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4: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會計信息系統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在企業中的作用
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是會計信息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長久以來企業在會計信息化的道路上一味的重視會計核算的信息化,忽視了管理會計的信息化,使得管理會計的各項職能沒有在企業發揮出來。隨著企業規模發展壯大,經濟環境紛繁復雜,管理會計越來越受到高層管理人員的重視。在企業中使用管理會計相關分析方法,建立管理會計的信息化系統可以為企業價值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為企業發展提供全面數據信息當前經濟形勢風云變幻,紛繁復雜,稍有不慎就可能對企業發展帶來巨大打擊。及時、準確的信息對企業決策至關重要,而建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可以對企業提供有效幫助。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是以海量數據為基礎,運用分析技術優勢,結合管理需要,經營業務和會計要求,靈活運用管理會計的工具方法,為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提供服務。通過該系統的建立,搜集經營過程中的結構性數據和非結構性數據,利用專業分析技術,深度挖掘數據內含的信息,向決策者提供使用。2.對生產各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該系統的建立,可以通過存貨系統、成本計算系統、質量管理系統、價值鏈分析系統連接企業供應、生產、銷售的各環節。其核心流程涉及成本收入要素處理、成本中心分析與處理、作業類型計劃與處理、內部訂單處理、銷售與利潤計劃、成本核算與結算、成本與作業分配、一般管理費用核算、獲利性分析、全面預算與績效考核等方面。主要的業務對象包括成本要素、作業類型、收入要素、內部定單、控制文檔、成本對象、成本核算估計、獲利性分析維度、業務計劃與預算表以及績效考核等。通過對各環節的嚴格把控,降低庫存、減少成本,提高利潤。3.促進企業完成戰略實施目標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中績效評價的部分針對企業員工的完成水平進行評價,是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平衡積分卡績效評價體系是最近幾年流行在國內外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它分四個方面進行:企業財務業績、客戶關系、內部業務流程以及學習和成長,對企業進行評價。在系統中將企業的戰略實施目標按照這四個部分細化成不同的財務或者非財務指標,對照不同的部門逐級細化,進行考核。該績效評價系統將企業戰略與員工考核掛鉤,既可以推動戰略目標的完成又可以激勵員工成長。
二、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發展現狀簡析
自20世紀末開始我國企業普遍實施會計信息化以來,我國會計信息系統審計也應運而生,并在政府、企業及審計機構的組織實施下有效開展起來并取得了長足進步。具體表現在:其一,初步建立了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相關準則和規范,使會計信息系統審計人員能夠依據這些技術標準和準則更好地開展會計信息審計工作。如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99年頒布的第一個信息系統審計準則《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20號——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的審計》,以及國務院辦公廳2001年的《關于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開展審計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都對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的對象、方法、程序、內容和范圍等進行了初步界定和規范,明確了會計信息系統審計中審計人和被審計人的權責范圍。2008年中國內部審計協會頒布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計信息系統審計準則《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28號——信息系統審計》,更是將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納入到風險導向審計的現代審計范疇,使之更為完善、全面和高效。其二,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發揮了一定成效,推進了企業會計信息化發展和企業信息化管理進程。信息化發展是企業戰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現代化管理體系構建的重要內容,企業信息化即包括會計信息化,鑒于此,我國審計體系也同樣順應時展潮流,針對會計信息化系統制訂和實施了相適應的審計模式,有效履行了審計職能,推進了會計信息化的發展進程;與此同時,審計體系自身也開始了信息化變革之路,構建審計網絡和審計信息平臺,審計信息化軟件也隨之興起并展現出高效能,極大地提升了審計效率。
三、會計信息系統審計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會計信息系統審計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僅促進了企業會計信息化發展和企業信息化戰略發展的步伐,也直接促進了審計體系自身的信息化發展。然而研究過程中也同樣發現,我國會計信息系統審計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亟待改進,具體如下。
(一)會計信息系統審計法規制度不健全
先進水平的會計信息系統審計需要建立在健全的審計制度體系之上,使審計工作在制度保障之下規范、高效運行。然而我國在這一方面則存在較大差距,目前我國有關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的相關制度法規十分零散,大多只針對某一方面做出具體規范,還沒有統一的、完整的、具有體系性的會計信息系統審計制度可以指導和保障實踐的有序、有效進行。例如,目前還有沒統一的會計信息系統審計準則,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的內容、方法、技術、程序等都未能界定統一的實施規范。
(二)缺乏專業的會計信息系統審計人才
會計信息系統對審計人員的審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審計人員能力不足、審計工作準備不充分都容易導致審計失敗。會計信息系統審計要求審計人員不僅需要具備審計方面的專業知識,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還需要具備較高的信息技術能力。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審計人員并不缺乏專業的審計知識,也有著豐富的審計經驗,但對于會計信息化系統審計的信息技術能力要求普遍顯得力有不足,信息技術水平和計算機技術水平不能滿足信息系統審計的需要。
(三)信息化審計軟件效能不足
應對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的有效途徑是加快審計自身的信息化發展,目前開發了眾多功能強大的審計軟件應用于審計工作,提升了審計效率,確保了審計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然而目前的審計軟件其實用性、針對性和有效性還不能滿足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的需求。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一是軟件自身功能不足,無法滿足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的實際需求,軟件只能實現一些簡單的數據查詢和計算功能,無法對復雜的企業會計數據信息進行更為專業的處理和分析。二是有的軟件設計過于復雜,易用性較差。審計人員不易操作或者操作過程極為繁瑣,影響審計效率。
(四)會計信息系統本身存在缺陷影響審計效能
在對會計信息系統進行審計時,通行的做法是需要會計信息系統預留審計接口,審計人員通過接口對會計信息系統中的數據信息進行查閱、調取、審核。我國頒布的會計信息系統審核相關規范也明確了會計信息系統中“應具備標準的數據接口”。然而在具體實踐中,許多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本身并未留置接口,使得一些審計軟件無法和被審計對象的會計信息系統對接,也有一些會計信息系統自身設置了復雜的權限驗證、加密程序等,使審計軟件無法獲取需求數據,或加大數據獲取難度,影響了審計時效,甚至使審計無法操作。另外,會計信息系統本身的設計缺陷還包括一些軟件漏洞容易招致黑客攻擊篡改、增刪數據信息,或者軟件故障頻發導致數據損毀、滅失等,這在目前的會計信息系統審計工作中也較為常見,極大地影響了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的實施。
四、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的治理策略
針對以上問題,需要審計機關、審計行業組織和企業共同努力,多管齊下,對癥下藥,在順應社會經濟信息化發展的前提下確保會計信息系統審計職能高效履行。
(一)進一步健全會計信息系統審計規范
盡管我國已經初步確立了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相關規范體系,但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或者同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審計需求相比,仍顯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健全我國會計信息系統審計規范應基于以下原則:其一,與國際接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審計準則與國際接軌是必然要求,以確保審計結果能夠在更廣泛的范圍和空間發揮效用。其二,與國情相適。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的相關規則和標準的設定要基于國情,立足實踐,與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發展需求相適應。其三,關注細節。我國現有的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相關規范僅僅就基本原則和審計內容、對象、范圍等做了闡釋,而缺乏審計具體流程和操作指南,還缺乏系統性和層次性,需進一步完善。其四,前瞻性原則。會計信息系統審計規范的制定需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對會計信息系統審計工作未來的發展趨向和工作重點、難點做出預測和判斷,在政策導向上予以規范和指引。
(二)加強會計信息系統審計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問題是會計信息系統審計的突出問題。近年來全球信息化發展迅猛,企業信息化發展戰略如火如荼,日新月異,凸顯了信息化人才不足帶來的制約,需要相關審計機構、教育機構共同努力,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壯大會計信息系統審計師人才隊伍。首先,要細化會計信息系統審計資格認證體系,打造階梯式人才隊伍,滿足不同審計需求。其次,要挖掘現有資源潛力,加強現有審計人員信息技術技能培訓,提升會計信息系統審計能力。教育機構應將會計信息系統審計人才培養納入教育體系,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專業人才。最后,成立專門的會計信息系統審計行業組織。會計信息系統審計同傳統審計有著極大不同,需要成立專門的會計信息系統審計行業協會,對會計信息系統審計活動及審計人才隊伍進行有效指導和管理,設立從業資格認證及審核機制,組織資格考試,提高會計信息系統審計隊伍專業水平。
(三)提升專門審計軟件的有效性
目前市場存在的審計軟件還存在一定問題,還應持續創新、升級、強化軟件功能,在保障能以技術手段確保審計數據信息高效、順暢獲取的同時,還應內置數據分析、識別和處理功能模塊,降低審計工作量和難度,提高審計效率。就專業化發展而言,應由信息技術人員和審計人員共同合作開發專門的會計信息系統審計軟件,代替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功能單一、穩定性差、操作復雜、標準不一的審計軟件,使審計人員更加容易操作,使審計流程得以高效實施,同時降低工作難度和風險,以更好地履行審計職能。開發設計應本著“實用性”、“易用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原則,由審計人員負責確保軟件的實用性和易用性,由信息技術人員負責確保軟件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以提升專門審計軟件的有效性。
一、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的沖擊
傳統的會計計量模式以公認會計準則(GAAP)為指導,采用了歷史成本的計量原則。這種會計模式正面臨著知識經濟的嚴峻考驗。
1無形資產成為會計核算的核心內容。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尤其在高新技術領域,衡量企業價值的主要標志不以物質資源為主,而是以無形資產為主。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擁有的無形資產如專利權、版權、商標權、專營權、土地使用權、商譽等都將正式納入會計系統進行管理和核算。傳統會計系統中確認的無形資產大部分是外購無形資產,自創無形資產不作為資產在賬面上反映。這樣,一方面使企業的無形資產不能得到全面的體現;另一方面,財務報表中沒有無形資產的詳細項目,既不利于全面衡量企業的真正價值,又不利于投資人了解無形資產的構成以及科研投入和技術含量。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全面來臨,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總值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企業自創的無形資產將會正式納入財務報表。特別是為盤活存量資源,企業間將會產生重組、購并,如何科學地、客觀地評價企業的全部資產,編制出合理的財務報表,對傳統會計是一個挑戰。
2投資者的決策依賴于企業的未來現金流量。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創新對于企業的生存和成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同時也是企業盈利能力的基礎。這一特性也就決定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盈利能力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對于投資者決策的成敗起決定作用的是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而這恰恰是歷史成本會計所難以解決的問題。根據GAAP,可以在企業財務報表上進行反映的收益應當是企業已經依據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的已實現收益,是建立在收入/費用(配比)概念基礎上的“收益”。這種建立在收入/費用(配比)概念基礎上的“收益”不僅容易被企業管理當局所操縱,更為重要的是它不能提供有關企業未來盈利能力的信息,以使投資者對企業的發展前途和投資價值做出判斷。因此,如何科學地反映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向投資者提供相關信息,對傳統會計也是一個挑戰。
二、知識經濟條件下的會計創新
會計作為一種管理信息系統,其核心任務就是向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相關與可靠的財務信息,以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決策(決策有用論)。其中,相關的信息是指投資者能夠用來評估企業未來經濟發展狀況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則是指未被管理當局操縱的信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歷史成本會計在提供相關與可靠的財務信息方面存在著上述弊端,需要進行較大的創新。
(一)對相關無形資產實行資本化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正在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主要驅動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給出基于價值創造的無形資產定義:無形資產是指由企業創新活動、組織設計和人力資源實踐所形成的非物質形態的價值創造來源。鑒于無形資產(諸如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暢通的營銷網絡、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等)在企業盈利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繼續采用歷史成本原則核算無形資產,特別是將企業自創的無形資產進行費用化而不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上進行反映,就不能準確地向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相關信息,甚至有可能誤導投資者和債權人。因此,對于無形資產特別是自創無形資產的會計核算需要進行改進。國際上使用的自創無形資產計價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1)全額費用法,即將研究與開發費用全部作為期間費用,在發生時直接計入當期損益。(2)全額資本法,即將研究與開發費用在發生期內歸集起來,待開發成功并投入使用時列作無形資產,分期攤銷其價值。(3)成果決定法,即在研究與開發費用發生期內,設置多欄式賬戶專門記錄其相關支出,最后按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結果來決定采用何種處理方法。若已經取得成果并預期能夠產生收益時,就將相關支出全部?時凈環粗淙糠延沒迫氳逼謁鷚妗?悸塹轎扌巫什諂笠導壑蕩叢熘械淖饔茫收呷銜Φ迸灼鼻癎AAP會計對自創無形資產進行費用化的做法,采用上述第二或第三種處理方法較好。
(二)將儲備確認會計作為現有會計報表的補充
1982年,FASB(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頒布了SFAS69,要求石油天然氣公司對其經營做出一些補充披露。SFAS69要求披露的其中一點,就是要求石油天然氣公司對其已證實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所能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做出估計和披露。這一披露的目的,是為了在未來現金流量方面,向投資者提供比以往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報表所披露的信息更為相關的信息。這一現值會計,就是儲備確認會計(ReserveRecognitionAccounting,RRA)。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的歷史成本數據與其價值相關性極低。例如,美國最大的500家公司,其市值與賬面價值之比(M/B)的平均數,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1左右持續增長到2000年的6倍以上。這表明,每6美元的市場價值只有1美元反映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其余的5美元則代表了投資者對未來盈利能力的預期。知識經濟所具有的不確定性使得以歷史成本數據為基礎編制的會計報表在提供信息方面滿足不了投資者和債權人的要求。因此,在現有會計報表的基礎上,應補充一張RRA報表,作為會計報表的補充,以大體反映企業未來現金流量情況以及未來收益對企業現值的影響。雖然在RRA的運用過程中,會出現諸如折現率的確定、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主觀因素過多等問題,從而會削弱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但值得肯定的是,RRA能夠提供比歷史成本計量更為相關的信息。對于投資者來講,RRA具有潛在的有用性(WilliamRScott)。
(三)以經濟資產為基礎改造會計系統
諾貝爾獎得主弗里德曼曾指出“資產價值是由它可能產生的未來收益所決定的”。這種將資產視為企業對一項預期權益的權利的定義,使得資產的形成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法律形式或交易形式,而是將一切可能在未來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都包涵于“資產”的定義之內。在這一“資產”定義的指導下,一些原來在GAAP會計模式下難以計量的項目,包括知識創造系統、獨特的組織設計(如DELL以網絡為基礎的計算機直銷系統)、獨特的人力資源以及其他管理創新等可以給企業創造未來收益的項目,都可以并入會計的統一核算之中。這樣,以經濟資源為基礎的會計系統可以將GAAP會計下許多難以計量的資產項目加以合理的計量,以向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更加相關的信息。
(四)突出財務會計報告的及時性與充分性
知識的快速更新,加大了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風險。而金融工具創新、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更是加劇了經濟的動蕩。為減少知識更新所帶來的決策風險,在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基礎上,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求進一步提高財務報告的及時性與信息披露的充分性。鑒于上述分析,為滿足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減少決策風險的需要,應對財務報告的及時性與充分性適當創新。這不僅涉及到財務報告本身結構框架的改變,而且也導致了報告所依據的會計基礎理論的創新。在會計理論方面,提高及時性與會計分期假設有關,可考慮縮短報告的時間間隔,也可以根據業務經營特點,實行靈活的不等距的報告制度。同樣,提高會計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從空間跨度來說,企業應提供“金字塔”式的報告結構,從最底層的原始數據到最高層的高度濃縮的信息,以適應不同使用者對“充分性”的需求差異。而從時間跨度來看,會計不但要提供“過時”信息,而且要提供“實時”信息與預測信息。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財務報告的及時性與充分性將是財務報表創新的主要方向。
知識經濟已經滲透到社會和經濟的各個領域,同樣也給會計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會計創新已經成為一個嶄新的課題。無形資產的確認與計量、企業風險的管理、未來收益的計量等都是需要我們積極研究、探索的新問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只有進行會計創新,變革傳統財務會計體系,才能更好地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服務。
參考文獻:
[1]尤靜知識經濟條件下的會計變革[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7):44—48
傳統的價值法下的會計信息系統是建立在會計循環和會計恒等式的基礎上的。其核心思想是分類系統,即將會計反映的對象具體化要素,最終體現在用于分類的會計科目上,人們使用會計科目和復式記賬法把會計主體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財務度量結果分類匯總,用財務報表將匯總的數據提交給用戶。主要的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傳統的價值法會計信息系統是在信息處理水平較低時期產生的,借助分割匯總細節的方式,來彌補和適應人腦記憶力和細節處理能力有限的不足。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其應用成本的不斷降低,計算機化的傳統價值法會計信息系統,也只是利用信息技術使得會計循環實現自動化,這種體系結構的本質并沒有改變,其缺陷暴露得愈加明顯:
(一)價值法下的會計信息系統的體系結構沒有實現企業內的數據集成
目前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為企業中的各個職能部門,從不同的管理視角各建立一套專用信息系統來滿足不同的信息需求。各個子系統有各自的分類方法,各自從同一業務事件中選擇、記錄、加工與傳遞該業務數據的一個子集,出于各自管理目的的不同,導致整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內各個子系統的數據不一致、信息隔閡和大量數據重復存儲,產生冗余。
(二)該體系結構僅采集了企業會計事件的會計數據子集
傳統的會計信息系統并沒有采集企業組織的所有業務事件的全部數據,只是將影響企業組織資產、負債及權益的業務事件,即會計事件予以關注,并僅將會計事件的發生日期和以貨幣計量的財務影響采集并記錄到會計系統,而對不影響企業財務報表的事件及業務事項,如生產力、執行情況、可靠性之類的其他非貨幣計量的信息未予反映。該系統的這種信息采集方式,使系統輔助管理決策功能非常有限,大大限制了信息使用者管理和決策企業組織業務活動的能力。
(三)數據并沒有在業務活動發生時被實時記錄和處理
采集會計信息是在業務事件發生后,即使是在電算化條件下,會計數據也是按天、周甚至月來進行收集和處理的;在手工方式下,財務報表還必須經過審核、記賬、對賬、賬項調整等一系列會計循環,通常要到月底結賬后,才能出具會計報表。顯然,會計信息的不及時,必然降低其相關性。在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時滯性大大影響了會計信息用作實時決策的價值。
(四)該體系結構以高度匯總的方式重復采集和存儲數據
在價值法會計信息系統中,原始憑證包含了業務活動中會計事項的較詳細數據。這些業務活動的一部分數據以記賬憑證的形式被記入會計信息系統中,然后匯總記入日記賬、各總分類賬及總賬,最后生成報表。這種處理方法重復存儲數據——同樣的數據被重復存儲多次,區別僅在于匯總程度不同。數據被匯總記入日記賬或分類賬后,就很難以將其分解以反映業務事件的本來面目。傳統會計信息系統為輸出會計報表,將業務數據按照會計報表視圖的要求提取、記錄、存儲,并按照一定標準匯總數據,只能滿足部分信息使用者群體的需求,而排斥了信息使用者的其他信息需求,未提供這些需求所需的相應信息匯總標準。
(五)傳統會計信息系統存儲的數據沒有包括業務活動的所有信息
視圖是指企業處理的業務對象中所包含的信息,即執行具體功能的活動的輸入、輸出數據以及這些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傳統會計信息系統預先假定信息使用者是確定的、且都是相同的,即對會計報表的需求是相同的。而未能存儲滿足形成業務活動不同視圖的所有數據,限制了使用者從不同角度探究、分析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
由此可見,傳統的會計信息系統所提供的信息已經不再滿足為適應迅速變化的外部環境而產生的多角度的管理需求。如果不能用更加科學和高效的方式生產出信息用戶決策所需要的信息,會計信息的價值會越來越有限。僅僅將會計流程予以電算化,實現會計流程的自動化,并不能改變手工環境下的本質。因此,必須對傳統會計信息系統進行徹底的脫胎換骨的改造。“傳統會計猶如一艘已航行500年的大船,過去500年的風浪和急劇變化的海洋和地球生態環境已使它千瘡百孔。為什么我們非要花力氣補丁加補丁地維護這個老古董而不選用最新技術材料來另造一艘新船。”
二、基于事件驅動的會計信息系統設計思路
(一)基于事件的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分析
為了更好地理解事件驅動的會計信息系統,首先要了解幾個基本概念:業務過程、信息過程和事件。
1、業務過程(BusinessProcess)
業務過程是指直接或間接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一系列相關邏輯活動的有序集合。業務過程是根據決策者經營理念、管理目標和特定的環境設計的,將組織中的采購、生產、銷售、財務、人力資源等職能領域聯系起來的基礎。一個極為嚴密的組織架構和科學的業務過程發生危機的概率肯定要比不合理的組織體系和混亂的業務過程少得多。
組織通過開發和提供滿足顧客需要的商品和服務來創造價值。而商品和服務是通過一系列的過程來實現的。不論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種類如何,每個組織都至少有三種類型的業務過程。
(1)獲取/支付過程。獲取/支付過程是為了獲取企業所需的各種資源和為獲取資源支付款項的活動。主要包括:獲取、接收企業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支付實收商品和服務的款項,以及適當維護獲取的商品和服務,并在需要時提供商品和服務。
(2)轉換業務過程。轉換業務過程是將獲取的資源轉換為提供給顧客的商品或勞動服務活動。通過轉換過程,將最初獲取的商品和服務轉換為滿足不同的個性化的顧客需求。(3)銷售/收款過程。該事件包括一系列與交付商品和服務給顧客并收取款項的過程。
2、信息過程(InformationProcess)
信息過程是指信息的挖掘、傳遞、反饋的整個過程。一般可以把企業的信息過程分為三類:實時記錄業務活動數據;存儲和維護企業相關數據并實時更新;為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企業決策者利用這些實時相關信息做出正確、相關的決策。當組織的業務和管理過程變化時,信息過程也隨之變化。當業務過程、信息過程和管理過程融為一體時,組織完成其目標的可能性和效率大大加強。
3、事件(Events)
業務過程可以分成一系列獨立的業務事件。過程中的事件分為三類:業務事件、信息事件和決策/管理事件。業務事件是在業務過程中執行的向顧客提供商品和服務的業務活動。
信息事件與信息過程相關。也可以分為三類:記錄業務事件的有關數據、存儲和維護數據、為決策者提供有用信息。信息事件與業務事件的關系是:業務事件觸發信息事件。例如:“向供應商采購商品”是一個業務事件,而“記錄本次采購數據”和“傳遞發票”等則是信息事件。
決策事件是管理者或其他用戶在計劃、控制和評價業務過程時的決策活動。會觸發業務事件或信息事件。如:更新設備決策時觸發購買設備業務事件。當決策者評估業務過程時,觸發報告有關信息事件。
(二)基于事件的會計信息系統的結構設計
基于業務活動(事件)驅動的信息系統體系結構徹底打破了仿真手工的會計信息系統的結構模式,能夠為管理決策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符合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的發展方向。事件驅動的信息系統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這種事件驅動的會計信息系統,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將大量業務事件數據在業務活動發生時,實時地采集并存儲在業務事件數據庫,而不作任何加工處理。信息使用者通過人機交互平臺請求事件觸發,并驅動系統相應的報告工具,按選定的信息處理規則處理源數據庫中的業務事件數據,再通過人機交互平臺向信息使用者報告所需要的視圖輸出。這種基于事項會計的會計信息系統的設計,運用了被稱“三庫理論”的開發技術和事件驅動的實現方法。“三庫”就是指源數據庫、(用戶)目的庫和報告工具庫,三庫彼此獨立。
數據庫是實時動態的,是企業業務活動中業務事件的所有數據,包括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用戶)目的庫主要通過人機交互方式,了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確定用戶需要的信息報告模板。報告工具庫相對穩定,可細分為模型庫、方法庫、知識庫等。模型庫主要包括各種核算及管理決策模型;方法庫包含各種或選的計量、估價及表達方法;知識庫存放各種法令規則、技術方法的解釋及示例,并且還可能包含一些與決策有關的判斷、選擇、分析和推理等知識。報告工具庫提供了可供信息使用者選擇的各種信息處理規則,幾乎能支持所有視圖的信息需求。“三庫”之間的邏輯結構如圖2。
基于事項會計的會計信息系統,采用了事件驅動機制實時地采集并記錄業務事件數據,實現企業組織對日常業務活動的響應和處理。這個系統是企業組織業務事件的一個即時處理中心,系統運行在一個操作型數據庫系統(業務數據庫RDBMS)環境下,主要是面向顧客應用,支持大量的基本日常事務處理和操作型數據的查詢處理。該系統的特點是,數據處理頻率高、速度快,及時給予用戶響應;系統已被訓練成根據企業組織建立的一系列規則來處理并報告所發生的業務事件,是一個聯機事務處理系統OLTP(On-LineTransactionProcessing)。
這種操作系統是典型的結構化系統,它雖然能自動地快速響應和處理大量的日常業務事件,但是僅能提供少數方法來輸入或訪問所管理的數據,不能很好地支持分析決策。
二、小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設計
小企業涉足行業眾多,包括工業、建筑業、批發業、零售業、餐飲業、住宿業、交通業、郵政業,非常繁雜,這些行業的經營過程可以概括為圖1中的業務流程,簡化來說就是采購———庫存———銷售———采購……在這個循環過程中采購與付款、銷售與收款、庫存管理與存貨核算三個業務流程占主要地位,研究小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內部控制就是要研究這三個流程的內部控制。
(一)小企業采購與付款流程內部控制設計
(1)會計信息系統采購與付款流程。采購涉及大量的資金,顯示了市場物價水平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產品的銷售價格、人員的工資、企業的最終利潤等。在會計信息系統中,采購環節需要先由采購人員提出采購請求,填寫請購單,經授權后,與供貨商進行協商,最后由采購主管在一定限額內簽訂采購訂單,由專人驗貨后,存入倉庫并為商品付款,如果對商品不滿意,就需要采購人員與供貨商協商,再填寫退料通知單,庫存人員填寫紅字外購入庫單,會計人員開具紅字采購發票,辦理收款手續。在這個過程中,請購單上的詳細信息會被錄入電腦,會計人員可以即時地查閱即將進行的采購,錄入憑證時也可以直接運用查找功能,主管進行審批時獲得的資料也更為全面。會計信息系統的采購與付款管理流程是請購單一次錄入,后續一定范圍內數據共享,非常方便。(2)采購與付款流程風險。盡管會計信息系統使小企業的業務核算更為方便、快捷,但對小企業來說,采購與付款流程存在兩方面的風險,從外部因素說,貨物的質量可能不符合生產或銷售的要求,采購的物資堆放過久可能會淘汰,供貨商不存在,從內部因素說,驗收人員可能不仔細,造成貨物不符合要求,也可能采購物資過多或過少,最后貶值或需要再高價購入,采購人員也可能與供貨商勾結,收取回扣,還有一種情況則是采購人員轉移了供貨商的支付,私自占用公司資金。(3)會計信息系統采購與付款流程的內控措施。第一,驗收人員與采購人員不得為同一人,且驗收人員要依據簽訂的采購訂單仔細核對貨物數量、規格,驗收不嚴格的人員按不合格標準扣發工資;第二,采購主管審批采購訂單時,尤其是生產型企業要嚴格根據銷售計劃進行采購;第三,跟蹤同一供貨商貨物價格的短期變化,如若發生非客觀條件的價格上漲,說明可能有工作人員通過收取回扣牟利;第四,定期審核采購權限內的行為,可以根據會計信息系統列出短時間內向單個供貨商進行小額付款的情況,并檢查是否都與同一筆采購有關;第五,核對包含延遲付款項目的供應商對賬單和會計信息系統中的供應商分類賬進行比較,如果分類賬表明按時付款,但卻出現延遲付款情形,就說明資金可能被挪用了。
(二)小企業銷售與收款流程內部控制設計
(1)會計信息系統銷售與收款流程。銷售環節是所有小企業最為看重的一個環節。客戶資料、銷售價格更是一些機密材料。在會計信息系統中銷售業務人員填寫銷售報價單,根據報價單尋找客戶,接受客戶訂單,根據客戶要求填制銷售訂單,專人對倉儲貨物進行質檢后,發貨,運送至客戶,確認無誤后,收取貨款,會計人員開具銷售發票,最后由會計人員勾稽發票和出庫單,核算收入、成本和銷售費用,并核銷相關單據。(2)銷售與收款流程的風險。銷售環節遇到的風險也非常重大,包括:第一,對市場預估不準確,商品銷售業績不佳;第二,賒銷的貨款壞賬太多,難以收回;第三,為了個人私利,故意低價銷售,收取回扣,或者自己充當客戶,再轉手賣出;第四,無職責權限,為了業績,擅自批準賒銷;第五,收取應收款的任務分配不明,導致無人催收貨款;第六,收款人員由于長期與客戶聯系緊密,對其產生高度認同感,放松了對壞賬風險的關注。(3)會計信息系統銷售與收款流程的內控措施。第一,采購人員在采購物資時,必須對市場情況進行調查,交給小企業主市場調查情況和生產、銷售計劃;第二,訂單的經辦與審批、經辦與會計人員、銷售貨款的確認與會計記錄、退回貨款的驗收與處置要為同一人;第三,小企業的賒銷業務需要銷售人員提供對應企業詳細的財務狀況,經由小企業主審批;第四,定期檢查賒銷客戶的付款情況,如果某客戶跳過了大額的支付選擇先支付小額訂單,或是某客戶突然停止享受提前付款折扣,都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并上報小企業主;第五,銷售人員收款時不能直接接觸貨款,若是現金,需要不相干人員陪同;第六,倉儲人員要保證貨物與會計信息系統內的信息相對應,保證貨物的供應;第七,明確說明每一個客戶賬戶的負責人員,確認其完成任務;第八,實行收款人員輪崗制,進行持續、滾動式輪崗。
(三)小企業庫存管理與存貨核算流程內部控制設計
(1)會計信息系統庫存管理與存貨核算流程。庫存可是企業貨源供應、正常生產運營的重要保證,經營工業、建筑業、郵政業、住宿等類型的小企業在儲存物資方面都建有較大的倉儲設施,餐飲類的倉儲設施則相對較小。按照小企業倉儲物品的不同,存貨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待銷售的,二是已銷售但未取得,三是自己采購的。倉儲管理人員要嚴格根據這三個分類做好相關記錄,保證倉儲消息的準確性。倉儲相當于采購與銷售的中間物流,承擔了連接的職責。在會計信息系統中,收到貨物時,由指定人員驗貨后,庫存管理人員再根據物資情況填寫外購入庫單,出貨時,同樣需要填寫出庫單,寫明出庫貨物的數量、規格。(2)庫存管理與存貨核算流程的風險。庫存管理與存貨核算流程直接涉及實物資產,出現問題后果比較直接,它的風險主要包括:第一,安全問題,可能出現火災、偷竊等意外,造成公司財產損失;第二,貨物存放不合理,不易查找;第三,當庫存資料不足,沒有及時聯系采購人員進行采購,使小企業供應鏈鍛煉;第四,銷售、檢查、庫存管理三個職責的人員可能竄通,偽造銷售成果或者暗中克扣企業物資,換取利潤;第五,倉儲人員長期擔任這一職務,容易將公物挪作自用,或暗中修改賬冊;第六,對于因不可抗力毀損的物資,有時會因倉儲人員的一時偷懶或貪心,少報或多報,給營業規模本就不大的小企業造成困境。(3)會計信息系統庫存管理與存貨核算流程的內控措施。第一,拒絕未經授權送達的貨物,沒有采購訂單號碼的貨物也不予驗貨,驗貨人員對采購訂單的貨物驗貨時,要仔細檢查,根據貨物驗收檢查清單中的項目;第二,識別并標記所有的貨物,并按序排列,使查找貨物方便;第三,庫存與存貨管理人員每天要進行存貨檢查,保證現有數量滿足生產或銷售需要;第四,擔任銷售、驗貨、倉儲三個職責不可集中于同一人身上,驗貨人員驗貨時要仔細核對采購訂單、請購單同貨物是否相符;第五,庫存管理人員的記錄要一式兩份,由兩個不同的責任人保管,可以一星期或一個月進行輪值,避免長期一個人看管倉庫;第六,定期進行存貨大盤點,大盤點時要求至少兩個不同職責內的人員陪同,并在盤點表上簽字。
一、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對內部控制的影響
內部控制包括內部管理控制和內部會計控制。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內部控制則是內部會計控制的特殊形式。計算機技術在會計領域的應用,一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同時也給內部控制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由于信息處理工具、操作程序等方面的差異,電算化給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主要帶來如下幾點影響:內部控制的重點由原來的單純對人的控制轉變為對人、機的共同控制;內部控制的形式已經由原來的制度控制轉變為制度控制和程序軟件共同控制,部分交易幾乎沒有“痕跡”,數據保存介質是磁性介質等等。由此引起失控而造成損失的案例增加,給內部控制帶來一定的難度。
二、實現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的目的
內部控制是單位為了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發現、糾正錯誤和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實施的政策與程序。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的目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⒈維護企業資產安全和完整。任何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的資產,如果沒有一定的措施加以保護,則會由于浪費、貪污盜竊等行為,而使資產蒙受損失。建立一定的內部控制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就是要防止企業資產流失。
⒉保證會計信息的準確、完整和可靠。會計信息是反應企業經濟活動狀況的數據資料,它包括各種會計記錄、賬冊、會計報表等。會計信息必須準確可靠,這不僅為企業外部的有關部門所需要,而且也是企業內部改善經營管理的需要。建立適當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準確可靠,進而提高管理決策的正確性。
⒊有效地考核、評價各部門的工作業績。在企業內部制定必要的控制制度,明確職責分工,不僅有利于企業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而且也為考核和評價企業、甚至每個職工的工作業績提供了依據。
⒋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根據企業總體目標建立的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制度,其最終的目的在于促進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合理化,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⒌保證企業財務活動的合法性。任何一個企業的財務活動都必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的規定,建立適當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證企業財務活動的合法性,減少或杜絕企業內部各種違法違規操作。
三、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⒈領導重視程度不夠。現在,不少單位開展電算化會計工作的一個重要障礙是領導對電算化的認識不足和觀念陳舊。據了解,一些單位的領導視電算化會計為一種趕時髦的裝飾和擺設,只是為了應付會計上等級或評什么先進的需要而裝門面,完全忽視了其管理的功能和提高效益的作用;一些單位領導滿足于現有的手工核算方法,對計算機和先進技術缺乏信心,認為計算機還是信不過,靠不住,不知什么時候會出問題,出了問題不好處理;還有一些單位的領導抱著先等等,再看看的心理,認為電算化會計讓別人先搞,等大家都上了再跟著。這些觀念和認識大大制約了我國企業電算化會計的發展。
2.會計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底。會計電算化會打破企業財務部門原有的組織格局,財務部門的工作人員,擔心自己會被轉崗或下崗,對電算化的實施持反對態度,而不是積極學習,主動接受,使得電算化工作在財務科內部難以展開。而一旦電算化系統的運行與手工不符,或試運行中出了差錯,就立即對電算化本身加以攻擊,而不是幫助解決問題。
3.通用會計軟件安全控制功能不完善。會計軟件的質量是電算化會計工作的基礎,決定著電算化工作的質量。企業目前使用的通用(商品化)會計軟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不足。
⒋電算化會計基礎管理工作不完善。財政部要求采用計算機替代手工記賬的單位需要具有完善的電算化管理制度,但企業在實現電算化后沒有按要求制定包括嚴格的上機操作管理制
度、硬件、軟件管理制度和會計檔案管理制度等內容的明確的、成文的內部管理制度。對電算化的內部管理仍是按照手工記賬的管理辦法使用原來手工系統下的財務制度,從而使基礎管理工作滯后。
⒌電算化會計內部審計監督不到位。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重要措施。內部審計人員應對電算化會計系統的管理及控制制度進行研究和評價,指出其薄弱環節,提出改善意見,促使被審單位加強電算化會計系統的管理和控制,但是,企業對于電算化會計系統缺乏有效的內部審計監督制度;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專業素質不足,不熟悉電算化會計系統的特點和風險,不了解電算化會計系統應有的內部控制,更不熟悉如何對電算化會計系統進行審計,從而導致電算化會計系統未能得到有效的內部審計監督。
四、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策略
針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我認為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⒈加強領導的重視程度。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和發展必需經過有關領導的認可和授權,因為領導是一個單位的決策者,沒有領導的支持,電算化會計系統的開發和發展就難以實施。只有領導親自抓,才能統籌規劃、周密部署、保證所需資金、有效的協調單位內各個方面共同做好電算化會計工作,使電算化工作能協同一致地順利開展。
⒉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應在開發階段就要對使用該系統的有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使用人員對系統的認識和理解,以減少系統運行后出錯的可能性。培訓不僅僅是系統的操作培訓,還應讓其了解系統投入運行后新的內部控制制度、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運行后的新的憑證流轉程序、電算化會計信息提供的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的進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超級秘書網
⒊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控制。是指使用各種方法保護數據和計算機程序,以防止數據泄密、更改或破壞,主要包括:硬件安全控制;軟件安全控制;網絡安全控制;病毒的防范和控制等。
⒋職能控制。是指企業建立起一整套內部控制制度,以加強和完善對會計信息系統涉及的各個部門和人員的管理和控制。職能控制包括:組織機構設置;職責劃分;上機管理;檔案管理;設備管理。
⒌操作控制。電算化會計系統的操作是電算化會計的主要工作,操作控制包括:業務發生控制;數據輸入控制;數據通訊控制;數據處理控制;數據輸出控制;數據存儲和檢索控制等。
⒍內部審計控制。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強單位內部控制的一個有效手段,內部審計在某種程度上可理解為對內部會計控制的再控制,對內部會計控制環節的檢查、監督、評價是通過內部審計來完成的。在電算化會計系統中,由于是“人機”對話的特殊形態,因而對內部審計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內部審計主要包括:對會計資料進行定期審計;審查機內數據與書面資料的一致性;監督數據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對系統進行各環節的審查,防止存在漏洞;檢查和監督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情況。
總之,任何內部控制總存在一定風險,不能完全依賴。IT技術的發展,推動著會計信息系統網絡化的進程,同時,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又逐漸成為企業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組成部分,新形勢下如何建立健全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制度對我們來說將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有待我們不斷地去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馮蓉蓉.會計電算化對內部控制的影響.現代會計,2005.2.
[2]王菊.淺談會計電算化與傳統會計區別.中國會計電算化,2003.2.
[3]樹友林.電算化會計內部控制研究.中國會計電算化,2001.11.
[4]陸宇海.電算化會計數據的安全防護.中國會計電算化,2001.8.
[5]薛兆軍.試論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內部控制.機械管理開發,2002.2.
[6]葉蕓蕓.電算化會計系統內部控制.中國會計電算化,2000.1.
[7]應軍.談加強會計電算化內部控制.南京經濟學院學報,2002.4.
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已經成為會計理論界的主流觀點。那么,會計這個信息系統應提供什么樣的信息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當信息被使用,或其對使用者發生作用時,它就具有信息含量(JohnA.Christensen等,《會計理論》2006)。信息系統要成為一個運作良好的系統,它所提供的信息要具備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有信息含量。從信息含量的角度來看,會計目標可以被描述為構建一個有信息含量的會計系統,會計數字的本身精確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夠幫助會計信息的使用人判斷事件的結構。比如,我們假定企業經營有好、中、差三種狀態,由于會計計量遵循的會計準則等的不同,其可能對應的會計收益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和表2所描述的會計收益在數值上明顯是不同的,但是它們識別企業狀態的效果卻是完全一致的,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完全可以根據企業的會計收益清楚地判斷出企業經營所處的狀態是好、中還是差。從信息含量的角度來看,二者是等價的。
那么,哪些因素會影響會計系統的信息含量呢?筆者認為影響信息含量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會計信息所處背景和披露時點。
一、會計信息所處的背景
一般認為,會計信息有兩個功能:評價和交易估價。會計信息使用者可以通過會計信息去評價管理者的經營業績,還可以借助于會計信息來決定是否進行某項交易。這里所指的交易估價并非是對交易標的物價值的精確計量(實際上,也不可能做到精確計量),而是用于幫助使用者去判斷交易是否可行。在評價和交易估價過程中,同一會計信息可能具備不同的信息含量,可用于評價的信息未必會有助于對交易可行性的判斷。相應的,會計信息所處的背景可大概劃分為兩個領域:契約背景和交易背景。
(一)契約背景下的信息含量分析
在契約背景下,企業管理者通過報告會計信息以解脫受托經營管理的責任,并最大限度地為自己謀求相應的經濟利益。企業管理者可以控制的行動有兩個:管理行動的選擇和財務報告的披露。管理者可以決定自己采取高水平的管理行動或是低水平的,可以將高水平的管理行動界定為H,低水平的管理行動界定為L;管理者也可以決定是披露真實可靠的財務報告(以T表示)還是披露不真實可靠的財務報告(以F表示)。為了討論的方便,在這里假定不存在機會主義行為,即假定只有管理者提供高水平管理行動時,才能取得較高會計收益。管理者在作出行動選擇時,有四個方案,即:(L,T)(表示管理者采取了低水平管理活動,并如實報告,以下依次類推)、(L,F)、(H,T)、(H,F)。在各個行動選擇下,會計報告傳遞的收益信號如表3所示。
在表3所述情形下,會計收益傳遞的信號無助于判斷管理者是否采取了高水平的管理活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保證管理人員如實報告會計信息,則表1可以精煉為表4:
在表4中,會計收益非常清楚地傳遞了管理者是否從事高水平管理行動的信息,即,如會計收益為600,則管理者采取了低水平管理行動,若會計收益為1800,則管理者采取了高水平管理行動。
從表3和表4的分析過程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在契約背景下,會計信息的可靠性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我們判斷管理者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這也是將受托責任作為會計目標時,可靠性成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重要原因。
(二)交易背景下的信息含量分析
對交易背景下的會計信息含量進行分析,實際上是判斷會計信息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們知道,個人的交易行為實際是一種過程,當潛在投資者決定是否購買公司的股票時,他要根據所收集到的信息評價交易的價值并進而完成或拒絕交易。債權人在決定是否借款給企業時,他同樣要判斷借款這一交易的價值是否會給其帶來相應收益。會計信息要想在估價背景下具備良好信息含量,它必須能提供市場中各個相關利益主體在對決策進行價值判斷所需要的信息。會計信息的報告如果有利于交易中的一方判斷出該項交易對其有利還是有弊,這樣的會計信息就具有信息含量。
假定一個風險中立的潛在投資者在決定是否對一個公司投資時,在沒有任何信息來源的情況下,他可能會判斷該企業經營狀況為好(G)的概率為0.5,經營狀況為壞(B)的概率為0.5,這時投資者對企業經營狀況的看法被稱為先驗概率。如表5所示。
但是,投資者在接收到企業的會計信息y時,(yg代表好消息,yl代表壞消息)他對于企業的看法可能就會有所改變,這時的概率稱為后驗概率,可以表示為P(G|y),P(B|y)。我們可以假定企業經營狀況好(G),信號為yg的概率為0.375,依次類推,如表6所示。
假定投資者接收到企業的會計信息為好消息yg,他根據收到的信息去判斷企業經營是好還是壞,修正自己最初對企業的看法。根據貝葉斯法則,他認為企業經營狀況好的后驗概率為:
由此可以認為,由于會計信息的傳遞,改變了投資者最初對企業的認識。在會計信息為好消息的情況下,投資者較沒有任何消息來源前更有把握判斷企業是一個經營狀況好的企業,并可能進行投資;反之,當投資者收到的消息為壞消息時,他更有把握判斷企業是一個經營狀況較差的企業,他可能選擇不投資。在表6所述情形下,會計信息明顯是具有信息含量的,它影響了投資者對企業經營狀況的信念(換言之,就是說會計信息是和投資者決策相關的信息),使后驗概率區別于先驗概率。這也就是將決策有用作為會計目標時,相關性成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重要原因。同時,當將概率的知識引入會計信息含量分析時,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清楚地看到,會計信息的傳遞只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并不能保證交易的雙方都能從中受益。
(三)契約背景和交易背景下會計信息的屬性
會計信息實際上具有兩個屬性:特定企業性和社會性。會計信息帶有鮮明的特定企業性,這是因為會計信息是通過一個復雜的系統來傳遞的,所以一個企業和另外一個企業的會計信息一般不可能雷同。會計信息的社會性是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在進行決策時,可能會將某一企業的會計信息納入由若干企業組成的大背景中進行比較分析。契約背景下更強調會計信息的特定企業性,交易背景下更強調會計信息的社會性。筆者分析如下:
假定企業在時點T披露會計信息y,信息使用者通過觀察T點披露的信息,去判斷管理者在T-T所采取的管理行動是H還是L,這就是管理契約背景下信息的運用;信息使用者同樣根據在T點觀察到的信息,來決定在時間(T+T)是否進行交易行為,這就是交易背景下信息的運用。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到,契約背景下信息的運用主要是為了對過去已發生的事件進行評價,而交易背景下信息運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未來是否進行交易做出判斷。因為在契約背景下是對既定事項的判斷,可以只局限于某一特定企業的管理者進行研究,會計信息的特定企業性更重要,更加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在交易背景下則不然,因為交易尚未發生,參與人有很多選擇,會計信息需要納入市場中去研究,會計信息的社會性更重要。此時,只要是與決策者相關的信息我們認為都是有信息含量的,也就是說在交易背景下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更加重要。
那么,當信息的可靠性和信息的相關性出現矛盾時,是強調更相關還是更可靠的信息呢?筆者認為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應是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這是因為導致會計報告的可靠性出現偏差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為了謀取個人或局部利益對會計報表的人為操縱;二是信息取得的困難性。由于會計報告一般需要進行審計,可以說只要審計質量合格,理論上,一般的人為操縱都很難通過審計的鑒證;至于由于信息取得的困難性導致的可靠性差,筆者認為在資本市場中,作為會計報告的使用人一般可以識別由于信息取得困難而導致的計量誤差。眾多實證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比如,金融工具按照現行準則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公允價值來源或管理操縱導致了公允價值的計量誤差,投資者可能因為看穿了這些影響公允價值的因素,因而不在意調整了多少,而在意是否采用了公允價值(鄧傳洲,《會計研究》,2005)。二、會計信息的披露時點
同一信息,由于披露時點的不同,其所攜帶的信息含量也會有所不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信息的提前套現,導致了信息含量的缺失
作為市場中的交易主體,他們在進行決策時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會計信息天然具有一種延時性。如果市場在會計報告公布前套現了會計報告所攜帶的信息含量,那么會計報告的公布并不能帶給使用者任何新的東西,這樣的會計報告是毫無信息含量可言的。比如,假定A企業是一家花生油的生產企業,2006年3月花生價格上漲,作為市場理性經濟人就會預期到該企業單桶花生油的銷售成本上升,那么,2006年6月該企業中期報告披露花生油單位銷售成本上漲就不再具有任何信息含量,因為已經被市場提前套現了。
(二)未被提前套現的信息,公布時點不同,也具有不同信息含量
即使會計信息未被其他渠道的信息提前套現,但是時點不同,其信息含量也會有所不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會計報告分期報出。一方面,如果當期報告的信息不屬于當期時間范圍,就有可能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比如,將當期實現收入推延到下期或提前確認,就是所謂的盈余管理;另外一方面,不同時點的信息也確實攜帶不同的信息含量。以權責發生制原則與收付實現制原則為例,它們確認收入和成本的時點是不同的,如表7所示,在t=2時期,權責發生制的會計收益已經攜帶了商品售出這一信息,但同一時期收付實現制的會計收益卻沒有攜帶這一信息含量。
此外,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收入的確認應遵循可實現原則,而不是已實現原則,也是為了增加其信息含量。在新準則中,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確認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也是為了提高其會計信息含量,向會計信息使用者及時傳遞其價值增減變化這一信息。
小結
會計作為信息系統,它的存在及其在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經證明了其傳遞的信息具有信息含量。當然,會計系統要成為一個良好的信息系統有一定的前提條件,而且,市場是動態的,信息是動態的,影響會計系統信息含量的因素也有很多,文中尚有不完善的地方,尚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在課堂上,可以設置一些學習材料,比如給學生觀看相關的財經類新聞影視,播放一些教學材料等,通過一系列不同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始終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為學生做好一切服務工作,從而能夠讓學生真正地表達自己的理念,通過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完成案例教學,有利于學生會計信息化系統教學中將學習知識應用社會,將課堂內外的知識融會貫通,從而鼓勵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2學生對會計信息化系統教學的認知態度的改善
在會計案例教學中,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能夠增加學生的趣味性學習,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學生對課程的重視,有助于教學課程良好氛圍的養成。
1.3提高學生努力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在課堂上,對于一些較難完成的會計作業,傳統的教學中,學生根本無心上課,更別說會去完成一些較難的課業,但是在會計信息系統的案例教學中,學生們會為了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學習能力強,而努力克服困難,有勇氣去挑戰,去完成。
2會計專業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必備條件
會計案例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個人的素質進行不同程度的教學訓練,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朝著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教師為輔助策略,進行教學方式和的改革和創新,從而培養學生對會計案例教學的熱愛和興趣。會計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必備條件主要有:會計案例教學教學評價多元化的系統;教師必須采取多元化、創新性、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會計案例教學課程中,要以學生自主能動性為主,教師的教學教導為輔;教師要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教師要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和較強的其他方面的素質,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其他素質的共同進步。
3當前會計信息系統教學改革中案例教學推動研究存在的問題
3.1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不注重課程的教學
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都是應試教育,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偏重于應試教學,導致很多重要的教學內容都被忽略,因而影響著會計信息系統教學改革中案例教學的推動研究。
3.2過分強調授課形式而忽略授課內容
為了使枯燥乏味的理論性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易被接受,課堂上老師會要求大家比如針對某一個話題進行分組討論,采取案例教學的方式,這樣的授課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實際的案例教學中,教學過程為了使用案例而使用案例,很多學生都有疑惑“,為什么不直接告訴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進行記錄就好?”,很多知識都是可以很好的進行歸納整理出來的,不能為了成為案例教學,而只采用案例教學。與此同時老師也應該要正確培養學生的深層次思考和探究能力,切莫顧此失彼,失去了授課的真正意義。
3.3會計信息系統教學設施相對落后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不斷改革和完善,會計教學也變得多樣,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學硬件和軟件都得到改善,但是當前的會計教學課堂的硬件也就是教學設施相對落后,很多課程項目老師只是做介紹而無法具體實際操作。
3.4會計教師的知識文化素養有待提高
傳統意義上的會計教師就是會做賬,專業知識強就是真正的優秀的教師,但是當前真正的會計教師必須是各方面素養都比較高的,除了專業知識扎實以外,其他的素質也一定要好,這樣才能夠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的各方面素質進行輔導和教學。
4會計信息系統中實施案例教學必須采取的高效策略
4.1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型學習的教學方式
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我思想和自我表達為中心,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完整的展現自己的想法。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對其所教授的課程進行備課,對會計教學指導也是局限于自己的思想意識,從而傳達給學生,促使學生形成了一定的定向思維方式,不利于其自我創新意識的形成。同時對其個性化發展形成了阻礙和打擊,比方傳統教學就是,老師說這道題這樣解答,那么學生就不去思考,照著老師說的方法進行解答,根本就不會去主動思考是否有不一樣的解題策略,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了一定的定向思維模式,不利于其自我創新意識的形成,同時個性化發展也展現不出來,更不用說創新了。因此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對課文知識進行了解和理解,最后老師組織學生在班級內進行知識講解,讓全班同學和教師進行評價,當然評價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對與錯的評價,這樣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對其負面評價進行適當的引導,有助于其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斷養成,通過自主學習,達到多元化和立體化教學的目的。
4.2案例教學方式的創新
教育機制不斷改善,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改革,因此必須采取多元化、創新式、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也可以通過比賽教學、游戲教學等不同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從而帶動學生學習的課堂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3課程結束后,積極引導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
課程完成后,學生主動對自己學習的課堂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完善,對于一些易錯的題目進行分類整理,查漏補缺,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根據自己的想法撰寫案例分析報告,通過對復雜多變的會計實際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從而找出正確的解決辦法,在撰寫案例分析報告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備選方案,然后找出相應的論據加論述。
4.4制定合理的教學課堂評價體制
教學課堂評價體制的制定,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的對待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和課堂選擇項目的完成,建立完善的、全面的課堂評價體制,可以對全面進行課堂表現的評價,比如對專業技能掌握程度的評價、上課是否態度認真進行評價以及其他一些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不單只是一個考試成績的記錄,從而對其不好的行為達到約束和管制的作用。
(一) 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授權批準控制與手工會計系統存在差異
授權批準控制要求單位明確規定涉及會計及相關工作的授權批準的范圍、權限、會計程序、責任等內容,會計論文單位內部的各級管理層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職能和承擔責任,經辦人員也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辦理業務。在手工會計系統中,對于一項經濟業務的每個環節都要經過具有相應權限人員的簽字或蓋章。但在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中,業務人員可利用特殊的授權口令,獲得某種權利或運行特定的程序進行業務處理,由此引起失控而造成損失的案例數不勝數。
(二) 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改變了會計核算的環境
隨著遠程通訊技術的發展,會計信息的網上實時處理成為可能,業務事項可以在遠離企業的某個終端機上瞬間完成數據處理工作,原先應由會計人員處理的有關業務事項,現在可能集中在一個部門甚至一個人完成,因此要保證企業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系統對企業經濟活動反映的正確和可靠,達到企業管理的目標,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范圍和控制程序較之手工會計系統更加廣泛、更加復雜。
(三) 內部會計控制的程序化使得內部會計控制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并增加了差錯反復發生的可能性,電算化系統中內部會計控制具有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結合的特點。電算化系統許多應用程序中包含了內部控制功能,這些程序化的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取決于應用程序,如程序發生差錯或不起作用,由于人們依賴性以及程序運行的重復性,使得失效控制長期不被發現,從而使系統在特定方面發生錯誤或違規行為的可能性較大。
(四)在電算化會計系統中,會計和財務的業務處理方法和處理程序發生了很大變化,各類會計憑證的生成方式,會計信息的存儲方式和儲存媒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原先反映會計和財務處理過程的各種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匯總表等作為基本會計資料的書面形式資料減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原來在核算過程中進行的必要的核對、審核等工作有相當一部分變為由計算機自動完成了,原來書面形式的各類會計憑證轉變為以文件、記錄形式儲存在存儲介質上,因此必須要求確保系統網絡安全,確保備份安全,確保硬件設備安全。
二、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條件下內部會計控制的特殊形式和實施
(一)操作系統控制
操作系統作為一個計算機系統的核心部分,其主要職責是對計算機系統中所有軟件和硬件的資源進行管理、調度與分配。在計算機內部會計控制中,操作系統控制的目標是在可靠保證系統資源程序的處理和利用效率的基礎上,有效執行系統控制的安全管理策略,以抵御和防范各種偶然或人為的系統入侵或資源破壞。主要有幾個方面。
資源保護。該保護策略主要表現為根據會計控制工作的制度和特點,利用操作系統提供的系統訪問控制功能對有關的系統工作人員的操作和數據訪問等方面的設置與控制,從而對會計控制工作的操作獨立性和數據保密性等到方面提供相應的安全保證。
崗位隔離:崗位隔離是操作系統的資源保護功能在計算機會計內部控制系統中的延伸,其本質是,通過操作系統的用戶管理和資源保護機制,使得具有工作職責和工作權限的會計控制人員只能執行自己相應職權范圍內的模塊,此外,經過合理的設置操作系統的用戶認證和管理機制,還能夠實現對用戶進入系統進行操作的過程和狀態進行記錄,從而實現會計內部控制工作的監督和管理職能。
災難防護:災難防護本質上也屬于計算機安全的范疇。該策略的實施反映到計算機會計控制工作中主要包括:病毒防護和故障恢復兩個方面。
病毒防護是利用操作系統提供的系統資源保護和控制功能來實施有關的病毒防護處理,而故障恢復控制的作用是保證計算機會計控制系統在遇到諸如停電等環境故障時能夠維持會計信息系統中的應用和數據資源的完整。
(二)數據資源控制
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中的數據控制主要通過系統中數據庫管理系統提供的數據信息控制管理機制實現和實施。
完整性控制:計算機會計系統的完整性控制主要通過現代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完整性控制機制來實現。當前,一個功能完善的數據庫管理系統都能夠對其管理的數據庫中的數據,在邏輯關系上提供語義參照關系機制來檢驗和保證數據庫存系統中的有關數據在進行了相關控制應用操作后仍然保持邏輯上的語義完整。
數據加密:數據加密策略的實施主要通過數據庫管理系統的數據加密和存放功能實現,其作用不僅維持了數據信息的保密,而且使得合法操作人員只能通過系統規定的程序實施操作和控制活動。
數據備份:數據備份控制的實施過程為,管理和存儲信息的計算機數據庫管理系統,根據會計系統的數據處理特點與要求,定期將系統中的關鍵數據從系統中的硬盤設備中,轉存或備份至可以長久保存的存儲設備中,比如光盤、移動硬盤。
(三)組織結構控制
在手工會計系統中,企業的財務部門一般主要從組織形式和組織程序上實行崗位控制,其中,組織形式控制是通過財務部門按經濟業務的性質分為幾個不同的職能組來實現相互牽制和相互監督的控制作用,而組織程序則是通過賬賬核對、賬證核對、賬實核對、財物核對以及會計主管對憑證、賬簿和報表的審核制度來實現處理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在引入了計算機等先進的信息處理控制技術與工具之后,盡管計算機會計系統運作的主要原則沒有改變,但是計算機內部會計控制的過程與方法上的許多變化與發展,使得實施計算機會計控制的企業或組織也必須相應的在組織機構、工作條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有所變化,從管理和控制功能的角度看,計算機會計系統中的組織結構控制主要包括部門設置、運作協調和監督管理等三個方面。
部門設置:由于引進了基于計算機的信息處理控制技術和處理工具,根據系統中操作人員任務和目標,計算機會計系統可以根據系統運作的特點與要求,將有關人員分別劃分到崗位和職能相對獨立的不同部門或工作小組中,例如,根據所擔當的角色與任務,在企業或組織中設置:系統開發、系統維護和會計操作等幾個相應的職能工作部門。
運作協調:運作協調的主要作用是在明確了各職能組織部門的職責與處理范圍的基礎上,建立和執行各部門協調處理和控制的規章與制度,以保障控制處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監督管理:監督管理控制的作用則是在明確各職能組織部門有關人員的工作責任與處理范圍的基礎上,建立和執行工作完成情況的監督與考核制度,以保障會計控制工作能夠高質量的進行和完成。
二十一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信息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企業要適應現代市場競爭就必須實行企業管理信息化。會計信息系統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在企業管理和經營框架中處于基礎性和關鍵性的地位,為企業信息化戰略提供最基本和最關鍵的決策數據。傳統的基于“價值”的會計信息系統已不能滿足企業現代化管理的需要。
一、傳統的價值法會計信息系統的原理及缺陷
傳統的價值法下的會計信息系統是建立在會計循環和會計恒等式的基礎上的。其核心思想是分類系統,即將會計反映的對象具體化要素,最終體現在用于分類的會計科目上,人們使用會計科目和復式記賬法把會計主體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財務度量結果分類匯總,用財務報表將匯總的數據提交給用戶。主要的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傳統的價值法會計信息系統是在信息處理水平較低時期產生的,借助分割匯總細節的方式,來彌補和適應人腦記憶力和細節處理能力有限的不足。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其應用成本的不斷降低,計算機化的傳統價值法會計信息系統,也只是利用信息技術使得會計循環實現自動化,這種體系結構的本質并沒有改變,其缺陷暴露得愈加明顯:
(一)價值法下的會計信息系統的體系結構沒有實現企業內的數據集成
目前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為企業中的各個職能部門,從不同的管理視角各建立一套專用信息系統來滿足不同的信息需求。各個子系統有各自的分類方法,各自從同一業務事件中選擇、記錄、加工與傳遞該業務數據的一個子集,出于各自管理目的的不同,導致整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內各個子系統的數據不一致、信息隔閡和大量數據重復存儲,產生冗余。
(二)該體系結構僅采集了企業會計事件的會計數據子集
傳統的會計信息系統并沒有采集企業組織的所有業務事件的全部數據,只是將影響企業組織資產、負債及權益的業務事件,即會計事件予以關注,并僅將會計事件的發生日期和以貨幣計量的財務影響采集并記錄到會計系統,而對不影響企業財務報表的事件及業務事項,如生產力、執行情況、可靠性之類的其他非貨幣計量的信息未予反映。該系統的這種信息采集方式,使系統輔助管理決策功能非常有限,大大限制了信息使用者管理和決策企業組織業務活動的能力。
(三)數據并沒有在業務活動發生時被實時記錄和處理
采集會計信息是在業務事件發生后,即使是在電算化條件下,會計數據也是按天、周甚至月來進行收集和處理的;在手工方式下,財務報表還必須經過審核、記賬、對賬、賬項調整等一系列會計循環,通常要到月底結賬后,才能出具會計報表。顯然,會計信息的不及時,必然降低其相關性。在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時滯性大大影響了會計信息用作實時決策的價值。
(四)該體系結構以高度匯總的方式重復采集和存儲數據
在價值法會計信息系統中,原始憑證包含了業務活動中會計事項的較詳細數據。這些業務活動的一部分數據以記賬憑證的形式被記入會計信息系統中,然后匯總記入日記賬、各總分類賬及總賬,最后生成報表。這種處理方法重復存儲數據——同樣的數據被重復存儲多次,區別僅在于匯總程度不同。數據被匯總記入日記賬或分類賬后,就很難以將其分解以反映業務事件的本來面目。傳統會計信息系統為輸出會計報表,將業務數據按照會計報表視圖的要求提取、記錄、存儲,并按照一定標準匯總數據,只能滿足部分信息使用者群體的需求,而排斥了信息使用者的其他信息需求,未提供這些需求所需的相應信息匯總標準。
(五)傳統會計信息系統存儲的數據沒有包括業務活動的所有信息
視圖是指企業處理的業務對象中所包含的信息,即執行具體功能的活動的輸入、輸出數據以及這些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傳統會計信息系統預先假定信息使用者是確定的、且都是相同的,即對會計報表的需求是相同的。而未能存儲滿足形成業務活動不同視圖的所有數據,限制了使用者從不同角度探究、分析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
由此可見,傳統的會計信息系統所提供的信息已經不再滿足為適應迅速變化的外部環境而產生的多角度的管理需求。如果不能用更加科學和高效的方式生產出信息用戶決策所需要的信息,會計信息的價值會越來越有限。僅僅將會計流程予以電算化,實現會計流程的自動化,并不能改變手工環境下的本質。因此,必須對傳統會計信息系統進行徹底的脫胎換骨的改造。“傳統會計猶如一艘已航行500年的大船,過去500年的風浪和急劇變化的海洋和地球生態環境已使它千瘡百孔。為什么我們非要花力氣補丁加補丁地維護這個老古董而不選用最新技術材料來另造一艘新船。”
二、基于事件驅動的會計信息系統設計思路
(一)基于事件的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分析
為了更好地理解事件驅動的會計信息系統,首先要了解幾個基本概念:業務過程、信息過程和事件。
1、業務過程(BusinessProcess)
業務過程是指直接或間接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一系列相關邏輯活動的有序集合。業務過程是根據決策者經營理念、管理目標和特定的環境設計的,將組織中的采購、生產、銷售、財務、人力資源等職能領域聯系起來的基礎。一個極為嚴密的組織架構和科學的業務過程發生危機的概率肯定要比不合理的組織體系和混亂的業務過程少得多。
組織通過開發和提供滿足顧客需要的商品和服務來創造價值。而商品和服務是通過一系列的過程來實現的。不論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種類如何,每個組織都至少有三種類型的業務過程。
(1)獲取/支付過程。獲取/支付過程是為了獲取企業所需的各種資源和為獲取資源支付款項的活動。主要包括:獲取、接收企業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支付實收商品和服務的款項,以及適當維護獲取的商品和服務,并在需要時提供商品和服務。
(2)轉換業務過程。轉換業務過程是將獲取的資源轉換為提供給顧客的商品或勞動服務活動。通過轉換過程,將最初獲取的商品和服務轉換為滿足不同的個性化的顧客需求。
(3)銷售/收款過程。該事件包括一系列與交付商品和服務給顧客并收取款項的過程。
2、信息過程(InformationProcess)
信息過程是指信息的挖掘、傳遞、反饋的整個過程。一般可以把企業的信息過程分為三類:實時記錄業務活動數據;存儲和維護企業相關數據并實時更新;為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企業決策者利用這些實時相關信息做出正確、相關的決策。當組織的業務和管理過程變化時,信息過程也隨之變化。當業務過程、信息過程和管理過程融為一體時,組織完成其目標的可能性和效率大大加強。
3、事件(Events)
業務過程可以分成一系列獨立的業務事件。過程中的事件分為三類:業務事件、信息事件和決策/管理事件。業務事件是在業務過程中執行的向顧客提供商品和服務的業務活動。
信息事件與信息過程相關。也可以分為三類:記錄業務事件的有關數據、存儲和維護數據、為決策者提供有用信息。信息事件與業務事件的關系是:業務事件觸發信息事件。例如:“向供應商采購商品”是一個業務事件,而“記錄本次采購數據”和“傳遞發票”等則是信息事件。
決策事件是管理者或其他用戶在計劃、控制和評價業務過程時的決策活動。會觸發業務事件或信息事件。如:更新設備決策時觸發購買設備業務事件。當決策者評估業務過程時,觸發報告有關信息事件。
(二)基于事件的會計信息系統的結構設計
基于業務活動(事件)驅動的信息系統體系結構徹底打破了仿真手工的會計信息系統的結構模式,能夠為管理決策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符合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的發展方向。
這種事件驅動的會計信息系統,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將大量業務事件數據在業務活動發生時,實時地采集并存儲在業務事件數據庫,而不作任何加工處理。信息使用者通過人機交互平臺請求事件觸發,并驅動系統相應的報告工具,按選定的信息處理規則處理源數據庫中的業務事件數據,再通過人機交互平臺向信息使用者報告所需要的視圖輸出。這種基于事項會計的會計信息系統的設計,運用了被稱“三庫理論”的開發技術和事件驅動的實現方法。“三庫”就是指源數據庫、(用戶)目的庫和報告工具庫,三庫彼此獨立。
數據庫是實時動態的,是企業業務活動中業務事件的所有數據,包括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用戶)目的庫主要通過人機交互方式,了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確定用戶需要的信息報告模板。報告工具庫相對穩定,可細分為模型庫、方法庫、知識庫等。模型庫主要包括各種核算及管理決策模型;方法庫包含各種或選的計量、估價及表達方法;知識庫存放各種法令規則、技術方法的解釋及示例,并且還可能包含一些與決策有關的判斷、選擇、分析和推理等知識。報告工具庫提供了可供信息使用者選擇的各種信息處理規則,幾乎能支持所有視圖的信息需求。
基于事項會計的會計信息系統,采用了事件驅動機制實時地采集并記錄業務事件數據,實現企業組織對日常業務活動的響應和處理。這個系統是企業組織業務事件的一個即時處理中心,系統運行在一個操作型數據庫系統(業務數據庫RDBMS)環境下,主要是面向顧客應用,支持大量的基本日常事務處理和操作型數據的查詢處理。該系統的特點是,數據處理頻率高、速度快,及時給予用戶響應;系統已被訓練成根據企業組織建立的一系列規則來處理并報告所發生的業務事件,是一個聯機事務處理系統OLTP(On-LineTransactionProcessing)。
這種操作系統是典型的結構化系統,它雖然能自動地快速響應和處理大量的日常業務事件,但是僅能提供少數方法來輸入或訪問所管理的數據,不能很好地支持分析決策。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企業組織為保持和提高競爭性和可盈利性,正力圖將操作系統中大量業務數據擴展到聯機分析OLAP(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其處理模式即是聯機分析處理OLAP,企業組織借助聯機分析OLAP可從中得到各種面向主題的統計信息和經過計算的結論,即商業智能應用到系統來支持分析決策,以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信息系統有更好的訪問信息,無疑有助于企業組織取得競爭優勢。而數據倉庫技術是實現這種聯機分析處理的關鍵,取得競爭優勢的要求驅動著一些企業組織掀起了建立基于企業數據倉庫系統的研究熱潮。
三、結論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加速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企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管理信息化是企業適應現代市場競爭,實現現代管理、長期發展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會計信息系統是企業信息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建立科學完善和及時高效的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可使企業充分利用已有的各項資源,迅速作出正確的決策,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經濟環境,不斷發展壯大。擁有完善的企業會計信息系統,企業就擁有了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就有了新的更高層次的發展平臺。
【參考文獻】
歐陽電平,陳瀟怡,論信息技術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的演進[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第57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