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6: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審計風險畢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內涵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是以戰略觀和系統觀為指導思想,以被審計單位經營風險為導向的新的審計方法。而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則是在制度基礎審計方法上發展起來的,是將審計風險模型運用于制度基礎審計之中,并以此指導審計工作和進行審計風險的控制的一種舊的審計方法。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作為一種新的審計方法,除了繼承吸收傳統的詳細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的優勢外,在適應經濟業務復雜化和合理規避審計人員風險的要求下,體現出:重點在于對風險的評價和防范;重心前移至計劃階段;內外環境相結合,以實際審計結果作為調整重點;合理預期的使用,有效地識別各種重大錯報風險等特點。
二、政府審計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必要性
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已有的責任機制已經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政府審計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政府審計風險也為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所重視。
(一)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適應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要求新的審計方法
進入新世紀以來,整個世界處于一種急劇變化的過程中,全球性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政府與其所面臨的多樣的、急劇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之間的聯系日益增強。世界各國的聯系更為緊密。全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和社會經濟組織之間相互依賴性的增強,使得政府所處的環境更為復雜和多變,這種情況下的風險控制和防范就顯得更為重要。所以引入以風險控制和方法為主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傳統審計方法的局限性要求進行改變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主要是通過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定量評估,來確定審計的時間,范圍和內容。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實質上是制度基礎審計方法的發展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它還不是一種新的審計基本方法。它在理論與實務兩方面都存在固有的缺陷。
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己經在理論和實務中體現了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推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勢在必行畢業論文格式。但將其應用在政府審計之前,必須明確政府審計與社會審計有明顯的差異。只有準確地了解其差異,才能更好的發揮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作用。
三、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應用于政府審計所面臨的問題
政府審計引入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現實中面臨著許多實際問題。
(一)現代審計人員專業技能和道德規范的缺失
首先,運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需要審計人員在審計之前對被審單位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調查了解,確定期望審計風險。而期望審計風險的大小取決于審計人員的主觀判斷,依賴于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結構。其次被審單位內外環境千差萬別,而大部分審計人員熟悉的只是審計、會計的業務,而對其他專業方面了解很少。還有,由于風險導向審計的審計范圍被擴展,會計師需要關注的是整個內部控制。審計范圍決定了專業能力范圍的要求,這就要求會計師充分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如果審計人員在風險判斷上出現方向性錯誤,會導致其搜集不到充分有力的證據證明審計結論,就極有可能導致審計無效率或審計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合理科學的衡量審計風險水平。
另外,對法律風險的預期影響審計人員道德風險。一般來說,當審計人員認為法律風險較高而可能引起較大審計風險損失時,可能會執行盡可能詳細的程序來保證審計質量。而當其對法律風險的預期較小而不會引起明顯損失時,則可能會減少審計程序。目前我國審計人員承擔的法律風險相對較低,因此,全面實施風險導向型審計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而會降低審計質量。
(二)地方審計機關獨立性不足
開展風險導向審計,需要審計人員對被審單位存在的一些不可量化的風險做出主觀判斷,因而對獨立性有更高的要求。在地方上,審計機關被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視同為一般行政機關,其經費來源主要是年初預算安排和罰沒收入返還兩個部分,在一些財政緊張的地方,基層審計機關有時連正常履行職責所必需的經費都得不到保證,沒有充足的經費保證,政府審計機關不能正常開展工作,有時審計機關為了保證占總預算經費絕大部分的預算管理資金,勢必與被審單位形成某種變相的利益紐帶關系,會在一定程度上遷就被審單位,避重就輕,甚至互相串通,從而嚴重違背審計獨立性原則。另外,審計人員方面,受體制和觀念的影響,地方行政首長對審計人員有巨大的影響力,依法審計在許多地方沒有落到實處。
四、政府審計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對策
從我國政府審計機關風險管理的現狀出發,要在政府審計中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應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進一步強化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國際資本的流動帶動了審計的跨國界發展。我國審計準則從一開始就是借鑒國際慣例,并在國際審計準則的基礎上制定的,體現了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風險導向審計不是制度基礎審計之外的一種方法,而是制度基礎審計的發展,是以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為立足點制定審計戰略,制定與政府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的審計計劃,使審計工作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有效地進行風險評估,可以簡化風險導向審計工作。
風險評估的過程主要是風險辨識、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政府應根據各種風險的分類,進一步細化,得出可能存在的風險之后,運用特定的風險評估方法,根據各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影響程度,決定控制程度和策略。在全面風險管理過程中進行風險評估,風險可以分為5類,即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和法律風險。
風險意識是風險導向審計得以有效使用的重要前提,只有意識的提升,才能加快工作的效率和提高工作的穩健性。
(二)打造復合型審計人才隊伍
復合型審計人才隊伍是能否實施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決定性條件,人才隊伍的專業水平也決定了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所能發揮的作用,因而是重中之重,必須通過內部培養、外部吸收的辦法,打造一支符合風險導向審計要求的專業審計隊伍畢業論文格式。審計機關能否擁有一批具有相應能力的審計人員,對能否有效開展風險導向審計起決定作用。審計機關應加強審計人員的培訓,特別是相關專業技能的培訓。同時激勵審計人員自主提升,從社會上吸收各類專業人才。
(三)推進審計信息化建設,實現風險導向審計的網絡化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
要推動社會建立完整信用體系,在政府、銀行、協會及審計機構等單位之間連網,實現資源共享。審計機構本身也應建立龐大的數據庫,按類別、行業收集、存儲、更新審計人員運用風險導向審計所需要掌握的會計和審計準則內容以及審計對象所在行業、企業戰略,成功、失敗審計案件介紹等信息,以不斷拓展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同時為政府審計完善管理的信息依據。
(四)完善審計制度以保障審計獨立性
要保持審計機關的獨立性,就要求政府審計機關在經濟上斷絕與被審單位的聯系,就必須解決地方審計機關的經費問題。對此,政府必須要制定出具體的措施和辦法,把地方審計機關的經費落到實處。首先要對審計機關的經費進行垂直管理,這樣不僅切斷了同被審單位的經濟聯系,而且切斷了與同級政府的經濟聯系,審計獨立性明顯增強;其次是提高審計機關經費的優先級,使之得到地方財政的優先保障,經濟落后地區地方財政實在不能完成的行政管理畢業論文,由上級財政直接撥付;還有是對審計機關審計經費情況定期進行行政性抽查和專項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五)明確政府審計人員的權責范圍
針對政府審計人員責任輕,法律規范弱化的現狀,最好的辦法是,對審計人員的權責范圍進行明確,讓審計人員清晰的認識到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同時做到有所擔當。理性的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在明確合理的權責范圍下,審計人員自然會主動的履行審計職能,規避審計風險。權力方面,宏觀上,應當加強審計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與規范化。明確界定審計機關的法定職責范圍,在審計法中對經濟責任審計要有明確規定,對政府審計的目標和內容要進行規范,同時明確規定必須進行政府審計的單位和項目,通過法律適當地加強審計權力。責任方面,政府審計機關及其人員如果出具虛假的審計信息,給國家、社會及個人帶來利益損害,就應該對此承擔相應的行政、民事或刑事責任。對此可以在法律和行政制度上加以明確。只有在明確的權責范圍下,風險導向審計對審計人員個人而言才具備其應有的意義,能夠得到審計人員主動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高偉.風險導向審計與獨立審計準則的運用.審計研究.2004,(3)
[2]徐偉.試論風險導向審計及其在我國的運用.審計研究.2004,(4)
[3]張龍平,李長愛,鄧福賢.國際審計風險準則的最新發展及其啟示.會計研究.2004,(12)
[4]陳茂芬,張奏華.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4,(6):94-96頁
[5]陳強,楊智慧.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管理問題及對策.審計與理財.2005,(6):96-97頁
[6]趙煜烽.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的規避與防范.審計.2005,(5):43-44頁
[7]喬瑞紅.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產生原因分析.經濟師.2005,(3):213
[8]陳志強,從審計風險模型的改進論風險導向審計的戰略,審計研究,2005,2
[9]許莉,透視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審計研究,2005,5
2、審計失敗的成因及規避
3、試論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與執行
4、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思考
5、財務欺詐的成因及防范
6、淺議內部控制制度審計
7、會計報表作弊的方式及審計策略
8、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9、如何進行貨幣資金審計
10、論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11、識查假賬的主要方法
12、貨幣資金審計中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13、論企業內部審計監督
14、淺談現代企業制度下的會計監督
撰寫畢業論文是高等學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也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之-。
通過撰寫畢業論文,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經濟管理科學、財務管理理論、會計及審計理論和方法,獨立分析解決企業事業行政單位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問題的初步能力;通過撰寫畢業論文,可以鞏固和深化所學專業理論和相關學科知識;通過撰寫畢業論文,培養學生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獨立調查研究企業財務管理實際問題的技能,初步掌握解決企業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會計核算、審計等方面問題的方法步驟;通過撰寫畢業論文,檢查學生對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理解程度和運用能力。
二、撰寫畢業論文程序
撰寫畢業論文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選題(選題可按照附件一中所列的題目選定)
畢業論文作為在校學習的最后一個環節,在選題上應理論結合實際,注重實證研究,以反映出綜合應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畢業論文的選題應符合培養目標,達到會計學專業專科層次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具體要求如下:
⒈選題的范圍應根據市場營銷專業要求,盡可能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水平,難易適當,避免過于宏觀的論題。
⒉要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選題應盡可能與實踐有機結合。
⒊要有豐富的參考資料來源。
⒋自擬畢業論文(設計)題目須經過指導教師審查、確認。
(二)撰寫開題報告
選題結束后,學生應按要求撰寫開題報告。“開題報告”寫作格式見附件二。
(三)撰寫提綱、收集資料階段
在做好畢業論文準備的基礎上,擬定論文大綱,即論文寫作提綱。其實質是安排全文的結構,明確論文中心論點,對所論述問題大體安排順序,形成論文輪廓,注意結構的完整性。論文大綱經論文指導教師審查通過后再撰寫初稿。根據論文大綱收集必要的論文素材,為論文寫作做好充分準備。收集的素材可以是文字、數字,也可以是圖表、報表、可行性研究報告。
(四)寫作階段
撰寫論文,修改定稿,是論文的完成階段。這一階段,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調整結構,推敲論點,潤飾語言和論文援引材料。最后按畢業論文格式要求,打印、裝訂,提交論文。
三、撰寫論文要求(論文統一用A4紙打印)
撰寫畢業論文要求,即是本教學環節應達到的規格,也是考核學生畢業實踐環節的基本依據。
(一)論文質量
1、科學性——指論文內容應反映客觀事物發展規律。
2、創造性——指論文應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是簡單重復前人的觀點。
3、現實性——指論文選題和提出的理論觀點,應反映企業現實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
(二)論文結構
1、引言——提出論文主題,闡述論文寫作意義。
2、正文——提出論點、論據,闡述原理、概念,計算繪圖,論證分析,以揭示企業財務管理、會計核算、審計等某一課題的本質特征及其發展規律。正文可分段論述。
3、結論——全文總結。根據對主題的分析論證,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三)論文表達
1、觀點正確,分析透徹,重點突出,論據充分。
2、層次清晰,文字通順,計算準確,打印規范。
(四)論文字數:8000字左右。
(五)論文格式:
第一頁:封面
第二頁:扉頁
第三頁:論文提綱
第四頁:正文
論文題目:黑體,2號字
班級學號姓名(五號字)
內容摘要:*************(五號字)
關鍵字:***************(五號字)
一、題目(首行縮進2個字符,黑體,4號字)
(一)子標題(首行縮進2個字符,黑體,小4)
*****************************************************************。
1.小標題(首行縮進2個字符,小4)
*************************************************************************。
參考文獻:按引用文獻的順序,編號列后。文獻是期刊時,書寫格式為:作者、文章標題、期刊名、年份、卷號、期數、頁碼;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年月、頁碼;互聯網資料:作者.文章標題,完整網址,年代
四、論文成績評定
按照學院統一要求,由論文指導組的指導老師、評審老師及論文答辯組的老師就寫作過程、寫作論文的質量及答辯情況進行綜合評定。按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檔給出畢業論文成績。
五、畢業論文撰寫應注意的問題
㈠、學生選題應慎重,充分考慮自身的駕馭能力。論文方向一經確定,不得隨意更改。隨
意更改者,取消答辯資格。
㈡、畢業論文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及畢業實習的總結,應由學生獨立完成,不得抄襲。有抄
襲者一經發現,取消答辯資格。
㈢、論文要求概念清楚、內容正確、條理分明、語言流暢、結構嚴謹,符合專業規范。
㈣、按質按量按期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并做好答辯的準備工作。如未按時間及指導老師的相關要求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取消答辯資格。
六、畢業論文撰寫的時間安排
㈠、畢業論文動員及布置
時間:2006年9月17日上午9:00,由成人教育學院教務科在成人教育學院教學樓410教室布置相關內容。
㈡、畢業論文的選題
自2006年9月18日開始進行選題,2006年10月15日前將選定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及時交給班長,未按時上交“開題報告”的視為自動放棄論文答辯資格。
班長將學生填寫好的“開題報告”于2006年10月22前務必交給至成人教育學院教學樓224或222房間,由成人教育學院教務科按照選題指定論文指導老師。
㈢、完成畢業論文寫作提綱
2006年11月4日上午9:00整,各畢業生準時到成人教育學院教學樓410教室與指導老師見面,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寫作提綱。
㈣、論文初稿的寫作
在畢業設計期間,學生應緊密與指導老師聯系,并結合所選題目及實習內容進行畢業論文的初稿寫作。論文初稿必須于2006年11月15日前完成并交給指導老師。(可通過電子郵件方式進行)
㈤、論文修改
論文最后的修改應在11月26日前完成并交給指導老師。畢業論文的修改至少要有三稿。指導老師可根據學生完成論文的質量自行確定修改次數,學生應按照指導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論文的修改工作。
㈥、論文定稿及上交
論文定稿并完成裝訂時間為2006年12月1日前。在進行論文裝訂之前,必須經指導老師同意,才能定稿及裝訂。裝訂完畢的畢業論文必須于2006年12月3日前交到指導教師處。
㈦、畢業論文答辯時間及地點
時間:2006年12月16日、17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30。
地點:成人教育學院教學樓410教室。
七、畢業論文題目審批表、論文封面、評閱書、答辯委員會記錄可以從成人教育學院的網上下載
網址:
成人教育學院教務科
2006年9月2日
附件一:畢業論文參考選題
附件二:畢業論文題目審批表
附件錄一:畢業論文參考選題
(學生可根據以下為畢業論文的參考選題范圍擬定論文題目,也可超出選題范圍自定論文題目,但須事先與指導老師聯系,經過指導老師同意后才能予以確認。)
一:會計類
1.財務報表附注問題研究
2.上市公司會計制度設計問題探討
3.分部會計報表問題探討
4.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問題探討
5.會計調整問題探討
6.轉換債券的會計處理
7.合并會計報表問題探討
8.企業商譽會計問題探討
9.證券市場中的信息披露問題研究
10.外幣會計問題探討
11.技術進步對會計的影響
12.環境會計探討
13.期貨會計探討
14.現代信息技術在會計中的應用
15.我國會計電算化應用中的問題與對策
16.會計電算化對審計的影響
17.企業管理中如何更好地發揮會計電算化的作用
18.企業會計信息與市場信息的關系
19.上市公司財務會計特點
20.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要求與特點
21.作業成本計算與作業管理問題探討
22.質量成本會計探討
23.人力資源會計探討
24.股東權益稀釋會計探討
25.現金流量會計探討
26.資本成本會計探討
27.高新技術企業研究與開發費用會計處理問題探討
28.無形資產核算的若干問題研究
29.企業兼并重組會計問題探討
30.建筑合同會計問題探討
31.財務報告改進問題研究
32.非貨幣易會計問題探討
33.會計報表問題探討
34.投資的會計處理問題探討
35.財務會計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出路
36.管理會計的控制理論與方法探討
37.管理會計核算系統探討
38.戰略管理會計問題探討
39.管理會計規范化問題探討
40.企業業績評價問題探討
41.工業企業成本核算問題探討
42.預算會計制度改革對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的影響
43.全面收益會計問題探討
44.金融會計制度問題探討
45.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處理問題探討
46.稅務調整后的會計處理問題
47.現金流量表的理論與實務
48.會計管理體制問題探討
49.作業成本會計的原理與應用前景
50.信息資源會計問題探討
51.互聯網與企業會計信息系統
52.會計信息系統的新思路
53.中國特色的會計問題研究
54.《會計法》責任主體問題研究
55.成本會計發展趨勢問題研究
56.知識經濟條件下的會計模式
57.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規范體系研究
58.會計監督體系的研究
59.穩健原則和會計中的不確定性
60.會計模式問題研究
61.中國的會計環境分析
62.中美投資會計準則差異比較與分析
63.非貨幣交易會計處理的中美比較
64.穩健原則在我國上市公司運用情況的調查分析
65.無形資產會計的國際比較與分析
66.行為會計問題研究
67.稅務會計問題研究
68.收入確認問題探討
69.論每股收益會計
70.企業合并會計方法研究
71.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分析
72.會計造假與會計政策
73.如何加強政府對會計政策的監督
74.會計政策的國際國內比較
75.會計政策內涵的研究
76.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會計研究
77.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誠信問題探討
78.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環境分析
79.我國《財務報告條例》和《會計準則》對會計的影響分析
80.責任會計問題探討
81.責任成本與產品成本的異同研究
82.預算會計改革問題探討
83.事業單位成本核算問題研究
84.關聯方交易的會計處理問題研究
85.長期投資差異處理的理論與方法探討
86.所得稅會計處理問題探討
87.借款利息處理的理論與方法探討
二、財務管理及財務分析類
1.跨國公司的外匯交易風險及其管理
2.股份公司理財問題研究
3.集團公司財務管理問題探索
4.企業流動資產管理方法探討
5.流動資產投資總額和結構問題探討
6.國有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研究
7.企業直接籌資的環境問題探討
8.公司籌資策略
9.我國公司籌資現狀調查與分析
10.我國公司籌資成本調查與分析
11.我國公司資本結構的現狀與分析
12.我國公司籌資過程中最關心的問題研究
13.公司投資策略
14.我國公司投資決策現狀與分析
15.我國公司投資結構現狀與分析
16.我國公司分立中值得注意的問題分析
17.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問題
18.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重心及其體系問題探討
19.公司成長性分析的理論和方法探討
20.企業經營風險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問題
21.企業失敗預測問題探討
22.企業風險控制問題探討
23.公司理財目的與理財方法間的關系問題研究
24.股利政策與企業價值的關系研究
25.我國控股公司的實踐及問題
26.資產經營與資本經營間關系問題研究
27.財務管理創新問題研究
28.財務總監制度問題研究
29.論企業資金結構的優化問題
30.負債經營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問題分析
31.企業分立的財務問題研究
32.我國公司在國內和國外上市的利弊分析
33.我國企業債券發行的實證分析
34.資本運營與公司重組問題探討
35.全面預算管理研究
36.公司業績考評指標研究
37.財務預算的新方法與理論
38.財務預算的激勵原理研究
39.財務制度設計的理論與方
40.公司購并的財務分析問題
41.我國公司收購中存在的問題
42.我國公司分立中存在的問題
43.公司治理與公司財務的關系問題研究
44.企業價值評估的理論與方法
45.我國公司財務目標的實證研究
46.我國可轉換債券的實踐與存在問題研究
47.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實證研究
三、審計類
1.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探討
2.試論社會審計的風險及控制
3.論審計監督的地位及對策
4.或有負債及其審計
5.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審計的問題及其對策
6.論審計職業風險
7.內部控制的制度化與程序化
8.現代企業制度與審計監督
9.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的避免與控制
10.關于企業注冊資本登記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1.會計監督與注冊會計師
12.論審計風險及其防范
13.論審計職業道德
14.論審計會計信息聯網共享
15.論注冊會計師合伙制的法律責任
16.中立審計準則之比較
17.審計程序與法律責任
18.論會計信息失真對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影響
19.國有企業年度審計問題
20.審計工作底稿及其生命力
21.資產評估的合法性及應用
22.論審計重要性水平
23.論審計期后事項的處理及審計人員相應的責任
24.論審計信息內涵
25.持續經營能力及其審計
26.審計準則的國際比較
27.利用計算機審計的問題探討
28.上市公司審計意見實證分析
29.會計估計審計
30.注冊會計師權利與義務的平衡問題研究
31.我國上市公司審計中存在問題的分析
32.或有事項及其審計
33.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審計
34.審計責任界定問題探討
35.內部審計問題探討
36.管理審計理論與實務問題探討
37.經濟責任審計問題探討
38.離任審計問題探討
四、稅務籌劃類
1.增值稅納稅籌劃的研究
2.營業稅納稅籌劃的研究
3.所得稅納稅籌劃的研究
4.消費稅納稅籌劃的研究
5.稅務籌劃理論問題的研究
附件二: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2006屆專科畢業生論文題目審批表
專業:班級:學生姓名:
指導教師姓名職稱
論文(設計)題目
選題內容:
開題報告情況及意見:
指導教師簽字:年月日
教研室審查意見:
教研室主任簽字:
二、畢業論文(設計)可選擇三種類型:
1、畢業論文:結合專業特點和實際工作內容選擇適當題目,進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得出結論或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建議。
2、方案設計:對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某一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較完善解決方案或制度設計。
3、調研報告:對與本專業相關的某一社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說明。
注意:無論哪種類型,都必須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和實習工作崗位,最后成果要求對本單位工作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或對某一領域工作具有一定理論指導作用。
三、可選擇的指導老師信息
教師姓名
聯系電話
五、提醒
1、項目、提綱和文稿完成后及時以電子文檔發給指導教師,接受指導教師的指導并在指導教師要求的時間內補充、完善。畢業論文(設計)(字數在3000字以上),要求結合實習單位和實習工作實際,主題突出,思路清晰,觀點明確,語言流暢,結構嚴謹,分析現象探索實質,發現問題找出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改進措施。
2、學生與指導老師雙向選擇;
3、論文題目僅供參考,具體請與指導老師商量溝通后定題;題目選定后,報經系上同意后最多可以改動一次。
4、選定指導老師后,非報經系上同意,不得隨意變動;
5、請每位同學積極按時完成各階段任務,凡有未及時完成的,警告一次,相應成績降低一個等級,但仍需在15日內補齊;出現第二次,取消成績。
6、如果不按規定時間完成論文寫作步驟,或者在論文寫作中不認真寫作、敷衍了事,指導老師可以拒絕繼續指導論文寫作。
7、超過論文定稿時間一周,仍未定稿者,視為論文未通過,畢業論文(設計)成績為不及格。
六、參考題目
(一)畢業論文參考題目:
接合工作實際與指導老師共同確定,也可參考以下題:
會計部分
1、 會計假設的歷史演變及其未來發展
2、 談談會計國際化問題
3、 略論我國會計模式的構建
4、 論知識經濟時代會計重心的轉移
5、 淺談人力資源的計量方法
6、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會計職能的轉變
7、 淺談市場經濟與會計的服務職能
8、 人力資源會計理論的特殊性
9、 從虛擬公司的興起談會計主體假設
10、 論環境會計主體的內涵及表現形式
11、 從會計環境的變化看我國實證會計范式的發展
12、 淺析實證會計理論
13、 論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的本質特征及管理
14、 淺論人力資源會計
15、 論21世紀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面臨新的挑戰
16、 論會計控制對象──受托責任的完成過程和結果
17、 人力資源會計的理論基礎及其確認與計量
18、 試論會計方法的選擇和應用
19、 構建宏觀會計與戰略會計的初步設想
20、 論穩健性原則在會計中的運用
21、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
22、 淺談會計政策變更的會計核算方法
23、 切實加快傳統會計教學模式改革
24、 中國傳統會計文化的若干特征
25、 淺析公允價值在債務重組中的確定
26、 知識經濟與會計創新--人力資源、無形資產會計理論的探討
27、 芻議權責發生制
28、 試論會計信息的失真
29、 論商譽及其會計處理
30、 初探會計與財務管理的平行、互動關系
31、 淺談我國會計服務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
32、 虛擬公司對傳統會計的挑戰
33、 會計學與法學的邊緣學科探析
34、 知識經濟對會計報告模式的挑戰
35、 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識別與防范
36、 虛假會計信息探源與對策
37、 衍生金融工具對會計理論的挑戰
38、 會計國際化的新格局及我們的對策
39、 淺談經濟業務對會計等式的影響
40、 論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41、 會計在防范金融風險中的作用
42、 淺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
43、 會計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對策
44、 證券市場發展對會計的影響
45、 我國會計現代化的哲學思考
46、 關于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探討
47、 試論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
48、 試論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49、 非貨幣交易會計問題研究
50、 現代企業治理機制下的內部控制制度
51、 資產減值會計問題研究
52、 關于無形資產會計問題研究
53、 會計報表附注與表外信息問題研究
54、 機構投資者與委托投票權競爭研究
55、 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公司治理問題
56、 我國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財務管理部分
57、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實證研究
58、 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問題研究
59、 上市公司財務治理問題研究
60、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問題研究
61、 企業集團財務管理體制研究
62、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63、 企業重組與并購財務問題研究
64、 財務風險評價體系構建研究
65、 企業營運能力分析體系
66、 企業獲利能力評價體系
67、 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
68、 企業/企業集團財務戰略研究
69、 企業/企業集團財務政策研究
70、 企業/企業集團投資政策研究
71、 試論企業價值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72、 企業并購與重組的風險研究
73、 企業投資決策結構體系研究
74、 關于金融互換與資本結構問題的探討
75、 企業集團股利政策研究
76、 關于投資財務標準研究
77、 關于企業價值研究
78、 預算管理與預算機制的環境保障體系
79、 企業并購財務問題研究(題目宜具體化)
80、 企業集團存量資產重組研究
81、 國有企業集團財務總監委派制研究
82、 企業集團財務控制體系研究
83、 對企業理財務目標再認識
84、 企業投資結構研究
85、 關于財務的分層管理思想研究
86、 企業表外融資的財務問題
87、 企業集團業績評價體系研究
88、 對自由現金流量與企業價值評估問題的探討
89、 企業收益質量及其評價體系
90、 企業信用政策研究
91、 企業稅收籌劃
92、 關于財務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研究
93、 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分析
94、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95、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基礎分析(題目宜具體化)
96、 財務學科課程體系探討
97、 非盈利組織財務問題研究
98、 跨國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研究
99、 跨國公司業績評價體系研究
100、 試論資本市場與信息控制
101、 企業財務本質研究
102、 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的融合
103、 負債經營風險的防范和對策(企業負債經營問題的探索
104、 股票期權的激勵作用
105、 家族式企業經營方式的優勢
106、 中小企業激勵機制的探索
107、 債券融資對我國公司治理影響研究
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部分
108、 管理會計方法的創新
109、 作業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
110、 變動成本法的應用研究
111、 論管理會計的假設前提與原則
112、 投資決策分析方法比較研究
113、 關于管理會計師及其職業道德研究
114、 預算管理研究,業績評價體系與方法研究
115、 論成本的經濟實質
116、 關于ABC法的研究
117、 責任會計的研究
118、 關于投資項目決策的研究
119、 標準成本的研究
120、 戰略管理會計研究
121、 關于內部轉移價格的研究
122、 關于成本差異分析的研究
123、 關于敏感性分析方法的探討
124、 關于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125、 現代工業的特點及成本計算方法的選擇
126、 成本信息失真的原因及財務危害
127、 關于內部轉移價格的研究
128、 試論成本效益原則
129、 淺議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關系
審計與會計制度設計部分
130、 關于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問題的探討
131、 論市場經濟下審計的職能與作用
132、 論審計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地位與作用
133、 論審計目標與審計證據的獲取
134、 論審計與經濟監督系統
135、 論我國審計組織體系的健全與發展
136、 論我國審計體制的改革與完善
137、 論審計的法制化、規范化建設
138、 論審計執法與處罰力度的強化
139、 論審計風險及其防范
140、 企業對外擔保內部會計制度研究
141、 論經濟效益審計
142、 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審計
143、 論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內部審計
144、 論會計報表及附注的設計
145、 獨立審計風險問題探討
146、 對資產評估中有關問題的探討
147、 審計工作策略探討
148、 論內部控制系統審計(制度基礎審計探討)
149、 論審計方式方法體系的完善
150、 論企業集團內部審計制度的構建
151、 論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152、 論審計工作質量的控制與考核
153、 論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154、 論企業內部審計建設
155、 獨立審計準則研究(可選一個準則進行研究)
156、 注冊會計師誠信建設研究
157、 論會計估計變更的審計
五、會計電算化部分
158、 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安全性分析與設計
159、 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容錯性及可操作性問題
160、 會計電算化核算系統的子系統劃分研究
161、 會計電算化工作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162、 會計電算化對會計工作方法的影響探討
163、 會計電算化對傳統會計職能的影響研究
164、 會計電算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65、 網絡會計研究
166、 論網絡經濟對會計理論的影響
167、 論網絡時代會計目標下的會計業務流程重組
168、 網絡財務風險及其防范
169、 網絡時代的會計發展
170、 電子商務時代會計信息的地位和作用
1.審計報告的公開化,使關注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群體增加;而公眾對審計的期望過大,依賴程度過高,無形中增加了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審計風險。
到目前為此,我國的上市公司達1000多家,按照證監會的有關規定,上市公司每年均應由注冊會計師進行年審,并將審計報告在報刊上公布。審計報告的公開化,使越來越多的利益群體開始關注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督他們的工作。同時,由于公眾對注冊會計師審計行為的性質、審計報告的意義存在著誤解,混淆了被審單位的會計責任和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或者公眾對審計的期望值與審計實際所起的作用之間存在著差距。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自然而然地、不或避免地將所有的過錯者推到注冊會計師身上,進而又使更多的群體不能滿意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或對他們的審計工作更為挑剔,這些無形中增加了注冊會計師審計的風險。
2.法律界和會計界對審計責任的界定標準未能達成共識、法庭多次出于保護弱小群體的目的而運用深口袋理論造成對注冊會計師的不利判決,進一步加大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
會計界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只要審計人員嚴格遵守專業標準的要求,保持職業上應有的認真和謹慎,通過實施適當的審計程序和審計方法,是能夠將會計重大的錯報事項揭示出來的。但是,由于審計的固有限制,并不能保證將所有的錯報事項都提示出來,所以并不能苛求審計人員發現和揭示會計報表中的所有錯報事項,因而也不能要求他們對于所有未查出的錯報事項都負責任,關鍵在于未能查出的原因是否源于審計人員本身的過失。如果由于審計人員的過失未能發現和揭示會計報表中的重大錯報,從而給委托單位和第三者造成了經濟損失,注冊會計師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法律界與公眾則認為只要審計報告意見與被審單位的實際情況不符,則應承擔法律責任。而且,實際上法庭在受理對注冊會計師的訴訟時,較傾向于保護所謂的弱小群體,強調均衡損失,運用了深口袋理論(注:認為受傷害的一方可向有能力提供補償的另一方提出訴訟而不問過錯為誰)。認為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盈利豐厚,完全有理由從其豐厚的收入中拿出一小部分來穩定受損方的情緒,以安定團結,穩定經濟。法庭的這種判決,使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無法擺脫不合理的風險困擾。
3.知識經濟時代將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提出不同于工業經濟時代的要求,這也必然會加大其審計風險。
當前,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地涌現出來,高新技術企業一方面由于知識技術的創新而增加了企業的收益,但與此同時也加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另外,知識經濟時代的審計目標將不再象工業經濟時代那樣僅僅局限于對企業會計報表發表審計意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各種信息來預測企業盈利能力、償債能力、持續經營能力等,對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高風險企業的審計必然為注冊會計師帶來更大風險。
4.會計電算化的應用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與電算化審計的研究開發的相對滯后之間的矛盾,為審計人員在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的審計工作帶來了不同于傳統手工環境下的審計風險。
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處理企業的經濟業務具有數據處理過程自動化、數據存儲磁性化、內部控制程序化等特點,會計信息的生成方式發生了改變。因此,利用傳統的審計程序和方法對在計算機系統環境下生成的會計報表進行審計已經遠遠不夠。審計人員除了對傳統的諸如會計報表、賬冊憑證等審計對象進行審計外,還應對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本身進行審計,即審查計算機內的程序和文件。只有開展計算機輔助審計,才能對被審計的會計電算化系統作出客觀的、公正的評價。但是,目前審計電算化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相對滯后于會計電算化。另外,由于審計工作本身的不規范,或者規范性的要求因未能得到重視而沒有很好地執行,這也為開發研究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和應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審計帶來了難處。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人員對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處理經濟業務的企業進行審計時缺少計算機輔助審計環節,將為他們的審計結論意見帶來難以預測的風險。二.降低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的對策
1.分清被審單位的會計責任和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
對于注冊會計師審計日趨增大的風險,筆者認為注冊會計師除了嚴格遵守專業標準和職業道德守則的要求,保持職業上應有的認真和謹慎之外,還應注意通過分清企業會計責任和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來轉移本不屬于注冊會計師應承擔的會計責任。一方面,注冊會計師在與客戶簽訂約定書時,須寫明委托方對提供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負責等內容,并對全部審計業務均要求管理當局提交一份聲明書,以防止委托方提供虛假證據;或者在委托方提供虛假證據,而由于其舞弊技術的高明并加以精心的掩飾,審計人員即便采取了標準的審計程序和也沒能查出的情況下,作為委托方應承擔會計責任的依據。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師對此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關鍵在于怎樣才能使其內容嚴密,不致于形同虛設。另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協會應從保護注冊會計師利益出發,不斷地完善有關權利義務的法規,不斷地與法律界溝通,使法律界能夠認同審計責任的界定標準,幫助注冊會計師反擊那些毫無根據地擴大注冊會計師責任的訴訟,進而影響公眾對區分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理解和認同。
(一)網絡審計下的審計理論要素的重新思考
網絡審計是隨著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出現而產生的,是經濟活動網絡化、虛擬化的產物,也是現代審計發展的嶄新階段。面對網絡審計,原有的審計理論要素,如審計對象、審計目標、審計范圍、審計主體、審計技術、審計風險以及審計準則等面臨新的挑戰,需要我們重新加以思考。
1.關于審計對象
審計對象是指審計所要考察的客體,即被審單位的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營管理活動和作為提供這些經濟活動信息載體的會計報表及其他有關資料。隨著電子商務的網絡化經營發展和虛擬公司的出現,使網上實體通過網絡將成百上千的人聯結在一起工作,他們可根據業務的需要自由重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可以是投資融資關系、技術協作關系和購銷關系等,即使這些企業間的關系是松散型的,也可以通過網絡在很短的時間內,以網上協議的形式整合成企業聯盟,當然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散聯盟。于是,會計客體就變得模糊,審計客體因之變得復雜,審計客體的外延需要重新界定。從交易費用理論看,審計對象(站在被審單位的立場上看,即為交易主體)的邊界不清,不僅增加交易主體的交易費用,也會增加審計風險和審計費用。所以,網絡審計的客體具有動態性和虛擬性,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充分地認識到,審計的客體具有適時改變性。
2.關于審計目標
審計目標是指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下,人們通過審計實踐活動所期望達到的目的和要求。原有的審計目標僅局限于在裝訂的賬、表上,亦稱“有紙化”的信息載體上查錯防弊,對經濟效益進行評價,對審計對象的真實性和公允性、合法性、合規性、合理性和效益性進行審查和評價,其目的是為審計委托人服務。然而,在電子商務活動中,通過互連網和通訊技術,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以及企業與政府間的聯系更加廣泛和深入,信息資源具有共享性和經濟活動具有開放性,網絡審計的目標將主要通過“無紙化”實現,向更深、更廣的領域擴展,諸如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狀況的審計、人力資源利用狀況的審計、政府調控職能實現程度的審計、顧客對企業滿意程度的審計以及網絡技術本身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審計等也將成為審計目標。
3.關于審計范圍
審計范圍是指針對特定審計對象所開展的審計實踐活動在空間上所達到的廣度。在原有審計中,審計范圍要依據不同的審計對象和審計目標來確定,總的來看,審計范圍較狹窄、封閉。而在電子商務活動中,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已經成為一個寬闊開放的系統,會計信息處理處于一個開放的空間范圍,涉及到交易關聯方的各個方面;同時,由于其資源的共享性,能訪問會計信息以及接觸會計信息的人可能涉及到整個網絡用戶,當然,對涉及企業商業秘密的信息仍有所限制。網絡用戶,尤其是使用上市公司信息的用戶,出于不同的動機,可能采取惡意操作行為,增加了網上行為的控制難度。因此,承擔不真實以及非法數據的責任人就不能局限于被審單位,交易雙方以及相關的社會公眾都將被列入審計范圍。總之,電子商務活動中的任何一項審計業務,都是建立在互連網平臺之上的,審計活動面向網絡。可見,網絡審計的范圍已被大大拓寬。
4.關于審計主體
審計主體是指實施審計監督的執行者,也就是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在網絡審計中,首先建立和完善能夠在網絡下實施對被審單位及其相關信息進行審查、監督和提供鑒證服務的審計機構;其次,必須構建完善的計算機系統和網絡系統。同時,對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審計人員應該是一種復合型、全方位人才,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現代會計理論和審計技能,還要具備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知識和現代商貿理論,并能熟練地從事計算機硬件、軟件的操作和維護。更為重要的是,由于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知識的不斷更新,審計人員應該具備終生學習和不斷創新的能力,以適應網絡審計發展的需要。
5.關于審計技術方法
審計技術方法是為了實現審計目標,在對被審單位實施審計過程中所采用的各種手段,它是順利完成審計工作、提高審計工作質量的重要保證。企業在網絡化經營中,由于會計數據的極大電子化和會計控制的局部程序化,直接造成了審計線索的“不可見性”。因此,必須應用數據庫技術對會計數據進行可靠、完整地保存和管理,借助單機系統或工作站,對會計數據進行快速、準確地加工和處理,利用網絡和通訊技術對會計數據進行安全、有效地分配和傳輸。這樣,網絡審計必須完全依賴于計算機和交互網絡。在網絡審計中,審計人員利用審計接口軟件來獲取原始數據,利用審計抽樣軟件來進行樣本抽取,利用審計分析軟件進行各種數量關系的配比分析和數據查詢,利用數據倉庫技術來進行分析,利用審計專家系統進行審計推理與判斷,并通過數據挖掘、樣本抽取、異常項目調查、數據分析與處理等方法進行測試、檢查、分析與核對。由此可見,網絡審計下的技術方法已大大突破了原有方式下所運用的審計技術方法。
6.關于審計準則
審計準則是用來規范審計人員執行審計程序,獲取審計證據,形成審計結論,出具審計報告的專業標準。在網絡審計中,由于審計對象、審計目標、審計范圍、審計主體、審計技術方法等發生了重的變化,需要對現有的審計準則體系重新進行審視和思考。審計準則體系中的有關準則應該體現電子商務下網絡審計的特點,通過制定相應的、更切合實際的準則,更有利于規范審計人員的審計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并規范網絡審計工作,從而提高審計質量、最終形成客觀公正的審計結論。
7.關于審計風險
審計風險是指被審單位的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或漏報,而審計人員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一般認為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組成,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由于會計數據處理的電算化,在計算機輔助系統的控制下,其本身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得以基本保證。因此,固有風險基本上被控制,并呈降低的趨勢。但是,由于會計信息系統的開放性和網絡化,使得會計信息資源在極大的范圍內得以共享和交流,這無疑將審計工作置于一種被動的風險之中。例如,存放于主機內的會計信息被他人非法拷貝和篡改;會計數據在傳輸過程中被競爭對手截取和惡意修改;計算機病毒和網絡黑客的肆意侵襲,會威脅會計數據的安全,嚴重時可能導致會計信息系統的全線崩潰等。可見,會計數據的安全、完整性控制難以得到保證,從而使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的水平呈上升趨勢。所以在網絡審計中,審計人員對審計風險控制的難度加大,實施的審計風險控制措施也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二)網絡審計的風險與防范管理
隨著網絡審計的產生與發展,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新環境下的風險,與傳統審計風險相對應網絡審計風險指的是審計人員網絡技術對有關信息系統進行審計后發表不恰當的意見的可能性。
1.網絡審計的新型審計風險
(1)篡改數據,不留審計線索在網絡環境中,數據的電子化并以磁介質為主要存儲載體,這為舞弊者或攻擊者對原始數據進行非法修改和刪除,且不留篡改痕跡成為可能,這將無法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給審計監督帶來了風險。(2)信息丟失主要有三種原因:一是運行間的斷電和死機等故障;二是計算機病毒破壞;三是人為的毀損。(3)黑客侵入和數據失竊計算機黑客為了獲取重要的商業秘密、數據資源,經常用IP地址欺騙攻擊網絡系統。黑客偽裝為源自內部主機的一個外部站點,利用一定的技術進入目標系統竊取或破壞數據。(4)職責分離不恰當引起內控失靈在網絡環境下,如果對數據維護、系統管理和數據輸入、數據核對確認等崗位不作適當的分離,就會有人利用網絡的弱點故意修改數據、舞弊或竊取秘密信息從中撈取利益。
2.網絡審計風險的防范和控制為了有效地降低網絡審計風險,必須采取相應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1)應用審計軟件,對相關網絡系統進行實時跟蹤
首先對被審計單位的網絡系統進行評價,并利用專用的審計對比軟件,將存放于數據庫不同地址的同一種數據進行自動比較,以形成相應的記錄文件,并對有差異的文件數據進行詳細審查;其次對被審計單位的自動檢測數據庫軟件和恢復軟件進行審查和評價;再次要對被審計單位的異常貿易,通過網絡進行預警提示,以降低審計風險。
(2)建立審計服務信息庫
審計人員可將被審計單位的有關信息,通過網絡建立一個完善的大容量的信息庫,這些信息包括被審計單位的背景資料,最新動態和一些以前審計的檔案信息,以便以后開展審計時查閱和運用,這樣將可大大減少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相應地降低了審計的風險。
(3)加強對網絡系統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進行審計
在網絡中運行,信息的安全性即可靠性和保密性構成了審計的風險防范和控制的重點。首先對網絡系統職責分離情況進行審查,遵循的原則仍為不相容職責必須分離,但側重對數據的輸入、輸出,軟件開發和維護及系統程序修改或管理等之間的關系處理進行審查;其次對被審計單位網絡結構進行分析與評價,以確認防范黑客侵入的能力;再次對被審計單位的系統容錯處理機制,安全管理體制和安全保密技術等作深入的了解,以評價其系統安全性的等級,從而有效地控制審計風險。
(三)網絡審計的法律環境
由于網絡時代社會的信息化加大了社會的不確定性,著名的摩爾定律所蘊涵的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由于法律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共識,它在規范社會經濟的運作,控制社會的不確定性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功能優勢。因此,在網絡經濟中法律的重要性將更為凸現。作為一個經濟服務領域,審計首先要充分利用和維護已有的適應于自己的法律體系,作為維系共同利益的法律屏障,這些法律主要包括刑法、民法和商法等;其次,審計服務由于要處處體現其獨立性,從而存在其自身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一套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法律來規范,這就需要建立起規范網絡審計的審計準則。就新的審計準則而言,必須做到既有獨創的一面,又有沿襲傳統的一面,說它獨創性的一面,主要表現在規范審計企業的網絡信息系統為中心的一整套制度以及電子版本的業務約定書、管理層說明書、審計報告等電子文件的合法化,這些制度具有濃厚的網絡特色,這與傳統審計準則具有明顯的區別;由于網絡審計在審計獨立性、客觀公正以及審計的職業道德等方面仍然類似于傳統審計,并且有時還離不開實地審計的參與,所以在規范類似審計方面可以適當的沿襲仍適用的傳統審計準則。基于上述網絡審計法律環境的建立,網絡審計的運作將更加規范,更有保障。
總之,在企業網絡化經營的過程中,審計人員為了加強對經營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的審查和監督,必須“上網”,利用互連網絡技術來建立審計專用網絡,實施在線式和連續審計,對企業所進行的業務是否真實、合法,所提供的商品或勞務的信息披露是否完整、可靠,以及對網絡系統是否采取足夠的安全措施等進行評價,并提供意見,從而實現網絡化會計信息處理、財務管理與網絡審計綜合運用。
會計審計畢業論文范文二:會計審計與質量審核分析
1.會計審計分類的差異分析
對會計審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從而作出不同的分類,這有利于加深對審計的認識,從而有效地組織各類審計活動,充分發揮審計的積極作用。對質量審核一般進行簡單的分類,對分類沒有什么目的性。分析:GB/T19011對質量審核的實施時間分類上有一定困難,因為質量管理在事前沒有可以操作的、詳細的審核辦法,而且風險分析目前使用還不廣泛,事前審核的效果沒有足夠的判定依據。在實踐中,組織可以對自身進行有意識的事前審核,以確定組織的風險并加以控制,使組織的流程更好地運行,提高組織的效率。
2.目標的差異分析
2.1審計目標
審計目標包括存在和發生(existenceandocc-urrence)、權利和義務(rightandobligation)、估價或分攤(valuationorallocation)、完整性(completen-ess)、表達和披露(presentationanddisclosure)等5個方面的認定。
2.1.1存在與發生認定是指資產負債表所列示的資產、負債、權益在資產負債表中確實存在;損益表所列示的各項收入與費用在會計期間確實發生。
2.1.2權利和義務認定是指會計報表中記錄的各項資產確實屬于公司所有或被公司所控制;會計報表中記錄的各項負債確屬公司應履行的義務。
2.1.3估價或分攤認定是指各項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和費用等要素均按適當的金額列入會計報表中。所謂“適當的金額”是指這一金額的確定不僅遵循了一般公認的會計準則,而且在數學上的處理也正確無誤。
2.1.4完整性認定是指所有應該在會計報表中列示的交易和項目都確實列入了。
2.1.5表達與披露認定是指會計報表中各項目分類正確、會計原則選用適當、信息披露充分。審計人員必須深入了解管理當局對財務報表的認定,因為這些認定是確定具體審計目標和制定審計程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審計人員的基本職責就是確定被審單位管理當局對其會計報表的認定是否有理由和根據。為獲得審計證據以證明被審單位管理當局對其會計報表的認定,審計人員必須針對每一項認定制定具體的審計目標。一旦為實現審計具體目標取得了足夠的證據,審計人員就有理由確認被審單位管理當局的認定是合理的。表2給出了每一項認定對應的具體目標,即實存性、權利和義務、準確性、分類、截止、詳細匹配、可變現價值、完整性、表達和披露九項。值得注意的是,管理當局的認定與具體審計目標之間并非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更詳細一些。
2.2質量審核目標
質量審核的目的是確定審核應完成什么,這些目的與受審核方密切相關,而與其他方面均無關系。分析:質量審核的目標較之會計審計目標有較大的不同,尤其在實存性和完整性方面的要求,在具體的實踐中應注意。質量審核本身要求所有證據的實存性,但不要求一定是客觀的證據。完整性要求在質量審核中基本上都會被忽視,這與質量管理要求一致,因為質量管理中要求識別過程,但沒有要求所有的已發生的過程均詳細記錄。經濟管理中為避免嚴肅的規則被踐踏,明確要求所有的已發生的交易過程均必須翔實記錄。由此,我們可以在質量審核中引入部分完整性的要求,如要求對一些過程在不同的時間進行完整性記錄等。表達和披露在會計審計中是有相關要求的,在質量審核中要求比較含糊,不同的審核人員表達和披露的同一個實例將會出現較大的差別。各組織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明確質量審核表達和披露的標準和要求。其他的不同方面,由于經濟管理和質量管理的不同情況,無選取的必要。
3.審計工作底稿與質量審核記錄的差異分析
3.1審計工作底稿
審計人員從接受審計任務開始,到出具審計報告為止,對整個審計過程中的各項工作都應做好記錄。這些記錄反映了審計人員所執行的具體程序、進行的分析判斷、收集到的審計證據,以及得出的審計結論和審計意見,構成了審計工作底稿。全部審計工作記錄和獲取的各種資料,是審計人員進行審計工作、完成審計任務的重要工具,也是形成審計結論、發表審計意見的直接依據。編制和獲取審計工作底稿是整個審計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審計程序的實施、證據的收集與分析過程其實就是審計工作底稿的形成過程。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要求:資料具體、詳略得當、結論明確、格式規范、標識一致、記錄清晰。
3.2質量審核記錄
近年來,甘肅移動面臨公司在大力借助流量經營、互聯網全面發展的時刻,內部審計如何在高投資、高成本的壓力下防范企業運營風險、提高審計質量,如何將管理理念和戰略構思落地,已經成為審計人員亟需思考的主要課題。全面質量管理——曾經締造了無數企業輝煌的西方管理文化,能夠給甘肅移動的內部審計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帶來怎樣的啟示呢?筆者擬通過這種全面質量管理方法對甘肅移動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進行研究,探索提高審計質量的模式,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
一、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含義
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指在社會的推動下,企業中所有部門,所有組織,所有人員都以產品質量為核心,把專業技術、管理技術和數理統計技術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學嚴密高效的質量保證體系,控制生產過程中影響質量的因素,以優質的工作、最經濟的辦法提供滿足用戶需要產品的全部活動。全面質量管理在管理上的意義超出了統計意義,它不是單純技術方法的引用,而是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代表著一個企業領導者的管理理念。
二、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文 /zuowen/
內部審計質量控制與企業的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戰略匹配關系,重視審計質量、防范審計風險是審計工作永恒的主題,是企業防范和控制風險的有力保障。目前,甘肅移動審計質量管理工作還存在以下問題:
1.質量管理制度執行不嚴格,是制約審計質量管理水平提升的直接原因
目前,甘肅移動在審計本文由收集整理質量管理控制中的主要問題表現在計劃和實施階段。審計計劃方案是審計的工作大綱,對整個審計過程具有約束力,是審計工作不可缺少和簡化的基礎環節。由于時間和審計資源的限制,有些項目未開展縝密的審前調查,造成制定的審計方案操作指導性不強。
2.缺乏量化評價指標體系,是制約審計質量管理水平提升的關鍵因素
由于缺乏科學、嚴謹的量化指標體系來衡量內部審計質量水平,甘肅移動對審計質量的控制手段依然主要靠定性的管理來實現,難以運用現代的管理科學技術、it技術等來實現精確控制和管理。具體表現為:評價指標難以量化,控制體系難以標準化,考核體系執行力度不夠、客戶需求重視不夠等,進而導致審計效率較低、審計風險較高等問題。
因此,甘肅移動目前的審計質量管理水平還不能滿足公司戰略轉型發展的需要,風險防范和把控能力需進一步提高,運用新的模式強化審計質量控制迫在眉睫。/
三、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在內部審計工作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1.兩種學科在管理特質的要求上具有一致性
一般來說,適合進行質量管理的通常是那些技術要求比較復雜、工作量比較繁重、不確定因素較多、各類資源有限的管理項目。而審計項目本身具有工作強度較大、處理關系復雜、承擔責任重大、審計資源緊缺等特征,完全與全面質量管理的特質相吻合。
2.降低審計風險和內部外部監管環境的要求
公司內外大量的違規腐敗案例表明,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出現了重大漏洞,或內部的監督防控體系形同虛設。因此,一旦發生重大的內部審計質量事故,對企業造成的后果和影響都不堪設想。提高內部審計質量不僅是企業加強反腐倡廉體系建設的需要,也是社會、國家健康發展的需要。
四、基于全面管理模式的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對策
1.選取關鍵質量特性指標,建立“以數字說話”的評價標準
根據全面質量管理方法論的要求,可采用流程圖分析、因果矩陣、帕累托等多種工具,通過訪談、調查問卷、測試等多種方式,對內部審計的客戶需求進行篩選、計算和確定。筆者認為,可選取審計報告完整性(y1)、數據準確性(y2)、審計評價適當性(y3)、審計建議操作性(y4)、審計流程規范性(y5)、審計結果信息化程度(y6)6個關鍵質量特性(ctq,criticalto-quality)指標作為定量評價內部審計質量的指標,對評價指標進行細化和量化評分。//zuowen/
以“審計報告數據準確性”這一評價指標為例,可以將其細分為三種類型的數據:
a型數據:定義為十分重要的數據,不允許出現錯誤。如經濟責任審計的關鍵結論數據、竣工決算審計結論性數據等;
b型數據:定義為一般數據,即使出現錯誤,對于審計報告整體而言影響不大。如內控審計、審計調查等審計項目中非關鍵數據;
c型數據:定義為允許在一定誤差范圍內的數據。如工程施工結算中審計結論數據誤差在5%內均可視為可接受。
針對每種不同類型的數據,又制定了相應的計算公式和評分標準,具體得分為y2=y21*y22*y23,計算公式見下表:
關鍵詞:網絡會計:sw03;營銷分析;觀念創新
基于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平臺之上的現代網絡會計正以前所末有的速度畢業論文深刻地改變著創業型企業的生產運作方式。作為企業經濟管理信息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會計信息化系統,是一個組織、處理會計業務,并為相關職能部門(如企業管理者、投資人、債權人、政府部門)提供會計信息、定向信息和決策信息的實體。企業在充分享受網絡會計信息化系統所帶來的高度快捷和便利的同時,也感受到其帶來的諸多新的挑戰,其更深遠的意義還在于它將引起整個企業組織架構及其制度安排的深刻變革。基于這個認識,本文嘗試運用swot營銷分析法從會計人員的視角基于網絡會計對創業型企業進行了分析。
一、網絡會計給創業型企業管理和發展帶來的優勢
(一)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共享所帶來的便捷和高效 保證了會計數據的及時錄入和統一存貯,大大減少了單機操作造成的數據冗余,真正實現了會計工作的自動化、現代化,有利于加強對會計信息管理和控制。能夠對企業過去、現在、外部和內部的經濟信息進行多維化的存儲和處理,將財務會計信息系統和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融為一體。既給企業管理帶來巨大的效率,叉可避免傳統會計信息系統中確認不真、計量不安、人為歪曲、信息丟失等問題的發生,從而能更好地滿足不同決策的需要,提高了決策的科學性。
(二)實現了企業經營的網絡化管理,大大增強企業財務管理的控制、預測能力。現代企業的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大大加速,傳統的金字塔式的等級管理形成的“信息孤島”現象抑制了企業的快速反應及決策能力。在網絡環境下,企業的組織機構變成了一個自動網絡系統,它把一些企業內部的小型團隊整和起來進行實時在線管理,實質上足從企業戰略管理角度出發,著眼于各子系統資源的最優整合,有機結合成企業會計信息網,用“網絡”結構取代傳統的“金字塔”結構,使網絡會計信息系統自 機融入到以mrp/erp開發出來的信息系統中,大大增強企業財務管理的控制、預測能力。
(三)可實現跨區域、遠程財務管理 現達的通訊網絡和計算機技術使財務管理可在一個虛擬奪問中進行,這就使得以創新為特點的創業型企業、不在同一地點的母子公司之間超越時宅的遠程財務管理在網絡會計的平臺之卜得以實現。
二、推進創業型企業網絡會計面臨的劣勢
(一)傳統“重核算、輕管理”的財務管理思想束縛創業型企業網絡會計全面信息化的進程。網絡會計要求企業必須根據會汁信息化的系統要求,融合現代管理理論,對會計核算與管理的業務流程進行重組,并依此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制度。但是企業巾的陳舊觀念、落后手段、無序管理給網絡會計帶來很大的障礙,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
(二)會汁人員甚至有些管理人員不能及時更新觀念與知識、提高業務水平是創業型企業面臨的現實劣勢問題 網絡會汁平臺筒要一流的會計人員,一流的會計人員水僅要有扎實的、 務知識而且還要具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并能運用現代的管理手段。總而言之,急需一批掌握現代電子技術、網絡技術、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于一身的復合型會計人才。目前。這種復合型人才還非常匱乏。
三、網絡會計給創業型企業管理和會計人員帶來的機會
(一)會計信息的披露和獲取更加及時 全面和更具針對性。網絡會計實時跟蹤、人機對話的功能使會計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時、會計信息的披露更加全面、會計信息的獲取更具針對性 交互性。
(二)財務部門內部人員的分工以及組織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集團公腳賬務處理職能集中化可取消總賬崗位、報表崗位等有關崗位,代之以強化原始數據搜集、審核和傳遞崗位;可以變成一級核算,促使財務分工扁平化;企業財務實現與企業內部業務的完全協同。這些新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企業管理層判斷決策的準確性,提高了會計工作效率。
四、網絡會計所面臨的威脅
(一)會計信息在傳遞過程巾的完整性和真實忡問題。互聯網環境下會計信息的安全受到r嚴鶯的挑戰。所以很難保證信息的完整與真實。
(二)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安全性問題。包括計算機硬件系統的安全成脅和會計軟件系統的威脅 ,硬件系統的威脅主要有硬件本身的質量問題、硬件維護不當和外部人為的惡意攻擊、機器本身的功能失效、硬件工作壽命的限制等幾個方面;軟件系統的威脅主要來自于軟件本身的設計質量和水平、人為因素對軟件系統的惡意破壞、軟件使用權限的不當分配或權限被盜用和軟件系統產生的會計信息的管理等幾個方面問題。
(三)企業內部控制和會計檔案的保存存在失效風險問題。
五、swot營銷分析后的對策建議——會計人員應進行觀念創新。
在網絡經濟環境下,網絡會計所表現出來的宴時性、多元性、集成性、簡捷性、動態性、開放性、智能性等技術特征不僅僅是簡單的工具置換改變,更重要的是它所帶來的對傳統會計理念、理論與方法前所未有的、強烈的沖擊與反思。對于會計人員來說,首要問題應是不斷更新觀念,實現觀念創新,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理財工作的需要。具體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實現觀念創新。
(一)樹立市場觀念。市場不僅指產品市場,還包括資金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人才市場等。創業型企業的會計人員要擺脫長期計劃體制下等、靠、要思想的束縛,向市場要資金,向市場要效益。
(二)要強化風險意識和競爭意識。網絡會計環境下各種風險加大,如國際資本市場的利率、匯率風險;跨國經營、國際投資業務所產生的政治風險和經濟政策變動的風險;無形資產經營風險;跨國審計風險;網上虛擬交易風險。但風險和報酬往往是共存的,高風險才能帶來高報酬。
中圖分類號:F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6260(2008)05-0132-09
“低價攬業”(Low Balling)指會計師事務所在客戶的首期審計業務收費中給予客戶折扣優惠,使得初始審計費低于審計成本的一種價格競爭行為。自從著名的科恩報告①認為“低價攬業”會危害審計師的獨立性以來,學者們對“低價攬業”現象給予了關注,研究的焦點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1)構建“低價攬業”的理論模型,并研究其是否會對審計獨立性和審計質量產生危害。(2)用實證的方法來測試是否存在這種“低價攬業”現象以及“低價攬業”是否會傷害審計質量。在我國,“低價攬業”行為同樣被監管層視為一種不正當價格競爭行為而受到嚴格監管②。但是,對于A股審計市場上是否存在“低價攬業”行為,目前的研究文獻并不多,也未得出一致的結論。而“低價攬業”研究的重要性在于為政府監管提供重要的實證依據,為此,本文的目標為檢驗中國審計市場上是否出現了系統的“低價攬業”行為,以及這種初始價格削減的程度。
一、 文獻回顧
1.低價攬業和審計獨立性:理論的觀點
DeAngelo(1981)首次從交易成本的角度,構建了“低價攬業”的理論模型。該模型基于以下假設前提:(1)審計市場是完全競爭的;(2)審計師與客戶之間存在著啟動成本;(3)審計師在設定未來時期的審計費用時具有全部的議價能力。他認為,審計市場與一些產品市場不同的是,客戶與審計師在首期審計業務中都需要承擔一個“啟動成本”。對于審計師而言,對一個新的客戶進行審計時需要了解其內部財務控制情況、組織運作以及業務特點,這使得審計師需要承擔一個啟動成本以幫助其獲得基于該客戶的專用知識,從而在未來時期能夠降低審計成本,并在與潛在的進入者競爭時獲得基于成本的競爭優勢。而對于客戶而言,與新的審計師簽約意味著與審計師重新進行溝通、花費更多的時間,從而導致效率的降低。因此,客戶在與新的審計師簽約時也會承擔“啟動成本”(這種成本也稱為轉換成本)。雙方的這種啟動成本產生了一種“鎖定”效應,使得簽約雙方都有激勵去維護這種業已建立起來的特定審計關系,導致在位審計師有能力在未來多個時期的審計業務中提高審計收費,從而獲得“審計準租金”(quasirents)。正是這種預期的“審計準租金”,使得在首期審計業務中,參與競爭的審計師均會采取低于審計成本的價格策略,從而導致“低價攬業”行為。DeAngelo同時認為審計師希望獲得正的“審計準租金”將使得其無法對客戶保持完全的審計獨立性。Dye(1991)則認為,DeAngelo(1981)的“低價攬業”模型的前提假設是審計師在設定未來時期的審計費用時擁有完全的議價能力,但是如果議價能力掌握在客戶方時,審計師將無法獲得未來的準租金,因此審計師不會提供給客戶初始定價折扣。并且,他認為審計費被公開披露將有助于消除審計準租金,因為可觀察的審計準租金會使得審計師被認為缺乏審計獨立性。然而,如果審計費不被公開披露時,審計準租金將無法被外界觀察到,此時,客戶將會通過支付審計準租金來“賄賂”審計師以獲得有利于自身的審計報告,在這種情況下,“低價攬業”會導致審計質量的下降。
此后,學界對于“低價攬業”這種價格競爭行為對于審計獨立性的傷害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Magee等(1990)進一步發展了DeAngelo的“低價攬業”模型,他們的研究表明,客戶與審計師之間產生的單時期會計分歧不會影響在位審計師的審計準租金,因此,不會產生審計獨立性問題。但當多時期的會計分歧出現時,選擇與客戶妥協將使得在位審計師的準租金增加,但審計師必須在增加的準租金和預期的訴訟成本之間進行權衡,只有在審計準租金增加大于預期的訴訟成本的情況下,審計師才會犧牲審計獨立性,選擇對客戶有利的報告。因此,他們的模型糾正了一個錯誤的看法,即人們通常認為在發生會計問題分歧時,審計師總會屈從于客戶的壓力而犧牲審計獨立性,事實上,審計師的“低價攬業”行為并不必然對審計獨立性產生危害。當審計準租金小于預期的訴訟成本時,審計師的獨立性不會受到傷害。而Lee 等(1998)則認為,當管理層具有聘任審計師的權力時,“低價攬業”會傷害審計獨立性。而現實中的情況是管理層具備有限的權力雇傭審計師,而股東具有對審計師聘任和解雇的影響能力。因此,當股東具有聘任審計師的權力時,“低價攬業”行為能夠作為股東訴訟機制的某種替代機制,從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審計獨立性。基于此,這些學者認為,“低價攬業”行為只是一種正常的價格競爭行為,并不足以對審計獨立性和審計質量造成傷害。
2.低價攬業的實證檢驗
一些學者們致力于對是否存在初始審計時的“低價攬業”行為進行實證的檢驗,但是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其中,Simunic(1980)和Rubin(1987)沒有發現審計任期變量與審計收費有顯著的逆向關系。Palmrose(1986)運用審計收費模型,將審計師更換作為啞變量進行檢驗,但該解釋變量的系數并不顯著。因此,上述研究并沒有發現審計師在初始審計時提供了價格折扣。
然而,Francis 等(1987)采用與Palmrose(1986)相同的方法,對220個較小的樣本(其中審計師更換為12例)進行了檢驗,結果發現了審計師“低價攬業”的證據; Baber 等(1986)通過對北卡羅來納州市政審計樣本的檢驗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隨后,Simon等(1988)運用1974―1989年美國審計市場未公開的審計收費樣本(總樣本數量440個,審計師更換為214例)對“低價攬業”行為進一步進行檢驗,結果發現,會計師事務所在更換審計師當年提供給客戶的折扣高達24%,而在隨后的兩年中,審計收費逐漸上升,提供給客戶的折扣為15%左右。但是,在審計師承接客戶服務的第四年,這種價格折扣即消失,審計收費上升到正常水平,因此,他們的研究也表明事務所在承接客戶服務后確實能夠獲得審計準租金。Craswell 等(1999)則利用澳大利亞1987年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審計收費數據,進一步區分了在“”與“非”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事務所間的審計師更換,結果發現,明顯的初始價格折扣只發生在從“”更換至“非”的審計師更換中,而在“”間、“非間”和“非”至“”間的審計師更換則沒有明顯的價格折扣行為。對此,他們用產業組織的經驗品理論,認為審計服務是經驗品,客戶在未購買時并不了解“”的高質量審計服務,為此,“”只能給予一個更低的初始價格優惠以誘使客戶購買他們的服務。因此,他們的實證研究傾向于Dye(1991)的理論,即認為審計費的公開披露可以抑制審計市場的“低價攬業”行為。
在我國,王振林(2002)利用證監會調查問卷所得到的內部數據發現,在事務所變更當年,審計收費顯著低于平均水平,即事務所從事了“低價攬業”行為。而劉斌等(2003)對2001年A股市場的大樣本審計收費研究表明,審計師的任期與審計收費無關,說明客戶在更換審計師當年并沒有出現“低價攬業”現象。李爽等(2004)以2000―2001年A股部分樣本進行的研究(2001年166家,2002年168家)同樣未發現審計收費與審計任期負相關。最新的研究來自于韓洪靈等(2007),他們以2002―2004年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發現在這幾年間,客戶在小事務所間的轉換及小所至大所的轉換存在價格折扣。但總體而言,價格折扣是一種基于客戶議價能力下的局部價格折扣。因此,在我國,對于“低價攬業”的實證研究同樣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
二、 低價攬業的實證研究:來自A股市場的面板數據
1.研究方法
先前國內文獻的研究特點為:(1)均采用橫截面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并且大部分研究采用了小樣本的數據;(2)研究時期較短,研究期限大多在1~3年。與先前的研究不同的是,我們首次運用2001―2005年中國A股審計市場的面板數據,運用審計收費模型,以客戶的首次審計更換作為解釋變量來考察“低價攬業”問題。我們追蹤了A股上市公司五年的審計收費數據,如果該公司在2001―2005年中的任何一年審計費未披露的話,我們將之刪除,最終我們得到734家上市公司5年的審計收費共計3670個面板數據。與橫截面數據相比,面板數據和方法的運用可以克服不同年份間的回歸方程的結構性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還可以解決多元回歸方程中遺漏變量的問題,從而使我們能更有效地估計解釋變量的系數。
我們借鑒Simon 等(1988)、Craswell 等(1999)的研究思路,利用審計費的OLS回歸模型,控制客戶的規模、審計復雜程度和客戶的風險(注:本文的研究表明,國內的審計費與客戶的規模、復雜程度是高度相關的,并且審計師已經在逐漸重視審計風險。為此,我們的模型中加入了反映審計風險的財務變動指標,以控制審計風險變動對審計費的影響。)等因素的變動對審計費變動的影響。此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審計師類型對審計收費具有重要影響,一些事務所如國際“四大”所與國內“五大”所均具有高質量的聲譽,從而享有審計費溢價。為此,我們將審計師類型分為國際“四大”所和國內“五大所”(注:我們選取了在2001―2005年除國際“四大所”以外市場占有率排名加權前五名的國內五家事務所,分別是北京京都、上海立信長江、深圳鵬城、信永中和和浙江天健。)的影響,設定模型1:
LAF=β0+β1LTA+β2SUBS+β3QUICK+β4INVREC+β5LEVERGE+β6ROE+β7OPIN+β8BIG4+β9AUDITOR5+β10INI+ε
其中:
因變量:LAF=審計費的自然對數
控制變量:LTA=客戶總資產的自然對數
SUBS=客戶納入合并的子公司平方根
QUICK=客戶的速動比率
INVREC=客戶應收帳款和存貨占總資產的比例
LEVERGE=客戶的資產負債率
ROE=客戶的凈資產收益率
OPIN,啞變量,當客戶收到非標審計意見時為1,否則為零
BIG4,啞變量,當事務所為國際“四大”所時取1,否則為0
AUDITOR5,啞變量,當事務所為除國內“五大”所時取1,否則為0
解釋變量:INI,如果客戶在2001―2005年中的任一年更換審計師,則當年的INI設為1,否則為0。
如果INI的系數為負,且在統計上顯著,則說明在審計師更換的當年審計收費低于未更換審計師的審計收費。然而,即使INI顯著為負,也并不意味著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審計師從事了“低價攬業”行為。大量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審計師的審計收費的差異反映了產品質量的差異,如國際“四大”所被公認為提供了比其它所事務更高審計質量的服務。而在國內,一些研究也發現審計收費的排序為國際“四大”所>國內“五大”所>其余事務所(李連軍,2004;李眺,2007),表明不同的事務所間存在質量差異。基于此,我們將審計師分為國際“四大”所、國內“五大”所、其余國內事務所,并認為他們代表了不同的審計質量等級,并將審計更換INI分為三種:“相同等級”間的事務所變換、從“高”質量等級向“低”質量等級的事務所更換,以及從“低”向“高”質量等級的審計師更換。我們更為關注的是消除審計質量差異“相同等級”間的審計師更換。如果該系數顯著為負,則表明存在明顯的“低價攬業”現象。為此,我們設定模型2:
LAF=β0+β1LTA+β2SUBS+β3CURRENT+β4INVREC+β5LEVERGE+β6ROE+β7OPIN
+β8BIG4+β9AUDITOR5+β10HTOLO+β11LOWTOHIGH+β12SMTOSM+ε
解釋變量:
HIGHTOLOW,啞變量,客戶從高質量等級向低質量等級的事務所的審計更換取值為1,否則為0
LOWTOHIGH,啞變量,客戶從低質量等級向高質量等級的事務所的審計更換取值為1,否則為0
SMTOSM,啞變量,客戶在相同等級的事務所間的審計更換取值為1,否則為0
2.數據來源及描述性統計
本文的研究數據來源于2001―2005年A股上市公司所公布的年報(注:數據來源于中國證監會指定信息披露網站――巨潮咨訊網所提供的上市公司年報大全。)數據。如果某上市公司五年的審計收費數據在任一年有殘缺的話,我們將之剔除,最終我們得到734家上市公司五年的面板數據,樣本量共計3770個。其中年度審計收費和客戶總資產均以2001年為基年,根據年度CPI數據進行了調整。我們采用Stata8.2統計軟件進行樣本的統計分析。
2001―2005年共發生364例審計師更換,占總樣本量的9.7%。其中,有229例審計師在相同等級間更換,56例從等級高的事務所轉向等級更低的事務所,66例從等級更低的事務所轉向等級更高的事務所。而在分年度的分析中,2001年審計師更換數量最多,達124例,這主要由于在2001年間,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因為不符合新的《注冊會計師執行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管理規定》而退出市場。此外,在當年,中天勤由于審計違規受到監管層退出市場的處罰。此后,在2002―2005年,審計師更換數量趨于平穩,分別為51、56、64和69例。
樣本描述性數據統計見表1。單變量的T檢驗和MannWhitney檢驗均表明,未發生審計師變更的控制樣本組的審計收費LAF、總資產LTA和子公司數量SUBS、非標審計意見OPIN均明顯高于發生審計師變更的樣本組,這表明小公司更傾向于更換審計師,并且更換審計師的客戶更傾向于收到非標審計意見。此外,國內“五大”所審計變更組的比例顯著高于非變更組,而其余的變量在這兩組樣本間沒有顯著的差異。
3.多變量的回歸分析結果
我們的數據具有截面數據(N=734)遠大于時間序列(T=5)的特征,這種特征使得面板數據的估計是有效的(伍德里奇,2003)。基于效度的問題,本文并不進行面板數據的序列相關和單位根檢驗。
我們分別采用了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來進行回歸分析。在模型1和模型2中,Hausman檢驗的結果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意味著隨機效應的系數估計值是不一致的。為此,我們采納固定效應的回歸結果,見表2。
模型1的回歸結果表明,審計收費與LTA、SUBS、LEVERAGE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審計收費與客戶的規模、客戶的復雜程度以及客戶的風險顯著正相關。而審計師類型BIG4、AUDITOR5的系數也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國際“四大”所、國內“五大”所確實收取了審計費溢價,表明國際“四大”所、國內“五大”所與其余事務所的審計服務確實存在著差異。
模型1中的解釋變量INI的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在發生審計師更換時的審計收費水平顯著低于未更換事務所的審計收費水平,初始價格折扣約為4.6%。模型2中,SMTOSM的系數為-0.044,且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在相同層次的事務所之間的審計師更換確實存在顯著的“低價攬業”行為,初始價格折扣約為4.3%左右。相比美國審計市場的初始價格折扣為24%(Simon,et al,1988),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的初始價格折扣并不算高,這說明盡管“低價攬業”是事務所普遍采用的一種競爭,但是監管層對“低價攬業”的嚴格監管仍然有效地制約了初始價格折扣的幅度。與此同時,LOWTOHIGH的系數為負,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客戶在從低層次的事務所轉換到高層次的事務所時也具有較明顯程度的價格折扣,這符合高質量的經驗品定價折扣理論(Craswell et al,1999),即高質量的事務所為了誘使客戶購買其審計服務,在審計更換的初期向客戶提供了更低的優惠價格。
三、 穩定性檢驗
1.客戶資產的考慮
先前的研究表明審計收費模型的設定對于客戶資產變量非常敏感(Craswell,et al,1995;Craswell,et al,1999)。而我們的描述性樣本單變量分析也表明,更換審計師樣本組其總資產明顯小于非更換審計師樣本組的總資產。為此,我們通過客戶資產中位數,將總樣本分為大客戶市場和小客戶市場,來進一步對審計師更換進行檢測。表3列出了回歸的結果。在大客戶市場,Hausman檢驗的p值為0.000,因此,我們采納了固定效應的回歸結果,模型1的回歸結果表明,INI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而在模型2中,解釋變量只有SMTOSM的系數在5%的顯著水平上為負,其余解釋變量的系數并不顯著。這表明在大客戶市場上存在顯著的“低價攬業”行為。在小客戶市場,Hausman檢驗表明隨機效應的估計系數更為有效,為此我們采納隨機效應的估計結果。回歸結果表明,SMTOSM的系數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意味著在同一等級的事務所間的審計師更換存在顯著的“低價攬業”行為。而與大客戶市場不同的是,在小客戶市場上,客戶從低等級事務所向高等級事務所更換時存在顯著的初始價格折扣。因此,基于客戶資產的再檢驗并沒有改變我們的基本結論。
2.競爭環境的變動
我們采用了2001―2005年的面板數據。在這五年間,我國審計市場的競爭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2001年監管層了新的《注冊會計師執行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管理規定》,對事務所內部管理、注冊會計師數量、年度業務收入以及事務所的實收資本均做出了更為嚴格的規定,導致中國證券審計市場的政策性進入壁壘在2001年迅速提高。與此同時,各事務所的生產能力在逐年增加。這些競爭因素都對審計市場年度的審計收費產生了影響。為此,我們加入年度虛擬變量,以反映審計競爭環境變動對年度審計收費整體變動的影響程度。回歸結果(見表4)同樣表明了我們基本結論的穩定性。模型1中,解釋變量INI的系數為-0.035,且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模型2中,SMTOSM的系數在5%統計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同一等級的事務所間的審計師更換具有明顯的價格優惠,這再次提供了“低價攬業”的證據。同時,在考慮年度審計收費變動的情況下,從高等級的事務所向低等級的事務所轉換也出現較為顯著的價格折扣,這反映了事務所提供的質量差異。
四、 結論
我們通過2001―2005年的面板數據,對審計師更換的“低價攬業”行為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我國的證券審計市場上,會計師事務所在爭奪客戶時,采取了低價滲入策略,導致其在為客戶審計的初始時期提供給比未更換事務所的客戶更為優惠的價格折扣。并且,在考慮不同的審計師提供的服務質量差異的前提下,我們發現這種初始價格折扣主要發生在相同質量等級的事務所之間,初始價格折扣約為4.3%左右,這說明目前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的確存在顯著的“低價攬業”行為,進一步的穩健性分析也強化了我們的上述結論。然而相比Simon等所給出的美國審計市場24%的初始價格折扣,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的初始價格折扣并不算高,這說明公開的審計收費信息披露會減少審計準租金,從而抑制“低價攬業”行為。這意味著當前并不需要出臺更為嚴格的針對“低價攬業”的直接價格監管政策,加強審計費披露機制可以作為政府直接干預的一種有效替代機制,對審計市場的價格競爭進行更有效率的監管。
盡管目前我國監管層對于“低價攬業”表示出明顯的擔憂,然而,理論研究表明,“低價攬業”并不必然對審計質量造成傷害,迄今為止的實證研究也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而在中國審計市場,由于法律訴訟機制的缺位,“低價攬業”行為是否會損害審計質量,抑或它只是一種正常的價格競爭行為,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韓洪靈,陳漢文. 2007. 中國上市公司初始審計的定價折扣考察[J]. 會計研究(9).
李連軍. 2004. 事務所聲譽與審計定價研究[D].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李爽,吳溪. 2004. 審計定價研究:中國證券市場的初步證據[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58-62.
李眺. 2007. 聲譽還是市場勢力[R]. 上海財經大學工作論文.
劉斌,葉建中,廖瑩毅. 2003. 上市公司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深滬市2001年報的經驗證據[J]. 審計研究(3).
王振林. 2002. 審計收費的決定與審計質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D].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博士畢業論文.
伍德里奇. 2003. 計量經濟學導論:現代觀點[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427-445.
BABER W, BROOKS E,RICK W. 1987.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market for audit services in the public sector[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5:293-305.
CRASWELL A,FRANCIS J. 1999.Pricing initial audit engagements:a test of competing theories[J]. The Accounting Review,(April) :201-216.
CRASWELL A,FRANCIS J,TAYLOR S. 1995. Auditor brand name reputations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December):297-322.
LEE J, GU Z Y. 1998. Low balling, legal liability and auditor independence[J]. The Accounting Review ,73 (October ): 533-555.
DEANGELO L E. 1981. Auditor independence ,“low balling” and disclosure regulat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August):113-127.
DYE R. 1991. Informationally motivated auditor replace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4:347-734.
FRANCIS J R, SIMON D T. 1987. A test of auditor pricing in the small client segment of the U.S. audit market[J]. The Accounting Review,(January):145-157.
PALMROSE Z. 1986. Audit fees and auditor size: further evid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4:97-110.
MAGEE R P, TSENG M C. 1990. Audit pricing and independence[J]. The Accounting Review,65(April):315-333.
RUBIN M. 1988. Municipal audit fee determinant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63:219-236.
SIMON D T, FRANCIS J R. 1988. The effects of auditor change of audit fees:tests of price cutting and price recovery[J].The Accounting Review,(April) :255-269.
SIMUNIC D A. 1980. 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Spring):161-190.
“Low Balling” and Price Competition in Audit Market
LITiao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