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5: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審計教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247-01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快發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審計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審計人員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審計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的必修課程,其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審計基礎理論知識和多種審計方法,以及培養學生實務操作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以滿足社會對審計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的中職學校的審計教學還存在教學模式陳舊、方法落后,中職學生素質不高,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審計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本文通過對中職審計教學的現狀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改進措施,以期為審計教學的發展提供參考。
1 目前中職審計教學的現狀分析
1.2中職學校審計課程體系設置缺乏可行性,對審計課程不夠重視
目前一些中職學校雖然設置了審計課程,但只是把它作為傳統會計專業課程的一部分,學校多認為中職學生工作以后真正從事審計工作的少之又少,所以并沒有重視。這樣就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審計教學工作處于不利地位,影響了教學效果。
1.2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落后,很難培養出合格的審計人才
現在大多數的中職學校大多數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審計教學模式,即“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考,學生背”,課堂教學枯燥無味,課堂氣氛也比較沉悶,學生沒有學習興趣,一個學期下來,學生什么也不記得,根本達不到教學目標。另外,由于專業教師很少有機會去更新專業知識,專業知識都比較陳舊,導致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在課堂上很少使用案例教學法,即使使用案例,也是脫離實際的案例,導致學生無從深入理解,無法提高學生實務操作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
1.3中職學生整體素質不高,缺乏學習興趣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數是中考落榜無法進入高中繼續學習的學生,這些學生的特點是學習基礎差、厭學情緒重,再加上社會上對勞動力的要求供大于求,同時對勞動力學歷的要求過高,導致中職學生在求職時十分困難。針對這樣的問題,學校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成為中職學校的首要問題,那么就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己想去學到一技之長。
1.4教師理論知識豐富,實踐經驗缺乏
中職學校的教師大多是直接從高校畢業直接到學校任教,是從一個校門到另一個校門。這些老師雖然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沒有參與過社會審計社會實踐,所以,在教學中大多是照本宣科,側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案例分析和實際操作的訓練。但是審計是一門集會計、稅法、經濟法、經濟管理于一體的理論性和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它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理論知識,還有的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這樣學科的要求和實際教師的現狀導致了老師覺得審計課難上,學生聽不懂不愿聽,教學效果不好等情況。
2 中職教學的改進措施
2.1提高對審計教學的認識,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
中職學校首先要提高對審計教學的認識,對該門學科要足夠重視。其次,要優化審計課程的教學體系,制定一系列的可行性教學計劃,分配好教學課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只有學校對該門課重視起來,學生才能重視,通過科學的學習,掌握審計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
2.2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合理運用案例教學
改變以往的傳統的講授方式,不再使用原來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而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來,形成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協作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大量使用案例教學。首先,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實用性的高質量的案例,讓學生通過這些案例的分析掌握理論知識;其次,教師要經常通過查閱一些最新的文獻資料、搜集電視媒體的報道、瀏覽網站等途徑搜集一些各種類型的審計案例,從而建立起審計案例庫,豐富教學資源;再次,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案例教學時,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如采用頭腦風暴法,讓學生深入思考,有效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鞏固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
2.3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都配有多媒體教學設施,那么一定要積極開發審計教學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施。這樣不僅可以充實課堂的教學內容,也可以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使用多媒體課件中,教師可以將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結合在一起,然后通過屏幕展示出來,讓學生更為真實的感受到審計的工作過程,使學生學習起來更輕松愉快,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2.4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
要提高中職審計教學的質量,一定要有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中職學校要為教師創造充足的社會實踐機會和條件,鼓勵教師到企業中去,或者安排教師利用寒暑假的實踐到企業進行社會實踐,積累實踐工作經驗;或者聘請一些社會有豐富經驗的注冊會計師到學校來開設講座,開拓學生的視野。
3 結語
總之,審計是一門理論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為了適應當今社會對審計人才的要求,必須提高對審計課程的認識,改變現有中職審計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增強校企合作,不斷增強審計的實踐環節,提高中職學校審計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麗.高職院校審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職教論壇,
2009,(8).
[2]何明輝.中職教育中審計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甘肅科技縱橫,2011.4:(170-171).
中圖分類號:F2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6)03-136-001
一、引言
審計教學課堂的內容設置,一直是審計教學的難題之一。近年來,審計信息化的普及廣度增加,被審計單位和事務所對于審計軟件和互聯網技術的運用重視度增加,尤其是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進步,審計師事務所和被審計單位之間的各種業務往來數據可以被記錄和模擬,更容易尋找審計技能和知識之間的聯系,理解關鍵審計環節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在此基礎上開發的各種審計軟件的用途,以此來重新設計和豐富審計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審計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效率。
二、審計軟件的教學效用
審計信息化項目自2002年從我國啟動,審計信息化普及面的增加,使計算機和軟件在審計工作中得到廣泛的使用,極為迅速的便利了審計的工作,信息化在審計工作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了解審計軟件和信息化在審計工作中究竟扮演了何種角色,有助于深刻理解審計軟件和信息化的教學用途。
審計軟件具備高度仿真和模擬審計,通過模擬場景,從而具備開發教學的功效。審計軟件的使用能夠使學生系統的了解和掌握審計基本流程與方法,熟悉基本的審計技術,能夠快速的和較為熟練地運用審計基本方法完成一般性的審計項目,掌握審計方案,審計通知書,審計工作底稿、審計日記和審計證據等審計工作文件的編寫。對審計程序和審計業務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從而提高了審計實務的操作能力。
現行市場中的審計軟件主要有審計之星,中普審計管理以及企審通等。主要的功能模塊包括數據采集和轉換,項目計劃和作業,分析復核,風險評估,抽樣及測試,財務查詢分析,集團審計及合并報表,萬能查詢分析,審計統計報表,審計底稿及成果管理,項目管理及歸檔法規查詢,專家系統,審計綜合管理,內部控制實時查證,審計監控分析統計,預警以及團隊協同作業。這些常見的審計業務功能被高度抽象并集中在一起出現,能夠極大程度的彌補傳統審計教學理論知識可感知的不足以及理解的偏差性。
三、基于審計軟件開展教學的建議
審計軟件具備信息處理,數據查詢,資源共享的突出特點,但是不能就此忽視理論教學對于培養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和廣闊視野的潛在作用。因而,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在利用審計軟件的基礎上提高審計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確保審計教學培養學生的準確性和高效性,實現審計教學面向實踐的需要。
1.利用審計軟件提升審計教學的可視性
審計教學中的理解效率是審計教學的難題,理論知識的教授不具備整體的連貫性,通過使用審計軟件,能夠以直觀而簡潔的方式串聯大量的審計理論知識,使審計授課具備圖文并茂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主動發現審計疑點的精神,也降低了學生在理解和記憶審計知識中的記憶工作強度,理解審計軟件的這一特點,對審計教學有重要的實踐性意義。
2.利用審計軟件提升審計教學中的自主性
審計軟件具備在指令下自動處理數據的功能,這也是軟件最突出的特點。例如在通過審計軟件進行數據采集的過程中,審計人員只要提供必要的賬戶設置信息,就能夠實現自動的數據調取和錄入;而在審計抽樣過程中,審計軟件具備抽樣模塊功能,能夠自動生成隨機的審計抽樣列表供審計人員選擇。同時,在完成審計數據錄入和基本的分析之后,能夠自動對存在的預警指標提供提示,產生疑點以供審計人員選擇性的注意,在此基礎上開展追蹤以及分析。因此,在傳授基本的教學理論之后,加強整體技能的訓練和培養整體性的意識,而在細節方面有意識的激勵學生的自主性,是對審計教學的極大補充。
3.利用審計軟件培養學生的協作性
審計工作由于復雜而細致,在事務所中常常由項目團隊完成,因此,審計軟件最大程度的提供這種情景的模擬。審計軟件的模塊功能使得任何項目都可以在授權范圍內實現多人的共享。包括被審計客戶的基本數據,審計工作底稿,和審計的基本目標的數據化資料。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工作可以通過多人同時在線完成,項目負責人可以隨時登陸系統了解項目的進度和工作量,從而提升了整體的寫作水平。審計軟件通過使用培養了學生在審計工作中的團隊協作意識,這是審計理論教學所無法實現的功效。
四、結論
審計教學是會計課程中的難點,抽象的知識面臨最具備實踐性的工作,這對于教師將是極大的挑戰。雖然審計軟件提供了審計基本工作智能化的便利,但是仍然需要審計教學中將理論知識的推演和規律總結以及判斷力的總結與審計軟件最大程度的結合起來。在基本的審計數據中,仍然需要審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和思考。審計軟件僅僅在于提供參考的作用,在從數據轉向知識和判斷過程中,仍然需要發揮審計理論教學的功效。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需要利用審計軟件的數據分析能力,理論教學的抽象思維能力,形成邏輯推演和審計職業判斷力,達到最優的審計教學效果。
基金項目:濱州學院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審計教學改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BYJYZD201208)。
參考文獻:
[1]陳偉.審計軟件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計算機科學,2009,36(2):1-4
[2]謝筠,李烘飛.新審計準則要求下審計軟件功能的完善[J]財會月刊:綜合版(中),2008(11):67-68
一、高等院校《審計學》教學現狀
《審計學》作為大三、大四必修課,難度較高。一方面,其課程理論性強,一般包括審計的基本理論、審計模式、審計的基本方法、審計效果評價等。內容比較抽象,專業術語多,很多大學生剛接觸時較茫然,提不起興趣。另一方面,審計學和其他學科有一定聯系,很多審計方法是基于會計、財務管理基礎知識之上,如果相關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起來也會有一定難度。
目前,高等院校審計學課堂,普遍存在“低頭現象”。主要存在“不愿意聽”和“聽了也不懂”兩種情況。審計學課程理論知識枯燥,不少同學認為該課程和就業沒有必然聯系。所以很多同學不愿意聽。另外一部分同學,雖然認真聽了課,但由于大一大二基礎知識不扎實,加上審計課程專業術語較多,對學生邏輯思維要求較高,學習起來較為吃力。而與此同時,作為知識灌輸者的高校老師在教學過程也普遍存在教學方式較傳統,自身缺乏實踐經驗、課堂沒有采取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缺乏互動等現狀。
二、審計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案例不到位
目前,審計學教學大多以理論書本知識為主。缺乏相關案例,即使有案例,學生參與度也不高。就審計學而言,一般案例分析普遍存在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案例脫離實際,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沿用以往案例,學生難以理解,興趣不高;二是案例問題都是針對某會計科目存在的問題進行設問,停留在問題表層,而對于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沒有進行詳細分析,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章節之間缺乏聯系,學生難以將所學零碎知識貫穿成整線,邏輯分析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師資力量薄弱
審計學這門課程一般是院校自有教師進行講授。而這些教師大部分是直接從校園跨入另一個校園,缺乏相關企業實踐經歷。在授課過程中,也難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于目前市場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了解不夠。而審計學作為一門專業性較強的課程,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能力,目前很多高校授課教師除教師資格證之外,并不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證書。
(三)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斷層
審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和審計直接相關的工作崗位是會計事務所。在審計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停留于書本知識的傳授。一方面,事務所的真實工作情況學生僅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無法了解。尤其是在“審計流程’’這一章節:從接受業務委托、了解審計業務環境、實施風險評估、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到最后出具審計報告整個環節。學生如果不參加相關的審計實習很難理解整個審計流程以及各流程當中的注意點。
三、改進措施
(一)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哈佛首創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哈佛,案例教學占總教學內容的80%。被許多商學院效仿。案例教學,不僅要求教師熟悉書本理論知識,更要求教師對案例的前因后果有詳盡的把握。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承擔的是引導者,以情景帶入形式,讓學生能夠透徹理解審計學的理論知識。另外,教授過程應注重“大案例和小案例相結合”,針對特定知識點,結合生活實際引入簡短小案例;而對于整個章節全部內容,則采用大案例形式進行知識點的貫穿,將零散的書本知識串成一條線安插在案例當中。在審計學原理授課過程中,教師亦可在每章節引入相關案例,再拋出重要知識點。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高校教學過程的中堅力量。因此,國內高校在人才招聘環節,應大力引進企業人才入校給學生上課或是給在校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比如:香港理工大學就有很大一部分教師來自于企業,他們白天上課,晚上來校授課,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有良好的效果。此外,學校還應當給青年教師提供專業技術培訓的機會,提高師資隊伍“雙師型人才”的比例,另外適當安排青年教師假期參與相關實習,了解事務所對人才的需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而把握教學方向、進行教學改革;尋找技術服務或研究開發項目;加強與企業的密切聯系,能夠給本校在校生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論文摘要:目前傳統的審計課堂教學普遍偏重對審計理論的講授,缺乏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難以滿足培養高素質審計人才的需要,審計教育改革也就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以傳統審計案例教學模式的缺陷為切入點,對傳統案例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并構建審計案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加強課后的實踐教學,使審計案例教學得以廣泛應用和推廣成為可能。
0 引言
審計學課程是會計學專業學生的核心課程,該課程體系中既包括審計的理論又包括了審計的實務,課程的技術性及實踐性極強。審計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審計基本理論,掌握審計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論結合實踐,提高學生應用能力。但由于審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學生看來比較抽象,難以理解,要求學生對會計知識有較好的靈活運用的能力,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問題。為提高審計課程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對傳統理論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把案例教學進入課堂教學過程中。
1 審計案例教學實施中仍然存在的問題
經過實踐,發現審計案例教學法的實施仍有如下問題:
(1)審計案例的選用不恰當。
目前課堂教學的案例均存在著針對性不強,不夠系統的問題。教師們在備課時所選用的案例多半都是國外的案例或者是上個世紀的案例,要么不能夠有效的跟中國實際相結合,要么就是與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不相符,而且很多只注重了會計實務的考核,反而忽略了審計的實務操作。
(2)師資能力不足。
進行案例教學需要授課教師具有淵博的專業的學識、豐富的審計實踐經驗,但現實情況是,目前高校的審計授課教師大多缺乏審計實踐經驗,不了解審計的實際工作流程和技巧,很難將較為抽象、晦澀難懂的審計理論放在實際例子中使之具體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這是審計課程枯燥、難懂、難學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約審計案例教學實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學生不習慣、不配合。
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學生不僅積極性較差,而且市場經濟的商業化氣息更使學業也帶上了某種功利主義色彩。學生們學好一門課程通常有種種目的,或是為了拿到高分,或為了將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這導致學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視能力的培養、注重死記硬背而忽視知識的靈活運用。其結果就是案例教學的參與熱情不高或參與了也不配合,導致教師的提問、啟示、分析、點評全成了唱“獨角戲”,最終又回歸到傳統教學模式的老路上。
2 審計案例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
(1)精選審計案例,建立審計案例庫。
審計案例一般可分為審計理論案例和審計實務案例,前者一般可獨立成例,側重于對審計理論的闡釋,不需要有較多的審計實務經驗,教師可以通過查閱中、外文獻資料,搜集電視、新聞等媒體報道,或瀏覽相關網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則需要具備較豐富的審計實踐經驗,對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業務較熟悉,并具備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的能力。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據授課教師本人的親自實踐編成,或由授課教師對來源于審計實踐的第一手資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學要求。總之,審計案例的編寫不能僅靠若干個教師的個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齊心協力、集思廣益、互通有無,建立比較成熟、系統的審計案例庫。
(2)科學設置課程,保證充分的課時。
目前,審計課程并沒有象會計課程那樣,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會計等不同級次,以反映教學內容的不同難度,而在實際中,由于課時、專業、學生層次等的不同,授課教師經常將同一門審計課講成審計基礎與原理、審計技術與實務、審計理論與實務等多門課程。建議獨立開設審計學原理,以講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審計基礎理論,其課時應盡量壓縮;再單獨開設審計案例課,其課時應充分保證課堂討論的需要。兩門課程之間應注意適當銜接。
(3)采取多種方式,提高師資水平。
針對審計教師大多缺乏審計實踐經驗、實際動手能力差的現狀,建議采取以下多種途徑提高師資能力和水平:①鼓勵教師每隔二年或三年,即運用一學期時間到大型企業的內審部門、會計師事務所或政府審計機構做兼職或脫產實踐,以增強實踐經驗。這要求改變以往主要以課時考核教師工作量的做法,適當壓縮課堂教學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實踐工作量。②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參加CIA(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或CPA考試,取得CIA或CPA資格。③通過網絡培訓等方式,補充專業理論方面的新知識,了解市場環境變化給審計帶來的影響。④適時聘請實務經驗豐富、業務素質過硬的審計實務高手來校進行專題講座。只有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了,審計案例教學有了好的“牽頭人”、“領航人”,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4)改變考核方式,獲得學生認同。
傳統審計課程考核主要采取帶有標準答案的期末閉卷考試形式,平時成績形同虛設,期末試卷的卷面成績幾乎決定了審計課程的最終成績,這種考核制度不能不導致學生“唯分是圖”。以我校為例,專業必修課的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的比例為3∶7,而平時成績主要依據平時到課率、平時作業的完成情況、課堂回答問題情況等打出,學生之間分數幾乎沒有差別,根本無法反映課堂討論情況,更沒有包括審計實驗、實訓等環節。建議改變傳統的審計考核形式,專門給課題實踐成績一個固定的比例,在平時成績、課堂講授、案例研討、審計實驗等之間建立一個合適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會導致學生對能力的重視,最終引起他們對審計案例教學模式的傾心認同。
3 課堂案例教學建議模式
(1)課堂講授方式。
以學生為講授主體,教師進行總結。例如在審計理論課之后開設的審計案例分析課程中,教師提供國內外發生的一些典型審計案件,讓學生以課程小組為單位,選取某個案件,查找相關資料,小組內進行討論、分工協作,并推選代表在課堂上進行該案例的分析。教師對整個分析過程及問題進行概括總結,幫助學生將審計理論與審計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堂討論方式。
該種教學形式主要運用于審計實務部分的課程講授。為使學生充分領會及掌握會計報表審計及審計意見出具類型等知識點,教師根據教學要求編制不同內容的審計案例。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分別編制采購與付款循環、銷售與收款循環、生產循環、籌資與投資循環、貨幣資金及會計報表審計等不同內容的綜合性審計實務案例。在案例編寫過程中,力求既與課程知識點相結合,又貼近實際的審計工作,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修訂。在教學使用時,為節約時間,可以將審計案例提前發到學生手上,讓課程小組先進行課下討論。課堂上再組織案例討論,然后教師抽選某個小組進行課堂發言,其他小組進行提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可以就關鍵問題或容易產生混淆的問題讓小組之間展開辯論。教師最后對整個過程進行講評,對案例分析結果進行總結,并就學生們在分析中存在的問題及注意事項進行講評。 轉貼于
(3)案例情景模擬形式。
即借助模擬現實場景,通過設身處地、寓教于樂的教習方式來強化學生對審計理論、審計程序、審計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運用于審計理論課程后的綜合案例分析課程。在實際操作時,讓每個課程小組編制一個5-10分鐘的審計案例情景劇,在劇情中穿插一些違反審計準則的錯誤行為,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模擬演示該案例。其他小組則以搶答方式指出情景劇中的問題,教師最后進行總結。在案例考核時,可以從內容、表演、參與情況等幾個方面對表演小組予以評價,從搶答情況及指出問題正誤方面對其他小組作出評價。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所模擬的案例情景涉及到業務承接、職業道德、貨幣資金審計、存貨審計等諸多方面。角色涉及被審計單位經理、會計、出納等不同崗位職員及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項目經理、注冊會計師、審計助理等不同層次審計人員。
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情景表演時小組全員參與,問題搶答時全班參與,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調動了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同時又在輕松的環境下達到了掌握知識的目的。在前述教學形式過程中,教師的引導、總結與評價是極其重要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能僅僅局限于某一個案例上,而是要通過教師的總結,將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對相應的審計理論的理解上,以及具體審計技術、審計方法的掌握上。
4 課后實踐教學
(1)校內模擬審計。
模擬審計是在案例教學的基礎上對審計實踐各環節的一次綜合模擬。目的是為學生創造一個極為方便的接觸實際的條件,使學生無須走出校門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親身體驗到比較系統、全面的審計工作全過程,掌握財務報表審計的基本程序和具體方法,有利于加強對審計基本理論的理解、基本方法的運用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將專業理論和審計實務緊密結合。
校內模擬審計包括兩個部分:手工審計模擬和計算機審計模擬。其中,手工審計模擬主要是結合審計學原理、內部控制、企業財務審計、經濟效益審計等專業主干課的學習,重點模擬審計技術方法在實際中的應用。審計模擬中使用的指導教材可以是教師自主編寫的教材,強調審計檢查、計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訓練。模擬實習資料取材于公司的實務,并根據其大量真實的核算資料分析、篩選、增補而成。要求審計實習者完成財務報表審計的基本程序,即從取證到編制審計工作底稿,直至撰寫審計報告,完成審計工作底稿歸檔的全部過程。學生的模擬實習安排在大四上學期進行,共安排8周的時間。這為沒有真正接觸過審計工作,對審計中的審查程序、專業技術方法、職能崗位缺乏感性認識的學生提供了極好的鍛煉機會。計算機審計模擬則是模擬操作相關審計軟件,要求學生完成審計工作底稿、審計報告的編制復核、整理任務,掌握相關審計證據的獲取方法,模擬審計檔案的歸檔管理。當然,這部分也可以穿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起到理論結合實踐的效果。
(2)校外審計實習。
審計實習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實現理論與實踐更好的結合。一方面通過在校期間階段性的審計實習,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實際相結合,及時了解課本理論與現實工作的差異,彌補理論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畢業實習是學生就業前的一項重要準備工作,可以讓學生熟悉將來可能承擔的工作,盡快把知識轉化成生產力。
審計實習包括在校期間階段性實習和畢業實習。其中,在校期間階段性實習主要是根據本課程的進度和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及興趣取向,將學生分批、分期送入審計實踐基地接觸真實審計實務;畢業實習則是在畢業前(一般在大四上學期期末安排兩個月時間)安排學生實習,可以由學校統一安排學生到實習基地參與審計,也可以由學生自己選擇實習單位進行實習。在實習期內,每位學生至少參與一個完整的審計業務,從而切實提高其對審計問題的分析與處理能力。
參考文獻
一、明確審計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高等審計專業的教育目標是:“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師事務所、管理部門、單位、機構從事審計實際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按照這一要求,我們長期以來把教育目標定位在培養從事審計職業的工作者。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審計作為一種職業在工作范圍、服務本質和上迅速擴張,出現了審計畢業學生與需求的不適應性。原因在于: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合格的審計人員,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修養和豐富的知識技能、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復合型人才。基于以上需要,筆者認為審計專業教育教學論文目標應是培養他們作為一名審計人員所應具備的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使其具有終生學習的能力,以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而不是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名專業審計人員。
審計學科具有很強的性、實踐性及其與相關學科的滲透性。審計專業教學論文工作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努力實現高素質審計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教育部大力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論文質量和教學論文改革工程”,強調以質量建設為核心,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的質量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審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由于經濟環境的日益復雜,機和技術的廣泛應用,審計的難度增大,審計風險大增;另一方面,對會計信息質量和及時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進而提高了對審計工作質量客觀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對日益復雜的業務,審計人員不僅要系統掌握本專業知識,具備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能力,而且還要具備適應未來復雜多變的會計、審計環境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求審計人員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水準和團隊互助精神。培養一批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協調發展和適應能力強、知識結構完整、職業道德素質高的審計人才,是審計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
二、改革審計教學論文傳統模式
審計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有著獨特的教學論文,而我國高校審計專業教學論文辦法,還是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講授法,課堂教學論文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重理論、輕實踐,忽略了教師和學生的充分交流,學生缺少主動提出新問題的探索能力。盡管大多數教師很清楚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論文工作中,往往還是走“填鴨式、滿堂灌”的老路子,嚴重壓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導致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不能很快適應審計環境及審計業務的需要。這種傳統教學論文模式不能很好地順應審計專業教學論文規律,直接制約著審計專業教學論文改革,未來審計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它已不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進的、合理的、適合學生發展的、能夠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辦法,案例教學論文法的實施勢在必行。
由于審計行業是一個高智力行業,對審計人員與一般財會人員在專業素質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體現在審計工作的全過程對審計職業判斷的依賴性,而職業判斷的依賴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審計人員的專業實踐經驗,這種職業的特點使得審計專業教學論文比其他學科更加注重基于實踐的案例教學論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各國有關專家意見的調查,案例研究對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知識的傳授、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知識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獨特的作用。隨著教育教學論文觀念的更新和知識信息時代的到來,審計教學論文改革已成為審計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深入探索審計教學論文規律,廣泛實施案例教學論文辦法,以便在教學論文辦法和教學論文內容安排上適應全面培養審計專業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三、運用審計案例教學論文
學校不能滿足學生到師事務所進行直接實習的要求,但可以積極采取間接實踐形式,如校內審計模擬操作、課堂案例教學論文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學論文法是指審計專業教師以案例為基本素材,提煉和采用審計實踐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對原理、和道理進行解釋,將審計理論知識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進入審計情境現場,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突破教學論文中的難點,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專門技術辦法。案例教學論文主要不是研討理論本身,而是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實踐問題,它要求學生實現從理論到實踐體驗的飛躍,在于它不僅使學生能夠獲得知識,而且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鍛煉,它適合對審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能力的培養。
審計專業教師在應用案例教學論文法時,適當地選用案例教學論文形式,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論文目的、不同的教學論文階段、不同的教學論文課程選用不同的審計案例教學論文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種:
(一)案例教學論文與理論教學論文相結合,以理論講述為主,再結合相關理論講案例。比如在講授《審計學原理》課程時,由于學生剛接觸專業知識,可以理論講授為主;教材中對審計業務約定書的講解,只是寫明應包括的和層次,學生學習時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師如果將一份真實的審計業務約定書或帶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審計業務約定書交給學生判斷,學生學習時就會感到直觀實際,教學論文效果明顯提高。
(二)以案例講述為主,將理論融于案例之中,通過對案例講授、分析和討論,歸納理論。比如在講授《效益審計》課程時,可以案例講述為主,將理論融于案例之中。如講解對企業進行財務報表延伸的效益審計時,教師可以先從案例庫中選用某單位連續三年真實合法的財務報表及有關資料,要求學生根據案例資料做好編制動態比較財務報表、測算各項評價指標、對比標準進行評價等多項工作;在此基礎上教師適當地提示學生們自己分析,獨立完成上述業務操作過程;接著在小組相互交流,在班內討論,評選出學生完成情況的等級;最后由教師對這次實際業務的操作進行講評,總結出學生們的優缺點及注意事項。
關鍵詞:
審計教學;現狀;師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87
審計學是財會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兼具理論與實踐性的特點,重要性日益體現在教學過程之中。審計學注重運用邏輯思維方法,具有嚴密的理論知識,能夠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同時,審計目標是通過采用綜合的審計方法為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提供合理保證。因此,審計實務操作方法是審計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貫穿這門課程的始終。學生普遍感到審計課程的理論知識抽象,晦澀難懂,實務操作方法枯燥,難以理解。審計課程教學的缺陷導致學生畢業后無法順利的適應用人單位的審計工作,嚴重影響財會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
1 師資力量嚴重缺乏
審計學與財會類、經濟類的多門專業課緊密聯系,涉及經濟法、稅法、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等知識,對授課老師的知識結構、實踐經驗以及專業判斷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目前高校的審計課程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從事審計教學的專業老師明顯不足,教學任務繁重。審計學區別于財會類其它課程,語言文字的專業性強,抽象難懂,缺乏生動形象的案例。授課老師往往具備一定的審計理論知識,缺乏實際的審計經驗,無法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聯系實際案例,深化學生對審計課程的認識和理解。
審計教學課堂沉悶,師生互動性不強,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開設審計專業的國內高校十分有限,審計教師大多畢業于財會類專業,沒有經過系統完善的審計專業訓練,對審計知識和教學方法的理解有限。從事審計教學人員的缺乏導致教師之間無法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探討教學存在的難點和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審計老師的后續教育培訓沒有受到廣泛的重視,阻礙了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創新。
自從2000年震驚世界的安然事件爆發后,審計尤其是內部控制審計的發展迅猛。作為審計專業老師,在掌握審計基本理論知識和實務方法的基礎上,還要密切關注審計準則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最新發展動態,對既定條件、審計標準的發展變化與審計教學結合起來。但是,審計教學的繁重任務導致專業老師缺少足夠的時間更新知識結構,引入審計熱點,更好地駕馭課堂教學。
2 審計課程安排無法滿足教學需求
大多數高校的財會專業僅開設《審計學》一門課程,課程的安排為每周4課時,并在一個學期完成全部內容。審計內容復雜,理論抽象,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大量講解理論知識,結合案例引導學生思考、理解審計內涵。但審計教學計劃缺乏類似于《審計學原理》的入門課程,學生很難轉變原有的思路,在一個學期內掌握審計的學習方法和知識體系。審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具有完整的框架體系和豐富的知識內容,一個學期的課時量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一直以來,財會類學生比較適應財務會計的學習模式,即通過反復練習會計分錄加深理解。審計不同于財務會計,不適用于反復練習的方法,大量的審計理論知識和實務技巧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終能夠融會貫通形成深入的理解。如何使學生掌握審計學習方法,理解審計的本質是審計教學的關鍵。審計課程安排需要充足的時間,連貫的課程設計,才能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較少的課時量安排導致老師的講解停留于知識的表面,單純地完成教學進度,難以借鑒審計熱點、實事切入知識內涵。不合理的課程安排妨礙學生獨立思考參與課程討論,與老師形成良性互動。
計算機審計在社會上已得到廣泛采用,但計算機審計課程并未在高校中普及。許多高校沒有為學生安排相應的計算機審計模擬實驗,造成學生的審計實務操作能力不足,很難將審計理論與審計各個循環的具體流程有機地統一,提高認知水平。
3 學生積極主動性不強
由于我國正處于普通高等教育階段,大學連年擴招,據統計,每年約有800萬學生進入高校學習。但高校教育資源緊缺,許多高校采取大班教學,將上百名學生聚集在階梯教室共同授課。大班教學的缺陷十分突出,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的主動性較差,使學生感覺晦澀難懂,不愿深入思考討論,僅僅依賴死記硬背通過考評測試。審計課程的重點,難點分散,需要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但是學生往往忽視審計的重要性,沒有進行相應的準備和總結。
在進行案例教學時,目前主要采取分組討論的方式,在課前針對審計案例查閱相關資料。集體分析討論,而后由小組代表在課堂上發言闡述觀點。結果顯示,小組討論的觀點大致相同,不能凸顯創新性。主要原因是學生借助網絡平臺收集資料,直接引用他人觀點,不愿進行獨立思考,挖掘案例蘊含的深層次知識。
高校要求會計類學生進行專業實習。但是在實習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側重于選擇財會類崗位,排斥審計類工作崗位。財會類工作流程較為程序化,包括填制憑證,登記賬表等,而審計工作的目標是保證財務信息
的真實性、合法性,沒有固定的程序,更多的是依賴審計人員的專業判斷。專業實習有助于加強對審計知識的理解,但審計工作量大,學生普遍存在經驗不足、判斷力差的缺陷,難以應對專業性強的審計實習工作。
4 缺乏適用性強的教材
審計教材大多參照注冊會計師審計輔導教材的編寫模式,結構嚴謹包括兩個部分,審計理論和審計業務循環。審計理論知識信息量大,覆蓋范圍廣,各部分之間缺乏緊密的聯系,初學者感到茫然無措。審計業務循環需要依托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具備分析判斷的實踐能力。由于文字信息量大,專業術語多,缺乏生動形象的引例和圖示,學生只能掌握零碎的知識,無法從整體上把握審計的結構體系。例如初學者學習審計工作底稿的知識,只是初步了解審計工作底稿的概念,包含的具體內容,很難清楚地理解審計工作底稿對于審計人員的重要性。許多國內審計教材根據國外翻譯而來,語言大多采用直譯方式,通過英文的表達方式闡述具體內容,讓學生難以理解。特別是涉及到鑒證,認定,審計質量等專業性強的內容時,直譯所表現的缺陷尤為明顯,同時教材中缺乏通俗易懂的案例或圖表也是學生感到困惑的原因。
5 審計課程測試不合理
由于教學課時的限制,審計課程的考查方式以考勤結合期末考試為主,較少涉及案例分析討論的結果。而審計課程期末考試體現審計實務操作的內容較少,特別是很難涉及到審計領域的前沿問題。審計課程的考查方式不能體現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效評價學生是否具有積極的主觀能動性。期末考試的試卷由單選、多選、判斷、名詞解釋、簡答等題型構成,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亦能通過,甚至獲得高分。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考前突擊習慣無法得到改變,充分暴露了應試教育的弊端。
審計作為一門方法論學科,在于培養學生的審計專業判斷能力。合理的審計課程測試不僅能夠明確審計教學目標,而且有助于強化學生創新、溝通能力,體現素質教育的宗旨。但是現階段,如何安排合理的審計課程測試并沒有成為教學的重點,許多高校仍舊沿用一貫的試卷考查方式,極大地影響審計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劉世全.基于實踐核心的審計學教學模式研究[J].財會通訊,2013,(3).
前言
《審計學》是經濟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是學生在系統學習會計理論知識后,步入工作崗位前的非常重要的技能學習課程。當前很多學校在開設這門課程中,很少、甚至不安排學生的實踐學習,有的學校雖然安排了學生的實踐學習,但都僅限于老師講學生聽的生硬式案例教學模式。學生從案例中了解到的知識點分散,很難從總體上系統地領會審計工作的精髓。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讓學生僅限于課本的理論知識學習,要著力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分析、再學習的技能,將來在走向社會能夠使用自己所學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最后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本門課程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再學習的能力將來能夠更好的發展。下面,筆者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利用建構主義的基本方法,談一下對《審計學》課程教學幾點思索和看法:
1 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
很多教師在基礎理論學習階段,有的側重于對于理論知識進行學習,有的側重于對于實踐知識的學習。實際上對于二者的結合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對于一些前面會計基礎理論知識沒有掌握牢固的學生而言,通過有效而不繁鎖的基礎理論學習能夠重新建立起他們對于學科學習的興趣,對于后面案例和實踐的學習是互補的。所以我們應該充分重視并科學的安排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
1.1 在教學初給學生一張審計課程的學習路線圖
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之前一定的帶著“我為什么學習這寫內容”或“這些內容和這門課程有什么關系”這些問題,所以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前,可以制作好提綱,使學生理解他們所學的步驟,同時理解理論知識和后面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1.2 在教學中促進學生對于審計課程的總體理解
教師在審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就認為學生已經掌握了這個知識點,不用講解了。但是很多時候,這些知識點學生很多掌握不好。審計課程是會計、審計專業的后續專業課程,它和前面的理論知識聯系緊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解釋審計學科的專業定義,還要注意回顧會計專業的一些相互關聯的知識點,在給學生的學習資料中對比的列出。
在理論階段的學習,還應該避免給學生呈現出審計學科內容的復雜性。避免使初學的學生對本門課程產生困惑,既要回顧之前的知識去促進學生理解,又要著重呈現審計的基礎內容,陳述審計的一般原則,不要講太多的例外情況。通過講解使學生對于最基本的理論輕松掌握建立學習的信心,然后介紹復雜抽象的內容。先講解學生之前了解的會計知識,再逐步講解新的內容。從簡到繁,使學生由熟悉到陌生。會計知識和審計知識的穿插學習,既能夠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能促進學生對于抽象審計理論的理解,提高學習的興趣。
2 構建科學的審計案例和實踐教學體系
審計課程區別于會計其他專業課程的特點就它的專業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它布置要求學生具有樸素的會計專業知識,還要求學生掌握法律、財務管理、寫作等其他知識,是一門綜合性的專業學科,在學習中,學生對于如何結合運用所學知識較弱,所以有必要借鑒一些科學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1 在進行案例和實踐教學前對學生進行分組
傳統教學過程中,我們做的最多的是老師講授,學生被動的參與者。其實這也就是我們常提到:單向交流。學生只有通過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才能夠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在很多教學領域所采用的分組教學方法是很好的一種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
把班級分成若干個小組,在整個實踐教學分組教學是最能夠吸引學生參與的教學方法之一。現在的高校教學,受教學資源的影響,都采用人數過百的大課堂,大課堂都會給教師打來不小的挑戰。研究表明,在大課堂學習的學生比小班教學的學生更容易產生被冷漠、孤立的感覺。所以在教學實踐環節,我們應該盡量的通過調查學生的基本情況,將他們分成若干個合理的小組,這些基本情況可以通過詢問之前上過課的專業教師,查詢相關課程的學習成績,制作調查表,根據這些對學生進行分組,并為這些小組制定在教學工作中的具體規則,通過小組競爭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在進行案例和實踐教學中選擇替代傳統的教學形式
結合學生基礎知識和本學科基本理論的學習情況,安排本階段的學習。在本階段應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講解,本階段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階段,所以在課程設計中,側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傳統教學所講解的方式,對于抽象的審計來說,無助于學生的理解。所以我們應當安排替代講授和題解式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本階段的學習。
大多數教材在本階段的教學內容都是根據基礎會計的教學內容對應進行編寫的,在同時課本上有一定的理論案例,這些案例都是典型的案例,在案例教學前可以給學生通過講授的形式進行學習。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學社知識被動的學習很難系統的掌握。所以在講授典型案例后,可以安排新穎的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安排一定的“劇本”案例,設計一定的現場案例情節和書面材料,讓之前進行分組的同學進行選“演”,剩下的組根據資料進行分析辯論。例如,可以按照不同的學習內容給出銀廣夏審計案例分析,這個案例是非常具有特點而且真實存在的事件,網上有很多的資料可供選擇,在教學中我們根據案例編制了“腳本”供學生選擇,而且還預留的了很多和學習內容有關的可變的內容。通過一個典型的模擬案例,有的組負責根據案例資料設計劇本,有的組負責根據所學知識進行審計實踐操作,有的組負責對審計的結果進行總結編制審計報告。幾個小組之間的競賽,要設計好時間。教師要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時間對從這些扮演“游戲”中學到的東西及特定的情節進行充分討論。
在實踐教學中,采用這種模擬游戲方法學習,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興趣,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是傳統教學方法的很好的補充。當然,這些不能替代我們傳統教學方法,需要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他們的互補,而且在課下,應該充分設計好課程主體框架,確保在討論中教學大綱的指向性不偏離。
2.3 在進行案例和實踐教學后安排實地考察
實地考察是解決審計抽象性的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它能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這個階段設計到一些公司團體內部的資料信息,所以實地考察可以使用學生獨立的尋找實習單位和院校與社團聯系學習的方法。在此階段,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和研究的技能。將實地考察的內容與實際理論知識結合,以小組為單位撰寫自己的腳本。在實地考察后,返回課堂分組進行討論,鞏固在實踐階段的學習成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獨立學習的技能。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結合學生特點,合理的吸收其他學者的一些教學成果進行了教學實踐,通過鮮活的案例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同時降低了理論深度和難度,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學習本門課程。另外,由于經驗有限,不當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加強。希望通過互相學習提高本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審計工作中。
參考文獻:
[1]巴巴拉.G.戴維斯. 教學方法手冊 [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6,(6).
[2]尹平. 政府審計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J].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3(6).
[3]張景山.審計案例分析[M].中國市場出版社,2011.(6).
二、審計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1.將“要學生學”轉變為“學生要學”
在審計教學中,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有目標的去閱讀教材、理解教材,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例如,在我國審計教學中,在學習審計專業知識的時候,教師事先準備好當前審計行業中較為典型的例子,并向學生進行相關的審計知識講解,讓學生圍繞案例來進行發言。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來對案例進行論證,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不斷培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審計教學質量的提高。
2.引導學員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
在進行審計案例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將學生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能力,進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案例法的教學方式是以案來進行教學,通過案例教學來增加學生的見識,開闊學生的視野,以便學生在今后的審計實務中能夠應用自如,充分發揮自己的審計專業知識。其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而且還要運用知識。例如在審計教學中,老師列舉具有代表性的審計案例,讓學生來對案例進行分析講解,如,某企業在金融機構開立賬戶問題,讓學生充當審計工作人員,就這個問題來開展審計工作,通過這種方法來提高學生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進而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為我國審計工作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3.創設良好的環境
良好的教學環境是提高審計案例教學效率的保障。審計作為我國經濟管理的一個分支,其涉及到的知識非常廣,為了滿足我國審計工作的需求,在審計教學中,就必須重視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首先,任何教學方法都應當注意對學生思維的訓練,案例教學也不例外。教師一要為學生參與富有思考意義的思維活動提供機會,二要讓學生鼓起勇氣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來,創設“富有思考性的課堂”。案例教學本身為學生提供了鮮活的情景資料,教師則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具有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參與到思維活動中去,進行有價值和富有意義的知識學習。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對案例的學習往往需要查閱相關資料進行佐證,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也是對案例知識的消化,同時針對案例教學中出現問題,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進而提高學生的審計實務能力。案例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雙向教學模式,學生對案例的不理解可以向老師請教,而老師在向學生解答的過程中會也是一種自我學習的將機會,進而為審計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4.注重教師隊伍的培養
案例教學法被廣泛的應用于我國當前教育教學中,有效地保障了我國教學質量,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就我國審計教學而言,應用案例教學的關鍵在于專業的審計教師,只有專業的審計教師才能更好地在審計教學中把握案例教學,才能更好地保障審計教學效率和質量。為了培養出我國現代審計工作所需要的審計專業人才,加強審計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有著重大意義。首先,高校應當與我國審計部門建立聯盟,多讓教師深入到我國審計部門中了解實際設計工作,進而豐富教師經驗,進而更好地開展案例教學。同時,還可以聘請一些資深的審計專家來校進行演講,彌補教學資源的不足,開拓師生的視野。其次,高校要不斷加強審計教師專業知識的培養,教師要想先育人,必須得先學會育己,進而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促進學生的成長。
審計基礎課程是建立在許多專業知識之上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它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與其它學科的滲透性。傳統的審計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考、學生背”的公式化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分析判斷能力,忽視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審計人才,這種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不適應審計教學的實際需要。因此,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已被越來越重視和接受。
案例教學法是在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剖析審計案例,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審計的實踐活動中,以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審計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在學習中扮演了更為積極主動的角色,讓學生積極投入到事先精心設計好的一系列案例討論中,激發學習興趣,拓展思維空間,提高審計實踐能力。這種方法已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也還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和不足,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和提高。
一、從審計教師方面看:要參與案例收集與講解
大多數中青年審計教師都是學校的專業教學骨干,教學經驗豐富,但教學任務繁重,工作壓力大,平時很少有機會和時間去更新專業理論知識,更少去參與社會實踐教學,專業知識較陳舊,教學方法傳統單一,他們在審計教學中雖然都或多或少地運用了案例教學法,但都很少參與案例的收集和選編,照用了教材中的現存案例,在案例教學中不能很好地起到組織引導作用,抑制了案例教學法的充分利用,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從案例選用方面看:審計基礎教材中選用的教學案例難以滿足教學具體要求和學生具體情況
(一)審計案例是聯系審計理論和實踐的橋梁,教學中運用的案例應和教學的理論知識密切相關,但教材中所選用的審計案例大多是來自國外的典型案例,很難與我國的教學內容緊密相關,也難把審計案例所反映的審計實務與相應的審計理論聯系起來,給教學帶來了很大困難。
(二)審計基礎教學的對象大多是沒有實踐經驗的學生,他們在接觸審計課程之前,對審計的理論和內容一無所知。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選擇的案例應由易到難,讓學生對審計的理論和實務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漸認識的過程。但一些教材并沒有考慮這種情況,給出的往往是一些經典的、綜合的、大型的案例,學生剛開始根本無法理出這些案例的頭緒,更不用說參與分析討論了。
三、從考核評價學生方式看:形式單一、簡單片面
傳統的審計教學考核評價方式是“老師出題,學生背誦”,采取閉卷筆試形式,老師改卷評分來衡量學生學習程度的好壞。這種單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采用案例教學法后,有的教師仍然沿用這種傳統考核辦法,沒有發揮案例教學法的真正作用。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筆者認為在審計案例教學過程中,應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力求充分利用案例教學法,提高審計教學效果。
(一)進一步提高審計教師的業務素質和實踐能力。
1、教師要學習和掌握更為廣博的專業理論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積極參與專業培訓、業務進修、學術研討等,不斷提高科研水平。主動參加審計師和會計師全國考試,成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
2、主動參與審計實踐,提高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學校應采取積極措施,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利用寒、暑假到企業進行社會實踐,積累實踐工作經驗;還可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注冊會計師來校擔任兼職教師或開設專題講座,以提高審計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
3、審計教師還應當親自參與教學案例的收集和選編,精心設計一些生動的案情和場景供學生參與討論和分析,這樣才有利于組織和引導案例教學,達到案例教學的預期效果。
(二)廣泛收集和整理、科學設計和選擇適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具體情況的案例。
案例的設計是進行教學的前提,案例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案例教學效果的好壞,好的案例即能融會相關審計理論知識,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1、選擇的案例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針對沒有任何從業經驗的學生,我們要選擇由簡單到復雜,再到綜合的案例,給學生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使學生通過案例模擬進一步加深對審計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逐步提高分析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2、選擇的案例要有系統性、引導性
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選擇不同類型的案例,充分發揮案例教學的作用,盡量做到案例的系統性。
(1)在課前選幾個短小的、趣味性強的案例,啟發學生思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案例不需特別典型,但要和即將講解的內容密切相聯。
(2)在課中選一些實用性強的案例,結合剛剛講授的理論知識和方法,選用一些與之相關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激發學生在課堂進行激烈的討論。使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加深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并利用所學理論解決實踐問題,真正做到融會貫通。這樣的案例不要求綜合典型,但要注重知識的運用,實用性強。
3、在課后運用一些大型的、典型綜合的案例,作為學生閱讀的詳細資料。這類案例可以不分國界,只要是在會計執業界產生深遠影響的綜合性強的案例都可選用。學生討論分析這類案例,可以拓展視野,培養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加深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
(三)改革單一的考核辦法,實行多樣化考核評價方式
1、理論測試。對所學的理論知識部分,仍通過開卷或閉卷筆試考試,老師出題,包括填空、選擇、判斷、問答等題型來考核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
2、課堂討論。每一次進行課堂討論前,都要求學生事前預習某一案例,根據所要討論的問題寫一份書面的討論提綱,以促使學生課前預習,并避免學生在討論中隨心所欲、信口開河,達不到討論的目的和效果。在分組討論過程中,由小組組長記錄每位成員的基本觀點、討論的要點、發言的內容等,教師則在討論中起著主持、組織的作用。討論結束,每位成員就自己討論的問題及得到的啟發或結論寫一份簡單的總結報告。課堂討論成績由事前的準備、事中的發言踴躍與否和事后所寫的報告三者綜合確定。
3、撰寫一份審計報告。課程學習結束,教師準備一個較典型的審計案例,要求學生就案例中給出的材料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思考分析,按照審計報告所固有的寫作格式,寫出一份審計報告,但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撰寫審計報告是審計案例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可以檢驗和鍛煉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也是考核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
四、結語
審計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很有價值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其局限性,它不能代替課堂講授的理論教學,不能代替社會實踐教學
因此,案例教學必須是在學生掌握了審計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理論知識之后進行,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一、在審計教學中引入項目教學法的必要性
審計是財會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審計課程的內容相對財會類其他課程來講,說教性、規范性內容較多,使得教師在教學技術上很難把握。審計課程內容綜合性又極強,而且涉及面又廣,要求學生對基礎知識不僅是知道而且要精確,不僅要掌握財務基礎知識和基本審計理論,還要對法律等知識均有所知,審計業務的鍛煉需要很多的實踐活動。所以,審計理論教學必須聯系實際,從而突出其社會實踐性。科技論文。現行審計課教學中基本上局限于審計理論的講解,內容枯燥抽象。學生從事具體審計工作時無所適從,一頭霧水。項目教學法不是簡單的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和講授去得到一個結果,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去尋找途徑,最終得到結果,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重點在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各種能力。
二、項目教學法在審計教學中的運用
1.明確任務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選擇項目提前發給每一位學生,并且簡明地向學生介紹所選擇審計項目的種類、性質、內容和分析評價的要求,讓學生仔細閱讀審計項目和一些參考資料,這有助于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正確分析和評價教學項目。
2.確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