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4: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師讀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書是要讀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是語文教師治學的法寶。然而在近些年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們屋里哇啦讀書的聲音,已不大聽得見了,而在語文教學中卻出現了令人堪憂的現象,學生對課本的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語文能力較差,寫字潦草,錯別字多,詞匯貧乏,說話作文辭不達意等。這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更向教育界敲響了警鐘,也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教改提出了一個重大課題。
實施推進素質教育,我認為首先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在培養學生智能和自學能力下功夫。因為語文學科不是文學課,而是為各科的學習和將來生活工作服務的工具。在現代社會里大規模的通訊和交際手段飛躍發展。一個人說話的技能技巧和聽取他人說話的能力都直接影響著工作的效益。而傳統教學只注重學生的書面成績,忽視了素質的培養,只強調課堂紀律的嚴肅性,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很少給學生發表自己獨特見解和機會。所以說,語文教學要加強素質教育,從培養實用型人才這個總目標出發,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語文實際能力。因此有必要對語文教學的知識系統進行一次再認識,溝通語文知識系統中各個部分與語言實踐的聯系,重新認識語文教學要由面向應試轉向面向素質,由只注重知識轉向培養學生的能力,由只注重讀寫轉向聽說讀寫全面發展,由只注重課堂教學轉向與社會時代同步。認識提高了,教學中就重視了各種能力的培養。
l、語文學科與現代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語文教學中和現實社會聯系起來就能活躍課堂生活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語言實踐能力。過去的“讀書做官論”是典型的封閉式教育思想寫照。今天學生整日被關在教室里,埋在作業堆中和當前減負不合拍。我認為;在講課時,適當地把國家大事結合在課文中,再采用適當的點撥就能和現實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在教學中注重把當代社會的活水引入到語文課堂,把中學生同齡人的習作搬到課堂,引導學生閱讀現代生活的作品,學習現代生活中常見的文體,讓學生寫請假條、寫訂合同、寫申請書等文體,鼓勵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寫社會調查報告,以提高語言的實踐能力。教會他們怎樣聽新聞,怎樣看報紙,怎樣讀新書。讓學生關心社會思潮,寫觀察日記說心里話。還可以把好人好事寫成稿,往報社編輯部投,通過投搞使學生學習先進,學習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還可以以批評的眼光對社會上學生中的一些現象分析討論,最后也可提出批評。這樣一搞;使學生提高了認識,受到了教育,增強了學語文的興趣。
2、讓學生動手干一些學生自己能干的活。學習了新聞和讀報辦報,我號召學生爭當手抄報能手活動,我又向學生介紹一些采訪、編輯、排版等方面的經驗,抓住身邊的事,指導學生進行社會采訪,自己動手辦報,在辦報過程中,加深對改革開放的理解,為自己將來知識的學習,不如教給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方法重要。
過去的陳舊式“把著走、嚼著喂”的做法,既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也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更不能開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因此,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經驗,挖掘研究探索學生個別心理差異,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科學化地分類指導,對癥下藥,才能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質的飛躍,從而提高學生素質,獲得教學質量的高效益。
3、“讀書教學”應放在語文教學的什么位置上?多年來中高考的模式及應試內容,部分的限制了中學的語文教學,課本學的、背的內容考試中沒有,于是課文就不必讀那么多了,自然也就沒有必要讓學生精讀、熟讀了。取而代之的是把大量的教學時間用在過題“江”、下題“海”之中,希望能在此撈上一兩道“高”題,借以提高升學率。其次,高考題型的標準化也限制了中學師生的思維,大家都局限在了字、詞、句結構類型,層次分析的圈子里,教師喋喋不休地講,學生呆呆地聽,而瑯瑯的讀書聲是越來越少,大有朗讀侵占學習時間之嫌。
4、近幾年來教育界不斷提倡教研教改,我們的老師于是也把教研教改的主題大多定在了講課方法上,加之教育領導部門的評估產生的誤導而出現了一些怪現象,某些領導聽評課的依據是教師的語言組織能力,且津津樂道于聽“講”,評教師講得是否深透,課堂用語是否儒雅,分析是否明白……這某種程度上就助長了“講”風盛行,于是教師為得到領導的肯定,大“講”而特“講”,非“講”不算上課,因此語文分析課就成了評估教師講課水平的焦點,而第一課時的誦讀則成了被“聽課”遺忘的角落。
首先, 語文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教法和學法,也是我國幾千年語文教學的精華所在。古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私塾學校也是用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背書。而我們也都知道課本是學生學習的依托,是知識與能力的生長點。俗話說:打球要有球感,彈琴要有樂感,那么學習語文也要有個語感的問題,有了語感才有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而語感的形成,又必須靠多讀典范作品來實現。讀得多,對語文的感悟性,感受力就強;這樣就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有助于信息輸入,強化記憶,有助于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有助培養敏銳的語感和審美情趣,因此語文墩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讀課文。
其次,語文教學要盡快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在教學中把朗讀訓練切實重視起來,把有關朗讀訓練的要求落到實處,把讀書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
引言
與語文等課程相比,數學課程更具有嚴謹性與抽象性,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相對較高。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數學教師習慣沿用傳統的,按部就班的授課方法進行教學,試圖將教材中的所有內容全部灌輸給學生,以此來提高其學習效果。然而,傳統教學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與反感,從而進一步降低其學習欲望。閱讀能力對學生學習能力與解題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與完善,并將課外素材與教學內容進行結合,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不斷提高其數學閱讀水平。本文從教學素材的角度出發,就素材整合在小學數學閱讀教學中的實踐運用進行了分析[1]。
一、根據學生興趣選取素材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不重視數學閱讀教學,認為閱讀教學一般只存在于語文教學中,從而導致學生的數學閱讀教學效果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實際上,數學閱讀能力與學生解題能力息息相關,只有提高閱讀能力,學生才能在做題的過程中做到以不變應萬變,盡快明確題目想要考察的知識點,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而將素材與教學內容進行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課堂的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促進了課堂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為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師必須要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選擇素材,讓其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2]。例如,學習與“加減法”有關的內容時,學生容易對數值較大的計算題產生恐懼心理,此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截取素材,讓其感受一下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首先,教師提出一道題目“134-98=?”隨后利用多媒體介紹素材內容:“如果你爸爸帶著你一起去超市買生活用品,你們總共有134塊錢,買了98塊錢的東西,那么還剩下多少錢?該怎么計算才能最快算出答案呢?”此時,學生便能想到可以用100-98+34進行計算,這樣很快就能算出還剩多少錢,以此激發其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又如,學習與“小數”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在教學前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超市各種物品價格的圖片,并讓學生看看圖片中有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每個物品下面都有具體的價格,而且每種物品的價格都不一樣。”教師繼續引導:“沒錯,但是還有其他的信息,你們再仔細看看。”學生則會發現每種物品價格中間都有一個小數點,此時,教師則可以導入“小數”的內容進行教學。由此可見,通過創設情境、引入生活內容等學生感興趣的素材進行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還能激發其學習的動力。當然,數學教師也可以根據具體教學情況豐富閱讀素材,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根據教材內容整合素材
數學教材中的內容不僅包括概念、公式等,還包括一些法則。然而,簡單的死記硬背并不能幫助學生真正掌握教材中的知識與內容,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教材、探究教材,從而幫助其盡快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點。例如,學習“加減法、乘除法”等內容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背出運算定律,還應通過口頭解釋、動手操作等方式來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運算定律的原理,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結合課外素材來闡述這些運算定律背后的意義,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預習或復習教材內容時要做到仔細、認真,將不懂的地方圈出來,并及時在課堂上提問,不能似懂非懂或者不懂裝懂。如學習《平行與垂直》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在黑板上畫出各種直線讓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并讓學生找出這些直線有哪些共同點,此時,學生會發現兩條相互平行的線永遠不會有交點。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再仔細回顧教材中的內容,并將存在疑問或者不懂的地方提出來。有一位學生則提出了一個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課文中在介紹直線相互平行時,提到了一個前提,就是要求在同一個平面內,這是為什么,難道不同平面的就不可以嗎?”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閱讀態度進行表揚與肯定,隨后再通過多媒體來展示一些圖片素材。圖片內容為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立交橋、三維立體圖形等,學生詳細觀察后會發現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雖然不相交,但也絕不會平行。通過閱讀、提問,學生可以明顯感受到數學并沒有想象中的難學,但是數學語言的確具有嚴謹性與周密性,學習時容不得半點馬虎。又如,學習與“平行四邊形”有關的內容時,由于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對平面圖形并不陌生,從而也降低了學習難度。教師在開始教學之前,可以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并通過前后翻頁的方式將平行四邊形的內容與長方形(正方形)的內容進行聯合閱讀,找到不同圖形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從宏觀上把握不同章節的內容。通過仔細閱讀之后,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動畫來展示圖形的具體變換過程,此時,學生會發現平行四邊形兩個角伸拉之后就可以變為長方形(正方形),換言之,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可見,數學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利用相關素材來幫助學生厘清不同章節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從而逐步構建其數學框架,這樣在閱讀環境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與提高,學到的知識也就更具有邏輯性與條理性,從而會漸漸形成知識體系。
三、緊貼時代氣息挖掘素材
從教育角度來說,傳統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時展的要求,教師必須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改進,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在進行數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當適時更新教學素材,使素材體現時代的氣息與特點,以此強化學生的學習體會,并感受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3]。例如,在學習《百分數》這部分內容時,眾所周知,百分數在生活中非常常見,如酒瓶上的酒精含量,礦泉水瓶上的礦物質含量等,只是學生平時沒有注意到而已。為了能讓學生注意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運用,教師可以隨機截取一段新聞素材:“2016年我國經濟仍保持平穩快速增長的趨勢,其中,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0.7%,居民消費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5%,經濟增長則連續四年高于10%……”這樣的新聞素材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與生活氣息,在新聞聯播上具有較高的出現頻率,學生開始明白原來百分數在生活中是這樣運用的,從而為其學好這個章節的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新課程標準下的自主閱讀實踐探索
2.1努力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因此,要高中生在閱讀中收獲知識,必須要培養他們對閱讀的興趣。首先,通過課內講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高中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發展水平較高,思考問題已具備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抽象思維占優勢,并向理論型抽象思維發展,辯證思維基本形成。因此在閱讀課教學時,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的特點、教材特點,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滿足學生的需求。其次,通過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更要從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開始,就是使學生養成見到讀物能主動讀的習慣;此外還要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欣賞能力。既有閱讀習慣又具欣賞水平,再加上讀物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學生的閱讀興趣就容易產生。
2.2引導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
首先,要認真選擇閱讀材料。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前提下,筆者根據高中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有層次地推薦適合的閱讀內容,力求循序漸進。其次,科學規劃閱讀任務。給學生制定短期和長期的閱讀目標,學生在完成這些目標后,讓學生就自己的閱讀歷程,進行自我評價和反省,發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在教師的指導下對閱讀中的薄弱環節提出改進意見。再次,注重日積月累。閱讀是書本知識的獲得過程,把讀物真正變為自己的東西,必須注重積累。最后,精心指導閱讀方法。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會閱讀、會學習,使他們受益終生。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掌握粗精結合的閱讀方法,學會鑒賞性閱讀和批判性閱讀。
2.3構建學生自主閱讀的課堂教學模式
第一,確定學習目標,給予閱讀導向。在學生充分預讀的基礎上,師生共同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應事先制定并下發自主閱讀的提綱,對學習步驟和方法進行提示,自主閱讀練習題。第二,激發興趣,引發閱讀期待。這個環節的重點在閱讀導語設計上,導語設計要“激情”、“激趣”、“設懸”、“巧妙”。第三,提出問題,引發質疑。在自主閱讀教學中教學要根據內容巧妙的設計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第四,收集資料、整合內容。收集與文章相關的資料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以達到自主讀書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陶知行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發明千千萬萬,起點在一問”,可見,提問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早期閱讀中,教師是借助圖書來和幼兒交流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如何有理有效地提問,才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呢?根據我的工作經歷,我認為應該主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在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應該引起幼兒的興趣
在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的提問要引起孩子的興趣,就應該從激發和活躍孩子的思維做起,而不是機械的問孩子“好不好”、 “行不行”或者“對不對”。這種形式的問題會讓幼兒覺得自己所學沒有難度,從而不動腦經去思考問題,只是機械地接受老師傳遞的內容。相反,如果教師提問的問題太難,則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產生一種“百思不得其解”的心理。
教師在提問的時候 ,要充分考慮幼兒的知識結構和知識層次,達到所問有所指的目標。比如,《生氣的烏龜》的故事中,教師應該先問小朋友“烏龜這樣做對嗎?為什么”,這時候小朋友們就會認真的閱讀故事,并且積極思考。這時候老師應該繼續問幼兒“這個故事告訴小朋友們遇到問題時應該怎么辦”時,小朋友們就會根據自己看到的故事進一步思考。這樣不僅能加深孩子對故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直觀的引導孩子的抽象思維,具有一定的導向性。
二、在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提問應該充分激發幼兒想象力
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一些諸如“怎么說”、“怎么做”、“怎么想”之類的問題換成是“你會怎么做”、“你會怎么說”、“你會怎么想”之類的問題發問的話,孩子們的回答就不會僅僅局限于故事本身,而是結合自己的所見所想給出自己人認為滿意的答案。
比如,在《三只蝴蝶》的故事中,教師可以這樣像孩子提問“假如你是紅蝴蝶,你會怎么做?”這時候,孩子們就會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回答“我會找一片大點的樹葉,躲到下面,然后等天晴了,我再和朋友一起做游戲”、“我會找個地方和朋友們一起避雨,還能和朋友們一起玩”……再比如在講《12生肖的故事》時,老師可以問“如果你是小老鼠,你會怎么做”,然后再根據孩子們的回答加深問題的深度,比如教師可以問幼兒“如果你是貓,你會怎么做”或者“請大家想想一下其余的11個生肖是怎么到達的”等問題,加深孩子們對于中國傳統的12生肖的認識。由此可見,教師的引導對激發孩子的想象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提問應注意培養孩子的理性思維
幼兒的思維邏輯和行為方式與成年人有所不同,教師在提問過程中,不能簡單的追求統一的認識,而是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思維方式,提高孩子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孩子們養成凡事問“為什么”的良好的思考習慣。
例如《狼和小羊》故事中,孩子們可能對故事有自己的推測。這時候,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提問,引導孩子們進行理性的思考的推理。比如教師可以問“小羊如果坐在自己家門口哭,沒有其他小動物從家門口經過,會怎么樣?”“小羊可能會被狼吃掉”、“小羊可能會因為害怕而躲起來”或者“大灰狼正要吃小羊的時候,被趕來的小動物消滅了”。接著在這個基礎上在想小孩提問“大家覺得那個可能性比較大呢?”引導孩子們進一步分析不同的結果和不同的原因。
四、在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提問應該在自然中把握生動性和形象性
教師就要運用生動形象富有動感,富有色彩的教學語言開啟幼兒的智慧之門。
在一次中班的早期閱讀觀摩教學活動中,老師正在給孩子們講故事《胡蘿卜飛船》,為了表達故事情節的奇特而有趣,教師語調始終很高,特別是在講胡蘿卜不斷膨脹,撐破房子這一段,教師加上動作、表情,講得特別夸張。孩子們一下子就興奮起來,有大笑不止的,有幾個調皮的男孩子更是乘機離開位置在地上打滾了,教師幾次停下來維護紀律。在提問的環節中,因為前面沒有認真聽,很多問題幼兒回答不出,教師只得重新復述故事片段。
鑒于幼兒具有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所以要求我們幼兒教師的語言應注重生動形象和富有感情,尤其是在早期閱讀教學活動中,更需要這樣抑揚頓挫的語言節奏來引起幼兒充分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高昂情緒。
五、在早期閱讀活動中,教師提問應該引導幼兒多種感官全方位地主動參與學習
教學中,僅滿足于讓幼兒動口、動手是很不夠的,必須讓幼兒的思維參與其中,或讓幼兒先思考后操作,或邊思考邊操作,或先操作后思考。這樣引導幼兒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才能真正體現幼兒的主體性,促進他們智能的發展。
教師在講《快樂的天使》時,可以先問問幼兒“你們有沒有小弟弟小妹妹啊”,然后再接著問小朋友“你們喜歡小的弟弟小妹妹嗎”或者“你們想要個小弟弟小妹妹嗎”這時候小朋友的思維距活躍起來了,教師可以再接著問“故事中小朋友的做法對嗎”,“如果你有小弟弟小妹妹你也會像貝貝那樣對待嗎”……這樣不僅能讓小朋友積極學習,還能告訴教育小朋友們應該和其他人相親相愛,不能嫉妒的道理。
六、結論
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質量和效果,有質量的課堂提問可以烘托氣氛,激發幼兒學習的情感,加深幼兒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在早期閱讀中,教學效果與老師的課堂提問技巧有些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要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語言的魅力,并運用它達到教學的目標,改變以往幼兒教育中被動學習、交單重復的做法。
參考文獻:
[1]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中國圖書商報社和讀吧網于2010年4月聯合的《第四次中國電子圖書發展趨勢報告》中稱,截至2009年底,我國電子圖書總量為97萬種,2008年新增電子圖書16萬種,同比增長19.75%,表明中國電子圖書步入平穩發展階段。2009年,我國電子圖書讀者為10100萬人,首次破億,同比增長27.8%。該報告調查結果顯示:近4年大學本科學歷及18—24歲年齡段電子圖書讀者比例呈下降趨勢。國內學者調查顯示多數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利用率較低,只有少數重點大學圖書館電子文獻的利用情況比較樂觀。2007年南昌工學院超星電子圖書的點擊率為281次/日,方正電子圖書的點擊率僅為17次/日。尚慧等進行網上調查發現只有23%的學生經常使用圖書館的電子圖書資源(2009)。電子圖書是圖書館電子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圖書的利用率低,不僅造成電子圖書資源的嚴重浪費,也會成為制約電子圖書發展的嚴重障礙。
目前,有關電子資源利用方面的調查研究局限在利用率高低的表層,調查不全面,也不深入,尤其是缺少讀者對電子文獻質量方面滿意度的調查。為此,筆者于2010年4月從全校本科四個年級12007名學生中選取學號尾數為5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156張,回收率為96.3%。調查問題的設計簡單明快,一題一問,包括大學生對電子圖書的認知度、使用率及滿意度3個大項15個小項目的調查內容。本次調查旨在掌握目前大學生對圖書館中電子圖書的使用情況,探索提高大學生獲取電子文獻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徑,提高圖書館電子圖書資源的利用率,為拓寬電子圖書的發展空間提供參考。
1調查結果及分析
本校圖書館現有超星、書生、方正教參、圣典、九羽和方正電子圖書6個品牌,數量共計57.5萬種。
1.1大學生對電子圖書的認知度
本文所指的認知度是大學生對本校圖書館中電子圖書的認識、知曉的程度,包括認知的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調查“你是否知道圖書館里有電子圖書?”采用兩點量表(知道和不知道),知道的學生占56.1%,不知道的學生占43.9%。對電子圖書優缺點的調查采用半封閉類型問答,有39.1%的學生認為電子圖書的優點是不用紙張,60.9%的學生認為便于查找,而其他優點沒有學生提出;有54.0%的學生認為電子圖書的缺點是需要閱讀工具、不方便閱讀,43.9%的學生認為需要費用且損害視力,2.1%的學生認為查找和篩選有困難。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有85.8%的學生選擇購買紙質圖書,只有14.2%的學生愿意購買電子圖書。由此可知,本校學生對電子圖書的認知度較低。究其原因,一是不了解電子圖書具有聲像多媒體功能、發行出版周期短、價廉環保、海量存儲及攜帶方便等諸多優點;二是對電子圖書制作、存儲、顯示技術所具有的不足有抵觸情緒,導致學生對電子圖書的喜愛程度低;三是多數學生沒有意識到如今是傳統圖書與電子圖書二元共存格局,而且電子圖書發展勢頭正旺,放棄電子圖書就會丟掉一半或更多的信息資源。
1.2大學生對電子圖書的使用率
1.2.1電子圖書的年閱讀率被調查學生中91.9%有閱讀電子圖書的經歷,但閱讀過本校圖書館里電子圖書的學生人數很少,僅220人,占19.0%,絕大多數學生(占81.0%)沒有閱讀過圖書館中的電子圖書。電子圖書以點擊次數作為閱讀次數進行統計,各品牌電子圖書從購入到2010年4月22日的閱讀情況如表1所示。
館內電子圖書平均年點擊率只有1.92%,遠遠低于紙質圖書15.33%的年借閱率(本校圖書館現有紙質圖書150萬冊,借閱率的統計是從2009年1月1日開始,至2009年12月13日截止)。這說明圖書館電子圖書資源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應該引起重視。
1.2.2閱讀方式調查結果顯示72.0%的學生選擇在線閱讀,17%的學生選擇下載閱讀,11%的學生選用其他閱讀方式。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并沒有掌握電子圖書的閱讀技巧,沒有考慮到在線閱讀會受到網絡效果及計算機設備運行等的影響,而且續讀需要再次搜索點擊。
1.3大學生對電子圖書的滿意度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國內現有電子圖書的質量滿意率不高,選擇非常滿意的學生只有16.6%,基本滿意的是23.5%,不滿意的是59.9%。學生不滿意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①網上查找不方便,受網速影響;②必須借助閱讀設備,閱讀格式太多,不能快速閱讀;③一些電子圖書有質量問題。目前,大學生擁有Pc機和筆記本電腦的比例不高,只占學生總數的30%左右,而專用手持閱讀器又比較貴,大多數學生使用手機閱讀。此外,經常有學生反映電子圖書存在質量問題。筆者抽查某品牌力學方面電子圖書59冊。發現有6.8%的圖書內容與封面不相符,抽查另一品牌機械方面電子圖書21冊,發現有15.7%的圖書存在插圖短缺現象。
2提高電子圖書的利用率,拓展電子圖書的發展空間
提高電子圖書利用率是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的重要方面,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新途徑。針對本校學生對圖書館電子圖書認知度較低、閱讀率很低、滿意度不高的實際情況,圖書館、電子圖書商和管理層應合力做好改進工作。大學生是電子圖書使用的主要群體,提高大學生電子圖書的利用率,是擴大電子圖書發展空間是重要方面。論文
2.1圖書館方面
2.1.1以讀書活動促宣傳,以檢索課程為先導信息時代,文獻信息種類繁多,檢索工具復雜,檢索途徑多樣。圖書館必須通過大力宣傳和輔導,盡可能讓全體學生了解館藏電子圖書內容、數量和最新資訊,為學生及時獲取更加豐富的圖書信息提供幫助。利用世界讀書日、每月讀書節、每周講座課等開展各種閱讀宣傳和圖書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對電子圖書的認知度。文獻信息檢索是獲取知識的捷徑,也是終身學習的基礎。由于大學生信息檢索知識嚴重缺乏,圖書館要重視《文獻信息檢索》課程的開設,將該課程設置為各專業必修課,使學生盡早掌握文獻檢索方法,讓學生了解國內外電子圖書服務平臺的圖書分類和檢索功能,使電子圖書查找簡單易行。
2.1.2轉變信息服務觀念,拓展參考咨詢服務方式高校圖書館是教育育人、服務育人的重要機構。加強圖書館員的能力培訓和素質養成,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是加強信息服務的重要手段。參考咨詢服務工作在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環境下變得更加重要。參考咨詢方式的多樣性和參考咨詢工具的多功能,使咨詢服務更加便捷和人性化。本館在保留傳統的參考咨詢服務臺和電話咨詢方式的同時,增加了虛擬咨詢服務項目,實現了網上實時與非實時咨詢。針對學生主動尋求咨詢服務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的現狀,參考咨詢人員應加強調查研究,尋找解決良策。如借助即時通訊工具定期信息公告,發送資訊短信,促進學生參與咨詢服務活動;與重點大學開展聯合咨詢和文獻傳遞服務,邀請校內外學科專家進行專家咨詢服務等。
2.1.3改進圖書檢索系統,加強設備硬件管理和維護
本校圖書館紙質圖書檢索和電子圖書檢索是分臺操作,不便于讀者查找。圖書館擬將電子圖書檢索與紙質圖書檢索整合在同一平臺,實現同步檢索。這樣,學生在檢索時一次查全紙質圖書和電子圖書,會有助于提高電子圖書的使用率。
在保證PC機數量的同時,加強管理和維護是提高電子資源利用率的關鍵。要指導學生嚴格遵守計算機操作規程和數據庫使用規則,及時排除故障,確保硬件運行正常。
2.2電子圖書商
2.2.1宣講電子圖書優勢,讓大學生喜愛電子圖書電子圖書具有功能、載體和傳播三大優勢,電子圖書商應加強對學生的宣講,使學生充分認識電子圖書的優勢,讓學生真正喜歡電子圖書。
傳統的紙質圖書呈現給讀者的只是文字、符號和圖片,屬于靜態信息。電子圖書的呈現形式是多樣化的,既有靜態信息,也有動態信息。電子圖書能發音,滿足讀者聽書的需要;也可以播放,讀者視覺和聽覺同時接收信息,使讀者的閱讀興趣濃厚,不會產生困意。電子圖書的檢索功能可以快速準確地幫助查找,其超鏈接功能還可以給自學讀者當老師,擁有一款電子圖書便可暢游知識海洋。
數字化信息的出現,是一場信息革命,為人類文明翻開了新的一頁。電子圖書以電子技術存儲、顯示、傳播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信息,存儲載體是磁盤、光盤、u盤等。這種磁光電存儲載體具有簡易復制、攜帶輕便、海量存儲等優點,是紙質圖書無法比及的。
電子圖書的傳播免去了印刷、裝訂、運輸程序,節約大量人力物力,通過點擊鍵盤就可以輕松獲取圖書資料。電子圖書出版和傳播周期短,修改容易,交易便捷,而且無庫存風險。
2.2.2改善閱讀條件,拓展閱讀途徑
人們已經習慣于傳統圖書閱讀方式和翻書頁的感覺,而電子圖書必須在計算機或便攜式閱讀器上閱讀。借助計算機終端閱讀有很多不便,沒有電腦的學生必需到圖書館去閱讀。由于專用閱讀器比較昂貴,學生使用的主要閱讀工具是手機和MP3,這些電子媒體視屏窄小,閱讀效率低,長時間閱讀還會影響視力,制約了電子圖書的普及。學生們期待類似于紙質書頁大小和厚度的電子圖書伴隨他們的學習生活。毋庸置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一定會出現物美價廉、使用舒適的電子圖書閱讀設備,電子圖書會成為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工具。
2.2.3提高電子圖書質量,促進電子圖書出版業的發展
圖書質量是電子圖書發展的生命力。目前,國家對電子圖書質量的管理和評價雖然沒有統一規范,但電子圖書商應給予重視和自律。從表1可知,方正和書生公司的電子圖書點擊率比較高,很受學生歡迎,主要原因是其圖書年代比較新,圖書質量比較好。其他公司的電子圖書點擊率較低,其原因是學生反映圖書質量有問題。另外,由于九羽圖書是掃描頁面,不能復制粘貼,所以點擊率特別低。目前,國內電子圖書出版商還較少,出版數量不大,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只要抓住機遇,把握質量,一定會促進圖書市場有序發展。
2.3管理層
據《第四次中國電子圖書發展趨勢報告》的統計:2009年我國電子圖書交易冊數5370萬冊,實現銷售收入3.2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48%和39.89%;但近4年高學歷讀者群(專科以上學歷者)電子圖書閱讀率均呈下降趨勢,如表2所示。
二、加強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性
對小學語文的教學離不開朗讀,朗讀是將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通過朗讀活動能夠將語文課文生情并茂地融情于聲,從而轉化為富有感染力的有聲語言。因此,朗讀是語言的放歌,是千姿百態社會的展現,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的交織。同樣,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正是說明了語文教學中朗讀的重要性。通過語文朗讀教學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使得語文教學能夠顯著達到教學目的,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提升語文成績的有效手段。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培養小學生的朗讀習慣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培養語文能力的關鍵階段,而朗讀習慣的培養也是小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能夠將小學生的興趣有效激發出來,他們才能更容易地接受語文朗讀這種教學形式。因此,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如果能夠將課文中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維。因此,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而在信息技術下的電教媒體使用,圖文聲并茂是其突出的特征,能夠為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動感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能把學生帶進寬松愉悅的讀書氛圍,從而為朗讀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讀書興趣,以此撥動學生的心弦,蕩起思維的火花,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感情朗讀之中。
2.激發小學生的朗讀情感
我國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要求,從而對朗讀中激發小學生的朗讀情感提出了要求。所謂朗讀情感,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在朗讀中,“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要摒棄矯情做作的強調。所謂朗讀情感并非是一開始的朗讀就能夠讀出情感,而是需要進行反復誦讀的。在誦讀中,學生能夠領悟到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并且逐步和作者的情感搭起交織的橋梁。但是,在學生朗讀課文時有時候會遇到由于生活差距較大,情感體驗難以到位的情況。此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相關的視頻資料轉為學生情感體驗的催化劑。比如,在學習《威尼斯的小艇》時,教師可以將威尼斯的水城相關風景、人文等視頻資料向學生播放,可以讓學生更好獲得與課文相近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好地在朗讀中理解課文。
3.優化小學生的朗讀技巧
如果小學生在朗讀教學中只是簡單地反復朗讀,其所起到的實質性作用并不明顯,因而需要引起對朗讀技巧的重視。在小學生的朗讀技巧中,通常包括重音、停頓、語氣的輕重緩急以及變聲等等。而朗讀技巧的好壞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朗讀技巧。因此,在朗讀課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在制作電教短片的同時,將課文中的重點句、重點段使用形象的符號進行標出,讓學生能夠領悟到朗讀的技巧,可以標注“”表示停頓較長,“?頡北硎疽話閫6伲?“.”表示重音。比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時可以這樣標注:學校操場北邊墻上滿是爬山虎。?蛭壹乙燦信郎交?,?虼有旱奈髑腳郎餃ィ?在房頂上占了一大片地方。這樣在教學時展示給學生們,讓他們能形象的看到停頓和重音等,長期堅持既形象又有目的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會大大提高。
4.增強小學生的朗讀語感
文化館也就是文化活動中心,能夠為廣大群眾提供文化活動場所,是社會必不可少的公共設施。隨著目前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對文化館的建設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今的文化館不只需要進行數字化建設,還需要從人性化角度出發,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持以人為本。
一、人性化角度下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意義
(1)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可以拓展知識獲取的渠道
我國社會已經跨入信息化時代,知識與信息的來源和種類越來越多,內容也日趨豐富。而面對這些復雜的信息資源,人們通常不知道該通過何種渠道獲取。對文化館進行人性化的數字化建設,能夠把數量繁多的信息知識細化,并讓群眾得以利用計算機網絡等平臺選擇性地吸收自己想要的信息。這樣一來,文化館就起到了節省大眾時間的作用,同時還能更好地利用現有的信息資源。
(2)文化館數字化建設有利于實現人的自由平等
目前信息化技術開始逐步簡化,大多數群眾都已經能夠掌握文化館信息系統的操作方法,從而更高效、便捷地獲取知識。對文化館進行數字化建設,能夠打破傳統文化館在時間、空間等領域所受到的局限,使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其中,并與他人展開交流和互動。因此,這一平臺有利于實現人人平等,促進人的自由發展。
(3)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可以推動信息資源民主化
對文化館進行數字化建設,能夠將信息資源與文化活動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人民群眾打造出方便快捷的文化交流途徑,并為人們輸送各種最新的文化知識,從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推動信息資源民主化的實現。
二、人性化角度下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措施
(1)建立人性化的數字化平臺
文化館要聯絡當地文化管理部門,盡快建立起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系統,為當地人民提供信息化服務。文化館可以帶頭打造出數字化的超文化服務平臺,使文化服務更加現代化、簡便化、多元化。文化館應當合理利用網絡文化服務相關資源,創造資源共享的條件,提高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管理技術,成立服務監督管理機構,對文化館的運作實行全面監管。要開啟民眾意見通道,廣泛吸取群眾的建議,動態化地把握群眾的精神文明需求。要拉起工作交流網,使信息與信息之間能夠互通互動,并連接到公眾服務平臺,從而擴展地區服務空間。此外,還要建設公眾文化數字化服務管理網絡體制,并逐層遞進,在省、市、縣、鄉等地區全面覆蓋數字化文化服務網絡,積極打造人性化的文化服務體系。
(2)整合信息資源,提高數字化文化館的人文價值
科學整合信息資源,能夠提高數字化文化館的人文價值。文化館管理人員可以按照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將公眾文化產品等寶貴信息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從載體的角度看,數字文化館的資源可以分為電子、紙張、網絡等多種表現形式。從文種的角度看,數字文化館的資源又可以分為中文和外語。以此為基礎,文化館在實施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對上述載體進行區別和整理,并依據相對應的公眾文化產品體系,針對信息資源發揮導航作用,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而科學的公眾文化產品資源。此外,數字化文化館還要定期更新自己的文化資源體系,從而更好地為人們提供人性化信息資源服務。
(3)建設網絡互動式的信息咨詢平臺
自從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語言輸入假說”后,人們將其應用于語言學習的各個方面,如聽說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使我們對語言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本文擬就次理論中的可理解性輸入假說展開探討并就其對我國中學語文教學的啟示做初步探討。
一、Krashen的可理解性輸入假說
克拉申(Krashen)認為,語言習得的關鍵在于獲得輸入(input),并且一定是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如何獲得可理解性輸入呢?首先要分清楚兩個“水平”的問題,即:(i)學習者已有的語言水平及(i+1)學習者要達到的語言水平。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再現學習者已經習得的內容和準備學習的內容。通常情況下,學習者都很難把學得的知識運用起來達到習得的目的。因此,以“舊”導“新”,將新知識與舊知識掛上鉤,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準確把握學生的現有閱讀水平,為他們提供合適的閱讀材料是實現有效閱讀的必要條件。克拉申認為,語言輸入的質很重要。所要學習的材料首先應該是可理解性的。課堂是學生獲得可理解性語料的主要途徑,如果學生理解不了輸入的信息,教師的課上得再精彩都是徒勞。其次,語言輸入的量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起著關鍵的作用。為學習者提供足夠的可理解性語料是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最后,所學習的內容總體上不應該超過學生的學習能力,但又必須略高于學習者現有水平,語言的習得才可能發生。因為,如果是學習者已經掌握的、很容易理解的所輸入的語料將無法激起學習者的興趣和動機。但是,若所輸入語料的難度大大高于學習者現有的水平,他們將無法理解語料,從而喪失學習興趣,這也不利于語言能力的提高。
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
1、中學語文閱讀課程標準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也在“課程總目標”中提出:“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要求中學生應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此外,對于課外閱讀,提出: “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從總目標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獲得通過閱讀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能力。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輸入有效的、足夠的語料。
2、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目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在很多學習中,合理的方式是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語文閱讀教學也不例外。而在現今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擔當主角,學生被牽著鼻子走。前者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后者只要順著預先設計好的軌道思考就可以了。從整篇文章的布局,到具體詞句的推敲,都由教師倒給學生。大部分的課堂時間被教師主觀的分析和繁瑣的提問占據,學生能自己讀書的時間少之又少,最終導致學生“被閱讀”的現象。
(2)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很多教師將中學語文閱讀課上成了閱讀應試課,如何在閱讀測試部分獲取高分成了這門課的終極目標。忽視原文的意義及其想要傳達的情感,按照閱讀考試模式訓練學生,統一標準答案,在解題技巧和方法上花費大量時間,從而讓學習者在閱讀中的獨特情感體驗得不到開發。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方式便會陷入機械化,阻礙他們的個性發展。
(3)學生的課外閱讀要求量少,且缺乏有效的指導。相當多的學生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外,很少閱讀其它材料。即使有課外閱讀,他們接觸到的目前市面上充斥的盜版書籍或一些不適合他們年齡的小說等,不僅不能促進學習者閱讀能力的提高,還會對他們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總體來看,我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也存在語料輸入的質和量的問題。
三、語言輸入理論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啟示
1、準確把握學生現有的閱讀水平,根據這個現有水平和他們的實際需要, 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閱讀課堂輸入語料的質,這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在閱讀教學上的運用。教師不僅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輸入, 還可以讓學生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語料。理解在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學生理解不了信息, 就談不上吸收所輸入的信息,更談不上輸出和運用所學內容。因此,在課堂上采用何種方式和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提供給他們的材料是教師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教學內容或教材再好, 若教學方法不當, 就達不到教學目標,產生不了想要的教學效果。方式和手段可以多種多樣,例如,《語文課程標準》有一條規定,要求學生自己能夠“體會和推敲重要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教師可以首先要求學生聯系上下文在語言環境中去理解詞語的含義,找找同意詞和反義詞;接著可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把生活閱歷和文本環境融合起來理解;然后可借助詞典字典幫助理解,把具體語境中重點詞的意思與工具書中的意思對比理解;最后,可讓學生造個句子,邊運用邊理解。此外,回讀全文、重溫精彩片斷、積累儲存等也是語文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有效手段。
2、重視課外閱讀,課內課外相結合, 增加學生閱讀的量。教師只有在抓緊課堂閱讀教學的同時, 充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 才能真正做到厚積薄發。當前,初中語文課內教材主體部分主要包括兩大板塊:閱讀和綜合性學習。不僅閱讀主體部分,就連綜合性學習板塊,也包括了大量的閱讀內容。而中學語文課外閱讀教材自2001年起,開始嘗試把課外閱讀材料納入教材編排體系,七至九年級在每冊安排2—3部作品,高中每冊介紹2部,這些措施突出課外閱讀的重要地位,表明了閱讀量對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這部分內容主要為了培養學生形成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整本書的能力,最終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由于課內材料數量不多,教學時數也有限,與實際需要的閱讀量相比,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課外補充材料,以課內教材為主,課外自讀為輔,讓學生有機會能夠把在課內學習時獲得的種種知識和能力,舉一反三,用到課外閱讀當中。這個輔助不但可以鞏固和擴大課內所學的知識,而且可以充分鍛煉自學能力,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此外,現在數字化和網絡化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明顯的趨勢,網絡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閱讀文本除了書籍外,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磁帶、光盤等都是比較容易獲得的閱讀載體。而網絡因其大容量、簡便快捷、可以隨意進行等優勢,能夠同時傳播大量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各種形式的信息,大有取代以往傳統閱讀模式而成為更流行的閱讀方式。但網絡閱讀也有其缺點,如信息的正確性、持續性等都無法得到保證。因此,語文教師還應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網絡閱讀,精心選擇閱讀材料, 指導學生不斷收集課內外語文閱讀信息,以此開闊學生的眼界,更好地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3、重視閱讀主體的地位,讓他們能自主思考,使閱讀富有個性和創造性,從而凌駕于閱讀的標準答案之上。由于每個人的生活體驗各不相同,他們對于相同材料的感受也不盡相同。一百個人能讀出一百部《紅樓夢》。因此,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不能用標準答案去框住學生,不能輕易評判答案的對錯, 只有這樣, 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實行開放式的閱讀教學模式,實現學生與閱讀文本、學生與教師的自由對話。讓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求, 自主發現, 有所創新,將課堂內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外的實際生活中,讓學生產生新的知識情感體驗,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
四、結束語
“據2005年的統計數據,我國國民年人均閱讀量僅有0.7冊,韓國11冊,日本40冊,美國60冊,猶太人75冊,俄國每20人便擁有一套《普希金全集》。”如何提高我國公民的閱讀的質和量呢?作為中學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注重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效地結合起來,把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他們的情感發展作為閱讀教學的指導思想。語文既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人文學科。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真正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應用情境創設教學法,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包括以下幾點:(1)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情境的創設,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具有趣味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創設情境中,啟發學生發散性思維,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了解掌握所?W內容,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目的。(2)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對小學生而言,在學習小學閱讀知識過程中,面對長篇、乏味的閱讀文章,極易產生厭煩情緒,難以提升學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按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創設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小學語文閱讀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實現教與學。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藝術性與實效性的具體措施
1.緊緊圍繞文章主旨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好奇心
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主旨與題材。因此,教師必須緊緊圍繞文章主旨,從文章想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入手,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營造良好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讓學生通過創設情境體會到作品的意境與思想情感,從而實現情境創設的實效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例如,在《巨人的花園》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文章主旨是巨人將闖進花園的孩子拒于墻外,后來在小男孩的啟發下,巨人幡然醒悟,隨后將圍墻拆除,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與孩子們的中間,感到無比幸福快樂,這一故事告訴我們,與大家一起分享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文章主旨營造童話般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方式,加深對文章寓言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好奇心,讓學生參與進來,鞏固所學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2.根據文章題材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思維
漢語是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語言形式,優秀的文章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除了提升學生語文閱讀應試能力外,還可啟發學生思維,掌握文章想要表達的內涵和情感。例如,在《揠苗助長》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文章題材創設情境,提問學生:“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我們吃的米飯是水稻長出來的,但是禾苗老是長不高,這個時候應該怎么辦?有人采取將禾苗拔高的辦法,你認為這樣做對嗎?如果是你,你會這樣做嗎?為什么?”通過一連串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到情境中,通過自我思考了解文章中傳遞的人生哲理。
“悅讀”,著意營造讀者的良好心境,使閱讀活動變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審美愉悅,使單純的“閱讀技術”升華為充滿人文精神的“悅讀”。情懷。語文“悅讀”教學是一種以培育情感為基礎、以發展素質為導向的教學改革實踐。在開展“悅讀”活動過程中,學校不僅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讀書成為學生的自覺習慣,而且還激發教師閱讀興趣,讓讀書成為教師的生活享受。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讀書成為學生的自覺習慣
人都有趨樂避苦的動機取向,在快樂原則的支配下,只有當語文閱讀教學成為一種愉悅式的教學時,語文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讀書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
1.鼓勵個性化閱讀,培養學生多元解讀文本的習慣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其間雖有老師力圖改變這一狀況,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就整體而言,仍然是以教師的講授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學生既少獨特理解,更無閱讀。因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年版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為了不讓“個性化閱讀”成為空話,合川中學的語文教師打破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手捧教參一講到底的陋習,允許學生誤讀,鼓勵學生質疑。師生在輕松歡樂的課堂氛圍里,智慧與智慧碰撞、體驗與體驗交織,學生多元解讀文本的習慣便日漸形成。
2.多方位展示閱讀成果,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也渴望享受閱讀的成功體驗,渴望得到教師、同學及家長的肯定與認同。為讓學生能夠享受到更多的閱讀成功體驗,學校為學生創設了多方位展示其閱讀成果的機會,使學生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閱讀動力,如每月一次的互動式讀書交流會。互動式讀書交流會是把學生的讀書心得和成果推向前臺,要求他們在規定時間內向同學介紹自己所讀的書,講述對該書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的困惑,還必須接受同學的質疑,完成答辯。這種思想的碰撞必將極大地激發閱讀熱情,提高閱讀質量,使閱讀成為一種生活需要。
3.“破一卷”與“破萬卷”并舉,保證閱讀的質與量
關于學生的課外閱讀,無論2001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還是《2011年版課標》都要求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并對閱讀量提出了明確的總量要求。針對這一“破萬卷”的要求,學校不斷拓展語文教學的領域,將課內閱讀向課外延伸,把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適時補充閱讀材料。但“破萬卷”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既要遵循“悅讀”原則,又不能加重學生負擔。對此,學校一方面抓好課內“破一卷”的訓練,特別是“四遍發散讀書法”訓練,即跳讀、熟讀、細讀、精讀四遍。跳讀,要求學生在讀得快的基礎上,了解文章內容梗概,記住文中主要的人、事或者觀點;熟讀,也要求快速閱讀,此次閱讀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結構,梳理文章內容,并能簡要復述文章;細讀,以每分鐘200字左右的速度完成理解字詞句、理解主要內容、歸納段意和中心思想三項任務;精讀,速度不限,完成文章寫作特色、創作風格等內容的學習。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卷”,展開研究性閱讀,并完成讀書筆記和讀書報告。“破一卷”與“破萬卷”并舉,既滿足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愉悅了學生的精神,又推進了學生的閱讀深度,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激發教師閱讀興趣,讓讀書成為教師的生活享受
《2011年版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個性化閱讀體驗,特別是主動積極鉆研文本受到的情感熏陶、獲得的思想啟迪、享受到的審美樂趣,是教師指導、引領、點撥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基礎,是教師聯通學生、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基礎。只有喜歡閱讀的語文教師,才可能有豐富的閱讀體驗;只有樂于“悅讀”的語文教師,才會在享受閱讀愉悅的同時,甘心與學生分享閱讀的獨特感受。基于此,學校開展系列特色活動,激發教師的“悅讀”興趣。
1.舉辦讀書報告會。學校每年都定期舉辦讀書報告會,組織教師讀書并撰寫讀書筆記和讀書論文。讀書范圍廣泛,可為文學作品,也可為專業書籍;文章形式多樣,自由詼諧的感悟式小品文、嚴謹科學的學術論文皆可。學校還邀請專家開展講座暢談讀書心得,并請專家擔任指導教師和評委指點提升教師的讀書論文。在教師交流和專家打磨下,很多教師既享受了閱讀的愉悅,也讓自己的讀書心得見諸報刊,“悅讀”興趣高漲。
2.舉辦語文教師沙龍。語文教研組每月開展一次“語文教師沙龍”,以自由、輕松的方式替代呆板、嚴肅的教研會議。沙龍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讀書交流。讀書交流采取年級組輪流承辦的方式,讓年級組各顯其能。這樣既為教師創設了展示自我的舞臺,又使教師了解到不同學段語文教學的發展與變化。如,初中三年級組承辦了文言文教學探討與實踐,全面介紹了他們和學生一起讀文言文的過程,學生對文言文教學的期待,文言文教學改革的嘗試與經驗等,體現了很強的專業性和創新性,給其他教師很大啟發。
3.建立教師博客。學校鼓勵教師建立自己的博客或手機微博,為“悅讀”提供一個師生研究交流的空間。在學校官網上,學校準備為教師們開辟博客專區,暢談讀書心得。利用手機微博,教師可以把每天讀書的收獲記錄下來并。依托這些現代的信息化手段,教師與學生擁有了真正平等、自由、可暢所欲言的交流平臺,既增進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又激動了他們閱讀的積極性,體現了“悅讀”的真正價值。
二、注重語文知識教學,夯實“悅讀”基礎
語文課離不開語文知識的積累。如果閱讀過程障礙重重,文本理解不能深入,肯定無法體驗“悅讀”的美妙。
教師注重知識教學,學生積累語文知識,成為合川中學師生長期堅持的原則。什么是知識?教育心理學把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陳述性知識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是一些語文教學的事實、概念;程序性知識主要指向語文基本技能;策略性知識主要表現為學習方法的選擇和學習狀態保持的策略。從三者的關系看,陳述性知識是基礎,主要靠識記獲得,程序性知識是技能,是識記基礎上的綜合能力表現,策略性知識是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的方法選擇。
基于知識的類型考慮,我們充分認識到陳述性知識的重要基礎作用,一方面要求教師自己必須具備全面的語文知識系統,有知識積累,有閱讀能力,會選擇閱讀策略,并注意語文知識教學的系統性。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不局限于陳述性知識積累,更要學會愉快閱讀的方法和策略,特別是加強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因此,語文知識教學還應在教學陳述性知識之余,對學生進行程序性知識的教學,做到“陳述知識”和“程序知識”的有機結合,達到“學語文”和“用語文”的統一。只有具備相對豐富的語文知識,減少閱讀障礙和理解誤區,才能感受閱讀的愉悅和成功體驗。
三、注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回歸“悅讀”教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