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4:3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物理藝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教師語言要突出針對性
教學語言的針對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針對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二是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選用恰當的教學語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師生融合在一起,讓課堂充滿和諧、融洽的氣氛。
三、教師語言要突出啟發性
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交流過程,若教師僅僅是照本宣科,這只能算是完成了教學活動中最低級的一部分,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是教師利用語言藝術啟發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提升分析、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授課要擅長運用啟發性的語言,去幫助學生打開禁錮的思維,讓學生的思想自由馳騁。
四、教師語言要突出直觀性
所謂語言直觀性就是言之有物,語言生動、形象,不艱深、不晦澀。教師應把書本上抽象、隱諱的內容用直觀、形象的語言講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懂、能明白,如身臨其境,繼而達到很好的掌握效果。
五、教師語言要突出幽默感
“幽默感”,從藝術上講,它是喜劇小品的一種表演形式。具體運用到教學上是通過比喻、夸張、寓意、詼諧等手法,用精煉、機智、風趣的語言,使學生在嬉笑中受到啟迪,在愉悅中掌握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幽默的教學語言有時能起到神奇的教育功能,學生能在輕松愉快中享受學習的快樂,輕而易舉地掌握較難的內容。而要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需要教師除了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和知識素養外,還要有高尚的情趣、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這些條件作支撐的幽默,只能是“自拍式”的幽默,令學生厭惡和譏諷。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教育者的藝術表現在使學生能夠透徹地、迅速地、愉快地學習知識技能。”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要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真理,并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去探索、認識客觀世界,所以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這一真理,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以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其思維的火花,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和意志,使學生的認識活動成為一種樂趣,成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首先在于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1.設計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起。
即使是剛學物理的學生,頭腦中對物理知識的了解總有些“前科學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誤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介紹一個實驗情景:實驗裝置是一個玻璃槽中裝水,水中插上一個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貼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魚,由于學生總認為眼睛所看到的魚的位置那么準確界定一樣,在這樣錯誤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下,自然出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對一些自然現象憑自己的經驗或直覺形成錯誤的判斷。教師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發現三根鋼絲都落在魚的上方,接著說: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這樣的引入,將光學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來,可操作性,創設的簡易實驗把學生帶人一個漁民叉魚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的特點,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就為接下來用實驗研究光的折射結論創造了良好的認知起點。只有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學內容變美、變活,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之中,實現物理教學的情感轉移,學生將對物理學和物理教師的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樣才能產生出藝術的效果。
2.指導學生“實驗探索”,體會學習的樂趣。
教科書中呈現的知識,通常是科學家們早已發現,已形成定論的知識,固然學生在學習時并不是去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或聯系,但它不會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輸的一切,把自己充當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會以自己的認識基礎、心理狀態為依據,有選擇地吸收外部輸入的各種信息,教學藝術的“基調”就在于找準學生心理狀態的“固有頻率”,使教學信息收發達到同步,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同時,物理知識的傳授,它應是一個學生自己思考,親自獲得知識的探索過程,從這一意義上看,學習活動不僅是由認知和情感共同參與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再發現”或“重新發現”的過程。“實驗探索”可以深化學習興趣,這一過程,教師應處于主導地位,精心備課,設計好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學生應處在探索知識的主體地位上,教師應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要克服傳統教學中教師講的過多,統的過死的弊端,使學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環境中學習物理。如“密度”教學時,就可以指導學生“實驗探索”,教師對教材可作創造性的處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據教材展開和進行。密度是初中力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個教學難點。本節課可以用實驗——探索貫穿全課。首先教師提出問題,教師拿出兩塊大小不同涂上顏色的金屬塊,問學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們是否屬于同種物質?當學生感到困難時,教師指出:鑒別物質可以根據物質的特性來鑒別,只憑氣味、顏色、軟硬等這些物質的明顯特性來鑒別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探索物質的一種更隱蔽的特性,這種特性可以從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中發現。要求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出研究幾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關系的實驗方案。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誘導啟發:每一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能夠改變(如分別取幾塊大小不同的鐵、鋁等固體,幾杯體積不同的水、酒精等液體),分別測出每一種物質幾組對應的質量和體積,再來研究質量和體積之間的關系。接著讓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開展全班討論,確定出最佳實驗方案,讓學生自選器材,分組實驗,得出數據,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對于同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讓學生猜想,它們之間可能存在什么關系,估計學生會說:質量與體積成正比。教師指出:質量與體積究竟是不是成正比關系,必須通過數據處理才能下結論。當學生發現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比值是一個恒量(成正比),不同種物質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質隱蔽著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質種類所決定的,反映了物質種類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上把物質具有這種特性叫做密度,這樣緊緊圍繞密度這個概念,創設情景置疑,讓學生大膽猜想,并設計實驗驗證猜想,教師善于啟發誘導,絲絲人扣,讓學生動手實驗主動探究,發現物理規律,當實驗探索發現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時,學習將會充滿樂趣,將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二、展示物理科學美
羅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問物理教學同樣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學,要想使物理教程從枯燥的鉛字變成閃爍美的光彩的科學詩篇,關鍵在于我們教師平常教學中是否認真發掘物理科學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學特征,是否去創設美的意境,讓學生潛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學美的陶冶,這就是教學的藝術。
1.展示物理學美學特征。
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大到天體,小到共振粒子,從實體到另一形態的場、光等都是物質的。物質又是運動的,如機械運動、分子熱運動、光波傳播,實際上是不同形態的物質的不同運動形式,它們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簡單的、有序的,因此,科學家們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往往以科學美作為追求的目標,通過他們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論,在內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簡單、和諧,都放射出美的光輝。教師平時教學中應向學生展示物理知識的美的一面,激發學生愛美天性。例如:物理內容的簡單美,表現在物理概念、規律的表達上,科學、準確、簡潔。熱是眾多物理學家爭論了一個多世紀的問題,卻以“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十個字做了結論;物理學的對稱美,給人一種圓滿。勻稱的美感,運動與靜止,勻速與變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電”和“電生磁”,平面鏡成化電荷的正負。磁場的兩極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質存在、構成、運動及其運動規律的對稱性而產生的美感。物理學理論內部相互間的自洽而展現和諧美,自由落體、豎直上拋、下拋以及各種直線的勻加速與勻減速運動都可以統一于運動學的速度和位移兩個公式中,牛頓力學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體與天上的星體統一起來。由此可見,教學中只要我們善于發掘,物理學的“簡潔美”、“對稱美”、“和諧美”等美學特征在中學物理中便有許多例證。我們要讓物理學美的素材震撼學生的心田。
2.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藝術活動中,教師的教學能否產生藝術效果,有賴于教材、教師的精心備課和表演水平,還要看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藝術情趣,而影響學生藝術情趣其中一條因素就是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展示科學美的同時,要著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美的審美能力。物理科學美的體驗不關是視覺或聽覺的,更多的是靠學生的心智去體驗,由學生的體驗產生的美的感受而產生的愉悅程度與學生的審美能力有關。所以,教師平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使他們在探索中領會許多事物的本質與聯系,感受到知難而進,解疑釋惑,獲得新知識的愉快,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促進學生發展
當前,世界面臨著激烈的經濟競爭和人才競爭,我們的教育目標應立足于培養學生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未來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學必須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為完成教育培養目標作出貢獻,應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不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應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這體現著教師的藝術水平。
1.促進學生積極思維。長期以來,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使學校教育失之偏頗,引向應試教育的誤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應試機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學要依賴于學生發展的一個方面,忽視了教育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采取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使教學處于教師“給”與學生“收”的單調局面,學生在學習物理中處于被動隨從的地位,這對促進學生的發展毫無神益,要想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其智力,首先必須使學生的大腦積極主動地思維起來,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設計一些讓學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問題,讓學生思維,可以通過設計實驗情景,故事借景,習題情景,漫畫情景等激發學生思維。如在教“壓強”應用時,可出示一張漫畫,題目是“三毛應該怎么辦”,畫的是三毛陷入沼澤地里,正在下沉,情況萬分危急、周圍又無人幫助,請你為三毛出主意,設計這樣緊扣學生心弦的情景問題,把學生帶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學生善良的天性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大家都主動地為三毛出主意,達到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如何正確練習舞蹈技術
舞蹈藝術發展至今,用技術技巧去表達舞蹈中的情感和人物已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將舞蹈中的技術技巧表現得更精湛,這就要靠舞蹈演員平時的訓練方式。舞蹈學校的學生一般在12至13歲時就開始進入專業學習。首先訓練的是學生的軟開度,包括前腿、旁腿、后腿、肩、腰等身體各部位;其次,當學生的軟開度達到了一定的基礎以后,開始進行力量練習,包括腹肌背肌、小腿力度、腿部力度等。在軟度和力度都較為成熟以后,便可以開始舞蹈技術技巧的練習。在練習技術技巧的時候要注意:1.放松神經,不要過于緊張。緊張會使肌肉收縮,在練習技術技巧的時候,肌肉收縮緊繃很容易導致拉傷。2.在練習技巧前要將關節活動開,沒有熱身活動之前,人體的關節不夠靈活,很容易在練習時受到一系列關節的損傷。3.練習技巧的同時要將整個人收緊,肌肉的質量是舞蹈技巧完成的最關鍵之一,如果隨意松散肌肉,很有可能在練習的過程中產生舞蹈事故的發生。4.練習技巧時要注意練習強度,不能為了速成技巧而過大加強練習。總之,欲速則不達,練習技巧一定要循序漸進,太過強硬的練習只會給肌肉和關節造成更多負荷,使人身體出現不適和疼痛,更不利于技巧練習。
三、如何在舞蹈藝術中合理體現舞蹈技術
舞蹈和我們的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園,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隨著鑼鼓點在扭"秧歌"、有的跟著節奏鮮明的音樂跳"迪斯科"、還有的人在優美的旋律中跳著自編的"健身舞";晚間,在劇場可以欣賞到舞蹈或舞劇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廳或聯歡會去跳交誼舞;節日期間還可以在一些公園等旅游點舉力的"游園花會"看到各地的民間舞蹈表演;如果有興趣和需要、你還可以到各種舞蹈訓練班學習芭蕾舞、民間舞、國標舞……來提高自己的舞藝。
如果有人問:什么是舞蹈?我們將怎么回答呢?
用簡明的話來說,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但是,這個人體動作,必須是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舞蹈化了的人體動作。另外,屬于人體動作范疇的藝術也有許多種,如雜技、啞劇、人體雕塑、韻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別的人體動作藝術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著重表現語言文字或其他藝術表現手段所難以表觀的人們的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細膩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鮮明的性格,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內部的矛盾沖突,創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動的舞蹈形象,以表達舞蹈作者(舞蹈編導和舞蹈演員)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審美屬性。另外,由于人體動作不停頓地流動變化的特點,它必須在一定的空間(舞臺或廣場)和一定的時間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動中,一般都要有音樂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裝、有的舞蹈還要手持各種道具,如果是在舞臺上表演,燈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說舞蹈是一種空間性、時間性和綜合性的動態造型藝術。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藝術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區別?
藝術是人類審美活動的大家族,它的成員有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雜技等。各個門類的藝術都是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人們思想感情的,但是藝術的反映和表現、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現,而是個別的具體的形象和審美的反映和表觀。所謂審美的反映和表現、就是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對社會生活進行選擇、概括、加工、并根據藝術的特點和規律予以創造性的反映和表觀。
在社會的歷史發展中,人們創造了各種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形式的主要區別就是各有其獨自的物質載體和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段。文學的物質載體是語言、文字;美術的物質載體是紙張、畫布、顏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現手段是色彩、線條、構圖和造型;音樂的物質載體是聲音;戲劇的物質載體是人們在舞臺上的行動(表演活動),除舞劇外,主要以語言、歌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電影的物質載體是人們的表演通過科學技術的方法攝制在膠片上,用電光在銀幕上放映出來;曲藝的物質載體是一至二、三人在舞臺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現手段是說和唱。雜技和舞蹈有著共同的物質載體--人的身體是其主要的藝術表現工具,多數雜技品種和舞蹈一樣,是以人體的動作、姿態造型和構圖變化為主要表現手段。雜技也是一種表演藝術,演員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樣著重表現人物情感的發展過程,一般不具有情節事件,而是通過高難度的技巧表演,表現出一種概括性的勇敢、堅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雜技具有更多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動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藝性,舞蹈演員要具備跳躍、旋轉、翻騰、柔軟、控制等高難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種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為目的、演員高超的技藝不以反映生活、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內容出發采選取相應的舞蹈動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員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發,那就會使舞蹈作品由于內容和形式的脫節,或是缺乏藝術的完整性,而陷于失敗,舞蹈演員的技藝本身也就淪入了雜技性的技巧表演,而喪失了舞蹈藝術的基本品格。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藝術是從哪里來的?
據藝術史學家的考證,人類最早產生的藝術就是舞蹈。在遠古人類尚未產生語言以前,人們就用動作、姿態的表情來傳達各種信息和進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種聲音發展成為語言和音調以后,才相繼產生了詩歌和音樂。在勞動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漸變得靈巧起夾,又誕生了繪畫和雕刻。隨著人類的進化,思維能力和認識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藝、小說、戲劇等藝術才相繼被創造出來。那么,舞蹈作為一種最古老的藝術,它的源頭來自哪里呢?
我國古代和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說,人類是從天帝那里學來的舞蹈、或是人類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啟發才創造出舞蹈來。我們知道,古代的先民,對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現代的人分得那樣清楚。那時的人們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對于人類作出大較大貢獻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現在,我們知道,各種各樣的神都是人根據自己的影象為基礎,經過想象而創造出來的。是神創造了舞蹈,歸根結底也就是我們人創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創造了舞蹈呢?
有的學者認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節奏的動作對各種野獸動作和習性的模仿。有些舞蹈還是對一些自然景物動態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搖曳、海浪的翻滾、風的飄蕩旋轉等等,人們都可以模仿它們進行舞蹈。
也有學者認為,在藝術的起源中,模仿雖然重要、但還不是真正的起因,藝術的起因是"游戲的沖動",游戲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現。游戲也是人類最終脫離動物界的標志。這里的的游歡,是指人的審美需求,即以假象為快樂。如人模仿動物的舞蹈、就是通過這種假象的游戲來獲得快樂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還有學者認為,由于原始人的思維分不清主客觀的界線、認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樣是有靈魂的,由此而產生了圖騰崇拜、原始宗教、巫術祭祀等,而這些活動都離不開舞蹈,甚至舞蹈是巫術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最主要的表現手段。因此,有人斷言"一切跳舞原來都是宗教的"。
不少學者從原始人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約事情,而舞蹈是擇偶、求婚和進行情愛訓練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認為舞蹈起源于活動。而有的學者,認為舞蹈不僅表現人的情愛,人們的各種激越的情感,人們生活中有重大意義的情感和活動,都會用舞蹈來表觀。再沒有別的藝術行為,能像舞蹈那樣的轉移和激動一切人類,我國古代樂舞理論中就有:"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也生動地說明了舞蹈是表現人們最激動的情感的產物。
我國有很多學者主張舞蹈起源于勞動的理論,因為勞動是人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勞動創造了人自身,是勞動使人脫離了動物界,是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現狩措和種植以及各種勞動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們認為以上各種舞蹈起源的理論,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為舞蹈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社會現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構成一樣都不是單一的,而是有著多種因素的,所以人們主張"勞動綜合論",即:舞蹈起源于人類求生存、求發展中勞動實踐和其他多種生活實踐的需要,如果再詳細一點來說,舞蹈起源于遠古人類在求生存、求發展中勞動生產(狩措、農耕)、、健身和戰斗操練等活動的模擬再現,以及圖騰崇拜、巫術宗教祭祀活動和表現自身情感思想內在沖動的需要。它和詩歌、音樂結合在一起、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種類?
藝術,是由各個不同的藝術品種所組成的。作為藝術之一的舞蹈,同樣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天地,它也是由各個不同種類、不同樣式、不同風格的舞蹈所組成的。根據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為生活舞蹈和藝術舞蹈兩大類。生活舞蹈是人們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進行的舞蹈活動;藝術舞蹈則是為了表演給觀眾欣賞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習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娛舞蹈、體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習俗舞蹈,又可稱為節慶、儀式舞蹈,是我國許多民族在婚配、喪葬、種植、收獲及其他一些喜慶節日所舉行的各種群眾性的舞蹈活動。在這些舞蹈活動中,表觀了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社會風貌、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特征。宗教、祭祀舞蹈,是進行宗教和祭祀活動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靈庇佑、除災去病、逢兇化吉、人畜興旺、五谷豐登,或是答謝神靈的恩賜;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種禮儀性的舞蹈形式。過去人們用以表示對先祖的懷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對自己的保佑和賜福。
社交舞蹈,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增進友誼、聯絡感情的舞蹈活動。一般多指在舞會中跳的各種交際舞。另外,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在各種節日所進行的群眾性的舞蹈活動,多是青年男女進行社會交往、自由選擇配偶的社交活動,因此,也可以說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娛舞蹈,是人們以自娛自樂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動。用舞蹈來抒發和宣泄自己內在的情感沖動,從而獲得審美愉悅的充分滿足。
體育舞蹈,是舞蹈和體育相結合,以藝術審美的方式鍛煉身體,使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舞蹈新品種。如各種健身舞、韻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國傳統武術中的舞劍、舞刀和象征模擬各種動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戲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學校、幼兒園等進行審美教育的舞蹈活動,以及開設的舞蹈課程,用來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養人的團結友愛、加強禮儀,以及增進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藝術舞蹈,是指由專業或業余舞蹈家,通過對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進行藝術的創造,從而創作出主題思想鮮明、情感豐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藝術形象,由少數人在舞臺或廣場表演給廣大群眾觀賞的舞蹈作品。由于藝術舞蹈品種繁多,根據各個不同的藝術特點、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根據舞蹈的不同風格特點來區分,有:古典舞蹈、民間舞蹈、現代舞蹈、當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間舞蹈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并經過較長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義和古典風格特點的舞蹈。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獨特風格的古典舞蹈。歐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間舞蹈:是由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不斷積累、發展而形成的,并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一種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國家、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生活勞動方式、歷史文化心態、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環境的差異,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現代舞蹈: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歐美興起的一種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學觀點是反對當時古典芭蕾的因循守舊、脫離現實生活和單純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主張擺脫古典芭蕾過于僵化的動作程式的束縛,以合乎自然運動法則的舞蹈動作,自由地抒發人的真實情感,強調舞蹈藝術要反映現代社會生活。
當代舞蹈(新創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種風格的新風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據表現內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鑒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種風格、各種舞蹈表現手段和表現方法,兼收并蓄為我所用,從而創作出不同于已經形成的各種舞蹈風格的具有獨特新風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種經過宮廷的職業舞蹈家提煉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劇場舞蹈。"芭蕾"這個詞本是法語"ballet"的音譯,意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腳為運動部位的動作總稱。法國宮廷的舞蹈大師們為了重建古希秸融詩歌、音樂和舞蹈于一體的戲劇理想,創造出了"芭蕾"這樣一種融舞蹈動作、啞劇手勢、面部表情、戲劇服裝、音樂伴奏、文學臺本、舞臺燈光和布景等多種成份于一體的綜合性舞劇形式,在西方劇場舞蹈藝術中占統治地位達300余年,至今已歷四個多世紀。1958年北京舞蹈學校建立引進俄羅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類,根據舞蹈表現形式的特點來區分,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組舞、歌舞、歌舞劇、舞劇等。
獨舞,由一個人表演的完成一個主題的舞蹈,多用來直接抒發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雙人舞,由兩個人表演共同完成一個主題的舞蹈。多用來直接抒發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現人物的關系。
三人舞,由三個人合作表演完成一個主題的舞。根據其內容可分為表現單一情緒和表觀一定情節,以及表現人物之間的戲劇矛盾沖突等三種不同的類別。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稱為群舞。一般多為表現某種概括的情結或塑造群體的形象。通過舞蹈隊形、畫面的更迭、變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動作、姿態、造型的發展,能夠創造出深邃的詩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組舞,由若干段舞蹈組成的比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個舞蹈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它們又都統一在共同的主題和完整的藝術構思之中。
歌舞,是一種歌唱和舞蹈相結合的藝術表演形式。其特點是載歌載舞既長于抒情,又善于敘事,能表觀人物復雜、細膩的思想感情和廣泛的生活內容。
歌舞劇,是一種以歌唱和舞蹈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來展觀戲劇性內容的綜合性表演形式。
美是人類的一個更高尚的需求,它體現在人類活動的每一個領域,詩歌、音樂、繪畫、建筑、戲劇、電影、科學等領域無不滲透著人類對美的無限熱愛。同時科學的發展過程就是人類對美的一個無限追求的過程。
物理學與美學,二者相互聯系、共同發展,對美的追求是科學發展的一個內在驅動力,隨著科學的不斷變革,物理美學思想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尤其現在面臨著復雜性異軍突起,不確定性、無序、混沌、非線性已毫不羞澀地登上了歷史舞臺,對經典科學美學思想形成了巨大挑戰。現代物理學的誕生為人類開創了一片新的天空,一切都處在系統中、變化中,原有的簡單、和諧、對稱、確定性等美學觀念日益受到嚴峻地挑戰,新時代的科學美學思想脫穎而出。
一、物理美學的簡單性與復雜性:
世界的本質是由非線性控制的,人們對基層規律的掌握絕不能保證對高層現象的確定性認識。進一步講,簡單性只是復雜性的特例,是在一定理想化基礎上存在的。從科學史可以看出,任何科學理論均是對實際的近似,都要突出根本性的關系、行為,舍去不必要的細節因素,因此,某種程度上都背離了現實世界,把問題限制到能夠找到解決辦法的地步。以牛頓為例,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堪稱簡單性典范,但是他一樣不能拒絕混沌現象的存在。在研究月球的軌道問題上,他不能闡明月球在地球和太陽兩者作用之下的運動,感到非常惱火。由于無法得到精確解,他不得不求助“攝動法”,把三體問題化解為兩體問題,以得到一個近似解。不僅如此,人們發現,最終的科學理論與實際觀測之間都允許存在一定的誤差,從邏輯角度思考,之所以允許存在誤差,就在于人們不能完全確定地把握事物與現象。
雖然人們否定了本體論上簡單性,但是從認識論意義上說,簡單性原則仍有其合理性。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面對一個復雜的現象,人們必須把整體分成部分,分門別類地去研究,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是認識的必然規律。
簡單與復雜是一個辯證的統一體,不可能完全拋棄任何一方,而承認另一方,它們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簡單性決定了認識的可能性,而且使人類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復雜性決定了認識過程的曲折性、辯證性,它防止人類把科學變成惡劣的教條,當成某種僵死的固定不變的東西。
二、物理美學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
牛頓帶給人們的是一個確定性的世界,非確定性則作為一種隨機的、偶然的、片面的現象日益遭到人們的排斥和拒絕。但是復雜的物理科學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把偶然性、非確定性引入歷史舞臺。非確定性不再是過去那種卑微的角色,由于非線性機制,初始條件的微小偏差,會被無限擴大。一只蝴蝶拍打翅膀都會引進一場暴風雨,可見非確定性的力量,從此,人們再也不能對偶然性等閑視之。蝴蝶的力量同時告訴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個體對整體有著不可察覺,但又不可估量的影響。這種影響,并非由于行為本身有影響力,而是由于這一行為超越了自身,對周圍環境起了引導作用,引發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然而,非確定性并非是對確定性的否定,而是對確定性的補充和完善。非確定性在普里高津那里是以一種“新的理性”的姿態出現的,他認為大自然既有確定性的一面又有不確定性的一面,二者缺一不可。“確定性的意思是預先確定的和可預先確定的”,它體現的是一種穩定性,是對已有科學知識的肯定,否定了確定性也就否定了科學認識的可能性。但是如果過分強調確定性,“如果各種事件都按預定的程序發生,那么我們只不過是一個巨大的齒輪機的一部分,不言而喻只能無可奈何地聽任它的擺布而己 ”。
非確定性意味著變化、意味著隨機,但也意味著希望,從此不會,也不應受到人們的完全抵制,因為任何人都不會拒絕希望。但如果單純強調非確定性,系統也就失去了穩定性,失去了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大自然演化的歷史,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以及人類自身,無不是偶然性與必然性攜手創造的神話。 轉貼于
三、物理美學的無序性與有序性:
與確定性和非確定性這對范疇相聯系,有序與無序是科學美學領域另一對重要的范疇。有序,是指空間分布上的規則性和時間延伸上的周期性;無序,是指空間分布上的無規則性和時間延伸過程中的隨機性。從前面對經典科學美學思想的論述中,不難看出人們一向偏愛有序,無序則是人們排斥的對象。一直以來,有序與無序是對立存在的,但是復雜性科學的誕生需要人們重新看待這一對范疇。
有序不僅僅是體現了一種規律性和周期性,同時也體現了一種約束性。赫爾曼·哈肯在論述有序時指出,有序在現實中體現的是可能性的單一性,即只有唯一的實現方式。在這種未來只有一種可能性的情況下,生活中就再也沒有驚奇,沒有樂趣了,美又從何談起呢?無序則與此相反,它體現的是一種變異性、可能性。赫爾曼·哈肯曾指出,“物件所在位置有很多可能性,這就造成了無序狀態”,“大量不同的可能性也是物理學中無序的量度”。可見無序對應的是大量的可能性,這眾多可能性的存在是否正是為人類創造性的發揮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與機會呢?并且,無序并不總是意味著雜亂無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變為有序。激光的誕生就是一個絕妙的例子。激光的產生是通過改變泵入的能量及兩平面鏡間的距離,使完全雜亂無章運動的受激電子突然之間以同樣方式運動,產生一種完全均勻的,幾乎是無限長的波列。從這個意義上講無序難道不是一種美,它蘊含著的難道不是一種創造之美、一種發展之美。
當然純粹的無序也是不好的,但是世界既沒有純粹的有序也沒有純粹的無序,一切美的事物都來自二者絕妙地結合。如果有序體現的是一種美的形式,無序則是美的源泉。有一句話說得非常貼切:“美是兩個懸崖之間的狹窄小路;在一邊全部有序消融在混沌之中,在另一邊,則是對稱和有序的凝固世界。只有沿著這條危險的小路,美才能展示其形態。”埃德加·莫蘭也曾說過:“單獨的、孤立的有序和無序是形而上學的,而只有它們的連接才是形而下的、物理的”。
四、結語
科學與矛盾的對話永遠敞開著,科學是不斷發展、進步的,美也是不斷變幻其形態的,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如果說經典的科學美學是從上帝的合理性信仰中派生出來的,它所體現的是對上帝觀念的順從與證明,是一種靜態的、無生命的美。那么,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突破了經典美學思想的束縛,尤其是物理學不再僅僅歸結為秩序、簡單性、確定性,同時也包含著非確定性、復雜性。可以說也正是這些非確定性、復雜性賦予了科學美學以新的內涵,即適應、創新、發展和進步,從而上升到更高的和諧、統一、真正的美。
參考文獻:
[1] [美]R·W·愛默生. 自然沉思錄.博凡譯[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
[2] [美]S·錢德拉塞卡. 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M]. 楊建鄴,王曉明等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
舞蹈,即手舞足蹈,穿著其他紡織材料的服裝就不能那樣輕捷舒展,如翹袖、折腰舞蹈動作,演員再好的袖式技巧和腰功,其藝術效果總會大打折扣。絲綢有良好的毛細管作用,我們將絲綢面料或絲綢服裝一端沉浸在染液中,染液借著表面張力沿著毛細管上升,達到由深到淺的染色效果,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色彩感覺。絲綢舞蹈服裝具有先聲奪人和符號化的特征,如當人們看到通過扎經染色織成的愛得麗絲綢做的裙子,就知道這是新疆維吾爾族舞蹈;人們看到身穿青蓮色織錦緞做成的大袍的演員,就知道這是蒙古族舞蹈;看到腰間系有橫條色彩“邦墊”圍裙的演員就知道這是舞蹈。真絲綢屬于動物纖維,染色相對比較容易,色譜較齊全,此外不會引起皮膚過敏反應。
中圖分類號:D9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什么是一物數賣
一物數賣,是指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訂立數個買賣合同,分別出售給數個買受人的行為。一物數賣主要有三種物權變動模式:債權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我國《物權法》明確以債權形式主義為物權變動模式,規定了物權變動原因與結果區分原則。
二、合同法司法解釋三相關規定評析
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于2012年3月31日第1545次會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合同法司法解釋三)。其中,第九條針對動產,第十條針對特殊動產對一物數賣問題做出了詳細規定。
這兩條分列出不同的情況,較詳細的規定了動產和特殊動產一物數賣問題的處理方式,可以說為我國成文法的完善又增添了一抹新綠,但是筆者認為這兩條規定并不周全,背離了一些民法原則。
(一)該規定違背了債的平等原則。
傳統民法認為債權屬于相對權,并不具有排他效力。因此數個債權,不論其發生先后,均以同等地位并存,沒有誰優先于誰之說。當債務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時,各債權人按債務比例受償。這一理論是民法最為基礎的理論,但是這兩條規定對這一傳統理論提出了挑戰。就第九條第二項來說,如果買受人均未受領交付,那么各買受人都沒有取得物權,各買受人的債權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將自己的債權轉化為物權的權利。但該項明確規定先支付價款的買受人能得到法院的支持,這就打破了債的平等原則,剝奪了其他買受人將債權轉化為物權的權利。
(二)該規定違背了私法自治原則。
私法自治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其基本內涵為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享有廣泛的行為自由。傳統觀念認為一物數賣不僅違法,而且不道德,應該給一物數賣出賣人嚴厲的懲罰。但是這種傳統觀念并沒有全面的看待事物,而且也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現狀。一物數賣雖然破壞了交易秩序,妨礙了交易安全,損害了買受人的合法權益,但另一方面,在交易活動中追求利益最大化乃是買賣的應有之義,它對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經濟分析法學派認為世界上的資源是有限且稀缺的,因此應該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發揮資源的經濟效用。所以,如果一方當事人能在違約中得到比實際履行更多的經濟利益,則應該鼓勵這種違約,因為這種違約是有效率的。
效率違約的情況確實存在,而且比較常見。筆者認為,法律可以不鼓勵這種違約行為,但也不應在法律層面對民事主體的道德水準要求過高。在知道違約的后果之后,若行為人依然愿意實施違約行為并承擔違約后果,那么違約就不該再是一種被打壓的行為,而是行為人的一項權利,這種權利是在私法自治環境下民事主體所應享有的。
就這兩條司法解釋來講,不僅各買受人都應有將自己的債權轉化為物權的權利,出賣人也有權利決定將物實際交付給誰,有權利決定違反與誰的約定。只有雙方自愿完成交付,債權才真正轉化為物權。但該規定剝奪了出賣人選擇交付對象的權利,能造成出賣人承擔更多的違約責任。例如,出賣人先后將一物出賣與三個買受人,價款以及支付順序為1000、2000、3000元。根據規定,出賣人需要與出價1000元的買受人完成交付,并對后兩位買受人承擔違約責任。顯然,出賣人出于利己考慮,會與出價3000元的買受人完成交付,并承擔出價1000、2000元買受人的違約責任。所以該規定非常不利于出賣人,是對私法自治原則的違背。筆者認為要對出賣人一物數賣的行為進行懲罰,可克以更高的違約金,而這種剝奪出賣人選擇權利的方式并不可取。
三、第三人侵犯債權
總體來講,在一物數賣問題上,買受人可主張出賣人違約,依據合同法行使撤銷權,或者主張出賣人與其他買受人的合同無效。雖然救濟方式較多,但是不排除以上方式都不能彌補買受人的損失。那么前買受人能不能以侵犯債權為由,讓后買受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就涉及到侵犯債權能否構成侵權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債權與物權的主要區別在于物權是絕對權,而債權是相對權,只能對抗特定的主體。基于債權的相對性特征,要求第三人侵害債權承擔民事責任顯然是不合理的,但是第三人侵害債權完全不進行規制是否合理呢?筆者認為也不合理。
日本學者我妻榮教授從理論上對債權的相對性提出質疑。他認為物權作為絕對權,要求權利人以外的任何人都有不侵犯權利人物權的義務。而對于債權來講,債權人對債務人請求給付或受領給付的權利受法律保護,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有義務不侵犯債權人向債務人請求給付或受領給付的義務。但是他也承認物權的絕對性是絕對的,而債權的絕對性不是絕對的。但債權作為一種實實在在的權利,若受到第三人的侵犯而不予過問的話,債權將失去作為權利的基本性質。
就第三人侵犯債權在何種情況下應該承擔責任的問題,臺灣的當前立法有明確規定:“故意以悖于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于他人者,應付損害賠償責任。”
筆者認為這種規定是合理的。該規定既限制了債權的絕對性,也讓債權作為一種實際權力得到應有的保護。對債權的侵犯,歸責原則應該限定在故意上,而不包括過失。因此,筆者認為后買受人與出賣人訂立買賣合同,受讓標的物的所有權,如果是出于故意以悖于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于他人者,應付損害賠償責任。我們應該引入這種制度,以最大程度的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二、《麥琪的禮物》文學語言藝術的解讀
(一)采用虛實結合、詳略結合的表現手法
“一塊八毛七分錢。全在這兒了。其中六毛錢還是銅子兒湊起來的德拉數了三遍。數來數去還是一塊八毛七分錢,而第二天就是圣誕節了。”在這部作品中,開篇的時候就為后文埋下了伏筆,開篇中德拉對所有的錢數來數去這一動作,很簡潔干脆地表現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在現在的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很多人在感情以及生活中抉擇。“其中六毛錢還是銅子兒湊起來的”這句輕描淡寫地描述,說明了德拉與吉姆生活上的艱辛與困難。正是因為這種艱辛才導致兩個人最終要賣掉自己最心愛的東西為對方換來一件禮物,因為兩個人對彼此都是真愛,即使生活貧困,也要向對方表示自己的愛。在對德拉賣頭發買表鏈的描述中,作者用大量的文墨來對德拉的內心世界進行描述,從她沒有賣頭發之前內心的沮喪和焦慮,到賣頭發時內心的不忍與難過,到拿到了錢去給吉姆選禮物時內心的興奮與激動,再到后來害怕吉姆看見自己把頭發賣掉時內心的忐忑不安,這些內心世界的刻畫是作者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我們在讀這部小說的時候,也可以想象吉姆的形象,盡管文中對吉姆賣掉金表為德拉買發梳這一過程中吉姆的心理變化沒有詳細的描述,但我們通過故事情節的展開也可以想象吉姆在賣掉手表為德拉選擇發梳的過程中,他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在整部小說中,作者對德拉的行為以及心理進行了詳細的描繪,對吉姆則進行了略寫,同時在描寫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夸張和虛寫的成分,比如“搜索了所有的鋪子”“把所有的商店都攪翻了一遍”,目的是要突出德拉在為吉姆選擇禮物的過程中的那份心情,雖然采用了夸張的表現手法,但是讀者讀起來并不覺得夸張。在整部小說中,歐•亨利特有的那種漫不經心的創作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時而描寫得很細致,時而又說得比較簡略,時而虛時而實,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具體刻畫,來揭示文章的本質。(二)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對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描繪語言是一部小說中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是人物心理,還是故事情節,都是通過語言描述出來的。通過語言可以將人物形象的心理特征、情感等方面展示出來。個性化的語言是歐•亨利在創作過程中的一個標志,這部小說體現了歐•亨利幽默風趣的藝術造詣,將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展現出來。吉姆在看到白金表鏈時眼里都閃著光,但是惱于囊中羞澀,他最終沒能買成表鏈,在這種背景下整個主題的表達更加明確。在個性化語言中,歐•亨利的創作風格可以概括成“含淚的微笑”,即是用一種含蓄但是又十分深刻的表達方式,對主題進行分析和掌握。整個故事情節本來并不復雜,文章通過語言之間的交織,將德拉以及吉姆在生活中最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他們在生活中是樸實、艱辛的。金表和那頭漂亮的頭發是他們的最愛,但是由于現實生活的無奈,他們別無選擇,在賣掉頭發和手表的時候,德拉與吉姆也是矛盾的,作者通過深厚的文學功底將那種矛盾的心理體現出來,引起讀者的共鳴,與此同時,也引出了一種更為珍貴的東西,那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兩個人相濡以沫的感情,雖然德拉以及吉姆都只是在社會底層生活的人,但是他們兩個人都沒有失去對生活的熱情,還有對對方深沉的愛,正是這種感情基礎,使得兩個人能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文章的最后寫道:“德拉,”他說,“我們把圣誕節禮物擱在一邊,暫且保存起來。它們實在太好啦,現在用了未免可惜。我是賣掉了金表,換了錢去買你的發梳的。現在請你煎肉排吧。”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吉姆沒有了金表,雖然德拉沒有了靚麗的長發,但是他們得到了彼此的愛,白金表鏈是德拉頭發的延續,發梳也是吉姆的金表的延續,他們的生活還在繼續,他們其實并沒有失去自己最珍貴的東西,只不過將這種珍貴換成另外一種形式,幻化成為真摯的感情。德拉和吉姆之間的感情對于讀者而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引導力量。
(三)長短句式的搭配
在《麥琪的禮物》中,語言風格表現得十分明顯,尤其是長句和短句之間的結合,通過復雜的表達方式,將故事的內容詮釋得十分到位,加上文中還有倒裝句、對等句子等句式的使用,為小說的情節發展有更好的推動作用。長句主要是情感交流與表達的一種方式,而斷句則主要是一種思維運用的方式,短小的句子能夠讓人感受到主人公想要表達的心理以及情感。比如“如果希巴女皇住在氣窗對面的公寓,德拉總會讓她的頭發掛窗外一些天來晾干,只是為了使皇后的珠寶和首飾相形見絀。”這些句子可以表現出德拉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對她的長發的描述,可以為后文她賣掉頭發時的矛盾心情的出現做一個很好的鋪墊,融入了一些豐富的情感態度,使得小說的語言魅力更加深刻,為小說有一個自然的結尾提供更好的幫助。
1.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發展。
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人的知識好比一個圓,這個圓由問號組成,問號越多,則圓周越長,圓面積越大,意味著人的知識越多。具有問題意識的學生常常會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為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會啟動思維,搜尋頭腦中的原有知識,對其重新分析、理解,從而對知識的掌握更為深刻。此外,解決問題的欲望還會促使他們去查閱資料,請教別人,這就使他們的知識得以擴充。在積極的思維、探索過程中,零星的知識變得系統有序,原有的知識結構更為完善、合理,這就提高了建構知識的能力,為今后的知識擷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發明創造是人類進步的靈魂,一切發明創造都始于問題的產生。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人類的寶貴品質,因為問題是科學發現的前提,是新思想誕生的曙光,是創新精神的萌芽。問題意識不但會促使人們不斷發現問題,而且會促使人們去解決問題,直至有新的發現。在此過程中,人們的多種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能得到發展。
3.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富有挑戰性的過程中,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成為知識的積極探求者。他們由此會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個性品質會得到鍛煉,主體性逐步形成和發展。
二、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途徑
1.營造民主環境。
在現在的教育形勢下,學生主動提問的現象還不是很普遍,被動學習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學生總是習慣于圍繞著教師事先準備好的一連串提問來學習。因此,我們應該從主觀擬定問題轉變為圍繞著學生學習中產生的問題而展開,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全體學生去發現、去研究,并啟發、引導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展現自己的問題。
2.創設情境,發掘問題。
物理實驗是根據教學要求而創設的一個用于探索物理問題的最適當的物理環境,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會形成很多“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疑問,從而產生解開迷團的強烈愿望。此外,列舉日常生活、生產和自然中學生熟悉的物理事實、現象與過程的實例或問題,也是喚起學生的表象和激發學生產生問題的很好的物理環境,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鼓勵大膽發問。
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的確,學生在學習物理時,如果對任何事物都能大膽地問一個“為什么”,就能揭示矛盾,發現不足,找到課題探究的突破口。
4.創建良好的“問題提出”式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指在人際交往基礎上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情緒體驗與心理反應,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認知上的一致與否,情感上的共鳴或隔閡,行動上的協調與否,等等。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在學生間關系和師生間關系上。一般的,表現活潑、行動一致、齊心協力的同伴關系有助于問題的提出與創造力的發揮。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這種因素,課堂上或課余時間可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探討一些答案不是唯一的、具有發散性的疑難問題。學生在這樣的互動式討論中往往表現大膽,敢于發表意見,相互激勵,提出的問題具有創新性。當然,在課堂上教師要做一個與學生一起研究問題的平等中的“首席”,融洽師生關系,教師在討論中如與學生有分歧,則要以科學的態度誠心傾聽學生的意見。這種師生、生生互動的討論過程,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良好的人際氛圍是師生、生生互相激勵的過程,正是這種激勵的過程或許在不經意間就會迸發出許多有價值的思維火花,提出有意義的問題。
三、“問題作業”的探索和實踐
作業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布置作業不但能使學生對學過知識進行復習鞏固,而且能使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能力。大部分教師對布置作業都已形成慣性,書本上有的、練習冊上有的每題必做,缺乏選擇,更缺乏把布置作業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聯系起來考慮,缺乏創新。若從布置作業的目的、作用、意義上去加以研究,“作業布置”的探索、求新上也大有文章可做。這樣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有利于培養問題意識,促使學生主動去探索、去思考,對培養創新思維能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衡量一個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問題意識具體表現在:是否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否對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是否善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能否對問題形成較完善的答案。其中以能善于提出,特別是有價值的,能誘發探索的創新性問題最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轉變觀念,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問題的設計,引發學生去探索,去思考,而且更要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使思維插上翅膀。
四、結語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更多地考慮怎樣培養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深刻、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學生大多有好問、多問、深問的思維品質,在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同時,他們又在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只有通過解決問題的訓練,才能逐漸學會發現、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加強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必然會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技能技巧,提高學生的素質。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教育者的藝術表現在使學生能夠透徹地、迅速地、愉快地學習知識技能。”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要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真理,并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去探索、認識客觀世界,所以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這一真理,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以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其思維的火花,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和意志,使學生的認識活動成為一種樂趣,成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首先在于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1.設計物理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起。
即使是剛學物理的學生,頭腦中對物理知識的了解總有些“前科學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誤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介紹一個實驗情景:實驗裝置是一個玻璃槽中裝水,水中插上一個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貼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魚,由于學生總認為眼睛所看到的魚的位置那么準確界定一樣,在這樣錯誤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下,自然出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對一些自然現象憑自己的經驗或直覺形成錯誤的判斷。教師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發現三根鋼絲都落在魚的上方,接著說: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這樣的引入,將光學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來,可操作性,創設的簡易實驗把學生帶人一個漁民叉魚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的特點,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就為接下來用實驗研究光的折射結論創造了良好的認知起點。只有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學內容變美、變活,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之中,實現物理教學的情感轉移,學生將對物理學和物理教師的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樣才能產生出藝術的效果。
2.指導學生“實驗探索”,體會學習的樂趣。
教科書中呈現的知識,通常是科學家們早已發現,已形成定論的知識,固然學生在學習時并不是去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或聯系,但它不會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輸的一切,把自己充當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會以自己的認識基礎、心理狀態為依據,有選擇地吸收外部輸入的各種信息,教學藝術的“基調”就在于找準學生心理狀態的“固有頻率”,使教學信息收發達到同步,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同時,物理知識的傳授,它應是一個學生自己思考,親自獲得知識的探索過程,從這一意義上看,學習活動不僅是由認知和情感共同參與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再發現”或“重新發現”的過程。“實驗探索”可以深化學習興趣,這一過程,教師應處于主導地位,精心備課,設計好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學生應處在探索知識的主體地位上,教師應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要克服傳統教學中教師講的過多,統的過死的弊端,使學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環境中學習物理。如“密度”教學時,就可以指導學生“實驗探索”,教師對教材可作創造性的處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據教材展開和進行。密度是初中力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個教學難點。本節課可以用實驗——探索貫穿全課。首先教師提出問題,教師拿出兩塊大小不同涂上顏色的金屬塊,問學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們是否屬于同種物質?當學生感到困難時,教師指出:鑒別物質可以根據物質的特性來鑒別,只憑氣味、顏色、軟硬等這些物質的明顯特性來鑒別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探索物質的一種更隱蔽的特性,這種特性可以從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中發現。要求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出研究幾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關系的實驗方案。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誘導啟發:每一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能夠改變(如分別取幾塊大小不同的鐵、鋁等固體,幾杯體積不同的水、酒精等液體),分別測出每一種物質幾組對應的質量和體積,再來研究質量和體積之間的關系。接著讓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開展全班討論,確定出最佳實驗方案,讓學生自選器材,分組實驗,得出數據,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對于同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讓學生猜想,它們之間可能存在什么關系,估計學生會說:質量與體積成正比。教師指出:質量與體積究竟是不是成正比關系,必須通過數據處理才能下結論。當學生發現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比值是一個恒量(成正比),不同種物質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質隱蔽著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質種類所決定的,反映了物質種類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上把物質具有這種特性叫做密度,這樣緊緊圍繞密度這個概念,創設情景置疑,讓學生大膽猜想,并設計實驗驗證猜想,教師善于啟發誘導,絲絲人扣,讓學生動手實驗主動探究,發現物理規律,當實驗探索發現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時,學習將會充滿樂趣,將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二、展示物理科學美
羅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問物理教學同樣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學,要想使物理教程從枯燥的鉛字變成閃爍美的光彩的科學詩篇,關鍵在于我們教師平常教學中是否認真發掘物理科學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學特征,是否去創設美的意境,讓學生潛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學美的陶冶,這就是教學的藝術。
1.展示物理學美學特征。
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大到天體,小到共振粒子,從實體到另一形態的場、光等都是物質的。物質又是運動的,如機械運動、分子熱運動、光波傳播,實際上是不同形態的物質的不同運動形式,它們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簡單的、有序的,因此,科學家們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往往以科學美作為追求的目標,通過他們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論,在內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簡單、和諧,都放射出美的光輝。教師平時教學中應向學生展示物理知識的美的一面,激發學生愛美天性。例如:物理內容的簡單美,表現在物理概念、規律的表達上,科學、準確、簡潔。熱是眾多物理學家爭論了一個多世紀的問題,卻以“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十個字做了結論;物理學的對稱美,給人一種圓滿。勻稱的美感,運動與靜止,勻速與變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電”和“電生磁”,平面鏡成化電荷的正負。磁場的兩極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質存在、構成、運動及其運動規律的對稱性而產生的美感。物理學理論內部相互間的自洽而展現和諧美,自由落體、豎直上拋、下拋以及各種直線的勻加速與勻減速運動都可以統一于運動學的速度和位移兩個公式中,牛頓力學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體與天上的星體統一起來。由此可見,教學中只要我們善于發掘,物理學的“簡潔美”、“對稱美”、“和諧美”等美學特征在中學物理中便有許多例證。我們要讓物理學美的素材震撼學生的心田。
2.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藝術活動中,教師的教學能否產生藝術效果,有賴于教材、教師的精心備課和表演水平,還要看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藝術情趣,而影響學生藝術情趣其中一條因素就是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展示科學美的同時,要著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美的審美能力。物理科學美的體驗不關是視覺或聽覺的,更多的是靠學生的心智去體驗,由學生的體驗產生的美的感受而產生的愉悅程度與學生的審美能力有關。所以,教師平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使他們在探索中領會許多事物的本質與聯系,感受到知難而進,解疑釋惑,獲得新知識的愉快,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促進學生發展
當前,世界面臨著激烈的經濟競爭和人才競爭,我們的教育目標應立足于培養學生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未來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學必須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為完成教育培養目標作出貢獻,應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不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應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這體現著教師的藝術水平。
1.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使學校教育失之偏頗,引向應試教育的誤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應試機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學要依賴于學生發展的一個方面,忽視了教育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采取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使教學處于教師“給”與學生“收”的單調局面,學生在學習物理中處于被動隨從的地位,這對促進學生的發展毫無神益,要想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其智力,首先必須使學生的大腦積極主動地思維起來,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設計一些讓學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問題,讓學生思維,可以通過設計實驗情景,故事借景,習題情景,漫畫情景等激發學生思維。如在教“壓強”應用時,可出示一張漫畫,題目是“三毛應該怎么辦”,畫的是三毛陷入沼澤地里,正在下沉,情況萬分危急、周圍又無人幫助,請你為三毛出主意,設計這樣緊扣學生心弦的情景問題,把學生帶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學生善良的天性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大家都主動地為三毛出主意,達到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