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8: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金融生態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其次,在生態學中,生物的性態特別是作為萬物主宰的人類的生存狀態,既受各種客觀生態因子即環境條件(如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生物條件、地理條件等)的影響,也受人類自身行為因素即人為條件(如開墾、采伐等)的影響。而且,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表明,人類自身生存狀態的逐漸惡化在相當大程度上源自人類自身對生存環境的過度索取和破壞。因此,研究自然生態的變遷雖然不能忽視外部生態環境的變化,但更主要地應是加強對人類自身行為的控制。如果把生態學的上述觀點移植到金融生態的分析中,筆者認為,即使我們僅從金融機構的視角詮釋金融生態,那么,我們也應當在關注金融業生存發展的外部法律、經濟、信用和市場等諸環境的同時,不能忽視金融體系自身的因子條件在金融生態變遷中的作用。依此而論,目前學術界僅僅將金融生態詮釋為金融業或金融機構運行的外部環境的觀點是不全面的。
再次,現代金融活動既包括通過銀行進行的間接金融交易,也包括資金供求雙方通過證券市場進行的直接金融交易。因此,研究金融生態應當著眼于“廣義”的金融,而不應采用我國傳統的“狹義”金融概念。但是,考察一下國內現有的關于金融生態的研究成果,便不難發現,這些成果大多以“狹義”金融即間接金融為對象,并多以銀行業生態作為金融生態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外部邊界。至于直接金融的生態狀況,特別是對直接金融中作為資金供應方的中小投資者群體的生存狀態卻研究較少。這種從“狹義”金融的角度對金融生態進行的詮釋顯然難以覆蓋金融生態這一范疇的完整內涵。
鑒于學術界對金融生態理解的上述缺陷,筆者認為,應當對金融生態做如下界定:所謂金融生態是指各類金融活動主體之間、金融活動主體與其外部生存環境之間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相互依賴的動態平衡系統。
如果這樣理解金融生態的內涵,則不難發現,金融生態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特征:
第一,金融生態具有關聯性。如同自然生態中各個生態因子之間緊密關聯一樣,金融生態的各種要素之間也具有十分密切的關聯性,這種關聯性首先表現為金融活動主體內部的相互關聯,就是說,資金供求者與金融中介機構之間的緊密聯系及其相互交易,維持著金融系統的日常運轉。其次是金融活動主體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關聯性,這種關聯性直接影響著金融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況。
第二,金融生態具有適應性。在自然界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生存環境之間通過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的生態平衡,一方面,外界環境條件的不同會引起生物形態構造、生理活動、化學成分、遺傳特性和地理分布的差異;另一方面,生物為適應不同的環境條件也必須不斷調整自己。金融生態也是如此。由于各國的法律體制、經濟條件、社會特性、文化傳統等各種外部環境不同,必然會造成各國金融生態具有不同的印記。同時,為了適應各自特殊的外部環境,一國的金融活動主體也必須動態地調整自己的交易原則和交易策略。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發展金融時,絕不能簡單拷貝成熟市場的金融生態,而必須立足中國的實際,給出中國特殊市場條件下的金融發展模式。
第三,金融生態的各個因子之間具有相互依存性。在自然生態中,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鏈的存在而處于相互依存的狀態,生物與其賴以生存的環境之間也存在依賴關系。金融生態也不例外。
金融生態,是各種金融組織為了生存和發展,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及內部金融組織相互之間在長期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任何一種金融生態都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形成的。我們把作用和影響金融生態的這些環境條件稱之為金融生態環境。樹立科學的金融生態觀,重視和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這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經濟金融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金融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首先,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只有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樹立科學的金融發展觀,才能帶動整個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金融業掌握著國家的信貸資源,只有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才能把自身的微觀經營行為與整個宏觀經濟發展的要求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信貸資源配置效率,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目前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看,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基礎差,起點低,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西部經濟的發展搭建平臺。
一、完善以法律為基礎的生態調節機制
正如自然生態總是在一定自然環境下形成的,并因而具有不同類型的生態特征一樣,金融生態也是在一定政治、經濟、文化、法制環境下形成的,也具有鮮明的制度結構特征。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的許多特征是通過法律制度來體現的,因此,法律制度是影響金融生態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因素。
完善的金融法律體系是一國金融生態健康發展的保證。目前,針對我國社會信用環境不理想、交易違約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風險的狀況,需要盡快修改完善現有的《合同法》、《破產法》、《證券法》等法律,對《刑法》中有關貸款欺詐的規定進行修訂,并進一步提高和改進會計準則,規范和完善社會中介機構的服務行為,促進金融機構會計信息透明化,使金融法規真正對違法違規行為發揮最后的“殺手锏”作用,支持和維護整個金融生態的建設和發展。應以市場原則為基礎,加快出臺有關金融機構破產和存款保險制度的法律,盡快建立起以此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調節機制。
二、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
科學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要努力完善社會信用體系。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是金融生態環境有序運行的前提,社會誠信環境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約著金融生態環境的好壞。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信用環境建設,信用環境正在優化,但尚未徹底好轉,主要表現在:逃廢銀行債務行為時有發生;企業改制時將有效資產剝離,“金蟬脫殼”情況在一定范圍比較普遍;司法對銀行債權的保護力度不夠,銀行維權的法律成本高昂。
建設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征信公司可以根據金融機構的要求,廣泛收集信息,從而減少金融機構和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信貸機構能夠更加準確地評價客戶的信用狀況,更有針對性地發放貸款和科學定價,減少逆向選擇問題,最大限度地避免信用風險的發生。征信體系大量的信息還可以成為提高金融機構經營決策水平的重要分析基礎。金融機構通過對征信數據的深入挖掘,可以發現最有市場價值的客戶群體以及不同客戶群的增長變化情況,從而進行有效的市場細分和定位。目前,人民銀行繼企業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后,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也已實現全國聯網查詢,這不僅有利于實現全社會信用信息資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商業銀行及時全面了解掌握客戶信用狀況,防范信貸風險。要加快誠信法制建設,盡快出臺征信管理、信息披露等法規,完善社會信用征集與評價體系,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強化中介機構及人員的責任追究及懲罰制度,提高中介機構的信用,使中介機構成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市場主體。
三、地方政府要發揮核心領導作用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財政、稅務、工商、公檢法、新聞宣傳、人民銀行、金融監管和金融機構等部門,這就決定了加強金融生態建設需要各部門甚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必須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領導和推動作用。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認識到資金按市場原則流動在市場經濟日益深入發展形勢下的客觀必然性,高度重視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對增加信貸投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把爭取金融支持的重點放在主動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上,形成資金聚集的“洼地效應”。
地方政府應當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強宣傳,營造全社會建設良好金融生態的積極氛圍。通過有效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金融生態環境的認知度,爭取社會各方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支持;其次,政府應當著力改善自身行政和工作作風,為金融業發展創造公平、公正的環境。政府應當堅持依法行政,打造“誠信政府”,結合地方金融生態建設實際,清理、廢除過去不利于金融業發展的各種規章、制度,尊重地方金融機構的依法自主經營權,減少地方保護主義對金融活動的直接和間接干預,形成建設良好金融生態環境的合力;再次,加強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政府應成立有關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委員會,統籌吸納銀行、企業、社會各界意見及建議,制定金融生態建設的規劃、目標、任務、程序,在作出經濟決策時也要充分聽取委員會的意見,及時向金融機構通報本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重大政策、規定。
四、人民銀行要提高履責能力和水平
首先,要發揮中央銀行的信息優勢,加強對地方金融生態環境的調研和評估。其次,要加強與地方政府、地方法院和有關部門的溝通,會同金融監管部門及時向有關方面反映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協同開展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整治工作,使貨幣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發揮作用。再次,加強貨幣政策傳導,正確引導信貸投向。基層人民銀行應當加大央行“窗口”指導力度,對新出臺的重要金融政策都應結合轄區經濟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落實措施。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方向,切實加強和改善政策引導和窗口指導,搭建合作信息平臺,真正建立和完善貨幣政策傳導的協調溝通機制;最后,加大對重點項目、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和“三農”的資金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務水平。:
五、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高銳:關于西部地區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思考在金融生態鏈中,商業銀行居于中心地位。實踐證明,金融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貸款風險的大小和新增不良貸款的比例,金融生態環境對于商業銀行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商業銀行重視和共創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既有助于商業銀行樹立并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又有助于商業銀行發現新的利潤增長點和風險點,及早采取措施或搶占市場,或規避風險;還有助于商業銀行準確把握并正確運用金融運行規律,實現銀行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目標。
金融企業應充分認識構建良好金融生態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工作的主動性、自覺性。首先,金融企業要樹立金融和經濟和諧發展的基本理念,正確把握和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要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繼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促進地方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在支持經濟發展中改善金融生態。其次,要加強與政府各部門、客戶等的溝通,協調,處理好各方關系,為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關系。積極配合人民銀行推進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建設,促進同業信息共享,主動向人民銀行和金融監管部門報告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爭取政策支持。再次,要擯棄陳舊落后的觀念,努力增強金融服務意識,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和研究,主動地去營銷貸款。既要積極地支持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的成長和發展,還要繼續支持正走出困境的企業,把金融生態建設落到實處,為經濟金融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許諾金.論我國的金融生態問題[J].金融研究,2005,(11).
[2]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湖北監管局課題組.湖北經濟金融協調發展問題研究[J].金融研究,2006,(03).
金融生態,是各種金融組織為了生存和發展,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及內部金融組織相互之間在長期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任何一種金融生態都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形成的。我們把作用和影響金融生態的這些環境條件稱之為金融生態環境。樹立科學的金融生態觀,重視和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這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經濟金融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金融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首先,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只有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樹立科學的金融發展觀,才能帶動整個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金融業掌握著國家的信貸資源,只有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才能把自身的微觀經營行為與整個宏觀經濟發展的要求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信貸資源配置效率,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目前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看,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基礎差,起點低,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西部經濟的發展搭建平臺。
一、完善以法律為基礎的生態調節機制
正如自然生態總是在一定自然環境下形成的,并因而具有不同類型的生態特征一樣,金融生態也是在一定政治、經濟、文化、法制環境下形成的,也具有鮮明的制度結構特征。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的許多特征是通過法律制度來體現的,因此,法律制度是影響金融生態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因素。
完善的金融法律體系是一國金融生態健康發展的保證。目前,針對我國社會信用環境不理想、交易違約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風險的狀況,需要盡快修改完善現有的《合同法》、《破產法》、《證券法》等法律,對《刑法》中有關貸款欺詐的規定進行修訂,并進一步提高和改進會計準則,規范和完善社會中介機構的服務行為,促進金融機構會計信息透明化,使金融法規真正對違法違規行為發揮最后的“殺手锏”作用,支持和維護整個金融生態的建設和發展。應以市場原則為基礎,加快出臺有關金融機構破產和存款保險制度的法律,盡快建立起以此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調節機制。
二、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
科學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要努力完善社會信用體系。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是金融生態環境有序運行的前提,社會誠信環境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約著金融生態環境的好壞。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信用環境建設,信用環境正在優化,但尚未徹底好轉,主要表現在:逃廢銀行債務行為時有發生;企業改制時將有效資產剝離,“金蟬脫殼”情況在一定范圍比較普遍;司法對銀行債權的保護力度不夠,銀行維權的法律成本高昂。
建設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征信公司可以根據金融機構的要求,廣泛收集信息,從而減少金融機構和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信貸機構能夠更加準確地評價客戶的信用狀況,更有針對性地發放貸款和科學定價,減少逆向選擇問題,最大限度地避免信用風險的發生。征信體系大量的信息還可以成為提高金融機構經營決策水平的重要分析基礎。金融機構通過對征信數據的深入挖掘,可以發現最有市場價值的客戶群體以及不同客戶群的增長變化情況,從而進行有效的市場細分和定位。目前,人民銀行繼企業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后,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也已實現全國聯網查詢,這不僅有利于實現全社會信用信息資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商業銀行及時全面了解掌握客戶信用狀況,防范信貸風險。要加快誠信法制建設,盡快出臺征信管理、信息披露等法規,完善社會信用征集與評價體系,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強化中介機構及人員的責任追究及懲罰制度,提高中介機構的信用,使中介機構成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市場主體。
三、地方政府要發揮核心領導作用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財政、稅務、工商、公檢法、新聞宣傳、人民銀行、金融監管和金融機構等部門,這就決定了加強金融生態建設需要各部門甚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必須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領導和推動作用。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認識到資金按市場原則流動在市場經濟日益深入發展形勢下的客觀必然性,高度重視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對增加信貸投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把爭取金融支持的重點放在主動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上,形成資金聚集的“洼地效應”。
地方政府應當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強宣傳,營造全社會建設良好金融生態的積極氛圍。通過有效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金融生態環境的認知度,爭取社會各方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支持;其次,政府應當著力改善自身行政和工作作風,為金融業發展創造公平、公正的環境。政府應當堅持依法行政,打造“誠信政府”,結合地方金融生態建設實際,清理、廢除過去不利于金融業發展的各種規章、制度,尊重地方金融機構的依法自主經營權,減少地方保護主義對金融活動的直接和間接干預,形成建設良好金融生態環境的合力;再次,加強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政府應成立有關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委員會,統籌吸納銀行、企業、社會各界意見及建議,制定金融生態建設的規劃、目標、任務、程序,在作出經濟決策時也要充分聽取委員會的意見,及時向金融機構通報本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重大政策、規定。
四、人民銀行要提高履責能力和水平
首先,要發揮中央銀行的信息優勢,加強對地方金融生態環境的調研和評估。其次,要加強與地方政府、地方法院和有關部門的溝通,會同金融監管部門及時向有關方面反映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協同開展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整治工作,使貨幣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發揮作用。再次,加強貨幣政策傳導,正確引導信貸投向。基層人民銀行應當加大央行“窗口”指導力度,對新出臺的重要金融政策都應結合轄區經濟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落實措施。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方向,切實加強和改善政策引導和窗口指導,搭建合作信息平臺,真正建立和完善貨幣政策傳導的協調溝通機制;最后,加大對重點項目、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和“三農”的資金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務水平。
五、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高銳:關于西部地區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思考在金融生態鏈中,商業銀行居于中心地位。實踐證明,金融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貸款風險的大小和新增不良貸款的比例,金融生態環境對于商業銀行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商業銀行重視和共創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既有助于商業銀行樹立并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又有助于商業銀行發現新的利潤增長點和風險點,及早采取措施或搶占市場,或規避風險;還有助于商業銀行準確把握并正確運用金融運行規律,實現銀行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目標。
金融企業應充分認識構建良好金融生態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工作的主動性、自覺性。首先,金融企業要樹立金融和經濟和諧發展的基本理念,正確把握和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要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繼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促進地方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在支持經濟發展中改善金融生態。其次,要加強與政府各部門、客戶等的溝通,協調,處理好各方關系,為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關系。積極配合人民銀行推進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建設,促進同業信息共享,主動向人民銀行和金融監管部門報告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爭取政策支持。再次,要擯棄陳舊落后的觀念,努力增強金融服務意識,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和研究,主動地去營銷貸款。既要積極地支持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的成長和發展,還要繼續支持正走出困境的企業,把金融生態建設落到實處,為經濟金融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服務。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許諾金.論我國的金融生態問題[J].金融研究,2005,(11).
[2]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湖北監管局課題組.湖北經濟金融協調發展問題研究[J].金融研究,2006,(03).
一、金融制度缺陷導致資金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
目前,由于農村金融制度安排缺陷,造成縣域經濟資金供給的結構性矛盾,金融服務被弱化,使縣域經濟得不到有效支持。
(一)因制度因素
農村金融供給主體減少,弱化了金融服務功能。2000年以來,由于國有商業銀行進行集約化經營,HB市縣轄金融機構網點逐年減少,使縣轄金融機構服務功能減弱。調查統計,HB市縣轄金融機構網點由2000年的183個減少到2009年的96個,減少了87個,減少了47.5%。到2009年末,縣轄國有商業銀行網點只有21個,僅占縣轄金融機構網點的21.8%,大多分布在縣城和礦區。縣域金融機構存款從2004年的38.4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97.66億元,增加59.26億元,增長了154%,縣轄金融機構貸款從2004年的19.46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30.17億元,增加10.71億元,增長了55.05%,增長較為緩慢,存差不斷擴大,存差從2004年的18.94億元,上升到2009年的67.49億元,存貸比逐年下降,存貸款比例已從2004年的50.67%下降到2009年的30.89%(見圖1)。由于農村金融網點迅速減少,使農村金融網點的覆蓋率較低。調查統計,HB市縣轄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平均為1/24.3平方公里,1/1.53萬人。
圖1淮北市縣轄金融機構2002—2006年存款、貸款和存貸比變化圖
(二)因制度缺陷,導致農村經濟發展中資金短缺與資金流失并存
目前,農村資金供需矛盾較為突出。一方面資金需求旺盛,隨著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入,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呈現剛性增長態勢;另一方面資金外流嚴重,信貸流向、流量發生了新的變化。因此,農村經濟對信貸資金需求量的剛性增加趨勢與農村資金外流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
1.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戰略的轉移,縣轄金融機構信貸業務不斷收縮,縣級機構基本上成為上級機構的“儲蓄所”,只吸收存款不發放貸款。縣轄國有商業銀行吸收存款通過上劃流向優勢行業和優勢企業。調查統計,HB市縣轄國有商業銀行上存資金逐年增加,盡管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上存資金較以前有所減少,但到2009年底縣轄國有商業銀行上存資金占存款比例仍達50%以上。圖2是縣轄國有商業銀行2004—2009年存款余額、上存資金和上存資金比例情況圖。
圖22002—2006年淮北市縣轄國有商業銀行存款、上存資金和上存資金占比情況圖
2.郵政儲蓄憑借基層網點優勢吸收存款上存。郵政儲蓄在農村各鄉鎮都設有儲蓄網點,從基層農村吸收存款存入上級郵政部門。調查統計,2004—2009年,HB市郵政儲蓄縣及縣以下機構吸儲余額從4.31億元增加到了14.16億元,占縣轄全部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比例從11.22%上升至14.5%。
通過對HB市縣轄金融機構調查統計,2009年縣轄金融機構存款余額97.66萬元,其中,支農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存款余額28.6萬元,()占金融機構存款的29.9%。2009年縣轄金融機構新增存款11.38億元,農村信用社新增存款3.58億元,占縣轄金融機構新增存款的31.45%,雖然,人民銀行以再貸款的方式對農村信用社進行資金返還,但仍很有限,可見農村資金流失嚴重。
3.農業保障體系不健全,影響了對農村資金的信貸投入。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業基礎還較薄弱,抗風險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較大的自然災害,農業生產將受到很大影響,投入資金將無法收回。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對農業投入的風險較大。目前各類農業保險機構還沒有在HB市縣域得到發展,農業生產的高風險、低收入,也使農村金融部門在信貸投放中產生較多顧慮。
4.民間借貸活躍,但缺乏制度規范。長期以來,由于體制內金融服務嚴重不足,造成體制外民間借貸的活躍。由于民間借貸市場廣闊,民間中介組織不斷出現,隨著民間中介組織的出現,民間借貸也已從暗處走到明處。調查統計,HB市民間中介組織已從2005年的3家發展到2009年的19家。由于民間借貸沒有法律保護和監管制度約束,導致非法金融的不斷出現,糾紛頻發,矛盾四起,不僅增加了金融風險,對社會穩定也產生了一定影響。據調查,2005年以來,淮北市縣轄發生兩起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造成群眾多次上訪和圍攻農村信用社事件,其危害至今難以消除。
二、因金融制度約束,造成資金供給機構過度審慎行為
(一)農村資金供給缺乏,資源不能被合理利用
1.農村信用社信貸投放單一。目前作為支農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受資金和風險等因素制約,其貸款投向主要局限于傳統的農業領域,農戶小額貸款占絕對比重,對日益增長的規模農業產業和產業化經營信貸支持不足。調查顯示,2009年HB市縣轄農村信用社新增小額農戶貸款占新增貸款的53%,由于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和微小企業不符合信用社農戶小額貸款條件,不能得到有效信貸支持。經濟組織和農村微小企業成為金融支持的“盲點”,嚴重制約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致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乏力,農產品得不到加工升值,農村經濟增長后勁不足。
2.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支農職責發揮不充分。從目前實際情況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約了金融支農作用的有效發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中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目前僅限于承擔國有糧棉油收購資金的發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業務,如,對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基礎設施等服務功能并沒有有效運作起來,對改善農村產業結構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乏力。調查統計,2009年淮北市農發行縣級機構貸款余額為4.49億元,其中糧食收購貸款為3.55億元,占比79%,可見,縣級農發行政策支農功能較為單一。
(二)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權利集中,不適應縣域經濟的需要
國有商業銀行強化了以城市為重點的經營戰略,其業務和機構網點快速從農村地區收縮,基本取消了縣以下分支機構的貸款權。這種信貸管理體制不適應縣域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據了解,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審批、發放權過于集中,制約了基層行貸款發放的靈活性和時效性,不適應縣域經濟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信貸需要急、期限短、頻率高的特點;加之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失衡,嚴重制約了信貸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調查顯示,2009年HB市縣域金融機構新增中小企業貸款僅為0.49億元(不含農發行糧食收購貸款),可見,縣域金融機構幾乎得不到正規金融的支持。因資金缺乏,使縣域中小企業發展極為緩慢。通過對縣域23家中小企業調查顯示,僅有3家在銀行有貸款,17家僅靠自籌資金和自身積累發展,4家因設備老化缺乏資金更新處于半停產狀態。
三、幾點看法及建議
(一)構建農村資金回流機制,增加農村金融市場有效供給
1.構筑多元化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是實現農村資金回流的有效選擇。實現農村金融機構多元化,一是有利于打破目前農村信用社壟斷經營局面,以便在農村市場上形成一種金融競爭局面,克服因缺乏競爭可能出現的金融服務低效率;二是可彌補因國有商業金融機構從農村大量收縮帶來的金融供給不足;三是金融機構多樣化,可轉移、分散和降低金融服務風險。如,可把縣域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為綜合性地方金融機構、可制定“農村社區再投資法”規定縣域金融機構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當地經濟建設等,以防止農村資金流失,涵養農村金融資源。
一、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1.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各地區、各部門切實加強“三農”工作,農村經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當前農村經濟依然是基礎薄弱、面臨問題多。表現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據統計,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8604億元,其中農業和農村投資14331億元,僅占16.2%;農村人口多,2005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7億人,其中鄉村人口為7.45萬人,占57%;農業經濟發展緩慢,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農業增加值2.27萬億元,增長5.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民收入水平低,城鄉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十五”時期城鄉收入之比呈擴大趨勢,2005年城鄉收入之比高達3.22:1。
2.農村金融法律環境不完善。當前與農村金融有關的法律、執法、守法尚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為:有些縣鄉政府的法制意識不強,存在行政干預法律、以權代法的現象,執法效率低下;執法部門尚未能主動介入調查農村貸款欺詐行為、惡意逃債和賴債行為,運用法律手段遏制和制裁金融詐騙和逃債行為的力度不夠,金融案件的執行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農貸企業的誠信意識和貸款農戶的金融風險意識比較淡薄,缺乏金融知識和法律法規知識,影響其守法的程度;我國現行的《破產法》未賦予債權人主動申請將債務人破產清償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債務人的約束力,另外,企業破產清算程序也不甚規范,以及《個人破產法》缺失,均不利于尊重和維護金融債權。
3.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很不完善。人的文化素質是影響其誠信理念和認識度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缺乏受教育的機會,目前我國4.9億多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小學及小學以下的占38%,文盲半文盲占7%。從總體上看,農民文化素質不高,一定程度影響其守信度。從全國看,農村誠信教育和宣傳工作滯后,社會信用文化缺失,農村企業和農戶的誠信意識、金融風險意識比較薄弱,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遠未形成。農村社會征信系統建設和征信業發展緩慢,缺乏一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金融企業難以獲取客戶的真實信用狀況作出準確的信貸決策。在農村,逃債、躲債和賴債的現象還比較嚴重,但失信懲罰機制尚未有效建立,缺乏對債務人違約的制約。
4.農村金融市場殘缺不全。與大中城市金融市場相比,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存在較多問題,現狀不容樂觀。表現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上世紀末,各國有商業銀行從管理和效率角度出發,逐步收縮農村陣地,一方面撤銷鄉村地區的業務網點,另一方面大幅度上收信貸權限,而專營農副產品收購資金貸款的農業政策性銀行近年來也呈萎縮趨勢,業務空間日益狹小,從1999年開始,農村信用社成了鄉村地區惟一的農村金融機構和支持“三農”發展的金融服務供給主體;市場供求不平衡,包括總量供求不平衡和結構不合理,總量上,一方面,全國金融機構全部貸款余額中,農業貸款余額和鄉鎮企業貸款余額的占比自1997年來呈下降趨勢,目前分別僅占5%左右,難以滿足農村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每年農村資金通過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等渠道外流達三千億元以上,結構上,生產性貸款多,消費性貸款少,短期貸款較多,中長期貸款基本沒有;市場不完整、金融品種單一,基本只有農村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極少。
5.基層政府的社會服務功能缺失。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僅是一個權力部門和管理部門,更是一個綜合性的服務部門,它的職能定位和根本宗旨是提供公共產品和社會服務。當前,一些農村地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鄉村政府尚未切實轉換服務理念,未能正確定位其職能和根本宗旨,“生態建設”意識淡薄,思想上過分重視上級政策傾斜而忽視金融生態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實踐中不能主導當地農村金融生態建設。更有甚者,基層政府行政直接或間接干預農村經濟主體的現象普遍存在。據有關調查分析,直接或間接行政干預形成的銀行業不良資產占不良資產總額的80%左右。
二、構建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措施
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政府、金融機構、司法部門、農村企業和農戶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標本兼治,長短結合的原則,形成共建機制,采取法律、制度創新、政策扶持和綜合治理等各項措施,促進農村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發展,進而更好地推動新農村建設。
1.加大對農村金融生態的重視程度。政府、央行、金融機構和有關部門應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采用多種形式向農村企業和農戶大力宣傳金融知識、金融法律法規、信貸政策、經濟與金融的關系,讓其認識到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是促進農村金融業健康發展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爭取他們的理解、支持和參與,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
2.地方政府主導農村金融生態建設。農村金融生態狀況如何,當地政府是關鍵。縣鄉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為農村金融提供一個良好的公共環境。切實轉換服務理念,強化農村服務意識,嚴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務質量和效率。結合當地農村經濟金融狀況,加快支農金融相關的制度建設,并保證規章制度的完善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護農村投資者、存款者的合法權利。如農村企業擔保制度、銀行農村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等政策措施。成立由地方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農村金融生態建設領導小組,推動本地區農村金融生態建設。如建立農村金融生態建設聯席會議制度、金融信息通報共享制度等工作機制,建立農村金融生態建設考評機制,考評結果納入各部門的目標考核范圍。地方政府應采取動員會、經濟、黨紀、政紀、法律等形式硬化清欠力度,引導和督促欠貸政府部門和人員制訂還款計劃,及時清償欠款,維護政府信用。鼓勵、扶持和規范與農村金融生態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專業化中介機構發展,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評估機構、評級機構、擔保機構,提升中介機構的服務水平和社會信譽,推動農村經濟金融的繁榮發展。
3.加大農村的財政投入。財政是農村金融生態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支撐。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財政實力的增強,“十五”期間,
國家財政以每年17%的增長率加大對“三農”的投入,農村道路、運輸等基本農業設施建設,農村文化、教育、科技等社會事業,農村農田水利建設、土地治理等農業生產條件均有很大改善,農村金融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于財力限制,加上長期以來我國財政工作的著力點在城市,財政支農投入仍然偏低,農村仍面臨公共產品普遍短缺問題,農村金融生態仍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嚴重制約了新農村發展。據統計,2005年財政支農資金僅占財政總支出的8%,而農業GDP占到13%,差5個百分點。在新農村建設的形勢下,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三農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投入,讓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具體做法:財政資源配置要適度傾斜,如財政支農資金占比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那么未來五年內財政支農資金的比重將等于或高于農業GDP的比重;各級政府土地出讓收益不低于20%投向農村;國債資金和基本建設資金用于農村的比重未來五年內每年提高兩個百分點。
信貸補貼論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農村金融的主導理論。八十年代以后,農村信貸補貼論逐漸被農村金融市場論替代。農村金融市場論特別強調市場所起到的調節作用,指出農村資金機會成本較大,認為政策性的金融會破壞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農村的金融中介結構可以通過利率的市場化補償其發生的金融成本。
金融抑制是分析發展中國家農村金融狀況時最為常用的一個概念,農村信貸補貼論和農村金融市場論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金融抑制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案。從理論角度進行分析金融抑制可能是供給型或需求型中的任一種。
2.金融生態環境的解讀
所謂生態是指生物與環境之間或生物本身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環境是指人類生存自然現象的總體,環境和生態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名詞。金融組織為了尋求生存和發展與其自身生存環境之間長期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過程金融生態,金融生態就是通過分工與合作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的動態平衡系統。
3.金融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
金融業改革發展的順利進行直接受到金融環境的影響,加強和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是極為必要的。影響金融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包括:社會信用體系、金融機構及信貸資金、支付清算服務體系及政府的政策及執行等。
二、現階段我們國家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況
為了能夠更清晰的說明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況,我們以遼寧省丹東市為例從信貸資金支持狀況、農村支付環境狀況、金融機構設置情況及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來進行分析。
1.金融機構網點在農村地區的設置情況
遼寧省丹東市截止二零一三年年末共有銀行機構十三家,營業網點共有二百四十個,其中城市營業網點數占總營業網點數的46%,農村地區網點則占據54%。
2.農村信貸資金的支持情況
截止二零一二年末,遼寧省丹東市銀行各項貸款總額共計580億元,其中涉及到農業的貸款占貸款總額的24%;涉及農林牧漁方面的貸款占涉農貸款總額的32%;涉農其他方面貸款占涉農貸款總額的68%;按貸款城鄉地域分類,農村地區貸款占涉農貸款總額的87%;城市涉農貸款占涉農貸款總額的13%;按貸款接受主體分類,個人涉農貸款占涉農貸款總額的27%;企業涉農貸款占涉農貸款總額的73%。
3.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情況
金融服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支付結算工作,提高農村支付結算水平是農村多層次的客觀需要。現階段農村支付服務環境情況可概括為:支付系統等金融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但部分地區仍較為落后、農村人均銀行支付結算賬戶擁有量較高、聯網核查系統已經覆蓋農村所有銀行網點、農村地區的主要支付結算方式依然是現金、銀行卡受理市場建設發展迅速,但總體來看依然落后于城市。
4.農村信用體系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農村經濟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農村經濟長期以來存在著信用缺失的問題,這嚴重的影響了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發展,最終造成農民貸款難、銀行放款難的局面,嚴重的影響了農村整體。為了改變這一被動的局面,國家發動主要金融機構在二零零八年開始加強了對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三、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農村金融機構布局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農村地區銀行網點覆蓋率偏低。遼寧省丹東市農村銀行機構網點僅占自然村總數的10%,換句話說平均十個自然村才有一個銀行機構網點,農村地區銀行網點的數量不能夠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從農村銀行機構網點在當地的分布情況來看,大多數的銀行機構網店多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村鎮,有的經濟落后的村鎮甚至沒有銀行網點。
其次,追求效益最大化導致農村金融網點萎縮。農村金融機構規模較小是農村金融機構萎縮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如果受業務量限制出現虧損,金融網點的應對措施就是撤離或合并,這就制約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
2.農村信貸市場存在的問題
農村信貸市場發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農村信貸市場發展的主要原因可概括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出發點偏離了三農主題;現有信貸產品不能滿足農村信貸市場的需要;農村信貸服務不完善抑制了信貸需求、信貸沒有有效的載體支撐;信貸營銷力度不夠等。
3.農村支付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概括的說,農村支付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有:支付結算資源配備不合理而且銀行卡受理環境較差;支付服務組織較為單一,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用途過于簡單;支付結算體系基礎結算建設落后,制約了業務的開展;支付結算知識未能普及,制約了支付結算工具的使用;支付結算收費偏高,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難以推廣。
4.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可概括為:地方金融機構及政府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缺乏積極性;農戶信息真實性難以得到保證;農村信用評級缺乏科學性及合理性;農村征信市場缺位嚴重;風險分擔機制不夠健全。
四、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議
1.農村地區金融網點數量急需擴大
農村金融機構不能在過分的依賴農村信用社,銀行監管部門應該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機會,鼓勵并引導各商業銀行積極的進入農村金融機構結構布局,鼓勵商業銀行及政策性銀行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另外,要逐步加強農村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建設,通過信用擔保機構來幫助農村金融機構分散風險。
2.農村地區信貸資金的支持力度要加強
農村資金的大量轉移、流走,使鄉鎮涉農金融機構缺少資金,造成存款比例失衡,這對農村經濟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為加大農村地區信貸資金的支持力度提出建議包括:強化信貸資金的支農責任,引導涉農金融機構開拓農村市場;逐步完善農村信達抵押擔保機制;各項信貸支農政策要切實有效的落實;金融政策宣傳活動要在農村積極的開展,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全方位覆蓋。
3.提高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
農村金融服務的首要任務是加強支付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暢通結算匯路、優化支付環境。提高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的具體建議包括:加快農村信用社及郵政儲蓄銀行支付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銀行卡的功能要開拓創新;積極推動新業務、新機構的發展;擴大農民工銀行開的特色服務范圍。
【摘要】社會責任會計和環境會計的聯系首先, 無論是社會責任會計, 還是環境會計, 都是對傳統經濟理性的挑戰, 也是對現代會計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創新
【關鍵詞】社會責任會計和環境會計的聯系 無論是社會責任會計 還是環境會計
【本頁關鍵詞】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雙刊號CN期刊
【正文】
五是會計目標不同。企業內部責任會計的側重點是企業內部, 其目標是為了提高經濟效益, 而向企業內部管理當局提供各責任實體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財務成本信息; 而社會責任會計除了向管理當局提供社會責任信息外, 還應向企業外部的政府機構、社會公眾提供有關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信息, 以不斷提高社會效益。六是會計對象不同。內部責任會計以各責任實體對企業所承擔的經濟責任及其履行情況為核算對象,經濟責任主要指資金運動。而社會責任會計的對象是企業單位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其主要內容是社會資源利用情況, 產品質量控制及改善情況, 環境污染的治理情況, 職工培訓及工資情況, 對所在社區的貢獻, 社會公益活動情況等。
一、社會責任會計和環境會計的比較
( 一) 社會責任會計和環境會計的聯系首先, 無論是社會責任會計, 還是環境會計, 都是對傳統經濟理性的挑戰, 也是對現代會計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創新, 其會計程序方法都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其次, 理論和實務很不完善。兩者都是新生事物, 世界范圍內關于兩者的研究還處于不斷發展和摸索的過程。最后, 從計量方法上看, 社會責任會計和環境會計的計量都是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相結合的復合計量。
( 二) 社會責任會計和環境會計的區別一是理論構建基礎不同。社會責任會計的理論體系構建在“經濟—社會”二維系統的基礎上, 它雖然也考慮環境因素, 但僅作為社會子系統中的變量, 對企業的經濟活動而言, 仍然屬于外生變量。而環境會計將理論的構建基礎由二維的“經濟—社會”系統發展成為三維的“經濟—社會—生態”系統, 認為生態環境對于人類活動不僅是外部變量, 而是其子系統, 并且把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定位在可持續發展, 試圖從生態效率的角度出發, 實現對企業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成本和環境成本的科學計量, 并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原則對這些活動進行正確評估和合理控制。二是核算范圍不同。社會責任會計要求企業除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外, 還必須認真履行社會責任, 其范圍除環境保護外, 還包括職工福利和勞動保護、職工培訓、社區服務、對消費者的售后服務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必須付出一定代價, 但從長遠看是能為企業的發展創造基本條件的。
【文章來源】/article/87/5844.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唐忠民認真落實國家產業政策、信貸政策和監管政策要求,加強與地方黨政的溝通協調,與各市(州)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深度融合地方經濟,突出打造普惠金融、農業產業化金融、縣域金融、城鎮化金融、生態金融和全民創業金融“六個金融”,大力支持“三農”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
傾心金融服務社會民生。唐忠民倡導普惠制金融,推進城鄉基本金融服務均等化。潛心打造“民生工程”,深耕農村金融市場,研發百余種金融產品。強化科技支撐,增強服務功能,面向千家萬戶開展普惠型服務。大力開展“三幫扶”活動,在全省60個村建立幫扶聯系點,通過信貸支持、傳授致富技術、引進致富項目、培養大學生村官、培養致富帶頭人,助推農民共同富裕。
二、研究領域
皇甫曉濤教授近年來主要從事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新、文化資本與資本理論研究工作,具體研究方向與學科背景為管理科學與規劃科學,鑒識科學與認知科學,文化產業與文化金融,城市文化與文化治理,文化教育與教育科學,人類學與文化科學,美學與文化哲學,傳播學與新媒體研究,信息科學與生態科學,并為跨部委、跨區域政府做多方面規劃、咨詢、智庫研究。
三、研究成果
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發表CSSCI論文30余篇,其中CSSCI檢索論文20余篇,被中國期刊數據庫引用50余篇。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兩項,主持教育部、建設部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三項。撰寫著作16部,參編教材兩部,獲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與優秀著作獎多項,并全國青年社科優秀成果獎,20世紀中華英才獎,博鰲論壇國家生態理論貢獻獎,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銀獎,遼寧師大等高校多項優秀教師獎及北京交通大學、遼寧師范大學、青島大學社科優秀成果與科技成果一、二、三等獎十余項。
皇甫曉濤研究成果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基于跨部委國家科研項目的文化、文化產業、產業經濟學與金融、管理科學與文化管理、生態科學與信息科學的學術與學科建設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創新研究;第二,基于跨區域、領域的政府、企業創新研發與規劃、智庫研究;第三,文學、美學、比較文學、哲學、史學、傳播學、人類學、教育學人文科學與文化科學、認知科學與教育科學的學術、理論研究。
四、主要論著
1、開放的本土性與重寫的現代性,文藝研究,2003年第5期。
2、中華性與中華民族的復興,人民日報,2003年10月21日。
3、文化產業研究與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重構,清華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4、國家文化體制改革創新體制研究,遠東經貿評論,2006年第2期。
5、文化產業要重視內容生產,光明日報,2006年3月18日。
6、文化創新與產權市場,文藝報,2006年12月12日,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
7、城市文化與產業哲學,人大復印期刊文化研究,2007年第9期。
8、關于文化產業與文化資本創新問題的思考,光明日報理論版,2009年4月28日。
9、讓版權實現價值,光明日報,2010年4月15日。
10、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基礎理論研究與當代人文社會科學重構,學術月刊,2010年第8期;人大復印期刊文化創意產業,2010年第6期。
11、城市的文化自覺與文化城市化的自主創新基礎,北大文化產業論壇,2011年下卷。
12、關于文化產權交易的理論思考,中國美術,2011年第6期。
13、如何確立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路徑與規范標準——中國工藝文化城的文化啟示(下),光明日報理論版經濟部內參專題,總第280期,光明日報總編辦,2011年8月29日。
一.研究述評及問題提出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引導經濟資源配置的重要動力機制。在我國,產業政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導向性作用,是我國經濟發展體系的中心,而金融也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核心支持機制。對于金融發展理論的研究,一直受到國內外金融學術界的重視。1970年以來出現的金融發展理論系統研究了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金融發展在理論上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1][2],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方面工商管理論文,Greenwood(1990)[3]、King(1993b)[4]、P.Arestis(1997)[5] 、Beck(2000)[6]等也證明了這一點。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20年來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金融發展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于產業結構問題的探討,就我國國內而言,談儒勇(1999)[7]運用1993-1998年的季度數據對兩者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我國金融中介和經濟增長之間有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叢林(2002)[8]、張金瑞(1990)[9]、莊衛民(2003)[10]等分別對技術進步、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問題展開了探討,揭示了技術進步對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的支持機理,此外,宋泓明(2004) [11]等較為系統地探討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問題,為國內學者展開對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導性作用。對于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探討,已經成為國內金融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由于這方面的研究剛起步,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是太多,龔仰軍(2002)[12]等主要從宏觀視角探討了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并局限于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宏觀考察,沒有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劃分,來深入揭示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在機理。顧海峰(2010)[13][14] 則對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進行了劃分,并構建了金融支持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整體性框架,該框架理論認為,金融支持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過程,應包括金融支持產業類型的優化選擇、金融支持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金融支持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等過程。其中:產業類型的優化選擇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前提條件,產業結構合理化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中間環節與重要保障,而產業結構高級化才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最終目標。而顧海峰(2010)[15]則討論了金融支持產業結構合理化演進的對策問題。
本研究認為,產業優化選擇的主要目標是從低附加值的一般性產業樣本中,遴選出具有高附加值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因此,從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升級過程來分析,產業優化選擇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升級目標的重要前提條件。特別是國家進入“十二五”時期工商管理論文,隨著國務院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出臺,彰顯出理論研究嚴重滯后的現狀。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與實現背景下,本研究針對“區域性產業優化選擇的金融支持機理與對策”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本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在金融發展視角下,以分析產業優化選擇的原則與思路為切入點,針對產業優化選擇的金融支持機理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在此基礎上,選取上海市作為區域樣本,分別從政策性金融層面與市場性金融層面系統性地提出區域性產業優化選擇的金融支持對策。本研究將為政府制定科學高效的產業發展政策與金融財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與決策參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二.產業優化選擇的原則與思路
(1)產業優化選擇的原則
①比較優勢準則。區域比較優勢基準的理論來源于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分析法以及赫克歇爾—俄林資源稟賦學說。雖然在區域各個時期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區域都具有某種資源的相對優勢,但某一區域不可能同時具有各個方面的相對優勢,這客觀上要求重點發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對優勢的工業部門。區域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必須突出產業的地域屬性,即強調與外部環境的適應性。
②產業關聯準則。根據美國發展經濟學家赫希曼提出的產業關聯度原則,優先考慮那些對較多產業有帶動和促進作用的產業。在他的《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依據投入產出的基本原理,對產業間關聯度與工業化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研究中發現,任何一個產業部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供需關系與其他部門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并形成產業鏈條,產業彼此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效應。產業關聯度越大,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就越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就越大。
(2)產業優化選擇的思路
產業選擇的思路就是基于產業發展潛力指標,來實現從一般性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篩選功能。其中,發展潛力標準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①技術進步潛力。20世紀50年代,索羅運用著名的索羅剩余計算出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大于資本的增長和勞動力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繼索羅之后,羅默、赫爾普曼等又進一步建立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內生模型。在發達國家,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世紀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20%-40%工商管理論文,80年代以來已經達到60%-80%。一般主要從科技進步速度、科技勞動者比率、勞動生產率上升率等指標來衡量產業技術進步的程度。本研究選用技術進步速度作為衡量指標,其中:
科技進步速度n = Y/ Y - α·( K/ K) - β·( L/ L) ,這是由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推導所得, Y/ Y 為產業產出的增長率,K/ K為資本投入增長率,L/ L為勞動投入的增長率,α、β分別為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
②市場增長潛力。本研究選用需求收入彈性,作為衡量產業市場發展潛力的指標。所謂需求收入彈性是指某種產品的需求增長率與人均收入增長率之比,反映隨著國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對各產業最終需求的變化,收入彈性大于1的產業和產品,說明隨著收入的增加,需求增加更快中國。只有需求收入彈性大的產業,在未來的發展中才能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獲得較高的利潤。
③增長表現:本研究選用產值增長率作為衡量產業增長表現的指標。
本研究通過給科技進步速度、需求收入彈性、產值增長率等指標社定一定的評價權重系數,即可得到任何產業的加權平均值,該數值就反映了每個產業的發展潛力程度。最后,本研究通過選擇加權平均值比較高的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就是本研究設計的產業優化選擇的戰略性思路。
三.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機理性架構
產業優化選擇機制包括具有明確的政策指向性的政府直接或間接干預的政策性選擇機制和市場性選擇機制。無論在何種機制下,金融都會發揮重要作用,因為產業選擇的過程就是資金向優質產業流動和集中的過程,需要金融的資金形成和導向機制來實現。金融支持產業選擇的機制主要包括政策性選擇機制和市場性選擇機制。其中,政策性選擇是指在政府通過直接或間接干預來實現產業選擇時,金融的支持作用體現在通過政策性金融和政府對市場性金融活動的適當干預使金融資源流向優質產業,促進產業類型結構的優化配置。市場性選擇是指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使金融資源流向邊際收益高的優質產業。兩種產業選擇機制并非是對立的,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產業選擇也要通過市場性選擇來實現,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
本研究認為,金融支持產業選擇的過程,就是通過金融資源的初次優化配置來實現產業類型結構優化配置的過程。也就是說工商管理論文,通過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過程,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從一般性產業樣本的順利遴選目標。需要說明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據政府產業目錄的比重大小,完全取決于金融資源在產業優化選擇過程中的配置效率,也就是產業優化選擇的金融支持效率。因此,本研究所構建的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機理性架構,以及下面將給出的金融支持對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其直接關系到產業優化選擇的金融支持效率問題。本研究認為,金融支持產業選擇功能的實現應通過政策性金融和市場性金融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共同完成。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一方面,應逐步提升市場性金融支持產業選擇的作用程度,充分發揮市場性金融對產業選擇的作用機制,使我國市場性金融更好地發揮產業選擇功能。另一方面,也必須重視政策性金融的產業選擇作用,特
別是關注政策性金融對那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無法獲得市場性金融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國際上各國產業政策的實踐證明,在任何發達國家產業政策實踐中,市場機制作用總存在“失靈”的階段或范圍,一旦出現市場機制作用“失靈”的階段或范圍,政策性金融就要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所構建的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機理性架構,如圖3-1所示。從圖上可以發現,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機理性架構,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對產業優化選擇的支持過程和市場性金融支持體系對產業優化選擇的支持過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是通過政策性金融支持機制作用于信貸體系與資本市場體系而形成的,市場性金融支持體系是通過市場性金融支持機制作用于信貸體系與資本市場體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過程,就是通過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與市場性金融支持體系之間相互協調作用,通過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工商管理論文,保障產業優化選擇目標的順利實現。
圖3-1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機理性架構圖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產業優化選擇的政策設計
產業優化選擇的目標在于從處于低附加值狀態的一般性產業中遴選出具有高附加值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必須強化金融對產業優化選擇的支持功能。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過程應體現政策化扶持原則,這種政策化原則不僅體現在政策性金融方面,也要體現在市場性金融方面中國。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產業選擇的思路是: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或政府間接干預金融市場等手段,來引導金融對上海產業優化選擇的支持活動,從而實現上海政策性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功能,優化上海產業選擇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遴選效率。具體而言,主要從以下方面給出支持政策:
(1)政府應積極引導政策性金融機構參與支持上海的產業選擇活動。比較全國各個城市,上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產業生態環境、金融生態環境等優勢,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水平指標值很大,但因其處于發展初期而導致產值較低的發展水平,這時最需要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持。具體的政策支持流程為:
①通過本研究提出的產業發展潛力指標評價模型,政府從中選取產業發展潛力指標居前的若干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然后重新對選出的若干產業進行反復比較篩選,確定上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②一方面,政府積極引導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在各自的政策性信貸領域參與對上海已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性信貸支持;另一方面,政府應引導政府全資或控股的政策性信用擔保機構積極開展對上海已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擔保業務,通過擔保方式來支持上海已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
(2)政府應采取財政補貼或貼息方式引導商業性金融機構參與支持上海的產業選擇活動,這是通過政府干預商業性金融活動來實現產業選擇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目標,也屬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疇。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所表現出的低產值產業發展水平,難以滿足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商業性金融資本的信貸要求,如果信貸利率過低,則損害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利益,如果信貸利率過高,則戰略性新興產業難以接受高啟的融資成本。這時工商管理論文,政府應通過財政補貼或貼息方式,通過補償市場利率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發放給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際貸款利率之間的差異部分,來引導商業性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支持上海的產業選擇活動。
具體的政策支持流程為:首先,政府對參與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信貸支持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商業銀行,實行財政補貼或貼息,引導商業銀行參與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活動;其次,政府通過財政補貼或貼息方式,來引導商業性擔保機構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擔保。再者,政府通過財政補貼或貼息方式,來引導信托機構、金融租賃機構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支持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活動。
(3)政府應通過制定地方性產業政策,來積極引導資本市場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并購活動,并利用資本市場強大的資金支持功能,從而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資本市場的金融支持。
具體的政策支持流程為:政府制定地方性產業政策,明確對投資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給予營業稅、所得稅等稅收優惠,并引導上海或外市的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功能,通過增發或配股方式來并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營企業股權,一旦并購成功,意味著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
四.市場性金融支持上海產業優化選擇的政策設計
市場性金融支持上海產業選擇的思路是:通過市場性金融手段,來引導市場性金融對上海產業選擇的支持活動,從而實現上海市場性金融支持產業選擇的功能,優化上海產業選擇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轉換效率。市場性金融支持活動必須基于市場化原則開展金融支持活動,這明顯不同于基于政府干預原則的政策性金融。具體而言,主要從以下方面給出支持政策:
(1)政府應積極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態環境,推進上海金融組織與企業組織之間良好協作機制的構建,并充分發揮上海地方性金融組織在支持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具體的政策支持組成體系主要包括:
①政府應積極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態環境,良好的金融環境有利于金融支持活動的開展。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態環境工商管理論文,政府要加強企業的誠信建設,發起建立企業誠信信息數據庫,確定企業的信用等級,公布企業的信用執行狀況,為金融信貸提供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對于處于發展初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市場性金融支持尤其重要,因為金融信貸風險的發生,不僅僅取決于產業(項目)本身,還取決于信貸主體(企業)的誠信狀況。
②政府應積極推進上海金融組織與企業組織之間的良好協作機制,良好的銀企協作機制有利于降低金融信貸風險的發生。商業銀行信貸是基于風險內部化的,如果沒有貸款抵押或質押標的,則商業銀行將承擔全部風險,根本無法實現風險的轉移與分散功能,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承擔載體往往處于發展初期而無法提供足夠的貸款抵押或質押標的,因此,一般而言,由于商業銀行與貸款企業之間存在較大的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出于風險控制而放棄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載體企業提供貸款。于是,由政府推進而建立的上海金融組織與企業組織之間的良好協作機制,對于支持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已顯得尤為重要。
③政府應充分發揮上海地方性金融組織在支持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示范性作用。處于發展初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因呈現低產值發展水平狀態,難以獲得一般商業性金融機構的青睞,而這時作為市場性金融機構的上海城市商業銀行、上海信托公司、上海金融租賃公司、上海財務公司等地方性金融機構,在堅持市場化運作原則下,優先為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載體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當然,這需要政府的引導與協調,因為政府畢竟擁有大部分地方性金融機構的控股權,所以這樣的政策性協調、市場化運作機制對于支持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完全是可行的工商管理論文,也是容易操作的,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典型模式。此外,還可為其他非地方性商業金融機構參與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活動啟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性引導作用中國。
(2)地方性產權交易市場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應盡快建立與完善上海的產權交易市場,形成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金引導機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載體企業可能因無法獲得銀行信貸支持而缺乏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這時,如果上海具有一個完善的產權交易市場,則載體企業可以在產權交易市場通過企業產權的轉移,使擁有資金實力的新股東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載體,從而有助于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建立與完善上海的產權交易市場,實際上為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一種直接融資的可行路徑,上海產權交易市場的建立與完善,有助于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資金引導機制的形成,也是對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間接融資的重要補充,拓展了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渠道。政府應盡快進行上海產權交易市場的籌建工作,上海產權交易市場的籌建工作主要包括制定產權市場的參與主體、產權市場的交易標的形式、產權市場的交易標的的評估與定價、產權市場的交易規則、產權市場的監管制度等交易監管政策,并提供科學有效的交易風險管理方案、高效的交易操作軟件、固定的交易場所、專業化運作的工作人員等一系列軟硬件設施。
五.結論與展望
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升級的過程應包括產業選擇、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三大過程,其中,產業優化選擇過程的主要功能是實現產業類型結構的優化配置,產業結構合理化過程的主要功能是實現產業比例結構的優化配置,產業結構高級化過程的主要功能是實現產業技術結構的優化配置。而在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升級目標的整個過程中,產業優化選擇過程的主要目標是從低附加值的一般性產業樣本中,遴選出具有高附加值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產業優化選擇過程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升級目標的重要前提,而產業優化選擇目標的實現必須依賴于金融支持。本研究主要探討區域性產業優化選擇的金融支持機理與對策問題。本研究構建的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機理性架構,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對產業優化選擇的支持過程和市場性金融支持體系對產業優化選擇的支持過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是通過政策性金融支持機制作用于信貸體系與資本市場體系而形成的工商管理論文,市場性金融支持體系是通過市場性金融支持機制作用于信貸體系與資本市場體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過程,就是通過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與市場性金融支持體系之間相互協調作用,通過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保障產業優化選擇目標的順利實現。該研究成果將為政府制定科學高效的產業發展政策與金融財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與決
策參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升級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與戰略意義是顯而易知的,在國家關于培育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現實背景下,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金融學學術界的重要研究使命。特別是進入“十二五”時期,國務院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出臺,彰顯出理論研究嚴重滯后的現狀,為了更好地指導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制定的科學性與高效性,從事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無疑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本研究成果將為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作一前期研究基礎,為金融學術
界繼續深入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作一良好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