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8: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六步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三環六步教學法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
我以黑教版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第六課《Windows7的磁盤維護》為例,談談這種方法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
1.課前環節(預習)
在課前我仔細研讀、分析教材,設計好導學案,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并根據本課內容要求和學生學習情況設計A、B兩個思考題,同時要求學生登錄教學網站、閱讀資料、回答思考題,使他們認識到磁盤維護和清理的重要性。
2.課中環節(學習)
(1)導入新課,明確這節課的學習目標:①利用Windows7自帶的系統工具中的磁盤清理程序對磁盤分區進行清理。②利用系統工具中的磁盤碎片整理程序對磁盤分區進行磁盤碎片清理。(2)要求學生閱讀教材,自主學習。遇到疑難問題與同組同學研討共同解決。教師巡視,檢查小組學習情況。(3)練測拓展、合作探究。要求學生先完成兩個任務“利用磁盤清理工具對其他分區進行磁盤清理”以及“利用磁盤碎片整理程序對各個分區進行磁盤碎片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進行磁盤碎片整理。最終明確“磁盤清理”和“磁盤碎片整理”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最好先進行“磁盤清理”。(4)展示評價,達成目標。由各小組推薦代表對各自的思考進行總結,明確收獲與問題。
3.課后環節(跟蹤記錄)
(1)填寫好上機記錄。(2)完成導學案。
二、研究的意義
去年6月,我校課題組向縣教研室申報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在農村小學推廣的行動研究》課題。這一課題對開發引導學生以學為主,在學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搜集和處理信息,形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激勵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的二次整合,改革教學中的越俎代庖的現象;對探尋并構建一條適合我校課堂教學實際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和“學”的質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內容與措施
1.內容
(1)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展開研究,探索其價值為我所用。
(2)對教材,即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的初步探究。
2.措施
(1)開發現有教師的潛能,發揮集體備課的效益。
(2)借助兩臺電腦的優勢,及時了解相關教改信息。
(3)不求全責備,不搞模式化,讓個性在課堂中飛揚,讓創新在課堂中彰顯。
(4)始終如一,不折不扣地進行研究。
(5)借助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研究,構建自己的教學思路。
四、方法與步驟
采用行動研究為主,輔以案例分析法、觀察法、比較法和總結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1. 準備階段(2011年4月-2011年6月)
落實課題負責人;提出研究課題,論證課題的可行性;向縣教研室申報;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制定研究方案;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培訓。
2.實施階段(2011年7月—2012年1月)
(1)2011年7月—2011年9月:舉行開題儀式;繼續開展培訓學習,撰寫學習體會;初步明確研究方向和研究的實用意義,及時總結前期工作。
(2)2011年10月—2012年1月:繼續培訓學習,在實踐探索中組織教師進行教學研討、交流活動,展示優秀課例,撰寫論文參與評比,做好中期總結。
3.提升總結階段(2012年2月—2012年7月)
構建自己的教學思路,輔以對教材即教學內容重新整合的初步探索;繼續組織教師進行教學研討、匯報等交流活動,展示優秀課例,評比優秀論文;整理課題材料,撰寫結題報告。
五、成果與分析
我校的研究成果被縣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認定為平果縣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科研成果一等獎。今年的畢業班參加畢業測試,語文科成績全部合格,科任教師首次榮獲了平果縣鄉鎮中心校組優秀輔導三等獎。
在一年的探究過程中,我們在借鑒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吸納了國內外著名教育改革專家的教學方法,如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肖川的“有效教學策略”和杜威的“問題教學法”、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等。通過艱辛的探索,“學-導-練-結”這一教學思路終于出爐了。基于這一教學思路的每一個教學步驟都有明確的目標要求。在此,我們暫且把它妄稱為“學-導-練-結”四步目標教學法。
1.基本界定
(1)“學”。包含學生的“學”和教師的“視學”。在學生“學”前,教師要有的放矢地提出學生“學”的具體目標和教師“視學”的具體目標。這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
(2)“導”,即“導學”。導學一是要緊扣課題,哪怕是拓展訓練也要為課題主旨服務;二是要根據本班學生實際,定出“導”的目標。這是一堂課成功的保障。
(3)“練”。這并非只指握筆寫作業的那種單一的“練”,它還包含了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練”,“言語”和“寫”的訓練也要有各自的目標要求。
(4)“結”。最好是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小結。一堂課最少要有一“結”。我們不要小看這小結,往往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就是在這不起眼的小結上。
2.操作策略
(1)操作時要遵循“兼容性”原則,要根據本班學生原有基礎知識的度和授課內容的度而定。一般采取“學練結合導學結合專項練習師生小結”這么一個流程,也就是說,“學-導-練-結”是一個整體,不要割開來運用。
(2)時間分配。以一節課計,“學”用時約10分鐘;“導”用時約15分鐘;“練”用時約12分鐘;“結”時間約為3分鐘。從時間分配上來看,40分鐘的一節課,學生支配的時間達25分鐘,占62.5%。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讓這62.5%的時間出效率。時間的分配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模式,教師應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
3.適用范圍
適用于鄉村小學3~6年級的各科教學。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和數學科的教學效果尤為顯著。
4.形成和采取的策略
我們研究的基本程序是:個人研修集體研修上研討課論證集體總結提升。
(1)團隊合作策略
好的教學思路只是個路子,即“框架”,教學內容的有效選擇即重整才是“貨”,即“教什么”的問題。只有把“貨”和“框架”高度統一起來,發揮他們相輔相成的作用,教學才是高效和完美的。而要達到這一效果,團隊的合作是最佳的策略。
在整個后期階段,課題組一共舉行了12次研討會,平均每兩周舉行一次。這12次研討會中,上研討課驗證“學-導-練-結”教學思路的有7人次,上匯報課論證的有5人次。課題組成員認為,“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不但完全可以在農村小學中推廣,而且由這一模式提煉出來的“學-導-練-結”的教學思路和對教材重整的探討必將成為指導我校今后教學工作的理論依據之一。
(2)自主開發策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個體的作用不可忽視,對教材的再開發更加需要發揮個體的自主鉆研和奉獻精神。如識字教學中,抓住漢字的構字規律,從有利于讓重點生字詞為理解課文主旨服務這一要義出發,通過追本溯源,析形索義,因義記形,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義,使學生從容掌握了字形、字義。學生記憶起來永久難忘,運用時也會得心應手。
(3)反思提升策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這句名言講的雖然是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但是對“反思提升”也是有啟發作用的。
在實施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教師不斷反思課堂教學,撰寫了來自實踐中的問題與收獲。反思使教師們永不自滿,反思使教師們不斷完善自我,不斷超越自我。自我超越就是一種提升。正因為如此,實驗教師寫的課后反思《數學是講‘理’的》和《從一節沒能完成教學任務的課想到的——首次運用“學-導-練-結”的感受》等幾篇文章在《小學教學參考》舉辦的“創造杯”全國小學教育教學論文大賽中榮獲了一等獎。
“學”有目標,“導”有目標,“練”有目標,“結”有目標,給教師們提供了簡便易行的“目標教學”。這一思路也正是在這種不斷的反思中誕生的。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體不斷出現,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而世上沒有生而知之,只有學而知之。學習是提高的基礎,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源頭”。為了發揚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學習之風,我校建立了學習制度,規定教師每年必須訂業務雜志,購買、閱讀并點評名著,讀優秀的教育教學論文,并寫出心得體會。通過“派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語文教研組組織語文教師多次研讀了語文課程標準,討論語文新教材,全校教師積極參加國家、市、區各級培訓就有200多人次。有的參加了國家計劃遠程學習培訓,有的參加進修學校的集中學習培訓和學校校本培訓,寫了不少學習心得,部分語文教師曾前往市級重點以上的名校參觀學習。聽過魏書生、王方鳴、王世群等教育專家、名師的講座、授課。學習使語文教師的精神境界得以升華,使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得以提高。
二、新課程改革的活動,促使語文教師樹立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首先,要充發尊重學生、教師的個性特征,尤其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現在,我們已有了專業發展之魂,專業成長之基石,專業前進之動力。具有時代性質的正確理念猶如導航的明燈和指針,指導語文教師的專業成長。新課程改革改變了語文教師的學生觀。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學要以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學校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其次,新課程改革改變了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在課堂形式方面,把過去的“講堂”改變為現在的“學堂”;把“注入式”、“填鴨式”教學變為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在課堂結構方面,也絕不只是以前的“組、復、鞏、布”了;在教學媒體方面,能夠經常運用除粉筆、黑板以外的多媒體。電腦、展示臺使課堂教學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有滋有味,生動具體形象。最后,新課程改革充實發展了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觀念行為。以前評價學生基本上是單一的,看考試、看分數、看升學率,現在評價學生是全面評價,多元評價。除評價學生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外,還評價生存能力、發展能力、創造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等。
三、新課程改革更加重視教研教改。
實施高效課堂、追求卓越課堂就是我市不少學校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如我校規定,骨干教師每學期必須帶頭上示范課、研究課,每個教研組必須人人上公開課,學校教師每期聽課不少于20節。這樣一來,學校形成了向課堂要質量、要效率的良好風氣。教師們大膽探究、摸索課改新路,積累了不少經驗。或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或楊師“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等等。在研究方面,我校就提倡“科研興校”,要求人人參與科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目前,我校已形成校長帶頭、全員參與的“自主育德”科研的良好氛圍。教師參與的課題研究,國家、市、區、校級的都有,參研人數占教師總數的90%以上,幾乎所有教師都寫有教學論文。
四、新課程改革豐富了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內容。
教材方面,有國家教材、有地方教材、有校本教材;學科方面,大多有相互的跨越,重疊交錯。語文還有以前沒有的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教學內容比以前豐富多了。新課程改革使語文教師新增了不少教學技能,尤其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現在的語文教師由于經過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大多能夠制作多媒體課件,能上網瀏覽、查找各自所需的教學輔導資料,及時下載有用的素材。課堂上,能為學生提供盡量多的學習資源,從而使教師、學生、計算機之間形成交互協作式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投入到自主創新的學習中。
備課即在進行正式的課堂教學前對課堂教學進行整體設計,內容包括課標研讀、文本解讀、學情了解、目標設定、重點確立、難點挖掘、過程設計、方法選擇、課時安排、課件準備、板書設計等,最終落實到教案編寫。課堂如同戰場,教案如同作戰計劃,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對課堂教學質量起著重要作用,其中既體現出師范生對教育教學理論的掌握情況,也體現出他們的專業綜合能力,難度較大,可以采取分項過關的方式。可以先過文本解讀關,然后練習目標設計,初步掌握目標確定的方法,能夠運用比較規范的語言表述教學目標。如:“學生(行為主體)在課堂討論中(行為情境),至少能夠比較(行為動詞)兩種(行為標準)課文所用修辭手法(行為對象)的異同。”之后進行教學過程設計的訓練,在對程翔的“起領—教讀—自讀—總結”四步單元教學過程模式、鐘德贛的“中學語文反芻式單元教學法”以及潘鳳湘的“八步教讀法”、魏書生的“六步法”、錢夢龍的“導讀法”、余映潮的“板塊式”等單篇課文教學過程設計及依據了解的基礎上模仿總體教學過程設計,再根據課堂教學過程所需技能分項訓練,如導入、提問、講解、結課、板書等。這樣一步一步逐項訓練,最后對整個教學設計進行修正,相對會減輕備課的難度,而且比較扎實。
(二)說課:開口論辯。
說課是既要說出課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說出為何要這樣上,既考察教師的實踐能力,又考察其理論素養,是進行教學研究、培訓師資的重要活動形式,可放在課前,也可放在課后。課前說課,主要說為何這樣設計,可起到對課堂教學矯正的作用,增強上課的理性;課后說課,主要說為何這樣設計及課堂教學實效,可起到檢驗教學設計的作用,反思意味濃厚。說課能力提升的關鍵在三個方面:一是提升理論素養,撰寫好說課稿。說課稿一般要涉及五個方面: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其核心應是說出教師本人對教材的獨特理解及教學設計的思想、思路,力求達到既具備科學性,又具備理論性、可操作性。二是多開口練習。稿子過關后讀熟,直至脫稿,把握好說課的時間,提高說課的邏輯性與藝術性,力求語言表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字正腔圓,悅耳動聽。三是在論辯中提升說課水平。一般訓練把說課僅僅作為了一種形式,師范生說課完畢后輔導教師點評一下說課就結束,忽視了說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與同行及專家交流。所以說課訓練除了讓師范生準備好說課稿,自己多開口練習外,應有重要的一環,即提問與答辯。教師與其他師范生在說課結束后可模仿專家與同行,針對教材內容、目標設置、教學思路、方法選擇、重難點突破等提問,使說課者在與專家及同行的對話交流中進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學設計,提升說課水平。
(三)講課:自講合作。
自講即按照教案設計,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復演練,進一步熟悉教學內容、教學流程、教學方法等,發現疏漏,及時修改。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養師范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為下一步保障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打下基礎。試講中的合作學習主要體現為小組活動及班內交流,在個人講熟之后把全班師范生編為小組,在小組內試講,進一步發現問題,使教案更加科學,教學更加有效。還可結合年輕人精力旺盛、爭勝好強的特點,在組內展開比賽,以賽促講。小組試講之后,組內選拔代表進行班內交流。講課要求抓住重點,突出重點,讓學生掌握重點,透徹理解重點,能夠結合運用,轉化為能力最好。因為師范生的試講沒有真實的教學對象,缺乏真實的體驗,講課易出現兩個問題:其一是忽視學生的學,以個人講解為主。講課中要培養師范生一種教學生學,引導學生喜愛、理解、欣賞、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意識,而不是當知識的“掮客”。其二是貪多,一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很多,結果每個問題都是走馬觀花,要引導師范生學會一節課著重解決一兩個問題。這些都要在師范生自講與合作學習的反復練習中加以解決。
(四)評課:先寫后評。
評課實際屬于教學研究范疇,評課訓練不僅使師范生具備評課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導引教學的作用。從以往師范生的評課來看,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過多關注外在的東西,如教師的儀容儀表、語言表達等,對教學內容是否適切、教學方法是否靈活、課堂結構安排是否合理、學生接受是否難易等涉及較少。還有的要么全評優點,看不到問題;要么全評缺點,一概否定,抹殺授課者的創造,嚴重打擊授課者的自信。作為師范生的能力弱項,不妨先練習寫較詳細的評課稿,慢慢明確評課的原則、內容、方法后,再寫較簡略的評課稿,直至最后列出要點評課甚至打好腹稿脫稿評課。評課稿主要包括評課的內容與思路。評課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效果、教師素質等方面。評課思路可以有兩個:一是按照上述內容逐項點評;二是抓住一項或幾項內容點評,先說優點,再提出問題,最后提出建議。評課稿必須有理有據,不能只有論點。評課可培養師范生的反思意識,自我反思有利于師范生專業發展,因此在他評前應該先自評,進行自我剖析。
二、專業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語文教學能力的高低,除了與師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科教學理論高度相關外,其自身具備的聽說讀寫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聽說讀寫能力本身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區別于其他專業師范生的重要標志,是進行教學的基礎、底氣、看家本領,可稱為專業核心能力。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始于小學一年級,直至大學四年級,本文著重探討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課學習中如何有意識地培養師范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一)聽:課例講座。
教師要對學生的答問做出反應,具備良好聽力是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對語文教師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對話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原則,而對話的基礎是理解與尊重,其表現則是傾聽能力。現在的大學生,個性都比較強,善于自我表現,對別人缺乏應有的尊重與理解,可借助師范生課堂試講、見習、聽講座等機會,對其進行聽的能力的培養。一是善于傾聽,在別人講課解說時盡量不交頭接耳、嘀嘀咕咕地說,有問題記下來,可在小組互動、師生互動環節進行表達。二是聽課、聽講座要專心聽,記錄要點。三是邊聽邊思,記錄自己的感想、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師范生聽的能力會有所提高。
(二)說:備課講課。
說課就是說備課,是面對同行專家介紹說明自己的教學設計及其設計依據的教學研究活動,是培訓師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訓練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說的能力的良機。說課前要求其撰寫好說課稿,自己課下反復練習,直至脫稿,然后小組內說課,借助微格訓練,調出錄像反復查看比對,查漏補缺,提升說課的邏輯性、藝術性,從而提升說的能力。講課中的講授技能訓練、課堂引導及課例觀看后的反思評課,也是提升說話能力的機會,可組織師范生辯論研討,一方面增加了開口說話的機會,另一方面加深了對教學的理解。比如針對案例發表自己觀點的即席講演,考察了師范生多方面的知識儲備,特別是訓練了師范生敏捷的思維能力、快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
(三)讀:教育名著。
讀書,應該是語文教師的一種生活狀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中閱讀能力培養的主要憑借是教材及語文教育名著。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文學名著讀的較多,語文教育名著閱讀量較少,對語文教材的閱讀也比較忽視,不明白語文教材閱讀與一般閱讀不同,一是不管喜歡與否都應細讀,二是閱讀中不僅有教師與文本的對話,還有教師與作者、教師與編者、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從而把語文教材閱讀簡單化。針對上述情況,可在課程開設之初,向學生開列語文教育名著書單,推薦語文教育名著,如《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導讀的藝術》、《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思想錄•中學語文卷》等,以及語文教育報刊雜志《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建設》、《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國教育報》、《語文報》等,要求做好筆記,在合適的時機以讀書報告會的形式進行交流。語文教材的閱讀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如朗讀、誦讀、細讀、讀書報告會等。
(四)寫:教學論文。
研究,也是教師的生存狀態,是未來語文教師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師需要對教育教學進行創新,如果認為其只是技能的疊加,則教學活動就會很快陷入滿足,繼而無趣,行而不遠,體驗不到職業的幸福感、愉悅感。目前,語文教育科研的訓練欠缺,畢業后能夠寫出教研論文者寥寥。只有認真從事教學研究的教師,才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學的規律,更好地運用技能傳授知識。要學會在調查中了解,在實踐中反思,在研討中提升教學科研能力。要結合教材分析、教案設計、說課稿撰寫、評課稿撰寫、讀書筆記、調查等常規訓練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把探討的結果用文字表達出來,并在寫作中創新。寫作是思維的利器,是教師專業化的必由之路,教師只有寫,才會寫,如果能夠把其中優秀的文章修改發表,對師范生會產生更大的激勵作用:一方面在寫作中提高了寫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體驗到了問題解決的喜悅,增加了對原有問題的認知與解決能力。
一、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
教育不是一門普通的職業,而是一項事業。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良好品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具體到每一門課程,因為任教課程的不同,其教師的職業道德可能不一樣,那么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又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天真與激情。
社會是個大染缸,學校是寧靜的港灣,老師帶給學生的應該是一切美好的東西。語文老師應該熱愛生活,充滿渴望,甚至帶點不切實際的幻想。老師如果太現實,我們的孩子就會過早地失去天真,變得世故。
同時,語文教師得不斷尋求激情。激情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遷,地位的升降而改變。大凡成功的名師,無不懷著對語文教學的滿腔熱情。從于漪老前輩的語文教育生涯中不難看出,無論是她倡導的生命教育,還是課堂教學藝術,抑或是她研究的課題,始終離不開一個“情”字,聆聽她的報告,觀看她上公開課,研讀她的文章,都有著滿腔的激情和對語文教學的摯愛。
激情是一種強烈而激動的情感,是一種能激發人的潛能的熱情。前些日子到一所高復學校參加該校二十年校慶,見到了許多退休之后仍然活躍在教育戰線上的老先生。歲月的流逝并未在他們臉上留下太多的痕跡,他們還是如以往那般充滿激情,使年輕的我深受感動。走上講臺近十年,初為人師時的興奮早已消失,面對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復單調的教學工作,我越來越感到激情的重要。激情不是剛工作時的單純熱情,也不是聲嘶力竭的叫喊,更不是矯揉造作的表演。那么語文教師的激情是什么呢?望著眼前的老先生,我突然找到了答案。它是需要以深厚的、全面的基本功為基礎,是真實的、由衷的、發自肺腑的自然流露。一個優秀的教師的激情不是短
暫的、也不是周期性的,是一種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努力!
二、語文學科專業特點
新課程改革改革要求語文教師構建一種新的知識結構,這種新的知識結構不再是“語文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而是有更高的要求,它主要有三個層面組成:第一個層面是深厚的科學和人文知識,也就是要博覽群書;第二個層面是掌握本學科專業知識,是指對本學科了解的廣度和深度;第三個層面是教育學知識,既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這里不作展開。
同時,新課程改革更要求語文教師得有突出的教學能力。“能力是我們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征”①,能力總是與一定的實踐活動聯系在一起的。
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是說和寫的能力。語文老師有兩張臉,一張臉是普通話,另一張臉是粉筆字。現在的年輕老師,普通話是越來越好,而粉筆字卻越寫越差。這恐怕與電腦的普及,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運用不無關系。其實在任何時候,朗讀和書寫都應該是語文老師必備的素養。無論什么文體,語文教師讀起來,都應該是抑揚頓挫,優美動聽。同時,語文教師必須能寫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筆字。字要寫得端莊大方,因為教師的板書就是學生最好的字帖。
近些年,大學升格,很多師專變成了師范學院、師范大學。原來的師專生人手一塊小黑板,苦練粉筆字的場面一去不復返了。有些師范院校甚至取消了書法課。等到糊里糊涂走上講臺,才發現普通話和粉筆字這兩張臉是多么重要。所以語文老師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課堂效果最基本的可能還是從這兩項著手。老一代名師錢夢龍先生上的語文課,不談其內容、技巧,單是那行云流水般的板書、那聲情并茂的朗讀、那風趣優雅的談吐、那海闊天空般的旁征博引就足以打動每一位聽課者,使人如沐春風。
除了朗讀與書寫,語文教師還應有很強的研究和寫作能力。語文老師會寫、擅寫是分內事。不僅要寫教學論文、教育故事、教育隨筆、教育案例,積極探索教育規律,研究科學、高效、有序的教學方法,還要寫雜感、詩歌、小說等,尤其是下水作文。語文教師寫文章不是為自己添一層油彩,而是從心底深處去感應、領悟和闡釋教學生活和人生;語文教師能寫,不僅在于指導學生寫作,還可以產生“青出于藍”的桃李效應。我的初中語文老師吳老師是一位文學愛好者,經常在報刊上發表一些豆腐干似的小文章,我們同學對他都很崇拜。久而久之,這種崇拜就化成對語文的熱愛,后來自己居然也成了一名語文教師。
三、語文課的教學模式
生活方式可以改變一個人,課堂方式可以改變教學。
教學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學模式的改革。由于對教與學關系有不同理解,曾產生不同的語文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法重教,形成教師講、學生聽的“傳授――接受模式”;現在的教法重學,形成學生“自學、探究、發現”的模式。記得封疆大臣左宗棠說過這樣一句話:“擇高處立,尋平處坐,向寬處行。”這句話用到語文教學上,就是說學習的起點要高,要善于向名師學;同時要找準自己的契合點;這樣就能游刃有余地展開教學。
記得初為人師的三年,我涉獵了許多語文教育家的作品。有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錢夢龍的三主四式教學法,黎世法的六因素教學法等。這些來自于實踐,形成了理論,又被實踐檢驗了的教學方法,對于初上講臺的老師來說是最好的模仿對象。所以年輕的語文老師要善于模仿名師的上課模式,要善于“擇高處立”。
慢慢的,就發現新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多,五花八門的語文教學模式的紛紛涌現,眾說紛紜。本世紀初,新的教育思想尚未成熟,語文教學的功能目標還處在爭論之時,要確立一個為廣大師生都接受的教學模式并不現實。即便要建構一種還存在著諸多不足的教學模式,也并非輕而易舉之事。作為個體的語文教師在多次的仰望星空,“擇高處立”之后還是要“尋平處坐”,因為語文老師還是要回到大地的。
任教十年,也是不斷摸索教學模式的十年,筆者認為,在普通文本的閱讀教學中應提倡教師指導下的探究性閱讀;在小說教學中可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和合作學習的理論,遵循“設問、解讀、建構”教學模式;在文言文教學中要立足字詞句教學;在作文教學的需注重讀中學寫,由仿到創――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誠然,這樣的教學模式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是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老師,我想,有模式總比沒模式強。
任何教學模式都只能作為組織和實施教學的某種依托和憑借,一個成熟了的優秀語文教師,學習他人經驗、借鑒他人模式以博采眾長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要在教學實踐的探索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和風格,力求運用模式而不為模式所累。
教學設計是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一種事先籌劃,是對學生達成教學目標、表現出學業進步的條件和情境作出的精心安排。可以這樣說,沒有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不可能保證持續的教學效果和質量,這就像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全面的質量規劃和管理,就不會有優質的產品一樣。經過幾年的新課程數學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以下的幾點意見: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產生參與的動機,才能學好數學。沒有興趣,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任何教學活動都是低效的。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的,也是數學優化思維教學的前提。盧仲衡教授把“強動機、濃興趣”作為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顧泠沅也把“情景原理”作為教學原則之一,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又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動力源泉。
教學設計,要創設有趣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具有強烈求知欲望的情景中進行學習。
1.激發興趣。挖掘教材,設置懸念,選擇教法,引發求知欲。
2.鞏固興趣。指導學法,適時點撥,創設成功教學情境,激發成功欲望。
3.發展興趣。寓雜誚蹋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培養學生優秀的非智力品質。
以《勾股定理》為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用數學家的故事來引入。先操作投影儀,講述畢達哥拉斯的故事,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發現問題,激發興趣。然后,通過教師提問,引導開展師生雙邊活動,以鞏固興趣。最后,引導探究勾股定理,得出結論,肯定學生的課堂活動,發展興趣。最后,引導探究勾股定理,得出結論,肯定學生的課堂活動,發展興趣。
一切思維活動都是由問題開始的,但實踐證明,并不是任何問題都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必須把問題精心設計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有疑之處,注意變換問題的角度,而且問題設計要有計劃,問題與問題之間要互相銜接,層層遞進,才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凝聚起注意力,激發起學習興趣,引發出創造力。
二、數學教學設計中,優化課堂教學的模式是關鍵
優化課堂教學的模式是數學教學設計的關鍵,也是數學優化思維教學的關鍵。數學教學設計要從優化課堂教學的模式入手,把揭示數學思維過程作為數學教學的根本原則,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加強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教學,引導學生在獲得和運用知識過程中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優化數學思維品質,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展現數學思維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探究一般是根據一定的數學事實,通過觀察、聯想、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邏輯推理,歸納或猜想出某一數學結構。從思維策略來看,探究過程主要是回想、聯想、猜想。從思維形式上看,探究活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引導學生思索某一數學問題;
(2)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借助于觀察、試驗、類比、歸納及概括,使事實具體化或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說;
(3)在已經掌握的概念和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演繹出問題的結論,從中獲得新的概念,豐富原有的知識體系;
(4)通過新概念和知識的應用,鞏固嘗試探究的結果。
例如,在《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教學中,我就采用了引導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領會和掌握“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的思想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由教師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再讓學生通過畫圖、測量、判斷、找規律、猜想、探究,得出一般性的結論;最后,讓學生能靈活地運用多邊形的內角和定理,根據已知條件求多邊形的邊數,內角度數。使學生自始至終參與,體驗,嘗試到知識的生成過程,并品嘗成功帶來的樂趣。
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如何啟迪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使學生“會學習”“會創造”(前者就是能夠很快地接收和掌握信息與知識;后者就是能夠運用知識和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盡快地輸出新的信息,發展新的認識。)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情況,采用相應的教學模式。
根據不同的學段、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生、乃至不同的地域特點,構建了一批以優化思維品質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如引導探究模式、自學輔導模式、問題解決模式、啟導模式、六步教學模式、五環三段教學模式和三維教學模式等。
引導探究模式:設疑激趣――探究啟思――變式創新――反饋釋疑――歸納提高
自學輔導模式:引導自學――教師精講――變式訓練――歸納提高
問題解決模式:提出問題――弄清問題――擬定計劃――得出結論――檢驗結論
啟導模式:問題――啟導――演算――歸納
六步教學模式:創設導向――引導探索――邏輯論證――變式訓練――反饋信息――歸納深化
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課型,還初步形成了以下課型模式。
概念課:讀――議――講――練
定理公式課:提出問題――誘導證明――變式練習
練習課:題組練習――碰壁激活――教師點撥――鞏固練習
復習課:知識辨析――方法探索――總結規律――反饋練習
三、數學教學設計中,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的精髓,也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增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中學數學的思想,主要有方程思想、函數思想、分類討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化歸(轉化)思想等。
現行中學數學教材,是按照知識體系編排的,許多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教材中并未明確提出,而是蘊含于知識內容之中,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去提煉和發掘。同時,數學思想方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的形成難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除了要遵循通常的數學教學原則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把數學思想方法作為教學對象,納入教學目的,寫到教案之中,使之明朗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既要以一定的數學知識為載體,又要把隱于知識背后的思想方法清楚、明確地揭示出來。
例如,有理數乘法法則的講述,在新教材中就是充分運用了數形結合和歸納推理的方法,較舊教材中注重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推理降低了難度而又不失科學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揭示這兩種基本而又常用的思想方法。
又如,轉化是數學研究問題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因此,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種指導思想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滲透、介紹、強調等不同方式,讓學生體驗、學習這一思想方法。在基本運算中,將減法化成加法,除法化成乘法;在方程中,化未知為已知、化復雜為簡單是解方程和方程組的基本思想,具體表現為把“多元”變成“一元”,“高次”變為“低次”,分式方程變為整式方程,無理方程變為有理方程;在平面幾何中,把復雜圖形變為平面內的基本圖形,把多邊形轉化為三角形或特殊四邊形。在化歸的思想指導下,還必須掌握一些具體的數學方法,如消元法、換元法、配方法,等等。
其次,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應當循序漸進,與知識教學、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按照反復孕育滲透、初步形成、應用發展、系統整理的順序逐步完成。
教材是按知識的邏輯體系編排的,而數學思想方法植根與知識的發生、發現、發展之中,有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某一個階段就能達到掌握、領悟的程度,如消元法、換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數法等一些基本的數學方法,有的數學思想方法從初一到初三貫穿始終。以化歸思想方法為例,初一年級,要使學生知道在一定條件下把未知轉化為已知,把新知識化歸為已掌握的知識來解決的思想方法;初二年級,就應充分發揮化歸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思維導向功能,并能根據一定的模式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初三年級,學生能運用已經形成的化歸的思想方法去獨立探索新的知識。
又如,初中數學中的重要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在教學內容中,按照多次孕育、初步形成、應用發展三個階段,曲線螺旋上升的方式來呈現。首先,在有理數的意義,絕對值,有理數大小的比較,平面內點的位置與坐標,二元一次方程的圖象,用圖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不等式的解集,單項式乘法以及正比例的圖象和性質的教學內容,都孕育著數形結合的思想。其次,在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二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教學內容中,就是數形結合的方法的形成階段。最后,勾股定理及其應用,列方程解應用題,方差與標準差,與圓有關的位置關系等教學內容中,都屬于數學結合的方法的應用階段。
第三,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過程。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作為數學知識精髓的思想方法,重在思辨操作,只有讓學生置身于具體的教學過程,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領悟、理解和掌握。
四、數學教學設計中,要重視教科書的使用
學生獲得數學知識,除了通過聽講和完成一定的練習外,主要依靠閱讀教科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教科書的使用,教會學生會讀會用教科書,從而掌握使用教材的本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指以獨立性為核心,多種較優的心理機能參與的主動掌握知識獲取技能的多層次的綜合能力。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習慣,使其提高“普通語言”與“數學語言”的轉譯能力。學會記筆記和查找有關資料,通過自學不斷充實自己,依靠已有的知識獲取更多的知識,走上成功之路。
重視教科書的作用,決不意味著照本宣科,應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對于初中生來說,可以先指導預習,課堂上可有選擇地閱讀,邊讀邊講,課后再復習地閱讀。同時指導閱讀方法:閱讀概念,要聯系實際,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閱讀定理,要分清條件和結論,明了定理的證明思路和方法;閱讀公式,要弄清公式的應用范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閱讀例題,要理解例題的解題方法和它的作用等。
重視教科書的使用,對于高年級來說,教師應指導學生鉆研教科書的方法,使他們不僅能初步了解教科書的內容,還能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推廣或引申后發生的變化,研究定理或例題的其他更好的解法,研究進行自我歸納的方法。此外,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利用教學參考書,以便從課外閱讀中,吸取知識,提高能力。
五、數學教學設計中,應尊重個體差異,促進全體學生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設計中,對于問題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要盡可能地讓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參與,不能歧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手段,是啟發思維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學藝術的具體體現。如果運用恰當,對于引導學生復習、鞏固舊知識,發現、理解新知識,啟迪思維,培養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師要注意因材施“問”,根據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回答的形式與提問的對象。什么問題適宜學生集體回答,什么問題適宜于個別問答,什么問題適宜于“成績較好的學生”,什么問題適宜于“成績較差的學生”,什么問題適宜于學生經過討論后回答等,教師都必須事先考慮,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練習設置要有適度的層次性。學生存在著個別差異,練習設置太容易,對優秀的學生――“吃不飽”,反之太難,對較差的學生――“吃不了”。在新課程理論下練習設置要體現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要有適度的層次性,可以設置從“基礎――拓展――綜合”的練習,也可以設置多種答案或解題策略多樣的開放型練習。讓學生全面參與,發揮學生的所長,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本文系饒平縣2009年中小學教學論文評選一等獎。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