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7: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財會研究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引言
如果從2007年底美國發生“次級貸款”危機算起,被稱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至今已近兩年了,現在還再探討這個題目,似乎有炒冷飯之嫌,但在筆者看來,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說,金融危機使我們失去了很多,但不應失去思考;它摧毀了我們許多,但不應摧毀價值。還有人說金融危機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認識到它給我們上了生動而又深刻的一課,是年輕人鍛煉成長的好機會。它給我們多了一種經歷、一種見識、一種歷練、一種本事。不論從哪個角度,都必須通過思考,認真總結經驗,不能輕易地放棄金融危機給人類思考的價值。
理由之二:人們經常說形勢決定任務。當前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對世界經濟寒潮何時消退的形勢做出科學的判斷,以便確定當前任務。
就我國而言,在經濟寒潮何時消退中存在多種意見,其中有兩種代表性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我國經濟2008年底就觸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這次經濟寒潮2009年才能見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應當說,這兩種意見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張2009年下半年就能見到曙光的理由,媒體已有許多的披露,這里從略。下面主要講主張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時代,世界雖大也只不過是個地球村,誰也不能獨善其身。這里先關注世界多數經濟專家的看法。他們認為,這場經濟危機目前仍見不到底,也很難預測什么時候能見底。因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緩解,而不能根治;實體經濟深層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經濟調整還將進一步展開。有的專家還預言會出現第二波金融危機。拿超級大國——美國的經濟來說,經濟危機還在繼續,其經濟仍然在惡化,失業在增加,消費率(占GDP的比重)從70%降到60%等。這是因為,美國生產要素已缺乏增長動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夠填平金融海嘯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維持美元穩固的世界地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因預測到這次金融危機而得獎)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經濟將真正進入蕭條期,人們將看到零利息、通貨膨脹和無復蘇景象,這種情況還將延續很長時間。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萬分之一,也就是一百萬存款的利息是1元。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國的狀況又是如何呢?由于這次金融危機是通過美元和五花八門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國擴散,并滲透到世界各國經濟中。既要看到我國經濟基本面及發展優勢和潛力,也要看到我國所面對的外部嚴峻環境和自身的困難。而對于后者。主要有四點判斷:
第一。經濟增速繼續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長61%;全國財政收入1.46萬億元,同比下降8.3%。用電量和運輸量一般是研究宏觀經濟走勢的風向標,而一季度用電量還在下降,說明經濟產出仍是下降趨勢。有人具體指出,2009年我國經濟可能出現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時減速的險情。先說投資。投資增長的原因,是經濟增速的拉動。現在經濟下滑,投資自然就沒有積極性。再說消費,這幾年主要是靠汽車、房地產拉動,而這兩個產業又是靠消費信貸刺激起來的,然而百姓的消費力已經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費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億,而現在只有4億多。而今又有1000多萬的農民工返鄉,農村的消費很難拉動,目前又很難找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類似于家電下鄉這樣的策略并不理想。東部不想買,西部又買不起。有的還說,家電是因為不能出口,才轉銷到農村的,而價格優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稅而已。
第三,央行認為,房地產目前仍有回調的危險。商品房開工面積還在下降。其調整時間約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業的調整。
第四,伴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產業的分工,中國經濟的增長對對外貿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內難以逆轉。如我國與美國的年貿易額高達3000多億美元。而我國出口卻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進出口總額同比降24.9%。我國經濟面臨美歐經濟衰退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巨大考驗。
綜上所述,金融危機已到盡頭的說法并不可靠,現在僅是進入止穩狀態。因此,如何從認識危機產生原因和怎樣科學認識危機的問題出發,進而總結經驗、豐富知識、提振信心、沉著應對、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共克時艱這些問題,今天仍然嚴肅地擺在面前,需要我們做出響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來探討這個題目并沒有過時,更不是炒冷飯,仍然具有理論與現實的針對性。
基于此,根據有關文獻及筆者學習的體會,這里先講金融危機及其產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講當前人們對金融危機的幾種認識;接著討論一下怎樣科學與辯證地看待金融危機;最后,根據上述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和發展的形勢,談一談金融危機給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帶來的思考和啟示。
一、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這場危機來得莫名其妙。在談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說一下什么是經濟危機。
一個國家的經濟,由過熱到停滯,再走向衰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發生經濟危機。從其表面現象來說,就是你所生產的東西,有錢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買不起;或者說,大家需要的東西無人生產,不需要的東西卻還在大量制造。嚴重而又全面的經濟危機,是以下述7種現象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經濟嚴重泡沫化(商品價格嚴重脫離價值);二是經濟結構失衡,生產相對過剩;三是銀行嚴重虧損,有的倒閉;四是很多企業破產,大量員工失業;五是發生通貨膨脹或是通貨緊縮;六是經濟下滑;七是經濟秩序混亂。當人類被動地接受懲罰后,又會回到價值規律上來,使經濟得以恢復。但以后又會再出現經濟危機,使經濟呈現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經濟危機既有始,也會有終,所以稱其為經濟發展的周期性。
那么,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是什么?應當說,各個時期產生經濟危機的具體原因不盡相同。更為重要的是,金融危機至今還在繼續。此時,要對這場金融危機做出全面的尋根究源還不是時候。下面根據有關資料,講五個主要原因。
(一)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
美國人有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的習慣,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錢。然而。天上掉不下餡餅。這就要碰到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有錢保證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常規的做法是借債和撈錢。
先說借債。美國人在世紀之交,儲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錢花,負債的水平相當高,據說已達10多萬億美元。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們的人民幣來說,10多萬億美元,相當于70萬億人民幣。而我國2008年的財政收入約6萬多億人民幣。即使什么錢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還清債務。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也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有人說過。美國是太多的人花了還不起的錢,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錢借給了不該借的人。如很多國家都買美國的國債,我國到2008年底總共持有美國的國債7274億美元,占美國國債的23.6%,已經超過日本,是美國國債第一大持有國。現在,我們還在買美國的國債。
再說撈錢。多年來,他們揮舞著美元的大棒,認為經濟的增長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產要素,而是熱心地去制造科技網絡泡沫、房地產泡沫和衍生產品泡沫等等,以便撈錢。有這樣的社會存在,就很容易養成投機的心理。投機雖是市場的劑,但漠視風險的過度投機所制造的泡沫總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價值規律的懲罰,使市場失去穩定的基礎,引發金融危機。例如,近年來,在高利潤的誘惑和激烈競爭的壓力下,投資銀行逐步地放棄需要資本金很少、以賺取傭金的主業務,而是不務正業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級貸款”市場和復雜衍生金融產品投資。而衍生金融產品又具有眾所周知的杠桿效應,可以放大收益和風險,交易主體只要交少量的保證金就可以完成高回報的交易。高杠桿率使得投資銀行對融資依賴增強,一旦投資銀行不能通過融資維持流動性時,就容易引起投資銀行的破產。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就是教訓。
(二)金融創新過度和不恰當使用
雖然金融創新對金融的發展具有推進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風險的一面,是把雙刃劍。因此,必須把金融創新風險置于可控的范圍內。美國是推崇金融創新的國度,現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誰也無法搞清楚。它們又是如何創新和使用金融創新工具的呢?如美國的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購買商業銀行和房貸公司流動性差的貸款,通過資產證券化,將其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售,投資銀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術,通過創新再將“次債”進行分割、打包、組合并在市場上分別出售。由此衍生層次變迭加,信用鏈條拉長。其結果是沒有人去關心這些衍生金融產品的真正基礎價值。從而助長和推動了極度的短期投機趨利化,最終釀成了嚴重的金融市場危機。可以說,美國本輪金融危機就是“次貸”危機所蔓延的結果,“次貸”危機是美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過度和不恰當使用金融衍生品的產物。
總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糧,終究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同時,也使我們想到,我們黨所提出的可持續的發展戰略是何等的正確和有眼光。
(三)對經濟疏于監管
正反的經驗均證明,市場經濟是法制的經濟,必須依法進行監管。建立在法制和監管基礎上的一些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則和制度,是一個健康和有序的金融體系賴以運行的基石。市場主體如果脫離監管和法制的約束,過度追求盈利,盲目競爭,市場就可能滑向無序,金融危機就極易發生。而美國自由金融主義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頂峰,必然導致金融市場的系統性崩潰。總理2009年初在劍橋演講時,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場金融危機使我們看到,市場也不是萬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勢必引起經濟秩序的混亂和社會分配不公,最終受到懲罰。總理還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些經濟實體疏于監管,一些金融機構受利益驅動,利用數十倍金融杠桿進行超額融資,在獲取高額利潤同時,把巨大的風險留給整個世界。這充分說明,不受管理的市場經濟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勵
有關機構的研究資料表明,2007年美國大企業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員工的275倍,而大約30年前,則是35比1。在中國,據媒體的披露,中國銀行董事長是150萬,相當于美國30年前的水平。金融機構對高管激勵措施,往往與短期證券交易收益掛鉤。在誘人的高薪軀動下,華爾街的精英們為了追求巨額短期回報,紛紛試水“有毒證券”,借助于金融創新從事金融冒險。如前所說,美國的房貸機構、經紀公司將貸款發放給沒有還貸能力的借款人,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則將房貸資產打包賣給投資者,重獎之下放棄授信標準。離開合理邊界的高薪激勵,是這場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禍首之一。
(五)數學模型的濫用
數學模型本身是科學與嚴密的,但卻是靜止的,而資本市場則是生動活潑和瞬息萬變的。數學模型依賴一些脫離現實市場條件的抽象假設和歷史數據,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圍內作為投資決策參考,不能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過分依賴模型進行投資決策是不科學的,必須對模型計算結果給予科學判斷。恰恰是不準確的投資模型,使得華爾街分析師、精算師忽略系統性錯誤,并在證券化分析、系統風險估算,甚至違約率計算上出現預測失誤,最終成為這次美國系統性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誘因。論文
存在決定意識。金融危機,既然發生了,人們會有怎樣的認識呢?
二、對這場金融危機現有的幾種認識
下面列舉現有的三種認識。
(一)巴不得一夜之間就能告別經濟危機
據有的媒體披露,1998年東南亞發生了金融危機,泰國人一夜醒來,每個家庭的財富縮水了20%。本次金融危機已造成世界4萬億美元損失,大體上每人平均約3萬元人民幣。這對非洲絕大多數的國家和我國有些地區來說,都是天文數字。對我國來說,尚未見到這樣的指針和數字。盡管我國經濟基本面還是好的,但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蒙受了損失,其程度估計不會亞于泰國人。根據媒體的披露,給我們留下較深印象的有:
第一,經濟下滑。如2008年國家的GDP和財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滬A從六千一百多點跌到一千六百多點,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減少了20多萬億元,創證券市場開張侶年以來的記錄。因市值減少,中國經濟證券化比率也從2007年157.5%回歸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業面縮小,失業增加。畢業大學生就業難,有一千多萬農民工返鄉,使許多家庭的收入縮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業的業績下滑,職工的工資和獎金減少。
不難想象,上述的這些情況給生活帶來了壓力,又給精神上帶來煩惱。甚至使人容易產生悲觀失望情緒,對經濟和生活失去應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機的發生,美國人比7年前還窮,歷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億萬富翁自殺。4月22日,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的主要來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殺。鄰居都講他是好人,同事講他的能力出眾,去年還獲85萬美元獎金。自殺原因可能是壓力太大。俄羅斯的億萬富翁因金融危機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萬富豪在2008年減少了6.6萬人,平均流動資產(基金、股票、外匯、債券及其它流動資產)減少120萬港元。因此,許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間就能揮手告別經濟危機。
(二)盼望房價能越低越好
我國房地產的價格時有上漲過快的情況,很多低收入家庭買不起房子。政府根據這一現象,采取了如運用稅收和利率杠桿等調控的措施,鼓勵買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進一步運用行政手段,打壓房價,價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買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貨
為了促進消費,刺激經濟,政府采取了包括發放消費券在內的許多措施,幫助困難群眾。許多企業也為了使自己手頭有真金白銀,以便在危機中取得主動,采取了包括降價在內的許多促銷策略,有許多商品的價格低于成本。這種策略使得部分人認為,經濟危機沒有什么不好,工資一分也沒少,而衣食住行樂都在降價,天天有便宜貨可買。有的人一買東西,就可以用好幾年。
上述這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與科學?
三、必須以科學、辯證的眼光看待這一場金融危機
針對上述三種想法,相應地講三點:
(一)應充分認識到金融危機的客觀性和不可抗拒性
當今,世界絕大多數的國家放棄了計劃經濟的模式,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價值規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謂的價值規律,講的是商品的價值量取決于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目前還無法加以直接計算,只能借助于價格(貨幣)加以表現。由于供求關系,價格會隨價值上下波動,但最終決定價格的是價值。市場經濟正是通過價值規律的價格機制進行調節。即通過價格信號知道要生產什么,不生產什么。所以,價值規律是一所偉大的學校。
市場經濟同樣存在著許多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在追逐利潤的競爭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和生產的無政府主義,會使生產具有很大盲目性,進而引發經濟結構失衡,從而出現開頭所講的那些經濟危機現象。這些現象,不是買賣雙方或是某個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價值規律作用下,受到懲罰后才能知道的,屬于事后的懲罰,當發現并要糾正時已經來不及了。因此,經濟危機是無法阻擋也逃脫不了的。換言之,經濟危機不是那種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東西,而是具有客觀性質和不可抗拒性,并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另一條經濟規律,叫做經濟周期規律。這也是實行市場經濟這一資源配置形式,在創造高速生產力同時,必須付出的代價,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為如此,認識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機應成為人生的必修課。
(二)商品房價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價格問題,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思維上往往會出現“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況。
首先,從理論上看,商品房價格不是由主觀愿望決定的,它最終是被商品房的價值所決定的。也就是價格太高了,背離其價值,很多人買不起,這當然不行,也不可能長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虧本生意沒有人會做。其價格問題,只能由市場決定,由價值規律進行調節。決不能倒退到商品價格均由政府規定的計劃經濟體制時代。況且,據統計,房地產行業牽涉到五十幾個行業,如鋼鐵和水泥等行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占到GDP的比重10%,與相關的56個行業加起來占到GDP的40%。這里有個如何照顧到更多人利益的問題。
其次,商品房價格問題,同很多經濟問題一樣,是一個兩難選擇的問題。溫總理2009年2月28日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說,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過千萬戶以上。但是。筆者認為實際比這要多。因為每年的大學生有600萬人,不久就要結婚,這需要多少房子?總理這里想說的是,商品房目前還存在著很大的需求。可總理沒有講另一方面,也就是現在居民手中有錢,光儲蓄就有25萬億多元,這還沒有包括基金、股票、債券、外匯等。可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錢。又有需求,而商房卻大量積壓?其癥結是開發商與消費方想法不一致,沒有找到合理的價格。從政府的角度來說,處于究竟是傾向老百姓還是傾向開發商這種兩難選擇的境地。十個行業的振興計劃只有房地產行業可能與此有關。如何解決需要與價格的均沖性問題,這正是企業家和經濟學家的任務。最近中央發表了房地產白皮書,稱由于需求的剛性,再降房價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關于是不是必須讓每個人都能買得起房子的問題,號稱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國,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實,經濟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資源也高度地在流動,買個房子會感到很拖累。
總之,商品房價格要降到合理的價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價格不能嚴重背離價值。
(三)商品低價促銷問題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經濟學中有個基本常識,只有投入小于產出時,社會不僅能生存,而且能發展。因此,任何社會都要節約,力爭以盡可能少的投入來取得盡可能大的產出。這里講的節約,歸根到底是時間節約,時間節約規律被稱為是最高級的經濟規律。社會對節約要求的強制性,也適用于企業。現在用時間節約規律來看促銷的現象,企業能長期用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商品嗎?如果是這樣,企業一定不能生存。現在的促銷只是一種戰略,而且他們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補償。促銷對于經濟危機來說,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更不是長遠之計。
由此可見,上述的三種想法均不大科學,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辯證法。對于金融危機,科學的態度應是:一方面是要承認和尊重規律,人類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積極地去面對。也就是說,30年前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享受了市場經濟帶來的快速發展;今天我們也要勇敢地面對市場周期性波動。
四、金融危機對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的啟示
對財會工作者而言,這次經濟危機,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顯和提升財務理念的好機會,把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當今,每個企業都必須有針對性地加強以下的建設和管理。
(一)必須加強財務管理的戰略研究和建設
財務管理應采取什么戰略?這是財務管理的首要問題。過去,有相當多的企業隨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著做什么,什么賺錢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詢、分析和制訂戰略,確定經營模式。根據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今后應看重考慮的問題主要有:
1企業的生產經營要著重于實業
當前的危機是危中有機,關鍵看能否抓住機遇。現在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所投入的每一分錢,在戰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學發展,再不能回到傳統發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長的同時,要做到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因為只有培育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增長點,才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可持續性,才是應對危機的長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訂企業經營和財務管理的戰略時,我國的實體經濟應名副其實,生產經營應重在實業。
雖然融資等問題離不開資本市場,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資本市場上,特別是股票投資。
2要慎用各種理財的金融衍生產品
本來,金融創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機的根源,但如果濫用或將其視為投資工具,就會成為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2007年全球外匯資金和金融衍生產品全年交易量達3259萬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全球GDP總和的67倍,已超過了實體經濟的需求。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特別是要慎用各種理財的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據數據介紹,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則:
第一,總量適度的原則。要以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的需要為標準,而不是要通過投資獲利。否則又將演變成不可抗拒的風險。
第二,程控的原則。對金融衍生產品投資要有內控機制,如果是無法控制,則不能投資。
第三,穩步推行原則。先推行簡單、風險低的產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復雜、風險高的產品過渡。
說到財務戰略,熱門的話題是樓市和股市,卻很少有人去關心居民儲蓄以及貨幣量擴大的問題。可把它比喻為定時炸彈、籠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爆炸和潰堤?估計在未來GDP溫和增長下還可能發生通貨膨脹。對此,在理財戰略上怎么應對?
(二)加強風險導向型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
內部控制隨環境變化,處于不斷的演進之中。針對現代企業風險無時不有、無處不存的這一環境,COSO委員會于2004年頒布了企業風險管理框架(ERM),認為以前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包含在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說明對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視。從中明白,風險發現就是收益發現的過程。這次金融危機不知有多少企業倒下(20世紀30年代有15000多家銀行倒閉)?2009年的頭兩個月,美國又有14家銀行倒閉。盡管各個企業倒閉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對風險的管理不到位,資金的風險管理做得不好。根據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的教育與啟示。當前資金的風險管理應針對性地做好三個方面:
第一,現在相當多的企業,仍然存在著不是內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這是造成資金風險管理有名無實的重要原因。在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和有效的授權與監控機制。因為在風險投機收益的誘惑面前,監督往往無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強企業的文化建設,特別是要加強責任感的建設。這是因為:一方面風險管理絕不是管理階層幾個人的事,而是要貫穿企業管理的每一個過程和每一個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萬能的,新的情況與問題會不斷發生,這就要求做到在授權之內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第三,大國之間的摩擦或由于某個國家的金融危機,都會對收匯造成致命的打擊。還有不斷創新金融的工具,它們都充滿風險,需要對此高度警惕。
(三)樹立“現金為王”的觀念
資金是企業“血液”。對此,人們在平日里也許不能充分領悟,但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就不再難以理解了。這次的金融危機給我們的啟示之一是現金對于企業的重要性。事實表明。由于現金流動性不足,不能償還到期債務而破產的不在少數,甚至有的企業還是盈利性破產。因此,在預期融資困難時,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企業就必須儲備盡可能多的現金,以保全企業的生存。盡管金融危機不是經常爆發,但又很難預期。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希望企業的基業常青,控制負債水平,保持科學流動性,持有必要的現金儲備,就顯得十分必要。這就是所說的“現金為王”的觀念。同時,在方法上,要重視企業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分析和應用,把現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這并不是說持有現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與風險的匹配。從理論上說,資產的盈利性與流動性具有替代關系。企業現金保持量越多,流動性就越強,但極端了會嚴重影響其盈利性;企業現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強,但極端了會嚴重影響其流動性,這就是利益與風險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觀經濟行業環境、國家貨幣政策、公司財務狀況等都是公司現金持有量的影響因素,有很深學問。現有人對1998年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現金持有比率[=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總資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進行了比較,發現美國企業的現金持有比率為6.4%、英國為6.1%、日本為15.5%、我國臺灣為11.6%。相比而言,國內大陸上市公司現金持有水平比較高:中國上市公司的現金持有比率約為16.8%。1998~2007年中國上市公司的平均現金持有比率約為24%。各國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沒有答案。
(四)對企業會計準則進行再認識和提出新的認識
2007年我國上市公司實施了與世界趨同的新會計準則。其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引進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經本次金融危機實踐的檢驗,其科學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簡單的回顧。1990年9月10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時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參議院銀行、住宅及都市事務委員會作證時指出,歷史成本財務報告對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于事無補。他首次提出應當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一直存在爭論并不斷進行調整、修訂與完善,經歷了風風雨雨。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公允價值計量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問題再次成為金融界與會計界的焦點。對其看法有不同聲音:
據資料證明,歐美政治家曾經把矛頭指向了按市價計算的所謂公允價值的會計準則。他們認為,在金融危機時,公允價值計量會令很多金融機構的資產價值被嚴重低估。為了讓資產負債表好看,又會被迫拋售損失比較大的資產,進一步壓低了這些資產價格,造成惡性循環。因此認為公允價值計量是加劇金融危機的因素之一。
現任財政部會計司司長劉玉廷在參加一次座談會時指出,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并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系,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是美國超前消費及衍生金融產品泛濫。它原則上是經濟問題而非會計問題,公允價值僅是一種計量工具,是一種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機發生的原因。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是沒有問題的,只是計量方法上還需要研究。
對這些意見怎么看?筆者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從表面上看來,只是一種計量的方法問題,這沒有錯。但它客觀上會導致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項目發生波動,從而會影響著經營者與投資者行為,是有經濟后果的。問題還在于,所謂的公允價值取得,存在著技術上的困難。同時,公允價值既有如實反映的一面,又會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縱并運用于盈余管理等。具體到本次金融危機,其主要的表現是:公允價值在反映企業金融資產的價格上過于敏感,很多時候會成為資本市場助漲與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場狂熱時,它可以加劇市場狂熱;而當市場陷入恐慌時,則可以加劇市場陷入恐慌,這就是人們所講的推波助瀾。針對這些問題,應該通過這次金融危機的實踐進行分析,并得到相應啟示。現總結以下幾點:
第一,要注意流動性管理。流動性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現金支付能力,它是企業資產配置和資本結構管理的結果。因此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和負債,要以流動性為目標,要能保證企業在持續經營的前提下,有足夠現金頭寸。
第二,提倡交易對象的管理。交易對象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在管理上,應運用該法獲得交易對象的情況概要,對各項財務的指標影響進行判斷,包括收益、資本、財務比率是否達到企業內部控制標準。
第三,重視處理好與投資者的關系。與公允價值計量相關的,尤其是不可觀測數據的采用、管理層的判斷等,更是企業需要詳細披露的內容。同時管理層需要重視與投資者溝通,并解釋財務指標的變動,使投資者了解企業的價值等。
一、影響小企業進行會計管理的因素
我國小企業會計管理的現狀難以令人滿意,相當多的小企業會計機構不很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會計人員素質相對較低、會計信息質量有待提高,同時,小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小企業會計參與管理能力的發揮和增強。
(一)管理者素質有限
許多小企業的管理者認為,會計就是記賬算賬的,甚至是為企業主服務的,只要能算出利潤,滿足計稅需要就足夠了。他們對會計并沒有太多的期望,談不上讓會計參與管理,更不會想到如何加強會計的管理能力。因此,這些小企業的會計最多也只是在履行最基本的反映職能。在許多小企業主看來,會計活動甚至是純粹的消耗性活動,如果
能不設會計那就最好不過,以降低工資成本。
(二)政府管理力度偏小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之所以得到規范,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會計信息需求的社會性。而小企業會計信息一般并不需要向社會公布,其需求的社會性很小。因此,即使是政府及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在對小企業的會計監管方面的力度也明顯要小得多,更無法與其對上市公司或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會計信息監管力度相比。可見,外部壓力的缺失是小企業會計管理活動不規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記賬的限制
雖然絕大部分小企業的管理者,主觀上都希望在企業內設立專門的會計機構。但出于對成本效益的考慮,許多小企業采取聘請會計服務機構記賬或聘請兼職會計完成記賬的做法。由于這些會計服務機構或兼職會計人員不能全程參與和了解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也就很難在會計核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參與到其他的管理決策活動中去。另外,小企業給會計服務機構或兼職會計人員的報酬是相對固定的,其工作效果與小企業的經營業績并不掛鉤,從而影響了會計服務機構或兼職會計人員參與小企業管理的積極性。
(四)融資環境的約束
小規模企業對資金的需求規模也較小,借款費用中的固定費用所占的比例就相對偏高,從而導致小企業借款成本的相對上升。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小企業的貸款審核要求更高,如要求申請貸款的小企業提供由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全面審計報告、提供抵押物等,從而加大了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絕對成本和相對成本,降低了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可能性。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許多小企業寧可向私人或地下錢莊借款。這樣,小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融資作用無法得到體現,從而影響了許多小企業加強會計管理的熱情。小企業會計管理的弱化與其融資的外部環境之間非但不能相互促進,反而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中。
(五)“包稅制”的影響
小企業加強會計管理的外部效用中,除了有利于提升小企業的融資能力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滿足納稅申報的需要,甚至可以進行必要的稅務籌劃,以降低小企業的稅負。然而,許多稅務部門為簡化征稅程序等各種原因,對小企業的征稅普遍推行“包稅制”的做法。即給小企業核定一個固定的繳稅額,甚至將所有的稅種打包匯總確定應繳稅額。在這種做法下,提供會計報表作為納稅申報的依據已成為不必要,更使小企業失去了稅務籌劃的空間。
(六)會計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低
處于成長期的小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其用人機制中“任人唯親”的成份很高。對于掌握企業“最寶貴財富”的財務人員而言,更是如此。不懂會計的人做會計、不懂管理的人管會計之現象比比皆是。而作為會計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受傳統就業理念的影響及小企業“任人唯親”的用人傳統,往往不會選擇去小企業就業。在對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后續教育方面,私營企業等小企業往往成為會計后續教育管理的真空地帶,無人問津。即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會計人員專業素質的低下既影響了小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也弱化了小企業會計的財務管理能力。
二、加強小企業會計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小企業進行科學管理的意識
組織小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參加各種專業培訓,同大型企業的管理者們一起開展企業管理實踐的研討交流等,以培養小企業管理者進行科學管理的理念、興趣和專業能力。
(二)加強對小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培訓
小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偏低、專業素質較差,甚至難以應付日常的核算。因此,必須加強對小企業現有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培訓,尤其是切實做好小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后續教育。應該有針對性的安排一些關于小企業會計如何參與小企業管理等內容的培訓,以切實提高培訓效果。超級秘書網
(三)積極引導會計專業大學生到小企業就業
當前,會計專業大學生供過于求,但大學生們的就業觀念卻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仍然抱著去政府、去機關、去上市公司等大企業大集團的想法。實際上,在小企業從事會計工作,更有利于畢業生全面掌握企業的財務核算與會計管理技能,有利于培養全面的高級會計管理人才。相關部門與高校應該加大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引導,鼓勵會計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到小企業就業發展。同時,小企業的管理者也應實行科學的用人機制,以吸引會計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到小企業就業。
(四)加大力度推行《小企業會計制度》的執行
實行統一的小企業會計制度,有助于小企業會計信息的規范化,提高小企業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從而提高小企業的會計信息使用價值。雖然《小企業會計制度》早已頒布實施,但真正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的小企業并不是很多,這不利于提高小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相關部門應當組織力量促使小企業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
(五)建立一套適合小企業的企業經營業績評價體系
社會生產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價值創造、評價和分配的循環過程。在知識經濟時代創造價值的關鍵要素已不是勞動和土地。知識創造、運用能力已經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如果說過去企業的價值主要是企業所控制和擁有的實物資源,這些資源可以通過財務報告大致準確地反映,那么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價值主要體現為知識成果的創造、運用力量上,知識經濟時代的財務系統如何反應這一巨大變化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其中,科技研發對企業的振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發達國家及跨國公司都加大對技術的投入,研究與開發費用支出已成為企業一項重要支出。研究和開發費用的處理也就成為現代企業一個重要問題。
企業的研究與開發活動分研究活動和開發活動兩部分來界定。研究活動是指為取得新的科學或技術知識而做的努力,這種努力是有計劃的、創造性的。把研究活動按是否為解決特定實際問題而展開,又可以分成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前者的費用支出與未來的收益之間通常沒有直接的聯系;而后者的費用支出往往有直接的受益對象。開發活動是指為了在商業生產或使用之前形成新的或實質性改進的產品、工藝等,而把科學技術知識有計劃地付諸實踐的活動。盡管研究活動與開發活動不同,但它們是緊密相聯的:研究活動是開發活動的前奏,通過前者獲得新的科學技術知識,再通過后者將新的科學技術知識即研究成果付諸實踐。因此,常常把企業的研究與開發活動看成一個整體。
一、國際上對研究與開發費用的會計處理方法
1.符合一定條件的資本化模式。《國際會計準則第38號———無形資產》為了評價內部產生的無形資產是否滿足確認標準,規定企業將資產的形成過程分為: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該號國際會計準則對研究和開發作了明確的規定,即所謂研究是指為了獲取新的科學或技術知識并理解它們而進行的具有創造性和有計劃的調查;開發是指在開始商業性生產或使用前,將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識應用于某項計劃或設計,以生產新的或具有實質性改進的材料、裝置、產品、工序、系統或服務。研究支出應在其發生時確認為費用;開發支出符合下列所有標準時,方可確認為無形資產。這些標準:一是完成該無形資產,使其能使用或銷售,在技術上可行;二是有意完成該無形資產并使用或銷售它;三是有能力使用或銷售該無形資產;四是該無形資產如何產生很可能的未來經濟利益。其中,企業應證明存在著無形資產的產出市場或無形資產本身的市場;如果該無形資產將在內部使用,那么應證明該無形資產的有用性;五是有足夠的技術、財務資源和其他資源支持,以完成該無形資產的開發,并使用或銷售該無形資產;六是對歸屬于該無形資產開發階段的支出,能夠可靠地計量。
國際會計準則把研究與開發費用分割成兩個方面,即研究費用和開發費用。對研究費用采用絕對費用化的處理方法,對開發費用則采用有條件的資本化的處理方法。從理論上而言,根據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對研究費用也應采用符合一定條件的資本化的處理方法。當然,在會計實踐中,對某些研究費用相對于開發費用的比重較小。那么,從重要性方面考慮把對研究費用采用費用化處理的做法也是可以接受的。
2.全部費用化模式。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2號(SFAS2)中規定:為研究和開發而發生的所有支出均應列作費用。唯一的特例就是SFAS86中所規定的:對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上市的計算機軟件開發成本,一旦技術可行性得以確定,就應確認為資產。可見,我國對研究與開發費用所采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就是全部費用化法。這種處理方法簡單、明了,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采用這種方法的還有加拿大、法國、德國等。這種絕對費用化的處理方法遵循了會計的謹慎性原則。
但是,在當前研究與開發費用占企業費用支出相當比重的情形下,采用這種過于謹慎的做法又違背了會計的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進而影響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比性。全部費用化處理方法的理由是研究和開發費用支出與其所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是否流入企業,以及流入企業的金額、時間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考慮到計量手段的發展,不同行業企業的特點及其研究與開發的組織模式,采用全部費用化的處理方法是值得商榷的。
二、我國研究與開發費用會計的處理方法
我國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規定:自行開發并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入賬價值應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確定;在其依法申請取得前發生的研究和開發費用,應于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不得轉增為無形資產。從總體上看,這種方法應歸屬于全部費用化模式。這種模式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使上市公司利用無形資產來操縱會計報表變得更加困難,同時處理起來也很方便。但是這種確認方法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因為研究開發支出在研究開發期間往往金額較大,若一概列作費用處理,直接計入當期損益,那么企業在研究開發期間利潤相對要低。而開發成功后產生經濟效益時,因與其相配比的費用為零,利潤又相對較高,使得一個研究開發項目在其研究開發期間及研究開發成功后整個獲益期間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整個企業的費用與其收益都無法配比,當期費用容易受研究開發支出的影響而大起大落,不但有違配比原則,而且會影響利潤的真實性和可比性。而在開發項目成功后,又無視無形資產的價值,忽略了研究開發活動給企業未來所將帶來的收益,造成企業取得的無形資產價值不真實也不全面,既助長了部分企業的短期行為又不符合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原則。同時,企業的研究成果也不能在資產負債表上得到反映。
三、我國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準則及其會計處理對策
近年來,研究與開發費用的會計處理問題,已經引起我國準則制定機構的足夠重視。財政部也曾研究與開發費用準則征求意見稿。要求將企業進行研究與開發活動發生的費用在其發生時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我國現行會計實務也將研究與開發費用作為“企業管理費”處理。
從理論上說,企業的開發費用可分兩部分進行會計處理,即將成功的開發活動費用資本化以及將失敗的開發活動費用直接沖銷當期收益。但是,由于與研究開發活動有關的未來經濟利益是否流入企業及其金額與時間分布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難以操作,導致對開發費用會計處理的資本化與當期費用化之爭。超級秘書網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一般都沒有研究開發部,每年花費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數額較大并逐年增加。鑒于當前企業會計人員和股民素質總體水平不高,應當注意會計處理的可操作性,盡可能使之簡便,因而對研究與開發費用采用直接沖銷當期收益的做法是可行的,也是符合國際慣例的。但是,應當預見,隨著研究與開發活動的廣泛和深入及其費用的增加,隨著我國企業會計人員和股民素質的提高,對預期成功的開發活動費用進行資本化會計處理更為恰當,也更符合研究與開發活動本身的性質,英國研究與開發費用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就反映了這種趨勢。盡管研究與開發活動成功與否具有不確定性,但企業對開發費用是資本化還是直接沖銷當期收益,應當由企業管理當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作出決定并進行解釋。因此,我國研究與開發費用會計準則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不應當強制企業采用一種方法,而應當列舉開發費用資本化應符合的條件,允許企業在資本化和費用化之間作出選擇;繼而再在信息揭示方面進行嚴格規范,要求企業解釋采用資本化的原因,并提供預期經濟利益增加的詳細預測資料。此外,對一些特殊行業,另行制定研究與開發費用準則。
企業應根據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結合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以及企業的具體情況,對研究與開發費用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改進:縮小費用化法的作用范圍,擴大資本化法的作用范圍,對企業進行開發活動前的研究費用采用絕對費用化的處理方法,而當企業進入實質性的開發階段,企業對某一項目的開發費用有實質性的支出后,此后仍有研究費用的支出也不再區分研究費用和開發費用,均采用符合一定條件的資本化的處理方法,在開發成功的情況下,將該部分研究和開發費用予以資本化,并在報表中揭示本期轉回的以前期間確認為費用的資產數額。在開發失敗時,則將其計入當期費用,并在報表中揭示其數額。通過這種改進,使得研究與開發費用處理從更大程度上符合配比原則,同時也比較符合謹慎性原則,能將研究與開發項目帶來得不確定性降到最低,降低企業所承受的風險。
[參考文獻]
管理會計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中發揮著直接重要的作用,它直接來源于企業的實踐活動,而企業實踐活動的發展變化遠比學術理論的發展變化迅速和復雜得多。這就要求管理會計教育必須面向企業實際需要,探索出一條培養企業管理所需相應專業人才的正確途徑。如何培養適應現代化需求的應用型管理會計人才,成為當前管理會計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管理會計人才需求的新特點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特別是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企業經濟主體的多元化和內部管理活動的多元化,促使我國管理會計實務工作對相關專業人才需求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對人才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呈現兩極化趨勢。一方面是,對于高中畢業生進行初級技能培訓,以滿足基層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具有廣博精深專業技能、知識,且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管理會計高手”,以便于結合企業內外部環境因素,幫助企業管理決策層解讀和高效利用會計系統已生成的信息。
(二)管理會計人員工作表現形式出現泛會計化和非會計化兩種趨勢。即傳統上不參與會計工作的人員(如CEO、中層管理人員、一般員工等)開始做一些會計基礎工作(例如,倉房保管員負責登記的入、出庫單),傳統上的會計人員卻開始為企業的計劃、預測、決策、日常成本管理獻計獻策。
(三)管理會計知識對管理咨詢越來越重要。知識經濟條件下,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大大減少了會計核算的工作量,使得會計工作重點由核算轉變為對會計信息的分析和財務管理,實現會計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轉變,管理咨詢作為未來會計專業發展方向,咨詢公司作為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場所之一正在悄然興起。
(四)知識結構要求體現多元化。由于社會專業分工的客觀存在,決定了教育領域中專業設置的必要性,決定了所培養出的人才必須具有一定的專長。同時,經濟環境的變遷要求管理會計專業人才應掌握管理學、經濟學、財務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財務、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計算機技能、職業品行、人際關系、獲取信息以及分析和決策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敏感的職業判斷力和持續發展的潛能,即實現“通才+專才”的完美結合。
(五)專業素質能力要求高。現代經濟條件下要求管理會計專業人才應是具備一定能力和綜合素質、要思想素質好、認知能力強、富有創造性、知識面寬、理論基礎扎實。
二、我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現狀評價
正如上文所述,人才的培養應該與社會的客觀需求相匹配,社會經濟生活需要我國的管理會計人才實現專業化和職業化。目前,我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主要通過高等院校的職業教育和后續教育來完成。從我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現狀可以看出,我國管理會計教育發展緩慢,作為培養未來管理會計專業人才主要方式的高校職業教育已經滯后于我國經濟的發展,而社會后續教育尚未形成規范化和完整體系,即我國的目前教育現狀和教育規模均無法滿足社會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
(一)我國高校職業教育,主要涉及管理會計教育本身問題及其教育環境兩方面
1.管理會計教育本身,主要問題是目前的應試教育、技能教育和制度準則本身教育,具體表現為:⑴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會計教師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分析能力和整合方面的能力,而是運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多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造成師生缺乏互動、學生不僅不能主動發現和發掘問題,即使有問題教師也未必知曉并做出回應,且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強調計算能力、而分析思維能力得不到重視;⑵選用教材陳舊,未能反映國外管理會計的創新;⑶課時偏少、課程設計不合理,平均而言,要完成大學本科教育并獲得學士學位,必需修完140多學分,其中40多學分屬于會計課程,管理會計課程安排不足4學分,不及會計課程學分的10%;⑷教學和研究脫離我國企業管理的實踐,教學內容不能反映我國管理會計的經驗、創造以及發展前沿的成果;⑸教學中過分追求對會計技能、制度準則和數據的掌握,忽略了人文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傳授,忽略了對財務報告和數據背后所掩飾的政治、經濟內容的揭示,忽略了對財務報告和數據生產、傳遞以及利用過程中所涉及的人類行為的解釋。
2.管理會計教育環境問題,主要涉及高校教育機構內部的組織模式、師資來源、人才培養形式,主要的問題是:商業化、地區化和分散化。具體表現在:⑴校級領導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中層干部有校級組織部門考核任命;⑵教師來源多為“近親繁殖”(即留校),師資質量、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發展受到一定制約;⑶學生錄取方式主要是統考統錄,考生不能自由選擇學校和專業;⑷高校作為傳播、應用和創造知識的地方,作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機構,正在受著商業利益的驅動而盲目的擴招,毫無節制的增班擴容;⑸在高校之外,一些公司、政府機構掌握的大量教育資源(如場所、設備和經費)因沒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大量閑置、浪費。
(二)社會后續職業教育的“后勁”不足
后續教育是繼職業教育之后人生最長的教育階段,成為一個人終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學科的發展雖比不上一些尖端學科,但我們可以看出現代會計學科已使許多傳統的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受到挑戰,會計人員面臨知識更新的任務,知識更新就要求會計人員接受后續教育,以提高會計理論素質和水平。英美等經濟發達的國家,順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推行管理會計職業化道路,較早成立管理會計的專業機構,建立管理會計師的資格確認制度,創建《管理會計》、《管理會計研究》等專刊來引導本國管理會計專業人才的后續教育,成就是顯而易見的;相比之下,我國的管理會計后續教育中存在的不規范,尚未建立完整嚴謹的學習考核和資質認證體系,缺乏先進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等問題已經影響和制約著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在企業管理中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三、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和思路
(一)確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會計培養目標
確定行之有效的培養目標是實施培養行為的前提。管理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總體上應該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接軌,與經濟發展的接軌,應該保障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同時,培養目標的確定有助于培養模式的建立與運行、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優化、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更新。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予以分析。
1.人才層次定位。在我國通過中考、高考的形式,把接收過基礎教育的人員劃分為不同的層次進行專業教育。從目前我國的“五大”專業教育層次(即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大學本科教育、碩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工來看,大學本科教育正在向大眾化教育轉移,培養目標定位在具有較為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并具有一定創新意識的專業人才,與此相應,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層次定位應是管理會計專業人才,而非傳統的管理會計高級人才;而研究生、博士生以及社會后續教育的培養目標應定位在以開展企業管理活動、具有會計理論和實踐經驗,具有管理和會計及相關學科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調研、職業判斷和發展潛能的管理會計高級人才。2.職業崗位定位。針對加入WTO之后,對各類專業人才的知識層次、能力素質的新要求,目前高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崗位定位應是本專業的學生能在工商、金融證券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等部門從事財務、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的應用型專業人才;而后續教育的崗位定位應是接受再教育的人員能在企業等相關單位從事較為復雜的管理會計實務工作和教學、研究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
3.知識結構定位,從管理會計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來看,一是掌握管理學、經濟學、財務與金融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二是掌握財務、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三是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信息獲取以及分析和解決財務、管理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四是熟悉我國有關財務、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有關的國際法規和國際慣例;五是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六是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特別要能適應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七是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追求新知識的熱情和習慣,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調查研究能力,有職業遷移的智能基礎,有持續發展的潛在能力;八是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綜合以上分析可見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確定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理財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富有創造性,對未來復雜多變的企業管理環境有較強的適應性,能在工商、金融企業、單位從事內部經營和管理決策的工商管理學科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管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改進建議和思路
1.創造管理會計教育新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
(1)建立起專門的具有權威性的管理會計專業機構,專門負責管理會計師的考試和后續教育工作,創辦管理會計學術刊物,管理會計的公告或指南、制定管理會計準則,開展案例研究,加強同企業的緊密聯系,組織、協調和指導我國研究和應用管理會計的具體工作;
(2)改進高校組織機構,從更廣泛的領域中聘請社會知名專家學者,從事學院的教學與管理工作,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學習到管理會計前沿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發揮專業人士的領導能力,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而且高校可以充分使用他們的社會號召力,提高學校的聲譽和籌集教育經費;
(3)限制本校畢業生留校任教,做好會計教師的聘任、續聘工作,建立教師教學評估體系和教師自由流動、進行學術交流的機制,在教學和科研上給與肯定、鼓勵和扶持;
(4)參照國際慣例,廣泛推進管理會計師的資格確認制度,同時高校的會計教育應進行適當的改革、增設相應的科目,應盡量為學生提供寬松的學習環境,允許學生在入校試讀一段時間后,自主選擇所學的專業,以利于早出人才;
(5)創建《管理會計理論和實務》等專業刊物,組織管理會計理論的研究、開展管理會計實務的探討,加強管理會計師的職業化宣傳;
(6)建立一個健全的綜合人才評價體系。內容包括職業勝任知識和能力的測試和職業經驗的評判兩個部分。由國家職業資格鑒定機構、省級以上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各開辦管理會計專業的高等院校三方分工考核管理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以及公共知識等相關學科知識掌握狀況;
(7)教育部門應盡快對高校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單班規模做出規定,班容量過大,將會直接影響授課效果;
(8)政府教育部門牽頭,以高校為中心,整合教育資源,避免資源的閑置、浪費。
2.結合會計教育整體改革的步伐,積極改進管理會計教育本身。
(1)鑒于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本質上的差異以及社會對管理人才要求的特定性,逐步消減4年本科的招生人數,加大本碩連讀、學制5-6年、且能明確專業方向的高級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可以發揮高職和技校的一部分教育資源,培養進行數據處理的低層次人才;
(2)著力構建現代人才培養模式。要以“夯實基礎、拓寬知識、強化能力、提高素質、發展個性、激發潛能”為原則,構建“以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為核心,以知識教育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重點,堅持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堅持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3)本碩連讀畢業生一部分可進入實務界工作,另一部分畢業生可攻讀博士學位,并確定自身的發展目標:是應用型或是理論研究型,以便于理論與實務的完美結合;
(4)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計算機網絡教學,利用現代科技(錄音、錄像、投影、電視、語音實驗室、衛星傳輸等)進行教學。同時,要開發各種教學軟件,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21世紀的管理會計教學方式、方法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啟發式、研討式、案例教學等方式將更多的被使用。課堂教學要以引導啟發、問題研究、討論為主,系統闡述為輔,從而充分調動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要加強案例教學和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要加強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的針對性,以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選題方向,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5)本碩連讀教材的編著、設計應以問題而不是以制度規則為基礎,適度增加案例特別是中國企業案例,體現人文精神和職業道德,博士教材中應加入關于方法論的課程;
(6)開設哲學社會科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文化學、行為學等)課程,為財務報告和數據的分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葛家澎,等。中國會計學會重點科研課題文集[C].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一、國內同類軟件的現狀
目前國內有較多的商品財會軟件,并都有各自的示教版。因商品軟件著重于實用性,追求功能的完備,示教版也只是著眼于使用操作的示范上,不可能注重本學科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規律的要求。況且,商品軟件不可能提供系統的程序代碼,學生難以從操作界面,抓住系統的基本功能結構、系統的數據庫結構和數據流程,不能將系統的功能表象與系統的程序設計聯系起來,學生無法從中了解到程序基本結構和編程思想及技巧,更無法看到會計核算在系統設計中的體現過程。所以,商品軟件和其示教版不能作為財經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的CAI課件。
二、系統設計的基本思想
1、本系統主要用于會計專業本、專科生“會計電算化”教學,整個系統的設計在著重于遵循本學科的教學規律、教學特點和教學要求的同時,還應考慮到系統的實用性,以求其真實性,使學生同時能獲得實用會計核算軟件操作的訓練。
2、“會計電算化”其本身就是一門計算機技術應用的課程,其CAI課件開發目標不只是在軟件核算功能的完整上,更重要的是核算功能的實現過程和實現方法,系統的程序代碼、數據庫的設計要起到教學上的樣板示范作用。這就要求會計電算化的CAI課件,在保證系統自身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實用性,以及程序代碼優化設計的同時,還應給學生留有充足的二次設計的余地,使學生可根據教師的要求,對原程序代碼能靈活地進行修改、補充來完成自己的設計。為此,要求原程序代碼的結構簡練、層次清晰、可讀性強,能充分、直觀地體現會計核算的各環節在程序中的實現過程和實現方法;力求提高各子模塊的內聚度,減小各子模塊之間的耦合度;在數據庫結構的設計上充分考慮其可擴充性。
3、作為一個CAI系統,幫助子系統的設計、幫助獲取點的設置和幫助信息庫的建立,是這類系統主要研制內容之一,其成敗直接影響到整個系統的教學效果。所以在幫助功能的設計上要作充分、細致考慮,不僅能提供操作上的幫助信息,還應能提供各模塊所對應的教學內容信息和原程序代碼的輸出口,并且通過在線式幫助熱鍵獲得備操作層的各種幫助信息。三、關鍵問題及解決方案
(1)教學要求與實用性的統一
會計電算化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實現過程,并且對會計軟件的實際操作有一定高度的要求。所以,作為該學科的CAI課件還應注意到他的實用性,使學生一開始就對實用軟件有一個整體上的初步認知。實用性設計上,著重在會計軟件的基本功能、界面風格、操作方式上參考目前流行的商品化會計軟件的設計思想和設計風格,而不追求其輔助功能設計,以免影響學生對主要內容的掌握。
(2)程序代碼的“二次設計”問題
對課程中有關程序設計的重點、難點及多方法點,應給學生留有可方便修改、補充的余地。并且,學生對原代碼的修動只影響模塊內的單一過程的運行,而不影響整個系統,乃至單一模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這就要求備模塊功能的單一性強,模塊的內聚程度大、耦合程度小。為此,各模塊原程序代碼的主結構都采用事件驅動結構,提高了模塊的結構化程度;在系統功能分解上,以最小、最簡單功能劃分為原則,使每個功能對學生而言都是明顯易懂,增強了原代碼的可讀性;在為學生保留的二次設計的原代碼中,避免使用全局變量,只引用私有變量,過程的調用也盡量避免使用參數,以最簡單的方式調用,從而獲得較高的模塊獨立性。
(3)數據庫結構的自由擴充對系統完整性的影響
對一個數據庫管理系統,當數據庫的結構發生變動時,往往會影響整個系統的程序運行。而作為會計電算化課程的CAI課件,它本身應對學生起著示范、參考的作用,使學生能在原設計的基礎上,作一定補充、修改來完成自己的設計,這必然涉及到數據庫結構的變動。為減小數據庫結構的自由擴充對系統完整性的影響,對各系統數據庫建有數據庫結構擴展庫,并按數據庫名進行索引。結構擴展庫中的各字段名都定義有字段系統名,字段名可由學生自由增補、取名,而字段系統名是由系統按一定規則自行取名,并將字段名賦值于字段系統名。程序中引用字段變量時,通過宏替換字段系統名來實現,從而提高系統的擴充能力。
2定位驅動下的財務合理化模式構建
根據以上所述并在定位驅動下,財務合理化模式可從以下4個方面展開構建。
2.1確立財務管理的作用邊界眾所周知,財務管理的工作內容十分廣泛,除了常規的資金管控工作還涉及到企業的資金籌措任務。這就要求,在發揮財務管理職能時應確立其的作用邊界,而不影響財務管理的大局。結合成本控制的需要來看,財務管理的作用邊界應集中在對項目資金的預算管控中,并著力于解決資金配置和使用監管問題。因而,從這一問題導向來構建財務管理合理化模式則相對較為實際。
2.2確定財務管理的重點難點結合企業成本管理的關鍵環節來看,在壓縮產能水平和優化產能結構的目標導向下,應在固定資產重置和加工工藝創新等方面有所作為。因此,在財務管理中應嚴格對新設備的采購進行項目審核和資金核算,并在市場需求導向下對加工工藝的創新提供資金支持。另外,在資金配置上應向企業經濟價值創造部門傾斜,其中的難點便是解決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資金使用監管缺位問題。對此,可以采取項目負責制來給予解決。
2.3建立多部門聯動下的機制企業成本控制需要各個部門參與其中,畢竟要素采購部門、生產部門、銷售部門都將產生大量的經營管理費用。因此,在企業目標管理下應建立起以財務管理部門為核心的多部門聯動機制。這一機制所要完成的任務便是明確各個部門在成本控制中所面臨的挑戰,并結合企業生產經營目標規劃資金使用范疇,并額定各個部門的預算資金總量。
2.4嚴格資金使用績效的評價資金使用績效程度可以從“產出/投入”比值中獲得,但這種計算方法難以評價各個部門的成本控制效果。因此,在引入項目負責制的同時,還應在內部合約的基礎上決定各個部門在規定時間內的可量化指標,如對研發部門規定出新產品研發的時限,對銷售部門規定貨款到位率等。通過以上4個方面的構建將建立起財務管理的合理化模式,即優化當前財務管理在助力企業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3實證討論
以下就資產管理方面的成本控制模式進行實證討論:(1)加強對企業應收賬款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壓縮應收賬款余額,加速應收賬款的收回。(2)加強固定資產的管理。建立一套能同時實現固定資產的價值動態管理與實物動態管理的資產管理系統,通過業務數據的集中存儲及實時采集,使固定資產管理各部門能夠實現信息共享,真實、全面地掌握企業固定資產的狀況。(3)加強固定資產折舊的管理。企業的基本建設項目較多,工程量大,資金量也大,單個工程建設工期不是很長,一般在一兩年內,企業應在工程完工后迅速移交生產使用,并及時做出竣工決算。這樣可及時按資產原值提取折舊,增加企業自有資金及時還貸,減少在建期利息。(4)加強不良資產的管理。對己形成的不良資產,應采取有效措施抓緊清理、清收,限時完成清產核資賬銷案存工作,減少和挽回資產損失。盤活存量資產,充分實現實物再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不良資產的價值和作用。(5)對自身閑置的資產或對外投資形成的低效益資產,企業應制定相應措施進行剝離,能利用的利用,不能利用的可進行出售和資產置換,調整資產結構,減少損失浪費,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
關鍵詞:財務會計;提升判斷能力
一、提高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必要性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推進,各行業都面臨著企業轉型和改革,為了更好的順應市場競爭,企業紛紛完善管理機制,改進管理措施。財務部門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部門,其職能已經逐漸由單純的數據統計核算轉變為管理核算并行,這種情況下,決定了財務會計人員不僅要做好相關的數據信息處理工作,還要根據所得的企業發展信息,以及市場最新動態,對企業的生產和發展狀況進行一定的判斷,從而為經營決策提供參考。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財會工作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其必要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財務會計部門的工作對象的特殊性
企業的財務會計部門作為企業信息的重要傳遞載體,在工作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大量的企業生產經營信息。對這些數據進行匯總和綜合是財務部門的主要工作任務,在核算和報表繪制的過程中,財會工作人員可以依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較為直接和深刻的了解企業目前的經營管理狀況。這種優勢使得財會工作人員可以對市場信息和企業決策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從而給企業管理人員提供可靠的參考意見和備選方案。所以,基于財會部門的這種工作對象決定的優勢,企業要善加利用,不斷提高財會人員的專業素養,使其具備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可以從大量的企業信息中甄別有效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合理參考意見。
(二)激烈的行業競爭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各行各業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二十一世紀后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在市場競爭中,誰首先掌握了準確的信息,誰就在競爭中占有了先機。所以,各個企業也都加大對于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的投入力度,希望能夠通過對信息的合理利用,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因此,企業在加強信息管理的同時,也對信息的直接接觸人員,即財會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們能夠在信息處理的過程中,有效的過濾和排除無用信息,篩選出對企業發展和行業發展趨勢有著重要影響的信息。這種情況下,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和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也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我國企業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現狀
(一)我國財務人員的職業能力構成
近些年,我國財務工作人員的準入制度還是比較嚴格的,考核機制也相對完善,所以我國的企業會計一般都具有國家頒發的從業資格證書,并且對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就我國目前企業中的財務人員的總體職業素養來看,并沒有很強的職業判斷能力。主要表現為企業財務人員的工作重點仍然以會計核算任務為主,相關的會計職業技能非常熟練和完善,但是與此相對應的職業判斷能力就顯得比較薄弱。而隨著高新技術在財務工作中的應用,傳統、繁復的數據整理與核算工作,已經大部分由計算機系統完成,財務會計從繁重的手工勞作中解放出來,擁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相關的管理工作。這種情況下,如果財務人員不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判斷能力,將會使會計管理工作舉步維艱。
(二)導致我國財務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缺失的原因
我國企業財會人員的能力構成不協調,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職業判斷能力的缺失,即財務人員在工作中不能根據會計系統中的各種類目和相關資訊,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參考意見和信息。更有一些財務工作人員利用工作之便,為企業提供一些錯誤的判斷信息,嚴重的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筆者經過認真的分析,總結出了以下兩種影響我國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正常發揮和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夠起到一些啟發和借鑒意義。
首先,主觀因素。雖然隨著會計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會計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在不斷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企業的會計從業人員并不具有相應的從業資質。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在企業發展之初,任用了一些沒有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財務人員,并且隨著企業的發展,這些財會人員已經流入了企業財務管理部門的管理層,導致了整個財會部門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上的落后,也就無法順應財務部門的轉型以及加強對從業人員的職業判讀能力的培養;同時,由于一些企業并不重視對財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其不能及時的更新知識結構,導致了職業判斷能力的缺失;由于財務工作人員自身的認知偏差導致的對職業判斷能力的認識不當,使其沒有正確地發揮和運用自身的職業判斷能力等等。以上便是筆者從企業和財務工作人員自身總結出的導致我國財會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缺失的因素。
其次,客觀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種市場信息充斥在企業的運行和發展過程中。然而由于經濟運行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導致了這些信息本身就具備很強的不確定性。這種經濟運行規律和實物發展規律影響下的信息不確定性,是無法通過任何形式和手段予以避免的。所以,對于出現這些信息不確定性導致的財會人員的職業判斷失誤,企業和財會人員只能盡力避免,而無法消除。此外,由于我國實行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以不是完全的放任市場對經濟活動進行操控,還要通過一定的宏觀調控政策對社會的整體經濟運行以及行業發展趨勢進行相關調整。所以,這些政策和規范的制定和更改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財會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的發揮。以上便是筆者總結的影響企業財會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客觀因素。三、提升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力的方法
(一)企業應當加強財務部門的相關管理機制的建設
企業應該建立和制定一個約束工作人員工作行為的管理機制,不僅可以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也能夠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效率。而對于財務部門來說,應該根據其重要性,有針對性的加強內部管理。這種約束和管理機制所要達到的基本目的和效果是:首先,使財務工作人員的各項工作有據可依,即在財會人員的各項工作活動中都必須遵循一定的操作規范和原則,否則其所做出的工作將被視為無效。這樣不僅可以加強財務人員對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的認識,也可以使其自己遵守職業規范進行作業。如果配合相應的監理機制,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即在財會工作的各個環節,委任專門的監理部門和人員對其工作行為和工作成果進行監督檢查,可以起到更好的敦促和監督作用,也可以使內部管理機制的落實更加完善。其次,企業管理部門應該通過認真的研究分析,及時發現內部管理環節中的薄弱點,并制定措施予以強化和改正,尤其是對于會計部門的審查和監管工作。
(二)財會人員應該正確認識和使用職業判斷
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是財會人員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對會計系統內所涉及到的各種類目以及信息作出的評價和評估。從形式上講,會計職業判斷的結果是一種財會人員的主觀意識,但是其產生的過程并不是自由隨意的,而是要收到一定的條件約束的。最基本的約束條件就是行業會計準則和會計信息職業判斷框架。遵循行業會計準則,就是指財會人員在職業判斷的過程中,應該始終從會計工作人員的角度出發來闡述和評估所得會計信息,而不能做出超越會計職業范疇外的判斷;遵循職業判斷的基本框架,指的是財會人員在發揮職業判斷能力的過程中,要始終秉承相關的信息和數據的基本判斷程序和步驟,不得隨意做出假設,或者依照不被認可的計算以及統計方式進行數據處理和判斷。總之,會計的職業判斷同會計審核工作相比,雖然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主觀性,但是也并非隨意進行的。要求會計工作人員在一定的操作規范和準則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現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而不是對信息中所表達的數據進行片面武斷的認定。
(三)善于正確運用會計職業判斷的方法和程序
作為財會工作人員,對于不同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判斷時,要面對形態各異、難易程度不同的會計系統情況。所以,在職業判斷的過程中,所采取的具體方法也會有所差異,但是這并不代表會計職業判斷的方法和程序的選擇是絕對自由和靈活的。雖然每一項職業判斷工作的具體對象和表現形式不同,且具體的方法也會有所差異,但其判斷過程都應遵循一些共同的步驟和程序,并且不同的方法和程序會對應不同的會計系統情況。這是由于會計職業判斷的準則決定的,所以,企業的財會工作人員要熟練掌握各種職業判斷方法,并在工作中嚴格的予以執行,實踐證明,運用合理的職業判斷方法和程序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了方法原則,就是掌握了問題的精髓。只有掌握良好的方法,并依據程序辦事,才能較好地發現、解決需要會計職業判斷處理的問題。
(四)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確立明確的學習目的
作為一個優秀的會計人員,除了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政治素養外,還必須善于實踐,因為會計職業判斷工作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會計工作人員的實踐經驗的豐富程度。另外,在實踐中要注重經驗的積累,對于實踐中的會計處理,要學會分析、判斷、綜合、總結,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通過不斷地積累,取得豐富的經驗。同時,由于經濟運行和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得企業的成長一日千里,會計工作人員如果不能實時的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必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信息更新中被淘汰,其職業判斷能力也將不進則退。所以,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端正學習態度,積極的參加各種職業知識和技能培訓,不僅可以豐富會計工作人員的工作和生活,還能夠使其保持先進性和前瞻性。
四、如何避免提高會計職業判斷力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一)避免企業管理層的干預導致職業判斷喪失客觀性
企業管理層對會計人員的干預,導致會計人員缺乏獨立性,這是致使會計信息失真的客觀原因。再次,由于會計人員處于利益多元化主體的中心,無法真正歸屬任何一方,這是致使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觀原因。
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在堅持獨立性原則的基礎下,必須兼顧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客觀、公正地處理各方面的經濟利益。同時,還要加強與其他專業人員的溝通,協同完成企業目標。
(二)避免會計職業判斷中的各項違法違規操作
符合國家的法律規定是正確運用和提高職業判斷能力的先決條件。它要求會計人員在法律法規或準則允許的范圍內,必須嚴格遵守各項法律法規進行判斷。在法律法規或準則沒有規定的,應選擇符合一般會計原則的會計處理方法,并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這就要求會計人員要熟練掌握國際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準則以及我國當前相關的法律法規,綜合運用確認和計量的各項會計原則,作出準確無誤、客觀公允的職業判斷。
(三)避免會計職業判斷行為脫離基本框架體系和程序
要求職業判斷的依據或方法應有一定的穩定性,對于一些在不同時間出現的、具有相同性質的經濟業務,無論同一個會計人員或不同的會計人員都應該運用相同的判斷方法。對于法律法規或準則沒有規定的,在選擇會計處理方法時,也應遵循一致性原則,避免會計人員無法判斷,或因濫用會計原則引起的判斷偏差,或因沒有合理運用會計原則引起的判斷失誤。
此外,會計人員還必須對每一次判斷都有充足的依據為基礎,以免造成判斷偏差。在出現多個備選方案時,應按照謹慎原則,對備選方案進行分析比較,通過確定判斷對象與判斷標準相符合的程度和衡量判斷對象各自的優劣,從中選擇出最優的方案。
五、總結
新準則體系賦予會計人員的靈活性很大,這就需要進一步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只有財會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才能在業務中自如應對各種復雜的經濟關系。也只有財會人員職業判斷運用得當,才能發揮其核算、監督和服務的職能,為利益相關方提供相關可靠的備選方案。為了維護國家的財經紀律,貫徹實施會計改革,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國際性的交流合作,必須堅持不懈的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
參考文獻:
1.田亮,李素其.會計人員如何在新準則下提升會計職業判斷力[J].會計之友,2008(14).
3.黃麗瓊.論會計職業判斷在新會計準則中的應用與提高措施[J].中國經貿,2009(24).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會計傳統的手工記賬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影響與沖擊,由于電算化會計與手工會計無論是在會計基礎,還是在會計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別,使得財務管理工作由記賬型向管理型轉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農村會計電算化工作也已初具規模,然而農村財務管理問題一直是影響農村穩定的焦點和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難點。
一、會計電算化對農村財務管理的影響
1.有效消除村級財務管理混亂問題,提高了農村財務公開的透明度、可信度
會計電算化是解決農村財務管理問題的一種模式,農村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從整體層面上看是農村會計管理水平落后,農村財務管理混亂的狀況比較普遍。實行會計電算化后,會計數據的輸入、處理和輸出必須符合有關財務管理制度規定和操作規范,使整個會計核算過程受到有效監控,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手工操作中的不規范、不統一、錯賬和假賬等村級財務管理混亂問題。同時對村干部在職期間的一切經濟行為進行全程控制,離任審計等,即可隨時監督控制村干部不按政策規定亂支、亂花、亂送等違法違紀行為。當前部分農村財務管理混亂、透明度不夠,公開程序、內容不規范,是造成部分農民上訪、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主要原因。以往采用手工記賬的方法,難免會產生一些易出錯的弊端,實行計算機管理,提高了工作透明度,出納賬、會計賬都在網上進行賬務核算,增加了群眾參與管理透明度。所發生的經濟業務,自動生成各村財務公開榜,經加蓋鎮審計專用章后,到各村進行公布,有利于提高財務管理效率,規范村級財務管理,保持農村社會穩定。
2.保證各項村級財務制度落實,提高村級會計工作效率
實行會計電算化后,由于是計算機自動記賬、轉賬,生成報表,減輕了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從已經運行會計電算化的鄉鎮來看,平均每名會計能管理10個村左右的賬務,減少了村級會計人數,減輕了農民負擔。此外,利用計算機運行速度快,共享程度高以及可以通過聯網實現財務數據傳輸等特點,大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傳遞速度和共享程度,有利于上級及時掌握農村的財務狀況,加強了上級有關部門對村級財務的監督和控制。
3.對集體資產進行有效監控,防止集體資產流失
微機管理系統設置了自動提示功能,能夠及時提醒應收款的項目、時間和數額,提示及時催收,對各項集體資產的增減變動情況一目了然,使集體資產管理體系得到更有效地管理和監督,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4.會計電算化與農村財務管理相互促進、互為聯系
會計電算化把計算機引入到財務管理的工作中來,把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從紛繁復雜的手工記賬、算賬和報賬中解放出來,不僅縮短了財務處理時間,提高了會計工作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財務管理的質量,實現了會計工作的“無紙化”。與此同時,在財務部門配備了與會計電算化相適應的計算機和網絡設備,這些設備客觀上為實現財務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會計電算化的發展使廣大財務人員樹立了會計電算化的觀念,培養出一批批既精通財務管理理論又熟悉計算機知識的復合型財務人才,而且會計電算化的發展大大促進了財務管理軟件的成長,在社會上初步形成了一支會計電算化軟件開發的隊伍,并培育了一些知名軟件開發企業。為農村財務管理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軟件基礎。因此,在建設會計電算化的同時客觀上為發展農村財務管理奠定了良好的軟硬件基礎,為此會計電算化與農村財務管理的融合使兩者相互促進、互為聯系。
二、會計電算化在農村財務管理應用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目前,全國96%的村實行了財務公開,其中比較規范的村達到了60%以上,有30多萬個村實行了村會計委托,財務管理電算化工作快速推進,已經有9457個鄉鎮實現了財務管理電算化,涉及17萬個村,效果良好。但對于全國600萬個村來說比例仍然非常小,很多地方的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相對落后,仍停留在傳統的手工記賬、算盤計算的原始階段,遠遠不能滿足當前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的需要,會計電算化在農村財務管理中的應用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思想認識不到位
許多農村領導干部往往認為會計電算化只是會計核算工具的改變,其實就是用電腦來代替人工記賬、做報表、沒有其他的作用,未看到其對會計職能和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流程的深刻影響,因此對會計電算化工作一味求簡。更有甚者,認為目前農村所處的環境并不缺乏勞動力,因而也就無須另外花錢去購置硬件和軟件。還有部分農村領導干部僅把會計電算化認為是農村財務管理現代化的標志,當作樹立形象的一種手段,而對實施會計電算化后帶來的深刻影響,他們往往是不了解或不重視,因此并沒有真正使會計電算化在農村財務管理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農村會計人員業務素質較低,難以勝任會計電算化工作
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村會計工作相對比較落后,與城鎮會計人員相比,農村會計人員學歷偏低、年齡偏大、專業素質不高、信息不靈,培訓和進修機會很少,現有的會計人員普遍缺乏應有的計算機知識和應用技能,嚴重影響了農村會計電算化的順利發展。此外自配備電腦后,各鄉鎮依據相關財務軟件進行賬務處理,脫離了手工賬,但由于財務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賬務系統管理混亂。
3.缺乏有針對性的財務會計軟件
由于利潤可觀,商品化會計核算軟件近幾年得到了較快發展,推動了會計電算化的發展,然而面對農村會計工作開發的會計軟件卻寥寥無幾,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套完全適合農村財務工作的軟件。有許多會計人員是靠師傅帶徒弟這樣培養出來的,他們往往對會計專業中的一些術語感到費解,以會計科目為例,在農村企業中,企業擁有的資產往往不是常見的廠房、機器設備等,而是以土地、山林、水庫、池塘等這些資源。而現行會計軟件難以滿足需要且不規范,無法保證會計數據處理的相對穩定性,這也使會計電算化在農村的推行受到限制。
4.基礎工作薄弱、資金不足
農村會計基礎工作差,從會計賬簿的登記到賬簿的裝訂以及會計檔案的保管,與規范相比多數做得都存在差距,并且會計人員對新會計制度的規定要求還存在理解上的出入,這給會計電算化的推行形成很大的障礙。同時實行電算化要進行計算機硬件配備、購買軟件和有關的輔助設備(如不間斷電源系統),操作人員培訓和耗材,這些方面都需要資金的投入,合計起來少則一萬元,多則十幾萬元,對農村企業來說,這不是一筆小數目,他們往往一時難以承受。
三、推進會計電算化在農村財務管理中應用的建議
1.政府要正確引導,加強宣傳、提高對會計電算化的認識
政府的正確引導是推進農村會計電算化發展的直接動力。農村工作的領導者要自覺充分認識會計電算化的重要性,大力支持會計電算化的實施和運作,各級管理部門可以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等新聞媒介加強對農村會計電算化意義的宣傳,重點宣傳會計電算化在規范會計核算、提高會計人員業務素質、提高財務公開質量、提供準確、及時會計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各級管理部門認識到電算化對農村經營管理的深遠影響,并在資金、人員配備等方面給予支持,使有關部門增強責任感,使軟硬件廠商認識到無限商機,主動加入,使廣大使用者了解其意義,熱情投入這項工作,從而為加快村組織會計電算化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2.切實加強農村財會人員會計電算化培訓
會計電算化需要既懂得會計知識,又掌握計算機知識和應用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這種“復合型”人才是實施會計電算化的一個必要條件。就農村而言,完全符合上述條件的人員還比較少,因此加大培訓力度,全面提高人員素質是當務之急。各級管理部門,要加強調研,從實際出發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培訓方式可以多種多樣,離崗培訓和在崗培訓都可以,同時要加強培訓內容的理論深度和廣度,使培訓對象對會計電算化有比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此外,還要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各會計崗位的人員進行各種類型的操作培訓,提高計算機應用水平,降低會計電算化系統的故障率;最后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次不間斷培訓。
3.有針對性地開發農村會計軟件
會計軟件是否合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會計電算化在農村財務管理中的應用能否順利進行。農村的會計核算業務相對簡單。一般沒有工資核算的要求,固定資產的數量與種類與也大大減少,但農村一般都有土地、山林、魚塘等承包業務,農村會計人員對會計專業術語較少使用,因而普通會計軟件的操作界面對于他們來說可能會比較費解,因而建議能開發一些圖文并茂、形象直觀、易于操作的會計軟件供他們使用,加強會計軟件的輸入控制功能,防止不合要求的數據進入計算機會計系統。另外在推行農村會計電算化軟件時,最好先在條件較好的鄉鎮試行一段時間,然后再推廣使用,以點帶面,全面普及。同時要與軟件商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這樣,在運行過程中,當設備或軟件出現問題,或是單位對軟件提出新要求時,能得到相關的人員指導和技術支持。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供資金支持
實行農村會計電算化離不開必要的軟件、硬件設備,各級政府在可能的情況下,應加大對農經站的資金投入,幫助購買會計電算化設備、財務軟件,并對人員進行培訓。在推進農村會計電算化時,應該從實際出發,重視農村會計電算化的實用性,減少技術性,充分發揮計算機在會計工作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會計集中核算是融會計服務和管理監督為一體的新型會計管理模式,其基本職能是:在納入集中核算單位的資金所有權、資金使用權和財務自不變的情況下,由會計核算中心各單位行使資金結算、會計核算職能,同時又行使其資金的監督職能。會計核算中心對各單位的財務收支采取“集中管理,分戶核算”的辦法。納入集中核算單位的各項資金收支由核算中心嚴格按規定的標準和相應的科目進行核算,實行預算內外資金統管。實行集中核算后,有效地防止了資金相互擠占、挪用現象,加強了對核算單位日常的財務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由于會計集中核算是對單位會計機構及人員管理體制、會計職能和部門之間利益的重大調整,如果不注意理順關系,完善配套措施,會導致會計集中核算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給核算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帶來一些新問題。因此,如何加強和完善單位財務管理,對做好會計集中核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核算單位財務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1.會計集中核算與單位財務管理脫節
一是會計核算職能從單位轉至會計核算中心后,由于雙方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協作機制,導致認識上的錯位。或有被核算單位領導對本單位財務支出接受中心的制約和監督,產生抵觸情緒,有意放松或放棄財務管理。甚至想方設法規避會計監督,導致被核算單位與會計核算中心停留于簡單的“報賬與審核”關系,造成雙方財務管理上的脫節;二是中心記賬和單位的經濟業務活動在時空上相脫離,中心核算會計承擔了多套帳務,業務量大,任務繁重,不可能做到對每一筆會計事項都進行嚴格審查,基本上都是按照單位報賬會計填寫的收支報賬匯總單的內容入賬,容易造成單位的收入、支出、資產、往來等不實情況;三是現行的行政事業單位有些財務開支標準從市場要求來看,已遠遠背離市場供應價格,在執行中缺乏可行性,不能調動單位開展業務活動的積極性,不利于單位的財務管理。這種會計核算與管理職能相互分離的狀況,勢必會導致單位管理弱化的問題更加突出,如果不妥善解決,必將造成更大的財務管理漏洞。
2.單位資金使用效益低
實行集中核算后,有的單位認為各項收支已由會計核算中心審核把關,大可不必再實施內部監督檢查。由于對單位資金支出疏于管理,導致單位的資金使用效率低,具體表現為:一是單位資金濫支亂用,資金支出隨意性大,招待費、會議費、車輛維修費、燃油費、對人員的補貼等彈性支出呈非正常性增長,而且所占資金支出的比重較大,不僅加大單位的支出,甚至還造成資金的損失浪費;二是往來款項長期掛賬,而且余額偏大,大量資金長期體外循環,不僅嚴重影響資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容易形成呆賬、濫帳,最終導致資金沉淀,國有資產流失。
3.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主要表現在:一是單位負責人對支出審批把關不嚴,一些明顯不符合財務制度規定的支出憑證仍能通過審批。沒有對單位內部容易發生、虛假冒領等行為的薄弱環節進行有效的監控;二是單位財產管理混亂,實行集中核算后,單位仍負責財產物資管理,按規定應健全財產管理制度,建立相應的實物保管登記卡(或備查記錄),并及時與會計核算中心對帳,保證帳實相符;但在實際工作中,絕大部分單位沒有按規定建立相應的財產管理制度,更沒有設置專門的實物保管登記卡(或備查記錄),財產的增減變動沒有真實完整地反映在賬冊上,造成了單位財產管理的漏洞;三是內部監管執行弱化,有些往來業務發生較多的單位由于各種原因,對個別往來帳發生的時間和內容含糊不清,單位財務制度形同虛設,財務風險進一步加大。
4.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缺位
實行集中核算之前,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主要由單位會計、出納具體組織實施,集中核算后單位的會計人員減少了,財務管理的銜接和研究制定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卻沒有及時處理好。而單位報賬會計的工作局限于辦理本單位的日常的收入解繳、支出報賬、備用金的管理等一般事物性的工作,有的還兼顧單位的其他工作。待遇地位的不予肯定,影響了報賬會計的工作積極性的充分發揮,導致單位財務的預算、計劃、分析、控制、監督等重要管理職能沒有做到專人、專職、專管,造成了財務管理工作的“空檔”和“缺位”,影響了單位經濟業務活動健康有序進行。
二、加強和完善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建議
1.完善協作機制,整合單位財務管理職能
核算單位與會計中心要切實加強橫向交流聯系,建立互補、互促、互動的分工協作機制,切實解決會計中心與單位財務管理脫節的問題。核算單位要主動接受會計監督,認真聽取有關意見,及時進行溝通,使中心會計人員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單位的經濟活動情況,從而對單位的各項支出進行更為有效的核算、監督和管理。
會計中心要加強與各單位的協調溝通,切實為各單位提供優質、高效、熱情的會計服務,充分發揮好核算、監督、服務的職能作用,積極支持和參與單位的財務管理資金籌集、正確執行批復的部門預算以及財產物資管理、財務管理辦法、業務計劃的制定,當好領導的參謀和助手,立足于加強單位財務管理,切實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是完善會計信息反饋制度,拓寬信息傳遞渠道,及時、全面、準確地將預算執行等會計信息反饋給單位領導,協助單位領導加強對資金收支的事前控制,防止資金的損失浪費;二是實行單位財務風險預警制度,切實加強對單位資金運行過程的控制和風險預警,使單位領導及時調整資金使用計劃,把單位的財務風險降到最低,確保資金的安全高效運行;三是實行單位財務狀況評價報告制度,要定期對單位資金運行情況、存在的問題或應予重視的會計事項以及財務制度執行情況進行分析評價,為單位領導提供決策依據,促進搞好單位財務管理工作;四要積極指導和幫助單位建立或完善相應的財務管理制度,加強單位財務管理的基礎工作;五是上級部門要制定一系列可行的單位支出定額或開支標準,將其剛性與彈性有效的結合起來,在厲行節約的同時,確保單位工作及業務的正常開展和運轉。總之,會計核算中心應是各核算單位會計核算的承擔者,財務狀況的管理者,資金運行的監控者,財務關系的協調者,即融核算、管理、監控、協調于一身,為此會計核算中心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職能,為核算單位領導的正確決策提供依據。
2.加強預算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一是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合理性,將全部收入、支出列到具體項目,切實解決單位資金濫支亂用的問題,為單位財務管理提供有力保證;二要嚴格執行政府采購制度,切實加強對單位政府采購支出的事前審核控制,防止單位盲目采購、重復采購和違規采購,防單位自行采購過程中的行為,嚴格依法實施采購,不斷規范單位的政府采購支出;三是核算單位要對往來款項全面清理,對屬于呆賬的及時核銷,對屬于能夠收回或支付的,中心應發揮預警作用,及時提醒單位組織清收或支付,切實解決單位資金體外循環的問題,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3.完善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財會專業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1.畢業論文選題太大
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為目標,畢業論文要求與實踐緊密結合,抓住具體行業、企業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要求題目大小適中。然而,大部分學生在命制或者選擇畢業論文題目時,選擇了較大的論文題目,有的更大,完全超出了本科生研究的范疇。
2.畢業論文抄襲現象嚴重
畢業論文寫作是可以適當參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查閱、掌握資料以后進行寫作,要對別人的成果進行吸收和運用。但我們大部分同學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數據庫中下載一些論文,直接整段、整篇地復制粘貼,造成了大量的剽竊問題。
3.畢業論文結構混亂、邏輯較差
很多學生的畢業論文結構混亂、思路不清、缺乏邏輯,對問題的內涵、外延區分不清,各章節之間的關系混亂。有的論文,指導老師給出了指導意見,學生沒有修改或者不會修改,好像除了抄襲什么也做不了。
4.畢業論文沒有按照進度撰寫,最后集中提交
現在大部分學生選題后沒有按照進度與指導老師溝通,等到距離答辯幾天的時間才交上論文初稿,由于時間關系,指導老師給出修改意見也只能修改一次就參加答辯,論文不經過反復修改質量怎么能提高?
造成財會專業畢業論文質量低下的原因
1.學生的態度不端正
我們學校財會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利用課余時間經常在外面兼職、打工,賺錢補貼生活,這就造成了這些學生在認識上,對每門課程都是完成基本任務,即所謂的六十分萬歲。在完成畢業論文期間,大部分學生是在外面實習或者工作,撰寫畢業論文的時間很少,最后,大部分是復制粘貼,這種不積極、不端正的撰寫畢業論文的態度導致他們沒有花費多少精力、時間在畢業論文上,畢業論文的質量就不可能提高。
在財會專業學生中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沒有畢不了業的大學生”,這說明學校在對待學生畢業的問題上是很“寬”的,也就是說大學四年的學習,不會因為畢業論文導致學生不能畢業,這種體制造成了學生對畢業論文不重視,雖然學校也三令五申地強調畢業論文嚴格要求,但只有不到1%的學生沒有拿到學位證,這種空喊口號的做法助長了學生對待畢業論文的不正確態度。
3.財會專業的特殊性
財務管理和會計學專業是社會科學,我們學校的財會專業完全是文科性質,大部分學生對模型構建、數據分析掌握不夠,導致大部分學生的論文題目以簡單論述為主,即使有部分學生的論文有一些案例、調研,也是非常簡單的介紹,很少對論文有系統分析。大部分學生以會計問題、財務活動等為研究對象,又沒有創新和發現,出現了抄襲教材、列舉例題的現象。
4.指導老師任務重、報酬低、態度不積極
我們學校財會專業每位指導老師要指導十幾個學生的畢業論文,任務繁重,有時候不能及時地指導所有學生,加上有的學生也不積極,這就造成了論文修改次數少、質量低的情況。學校對指導論文只計工作量、不計報酬的做法也對指導老師的激勵不足,導致指導老師態度也不積極。學生、老師、學校各方面的問題交織在一起,最后就導致了畢業論文質量低下。
提高財會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的方法――末位淘汰制
1.末位淘汰制的實施過程
采用財會專業畢業論文末位淘汰制,要求學校對畢業論文的進度進行嚴格控制,尤其是對畢業論文答辯過程嚴格控制。我們學院目前是這樣操作的:在畢業論文定稿時,要求指導老師按照20%的淘汰率,淘汰他所指導的畢業論文,讓這些學生失去第一次答辯的機會,繼續修改畢業論文。指導老師提交的畢業論文匿名交給其他老師進行評閱,評閱老師按照20%的淘汰率,淘汰他所評閱的畢業論文。經過兩輪淘汰后,進入答辯環節。答辯委員會按照20%的淘汰率,淘汰該組最差的畢業論文。第一輪答辯完成,淘汰掉的畢業論文繼續修改,二次答辯前再次匿名評審,淘汰20%,二次答辯淘汰20%,最后所有淘汰的論文參加第三次答辯,第三次答辯不通過,則不能順利畢業。
2.末位淘汰制的作用
財會專業畢業論文末位淘汰制能夠在學生中形成競爭,沒有人愿意自己的論文是被淘汰的20%,而且經過幾輪淘汰,最終嚴格執行畢業論文影響學位的政策,這樣學生對待畢業論文的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決定一切,在幾屆畢業生答辯中實行末位淘汰制,會對學生形成一定的威懾,畢業論文的質量也將慢慢提升。
3.末位淘汰制的實施保障
畢業論文末位淘汰制的實施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需要學校對畢業論文的政策嚴格執行,在幾屆學生中形成慣例,必須對學生產生威懾。另外,實行畢業論文末位淘汰制無疑會加大指導教師的工作量,學校應該給予適當補償,提高教師指導的積極性。
另外,學校還應該購買畢業論文不端檢查系統,對每一個學生的畢業論文進行不端檢查,按照有關制度,重復率超過20%,直接淘汰沒有學位證,這樣也能減少或者杜絕剽竊現象。同時,學校要加大盲審力度,引入第三方評價,對畢業論文的質量提升也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