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7: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態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贛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屬典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山地面積超過30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77%,土壤為紅壤和紫色土,其中富含大量臍橙所需的微量元素和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是發展種植臍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據統計,2006年,贛南臍橙發展到91333hm2,產量63萬噸。建成無公害水果基地73333hm2、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臍橙)基地縣4個、臍橙出口基地5533hm2,年出口港、澳、東南亞、北美等地臍橙18萬噸,占贛南臍橙總產的近30%[1]。但在果業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為此,加強贛南臍橙生態基地建設,實現生產方式和形態的轉變,促進贛南臍橙生態果業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贛南以臍橙為主的果業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根據贛南臍橙生產現狀,分析了在發展生態果業中存在的問題,對進一步建設贛南臍橙生態果業基地提出優化措施。
1贛南臍橙栽培的生態問題
在臍橙基地建設中,贛南始終堅持生態化開發,注重農業生態保護,探索了一條被稱為贛南模式的“豬—沼—果”模式。在實際生產中,不規范的臍橙栽培技術和發展規劃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1果園建設水平低,水土流失嚴重
臍橙果園建設要嚴格執行標準,配套健全設施,尤其是果園梯田和排水灌溉設施要符合標準。但是實踐中果園建設與生態建設沒有完全同步,對生態保護工作做得不夠,沒有圍繞臍橙產業協同作戰搞好生態建設,造成果園建設與生態建設分家。雖然有的臍橙園修建了梯田,但是修建技術不規范。如一部分果園選址不科學,選在坡度25°以上的坡地、低洼地、平地;臍橙園四周沒有開好防洪溝、排洪溝,每條梯田、梯帶也沒有背溝或竹節溝,不利于排水和降低果園水位;果園灌溉條件差,電不通,路不暢等,果園規劃和建設的弊端直接帶來水土流失,造成果園生態潛在的破壞。
1.2防護林建設滯后,降低了風沙危害
防護林的目的是減少風沙,增強抗御干旱、干熱風、凍害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因此,應選擇適應當地種植條件、速長高大、長壽、經濟價值高、主根發達、水平根少、與臍橙無共同病蟲的樹種。但據調查,贛南80%的臍橙果園沒有建設防護林,部分果園雖建有防護林,但是建設水平低,布局不合理,防護效果差;樹種選用不合適,如馬甲子、刺合歡等樹種矮小,防護范圍小;防護林距離臍橙果園太近,容易串根,造成爭水、爭肥、爭陽光等。
1.3“豬—沼—果”模式需要加大推廣力度和完善
“豬—沼—果(菜、魚等)”是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被稱作“贛南模式”。推進這種模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有機質含量,提高農作物產量,但沼氣液、沼氣池利用技術方法需要完善。
1.4無公害技術薄弱,存在危險性病蟲害的潛在威脅
果品安全是影響贛南臍橙聲譽的關鍵。盡管贛南無公害生產技術推廣工作已經提上日程,但是,工作力度不大,效果較差。因此,至今贛南臍橙加工業示范基地沒有被列入國家柑桔非疫區建設項目區。隨著臍橙規模化發展,病蟲害增多、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等加重,土壤污染,土壤結構破壞,果實品質下降,給臍橙產業帶來嚴重影響,破壞了臍橙生態系統平衡。
2建設臍橙生態果園的發展措施
2.1抓好果園基地建設
遵循區域比較優勢原則,在無公害臍橙基地規劃合理布局的基礎上,發展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鎮,并向產業經濟帶、專業經濟區延伸。在基地規模擴張的同時,注重增強基地的科技含量,提高質量。在臍橙園規劃建設上,更應強調生態果園建設的重要性。
2.2加強臍橙生態果園技術研究與應用工作
一是增加與贛南無公害臍橙生產有關的科研投入,加強常規技術研究,主要包括開發贛南臍橙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農藥殘留快速測定設備、有機農藥肥料生產、臍橙保鮮防腐技術與設備。二是生態建設與果業建設相結合。要達到高標準建園,果園必須統一規劃、集中連片,做到山、水、園、林、路綜合配套,堅持先規劃后開發原則,嚴格按照“三大一簍”(大穴、大肥、大苗和營養袋假植)與“三保一防”(保水、保肥、保土、防護林)標準和要求施工操作,防止水土流失。
2.3嚴格執行贛南臍橙質量標準
2006年《贛南臍橙》國家標準(GB/T20355-2006)成為我國首個臍橙國家標準。要按照標準要求,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約束生產經營者種植加工行為,最大限度地通過促進生物循環,合理配置和節約資源,減少經濟行為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以提高贛南臍橙產量和品質,維護和改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2.4狠抓贛南臍橙無公害生產的關鍵技術
根據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要求,無公害產品生產應具備下列條件:①產地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并且必須經農業部農墾環境檢測中心審定;②原料作物的生產過程及生產操作過程須符合無公害標準,并接受監督;③產品的生產、加工及包裝貯運須符合衛生標準,最終產品須經國家檢測。
2.4.1選擇良好的生態環境建園。為防止大氣、水、土壤受廢氣、廢水、廢渣及一些天然有害物質污染,宜在遠離城區、工業區,離交通要道的直距離在500m以上的地方建園。
2.4.2強調重施有機肥和有益復合菌肥(如EMCM等)。提倡種草、覆草、埋草,合理配備化肥用量和比例。采用無污染水源灌溉,應用滴灌、噴灌、溝灌等方式合理供水。
2.4.3推廣套袋栽培。最好全園全樹皆套,這是在生物防治體系難以建立和生物農藥效果不佳情況下,無公害水果生產最有效的手段。
2.4.4防治病蟲上全面實行病蟲害綜合防治(IP計劃)。以農業措施、人工防治、利用天敵和增樹體抗性為主,盡量使用無毒害的植物源、礦物及生物農藥和農藥增效劑。減少噴藥次數,做到不用含重金屬的農藥、劇毒農藥、高殘留農藥和殺性農藥。
2.4.5在包裝、貯藏保鮮、運輸過程中嚴防果品污染。牢固樹立環保意識,積極采用國內外先進保鮮技術,采取合理的采后處理方式。按市場需求進行嚴格的分級、清洗、消毒、打蠟、包裝和貯運,防止果品的采后污染。
2.4.6改善農產品的經營方式,大力開展贛南臍橙的綠色營銷。對取得綠色證書的進行注冊,掛牌銷售,優質優價,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2.5繼續堅持和完善“豬—沼—果”模式
“豬—沼—果”模式的工程建設,是指“戶建1個沼氣池,人均出欄2頭豬,人均種好667m2果”,就是把養殖業(豬)、農村能源建設(沼)、種植業(果)以沼氣為紐帶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生態規律,形成物質、能量的生物循環鏈,帶動生豬和果業的發展。具體地說,就是豬糞下池發酵產氣,供農戶照明、做飯,沼渣用來肥果、喂豬等[2]。實踐證明:這種豬、沼、果復合型生態果園,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運行能遵循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規律,生態上自我維持,經濟上有生命力,環境上無污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做到了生態、經濟、社會三效益的統一。在今后臍橙生態果園建設中,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已建臍橙果園的80%以上、新建果園的100%,推廣應用”豬—沼—果”模式,并且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為果業生態發展更好地提供技術保障。
首先,環保行政部門存在重疊、交叉設置的問題。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機構改革不徹底而遺留的負面效應。由于我國的環境管理體制是從各部門分工管理逐步變為統一監督管理和分工負責相結合的管理體制的,而在這種改革過程中一般只注意對新機構的授權,而沒有顧及或沒來得及對原有機構及其相關職能的撤銷或合并,于是就發生了某些管理機構相重疊的現象。另外,在權力配置方面出現了權限設置混亂的現象。我國目前環境立法中關于部門之間職責范圍的規定是很不清晰的,尤其是關于部門之間如何開展協作的規定更是語焉不詳,使得行政自由裁量空間過大。而行政主體出于本部門利益的不正當考慮,對于法律規定不是很明確的地方,不同部門對有利可圖的事務競相主張管轄權,而對于不利的事物則主張沒有管轄權,當缺乏上級權威部門進行協調的時候,執法部門之間往往出現相互扯皮、互相推諉的現象,嚴重影響法律的執行。[2]
(二)環保執法員數量不足、素質不高
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在進行環保執法時肯定需要大量的環保執法人員,然而在我國西部某些省份的環保執法人員是嚴重缺少的。根據調查研究,四川省環境監察總隊有30多個人,而實際卻需要120到150人,缺口很大,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四川省竟然還有16個縣仍沒有環保局。在我國西部不僅面臨著執法人員的嚴重不夠,而且環保執法人員的整體素質也是不容樂觀的。例如,據調查了解到,在陜西省環保局法規處的5個工作人員中沒有一個是法律專業畢業的或者是曾經進修學習過法律知識。
(三)環保部門在財政上對政府的嚴重依賴
根據我國現有的財政體制,我國基層環保部門的工資和福利都是由各地政府提供的,總體看來,基層環保部門的經費長期以來一直呈現出一種較為緊張的狀態。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一批批高污染企業紛紛被默許誕生,因為這些企業一般都是本地的納稅大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的保護,雖然這些污染企業是環保執法部門的執法對象,但是因為基層環保部門在財政上嚴重依賴當地政府,其自身地位不獨立,所以環保部門在執法時也不得不看本地政府的臉色行事了。由于政府依賴企業,環保部門依賴政府,所以試想一下,在西部經濟整體水平發展不足的情況下,要以減少政府財政收入、對自身投入的經費為代價,要求環保部門去嚴格執法消除一切污染現象,著實是有些難度。
(四)環保行政管理機構職權運行方面的問題
我國的環境管理體制是一種橫向的各部門并立的所謂“統一管理與分部門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但由于諸多原因,我國環保行政管理體制沒有實現統一監督管理的局面,分部門管理職權重疊交叉,管理部門錯位等多種弊端而嚴重影響環境法律的有效實施的情況,但另一方面,我國又缺乏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即沒有設置對這些部門沖突與矛盾進行有效協調的權威性部門或機構。雖然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一些協調的經驗,但是卻也不夠成熟更沒有得到推廣。[4](五)政府政績評價體系不合理目前我國西部很多地方政府的財政并不富裕,很多地方政府還在苦苦為走出“吃飯財政”、“工資財政”而努力奮斗。在這種大的環境與背景之下,GDP的增長遂成為了地方政府官員政績考核的主要依據。在面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時,如果嚴格貫徹執行環保計劃的各項指標,必然會關停大量企業,這顯然會影響到GDP的增長。理性的人會選擇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決策,官員也當然不會例外。地方官員一般在地方任職也就是幾年,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盡一切可能推進GDP的增長在短期內效果顯著,而環保計劃的實施見效時間較長、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且又在短時間內難以形成經濟效益。所以,地方官員使盡渾身解數發展GDP成為了必然,環保計劃的諸多指標未能如期完成也成為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二、完善我國西部農業生態環境修復行政管理機制的建議
解決上文指出的我國西部農業生態環境修復行政管理機制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科學設置環保行政管理機構,合理劃分行政機構管理權限
由于我國目前的環境管理體制是從各部門分工管理逐步變為統一監督管理和分工負責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在這種轉化過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因素導致了環保行政部門的重疊、交叉設置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設置環保行政管理機構時,能夠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與布局,在設立新機構時能及時對原機構撤銷或者合并。另外,由于我國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環保任務嚴重而環保執法人員卻嚴重不足,在這種背景下,可以考慮充分發揮基層自治組織的力量,加強村委會與居委會的建設,壯大我國西部地區環保執法力量。“九龍”治水最后卻也沒有把水的問題解決就是對行政管理機構之間職責不清、權限不明后果的生動體現,所以對環保行政管理機構的職能要進行科學的分工,并清晰其權限范圍就顯得特別的重要,在具體做法上,我們可以根據部門的性質來進行抉擇,因為不同性質的部門主要只能從事與其性質相適應的工作。另外也要講究效率以及考慮到公平、公正的原則。
(二)加強西部環保執法的隊伍建設,保障環保事業的執法力量
一項事業能夠合理有序的推進,不僅需要良好的制度,因為這是基礎,也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去踐行,因為這是關鍵。我國的環保事業也不例外,在進行我國西部農業生態環境修復這項偉大的事業當中,西部環保行政管理機構的廣大執法人員數量是否充足、素質的高低就是這項事業能否成功的關鍵之處。所以,首先應該增加環保行政人員編制,擴充環保執法隊伍,嚴格把關環保行政人員的產生方式,例如,在每年的環保公務員招考時,可以提高考生的報考條件,對報考人員的學歷和專業進行限制,這樣在一定層面上就可以保證被錄取人員的綜合能力與素質。不僅如此,還需要依法加強對環境行政執法人員的環境科學基礎教育、環境法律法規教育,現代管理科學和計算機技術教育等崗位業務培訓,以提高環境行政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
(三)建立獨立的財政體制,提高環保部門的權威性
在每年的政府報告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我國環境保護部門得到的經費基本上是最少的,這個問題幾乎每個省市都存在。所以目前我國環保財政不獨立,每年環境保護的經費短缺的問題就成為了制約我國政府環境保護職能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改革現行的體制,最根本的辦法是把地方政府從目前的“準企業”狀態還原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政府和福利政府,我們應借鑒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管理體制,把目前“分灶吃飯”、“自主創收”的財政體制,轉變成“先集中、后返還”、“收支兩條線”的體制。在環保這一塊,可以在提高財政預算的同時,能夠增加各種費用的返還比例,比如說,對于排污費的比例可以從20%增到30%。
(四)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保障行政管理機構職權的順利運行
西部農業生態環境修復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系統工程,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是保障行政管理機構職權的順利運行、確保建設項目順利實施以及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所以應該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建立跨部門、高規格的環境管理協調機構,這樣對環境保護事務的有效開展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對部門之間出現的沖突與矛盾也可以妥善的進行協調與解決。另外,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實行農業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目標責任制,定期檢查,并接受社會監督;各級環保部門建立與環境保護監督相配套的管理機制;建立綜合決策機制,提高地方政府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綜合決策能力,以減少開發項目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雖然承德的生態林業管理有了一定的管理規章制度,但在整體上還沒有發展成為一個完善的管理體系。承德地處于內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的過渡地區,各個地區的地形地貌有一定的差距,不利于在生態林業管理體系的規劃建設中的統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態林業管理體系上的漏洞。而管理體系上的漏洞必然會對生態林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承德的地理位置也具有其特殊性,承擔著京津重要水源區和防止風沙入侵首都的重要使命,這使得承德生態林業的管理工作更為復雜了。
1.2生態林業管理力度不強。
承德森林資源非常豐富,生態林業的范圍相對較大,因此管理工作的內容和開展也較為復雜。然而部分地區對生態林業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卻達不到生態林業實際情況的要求。管理工作不僅需要科學有效的規章制度,還需要得到充分重視和強有力的管理執行力。生態林業的實際效益以及長遠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與林業管理部門對生態林業的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相關。重視程度不夠易造成工作人員的管理工作出現疏松散亂的情況。相對而言,生態林業的管理工作得到充分重視的地區,其管理工作以及生態林業的發展成效就越顯著。
1.3對生態林業管理工作的發展規劃不夠長遠。
生態林業是一項具有可持續性、要用長遠發展眼光來看待的巨大的林業生態經濟體系,生態林業的管理工作也要與其可持續性發展相匹配,不能只注重當前利益而忽略了生態林業的長遠發展。有些偏遠地區在生態林業管理工作中,沒有充分認識到生態林業的長遠發展,其具有時段性的管理工作對生態林業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2對策建議
2.1加快完善管理體系,提高認識。
一個完善的管理體系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重要保證。承德豐富的森林資源以及復雜的生態環境決定了其生態林業管理工作更需要一個完善的管理體系,這就要求林業管理部門根據承德市的生態林業實際情況以及未來發展加快完善生態林業管理體系,為承德市的生態林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重要保障。上級領導及管理部門還要提高對生態林業的重視程度,發展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注重生態林業的發展對當地生態環境發展的影響。以可持續性發展的眼光認識生態林業管理工作,強化管理工作的執行力度。相關部門也要積極在生態林業的發展戰略和產品成果方面多進行研究和創新,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生態林業的經濟效益。
生態設計牽扯到對設計的整體考慮,對被設計系統中能量和材料的慎重使用。通過設計、努力減少這種使用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它與自然環境的結合)。牽扯到被設計系統中從原料到廢棄物的周期。
我們可以在一套包括建設環境和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框架里,構筑這些需要考慮的要素。這些相互作用類似一個開放系統的概念。基于以上要素,這些相互作用可被歸納為幾種基本類型:
被設計系統的外部相互依賴性(系統的外部或者環境關系);
被設計系統的內部相互依賴性(系統的內部關系);
能量和物質的內外交換(對系統輸入);
在一個設計的生態研究途徑中,我們必須同時考慮所有這幾方面因素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
二、關鍵的衡量標準
1.評估對建筑的需求:把使用者置于硬件之前考慮;評估提供內部環境系統保障的水平。在對設計進行投資之前,從生態敏感的角度,評估設計要點、項目依據和使用者要求。
2.評估建筑用地:地段規劃(例如建筑位置、凹凸輪廓、道路和鋪裝區域等)應該基于生態的土地使用方式。建筑要布置在地段內,對所處地方的生態系統產生最少的破壞和影響的部分。結合有當地特色的動植物種群,提高地段的生態價值。
評估風對當地的影響:減少風對步行者和周圍建筑影響。
檢驗對其他建筑的陰影遮擋;確定建筑在地段中的位置,要避免存在的對附近建筑和地段的遮擋。建筑的體形可以基于地段的日照包絡線,從而避免對附近的地段潛在的陰影遮擋。這一點影響到比鄰地段潛在的太陽能應用以及溫帶氣候地段的越冬情況。
檢驗室外噪音:通過設計,保證暴露的最近的居住建筑室外的噪音強度,低于一天中早晨7時至夜間11時中任何時段的背景噪聲水平不少于5分貝,并且不超過至夜間11時至次日早晨7時中任何時段的背景噪聲水平。
3.評估建筑的屬性:加入材料的完整再生周期和再生可能性因素,考慮在建設和維護過程中用到的材料里體現出的能量價值的作用。考慮地方性材料在建筑主要構件中的作用。
評估建筑物對環境的影響:檢驗建筑生成物中材料和能源流動帶來的環境影響。
評估自然資源消耗量和再生材料:具體安排材料來考慮自然資源枯竭(例如木材/來自可持續資源的木材產品)。適宜條件下破損材料的再利用。
評估危險材料:在任何可能的、無法獲得經濟的可供選擇方案的場合,避免具體使用已知的危險材料(如木材防腐劑)。
評估建筑施工的影響:建筑施工操作不應當導致地段內以及附近地段的生態系統破壞。一個"可持續"的設計的長期成功,也需要對施工、委托和建筑使用的控制予以格外的重視。
需要承包商寫進合同的環境操作包括:發展及實現一個該工程的環境方案;盡可能減少廢物;充分利用能量及其他資源,防止污染;盡可能利用再生或可再生材料或部件;盡量減少交通需求(包括運進/出材料);合理地處理不可避免的廢物,包括完全服務從有關法規。工程結束時清理現場。
評估外部景觀設計:通過地段規劃和景觀設計可以實現微觀氣候改善。四項主要因素影響人的舒適度:日光輻射、氣溫、空氣流動、溫度或降水。當這些要素的綜合效果不對人產生不適的壓力時,條件就達到了人的舒適范圍。室外氣候越接近這一范圍,創造室內氣候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少。景觀形式能夠對建筑的能量消耗起到有益的作用,因而減少費用,改善微觀氣候。景觀設計應當以改善建筑周圍空間的微觀氣候為目的,為使用這個空間的人們提供更舒適的環境。提供一個建筑與景觀結合的設計充實地段的特征。被設計的系統與景觀植物的結合,造成當地生態系統的發展和彈性。利用豎向景觀和植物降低周圍的氣溫。
4.評估建筑操作的影響:最大限度地被動式能量系統利用周圍能量的渠道:建筑體形、建筑朝向、立面設計、日光控制裝置、建筑外觀色彩、豎向景觀、自然通風,要設計能夠讓所有使用者理解并且實現控制的簡單的控制措施。
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更新資源(例如光電能源)。
減少由于消耗能量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控制二氧化碳生成少于50千克/年·平方米。
控制酸雨:鍋爐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應低于200毫克/千瓦小時。
避免由于CFCs,HCFCs和鹵素引起臭氧消耗:使用不含鹵素的無臭氧消耗制冷設備;結構與圍護部分用無臭氧消耗的隔離。
通過設計,實現可循環材料的儲存:適宜條件下,為隔離儲存供再利用的廢物和可循環的收集物,提供充分的空間。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風的被動系統。被動吸煙和潮濕:把占多數的空間設計為自然通風,禁止在室內吸煙;避免需要潮濕的植物;在非自然通風場所,慎重設計溫度系統;室內空氣質量應當在C25升/人(例如不經過再流通的完全新鮮空氣);利用自然通風裝置。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和人工照明的被動系統:通過照明,在辦公室提供高質量的視覺舒適。盡量擴大利用日光的工作面積,達到用于辦公的總面積的至少80%,達到英國制定的日光照明標準BS8206的第二部分。有輸出波動的所有燈具(例如熒光燈),都應當安裝高頻鎮流器;使用燈具隔柵或特制玻璃等。
檢驗熱舒適和過熱:盡量減少由于利于被動式設計因素來補充計劃中的自然通風和夜間制冷措施,而產生過熱不適風險。通過CIBSE一致的計算實現令人滿意的操作。
控制室內噪音:在辦公室和會議室所實現舒適的聲學環境。私人辦公室和小會議室――40分貝;大會議室――45分貝,建筑的聲音隔絕和降低噪聲與英國標準BS8233:1987一致。
檢查壽命周期內的能量消耗(例如能量轉換的有效性),盡量減少操作中的能量消耗,它本身正是在建筑能量使用中占最大份額。
評估水污染:減少地段內水流失,以從地表水流失方面,在源頭管理污染。促進水分吸收和返還地下水。
評估交通運輸能量:盡量減少地段內小轎車停車;制定政策鼓勵公共交通,不提倡使用小轎車。評估室內空氣質量:微粒過濾;
評估空氣質量/二氧化碳;裝修/保養;通過可開啟窗提供自然通風,保持CIBSE推薦的換氣率。避免空氣閉合流通;利用室內植物吸收VOCs。
設計內部水保存:以減少從干管到飲用水的需求量為設計目標。水循環計劃;雨水利用;廢水處理計劃:下水道沉積物利用;水效率管理措施;水泄露;景觀地區的澆灌系統應當利用;雨水應當被收集并循環(如用于衛生間沖水)。
減少或恢復廢棄材料和熱量:通過設計,恢復由建筑操作而產生的廢棄材料和熱量;考慮儲藏運輸供循環的材料。
檢查內部裝備:基礎建筑提供可以變動位置的會議室和商務中心。通過設計,避免浪費;家具布置允許經過最小的改動而實現靈活的人員分組安排。檢查危險材料的使用。
2.我國森林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及相關參與主體分析
2.1我國森林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類型復雜,森林植被類型多樣,森林面積將近16000公頃,覆蓋率20%以上,絕對數量位居世界第五,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潛力巨大,截止到2012年底,我國共建各類自然保護區2669個,占國土總面積近15%,超過12%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開展森林生態旅游的區域主要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國營林場等,以森林公園為主體,相關旅游活動已經收到了明顯的效益,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受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森林旅游游客量占到國內旅游總人數的1/3左右。我國森林生態旅游獲得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管理問題,主要體現在開發利用和保護上,首先是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盲目利用,一些地區加發展森林生態旅游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缺乏學科論證的情況下進行開發和利用,同時又不注重對森林資源的保護,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致使森林生態旅游環境嚴重超載,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而這種破壞又是在短期內很難恢復的;其次是森林生態旅游管理不到位或失位問題比較嚴重,旅游區管理涉及到多項內容,由多個部門聯合干預勢必會造成管理上的混亂,加之缺乏專業人員,對森林資源進行管理,受到的保護效益并不理想;再次是社會公眾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對森林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認識不足,隨著旅游市場的不斷擴大,這種負面效應也會不斷擴大;最后是成本與利益分配失衡,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涉及到的利益相關方較多,存在開發主體與管護主體不一致的現象,容易造成成本與利益分配失衡的問題,使地方政府、開發商、游客這些受益者與當地居民處于對立狀態。上述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森林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2森林生態旅游相關參與主體
森林生態旅游的參與主體主要有地方政府、開發企業、當地居民和游客,各方利益訴求不同,在經營管理上各種利益相互交織,容易產生矛盾。原則上講,森林生態旅游的參與主體應共同承擔起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責任,但是由于在實際管理中,由于參與主體的多層次化和相關利益關系的復雜性,使得參與主體間的利益協調面臨著一定的困難,根據不同參與主體利益要求的不同,滿足各參與主體的方式和途徑也就不同,政府考慮的是綜合效益,即在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同時,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開發商考慮的是如何能夠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當地居民則希望能夠從中獲得收益的同時,又不會影響到當地的生活的環境。由此可見,基于參與主體的森林生態旅游管理研究,有其必要性,在此提出三點原則:第一,平等原則,各參與主體雖然在發展森林生態旅游中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不同,但是其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不應讓弱勢主體(主要指當地居民)成為受害者;第二,互利原則,各參與主體在發展森林生態旅游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訴求,應注重對各參與主體目標利益的分析,有效協調相互之間的矛盾,合理分配利益,實現多方共同獲益;第三,協作原則,各參與主體承擔的任務不同,又相互聯系,缺一不可,只有協作程度得以提高,各參與主體的獲益才會越來越大。
3.基于參與主體的森林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構建
目前,我國森林生態旅游景區基本上實行的是“事業化管理、企業化經營”的模式,即政府主導管理,企業廣泛參與經營,但是這種經營管理模式只注重發揮政府和企業的作用,卻忽視了其他參與主體,現提出景區保護性管理、游客人性化管理和社區參與管理三種管理模式。
3.1景區保護性管理
美國等西方國家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在這方面值得我國借鑒,與美國相比,我國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最大的阻礙就是社會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比較淡薄,為生態旅游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題,而這又不是能夠在短期內能夠解決的問題。國外在發展森林生態旅游過程中,重視對景區進行保護性管理,以美國為例,其森林生態旅游景區主要采用的是國家公園管理模式,通過分級管理的方式對森林生態資源進行多層次的保護,該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負責生態旅游管理的機構,職責比較明確,國會負責立法,內務部以此為依據,結合地方管理需要,制定決策,由管理局統一執行;其二,重視對中央與地方管理機構關系的協調,采用垂直管理的模式,排除各州政府的干擾,對管理者角色進行明確定位;其三,對國家公園的經營權限進行細化,管理者與經營者相分離,實行特許經營制度,而且相關監督機制比較健全,允許社會公眾參與管理。國外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在經營機制、管理機制、規劃機制等方面的景區管理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3.2游客人性化管理
森林生態旅游景觀與普通自然景觀存在很大差異,這主要體現在旅游場所、旅游形式、旅游參與和旅游體驗等方面,就旅游者而言,森林生態旅游景觀對旅游者的素質要求較高,森林生態旅游者多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而且具備一定的環保意識,為此,應將人性化管理理念融入到森林生態旅游管理中,該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以游客為中心,在管理過程中能夠讓游客獲得愉悅的身心體驗,并能夠產生一定的教育意義,游客在自覺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能夠影響到其他游客的行為;其二,這是一種各參與主體共同參與的管理模式,要想更好地引導和約束游客行為,政府與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使游客能夠在旅游活動中獲得學習感悟,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其三,這是一種對森林生態旅游進行全過程的管理,更注重運用溝通和教育手段,而非單純依靠強制性的行政和法律手段,以此來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塑造真正的森林生態旅游者。
3.3社區參與管理
近年來,全國各地旅游景區紛紛將社區參與引入景區管理中,社區參與現已成為旅游業持續發展的重要評判依據,同時也是生態旅游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發展森林生態旅游過程中,社區居民獲得的生態旅游收入比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參與主體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目前社區參與的受惠面很小,一些應當給予的生態補充也沒能夠完全落實。目前我國森林生態旅游社區參與的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如對社區參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參與程度較低、相關機制比較匱乏等,為了更好地發揮社區參與的作用,應盡快構建和完善我國森林生態旅游社區參與機制,注重對社區居民的引導和培訓教育,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旅游管理和服務中來,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
4.基于參與主體的我國森林生態旅游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4.1協調各參與主體間的矛盾
森林生態旅游的參與主體可以歸納為地方政府、開發企業、當地居民和游客四類,由于各方利益訴求不同,相關利益關系比較復雜,在實際管理中應重視對各參與主體間存在的矛盾進行調節,而兩者存在的主要矛盾為企業之間的矛盾、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矛盾、游客與當地區民之間的矛盾,其中對森林生態旅游管理影響最為明顯的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矛盾。開發企業重視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容易出現對森林生態資源盲目開發的問題,有必要借鑒國外的管理經驗,逐步對森林生態旅游景區進行分級管理,管理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經營,政府和公眾對企業經營進行監督。由于政府與企業在發展森林生態旅游過程中的利益訴求不同,為了更好地協調二者之間的矛盾,政府應發揮其在森林生態旅游管理中的主動作用,加強政策引導,督促企業重視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性管理,實現森林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復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于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的交叉與綜合,需要多種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的自身的理論體系。
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類型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并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不能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
而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因為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于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能適應要求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信息服務。例如,信貸服務對于許多地方生態農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于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們來說,盈利可能往往在項目實施幾年之后才能得到,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服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務也是當前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有效的信息服務將十分有益于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并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
另外,盡管必要的激勵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于開發一種機制,以使農民們自愿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愿、并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對于更為重要的基層農民來說,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高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在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生態農業的實際情況還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因為在一些地方,僅僅依靠種植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中國加入WTO,既為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之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其中,農業的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通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來實現。
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旅游管理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從其對旅游管理的影響方式來看,主要可以分為內部影響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其中內部影響因素主要有三個主要成分,分別是當地政府、旅游企業和社區居民,這三個主要的影響因素因為都處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內部,對社區生態旅游活動有著深刻而長遠的影響,所以是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的主要管理目標。在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活動中,當地政府向社區生態旅游活動提供必要的政策和基礎設施支持,保證社區生態旅游活動能夠有效的進行,同時社區生態旅游發展水平提高后,當地政府也會從中受益。旅游企業是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直接組織者和推動者,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旅游企業一直處在主體地位。社區居民是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的主要實踐者,向游客展示當地的社區生態文化,保證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實現,同時也從中獲益。由此可見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當地政府、旅游企業和當地居民之間因為共同的利益需求而推動社區生態旅游發展,同時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利益訴求是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的主要內部影響因素。
1.2社區生態旅游的外部影響因素
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的外部影響因素,一般情況下包括有旅游者、非政府組織以及外部環境。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雖然當地居民的地位因為自身獨特旅游形式而極大的提高了,但是社區生態旅游作為一個服務行業,游客的需求對其影響還是基礎性的,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其自身的組織形式、實現形式和管理形式從根本上來講還是會受到游客需求的影響,會呈現出一種順應游客需求發展的趨勢。非政府組織作為政府機構和社會基層之間的一種積極交流方式,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有了極大的發展。其在旅游活動中的積極影響開始得到社會經濟各個領域和政府部門的承認,在社會生態旅游活動中非政府機構能夠充分的發揮咨詢、溝通、協調的作用,通過自身的影響力以及運用合理的手段來干預旅游活動,達到對當地居民利益和當地獨特人文環境和生態多樣性的保護。外部環境是社區旅游活動開展的有效保障,在制度、技術、經濟、安全等各個方面對社區生態旅游的管理和發展提供支持。
2.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管理出現的問題
2.1社區居民的主動性難以充分發揮
社區生態旅游與傳統的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對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動中的地位進行了重新定位,這一全新的定位將旅游活動中的社區居民地位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社區居民基本上處于旅游活動的主體地位,其對社區文化的展示是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主要“景觀”。但是目前在我國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傳統的旅游活動思想還是沒有得到徹底的改進,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忽視社區居民的主體作用,將社區中的舊建筑和舊物件當做社區生態旅游的主要景觀,歪曲了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本質。造成了當前我國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單一性和被動性局面。因此在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活動中當務之急是要積極引導,從思想上、制度上對社區居民進行教育和規范,讓社區居民的主體意識不斷提升,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發揮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用,將當地社區的獨特文化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完美的詮釋出來。
2.2地方人文特色缺失
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旅游業的發展雖然會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旅游業和游客的大量涌入會對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開展之前,具有社區生態旅游開發價值的區域往往都因為與外界的相對封閉,而展現出一種獨特的社區文化形式,但是隨著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開展,游客和旅游企業的大量涌入為當地帶來了大量的新鮮思想和文化,導致當地獨特社區文化存在的基礎動搖,獨特的社區生態文化形式開始進入退化道路。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因為經濟利益的驅使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到旅游服務活動中來,這也是社區生態旅游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隨著當地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參與度逐漸增強,當地社區文化的特色習俗和人文傳統就會消失。即使出于保護社區生態旅游項目的目的對傳統習俗進行表演式的詮釋,其本身具備的社區文化意義也已經不復存在了。
2.3旅游企業的管理水平低下
在我國,社區生態旅游發展最大的障礙就是旅游企業的管理水平低下,旅游企業管理水平的低下不僅對社區生態旅游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對整個旅游業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消極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第一,旅游企業的惡性競爭,當前因為國內旅游行業發展形勢一路看好,大量的社會資金、資源涌入到旅游行業,造成了旅游行業內部的旅游企業數量眾多而且質量參差不齊,相應的旅游企業和旅游行業的管理規范的缺失,也加劇了旅游企業之間的這種惡性競爭。第二就是旅游企業的產品創新力度小。社區生態旅游是一個對旅游活動的文化內涵和創新性要求很高的旅游形式。社區生態旅游的一大亮點就是居民和游客的參與性。但是在具體的旅游實踐中,因為受到旅游企業經濟利益的驅動和行程安排的影響,社區生態旅游活動成為了一種類似自然景觀觀光的活動。喪失了其原本的意義和價值,旅游企業管理水平的低下已經嚴重的影響了社區生態旅游的發展。
3.加強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的改進措施
3.1凈化旅游市場,為社區生態旅游提供有利的發展環境
旅游市場作為旅游活動進行的主要環境,其自身水平的提高和品質的凈化,能夠保證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健康穩定發展,所以在加強社區生態旅游管理的活動中凈化旅游市場是一個必然選項。當前我國的旅游市場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大多數都是受國民旅游需求爆發式增長驅動的,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性進步,旅游熱將會逐漸降溫,人們的旅游需求會逐漸呈現出一種理性化的形態。所以對旅游市場的凈化是一種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較高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首先要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以法律的形式對社區生態旅游活動進行監管,做到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活動的“有法可依”和“依法管理”。其次是對廣大旅游消費者的旅游消費觀念的教育,讓消費者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更加尊重古老而獨特的社區文化,最大限度的保證社區生態文化的獨立性和延續性。第三,要對社區生態旅游活動所在地政府進行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宣傳,讓當地政府和民間團體認識到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巨大作用,積極的參與到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來,開展旅游目的地的社區生態文化獨特性的建設和保護工作。
3.2完善制度建設,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
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作為一個系統性的活動,需要當地政府、旅游企業和社區居民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證其運作效益,所以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完善的制度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科學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作為一種全新的旅游活動形式,其在運行中必然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對于這些經濟效益的科學、合理分配,是保證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發展可持續性的關鍵。在具體的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應該積極的參照國內外的先進利益分配模式,將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產生的收入按照合理的比例反饋給當地居民;第二,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應該充分的發揮當地政府機關的指導作用,采取積極的監管措施保證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相對弱勢的社區居民的合法利益,同時也要積極的引導當地居民在社區生態旅游開發活動中,從當地的旅游特點出發進行積極的自主創業。從制度上、資金上和技術上給予支持。
3.3強化居民教育,提高旅游參與度和管理意識
社區生態旅游活動與傳統旅游活動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活動中社區居民的參與,所以強化對社區居民的教育,提高旅游參與和管理意識是當務之急。首先,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居民參與制度,讓居民對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本質和外在表現形式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同時對社區生態旅游活動對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有深刻的認識。在具體的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應該將社區居民組織起來,結合當地的社區文化特點對居民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的社區文化意識、社區文化展示、以及旅游服務意識進行教育,讓居民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能夠游刃有余。其次,建立科學、有效的溝通機制,社區生態旅游活動是一個系統性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旅游企業對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主題設置、主打思想是活動的關鍵,在具體的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社區居民對旅游企業的這一主題和思想的有效認識和結合,能夠保證社區生態旅游活動的實踐效果。第三,建立健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發生問題和矛盾的解決機制,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問題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問題解決機制,保證在社區生態旅游活動中游客與社區居民、游客與旅游企業、社區居民與旅游企業之間產生的問題和矛盾能夠及時的解決。
在公路、鐵路、水利、礦山等基礎設施的施工過程中,原地貌植被的破壞不可避免,棄土、棄石、開挖等會給和諧的自然環境留下大量的邊坡。這些邊坡有的是巖質邊坡,有的是土質邊坡,或陡或平。根據恢復生態學原理,在排除環境干擾的條件下,土質邊坡有自我修復、恢復的能力,但這是個漫長的過程,隨著環境的變化有很多不確定性,不能及時達到防護和綠化的效果。巖質邊坡因缺乏植被生長的條件,更難于自我恢復[1]。鑒于此,只有借助人工才能加快其恢復過程。利用植被穩定邊坡、改善生態環境在生態學上稱為邊坡生態防護。近10多年來,人們開發出了多種既能起到良好的邊坡防護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環境、體現自然環境美的邊坡植物防護新技術。它不同于以往的工程防護措施,能與傳統的坡面工程防護措施共同形成邊坡工程植物防護體系,以坡面長期穩定為目的,以保護當地自然植物群落結構、恢復生態系統、防止水土流失、減輕管理工作量為宗旨,主要靠植物根系與土壤之間的附著力以及根系之間的相互纏繞來達到加固邊坡的目的。邊坡生態防護可以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還可以有效地凈化空氣、保護生態、美化環境,具有生態效益[2]。
邊坡生態防護的主體是植物,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豆科、禾本科等草本植物[3],對灌木、喬木等木本植物研究較少,實踐中也不太成功,但木本植物在生態防護中有自己的優勢。本文通過分析草本、木本植物在邊坡生態防護中的作用,著重研究灌木的應用前景。
1生態防護的理論體系
生態防護的目標之一是使植物存活并正常生長。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僅把不良自然條件下樹或草坪的成活作為研究目的,并在栽培方面獲得了很大成功,形成了一系列在不同條件下的施工工藝或技術,如植生帶、土工網、三維網、草袋、保水劑、生根粉等[4]。現代生態防護工程則不能僅以植物存活為研究目的。大量的施工實踐證明,邊坡防護施工后,有的看似達到了生態防護的目的,表面上植被恢復了,水土流失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時間一長,由于植物之間的惡性競爭或外界環境不能滿足植物生態習性的要求,致使植物生長勢逐漸減弱,群落開始逆行演替,剛剛恢復植被覆蓋的土地又會退化為裸地,形成水土流失現象[5]。
為發揮植物持續永久的綜合生態功能,應運用生態學原理構建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植物群落,這一點非常重要,其關鍵是護坡植物的選擇。下面研究在不同的邊坡上制定物種配方應遵循的原則。
1.1遵從植物生態習性,因地制宜
植物的生態習性是指植物生長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包括氣候生態條件、土壤生態條件、生物生態條件等。氣候生態條件(光照、濕度、溫度等)影響植物的生長繁殖,決定植物能否順利越冬、越夏;土壤生態條件(養分、肥力、結構、pH值、鹽分等)與植物的生長密切相關;生物生態條件關系著植物的生長發育。如果外界環境不能滿足植物的生態習性,植物生長就要受到阻礙甚至發生退化。因此,在選配植物時應綜合考慮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合理種植。
1.2保持物種多樣性,建立自然群落結構
目前,學術界就物種多樣性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提出了很多假設,如冗余種假設[6]、零假設、特異反應假設、鉚釘假設等,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還沒有完全一致的認識。多數生態學家認為,物種多樣性是群落穩定的一個重要尺度,物種多樣性指數高的群落,物種之間往往形成比較復雜的關系,植物鏈或植物網更加趨于復雜,當面對來自外界環境的變化或群落內部種群的波動時,群落有一個較強的反饋系統,可以緩沖干擾。當某一物種發生病蟲害時,不可能侵染所有的物種,即病蟲害不易傳播。植物的自然群落結構是草、灌、喬三位一體的多層次的復雜結構,物種多樣性指數高,在一般的情況下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強,即使群落中一種或幾種植物受到病蟲害的危害而死亡,其他的植物也會填補其留下的空白。
1.3遵從生態位原則,優化植物配置
基于物種多樣性的考慮,在利用植物進行邊坡防護時采用的植物種類較多,這就要求擬定一個合理的配方,因自然群落中的物種、種群不是偶然的組合,而是生態上的協調與組合[7]。綠化植物的選配除了要考慮它們的生態習性外,實際上還取決于生態位的配置,這是生態防護工作關鍵的一步,它直接關系到系統生態功能的發揮和景觀價值的提高。因此,在選配植物時,應充分考慮植物在群落中的生態位特征,從空間、時間和資源生態位上的分異來合理選配植物種類,使所選擇植物生態位盡量錯開,從而避免種間的直接競爭[8]。
1.4遵從互惠共生的原理,協同植物之間的關系
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根系作為植物和土壤的重要界面,不僅是重要的吸收和代謝器官,而且是重要的分泌器官[9]。它一方面從生長介質中攝取養分和水分,另一方面也向生長介質中分泌離子和大量的有機物質。當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對另一些植物的生長發育有利時,他們互惠共生,相互促進生長,如皂莢與七里香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促進作用;當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對其他植物的生長發育不利時,就會影響其生長。群落中植物的分泌物對其他植物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在選配植物種時應高度重視。
2生態防護的現狀
目前,在生態防護中草坪應用比較廣泛。根據草種對氣候的適應性,可將草種分為冷季型草種(早熟禾屬、羊茅屬、黑麥草屬、胡枝子屬、苔草屬、三葉草屬、百脈根屬等)、暖季型草種(狗牙根屬、狼尾草屬、地毯草屬、鈍葉草屬、假儉草屬、馬蹄金屬、畫眉草屬等)、過渡型草種(野牛草屬、結縷草屬等)。在邊坡防護工程中大都選擇一些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的草種,如早熟禾、黑麥草、羊茅草、狗牙根、假儉草、鈍葉草、馬蹄金等[10],然后采用合理的施工技術播種,并精心呵護以保證一定的成活率。早期,種子發芽率高、出芽整齊,如黑麥草,播種7天后,發芽率可達90%以上,1個月后,原來的邊坡就披上了綠裝。表面上看,植被恢復了,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但這種好景不長,短則一年半載,長則2~3年就會發生衰退現象。如華南地區引進的多年生黑麥草,不耐高溫、不能越夏,在夏天很快就消失,不能完成世代交替[11],但麥草在初期生長非常旺盛,有競爭優勢。為達到四季常青的效果,在護坡工程中還常常采取冷季型草與暖季型草混播的措施,但因暖季型草在冬天枯萎后常阻礙冷季型草的發芽、繁殖,冷季型草在夏天又阻礙暖季型草的發芽、繁殖,還是很難達到四季長青的效果。究其原因,我們認為這種生態防護工程旨在利用人工的方法加快植被恢復過程,往往違背了自然演替規律,在選配植物時,大多只考慮單個物種的生態習性,欠考慮物種間的競爭關系,忽略了物種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貢獻。另外,草本植物在水土保持功能上也有一定的缺憾:一是根系較淺,固坡護坡效果較差;二是群落易發生衰退,二次恢復很困難;三是管理費用高;四是外來種的大量采用,對生態安全有很大風險。
3灌木在生態護坡中的作用
我國的邊坡坡度一般為45°,有的甚至達到60°以上,單純用草本植物雖然覆蓋度大、美觀,初期植被均勻整齊,但防護效果不太理想,而栽植喬木又會提高坡面負載,在風力作用下極易造成坡面的不穩定或坍塌。隨著實踐經驗的提高,人們逐漸認識到灌木綠化具有的優勢。灌木不僅具有良好的抗旱、保水、保土、防風沙、降塵土、抗鹽堿等優點,而且生長快、耐貧瘠、對土壤環境要求不高,和草本植物相比,優勢相當明顯:一是灌木類木本植物根系的先端部位能向土壤母質內部延伸,在吸取其營養的同時固持風化土層,增強邊坡的穩定性。二是維護管理作業量小,灌木對水、肥的需求少,適應性強。三是對小氣候的改善作用明顯,能緩和陽光的熱輻射,使酷熱的天氣降溫、失燥,給人以舒適的感覺。同時由于灌木的生物量比草本植物大,進行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多,吸滯煙灰粉塵,稀釋、分解、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有毒有害物質也較多,能更好地凈化空氣。但單一的灌木群落也易產生表土侵蝕,對初期的水土保持不利。因此,在邊坡防護過程中,植物種的選擇以草本植物與灌木配合為宜,二者結合,可起到快速持久的護坡效果,有利于生態系統的正向演替。
但采用草本植物種子和灌木種子混合播種時,有時會不盡如人意,常常形成稀樹草原的格局,這是因為草本植物一般發芽早、成坪快,往往扼殺剛剛發芽的灌木幼苗。所以在當今的綠化施工過程中,一般先種植生長速度快、成坪快的先鋒草本植物[12],以達到快速恢復植被,控制早期水土流失的目的,然后因地制宜栽植灌木。
[參考文獻]
[1]葉建軍,周明濤,許文年.談噴射護坡綠化技術[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2).
[2]譚少華,江溢敏.高速公路邊坡生態防護技術研究進展與思考[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
[3]許文年,葉建軍.工程邊坡綠化技術初探[J].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J].2001,23(6):512~515.
[4]劉龍,葉慧海.高速公路路域植被恢復設計與技術施工初探[J].交通環保,2002,23(1).
[5]范慶春.公路綠化與水土保持初探[J].交通環保,2002,23(5).
[6]曹成有,朱麗輝,蔣德明,等.固沙植物群落穩定性機制的探討[J].中國沙漠,2004,24(4).
[7]劉孔杰,劉龍,周有秀.生物多樣性在路域植被恢復中的應用[J].交通環保,2002,23(4).
[8]樊江文,鐘華平,杜占池,等.草地植物競爭的研究[J].草業學報,2004,13(3).
[9]郝紅建,蔣新,常江,等.根分泌物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復中的應用[J].生物學雜志,2004,23(4).
現代林業生態觀念,其實質是根據所處地理位置的實際情況,依照自然發展的科學規律,建設并完善目前國內的林業生態系統。其管理過程中的生態觀念,不僅體現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同時也在經濟發展中有所體現。現代林業的生態化管理則是指運用管理學方面的相關知識,建立完善的、系統化的林業產業,使得林業能夠具有生產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在平衡生態環境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2現代林業管理生態觀念的內容
(1)在對當地的林業進行管理之前
相關人員應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對林業的管理進行整體規劃,之后將其分為若干部分進行具體操作。有些管理部分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或者矛盾,而有些管理部分則并無明顯的聯系。這就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對所劃分的部分進行細致的管理,在注重生態建設的過程中,也要將經濟效益考慮在內,對投入與產出比進行深入分析。
(2)在對整體規劃進行合理劃分之后
就需要工作人員根據各個單元的作用、重要程度等,對實施管理的順序進行確定,從而能夠提高現代林業管理的水平。
(3)對于不同地域的林業管理
其所使用的方法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因而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全面而且細致的了解,其中包括植被的種類、當地氣候的變化情況、溫度濕度等。之后再綜合各個方面的數據信息,選擇合理的方式進行科學管理,在提升當地生態環境質量的同時,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
(4)在進行實際管理期間
其管理方案往往不止一個。因而在對管理方案進行確定時,應根據已掌握的資料,對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對生態建設的作用大小進行討論,對經濟效益的多少進行計算,從而確定最為合理的管理方案。
3現代林業管理生態觀念的意義
第一,加大現代林業生態化的管理力度,能夠實現對動植物的保護,最大限度的恢復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資源。第二,加大現代林業生態化管理力度,能夠滿足對環境要求日益提高的人們的需求,使得人們改變原有的消費模式,向著生態旅游、生態消費的方向發展。
二提高現代林業生態化管理的建議
(1)在進行林業生態化管理的過程中
應摒棄傳統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堅持以人為本,吸收相關人才,增加管理中的技術含量,提升林業管理的競爭力。
(2)管理技術的創新固然重要
然而沒有高素質的工作人員進行匹配,則其管理水平將依然處于滯后的境地。因此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應重視管理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工作人員相關知識以及生態觀念的培訓,使其能夠對現代林業生態化管理有著全新的認識、更為深入的了解,從而能夠充分的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升其工作效率,加速現代林業生態觀建設進程。
(3)在對當地的林業進行管理之前
相關技術人員應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其中包括當地的降雨量、植被種類、溫度變化情況、土壤結構等方面。在綜合各方面的數據信息之后,對管理模式進行最終確定。與此同時,相關人員還應對當地人口的數量、層次結構、受教育的程度等進行掌握,從而能夠真正了解當地人們對林業的要求,提升生態林業建設的針對性。
(4)在林業的管理過程中
應對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林業是其對生態林業進行建設與發展的基礎,因而相關工作人員應在完成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對林業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定期為其進行除蟲工作,并注重火災的預防,增加荒漠中植被的覆蓋面積。
以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的有效保護與水土風貌和生態環境的長期改善為基礎的旅游景區,在建設與發展中倡導生態文明建設,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又具有刻不容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中山陵園風景區是全國首批5A級景區,是南京市旅游業的龍頭,是南京城市的“綠肺”。景區如何選準著力點,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景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大文明”。它是當代人類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三個重要的特征,即較高的環保意識、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倡導生態文明建設,是又一正確的、進步的觀點。
景區生態文明,是景區旅游業發展的基石,是景區人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景區文化倫理形態。它對景區未來的長期發展將起重要作用。其內涵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景區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相對應的是樹立相應的文化價值觀。明確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文化價值需求,體悟自然是人類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系統的消亡,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并不是人類對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需要,把對自然的愛護提升為景區每一個人的宇宙情懷和內在精神信念。
2.景區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生產。同樣,要樹立相應的生產觀。生態系統是有限的、有彈性的和不可完全預測,人類的生產勞動要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生態化的產業體系,使生態產業成為景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旅游產品的生產,不論是景點再造,還是旅游紀念品開發,都要遵守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對環境影響最小、再生循環利用率最高的原則。
3.景區自身與自然互利的消費。即樹立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提倡“有限福祉”的旅游方式。人們對休閑的追求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需要的旅行。這種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規范。
二、景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景區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新的任務,它既得益于景區先期的建設與發展,反過來又能更好地保護與改善現有的生態面貌,進一步促風景區事業的協調發展。
1.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景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基礎,是城市生態的重要品牌,也是新時期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十分寶貴的資源。中山陵是南京市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園,在保障南京城市生態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大力加強景區生態文明建設,應將之放在城市建設國家生態市的目標要求的大環境中,在保護現有環境綜合整治成果的基礎上,加大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力度,使之成為南京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的一服有強有力的助推劑。
2.建設綠色的景區、人文的景區、和諧的景區。景區建設生態文明要緊跟“綠色城市”的建設步伐,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提高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積極實施生態修復和生態建設工程,進一步抓好植被修復工作,把景區的山水城林相結合的獨有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進一步體現出來、彰顯出來,向世人展示人人向往人人流連的一幅和諧景象。
(1)綠色景區,就是要體現出高度的生態文明。不僅表現在整個景區外在清潔環境,有綠蔭覆蓋,更在于通過生態產業體系建設,實現環境、經濟、社會效益完全統一。在新時期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中,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因之,綠色景區的建設對于風景區來說至關重要。
(2)人文景區,即要積極倡導景區文化建設。生態指自然形成的自然狀態,當它進入人文領域,它就不僅指自然生態,也包括文化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自然生態之上有了人類生產生活之后,文化生態、經濟生態與政治生態就寄寓其上,成為影響自然生態的決定性力量,而自然生態最初對人類的生活形態也起著重要影響。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景點是傳承文化的載體。旅游景區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質量和品位,反之,就會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注重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積極建設人文景區是推動旅游景區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建設景區生態文明不僅要保護自然生態,也要注重景區人文內涵的建設。
(3)和諧景區,即在景區建設生態文明中,統籌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大力加強生態建設,建設和保護好現有的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協調的生態體系,著力增強景區生機和活力,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底蘊,不斷完善景區協調機制,推進特色服務文化,圍繞“生態環境優良、文化特色鮮明、旅游經濟繁榮、景區安定和諧”四個方面的目標,做到年年有起色,事事有突破,逐步全面形成科學發展的基本格局。三、景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1.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提高管理水平。綠地、森林是生態建設的根本。它們是自然環境的凈化器,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著巨大的吸儲作用。應繼續加快綠地建設,加速紫金山林相改造,加快環保投入和排污治理,保護好現有森林與濕地,重視水體建設,有效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全面優化景區森林景觀和生態環境質量;要加快林業產業的發展,建立起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滿足全社會對自然、綠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產品的旺盛需求,堅持利用技術、土地、品牌的優勢,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要節約資源能源,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調整森林資源結構,促進生物多樣性,確保森林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在規劃上,實行規劃線與綠化線“雙線同劃”,整體推進;在樹種選擇上,由單一樹種向生物多樣性樹種搭配轉變,由平面綠化向“立體綠化”轉變;加強隊伍建設,加大執法保障力度,排除一切對景區生態文明建設不利的人為因素,引進高新技術與人才,提高景區的科研與管理水平,促進景區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