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5: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本科德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9世紀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無目的論”。從此出發,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應該回歸本真,進行去功利化教學。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自然首先要關注聽、說、讀、寫四大能力。本真語文課首先要關注學生讀的能力。杜甫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是學習一門語言的主要手段,這里的“讀”不是指狹義的朗讀,而是指廣義的閱讀。教材中所選的課文固然是經典,但是樣本單一且數量太少,起不到啟迪思維的效果。每節語文課老師都應該有補充閱讀的文本,這一工作甚至需要延伸到課外。只有厚積才能薄發,閱讀品質養成,閱讀量不斷增加,語文學習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比如在《江南的冬景》課堂上可以補充《故都的秋》,課后可以補充《浙東景物記略》,補充了這兩篇,學生們對郁達夫的散文會有較為全面的理解,比老師條分縷析地講解會高明許多。讀書有“不求甚解”一說,所以閱讀切勿急功近利,必須允許合理誤讀。比如,有同學認為葛朗臺節儉,有生意頭腦,老師也應當允許。
中學語文教育一直忽略了學生聽的能力,實際上人對信息的獲取視覺占60%,聽覺占20%。詩歌可以通過朗誦,體會其節奏美感,體會作者的情感蘊藉;散文通過品讀,體會散文所營造的意境美。小說則通過聽故事去構建自己的理想情境。聽是一種直接感官能力,其所帶來的感性認識甚至超過視覺;且聽比看更為抽象,所以學生體悟到的往往是個性化的,對文本的理解便會趨于多元化。因此,本真語文課需要充分運用相應教學手段,充分發展學生聽的能力。
寫的能力在語文教育中被過度強調。作文被某些學生深惡痛絕,實際上是語文教育正在逐步削弱漢語的生命力。其實寫作之所以被推到如此高的地位,就是考試指揮棒的作用,剝離這層功利色彩,寫作應該讓學生獲得身心的愉悅,沒有目的,沒有技巧,沒有分數。只有先消除對寫作的恐懼和厭惡才能開始談寫作。中學的語文課應該鼓勵學生去寫。比如,文中哪個人物你喜歡,哪句話讓你有聯想,甚至課上哪個同學表現好,都可以隨時隨地寫下來。老師只要鼓勵得當,學生們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隨性而寫,寫作水平會在點滴的積累過程中不斷提高。而本真語文課堂就是應給學生滴滴活水。
中學語文課堂上,學生“說”的能力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這里的說不同于回答問題,也不等于小組合作討論。雖然隨著課堂組織形式的變化,不斷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意識。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說的能力仍然不甚樂觀。在此,可以借鑒蘇格拉底“詰問”的方法,即指出回答中矛盾的地方,使回答者直面自己的錯誤,從而思慮出更為準確的答案。這使學生處于主動狀態,在師生平等對話中得出答案。這才是說的真諦。
除了這四大能力之外,我覺得還有更重要的就是思的能力。多媒體的誕生使得課堂豐富多彩,音樂圖片等直觀的形象固然能讓學生快速的理解,但代價卻是抹殺了學生的想象力,這樣造成了同學們的感受趨同。一想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就跳出老師PPT上的那副畫。而現代教育尤其強調人的個性化,所以本真語文課需要的是簡約,而不是用直觀形象替代想象。一支粉筆的語文課未必就不好,原始的有時最能接近事物本質。
學會“思”比學到知識更為重要,思考是一種手段,而知識只是一個結果。以古希臘三賢思想為奠基的西方文化是崇智的文化,而傳統的中國文化是崇德的文化。在知識極速更新的時代,中學教育對“學會思考”這一品質的追求前所未有,本真語文課堂要承擔起“啟思”的重任。
中圖分類號:G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7-0030-03
在本科培養計劃中,畢業論文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對學生所學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全面檢驗,是學生綜合素質和學校辦學質量的體現[1]。因此,盡管畢業論文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2-3],如:時間安排不合理、選題創新性不足、學生積極性不高、指導不夠到位、場地、經費嚴重不足、論文質量下滑[4-6]等等,也不宜廢除[7],只能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特點,進行大幅度改革,完善方案,科學的解決存在問題,才能不斷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農科專業受專業特點和研究對象的影響,試驗周期長、實踐計劃安排難度大,費用高見效較慢,不同課題(如小麥、玉米、棉花、中藥材、果樹、花卉和各類蔬菜)難以在同一時段實施,加之實習經費及實習場地的不足等,這些問題制約著農科專業本科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從教學計劃、實施方案、實施過程和論文質量評價等方面分析了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簡述了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在這方面的改革與實踐,為進一步完善本科培養方案、修訂實踐教學大綱、建立論文質量保證體系提供參考依據。
一、調整本科教學計劃中關于畢業論文的安排及思考
原教學計劃中畢業論文多安排在第八學期進行,主要考慮到所有的專業課第七學期才能學完,學過專業課后,學生有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理論指導,掌握了基本實驗方法,才有可能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實驗,這種安排從理論上講也比較合理。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了實驗周期較長的問題,只好把與種植有關的畢業論文提前一學期開題,其他專業或室內實驗仍在第八學期進行。第八學期學生就業壓力遠大于畢業壓力,學生認為論文可以將就而就業不能將就[8],所以論文質量下滑在所難免。
在當今新的社會大環境下,要想保證論文質量,切實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就要對現存管理及教學環節進行改革。進一步加強教學環節的體制改革,合理整合實踐教學內容,將畢業論文環節滲透到專業教學實踐中去。按照這種思路,在新修訂的教學計劃中,農科學院將所有專業課在第六學期全部結束,第七學期安排綜合實習或科研訓練,第八學期做畢業論文。這樣安排學生可以從第六學期暑假開始選擇留校或到實習單位進行實習,一來拉長了論文實驗時間,同時給學生留下考研復習與聯系就業較大的時間自主空間,從根本上避免了考研與實習、實習與就業之間的矛盾沖突,確保理論教學質量和畢業論文的時間。
二、完善本科畢業論文實施方案
新的本科畢業論文實施方案,是從第六學期開始,經師生雙向選擇選定導師,第六學期3月開題,第六學期4月至第八學期實施,根據課題類型及作物種類,師生自定實驗開始時間和進度,第八學期3月統一中檢(實驗基本完成為中檢合格),第八學期6月初答辯。這樣的實施方案比較切合農業類專業特點,照顧到各種實驗的差異性,便于適時開展研究。部分室內分析任務,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考研面試或就業靈活安排在第七學期寒假或第八學期初進行。第八學期畢業論文工作以補充實驗、資料整理和撰寫論文為主,時間足以保證。這樣的安排,在保證畢業論文質量的基礎上,較好兼顧了畢業生的考研和就業。
三、強化本科畢業論文的過程管理
【作者簡介】馬化祥,北京大學學生工作部,北京 100871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5707(2010)07-0022-04
一、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銜接問題的提出
德育銜接是指德育在學生發展的不同階段表現出的有機聯系和持續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學校教育要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要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方面;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綱要》所提出的“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具體到高校德育工作,又突出體現為本科生德育與研究生德育銜接的問題。因此,在高等教育分階段發展的管理模式下,需要將不同階段的德育銜接作為關鍵環節來加以考量。如何實現高校本科生與研究生兩個德育階段之間的自然過渡與順利銜接,使整個德育過程體現系統性、階段性、層次性和發展性,是當前高校德育工作亟需探索與破解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
然而,當前高校不同教育階段的德育銜接問題尚未引起研究者的普遍關注。在為數不多的研究成果中,部分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集中探討。有人從當前我國德育工作的內在因素出發,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成因,但在對影響德育銜接的外在成因論述上顯得比較單薄。[1]還有人從心理學、經濟學和德育本身等角度出發,綜合探討與分析了當前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銜接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但在提出的解決方法上仍失之簡略。[2]此外,許多從事研究生德育的工作者也認識到,當前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本科生到研究生過渡階段的德育工作不完善。綜合以上內容,關注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論研究者和具體開展德育工作的一線工作者已經在德育銜接問題上達成共識,初步形成一些理論成果和實踐探索,但大體都是在宏觀方法論和教育學原理基礎上進行的對策研究和方法論評述,其研究和探索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尚有待進一步提高。
本文旨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現有的理論研究為基礎,探究高校德育銜接工作的現實意義、具體成因和解決辦法,梳理德育銜接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力求在解決德育銜接問題、建立一體化的高校德育模式上形成認識突破。
二、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工作有效銜接的現狀分析
高校教育中,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延續和發展,二者本應是有機銜接的兩個過程。但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高校德育工作往往將關注焦點集中于本科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本科生到研究生過渡階段形成了“盲區”。由于教育目標上的短視,使德育在本科階段的許多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而遺留到研究生階段。因此,應當把整個大學德育視為有機整體,而不是依據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將其人為割裂、孤立看待,使高校德育工作陷入“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不合理局面。
(一)人為割裂研究生與本科生教育,本應有機銜接的教育過程“各自為政”
許多高校在德育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本科階段與研究生階段德育工作“各自為政”的現象,即把兩者割裂為相互獨立的教育工作領域,或者將研究生教育看成是本科生教育的簡單延續,造成了德育工作的“脫節”。出現這種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把高校學生簡單劃分為本科生和研究生兩個不同的身份群體。這種表面化、符號化的判定,看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質上割裂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兩者間的內在聯系,造成德育工作在學生的大學生涯中不能完整地貫徹實施。例如,部分理科院系的五年制直博生,其學業生涯本身就是由本科生階段和研究生階段緊密銜接組成,但相應的德育工作卻并沒有完全契合這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又如,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迅速轉換以及教育風格和內容的巨大變化,往往會導致學生出現認知失調、成長受挫等問題,也需要相應的德育工作加以疏導和緩和。
(二)本科生德育工作存在短視現象,德育內容體系缺乏可持續性
當前高校對于本科生的德育,往往只著眼于對學生四年本科學習生活的教育和引導,而缺乏一個在長時期內逐漸實施的人格、品德塑造機制。作為德育工作的受眾,本科生往往將德育簡單等同于接受“兩課”教育,將德育目標等同于在思想政治課程中取得高分。本科階段德育工作的簡單化設置,往往不能使受教育者認識到政治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涵養的形成需要持續努力和不斷學習,因此在思想上缺乏不斷進步的動力。這一問題存在明顯的后續影響,受教育者在研究生階段往往也無法對德育工作形成應有重視。因此,本科生德育工作往往不能在較長時期持續發展,缺乏砥礪學生品格、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長遠規劃和戰略眼光。這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德育工作者對學生精神層面的培養與塑造,高校德育的整體育人環境和機制也容易趨于保守和僵化。
(三)對于本科生德育中的死角和空白,研究生德育缺乏應對措施
目前,部分德育工作者往往對研究生德育工作采取消極態度,認為研究生在思想觀念和人格養成層面已經趨于成熟,其主要任務是進行專業學習和科研創新,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對于沒有在本科生階段獲得良好德育的研究生,只是一味責備和批評學生在本科階段缺失的精神指導與人格培養,而不重視在研究生階段適當補充相關的教育內容,因而導致部分研究生的道德意識淡薄等問題長期不被重視,德育工作也不能很好地實現全員覆蓋。在德育工作的實施方略上也缺乏具體有效的實施手段,以彌補本科生前期教育遺留下的死角和空白。
三、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銜接不暢的成因探討
(一)理論認識上,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論演進明顯滯后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現實發展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和研究型大學的建設進程,在校研究生數量的增長速度已經明顯超過了在校本科生數量的增長水平,高校研究生與本科生的分布比例呈現出“倒金字塔”式的發展趨勢。在研究生教育向大眾化發展的今天,高校德育工作的認識高度、研究深度以及同現實工作的結合程度都還處于“低位徘徊”,明顯滯后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
(二)實踐發展上,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水平明顯滯后于本科生德育的發展水平
高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始于本科生階段,并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積累和總結起相當豐富的經驗。相比之下,研究生德育工作起步晚、發展慢,受重視程度不高。我國于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高校本科生德育工作體系的起步構建從一開始就早于研究生德育工作。1999年本科生招生規模開始擴大,2009年研究生招生規模開始擴大,高校本科生德育工作機制的成熟更是早于研究生德育工作。2002年,碩士研究生學制全面改革,研究生學習年限由普遍的三年制變為兩年制。研究生教育模式經歷了較大程度變化,也使得高校研究生教育制度仍然處在探索階段,穩定性較弱,持續性較差,不容易形成一套相對固定的德育工作體系。這些都導致高校研究生德育的發展歷程短、步調慢、水平低,在發展模式上也往往陷入本科生德育工作的窠臼。
(三)教育效能上,研究生自身特點導致研究生德育難度大、見效慢、實效差,影響了教育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高校研究生群體的顯著特點是學生年齡較大,來源較廣,地域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明顯,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其接受德育的自覺性不高、可塑性不強。[2]受教育者的這些自身因素,直接決定了研究生德育本身存在更大的難度,導致高校德育工作者容易將工作重點放在可操作性較強的本科生德育方面,忽視乃至放棄研究生德育工作,形成“避難就易”的工作傾向。
四、促進本科生與研究生德育科學銜接的應對策略
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過渡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時期,也是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過渡階段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適當增加銜接性的德育內容,創新德育方式,將會有效促進高校育人環境的整體效能,實現高校育人機制的一體化建設。最近幾年,北京大學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思想。“精致化”首先倡導“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的優勢互補,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和內在價值;其次將德育視作動態發展的系統工程,強調不同教育內容的有機融合;最后將德育看作一種“過程教育”和價值追求,提倡教育者應當在德育過程中不斷自我激勵、積極進取。從教育方法論來看,“精致化”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探索出實現本科生和研究生德育工作順暢銜接的新路徑。
(一)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德育銜接,要堅持“以人為本”
高校德育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不是將受教育者看作一個個靜止孤立的“人”,而是將他們看作相互聯系、不斷發展的“人”。因此,要將本科生與研究生兩個階段作為緊密銜接的整體,從青年個體出發,促進本科德育與研究生德育的緊密銜接;要認識到青年學生是處在廣泛社會聯系網絡中的個體,要充分把握其豐富的社會背景和個性特征,增強德育工作的包容性和對不同背景學生的廣泛適用性,提高德育工作對青年學生的整體培養效能。
可以設計一套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一攬子”成長方案,應用于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整體求學過程,在德育理念和育人方法上實現可操作、重延伸。既為本科生作出宏觀規劃,關注發展需要,了解思想實際,又不劃定德育引導的時間邊界,為其在研究生階段的自我進步和品格提升留足發展空間,增強德育工作的延伸性和發展性,激發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原動力。
可以嘗試以畢業教育作為德育銜接的重點環節。目前在畢業教育中“一鍋端”的教育方式較為明顯,畢業教育的關注對象多集中于即將步入社會的部分學生群體,較少關注繼續深造的學生。與此相對應,畢業教育的主要內容往往是職業意識培養,較少關注繼續升學后的品德教育培養。在研究生教育普遍發展的形勢下,應當避免這種“片面化”的處理方式,對畢業教育進行“精致化”的菜單式設計,針對不同去向的畢業生提供更具人性化的服務。具體到由本科階段過渡到研究生階段的畢業生,應當設計包括研究生階段學習方法、學術誠信、與導師關系處理、職業發展觀等一系列配套的教育內容。此外,還應在本科畢業生群體中大力開展研究生階段的學生骨干培養,提早做好學生骨干代際傳承的工作準備。
(二)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德育銜接,要堅持科學原則
堅持科學原則,就是要使德育銜接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符合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自覺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實現高效率和高產出。
德育銜接的科學性,就是要使德育工作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與較為成熟的、經實踐驗證的科學理論相符合,自覺運用過程教育、人生教育和導師教育等相關理論指導德育銜接的工作實踐。要深入貫徹“過程教育”的理念,認識到高校德育是一項具有長期性、系統性和復雜性的“過程教育”,其教育效果在短期內難以得到客觀評價和充分顯現,需要教育者將其視作人生使命,持續不斷地傾注全部智慧、激情和創造力,在整個過程中保證德育工作的力度和水平。要普遍貫徹“人生教育”的理念,認識到人生教育是關于人的生存與生活的教育,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進行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教育。[4]在“人生教育”的原則下,無論是研究生階段還是本科生階段,具有高尚的道德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評判是每個人的正常教育需求,應當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秉持這種理念,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接受德育對于培育積極健康的精神追求和思想狀態、進而提升人生整體幸福感的重要意義,從而使其在整個德育過程中增強受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5]要充分重視研究生導師的德育功能。研究生在研究型學習的起步階段最先接觸到的就是導師的教誨,導師在研究生最初的角色轉向和自我定位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如果導師最初的引導教育得當、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順暢,則會在人際交往、道德養成方面給學生受用無窮的寶貴精神財富。導師在指導研究生進行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的同時,其思想品德、作風情操和學術水平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高校應當充分調動導師的積極性,使導師充分認識到教育與育人相結合的重要性,既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又要積極關注研究生的思想動態,引導研究生強化自我約束與管理,既在學術科研上高標準、又在思想道德上嚴要求。
德育銜接的高效性,就是要實現德育銜接工作手段的現代化。針對本科生與研究生過渡階段的學生,要大力加強學生信息化管理,為后續的德育工作提供良好基礎。例如,通過開發高校學生管理系統,建立學生信息平臺,為德育銜接工作的“精致化”創造良好條件。通過學生短信平臺系統,建立與廣大學生的良好交流溝通途徑,更好地實現信息有效傳播和德育教育資源的共享。通過在輔導員中大力推廣使用校內BBS、人人網等交互式網絡工具,提高基層學生工作在學生中的認可程度,有效掌握德育工作的現代化手段。
(三)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德育銜接,要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
堅持德育銜接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實現德育工作科學發展的應有之義。在這方面,尤其要做好工作方法的推廣、成熟經驗的傳承和工作隊伍的持續建設。
在工作經驗的推廣延續上,要切實將好的教育經驗加以傳承和延續,保證德育銜接工作經驗的代際傳承。如北京大學工學院在直博生群體中探索開展的學生培養方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以宿舍為依托開展的德育工作等,都是在工作實踐中積累形成的成功經驗,應該得到延續和推廣。
在工作隊伍的梯隊建設上,要著力加強管理人才的專業化培養,促進新老德育工作者之間、本科生德育工作者和研究生德育工作者之間的良好交流和溝通,促進彼此感性認識和理性生經驗的共享,加強對德育銜接問題的共同研究和探討,保持德育工作隊伍結構的持續優化和整體工作水平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華榮.論研究生德育與本科生德育的銜接[J].懷化學院學報,2006,(11).
[2]董秀燕,等.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銜接問題芻議[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10).
適合全體學生學習或參與的內容我們利用校本課程必修課的形式進行教學,讓所有學生都能感受家鄉傳統文化的精深,體驗家鄉傳統文化的廣博,受到家鄉傳統文化的滋養與熏陶。不適合全體學生學習的內容則利用校本課程選修課的時間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
(二)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要使學生全方位地了解與掌握地域傳統文化,一方面要讓學生充分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在生活中學習鮮活的文化內容;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校本課程的學習要避免單純的說教,注重生活中的實踐,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水平,養成習慣,形成素養,傳承美德。
(四)繼承與創新相結合
繼承民族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會創新,勇于創新。
二、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教學原則
(一)講授傳統文化知識與培養學生優秀品質相結合的原則
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學習,是以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為載體,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家鄉傳統文化的熏陶,并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內化為學生自身的優秀品質,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德行與修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停留于知識層面的學習,而要深入挖掘知識背后潛在的深刻內涵,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傳統文化的內容,將知識的學習與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與主動傳承家鄉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原則
傳統文化在其歷史傳承的過程中,有些得以留存并不斷被發揚光大,而有一些卻隨著時間的推移瀕臨消失的邊緣。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就是通過深入挖掘地域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學生了解家鄉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對熱愛家鄉傳統文化的喜愛,進而熱愛家鄉的情感,并主動承擔起傳承家鄉傳統文化的職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親身體驗與具體的實踐操作,為學生提供親歷傳統文化的機會,讓學生掌握一些具體的方法和相關的技能,使他們成為家鄉傳統文化的新的傳承者,使家鄉傳統文化能夠在青少年一代的身上得以發揚光大。
(三)實施傳統文化校本課程與落實國家課程有機結合的原則
校本課程的開發的主要依據是國家的教育方針、國家或地方的教育計劃以及學校的教育計劃、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本地的教育資源,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不能背離國家課程,它與國家課程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是對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承德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從課程內容、實施途徑與教學方法等方面都要與國家課程達成統一。另外,承德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很多內容是對學科課程的補充,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作為學科教學的補充內容或拓展學習的部分。而且在實施過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個性差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封 面 2
論 前置部分 目 錄
文 中文摘要
形 關 鍵 詞
式
結 正 文
構 主體部分
參考文獻
注:學位論文一律打印成文
【一】前置部分
⒈封面和封底:可從網上下載,網址然后進入經濟與管理學院,在“培訓開發”中點擊“自學考試”可找到,封面內容一律打印。
⒉題目:應在25字以內,能簡明、具體、確切地表達論文特定內容。必要時,可以使用副標題中文、外文題目應一致。
3.摘要:應概括論文的主要信息,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最終結論。注明論文關鍵詞(3—5個)。
【二】主體部分
⒈主體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結論或建議,參考文獻。要求圖表清晰,敘述流暢,紙面整潔,章節有序,層次分明。
⒉文中的圖、表、公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按章順序編號。如圖1-1、圖2-2,表1-1、表2-1,公式(1-1)等。圖序及圖名置于圖的下方,居中排列;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
⒊參考文獻:
⑴“參考文獻”為論文中所有引文、引用觀點以及對論文有重要影響和啟發的文獻;
⑵“參考文獻”按在論文章出現的先后依次排序;
⑶“參考文獻”內容一般排列在論文末尾(論文篇幅較大且引用文獻較多的,可在每章末尾注出),序碼與論文加注處對應;
⑷“參考文獻”標注格式:
參考文獻是期刊時為:〔序號〕.著者.題名.期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頁碼.
參考文獻是圖書時為:〔序號〕.著者.書名.版次(第一版不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頁碼.
⒋注釋:文內解釋性說明詞語,序碼以圓括號放在加注處右上角,內容排在加注處所在頁的頁下,頁下注序碼每頁單獨排序。
二、結構排版及字體規范:
【一】論文印制規格
學位論文一律采用a4紙張雙面打印,紙的四周留足空白邊緣,以便裝訂、復制和讀者批注。
【二】摘要格式
⒈中文摘要樣式
論文題目:
摘 要: ×××××××××××××××××××××××××××××××××××
×××××××××××××××××××××××××××××××××××××××××××××××××××××××××××××××××××××
關鍵詞:××× ,××××,×××
【三】目錄頁
⒈例:
目 錄
左對齊 右對齊
目 錄 ⅰ
摘 要 ⅱ
關 鍵 詞 ⅲ
一 、x x x (1)
(一)、x x x (1)
(二)、x x x (2)
二、x x x ( )
參考文獻 ( )
⒉說明:
目錄頁排版只排到二級標題。
前置部分頁碼號用大羅馬數字標注。
文科學生采用大寫的章、節來編排正文,即:
一、
(一)、
1、
(1)、
【四】主體部分
1、例:
χχχ
(空一行)
(一)、χχχ
(空一行)
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χ
(二)、 χχχχ
∶
∶
⒉說明:
第一,學位論文文字排版的字號、行距、字距的大小,以版面清晰,容易辨識和閱讀為原則,一般可參照下面要求進行排版。
題目采用小二號黑體,居中;大標題采用四號宋體,加粗,左起空兩格;文章段落內容建議用小四號宋體。
第二,學位論文有關使用文字、數字的書寫法:
論文應用漢語簡化字書寫。
年份一概寫全數。例:1998年不能寫成98年。
分數、世紀、年代均以漢字表示。例:三分之二不能寫成2/3;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不能寫成20世紀90年代。
公式均需標注公式號,公式號用圓括號,阿拉伯數字表示,按章編排。
例:第2章第三公式編為:
x+y=z (2-3)
論文中的物理量、量綱及符號均采用國際標準(si)和國家標準(gb)。
【五】參考文獻
例:
1.劉暉,侯春山 《中國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制度》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
2.梁柱《論高等學校在未來終生教育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
79-84.
2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實踐及成效
根據本校“建設一流創新性研究型醫科大學”的辦學目標,本部近年來組織廣大師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師生歡迎。本部本科生第二課堂活動主要通過以下5種形式來開展:(1)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在上一年級的時候,選擇自己感興趣領域的教師當自己的本科生導師。擔任本科生導師的教師都是具有博士學位的中級職稱以上的優秀教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向自己的導師求教。學生也可以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興趣愛好的變化更換自己的本科生導師。(2)本科生進實驗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實驗室,在實驗室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和技術培訓。通過這種活動,學生可以在多個不同的實驗室間進行輪轉,使之對不同領域的科研活動有了進一步了解,便于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有靈感的科研領域。(3)本科生學術論壇。通過組織第二課堂活動,成績比較突出的學生進行全校范圍的本科生學術論壇,這既是對這些優秀學生的一種鼓勵,也是對全校學生一種宣傳,從而讓更多的有科研潛質的學生投入到科研活動中。(4)本科生奇思妙想活動。該活動提供了一個本科生成才的平臺,只要有好的想法,在本活動中經過相關領域的專家論證后,就會給本科生提供實驗平臺,并提供一筆啟動經費以及相關領域的指導教師,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獨立的科研活動。成績優秀的學生其作品還會被送去參加全國“挑戰者杯”本科生創新大賽。(5)本科生進課題組。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室培訓之后,對那些表現突出且對科研活動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帶教教師可將其納入到自己的課題中來,直接參與嚴肅的科學研究,甚至在帶教教師的支持下進行獨立的研究,進行研究論文的撰寫和發表。
通過幾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本部第二課堂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首先,學生的科研興趣與熱情得到顯著提高。以往的醫學本科生都想著畢業之后就去當醫生,重視臨床知識的獲取和臨床技能的培訓,對科學研究興趣不高。通過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醫學生對科研活動有了直接的認識,很多學生一改過去對科研工作不了解、沒興趣的狀態,表現出對科研活動極大的興趣與熱情。其次,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實質性提高。醫學院校很多課程都開設有實驗課,然而由于受我國國情所限,很多實驗課也是以大班授課形式。教師把所有實驗儀器設備都準備好,所有相關試劑都制備好,所有實驗步驟都在黑板上寫好,學生就像一個機械臂,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做完實驗交上實驗報告就了事,而學生做完后很快就忘了。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所有的實驗前準備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學生對實驗的原理和步驟必須爛熟于心。通過自己準備實驗物品、操作實驗步驟、觀察和分析實驗結果,學生對實驗的原理和技術就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從而形成自己的一項技能。同時學生對利用所學技能去解決科學問題也會產生極大興趣,這就產生了獲得技能-產生興趣-獲得新的技能這樣一個良性循環,使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技能得到顯著提高。再次,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學生的科研思維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在第二課堂學習中,學生要進行專業文獻的閱讀,要進行科研綜述的撰寫,還要進行科研思路的匯報。這些科研活動使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科研表達能力得到了有益的鍛煉,為他們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很多本科生成了本部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在2013年度本部發表的103篇SCI論文中,約25%是本科生發表的。同時本科生發表科研論文的水平也不斷提高,2013年度本部本科生發表SCI文章最高影響因子超過8.0,論著最高影響因子超過5.0。因此,本部舉辦的本科生第二課堂活動既使學生受益匪淺,也對本部科研能力做出了重要貢獻,達到了雙贏。
一、語文學習目標及其意義
“目標”指的是個人或集體所期望實現的成果,學習目標指的是學生所期望實現的學習成果。語文學習目標則指的是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時,所期望達到的預期效果。21世紀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人的綜合素質的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發展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我們再也不能刻苦的一勞永逸的獲取知識了,而需要終身學習如何去建立一個不斷改進的知識體系——學會生存”,而人的生存能力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其綜合素質發展上。隨著經濟與文化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的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學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廣泛關注。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綱要》中要求將課程目標由過分注重知識與技能轉向既注重知識技能又注重過程與方法,同時還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與此文件相配套的《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納入語文新課程理念之中,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語文學習目標在語文教與學中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語文教師只有在了解學生學習心理,年齡階段特征,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方案,研習語文課程標準和語文教材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語文學習目標,才能為自己的語文教學提供科學的指導。同時,語文學習目標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供自主學習的計劃導向。此外,明確的語文學習目標為評價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提供了評估標準。
二、語文學習內容及其意義
哲學上的“內容”往往與形式相對應,指的是事物內在因素的總和,是事物內部所含的實質與意義,學習內容指的是學習所包含的有意義的、實質性的素材。語文學習內容則指的是語文學習領域所包含的實質性而有意義的素材。對語文的界定往往直接影響語文學習內容的選擇,而如今,學界對語文的界定往往存在爭議,有的學者認為語文就是語言,教語文就是教語言,教語文就是教學生聽說讀寫;而有的學者認為語文就是文學,教語文就是教文學,主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等。筆者以為:語文首先應該是語言,然后匯聚成語言的文學,它應該是語言與文學的綜合體,教語文就是教語言文學,體現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此,語文學習內容應該包括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和文學基礎知識和技能,與此同時,還包括語文學習方式與方法以及語文知識中內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不僅具有哲學立場,而且具有教育學立場,知識的教育學立場不再是簡單的符號表征系統,而是在師生互動的教育過程中賦予的新的意義生成系統。知識是由符號表征、邏輯形式、意義生成三大結構組成,筆者認為知識的價值在于它的有用性和變形性。這里的有用性指的是語文知識的效益性,即語文知識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所起的相應的作用;變形性指的是語文知識的轉向性,即語文知識向語文技能以及語文知識中蘊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轉變。
語文學習內容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素材,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媒介,在師生溝通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語文學習方式及其意義
“方式”指的是個體言語和行為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學習方式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采用的方法和形式。語文學習方式則指的是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按照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和組織形式,可以將語文學習方式分為語文自主學習、語文合作學習、語文探究學習。語文自主學習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預習、學習、復習語文知識的一種學習形式;語文合作學習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語文學習目標和學生的特點,分小組學習語文知識的一種學習形;語文探究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一種學習形式。語文探究式學習方式又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式,分別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無論何種形式,學生既可以自己提出問題,也可以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采取自主或合作的形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語文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不同的語文學習方式將起著不同的作用,語文自主學習方式能幫助學生提高語文自學能力,讓學生由學會語文向會學語文轉變;語文合作學習方式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交流與溝通能力;語文探究式學習方式將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語文創新能力。2001年6月,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掀開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序幕,它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這說明了語文學習方式對語文的學與教的作用是巨大的,應該引起語文教育改革的高度重視。總之,語文學習方式對整個語文教學活動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不僅豐富了語文學的形式,而且還豐富了語文教的形式。
四、語文學習評價及其意義
“評價”指的是對一件事或人物進行分析、判斷后得出的相應結論,學習評價指的是對學生學習結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的一種分析、判斷過程,語文學習評價則指的是對學生語文學習結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的一種分析、判斷過程。語文學習評價不同于語文教學評價,前者針對的是學生的學習,后者針對的則是教師的教和導。語文學習評價需要有相應的語文學習標準,筆者以為學生是否學到了有效教學意義的語文知識與技能和深度教學意義的語文知識與技能,這是檢驗語文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根本與核心之所在。同時,語文學習評價的主體與形式也是各種各樣的,例如,語文學習評價主體有學生自我評價,學生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學校評價,家長評價以及專家評價等等;語文學習評價形式有語文診斷性評價,語文形成性評價,語文總結性評價,語文相對評價,語文絕對評價,語文整體評價,語文差異性評價,語文檔案袋評價以及語文綜合素質評價等等。
1.調整課程結構體系應用型本科的專業培養目標首先應著眼于學生的職業培訓,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綜合的設計能力的設計人才,課程體系應該以專業的系列設計課程和設計實踐為中心,輔之以用戶研究、設計管理、產品市場趨勢等市場類課程和與產品材料與工藝、產品功能結構原理、產品成本分析、塑料產品設計等工程類課程,使核心課程的設置滿足目前社會對設計人才知識和技能的基本要求。圍繞核心課程的是擴充知識面和多方面素質的人文類如設計與文化,設計史,設計概論、設計美學等課程,以及平面、環藝類的其他設計課程。應用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完成大量的設計項目來實現,而設計理念是需要通過相應的設計手段來表現出來的,所有我們提出工業設計專業的課程結構體系的構建理念是先學習怎么做設計,再學習怎么做好設計,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實際設計能力。在課程體系結構的構建過程中,我們主張首先學習設計方法,在明白了整個設計流程以后,根據每一個設計階段所需要的理論和技能,逐步學習其他課程。大一主要學習設計方法和設計表現類課程,鍛煉設計手繪、設計軟件等一系列完成設計所需要的手段,大二學習設計基礎理論和設計美學、設計史,了解工業設計行業的整個發展脈絡,大三學習人文及商業類課程和產品生產相關的工程類課程,大四進行綜合類的設計實踐活動。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學生在大一的時候就可以進行相應的簡單的設計活動,從大二開始逐漸可以完成完整的設計課題,大三大四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逐步提高設計難度,在設計實踐活動中鍛煉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在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帶著設計課題有目的的去學習專業知識,對于各門課程的知識如何在設計活動中運用會有更加真實、直觀的體會,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都會顯著提升。
2.優化課程內容和學時分配工業設計專業的跨學科特點決定了它涉及到的知識領域非常廣泛,在有限的課時內不可能覆蓋到所有的領域,選擇哪些知識點編入課程體系,每門課程所占的比重是多少,應該非常慎重。應用型本科的培養目標在于使學生具備在設計、市場和工程三方面的相關知識,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綜合設計能力的設計人才。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開設的工業設計專業的相關課程都直接從其專業照搬過來,沒有針對工業設計專業本身的特定進行修正,特別是工程類課程,包含了廣泛而深入的內容,不可能全部照搬進工業設計的課堂,而要經過綜合和篩選,把跟工業設計最密切相關的內容組合起來學習,譬如機械原理這門課程,我們把它改為產品功能結構原理,針對典型的產品,拆開、分解,分析它的結構,從功能、材料、加工方面分析它為什么要采用這個結構,包含了哪些力學、電學、加工、配合等方面的知識,有沒有其他的設計解決方案等。這樣設置課程內容,雖然對授課教師的要求較高,但通過有計劃地篩選典型產品來分析,可以把需要學生掌握的工程類知識融合在其中,學生容易理解,而且很容易地在設計的過程中應用這些知識,更好的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應用型本科強調學生的職業培訓,在學時分配上也要體現出“應用”,目前大多數高校依然延續傳統學術型高校的學時分配模式,將大量的學時放在公共基礎課上,包括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原理等等,這些課程占據了整個培養體系將近一半的課時,對于應用型本科來講,應該適當的縮減該類課程的學時,將更多的課時放在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上。
3.拓展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需要合理的教學方法來是執行,應該建立適合工業設計專業特點的教學方法。對于工業設計這種以實踐性為其首要特點的學科來說,設計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師的引導,激勵學生自己去思考、體驗和發現,尋求并綜合各種知識去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我們主張在課程教學上以設計實踐為主,每門課程在上課之初首先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一個或一系列相應的設計課題,然后圍繞這一設計課題有計劃的將課程內容有基組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課程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的將課程內容與設計課題相結合,同時增加綜合性的設計實踐活動,考查學生組合多門課程解決實際設計問題的能力。
Abstract
This system is composed of fore-channel, Backward-channel,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system and the periphery circuit, up-bit machine and down-bit machine soft. The fore-channel will make the signal amplify, filter and A/D transform, then store the signal to the RAM by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The step-channel will amplify ,filter, and D/A transform the data from the RAM, then impel the louDSPeaker. This article uses the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as core and extends the RAM of 512k. It applies the keyboard to control and LCD to display.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uses RS232 to communicate with up-bit machine and realizes the data transmission.
Up-bit machine program uses VC++ as the developing platform , Down-bit machine based on C51 language designs the software and the hardware to collaborate.
目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前言 1
1.2語音信號處理的發展與前景 2
1.3總體設計思路 2
第二章 數字語音存儲與回放的通道設計 4
2.1整機結構框圖和電路圖 4
2.2 前向通道 8
2.2.1前向通道的組成框圖 8
2.2.2前向通道各個單元的介紹 8
2.2.3前向通道的單元電路設計 12
2.3后向通道 19
2.3.1 后向通道的組成框圖 19
2.3.2后向通道各個單元介紹 20
2.3.3后向通道的電路設計 20
第三章 系統其它部分電路設計 24
3.1單片機電路設計 24
3.2 LCD顯示器設計 27
3.3數據存儲電路設計 30
第四章 程序設計介紹 33
4.1下位機程序介紹 33
4.2 上位機程序介紹 34
第五章 用V[,!]C ++實現上位機的編程 36
5.1 VC++簡介 36
5.2 ActiveX控件簡介 36
5.3通訊控件MSComm介紹 37
5.4程序設計總方框圖 39
5.5通信控件串口編程的說明 40
5.5.1 初始化并打開串口 40
5.5.2捕捉串口事件 41
5.5.3串口讀寫 41
5.6串行通訊協議程序 41
5.6.1主窗口 41
5.6.2運行窗口 43
5.6.3錯誤窗口 44
一、新課程標準的人本思想
課程標準的終極目標的具體體現就是使學生發展成為一個“整體的人”(whole person)。“整體的人”包括兩層涵義:人的完整性與生活的完整性。從本質上說,人是一個智力與人格和諧發展的有機整體。人的完整性植根于生活的完整性。生活無非是人于世界的交往,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與世界的其他構成――自然、社會亦是彼此交融的有機整體。如何使我們的學生成長為一個“整體得人”?也就是如何進行“全人教育”?新的課程標準為我們提出了嶄新的難題,作為人文性、工具性統一于一體的語文教育更應擔此重任,奮發向上突破這一難題。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理念。課程標準第一次明確的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終于有了明確的說法“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理念的提出,已成為我們“全人教育”順利進行的法寶。
2、新型的語文課程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倡導發展性評價理念,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尊重、信任、愛護、寬容每一個學生,真正把每個學生都當作活靈活現的、有個性的、有鮮明特點的個體來看待。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關注學生在原有起點上的提高。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我們堅決不能用一種模式去套千差萬別的學生。
二、在新型語文課堂的構建過程中人本主義思想的應用
課堂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體現尊重與愉悅的樂土;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課堂是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旅程,隨時都可能有意外的發現;課堂是高效的驅動器,高效地處理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這是新課程標準下新型的課堂,是我們期待構建的課堂。它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突出文學教育,注重道德品質、文學知識的培養,培養學生特殊的個性,塑造健康的人格,使學生能夠吸收原汁原味的精神營養。通過學習語文,更好的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在教學中強調以人為本,把育人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人、點化人、發展人。而語文學科的人文特點,更決定其教學必須將知識傳授于培養人的能力,涵養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審美情趣等融為一體。而承但此重任的是語文教學過程的核心部位――課堂,課堂不光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主陣地,更是實施創新教育,體現個性張揚,充分顯示“以人為本”教育的主戰場。
1、構建創新語文課堂,讓課堂教學充滿創新活力。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陣地,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時時,處處將創新手段融入課堂,課堂才會更加充滿創新活力。創新的語文課堂,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創設創新的情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與課堂結構;另一方面要注意激發學生求異創新的欲望,善于引導學生排除障礙,標新立異,尋求開發創造力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創新的規律和方法。此外,還要在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個性化學習方式。今天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課堂中,教師要創設師生之間民主,互動的氛圍,同時,為每一個學生創造平等的參與機會。同時,由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對他們應該倡導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閱讀實踐”,而是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達到課程標準這些要求,首先要“創設良好的自主和學習憧憬,……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是我們所要構建的新型語文課堂,即:打破傳統的“教師獨白”,走向師與生的“對話”,構建互動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