菠菜、瓜蔞以及絲瓜等。⑦尿頻、尿失禁的護理。在術后2d~3d囑病人進行收縮腹肌、臀肌和括約肌鍛煉,同時加用針灸或理療等。尿失禁或尿頻現象一般在術后1周~2周內可緩解[3]。
2觀察指標
分別在術前1d、手術當日以及術后第3天時觀察兩組病人心率以及血壓變化,并利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評估兩組病人焦慮狀態,統計兩組住院平均時長、住院費用、護理滿意度。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關于人的心理需要層次的理論中明確指出,審美是人的高層次心理需要。滿足這個心理需要,人的生理心理才能共同健康發展。馬斯洛還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在可能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能,使人達到個人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他稱之為內在教育,并認為藝術是實現這種教育目標最有效的手段。從我國的教育制度來看,長期以來,基礎教育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各方都把學習的重點放在了要參加升學考試的科目上,這造成了當代大學生基礎教育階段藝術教育的嚴重缺失。高校的藝術教育更是非常薄弱的一環,因此,在加強高校藝術教育的進程中,強化藝術教育的心理健康作用,不僅能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造力,而且還能擴大藝術教育的內涵,擴展藝術資源的覆蓋面。
采用藝術干預的方法,是解決新時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問題的有效手段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在于問題出來之后如何解決問題,因此顯得被動、消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藝術干預,并將藝術干預活動的開展與高校藝術教育結合起來,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從目前的消極預防為主,向積極的全面發展為主的轉變。
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來看,初級目標是預防和矯治各種心理問題,達到預防心理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所帶來的極端行為的目的;積極的全面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不斷發展學生的高級情感,目標是促進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但在國內,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僅僅是著眼于解決少數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而忽視大多數學生心理發展的需求,這種只對“癥”不對“人”、“頭痛醫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網絡時代多元文化沖擊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積極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對象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少數學生,其關注的是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心理品質的優化和個人潛能的開發,通過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針對現代大學生的特點,采用潛移默化的藝術教育,實現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個體心理的成熟與發展這兩方面的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
藝術對人的生理與心理的影響是很明顯的,而且,藝術對人心理產生的影響比生理層面上更大一些。美國著名符號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在人的內在生命中,有一些復雜運動的微妙而真實的生命感受,這種感受必須借助于直覺和體驗才能得到,而只有藝術這類表意符號堪負此任。藝術與生命息息相通,藝術能讓人體驗到生命的微妙性。因此,藝術對人的影響是全面的、雙向的。藝術教育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是因為藝術教育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功能,又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獨特功能。
首先,藝術創作活動蘊含著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對大學生心理發展和個性的養成有著獨特的功能。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自由、放松的創作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健康和多元智能的測試工具。而且藝術創作過程也是一個情感和情緒的宣泄過程,通過這種情緒的宣泄,疏解不良情緒,創作者可以自覺地重塑身心的平衡。藝術創作的成果也是多樣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此,易于促進開朗、活潑的個性潛能,幫助人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
其次,在藝術鑒賞活動中,人們既可以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又可以提高審美判斷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美術作品的欣賞為例,作品的色彩、線條、空間、材質等元素呈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進入輕松愉悅的審美狀態,這一過程直接對人體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僅以色彩對人的心理干預為例,現代醫學實驗證實:紅色使人血壓升高、提高食欲,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綠色使人思維活躍,可以緩解緊張情緒。協調的色彩搭配可以調節人的情緒,有益于身心健康。在藝術欣賞中,人們除了獲得美的、舒適的心理感受之外,藝術作品還傳達著藝術家的情感和價值傾向,而且在藝術欣賞過程中,藝術家情感的傳達是潛移默化的,欣賞者在一種愉悅的狀態中自然地受到陶冶。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正是藝術教育所獨有的,這對于崇尚個性、生性叛逆的“90后”青少年來說是更易于接受和更加符合他們性格特征的一種教育模式。
以藝術教育方式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可行性措施
(一)加強藝術教育課程建設,建立新課程模塊
我們要首先明確藝術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定位,學校要轉變教育思想,充分認識人文藝術教育在大學生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藝術教育的心理保健作用。在藝術課程體系中,根據藝術干預的理論,開設有特色的藝術教育課程。藝術干預中比較成熟的形式有繪畫治療、音樂治療、舞蹈治療、表演治療、雕塑治療、故事療法和箱庭療法等。我們可以針對不同藝術干預形式和藝術種類特點,研究高校藝術類課程的教學體系,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改革傳統的公共藝術課程模塊。
(二)改革高校藝術教育手段
藝術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不同的藝術類型,如繪畫、雕塑、音樂、舞蹈、設計,需要不同的教學場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從課堂教學現狀來看,目前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方式大多局限于課堂教學,以講授基本的藝術理論知識,分析與欣賞經典作品為主,這雖然拓展了學生的藝術視野,但對于學生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啟迪智慧、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作用并不大。因此,藝術教育的心理干預作用無法很好地實現。增加藝術實踐課程,注重創設情境,是高校公共藝術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從當前的教育環境來看,高校藝術教育還必須善于運用新媒介,健全與網絡時代環境和新時期大學生心理特點相適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工作機制。
網絡環境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社會現實,網絡在現代大學生的生活中,尤其是業余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要全面實現藝術教育的心理干預作用,面對網絡的誘惑,藝術教育工作者也要善于“潛水”,在網絡中受到追捧的卡通、動漫也是藝術門類中的重要一族,我們必須改革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高校可以以藝術類精品課程建設為切入點,建設網絡精品課程,實現藝術教育的互動性與交流性,進而起到藝術干預的作用。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
藝術教育實踐性很強,需要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藝術。要在藝術教育中實現藝術干預更需要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例如,根據藝術干預的理論,在團隊活動中的集體藝術創造過程中,協作與互動有助于成員之間建立社會情感,從而體會安全、接納和支持。因此,在藝術教學中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增開藝術實踐性強的課程,如創意繪畫、壁飾編結、民間工藝制作、現代舞、民歌演唱等強調學生參與的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開設,既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創造力,也可以從課堂教學的開展直接影響到學生課外藝術實踐的開展。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也要強調藝術實踐,這可以通過組織大學生藝術節、文化節、設計大賽、校園心理劇和藝術社團活動,也可以通過組織暑期藝術實踐、藝術考察等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選擇參與。而且在藝術實踐中要加強課外藝術教育的目的性和專業性。
(四)加強藝術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在藝術教育中實現藝術干預,這對藝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需要一支相對穩定的、專業的公共藝術教學團隊,也需要高校加大教師培養的力度,通過進修、培訓等方式,不斷提高藝術教育工作人員的思想境界、理論水平、專業知識和藝術創新與藝術創作能力。教師本人也要積極完成角色轉換,要將藝術教育者身份與學生心理素質培育者、心理困擾輔導者、心理障礙矯正者、行為決策參謀者這幾種角色身份同時承擔起來。
(五)實施開放性評價
從評價策略來看,高校藝術教育的評價要從單一評價走向多元評價。當前藝術教育工作的開展要結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時代需要,嘗試從工作開展的時代性、創新性、多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等不同方面進行多元評價。從評價目標來看,要從簡單的智能目標評價擴展到對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社會價值觀的評價,要從學科目標和專業目標擴展到綜合素質與能力提高目標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