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4: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個人網站設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Desig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Websi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A
Gao Chun
(Henan Police College HenanZhengzhou 451000)
【 Abstract 】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IA theory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websites.
【 Keywords 】 education resource network;ia;design
1 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推動下,我國教育資源網站發展迅速,作為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源網站不僅可以有效促進學習,而且能推進學習的個性化和社會化。因此,各教育機構和高校都紛紛建立起了自己的教育資源站點和遠程教學網站,通過共享學習資源,為學習活動提供必要的資料,對教學活動開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目前,根據資源網站的組織情況,國內教育資源網站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國家和地方級教育資源網站,分類教育資源網站,學校、企業或個人網站。
雖然我國在教育資源網站建設上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由于國內教育信息資源標準化研究太慢,對于資源網建設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化體系,導致網站建設隨意性較大,存在幾個問題:(1)網站設計花哨,實用價值不大,容易分散學習者注意力;(2)網站頁面信息量大,欄目太多,內容不易查找;(3)頁面層次感、清晰度不夠,部分網站文字模塊過于繁雜,導致信息過載;部分網站圖片使用意義不明,比例設置失衡;(4)為獲取利潤,一些教育機構在網站上掛有太多廣告,容易引起學習者負面情緒;(5)網站缺乏整體規劃,結構松散,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體系。
從以上問題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資源網站的建設,沒能真正站在用戶需求的角度去開發。未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應偏向于資源的有效利用上,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習,做到資源共享,是資源網站設計者們應考慮的問題。
2 IA理論在教育資源網站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IA理論即信息構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由美國建筑學家R.S.Wurman提出,基本含義是組織信息和設計信息環境、信息空間或信息體系結構,以滿足需求者的信息需求、實現他們與信息交互的目標的一門藝術和科學。它包括調查、分析、設計和執行過程,設計到組織、標識、導航和搜索系統的設計,目的是幫助人們成功地發現和管理信息。
由于互聯網上的信息種類繁多、內容特征多種多樣的多媒體信息,造成信息空間的混論,用戶在其中很容易迷惑和迷失方向。因此,互聯網尤其需要信息構建成為信息化和優化的思想和工具,以幫助用戶在異質的信息空間中管理和獲取信息。隨著網絡的發展,IA理論被引入到網站的設計開發過程中。
網站IA是指借助圖形設計、人機交互圖書館學等理論方法,在用戶需求的基礎上,組織網站信息、設計導航系統、標識系統和搜索系統,幫助用戶方便地查找和應用信息,其核心思想是“讓信息可訪問”和“讓信息可理解”。本文認為,將IA理論應用于資源網站建設有積極作用:(1)獲得和理解信息內容,將信息組織好;(2)優化信息結構;(3)面向用戶傳達信息內容;(4)提供一個清晰的易于信息獲得的界面。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用IA理論指導教育資源網站設計,是一種全新的理念。
3 教育資源網站信息構建設計與分析
教育資源網站作為一個服務性網站,旨在為學習者提供教學資源,對其進行信息構建不僅能使網站的功能、內容和風格上更符合學習者的需求,方便學習者快速獲取信息,而且有助于增強網站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為后期維護提供便利。
3.1 網站頁面風格設計
頁面風格設計包括整體形象設計、字體設置和色彩搭配。教育資源網站要立足教育服務和教育文化的理念,不同風格的頁面設計要針對教育內容和學習者類型。色彩和字體的設置也要考慮學習者的喜好,不同專業、不同年齡段的學習者對色彩和字體的喜好都有所不同。
3.2 組織系統設計
組織系統設計是對網站所有信息進行有序分類、合理布局,方便學習者快速的查找定位到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組織系統包括信息組織體系和信息組織結構兩個主要方面。信息組織體系也就是組織的維度,分為精確性組織體系和模糊性組織體系。精確性組織體系對信息類別界定比較清晰,方便用戶對信息的查找。模糊性組織體系對信息類別的界定不太清晰,方便用戶對信息進行模糊性檢索。教育資源網站應提供多種信息獲取方式,兩種組織提醒同時使用,精確性組織體系用于顯性內容的瀏覽,模糊組織體系用于相關信息的檢索。組織維度的選擇就是確定組織的上下左右關系,教育資源網站信息組織結構的設計,應以自上而下的樹形結構為主,以自下而上和超文本結構為輔,組織結構在廣度上不超過10項,在深度上不超過5層。
3.3 標識系統設計
標識系統就是標簽系統,負責網站內容的表述,為內容確定標簽、內容或描述。標識系統有五種表現形式,分別為標題型、導航型、上下文鏈接型、索引型和圖形。標識系統的設計不僅可以對頁面起到裝飾作用,還可以引導學習者,使網站更具個性化。設計標識系統應遵循兩個原則:(1)有效的標識系統應明確學習者是誰,為學習者提供什么,怎么用等問題;(2)標識的設計要統一,即版面樣式、設計風格、語法、兩個相同信息內容的標簽等要統一,不可產生歧義。
3.4 導航系統的設計
導航系統就是信息組織系統的頁面化顯示,其目的是讓學習者能夠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所能獲取到的信息,就像地圖一樣,讓學習者知道自己從哪里來,這里有什么,將要到哪里去。網站導航系統主要有幾種類型:全局導航、局部導航、情景式導航、輔助導航。為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在教學資源網站的設計中,要綜合使用各種導航。其次導航的位置要符合學習者的習慣,通過調查得知,絕大多數學習者習慣全局導航放在網站頂部,而將局部導航放在網站左邊,這樣的布局使學習者有一種熟悉感。
3.5 檢索系統的設計
教育資源網站內容多、信息量大,檢索系統的設計可使學習者快速直接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設計檢索系統時應注意幾個問題:(1)提供多種檢索方式,為滿足學習者不同的信息需求,應設置全文檢索、作者檢索、圖片檢索、視頻資源檢索等多種檢索方式,方便學習者查詢;(2)檢索界面的設計應提供簡單檢索和復雜檢索兩種方式,提供模糊、精確和二次檢索功能;(3)檢索結果應設置必要的提示,當學習者無法檢索到所需信息,系統應提供相關檢索建議。
參考文獻
[1] 陳洪磊.基于IA的高校門戶網站問題分析與對策[J].情報雜志,2010.12.
[2] 徐瑾.信息構建探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22(2):170-171.
作者簡介:謝娟(1972-),女,江蘇南京人,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江蘇 南京 2111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9-0153-02
一、 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為核心,多數高職高專院校也將“以就業為導向、重技能、重實踐”作為教學宗旨。電子商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隨著信息及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更應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及實戰能力為重心。
隨著高等職業院校對電子商務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加強,不少院校逐漸建立起了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平臺,也能與一些相關企業合作進行實戰訓練。但不少院校由于區域限制、校內教學資源及有經驗的實踐教學師資缺乏,造成電子商務教學環節單一、有些實踐內容無法實現等,導致學生到企業實戰時專業能力及技能薄弱,不能勝任相關崗位。另外,不少企業只能提供短期實踐培訓,學生還不能系統地掌握專業能力,企業只提供非重要崗位也使得學生不能發揮專業特長。筆者所在院校經過多年的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探索,已經制定出符合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但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電子商務的應用已經觸及到全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同行業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異,社會與企業均希望高等院校能輸送具有創新、創意、服務于不同行業的電子商務專業綜合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應根據院校及專業特點,結合社會及企業實際,制定具有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如服務于農業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以“賽教結合”為特色的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等。本文探索了以創業能力培養為特色的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二、 具有創業能力的電子商務專業技能需求分析
電子商務是信息技術與商務活動相結合的產物,在短短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其形態及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作為一個年輕、活力四射的新經濟形象,每天都會涌現出許多新的生命,推動著電子商務不斷向前發展,而這些又都離不開具有高素質及高技能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他們不僅具有年輕、創新、創意的頭腦,還具有信息技術與商務能力的綜合專業技能,充分體現了電子商務人才的高素質、高技能特征。
建設以創業能力培養為特色的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對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技能至關重要。另外,我國政府提倡與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建立了多平臺的創業孵化基地,并提供了資金幫助大學生創業。
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學生要具備利用專業創業的能力,則要求掌握從基礎應用到全面運作電子商務實踐技能。具體應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包括計算機與網絡基礎應用、數據庫的基本應用、網絡營銷能力、網站設計與開發能力、網店或網站運營能力、電子商務項目策劃與運作能力等。
三、 創業能力培養下的高職高專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1.三段式設計思路
具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以三段漸進訓練為設計思路,第一段為基礎及認知性實訓:剛入學的大學生對電子商務專業技能幾乎不了解,但對網絡應用有一定的基礎,第一學期時先從培養與電子商務相關的計算機與網絡應用開始,第二學期通過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室的應用,對電子商務內容及專業技能進行初步的認知性訓練。第二階段為電子商務專業項目及實訓:第三、四學期進行電子商務專業項目能力訓練,如電子支付技能、網絡營銷能力、客戶溝通能力、網站設計與開發能力、網店運營能力等。第三階段為綜合實戰能力及創業能力實訓:第五學期進行綜合實戰能力及創業設計能力訓練,如獨立網店的運營與管理、電子商務項目策劃能力,并借以校內校外各類創業大賽提高學生的創業設計水平。第六學期進行創業運營管理能力訓練,并結合畢業論文或設計完善創業流程,提高學生的電子商務綜合應用能力,如圖1所示。
圖1 “三段式”實踐教學體系示意圖
2.各階段實踐教學內容設計
(1)基礎及認知性實訓階段。基礎及認知性實訓階段主要是通過計算機及網絡基礎應用、電子商務模擬實訓項目的應用讓學生掌握計算機及網絡基本操作技能,并通過此階段的訓練熟悉電子商務基本應用及流程。具體實踐課程包括“計算機基礎”、“網絡數據庫”、“圖形圖像處理”、“網頁設計與制作”、“電子商務模擬實訓”等,并通過至少為期一周的課程實訓來強化相關技能。
該部分的實訓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系統的基本設置、常用軟件的安裝及使用、網絡的使用(如搜索引擎的使用、網絡常用工具的使用等);圖形圖像處理;利用網頁制作工具設計制作網頁;利用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室軟件進行電子商務模塊實訓。模擬實訓可使學生參與到虛擬的商業活動之中,增加對商業活動的直接感受,可利用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室軟件進行實訓。通過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室的模擬實踐,讓學生熟悉CtoC、BtoC、BtoB交易流程、網上訂票、網絡銀行、網絡廣告、網上安全、網上支付等操作內容,以及如何申請域名及域名的保護,如何在網上建立、維護、推廣網店,如何進行網店的后臺管理,如何進行網上認證,如何開展網上營銷,如何在網上做好客戶服務,等等。在學生對上述電子商務業務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之后再指導學生進行網上實戰可能效果會更好。也可利用一些大學生創業實訓網站如“中國大學生創業實習網”進行綜合實訓,這些實訓網站提供的模擬實踐中激烈的競爭機制和獎懲機制類似于一種戰略型的游戲,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同時享受樂趣,科學嚴謹的考核機制使學生也體驗到了對他們業績評價的客觀性。
這一階段學生的實訓效果可通過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電子商務師職業資格等級考試等進行測試;也可進行網頁設計與制作大賽,如系部網站設計大賽、校園網設計大賽等來激發學生網頁制作的興趣。
(2)專業項目實訓階段。電子商務專業項目實訓階段通過對電子商務流程所涉及的各模塊在真實環境的實際操作訓練,讓學生熟練掌握各項專業技能,為全面獨立運行電子商務項目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實訓模塊可結合專業課程實訓進行校內、校外實戰操作,相關專業課程有“電子貨幣與金融”、“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網站建設與維護”、“網店經營與管理”等。
本階段的實訓內容主要包括電子支付方法及應用、網絡營銷方法及應用、物流管理、客戶管理能力、網站建設與維護、網上開店流程及網店運營管理等項目。通過第一學年對電子商務基本應用的了解,本階段的實際操作會更易理解與掌握。
根據課程及項目特點,設計本階段各項目的具體實訓內容,可利用網絡現在的應用在校內完成,也可與相關企業合作,利用企業平臺進行某一項目的實訓。校內可完成的實訓項目有電子支付實訓、網絡營銷實戰、網站建設與維護、網上開店實戰等,并結合具體實物展開。如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曾與葛根茶企業合作,讓學生幫助企業進行葛根茶的網絡營銷,通過網絡營銷的多種渠道及方法應用,該公司的葛根茶知名度提升較明顯,在百度搜索引擎的排名也始終保持前三。網站建設及維護也可規定建設某一類型或企業網站,學生完成整個網站的設計與制作、網絡數據庫的使用、網站域名及空間的申購、網站的運行及維護等。網上開店可利用淘寶網開設個人網店并進行運營與管理。校外可完成的實訓有網絡營銷實戰及客戶管理能力等,與企業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點,高職高專應建立多個與企業合作的校外實訓基地。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也積極建立起多個校外實訓基地,如常州某科技公司主要負責天貓商城的客戶服務,作為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實習基地,提供了網絡客戶管理這一技能的實戰平臺;南京幾家公司分別提供海外網絡推廣實踐平臺、醫療器械網絡推廣實踐平臺、淘寶開店及運營實踐平臺等。
這一階段中網站建設與維護及網絡營銷技能以“賽教結合”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實訓效果。通過建立企業網站、論壇等幫助企業或某一產品進行網絡推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能考察學生技能掌握情況。網上開店及店鋪的經營與管理可通過店鋪經營情況及店鋪等級考察學生這一環節的技能。
(3)綜合實戰及創業能力訓練階段。電子商務綜合實戰及創業能力訓練階段通過對完整電子商務項目從策劃到制作再到運營與維護全過程的實訓,不僅可以檢驗學生對電子商務各模塊的掌握情況及綜合實戰技能,還可激發學生“創新、創意、創業”的思想,提升電子商務專業水平。與這一階段實踐相關的課程有“電子商務項目運作”、“電子商務綜合實訓”等。
這一階段旨在培養學生與電子商務活動相關的所有技能,包括經濟活動分析、市場狀況分析、市場定位、網站建設與維護、商品采購、電子認證及支付、物流管理、網站推廣與維護、客戶管理與溝通等。電子商務作為新興又有活力的經濟體,具有創新、創意的電子商務項目更有可能發展下去,也是最適合年輕人創業的行業。作為與互聯網同齡的當代大學生,了解網民、熟悉網絡應用,更容易激發出有創意的網絡項目。
本階段通過電子商務項目運作課程實訓,進行電子商務項目策劃與網站建設策劃,要求每位學生均能獨立進行電子商務項目策劃與運作,并以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為對象進行評比與篩選,找出具有創新、創意的項目,為創業項目設計做準備。電子商務綜合實訓課程以創業項目設計與運作為對象,4~6位學生組成團隊,完成從創意到實戰運行的全過程訓練。第五學期要完成創業項目設計,并要求學生參加校內、校外各類創業大賽。如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每年12月份舉辦的“創新、創意、創業”大賽及江蘇省三創大賽等。第六學期學生進入創業實踐階段,一些好的電子商務創業項目可付諸運作,教師跟蹤指導學生實戰運營。在電子商務專業的畢業設計中,鼓勵學生以創業團隊的方式,根據任務的不同分工共同完成畢業設計。這樣不僅能避免簡單的紙上談兵式的論文撰寫,更能完善創業設計,提高學生實戰能力。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的畢業論文已經開始嘗試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完成,并取得了很好的反響。
以創業能力培養為特色的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對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高職高專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職業型人才的目標,也順應了國家提倡的大學生自主創業號召。
參考文獻:
[1]張蓉.高職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20-22.
一、《網站建設與維護》課程特點
計算機網絡專業和計算機軟件專業在高二第一學期開始開設《網站建設與維護》課程,包括Flash、Dreamweaver、Photoshop三門具體課程。該課程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學生在學習《網站建設與維護》課程的同時,幾乎每天都會跟Internet打交道這就給他們提供了應用的舞臺。例如.學生可以為自己建立個人網頁.維護自己的“博客”.為班集體建設網站等等。
建構主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指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為使意義建構更有效.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因此,筆者在《網站建設與維護》課程教學中安排學生進行課程設計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學生自己提出任務.以小組自主、協作完成的形式開展教學。為了讓學生在階段教學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筆者使用項目教學法,組織學生分組為學校9個科組進行網站建設與維護。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強調刺激——反應.并把學習者看作是對外部刺激做出被動反應.即作為知識灌輸對象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已逐步讓位給強調認知主體的內部心理過程并把學習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體的認知學習理論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研究的不斷深人.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備受關注。
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的是“學”;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的是“教”。這是建構主義理論和傳統教學模式兩種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的根本區別所在傳統的教育模式比較,注重知識的傳授: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動性:教育方法上往往滿堂灌,造成學生被動學習。課業負擔過重。時代的發展,正在促使教育從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轉向以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主動發展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注重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學習伙伴和教師等)的幫助.即通過人際問的協作活動.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對象。
三、課程設計的具體操作過程
目前,在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下.較為成熟的教學方法有很多.筆者采用的是項目教學課程設計在項目教學的教學模式下具體應用.包含以下三個階段。
(一)準備工作
確定教學目標《網站建設與維護》課程是Flash、Dreamweavel"、Photoshop三門具體軟件課程的綜合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綜合這三門課程.用實際項目歸納總結所學知識.并由此獲得更多具有實際意義的新知識。應用是最終目標.網站建設可以貫穿整個知識體系.是學習該課程的最高目標學生在學習了三門具體的軟件課程后.可以進行課程設計.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開展課程設計正是這階段的教學目標所在.是學生所學知識的“主題”。
創設情境.確定任務教師根據課程特點.探索創設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問題筆者把為學校9個科組建設網站作為具體項目.將學生分成9個學習小組.每組選出組長。每個小組以完成一個科組的網站建設為任務.具體的網站設計需求.由各小組對相應科組進行調研后討論確定網站設計圍繞任務展開.這個確定的任務就是項目教學中的需求分析學生通過項目過程中的需求分析.培養團隊協作意識.了解到社會對網站建設與維護的具體需求.從而進一步了解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識點.從而查找資料加以學習各小組必須在三天內確定任務.然后選派代表進行全班交流,交流的內容主要是:網站的主題、用戶(各科組)的具體需求、主色調、布局、小動畫、課程設計的大致時間安排和進度、小組成員的分工等等。所有的過程教師都不參與.教師需要做的是仔細聽取并詳細記錄學生交流的內容。
(二)自主式協作學習
以小組確定課程設計的方法.最大程度上體現了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小組長領導全組成員在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大環境中開展小組的所有工作:小組發言人負責小組對外的交流溝通工作:小組資料員負責與對應科組進行溝通獲取網站建設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以及具體的設計需求等工作小組成員之間明確分工,共同協作。互相磋商。在課程設計的整個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每天早上第一節課進行交流交流的方法是每個小組將課程設計在班級上進行演示講解.進行階段性成果匯報。
交流的時候需要講清對應科組的具體要求、小組對用戶具體需求的理解、顏色搭配的原因、各組成部分的意義等等當然也可以提出遇到的新問題.尋求幫助。交流討論中好的建議和方法都會得到應用學生掌握了項目中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同時表達能力、協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同觀點的交鋒.不同方法的展示.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學到了他人的先進方法和成功經驗。
一、專業方向――“一個專業,兩個方向有機的結合”
根據上述電子商務專業的崗位群細分調研結果,電子商務專業就業有兩大方向。其一是計算機網絡方面人才,其二是利用計算機工具從事商務活動的人才。于是有人說:電子商務專業培養的學生是“兩不像”,計算機方面的工作能力比不上純計算機專業學生,商務方面工作能力又不如純商務專業學生。而我們則認為:電子商務專業的培養目標正是上述兩種觀點的結合,復合型的人才具有更加廣泛的職業空間和長遠的發展潛力,更符合電子商務人才市場的需要。關鍵是教學過程中如何將二者有機結合,呈現出“1加1大于2”的功效。
二、課程體系結構――“一個體系、四個模塊、兩個調整”
電子商務是一個涉及面較廣的專業,為了能培養出特色鮮明、技能突出、能勝任企業崗位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我們在設計課程體系時,應充分體現“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突出教學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同時,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一是深度要適當,必須能夠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二是廣度要足夠,應覆蓋“電子商務崗位”必需的理論知識寬度。
根據以教育服務于社會的原則,結合自身的教學特點,可以考慮將整個課程體系分為四大教學模塊。其一,公共基礎類課程模塊:主要培養學生基本的人文素養和基礎能力;其二,計算機類課程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及在網絡中應用商務的支撐技術能力;其三,商務基本類課程模塊:主要培養學生一般的經濟管理和商務貿易能力;其四,商務實踐類課程模塊:主要培養學生較強的商務交流與溝通能力和商務實踐的綜合應用能力。在專業教學安排上,應循序漸進,突出中、高職教學上的不同側重點。首先,在中職的教學階段中,重點培養學生計算機操作技能、營銷及商務基本知識、電子商務基本崗位上的職業技能。然后,在高職的教學階段上除了深化專業技能的培養外,更要為擴展學生的就業范圍,寬口徑地培養學生相關知識。就是既要關心學生的長遠發展,又要顧及他們的畢業就業。前者要求學生知識面廣,而后者則要求精通在企業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在教學和實踐的安排上就應體現兼顧的原則。所以高職的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在教學安排上是網頁制作、財務基礎、國際貿易實務、電子商務綜合模擬、網站建設管理和數據庫簡單應用開發等,要使學生在進入相關工作崗位就業時,能得心應手。而另一方面,要補充其他輔助課程的教學,教學的知識面較寬、程度較淺,這樣就能顧及到學生的長遠發展。
在教學上,還要注意兩個可調整性:
第一,教學培養的重點,導向市場化。例如在教學設計2007年或是2008年時,專業培養側重點就應以市場需求以及學科發展動態進行調整,緊扣社會經濟發展脈搏,按照國內外最新的教育觀念,教育全程導入創新意識與策劃思維,設計具有創造性的人才培養方案,科學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
第二,學生多功能培訓個性化。即學生在學習本專業的必修課同時,還可以根據就業的方向和個人的愛好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方向(選修課)及技能培訓。所以在課程設置上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開設多種的技能培訓考核課程(如:公共英語的等級考核、動漫就業培訓等),供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培養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總之,在幾年的綜合性教學實踐中,應體現“寬知識,突技能,強特色”的特點,以強化專業方向的主干課程,培養出基礎扎實、特長鮮明、個人核心競爭力強的專業人才,以增強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就業力,提高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就業率。
人才培養教學具體措施
一、調整理論教學體系
電子商務專業是處于計算機類和商貿類之間的綜合專業,我國通過幾年的辦學經驗,結合本專業的目標和要求,正確處理專業主干課程與專業實踐課程比例,改變傳統的、過分強調體系結構的完整性、系統性,淘汰與專業關系不太緊密的少數文化和專業基礎課程,有機地整合了計算機和商貿類專業關系密切的課程。在知識的傳授上,避免了講授知識的重復性,如:《電子商務概論》中涵蓋了《網絡營銷》的相關教學內容,沒有進行合理的協調與配合,從而造成一成不變的重復講授,教學效果并不好。經改革,我們加強了同一結合點上相關科目的協調配合,避免了知識重復講授。另外,還根據電子商務發展的趨勢,適時、及時地增加部分新知識、新技術類課程的學習。如我國早期的一些高級技工學校2004年在講授PhotoShop課程的基礎上加入了圖像的藝術處理技巧,2006年又加入了圖像的動漫元素,而網頁就更采用最新的技術軟件進行教學,這樣使得我國的學生能緊跟科技發展的動態,就業方向更廣。
在中職教學上,增強對職業崗位素養的培養,開設商務禮儀課。圍繞電子商務專業的幾個職業崗位,開設數門主要專業課,并增加了相關的輔助課程;進一步強化實踐環節,加大實驗實訓課的內容及課程比例,增加了網頁制作的課時。在數據庫的教學上,因現時中職生源的基本知識層較低,故取消了難度較高的數據庫編程教學課程,而改為重點加強Access的教學,使學生能透切的理解、掌握數據庫相關的知識,為后期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在高職教學上,針對就業的崗位特點,加強學生各知識層和多種技能的培訓。將網絡營銷、國際貿易實務等課程的實踐性環節加大,并要求采取多種實踐方式,如網絡營銷課組織學生進行網絡廣告的設計制作。國際貿易實務課組織學生到外貿公司調研,了解貿易合同的要素及簽訂過程。市場調研課則從過去傳統的“理論為主,輔以案例”,改為“案例教學引發理論,從社會實踐調研活動的各環節中去認證理論的概念”。另我們還加入了會計、高級網頁設計、項目策劃技巧等技術主導課程教學,在輔助課程上還有高級圖像處理、消費心理學、經濟應用文寫作等。這樣的專業課設置,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有于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通過教學的認證,教學效果獲得良好的改變。
二、實訓教學體系改革的措施
根據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合理安排與理論教學相配套的實驗課,加大實踐課程學時的比重。增加高職學生的商務課程設計實訓環節及電子商務畢業設計環節。
商務類的教學有別于一般技術類的教學,更需要有一個全面了解和訓練商務運作管理的環境來認證理論,而平時的
教學都是在一個模擬的環境下進行,環境的不真實性,令學生不能很清晰的理解相關的理論。電子商務更是基于計算機網絡和現代物流手段的一種商務營銷方式,沒有真實的實踐,學生難以理解自己專業定位,出現學不好、就業難的現象。因而我國一些做得好的學校特別為高職的商務學生策劃了一個商務課程實踐項目的考核環節――校園商務促銷及電子商務項目策劃畢業設計環節。就是在校園中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商務環境及商務平臺,讓學生能走出課堂,在真實的商務競爭環境中發揮自我和團隊的智慧,使商務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真正的升華,為自己今后的就業積累經驗,贏得優先的籌碼!
(一)商務課程設計實訓環節
1 教學目的:使學生對商務中成本、組織、管理、促銷策略等知識點的全面理解。
2 商務課程實踐項目:校園商務促銷活動
把所有參與該項目的班級學生分成幾個獨立的小組,各自成立一個小型的店鋪管理。分別有總經理、調查數據分析部、廣告設計部、促銷策劃部、財務部、物流部等。組內每個成員有具體的分工,更有相互的結合。
3 課程實踐的具體環節:
①資料收集和市場調研;②投資成本集資;②商鋪投標;④宣傳廣告策劃;⑤尋找貨源及商品加工;⑥促銷策劃;①財務管理;⑧投資總結;⑨課程實踐論文報告
4 課程實踐情況的考核評分:
實踐評分(占總成績的60%):
課程論文評分(占總成績的40%)
為了提高學生在整個課程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在實踐各環節設立獎項。如:最優秀經理人、最佳銷售員、最優秀財務員、最有創意LOGO設計、最佳海報設計、最佳店鋪裝飾、最佳調研組、最佳團隊獎等。
(二)電子商務畢業設計環節
對于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把“電子商務畢業設計環節”作為重要的實訓環節來完成,并計算學分。
1 撰寫畢業設計(論文)的目的: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是本專業各個前期教學環節的深化和檢驗。通過畢業設計,使學生在實際的電子商務(網站)系統建設、管理、維護工作中,充分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獨立開展工作,從而使學生具備從事電子商務工作的實際能力。
2 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要求:
畢業論文選題要充分體現先進性、實用性,要有利于深化和拓展所學知識,盡量與當前實際的應用水平接軌,并應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選題難易適度,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努力完成。設計的項目既要有書面報告,更要有實際成果,避免書面空談,杜絕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為保證每個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都有足夠的設計工作量,畢業設計的課題小組原則上不超過3個人,分工要具體明確。
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確定后,按有關要求填寫“畢業設計(論文)課題”審批表,并經過計算機系主任和指導教師共同驗收審核、備案。
3 畢業設計(論文)選題考慮方向:
商務網站設計方向:校園網上書店設計、校園小盤栽網站、校園網上百貨;數據技術的應用設計方向:圖書館管理系統、辦公設備定購系統;商務設計方向:網絡廣告設計、網絡營銷策劃方案、市場行業調研策劃;個性化技術設計方向:個人博客設計、個人網上聊天室的設計等。
4 畢業設計(論文)的成績評定:
畢業設計(論文)成績的評定,以學生完成工作的情況和答辯情況為依據,嚴格要求。成績采用5級記分制(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三、實施多樣的教學方法
根據中、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大力推行適合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校園網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傳統課堂講述的單一模式轉變為課堂講授、實驗室教學、網絡教學立體化的新型教學系統模式。大量采用“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能力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實驗室模擬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等有效方法,使學生在符合認識規律(探索-思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教學方法下,對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全方位訓練,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教學的互動性,真正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四、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實訓基地是電子商務專業實施職業技能訓練和鑒定的基礎保證。
1 加強和完善校內實訓基地。
電子商務模擬訓練室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了解和訓練電子商務運作管理的教學環境。建立一個完善的電子商務綜合模擬實驗室應引進一套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室軟件,組建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室;引進一套物流模擬實驗室軟件,讓學生更深刻理解電子商務與物流之間的關系。在實訓基地中,教師還可充分利用網上資源開發網上課堂,引導學生自學,在授課中能夠結合商務活動中的典型案例講授相關課程,使學生真正掌握網絡環境下的商務運作技能。
2 建設校外實訓基地。
可選擇一些電子商務企業作為校外實訓基地,學生通過在校外實訓基地的實習,可獲得參與實際鍛煉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五、強化“兩雙”建設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就是具有較高的職業技術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的能力要求都是全方位的。
1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技能型人才培養要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保證教學質量,就必須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
第一,要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來校舉辦職業學校專業教師培訓班、接收教師實踐鍛煉、提供技術資料等途徑,不斷更新教師的專業知識,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
第二,采用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相結合。要特別注意聘請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到職業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傳授豐富的工作經驗。
2 學生的“雙證制”培訓。
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培訓采用“雙證制”,即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資格認證。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學生考取多種相關學科的資格認證,使學生在未來的人才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從2001年起,我國就把學生的職業資格證書能力培養融入到教學體系中。而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所要求考取的職業資格證有: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辦公軟件應用中/高級證、全國計算機高新技術圖形圖像處理操作員、公共英語等級證、電子商務員、助理電子商務師等。
自從“信息構建”概念的出現和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后,很多學者對信息構建所包括的內容和過程進行了研究。美國信息科學技術學會2000年的IA峰會的討論結果是:信息構建的元素包括導航工具和圖標、瀏覽層次、網站地圖、類目矩陣、目錄、特別興趣指南。此外還有:用戶測試和標準、提供豐富的多存取點的瀏覽和搜索以及提供詳細類目、信息目標的標識、信息結構中令人感興趣的和有創新意義的形象化的概念、超鏈接的連接作為信息的多樣化入口等問題[1]。
John Shiple先生在談論自己的因特網咨詢公司從事信息構建的工作時認為,信息構建過程是設計網站時最先要開展的工作,好的信息構建的效果會令人難以置信,了解IA的過程能節省時間和金錢。網站的信息構建的第一步是定義網站的目標、收集客戶或協作伙伴的看法并將它們按照協調性和重要性次序集合在一起;第二步是在弄清你的觀眾是誰之后,開始組織你的未來網站需要有的內容和功能頁;第三步是富有創造性的,形成一個架構、選擇你的隱喻,制定導航系統、生成規劃圖、設計框架和模型并開始建造。[2]也可以按照系統設計的基本流程,將信息構建過程分為:研究、策略、設計、實施和管理五個階段。
筆者根據信息構建的獨特性,從信息的使用和用戶的理解角度,將信息構建的基本內容作了提煉后認為:可以將信息構建的內容歸結為以下幾個基本過程:
“概念設計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定義機構的目標、定義用戶和用戶體驗、識別環境、確定規劃和制定策略;“組織信息內容”階段是根據上一階段掌握的信息構建目標,收集信息、篩選信息、標識信息、分組信息和確定信息內容,形成定義信息結構的文檔;“生成信息結構”階段就是建立一個邏輯清晰的結構,來形成背景知識,能夠讓觀眾循著這個結構聯想或學習,進而找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的所在地;“設計信息界面”階段主要是生成美觀、簡潔、功能明確、操作方便、風格一致的界面,成為信息內容之間以及人與信息之間聯結的橋梁;“提供信息導航”階段主要是盡可能為用戶提供多類型的導航工具和導航幫助,讓信息內容可訪問、讓用戶明確自己的位置、知道前行的方向和路線、能夠準確地到達信息所在地;“信息展示和”階段主要考慮信息對象元素如何在信息空間顯示和展示的問題,需要根據信息內容的屬性、用戶的屬性、可用性元素等確定信息的表達形式,需要借助信息技術,還需要借助于藝術的手段,去組織信息的顯示方式讓其易于閱讀和看起來令人愉快,即在功能和藝術上實現表達、展示信息的目的。
信息構建過程中涉及到信息構建的眾多的方法,以下筆者對其中所用到的基本方法和使用一些工具和手段做比較詳細的說明。
2 信息構建的基本方法
2.1 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的IA方法
信息構建過程中采用兩種主要的方法:自頂向下法(top-down)和自底向上法(bottomup)。
自頂向下方法從宏觀的角度對信息進行組織,基于上層信息分類系統來收集信息資源,確定信息內容所屬的領域,它建立在內容語境和對用戶需求理解的基礎之上,需要完成下列工作:確定網站的范圍、藍圖設計,再具體考慮內容區的分組和標識系統設計問題。
自底向上方法從微觀的角度組織信息,是一種基于底層信息來構建網站信息空間的方式,它建立在對內容和所用工具的理解基礎上,需要深入到繁雜的內容層面,需要完成下列工作:創建內容板塊、建造數據庫(包括標引、內容分組等)。[3]
2.2 信息建筑師在實踐中采用的方法
在美國信息科學技術學會2000年IA峰會后,為了給IA的研究增添一些面向實踐的內容,弄清諸如“誰是信息建筑師?他們做些什么?怎樣做的?”這類問題,通過電子郵件對五位著名的信息建筑師進行訪談,五位信息建筑師包括《萬維網的信息構建》一書的作者之一Lou Rosenfeld、微軟公司的Vivian Bliss、Modem Media/vivid Studios公司的Gayle Curtis、ZEFER公司的Seth Gordon、Sapient公司的Steven Ritchey。《美國信息科學技術學會通報》在2000年的第6期分別刊登了對各位建筑師訪談的結果,其中的一個結果就是信息建筑師們對使用的具體方法和方法論體系和工具的回答。
盡管每位信息建筑師的回答不盡相同,但筆者還是從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結合其中的調查結果,筆者對信息建筑師的工作內容和方法進一步分析后認為,對目前信息建筑師們在實踐中采用的方法做了如下分類和歸納:
第一類方法應用于了解雇主的情況:包括訪談、觀察、背景調查、工作會議、交互回饋等等,主要目的是理解雇主的事業特點、雇主的目標和任務,以便進一步設計雇主滿意的信息系統、網站或內聯網。
第二類方法應用于了解用戶的情況:包括訪談、在線調查、人種學、用戶體驗、可用性測試、用戶參與式設計會議等一切用戶發現技術,主要目的是理解最終用戶的信息需求、信息行為和對信息內容、結構的評價,以便信息構建的結果達到最大的用戶滿意。
第三類方法應用于對信息內容的分析和組織:包括卡片分類法、筆紙記錄、信息導航、標引、組織等方法,主要目的是確定信息集之間的關系、規定主要的內容目標類型、標識信息集,以便形成一個滿足各方面要求的、易于更新修改的、清晰的信息結構模型。
第四類方法應用于對IA的工作全過程進行規劃:主要包括工作流程圖、開發標準和進度安排以及其他一些項目管理所使用的方法,主要目的是保證信息構建的活動能按照計劃、時間進度、預算的要求高質量地完成。
轉貼于 3 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關于IA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的研究目前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從IA所涉及到的技術角度;一個是從信息建筑師從事的IA工作的過程中涉及到的方法角度。
3.1 從IA所涉及到的技術而言,信息構建過程所需要的手段
這些技術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內容[4]:
(1)敘詞表管理工具;(2)自動標引軟件;(3)自動分類軟件;(4)搜索引擎技術;(5)協作性過濾工具;(6)門戶解決方案;(7)內容管理工具;(8)分析軟件;(9)數據庫管理工具。
由于這些技術工具在很多的情況下被使用著,而且在現有的文獻中已經有比較多的論述,對它們筆者就不再贅言。
3.2 從IA的工作過程看,信息構建所直接使用的工具和方法
Dan Willis先生在他的個人網站上為信息構建設計了一個IA產品開發圖形[5](見圖2),他綜合了IA的方方面面,吸收了一些學者的理論,比較全面地把握了IA過程所涉及到的一些開發工具和方法。
下面根據Willis先生在圖中所列出的工具以及簡單的說明,筆者結合國內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對其中的一些內容加以進一步說明:
(1)用戶調研:主要調查和分析用戶的需要、用戶的思維模式和信息搜集行為。
(2)網站路徑概略圖:目的是明確某種產品的用戶將采取怎樣的行動以及這些不同的行動之間具有怎樣的關聯。主要的方法是描繪產品的每一種類型的用戶;勾勒一個用戶進入系統的入口、在系統內部的活動以及退出系統的方式;使每一種用戶的行為得到復述和再現。
(3)繪制主題圖:是一種頭腦風暴式的工具,用來生成某種產品信息的結構。主要方法是寫下產品的關鍵主題;生成與關鍵主題相關的一些項目;再生成與剛剛生成的項目相關聯的其他項目;重復這個步驟直到所有的項目都窮盡為止。
(4)自由列表:目的是理解一個定義域的內容和范圍。主要方法是:收集多個人針對某一定義域所自由列出的下屬項目;統計被調查者列出的每個項目所出現的平均次數并制圖,確定核心區、中間區和外圍區的項目;建立同時出現次數矩陣(co-occurrence matrix),這是一種用矩陣的形式表現兩個項目同時被多少個人提及的矩陣,矩陣中的數字代表同時被多少個人提及。
(5)卡片分類法:是探測人們如何對一系列已知項目分組方法的技術。對于網站而言,該項技術基本的執行程序是:確定網站上所應包含的信息項目系列;將每一條信息項目的名稱寫在卡片上;請至少6人作為測試對象,分別讓他們將卡片按照他們認為有意義的方式分組,并讓他們對每組卡片指定標識;如果需要,再對分組的卡片細分更小的組并給出標識;請受試者解釋他們的分組理由;試驗和分析分組方法,對測試者的分組進行合并、提取等工作。
經過這個程序發現的分組類型可以成為網站內容分類的主要依據,并作為建立網站的直觀的導航的依據。[6]
(6)內容映射和內容建模(content mapping and modeling):內容映射是生成一個內容地圖,對于已經存在的信息環境作視覺化的表述,幫助設計者在頭腦中建立對于已經存在的內容的結構、組織和位置的認識,以便讓他們更提供良好有效地通往這些內容的通道。內容建模屬于微觀信息構建,它讓我們生成內容的各個部分使其成為合適的和足夠有價值的信息塊。內容建模詳細說明我們正在處理的信息塊是何種類型的、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用什么元數據描述它們。所以,內容建模由信息成塊、關系和元數據三部分組成[7]。
(7)分類法(taxonomy):分類法是用來描述所有種類的分級或分層次的主題的結構的。由于這種方法允許相關的術語聚合在一起并加以等級劃分,因此它的好處是當人們在描述或搜索某個對象時,它可以讓人更容易地發現正確的術語。分類法是信息組織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8)元數據方案(metadata schema):是用來描述哪種元數據用來著錄或編目一種內容資源。
(9)網站地圖:站點地圖是一種以圖形的方式描述站點各種內容的范圍和空間位置的圖像,如同我們傳統的地圖一樣,站點地圖可以提供方向信息、距離信息、路徑信息,顯示網頁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適當的級別細節,顯示重要的頁面或站點路標,并直觀的表示復雜的數據。它是對站點的結構化的概述,是展示信息空間狀況的有效的工具。
(10)“替身角色(personas)”:“替身”指使用一個假設的原型或實際用戶的替身來引導決策者建立網站設計方案。盡管替身是想像的,但他們是經過嚴格精確地定義出來的。Alan Cooper先生研究了如何獲得一個有用的替身。他認為以下的做法有助于獲得有用的替身角色[8]:為每一個替身提供1-2頁的精確敘述性的說明書;精確而不是概略地作業流程和每日行為模式;詳述2-3個技術上的技巧樹立一種計算機能力方面的觀念;編造1-2個替身角色生活中的虛構的情節比如一項興趣或愛好,讓每個替身角色覺得獨特和難忘;不要使用你實際上認識的人作為替身,在面試和研究數據基礎上生成一個混合編隊;為每個新項目生成新的替身,不要重復使用過去的替身;根據項目的情況選擇3-7個替身,要保持每個項目的提升數量相當小;開發一個可信賴的原型,以便讓設計團隊接受替身。
(11)可用性測試:ISO 9241-11國際標準對可用性作了如下定義:產品在特定使用環境下為特定用戶用于特定用途時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戶主觀滿意度(satisfaction)。其中:有效性是指用戶完成特定任務和達到特定目標時所具有的正確和完整程度;效率是指用戶完成任務的正確和完整程度與所使用資源(如時間)之間的比率;滿意度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觀滿意和接受程度。
可用性測試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探測性測試(Exploratory testing),考察一個系統,尋找用戶感到迷惑、工作延遲和犯錯誤的地方,該方法適合用于系統開發生命周期的全過程,特別適合在系統實施的早期;二是閾值測試(Threshold testing),考察系統針對預定目標的執行特征,回答諸如“使用該系統,用戶在多少時間內完成了任務,犯了多少個錯誤”這樣的問題,檢測系統是否滿足的標準;三是對照測試(comparison testing),考察兩種方法或設計的可用性特點,以決定哪一個更能滿足用戶的需要,該方法適用于早期的原型階段[9]。
【參考文獻】
1 Richard Zwies, Obserwtion on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 tion Science Summit 2000 Meeting: Defining Information Archi tectur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Vol 26,No5
2 hotwired.lycos.com/webmonkey/design/site-building/tutorials
3 賴茂生.關于信息構建的十個問題.信息構建與情報學理論方法新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2
4 李箐.信息空間構建的要素和流程.信息構建與情報學理論方法新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54
5 dswillis.com/tools
6 周曉英.基于信息理解的信息構建.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7 Louis Rosenfeld, Peter Morvill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World Wide Web, O'Reilly & Associates, Inc. 清華大學出版社社影印版,2002:295
自從“信息構建”概念的出現和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后,很多學者對信息構建所包括的內容和過程進行了研究。美國信息科學技術學會2000年的IA峰會的討論結果是:信息構建的元素包括導航工具和圖標、瀏覽層次、網站地圖、類目矩陣、目錄、特別興趣指南。此外還有:用戶測試和標準、提供豐富的多存取點的瀏覽和搜索以及提供詳細類目、信息目標的標識、信息結構中令人感興趣的和有創新意義的形象化的概念、超鏈接的連接作為信息的多樣化入口等問題。
JohnShiple先生在談論自己的因特網咨詢公司從事信息構建的工作時認為,信息構建過程是設計網站時最先要開展的工作,好的信息構建的效果會令人難以置信,了解IA的過程能節省時間和金錢。網站的信息構建的第一步是定義網站的目標、收集客戶或協作伙伴的看法并將它們按照協調性和重要性次序集合在一起;第二步是在弄清你的觀眾是誰之后,開始組織你的未來網站需要有的內容和功能頁;第三步是富有創造性的,形成一個架構、選擇你的隱喻,制定導航系統、生成規劃圖、設計框架和模型并開始建造。也可以按照系統設計的基本流程,將信息構建過程分為:研究、策略、設計、實施和管理五個階段。
筆者根據信息構建的獨特性,從信息的使用和用戶的理解角度,將信息構建的基本內容作了提煉后認為:可以將信息構建的內容歸結為以下幾個基本過程:
“概念設計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定義機構的目標、定義用戶和用戶體驗、識別環境、確定規劃和制定策略;“組織信息內容”階段是根據上一階段掌握的信息構建目標,收集信息、篩選信息、標識信息、分組信息和確定信息內容,形成定義信息結構的文檔;“生成信息結構”階段就是建立一個邏輯清晰的結構,來形成背景知識,能夠讓觀眾循著這個結構聯想或學習,進而找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的所在地;“設計信息界面”階段主要是生成美觀、簡潔、功能明確、操作方便、風格一致的界面,成為信息內容之間以及人與信息之間聯結的橋梁;“提供信息導航”階段主要是盡可能為用戶提供多類型的導航工具和導航幫助,讓信息內容可訪問、讓用戶明確自己的位置、知道前行的方向和路線、能夠準確地到達信息所在地;“信息展示和”階段主要考慮信息對象元素如何在信息空間顯示和展示的問題,需要根據信息內容的屬性、用戶的屬性、可用性元素等確定信息的表達形式,需要借助信息技術,還需要借助于藝術的手段,去組織信息的顯示方式讓其易于閱讀和看起來令人愉快,即在功能和藝術上實現表達、展示信息的目的。
信息構建過程中涉及到信息構建的眾多的方法,以下筆者對其中所用到的基本方法和使用一些工具和手段做比較詳細的說明。
2信息構建的基本方法
2.1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的IA方法
信息構建過程中采用兩種主要的方法:自頂向下法(top-down)和自底向上法(bottomup)。
自頂向下方法從宏觀的角度對信息進行組織,基于上層信息分類系統來收集信息資源,確定信息內容所屬的領域,它建立在內容語境和對用戶需求理解的基礎之上,需要完成下列工作:確定網站的范圍、藍圖設計,再具體考慮內容區的分組和標識系統設計問題。
自底向上方法從微觀的角度組織信息,是一種基于底層信息來構建網站信息空間的方式,它建立在對內容和所用工具的理解基礎上,需要深入到繁雜的內容層面,需要完成下列工作:創建內容板塊、建造數據庫(包括標引、內容分組等)。
2.2信息建筑師在實踐中采用的方法
在美國信息科學技術學會2000年IA峰會后,為了給IA的研究增添一些面向實踐的內容,弄清諸如“誰是信息建筑師?他們做些什么?怎樣做的?”這類問題,通過電子郵件對五位著名的信息建筑師進行訪談,五位信息建筑師包括《萬維網的信息構建》一書的作者之一LouRosenfeld、微軟公司的VivianBliss、ModemMedia/vividStudios公司的GayleCurtis、ZEFER公司的SethGordon、Sapient公司的StevenRitchey。《美國信息科學技術學會通報》在2000年的第6期分別刊登了對各位建筑師訪談的結果,其中的一個結果就是信息建筑師們對使用的具體方法和方法論體系和工具的回答。
盡管每位信息建筑師的回答不盡相同,但筆者還是從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結合其中的調查結果,筆者對信息建筑師的工作內容和方法進一步分析后認為,對目前信息建筑師們在實踐中采用的方法做了如下分類和歸納:
第一類方法應用于了解雇主的情況:包括訪談、觀察、背景調查、工作會議、交互回饋等等,主要目的是理解雇主的事業特點、雇主的目標和任務,以便進一步設計雇主滿意的信息系統、網站或內聯網。
第二類方法應用于了解用戶的情況:包括訪談、在線調查、人種學、用戶體驗、可用性測試、用戶參與式設計會議等一切用戶發現技術,主要目的是理解最終用戶的信息需求、信息行為和對信息內容、結構的評價,以便信息構建的結果達到最大的用戶滿意。
第三類方法應用于對信息內容的分析和組織:包括卡片分類法、筆紙記錄、信息導航、標引、組織等方法,主要目的是確定信息集之間的關系、規定主要的內容目標類型、標識信息集,以便形成一個滿足各方面要求的、易于更新修改的、清晰的信息結構模型。
第四類方法應用于對IA的工作全過程進行規劃:主要包括工作流程圖、開發標準和進度安排以及其他一些項目管理所使用的方法,主要目的是保證信息構建的活動能按照計劃、時間進度、預算的要求高質量地完成。
3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關于IA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的研究目前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從IA所涉及到的技術角度;一個是從信息建筑師從事的IA工作的過程中涉及到的方法角度。
3.1從IA所涉及到的技術而言,信息構建過程所需要的手段
這些技術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敘詞表管理工具;(2)自動標引軟件;(3)自動分類軟件;(4)搜索引擎技術;(5)協作性過濾工具;(6)門戶解決方案;(7)內容管理工具;(8)分析軟件;(9)數據庫管理工具。
由于這些技術工具在很多的情況下被使用著,而且在現有的文獻中已經有比較多的論述,對它們筆者就不再贅言。
3.2從IA的工作過程看,信息構建所直接使用的工具和方法
DanWillis先生在他的個人網站上為信息構建設計了一個IA產品開發圖形(見圖2),他綜合了IA的方方面面,吸收了一些學者的理論,比較全面地把握了IA過程所涉及到的一些開發工具和方法。
下面根據Willis先生在圖中所列出的工具以及簡單的說明,筆者結合國內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對其中的一些內容加以進一步說明:
(1)用戶調研:主要調查和分析用戶的需要、用戶的思維模式和信息搜集行為。
(2)網站路徑概略圖:目的是明確某種產品的用戶將采取怎樣的行動以及這些不同的行動之間具有怎樣的關聯。主要的方法是描繪產品的每一種類型的用戶;勾勒一個用戶進入系統的入口、在系統內部的活動以及退出系統的方式;使每一種用戶的行為得到復述和再現。
(3)繪制主題圖:是一種頭腦風暴式的工具,用來生成
某種產品信息的結構。主要方法是寫下產品的關鍵主題;生成與關鍵主題相關的一些項目;再生成與剛剛生成的項目相關聯的其他項目;重復這個步驟直到所有的項目都窮盡為止。
(4)自由列表:目的是理解一個定義域的內容和范圍。主要方法是:收集多個人針對某一定義域所自由列出的下屬項目;統計被調查者列出的每個項目所出現的平均次數并制圖,確定核心區、中間區和區的項目;建立同時出現次數矩陣(co-occurrencematrix),這是一種用矩陣的形式表現兩個項目同時被多少個人提及的矩陣,矩陣中的數字代表同時被多少個人提及。
(5)卡片分類法:是探測人們如何對一系列已知項目分組方法的技術。對于網站而言,該項技術基本的執行程序是:確定網站上所應包含的信息項目系列;將每一條信息項目的名稱寫在卡片上;請至少6人作為測試對象,分別讓他們將卡片按照他們認為有意義的方式分組,并讓他們對每組卡片指定標識;如果需要,再對分組的卡片細分更小的組并給出標識;請受試者解釋他們的分組理由;試驗和分析分組方法,對測試者的分組進行合并、提取等工作。
經過這個程序發現的分組類型可以成為網站內容分類的主要依據,并作為建立網站的直觀的導航的依據。
(6)內容映射和內容建模(contentmappingandmodeling):內容映射是生成一個內容地圖,對于已經存在的信息環境作視覺化的表述,幫助設計者在頭腦中建立對于已經存在的內容的結構、組織和位置的認識,以便讓他們更提供良好有效地通往這些內容的通道。內容建模屬于微觀信息構建,它讓我們生成內容的各個部分使其成為合適的和足夠有價值的信息塊。內容建模詳細說明我們正在處理的信息塊是何種類型的、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用什么元數據描述它們。所以,內容建模由信息成塊、關系和元數據三部分組成。
(7)分類法(taxonomy):分類法是用來描述所有種類的分級或分層次的主題的結構的。由于這種方法允許相關的術語聚合在一起并加以等級劃分,因此它的好處是當人們在描述或搜索某個對象時,它可以讓人更容易地發現正確的術語。分類法是信息組織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8)元數據方案(metadataschema):是用來描述哪種元數據用來著錄或編目一種內容資源。
(9)網站地圖:站點地圖是一種以圖形的方式描述站點各種內容的范圍和空間位置的圖像,如同我們傳統的地圖一樣,站點地圖可以提供方向信息、距離信息、路徑信息,顯示網頁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適當的級別細節,顯示重要的頁面或站點路標,并直觀的表示復雜的數據。它是對站點的結構化的概述,是展示信息空間狀況的有效的工具。
(10)“替身角色(personas)”:“替身”指使用一個假設的原型或實際用戶的替身來引導決策者建立網站設計方案。盡管替身是想像的,但他們是經過嚴格精確地定義出來的。AlanCooper先生研究了如何獲得一個有用的替身。他認為以下的做法有助于獲得有用的替身角色:為每一個替身提供1-2頁的精確敘述性的說明書;精確而不是概略地作業流程和每日行為模式;詳述2-3個技術上的技巧樹立一種計算機能力方面的觀念;編造1-2個替身角色生活中的虛構的情節比如一項興趣或愛好,讓每個替
身角色覺得獨特和難忘;不要使用你實際上認識的人作為替身,在面試和研究數據基礎上生成一個混合編隊;為每個新項目生成新的替身,不要重復使用過去的替身;根據項目的情況選擇3-7個替身,要保持每個項目的提升數量相當小;開發一個可信賴的原型,以便讓設計團隊接受替身。
(11)可用性測試:ISO9241-11國際標準對可用性作了如下定義:產品在特定使用環境下為特定用戶用于特定用途時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戶主觀滿意度(satisfaction)。其中:有效性是指用戶完成特定任務和達到特定目標時所具有的正確和完整程度;效率是指用戶完成任務的正確和完整程度與所使用資源(如時間)之間的比率;滿意度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觀滿意和接受程度。
可用性測試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探測性測試(Exploratorytesting),考察一個系統,尋找用戶感到迷惑、工作延遲和犯錯誤的地方,該方法適合用于系統開發生命周期的全過程,特別適合在系統實施的早期;二是閾值測試(Thresholdtesting),考察系統針對預定目標的執行特征,回答諸如“使用該系統,用戶在多少時間內完成了任務,犯了多少個錯誤”這樣的問題,檢測系統是否滿足的標準;三是對照測試(comparisontesting),考察兩種方法或設計的可用性特點,以決定哪一個更能滿足用戶的需要,該方法適用于早期的原型階段[9]。
【參考文獻】
1RichardZwies,Obserwtionon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Summit2000Meeting:DefiningInformationArchitecture,Bulletin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Vol26,No5
/webmonkey/design/site-building/tutorials
3賴茂生.關于信息構建的十個問題.信息構建與情報學理論方法新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2
4李箐.信息空間構建的要素和流程.信息構建與情報學理論方法新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54
/tools
6周曉英.基于信息理解的信息構建.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9―0061―05
引言
近年來,伴隨著教育技術學本科生培養規模的壯大,學生就業也陷入了一定的困境。然而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的下降,并不是市場飽和所致,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培養出實踐創新能力較強的、社會需要的教育技術人才。[1]
作為一所地方普通院校,黃岡師范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結合地方高師院校及專業的特點,始終堅持“重實踐,強能力”的辦學特色,以“能力本位,知行并舉”的專業建設理念為指導,以培養“一專多能、一人多崗的具有技術動手能力、教育實踐能力、專業創新創業能力(簡稱‘三力’)的地方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逐步形成“知行無縫對接、實訓持續不斷”的實踐指導思想。[2]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構建了“一個定位、兩個層次、三個方向、四類模塊、五大實踐、六類能力”[3]的實踐教學體系,豐富了實踐教學內容并改革實踐教學方法,順應了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適應了地方的教育技術人才需求,為我校教育技術學本科學生適應激烈的就業競爭增加了有力的籌碼。
一 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完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機制
1 結合地方,突出特色,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按照學校的實踐教學定位和改革思路,教育技術學專業經過多輪的調研、考察及論證,根據地方人才需求及專業發展特點,逐步建立了“1+2+3+4+5+6”的實踐教學體系,其結構如圖1所示,其基本含義包括:
(1) 一個定位
一個定位是指該實踐教學體系的目標是培養“一專多能,一人多崗的具有‘三力’的應用型人才”,即為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培養綜合型教育技術人才,具有一人多崗的適應能力。此定位基于地方實際需求,如地方中小學條件有限,信息技術教師除擔任教師的本職工作外,還要兼任管理計算機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學校網絡(網站)維護、課件制作、電視臺(廣播臺)管理及節目制作等工作,要求具備“一專多能,一人多崗”的能力素質。
(2) 二個層次
二個層次是指以教育技術學專業為本質,主要培養兩個層次的人才:一是培養教育資源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等專門的教育技術人才;二是培養具有一定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基礎教育師資。
(3) 三個方向
三個方向是指該實踐體系涉及并服務于三個方向的人才培養,分別是:信息技術教育、教育資源設計與開發、數字媒體技術。
(4) 四類模塊
四類模塊是指該實驗教學體系中,主要開設四個類別的實驗教學項目模塊,分別是:教育技術基礎實驗模塊、多媒體技術實驗模塊、教育影視技術實驗模塊、網絡技術實驗模塊。[4]這四類模塊分設在三個方向及以教育技術實踐基本技能為主的實驗課程,共同構成“山”字形實驗課程體系。
(5) 五大實踐
五大實踐是指在確保課堂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課外實踐活動。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鞏固課堂教學成果,發展學生專業素質,提升綜合能力。開設的五大課外實踐活動分別是:綜合型實驗項目、專業競賽、社團活動、大學生科研項目、教師課題和項目開發。
(6) 六類能力
六類能力是指該課程體系對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分層次、分類別,循序漸進地展開的,總共將學生的能力分為6個類別,按照能力的層次由低到高以及能力的整合度由簡單到復雜來劃分,6類能力分別是:工具應用能力、專業基本技能、專業綜合應用能力、專業創新能力、專業與職業對接能力、整合各種媒體制作技術進行教學資源設計與開發能力。
該實踐教學體系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既體現了不同層次人才要求的分層次、分模塊結構特性,又按照系統論的思路相互銜接、融會貫通;既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滿足了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學生學科競賽、專業技能競賽等實踐需要,鞏固了學生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時也對于學生綜合應用各項知識、原理和技能的能力有了很好的鍛煉,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也很有幫助。
2 豐富實踐內容,突出能力培養
為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專業實踐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我們將課內實驗劃分為“基礎型”、“綜合型”、“應用創新型”三個層次,逐步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和職業技能訓練。[5]
(1) 開設“基礎型”、“綜合型”、“應用創新型”三個層次的實驗項目[6]
1) 基礎型實驗:旨在系統強化學生教育技術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實驗能力、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為必修實驗;基礎型實驗包括基本技術與精選的驗證性實驗。本類型實驗是整個實驗體系的基礎,需重點練習,為以后開展高層次專業實驗和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2) 綜合型實驗: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與技能進行實驗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與初步的科研能力。綜合型實驗包括提高性和設計性實驗項目。提高性實驗是在掌握各實驗基本技術訓練的基礎上,以知識和技能整合為目標而開設的實驗項目。設計性實驗是由教師規定實驗的目標要求并提供必要的實驗條件,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知識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設備,完成實驗過程。
3) 應用創新型實驗:突出大學生思維和方法、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結合教師科學研究、大學生科研立項、畢業論文(設計)、專業技能大賽和教育技術實踐活動等進行。由指導教師給出實驗題目,或學生自己選擇實驗題目,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設計、自主實驗、預約實驗室。學生通過應用創新型實驗的開設,以期能公開發表一定數量的科研論文、提交較高水平的研究報告、完成高質量的學士學位論文(設計)、參加專業技能大賽和教育技術實踐活動獲獎等。此類實驗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和科學思維提供一個平臺。
(2)開展職業技能訓練實踐和教育技術實踐活動
在完成常規實驗教學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們推出以“職業技能訓練實踐和教育技術實踐活動”為主的實踐模塊。其目的是通過職業技能訓練實踐和教育技術實踐活動,增強學生職業技能素養,提高就業競爭能力。職業技能訓練主要采取設崗預訓、隨崗觀摩和頂崗實習的實習預訓制度,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和興趣推出不同的訓練模塊,實現分層次、個性化培養。[7]每個學生在實習前必須通過各個實踐模塊的信息技術能力測試,否則不能參加實習,也不能按期畢業。除此之外,學生畢業前必須完成以下任務:1)每人4 次教育實習課;2)獨立或與學科教師合作至少制作一個課件或數據管理系統;3)制作一個20分鐘的電視節目;4)制作一個個人網站;5)組建一個局域網;6)參與機房管理;7)完成畢業設計。通過這些實驗實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及創新應用的綜合能力。
(3) 實踐教學與科研、社會應用實踐結合
利用教育技術學省級品牌專業建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媒體傳播實驗示范中心建設等學科優勢,積極推進實驗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互為促進。一方面注重將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工作方法引入實驗教學,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另一方面通過吸收部分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承擔教師的部分科研工作任務,并將之轉化為自己的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來源。這種結合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植了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研究方法,加速了教師科研項目的進展。
二 改革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為實踐創新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必須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以適應人才培養的需求。
1 改革實踐教學模式,發掘學生潛能
實踐采取多元模式開展教學,即統一模式、開放模式、導師模式。
統一模式:即傳統教學模式,適用于基礎型實驗和綜合型實驗。采取分班分組教學,統一安排,實驗內容由淺到深,由簡單到綜合。
開放模式:適用于設計性實驗和畢業論文(設計)。每個實驗室每年提供一定數量可供選擇的設計型實驗項目和畢業論文(設計)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自主設計,自主實驗。
導師模式:適用于應用創新型實驗項目和畢業論文(設計)。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以課外科研活動、職業技能訓練、各項競賽和大型實踐活動等方式完成實踐教學。學生實行自主管理,鼓勵學生探索創新。導師既在專業上指導學生,也在思想政治、做人、成才、生活上指導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的精細程度。
2 創新實驗教學方法,提高實驗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進行了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以問導學、以做帶學、以賽勵學、學以致用”的“三學一用”實驗教學方法。
以“問”導學――將傳統灌輸式的理論教學為主轉變為啟發式實驗教學。引導學生在學習和實驗中一直帶著問題進行各種創新嘗試,通過實踐體驗認知專業理論,通過啟發式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大膽創新的潛力。
以“做”帶學――積極推行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以任務驅動加強實踐教學的方法。學生除完成一個個課內實驗任務外,還依托大學生信息技術實踐基地、網絡工作室、錄客工作室等校內實訓基地,開展能力拓展訓練、項目研發等實訓任務。[8]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形成一個由教師指導、高年級學生主導和低年級學生為主體的協作梯隊,在學生中形成“傳、幫、代”的優良學風。
以“賽”勵學――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相關的競賽活動,激勵學生創新實踐。每個學期根據工作計劃,組織安排各類競賽、課程作業展、考察匯報與創作實踐等。[9]
學以致“用”――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科研活動,并與企業合作,將項目實踐帶入到創新實驗中,加強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建立實驗研究的基地,一方面為基地實習學生搭建了內容豐富、應用性強的實踐教學環境,另一方面不定期提供現實項目供學生進行設計實踐(如提供課件設計、網站設計等有償服務),同時形成企業與學校結合的紐帶,使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更加緊密聯系,做到學以致用。
3 豐富實驗教學手段,發揮專業優勢
積極發揮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優勢,運用現代化技術及先進的實驗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網絡構建信息化和多媒體教學環境,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實驗軟件和多媒體教學課件,采用模擬演示-電子教案-CAI課件-計算機仿真等方法輔助實驗教學。學生可通過在線教學資源預習實驗,書寫并上交實驗報告。運用虛擬、仿真等實驗技術手段,對于部分實驗采用虛擬、仿真與實際實驗相結合的方法。
4 規范實驗考核,突出能力評價
建立多元實驗考核方法,統籌考核實驗過程與實驗結果,使之能更科學、準確、全面地評價學生成績,引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我們制定了《實驗教學學生實驗成績考核辦法》,規范實驗過程的管理與考核工作。學生實驗成績考核采取平時成績同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的做法,例如:平時成績占60%(包括實驗態度與表現5%,實驗預習5%,實驗操作過程及能力25%、實驗結果及實驗報告25%);實驗考試成績占40%。應用創新型實驗單獨記學分,采用報告和答辯的形式考核;鼓勵學生在實驗中有所創新,有創新者成績從優,公開的學生、在省級以上競賽和活動中獲二等獎以上的學生,可直接獲得應用創新型實驗的學分,且成績從優。建立了“平時成績記分簿”、成績檔案和計算機管理數據庫;實驗考試根據不同實驗課程的特點采用操作考試或試卷考試。具體如圖2所示。
5 加強實驗教師隊伍建設,保障實踐質量
學校非常重視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按照“穩定、引進、培養、提高”的,積極提高實驗教師和實驗管理人員素質,努力打造一支數量合適、結構優化、素質優良、相對穩定、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以加強實驗教學師資力量,保障實踐教學質量。[10]
三 健全開放管理體制,構建網絡實驗教學信息平臺
1 健全實驗室開放管理體制
健全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鼓勵學生參加實驗教學、科研、畢業設計和各種實踐活動,建立開放實驗考核體系和開放實驗激勵與制約機制,保證實驗教學資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發揮實驗室資源的效益。根據實驗完成的數量和效果,綜合評定實驗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教學質量、工作實效和貢獻大小。如開放實驗成果能獲獎,將給予學生和指導老師一定獎勵;如未完成任務,則將追究責任,并適當追繳一定的設備損耗和耗材費用,從而保證開放實驗的質量。
2 構建網絡實驗教學信息平臺
網絡實驗教學信息平臺能提供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提供交互式的、反饋及時的在線服務,在學習進度和教學信息的呈現上能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控制權。教師可在線申請所開設的實驗項目,教學資源;學生可在線查閱實驗資料,包括實驗課程、實驗大綱、教學課件、實驗教案等。學生可以在線查看教師開放的實驗項目,并可自由申請實驗項目;也可以自主地選擇實驗課題,并設計實驗的內容,進行實驗室及實驗設備的預約,同時可網絡進行協作學習和共同創作。
3 完善網絡實驗教學資源建設
繼續推進網絡實踐教學資源建設,建立日益完善的資源庫服務系統,廣泛收集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為廣大師生提供良好的網絡學習資源服務。實現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教學計劃、實驗項目、實驗指導書、典型課件、典型視頻教學案例、實驗素材資源和成績評定標準等實驗教學資源的上網。同時,要依托現有的設備和師資條件積極開展網上實驗和虛擬實驗系統的開發,開展主要專業實踐課程的網絡課程建設。
四 實踐教學取得的初步效果
通過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黃岡師范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形成了獨特的實踐教學體系、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使得我們在實踐教學和學生創新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各方面達到了良性循環。
1 實踐教學學科建設成果
2 人才培養成果
由于實踐教學管理規范,教學體系完善,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健全,并有具體的實施方案和質量監控體系,本科生應用型人才和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效果良好。近四年,本科畢業生的計算機證書考試通過率為100%;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學科競賽,獲得省級及以上獎勵50項;獲得校、院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立項14項;獲得湖北省優秀科研成果獎及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17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且多篇發表在核心期刊。實習學生獲得優秀實習生稱號的人數一直保持在60%以上,在每年的優秀實習生講課比賽中,都能獲得獎項。近幾年畢業生始終保持了100%的就業率,主要分布在高校和中小學的教育崗位、公務員、公司資源設計與開發的相關崗位、考取研究生等,就業質量相對良好。[11]許多畢業生成為各級教育技術機構、媒體機構及公司網絡建設和資源設計與開發的技術骨干。
五 小結
教育技術學專業是一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的學科,地方高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要想獲得較好的發展,就有必要結合地方特色,以培養服務地方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注重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改革和創新。黃岡師范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構建了“1+2+3+4+5+6”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實驗教學和就業指導培訓為重心,提升學生職業技能;以賽事和實踐活動為載體,挖掘學生實踐潛質;以科研創新為導向,拓展學生發展空間,取得較好效果,望能夠給其他地方高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啟發。
參考文獻
[1] 賈志斌.對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探析――以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09,(7):73-76.
[2][4] 鄭忠梅,韋海梅,曹賢中.地方普通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8,(12):84-88.
[3] 王鋒,鄭衛兵,鄭忠梅,徐小雙,趙呈領.地方師范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9, (8):51-55.
[5] 徐福蔭,黃慕雄,張學波,葉力漢,胡小勇.創建 “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促進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創新人才培養[J].電化教育研究,2008,(10):39-42,47.
[6] 鄒霞,錢小龍.對教育技術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的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8,(11):80-83.
[7][8][11] 徐小雙,童三紅,陳吉利,鄭忠梅,王鋒,黃克斌.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2009, (12):106-109.
[9] 張劍平,章蘇靜.學科競賽促進大學生教育技術能力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0,(8):35-41.
[10] 陳琳.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0,(10):21-27.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Local General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HENG Yun1,2WANG Feng2 LIU Qing-tang1 ZHENG Zhong-mei2XU Xiao-shuang2 HUANG Ke-bin2
(1.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Hubei 430079,China;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Hubei 438000,China)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the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majored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emand of specialized and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 local college, has explored and studied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and has developed a uniqu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nnovated the methods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us these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local colleg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
Key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ocal gener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