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2 04:16: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道德講堂學習材料,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廉潔,是最基本的道德元素,也是一個人最基礎的品格。隨著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推進,從小對學生進行敬廉崇潔、誠實守信的教育,啟發和幫助學生樹立基本的是非觀念、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培養學生從小確立公民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對于培養具有良好道德素養的未來公民,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廉潔教育應該成為學校德育教育的應有之義。
我校黨支部充分利用校園主陣地開展了一系列廉潔文化宣傳教育實踐活動,使廉潔之花遍到了校園的各個角落。
1 加強制度建設規范化,落實廉潔文化進校園
廉潔文化進校園工作的保障是制度,立足點是規范辦學行為。我校認真貫徹落實《大武口區教育體育局進一步加強廉潔文化進校園的實施意見》精神,抓好黨風廉政責任制落實,建立黨風廉政建設制度,明確工作思路。貫徹落實《小學生守則》、《中小學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禮儀常規》,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有效對學生進行廉政文化教育,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進一步完善師德行風建設責任制、細化操作程序。落實教師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教代會制度,為進一步加強廉潔文化進校園工作,加大自查監督力度,成立由校長任組長、副校長任副組長、教導處、教科室領導和年級組組長為主要成員的廉潔文化建設工作小組,制定了廉潔文化建設的工作規劃,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在學校師生中掀起一股崇尚“清正廉潔”之風。切實落實廉潔文化進校園工作。
2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廉潔文化進校園的良好氛圍
為了促進廉潔文化建設深入人心,在宣傳形式上,我們做到:一是利用校園廣播、電子顯示屏、教師粉板字,經常廣播、播放、展示廉政文化警示語,做到入眼入心,讓教師和學生明白廉潔的重要意義。我們還利用周一早晨升國旗儀式,進行了以敬廉崇潔、誠實、正直、節儉和有責任心為基本內容的國旗下講話。二是辦好以廉政文化內容為主題的班級板報、宣傳櫥窗、校園文化墻,廣泛宣傳廉政文化,傳播廉政知識,營造良好的學習宣傳氛圍。做到廉潔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機結合,既美化了校園,又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三是以宣傳櫥窗為主制作以廉政警句為主要內容的宣傳牌,豎立在校園中心路旁,目的是為創設廉潔校園文化氛圍,營造健康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做到廉政文化與“平安校園、快樂校園、書香校園、美麗校園”有機結合,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四是利用學校網站,廣泛宣傳廉政文化,傳播廉政知識,營造良好的學習宣傳氛圍。
3 以“敬廉崇潔”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為了出好一期以廉潔為主題的黑板報;辦好以廉潔為主題的櫥窗專欄;開展課外收集、閱讀廉潔為主題的小故事活動;進行一次敬廉崇潔為主題的手抄報比賽和書法競賽;開展“倡廉潔,講榮辱”為主題的作文、詩歌等創作征集活動;開展敬廉崇潔格言警句的征集活動;開展“創節儉校園”體驗活動,例如自己動手綠化美化校園、參加義務勞動,在活動中,鍛煉自己,培養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對學生進行立志、成才、做人的教育,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習慣。營造環境氛圍,加大廉潔文化建設宣傳力度。
4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廉潔文化
我們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尋找廉潔教育的結合點和切入點,充分挖掘語文、思想品德、社會等學科內容中廉潔教育的資源,并抓住要點,進行有效的教學,通過課本劇表演、經典詩文誦廉潔等形式開展廉潔文化教育,把對學生的廉潔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學管理當中,讓廉潔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進網絡、進圖書館、進活動。以至“植根”到孩子們的心田。學校要求全體教師做學生的表率,在校園內逐步形成:黨員干部爭當廉潔自律的表率,教師爭當廉潔從教的楷模,學生爭當以廉為榮的好學生。
5 明廉唱廉,提升廉潔文化品味
為了提升校園廉潔文化的品味,我們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廉潔、歷史上有哪些廉潔文化作品和有哪些優秀人物.讓學生不僅學會講廉潔故事、唱廉潔歌曲等等,最關鍵的是把廉潔以及與此相關的德性融入學生心里,內化為學生的品質,成為他們抵抗各種誘惑的堅強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從小樹立廉潔自律意識。切實增強廣大學生廉潔守紀的自覺性,在思想、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并把這種優秀品格和良好習慣帶人社會,做一個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品行高尚、有責任心的現代公民。
6 開設“廉政講堂”,增強防腐能力
學校黨支部結合實際,組織開展“日日廉潔月月講”活動。要求每位教師、學生天天宣傳廉潔文化,日日做到廉潔守法。由學校領導、部門負責人對全體教師、班主任對學生開設每月一次的“廉政講堂”。學校全體教師從工作的點點滴滴處入手,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政治素質,提高學生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7 家校互動促廉潔
大平小學的立身教育以國家的教育方針為依據,按照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著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和綜合素養,為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基深厚和扎實的基礎。
一、立身教育特色文化的提出
1.基于教育目的
立身教育既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獨立生活能力,滿足今后生存和繼續發展的需要,重點培養學生會學習會做事的知識、能力與素養;又是為了讓學生成為品德良好、身心健全的人,重點培養學生如何做人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懷。因此,立身教育是落實我國教育方針,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任務的實踐探索,是立德樹人目標的具體化和實操化。這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 21世紀教育要讓每個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的要求有著內在的高度契合。
2.基于弘揚中華立身文化目的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就包含了立身文化。立身文化就其內涵來說,其主體是儒家道統思想的體現,但同時也是各家學說的雜陳。無論是儒、道、釋,還是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精神構建中,都x不開立身之論。
而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立身則是一種與生命活動同在的內在渴望與外在行為的統一,也就是所謂的立身行道,既是一生一世的事,也是每時每刻的事,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啟發因素和引導因素。根據立身文化的本質和特性,立身教育主要是解決傳統文化的當下實踐問題。
3.基于傳承地方祠堂文化
大平小學于20世紀90年代初遷到鄧氏祠堂,現校舍由祠堂改建而成,仍舊保留了祠堂門口的原有模樣。祠堂文化有著教化、規范、維系、調節等功能,可以說,傳承祠堂文化,也是傳承鄉土文化、留住文化根的一種重要方式。作為番禺區迄今為止仍安置在祠堂里的為數不多的學校之一,學校有責任保護和傳承祠堂文化。而祠堂文化中道德的教化、禮規的遵循等方面的內容,也是立身教育的重要內容。
4.基于提高學校辦學思想
大平小學創辦于1956年,六十載風雨,大平小學積淀了一定的教育底蘊,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錯成效。近年來,大平小學以“揚尚禮崇德之風,育品格高尚新人”作為核心辦學理念,重視書香閱讀、禮儀教育和實踐教育,編撰了校本教材《尚禮崇德,仰賢立品》,開展了一系列社團活動和其他活動,促進了學校的發展。學校期待通過文化引領,提升核心競爭力,創建文化名校,培養德、智、藝和諧發展的學子。立身教育的提出,是對原有辦學思想的傳承與提升。
二、立身教育引領下的辦學框架建構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在立身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大平小學特色文化建設的路徑已經較為清晰。學校明確落實教育理念的六條路徑為德育建設工程、課程建設工程、課堂建設工程、教師成長工程、家校合作工程、環境建設工程,并形成每個板塊各具特色的重點發展項目(見下圖)。
三、立身教育的價值內涵
立身教育既與我國治學、修身、濟世的文化傳統相呼應,又有效整合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對學生發展的要求。立身教育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當今世界和未來社會中形成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形成健全的身心、良好的道德品質、人文素養和基本的綜合能力。立身教育是落實我國教育政策所強調的“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具體實踐探索。基于此,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立身教育包含立德、立智、立藝三個方面的內容。依據這一辦學定位,大平小學的辦學理念是“一訓三風”和育人目標,形成了具有本學校特色的教育哲學。辦學理念“啟蒙養正,立身成人”,校訓“禮以立德,思以立智,趣以立藝”, 校風“正心,明理,樂藝”, 教風“厚愛,精術,雅興”, 學風“尚禮,敏思,博趣”,一套科學合理的辦學哲學能夠引領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讓學校的特色建設有了靈魂,有了源頭活水,引領學校的發展達到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立身教育的實施路徑
立足于立身教育的理念,學校通過德育建設工程、課程建設工程、課堂建設工程、教師成長工程、家校合作工程、環境建設工程六大板塊,全面提升學校文化的影響力及核心競爭力,為大平小學的每一位師生提供優質發展的教育生態。
1.德育建設工程
在德育工作方面,學校開展“一日三習”的活動:朝誦、午寫、暮省,倡導回歸樸實的生活方式,立足實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豐富知識底蘊。“一月一主題”,學校每個月份確定一個德育主題,保證德育活動貫穿全年,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及品格。學校圍繞德、智、藝開展各項主題活動,每學年分單項和綜合兩大類評比“最美少年”,這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習慣和興趣特長培養的關注,也是對每一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學校鼓勵各班級圍繞立身教育開展班級文化建設,形成“一班一品”的班級文化生態,每個班級“各美其美”。
2.課程建設工程
根據立身教育的品牌內涵,通過立德、立智、立藝三個模塊,開發與實施科學的立身課程體系,培養德智兼備、才藝雙全的現代小公民。立德模塊旨在培養具有健全人格、文明禮儀習慣以及善良有愛的品行的學生,讓學生知德、尚德、養德、踐德。立智模塊通過“創思啟智”和“研學啟智”兩大課程,讓學生學與思結合,知行相輔,動腦去思考,動手去實踐,增長智慧。立藝模塊主要通過社團和節日活動培養學生的才藝,彰顯學生的個性特長。為了保證立身課程的開發質量和有效實施,學校成立了校本課程開發小組,建立了相應的課程開發保障機制,在人員、組織、經費、制度等方面給予保障。
3.課堂建設工程
立身教育引領下的課堂,有兩大主張:一是“和諧”,二是“成長”。“和諧”意味著教師們為了上好同一節課而精誠合作;學習材料的選擇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吻合的;學生間的互動是自然而正向的;師生間的交流是通暢的。“成長”既關注學生,又關注教師。學生層面的成長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動機是好的,學習方式是主動的,學習目標是能夠實現的。教師層面的成長是指教師通過課堂準備不斷地提高自己現有的教學水平,在課堂中通過與學生的合作,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
4.教師成長工程
大平小學通過德馨坊、智美坊、藝趣坊三大工作坊,從德、智、藝三方面培養具備厚愛、精術、雅興素養的教師隊伍。德馨坊的道德講堂、陽光驛站、“有禮”之師、“最美教師”評比,智美坊的“六個一”閱讀行動、校本教研行動、青{結對行動、課題研究行動,藝趣坊的藝術星空、體育天地、生活樂園等既為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提供了平臺,也可讓教師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為教師的生存空間增添一分快樂、一分雅致。
5.家校合作工程
“九點有約”,每天晚上九點左右,學校的領導、班主任、科任老師通過電話、短信和網絡平臺向家長報喜,述說孩子的成長故事,分享孩子點滴進步的喜悅。每周五的“家長學堂”,結合一、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各班家長以自愿為原則,每周五到校為學生授課。學校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聘請家庭教育專家、優秀家長代表,圍繞家庭教育常見的疑難問題,每個月為家長組織一次網絡家庭教育分享會,讓家長關注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提高家長家庭教育的能力與效果。學校每年組織評選“最美家長”,學校邀請獲獎家長分享家庭教育的經驗和心得,在微信平臺推送獲獎家長的事跡報道,彰顯榜樣的力量。豐富的活動既能提升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可拉近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距離。
6.環境建設工程
一走進大平小學校園,環境育人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立身印象園”,除了展示立身教育的理念主張和文化成果,也是師生的文化生活空間,師生們在這里進行閱讀分享、辯論、雅集和小講堂,將課堂從教室延伸到無限的外部空間。“尚禮崇德,和諧大平”的文化石,為學校增添了翰墨之香、文化之氣。學校的小園地中設有“立身榜”,將獲得歷屆“最美教師”“最美學子”“最美家長”稱號的師生、家長列于其上,樹立榜樣,弘揚正能量。此外,學校的主題樓廊、主題書吧、快樂農莊等,無一不彰顯學校立身教育的價值追求。
從學校文化的維度看,學校特色實質上是創建一種整體性的學校文化模式,這種模式是學校長期文化積淀的一種外在表現,因而有著獨特的文化風格。在立身文化精神引領下,大平小學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這種積極文化氛圍的影響下,大平師生將譜寫更燦爛的人生篇章!
參考文獻: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精神為指導,廣泛深入開展面向全鎮、面向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實踐活動,推動人人學法、遵法、守法、用法,增強公民文明行為、依法辦事和彰顯美德的意識,推進“法治__”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建設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全面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和精神動力。
二、任務目標
“學五法倡四德促五進”主要內容、目標任務——以學習宣傳新刑事訴訟法和新民事訴訟法、道路交通法律法規、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環境保護法、礦山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為重點,倡導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四德”教育,以法律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五進”為載體,實現“一提升兩減少三下降”目標,即:進一步提升鎮域群眾的法律素養、法治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減少環境污染對我鎮公民生產生活造成的危害,減少我鎮安全生產事故和各類涉法涉訴糾紛,實現我鎮涉法涉訴案件明顯下降,實現鎮域內交通事故明顯下降,實現涉及老年人權益保障糾紛明顯下降。
三、宣傳主體
依據“五法”執法主體確定宣傳主體,各宣傳主體要積極開展好“學五法倡四德促五進”法制宣傳教育實踐活動,確保法制宣傳教育落到實處、見到實效。新刑事訴訟法和新民事訴訟法宣傳主體:鎮司法所、__派出所;道路交通法律法規宣傳主體:鎮安監站、__交警中隊;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宣傳主體:鎮民政辦;環境保護法宣傳主體:鎮環保所;礦山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宣傳主體:鎮安監站、__國土所。
四、工作內容
(一)開展公共宣傳。通過發放學習材料、明白紙,充分利用鎮村社區宣傳欄,開辟村居法制宣傳一條街,張貼懸掛標語橫幅,在鎮巨型LED顯示屏滾動播放宣傳口號、圖像等多種形式,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
責任單位:鎮文體站、鎮司法所
(二)推進“五法四德”進機關,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務社會的水平。制定定期學法計劃,把五法內容納入鎮機關每周正常的集體學習中去,采取自學和集中學習相結合,切實提高 機關工作人員五法知曉率和落實率,促進機關人員轉變服務態度,提高執法水平。
責任單位:鎮機關黨總支
(三)推進“五法四德”進鄉村、進社區,促進和諧__建設。擇期開展村級兩委班子成員五法四德培訓班,強化村級普法隊伍建設,利用村級科普宣傳欄等定期張貼更新法制宣傳圖畫材料等,積極開展法律趕集、入戶咨詢活動,與網格化管理和村級代辦服務中心相結合,建立法律咨詢聯系點,促進各村社區干部群眾知法守法依法辦事意識,促進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村居、社區建設。
責任單位:鎮民政辦、鎮司法所
(四)推進“五法四德”進學校,加強青少年學生素質教育。把“五法四德”學習教育列入學校教學計劃,有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組織舉辦法制講堂,組織開展法制圖片展覽等多種宣傳活動,充分發揮學校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增強學生學法積極性和守法自覺性。
責任單位:__中心校
(五)推進“五法四德”進企業,促進企業依法生產、安全生產、誠信經營。重點推進環境保護法、礦山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勞動合同法等在企業的落實,各相關職能部門在為企業服務過程中積極宣傳部門法,嚴格依法辦事,促使企業依法經營、照章辦事,避免違法違規及糾紛發生。
責任單位:鎮安監站、鎮環保所、__國土所
五、實施步驟
(一)動員部署階段:2013年3至4月份,鎮級制定實施方案,各單位和部門按照方案,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措施。
(二)組織實施階段:2013年4月至11月底,各單位和部門結合各自實際認真組織開展宣傳教育實踐活動。
(三)檢查驗收階段:2013年12月份,區、鎮“學五法倡四德促五進”法制宣傳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將組織對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全面檢查驗收。
六、組織領導
一、“模塊式教學”的內涵
“模塊”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感知神經學研究中心主任邁克爾?加扎尼加(Michael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職業教育開始引進“模塊”的概念,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模塊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我國職教界總結出了相對適合我國國情的“寬基礎、活模塊”教育模式。所謂“寬基礎、活模塊”教育模式,就是從以人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發,根據正規全日制職業教育的培養要求,通過模塊課程間靈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養學生寬泛的基礎人文素質、基礎從業能力,進而培養其合格的專門職業能力。具體來說,模塊教學模式的基本含義是:模塊教學是一種基礎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應用到初級教學、中級教學以及高級教學當中,模塊教學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根據學生的需求與外在的環境變化,來確定教學的內容,并進行教學分析和教學設計,從而形成相應的教學模塊;再根據各教學模塊的實際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手段,采用相應的考核方式組織教學。
二、“模塊式教學”的主要特點
1、具有靈活性。模塊教學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一個模塊可以是一個單元的知識,可以是幾個單元的組合,也可以是一本書的整合。從小的方面說,可以是一節課、一個小的學習點。大的模塊由小模塊組成,大的模塊可以組成更大的模塊,一環套一環。這樣的設計便于教學,也便于學生反饋。學生由學期末的反饋變成模塊的反饋,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進展,對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指導。
2、強化針對性。模塊式教學打破了傳統的、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內容,便于教學管理與教學組織,教學組織上,以往設置某一門課程,內容多,針對性不強,而且課時少,講授內容的選擇主要由教師個人進行處理,而由于教師個體本身的局限性,很難處理得恰當,而在模塊中,知識點是同類的,它有很好的共性,這樣便于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構建知識模塊和應用模塊,突破原有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強化針對性。
3、突出主體性。模塊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模塊教學始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師生的角色發生重大轉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擁有者、傳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引領者;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學習者、自主建構者、積極行動者。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主要是幫助學生明確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需要學習什么,幫助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材料和活動情境,指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要把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結合起來,也要避免教師撒手不管的錯誤傾向。
三、“模塊式教學”在《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的運用
(一)“專題研究”模塊
在實際授課中,一些教師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往往受到學時、教材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容易走馬觀花,難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據張岱年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馮天瑜等所著的《中國文化史》以及陰法魯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史》等教材。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從中國文化發展的淵源、經濟基礎、發展歷程等入手,再分章節討論中國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學藝術、宗教文化、歷代官制、天文歷法、建筑風格等,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側重于分章討論,但內容顯得駁雜浩瀚、難以精專;有些教材則注重對中國古代文化史發展歷程的揭示,分各個時段進行論述,脈絡雖清晰,但宏觀闡釋不足。這些教材有助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基本知識點的學習,但也易流于表面,講授深度往往受到牽制,更適合本科生和研究生。職業院校的學生本來文化基礎就薄弱,教師在授課時如果將這些教材的知識點純粹講述一遍,學生不會感興趣,教學效果很差。
鑒于此,筆者結合幾年來的實踐教學,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與興趣點,在講授本門課程時設置“專題研究”模塊,根據不同專業、不同的課時安排來設置教學內容。每個專業每周開設2課時《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人文藝術類專業可每周開設4個課時,一個學期共計36個或者72課時,大約每4個課時討論一個專題。比如,筆者在給旅游系學生講授此門課程時,共設置了9個模塊:“中國文化基本精神”、“中國傳統美德”、“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飲食文化”、“中國茶文化”、“中國服飾文化”、“湖湘文化”等。幾年教學實踐,學生對這種專題的教學方式感興趣,學習積極性較高,認為不僅能增長見識、豐富知識,而且對自己所學的專業、考試導游證都有幫助。
(二)“實踐活動”模塊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實際教學實踐中要創新教學方式,除了專題設置教學模塊外,還要注重實踐活動,設置“實踐活動”模塊,這是以往教學方式中少見的,需要教師用心設計。筆者通過實踐教學,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方式:“課堂討論、制作PPT、實地考察”等。第一,課堂討論。在具體教學中,在上完一個專題后,要求學生對所學專題內容進行討論,比如,在講授“中國傳統美德”這個專題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課前收集目前中國道德模范、道德缺失的資料,課堂討論時分組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并提出本組的觀點看法,教師再對各組表現情況評分。這就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在搜集資料、課堂討論中加深了對中國傳統美德的認識。.第二,制作PPT。如,可要求學生用PPT展示自己家鄉文化,并上講臺與全班同學一起欣賞討論。這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也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家鄉文化,增加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加深對同學的了解,也可以學習制作PPT,鍛煉學生獨立收集材料能力,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自身講課水平得到提高。如,在針對旅游系學生時,教師要求學生以導游身份來介紹自己家鄉文化,有學生從自己家鄉的歷史源流、文化古跡、飲食文化、民風民俗等方面講解,教師和學生仿佛置身在旅游中,真正做到了在“學中做,做中學”。第三,實地考察。古語有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典籍記載的傳統文化往往不夠形象可感,學習中國文化史也要重視實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館、歷史遺跡等資源,通過實地探訪,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筆者在教學同時擔任了班主任,在開展班級活動時,組織學生參觀了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天心閣等歷史遺跡。在博物館參觀時,筆者借助文物側重講解了“帛畫”、“青銅器”、“簡牘”等特色文化,學生進一步了解到了湖湘文化的歷史源流,對文化古跡也有了深刻認識。這些不僅使得書本知識落實到實處,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為日后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三)“課外感知”模塊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了解是一個長期而循序漸進的過程,僅靠課堂遠遠不夠。需要學生課外多看、多閱讀,通過閱讀經典,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傳承人類優秀文化,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學習文化經典,形成健全的價值觀及家庭觀,實現社會價值及人生價值。首先,閱讀優秀書籍。具體可以通過“每月一書”等活動(閱讀感悟――分析交流――宣講交流)來操作。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琳瑯滿目,高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弱,需要教師指導、推薦合適的書籍,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可選擇通俗易懂的“名人傳記”、“中華上下五千年”、“在北大聽講座”、“易中天讀史(全四冊)”、“曾仕強講易經”等等。第二,利用網絡媒介。信息時代,網絡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轉變,網絡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利用網絡平臺,與學生交流,指引學生學習。現在的精品課程、網絡課程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平臺。教師也可推薦中國傳統文化的好的視頻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如,探索發現欄目的《中國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百家講壇的中國傳統文化專題講座等。第三,通過課外活動感知。據筆者了解,很多高職院校都有社團節、藝術節,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這些平臺開展書法展、國畫展、道德講堂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人文素養。
作者簡介:高連鳳(1980-),湖南長沙人,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民間文學、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宋展云.論《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研究性教學[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4,1.
一、營造氛圍引導,在潛移默化中領悟陽光真諦
我們結合實際,開辟“四個園地”,通過濃厚氛圍的熏陶,引導廣大員工在學習知識、更新理念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一是開辟心理健康知識園地,更新觀念認識。我們向基層單位推薦清華大學吳維庫博士的《陽光心態》講座,通過“金花講堂”邀請遼寧省心理學會理事孫婉霞副教授進行心理健康講座,編印《心靈港灣》小冊子,向大家推薦直面困難、鼓舞人心的好文章,引導員工樹立“不能改變環境就適應環境、不能改變別人就改變自己、不能改變事情就改變對事情的態度、不能向上比較就向下比較”的態度,倡導“順境中知足感恩,逆境中樂觀進取”的陽光心態。二是開辟石油工業優良傳統展示園地,增強員工自豪感。我們向19個基層班站發放“大慶精神直通卡”和延安精神學習材料,引導員工繼承發揚為國增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三是開辟“家”文化互動園地,激發愛家情懷。結合一線員工的工作生活特點,我們連續兩年在基層班站開展了“我愛我家、創意空間”――DIY原創作品征集活動,引導員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打造溫馨和諧的班站小家,每年征集的作品有百余件,有效激發了廣大員工愛崗、愛家情懷,做到敬業在崗位、奮斗在崗位、奉獻在崗位。四是開辟社會主義榮辱觀學習園地,提高個人修養。近年來,我們開展了“身邊小事查八恥、從我做起踐八榮”主題實踐活動,以榮辱觀征文、漫畫等活動載體,啟發員工深入剖析自己的日常行為,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到目前,共征集征文38篇,漫畫27幅,并將優秀作品進行摘編成《文明的航標》。
二、心靈溝通疏導,在真情流露中分享陽光雨露
“感人心者,莫過于情”,真誠相對,才能情感融洽;平等交流,才能凝心聚力。我們積極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職代會、座談會、民主生活會等形式加大溝通交流,并開展“三心”活動,走進員工心里,讓溝通更加順暢、直接、深入,在敞開心扉、真情流露中分享陽光。機關干部下井站“談心”。我們一直堅持機關干部聯系點制度,深入開展“走出機關下井站、我為基層解憂難”、黨群干部“每月一題”調研活動,機關干部與基層員工“面對面”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困難,傾聽他們的抱怨,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問題。“民情直通車”“交心”。我們進一步拓寬上傳下達渠道,在網上開通了“民情直通車”欄目,給廣大員工搭建一個“反應問題困難,說出意見建議”的平臺,切實了解員工的實際困難,到目前,共了解到涉及生產管理、班站資料、等方面的問題35個,全部得到了回復。“陽光留言板”“傾心”。為了加強心靈深處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注重啟發員工“說出心里話”,以網絡和“手寫本”兩種形式,在企業與員工之間、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家庭成員之間開設“陽光留言板”,設定不同的主題,可以是最想說的感激的話,可以是某一時刻的幸福火花,可以是對家人最想說祝福等等,引導員工挖掘心靈深處美好的情感,并把這種情感放大,擁有陽光心情。
三、關心幫助利導,在人文關懷中感受陽光溫暖
播下陽光的種子,才能收獲陽光。作為企業首先要讓廣大員工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才能使員工心中灑滿陽光。我們以“三有”為目標,開展載體活動,建立激勵機制,讓員工切實感受到企業的關懷與溫暖。一是建立幫扶體系,實現特情員工有人幫。一個人在順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態很容易,可以遇到困難能夠加強面對、積極豁達卻很難。我區以“生活幫扶、助學幫扶、醫療幫扶、就業幫扶”四個方面為重點,對困難群體施幫扶救助。上半年共走訪慰問困難員工、患病員工、遺屬等20余人次,送去慰問金3萬余元,使生活有困難的員工家屬不僅感受到物質上的幫扶,更感受到組織的關心,重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希望。二是成立各種協會,實現特長員工有舞臺。我們成立了書法、繪畫、攝影等各種協會,有的還聘請高水平的教練進行專業指導,每年都要開展足球、籃球等各種賽事,開展書法繪畫作品評選等各種活動,使有特長員工的才華得以施展。三是完善激勵機制,實現特殊人才有動力。我們積極開展“人才年”活動,在科技人員中評選“優秀技術人才”,在參加技術比賽的新機制用工人員中設立“新秀獎”,為大學生家屬優先安排就業崗位,將工作中出色的“工人”聘為干部,工作上的認可、待遇上的豐厚,使廣大員工深刻感覺到“只要努力工作,就會有收獲”,很多員工對待工作抱怨少了,熱情多了。
1.前言
隨著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建設和信息技術的變革,網絡學習、混合式學習與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models)等正成為高等教育領域對教學、學習以及創造性探究產生影響的教育形式。目前,圖書館員以面授形式開展主題培訓、通識教育課程以及與教師合作嵌入專業課程是圖書館進行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者的角色和作用仍然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而學生的作用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和充分體現,信息素養教育的模式需要完善。
朋輩教育(peer education)是一種利用朋輩開展分享活動的教育形式,多被用在健康教育、社交和學生管理、課堂教學和大學新生的適應性教育中。其最大的特點是尊重教育對象、平等、形式活潑和參與性強,以交流為核心,不以要教會別人什么為目標,而是在彼此討論之后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改變態度。朋輩教育模式具有諸多益處。對教育者而言,朋輩教育最具影響力的元素是朋輩支持、有意義的貢獻、教學/領導角色和學生的自主身份(ownership),這些元素在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戰略價值。對于學生而言,朋輩指導在促使學生更好地融人大學生活、緩和緊張的師生關系、促進學術技能發展方面具有正面影響,還能改善學生的教育經歷,促進教育形式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理論上講,圖書館可以在學習服務、寫作服務、IT服務、學習支持服務、信息素養和教育技能培訓、小組討論與咨詢等工作中,通過講座、現場觀摩、戲劇表演等方式廣泛應用朋輩教育模式。首都師范大學圖書館將朋輩教育模式應用在用戶培訓活動中,并建立了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同時開展跟蹤式的案例研究,通過觀察法、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形式進行半結構化的效果評價與要素分析,討論了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構成要素和影響因素,探討有益于完善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幾個方面。
2.圖書館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以首都師范大學為例
2.1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建立
2014年,首都師范大學圖書館開始采利用朋輩教育模式,開展“朋輩風采講堂”活動,鼓勵大學生通過交流、分享與展示,實現學術能力、管理能力與協作能力的提升。活動采用策展學習(CurationLearning)教學法。策展學習教學法以內容策展(ContentCuration)為主,是指利用網絡進行主題檢索、獲取與評價、組織與分享,是協作式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營銷大師貝斯.坎特(Beth Kanter)認為:內容策展是一個在網絡上篩選內容,然后以富意義、有組織的方式,針對一個特定的主題呈現出來的過程。而內容策展應用軟件Curata的總裁帕萬.德什潘德(Pawan Deshpande)則形容內容策展為“一個針對某個題目去尋找、組織、以及分享最佳的、最精準的內容的做法”。
2.2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框架與流程
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由主題征集、預選主題討論會、自組織主題活動設計、主題活動呈現、活動總結與認可等階段組成(圖1)。
■階段一:主題征集。
教師推薦、社團組織、自由申報(見表1)是當前的主題征集途徑。其中,社團組織是通過與學生會、團委、研究生會等合作,通過研究生會學術部、重點項目中心朋輩導師項目組向學校各社團活動信息,由各社團自薦主講人和預選主題。自由申報是全校學生通過讀者服務月活動現場、讀者調查、QQ群、問卷星、微信等途徑填寫申請表單,圖書館員根據新穎性、專業性、應用性三原則篩選得到預選豐題。
■階段二:預選主題討論會。
主題討論分三步走(見圖2),主要完成小組組建、增進了解、開展交流以及確定主題活動的框架和內容。當主題活動變化較大時,允許小組調整負責人和成員。
■階段三:設計主題活動。
該階段是活動的核心階段,要建立協作的基礎并完成討論、主題互動設計以及試講與活動模擬等工作(見圖3)。圖書館員的指導比較細致具體,會從確定題名、篩選內容、課件制作、參與性活動設計到活動各模塊時間分配等提出一些調整或修改建議。
■階段四:活動呈現。
小組提供宣傳文字、配圖等素材,用以設計主題海報,通過海報、微信等宣傳,并開展主題分享活動。
■階段五:活動總結與活動認可。
活動總結包括活動體驗、收獲、反思和期待等,提出有利于個人進步和活動改進的意見和建議。活動認可是鼓勵學生的一種有效的低成本的方式,有獎勵和表彰兩種形式,前者是頒發獎品,后者是由圖書館出具《社會實踐證明》。認可的方面包括組織與協調能力、教學能力、方案設計能力、信息素養能力、表達能力等。
2.3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實踐
自2014年起,配合圖書館的讀者服務月活動,每年舉辦4-5個主題分享活動。2014年的活動主要由教師推薦和自由申報,2015年與2016年,則與研究生學術部以及朋輩工程項目組合作,采取社團組織方式,活動信息見表2。
2.4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評價
學生高度認可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這在小組撰寫的活動總結中得以體現。學生認為該模式的顯著優勢表現在:拓展學術關系、提高協作學習能力、豐富了校園學習體驗及促進反思性成長等方面。
2.4.1拓寬學術關系
學術關系能夠提供工具和情感上的支持,支持自主學習和知識共享,是虛擬學習環境下的一種重要的學習途徑。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有效拓寬了學術關系,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專業知識,帶來了鼓勵、友誼與支持。協作小組成員共計46名,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見表3),82%以上是研究生。研究生以一年級學生為主。學生廣泛分布在教育學院、歷史學院、教育學院、美術學院、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外國語學院、文學院、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等院系,其中教育學院、歷史學院和文學院參與學生數量較多。對每個協作小組的成員的數據分析表明,13個協作小組中,主講人和成員均在同一院系的有8組。其中6組都是與研究生學術部以及朋工程項目組合作開展,是學術社團自組織的活動;2組由教師推薦,通過主題篩選后自組的小組。其余5組則是自由申報,由圖書館員協助組成小組,成員在不同院系學習,更加有利于學術關系的拓展和豐富。
2.4.2提高協作學習能力
合作是協作學習的主要形式。提高協作學習能力是小組的收獲之一,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通過合作與分工,提高了團隊協作能力。由于個體在知識結構、認知、體驗與個性等方面存在差異,活動需要進行合理分工,進而開展合作。其次,鍛煉了溝通能力,磨練了性格。在分工與合作過程中,成員需要不斷通過溝通、辯論甚至爭執達成協作。這些經歷使其在充足的資料準備、邏輯性表達、主動溝通、適當堅持等能力和性格成長方面都收獲頗多,也收獲了成就感和友誼。
2.4.3豐富校園學習體驗
因報名方式不同,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具有自組織和社團組織兩種形式。自組織小組(自由申報/教師推薦)一般主動性更強,會要求并聯系推薦教師和圖書館員參與全程指導。而社團組織因為有一定的運營能力,通常會要求老師在主題討論、活動設計、試講等環節進行指導。二者均反映活動體驗最好的是教師指導、資料搜集、討論與交流等環節;其次是語言表達環節,比如姿態、語言與語調的學習,授課過程中對話的切入、過渡、互動等;最后是活動分工,還有突況的應對等。但二者在團隊合作、進度控制、活動宣傳等方面體驗大不相同。自組織小組成員的院系和專業分布較廣泛,激發的討論和共享意識、合作熱情和合作程度都比較高,活動的進度控制得更好。
2.4.4促進反思性成長
反思性成長也與組織形式高度相關,并且差異性最強。自組織多是從改進活動角度提出的,比如開展更大范圍的主題討論,校園內主題討論信息,鼓勵感興趣的同學參與討論;提高宣傳力度,全方位開展宣傳;活動形式多樣化,創設情景短劇等。而社團組織則對團隊管理有比較強烈的反思,集中體現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比如活動的計劃、組織、協調、進度控制以及及時溝通等。由于同在一個社團,熟悉程度高反倒影響了合作。負責人多是半獨立完成,成員間缺乏較深入的討論與明確的責任劃分。負責人深刻體會到:①在社團內招募成員時,需注意團隊的建立是基于道義而非功利;②團隊協作的關鍵是合理、明確的責任分工,同時強調協助、支持、鼓勵,避免敷衍。
3.討論與思考
從學習支持的角度看,教師主要是面向個別學生提供針對個人學習進展和困難的診斷。與之不同,朋輩教育則需要考慮開放性、社會相互依賴關系和異質性、以及小組形成過程和教師監督問題、同行之間的自適應學習和知識轉移。實踐中發現,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具有特定的構成要素、影響因素和完善途徑。
3.1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構成要素
3.1.1協作是核心要素
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始終是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目標。而終身學習能力不僅體現在正式課程學習中,更重要地體現在實踐驅動的非正式學習中,主要是獲取信息和整合觀點的能力。非正式學習主要有四個主要類型的活動:①參與集體活動;②和其他人一起工作;③解決具有挑戰性的任務;④與用戶合作。第一、第二和第四都是指向社會的協作行為。這種協作行為能促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責任,以自己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主動地參與社會性構建,將知識和信息技能靈活應用在學習和科研中,真正培養和體現信息素養能力。因此,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要強調協作與交互,側重知識的傳播、分享與交流。充分的協作與交互能夠激發參與者,為其帶來反思性成長,逐步提升綜合素養。
3.1.2圖書館員引導是關鍵要素
f作式朋輩培訓模式側重在任務解決的過程中,通過交流和分享,來潛移默化地建立信息意識、提升信息檢索技能、了解信息道德規范、拓寬專業知識、培養綜合技能。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框架》明確提出“創造開始于多種形式的交流”,強調信息環境的動態性與交互性,主張學生以積極和開放的態度參與學術活動中的各種交流與會話。因此,圖書館員要發揮積極的引導和指導作用。
圖書館員需要設計主題,并在以下方面進行引導,實現分享和辯論。首先,客觀地開展討論。客觀是開展討論的必要條件,這意味著學生需要對自己所持的觀點找出證據,而不持有任何立場。其次,從學術的角度去開展討論。同反方觀點進行辯論而不是爭論,并且表述清晰。最后,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不同觀點。正是由于不同的觀點存在,才能夠有效填補知識和技能空白,提高學習效果。除此之外,圖書館員還需要在活動中給與具體指導,包括如何開展主題分析、執行預檢索、檢索結果分析以及完善檢索等,并且在確定了主題內容之后,進一步完成音視頻以及圖片等要素的檢索。
3.1.3活動管理是保障要素
協作學習作為一項社會性活動,“學習過程”比“學習結果”更應引起重視。而學生自主意識強,對同一主題的關注點并不盡相同。當這項活動并不能帶給學生明顯的利益時,一點偏差都會對小組協作活動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圖書館員必須建立規范的活動管理制度,進行合理的過程控制。
活動管理在規則建立、任務安排、內容協商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活動管理有規則管理、要素管理、分工管理、進度管理。規則管理的對象包括協作交流規則、成果評價規則,圖書館員可以讓學生參與設計各種不同的規則,以便約束學生的行為,指導學生的活動,實現預定的學習目標。要素管理的對象包括多媒體課件、視頻短片、情境活動設計、體驗活動設計、限時競答等。分工管理則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圖書館員團隊之間的教學任務分解、教學內容開發與教學活動設計,另一個是協作小組的任務分解和職責分配。進度管理是建立進度表,明確模塊內容以及關鍵點,設定討論時間與預期完成時間,并且嚴格執行。小組按照預期完成主題文案設計、主題活動設計、主題評價等。進度管理能起到督促和監管工作的作用,而且能及時發現成員遇到困難,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避免因遺漏問題而造成工作瑕疵。
3.2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影響因素
3.2.1多樣化的主題設計
主題設計要多角度考慮受眾多層面的需求。一、兼顧專業性和應用性,從身邊的現象和需求出發尋找主題,從學術角度開展主題討論與分享活動。比如,隨著美劇Lie to Me的熱播,微表情得到了廣泛關注,由心理學博士生策劃的“表情及其在面試中的運用”活動選題就比較成功。二、兼顧普適性和趣味性。大學生的生活重心除了學習和科研外,還比較關注情感方面的話題,“莎士比亞之愛情觀VS李商隱之愛情觀”從文學作品角度討論愛情觀就廣受歡迎。三、具有應用性,助力學習和科研。大學生更為重視助力學業的技能學習。這從應用軟件類選題活動的參與人數可以發現,比如PPT和SPSS的主題分享活動反響熱烈,參與的教師和學生都希望能夠重復舉辦。
3.2.2分層的激勵機制
有研究表明,在通過網絡進行專業學習方面有7個關鍵影響因素:共享、動機、價值感知、反饋、個人學習、信任和支持、同齡人的特點和價值。充分利用價值感知、反饋等建立激勵機制能夠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首先,主題征集階段采用有獎參與機制。然后,活動認可階段分別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建立激勵機制。
3.2.3圖示工具的應用
有研究表明:成功的可視化技術可以讓用戶更易洞察知識,提高知識學習與利用的效率和效果[123。圖示方式是利用動靜態圖形圖像呈現與表達、通過視覺知覺功能進行認知與理解的方式,結合了視覺認知與語詞語義兩個方面,能更大限度地連接人腦認知模式,激活人腦活力。圖示工具支持用結構和網絡形式呈現學習材料中的信息,如事物、關系、過程等,使得信息的理解與處理變得容易,有益于朋輩間的自適應學習和知識轉移。
在主題討論、活動設計等討論環節,均利用思維導圖來分析與厘清知識點間的聯系,順利為內容選擇和活動設計找到參照和依據。圖示工具的引入也使得學生更深入了解了WOS、CNKI、GoPubMed等平臺的可視化數據分析功能。
3.3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完善途徑
除了進一步強化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核心要素,改善影響因素外,還要從豐富活動定位,開展信息文化教育、全開放式流程管理和樹立多維能力培養的目標等方面進行完善。
3.3.1豐富活動定位,開展信息文化教育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信息文化(Information Culture,IC)的產生。人類的IC包括:信息接收,記憶存儲,處理、保護以及表達信息的技巧和能力,通過發現和開發這些技能可以促進個人IC的形成。個人IC可分為:信息接收文化、基本信息存儲文化、信息處理文化、信息保護文化、信息呈現文化。信息文化教育也是信息素B教育的范疇,將信息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的活動與交往中,能夠培訓學生的信息認知能力,促進學生的信息社會化,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價值觀。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是信息文化教育的有效形式,而且其與團委等各學生管理單位的廣泛合作有利于促進校園信息文化建設。
3.3.2全開放式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