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4: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防震設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應通過合理的規劃選址,避開地質災害發生地段和活動斷層,確保場地的安全性,避免在抗震不利的地段上建造。選擇合理的結構體系,采用對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立面布置。平面布置應力求簡單、規則,盡量避免應力集中的凹角和收進;避免建筑物豎向體型復雜、外挑內收變化過多,力求剛度均勻,避免產生應力集中。平面或豎向不規則的建筑結構,其計算模型有特別要求,計算工作量大,計算難度提高且并不能保證其計算結果的準確性,造成結構安全度難以控制。因此,設計中應盡量避免采用不規則的方案。
結構構件應有明確的計算簡圖和合理的地震作用傳遞途徑;盡量減輕結構自重,減小地基土壓力,降低地震作用,對可能出現的薄弱部位,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確保節點的承載力大于構件的承載力;從構造上采取措施,防止地震作用下節點的承載力和剛度過早退化。
由于地形及建筑功能布局的原因,教學樓平面不規則、體型復雜,在一些不影響建筑使用和立面效果的部位設置防震縫,具置設在1號教學樓、2號教學樓、實驗樓的教師辦公、通用技術教室、連廊等不同使用功能、不同柱網的建筑單體之間,從而形成了6個單獨的、較規則的抗側力結構單元,有效地解決了可能產生的過大的內力和變形問題以及抗震問題。防震縫寬度取值比規范規定值大50mm,以避免地震中可能發生的碰撞。教學樓結構單元劃分如圖2所示。
剛度與承載力分布
結構需具有合理的剛度和承載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變形成薄弱部位,產生過大的應力集中或塑性變形集中。結構布置應使結構平面在兩個主軸方向均具有足夠的剛度和抗震能力,同時還應具有抗扭轉剛度和抵抗扭轉振動的能力。由于設計內力計算模型是建立在樓蓋平面內剛度無限大的假定基礎上,設計應使樓蓋系統有足夠的平面內剛度和抗力,并與豎向結構有效連接,從而保證梁、板、柱、墻能協同工作。
由于報告廳與食堂的使用功能相對獨立,利用中間庭院天井設置伸縮縫,劃分成兩個獨立的結構單元:報告廳單元和食堂單元。報告廳結構單元在二層標高處僅在觀眾廳兩側、門廳區域有樓板,其余部位均為樓板大開洞,形成空曠大空間,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和隔聲的要求,北側柱較密,柱網開間較小,南面部分柱稀少,剛度分布不均勻,對抗扭不利。通過在適當的部位布置少量剪力墻,調整結構的整體剛度,使各項計算指標能滿足規范要求。報告廳、食堂平面圖如圖3所示,報告廳剖面如圖4所示。
設置多道抗震防線
框架結構尤其是教學樓、報告廳這種大開間、大柱網、縱橫向剛度不均勻的結構,應合理布置柱間支撐或柱翼墻,增加結構縱向剛度,加強結構的空間整體性,使結構具備必要的抗震承載力、良好的變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延性結構設計
結構的延性是結構抗震設計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結構的延性一般用延性系數來表示,它表示結構極限變形與屈服變形的比值。其值越大,則結構的延性越好,在地震作用下,結構已無強度安全儲備,結構的抗震性能主要取決于結構的變形能力。因此,一個結構的變形能力越大,在地震作用時,就能更好地消耗地震能量,保證結構的可靠度。鋼筋混凝土結構是由各種鋼筋混凝土構件組成,組成結構的各構件延性越大,整個結構的延性就越好,結構的延性越好,結構的抗震能力也越好。在大震下,即使結構構件達到屈服,仍然可通過屈服截面的塑性變形來消耗地震能量,從而避免發生脆性破壞。當地震后的余震發生時,由于塑性鉸的出現,結構的剛度明顯變小,周期變長,所受的地震力會明顯減小,震害減輕。延性結構設計的具體內容有以下幾點。
(1)強柱弱梁。控制塑性鉸在框架中出現的位置,塑性鉸出現的位置或順序不同,將使框架結構產生不同的破壞形式。塑性鉸應先出現于梁端部,使結構在破壞前有較大的變形,吸收和耗散較多的地震能量,因而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
(2)強剪弱彎。控制梁柱構件的破壞形態,使其發生延性較好的彎曲破壞,避免脆性的剪切破壞,而且保證構件在塑性鉸出現后也不會過早剪切破壞。
(3)強節點、強錨固。由于節點區受力狀態非常復雜,所以在結構設計時只有保證各個節點不出現脆性的剪切破壞,才能使梁柱充分發揮其承載能力和變形能力。即在梁柱塑性鉸出現之前,節點區不能過早破壞。
(4)嚴格控制梁的配筋率。鋼筋混凝土的破壞分為受拉鋼筋達到屈服狀態的延性破壞和混凝土先被壓碎或剪切破壞等脆性破壞兩種形式。設計時應按計算或構造選取適宜的配筋率,避免出現梁受拉鋼筋過多或出現超筋現象,使結構發生脆性破壞。應選取適宜的梁截面尺寸,嚴格控制梁截面相對受壓區高度。規范規定,對于一級抗震,相對受壓高度不大于0.25,二三級抗震不大于0.35,且受拉鋼筋最大配筋率不大于2.5%。同時控制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保證梁不會在混凝土受拉區剛開裂時就屈服甚至拉斷。此外,梁上部鋼筋間距不宜太密,否則會造成混凝土澆筑困難,從而造成混凝土缺陷。
(5)梁受壓區配置適量受壓鋼筋,可提高梁的延性。
(6)加密箍筋。可提高箍筋對混凝土的約束力,避免梁的縱向受壓鋼筋產生彎曲,從而提高梁的延性;同時,還可提高梁的抗剪強度,防止剪切脆性破壞的發生。
(7)柱軸壓比限制。對不同烈度下有著不同延性要求的結構會有不同的軸壓比限制。設計時應嚴格控制柱的軸壓比,盡量避免采用短柱,因為短柱的破壞是脆性破壞,加密柱箍筋采用復合箍,都可提高對混凝土的約束力,以防柱受壓鋼筋被壓曲,從而提高柱的延性。另外,柱端箍筋用量的控制不是簡單的配箍率,而是有配箍特征值,它同時考慮了箍筋強度等級和混凝土強度等級對配筋量的影響。
抗震構造措施
在青川中學的結構抗震設計中,應吸取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的經驗教訓,特別重視結構抗震的構造措施。
(1)框架結構節點鋼筋須滿足錨固要求(圖5),梁柱箍筋按規范要求加密,注意箍筋和縱筋的比例,填充墻不到頂形成短柱時,框架柱應全高加密,從構造上保證強剪弱彎、強節點、強錨固。
(2)突出屋面的樓梯間、水箱、女兒墻等附屬物,由于沿房屋高度的剛度驟減而產生“鞭梢效應”,從而加大了地震作用,對出屋面建筑本身和主體建筑物的抗震都非常不利。在出屋面建筑的設計中,宜通過綜合考慮來選擇其適當的平面位置,并盡量降低其高度,減輕重量,使屋頂建筑結構的重量和剛度分布較均勻,并與主體結構有可靠連接,從而使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3)位于建筑物出入口上方的挑檐、雨篷、玻璃幕墻、吊頂、構架等非結構構件應與結構主體有可靠連接,且具有良好的變形能力,避免地震時脫落。
(4)由于樓梯段側向剛度較大,山墻較高,休息平臺與樓層存在錯層,地震時最易破壞,作為逃生通道,對樓梯間的抗震設計應予以充分重視。支撐樓梯的框架柱應考慮樓梯休息平臺板的約束作用和可能引起的短柱,按短柱的抗震要求進行加強。樓梯間兩側的填充墻與柱之間加強拉結。樓梯間的混凝土梯段、梁、板應參與計算,并按規范要求設置構造柱和拉結鋼筋。樓梯梯段板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梯段板采取雙層雙向配筋。
(5)教學樓、報告廳、圖書館等的屋頂均為坡屋面,在閣樓層標高處設置了框架拉梁,以加強結構的整體性。
2基于計算機仿真技術的自動化物流系統設計
2.1企業內部的生產物流系統
當企業內部開始安排并且計劃著在生產領域實行物流系統并且提出運行的總體方案時,應該根據企業內部的實際情況以及生產出的產品的需求多設計出幾套不同的物流方案,然后對這些方案進行分析比較,不論是對哪一套方案進行分析,都需要在企業內部的產品生產系統中采集需要的樣品進行分析。此外,我們可以在這一流程里面融入計算機仿真技術,這樣就能夠對多套方案進行實際情況下的運作模擬操作、物流運作的績效評估以及企業產品的生產試驗等等。一般而言,計算機仿真技術在企業的物流系統中加以應用,主要在原材料的購買、運輸以及儲存,還有整套產品的生產流水線以及產品的加工、出庫這些方面有所體現,它能夠對上述的過程進行動態化的仿真模擬操作,從而能夠對生產環節的效率進行提升,還能夠降低原材料等物質的運輸成本,可以讓企業內部的物流系統各項指標得到改善。此外,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的物流系統我們可以有效地對生產設備的功能進行檢查,還可以檢驗企業的訂單要求和生產環節的匹配程度,還有交通工具的有效利用,物流的運輸方式和運輸路線是否最優,生產物資的原材料經過的環節是否達到了最簡等等。現在看來,物流系統中融入自動化計算機仿真技術可以有效地對企業物流的各個方面進行檢驗,能夠極大的對物流系統進行完善,在促進其優化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2.2適用于港口的物流系統
在港口的物流系統中加以應用計算機仿真技術,主要是在港口物流系統的環節以及相關領域的規劃方面得以體現,即船舶泊位設計、貨柜堆場設計、裝運搬卸工藝設計等的合理分配和資源優化上,另外對于現實港口管理系統的策略制定和優化方面也是計算機仿真系統要解決的一個重點問題,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想對港口物流作業的調度進行實時化的實現,包括港口生產調度、貨柜堆場作業控制、車輛作業路線等,我們對這些線路環節進行仿真操作以及分析,能夠對港口的物流作業系統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判,對其整體的流程進行有一定的積極影響,此外,還能實現對于物流系統整體的錢能診斷以及深入分析。我們在分析之后的基礎上對港口物流系統進行改進優化,選擇最優的改進方案,就能達到最好的改進效果。目前計算機仿真技術在港口物流貨柜堆場的管理中已經實現了實時立體化全景象管理和控制,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各種貨柜的存放、搬運以及出入情況進行了改善,操作起來更加的方便,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2剛柔混聯機構
刀架下端與機架的連接采用板簧連接。采用連桿代替板簧連接,刀板的運動同樣可以實現;但對于土壤中不可預測的切削情況,連桿機構使刀板與土壤硬物不可避免地剛性接觸,容易損壞刀板,而且連桿結構很難承受高頻振動與轉動;相反,采用板簧作為柔性部件連接,刀板在和土壤硬物接觸時會發生跳脫現象,提高了刀板在切削過程中的柔性,同時板簧依靠自身柔性能承受高頻振動。對于實際工程問題,嚴格來說屬于柔性多體動力學問題,但為使問題簡化,往往將其簡化成剛體動力學問題。然而,對于具有較大柔性的構件對機械系統的影響又不能不考慮,因此對于剛柔耦合多體系統模型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在對剛柔混聯機構建模仿真時將板簧作為柔性體,其他構件作為剛性體處理,可更準確地得到機構的運動情況及刀板的運動軌跡。
3建模仿真及結構優化
3.1ADAMS柔性體模塊ADAMS推出的ADAMS/Flex模塊能夠實現同時包含剛體和柔體的機構動力學分析。同時,作為一款機械系統動力學仿真分析軟件,其求解器采用多剛體動力學理論中的拉格朗日方程方法,建立系統動力學方程,對虛擬機械系統進行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輸出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反作用力曲線。本文采用直接在ADAMS/View中建立柔性體的MNF文件,然后用柔性體替換原來的剛性體的方法建立柔性體。
3.2幾何模型的建立以及導入
首先,在三維建模軟件Pro/E中建立系統簡化模型的各個組件,簡化模型(見圖2)用偏心軸代替轉軸與偏心套的組合,偏心距為4mm;然后,在裝配環境下進行裝配,以確定各組件間的相對位置,以parasolid(*.x_t)格式保存副本;最后,打開軟件ADAMS,以相應格式導入剛才保存的文件。
3.3添加約束、材料和載荷
機架與ground固定副連接,偏心軸與機架、刀架與偏心軸均采用轉動副連接,板簧與機架、板簧與刀架均采用固定副連接;為偏心軸與機架的轉動副添加驅動;為模型部件附加相應的材料。板簧材料為60Si2Mn,彈性模量E=206GPa,切變模量G=79.38GPa,泊松比μ=0.29。啟用重力,在刀板上添加水平方向的切土阻力和豎直方向的振動阻力。利用ADAMS/AutoFlex模塊設置相應的參數,建立板簧的柔性體模型來代替原來的剛性體。
3.4仿真
設定驅動轉速n=21600d*time(即3600r/min)定義刀具推進方向(即水平方向)為x方向,垂直于刀具推進方向(即豎直方向)為Y方向。刀板上的MARKER_38點在Y、X方向上的位移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3和圖4所示。由圖3和圖4的仿真結果可知:刀板在豎直方向的振幅由偏心軸的偏心距決定;刀板在水平方向上的振幅為50~60mm,振動強度大且不穩定,不符合振動型二維切削的要求,因此結構需要優化改進。
3.5結構優化
優化方案:將板簧與刀架的固定副連接改為轉動副連接,如圖5所示;然后進行仿真,效果如圖6和圖7所示。結構優化后刀板上的MAKER_39點在Y、X方向上的位移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6和圖7所示。由圖6和圖7可知:刀板在Y方向上的振動與結構優化前相同,即由刀板豎直方向的振幅由偏心軸的偏心距決定;刀板在X方向的振幅在2.25mm左右且振動平穩,滿足振動型二維切削的要求。
1前言
我國位于四川西部的南北地震構造帶,其地震的頻度高、強度大。我國大陸地震活動目前正處于本世紀以來的第五個活躍期。四川已經缺震7級以上地震近23年,缺震6級以上地震近10年。目前,四川的地震形勢十分嚴峻。
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主要原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絕大部分是磚房)和工程設施的破壞,以及次生災害。國內外歷次地震的經驗告訴我們:抓好抗震設防地區建設工程的抗震設計,是減輕未來地震災害損失最積極、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措施。
據文獻[4]記載,全國城鎮民用建筑中以磚砌體作為墻體材料的占90%以上;據有關部門近兩年對四川省的16個城鎮各類公建房屋統計顯示,多層磚房(含底框磚房)所占(面積)比例達89%;筠連縣城的這類房屋,預計所占比例在90%以上。所以,磚房是我國房屋建筑的主體。同時,磚房在歷次地震中的震害又是嚴重的。據對1976年我國唐山7.8級地震震害統計,磚房是100%破壞,其中85%以上倒塌。磚房之所以地震破壞比例如此大,主要原因是磚砌體是一種脆性結構,其抗拉和抗剪能力均低,在強烈地震作用下,磚結構易于發生脆性的剪切破壞,從而導致房屋的破壞和倒塌。如果在多層磚房的設計中再過度追求大開間、大門洞、大懸挑,甚至通窗效果等,必將大大削弱房屋的抗震能力
2目前多層磚房抗震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市住宅磚房建設中,房屋超高或超層時有發生,尤其是底層為“家帶店”的磚房,高度超過限值1m以上。
(2)在“綜合樓”磚房中,底層或頂層有采用“混雜”結構體系的,即為滿足部分大空間需要,在底層或頂層局部采用鋼筋砼內框架結構。有的僅將構造柱和圈梁局部加大,當作框架結構。
(3)住宅磚房中為追求大客廳,布置大開間和大門洞,有的大門洞間墻寬僅有240mm,并將陽臺作成大懸挑(懸挑長度大于2m)延擴客廳面積;部分“局部尺寸”不滿足要求時,有的不采取加強措施,有的采用增大截面及配筋的構造柱替代磚墻肢;住宅磚房中限于場地或“造型”,布置成復雜平面,或縱、橫墻沿平面布置多數不能對齊,或墻體沿豎向布置上下不連續等等。
(4)多層磚房抗震設計中,未作抗震承載力計算的占多數,加之缺乏工程經驗,使相近的多層磚房采用的砌體強度等級相距甚遠。
(5)多層磚房抗震設計中,所采取的抗震措施區別較大。構造柱和圈梁的設置:多數設計富余較大,部分設計設置不足(含大洞口兩側未設構造柱);抗震連接措施:多數設計不完整或未交待清楚,有的設計還采用“一本圖集打天下”的作法,不管具體作法和適用與否,全包在“圖集”身上。
3多層磚房抗震設計意見
我國建筑抗震設防的目標是三個水準。多層磚房可通過一階段設計達到下列要求:滿足抗震承載力要求,房屋可“小震不裂”;滿足結構體系、平立面布置和抗震措施等要求,房屋可符合“中震可修”;滿足房屋高度和層數及構造柱和圈梁等要求,房屋可做到“大震不倒”。
確保多層磚房抗震設計質量,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3.1抗震概念設計
3.1.1房屋的高度和層數
實心粘土磚的多層磚房,墻厚不小于240mm,總層數不應超過文獻[1]表5.1.2的規定,總高度不宜超過表5.1.2的規定,高度允許稍有選擇的范圍應不大于0.5m。需要特別指明的是,表5.1.2是適用于橫墻較多的多層磚房。橫墻較多是指同一層內開間大于4.2m的房間占該層總面積的1/4以內。對于醫院、教學樓等橫墻較少的多層磚房總高度,應比表5.1.2的規定降低3m,層數相應減少一層;對橫墻很少的多層磚房,應根據具體情況,在橫墻較少的基礎上,再適當降低總高度和減少層數;對抗震橫墻最大間距超過文獻[1]表5.1.5要求的多層磚房,已不屬于側力作用下的剛性房屋,不能按多層磚房設計,應按空曠房屋進行抗震設計。多層磚房總高度與總寬度的最大比值,不應超過文獻[1]表5.1.3的要求。
房屋的總高度指室外地面到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可從地下室室內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條件好的半地下室(符合文獻[2]第250頁半地下室在地面下嵌固的條件)可從室外地面算起;頂層利用閣樓坡屋面設躍層時應算到山尖墻的半高處。多層磚房的層高不宜超過4m。房屋總寬度的確定,可分下列四種情況:對于規則平面,可按房屋的總體寬度計算,不考慮平面上局部凸出或凹進;對于凸出或凹進的較規則平面,房屋寬度可按加權平均值計算或近似取平面面積除以長度;對懸挑單邊走廊或單邊由外柱承重的走廊房屋,房屋寬度不包括走廊部分的寬度;對設有外墻的單面走廊房屋,房屋寬度可以包括1/2走廊部分的寬度。
3.1.2結構體系
應優先采用橫墻承重或縱橫墻共同承重的結構體系。同一結構單元中應采用相同的結構類型,不應采用磚房與底框磚房或內框架磚房或框架結構等“混雜”的結構類型。墻體布置應滿足地震作用有合理的傳遞途徑。縱橫向應具有合理的剛度和強度分布,應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變造成薄弱部位,產生應力集中或塑性變形集中;對可能出現的薄弱部位,應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1.3平、立面布置
建筑的平面布置和抗側力結構的平面布置宜規則、對稱,平面形狀應具有良好的整體作用。縱、橫墻沿平面布置不能對齊的墻體較少,樓梯間不宜設在房屋的盡端和轉角處;建筑的立面和豎向剖面力求規則,結構的側向剛度宜均勻變化,墻體沿豎向布置上下應連續,避免剛度突變;豎向抗側力結構的截面和材料強度等級自下而上宜逐漸減小,避免抗側力構件的承載力突變。8度和9度時,當房屋的立面高差較大、錯層較大和質量及剛度截然不同時,宜采用防震縫將結構分割成平面和體形規則的獨立單元。房屋的頂層不宜設置大會議室、舞廳等空曠大房間,房屋的底層不宜設鋪面等通敞開大門洞。當確需設置時,應采取彌補薄弱部位的加強型措施或進行專門研究。
多層磚房門窗間墻的局部尺寸宜符合文獻[1]表5.1.6的要求。當部分的局部尺寸不滿足要求時,如該部位已設構造柱,可對已設構造柱增大截面及配筋;如該部位原未設構造柱,則可用增設構造柱來滿足要求。房屋轉角處的門窗間墻承受雙向側向應力,其局部尺寸應不小于1m;其余外縱墻的門窗間墻局部尺寸部分不滿足1m要求時,其限值可放寬到0.8m;內墻門間墻局部尺寸不滿足要求時,可用設構造柱來滿足。
值得指出的是,近幾年在多層磚房的抗震設計中,較普遍存在為了客廳開大門洞,不惜犧牲門間墻寬度的現象。這是個對局部尺寸認識不足的概念設計問題,一是認為部分不滿足局部尺寸要求關系不大;二是認為只要用擴大了的構造柱替代門間墻就沒有問題了,在設計中將構造柱當作“靈丹妙藥”到處使用。應當明白,磚砌體和砼的變形模量差別很大,雖然磚砌體與構造柱和圈梁可以協同工作,增加房屋的延性,但是它們不能同時段進入工作狀態,在“中震”階段的抗震承載力主要由磚砌體承擔。因此,砌體結構中過多配置砼的桿系構件,其作用是有限的。
3.2抗震計算
抗震計算是抗震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滿足抗震承載力的基礎。多層磚房的抗震計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對平面不規則和豎向不規則的多層磚房,宜采用考慮地震扭轉影響的分析程序。目前,多層磚房的抗震設計中,不作抗震驗算是較普遍的現象,這樣就必然存在一是不安全二是浪費的問題。多層磚房的抗震計算比較容易,文獻[2]中有較完整的計算實例,可供手算時參考。筆者經對7度區若干幢規則的7層住宅磚房抗震計算分析顯示,底層所用混合砂漿的強度等級不能低于M10。
3.3抗震措施
保障多層磚房的抗震措施,是多層磚房“大震不倒”和不作“二階段設計”的關鍵。多層磚房的抗震措施內容較多,概括起來,可分為三部分。
3.3.1構造柱和圈梁的設置
對橫墻較多的多層磚房,應按文獻[1]表5.3.1的要求設置構造柱;對橫墻較少或橫墻很少的多層磚房,應根據房屋增加一層或二層后的層數,按表5.3.1的要求設置構造柱。表中的“較大洞口”,設計中可界定為:門洞寬不小于2m和窗洞寬不小于2.3m;“大房間”可界定為:層高超過3.6m或長度大于7.2m。
對橫墻承重或縱橫墻共同承重的裝配式鋼筋砼樓、屋蓋或木樓、屋蓋的多層磚房,應按文獻[1]表5.3.5的要求設置圈梁;對于隔開間或每開間設置構造柱的多層磚房,應沿設有構造柱的橫墻及內、外縱墻在每層樓蓋和屋蓋處均設置閉合的圈梁。
值得注意的是,圈梁的截面和配筋不宜過大,通常按文獻[1]第5.3.6條要求的數值或提高一個等級采用就可以了,不宜無限提高。同理,圈梁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3.3.2構件間的連接措施
多層磚房各構件間的抗震構造連接是多層磚房抗震的關鍵。抗震構造連接的部位較多,重要部位的連接措施有下列幾項。
a)構造柱與樓、屋蓋連接
當為裝配式樓、屋蓋時,構造柱應與每層圈梁連接(多層磚房宜每層設圈梁);當為現澆樓、屋蓋時,在樓、屋蓋處設240mm×120mm拉梁(配4φ10縱筋)與構造柱連接。
b)構造柱與磚墻連接
構造柱與磚墻連接處應砌成馬牙槎,并沿墻高每隔500mm設2φ6拉結鋼筋,每邊伸入墻內不小于1m。
c)墻與墻的連接
7度時層高超過3.6m或長度大于7.2m的大房間,以及8度和9度時,外墻轉角及內外墻交接處,當未設構造柱時,應沿墻高每隔500mm設2φ6拉結鋼筋,每邊伸入墻內不小于1m。
d)屋頂間的連接
突出屋面的樓梯間等,構造柱應從下一層伸到屋頂間頂部,并與頂部圈梁連接。屋頂間的構造柱與磚墻以及磚墻與磚墻的連接,可按上述抗震措施采取。
(5)后砌體的連接
后砌的非承重砌體隔墻,應沿墻高每隔500mm設2φ6拉結鋼筋與承重墻連接,每邊伸入墻內不小于0.5m。8度和9度時,長度大于5.1m的后砌墻頂,應與樓、屋面板或梁連接。
(6)欄板的連接
磚砌欄板應配水平鋼筋,且壓頂臥梁應與砼立柱相連,壓頂臥梁宜錨入房屋的主體構造柱。
(7)構造柱底端連接
構造柱可不單獨設基礎(承重構造柱除外),但應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錨入室外地面下不小于300mm的地圈梁。
3.3.3懸臂構件的連接
(1)女兒墻的穩定措施
6~8度時,240mm厚無錨固女兒墻(非出入口處)的高度不宜超過0.5m,當超過時,女兒墻應按抗震構造圖集要求采取穩定措施。女兒墻的計算高度可從屋蓋的圈梁頂面算起,當屋面板周邊與女兒墻有鋼筋拉結時,計算高度可從板面算起。
(2)懸挑構件
懸臂陽臺挑梁的最大外挑長度不宜大于1.8m,不應大于2m。
不應采用墻中懸挑式踏步或豎肋插入墻體的樓梯。
4結語
多層磚房在城鄉建設中量大面廣,又是人類活動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加強多層磚房抗震設計,重視多層磚房抗震設計中的三個環節,就能使多層磚房的地震破壞降低到最低限度。
參考文獻
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J11—89)及1993年局部修訂.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2建筑結構設計手冊叢書編委會.建筑抗震設計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課程設計論文準備
(1)課程設計(論文)開始前應準備好教學大綱、任務書和指導書等必要
的教學文件,以及教學參考資料、范例等。
(2)在滿足教學大綱和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課程設計選題應使學生得
到較全面的能力訓練,達到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目的。題目的深度、廣度和難度要適當,使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必須明確每個學生獨立完成的部分,做到參數、指標或側重點不同,避免因工作任務雷同而出現抄襲現象。
2、課程設計(論文)指導教師的配備和職責
(1)指導教師應在課程設計(論文)開始時向學生下達任務書并公布具體
考核方式。
(2)指導教師應檢查和監督學生的出勤、工作進度,保證足夠的指導時間,
對學生遇到的問題要及時指導,注重啟發、引導、鼓勵學生提出獨立見解,適當組織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3)指導教師應認真審查學生完成的設計論文,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成績;
將課程設計論文資料整理齊全,按要求存檔,并填寫有關報表。
3、課程設計論文的任務書和指導書
(1)課程設計(論文)任務書和指導書由指導教師擬訂、撰寫,經系主任
審查后,在布置課程設計(論文)任務時印發給學生。
(2)課程設計(論文)任務書的內容應包括:設計(論文)題目、已知技
術參數(題目背景)、設計(論證、調研)要求、設計(分析)方法、指導教師與系主任簽字。
(3)課程設計(論文)指導書應包括設計步驟、設計要點、主要技術步驟
和關鍵分析、方案比較內容等。
4、成績評定與資料歸檔
(1)學生課程設計論文完成后,由學生按要求裝訂成冊,指導教師應組織
評審。課程設計論文成績根據學生的考勤、課程設計論文完成質量綜合評定,其權重由教學基層單位確定。成績采用五級分制評定。
(2)指導教師在課程設計論文工作結束后填寫《內蒙古科技大學課程設計
(課程論文)工作總結表》。
(3)課程設計(論文)成果及相關材料由學院保留四年。對于優秀課程設
計(論文),保管期限可適當延長或移交學校檔案室存檔。
課程設計論文要求
課程設計論文的內容應包括:
1.封面
2.任務書
3.目錄
4.正文
(1).論文題目;
(2).技術參數、設計步驟;
(3).設計理論分析方法
(4).設計結論及其分析
5.參考文獻
注意:絕不允許課程設計論文雷同,一經發現全部計為零分! (即便課程設計的內容相同或相近,在文字敘述中也要有自己獨有的文字表達出 來,所有的圖都要自己畫,一旦發現報告中出現網絡下載的圖片取消成績) 課程設計論文的格式要求:
論文使用A4紙打印,中文字符一律使用宋體,西文字符一律使用Times New Roman字體
一級標題采用小三號字加粗,兩端對齊,段后空一行;二級標題采用四號字加粗,兩端對齊;三級標題采用小四號字加粗,兩端對齊;正文采用小四號字,兩端對齊,1.5倍行距,首行縮進2字符。題目、目錄、附錄、參考文獻等標題采用小三號字加粗,居中對齊,段后空一行。
圖標題應在一級編號下順序編號,如圖1.1、圖1.2、圖2.1、圖2.2??,居中置于圖的正下方,段后空一行。
表標題應在一級編號下順序編號,如表1.1、表1.2、表2.1、表2.2??,居中置于表的正上方,段前空一行。
頁眉采用五號字居中注明“內蒙古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論文”字樣,頁腳采用五號字居中標注頁碼(摘要和目錄采用羅馬數字,其它采用阿拉伯數字)。
(1)篇幅
課程設計論文的篇幅為3--4千字左右。
(2)裝訂
論文按封面、任務書、目錄、正文、附錄、參考文獻的順序裝訂成冊。
地震動能量是刻畫地震強弱的綜合指標,它綜合體現了地面最大加速度和地震持時兩個反映地面運動特性的重要因素。結構地震反應的能量分析方法是一種能較好地反映結構在地震地面運動作用下的非線性性質及地震動三要素(幅值、頻譜特性和持時)對結構抗震性能影響的方法。地震時,結構處于能量場中,地面與結構之間有連續的能量輸入、轉化與耗散。研究這種能量的輸入與耗散,以估計結構的抗震能力,是結構抗震能量分析方法所關心的問題。結構在地震(反復交變荷載)作用下,每經過一個循環,加載時先是結構吸收或存儲能量,卸載時釋放能量,但兩者不相等。兩者之差為結構或構件在一個循環中的“耗散能量”(耗能),亦即一個滯回環內所含的面積。能量等于力與變形的乘積。一個結構(構件)所耗散的地震能量多,不僅因為它承擔了較大的地震作用,還因為它產生了較大的變形。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耗能構件是用它自身某種程度破壞所作的犧牲,來維持整個結構的安全。所以,每次大的地震作用之后,人們看到那些沒有其它途徑耗散所吸收的地震作用的能量的結構,只有通過結構自身的破壞來釋放所有的多余能量。因此,結構的抗震設計應當注意保證結構剛度、強度和變形能力的協調與統一,如結構的延性設計就是在傳統的單一強度概念條件下進行的彈性抗震設計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結構和構件的塑性變形能力,在設防烈度下允許結構出現可能修復的損壞,當地震作用超過設防烈度時,利用結構的彈塑性變形來存儲和消耗巨大的地震能量,保證結構裂而不倒。
模擬變電站的綜合自動化系統包括正常時的顯示和操作現象。模擬做到監控機和測控柜畫面布置與現場一致;監控機和測控柜顯示點與現場一致;監控機、測控柜操作點、操作步驟與現場一致;監控機上運行人員必需的告警信息與現場一致。
1.2變電站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仿真模擬
模擬變電站微機保護裝置和自動裝置的操作、顯示、動作邏輯,以及裝置發生故障后對系統的影響。實現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的仿真與實際系統一致,由測量、邏輯和動作三個環節組成,能正確模擬保護的啟動特性、復歸特性和時間特性。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的顯示點、操作點與實際設備一致,能夠正確反映設備的可操作元件(例如:壓板、盤后空開、重合閘把手)變位后對系統的影響;能夠正確反映CT、PT斷線對繼電保護裝置的影響。保護屏液晶事件報告與現場一致,故或異常狀態下,繼電保護動作現象應符合設計要求,與實際一致。
1.3其他仿真模擬
模擬變電站內設備的五防閉鎖邏輯以及倒閘操作流程。能夠自然反映學員正常操作或者誤操作引起的響應,防誤邏輯正確;模擬低壓交流系統和直流系統正常操作、參數指示、故障;模擬戶外配電裝置設備操作、狀態及參數指示、故障。
2仿真系統硬件構成
仿真系統硬件主要是計算機、網絡設備、音響。硬件構成如圖1所示,其中:
(1)計算機2~3臺(建議),部分計算機可由多個功能集成,采用畫面切換方式。主要用來運行教練員臺、監控系統、五防系統、保護小室和就地系統。
(2)網絡設備1套,為保證仿真系統數據傳輸的實時性。
(3)音響系統1套,模擬主控室報警、事故等音響效果。
3軟件系統
(1)計算機操作系統軟件。所有計算機操作系統都采用中文操作系統WindowXP專業版,是計算機自帶的操作系統,由計算機供應商提供。
(2)仿真開發支撐系統。仿真支撐軟件是衡量仿真系統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一個先進的仿真支撐軟件除了提供模型開發手段外,還應對整個仿真系統的資源進行管理和協調。該系統開發了完全建立在Windows平臺上的仿真支撐軟件,它是本仿真培訓系統的控制、管理中樞,集仿真管理、仿真開發、仿真培訓功能于一體。
(3)教練員臺。設置豐富的培訓管理功能,實現培訓過程的組織、管理、控制,人機界面友好,易于使用。
(4)電氣模型軟件。模型軟件是為了仿真電網和變電站的物理過程而開發的軟件,具體分為:電力系統分析計算軟件、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仿真軟件、測控模型軟件、所用電模型軟件。
(5)保護屏軟件。保護屏軟件以虛擬盤的形式再現變電站保護小室的微機保護裝置、測控裝置,模擬裝置上操作元件、液晶事件報告。
(6)監控軟件。監控軟件模擬變電站主控室內監控后臺機上的所有顯示和操作:開關、刀閘的操作及狀態顯示,電氣參數的顯示,母線電壓棒圖,簡報信息,光字牌報警等。
(7)五防軟件。五防軟件模擬主控室中的五防機,實現與現場實際一致的倒閘操作流程。
(8)就地系統軟件。模擬戶外配電裝置,實現戶外設備的就地操作、檢查。
4系統功能
變電仿真系統通過一對一的全仿真,應具備以下功能。
(1)監視功能:具備現場監控系統的各種監視畫面,可監視變電站設備運行狀態、各電氣量、事件告警信息、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的動作信息。
(2)設備操作:模擬變電站可操作設備的操作,包括分、合斷路器,分、合隔離開關,設備停運、投入等各種實際情況,操作過程和結果在監控系統和微機保護裝置上實時正確反映。對于違反現場規程的誤操作,例如:帶負荷拉合刀閘、帶地刀合開關、帶電合地刀等,仿真系統自然產生相應的后果。
(3)異常仿真:模擬電網異常、設備異常發生后,支持學員進行處理、隔離異常設備,恢復電網到正常運行狀態。
三峽地域傳統城鎮空間形態的最大特點之一是“簇群”式的整體構成。這種整體性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①建筑組群自身形成整體;
②人工建設與山地、長江的自然環境形成和諧的統一體。因此“簇群”式的城鎮整體設計,是一種尊重環境,結合用地條件的生態設計方法。將這種方法運用到新城鎮設計中,將是發展與運用傳統城鎮設計方法,延續地方建筑文化的有效途徑。
(1)一次性的城鎮整體設計。
即充分參照現狀用地指標狀況與居民生活的需要,吸收傳統城鎮“簇群”式的整體構成,一次性的建構建筑群體之間有機的秩序,形成城鎮的物質與景觀印象。
(2)引導性的城鎮整體設計。
即遵循城鎮發展自然調節作用和建筑活動的再生長性,只做控制性重點設計,留出應有的空間,加以引導,達到所需空間形態。
三峽庫區城鎮遷建任務重,時間緊,城鎮設計很難做到一步到位,因此,在城鎮規劃設計中,可以考慮用“人為規劃”與“自然生長”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庫區城鎮對形態構成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地形、岸線、街道、重要建筑、輪廓線等,對其加以控制和把握,進行重點的設計,其它部分在人為的引導與管理下讓其相對自然的生長,讓居民參與設計,努力使方案更貼近當地文化和生活。
(3)結合氣候和地勢的城鎮整體設計。
由于長江、太陽、高空氣流、蒸發、山頂綠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垂直于河岸、掠過坡面、晝夜方向相反的河谷風。山地傳統城鎮中連綿不斷,級級蔓延的梯道,不但是聯系江與城的立體交通,而且是自然之道—風道。同時,跌落式的城鎮空間形態滿足了建筑對通風、光照的需求;另外,傳統的城鎮把山頂和后山作為風景區,對公園或背景山林加以保護與建設,起到了減災防災、豐富城鎮景觀、調節城鎮小氣候的作用。山地傳統城鎮中長江+梯道+城鎮+山頂綠化所構筑的城鎮自然空調系統,是適應地域氣候特征與地理狀況的城鎮整體設計方法,在新城鎮的規劃設計中應加以繼承和發展。
2、建筑設計
(1)結合地形地貌的設計。
三峽庫區城鎮大都建于臨長江邊的階地上,用地條件復雜,地勢起伏大。先民們在長期的建筑實踐活動中,創造出許多結合地形地貌的建筑設計及營造方法。如筑臺法、錯層法、掉層法、跌落法、錯跌法、懸挑法、吊腳及架空法、附崖法等。這些方法都有效地減少了對地形地貌及地層結構的破壞。
(2)傳統建筑形態的繼承與發展。
在長期的建筑創作與實踐活動中,三峽庫區形成了許多獨特的建筑形態。“跌落式建筑”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此類建筑與地形、地貌、氣候、綠化等周邊環境結合完美,滿足了山地條件下建筑對光照、通風、能源、綠化等的要求,同時,使整個城鎮富于特色,充滿生機與活力。“吊腳樓”是傳統城鎮對岸線處理的常見形式,它可以在常年洪水位之上,又能有效利用岸線,有利于結合地形,通風防濕,滿足人們接近水面的生活習性。
3、廣場設計
(1)突出個性特色的設計。
個性特色的創造要求對城鎮廣場的功能、地形、區位和周圍環境的關系以及在城鎮空間環境體系中的地位作全面的分析,在符合區位特點、滿足功能需要、協調環境文脈、創造自然生態等方面反復推敲,不斷升華,使城鎮廣場既具地方、時代特色,又與居民生活緊密結合、有機交融。
(2)結合地形的設計。
三峽地區新城鎮無法形成平坦的大面積城鎮廣場用地,為了減少廣場建設對城鎮地形地貌的破壞(甚至引發山地地質災害),滿足城鎮現代化的要求以及人們多樣生活的需要,其廣場設計應利用好坡地,創造出靈活多樣、層次豐富的現代城鎮空間。
(3)尺度適宜的設計。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要求一種內聚、安定、親切的環境,所以,歷史上許多好的城鎮廣場空間D與H的比值均大體在1~3之間。庫區城鎮規模一般不大,加之其城鎮用地條件的緊張以及復雜的地形限制,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設計尺度宏大、壯觀的廣場,而是應依據廣場的性質功能、周邊建筑等確定適宜的尺度,否則,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增加新城建設的經濟壓力。
(4)多層次的綠化設計。
在廣場綠化設計手法上,一方面,應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氣候、土壤、景觀要求等具體情況選擇相應鄉土樹種;其二,在綠化配置方式上,應采用群落式的植物配置,提倡生物多樣性;其三,應充分考慮植物景觀的季相變化;其四,可利用山地城鎮廣場地形的高差變化,采用多種綠化方式(垂、爬、吊、掛等)構筑立體式的綠化景觀,增加廣場的空間層次。
4、濱水區設計
(1)利用并加強濱水的空氣環流過程。
保護城鎮江河兩岸的溪溝、濕地,開放水面和植物群落,構成一個連接建成區與郊野的帶狀開放空間,把河谷風或郊外自然空氣引入市區,改善城鎮大氣環境質量;把沿江綠帶與城鎮內部綠地系統組成完整網絡;降低濱水區建筑密度或將一、二層架空,使濱水區空間與城鎮內部空間通道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風。
(2)建立江河綠色廊道。
沿江河兩岸控制足夠寬度的綠帶,在此控制帶內嚴禁修建任何永久性的大體量建筑,并與郊野基質連用,從而保證河流水系作為生物過程的廊道功能;另外,可利用道路綠地、高壓走廊、溝谷等防護綠地,線性公園綠地作為聯系通道,把水系廊道綠地與其它城鎮綠地構成完整的綠地網絡。
(3)自然化的濱水植物設計。
中圖分類號:TU352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03-004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214
我國是一個地震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方法隨著結構試驗、結構分析、地震學以及動力學的發展也在不斷的進步,在不斷學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我國的震害調查、強震觀察的方法在不斷的成熟。但是,如何從我國的社會發展和地震環境的實際情況出發來提高建筑結構抗震性能,從而保持建筑物更加合理經濟、安全可靠,是結構抗震設計中的一項重要的任務。
1 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的問題
1.1 選擇建筑抗震場地的問題
如果施工的條件相同,不同工程地質條件下的建筑物在地震時會受到明顯不同的破壞程度。所以,選擇一個好的建筑場地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基礎,在場地選擇的過程中,要降低地震災害,盡可能地避開工程地質不良的抗震場地(比如河岸、邊坡邊緣、高聳孤立的山丘、非巖質陡坡、濕陷性黃土區域、液化土區域),選擇有利的建筑場地(比如中等風化、微風化的基巖,不含水的粘土層,密實的砂土層)。如果實在無法當避開不利區域的話,應該在場地采取抗震加強措施,應根據抗震設防類別、濕陷性黃土等級、地基液化,來采取措施提高地基的剛度和整體穩定性。比如,如果建筑地基的受力層范圍處在嚴重不均勻土層、軟弱粘性土層、新近填土時,要合理估計計算地基在地震時形成的不均勻沉降,從而采取加強上部結構和基礎的處理措施或者加固地基、樁基的措施來加強地基的承
載力。
1.2 選取房屋結構抗震機制的問題
1.2.1 房屋結構機制應有科學恰當的強度與剛度,能夠有力地規避房屋結構由于突然變化或者個別位置減弱構成薄弱位置,引發太大的應力聚集或者塑性產生變化聚集;對于或許形成的脆弱位置,應采用提升抗震水平的手段。
1.2.2 在房屋架構機制中應設計有科學的地震功能傳送通道與確定清楚的核算簡圖。另外,設置縱向房屋構件時,應盡量保持在垂直重力負荷作用下縱向房屋構件的壓應力多少平均;設置樓層蓋梁機制時,盡量保證垂直重力負載能夠通過距離最小的途徑傳送到縱向構件墻或者柱子上;設置轉換架構機制時,盡量保證從上面架構縱向構件傳過來的垂直重力負載能夠通過轉換層完成再次轉換。
1.2.3 在選取房屋架構機制時,應重視防止由于一些構件或者架構的損壞而讓總體房屋架構失去對重力負載的承受性能與抗震性能。房屋架構抗震設置的基本準則是架構應該具備內力再次分攤作用、優秀的變形性能、一定的贅余度等。進而在地震出現時,一些構件即便出現問題,其他構件仍然可以承載縱向負載,提升房屋架構的總體抗震穩固性。
1.3 房屋架構平面設置的規則性與對稱性問題
房屋的平面與立體的設置應遵照抗震理論基本設置準則,通常運用規則的房屋架構設置方案。依照房屋結構抗震設置規范的標準,對平面不規則或縱向不規則,或者兩者均不規則的房屋架構,應運用空間架構的核算模式;對樓板部分區域連接不暢或者表面凹凸不成規律時,應運用相對應的貼合樓層強度剛度變動的模型;脆弱位置應當注重相對應的內力加大系數,而且依照規范標準來對彈塑性形狀改變加以剖析,脆弱位置應采用抗震構造手段。
在房屋架構的抗震中,對稱性是不容忽視的。對稱性包含房屋平面的對稱、品質分布的對稱及房屋架構抗側剛度的對稱三個部分。保證這三個方面的對稱中心為同樣的位置是最優的抗震設置方案。國內的房屋結構中,架構的對稱性通常指的是抗側力主要架構的對稱。對稱的房屋架構有框架架構、簡體框架架構等。
房屋架構的規則性體現在以下四點:
1.3.1 在平面設置房屋抗側力的主要架構時,應當保證周圍結構與中心的剛度與強度平均分布,讓房屋的主要架構維持較強的強度與抗扭剛度,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房屋在風力較大或者地震的扭矩影響下而產生很大的形狀改變造成非架構構件與架構構件的損壞。
1.3.2 在平面設置房屋抗側力的主要架構時,還應當重視保證同一主軸方向的所有抗側力架構剛度與強度位于平均形態。
1.3.3 建筑結構的抗側力主體結構沿著構成變化和豎向斷面也要保持均勻,避免出現突變。
1.3.4 建筑結構的抗側力主體結構的兩個主軸方向也要有比較接近的強度和剛度,還要有比較相近的變形特性。
總體來說,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一定要對建筑平、立面布置的規則性加以重視,在實際的工程中還應該對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規范規定給予高度的重視。
2 提高建筑結構抗震能力的改良方案
(1)對地震外力能量的吸收傳遞途徑進行恰當合理的布局,保證支墻、梁、柱的軸線處于同一平面,形成一個構件雙向抗側力結構體系。在地震作用下構件呈現出彎剪性破壞,有效地使建筑結構的整體抗震能力得到提高。
(2)要按照抗震等級來對梁、柱、墻的節點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保證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結構可以達到三個水準的設防標準。按照“強節點弱構件”、“強剪弱彎”、“強柱弱梁”的原則,來合理選擇柱截面的尺寸,注意構造配筋要求,控制柱的軸壓比,確保結構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夠的延性和承載力。
(3)進行多道抗震防線的設置。在一個抗震結構體系中,在地震作用下一部分延性好的構件可以擔負起第一道抗震防線的作用,而在第一道抗震防線屈服后其他構件才逐次形成第二、第三或更多道抗震防線,有效提高建筑結構的抗震安全性。各地區要根據所處區域的地質特征,提高抗震設防標準。
(4)在可能發生破壞性比較強的地震區域,建設、地震、科技等部門要對建筑技術規范進行嚴格的規定,從施工保障、材料選用、規劃設計、建房選址等方面來加強監督檢查和技術指導,保證建筑設施能夠符合抗震設防的基本要求。
(5)根據地震地區本身建筑物的特點來積極引用抗震減災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并且借鑒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經驗,將其推廣應用到建筑抗震設計中。
(6)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管理者以及實施者也對建筑的抗震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必須提高抗震設計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提升整個建筑的抗震工程
質量。
3 結語
經過多年來對建筑結構中抗震設計的研究,我國的抗震設計方法已經逐漸趨于成熟,但是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們要在嚴格按照建筑抗震規范要求的基礎上上,科學地合理地進行建筑抗震設計,保證建筑物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促進我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向著高水平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方小丹,魏璉.關于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若干問題的討論[J].建筑結構學報,2011,(12).
以下為求學網為您編輯的:“國際貿易論文進出口模擬仿真實驗室的建設構想”,敬請關注!!
國際貿易論文進出口模擬仿真實驗室的建設構想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國際貿易論文進出口模擬仿真實驗室的建設構想”,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