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4: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語文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求學網小編為你提供論文范文:“初中語文教學論文范文分析”,大家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寫出論文。
初中語文教學論文范文分析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初中語文教學論文范文分析”,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語文教學評價是一種為確定學生語文學習水平和教師教學的有效性而獲取和處理有關證據的方法,主要包括學生學習水平評價和語文教師工作評價。它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語文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橋梁。
一、語文評價的標準要科學化
1.評價要有根據
評價要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還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以及學生已有的水平。語文教學評價,要考慮到語文學科本身的性質特點,要達到為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服務的目的。因此,語文教學評價除了要面向全體學生,還應照顧到學生的語文學習差異性。此外,語文課具有豐厚的人文內涵,每一個文本都有固定的感情框架,這就要求教師在評價時要緊扣文本,要盡量和文本的感情基調相協調,要使評價語言和文本字里行間蘊涵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2. 評價要適度
評價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教師通過學生課堂中反饋的信息,及時的予以恰當的公證評價。表揚是一種積極的“強化”,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能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生進一步求知的激情。但教育心理學認為,過分的表揚能滋養學生驕傲的情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適度評價,要避免廉價的表揚。
3. 評價要有誘發性
教師評價的語言要幽默風趣、生動形象,幽默的語言能給人愉悅感,并能讓學生在笑聲中受到啟迪;生動形象的語言最富有感染力,能夠營造寬松、自由的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在評價時,教師要選擇最恰當的詞語、運用最能激發想象的語句,這樣具有誘發性的評價語言或評價標準,才能引導學生對語文學習有更深的認識。
二、語文評價的形式要多元化
1.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學生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他們是不定性的,因此,在評價時不能在一開始就給學生定性評價,這樣容易造成一棍子打死的局面,甚至造成學生心靈的創傷。從教師的評價目的來說,可以是診斷性的、水平性的,也可以是發展性的。因為,評價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它是對學生這一階段學習或表現情況的概括、總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這一階段的終結性評價。兩種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教師熟悉學生的每一步成長軌跡,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更好的進步。
2.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過程的控制應該從教師逐漸向學生過渡,并希望學生能夠成為自我控制的學習者,因此,要特別強調學習者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新課程也要求課程走向民主、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學生成為語文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學生的自我評價也是學生對自己的一種認知,而這種認知將指引著他以后的學習走向語文教學論文,是學生自我提升和發展的一種良好方式。
3.注重“他人評價”
這里的“他人評價”,既包括其他同學的評價,也包括來自家長的評價。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學會統籌,學會關注個體的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怎么寫論文。由于存在個體的差異就會有不同的體會和認識,也會形成對他人的評價。而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更是貫穿學生學習的始終,家長的評價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全面認識,也有利于學生養成教育的后續培養。
三、語文評價的過程要動態化
1.語文評價的綜合性
語文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和體驗的過程,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生成的過程。此外,語文也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隨著學習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不斷出現,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因此,使得語文評價過程成為一個綜合的、系統的活動過程,它包括評價的準備階段、評價的實施階段和評價的總結階段。評價的準備是評價的開始階段,它包括思想準備、組織準備、方案準備、物質準備。
2.語文評價的生活化
語文無處不在、無處不用,語文的外延與生活接軌,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因此,語文評價過程中要注重生活化,要在生活中用語文,在生活中評價語文。生活化的評價過程不僅可以直觀的記載學生發展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而且能較好的反應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能真實、深入的再現學生發展的過程,再現學生日常生活中語文學習的狀況。
四、語文教師要開展自我評價
1.理論要更新
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對自己教學思想進行自我評價來轉變教育思想觀念,這是語文教改科學、高效、深入開展下去的重要條件。鑒于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學科地位,不能把語文課上成知識課而去搞瞞堂灌,也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大講思想教育等。不能僅僅滿足于認識上的提高,還應把這種認識運用到實際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語文課的獨特魅力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培育學生優良的個性和較高的語文能力。在自我評價中形成大語文教育觀,把正確、科學、高效的語文教學思想變成實際教學中可采用的理論,從而優化自己的語文教育思想。
2.內容要全面
語文教師的自我評價包括方方面面。既有對語文教學理論的反思與評價,又有對自己語文教學模式是否符合語文教學原則的評價;既有對語文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認識與反思,又有對語文教材、教學內容的評價;同時,還要有語文教學主體的評價。
3. 方式要科學
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比如,湯普生夫人就很不喜歡坐在第一排的那個名叫特德的小男孩。湯普生夫人注意到這個孩子很乖張,與其他孩子合不來;他總是穿著一身臟兮兮的衣服,似乎從未洗過澡;他的學習也很不好……每當湯普生夫人的目光落到特德身上,她就會不由自主皺眉頭。
一天,校方要求湯普生夫人必須閱讀班上每個孩子的檔案。她把特德的那份抽了出來,放在了最后。然而,當她讀到這個孩子的評語時,她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一年級的老師這樣寫道:“特德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作業整潔而優美,很有禮貌……總是給大家帶來歡樂。”二年級的老師寫道:“特德很優秀,同學們都很喜歡他。但這孩子很不幸,他媽媽的病已到了晚期。家庭生活對他而言,將是一場考驗。”三年級的老師寫道:“媽媽的死給他很大打擊。雖然他試著盡最大努力,但他的父親對這些毫不在意。如果不采取措施,那會毀了他的。”四年級的老師寫道:“特德對學習不感興趣,他孤僻內向,沒有朋友,有時還在課堂上睡大覺。”
直到這時,湯普生夫人才意識到問題所在,她為自己感到羞愧。圣誕節來臨,孩子們都送來了精致、漂亮的禮品,煞是惹人喜愛。特德也送來一份,不過是用一張包裝食品的舊褐色包裝紙包裹著的。如果在從前,湯普生夫人會不由自主地皺一下眉,而現在,湯普生夫人卻感覺心中沉甸甸的。
當湯普生夫人把特德的禮品打開時,她感到一陣心痛。里面是一只缺損了的人造水晶手鐲和一只裝著小半瓶香水的玻璃瓶。在孩子們的嘲笑聲中,湯普生夫人當即把手鐲戴上,驚嘆道:“多美的手鐲呀!”隨后,她又把特德送的香水灑在手腕處——湯普生夫人的舉動止住了孩子們的笑聲,全場鴉雀無聲。
那天放學后,特德一反常態待了很久,僅僅為了和湯普生夫人講一句話。他說:“老師,今天你的樣子,和我媽媽一樣,她常常像你那樣,聞我送她的香水。”
孩子走了以后,湯普生夫人哭了至少一個小時。從這天開始,湯普生夫人的教師工作多了一項內容,用不同的方式鼓勵、誘導孩子們。湯普生夫人對特德給予特別的關注。現在,只要和她在一起,他的思維好像就一下活躍起來。她越是鼓勵他,他的反應就越敏銳。
學年結束的時候,特德已經成為班上最聰明的孩子中的一員。不過,湯普生夫人“一視同仁”的諾言始終沒有兌現——從前,特德是她的“棄兒”,現在則成了她的“寵兒”。一年以后,她在自家的門縫里發現了一封信,是特德寫的。在信中,特德告訴她,她是他一生中遇到過的最好的老師。
六年過去了,湯普生夫人收到特德的第二封信。他寫道,他已經高中畢業,在班上名列第三。轉眼又是四年,湯普生夫人再次收到特德的信。特德說日子很艱難,但他頑強地抗爭著,很快他就要以最優秀的畢業生身份離開學校。又過了幾年,一封信又不期而至。這一次特德的署名稍稍長了一點,前面冠以醫學博士的字樣。雖然特德每次來信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每次他在信中都會對湯普生夫人說同樣的一句話:你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師。
故事還沒有結束。就在那年春天,湯普生夫人又接到一封來信。特德說他遇上了一個好姑娘,并且快要結婚了。他想知道湯普生夫人愿不愿意在他結婚那天,坐在新郎母親通常坐的那個位置上。當然,湯普生夫人答應了。
“大智若愚”是用來形容那些看起來愚呆,反應遲緩,但最終成就大事業有大智慧的人。那么,為什么大智若愚的人能夠走向成功呢?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身上往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從來都不曾大發雷霆、急急忙忙,一直都心平氣和,即使遇到特殊情況,他們也還是一如既往的沉穩,不會亂了分寸。正是他們的沉穩,許多問題才找到了答案。
我們來看王維的一首小詩《鳥鳴澗》: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為我們描述了一幅春山靜夜圖:在空曠而寂靜的山澗中,很少看到有人來往,這時桂花已經開始飄落,寧靜的夜晚使這樣的山林更加寂寞與空闊。月亮出來的時候,竟然使山中的鳥兒驚覺,不時的鳴叫聲打破了山的寂靜。
桂花是一種極小極小的花,人們幾乎不會看到他的墜落,但詩人看到了。這說明詩人的觀察和感受非常細膩深入,尤其是“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一句中,使人從鳥的鳴叫中更感到了春山夜的寧靜,因為“鳥鳴山更幽。”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王維在這首詩里觀察到的都是一些非常細小的變化——像桂花的墜落、春山的空靈、月出驚鳥。這些變化常人往往不會關注,不會注意,王維為什么就觀察到了呢?這是一個人心態的緣故。
我們看,在這首詩的開頭有兩個字“人閑”。什么是“人閑”呢?從字面來解釋就是人閑著無事可干。往深里想就是心靜核心期刊目錄。心靜了就沒有愁腸百結、沒有欣喜若狂、沒有痛不欲生、沒有悲天憫人、沒有杞人憂天。正是在這種心態下,王維才看見了別人看不到的細微變化。才使他寫出了這首千古名篇。
其實語文教學論文,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你心情愉悅放松時,常常會感到記憶力增強,想問題時思路清晰,走路仿佛也輕快了許多。反之,當你心急火燎地去辦事時,往往會丟三落四,思維模糊,說話前言不搭后語,本來有把握的事,往往也會辦砸了。
在我國傳統的氣功文化中就有松、靜、定、慧的說法。既我們在練習氣功功法時,首先要全身放松,然后使自己入靜。當你排除一切雜念后,意守丹田,就會慢慢入定。當你的定力達到一定的境界時,就會產生無窮的智慧。有了無窮的智慧,你就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一、關中方言的范圍
“關中”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其具體的范圍歷史上大致有三種說法:
第一、徐廣說,見于《史記·項羽本紀》“關中阻山河四塞,地饒肥,可都以霸”,《集解》引徐廣曰:“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函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東北王垛村,戰國秦置。武關在今陜西丹鳳縣東南,戰國秦置,公元前207年劉邦由此關入秦。散關在今陜西寶雞西南大散嶺上,當秦嶺咽喉,扼川陜交通孔道,為古代軍事必爭之地。蕭關在寧夏固原縣東南,為關內通往塞北的交通要沖。
第二、潘岳說,見于所著《關中記》“東自函谷,西至隴關。”隴關,在今陜西隴縣西隴山東坡上。
第三、胡三省說,見于《資治通鑒》(秦二世皇帝二年)“西有隴關,東有函谷,南有武關,北有臨晉關,西南有散關。”臨晉關,在今陜西大荔縣城東黃河西岸,戰國魏置。它扼蒲津渡口語文教學論文,歷代倚為秦晉間重險,歷史上出兵河東河內均從此關,渡蒲津,達蒲州。
三種說法,均以函谷關為東界,但西、南、北則有異。不過,他們界定的關中范圍和今天的關中盆地范圍大致相當。關中方言片包括整個關中盆地,但又不完全等同于關中盆地,其范圍大小與古代的“關中”相當。由此可見,關中方言片除了渭河平原以外,南面包括陜南商洛和安康兩地區的部分縣市;西面包括豫西陜縣、靈寶、盧氏等地和晉西南汾河谷地數十縣;北面包括陜北南部的五個縣;西面包括寧夏固原地區東南、甘肅平涼和慶陽地區。
二、關中方言中的特征詞
從歷時的角度來看,關中方言的特征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傳承詞、創新詞、變異詞
(一)、傳承詞
即從古代漢語中直接繼承的詞,在現代漢語普通話里已經不再使用,但是在關中方言中仍然使用。
鄉黨:關中人把鄉里鄉親稱之為“鄉黨”,外地人一般不這么叫。其實鄉黨這個詞很古老,《論語》說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恂恂,恭順貌。這句是說孔子在鄉親們面前似乎謙恭得連話也不會說。《論語》還說,孔子送給他的管家原思小米九百,原思不受,孔子就勸他收下,可以送給他的“鄉黨鄰里”(與爾鄰里鄉黨)。鄉和黨實際上都是古代地方行政單位的名稱。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鄉黨連稱,表現的是詞義的轉化和演變。
瞀亂:這是關中方言反映心緒的一個詞。很形象,屬于外物干擾時的一種十分無主而且彷徨不安的心態,情緒煩躁,六神無主,坐立不安,無所適從。這個主要是用來反映人的心緒的詞,關中人用的十分廣泛。強人所難,辦不能辦之事,人心就瞀亂。你手頭的事情正忙,事多頭緒亂,丈二的和尚一時摸不著頭腦,這時心情就有幾分瞀亂。其實,瞀亂作為一個詞已經很久了。屈原在《楚辭》中有詩句說:“中瞀亂兮迷惑”,這就是表達自己心緒的紊亂,精神上的無出路。
木訥:訥,《說文》的解釋是“言難也,從言從內”,在關中方言里指一個人行動遲緩,不利索、不干脆,慢半拍,跟不上趟,都是木訥。“木”本是感覺遲鈍,“訥”是寡言少語。孔子在《論語》中說:“剛毅木訥近仁”。
咥:音同蝶,吃的意思。關中人說吃,有時不說“吃”,而說“咥”,“咥飽了”“咥美了”,這個詞有時也轉化為打的意思語文教學論文,“不講理,把咥一頓”,也就是打一頓的意思,而且比打的意義還要蠻橫要狠。把吃說成咥,也比吃要痛快、爽、干脆。“咥”有時候也有“干”的意思。比如說“咥了個大活”,意思是干了一件大事,有了大的收獲。“咥”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易經》里面的爻詞說:“覆尾虎,不咥人,亨。”意思是踩了老虎尾巴,但老虎卻不吃人!這顯然是個吉卦!這個“咥”字,用在老虎身上,可見其吃得兇狠,吃得勇猛,吃得痛快淋漓。這個詞歷經漢唐而不衰,至今仍然活躍在關中人的口頭上。
僚:關中人有時把“好”叫“僚”。“這事辦得僚!”“這話說得僚”。 說僚的時候,關中人一般都充滿贊賞的口氣,滿意的心態,情感的親切,聲音響亮。比說好的語氣情感都要隨和得多,近乎得多,當然也輕快得多。“僚”這個詞其實很古老。《詩經·陳風》中的《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大意是說月光的皎潔明亮,美人你美啊,苗條的身子,輕盈的體態,在月光下徜徉。一個“僚”字,包含了贊美之意很多,“僚”不能簡單理解為“好”,還有樂意被人接受的意思。①
(二)、創新詞
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各個方言區根據交際需要而創造的方言詞匯。也有的是詞與詞的重新組合而組成的新詞。②
招禍:這兩個字,在方言中都發陽平的音。“招”即“招致”的意思,“禍”是“災禍”“禍害”的意思,有句古語叫“求虛名而招實禍”。與這個詞的意思比較接近的一個詞語是“挨挫”,“挨”有“遭受”的意思,比如現代漢語中有“挨罵”“挨批評”,“挫”有“失敗”“不順”的意思,現代漢語里有“挫折”“受挫”,“挨”與“受”的意思相近,“挨挫”是靠語素的組合而成的詞。例如在《王老九詩選·王保京》“抽了天花難結顆,我看他娃要挨挫”。
啊噠:哪里。“我親叔哩我能不哭?三年了,啊噠想起啊噠哭,眼淚都哭干了!”(賈平凹《高老莊》)。啊,嘆詞;噠,象聲詞,同“嗒”,趕家畜時發出的聲音。漢語普通話里沒有啊和噠的組合,它們也是語素的重新組合而構成的詞。
諞:也是一個方言詞。其意思是指聚在一起說閑話的活動,如同北京人的“侃大山”,四川人的“擺龍門陣”,東北人的“嘮嗑”。關中人聚在一起說閑話叫“諞閑傳”,比如“胡諞”,則指人說的不真實不可靠不能令人信服。
得是:意思是“是不是”語文教學論文,這兩個字組合起來功能相當于一個詞組“是不是”。一般用于表詢問,“玉青爹被笑紅了臉,粗著脖子上的老筋喊道:‘笑啥呢,得是吃了喜娃奶?’”(許遐志《黃土旱塬·耕耘》)。“娘在廚房里拿著搟面杖敲案板,叫道:‘膝下,賊東西又回來啦得是?怎么啦?’”(賈平凹《高老莊》)。“楊遠明說:‘你說過你要殺李兆連全家的話,得是?’”(楊爭光《棺材鋪》)。
端直:直直地、直接地,“子路端直到慶家去”(賈平凹《高老莊》)。端,《說文》解釋為“直也”,可見“端直”是由兩個字義相同的字構成的關中方言特征詞。
(三)、變異詞
古代詞語的意義或用法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的方言詞。其中最能體現這類詞特點的便是“心疼”這個詞。用關中語言讀出來,長得漂亮讓人憐愛,給人以心理上造成莫大的感動的一種俊俏的模樣。關中人把長得楚楚動人的姣好的女性說成“長得心疼”。“心疼”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有兩個意思,一是指疼愛,比如“老太太最心疼孫子”;第二個意思是舍不得、惋惜,比如:“瓷瓶摔破了,老太太心疼極了”,“心疼錢”。這個詞的意義,不是來源于對容貌的描述,而是來源于人的心理對容貌的一種心理感受;不是直接地實指,而是曲折地表達。主要是把人姣好的面貌的心理感受作充分的表達,特指為那種面貌那一類人。看到美好的、姣好的讓人憐愛的模樣,人的心理可能會泛起平時根本不可能有的心理波瀾,愛而呵護,愛而憐惜,愛而惆悵等等,這種心理感受的長期積淀,就很特殊地稱為人們對美好的容貌美好的模樣的特殊的心理體驗,也成為對人的容貌描述的代名詞。
瓷:在關中方言里有癡呆、發呆的意思,也有堅實硬實的意思。“子路說:‘我有那些錢還不如辦別的事哩!’噎得西夏瓷了半會兒。”(賈平凹《高老莊》)。“她正在得意非凡,誰知劉聰一拍桌子站起來,說,你行了,我看雷瓶兒比你美。西霞當時瓷在那里,劉聰出了門她才回過神來”(張虹《雷瓶兒》)。“待銅煙鍋裝得瓷實不松不緊正好時,他穩穩地抽出來,叼在嘴上。”(許遐志《山情》),“瓷實”即指“堅實、硬實”,“第二天,愚編輯被派去起牛圈,圈地被牛踏得很瓷實,照準一點,連挖幾蹶,然后用勁提镢把,才撬起一大塊圈土。”(許遐志《過河·吃飯·進門》)。瓷,用高嶺土等燒制成的材料,質硬而脆,發白或發黃,比陶質細致。
癟:在普通話里是“物體表面凹下去,不飽滿”的意思。在關中方言里有“蹦跳”的意思。“沈主任鐵青著臉,命保丁五花大綁將茍雙才同九疤女人捆扎在一起,這樣一走一癟地向著山門口走來。”(趙熙《狼狽·第35章》)
三、研究關中方言特征詞的意義
首先,可以正確的認識關中方言,區別于其他的方言。方言除了語音特征之外,也應該研究方言的詞匯上的特征,方言間的語音與詞匯的特征語文教學論文,它們的演變可以是不同步的。所以只用一種標準,對不同的方言很難達到科學的認識。特征詞是批量的,不是一個兩個,它們在本區內大體一致,對外來講又與眾不同。這些特征詞應該在口語的基本詞里找,因為越是口語,越是基本詞,如果有差異,就越是重要。很多特征詞都有很強的派生能力,滋生出一大堆方言詞。因此,研究關中方言特征詞,可以更好的區分關中方言和其他方言。
其次,研究關中方言特征詞,可以更好地為音韻學服務。音韻學是研究方言的語音現狀和演變的階梯,方言是口口相傳的活化石,而關中地區有相當長的時間是中國古代社會都城的所在地,所以關中方言可以提供語音史的各種例證。過去的語言已經消失了,由于語言變化的不平衡性,有些歷史上曾經發生的音變,在現代關中方言中仍然存在,我們可以利用在方言中可以觀察得到的變化,來推測和解釋歷史上已經完成的變化。
最后,研究關中方言特征詞,有它的社會學價值。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它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因此,研究語言就要研究人類社會,反之,要研究人類社會也必須研究語言。語言中的詞匯對社會生活、社會變化的反應最為敏感,它能把社會的風俗、習慣、觀念、人民的生活、交往等曲折的反映出來。關中地區長時間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中心,其方言中的特征詞能夠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情況,對當代的社會學、民俗學等有寶貴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田長山、連曾秀.方言誤讀[M]. 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P3、P5、P65、P281.
[2]李如龍.漢語方言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P122.
[3]張維佳.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4]游汝杰.漢語方言學教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儲泰松.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6]刑向東.西北方言與民俗研究論叢[C].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二、充分利用語文教材育人因素
培養良好品德選進語文教材的課文大多都是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它們不僅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而且還蘊含著一定的教育意義,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育材料。除了要求學生多讀以外,還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樂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以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學習《送東陽馬生序》,讓學生談如何學習?如何珍惜今天的學習條件?如何感謝家人和國家?學習《愛蓮說?》,讓學生談如何做一個“潔身自好”之人?學習《我的叔叔于勒》,讓學生談如何處理和諧社會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樹立良好的親情觀……另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課文的主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當學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可以結合李白《行路難》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對前途充滿希望”的信念和《愚公移山》中“不畏困難、持之以恒、永不言敗”的“愚公精神”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教學《魚我所欲也》,可以在引導學生領悟孟子向我們闡明的“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的道理后,勸勉學生為人處世不能見利忘義;教學《岳陽樓記》,則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語句,進而體會范仲淹在抒發自己憂國憂民,關心國家大事情懷的同時,還希望以自己那“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影響世人的寫作意圖……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在學好語文基礎知識,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同時,思想受到教育,品德得到培養。
三、發揮作文教學德育功能,提高思想認識
(一)命題誘情,練文又煉人
語文教師在命制作文題目時,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誘發學生的情感,以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為基本的出發點。只有精選學生既熟悉且又有意義的題材,并針對學生的思想情感考慮命題,才能誘發學生蓄積在心中的美好情感,從而在情感的審美體驗中提高思想認識。例如,某學生患病在家休息,很多學生前去探望和幫助他,教師若以《他病了之后》為題讓學生作文,就會誘使學生抒發對友愛互助精神的贊美之情,并從中受到教育,達到“練文又煉人”之目的。此外,教師還應針對學生的消極思想設計命題,及時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精心選材,端正學生思想
圍繞文章主題選擇材料,是作文指導的一個重點,而選擇什么材料,確立怎樣的主題,都鮮明地表現著作者的思想傾向。青少年處在成長時期,教師要指導學生多寫正面的、向上的文章,即便寫批判不良現象的文章,也應該從積極的角度,站在正確的立場上來寫。例如,有些學生抱怨我國落后,認為“外國的月亮更圓更亮”,不能辯證地看到我國的歷史和現狀。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和農村的巨大變化,命《市場見聞》《我家富了》之類的題目。學生的調查研究和作文過程,其實就是自我教育、端正思想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寫作活動,學生就能很強烈地感受到我國正在飛速發展,“明天的中國并不比外國差”,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匡言糾行,改文又改人
學生年紀小,閱歷淺,觀察和認識事物的能力不強,難免會出現一些言行上的偏差與錯誤,并反映在作文中。因此,教師在作文的批改中,要做到“改文又改人”,改語言又改思想。例如,在一次以《記星期天的一件趣事》為題的作文中,有個學生寫到:“街上車水馬龍,絡繹不絕,好不熱鬧。突然‘咣當’一聲,兩輛自行車撞在一起,人仰車翻,多么有趣啊!”諸如此類學生中流露出來的幸災樂禍的思想,教師不能熟視無睹,而應在批改作文時予以指正。讓學生懂得對于別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或發生的意外,應采取什么態度,不應采取什么態度。這樣,學生的錯誤言行,就會在作文訓練中得到匡正,樹立起健康的審美觀。
(四)頌美揚善,陶冶學生情操
作文的講評不僅是作文指導的繼續,更是德育教育的繼續。它在活躍學生思維思想、端正認識、培養良好文風、提高表達能力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教育指導作用。對學生在作文中表露出來的好思想、好行為,教師要適時并恰如其分地進行激勵性講評,使學生看到教師的贊許和期望。對文質兼美的作文,教師可讓小作者自己朗讀,全班同學品鑒,并讓小作者講述自己的寫作經過和體會,還可在墻報上張貼或選編成冊,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
標題是文章的眉目。各類文章的標題,樣式繁多,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總要以全部或不同的側面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旨。畢業論文的標題一般分為總標題、副標題、分標題幾種。
(一)總標題
總標題是文章總體內容的體現。常見的寫法有:
①揭示課題的實質。這種形式的標題,高度概括全文內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它具有高度的明確性,便于讀者把握全文內容的核心。諸如此類的標題很多,也很普遍。如《關于經濟體制的模式問題》、《經濟中心論》、《縣級行政機構改革之我見》等。
②提問式。這類標題用設問句的方式,隱去要回答的內容,實際上作者的觀點是十分明確的,只不過語意婉轉,需要讀者加以思考罷了。這種形式的標題因其觀點含蓄,容易激起讀者的注意。如《家庭聯產承包制就是單干嗎?》、《商品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經濟嗎?》等。
②交代內容范圍。這種形式的標題,從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觀點,只是對文章內容的范圍做出限定。擬定這種標題,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論點難以用一句簡短的話加以歸納;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內容的范圍,可引起同仁讀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鳴。這種形式的標題也較普遍。如《試論我國農村的雙層經營體制》、《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條條與塊塊的關系》、《戰后西方貿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斷句式。這種形式的標題給予全文內容的限定,可伸可縮,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文章研究對象是具體的,面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須有很強的概括性,面較寬。這種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的標題,有利于科學思維和科學研究的拓展。如《從鄉鎮企業的興起看中國農村的希望之光》、《科技進步與農業經濟》、《從“勞動創造了美”看美的本質》等。
⑤用形象化的語句。如《激勵人心的管理體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論》等。
標題的樣式還有多種,作者可以在實踐中大膽創新。
(二)副標題和分標題
為了點明論文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目的,對總標題加以補充、解說,有的論文還可以加副標題。特別是一些商榷性的論文,一般都有一個副標題,如在總標題下方,添上“與××商榷”之類的副標題。
另外,為了強調論文所研究的某個側重面,也可以加副標題。如《如何看待現階段勞動報酬的差別——也談按勞分配中的資產階級權利》、《開發蛋白質資源,提高蛋白質利用效率——探討解決吃飯問題的一種發展戰略》等。
設置分標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清晰地顯示文章的層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層次的中心內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數碼,僅標明“一、二、三”等的順序,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采用哪種形式,都要緊扣所屬層次的內容,以及上文與下文的聯系緊密性。
對于標題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三點:一要明確。要能夠揭示論題范圍或論點,使人看了標題便知曉文章的大體輪廓、所論述的主要內容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不能似是而非,藏頭露尾,與讀者捉迷藏。二要簡煉。.論文的標題不宜過長,過長了容易使人產生煩瑣和累贅的感覺,得不到鮮明的印象,從而影響對文章的總體評價。標題也不能過于抽象、空洞,標題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詞匯,以免使讀者一見標題就如墮煙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標題的嘩眾取寵之意。三要新穎。標題和文章的內容、形式一樣,應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做到既不標新立異,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勝,賞心悅目,從而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目錄
一般說來,篇幅較長的畢業論文,都沒有分標題。設置分標題的論文,因其內容的層次較多,整個理論體系較龐大、復雜,故通常設目錄。
設置目錄的目的主要是:
1.使讀者能夠在閱讀該論文之前對全文的內容、結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以便讀者決定是讀還是不讀,是精讀還是略讀等。
2.為讀者選讀論文中的某個分論點時提供方便。長篇論文,除中心論點外,還有許多分論點。當讀者需要進一步了解某個分論點時,就可以依靠目錄而節省時間。
目錄一般放置在論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論文的導讀圖。要使目錄真正起到導讀圖的作用,必須注意:
1.準確。目錄必須與全文的綱目相一致。也就是說,本文的標題、分標題與目錄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
2.清楚無誤。目錄應逐一標注該行目錄在正文中的頁碼。標注頁碼必須清楚無誤。
3.完整。目錄既然是論文的導讀圖,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項內容,都應在目錄中反映出來,不得遺漏。
目錄有兩種基本類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錄。
2.用數碼表示的目錄。這種目錄較少見。但長篇大論,便于讀者閱讀,也有采用這種方式的。
三、內容提要
內容提要是全文內容的縮影。在這里,作者以極經濟的筆墨,勾畫出全文的整體面目;提出主要論點、揭示論文的研究成果、簡要敘述全文的框架結構。
內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屬部分,一般放置在論文的篇首。
寫作內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為了使指導老師在未審閱論文全文時,先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個大體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邏輯順序。
2.為了使其他讀者通過閱讀內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問題,如果產生共鳴,則再進一步閱讀全文。在這里,內容提要成了把論文推薦給眾多讀者的“廣告”。
3、文字要簡煉。內容提要的寫作必須字斟句酌,用精練、概括的語言表述,每項內容不宜展開論證說明。
4.陳述要客觀。內容提要一般只寫課題研究的客觀情況,對工作過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觀評價,也不宜與別人的研究作對比說明。一項研究成果的價值,自有公論,大可不必自我宣揚。因而,實事求是也是寫作內容提要的基本原則。
5.語言要生動。提要既要寫得簡明扼要,又要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在詞語潤色、表達方法和章法結構上要盡可能體現文彩,以求喚起讀者閱讀正文的欲望。
四、正文
正文包括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這是畢業論文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它章節有專門詳細論述,這里不再重復。
例如,我在上《孔乙己》這篇文章時,文章中對孔乙己的結局始終未做出交代,只是從他最后一次來買酒推斷“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可是孔乙己是不是真的死了呢?為什么死呢?是怎么死呢?根據文章留下的這些疑問,我讓學生開展續寫活動。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發揮,成為了教學活動的主角,他們主動地展開活動,構思、草擬思路、成篇。在這次續寫中,學生的思路很活躍,富有創造力,有的認為是凍死的,因為到了初冬天氣特別冷;有的認為是摔斷腿后,餓死的;有的認為被狗咬死的,等等。而且說得是有理有據,符合邏輯,又很有創造性,效果很好。
二、質疑激趣——引發文本探究
在電視劇中,往往會在故事情節轉讓時刻,賣個關子,插播一段廣告,或是往往在情節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進行分集,留下懸念,以吸引觀眾產生強烈的要知道結果的欲望,讓你鎖定頻道。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也可以使用賣關子設置懸疑,來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例如,課文《背影》,文章第一段寫到“:我與父親不見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我給學生設置以下懸疑:朱自清先生在文中為什么說“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而不是其他的印象呢?我先進行提問:一般文學作品在描寫人物時著重描寫的是哪些部位?同學們回答:面部表情是描寫的最多的部位,因為面部表情最豐富,所以在文學作品中,往往都會花很多的筆墨去描寫。然而,這篇文章,作者卻突破常規,在人物刻畫是針對老父的背影,使用了濃重的筆墨來描寫,那是為何呢?我讓學生們根據這些問題進行探究活動。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自主探究,然后展開組內討論,最后得出結論,作者通過對父親“背影”的描寫,是為了給讀者刻畫一位飽經風霜、半生潦倒、老境頹唐的父親形象。雖然家境慘淡、奔走謀事,卻又放心不下兒子,送兒子上北京念書,為兒子買桔子的父親,對兒子的父愛真情流露。描寫背影,也是在刻畫一個對兒子依依惜別的老父親的形象。這種刻畫,雖然沒有面部表情的描寫,但卻勝過面部表情的刻畫,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偉大的父親形象在“背影”中撲面而來。在這樣的懸疑的設置中,學生探究的欲望被激發了出來,主體性得到了發揮,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媒體激趣——拓展閱讀空間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帶來了語音、圖片、文字、動畫等等多種技術,使我們在教學方法使有了多樣化的選擇,能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刺激,獲得教材所不能提供的大量的感性認知,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仍然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在課堂上扮演的只是傾聽者的角色。教師只是自己在對文章進行分析,并沒有關注到學生的想法與感受,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與交流,由此抑制了學生思考力和創造力的發揮。
2.重數量輕質量。
有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只重視學生閱讀的數量,而不管文章是否真正對學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教學理念下,學生即使閱讀了很多書籍,往往收獲也不大,且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也有待加強。
3.只重視文章的知識點,輕視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語文不僅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學生進行必要的人文教育,有助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建立健康的審美標準。但是,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對文章知識點的識記,而忽略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使得學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情感熏陶。
二、有效提高閱讀教學水平的方法
1.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若教師能夠精心設計課堂導入,便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教師要注意從學生的興趣愛好著手,如可以從學生喜歡的游戲或者崇拜的明星導入,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學生愛看的動畫片。總之,課堂的導入要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結合,只有讓學生產生興趣,他們才會集中精力認真聽講。此外,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最好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讓新舊知識之間產生聯系,使學生對舊知識達到復習與鞏固的效果。
2.閱讀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師開展閱讀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規律,不能將目標定得太高太遠,要根據學生實際提出適當的要求。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將目標定為能夠根據拼音讀一句話,并且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讀懂每句話的基礎上,通讀全文。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要讓學生帶著感情閱讀,并且能夠將文章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出來。這樣,教師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使學生的閱讀學習更具有目的性,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3.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以主導者自居,而要轉換角色,以指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出現。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組,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就某個問題讓小組之間展開辯論,使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同時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
4.營造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由于學生性格、閱歷等方面的差異,因此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會不同。教師不能束縛學生的思想,要尊重學生的差異,讓學生自己去品位文章,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以便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下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良好的閱讀氛圍,有利于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相對封閉的狀態,為了改變課本是惟一的課程資源的狀況,更是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學習的弊端,在語文課程改革上采取的一個重要的舉措。《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我市新一輪課程改革進行已近四年,回顧四年中各校開展綜合性學習情況,尤其是農村學校相對滯后的教學觀念,簡陋的教學設施,年齡結構偏大和學歷層次參差不齊的教師隊伍現狀,經過認真調查分析,我認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觀念更新不到位。多數教師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語文學習只是拼音、識字、閱讀、作文,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補充,是附屬,可學可不學,淡化和削弱了綜合性學習應該作為“必修”的地位。受功利思想影響,認為上級、學校對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無從考查,擔心設計了語文綜合性學習而影響語文教學成績,因此不夠重視,也有學科教師間的相互不配合,缺乏溝通,協作精神差。
2、教學資源不豐富。過分依賴語文課本,認為教材中的內容是學習開展的唯一,缺乏課程開發意識,不去或不愿聯系學生生活,聯系社區和學校的實際來開發學習資源,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3、活動指導不得法。把教室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唯一場所,放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進行,一支粉筆一張嘴,學生或一潭死水毫無生氣,或嬉戲玩耍悠閑逍遙;教師或包辦代替津津樂道,或放任自流不加引導。對綜合性學習的策略不得而知。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綜合性學習,旨在改變過去那種學生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單純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學習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語文綜合性學習以語文學科為依托,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它以問題為中心內容,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和綜合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要改變農村學校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現狀,筆者認為,教師起決定性的因素。要明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征,切實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轉變教育觀念;多方開拓課程資源;探索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學校要加強制度建設和監管力度,改革評價機制,推動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一、要把教師的理論更新放在首位,調動和發掘教師投身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的自覺行為,不斷實踐創新,提高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效。
首先,各學校應借助校本教研這一平臺語文教學論文,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和相關資料,調整思路,更新觀念,重新審視和反思學校開展這一語文活動的問題與不足,直對突出問題,面向全體教師,共同研討,力圖有所感悟;校長是學校校本教研的第一責任人,更要帶頭學習,到第一線指導教學的開展,親手打造學校的研究生活。
其次,要正確把握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征。語文綜合性學習具有以下特征:1、綜合性。2、實踐性。3、文化性。4、主體性。5、全體性。6、開放性。7、生成性。8、有序性。通過學習、領悟,做到心中有底,前瞻設計。
另外、要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創設展示自我的平臺,促進教師思想的轉變。對照兄弟學校學習取經,明確目標,尋找差距,拓展比較,在理性學習與感性實踐中提升認識;通過“三課”活動,交流觀摩,參觀學習,自我展示,研討提升,逐步把教師的教學思想引向正規,趨于完善。
同時,還要注意發揮教師間協作,互助的優勢,使教師知道教師團隊需要合作,教學活動需要合作,語文綜合性學習更需要教師、學科間交流與合作;明確教師的任務就在于把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流暢地讀、主動地說、大膽地唱、活潑地跳、自由地畫……鼓勵他們勇敢地發展自我、認識自我、發掘自我,實現良好個性的自主發展。
二、貼近生活,充分發掘課程資源
首先要善于發掘教師資源。農村教師來自農村,生活經驗非常豐富,尤其是目前農村教師年齡結構偏大,雖是劣勢,但也要看到自身的優勢,他們生活的閱歷,經驗,也要恰當地轉化為課程資源免費論文下載。如三年級語文上冊,搜集《中華傳統文化》這一綜合性學習,在學生充分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可通過展示會,讓教師講如民間故事、神話故事;組織學生看教師帶來的剪紙、老虎頭、布娃娃等一系列來自農村,充滿泥土芳香的活生生的材料,更大激發教師投身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熱情。
其次,要充分發掘農村社會生活資源。“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教育名言,揭示了母語和生活的深層聯系,只有為學生創設大語文教育環境,讓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整合,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在社會的大課堂里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豐富閱歷,提高素養,增長才干。這樣才能落實小學語文課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如四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走進田園”這一活動,可以想一想家鄉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或身邊的人的生活是怎樣的?然后在教師的帶領下觀察田園風光,了解不同季節里莊稼、瓜果蔬菜的成長,調查當地人生活的變化,回憶和小伙伴之間的趣事。到生活中去,到社會上去,學到更多的知識。當然,農村自然風景,舊址遺貌,民風民俗,田間勞作,勞動模范,致富能手,都將成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開發利用的最佳資源。
最后,要善于挖掘學生資源,根據學生年齡、實際、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生活狀況進行適度開發,從不同的側面,讓學生自己說話,為教學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如四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大自然的啟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個人條件等方面分若干組。如“金龜子組”去觀察動物、植物的生長狀況,看看有什么發現;“天線寶寶組”可以查閱圖書,搜集資料,調查訪問,了解人類從大自然中受到的啟發;“愛迪生組”可以自己動手,做做實驗或搞搞小發明。最后,把收集到的信息、成果匯總展示,用學生慧眼去發現、獲取來自各個層面的知識,每個學生都是小小播報員,都有來自自己獲取、加工的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首先,加強課堂教學中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在識字、寫字教學中進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充分利用母語環境,采用貼近兒童生活的語言和生活情節,在具體的情境中識字,如標簽識字法、找好朋友識字法等。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力求探索幾種課型:感悟式、討論式、實踐式、探究式、專題式課型。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不管是低年級的口語交際,還是中高年級的習作,首要是激起學生興趣,后發展學生寫作能力,同時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努力改變課堂教學重技能傳授的現狀,努力使作文教學生活化、情境化。也可以在口語交際過程中,采取演講、朗誦、資料展示、相聲小品等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培養學生初步的綜合學習能力。
其次,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橫向聯系,促進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綜合,把自然、社會、人類歷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使學生在不同
摘要的語文實踐。可以和舞蹈、音樂、繪畫、詩朗誦等形式有機結合。三年級“走進春天”這一活動,可設計各學科教師共同參與:美術教師作畫,音樂教師伴奏、科學教師做氣象分析預報、語文教師寫下水文,信息技術教師做網絡支持的全方位展示,使學生語文素養得以提升語文教學論文,教師的協作、互助精神得到體現。
另外,要走出教室,利用生活大舞臺,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盡可能多創造機會,多留出時間,放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農村生活中體驗、學習、積累。創設能激起學生探究興趣,綜合運用知識的主題,通過學生走訪調查、聽老爺爺講故事、進圖書館及上網搜索、寫調查報告、辦專題小報、創作童話和漫畫、布置專題會場等活動,獲取更多知識,鍛煉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工具的綜合能力。
同時,要重整合,多形式展示成果。相信學生是最棒的,讓他們自己動手,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讓他們盡情展示。農村學生有來來自自身的實踐感受,有旁聽道聞的奇聞軼事,也有父母熏陶、懷抱中的回憶,教師做好引導,把展示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盡管較為粗糙,但重在表現。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在活動中得到鍛煉。
四、改革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