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3: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舞蹈欣賞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 一門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課程
學生姓名:
系 別:
音 樂 系
專 業:
音 樂 學
指導教師: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了諸多發展趨勢,包括:經濟全球化、以信息技術為導向的新技術革命、全球經濟的市場化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展,人類生存方式、文化價值觀念 、文學活動以及藝術文化等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 。
我之所以會選擇《舞蹈藝術欣賞》課程作為我關注的問題,是因為我覺得,在這個變化多彩的社會中,我們這些正處于畢業階段的高師音樂系學生應多學習專業以外的多面知識,以不變應這萬變的復雜社會。
雖然《舞蹈藝術欣賞》這門課程并不成為我們系的一門必修課程,但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并不亞于專業課程。“舞蹈藝術欣賞”與其他藝術的關系是如此的緊密,對舞蹈中各種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對音樂系不同專業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從我自身的體會來說,舞蹈藝術欣賞對學習舞蹈專業很有幫助,對舞蹈藝術作品的反復領悟、探究、剖析形式美以及構成美的技法,不僅直接培養了舞蹈藝術欣賞能力,為自己的表演和創作尋找到坐標,而且對舞蹈專業工作者來說,也是一種受教育的過程,是開闊眼界,學習并借鑒他人舞蹈藝術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變化萬千的舞蹈世界中不僅要通過自身的實踐,還要多看、多聽、多鑒賞,因此,《舞蹈藝術欣賞》課程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視的,更要成為我們音樂系的一門核心課程。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基本內容:
一、開頭
⒈由學習者在《舞蹈藝術欣賞》這門課程中的課堂表現引發我對學習者的調查;
⒉學習者的態度是由于《舞蹈藝術欣賞》課程本身的幾大特殊性所導致,分別是:
① 學習者——本系各個專業學生;
② 課程時間的安排——大四的第一個學期;
③ 課程的性質——非必修(選修)的專業課程;
二、⒈ 舞蹈藝術欣賞的概念;
⒉ 分析舞蹈藝術欣賞與其他藝術的關系;
⒊ 特別提出《舞蹈藝術欣賞》課程對舞蹈專業學生的重要性;
⒋ 從感知方面來談欣賞舞蹈的三個層面 :
①形象感覺 ②體驗想像 ③探究領悟
⒌舞蹈藝術欣賞的審美價值;
三、結尾
呼吁全系學生要用更為認真的態度來對待《舞蹈藝術欣賞》這門課程。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 為什么《舞蹈藝術欣賞》課程不能得到重視?
2. 什么是舞蹈欣賞?
3. 舞蹈藝術欣賞與其他藝術有沒有關系?
4. 舞蹈藝術欣賞課程對專業學習者有沒有作用?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1、網上、圖書館搜集相關資料;
2、請教指導老師黃平副教授,確定選題方向;
3、與同學共同討論本課題,互相交流意見;
4、寫好開題報告;
5、根據已選題目進一步搜集資料,并擬好論文提綱;
6、論文寫作;
7、論文修改并定稿。
進度安排:
1、9月10日——10月30日 依據論文參考選題,作好論文先期搜集工作;
2、11月1日——11月20日 選題,寫開題報告;
3、11月24日——05年3月6日 開題報告定稿,接受畢業論文任務書;
4、3月6日——3月20日 論文寫作階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論文中期檢查;
5、3月20日——5月10日 修改論文階段;
6、5月10日——5月15日 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 田靜主編 《中國舞蹈名作賞析》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490-1999
[2] 汪流 《藝術特征論》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6
[3] 科林伍德 《藝術原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4] 選自《全國舞蹈教育研討會文集》中黃小明著《試論高校素質教育中〈舞蹈藝術欣賞〉課程的特殊性 》
[5] 宗白華 《美學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6] 賈作光《賈作光舞蹈藝術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版
[7] 于平著 《中外舞蹈思想教程》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4
[8] 王宏建主編 《藝術概論》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2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簽名:
試論舞蹈教育對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積極影響
學生姓名:
系 別:
音 樂 系
專 業:
音 樂 學
指導教師: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中國教育政策和發展綱要》指出:“當今世界風云變幻,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界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地位。”在今天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里盡管人們交流的方式多種多樣,但舞蹈仍以其獨特的美的表現傳達著人類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為我們展現的人類心靈深處的情感不僅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類心的共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我國與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學生可以通地藝術這一窗口領略到世界各國的文化,共同體驗對人類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學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動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審美的態度對于自己和他人,以審美的態度對于社會和生活,從而有利于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了解,互動和團結,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
長期以來,我國舞蹈教育的價值曾被人們所低估,許多人認為,舞蹈能力的培養只對少數將來要專門從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對一般的學生來說只是點綴,中國的小學教育一直到大學教育從來沒把舞蹈課列入課程中,只有少數條件較好的學校在課外活動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動內容。面向21世紀的時常經濟和技術革命的挑戰,學校不但要重視素質教育,更要從學校的教學內容的課程體系,以及觀念上加以改革,讓舞蹈教育徹底溶入心理素質教育中,且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基本內容:
1、舞蹈、心理素質的含義。
2、舞蹈教育對中小學生的作用。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目前中小學生在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
2、如何通過舞蹈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1、網上、圖書館搜集相關資料;
2、請教指導老師陳文紅副教授,確定選題方向;
3、與同學共同討論本課題,互相交流意見;
4、寫好開題報告;
5、根據已選題目進一步搜集資料,并擬好論文提綱;
6、論文寫作;
7、論文修改并定稿。
進度安排:
1、依據論文參考選題,作好論文先期搜集工作;
2、選題,寫開題報告;
3、開題報告定稿,接受畢業論文任務書;
4、論文寫作階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論文中期檢查;
5、修改論文階段;
6、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 王國賓,平心,矯立森.關于舞蹈美育與素質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352-375.
[2] 朱培科,馬柯.培養學生創造意識的必要[j].舞蹈,2005,(3):48-49.
[3] 探索舞蹈藝術教育對少兒素質教育的作用[eb/ol].
http://xxt.net.cn/net-base/news.jsp?id=68,2006-03-22 .
[4] 淺談兒童舞蹈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eb/ol].
,2005-11-22.
[5] 安潔.素質教育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作用[j].音樂天地,2005,05.7-9.
[6] 楊仲華,溫立偉.舞蹈藝術教育[c].人民出版社,2003.293-294.
[7] 隆蔭培,徐爾充. 舞蹈藝術概論[c].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03.
[8] 劉沛譯.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j].舞蹈,2002,(4):36.
[9] 武霞.淺談如何在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d].2004.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s].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簽名:
試論舞蹈教育對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積極影響
學生姓名:
系 別:
音 樂 系
專 業:
音 樂 學
指導教師: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中國教育政策和發展綱要》指出:“當今世界風云變幻,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界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地位。”在今天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里盡管人們交流的方式多種多樣,但舞蹈仍以其獨特的美的表現傳達著人類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為我們展現的人類心靈深處的情感不僅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類心的共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我國與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學生可以通地藝術這一窗口領略到世界各國的文化,共同體驗對人類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學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動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審美的態度對于自己和他人,以審美的態度對于社會和生活,從而有利于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了解,互動和團結,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
長期以來,我國舞蹈教育的價值曾被人們所低估,許多人認為,舞蹈能力的培養只對少數將來要專門從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對一般的學生來說只是點綴,中國的小學教育一直到大學教育從來沒把舞蹈課列入課程中,只有少數條件較好的學校在課外活動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動內容。面向21世紀的時常經濟和技術革命的挑戰,學校不但要重視素質教育,更要從學校的教學內容的課程體系,以及觀念上加以改革,讓舞蹈教育徹底溶入心理素質教育中,且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基本內容:
1、舞蹈、心理素質的含義。
2、舞蹈教育對中小學生的作用。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目前中小學生在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
2、如何通過舞蹈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1、網上、圖書館搜集相關資料;
2、請教指導老師陳文紅副教授,確定選題方向;
3、與同學共同討論本課題,互相交流意見;
4、寫好開題報告;
5、根據已選題目進一步搜集資料,并擬好論文提綱;
6、論文寫作;
7、論文修改并定稿。
進度安排:
1、依據論文參考選題,作好論文先期搜集工作;
2、選題,寫開題報告;
3、開題報告定稿,接受畢業論文任務書;
4、論文寫作階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論文中期檢查;
5、修改論文階段;
6、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 王國賓,平心,矯立森.關于舞蹈美育與素質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352-375.
[2] 朱培科,馬柯.培養學生創造意識的必要[j].舞蹈,2005,(3):48-49.
[3] 探索舞蹈藝術教育對少兒素質教育的作用[eb/ol].
http://.cn/net-base/news.jsp?id=68,2006-03-22 .
[4] 淺談兒童舞蹈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eb/ol].
,2005-11-22.
[5] 安潔.素質教育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作用[j].音樂天地,2005,05.7-9.
[6] 楊仲華,溫立偉.舞蹈藝術教育[c].人民出版社,2003.293-294.
[7] 隆蔭培,徐爾充. 舞蹈藝術概論[c].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03.
[8] 劉沛譯.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j].舞蹈,2002,(4):36.
[9] 武霞.淺談如何在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d].2004.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s].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簽名:
教學目標:
《北京喜訊到邊寨》一文通過藝術活動,使學生感受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及風土人情,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在樂曲欣賞中,讓學生感受主題旋律所表達的情感,提高他們對樂曲的分段聽辨能力。
教學重點:
1.聽辨樂器的音色;
2.體會音樂色彩、速度、力度變化。
3.體驗作品所要表達的情境。
教學難點:
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等音樂表現要素的過程中,了解并評價其音樂表現作用。
教學準備:
管弦樂《北京喜訊到邊寨》視頻資料,邊寨風光圖片。
教學活動:
1.走進邊寨
(1)導入:今天我們將欣賞具有邊寨地域風格的音樂《北京喜訊到邊寨》,我們先來欣賞一些邊寨風光圖片,里面有載歌載舞的節日場面。(讓學生了解祖國邊寨――云南獨特的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同時把自己通過多渠道收集的信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討論各地人們歡慶節日的方式)
(2)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調為基礎改編的曲子。(學生觀看完視頻資料后即興發表感想,隨后教師進行總結:樂曲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粉碎“”這一特大喜訊傳到祖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邊寨時,山寨人民載歌載舞、熱烈慶祝的情景。)
2.聆聽喜訊
學生通過欣賞活動,感受具有鮮明舞曲特征主題(表現不同的舞蹈場面)的節奏、旋律、情緒特點以及重復手法的表現意義。欣賞音樂的同時,教師全身心地同全體學生一起體會樂曲的情緒變化。(以下為欣賞視頻過程中與學生簡單交流的內容)
引子:用圓號模仿牛角號的聲音,奏出號召性的音樂。(教師表演吹號動作,傾聽號的回音,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參與,教師還可以示意學生注意銅管樂器圓號,稍有交響樂欣賞基礎的學生,教師是能夠在不影響音樂欣賞的同時短時間內與學生交流許多信息的。)
第一段:音樂展現出一幅熱鬧的群舞場面。其強烈的舞蹈節奏,引出了熱情奔放的旋律,這是第一主題。(教師同大家一起表演律動,為了能讓學生體會音樂的再現,這個動作應相對固定并與第一主題同時再現。引導學生關注樂曲用哪一段曲調作為結束的,速度和情緒上有什么變化。)
第二段:姑娘們縱情地跳著輕盈、歡快的舞蹈,腳踝上的鈴鐺嘩嘩作響,歌聲、笑聲此起彼伏。這是第二主題。(女性化的動作,輕盈柔美,教師用眼神示意對話般的音樂表現不同的舞蹈場景。)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揚而流暢的 旋律,這是第三主題。(教師提示注意在弦樂中響起的打擊樂器,師生伴以舒展的動作。)
第四段:音樂簡短過渡之后樂曲突然輕了下來,雙簧管奏出輕快而富有色彩的音調,像一位美麗的姑娘在獨舞。這是第四主題。(與木管音樂相適應的起伏更大而優雅的動作,輕盈柔美,更深情,對話般的音樂展示不同的舞姿)
第五段:小號奏出粗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壯的舞蹈。這是第五主題。(矯健、雄姿英發的動作與第四樂段形成對比)
第六段:姑娘們跟小伙子們對以輕快活潑的舞蹈,運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題。 (歡快,對話般的舞蹈場面)
第七段:牛角號陪襯著第六主題吹起,仿佛在為姑娘們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表演長號滑奏的動作,再現主題,更加熱烈、奔放)
第八段:樂聲輝煌燦爛,把萬眾歡騰的激動情緒推向。(學指揮彭家鵬的動作,把音樂推向)
3.總結音樂特點
請同學們自由發言聽這首歌曲的感受。教師簡短歸納作品的審美特征:生動明快,富有舞蹈性;熱情洋溢,粗獷奔放;富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和地方色彩。(在以后的藝術活動中,我們將會進一步了解我國民族音樂的豐富多彩。)
課后反思: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學習者能同時打開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一個感知通道更準確,更能有效地把握學習對象。因此,筆者利用了網絡資源,采用將聽、看、自由舞蹈、即興交流藝術感受等藝術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理解體驗音樂熱烈、奔放的情緒,隨著第四段音樂中明顯進入優美、安詳的意境,學生憑敏銳的藝術感受力隨舞蹈作柔和舒展,恰當地再現了從萬眾歡騰共舞場面到獨舞再到激昂歡騰的場面的情景。
在整堂課中,學生熱情高漲。對聽覺有強烈沖擊力的歡樂旋律把學生一下子帶進熱烈的場面:號角劃破了寂靜,隨即鼓樂齊鳴,山寨歡騰了,小伙子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孩子們看著彭家鵬指揮動作的對比,還讀出姑娘們柔曼的舞姿,雙簧管柔美女性般的音調與樂隊齊奏的對話,把村民歡樂的特寫和整個山寨彌漫的喜悅帶進了孩子們的心田。
男:六月,貯存我們流逝的歲月。
女:六月,擎起我們希望的未來。
合:六月,是我們的節日,我們為它添彩。
男:在這個鮮花般的節日里,讓我們代表總場幼兒園所有的兒童,向辛勤工作的老師表示衷心感謝!向所有支持幼兒工作的領導和單位表示衷心感謝!
女:我們已用舞蹈跳出了我們心中崇高的理想,下面讓我們用歌聲唱出對你們的敬意,讓我們將用歌聲唱出我們的歡樂。請聽學前班小朋友的大合唱《慶祝六一》《歡樂頌》
男:我們不僅會跳會唱,我們還會鬧,請欣賞小班的舞蹈《鬧花燈》
女:我們欣賞了我國的民族舞蹈,下面請欣賞中班小朋友表演的外國舞蹈《幼兒拉丁舞》
男:有個小朋友說她愛吃油油的螃蟹。這個小朋友就是李可藝,請聽她的表演唱《螃蟹歌》
女:我們愛我們的家,更愛我們中華這個大家,請欣賞學前班小朋友的舞蹈《大中華我的家》
男:我們常聽爸爸媽媽講故事,今天我們要講一個故事給爸爸媽媽聽。請聽王凌云小朋友講的故事《小花狗學游泳》
女:各位叔叔、阿姨,各位大哥哥、大姐姐,你們想知道我們是怎樣度過每一天的嗎,請看嚴諾敏小朋友的音樂劇《快樂的一天》
男:“人之初,性本善”,爸爸媽媽,這是你們以前念過的三字經吧。現在我們也念三字經,但是,你們知道我們念的是什么嗎。請聽代雨珂、呂濤小朋友朗誦的《幼童三字經》
女: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我們也多想成為可愛的小燕子呀,請欣賞小班小朋友的舞蹈《小燕子》
男: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我們心中便充滿自豪。當你看到小朋友拿著小紅旗做操的時候,你又有什么樣的感覺呢?請欣賞學前班小朋友的團體操《國旗紅紅的你》
女:我們喜愛小燕子,我們也喜愛小鴨子的憨態,請欣賞中班小朋友的舞蹈《小鴨子》
男:我愛爸爸,我愛媽媽,我更愛我的祖國,請聽嚴諾敏小朋友的獨唱《祖國,祖國,我愛你》
女:剛才小朋友的表演很出色,下面我們欣賞老朋友的表演。歡迎李巧金老師為我們來一段京劇選唱《學你爹心紅膽壯志如綱》
舞蹈教育可以分作兩個部分,一是舞蹈實踐,即指人直接參與,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情景、情緒、展現形態之美;二是舞蹈欣賞,即人們觀賞舞蹈作品時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整個過程,是一種精神活動。在我國大多數的普通高校中,舞蹈實踐的開展僅僅局限于各學校所組織的舞蹈隊中的極少數學生,而它是為學校的文娛活動服務的,是學校的形象工程,其他學生參與的機會相當少。舞蹈欣賞課程則很少有學校開設。這一現狀是與我國提出的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極不相稱的,導致了絕大多數學生對舞蹈基礎知識和舞蹈美的欣賞是一片空白,經常將不同舞種混為一談。
自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國家一直倡導對高校學生進行藝術素質教育。舞蹈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走進大學課堂,使許多關心舞蹈教育的人感到欣慰,同時,怎樣使舞蹈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真正地發揮作用,也是每個從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舞蹈教育作為藝術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為社會發展培養更加優秀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而不是單純的培養學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從這個視角出發,我國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舞蹈素質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更多的是從事實踐性教育,普及面不大。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素質教育的教學內容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學習;另一方面是為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節目排練。由于受年齡身體條件的限制,許多非舞蹈專業的學生對舞蹈課的學習沒有信心,害怕學習舞蹈,特別是在理工科學生身上尤為嚴重。所以單一的從舞蹈作品的學習上進入教學顯得尤為困難。而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舞蹈更多的是讓學生觀賞,參與性不強。如果對舞蹈的欣賞能力不強則很難產生共鳴,進而舞蹈的受益人群不如其他藝術門類,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和其他素質教育課程相比受重視的程度就不夠。
2、普通高校舞蹈課的內容設置沒有與創造性人才素質的培養相結合。目前,普通高校舞蹈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更多的是技能性的培養,沒有與提高學生的藝術認識與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相結合,很難提高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普通高校培養人才大多以科學思維能力為重點,而藝術思維的形象性,則可以完善并且影響和促進科學的邏輯思維。雖然科學思維嚴謹、抽象,與藝術思維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質區別,但事實上,人的思維方式是復雜的,非線性的,特別是具有發散性質的科學思維僅有抽象化的、邏輯性的性質是不夠的,它應是復雜的、具有復合性質的思維。藝術思維具有感性、形象的特點,當其與科學思維相結合時,兩者的有機結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維空間,啟發與彌補邏輯思維,有助于科學思維獲得成功。
在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飛速轉型的今天,藝術教育不僅要重新調整其在高等院校的地位,而且擔負著藝術素質與科學素質有機結合并良性互動的重任。舞蹈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應當確立明晰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形式,更好地為素質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3、舞蹈教育與其它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相脫節。普通高校舞蹈素質教育在培養大學生藝術技能的基礎上,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藝術評價能力以及對事物特有的藝術洞察力,還應該將舞蹈與其它人文社會學科轉化成綜合的感受力,即舞蹈素質教育的重點應從舞蹈本身轉移到與其它學科的結合上,如與美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體工程學的結合。劉青弋教授曾說:“舞蹈的跨學科理論主要包括舞蹈與人文社會學科相關的交叉學科(舞蹈美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教育學)的理論以及與自然學科相關的交叉學科方面的研究。”例如:在實踐課上要強調舞蹈知識普及;在欣賞的課堂上,當我們講完作者、創作動機、表現內容、結構欣賞后,應將課堂內容再延伸一步,啟發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從藝術學、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藝術哲學的角度闡述出來,達到拓展大學生的藝術視野,加深大學生藝術修養教育的程度,從而豐富、完善舞蹈藝術素質教育的內容。
4、普通高校舞蹈素質教育未在藝術類教學體系中確立明晰的地位。由于舞蹈素質教育尚未在普通高校藝術教學體系中確立其明晰的地位,高等院校的舞蹈素質教育還要有一個發展階段,因而高等院校舞蹈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效果普遍令人擔憂(如:至今我國仍未有一套普通高校舞蹈素質教育統一的、完整的教學大綱和考核標準)。目前,有部分高等院校開設了藝術門類課程,均只采用選修課的形式,舞蹈課程更是如此。較為重視藝術教育的學校在新的教學計劃中已將藝術門類課程列入到限選課或任選課的范疇中,其中舞蹈課程是眾多藝術門類課程中的幸運兒,已經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在實際操作中,多數學校要求學生在大學階段任選一門以上的藝術類選修課。實際上對一個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進行藝術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分程度地任選一門藝術類課程所達到的效果是蜻蜓點水式的,其收效甚微。將舞蹈類課程作為高等院校的選修課之一,對于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質而言收效也是不大的,這一方面是由于沒有遵循人的藝術素質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將藝術教育建立在“興趣”而非“素質”之上;另一方面也使大學生藝術教育缺失了應有的標準,使他們在心理上視藝術類課程可有可無、可選可不學的點綴。多年以來,高等院校的藝術教育的教師主要集中在藝術院校,舞蹈教師的主流大部分也不在普通高等院校。未形成藝術教育的氣候,藝術教育成長的土壤尚待培育,舞蹈教育成長的土壤尚待培育。
現代人已意識到,藝術世界是奧妙無窮的世界,藝術經驗對豐富人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藝術與人性中最深層的東西息息相通。在人類歷史的每一個關鍵時刻,藝術都給人以希望和勇氣,使人類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施展,并保證了人與人之間必須的交流。一個沒有藝術的民族和社會是不可思議的。正如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樣。舞蹈這門藝術不僅能表達感情,使人的藝術創造性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大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表現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在藝術世界里學到其它學科領域學不到的東西。藝術教育對高等院校學生的審美和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舞蹈教育又不是孤立進行的,它必須與其它的人文社會科學相配合,才體現出其教育的真正內涵。有助于大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表現能力、交流能力的綜合培養。而綜合素質的形成一方面離不開藝術教育,另一方面又必須將藝術教育與其它人文社會科學結合起來。
高校的舞蹈教育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大眾非常樂于接受,并且樂于參與的藝術形式,因此,舞蹈教育的普及也必然會有一個良好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屠燕萍. 舞蹈教育與人格素質培養.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0年6月
摘 要:藝術表現力是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感染力,是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和靈魂所在.舞蹈作為一種源自自然、來自人類靈魂深處情感的生動肢體表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是通過舞者而傳達給觀眾的,使觀眾受到觸動,從而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這對從事舞蹈專業學習的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藝術實踐的角度出發,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探討藝術實踐對舞蹈專業學生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和提高.
關 鍵 詞:藝術實踐;舞蹈;藝術表現力
一、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源.走出課堂,從社會這個廣闊的舞臺不斷汲取舞蹈藝術靈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主動重組和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習充滿樂趣,這是每一名學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藝術實踐正是舞蹈專業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吸納的一種轉變,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發掘學生的潛力,對培養舞蹈專業的學生的藝術表演力及綜合能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藝術實踐的定義及內涵
呂藝生在《舞蹈教育學》一書中,稱舞蹈專業的藝術實踐就是舞蹈實習,他認為舞蹈實習包括了舞蹈表演、編導、教學、寫作等,舞蹈表演專業的實習主要是舞臺表演,側重學生舞臺表演能力的鍛煉.舞蹈教育專業實習的內容包括模擬教學、實際教學和論文.作者認為,舞蹈作為一門集音樂美、形體美、服裝美、舞美設計等多項藝術于一身的綜合藝術,以其高雅時尚的藝術品位和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翩翩風韻,無論是生動活潑的舞臺演出、還是嚴謹科學的教育教學、論文書寫,對于從事舞蹈專業學習的學生來說都有著“感于外、發于心”的本質提高,是藝術表現力來源的沃土.
三、藝術實踐對舞蹈專業學生藝術表現力的作用
(一)舞蹈藝術實踐是知識積累的過程,為藝術表現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礎
舞蹈課和舞蹈實踐活動(如舞蹈比賽)結合提高學生審美觀舞蹈課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教學方式主要圍繞講解——訓練——講解進行,教師以主導地位的角色傳授舞蹈基礎知識,學生基本是被動接受者,周而復始,學生對舞蹈課學習的興趣就會降低.為提高舞蹈課的教學質量,要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舞蹈藝術實踐比賽活動,把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舞蹈實踐比賽中去,注重學生對舞蹈知識的應用,體驗、賞析和創造.要強調藝術實踐過程中的感性認識,它是教學活動的延伸,也是對舞蹈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檢驗,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注重舞蹈課和藝術實踐比賽活動的相結合,為給學生提供藝術實踐的機會,經常參加藝術實踐比賽活動的學生同沒有參加藝術實踐比賽的學生相比,他們之間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過一定的舞蹈知識學習后,要安排和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藝術實踐比賽活動,把理性認識上升為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舞蹈知識更廣泛的學習興趣,達到培養舞蹈藝術表現力的目的.
(二)舞蹈藝術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模仿力,進而提高其藝術表現力
舞蹈是一門不僅注重形式美,同樣還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內涵的藝術,從這個意義上講,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體動態美.而是一種飽含詩情,富于樂感的人體動態美.學生在舞蹈藝術實踐中通過對大自然和生活的創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現力,如擠奶舞就取源于勞動,它是模仿牧民給牛羊擠奶的動作來表現人民的智慧、勞動的美.通過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如“三下鄉”、“舞蹈采風”等方式,學生縮短了舞蹈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逐漸通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作者認為,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意識形態的反映,它屬于上層建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藝術的再現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離開了人類社會生活,離開了勞動實踐,也就沒有舞蹈藝術,在文字記載的幾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經歷了各個不同的歷史時代,有過各種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舞蹈藝術正是在這些多種多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的基礎上,伴隨著歷史的進程,時代的印跡,從無到有,由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起來的.內容、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更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表演和創作靈感,從而提高舞蹈的藝術表現力.
(三)舞蹈藝術實踐可以提高學生創作、表演、欣賞水平,從而促進藝術表演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實踐包括舞蹈創作和舞蹈表演,而這兩者都經歷著從客觀現象到主觀意象再到舞蹈形象這二種時空狀態的兩度轉化過程.從素材到舞蹈藝術的轉化就是創造過程.舞蹈藝術源于生活.人們在生活中會有很多感悟,但表達不清楚,而創造本領的前提就在于發現、升華,例如,講解舞蹈《小金魚》時,我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在大自然中觀察魚的形態、覓食、嬉戲的全過程,并要求低年級學生設計一組舞蹈造型動作.學生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想象出的肢體動作也十分豐富,有身體的扭動、面部表情的夸張表演、手部動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創造力也十分可愛,回到課堂再度講解《小金魚》時,學生情不自禁的發出了“原來是這樣”的感慨,學習效果十分好.對于高年級的學生,通過參加遼寧電視臺春節晚會演出、 電視臺“雙擁晚會”、去日本昭和大學演出、去法國演出等一系列藝術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眼界、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更能夠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創作 、藝術表現力等多種能力,從而是各種藝術
四、藝術實踐是藝術表現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斷探索藝術實踐的新途徑
學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藝術表現力,是學生的外部形態動作和內部情態動作的綜合培養.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尋舞蹈教育的發展趨勢、發展規律和發展途徑,創造性的開展藝術實踐活動,那么,對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展創造性的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創造性地運用外部舞蹈動作與內心情感語言的技能,來進一步創編舞蹈動作,發揮其表演才能,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美的創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話.藝術實踐,對于每一位教育者來說,不僅僅是單純的“演出”、“表演”;更應該是“教和學”的完美統一,是學生主動吸納知識過程,更是“教學實踐”、“舞臺實踐”、“創作實踐”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應該開拓思路,創造性的開展藝術實踐活動,使舞蹈教育、教學告別“機械化”的操練,讓學習充滿樂趣,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歐.論舞蹈學專業特色的舞蹈技術課[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2).
[2]張春河.高校舞蹈教師的角色素質[J].舞蹈,2008,(6).
[3]張薇.舞蹈藝術走進大眾的探討[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1).
[4]蘇婭.中、日、韓三國古典舞蹈比較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
【二】舞蹈藝術方面的論文
摘 要:文章通過舞蹈常識、舞蹈編導個人素質、培養優秀的舞蹈人才等三個方面對怎樣創作優秀舞蹈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舞蹈起源;舞蹈分類;知識型編導;舞蹈創新
1 舞蹈常識
1.1舞蹈的起源和發展
舞蹈是人類最早起源于勞動的藝術形式,最早的舞蹈多以模仿狩獵或歡慶豐收為主,隨著社會文化發展,人們用這種豐富的肢體語言開始表達思想感情,繼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審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認為舞蹈始于舊石器時代。結合中國遠古的傳說以及世界各國的歷史記載,舞蹈的演變經歷了我國云南滄源巖畫中等巖畫中體現的上古時代原始舞蹈,隨后在奴隸社會的圖騰舞蹈,到了封建社會的宮廷舞蹈,史書上記載中國宮廷舞蹈發展的兩個高峰的漢魏和隋唐時代,唐玄親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還親自參加編制樂舞。以及從歐洲宮廷舞蹈中發展而來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紀出現的現代舞。
1.2 舞蹈的分類
舞蹈按照社會作用的不同可概括為兩大類:①自娛性舞蹈。自娛性舞蹈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自我娛樂而跳的舞蹈。自娛性舞蹈劇具備廣泛的群眾性,例如,人數、場地、時間均由大家自己選擇決定,同時更以群眾舞蹈娛樂活動為互相交際為手段而到達交流感情的特殊性。②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專門為觀眾欣賞而表演的節目。這種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規范性,除了在個別的場合由專業的舞蹈工作者即興表演之外,大多數一般都在舞蹈編導的精心的編排下,提煉出主題思想、故事情節通過舞蹈的表演形式來塑造人物,通過扮演者的表演來娛悅觀眾,讓觀眾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統一。
2 舞蹈編導個人素質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很多理由導致這種現象的產生,其中優秀編創人員的稀缺為主要的癥結。培養一個優秀的舞蹈編導需要諸多的條件和因素。客觀的教學條件到個人的文化素質形成了密切聯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編創的規律法則制約下,切實提高編導的整體素質成為當務之急。
2.1 舞蹈的文化內涵
最初舞蹈在舞臺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內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編導、演的技巧,學養、文化人格等諸因素中,影響創作的終極因素是舞蹈藝術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個舞蹈的文化內涵完全取決于編導的個人內涵,他創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2.2 做文化知識型編導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靈》《踏歌》《絲路花雨》《云南印象》等眾多經典作品。目前社會提倡的是打造知識型社會,也就要求文藝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識性才能符合當前社會趨勢的發展。一個能讓人從舞蹈中讀出知識讀出文化的作品,無疑是一個具有深度的作品,這個舞蹈作品就更多得起到了社會的作用,讓人們沿襲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同時,利用好這種廣泛而又直接的藝術形式繼續創新發展。伴隨著近幾年來電視的大力推廣,各種各樣的舞蹈都呈現在大家的面前,百變的樣式、翻新的手法,讓我們眼花舞蹈藝術方面的由專注畢業論文與職稱論文的zglww.net提供,轉載請保留 .繚亂,但是我們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臺上是讓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員,舞臺下是稀稀拉拉面無表情的觀眾,這樣的場面和舞蹈的編導有直接地關系,這種舞蹈缺乏知識,是一個浮躁的表現,以一種功利的表達實現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離藝術的本質。現在的狀況更可悲的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泛濫——搞自己的藝術,這些舞蹈編創者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個人知識的缺乏,盲目抄襲一味追求技巧上的難度以及絢爛的舞臺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識型。
2.3 舞蹈編導應當深入到生活中
當前舞蹈創作面對的很大一個理由是對生活的體味和感悟表現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題被符號化和模式化,舞蹈來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編導中,編導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細節,才能在生活中提煉并升華,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轉化的過程中,有一項技能是編導們要學習的就是“模仿能力”,這種摹仿可以在編出的作品中得到體現,觀眾也可以從這種摹仿中揣摩出是什么樣的情景,所以這個模仿要不到生活中體驗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
2.4 舞蹈既要創新又要保持傳統文化
我國的舞蹈資源豐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經過藝術大師們的挖掘已經得到了保護和發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遺產沉睡在民間中,這樣就需要我們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對的就是怎么樣符合大眾的審美觀念,這樣就要求我們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二次的創新,這種創新目的是為了讓這些寶藏更好的發揮它的特色,適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3 培養優秀的舞蹈人才
3.1 向知識舞蹈教學發展
一個定位就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取向,所以作為當代的舞蹈演員們,更要著眼于未來,拋開功利心,舞蹈是經濟建筑中的高層建筑,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從事舞蹈生涯的演員們應該以知識舞蹈為導向,轉變觀眾對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要求我們從事舞蹈的工作者們從自身的素質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這樣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編導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達舞蹈所帶來的文化內涵。
3.2 學會體驗感情
大學生舞蹈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分析我國高校大學生舞蹈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討大學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對策措施,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大學生舞蹈教育的現狀分析
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舞蹈教育較其它藝術教育起步較晚。在對一些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廣泛調查中發現,各個大學實施舞蹈教育的標準和方法各不相同,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個大學的經濟狀況、舞蹈教室、舞蹈師資還不夠完備。不過短短幾年內,隨著人們對高等院校藝術教育的重視,舞蹈教育不斷發展,成為今天學校素質教育里一項重要內容。盡管各高校實施舞蹈教育的方法和標準各異,但都重視舞蹈教育所具有的娛樂功能和教育功用,充分發揮舞蹈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良好的體態美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一直倡導對高校學生進行藝術素質教育。舞蹈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培養更加優秀的復合型人才,而不是單純的培養學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否則,舞蹈教育在藝術教育中與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難以接軌。從這個視角出發,我國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舞蹈課的內容設置沒有與創造性人才素質的培養相結合
目前,普通高校培養人才大多以科學思維能力為重點,藝術思維的形象性,可以完善并影響、促進科學的邏輯思維。雖然科學思維嚴謹、抽象,與藝術思維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質區別,但事實上,人的思維方式是復雜的,非線性的,具有復合性的特點。藝術思維具有感性形象的特點,當其與科學思維相結合時,兩者的有機結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維空間,啟發與彌補邏輯思維,有助于科學思維獲得成功。所以,高等院校特別是農科類占主流的院校的藝術教育若忽視與科學技術研究活動相結合,就會與真正意義的素質教育脫節。
(二)舞蹈教育與其它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相脫節
舞蹈教育在培養大學生藝術技能的基礎上,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藝術評價能力以及對事物特有的藝術洞察力,還應該將舞蹈與其它人文社會學科轉化成綜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點應從舞蹈本體轉移到與其它學科結合上,如與美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建筑學的結合。舉例來說,在實踐課上要強調舞蹈知識普及。在上欣賞課時,當我們講完作者、創作動機、表現內容、結構欣賞后,應將課堂內容再延伸一步,啟發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從藝術學、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藝術哲學的角度闡述出來,從而豐富、完善藝術素質教育的內容。
(三)舞蹈教育未在藝術類教育體系中確立明晰的地位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中開設的藝術課程大多以選修課為主,所開設的課程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以技能技巧為主的課程,如歌唱技巧、各種樂器的學習、舞蹈作品的選學等,此類選修課程的開課門數、規模因受各高校所具備的場地、經費、師資力量所限制而各不相同;另一類是為解決學生選學藝術類課程所必備的基礎知識而開設的,如基本樂理和舞蹈基訓等,此類選修課各高校一般都有;第三類是欣賞類的課程,不同學校開設此類選修課的內容各不相同,有古典音樂欣賞、有民族音樂欣賞、有西方音樂欣賞、有經曲音樂欣賞、有歌劇舞劇或劇目欣賞、還有單純的專題音樂欣賞和舞蹈作品欣賞(高校有的不多)等。以上三類課程在各普通高校藝術類選修課中所占有比例各不相同,并沒有統一完整的教學大綱和考核標準。 轉貼于 二、歸因分析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主觀上來說是認識不足,在思想認識上對舞蹈素質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受傳統觀念限制,舞蹈教育的規模有待以充分的擴展,在思想認識上更注重藝術類以外的文化知識的教育,而輕視舞蹈教育在人的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從客觀的角度講,高等院校從事舞蹈藝術教育的師資力量不足,教師的比例在從事藝術素質教育的教師中比例很小,甚至有的學校藝術教育沒有舞蹈教師。而且從事舞蹈教學的教師受過專業舞蹈訓練的不是很多。另外單純的受過舞蹈專業學習的教師知識結構單一,教師的非復合性也成為我們推進舞蹈教育的障礙。舞蹈教師由于受傳統藝術教育的影響,自身素質的缺陷,教學方法的傳統化、舞蹈專業化、教學體系的不完善加之教師在學校中的重視程度不夠,直接影響對學生的培養。同時由于普通高校從事舞蹈藝術教育的教師少而且沒有形成氣候,學術交流普遍不足。
三、對高校大學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幾點建議
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在引導大學生走進藝術殿堂的同時,更要注意大學生能力的培養。只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藝術思維能力,才能在素質教育過程中開發科學的智慧為科學教育服務。針對當前我國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狀況,本人認為,舞蹈教育應進行以下幾方面的進行改革。
實行“一主多輔”的課程體系顯然將舞蹈藝術類課程列為各高校主干課程的想法并不現實。實際上舞蹈藝術類課程開設的種類越多,分科越細,越讓學生無從選擇。所以,應將眾多舞蹈選修課科學地化整歸一,加長課時,減少門類。無論開設什么類別的科目,應首先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要設一門在內容體系上具有漸近性、復合性的課程,即根據學生的身體條件和學習能力,以講解基本的舞蹈藝術理論為基礎,通過對藝術作品進行欣賞、分析并從其它藝術社會科學的角度評價、鑒賞藝術作品。舞蹈藝術類的課程應以此門課程為主,其它課程為輔。同時要貫徹好藝術素質教育的目的,在輔舞蹈藝術類課程的設置上,開設一些舞蹈美學、舞蹈心理學、舞蹈社會學、藝術哲學等交叉學科的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注意實踐性教育形式,在進行舞蹈藝術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除了課堂講授的形式外,還應開展一些校園文化活動。例如,舞蹈交流協會、沙龍、專題討論等。在開展此類活動的過程中,除了要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外,還應針對不同藝術水準的學生組織活動。可以以藝術骨干分子作為“點”去帶動普通學生,激發大學生對舞蹈藝術的興趣與愛好,自發成立舞蹈團、藝術工作室等。擴大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在創作與實踐的過程中學以致用,使理論在實踐中得以深化進而達到通過藝術教育培養人才的目的。
總之,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需要重新確立培養目標,即由以技法教育為主轉向藝術素質與科學素質綜合發展教育。藝術素質綜合發展,還需要把舞蹈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和良性互動,從而為培養出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起到交叉互補的作用。培養目標是人才成長的方向和標準,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前提和指導。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在培養目標上的轉向,將會影響到課程設置、教學設計、活動組織等舞蹈教學實踐,將會對舞蹈藝術教育師資提出更多的要求,將把普通高校學生的藝術素質推進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最終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平心.舞蹈教育:一種重要的素質教育[J],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1999:(3)qNs中國舞蹈網
東北秧歌是東北地域民族民間文化精英的典型代表,有著其自身的特點和韻律。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東北秧歌的表演內容、表演形式和伴奏音樂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形式上她既繼承了高蹺“哏勁”的動律和“穩中浪”的審美特征,又融入了地秧歌、二人轉、古典舞技巧和戲曲一些元素的舞蹈成分,使其從民間走向舞臺。
東北秧歌同其它民族舞蹈一樣,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動律特點,這種藝術風格的形成與東北人民的宗教信仰、經濟生活、自然環境、風俗習慣是分不開的,是東北人民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東北秧歌的上身動律以及手巾花的各種舞法等都展現了東北秧歌的風格特征,并反映了東北人民豪爽、潑辣、熱情的個性。“東北秧歌在風格上以熱情、火爆、潑辣、幽默著稱。動作既哏又俏,既穩又浪,而且穩中有浪,浪中有哏,哏中有俏,剛柔結合,不能扭扭捏捏纏綿無力。”體現其風格的要素主要有韻律、體態、動作、節奏、服飾、道具。
1.韻律
東北秧歌的韻律,主要是以上身動律的扭、擺、圓和雙膝屈伸的軟、硬、顫來體現的。這些韻律主要是由表演者腿縛高蹺形成的一種動律特征。兩足踩在木制蹺腿上,須靠兩膝的屈伸和上身的擺動來掌握重心,單腳落地易晃,雙腳著地則穩。因此,抬腳要快,落地要實,屈伸要大,上身也要隨之而擺動或扭動,由此就形成了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它的特點是單短雙長,即一腳踢出時要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時間要短,收回時要穩而實,雙腳著地的時間要長,其屈伸的律動節奏也就具有長短之分,上身亦形成了劃∞字,擺身和扭身的動律。上下身配合便構成了秧歌的韻律特點—哏、俏、勁,就是動作要脆、快、有力、穩及俊俏。
2.體態
東北秧歌的體態則從東北人民生活中最普遍、最熟悉而又最欣賞的生產勞動、生產工具和生產對象中吸收、提煉出來的。受高蹺的影響,表演者在高蹺上表演,在做各種步法時,為找其重心平衡,上身始終保持前頃,如完全直立,挺胸昂首將失去平衡。在此影響下,就形成了收腹、挺胸、上身前頃的基本體態,這些體態是秧歌的主要特征。
3.扭法
韻律、體態和手巾花集合在一體的動作結合就是扭法,它是塑造人物和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東北秧歌的扭法,如單臂花、交替花、雙臂花、蓋分花等等,都是手巾花雙臂舞動與步法相結合的動作結合,構成東北秧歌的基本動作。手巾花、踢步、鼓的動作是東北秧歌的扭法最主要突出的藝術特征。手巾花多以手絹為主要道具進行表演,各種手巾花都是靠腕子的力量來舞動手絹,表達著不同的感情;踢步是秧歌具有代表性的步法,其中前、后踢步能很好地表達女性的哏、浪、俊、俏的美,而抬踢步和蹲后踢步則表現了男性的矯健、活潑、熱情的個性;鼓的動作是在打擊樂的節奏變化中完成的各種動作,它包括叫鼓、鼓的連接動作和鼓相三部分。
4.節奏
節奏是音樂的重要因素,也是舞蹈的三大要素之一。舞蹈伴奏音樂是旋律和節奏構成的藝術形象,它激發人們的情感,表達舞蹈的神韻。它一方面:以強烈而具有民族特征的節奏為舞蹈伴奏;另一方面以具有個性的音樂旋律表達著舞蹈的內容和人物感情。
5.服飾
東北秧歌則以戲曲服飾為主,以所表現的人物而定服飾。秧歌表演多是以舞蹈小品和小戲為主,人物扮相皆以所表演的內容和人物個性而著裝。戲曲服裝多帶水袖,演員表演時,多手握水袖而舞,稱握袖頭。后來便逐漸形成持手絹而舞,使秧歌中的手巾花發展成里外挽花、片花、旋花等。其扭法也有了甩、抖、搭肩、纏頭等動作,形成了東北秧歌所特有的表現形式。
6.道具
扇子、手絹是漢族具有典型意義的秧歌道具。秧歌的手絹舞動和由舞動手絹所形成的手、臂的動律,是體現東北秧歌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期的東北秧歌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可分為高蹺秧歌、寸蹺秧歌與地秧歌。而高蹺秧歌又分為大鼓高蹺(樂隊在高蹺舞隊后邊抬著大鼓、大鑼、小叉、嗩吶伴奏的舞蹈形式)小鼓高蹺(系著腰鼓手持小鑼伴奏的舞蹈形式)表演者腳縛木制蹺腿,能表演各種扭法。論文寫作。如今的東北秧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了新的發展,現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動作也有了顯著的變化。如:在扭法上,上身的“上下動律、前后動律、劃圓動律”這些動律特征都是因高蹺的特定限制提煉出來的。下身“軟、硬、顫”的動律特征也是由踩高蹺的首要特點保持膝部的松弛與韌性而提煉出來的。在手巾花的繞法上“陰陽雙翻掌”“揚鞭跨腿”是在頭蹺人物動態特征中提煉出來的動態語匯;“雙臂花”“大交替蓋花”“雙直臂花”“大擺身動律”是在媒婆人物角色中提煉出來的;“交替花”“展翅花”“蓋分花”“雙膝肘穩相”“繞花轉身”是在上裝中提煉出來的;“搭肩花”“纏頭花”“蓋撩花”等代表性手巾花繞法是在下裝中提煉出來的。這些動作如今都搬上了舞臺,展現在這塊有著古老文明的大地上。
由于表演形式的改變,自娛性的民間舞蹈成為了表演性的藝術舞蹈,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出現了一批好的作品。如明麗表演的《喜雪》等等,諸多的專業舞蹈工作者逐步借鑒了西方先進的舞蹈創編理念,在音樂設計方面大膽革新,給東北秧歌音樂的創編不斷輸入新的血液。
東北秧歌的產生和發展,是受社會變遷直接影響的。論文寫作。由于歷史時期不同,秧歌的表演內容、形式和伴奏音樂也有所區別。我們應以發展的觀點去看待傳統的東北秧歌,繼承其中民主性的精華,去除其中封建性的糟粕。論文寫作。東北秧歌畢竟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的藝術,她的本質是健康、樸實的,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藝術特色。因此我們要靈活的運用其表演形式來表現不同的內容,在不失去原有風格和藝術魅力的前提下,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要注意隨時把外地的“好東西”吸收進來,向喜愛秧歌的人經常性地、有意識地傳授一些新東西,在潛移默化的傳授過程中提高人的文化品味。
現今,東北秧歌在那片黑土地上得到了繼承與發展。但是,繼承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和創新。隨著人們藝術鑒賞力的提高,在創作新的藝術作品時,要求藝術家們要注意當代觀眾的審美心理、文化心理和欣賞習慣;在思想內容方面要體現出時代精神,有鮮明的時代感;在藝術上要大膽吸收各種現代表現手法和技法,以提高東北秧歌的藝術表現力。同時,呼吁有關部門加大對民間藝術發展的關注,使其向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成為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使其永遠在舞臺上展現它的風姿。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與教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5.
[3]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4]李瑞林,戰肅容.東北秧歌[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5]張顯峰.論東北大秧歌的繁榮與發展[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6.6,8(2).
[6]王桂欣,溢洋.東北秧歌的沿革和社會控制管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9,16(3).
[7]劉金昌,熊琨.探索東北秧歌的淵源及其演變[J].溫州大學學報,2003.6,(2).
[8]樸剛,陳立華.東北少數民族傳統現狀及其發展思路研究[J].體育科學,2004,(4).
[9]楊民康.中國民間歌舞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1.群文舞蹈是個體完善的途徑
群文舞蹈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媒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普及性教育、素養性教育。同樣,這里的“教育”也是屬于大教育的范疇。人們接觸群文舞蹈不是為了成為舞蹈家,雖然其中不乏最終走上專業道路的人才,但絕大部分人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豐富生活方式,以及強身鍵體、調節身心。
社會和藝術總是處于一種連鎖反應般的相互關聯之中,互相作用、互相影響著各自的發展。群文舞蹈也和任何一門藝術一樣,隨著人類的起源而誕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反之,群文舞蹈的興起和發展,又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歷史影響和精神作用。“美”是舞蹈藝術的本質特征。群文舞蹈在審美方式、審美性能上,仍遵循著舞蹈藝術共同的審美規律。美學觀點認為,美、美感的形成與發展,必須以客觀現實為依據,充分注意到美、美感形成的客觀現實基礎;但同時也要注意到,美、美感的形成與發展與人的主體密不可分。而這種主體又必須是同客體相一致的時候,美、美感的形成與發展,才具有符合規律的可能性與現實性。群文舞蹈集參與和觀賞于一身,它所帶給人們的美、美感也就更直接、更深刻。群文舞蹈是用動覺來自娛,用視覺來娛人的。。特別是在群文舞蹈中占很大比重的民間傳統舞蹈,如廣場民間舞的舞龍、滾獅、秧歌、腰鼓等,它擁有典型的整體和綜合見長為特點的東方文化審美情趣,融自娛和娛人為一體。一些民間舞蹈其服飾刀具具有明顯的工藝性,華麗多彩,工藝精湛,加之參與者技藝性的表演,具有很高的觀賞審美價值。其次,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大眾人文素質的提高,群文舞蹈的創作和表演,也日益注重音樂、舞美燈光等綜合體現,使其具有更強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效果。群文舞蹈對日常生活的美化作用,更是顯而易見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唐代的“踏歌”、宋代的“舞隊”以及現代的各種民間舞蹈盛會等等群文舞蹈活動,都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充實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把整個社會點綴得更加色彩斑斕、豐富多彩。
從觀賞的角度來看,群文舞蹈中,無論是民間舞、社交舞,還是非職業創作和表演的舞臺舞蹈,都有很大的可看性。它同樣能給人帶來藝術上美的享受和感染。此外,由于群文舞蹈的表演具有隨意性、通俗的特點,它的情感流露方式比職業舞蹈更直接、更貼近生活,并帶有濃烈的趣味性和技藝性。使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社會成員,在觀賞時,容易產生處于同一審美心態的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應。這就使群文舞蹈既具有表現內容和手法上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又能普遍反映和維系廣大社會成員的文化心理。從古到今,民間傳統舞蹈活動經久不衰,以流行于北方地區的民何大秧歌為例,它是明一清時代農民在農忙時節,緝織臨時性換工、集體下田、擊鼓為號、群歌競作;休息時,人們以手帕、雨具、汗巾、扇子之類為道具,即興歌舞,以為歡樂,故稱秧歌。逢年過節,人們也相邀聚演,相沿成習,演化力北方各省農民的集體舞蹈。群文舞蹈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凡賽牧漁獵、婚喪嫁娶、節日慶典、消災祛病、祭祀神靈等重大活動,總要以舞蹈來娛人、娛己乃至娛神。而今,隨著社會的進步,移風易俗,有些帶有迷信色彩的民間舞蹈正被改造為內容健康的自娛性舞蹈,新興的自娛性舞蹈如交誼舞、健身舞等也逐漸被更多的人所喜歡。
2.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首先,群文舞蹈能實現人們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現代人所面臨的生存危機之一,是人與人之間缺乏理解與溝通。在交通和通訊技術日新月異、國際互聯網蓬勃發雇的今天,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與:理解的途徑和方法已成為社會的一大課題。”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就需要推行個人情感的表達。沒有表達就沒有交流。。群文舞蹈是最能表達人的情感的活動。越是強烈的情感,就越難用語言來表達它。。可以這樣說,如果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傳達信息的最基本的手段的話,那么,群文舞蹈則是最直接、最具體、最豐富、最形象的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方式。當人們有情要抒、有感而發的時候,必然要選擇一種最本能、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將自己的心靈感應物化到所表現的對象上去。這時,群文舞蹈則有可能成為人們情感表達的一個最佳出口。
其次,群文舞蹈有助于形成藝術化的人際關系。杜衛在《美育論》中曾說到:“每一次合唱,每一次集體舞,每一出戲劇演出,都使參加者在一個共同分享的情感經驗領域中達到交流與理解。每一次電影欣賞或戲劇欣賞,每一次聆聽音樂會,都會使參加者獲得一次情感的共鳴,此刻的影劇院或音樂廳成為一個情感世界,由于分享共同的情感經驗,每個個體的情感都向四面人方蕩漾開去,在彌漫著情感意識流的審美場中,人們獲得了一次真摯深切而又無言的集體心靈對話。”通過群文舞蹈的集體活動,可以營造出一種和諧的群體氛圍,讓人們在這個和諧的氛圍中不知不覺的敞開心扉,克服由功名利祿設置的人際障礙,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形成一種藝術化的人際關系。
3.促進國際一間的理解與交流
藝術作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對于增進國際理解與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正如國際音樂學會所指出的:全世界藝術的豐富多樣性給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帶來機遇。說到拉丁舞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為什么拉丁文化會一下子風靡全球?我想只要看過拉丁歌舞的人都會明顯感受到熱情、真誠和豪放的情緒沁人心脾,這就為我們了解拉丁人以及拉丁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因為拉丁舞就是拉丁人個性的折射—他們待人真誠、熱不拘小節,是最容易結交的朋友,這種性格的人總是很有人緣,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欣賞拉丁歌舞,領略浪漫拉丁風情,甚至親身去體會拉丁節奏,人們都會受到它的感染,感到一種簡單透明的東西。同時,拉丁舞作為一種當今世界性的群文舞蹈,客觀上也淡化了不同種族的差異,讓人們感受到人類是一個大家庭,每個種族都是這個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
4.結論
綜上所述,群文舞蹈在文化的傳承、個體的完善以及社會的和諧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它所蘊涵的教育價值是巨大的。那么,如何讓群文舞蹈的教育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無疑是我們每一個群文舞蹈研究者所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要想充分實現群文舞蹈的教育價值,就必須找到一種實現其教育價值的途徑,而群文舞蹈以及群文舞蹈的教育價值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有群文舞蹈活動作為依托。群文舞蹈活動的本質不在于其外顯的過程,而在于其精神內涵和意義。正是這種社會行動及其后果所蘊藏的文化意義,才使群文舞蹈成為社會可以理解的行為。分析人類的社會行動,舞蹈活動是最具豐富的、潛在的文化意義的活動。群文舞蹈活動作為群文舞蹈概念的載體,也是群文舞蹈得以生存、群文舞蹈的教育價值得以實現的根本。因此,研究群文舞蹈活動以及它的開展,便為我們研究群文舞蹈教育價值的實現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參考文獻
[1]葉勝光.數字化舞蹈藝術的特征表達與視頻檢索技術[D].浙江大學,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