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5: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博弈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會計信息是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關決策服務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決策的基本保證。而會計信息造假的存在,極大地損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也擾亂了資本市場
一、博弈論的基本
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行為在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決策的均衡問題。當人們的利益存在沖突時,每個人所獲得的利益不僅取決于自己所采取的行動,還有賴于其他人采取的行動,因此,每個人都需要針對對方的行為選擇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反應。一個完整的博弈模型包括局中人、行動、信息、策略、
(一)會計行為博弈的假設1.假定政府、投資者和其他利益
2.博弈的雙方對信息的了解程度是不對稱的?乙方是企業的經營者畢業論文格式,對企業的經營情況有充分透徹的了解,甲方作為外部
3.假設會計行為的雙方博弈為完全信息靜態博弈?靜態博弈指博弈中參與人同時選擇行動或雖非同時選擇行動但后行動者并不知道前行動者采取了什么具體行動;即,在靜態博弈中,所有的參與人都是同時行動的, 沒有任何人能獲得他人行動的信息。
(二)經營者與監管部門之
假設C1(假設為30)為管理當局提供真實信息的收益,C2 (假設為50)為管理當局提供假信息而沒被查出的收益,- C3 (假設為-50)為管理當局提供假信息而被查出的收益,C4 (假設為-60)為監管者監管嚴格的成本,C5(假設為40)為監管者監管不嚴格的成本?其中C1,C2,C3,C4
單位 監管者
嚴格
不嚴格
提供真信息
C1,-C4(30,-60)
C1,-C5(30,-40)
提供假信息
-C3,-C4(-50,-60)
C2,-C5(50,-40)
假設管理當局提供真信息,在此情況下監管者會選擇監管不嚴格,因為C5<C4?當管理當局提供假信息時,監管者也會選擇監管不嚴格?假設當監管者選擇監管嚴格時,管理當局會選擇提供真的信息,應為C1>-C3&
(三)投資者與經營
我們假設經理有兩種戰略選擇,且必須選擇其中一種。我們把第一種選擇稱為提供真信息,我們可以認為這是為了保持一個非常健全的內控系統并提供相關可靠的財務報表。第二種戰略
表二 經理人員與投資者
投資者 單位
提供真信息
提供假信息
購買
60,40
20,80
博弈論的研究開始于本世紀,1944年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論和經濟行為》一書的出版標志著博弈理論的初步形成,隨后發展壯大為一門綜合學科。1994年三位長期致力于博弈論研究實踐的學者納什、海薩尼、塞爾頓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使博弈論在經濟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權威性的肯定。
2.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文獻[1][2]用淺白的語言敘述了博弈論的思想精髓和基本概念。文獻[3][4]更注重理論上的分析和數學的嚴謹。概括起來,博弈論模型可以用五個方面來描述
G={P,A,S,I,U}
P:為局中人,博弈的參與者,也稱為“博弈方”,局中人是能夠獨立決策,獨立承擔責任的個人或組織,局中人以最終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A:為各局中人的所有可能的策略或行動的集合。根據該集合是否有限還是無限,可分為有限博弈和無限博弈,后者表現為連續對策,重復博弈和微分對策等。
S:博弈的進程,也是博弈進行的次序。局中人同時行動的一次性決策的博弈,成為靜態博弈,如齊威王和田忌賽馬;局中人行動有先后次序,稱為動態博弈,如下棋。
I:博弈信息,能夠影響最后博弈結局的所有局中人的情報,如效用函數,響應函數,策略空間等。打仗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可見信息在博弈中占重要的地位,博弈的贏得很大程度依賴于信息的準確度與多寡。得益信息是博弈中的重要信息,如果博弈各方對各種局勢下所有局中人的得益狀況完全清楚,稱之為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齊威王和田忌賽馬,各種馬的組合對陣的結果雙方都不嚴而喻。反之為不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in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投標拍賣,博弈各方均不清楚對方的估價。在動態博弈中還有一類信息:輪到行動的博弈方是否完全了解此前對方的行動。如果完全了解則稱之為“具有完美信息”的博弈(gamewithperfectinformation),例如下棋,雙方都清楚對方下過的著數。反之稱為“不完美信息的動態博弈”(gamewithimperfectinformation)。由于信息不完美,博弈的結果只能是概率期望,而不能象完美信息博弈那樣有確定的結果。
U:為局中人獲得利益,也是博弈各方追求的最終目標。根據各方得益的不同情況,分為零和博弈和變和博弈。零和博弈中各方利益之間是完全對立的。變和博弈有可能存在合作關系,爭取雙贏的局面。
還有另一類型博弈稱為多人合作博弈,例如安理會投票表決,OPEC聯合限產保價等問題。這類問題重點放在聯盟利益的分配上,它的理論和方法廣泛應用于利益損失的共同分擔問題。多人合作博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特征函數模型。以個可能的聯盟為定義域,特征函數表示各個聯盟的得益(N是局中人的數目),它的分配解必須符合一定的合理性和穩定性,它的解的概念也發展成多種多樣,包括穩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解的多樣性符合現實世界復雜多樣的需要,針對不同的問題選擇或創造合適的解的概念是博弈論深入研究的課題。
不管博弈各方是合作、競爭、威脅還是暫時讓步,博弈論模型的求解目標就是使自身最終的利益最大化,這種解建立在對方也采取各自“最好策略”為前提,各方最終達到一個力量均衡,也就是說誰也無法通過偏離均衡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這就是博弈論求解的本質思想。
3、博弈論與電力市場
博弈論是研究市場經濟的重要工具。電力作為特殊的商品,它的生產、運輸、銷售和消費也逐漸走向市場化。世界范圍內很多國家的電力工業走向放松管制、引進競爭的進程中,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課題,運用博弈論來分析解決其中一些問題是一個研究方向。用博弈論模擬電力市場,模擬的結果可能更加接近實際,為市場模式設計提供依據。另外,電廠或用電用戶作為市場的參與者,可以用博弈論來分析市場,研究如何報價獲利最大。
正確運用博弈論關鍵要針對電力市場的特點正確選擇模型和解的概念。例如:力量相當的兩個區域電網之間交換功率的情形比較適合用古諾模型和Nash談判解方法;而自備電廠與公用電網之間的交易可能更適合用Stackleberg模型。還有局中人結盟問題:如何識別合作伙伴,結盟利益如何在聯盟內分配。電力市場環境下,電網輸電作為一項服務,它的網損、固定資產投資如何在網絡使用者之間分擔。這些分配問題有不同的概念的解:穩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如何合理選擇或創造最接近實際的解的概念也是面臨的課題。
博弈的結果是依賴于擁有的信息,采用什么樣的信息披露政策是設計電力市場模式的一個方面。例如:電廠競價上網,一個成功的報價不僅取決于自己的實力,還有賴于他人如何報價。但是各方往往不清楚互相之間成本、報價等信息,因為這些信息都是各自的商業秘密。如何處理這種信息既不完全也不完美的博弈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反過來,博弈的實驗結果也為電力市場披露怎樣的信息提供依據。
博弈論和電力市場理論都是很年輕的科學,兩者都有廣闊的發展天地,兩者的結合可以互相促進。
4、博弈論在電力市場中的應用
4.1自備電廠與公用電網之間的交易
開放發電市場的進程中,擁有自備電廠的用戶是一類特殊的市場參與者,它既是用電用戶,也可以是電力的供應者。隨著電力市場深入發展和工業的進步,自備電廠將成長為一支生力軍。
文獻[5]用博弈論來分析評價在分時定價的環境下擁有自備電廠的用戶(NCP)對定價的影響作用。NCP既可以從公用電網購電,也可以自己發電來滿足自身需求。為解決兩者的沖突,作者提出了三種博弈模型:非合作Nash博弈模型,合作博弈模型和超博弈模型。作者構造了三個局中人:公用電網,普通用戶,帶自備電廠的用戶(NCP),并且假設它們的需求函數、邊際成本、收益函數等均是線性的,通過數字模擬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果:①NCP的加入促使公用電網降低出售給NCP的電價;②沖突還使普通用戶得到更多益處。該文為解決自備電廠與公用電網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很有用的分析思想。但是尚有三點可以進一步改進:①該文尚未考慮NCP將自己多余的自發電賣給公用電網的情況;②該文將公用電網和NCP置于平等的市場地位可能不符合實際市場,如果公用電網規模很大,NCP數目很多但規模小,考慮Stackerlberg模型更符合兩者實際;③該文假設公用電網的目標函數是整個社會利益最大化,而并非是自身利益最大化,這個假設不符合電力市場需要解除管制的發展方向。
文獻[6]部分解決了以上問題,它重點放在自備電廠和公用電網相互作用的方式的選擇:公用電網回購NCP多余電力(buy-backsystem)或者公用電網收取NCP運轉電力的過網費(wheelingcharges)。該文分析了在不同市場環境下,各方的得益情況,得出了一些可能只有用博弈論才能得出的結論。
4.2區域間輸電交易分析
互聯網間短期電力交換是一種經濟運行的手段。白曉民等在文獻[7]中應用Nash博弈論來分析簡單的兩區域系統單時段交易分析,得出雙方都可接受的交換功率和交易價格。在此基礎上,文獻[8]提出了一種兩階段迭代計算方法來處理外部交易計劃與內部經濟調度的協調。該文所用的博弈模型是二人非零和對策,采取合作型對策,應用Nash談判公理作為仲裁程序,決策出雙方都可接受的交換功率和交易價格。應該指出,白曉民等的分析是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也即博弈雙方均對對方在各種情況下的得益了解非常清楚。如果缺少這方面的信息,又應該如何分析處理呢?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
4.3轉運市場中電網的固定成本分攤問題
運轉市場中一個難題是網絡輸電服務定價,這個定價能夠給網絡使用者一個信號,以達到全網最優化;并且能夠補償網絡的投資者,網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等費用在網絡使用者中合理分攤;同時能夠正確激勵網絡增容。節點實時價格(nodalspotprice)制度可以解決網損和網絡阻塞問題。但是文獻[9]的作者認為節點實時價格制度不能完全回收輸電系統的固定投資,為了解決雙邊貿易中輸電系統固定成本公正分攤問題,作者提出了基于多人合作博弈模型,可以計算出逐條線路逐筆交易的分攤費用。文中使用“核仁”作為模型的解。該方法的優點:①使用“核仁”而不用Shapely值,因為“核仁”處于核心,分配值更加穩定和易于被各方接受;②提供了一種激勵,減輕線路過載。
4.4基于Pool或PX模式的多邊貿易市場
電力市場環境下的博弈具有行動策略隨機性、信息隱蔽性,這些特點都給建模和計算造成困難,從而限制了實際應用。各種文獻在處理這種不確定信息環境下的決策問題中,通常需要假設或者估計對方的信息,方法各有特色。
在文獻[10]作者認為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市場參與者相對于市場規模都顯得很小,市場影響力很小。在這種情況下,優化報價決策不需要博弈的思想。文中作者認為電力市場屬于不完全競爭市場,單個市場參與者對市場是有影響力的,其模型本質上屬于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博弈。例如:每個參與者只知道自己的成本信息,而不知道對方的成本等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在無法完全了解對方的信息情況下,參與者如何投標(選擇高價投標還是低價投標)才能使自己收益最大。該文通過轉化的方式把不完全信息的博弈變為信息完全但不完美的動態博弈來求解。每個市場參與者均對自己的對手可能的出價進行分類,并對每一類的可能性進行概率估計,形成一個概率意義上的期望收益矩陣,用Nash平衡點的概念求解矩陣,得到問題的解。
文獻[11][12]作者提出了一種談判模型。每一個局中人進行決策時,都同時執行以下兩個步驟:①對可能的合作對象按照一定的指標進行優先排序;②按照談判優先順序,逐一進行討價還價,談判的規則與程序是預先設定好的。該文的特色是談判對象的優先順序表的形成。排序的準則基于該局中人A對關于他人的信息的了解程度。先分別對其他局中人的成本信息進行分類,并對每一類出現的可能性進行概率估計。然后假設與某局中人B進行合作,互相交換共享所擁有的信息,聯合成博弈的一方,剩下的局中人結合為博弈的另一方。這樣的博弈模型的Nash平衡點是概率意義上的期望值,作為與B合作的優先指標。對每個局中人都進行一遍以上計算,得到了A的談判對象優先順序表。每個局中人都有自己的一張優先順序表。最后按照預先設定的談判規則與程序,各方同時進行合作談判,談判要解決如何合理分配或均衡比單干多出的利益。
該文關鍵的一點:正確掌握對方的成本、策略等信息。各方可能從每一次博弈的結果中得到有用的反饋信息,并用這種反饋來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提高對他人了認識。遺憾的是作者并沒有提到如何實現這樣重要的學習過程。該文的模擬算法中的一個缺點:計算量隨局中人的數目和每個局中人類型的數目的增長呈指數增長。
對于多邊貿易模式的電力市場,文獻[13]提出了多理論模型,解決貿易合作問題,文中的模型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模型。模擬的過程包括四個階段:①確定自身成本等信息;②與對方互相交換信息,互相尋求合作伙伴;③按照預先設定的準則和協議進行聯合分組,形成一個談判對象優先順序表,這個順序表獲得方法于[11][12]的方法不一樣。作者采用公平性合作標準和Shapely值來確定這個順序表;④按照優先順序表進行雙邊談判。作者認為這四個階段可以反復迭代進行,直至沒有人愿意改變合作格局為止或者達到預先設定的計算時間。作者在文中考慮了多種情況,但是模型仍偏于簡單。
4.5用博弈論解釋和實現算法
文獻[14]用博弈論來解釋拉格朗日松弛法法解決機組經濟組合的算法。該文認為在電力市場的環境下,競爭各方均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旋轉備用的約束變得軟起來,PX(powerexchange)機構可能通過松弛這一約束進一步降低成本。該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博弈論的算法獲取最優的旋轉備用。
作者認為拉格朗日松弛法的拉格朗日乘子是有經濟含義的,松弛旋轉備用的乘子被看作是提供備用的價格信息,各時段的旋轉備用根據這個信息不斷在規定的高低兩種備用水平之間調整(例如:為t時段負荷)。根據優化原理,如果拉格朗日函數存在鞍點,則鞍點是原問題的最優解。
鞍點的概念與博弈論中的Nash平衡點有非常相似之處,如以上公式所示。基于此想法,作者構造了兩廠商博弈模型。其中一局中人P代表整個實際電網的利益,它控制的決策變量是p,u(p向量表示各機組分配的有功,u向量表示機組啟停),目標是使整個系統成本最低。另一個局中人Q,是一個假想的發電商,它以價格向P銷售備用容量和有功容量。雙方就旋轉備用交易進行討價還價,最終達到一個平衡的交易量和交易價格。作者證明以上博弈過程的Nash平衡解就是拉格朗日函數的解。基于以上結論,作者設計了自適應的次梯度算法尋求平衡點,其中一個關鍵技術作者設計了廠商P對廠商Q備用容量報價的反應函數該函數將映射到備用容量的兩種水平之間(例如:5%Dt-%Dt,Dtt時段負荷),形成一個隨價格信息變動的備用容量。根據廠商Q是否了解廠商P的反應函數,模型可細分為兩種:Nash模型(不了解對方反應函數)和Stackelberg模型(Q了解P的反應函數),作者認為后一種模型掌握的信息較多,因此收斂的速度和優化的效果梢好于前一種模型。
二、“走進來”之困——學問、實務與教育
營銷學與傳播學對廣告學影響深遠,使其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形成了自己的學科框架與知識體系。然而,隨著社會發展以及廣告行業自身的快速變革,營銷學與傳播學作為廣告學母體,日益捉襟見肘,顯露困境。
(一)學界之困廣告學者眾多,但總體上平臺少,機遇差,中文核心期刊與國家社科基金,頗能說明問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眾多學術界權威專家鑒定,也是全國最權威的核心,一般四年評選一次。2011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錄,與新聞傳播相關的,分為文化理論、新聞事業,廣播、電視事業,出版事業等三類,共28本,廣告學專業沒有一本。經濟類里面,亦沒有廣告學核心。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聞與傳播學共立項132項(重點項目12項、一般項目72項、青年項目48項),其中廣告學項目僅4項(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3項),與學科規模與人員數量,遠不相稱。
(二)業界之困
與學界相似,業界同樣尷尬。因為沒有成熟的專業規范與完善的制度,廣告行業在市場中地位不高,在社會中更是不受待見。因為缺乏行業準入門檻與專業人員晉升階梯,廣告行業難以吸引優秀的人員,持續留人更是艱難。加之廣告行業身處競爭激烈的“買方市場”,當前知識產權保護又不盡人意,廣告行業整體利潤微薄,缺乏話語權與影響力。
(三)教學之困
不同于官方頒布的學科目錄,現實中的廣告教育表現出更多形態。除了為數不多以廣告命名的單獨院系,絕大多數廣告學專業隸屬于新聞傳播、市場營銷、藝術設計、文學歷史等相關院系。學科歸屬與定位的差異,固然促使不同院校形成了一定的學科優勢與辦學特色,更大程度上則昭示了廣告學教育在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安排、教材使用方面的稚嫩與隨意。新聞傳播類院校,多公辦院校,學生較少,學科排名整體靠前,專業師資在業界擁有更高的影響力。但培養的學生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差。很多學生在客觀上也選擇了出國、考研、保研、媒體就職等,真正從事廣告行業的學生,數量有限。廣告與新聞“聯袂”培養,還使得這一對本應涇渭分明、邊界清晰的專業,互相影響,理念混淆。層出不窮的“新聞廣告”、“廣告新聞”、“有償新聞”、“有償不聞”,從某種程度上,與這一學科設置模式,具有一定關聯。藝術設計等實用型院校,學生動手能力較強,但囿于生源質量以及教學模式,不少學生文化底蘊與整體素養欠缺,雖然可以較快地從事專業工作,但后勁明顯不足。
(四)因何而困
上述現象成因眾多,但根本還是在于廣告學沒有形成成熟完善的學科框架與知識體系,多數成果停留于對現象的描畫、經驗的介紹、常識的鋪排或技術的闡述。營銷學與傳播學,并不能夠為廣告學提供足夠的滋養。營銷學功利性太強,以產品銷售作為最終追求,知識傳授過分偏重具體技巧,不能涵括商業廣告尤其是社會公告、公益廣告等理當具有的觀念引導、文化塑造、品位提升等諸多功能。當前廣告界違規猖獗,虛假橫行,與單一的目標訴求,具有很大的關聯。與營銷學相反,傳播學研究信息傳遞及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關注更多的是政治、社會、人文,缺乏對經濟、市場層面的足夠關注,未能涵括更為復雜的廣告傳播形態,知識體系同樣欠缺。廣告學對其他學科視角或知識的借鑒,則大多是套用理論解讀問題,最終“為人作嫁”,豐富了其他學科的理論體系。解決上述問題,廣告學教研在“走進來”的基礎上,必須跳出原來的框架與窠臼,不斷探尋“走出去”的路徑。正如劉泓所說:無論是“營銷勸服”,還是“媒介傳播”,它們所考察的都僅僅從廣告的營銷內部或傳播過程的內在機制系統來考慮問題。廣告作為社會傳播的系統結構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或者說廣告在社會生活系統結構當中關系脈絡的多重性及其全貌,在這樣的“學科規訓”及其知識譜系當中被忽視或者說被遮蔽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廣告研究并不應該只是“營銷勸服”或“媒介傳播”的獨占的對象,而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經濟、文化現象,需要從多學科、多角度進行研究。
三、如何“走出去”——博弈論視角
廣告學研究如何“走出去”,不是一個新問題,不少學者從社會學、文化學、美學、哲學等角度,不斷作出嘗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筆者在此想從博弈論的視角,談談這一問題。
(一)何謂博弈論博弈論(GameTheory)即研究雙方或多方如何博弈的學問,具體來說,就是解釋和理解人們在實際行動中會采取的行為,預測人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將如何行動,以及指導人們在特定情況下應該如何行動。博弈論思想古已有之。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可謂最早的一部博弈論著作。1928年,馮•諾依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式誕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劃時代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二人博弈推廣到n人博弈結構并將博弈論系統地應用于經濟領域,從而奠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和理論體系。博弈論認識到了人性的自私與理性,同時認識到了人類社會的兩個基本屬性:互動行為(interaction)與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為了實現良性互動,需要協調(coordination)與合作(coopiration)兩個基本條件。故而,博弈論的最終目的是避免“囚徒困境”,在追求個人理性的同時,實現集體理性。由于對人性與社會的深刻洞察以及巨大的現實意義,當前,博弈論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思維工具之一,在經濟學、政治學、生物學、國際關系、軍事戰略、計算機科學和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今年網上熱傳的鄭州小升初神題“病狗問題”,體現的就是博弈論的思維(博弈論中的“共同知識”假定),可見博弈論影響之廣泛。
(二)觀照廣告學
博弈論巨大的學科價值與現實影響,自然能夠也應該對廣告學有所啟迪。“走進”博弈論,不妨考慮以下視角。
1.有限理性
明確人性假定。對于任何一門科學,明晰的人性假定,都是學科得以規范的基本前提。芝加哥大學教授埃爾斯特(Elster)在《社會規范和經濟理論》一文中對此作了精辟總結:在社會科學中,最為持久的分野是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和艾米爾•吐爾干的“社會人”兩條思想路線的背道而馳。經濟人的行為由工具理性所引導,而社會人的行為則受社會規范的指引。經濟人假定人思考和行為都是目標理性的,唯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西方古典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認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修正了這一假設,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認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狀態。博弈論繼承了經濟學中的“有限理性”假定,同時結合學科特點,對博弈活動參與者,提出了更為明確又富有特色的前提假設。這些假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博弈的每一個參與人都是工具理性的;二是“每一個參與人都是工具理性的”這一點是所有參與人的共同知識(commonknowledge);三是所有的參與人都了解博弈的規則。廣告活動中,廣告客戶、廣告媒介、廣告經營者、廣告管理者、消費者等參與主體彼此之間或群體內部,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博弈。這一假定對廣告學,具有重要的意義。一直以來,廣告學教學研究,要么不談人性假定,要么根據個人經驗與主觀判斷,隨意假定,比如假定消費者好逸惡勞、感情用事、追求時尚、念古懷舊,假定競爭對手、購買人群不了解真實情況、缺乏“共同知識”等等。由此而來的廣告策略,難免紙上談兵,自我感覺良好。
2.競合思維
樹立基礎理念。競合,即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只有競爭,不免兩敗俱傷,甚或全軍覆沒。只有合作,則缺乏效率,沒有活力。競合思維是博弈論中的基本理念,體現了博弈參與者的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是實現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最大化的最佳策略。實現競爭合作,前提不是情感、信任或者道德,而是參與各方對未來有積極的預期,追求長期回報,關系具有持續性。實現競合關系的最佳策略,是積極合作、適度回應、寬容善良的經典策略“一報還一報”。為了實現最大利益,競合思維主張“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盡可能多地尋求合作對象,包括同行、供應商、消費者、社會等各個領域。競爭合作追求的最終結果,是走出“囚徒困境”,實現雙贏乃至多贏。競合思維商業、政治、社會乃至個人領域的諸多博弈,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對于廣告領域,同樣如此。當前我國廣告實踐中出現的時間短暫、虛假廣告盛行、各方缺乏信任、惡性競爭嚴重,一定程度上都是缺乏競合思維的體現。因而,借鑒博弈論,把競合思維作為廣告活動的基本理念,具有重要意義。
3.信號傳遞
深化廣告價值。信號傳遞是指在不完全信息博弈時,為了實現交易帶來的好處,具有信息優勢的一方(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采取某種行動向信息劣勢方(擁有公共信息的一方)發送相關信號,用以回避逆向選擇,改進市場運行狀況。經濟學家邁克爾•斯賓塞(A.MichaelSpence)由于第一個提出信號傳遞模型,對于信息經濟學研究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榮獲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現實生活中,任何有成本、能被觀察到的行為,都可以成為傳遞信息的信號。如高學歷某種程度上可以成為高能力的信號,因為接受同樣的教育,低能力的人成本太高。延長保修期可以成為汽車質量信號,因為壞車保修成本太高。高負債可以成為高效率的信號,因為低效率的企業不敢承擔如此高的負債。在廣告市場上,信息傳遞無處不在。例如高質量產品可以通過廣告告訴消費者自己是高質量,因為低質量的產品這樣做得不償失。實力強的企業可以通過重金雇請知名代言人、買斷黃金時間顯赫位置彰顯實力,因為實力弱的企業無從實現。引入信號傳遞模式,對于更全面地把握廣告功能與效力,具有一定啟發意義。
4.序貫理性
強調策略依據。“序貫理性”(Sequentialrationality)是博弈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指不論過去發生了什么,參與人應該在博弈的每個時點上最優化自己的策略。它要求參與者的決策在任何時點上都是最優的,決策者要“隨機應變”,“向前看”,而不是固守舊略。這一概念體現了動態博弈中的最佳策略。現實中的廣告活動,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動態博弈,參與各方基于競爭環境與對手策略,不斷變換著自身策略。因而,用序慣理性的思維指導廣告活動,有理有據,說服力強。
博弈論的研究開始于本世紀,1944年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論和經濟行為》一書的出版標志著博弈理論的初步形成,隨后發展壯大為一門綜合學科。1994年三位長期致力于博弈論研究實踐的學者納什、海薩尼、塞爾頓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使博弈論在經濟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權威性的肯定。
2.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文獻[1][2]用淺白的語言敘述了博弈論的思想精髓和基本概念。文獻[3][4]更注重理論上的分析和數學的嚴謹。概括起來,博弈論模型可以用五個方面來描述
G={P,A,S,I,U}
P:為局中人,博弈的參與者,也稱為“博弈方”,局中人是能夠獨立決策,獨立承擔責任的個人或組織,局中人以最終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A:為各局中人的所有可能的策略或行動的集合。根據該集合是否有限還是無限,可分為有限博弈和無限博弈,后者表現為連續對策,重復博弈和微分對策等。
S:博弈的進程,也是博弈進行的次序。局中人同時行動的一次性決策的博弈,成為靜態博弈,如齊威王和田忌賽馬;局中人行動有先后次序,稱為動態博弈,如下棋。
I:博弈信息,能夠影響最后博弈結局的所有局中人的情報,如效用函數,響應函數,策略空間等。打仗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可見信息在博弈中占重要的地位,博弈的贏得很大程度依賴于信息的準確度與多寡。得益信息是博弈中的重要信息,如果博弈各方對各種局勢下所有局中人的得益狀況完全清楚,稱之為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齊威王和田忌賽馬,各種馬的組合對陣的結果雙方都不嚴而喻。反之為不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in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投標拍賣,博弈各方均不清楚對方的估價。在動態博弈中還有一類信息:輪到行動的博弈方是否完全了解此前對方的行動。如果完全了解則稱之為“具有完美信息”的博弈(gamewithperfectinformation),例如下棋,雙方都清楚對方下過的著數。反之稱為“不完美信息的動態博弈”(gamewithimperfectinformation)。由于信息不完美,博弈的結果只能是概率期望,而不能象完美信息博弈那樣有確定的結果。
U:為局中人獲得利益,也是博弈各方追求的最終目標。根據各方得益的不同情況,分為零和博弈和變和博弈。零和博弈中各方利益之間是完全對立的。變和博弈有可能存在合作關系,爭取雙贏的局面。
還有另一類型博弈稱為多人合作博弈,例如安理會投票表決,OPEC聯合限產保價等問題。這類問題重點放在聯盟利益的分配上,它的理論和方法廣泛應用于利益損失的共同分擔問題。多人合作博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特征函數模型。以個可能的聯盟為定義域,特征函數表示各個聯盟的得益(N是局中人的數目),它的分配解必須符合一定的合理性和穩定性,它的解的概念也發展成多種多樣,包括穩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解的多樣性符合現實世界復雜多樣的需要,針對不同的問題選擇或創造合適的解的概念是博弈論深入研究的課題。
不管博弈各方是合作、競爭、威脅還是暫時讓步,博弈論模型的求解目標就是使自身最終的利益最大化,這種解建立在對方也采取各自“最好策略”為前提,各方最終達到一個力量均衡,也就是說誰也無法通過偏離均衡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這就是博弈論求解的本質思想。
3、博弈論與電力市場
博弈論是研究市場經濟的重要工具。電力作為特殊的商品,它的生產、運輸、銷售和消費也逐漸走向市場化。世界范圍內很多國家的電力工業走向放松管制、引進競爭的進程中,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課題,運用博弈論來分析解決其中一些問題是一個研究方向。用博弈論模擬電力市場,模擬的結果可能更加接近實際,為市場模式設計提供依據。另外,電廠或用電用戶作為市場的參與者,可以用博弈論來分析市場,研究如何報價獲利最大。
正確運用博弈論關鍵要針對電力市場的特點正確選擇模型和解的概念。例如:力量相當的兩個區域電網之間交換功率的情形比較適合用古諾模型和Nash談判解方法;而自備電廠與公用電網之間的交易可能更適合用Stackleberg模型。還有局中人結盟問題:如何識別合作伙伴,結盟利益如何在聯盟內分配。電力市場環境下,電網輸電作為一項服務,它的網損、固定資產投資如何在網絡使用者之間分擔。這些分配問題有不同的概念的解:穩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如何合理選擇或創造最接近實際的解的概念也是面臨的課題。
博弈的結果是依賴于擁有的信息,采用什么樣的信息披露政策是設計電力市場模式的一個方面。例如:電廠競價上網,一個成功的報價不僅取決于自己的實力,還有賴于他人如何報價。但是各方往往不清楚互相之間成本、報價等信息,因為這些信息都是各自的商業秘密。如何處理這種信息既不完全也不完美的博弈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反過來,博弈的實驗結果也為電力市場披露怎樣的信息提供依據。
博弈論和電力市場理論都是很年輕的科學,兩者都有廣闊的發展天地,兩者的結合可以互相促進。
4、博弈論在電力市場中的應用
4.1自備電廠與公用電網之間的交易
開放發電市場的進程中,擁有自備電廠的用戶是一類特殊的市場參與者,它既是用電用戶,也可以是電力的供應者。隨著電力市場深入發展和工業的進步,自備電廠將成長為一支生力軍。
文獻[5]用博弈論來分析評價在分時定價的環境下擁有自備電廠的用戶(NCP)對定價的影響作用。NCP既可以從公用電網購電,也可以自己發電來滿足自身需求。為解決兩者的沖突,作者提出了三種博弈模型:非合作Nash博弈模型,合作博弈模型和超博弈模型。作者構造了三個局中人:公用電網,普通用戶,帶自備電廠的用戶(NCP),并且假設它們的需求函數、邊際成本、收益函數等均是線性的,通過數字模擬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果:①NCP的加入促使公用電網降低出售給NCP的電價;②沖突還使普通用戶得到更多益處。該文為解決自備電廠與公用電網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很有用的分析思想。但是尚有三點可以進一步改進:①該文尚未考慮NCP將自己多余的自發電賣給公用電網的情況;②該文將公用電網和NCP置于平等的市場地位可能不符合實際市場,如果公用電網規模很大,NCP數目很多但規模小,考慮Stackerlberg模型更符合兩者實際;③該文假設公用電網的目標函數是整個社會利益最大化,而并非是自身利益最大化,這個假設不符合電力市場需要解除管制的發展方向。
文獻[6]部分解決了以上問題,它重點放在自備電廠和公用電網相互作用的方式的選擇:公用電網回購NCP多余電力(buy-backsystem)或者公用電網收取NCP運轉電力的過網費(wheelingcharges)。該文分析了在不同市場環境下,各方的得益情況,得出了一些可能只有用博弈論才能得出的結論。
4.2區域間輸電交易分析
互聯網間短期電力交換是一種經濟運行的手段。白曉民等在文獻[7]中應用Nash博弈論來分析簡單的兩區域系統單時段交易分析,得出雙方都可接受的交換功率和交易價格。在此基礎上,文獻[8]提出了一種兩階段迭代計算方法來處理外部交易計劃與內部經濟調度的協調。該文所用的博弈模型是二人非零和對策,采取合作型對策,應用Nash談判公理作為仲裁程序,決策出雙方都可接受的交換功率和交易價格。應該指出,白曉民等的分析是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也即博弈雙方均對對方在各種情況下的得益了解非常清楚。如果缺少這方面的信息,又應該如何分析處理呢?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
4.3轉運市場中電網的固定成本分攤問題
運轉市場中一個難題是網絡輸電服務定價,這個定價能夠給網絡使用者一個信號,以達到全網最優化;并且能夠補償網絡的投資者,網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等費用在網絡使用者中合理分攤;同時能夠正確激勵網絡增容。節點實時價格(nodalspotprice)制度可以解決網損和網絡阻塞問題。但是文獻[9]的作者認為節點實時價格制度不能完全回收輸電系統的固定投資,為了解決雙邊貿易中輸電系統固定成本公正分攤問題,作者提出了基于多人合作博弈模型,可以計算出逐條線路逐筆交易的分攤費用。文中使用“核仁”作為模型的解。該方法的優點:①使用“核仁”而不用Shapely值,因為“核仁”處于核心,分配值更加穩定和易于被各方接受;②提供了一種激勵,減輕線路過載。
4.4基于Pool或PX模式的多邊貿易市場
電力市場環境下的博弈具有行動策略隨機性、信息隱蔽性,這些特點都給建模和計算造成困難,從而限制了實際應用。各種文獻在處理這種不確定信息環境下的決策問題中,通常需要假設或者估計對方的信息,方法各有特色。
在文獻[10]作者認為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市場參與者相對于市場規模都顯得很小,市場影響力很小。在這種情況下,優化報價決策不需要博弈的思想。文中作者認為電力市場屬于不完全競爭市場,單個市場參與者對市場是有影響力的,其模型本質上屬于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博弈。例如:每個參與者只知道自己的成本信息,而不知道對方的成本等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在無法完全了解對方的信息情況下,參與者如何投標(選擇高價投標還是低價投標)才能使自己收益最大。該文通過轉化的方式把不完全信息的博弈變為信息完全但不完美的動態博弈來求解。每個市場參與者均對自己的對手可能的出價進行分類,并對每一類的可能性進行概率估計,形成一個概率意義上的期望收益矩陣,用Nash平衡點的概念求解矩陣,得到問題的解。
文獻[11][12]作者提出了一種談判模型。每一個局中人進行決策時,都同時執行以下兩個步驟:①對可能的合作對象按照一定的指標進行優先排序;②按照談判優先順序,逐一進行討價還價,談判的規則與程序是預先設定好的。該文的特色是談判對象的優先順序表的形成。排序的準則基于該局中人A對關于他人的信息的了解程度。先分別對其他局中人的成本信息進行分類,并對每一類出現的可能性進行概率估計。然后假設與某局中人B進行合作,互相交換共享所擁有的信息,聯合成博弈的一方,剩下的局中人結合為博弈的另一方。這樣的博弈模型的Nash平衡點是概率意義上的期望值,作為與B合作的優先指標。對每個局中人都進行一遍以上計算,得到了A的談判對象優先順序表。每個局中人都有自己的一張優先順序表。最后按照預先設定的談判規則與程序,各方同時進行合作談判,談判要解決如何合理分配或均衡比單干多出的利益。
該文關鍵的一點:正確掌握對方的成本、策略等信息。各方可能從每一次博弈的結果中得到有用的反饋信息,并用這種反饋來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提高對他人了認識。遺憾的是作者并沒有提到如何實現這樣重要的學習過程。該文的模擬算法中的一個缺點:計算量隨局中人的數目和每個局中人類型的數目的增長呈指數增長。
對于多邊貿易模式的電力市場,文獻[13]提出了多理論模型,解決貿易合作問題,文中的模型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模型。模擬的過程包括四個階段:①確定自身成本等信息;②與對方互相交換信息,互相尋求合作伙伴;③按照預先設定的準則和協議進行聯合分組,形成一個談判對象優先順序表,這個順序表獲得方法于[11][12]的方法不一樣。作者采用公平性合作標準和Shapely值來確定這個順序表;④按照優先順序表進行雙邊談判。作者認為這四個階段可以反復迭代進行,直至沒有人愿意改變合作格局為止或者達到預先設定的計算時間。作者在文中考慮了多種情況,但是模型仍偏于簡單。
4.5用博弈論解釋和實現算法
文獻[14]用博弈論來解釋拉格朗日松弛法法解決機組經濟組合的算法。該文認為在電力市場的環境下,競爭各方均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旋轉備用的約束變得軟起來,PX(powerexchange)機構可能通過松弛這一約束進一步降低成本。該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博弈論的算法獲取最優的旋轉備用。
作者認為拉格朗日松弛法的拉格朗日乘子是有經濟含義的,松弛旋轉備用的乘子被看作是提供備用的價格信息,各時段的旋轉備用根據這個信息不斷在規定的高低兩種備用水平之間調整(例如:為t時段負荷)。根據優化原理,如果拉格朗日函數存在鞍點,則鞍點是原問題的最優解。
鞍點的概念與博弈論中的Nash平衡點有非常相似之處,如以上公式所示。基于此想法,作者構造了兩廠商博弈模型。其中一局中人P代表整個實際電網的利益,它控制的決策變量是p,u(p向量表示各機組分配的有功,u向量表示機組啟停),目標是使整個系統成本最低。另一個局中人Q,是一個假想的發電商,它以價格向P銷售備用容量和有功容量。雙方就旋轉備用交易進行討價還價,最終達到一個平衡的交易量和交易價格。作者證明以上博弈過程的Nash平衡解就是拉格朗日函數的解。基于以上結論,作者設計了自適應的次梯度算法尋求平衡點,其中一個關鍵技術作者設計了廠商P對廠商Q備用容量報價的反應函數該函數將映射到備用容量的兩種水平之間(例如:5%Dt-%Dt,Dtt時段負荷),形成一個隨價格信息變動的備用容量。根據廠商Q是否了解廠商P的反應函數,模型可細分為兩種:Nash模型(不了解對方反應函數)和Stackelberg模型(Q了解P的反應函數),作者認為后一種模型掌握的信息較多,因此收斂的速度和優化的效果梢好于前一種模型。
一、前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金融業也處于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中。銀行作為金融業三大支柱之一,其發展狀況和程度不容小覷。近年來,銀行擠兌現象時有發生。2004年7月上旬俄羅斯幾家最大的私人銀行爆發了大規模的擠兌風潮。2007年到2008年,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并擴大為全球金融市場的混亂。經濟危機使很多銀行處于擠兌情況中。2007年9月英國第五大抵押貸款銀行——諾森羅克銀行各營業所15日連續第二天出現大批儲戶擠兌現象。僅14日當天,諾森羅克銀行就有約10億英鎊(約合20億美元)的存款被儲戶提走。在動蕩的金融環境下人心惶惶,不明出處的謠言短信便使得香港第五大上市銀行東亞銀行和澳門的國際銀行、永亨銀行在2008年9月遭遇1997年金融風暴以來罕見的擠兌風波。無獨有偶,澳門國際銀行和永亨銀行也因“投資雷曼債券財政困難”的傳言在9月24日那天發生擠兌風潮。當日,澳門國際銀行提款金額高達兩三億澳門元。銀行擠兌現象并非離我們很遠,什么是銀行擠兌,其產生的原因何在?本文將給大家展示銀行擠兌的成因,讓大家了解這一現象,從而為進一步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法提供理論基礎。
銀行擠兌,又稱擠提,是銀行因信用度下降、有(或傳聞)要破產等原因,面臨存款人集中大量地提取存款的情況,這會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進而破產倒閉,是一種突發性、集中性、危害性的危機。在信用危機的影響下,存款人和銀行券持有人爭相向銀行和銀行券發行銀行提取現金和兌換現金的一種經濟現象。這種現象是金屬貨幣流通條件下貨幣信用危機的一種表現形式。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博弈論采用的是非價格制度的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更接近現實,因此成為近年來許多經濟學科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中普遍運用的工具,在許多經濟學科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中被用到。許多經濟現象都被理解為某種博弈問題。本文著眼于對相關利益主體在銀行擠兌中的行為分折,通過建立博弈論模型與求均衡解,以期運用這一工具,從復雜的現象中簡化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對銀行擠兌的博弈模型進行分析,找出銀行擠兌出現的原因,從而對找出正確的應對措施提供有利的指導。
二、博弈分析
假設有一家銀行,只有兩個儲戶。每個儲戶各有1000萬元資金存入該銀行且都為定期存款。銀行將2000萬元全部資金投資到某個項目,假設該項目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肯定是盈利的。當該項目結束時,銀行可以拿出2400萬元償還給儲戶,每個儲戶可以得到1200萬元。如果銀行提前從項目中撤資,則銀行會因為提前撤資而受到懲罰,假設懲罰比例為20%,即如果銀行在投資期限未到的時候從該項目中抽回資金,它可以拿回來的資金只有1600萬。這是,我們可以寫出兩個儲戶是否提前取款的博弈如下(單位:萬元):
儲戶甲、乙如果同時提前取款時,銀行只能從投資項目中提前撤資,從而銀行會因提前撤資而收到20%的懲罰,即只能有1600萬供支付,此時銀行也會破產,每個儲戶只能得到800萬元。如果甲、乙雙方都選擇到期后才支取存款,此時銀行投資項目盈利,每個儲戶可以得到1200萬元,如果一方提前取款,那么提前取款的一方可以拿到他原來的存款1000萬,但此時銀行由于儲戶的提前取款而不得不從項目中撤資,其只有1600萬元供支取,當另一個儲戶來取款時,他就只能得到600萬元,這遠遠小于他原先的存款資金1000萬元。明白了這個博弈矩形圖,我們可以用相對優勢策略畫線法分析:當儲戶甲選擇提前取款時,儲戶乙也會選擇提前取款,因為資金800>600(萬元);當儲戶甲選擇到期取款時,儲戶乙也會選擇到期取款,因為1200>1000(萬元)。這樣我們通過分析這個博弈可以得到兩個納什均衡:一個是甲乙雙方都待到期時才來取款,每人可得1200萬元。另一個是雙方爭先恐后的來提前支取他們的存款,這就造成了銀行擠兌的現象。而且如果一個儲戶有提前支取動向,另一方為了避免利益的損失一定會爭取提前兌取,這也會造成銀行擠兌。事實上,絕大多數銀行擠兌都發生在傳聞銀行經營不善有可能破產的時候。一旦破產,儲戶在該銀行的存款就會遭受嚴重損失。因此,儲戶就會盡可能的提前兌現,這也造成了銀行擠兌。
前面為了簡化討論,假設銀行只有兩個儲戶,我們可以放寬限制,假設銀行有兩萬個儲戶,但這兩萬個儲戶只有兩種行為模式。兩萬個儲戶分成相等的兩組按照這兩種行為模式(提前取款和到期取款)行動。雙方博弈,分析方法和上述過程一致。不論是兩個儲戶也好還是兩萬個儲戶也好,提前取款的款額所占的比例都是很大的。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也看到提前取款會造成銀行擠兌,那么是不是儲戶在銀行辦理定期存款后最好就不要提前取款呢?現在,我們分析另一種情況來回答這個問題。即少數儲戶提前取款會不會造成銀行擠兌。
假設銀行有一萬個儲戶,每個儲戶存入銀行一萬元定期存款,其存款期限都是相同的。我們把這一萬個儲戶分為兩個集團,集團A包含0.5%的儲戶,即50個儲戶50萬資金;集團B包含剩下的99.5%的儲戶,即9950個儲戶9950萬資金。銀行將所有資金投資到幾個項目中。其他假設條件同上述博弈一樣。提前撤資,銀行會受到20%的懲罰,到期取款集團A、B可以從銀行得到20%的額外收益。現在建立集團A、B是否提前取款的博弈如下(單位:萬元):
一、引言
在全國商品房價格一路飆升進程中,隨著社會各階層人群收入水平差距的進一步拉大和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迅猛發展,社會保障中關于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壓力越來越大,矛盾也日益突出。中低收入家庭購房可望而不可及已經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經歷了無數期待之后我國出臺了現行的經濟適用房政策,即政府提供無償劃撥土地,限定建設標準,供應對象和銷售價格,建設經濟適用房供給中低收入購房者。該項政策一度成為社會各界的希望,政府希望能借此消除由于房價過高而導致的不安定因素,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和諧社會。然而經濟適用房在實現其經濟和適用的社會保障特性時并不是一帆風順,出現了許多奇怪現象,諸如開發商不積極履行開發建設合同;經濟適用房最終為富人擁有等問題。這樣就與政府推行經濟適用房政策的初衷相違背。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將用經濟學中的博弈論理論來加以分析。
二、基本假設
1、參與人是理性的,即嚴格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
2、僅考慮純戰略的情況。
3、“補磚頭”和“補人頭”。基于2004年5月13日建設部、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的《經濟適用房管理辦法》的界定,目前我國經濟適用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優惠,限定建設標準,供應對象和銷售價格,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假設該政策為“補磚頭”;將政府對中低收入購房者僅提供資金補貼假設稱為“補人頭”。“補人頭”時,經濟適用房開發建設過程和普通商品房一樣,只是在銷售階段對有資格的中低收入購房者提供資金補貼,其資金補貼額等于土地出讓金與部分稅費之和,即將“補磚頭”時的優惠補貼給中低收入購房者。
4、“正向努力”和“逆向努力”。房地產開發商積極履行建設合同,努力通過技術改進和有效管理降低開發成本稱為“正向努力”,反之稱為“逆向努力”。
三、模型組成要素
本文應用的是完全信息靜態博弈中的策略型表述,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1、局中人。即博弈的參與者,他們是博弈的決策主體。本模型中參與者甲指政府,參與者乙指房地產開發商。
2、策略。指每個參與人在博弈中可以選擇采用的行動方案。本模型中參與者甲的策略為s1i∈S1i=(s11,s12)=(補磚頭,補人頭),參與者乙的策略為s2i∈S2i=(s21,s22)=(正向努力,逆向努力)。
3、支付函數。支付是指參與人從各種策略中獲得的收益。經濟適用房中政府的支付函數U(s1i)=R+F-C1-C2-E
R指土地的出讓金,F指相關稅收,C是政府政策的監督成本,可細分為對開發商認真履行合同的監督成本C1和對購房者的監督成本C2,E是政府對中低收入購房者的資金補貼。
作為理性人,開發商的支付函數有兩種,當政府采用“補磚頭”政策時:
C\''''=(P-∑Cj-C\''''\'''')÷r
式中r為經濟適用房開發中開發商的利潤率,∑Cj為開發商開發經濟適用房的各項直接成本之和,a為常數系數,k為大于1的常數,C\''''\''''為開發間接成本。P為中低收入家庭能夠接受的經濟適用房最高價格。
公式說明:根據《經濟適用住房價格管理辦法》中的規定,經濟適用房開發商的利潤率不能超過開發直接成本的3%,這遠低于一般商品住房開發的利潤率,因此開發商的利潤實際上成了開發直接成本的函數,利潤在一定程度上會隨著開發成本的增加而增長,當成本增加引起的經濟適用房價格上升到中低收入購房者能夠接受的最大限度時,開發商的利潤開始隨著成本的增加而降低。
當政府采用“補人頭”方式時:
U(s2i)=Q×P-Q×∑Cj-Q×∑Cj\''''\''''
此時將經濟適用房開發建設放入商品房開發建設的大市場環境中,在短期內,市場價格P不變。基于城市規劃對建筑密度和容積率都有限制,以保護居住環境,防止房地產開發商過渡開發所帶來的外部負效應,住房開發量Q應該有上限值Qmax,通常開發商為追求利潤最大化,開發時總是取Q=Qmax,于是此時U-i=Qmax×P-Qmax×∑Cj-Qmax×∑Cj\''''\'''',即開發商的支付函數實際為各項成本之和的函數。開發商的利潤會隨著開發成本的增加而降低,隨著開發成本的降低而增加。
四、占優戰略均衡分析
1、對于政府。其策略為s1i∈S1i=(s11,s12)=(補磚頭,補人頭),支付函數U=R+F-C1-C2-E
當s1i=s11=“補磚頭”時,根據《經濟適用房管理辦法》的規定,土地出讓方式為政府劃撥即土地成本為0,而且稅收優惠1/2,取值F/2,但是沒有資金補貼。于是在政府采用“補磚頭”政策時,其支付函數U(s11)=F/2-C1-C2。
當s1i=s12=“補人頭”時,由于將經濟適用房開發商視同為普通商品房開發商,相對于“補磚頭”時,政府對開發商的監督成本為0,同時和對待普通商品房一樣政府收取全額土地出讓金和各項稅費(即此時的稅費相當于“補磚頭”時的2倍,取值F),而根據模型的假設,政府對購房者的資金補貼為E=R+F/2,于是:
U(s12)=R+F-C2-(R+F/2)
U(s12)-U(s11)=[R+F-C2-(R+F/2)]-[F/2-C1-C2]=C1
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假如政府采取“補人頭”政策,即使將全部土地出讓金和一半的稅費用來補貼經濟適用房購買者,那么還可以節省下對于開發商的監督成本C1,當然指的是相對于“補磚頭”時的監督成本,并不是說對開發商沒有監督。為了方便計算和比較,不妨將公式進一步簡化,令U(s11)=0;U(s12)=C1(C1為正數)
2、對于開發商。在分析開發商的效用時,直接量化不容易,筆者在此根據支付函數的內涵用量化利潤率來代替說明。
當政府采用“補磚頭”政策時,其支付函數為:C\''''=(P-∑Cj-C\''''\'''')÷r
開發商的策略為s2i∈S2i=(s21,s22)=(正向努力,逆向努力)。當s2i=s21=“正向努力”時,即開發商按照普通商品房經營方式運作經濟適用房,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努力通過技術改進和管理水平提高來降低成本,但這樣做的結果只是可以降低經濟適用房價格卻并不能明顯增加開發商利潤率,因為按規定最高才是3%,假設開發商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取最高利潤率3%;當s2i=s22=“逆向努力”時,根據此時的支付函數形式,開發商的收益其實是開發直接成本的函數,開發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增加成本而提高利潤,同時通過虛增成本和成本轉移這些在信息不完全對稱的情況下很難查知的方式適當提高其利潤率,比3%高,但不會太高,假設為6%。
當政府采用“補人頭”方式時,其支付函數為:U(s2i)=Q×P-Q×∑Cj-Q×∑Cj\''''\''''
據調查我國目前房地產市場上正常情況下普通商品房的利潤率約為10%,開發商的策略s2i=s21=“正向努力”時,根據支付函數形式,隨著開發成本的降低其收益將會增加,利潤率提高,可超出10%,假設取11%;相反s2i=s22=“逆向努力”時,利潤率將會低于10%,假設取9%。
通過上述博弈分析,將效用組合結果列表如下:
由表可知,博弈中的占優戰略組合為(s12,s21)(“補人頭”,“正向努力”),即政府應采用“補人頭”方式,房地產開發商通過努力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來實現利潤最大化是經濟適用房的良性循環之路。
四、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政府積極采取經濟適用房政策來緩解社會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壓力是正確的。但是在分析中,通過與“補人頭”政策的對比,暴露出了現行經濟適用房政策的根源,也預示著新的改進方向。
第一,現行經濟適用房政策中規定的3%的利潤大限,違背了開發商的根本利益和市場經濟法則,開發商背負了部分本不屬于自己的職能,這顯然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從而導致了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困難,也出現了許多荒唐的現象,比如將經濟適用房賣給擁有豪華轎車的富人們,比如將經濟適用房建設成大平米的豪宅等等。
而如果采用“補人頭”政策,將經濟適用房并入普通商品房市場上,對于房地產開發商有足夠的利潤激勵其采用新技術,提高管理水品,從而節約社會資源和進行良性競爭。與此同時,政府通過將征收的足額土地出讓金和部分稅費補貼給有資格的中低收入購房者,來實現經濟適用房的職能,保證了開發商利益的同時,也保障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有效的避免了現行經濟適用房政策中3%利潤大限所帶來的種種弊端。
第二,現行經濟適用房政策加大了政府執行該項政策成本,在低利潤率限制條件下,開發商開發經濟適用房無非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房地產公司通過開發一兩個經濟適用房項目來作為點綴,其實是相當于通過少掙的利潤來作宣傳增加知名度了;第二種便是房地產公司“逆向努力”來增加收益,比如通過虛增成本,成本轉移等方式增加收益和利潤率,或者干脆賄賂政府中不稱職官員改變土地用途直接獲取暴利。對于第二種可能,政府要很好地執行政策必然會付出更多的監督成本,增加了政府的負擔,降低了政策執行效率。而“補人頭”方式中,政府只需按照普通商品房的監督方法來管理經濟適用房的開發建設,以及對購房受補貼的必要監督,不用再增加成本來監督開發商認真履行合同了。
【參考文獻】
[1]王文舉:博弈論應用與經濟學發展,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M],2004。
關鍵詞: 博弈論;激勵;探析
Key words: game theory;incentive;exploration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1-0140-02
0 引言
本文基于博弈論的視角,圍繞所有者與經營者,經理與員工,員工與員工三個層面分析其博弈關系,從而抓住公司激勵問題的本質,據此提出合理化對策建議。這種研究視角能為公司管理者和學者提供參考。
1 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博弈
1.1 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假設所有者和經營者都有兩種選擇:“合作”,“不合作”;只要一方提高合作的程度,對企業的總績效提高都是有利的,如表1所示。所有者選擇“合作”,即所有者認可經營者,相信經營者會盡全力工作為公司創造最大價值;經營者選擇“合作”,即經營者會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公司,盡全力為公司創造價值。所有者和經營者選擇“不合作”,即雙方都按契約辦事,所有者對經營者沒有額外的激勵,經營者的努力水平也不會超過所有者的激勵水平。當雙方都選擇“不合作”,公司會失去契約之外的發展機會,雙方也失去各自發展受益,雙方只獲得3個單位的收益,不能達到雙方都選擇“合作”的5個單位收益,這是納什均衡,雙方博弈進入“囚徒困境”。
如果要改善這種狀態,那么所有者與經營者必須提高合作水平。由于博弈雙方會按照“社會習俗”選擇策略,習俗會迫使博弈雙方選擇與習俗相適應的策略。所有者對經營者的激勵不單純是一個“最優激勵契約”的問題,在不完全契約之外,所有者對經營者的激勵離不開社會習俗的影響,創造使所有者與經營者愿意合作的社會習俗或能提高雙方利益的機制是走出囚徒困境的有效手段。
1.2 基于克瑞普斯—威爾森聲譽模型的激勵對策 克瑞普斯—威爾森聲譽模型表明,只要消費者經常地重復購買壟斷廠商的產品或服務,就會導致廠商樹立一種高質量的聲譽以吸引消費者,即利用重復博弈原理,進入艾克斯羅德實驗,達到走出囚徒困境的目的。
從克瑞普斯—威爾森聲譽模型可以看出,職業經理人為了獲得長期收益,應該樹立良好的聲譽。然而,職業經理人本質上是不合作的,他總想在一定的條件下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如果博弈重復的次數足夠多,這時職業經理人侵占企業所有者的剩余就可能受到企業所有者的干預,從而未來收益的損失就超過短期侵占剩余的所得。所以,職業經理人通過使所有者收益最大化,提高企業效率,建立一個良好的聲譽,就是職業經理人在特定條件約束下的最佳選擇。因此,理論上可以說,在一定時期內,職業經理人的績效應該是好的。只有在博弈結束時,如退休、調動、免職或對企業失去信心時,職業經理人就會考慮到短期收益很大而未來收益很小,就會把自己過去樹立起來的良好聲譽用盡,大量侵占所有者的剩余。但是,不到博弈的最后關頭,職業經理人輕易不會做這種選擇。
所以,建立職業經理人聲譽管理機制,發揮聲譽對職業經理人的激勵約束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一是應該盡快制定一套合理的薪酬激勵機制,提高長期薪酬的占比。具體操作可以從降低固定報酬比例、加大浮動報酬的比例開始。在企業的分配制度中,年薪制實際上已成為固定報酬,應該增加與企業績效相關的浮動報酬在報酬中所占的比例,加大長期激勵,比如采用以期權、股權等長期報酬激勵為內容的激勵手段。二是企業應該建立合理的業績考核評價體系。對職業經理人的業績進行考核,可以每年根據獨立評估機構對經理人的評估結果,決定下年度是晉升還是降級,業績好則晉升或者增加報酬,業績差則降級甚至解聘。三是建立職業經理人聲譽評價體系,推動經理人市場的建立。政府、企業和勞動力市場應該設立獨立評估的中間機構,對職業經理人進行有效的評估,并且定期公布評估結果,給企業提供參考,建立一套完善的職業經理人聲譽體系,并逐步建立經理人市場機制。
2 經理與員工的博弈
經理與員工的激勵博弈,也是從囚徒困境到重復博弈,與上文所有者、經營者之間的激勵博弈分析相似,在此不做贅述。針對重復博弈下需要達到的均衡結果,提出的建議有:一是善意地對待員工。企業善待員工,員工就會感受到精神上的鼓舞,進而有利于企業內部的和諧,有利于企業團隊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二是制定長期的企業激勵制度。長期的激勵制度能讓員工有持續努力工作的動力。三是正負激勵相結合。這符合針鋒相對策略中“對合作歡迎,對背叛不姑息”的做法,采取適當負激勵措施,如淘汰激勵、降職、罰款和開除激勵等。四是準確、及時、到位的回應。對于創了業績的員工,企業一定要給予準確、及時、到位的獎勵,這一方面激勵獲獎員工繼續努力,另一方面也帶動其他員工積極表現爭取以后得獎。對于犯錯誤的員工,企業也要在第一時間對其做出合理的懲罰,以儆效尤。
3 員工與員工的博弈
3.1 智豬博弈模型分析 員工與員工之間,同樣也存在著博弈關系。基于員工彼此之間職位高低,職業技能,人際關系等因素的不同,這種博弈關系往往是一種非均衡的博弈關系。如不同職位的員工之間,就存在著不平等的博弈——部門經理可以獨吞其管轄員工的成績得到升遷,而原本成績斐然的底層員工卻被埋沒;同等職位的員工之間也有可能存在不均衡關系——人際關系好的員工往往可以得到領導的庇護及賞識;即使是同一團隊中的員工也存在著由于工作能力不同而出現的“搭便車”式的不均衡博弈關系。由此可知,大多數員工之間存在的是“智豬博弈”式的博弈關系。大豬與小豬式的博弈關系,由于員工之間的強勢與弱勢地位而形成。這種強勢與弱勢的不平衡,往往造成員工中的弱勢方倒向“小豬”式的等待作為最佳策略。從而導致,大豬疲于奔命,小豬坐享其成,企業的資源不但無法優化配置,而且大量浪費。最終,大豬小豬都疲憊饑餓。企業效益也隨之減少。
3.2 員工與員工激勵對策 一是薪酬激勵要具有公平性、競爭性和公開性。公平性是指依據業績狀況,只要是做出貢獻的員工就應該激勵,而不能偏袒和照顧某些人,任其“搭便車”。競爭性是指企業的薪酬標準應該是有吸引力的,在企業外部和內部都形成競爭的壓力,刺激員工積極向上。公開性是指薪酬的發放應該是公開和透明的,按照職位等級、技能等級、工齡等級和績效水平公開各種等級的薪資范圍,使員工能夠把報酬與績效聯系起來。二是建立合理的業績考核標準和監督機制。業績考核是獎懲的依據,考核必須要合理、公正,否則就會造成員工間的不平衡。健全和客觀的監督機制更是合理業績考核的保障。三是實施因人而異的激勵措施。企業的激勵制度應該能夠滿足員工的需求,企業應根據每個人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實施激勵。
4 結語
激勵問題是公司的一個焦點問題,解決該問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雖然博弈論是一種科學的分析方法,但是運用博弈分析方法探析公司激勵問題是不夠的。因為激勵機制涉及到人復雜過程,需要考慮員工需求、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因此盡可能多角度,多種方法研究公司激勵問題,才能為激勵制度科學化提供正確的理論依據,有效解決公司激勵問題,提高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1引言
區域創新網絡(regionalinnovationnetwork)是近幾年來理論界、實業界和政府部門共同關注的熱點,這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直接相關。在這一時期,地方化特征明顯加強,資源更加集中于那些具有良好創新環境的地區,學習與創新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保持區域的獨特性和競爭優勢,人們更加重視挖掘區域特色的知識和技能;為提高區域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人們更加重視營造根植于地區特色的區域創新網絡而競爭與合作又是企業創新的重要形式,在日益激烈和復雜的競爭環境中,眾多企業和機構之間形成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網絡關系和創新氛圍是創新本身的需要,也是網絡式創新的一個顯著特點。
區域創新網絡是在區域創新系統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目前國內外的學者對于區域創新網絡的定義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階段:(1)系統性創新的基本制度安排;(2)構建學習型區域進而推動創新的有效載體;(3)創新主體相互依存的集體學習環境。本文認為區域創新網絡是指地方行為主體(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組織及其個人)之間在長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與交流關系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區域創新網絡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某一專業領域內各種相關的企業,除此之外,創新網絡還可縱向延伸到銷售渠道和客戶,橫向延伸到提供互補品的供應商。尤其重要的是,區域創新網絡還必須包括政府和其他機構.如大學(研究機構)、各種中介服務機構等,也就是說,區域創新網絡實際上是由許多相互關聯的企業以及各種機構聽組成的區域共同體。
作為一種新興的創新組織模式,區域創新網絡具有開放性、合作性、創新性、相互依存性等特性。綜合現有的文獻來肴.大多數文獻都在集中討論區域創新網絡的實質及功能、區域創新網絡的構建及創新網絡的績效分析等。這些文獻都從外部對創新網絡進行研究,而針對創新網絡內部企業與企業之奄"何合作、如何競爭及協作需要滿足的策略等問題,較少有人研究,本文主要對創新網絡內部企業之問如何合作與亳爭進干亍研究,并建立博弈模型.找出企業協作創新的條件。
2博弈的基本模型
在區域西網絡中有很多同質企業、關聯企業和中介機構,合作關系可以發生在兩個企業之間,也可能發生在多個企業之間,還可能是大學或科研機構之問。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我們簡化為兩個企業的關系。網絡內部各主體之問的協作與競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電是一種不斷的選擇過程,而在這些過程中存在兩種基本狀態——合作與不合作。
2.1博弈基本假設
假設1:假設企業A和企業B進行合作創新,每一次合作的總投入為I(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及技術資源等要素投入,均用貨幣進行折算);其中企業A投入的所占的份額為n,企業B投入的所占的份額為b,則a+b=1。
假設2:設企業A采取合作的概率為P,相應地采取自私行為的概率為1一P;企業B采取合作的概率為q,相喧地采取自私行為的概率為1一q。
假設3:如果合作雙方相互信任.則企業采取合作行為.設企業合作創新的收益為,按投入比例分配.其收益R的大小與創新的合作效應系數(k>0)正相關;如果企業A、B都不互相信任,雙方都采取自私行為,則認為沒有任何合作,創新也就不會產生任何收益,此時雙方的支付都為0;如果企業A合作,企業B不合作.可以認為企業A的投入完全被企業B獲得,并導致今后不再合作,反之亦然。
假設4:設企業A.B之問的合作是受一種正反饋激勵,用表示,合作的次數越多,合作就越默契。合作受到的激勵具有累積性,存在一種時問傳導的正向共同運動(PositiveCo—movement),每一次合作的成功都會原來的基礎上受到一次正的激勵越大,合作效果就越好,收益就越大。
2.2構建支付距陣
根據以上假設,可以構造出企業A、B在第n(n為合作次數)次合作創新時的支付矩陣,見圖1
下面從自然角度進一步分析企業A的行為及支付,有四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當企業A與企業B均合作時,企業A的支付矩陣為其投入比例所得的收益份額。
第二種情況,當企業A合作、企業B不合作時,企業A的支付矩陣為0。
第三種情況,當企業A自私,企業B合作時,企業A的支付矩陣為企業B投入的損失。
第四種情況,企業A,B均不合作時,企業A的支付為0。
3基于博弈模型的合作創新條件分析
下面分別討論企業A和企業B選擇合作時應該滿足的條件。
3.1企業A合作創新條件分析
從企業A的角度考查支付函數,此時企業A對自己的行為具有完全信息,而對企業B有不完全信息。企業A是選擇合作還是不合作,關鍵就在于它選擇合作時(P=1)的期望支付與選擇不合作時(P=0)期望支付之差的大小。顯然,
由此可以看出企業A選擇合作的條件為,根據式(5),必滿足:
分析式(6)可以得出:
第一,當一定時,如果k較大,n可以相對較小;如果k較小,則要求。相對大。由此得出企業A選擇合作的第一個條件:當創新的合作效益比較大,即預期的創新收益比較大時,企業A即使在創新過程中主動性(指該企業所占投入比例的大小和按投入比例分配所得到的相應創新收益比例的大小,下同)較小,也愿意采取合作行為;當創新合作效益較小時,在創新過程中只有企業A的主動性較大時,它才愿意采取合作。
第二,當k一定時,如果比較大,a可以相對較小;如果較小,則要求a相對較大。可以得出第二個合作條件:當合作次數較多,建立一種信任關系以后,即使在創新過程中企業A的主動性較小,它也愿意合作;當合作次數減少時,企業之間還沒有相互了解,缺乏信任時,在創新過程中只有企業A的支配性較大時,它才愿意選擇合作。
3.2企業A、B共同合作策略分析
從企業B的角度分析。從理論上來講,對局企業B的博弈行為與企業A的博弈行為在相同策略環境下的理性選擇方式相同,因此,如同推導式(6)一樣,同理可得企業B愿意合作的條件:
所以,企業A、企業B同時愿意合作的條件為:
從圖3可以看出,在a+b=1的直線上,區間[D,E]為A、B兩對局企業同時選擇合作時的條件區間。[D,E]區間的長短與相關,越大,則越小,而[D,E]區間將越大。另一方面,D、E都沿直線a+b=1向對方延伸,顯然有圖解可以證明,只有在a=b=1/2時,即在點,當兩個企業對等投入、對等承擔風險和對等風向創新收益時,雙方才最有長期或重復合作的愿望。由此,我們得出第三個合作條件:對等投入有利于合作。
另外,我們將式(5)對q求偏導數可得:
式(9)表明,是q的增函數。我們可得第四個合作條件:企業A的合作愿望隨著對局企業B采取合作行為的慨率q增大而增加。由此,可以看出企業A、B之間的信任度越高,他們之問的合作就越穩定。
4結論與建議
區域創新網絡中企業的創新行為實際上是行為主體的動態策略過程,各行為主體基于追求自己的利益的目的,貢獻各自的創新資源而協作創新。根據前面的分析,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促進網絡合作創新:
4.1提高預期的合作效應
預期的合作效應系數k越大,網絡中的企業合作愿望就越強。因此,可以提高k值來改變企業間的合作態度。提高預期的合作效應系數有以下途徑:一是改進合作方式,二是改善合作的結構,三是重視合作過程中的溝通,四是加強合作過程的管理。
4.2增加信任,提高合作次數
信任是一種新的創造財富的“社會資本”。通過信任可以降低網絡內企業的交易成本,為企業合作創新提供動力。創新主體合作次數n越大,企業之間就越能夠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從而形成一種默契,減少了策略的不確定性,進而逐步建立穩定、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
4.3提高合作的積極性,即增大激勵因子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的逐漸普及和深化,使得知識共享的地位日益突出。知識共享作為知識管理的關鍵環節,在提高企業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方面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多的企業清楚地認識到,只有致力于知識的共享,才能把分散于個體頭腦中的零星知識整
1文獻回顧<
在知識經濟中,絕大部分知識將通過共享得到應用,個人獨占形式的知識將微不足道,共享成為知識價值實現的一種形式,也成為知識增值發展的一種途徑。鑒于知識共享的價值和重要性,國內外已有研究人員就知識共享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企業文化論文,國內對知識共享的研究要晚于國外。通過文獻的查詢和閱讀發現目前國內的研究方向大致集中在對企業知識共享中存在的障礙及對策的分析,如文獻[1];對知識共享機制的研究,如文獻[2]的研究;企業文
2企業研發團隊知識共
2.1知識共享
知識共享(Knowledge Sharing)的概念是伴隨著知識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產生而出現的,在最初的知識管理研究中,學者們只是把知識共享看作知識管理的一個子內容來研究。隨著知識管理理論及其實踐的逐漸普及和深化,管理者們逐漸認識到組織實施知識管理的
對于知識共享的概念,目前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很多學者用不同的文字從不同的角度對知識共享進行了解釋和描述,如有的學者從溝通的觀點用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來描述知識共享,認為知識是通過個體之間的溝通交流來實現知識從擁有者到接受者的轉移[2];有的學者從知識社區的視角用知識擴散(Knowledge Distribution)來描述知識共享,認為知識共享就是知識在知識社區內的擴散過程,從而實現知識的增值[6];還有的學者從市場交易的觀點用知識交易(Knowledge Transaction)來描述知識共
2.2企業研發團隊的
企業研發團隊的知識水平決定了企業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企業研發團隊的成員都是高水平的知識工作者,都擁有很專業的知
結合以上關于知識共享的定義和企業研發團隊的實際,可以將研發團隊的知識共享理解為將研發團隊中從屬不同個體的知識進行整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研發團隊成員之間不斷地進行溝通和學習小論文。在知識共享的過程中,研發團隊中作為知識提供者的個體成員將其本身所擁有的知識、技能、經驗等外化,提供出來,以獲得某種有形或無形的收益;而作為知識接收者的其他成員通過各種方式與知識提供者互動學習
3企業研發團隊知識共享的
3.1進化博弈
進化博弈論(Evolutionary Game Theory)是近年來博弈理論的新發展,最初產生于生物學領域。進化博弈論是基于生物進化論,以有限理性為前提的實用性較強的博弈理論,它突破了傳統博弈論對參與人完全理性假定的限制。以進化理論為基本的進化博弈理論的基本思路是:在具有一定規模的博弈群體中,博弈雙方進行著反復的博弈活動[2]。進化博弈論遵從生物進化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基本原則。在進化博弈論中,由于有
在進化博弈論中企業文化論文,最核心的概念是“進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和“復制動態”(Replicator Dynamics)[8]
若策略s*是一個ESS,當
s*構成一個Nash均衡(即對任意的s,有u (s* ,s*)
如果s*s滿足u (s* ,s*)= (s*,s),則必有u(s* ,s*)>u(s,
復制動態實際上是描述某一特定策略在一個種群中被采用的頻數或頻度的動態微分方程。根據進化的原理,一種策略的適應度或支付(Payoff)比種群的平均適應度高,這種策略就會在種群中發展,即適者生存體現在這種策略的增長
=[u(k ,s)-u(s ,s)],k=1,2…K
其中為一個種群中采用策略k的比例,u(k ,s)表示采用策略k時的適應度,
3.2研發團隊知識共享進化
由于掌握知識的個體的創新能力高于沒有掌握的個體,所以其所得的企業報酬相對要高,加之知識共享使得員工充滿不安全感,于是就產生了知識共享的障礙,這里將這些障礙因素看作一個綜合效益參數。
研發團隊知識共享的進化博弈的支付
表1 博弈雙方的支
知識共享者S
知識獨占者M
共享(Co)
在媒介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輿論具有鮮明的媒介化特-征,大眾傳播不僅是國際信息流通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國際輿論產生的主要土壤及其體現的主要平臺。目前,我國大多數學者一般傾向于認為國際輿論就是指國際媒體的言論,認為,“國際輿論已經約定俗成地特指外國媒體上的言論”。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認為,所謂國際輿論,是指以大眾媒體為主要傳播渠道,以大眾媒體言論和報道傾向為主要表現形式,反映大眾媒體、國際公眾、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對國際事務,問題的相對一致、且具有廣泛影響的信念和態度的總和。下文將從三個方面就國際輿論與大眾傳媒之間的關系作出分析。
一、媒介技術與國際輿論
從技術角度看,媒介技術的發展及其所形成的媒介形態直接決定了受眾如何獲取外界信息和傳播信息,并改變了信息的性質;媒介本身也成為信息的一個組成部分。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acLuhan)提出了“媒介(體)即訊息”的論斷,認為。傳播媒介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何種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影響和培養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所謂媒介即是訊息,“只不過是說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有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日任何一種新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正是媒介的形式上的特性革新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和理解世界的進路,因為媒介對信息具有強烈的反作用,它決定著信息呈現的清晰度以及信息的內在關系;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意味著人類感知和認識世界方式的改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整,以及新社會類型的出現。
當代輿論處在全球化傳播時代,依靠的主要是電子媒介,形成的主要是媒介輿論場。媒介技術從根本上決定了國際輿論生成的時間快慢、范圍大小,以及國際輿論本身的質量問題,如理性成分的大小、偏見的多少等。
二、媒介信息與國際輿論
與媒介技術發展相適應的是,媒介內容的革新以及受眾對媒介內容的消費需求對國際輿論生成和發展具有同樣重要而顯著的影響。媒介技術、媒介信息以及受眾對媒介內容的消費需求這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單獨起作用,就像我們正在經歷的全球化時代一樣,媒介技術的革新迫使(或者允許)媒介內容的形式和種類都發生了改變,我們對這些媒介內容的需求也改變了,舊有的媒介使用習慣被打破,當新興媒介提供嶄新的內容選擇的時候,新的媒介使用習慣也在形成,從而完成媒介的“功能置換”,即當原有的媒介功能被新的技術所代替時,原有的媒介往往不是就此消失,而是通過自身的某些轉型抑或直接賦予自身某些新的功能。從而獲得“新生”。
因此,從媒介內容上看,其承載的信息本身也決定了受眾如何觀察和認知周圍環境。當信息與公眾認知形成共鳴,并產生一致效應時,國際輿論就能夠形成。在國際信息傳遞過程中,各國媒體在不同程度上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參與國際信息傳播,并在影響國際輿論上發揮中大小不等的作用。尤其是在國際信息傳播過程中,大眾媒體不僅是信息的傳遞者,而從普通人的認知能力上說,由于我們不可能直接面對如此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現實環境,我們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如大眾傳媒來認識外部世界,特別是眾多的國際事務遠離一般他們的視野,這就使得我們必須借助于大眾媒體來認識國際事務。
這其實說明r,雖然國際事務的相關信息與我們具有某種相關性或我們有了解的興趣,但由于這些信息遠離我們的直接認知范圍或超越我們的認識能力,而且一般人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真正客觀、獨立地思考這些國際事務,尤其是國際性公共危機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公眾對媒介更為依賴,依靠大眾傳媒來作出判斷和通過大眾傳媒所構建的“虛擬環境”來認知世界。而一旦這種從媒介獲取的認識形成,就會慢慢的被“固化”,“人們會對相反的一面視而不見,于是很容易對一個國家形成‘明顯的態度傾向’”。從這個意義上說,媒介信息對國際輿論的形成具有某種導向和指示器的作用。
然而,在分析這種影響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各種干擾媒介信息對國際公眾和國際輿論的因素。關于這些干擾因素,傳播學界先后提出了多種理論假設來說明在媒介的影響力到達現實輿論(或公眾)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緩沖體(區域),阻擋、分散、曲解、消融著媒介發出的信息,或減緩著信息的傳播速度。對此,美籍華人學者、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李金銓認為,“受眾不完全被動,他們隸屬于各種團體,生存于各種社會關系,也有七情六欲,這些都構成媒介信息的‘緩沖體’,而這些‘緩沖體’(buffers)或‘過濾器’(filters),把媒介的信息加以解釋、扭曲、壓抑,信息一旦到達受眾身上,已經和原來面目不同了”。
雖然斯圖亞特,霍爾(stuartHall)提出了受眾對信息進行主動“解碼”(Decoding)的三種立場更是體現受眾主動性、能動性的理論結晶,因此。有人提出了媒介信息對國際輿論形成究竟有多大影響力的問題。雖然,我們不能回到“魔彈論”的老路上,但在當今信息交流高度發達,人們對信息依賴程度在逐步加深的時代背景下,媒介信息對國際輿論的重要建構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戴維?莫利(DavidMorley)和凱文,羅賓斯(KevinRobins)所說的,“不應過高估計媒介消費者個人隨意評說傳送來的節目的自由。即使他們有這個自由,他們選擇重新解讀的節目也局限于勢力強大的媒介機構建立的‘菜單’之內。再說,這些節目通常制作成‘更傾向于’某種解讀的樣子,從而即便人們永遠也不會同意這種‘解讀’,也誘使觀眾以某種特定方式‘領受’該啟示。”。
綜合來看,媒介信息對國際輿論的影響是明顯的。在短期內,受眾從媒介上獲得了認識外部世界的信息,知道了超出自身經驗范圍之外的人和事;從長期來看,受眾在獲得信息時。也會受到媒體對信息如何解讀、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影響受眾自身對事物的態度傾向。因此,在媒介對國際輿論傾向性形成的影響來看,國際受眾是在對信息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會逐漸形成自已的某種態度、傾向、意見等,只是這種影響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是一個逐漸發揮作用、不斷修正的過程。這對于我們更有效的開展國際輿論營造和引導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三、媒體言論和報道傾向與國際輿論
國際輿論的生成和發展與大眾媒體有著明顯的內在關系。對此,我國大多數學者一般傾向于認為國際輿論就是指國際媒體的言論,因為在國際事務上,大眾傳媒扮演的角色最為重要。
一方面,大眾媒體是國際輿論生成的主要載體和傳播渠道。在媒介化生存的當今世界,傳媒技術的發展以及傳媒信息的傳播極大地擴展了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和范圍。從早期的印刷媒體到電子媒體再到當今的數字化媒體,它們不僅時刻在向人們構建“擬態環境”,而且其發揮的作用在逐漸增大,人們對外界世界的了解越來越依賴媒介機構,以至于將“擬態環境”等同于客觀環境本身。“在這種由媒體構建起來的‘擬態環境’基礎上,媒體決定了人們關注什么,決定人們從哪種角度看待問題和用什么邏輯來分析問題”,因而國際輿論的媒介化特征就愈發明顯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誰支配著媒介,誰就控制著媒介話語權;誰支配著媒介話語權,誰就擁有掌控國際輿論的主動權。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國際輿論全都負載于大眾媒體之上,國際公眾通過其他方式表現出來的對國際事務或對某一,某些涉及民族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的態度、意見等也是國際輿論。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態度調查項目”(thePewGlobalAttitudesProject)每年就全球范圍的若干重大問題在很多國家進行輿論調查,年度報告。當然,對于能否將輿論(包括國際輿論)簡約為個人層次上的意見聚集曾有爭議,但目前人們普遍傾向于將輿論調查測量出的意見作為輿論的一種呈現方式。
另一方面。國際媒體言論和媒體對事實報道的方式及其傾向直接影響受眾對國際問題、他國事務的認識。雖然對媒體傳播效果的認識不能回到“魔彈論”的老路上,但大眾媒體對受眾態度的影響一直是相當明顯的。從國際輿論形成角度看,大眾媒體不僅改變了人們對國際事務的知識結構,而且也改變了國際公眾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思想過程,并促使人類社會由相對分散、孤立的發展逐漸走向相互依賴與融合,從彼此陌生到相互有所了解。傳播學理論中“啟動效應”、框架作用以及議程設置能力等,就明確指出了大眾媒體言論和大眾媒體對事實報道方式和報道傾向對國際輿論傾向性的生成和發展趨勢的內在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