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4:1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茶文化產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產業發展與專業建設在時間和空間上往往存在著由適應到不適應再到適應的一個變化過程。在高職教育大眾化背景下,職業教育要以服務地方經濟,促進產業發展作為辦學目標定位,瞄準產業發展走向,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骨干課程建設為“抓手”,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實現專業建設與產業經濟的互動發展。
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動機制
校企互動機制是指相關企業和高職院校通過多元化互動,有效協調校企產學研合作教育,充分發揮雙方功能和優勢,進行人才、信息、設施等資源的合理交流和整合,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和高職教育持續穩定發展“雙贏”目標的有機工作系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這為我們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動機制指明了方向。我院以省示范專業人才庫為平臺,以省級精品課程為中心,建立校企人才聯動機制,實施雙向流動。
搭建產學合作的互動平臺
建立產學合作的互動平臺,結合行業特點,與企業、行業協會共建專業,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研究,在實踐中推廣,為行業服務,為產業服務,為地方經濟服務。以茶文化專業設置湖北省教育廳“楚天技能名師”崗位為契機,堅持走專兼結合的開放式師資建設道路。在學院宏觀政策支持下,以專業發展規劃為基礎,制定師資建設規劃,聘請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加盟教學隊伍,建立“兼職教師庫”,從中選聘技術、管理骨干來校任教或承擔學生頂崗實習指導工作,提升專業實踐教學水平。以人才培養、項目開發和技術推廣為紐帶,實現企業與學校的人才雙向流動,每年安排1~2名教師到企業鍛煉,常年聘請6位企業技術骨干到專業任教,參與專業建設,承擔生產性實踐和崗前實訓的教學任務以及頂崗實習指導工作。學院借助于茶文化專業,創建了宜昌市三峽茶文化研究會,面向社會吸納行業精英,他們帶來了豐富的實踐知識,同時還帶來新思想和當前專業人才需求等各類信息,為教師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尋找契合點創造了有利條件。教師們深入行業、企業調研,借助校內科研人才優勢,為中國傳統名茶“鹿苑茶”制定了生產加工標準,與湖北省宜紅茶葉有限公司聯手開發了富鋅工夫紅茶系列產品,遠銷東歐國際市場,達到了互利雙贏的目的。
建立“三合一化”互動模式
專業建設的內在動因是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人才質量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要尋求有利于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互動模式,形成利益互惠、資源共享的聯合體。實施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課程設置與產業結構相融合、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相融合,教、學、做一體化,構建茶文化專業建設和茶產業發展“三合一化”的互動模式。
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
專業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內專業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觀念、知識與能力體系及從事專業教學與研究的全體成員特有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的總和;企業文化是員工一切行為規范的總和。茶文化專業文化與茶企業文化,雖然存在差異,但其核心價值取向和行動準則是相似的。把拼搏創新、精誠服務的企業文化融合到專業建設中,將茶道精神貫穿于專業教育、企業經營理念及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從而成為茶文化專業與茶產業的文化核心。
課程設置與產業結構相融合
中國茶產業由傳統的農業產業發展分化而來,形成一個橫貫一、二、三產業的龐大產業鏈,第三產業產值以每年100億元人民幣遞增,茶文化休閑旅游業、各種形式的茶葉會展業將會成為茶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結構調整對專業設置具有牽引作用,勢必對傳統的課程設置進行優化重組和改革,重點突出茶文化學、茶藝、茶席設計和會展服務等課程,為學生今后就業打下基礎。這適應產業發展方向,符合產業結構調整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相融合
一、茶園觀光旅游業在文化產業管理方面的問題
目前茶園觀光旅游在文化產業管理方面依舊存在一定問題,具體表現在茶園景觀安排與設計不盡合理,影響游客的觀光體驗;茶園相關的資源配置不合理、?a業體系建設不夠健全,經營產業化程度較低,基礎設施的建設亦不盡到位,從而限制了旅游觀光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相應的行業監管工作不到位、相關規范建設力度不足、業內整頓力度不足等問題,也導致業內不規范經營現象與侵害游客權益的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了茶園觀光旅游業的社會聲譽,從而對旅游業的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
二、加強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管理的措施
為解決茶園觀光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加強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管理,相關部門和茶園運營方應積極加強合作、采取相關措施,對茶園景觀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設計,并積極完善茶園的整體產業體系,同時加強業內監管與規范,保護游客合法權益,從而進一步促進茶園觀光旅游業的發展。具體將在下文詳述。
(一)對茶園景觀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設計
茶園景觀的建設使茶園觀光旅游的基礎,因此在發展出茶園觀光旅游的過程中,應積極重視茶園的規劃、設計與建設,積極提升茶園建設的質量。在規劃、設計與建設茶園的過程中,應立足于實際情況,根據當地的地形條件、氣候狀況、土壤狀況,選取合適的茶葉進行種植,積極借鑒歷史經驗,有選擇地選取合適的茶葉品種進行種植。在加強茶園整體景觀的建設的同時,也應積極提升茶農與茶園運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對于工作人員的有效考核,從而保證茶葉種植過程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保證、并提升茶葉的整體質量。在進行茶園建設的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建設措施的科學性,保證景觀整體的自然與美感[1]。
(二)完善茶園的整體產業體系
發展茶園觀光旅游業的實質是將茶葉種植業和市場經濟相結合,這要求進行茶園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各類建設措施可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目前茶園建設的現狀已難以有效滿足社會各界人士的各類需要,在此背景下,為保證茶園觀光旅游的健康、持續發展,茶園更應以出色的茶葉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細致周到的服務、和豐富的文化積淀,為游客提供美感體驗和優秀的旅游體驗。
對此,在設計、規劃、建設茶園的過程中,運營者應充分考慮到不同客戶群體的實際需求與期望,滿足不同年齡段、文化背景與層次、以及社會背景的游客群體的消費需求,從而充分發掘茶園的經濟價值。此外,運營方也應積極注重茶園旅游相關的產業鏈開發,完善茶園的整體產業體系,將茶園發展與相關設施、產業的建設與發展有機結合,統一進行規劃、設計與開發,有效形成集聚效應,從而進一步推動茶園觀光旅游業的發展。
在建設產業鏈和產業體系的同時,各地在進行茶園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注意各自發展的差異性與各地茶文化的獨特性,重視茶文化的地域特色。我國茶文化作為統稱,概括了相關文化內容的整體框架與主要內容,然而由于地域因素的影響,各地的茶文化在具備共性的同時,也保有了各自的地域特色,表現出具有地域特點的差異。因此,茶園觀光旅游業也應當充分發掘當地的文化特色,積極將茶園文化與當地特色文化有機結合,從而樹立、推動、發展具備當地特色的茶園觀光旅游品牌,將茶葉經濟與觀光旅游相結合,積極推動二者的協同發展,有效實現二者的互利與共贏,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最大化,盡可能地創造其應有的價值。
(三)加強業內監管與規范,保護游客合法權益
針對全縣幼齡茶園面積大,修剪不到位、修剪不合實際,竹山縣分別在九里崗和大觀山茶區開展定型修剪技術示范,通過疏苗間苗和三次規范的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當苗高達到25~30cm,有1~2個分枝,在一塊茶園內達到標準的茶苗占75%時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修剪方法:在離地面15cm處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次年,樹高達到35~40cm,剪口高度25~30cm。如茶苗達不到此高度,則推遲修剪。第三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高度上提高10cm,剪口高度35~40cm),加快了茶樹分枝和茶蓬形成,提高了茶園投產速度,使全縣投產茶園每年以一萬畝的速度遞增。
1.2示范推廣重修剪和臺刈生產技術
老茶園面積較大,是制約竹山茶葉產業效益的瓶頸問題。從2007年開始,竹山縣以大觀山茶區和九華山茶區為中心堅持開展茶園茶蓬標準化改造,在春茶采摘結束后對茶園茶蓬進行統一的的重修剪,修剪后的茶蓬高度控制在50cm、幅寬30cm。對衰老茶園實行臺刈和茶園土壤土質改造,臺刈后的茶園每畝投入餅肥75kg,茶葉專用配方肥每畝75kg(分兩次施入),同時將修剪下的茶樹枝條經過腐熟殺毒后施入茶園,以節省改造成本。通過實施茶園重修剪,使一部分低老茶園重換生機,茶葉產量和品質大幅度提高,茶園效益由原來的畝產值920元提高到3400元以上。
1.3開展綠色防控生產技術示范推廣
根據全縣茶園分布狀況與病蟲害發生特點,重點加強生物防控能力建設。一是利用農業防治技術,通過加強茶園管理,增施肥料,提高茶樹對病蟲害的抵抗力;二是利用物理防治技術,在大觀山、大泉山、九里崗等主要茶區安裝太陽能滅蟲燈、殺蟲黃板,控制蟲害的發生和蔓延;三是規范化學防治技術使用,按國家農藥使用規定,推廣應用高效、低殘留農藥。通過綠色防控技術的示范和推廣,大觀山、霍河、圣水、大泉山等茶園獲得了中農有機茶認證,認證面積達到5000畝以上。
2開展平衡施肥生產技術示范推廣
平衡施肥的前提是測土。竹山縣對全縣已建的18.5萬畝茶園和計劃興建的茶園進行了全面的土壤調查,取回土樣3000個,通過檢測,系統掌握土壤所缺營養元素,根據檢測結果實行配方施肥。其次是配方施肥。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氮、磷、鉀三要素配合施用,重視基肥,分期追肥。在肥料品種上,以速效氮肥和茶葉專用肥為主。嚴格把握追肥時間及次數,成齡茶園每年追肥2~3次,第一次在3月上中旬(又叫“催芽”肥),第二次在5月下旬,第三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追肥用量上掌握“前多后少”,第一次占全年追肥總量2/3,第二次占1/3。施肥方法:沿樹冠垂直向下開溝或打穴,深10~15cm,追肥時隨施隨蓋土。再者是套種綠肥。秋季在茶園套種紅花草籽,開花以后進行綠肥壓青,改良茶園土壤,增加茶園有機質,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通過平衡施肥技術的推廣,茶園偏施氮肥現象得到了有效糾正,茶葉產出率大幅度提高,由此竹山縣獲得了“中國高香型生態綠茶之鄉”、“中國產茶大縣”和“優質茶板塊建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一)培養茶文化人才是參與世界文化產業競爭的需要
知識經濟時代,各種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優勝劣汰。茶文化可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國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臺中的影響力。
(二)培養茶文化人才是社會溝通發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談到其話劇作品《茶館》時曾說到:“茶館里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會友于茶館,也有商賈老板談生意于茶樓,更多的中下層市民將茶館作為聚集休閑之所。近現代以來,人們通過茶館聊天聚會、娛樂休閑,達到溝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見,茶館成為社會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公共場所。
(三)培養茶文化人才是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需要
中國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由茶圣陸羽所著的最早的茶專著《茶經》也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茶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飲茶器具、民俗、行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陳出新,內涵不斷豐富。一方面,我們要繼承傳統茶文化,使其得以傳承;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嘗試讓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現代元素,使其發揚光大。
(四)培養茶文化人才是促進茶葉經濟發展的需要
各種茶文化活動的舉辦,如茶文化節、茶藝大賽、茶具展覽、茶葉博覽會、國際茶文化交流會等文化活動,必然會吸引更多的人品茶、愛茶。這些文化活動能對茶文化起到交流、升華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國茶文化和茶葉推向市場,帶動茶葉產業的經濟效益。
二、傳統茶文化人才培養的緊迫性
隨著茶葉產業的不斷擴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但整體來講,我國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后于茶葉產業的發展。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茶文化存在著散、亂、雜的現象。一些地方、企業各自為政,唯利是圖、惡性競爭,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對茶文化的發掘和傳承,隨意杜撰、抄襲模仿,擾亂了市場環境,同時也降低了自身信譽。目前,我國茶文化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問題。
(一)培養專業少
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專業設立了我國至今唯一一個茶文化本科專業,從2011年的招生計劃來看,該專業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數幾個高職高專院校也在培養茶文化的專科學歷人才。人才培養的數量顯然不能滿足茶文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專著和論文少
從國內最大的購書網站當當網,以“茶文化”為主題搜索圖書,只能找到113本圖書;從CNKI上以“茶文化”為篇名搜索相關期刊論文,也只能找到2272條搜索結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條記錄。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與茶文化相關的職業目前僅限于茶藝師。茶藝師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五個等級。主要是對茶藝操作和溝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藝方面創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國仍然缺乏生長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
(一)外部保障機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門應該重視茶文化人才培養的戰略地位,為茶文化專業人才培養創造有力的政策環境。從人才培養方面,在產茶大省的農業院校開展學歷教育和應用科學研究,支持茶葉企業和研究院所定向培養茶文化專業人才。從人才應用平臺方面,在旅游開發、外賓接待等場合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促進市場對傳統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資金保障
從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方面講,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養在短期內看不到經濟效益,也必須堅持和發展下去。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包括人才培養經費、課題研究經費和適當的企業補助等。只有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傳統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勵茶文化研究人員和支持茶文化發展的企業。
3.社會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關人才的培養不是自娛自樂,不能閉門造車。它的目的也不僅僅是單純地實現文化傳承,而是要走向社會、面向市場、實現價值,促進和推動茶文化產業以及茶葉產業的繁榮發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養需要獲得社會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須走出去,與茶葉企業或行業協會等進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課題小組,采取項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學校的學術成果轉化為產品。
(二)內部保障機制
1.活躍茶文化的科學研究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茶文化研究嚴重缺乏學術性乃至嚴肅性,自科學者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學者也沒有把實踐操作與學術研究聯系開來,這就導致茶文化一直處于被動的傳承階段,而幾乎沒有學術創新。要培養傳統茶文化的高層次人才,把高層次人才留在傳統茶文化領域,就必須活躍傳統茶文化的研究氛圍,以學術研究帶動人才培養。
2.創新課程體系
農業院校可以在茶學專業加大對茶文化相關課程的教育力度,將原有的選修課升格為必修課。也可以在全校開設茶文化和茶藝方面的公共選修課,讓學生了解茶的故鄉在中國,充分了解中國傳統茶文化,學習茶藝。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1、題目。應能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言簡意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
論文摘要和關鍵詞。
2、論文摘要應闡述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說明本論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盡可能保留原論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論文的創造性成果和新見解。而不應是各章節標題的簡單羅列。摘要以500字左右為宜。
關鍵詞是能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
3、目錄。既是論文的提綱,也是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注相應頁碼。
4、引言(或序言)。內容應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5、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
6、結論。論文結論要求明確、精煉、完整,應闡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以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7、參考文獻和注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注釋編號的順序列在論文正文之后,參考文獻之前。圖表或數據必須注明來源和出處。
(參考文獻是期刊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外文可縮寫)、年份、卷號、期數、頁碼。
參考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年份、版次、頁碼。)
8、附錄。包括放在正文內過份冗長的公式推導,以備他人閱讀方便所需的輔數學工具、重復性數據圖表、論文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有關說明等。
二:論文格式要求:
1、裝訂順序:目錄--內容提要--正文--參考文獻--寫作過程情況表--指導教師評議表
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
紙張型號:A4紙。A4210×297毫米
論文份數:一式三份。
其他(調查報告、學習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論文的封面由學校統一提供。(或聽老師的安排)
3、論文格式的字體:各類標題(包括“參考文獻”標題)用粗宋體;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姓名、摘要、關鍵詞、圖表名、參考文獻內容用楷體;正文、圖表、頁眉、頁腳中的文字用宋體;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體。
4、字體要求:
(1)論文標題2號黑體加粗、居中。
(2)論文副標題小2號字,緊挨正標題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號。
(3)填寫姓名、專業、學號等項目時用3號楷體。
(4)內容提要3號黑體,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內容為小4號楷體。
(5)關鍵詞4號黑體,內容為小4號黑體。
(6)目錄另起頁,3號黑體,內容為小4號仿宋,并列出頁碼。
(7)正文文字另起頁,論文標題用3號黑體,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號宋體,每段首起空兩個格,單倍行距。
(8)正文文中標題
一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4號黑體,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符號。
二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與正文字號相同,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符號。
三級標題:標題序號為“1.”與正文字號、字體相同。
四級標題:標題序號為“(1)”與正文字號、字體相同。
五級標題:標題序號為“①”與正文字號、字體相同。
(9)注釋:4號黑體,內容為5號宋體。
(10)附錄:4號黑體,內容為5號宋體。
(11)參考文獻:另起頁,4號黑體,內容為5號宋體。
(12)頁眉用小五號字體打印“上海復旦大學XX學院2007級XX專業學年論文”字樣,并左對齊。
5、紙型及頁邊距:A4紙(297mm×210mm)。
6、頁邊距:天頭(上)20mm,地角(下)15mm,訂口(左)25mm,翻口(右)20mm。
7、裝訂要求:先將目錄、內容摘要、正文、參考文獻、寫作過程情況表、指導教師評議表等裝訂好,然后套裝在學校統一印制的論文封面之內(用膠水粘貼,訂書釘不能露在封面外)。
1.紙張與頁面設置
(1)A4,縱向;
(2)頁邊距:上1.0cm,下2cm,左側2.5cm,右側2cm
2.頁眉
(1)設置:1.4cm
(2)字體:統一使用漢語:小五號宋體。
(3)分割線:3磅雙線;
(4)內容:××學院本科期末論文,居中。
3.頁腳
內容:頁碼,居中。
4.論文基本內容與要求
(1)論文題目:單獨成行,居中,日語:小2號黑體;英語:TimesNewRoman18號;
(2)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居中,日語:小4號宋體;英語:TimesNewRoman12號;
(3)內容提要:另起一行,日語:4號黑體,內容為小4號黑體,長度要求150字以上;英語:TimesNewRoman12號,長度要求在100字左右;
(4)關鍵詞:另起一行,日語:4號黑體,3-5個關鍵詞,每個關鍵詞之間用“;”分割,內容為小4號黑體;英語TimesNewRoman12號;
(5)正文
正文部分的要求如下:①正文部分與“關鍵詞”行間空兩行;②日語正文文字采用小四號宋體;英語正文文字采用TimesNewRoman12號,標題日語采用四號黑體,英語采用TimesNewRoman14號,每段首起空兩格,1.25倍行距;③段落間層次要分明,題號使用要規范。理工類專業畢業設計,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序號與層次要求;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順,語言流暢,無錯別字,無違反政治上的原則問題與言論,要采用計算機打印文稿;⑤圖表要求:所有圖表、線路圖、流程圖、程序框圖、示意圖等不準用徒手圖,必須按國家規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計算機或手工繪圖,圖表中的文字日語用小五號宋體;英語采用TimesNewRoman10.5號;圖表編號要連續,如圖1、圖2等,表1、表2等;圖的編號放在圖的下方,表的編號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兩邊不能有邊;⑥字數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師要求);⑦學年論文引用的觀點、數據等要注明出處,一律采用尾注。
(6)注釋
注釋部分的要求如下:①與正文部分空出兩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編號分別或合并注釋;③“注釋”采用五號黑體,注釋內容日語采用小五號宋體,英語采用TimesNewRoman9號。
英語注釋具體要求如下:
①在文中要有引用標注,如×××[1];②如果重復出現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時,只注明作者的姓和引文所在頁碼(姓和頁碼之間加逗號);格式要求如下:
[1](空兩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號),書名(用斜體,后加英文句號),出版地(后加冒號),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號),出版日期(后加逗號),頁碼(后加英文句號)。
[2](空兩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號),文章題目(文章題目用“”引起來)(空一格)緊接雜志名(用斜體,后加逗號),卷號(期號),出版年,起止頁碼,英文句號。
(7)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部分的要求如下:①與注釋部分間空兩行;②應列明期末論文參考的主要文獻資料,“參考文獻”采用五號黑體,參考文獻內容日語、漢語采用小五號宋體,英語TimesNewRoman10.5號。參考文獻的著錄,按著錄、題目、出版事項順序排列,其格式為:
期刊類:著者.題名[J].雜志名,年份,(期號)。
書籍類:著者.書名[M].城市名:出版社,年份,頁數。
網絡類:著者.題名[EB/OL].***.com.年-月-日。
③英文作者超過3人寫“etal”(斜體)。
英文參考文獻格式要求如下:
[1](空兩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與名之間用逗號分開,后加英文句號),書名(用斜體,后加英文句號),出版地(后加冒號),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號),出版日期(后加英文句號)。
[2](空兩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與名之間用逗號分開,后加英文句號),文章題目(文章題目用“”引起來)(空一格)緊接雜志名(用斜體,后加逗號),卷號(期號),出版年,英文句號。
科學技術報告
是描述一項科學技術研究結果或進展或一項技術研制試驗和評價的結果;是論述某項科學技術問題的現狀的文件。科學技術報告中一般應該提供系統的或按工作進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兩方面的結果和經驗。
學術論文
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和討論;是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有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它應提供新的科學技術信息,其內容應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絕對不允許重復、模仿、抄襲別人的工作。
范文賞析:
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的開發與建設研究
【摘要】隨著廣西茶文化的發展,國家已經開始重視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并且逐漸加大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力度,然而,在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較多不足之處,影響著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事業的發展,難以形成良好的發展體系,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可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根據其發展需求創新開發與建設方式,為其后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策略
在對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進行開發與建設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必須要樹立正確的開發建設理念,根據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情況創新管理方式,保證可以提高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效率與質量,在提高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行業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增強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行業的競爭能力,使其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具體來說就是將茶物象作為載體,并借助這一載體的傳播而實現文化傳播的一種特殊文化形式,使茶這種實物與文化藝術的有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特定歷史時期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協同發展。在中國,茶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并且包含豐富的內容,具體涉及到文化藝術、歷史考古、科學技術以及經濟貿易等多個方面,學術界對茶文化的研究也相對較多,在長時間的研究歷程中撰寫了大量的茶葉文著作、譜寫了眾多文辭優美的詩歌,并且基于茶文化的特殊性,對茶文化與祭祀文化、婚禮文化、釋家文化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對茶文化進行了更深層次的闡釋。換言之,中國的茶文化已經不僅僅是茶葉的文化,更是茶、飲茶之人、產茶之地、傳茶之路等多種文化的融合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定義
受到茶文化的豐富內涵的影響,茶文化旅游受到茶文化的影響同樣包含豐富的內容,如茗茶產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茶文化所構成的歷史遺跡和文學藝術韻跡、茶樹地方特色文化等等,多種茶文化相關的旅游產品共同構成了茶文化旅游。基于此,在開展茶文化旅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將旅游路線、經典遺跡茶文化代表物品的購買和餐飲、娛樂有機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以茶文化為良好的茶文化消費,切實滿足茶文化旅游者的旅游文化需求。
二、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意義
首先,開發茶文化生態旅游可以促進茶文化與茶葉經濟效益的共同進步。在對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進行開發與建設的過程中,會利用廣西鐘山縣與三江縣等的茶葉進行生態性開發,并且對茶文化生態旅游進行建設,在促進茶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還可以提高生態旅游的經濟效益,帶領廣西茶文化產業的進步,這樣,不僅可以起到帶頭作用,還能使一些與茶文化相互關聯的景點景觀、茶品購物等經濟體系有所完善,促進以文化旅游為核心的茶文化消費。因此,在對茶文化生態旅游進行開發與建設的過程中,可以促進茶文化與旅游事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其次,對茶文化生態旅游事業進行開發與建設可以促進種茶事業的發展。在山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過程中,可以通過茶文化的介紹,挖掘出茶文化的歷史內涵,并且不斷建設茶文化旅游經典,發展茶文化旅游事業。這樣,就可以引導種植人員樹立正確的意識,科學、合理的開展相關工作,并且引進合適的品種,保證可以塑造出茶文化生態旅游品牌,在提高茶文化生態旅游吸引力的情況下,改善種植業的銷售模式,帶動種植業的發展,提高茶農的經濟水平,達到良好的發展效果。
再次,對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進行開發與建設,可以培養出專業化與知識化的復合型人才。在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期間,游客在精神與物質享受之外,還需要導游人員的引導與講解,然而,當前我國關于茶文化生態旅游事業的專業人才較少,由此引發了教育人員對專業人才的重視,并且不斷培養出復合性與專業性的人才,進而提高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效果,達到預期的發展目的。
最后,在對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事業進行開發與建設期間,可以有效豐富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由于人們的旅游目的不同,對于茶文化的探索與體驗需求也不同,豐富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成為首要任務。在這一觀念的引導之下,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部門已經開始研究新的旅游產品,并且鼓勵茶文化農戶創新茶文化旅游產品,在增加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內容的基礎上,吸引更多的游客,保證可以提高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事業的發展效率。
三、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優勢
在對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進行開發與建設期間,其存在較多的優勢,有利于提高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事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具體優勢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廣西茶葉資源較為豐富,并且茶葉特色突出。在廣西地區,茶葉資源較為豐富,主要因為廣西的茶葉歷史悠久,在唐代的時候就開始生產呂仙茶與象州茶等,迄今為止,中國傳統茗茶與新創茶葉品種中,廣西地區有三十多種。其中注明的紅茶有:廣西紅碎茶。黑茶有:蒼悟六堡茶。綠茶有:桂平西山茶等。花茶有:橫縣茉莉花茶與桂花茶等。另外,廣西地區的早春茶葉采摘的時間較早,受到各類茶葉經營商的喜愛。由此可見,廣西地區茶葉資源可以促進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的長遠發展,是其優勢條件之一。
第二,廣西茶葉發展環境較為良好,可以促進茶文化生態旅游的開發與建設。廣西省的山區較多,對于茶葉種植而言,具有較為良好的促進作用。廣西山區的日照時間較長,除了掛北等地區之外,其他山區的年平均溫度都在22℃左右,最低的溫度也不會低于7℃,可以為茶葉生產提供良好的環境。主要因為茶葉生長時間為十個月或是十個月以上,如果溫度過低,就會影響茶葉質量。由此可見,廣西地區的茶葉生長環境較為優越,適合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
第三,廣西省政府對茶文化較為重視。近年來,廣西省政府制定了茶產業規劃制度,并且全面關注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工作,在為其提供政策支持的基礎上,加大了資金的投入,可以提高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使用的開發與建設質量。
四、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的制約因素
當前,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在開發與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較多制約因素,難以提高其開發與建設效率,不能達到預期的工作目的。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茶文化挖掘力度較差。當前,廣西省茶文化的挖掘力度較差,不能更深層次的對茶文化生態旅游進行開發與建設,導致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受到抑制性影響。同時,廣西茶文化的專門研究機構較少,無法為生態旅游開發建設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其次,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特色不夠鮮明。主要因為在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期間,相關管理部門還沒有制定完善的開發建設制度,不能明確開發特色,導致出現影響其開發與建設效率的問題。
最后,廣西茶文化宣傳力度不足。在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期間,相關部門不能根據其需求開展宣傳工作,導致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效率降低。同時,相關部門沒有對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進行形象定位,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參觀,影響著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效果。
五、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開發建設規劃
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部門與政府部門必須要制定完善的規劃方案,保證可以提高其開發建設效率。例如:重點關注廣西紅碎茶與早春名優茶的開發,發揮其在國家茶品牌中的優勢,凸顯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特色,保證可以促進旅游事業的發展。
(二)建立專門的茶文化研究機構
在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建設開發期間,必須要建立專門的茶文化研究機構,保證可以為生態旅游開發建設提供有力依據。首先,要求相關機構借鑒國外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經驗,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方案。其次,要充分挖掘茶文化資源,保證可以提高其發展質量。最后,要逐漸提高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方案的可靠性,保證可以增強其核心競爭能力。
(三)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形象設計
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部門必須要重點關注形象設計工作,保證可以為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樹立良好的形象,使得人們對其產生認同感。同時,相關部門還要重視宣傳工作,保證可以積極開展茶文化宣傳活動,例如:茶葉博覽會、茶葉展銷會等,或是通過報紙、電視等媒介進行宣傳,這樣,就可以提高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茶文化愛好者參觀。
(四)豐富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
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建設開發部門必須要豐富茶文化旅游產品,促進旅游事業的發展。此時,可以借鑒國外的豐富經驗,設計茶文化旅游指南、設定茶文化生態旅游主題,例如:民族茶禮區、民族風情表演區等,這樣,就可以豐富茶文化產品,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務。
(五)培養茶文化生態旅游專業人才
在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期間,相關部門必須要重視生態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策略,為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可以要求旅游職業技術學院開設茶文化課程,培養專業能力與技術能力較強的茶文化人才,使得旅游人才在全面掌握茶文化歷史與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參與到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工作中。其次,要配置完善的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增強人才培養效果。
六、結語
在廣西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期間,相關管理部門與政府部門必須要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并且加大投資力度,完善相關政策,為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提供支持。同時,還要重視人才的培養,促進茶文化生態旅游事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普洱茶的文化營銷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進行鋪墊,在2003年達到了營銷的爆發時期,經歷了大幅的市場升溫后,于2007年達到了市場的巔峰。之后,普洱茶的營銷從過熱走向理性,從價格、銷量的瘋狂上漲,走入了合理化調整的階段。下文將利用營銷學最基本的4Ps理論,對普洱茶文化營銷的每個細節進行剖析,深入研究其營銷過程中的得失。
1普洱茶營銷戰略分析
1.1產品策略
茶文化是所有茶產品所共有的一種文化,也是茶產品與生俱來的文化優勢。普洱茶主產地處于茶樹的發源地云貴高原地區,舉世聞名的“茶馬古道”就在這個地區,因此普洱茶從出身來講,就具有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在普洱茶產品的種類設計上,繼續保持普洱茶較為傳統的茶餅、茶磚等形式。雖然普洱茶近幾年的產量大幅增加,但是其產品生產工藝,依然嚴格按照傳統的生產工藝來進行。而這種傳統的采茶、制茶工藝中,也處處體現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甚至普洱茶的產品都同樣按照歷史上傳統的包裝方式來進行。普洱茶產品本身就帶有極強的文化氣息,這為產品的文化營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2分銷策略
普洱茶通過市場細分,將目標市場主要分為禮品市場、拍賣市場、收藏市場和終端市場。雖然每個細分市場的銷售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普洱茶的銷售主要還是通過茶館和茶葉零售店兩種業態中進行的,其中又以茶館的經營最具文化特色。以“七彩云南”、“茶馬古道”等為代表的普洱文化主題茶館,與普洱茶的營銷相互呼應,互為補充。還有將其他文化與普洱茶文化相結合的主題茶館,如“舞林茶藝館”等,這些茶館通過文化之間的交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達到了更好的經營效果。
1.3促銷策略
普洱茶的促銷戰略充分與茶文化相結合,并采用了文化造勢與產品促銷相結合的立體促銷模式,在整個營銷攻勢開始之前,就通過茶文化的相關書籍以及網絡等載體,將茶文化以及普洱茶所承載的茶馬古道文化,良好地結合在一起。這些文化傳播媒體使大眾對普洱茶的基礎常識以及內在的文化有了較為廣泛的了解。同時,隨著各種普洱茶功效的提出,相對應的書籍和網站也隨之提供相關的理論支持。
1.4價格策略
普洱茶的價格來源,大致有三個部分,分別是產品本身價值、收藏價值和文化價值。最根本的部分是普洱茶產品本身的價值。借助普洱茶悠久的歷史和普洱茶年代越久價值越高的特性,收藏普洱茶在一定時期內成為了一種潮流,普洱茶的價格自然被提升得很高。同時,普洱茶在銷售過程中,融人了諸多文化的元素,普洱茶的自身價格加上茶道、茶經、茶藝等茶產品銷售附屬環節的價值,組成了普洱茶的最終價格。這種綜合定價形成的價格,雖然比原始的價格要高很多,但是可以被不同層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所接受。
2對其他產品營銷的啟示
2.1充分利用文化進行營銷
一、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
(一)徐福簡介
徐福(公元前255年―?),即徐(fu),名議,字君房,徐偃王(誕)第二十九裔孫。生于戰國齊王建十年,死于日本原始部落的繩紋時代向彌生時代的過渡時期。秦時齊地瑯琊贛榆人(今贛榆金山人),精通醫學、天文、航海、冶煉等知識,為當時的著名方士。
徐福因徐福東渡這一壯舉為世人皆知,為世界航海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根據《史記》記載,前219年,徐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且有神仙居住,秦始皇便命其率樓船隊和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對于徐福最后率眾到底去了何處,學術界更多傾向于最后到了日本。
(二)徐福文化簡介
時過境遷,但“徐福研究熱”依舊。不管是中國人民還是日韓人民,都在紀念這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徐福東渡已不是純粹的歷史事件,徐福也不單是一個“個體的人”,而是形成了具有一定文化特質的文化現象,史學界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徐福文化”。
(三)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的構成
1982年6月,江蘇省在贛榆縣進行地名普查時,發現了一個叫“徐阜”的自然村,據村里老年人說,“徐阜”原名“徐福”,明清時仍稱“徐福村”。依據出土文物和相關遺跡,經過專家考證,該地被認定為徐福故里。有關“徐福村”、“徐福社”的記載就曾體現在《贛榆縣志》、《海州志》等連云港的地方志中。連云港贛榆區的金山鎮本身就是一個徐福文化資源的集群,包括有形的徐福文化資源和無形的徐福文化資源。
有形的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主要有文化遺址、遺存、徐福祠、徐福像、徐福紀念館等人文景觀,以及地方志等相關的文獻資料。在贛榆區,大量有關徐福文化的遺址遺跡被保留了下來。位于金山鎮的徐福村就有徐福種藥地遺址和徐福故居遺址;在贛榆區的柘汪鎮,也有許多遺址。
無形的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有徐福傳說及相關的民間文學。2011年5月,連云港徐福傳說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徐福傳說在贛榆民間流傳由來已久,影響最大的為《徐福東渡的傳說》。
二、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開發現狀
(一)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眾多,歷史悠久
連云港作為秦代著名方式徐福的故里,擁有豐富的徐福文化資源,既包括有形的,如徐福文化遺址、徐福祠、地方志等相關的文獻資料,也包括無形的,如徐福傳說、以徐福其人其事為主題的系列樂舞表演和專題片、徐福節等節慶活動。這些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或本身歷史悠久,或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寶貴的研究價值和開發價值。贛榆區的金山鎮,或說金山鎮的徐福村更是承載徐福文化資源的重地,所以也就理所應當地成為連云港徐福文化資源開發的基地。
(二)關于連云港徐福文化的學術研究成為熱點,且數量眾多
1984年4月18日,中國《光明日報》史學版發表了羅其湘、汪承恭先生的論文《秦代東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發現和考證》,首次提出:“江蘇省贛榆縣徐阜村是徐福的故鄉。”這標志著徐福研究進入新階段,但同時也引發了學術界的熱烈爭論。之后,贛榆區受到鼓勵,當年就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徐福研究會,于1985年更名為連云港徐福研究會,并創辦了會刊《徐福研究》。借助徐福文化這一紐帶,贛榆區不斷加強與日本、韓國的交流,以推進經濟文化建設,尤其是以每屆徐福節為契機,展開廣泛的國際學術研究活動,如1990年,中國贛榆首屆徐福節之際,連云港徐福研究會舉行了紀念徐福東渡2200周年學術討論會。2012年,連云港市在與日本佐賀徐福文化交流座談會上提出今后將以“徐福東渡與當代社會”為主題展開課題研究。2015年10月,連云港徐福研究會承辦了“贛榆2015徐福文化與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國際論壇”。
就國內來看,連云港的徐福研究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如2004年10月,市社科聯與連云港徐福研究會聯合在贛榆區舉辦了“徐福與海洋文化”研討會。《連云港論壇》專門編輯出版了《徐福研究二十年》專刊,第二年編輯出版了《徐福與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連云港徐福研究會被中國徐福會授予徐福研究優秀單位的稱號。徐福研究是一個長期的、富有歷史意義的課題。通過學者們思想的碰撞,我們總會發現,時代在變,徐福精神的價值不變,徐福文化會與時俱進地發展。
(三)政府為徐福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政策支持
文化對于一座城市來說,就是軟實力。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日益增加的重視,連云港市也在不遺余力地做規劃、求發展。2014年由連云港市政府頒布了《連云港山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在總規劃中,徐福東渡傳說被明確為區域文化重點傳承保護的對象和地方文化的歷史標桿,還被納入海洋文化類項目內容的規劃中,同時加快建成徐福文化生態創意園也被提到建設任務中。
2014年11月26日,市文廣新局了貫徹落實《連云港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的通知。《規劃》提出建立“三核兩翼”的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其中“兩翼”是包括徐福文化項目在內的北部海洋生態文化產業翼和南部民俗生態文化產業翼。2015年,連云港市政府在《連云港市產業發展規劃綱要》中,制定了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將文化建設放于重要位置。
(四)眾多文化項目全面展開
2003年,贛榆區委書記孫榮章提出要打響“觀黃海風光,探秦山神路,訪徐福故里,游紅色勝地”的旅游品牌。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各類學術交流之外,贛榆區對徐福文化資源的開發重視上還體現在修建人文景觀、創建旅游景區、開展文化活動、開發文化產品等方面。
1.修建人文景觀,展現徐福文化魅力。市級文保單位徐福祠位于金山鎮徐福村北,相傳是村民為紀念徐福東渡不歸而建,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1990年翻修擴建。祠前廣場豎有“徐福村”碑和“徐福故里”碑。2013年,徐福祠成功申報為“江蘇省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基地”。徐福廟山門外廣場東側有一塊趙樸初詩碑,上面刻著趙樸初先生1991年為“中國?贛榆第二屆徐福節暨紀念徐福東渡2200周年”題寫的賀詩。
2016年3月,贛榆區又在區圖書館內建成了徐福展館,館內陳列著幾乎囊括了國內、國際所有的徐福研究成果資料。贛榆區的這些徐福人文景觀既講述著徐福的故事,也展示了徐福文化的獨特魅力。
2.推進旅游景區創建,打造徐福文化旅游品牌。金山鎮徐福生態園和徐福泊船山風景區作為贛榆區的旅游品牌,是每屆徐福節展開活動的基地。2006年金山徐福生態園成功創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徐福泊船山風景區創建國家AA級旅游區。從2006年開始,徐福泊船山風景區便啟動核心區――茶文化體驗區、垂釣中心和綜合服務區、徐福文化開發基地。2009年,《贛榆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徐福泊船山風景區建設規劃》全面完成。經過努力,2013年8月,徐福泊船山風景區獲批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15年,徐福生態園成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區。
整合了人文景觀和自然資源的連云港徐福泊船山風景區東倚泊船山,西偎懷仁山,環擁徐福廟、徐福廣場、興會寺、徐福山莊和懷仁水庫等景點,融天工之美與人文韻味于一體。徐福生態園是整個泊船山風景區的核心示范區,園內種植3000畝茶園,十分壯觀。
3.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將傳承徐福傳說和傳播徐福文化有效地結合。徐福節是徐福村最為隆重、最具影響力的節事活動。歷屆徐福節不僅有徐福祭、文藝表演、書畫展覽、學術交流等文化活動,還有商品銷售、經貿洽談、項目合作等經濟活動。從1990年至2010年共舉辦了八屆徐福節。
在1990年首屆徐福節上,為紀念徐福東渡2200周年,贛榆區舉行了隆重的徐福像揭像儀式和徐福祭祀活動。之后又連續舉辦了兩屆徐福節。直到2004年,贛榆區又接著舉辦“中國?贛榆第四屆徐福故里海洋文化節”。2005年,在第五屆徐福節之際,由縣文化局推出的大型樂舞《徐福祭典》在開幕式上演。第六屆徐福節的最大亮點是贛榆區邀請了CCTV7《鄉村大世界》欄目采訪拍攝“美麗海州灣?贛榆”大型主題演唱會、仿古京劇表演《徐福東渡》和徐福祭祀等活動,使得贛榆“徐福故里”這一特色旅游品牌的影響力延伸至全國。之后的兩屆徐福節,媒體宣傳力度愈加強勢。2007年,又逢徐福紀念館開館,僅第七屆徐福節期間就有中央電視臺等30多家國內外媒體走進贛榆,對節慶活動和贛榆旅游資源進行了全方位報道。在2010年的第八屆徐福節中,共有徐福海祭、旅游商品展銷、美食大賽、金鰍食節等十幾項活動。正是因為徐福節廣泛的影響力,2009年,中國?贛榆國際徐福節入圍“2008年度全國節慶活動百強”,并榮獲“2008年度中國十佳文化節慶”提名獎和“中國節慶年度大獎”。
4.徐福品牌產品創造產業經濟。就目前來說,在贛榆區具有一定經濟規模的徐福品牌產品主要是徐福茶和徐福酒。坐落在徐福故里的江蘇徐福酒廠建于1963年,后被阜寧客商孫國銀先生投資600多萬元收購,重新組建成如今的連云港徐福酒廠,現已經是集科研、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且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白酒企業。贛榆區的徐福茶經營具有一定的規模效益。據連云港2006年鑒介紹,當時的贛榆區徐福茶廠已擁有茶園面積200公頂,固定資產達1000萬元,主要生產“徐福”牌系列綠茶。2003年至2006年連續四年徐福茶被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認證為有機食品。2009年,贛榆區徐福茶廠參加連云港市舉辦的首屆“花果山杯”名特茶評比,其中選送的“松針茶”在綜合評比中脫穎而出被評為連云港市首屆“花果山杯”特等獎。徐福生態園里的千畝茶園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景觀。
(五)徐福文化資源開發中存在重保護、輕開發的問題
自1996年云南省在全國較早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目標以來,在促進文藝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培養文化人才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改革,云南省的文化知名度、影響力、競爭力和整體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文化建設方面,形成了令人矚目的的“云南現象”、“云南模式”。目前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電子音像、文藝娛樂、網絡、體育、會展和鄉村特色文化等主導性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云南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
一、視覺文化及視覺文化傳播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傳播技術迅速變革,視覺文化時代早已悄然而至,人們被各種各樣的視覺刺激包圍著——電影、電視、招貼海報、商品包裝、雜志插圖、書籍封面等,已經身處視覺文化的包圍之中。視覺文化是影像和形象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形態,“也就是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視覺文化,不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標志著人類思維方式的一種轉換”。而與之密切聯系的“視覺文化傳播”是“指經由形象媒介,特別是影像媒介對廣義的可視形象實施傳播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和傳播形態”
在視覺文化時代,圖像化的事物和信息能得到更為廣泛和更為自由的傳播,而其他非圖像化的事物和信息也可以借助圖像、形象等視覺符號進行傳播。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傳播更為快捷,更為自由。在這樣的發展機遇中,云南的文化產業可以借助視覺化傳播的優勢,加大產業發展,使云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擴大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二、云南視覺文化傳播的現狀
云南省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文資源豐富和神奇,自然資源瑰麗和多樣,被譽為音樂舞蹈的海洋、美術攝影的殿堂、影視攝影的基地、文學創作的富礦、民族文化的金礦,為云南省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從總體上看,目前云南省的文化產業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實力,呈現較好的前景,文化云南的形象日益顯現,正在實現從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強省邁進。
首先民族歌舞文化在這一方面表現突出。“云南是中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是一個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體,多文化形態共生帶”,民族歌舞資源豐富。民族歌舞文化利用影視、廣播、網絡等現代傳媒手段,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走向京城,走出國門,打造成為云南省的文化品牌之一。大型原生態歌舞《云南印象》巧妙地將濃郁的民族風情和質樸的藝術魅力結合起來,“并采用當代最先進的電子音、視頻和多媒體舞臺設備,最大程度地再現了民間舞蹈的感觀氛圍,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試聽刺激和心靈沖擊,形成了一道與流行文化、時尚文化迥異的文化奇觀”,不僅成為云南省一張響當當的名片,而且也成為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大型民族風情歌舞《麗水金沙》以舞蹈詩畫的形式,薈萃了麗江奇山異水孕育的獨特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氣候i亙古絕麗的古納西王國的文化寶藏,通過優美多姿的舞蹈、扣人心弦的音樂、豐富多彩的民族服飾、立體恢宏的舞蹈場面、出神人化的燈光效果,全方位地展現了麗江獨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此后相繼出現了《七彩情》、《舞彩云》、《貝葉之光》等一系列的大型民族歌舞,讓觀眾在如詩如畫、亦真亦幻的七彩云南的藝術景觀中,深深感受到豐富多彩、充滿魅力的云南以及云南民族藝術的巨大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
其次,像麗水金沙演藝有限責任公司、云南映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等影視、演藝幾大龍頭企業,培養出一批本土文藝人才,并推出一批云南品牌的影視精品。以《諾瑪的十七歲》、《花腰新娘》等為代表的電影作品,表現了少數民族人們的特有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精神風貌等,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拓寬了民族電影的創作類型和表現領域。2005年9月,由中國云南省委宣傳部、云南省影視創作指導小組具體策劃組織實施了“云南影響”新電影系列,該系列預計在云南的l0個地域拍攝10部電影,“云南影響”新電影旨在通過電影營銷云南、輸出云南,讓“云南影響”影響世界。目前,云南省充分利用了云南香格里拉、三江并流、石林、大理、西雙版納、騰沖火山熱海、紅河元陽的梯田打造“天然大攝影棚”,依托曲靖翠山影視文化城、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玉龍灣東南亞影視城、麗江束河茶馬古道影視城等建設了一批適宜電影電視劇拍攝的人工景點及景區,并創造了影視制作的相關條件,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是與旅游項目相結合的各地地方文化節的開展。“視覺符號是事物和知覺之間的中介,是地域文化觀念的物化形式和傳播載體”。地方文化節是以區域文化特征為基礎,緊緊圍繞特色文化而開展。
云南各少數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節日,如傣族的“潑水節”、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刀桿節”、瑤族的“盤王節”、景頗族“目腦縱歌”、獨龍族的“卡雀哇”、佤族的“新米節”等。有些地區結合自身的優勢,舉辦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文化節,元陽梯田文化節、德宏葫蘆絲文化節、羅平油菜花文化節、騰沖火山熱海旅游文化節、晉寧古滇文化節、臨滄茶文化節、揚武煙盒舞文化節等節日,著重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充分挖掘民俗資源和區域文化內涵,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內涵。而每兩年舉行一次的昆明國際旅游文化節更是擴大了云南的影響力。
最后,云南省利用自身優勢,打造香格里拉、石林、三江并流、茶馬古道等等一批云南特有的文化品牌;大力扶持新聞出版行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云南出版業打“特色”牌,使滇版圖書不僅內容豐富、品種齊全,更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先后出了一系列的精品書籍,并編輯出版了《文化云南》、《祥瑞云南》兩本高質量的郵冊;云南本土的各影視動畫公司創作了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云南本土氣息、有自己原創品牌的動漫產品,充分展現了云南在本土動漫創作上的巨大潛力;通過文化交流和國外演出表演,有時還搭載“中國文化年”的東風,使海內外的朋友領略到與眾不同的云南民族文化,擴大了在海外的影響。
云南省在以上項目中充分發揮了媒體的傳播優勢,使人們能夠近距離地欣賞豐富而神奇的滇文化,并引領人們參與其中,親身感受滇文化的無窮魅力,這就是云南文化的視覺化傳播效應。
三、加強云南省文化的視覺文化傳播
近年來,云南省文化在視覺化傳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較,仍有較大的差距,仍需調整思路,拓寬領域。
(一)借鑒原有經驗整合云南文化資源,打造視覺傳播平臺。
云南省是一個“最美、最大的天然攝影棚”,《無極》、《千里走單騎》等大片相繼來滇取景。通過影片眾多的觀眾領略了云南神奇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迥異的古滇文化,同時對云南心馳神往。在此影響下,應利用視覺化傳播擴大號召力;同時加大對云南本土電視節目進行整合和市場化運作,打造出在全國叫得響的電視欄目;對各個地方的特色文化進行整合包裝,充分發揮文化藝術、新聞出版、音像電子等領域的優勢,將它們聯合起來,打造成符合本土特色的視覺傳播平臺。
(二)多渠道塑造視覺效應。
自1996年云南省在全國較早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目標以來,在促進文藝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培養文化人才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改革,云南省的文化知名度、影響力、競爭力和整體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文化建設方面,形成了令人矚目的的“云南現象”、“云南模式”。目前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電子音像、文藝娛樂、網絡、體育、會展和鄉村特色文化等主導性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云南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
一、視覺文化及視覺文化傳播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傳播技術迅速變革,視覺文化時代早已悄然而至,人們被各種各樣的視覺刺激包圍著——電影、電視、招貼海報、商品包裝、雜志插圖、書籍封面等,已經身處視覺文化的包圍之中。視覺文化是影像和形象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形態,“也就是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視覺文化,不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標志著人類思維方式的一種轉換”。而與之密切聯系的“視覺文化傳播”是“指經由形象媒介,特別是影像媒介對廣義的可視形象實施傳播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和傳播形態”
在視覺文化時代,圖像化的事物和信息能得到更為廣泛和更為自由的傳播,而其他非圖像化的事物和信息也可以借助圖像、形象等視覺符號進行傳播。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傳播更為快捷,更為自由。在這樣的發展機遇中,云南的文化產業可以借助視覺化傳播的優勢,加大產業發展,使云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擴大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二、云南視覺文化傳播的現狀
云南省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文資源豐富和神奇,自然資源瑰麗和多樣,被譽為音樂舞蹈的海洋、美術攝影的殿堂、影視攝影的基地、文學創作的富礦、民族文化的金礦,為云南省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從總體上看,目前云南省的文化產業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實力,呈現較好的前景,文化云南的形象日益顯現,正在實現從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強省邁進。
首先民族歌舞文化在這一方面表現突出。“云南是中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是一個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體,多文化形態共生帶”,民族歌舞資源豐富。民族歌舞文化利用影視、廣播、網絡等現代傳媒手段,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走向京城,走出國門,打造成為云南省的文化品牌之一。大型原生態歌舞《云南印象》巧妙地將濃郁的民族風情和質樸的藝術魅力結合起來,“并采用當代最先進的電子音、視頻和多媒體舞臺設備,最大程度地再現了民間舞蹈的感觀氛圍,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試聽刺激和心靈沖擊,形成了一道與流行文化、時尚文化迥異的文化奇觀”,不僅成為云南省一張響當當的名片,而且也成為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大型民族風情歌舞《麗水金沙》以舞蹈詩畫的形式,薈萃了麗江奇山異水孕育的獨特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氣候i亙古絕麗的古納西王國的文化寶藏,通過優美多姿的舞蹈、扣人心弦的音樂、豐富多彩的民族服飾、立體恢宏的舞蹈場面、出神人化的燈光效果,全方位地展現了麗江獨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此后相繼出現了《七彩情》、《舞彩云》、《貝葉之光》等一系列的大型民族歌舞,讓觀眾在如詩如畫、亦真亦幻的七彩云南的藝術景觀中,深深感受到豐富多彩、充滿魅力的云南以及云南民族藝術的巨大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
其次,像麗水金沙演藝有限責任公司、云南映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等影視、演藝幾大龍頭企業,培養出一批本土文藝人才,并推出一批云南品牌的影視精品。以《諾瑪的十七歲》、《花腰新娘》等為代表的電影作品,表現了少數民族人們的特有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精神風貌等,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拓寬了民族電影的創作類型和表現領域。2005年9月,由中國云南省委宣傳部、云南省影視創作指導小組具體策劃組織實施了“云南影響”新電影系列,該系列預計在云南的l0個地域拍攝10部電影,“云南影響”新電影旨在通過電影營銷云南、輸出云南,讓“云南影響”影響世界。目前,云南省充分利用了云南香格里拉、三江并流、石林、大理、西雙版納、騰沖火山熱海、紅河元陽的梯田打造“天然大攝影棚”,依托曲靖翠山影視文化城、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玉龍灣東南亞影視城、麗江束河茶馬古道影視城等建設了一批適宜電影電視劇拍攝的人工景點及景區,并創造了影視制作的相關條件,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是與旅游項目相結合的各地地方文化節的開展。“視覺符號是事物和知覺之間的中介,是地域文化觀念的物化形式和傳播載體”。地方文化節是以區域文化特征為基礎,緊緊圍繞特色文化而開展。
云南各少數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節日,如傣族的“潑水節”、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刀桿節”、瑤族的“盤王節”、景頗族“目腦縱歌”、獨龍族的“卡雀哇”、佤族的“新米節”等。有些地區結合自身的優勢,舉辦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文化節,元陽梯田文化節、德宏葫蘆絲文化節、羅平油菜花文化節、騰沖火山熱海旅游文化節、晉寧古滇文化節、臨滄茶文化節、揚武煙盒舞文化節等節日,著重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充分挖掘民俗資源和區域文化內涵,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內涵。而每兩年舉行一次的昆明國際旅游文化節更是擴大了云南的影響力。
最后,云南省利用自身優勢,打造香格里拉、石林、三江并流、茶馬古道等等一批云南特有的文化品牌;大力扶持新聞出版行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云南出版業打“特色”牌,使滇版圖書不僅內容豐富、品種齊全,更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先后出了一系列的精品書籍,并編輯出版了《文化云南》、《祥瑞云南》兩本高質量的郵冊;云南本土的各影視動畫公司創作了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云南本土氣息、有自己原創品牌的動漫產品,充分展現了云南在本土動漫創作上的巨大潛力;通過文化交流和國外演出表演,有時還搭載“中國文化年”的東風,使海內外的朋友領略到與眾不同的云南民族文化,擴大了在海外的影響。
云南省在以上項目中充分發揮了媒體的傳播優勢,使人們能夠近距離地欣賞豐富而神奇的滇文化,并引領人們參與其中,親身感受滇文化的無窮魅力,這就是云南文化的視覺化傳播效應。
三、加強云南省文化的視覺文化傳播
近年來,云南省文化在視覺化傳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較,仍有較大的差距,仍需調整思路,拓寬領域。
(一)借鑒原有經驗整合云南文化資源,打造視覺傳播平臺。
云南省是一個“最美、最大的天然攝影棚”,《無極》、《千里走單騎》等大片相繼來滇取景。通過影片眾多的觀眾領略了云南神奇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迥異的古滇文化,同時對云南心馳神往。在此影響下,應利用視覺化傳播擴大號召力;同時加大對云南本土電視節目進行整合和市場化運作,打造出在全國叫得響的電視欄目;對各個地方的特色文化進行整合包裝,充分發揮文化藝術、新聞出版、音像電子等領域的優勢,將它們聯合起來,打造成符合本土特色的視覺傳播平臺。
(二)多渠道塑造視覺效應。
“歷史文化資源”,也就是文化遺產,可以直接轉化成商業性的、盈利性很強的“文化產品”,并形成一種乃至更多的文化產業。如宮殿、寢陵、古城 (如平遙古城、荊州古城 )、寺廟、古縣衙 (如河南內鄉的古縣衙 門 )等古建筑 、山西晉城的 “皇城相府”、安徽黟縣西遞村民居 、鳳凰古城沿沱江兩岸的 “吊腳樓”以及山西祁縣 “喬家大院”為代表的大院建筑群民宅等,形成旅游觀光景點。這里也有代償性文化產業 ,如深圳的錦繡中華 、民俗村 、世界之窗,香港的宋城等。這些人工仿造的、代償性的文化產業都很成功,但它們并不能替代原形景點的本原性文化項目,倒可能擴大原景點的知名度,推動其產業化發展。
同樣屬于直接轉化的還有民族歌舞 ,如《麗水金沙》、《納西古樂》、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歌舞表演 ,以及其他許多 “原生態”歌舞演出。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這些歌舞已經脫離了原來的生活環境,不再是該族群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也就很難稱之為原生態了;我們這里以 “原生態”稱之,不過是姑且從眾而已。獨特的民俗風情表演、民間技藝也在直接轉化為盈利 性 “文化 產 品”,如云 南大 理 的 “三道茶”、內蒙新疆蒙古族地區的向客人 “敬酒”禮儀 、中原漢族的拋繡球 “選婿”“抬花轎” 以及其他諸多民族的 “對歌”“選婿”“搶婚”“入洞房” 等喜悅儀式等;少林武術的表演、傳授也在此列,甚至生活本身的某些部分,如乘竹筏行山澗水路轉化為休閑的漂流等都屬于 “文化資源”向盈利性文化產業的直接轉化。他們都是現成的、不需要加工、至少不需要過多加工或重 新創作,也就是說不需要新的智力投入、甚至資金投入的文化項目。直接轉化文化項目的共同之處 ,是它們均基本保持原有的文化形態;其中屬于民族習俗、禮儀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 ,則必須嚴格保持原有的形態,不容有絲毫改變。
直接轉化文化項 目的共同特征,是具有獨特性甚至唯一性,具有可觀賞性、相當的趣味性 、一定程度的娛樂性 、大眾的可參與性 ,以及可頻繁重復(一天一次、甚至一天數場 )性。從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角度看,它的危險性也正在于,因取悅游客而失去信仰的虔敬和情感的真誠,流于游戲化 ,流于媚俗的做戲表演和拜金主義的油滑娛樂。從本質上講 ,這其實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消解。因此,民族習俗、禮儀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旅游表演與它的傳承保護,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決不可將二者混為一談,更不可將后者的希望寄托于前者!這也正體現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區別。直接轉化的另一個特點是,進行文化產業轉化的文化企業都產生在 “歷史文化資源”的擁有地 、所屬地,成為當地經濟實力的組成部分,甚至成為 “支柱產業”。《麗水金沙》、《納西古樂》之于麗江,鳳凰古城文化游之于湘西鳳凰縣都是如此,福建武夷山旅游中的茶文化、“蛇文化”(這二者都還有極大的開發空間,例如后者還僅限于賣蛇藥產品,少有融人旅游中成為其有機組成部分的文化表演與介紹 )與竹筏漂流在其綜合收入中也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
即使如此,能實現直接轉化者仍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 “歷史文化資源”、文化遺產并不具有上述特性 ,只能進行間接轉化,既要有呈現形態的變化 、轉換 ,又要有內容功能方面的變化轉換;既要有大量的創造性的智力投入,還需要相當的資金投入。例如大量歷史題材的出版物、文學作品、舞臺藝術、影視作品、電子游戲等。在文化資源的間接轉化中,也還有因程度不等而產生的區別。例如風光片、紀錄片、文化專題片等,雖轉換 了文化呈現形態 (或文化形式 ),卻基本忠于原有的內容,可稱之為 “簡單間接轉化”,是復雜的徹底轉化的過度形態。屬于此類轉化的還有河南博物院等地的 “仿古樂舞”、西安的 “仿唐樂舞”、山西平遙縣衙情景再現式的 “審案”等。但文學作品、舞臺表演 、影視故事片等 ,不僅人物、故事、細節的虛構比比皆是,甚至會從觀念、理念的基本走 向上,也迥異于作 為創作 素材的 “歷史文化 資源”。甘肅 20世紀 8O年代初的舞劇 《絲路花雨》、后來的 《大漠敦煌》,陜西的《大唐盛世 》等 ;以 “荊軻刺秦”為題材的近 1O部影視劇情趣各異 、絕無雷同即是明證。在筆者看來,表現漓江岸邊人家鄉野生活的實景演出 《印象劉三姐 》,表現少林佛事活動及周邊古代農家生活的實景演出《禪宗少林 ·音樂大典 》,則是這兩種轉化的過渡性產物。這不僅因為它們沒有情節虛構,也欠缺明顯的文化理念的提升。上述事實還表明,意識理念跨度越大、呈現形態差異越大、創造虛構成分越多的轉化 ,其生產企業與資源所屬地的關聯性越薄弱 ;如 “荊軻刺秦”影視劇之于前述其他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