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3: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會計信息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1年11月9日
會計是一門融理論、技能和方法于一身的應用經濟學科,學生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還應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系統的實踐教學能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對提高會計教學質量非常有益。江西理工大學是一所以理工科專業為主體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該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應用型的復合會計人才,重視會計實踐教學是該校會計教學的特色。
一、會計實踐教學現狀和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我國對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然而當前會計專業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令人堪憂,其原因在于學生“高知識低能力”、實踐經驗不足、動手能力差,無法及時有效地適應社會經濟的需求。
在會計實踐教學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實踐教學體系尚未建立。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會計專業沒有圍繞應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一套包括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創新制作、社會實踐等各環節有機聯系的會計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二是會計課程實驗、實訓、模擬實驗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大多數院校對課程實驗、實訓、會計模擬實驗重視程度不夠,實驗教材內容過于簡單或沒有及時跟進新會計準則的變化,實驗教學師資力量不足,實踐環節考核評價方法缺乏合理性。
三是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環節沒有抓緊,流于形式。目前大多數院校的會計畢業實習為分散形式實習,教師對實習缺乏指導和監控,實習效果不明顯。畢業論文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大檢驗,但由于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畢業論文時間與就業、考研產生矛盾和沖突,導致畢業論文質量出現下降的狀況,甚至在“拼湊論文”、“抄襲論文”。
四是實踐教學保障不足。主要存在實踐教學物質條件不達標、實踐教學管理體制不完善、實踐教學師資力量不雄厚等問題。有的投入了會計仿真模擬實驗室,有的沒有投入或者投入不夠,實踐教學方面的管理制度、考核評價體系、質量監控體系、教學激勵機制不健全或貫徹落實不夠,實踐教學的師資沒有工程實踐背景和經歷。
二、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原則和思路
(一)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原則。在設計實踐教學體系時,必須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本質,符合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我校在構建會計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時,遵循了以下原則:
1、以應用能力培養和就業為導向,著力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表達能力是高素質的會計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我們在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中,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安排、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強調實踐性和實用性、創新性。為適應就業的需要,我們針對就業市場反饋回來的對會計人才的素質和能力要求來調整和完善教學計劃,使之盡可能滿足就業市場的需要,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2、兼顧會計學科的理論性和整體性。加強實踐教學并不等于我們不重視理論教學,理論與實踐兩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既要讓學生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拓展會計視野,又要讓學生精于會計實踐,具備上手快的實踐能力。在教學計劃上,我們安排了會計完整理論體系課程,并且還加了會計理論前沿、會計與財務專題等環節,讓學生掌握會計理論精髓,同時也有專門針對會計師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的強化環節,讓學生在理論、知識和能力上形成完整的受教育體系。
3、結合理工院校背景和特色,加強工程學科教育,拓展學生視野。做會計核算和管理必須先熟悉企業概況和企業的業務流程,才能提高會計服務和參與企業管理的質量。我校有色冶金、材料化學、工程力學、建筑測繪等理工科特色鮮明,學校地處江西贛州,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等美譽。我們結合這些理工科的背景和特色,開設了冶金概論等公選課,安排學生到冶金企業進行生產認識實習,這樣既能拓展學生視野,又為以后在這類企業就業奠定了上手快、能力強的基礎。
(二)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思路。會計實踐教學目的是為了鞏固會計理論知識,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就是圍繞會計實踐教學的目標,整合校內外會計實踐教學資源,搭建多維度、多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具體如圖1所示。(圖1)
三、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多維度、多層次、循序漸進的實驗體系。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們設置了課內實驗―課程設計―綜合實驗―單項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的實驗體系,通過這一體系的實踐,讓學生的課程章節理論知識和每門課程理論、關聯課程知識、會計專業理論體系不斷地得到鞏固和提高,通過綜合實驗、實習使學生的知識、理論與企業實踐相結合。我們的課程實驗共有172學時,課程設計11周,綜合實驗4周,各類實習10周,畢業設計11周。
(二)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完善課程教學內容。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我校在理論教學計劃的基礎上開設了重要實驗課程,增加了實踐教學課時。從第二學期開設會計學原理課程開始,接下來所有學期的課程實驗與專業實訓保持連續。專業課內實驗172課時,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稅務會計與稅務籌劃、會計信息化、管理會計等會計核心課程均安排了課內實驗,還安排了獨立周的財務會計課程設計、會計信息化設計,各種專業獨立集中性實踐教學共安排34周。
(三)規范實踐教學管理,督促實踐教學實施。在實踐教學管理方面,學校出臺了實踐教學的管理文件,對實踐教學的實驗教材、大綱、實驗考核方法和實驗條件保障等作了規范,制定了《江西理工大學實習條例細則》和《江西理工大學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規范指南》,學校定期對實驗教學文檔進行檢查,不定期地對實驗教學過程進行抽查,還聘請了經驗豐富的教學及管理人員組成督導組對實驗教學進行督查和指導,每學年學校還舉行教師實驗課教學競賽,組織青年教師觀摩,讓優秀實驗課起示范作用。
(四)重視模擬實驗,提高仿真效果。會計綜合模擬實驗是會計專業實踐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非常重視會計模擬環節,安排了獨立的4周時間進行實驗,由高級職稱老師進行輔導,實驗經費充足,要求學生每人單獨完成模擬實驗的一整套流程,模擬實驗內容緊跟會計準則的變化和相關稅法內容的變化,模擬實驗題量大,對模擬實驗要求高,制定了嚴格的會計模擬實驗考核方法。
(五)畢業實習不折不扣,畢業論文真題真做。我校有色、冶金專業特色明顯,我們在深圳中金嶺南股份公司等一些大中型有色冶金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加上一些會計師事務所與我們專業的合作關系而形成的校外實訓基地,實習單位已有充分保障。我們要求學生畢業實習應不折不扣完成,保證5周實習時間不縮短,實習要求不降低,實習報告及實習考核由學校和實習單位共同考核。為防止畢業論文出現“拼湊論文”、“抄襲論文”的不良現象,要求學生“應用選題、真題真做”,堅持校內校外“雙導師制”,從選題、資料收集、開題報告、教師指導、論文寫作、中期檢查、論文答辯和成績評定等全過程進行有效控制,保證畢業論文的綜合檢驗效果。
(六)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近幾年來我們組織學生參加全國、省市會計知識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和“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用友杯”全國大學生沙盤模擬經營大賽的省區決賽等活動都取得不俗的成績。還安排學生有3周的會計、審計、稅務相關方面的社會調查活動,安排了2周時間的企業生產認識實習。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提高了學生的策劃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綜合素質明顯提升。
四、完善會計實踐教學保障體系
(一)改善實踐教學物質條件和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完善的實踐教學基礎設施是開展實踐教學的前提條件。學校應對理工科系和管理科系同等重視,大力投入會計仿真模擬實驗室、ERP實驗室等基礎實驗設施的建設,同時應積極開發和建立校外實踐基地,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借助實習基地這一平臺,校企雙方開展技術合作,教師深入企業開展課題研究,協助企業解決一些技術和管理問題,同時又提高了教師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實現校企雙贏。
(二)完善實踐教學組織管理和質量管理制度。完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考核評價體系、質量監控體系、教學激勵機制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要制定實踐教學的指導意見、質量標準和考核指標,對選定指導教師、組織制定教學指導性文件、教學進程變更辦理及手續審批、檢查教案課件與實訓用品、檢查實踐教學進度及實施情況等都要有嚴格的規范和認真的落實。要經常考評教師實踐教學質量,組織實踐教學座談會,檢查學生的實習、實訓報告,檢查指導教師的實訓總結,組織實踐教學的成績考核等。
(三)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實踐教學的指導者,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的質量。學校應重視實驗師資培養,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選派教師定期到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掛職,從事具體的財務會計或審計工作,促進教師理論聯系實際,從而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整合校內外師資資源,成立由學院教授和企業界人士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聘請企業財務總監作為專業建設顧問和兼職教授,讓其在課程教學、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論文等方面給予指導。
五、會計實踐教學效果
我們將這一實踐教學體系應用于會計教學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通過對所有在校的已接受會計實踐教學的學生進行調查,學生普遍反映會計實踐教學加深了他們對會計的理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和綜合判斷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決策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調查顯示,82.4%的學生認為會計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對會計的感性認識,會計不再枯燥了,會計實踐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學生進入社會打下了基礎。
通過實施會計信息化、EXCEL在財務會計與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的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與操作技巧,使學生走向社會的適應期縮短,通過對學生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通過率的統計,接受過會計實踐教學的同學,通過率達到93.2%,未接受會計實踐教學的同學的通過率為69.3%。在近2年參加“用友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設計暨沙盤模擬經營大賽江西賽區決賽中連續獲得一等獎。
通過實踐教學,課程理論教學也受益不少。會計核心課程的教學得到了學生和學校的廣泛好評,《會計學原理》評為校級精品課程,《中級財務會計》成了雙語教學課程,會計學專業成了我校重點建設專業之一,會計學專業被評為江西省品牌專業。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江萍.會計本科實驗教學研究[J].財會通訊,2009.7.
職業技能大賽是職業教育成果的重要體現之一, 也是對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的重要考量之一, 同時可以促進專業建設和改革。目前,我國各類職業技術院校普遍參與了各類技能大賽,以會計專業為例, 目前會計專業學生可參加的職業技能大賽,有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會計技能賽項、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與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全國大學生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全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協作委員會與全國高等財經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財務決策大賽、廣東省團委與科技廳及教育廳聯合主辦的用友新道杯企業經營模擬沙盤大賽等。參賽院校和學生眾多,影響力較強。
見表1,可以看出職業技能大賽參賽院校和選手眾多,在廣東省乃至全國范圍內具有非凡的影響力。職業技能大賽不僅是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檢驗,也促進了會計人才的培養。本文著重從職業技能大賽對專業建設和發展、課程建設和改革、教師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學生培養等方面,探討技能大賽對高職教育的影響。
2 職業技能大賽對專業建設和發展的影響
培養專業對口的技術性人才是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因此高職院校專業的設置需要符合市場的需求。專業技能大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是專業能力、學習能力、社會能力等綜合能力的體現,體現了進入工作崗位前的能力狀態,通過技能大賽可以了解企業真正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基于此,當前各高校都以此為指導目標來設計專業和發展專業。近年來,廣東省各高校會計類專業,紛紛以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證助學的思想來發展專業,采用大賽中新的理念來調整專業培養方案,促進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3 職業技能大賽對課程建設和改革的影響
技能大賽是以工作過程展開的,其對知識和技能的考核是工作內容要求的體現。以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為例,比賽項目不只包含財務鏈項目,還包含供應鏈項目。而在以往的教學中,諸多院校更側重于財務鏈的教學,忽視了供應鏈模塊的教學,但技能大賽對供應鏈模塊的要求不低于財務鏈的要求。因此,眾多院校著手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改革,將供應鏈模塊納入到常規教學中。同時,教材建設是影響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優秀的教材對于人才培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對技能大賽的備賽有積極的引導作用。但是,教材建設通常滯后于專業發展3~5 年,甚至有的教材更新周期更長,不能適應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在技能大賽的帶動下,教材建設的周期會縮短,近年來幾乎每一次技能大賽的結束,都會促進一批優秀教材的誕生。
4 職業技能大賽對教師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高職教育錄取的學生由于分數低,而成為大家公認的低能兒。技能大賽的舉辦,使得高職院校學生有了展現自己的平臺,社會也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進而高職學生的形象得到大大改善,改變了大家公認的低能兒印象。從而使得教師的育人觀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生和工作,加強了教師對工作的熱情投入。
隨著技能大賽競爭激烈程度的加劇,教師在大賽中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指導教師不僅要認真選拔和組織選手參加比賽,還要在備賽過程中悉心指導選手參賽。而技能大賽對專業的要求遠遠超出了課堂教學的范圍,因此指導教師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技能。為此,一些教師積極參加各類培訓、進修,積極學習新技術、新設備的使用,來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技能。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使技能大賽中指導教師的作用更充分地發揮,一些機構和學者提出應舉辦教師職業技能大賽。現如今,某些比賽已有專門的教師技能大賽,例如企業經營模擬沙盤比賽。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比賽的成熟及完善,相信會有更多的教師技能大賽舉辦,這對于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技能來講,的確是一個良好的舉措。
此外每次大賽后,都有一批優秀的科研成果出現。例如,圍繞技能大賽撰寫的各類科研論文層出不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科研能力,也促進了技能大賽的發展。
5 職業技能大賽對實訓基地建設的影響
全國性的技能大賽比賽項目基本上都是圍繞工作過程展開,并附加部分基礎性的題目,通常以1~2 個企業品牌為平臺,這些品牌的水平通常處于國內先進行列,平臺的使用與實際工作模式非常相似。實訓基地分為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依托學校資源,校外實訓基地依托具體的工作崗位。但現實的情況是有些實訓基地形同虛設,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技能大賽的激烈化促進了參賽院校改善原有的實訓條件,建立先進的實訓基地,這些基地或單獨建立、或與行業企業合作建立,促使實訓條件充分利用。建立設備先進的實訓基地,不僅有助于參賽選手獲得好的成績,在校生獲得優良的實訓條件,提高學校的辦學條件,還可以利用實訓場地和設備,為行業企業提供培訓、考證等技術培訓服務。
6 職業技能大賽對學生培養的影響
作為各高校財會類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同時也是多數財經院校非財會專業廣泛開設的必修課,《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財會類專業的后續專業學習。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及發展潛力看,如不能將《基礎會計》中深刻的理論意義傳授于學生,則極易導致學生對于會計的理解過于狹隘,偏重于學習和掌握會計核算,而無法有效體會和把握會計的監督、管理職能,從而也無法有效學習和掌握將在高年級開設的,如《內部控制》等相對綜合和理論化的課程,不利于日后職業發展空間的拓展。從教學過程看,筆者對所教授的大學三、四年級的財會專業學生進行了相應的理論知識探測,結果很不樂觀。而經過相應的問卷調查也發現,學生對于會計理論在實務中的指導作用以及個人職業發展的支持作用缺乏清醒的認識;從就業情況看,用人單位也存在著矛盾,既希望學生具有相應的實踐經驗,又希望學生具有充分的發展潛力,表現為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寄予厚望。從近幾年社會就業需求看,用人單位在以985、211等院校為代表的重點大學和應用型本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歧視性政策,原因之一就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專業理論的廣度和深度不足,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潛力有限,盡管其具有較好的動手能力。
就財會專業而言,《基礎會計》的學習是起點和基礎,具有啟蒙的性質,《基礎會計》的學習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會計理論的認知和把握。由于課程結構的特殊性,對于《基礎會計》的教學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院校對于會計理論的教學思考。筆者在解構《基礎會計》課程結構的基礎上,對財會專業理論性教學進行分析,以完善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課程的教學,改進應用型本科畢業生知識結構與社會人才需求之間存在的不足。
二、《基礎會計》內容結構
為直觀描述當前國內應用型本科會計理論性內容教學的情況,筆者以《基礎會計》課程為例,選取了五冊面向本科的相關教材,并就其中的內容編排進行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從這份簡易統計表中可以看出,當前國內關于普通本科《基礎會計》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
(一)理論基礎 這部分內容可以說是《基礎會計》的核心所在,同時也是對編寫人員會計理論功底的考究,既要系統、合理的安排這些會計的理論精髓,又要使初學者易于理解和接受,還要便于教學人員的課堂講授,同時篇幅又不能過分展開,難度非常之大。從構成上看,眾多教材主編人員的認知都非常統一,基本都會容納會計史、會計職能、會計目標、會計信息質量、會計假設、會計程序、會計對象、會計要素、會計等式、科目與賬戶及復式記賬等內容,差別在于各自的詳略不同。
在這些理論構成中,當前比較統一的看法是將會計職能和目標作為會計理論研究的中心點,逐漸延伸出了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等后續的理論;會計對象、要素等理論則是整個會計工作實務的基礎;而通過會計史的學習,可以將會計的發展投影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從宏觀的角度體會和把握會計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互動,而不會在學習中僅僅將會計作為一種技能和知識學習;科目與賬戶和復式記賬兩部分應屬于理論基礎與實務的銜接部分,是會計理論知識具體化為會計實務操作的基礎,也是整個基礎會計的重點和難點,前述的其他理論內容對于學生而言可能會因其遙遠而淡漠,但這兩部分如不能掌握則整個會計的學習將無從談起,后面的實務學習更成為空中樓閣。
從學校在校期間的整體學習角度看,該部分理論構成是對會計理論知識的高度精煉,是學生日后展開相關會計課程學習的基礎,需要在會計后續相關課程、乃至實務工作中反復消化、吸收。通過對這些會計理論的反復學習,才能夠使學生認識和把握會計理論的真實內涵與架構,并將之融入日后的企業經營管理中,在具體工作中真正發揮會計的管理職能,提供真實、公允的會計信息。授課教師理應在學生接觸會計伊始,就給予高屋建瓴般的教育和引導,為其會計學習的整體規劃描繪一幅深遠的藍圖,特別是關于會計目標和會計信息質量方面的知識,是學生日后關于會計深層次內容學習的基礎,因而此部分內容的教學安排往往突出體現了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本科的差異。更有學者在教材編寫方面完全從理論角度展開思想實驗,著重于會計的監督管理職能,以俯瞰的視角把會計知識的學習融入企業經營管理,而略去會計核算的細枝末節。
(二)實務工作基礎 各教材在此部分內容方面也比較統一,基本由證賬表、業務循環核算及會計核算組織三方面構成。證賬表的內容主要涉及憑證和賬簿的相關結構和作用,對于剛剛接觸會計知識的學生而言,因為有大量的實例可供參閱,知識點相對具體,且與實務工作高度契合,所以容易接受,在會計知識方面也往往會有較明顯的收獲感。對于應用型本科學生而言,此部分內容的學習和把握可以直接幫助其較快通過“會計實習”,進入工作狀態,在學習態度上也更為投入。但從本質上而言,憑證與賬簿只是會計信息的處理手段和載體,過于強調憑證與賬簿的實務處理而不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蘊含的管理與控制意義,則會使學生對會計的學習流于表面,使會計變成一種機械的技能操作練習,限制了學生對會計的縱深思考。
報表作為會計工作的最終成果,包括報表與會計要素的關系、報表結構、報表編制與報表數據分析等內容,是整個會計核算的核心所在。因為在后續的相關課程中有更詳細的報表編制與報表分析,所以在基礎會計中強調的是報表要素與報表結構。大量的西方會計教材會以報表為會計學習的起點,先在學生的頭腦中勾勒出會計信息的結構,然后由此展開會計的細節和生成過程,再延伸出會計目標、信息質量等知識點和復式記賬等內容,從教學結構的合理性看,與國內的傳統思路相比較,筆者認為西方會計教材的編排更利于提高學生對會計核心知識點的理解。
業務循環核算是結合前面的科目及復式記賬相關內容,以工業企業為模板,用簡易的業務案例組合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會計基本處理,同時初步體會企業的資金循環構成。對于初學者而言,從日常的單式思維過渡到會計學習的復式處理有一定難度,而且對于會計科目的運用也非一夕之功,這些障礙使得此部分內容成為基礎會計學習的難點,但業務循環對于后續的中級財務會計至為重要,也是基礎會計教學中比較難于把握比重的部分。在應用型本科的教學安排中,往往會結合模擬訓練進行大量的練習,也從一定角度體現了應用型本科在教學方面所提出的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宗旨。
會計核算組織是針對手工核算模式下證、賬、表各項工作的銜接安排,即傳統意義上的非匯總與匯總記賬模式的區分與應用。雖然這部分內容是業務循環核算的延續,也是手工會計核算條件下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內容,對深入理解匯總記賬憑證及科目匯總表有顯著意義,但從所選教材的內容編排看,均未涉及信息化條件下對這些模式的調整和改進,與當前會計實務中的信息技術應用有所脫節。
(三)知識拓展 該部分內容是教材編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在結合前述理論、實務知識的基礎上,對會計相關的補充和延伸,或者是為其他非財會專業使用者提供的后續學習指導,因而在內容組織上比前兩部分要顯得分散。從整體構成上看,多集中于會計實務的相關知識,如會計工作組織、會計規范、財產清查等,信息化則應歸為對當前信息技術條件下對會計工作的影響的介紹,而期末賬項、資產計價和成本計算則屬于會計知識的中、高級要求。由于多數院校在后期會安排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與會計信息系統等課程,這些內容往往簡化處理,只是給學生一個大致介紹,并不過多深入,也可以使授課教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根據任課狀況自行調整和發揮。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現狀
國內《基礎會計》對于會計理論的體現較為全面,在理論與實務的銜接方面基本能夠滿足本科的教學需要。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理論內容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學安排,而這些不足又分別從課時、師資及理論拓展等方面體現出來。
(一)課時安排 目前多數院校在《基礎會計》這門課程方面會安排54學時左右(每周3學時)的授課量,這樣的時間安排如果能夠完全用于課程講授沒有問題,所要注意的是如何協調理論基礎與實務知識的關系,筆者認為理論部分的課時應不低于三分之一,而且應當在整個課程的講授過程中在不同的內容中反復強調,如在核算部分印證會計對象、要素,在報表部分強調與會計信息質量、會計要素的對應。通過理論與實務的多次互動,加深學生對會計理論的深入理解,強化其對會計理論重要性的認知,為后續的學習建立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為實務內容的演練以及業務核算的要求相對瑣碎、細致,任課教師通常會在這些內容方面占有較大比例的授課時間,教材前面的基本理論通常快速通過,留給學生的是若干概念、定義以及似懂非懂的原則、意義等。在后面的業務核算內容的學習中,往往會著重于會計分錄的技術性處理,把學習重點局限于單純的業務分錄編制,各個業務內容也被孤立分散開來,難于把握資金運動的整體性。在后續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中,通常的思路也是按照資產負債表的項目次序展開學習,其內容也多體現為對準則的案例式解讀,由此形成應用型本科院校財會專業學生在開始的會計學習中,雖然接觸了相當的會計理論,但更多的是流于背誦和記憶,事后缺少將理論與實務進行融合的意識和能力,這也恰恰是應用型院校與研究型院校在本科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
(二)師資安排 由于《基礎會計》在課程講授難易度方面有很大的延展性,導致在師資安排方面往往有很大的波動,而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教師往往整體缺乏實踐知識,特別是在有新進教師時,通常會安排其從本課程入手,這既與當前的財會專業師資構成有關,也與課程本身的特點密不可分。從師資構成看,當前各院校在新進師資方面條件迅速上漲,本科院校的專業師資已過渡到以博士學位為主,大量新畢業入職的教師在專業學習方面功底扎實深厚,但往往是本碩博連續攻讀,缺少必要的實務與課堂歷練,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尚未適應,對于課程重心的把握有所欠缺。這些新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時,基本的思路是隨教材進行,對理論的講授流于書面化,與后續的內容以及專業的學習前景結合不足,造成學生在理論基礎與實務結合方面產生脫節,加上就業與學校整體營造的應用型氛圍影響,學生會更加注重于易于操作、容易看到學習成效的模擬訓練。從課程特點看,一則本課程在操作練習方面有較大的彈性,如教師出現課堂講授方面的困難,可以通過操作練習加以彌補,能夠給予新教師較大的緩沖余地;二則本課程內容相對通俗,新進師資經過多年的學習,在課程知識構成方面通常不會有疏漏,不會產生教學內容方面的障礙。
作為向學生提供財會專業起點的課程,《基礎會計》無論在內容還是課程駕馭方面都對任課教師有著很高的要求,既要在課堂上深入淺出的闡明會計與社會、企業及個人的影響,又要將會計的各項具體工作中蘊含的理論意義予以解讀,讓學生在明白會計具體工作細節要求、具備基本動手能力的同時,還能夠理解這些工作安排背后的緣由,即通常所說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這些課堂講授中的深層次要求,任課教師不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和實踐是無法達到的。單純的課本解讀,往往會導致學生對理論性內容重要性的認知不足,由此在進入后續課程學習時,所能理解和把握的通常就是若干孤立業務的會計處理,而無法把握這些處理背后的動因,從而將自己局限于會計的操作性學習。所以,對新進教師的成長可通過以老帶新,或從模擬訓練等內容入手為宜。
(三)理論拓展學習安排 財會專業的理論拓展教學包括橫向的多學科拓展,如管理學、金融學以及哲學等,因各院校在專業培養模式、思路方面的差異,會有一定的差異,但基本都會設置相關的課程,區別只在于課程要求的難易和構成,過多的理論性內容會脫離應用型本科的本質,而相關理論的跨度也正是研究型與應用型的重要分水嶺。會計理論教學還包括在專業內的縱向拓展,許家林(2008)曾撰文就大學財會專業本、碩、博各層次在理論層面學習時應予以關注的內容,以及相關理論性教材及論著進行了總結,提出本科層次的會計理論教學應“充分考慮會計理論的點(專業)——線(發展線索)——面(知識)……重點應當是以豐富學生會計理論的知識點為基礎來了解會計理論的基本結構,以拓展其會計理論方面的知識面及應用會計理論解釋、評價和指導會計實務的能力。”筆者認為,這里的點,即指應該使學生對會計理論的內容及架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對于理論與業務處理的關系,理論對實務的指導有所體會,這樣的要求應該不分研究型和應用型,對于所有的財會專業學習都適用。特別是隨著我國會計準則對會計制度的逐步取代,未來的企業會計工作越來越強調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和專業綜合能力,而此種能力一個重要的構成因素就是會計人員的理論水平,這也正是企業對重點院校畢業生青睞的原因之一。
雖然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教學不必完全以理論為主,但對于必要的理論啟發和拓展還是應當貫穿于學生的專業學習。而這種學習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由于理論性課程的不足,任課教師的指導和啟發尤其顯得重要,諸如相關課程進行中,圍繞相關內容對會計理論的適當延伸和提示,相關基礎性理論讀物的推介等。
四、結論
從財會專業的課程體系看,《基礎會計》是集會計理論、會計方法和會計技術于一體的完整體系,而且應當理論為先,方法、技術居次。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會計理論知識的闡釋,不能過于偏重對會計方法和會計技術的講解與演練,應當使學習者在對會計方法等實務性內容的學習掌握過程中,時刻感受會計理論對會計實務的巨大影響力及其無可替代的指導作用。而通過前述分析可以看到,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以《基礎會計》為起點的會計理論教育方面矯枉過正,在強調實務操作性教學的同時,在課時安排、課程設置及師資等方面,對理論性教學有著過度抑制的傾向。特別是在中后期的會計學習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后續課程除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共同主干課程外,會安排大量的實務性會計課程,如筆者所在院校在大學三、四年級會安排金融類行業會計的課堂教學與實驗。如此雖然間接為用人單位節省了相應的職員培訓成本,短期內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但此種社會效果是以學生的長期發展為代價,學生在后續的職業發展中難以贏取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且還會導致應用型本科學生在人才市場上處于競爭劣勢,也不利于學校的長期發展。
在專業課程設置上,財會專業通常會設置由“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等專業主干課程,構成了“理論-實務-理論”循序漸進的學習循環,形成在理論認知上的螺旋式上升,再加上“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學”等專業方向課程,構成了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完整的理論架構。而在當前應用型辦學指導下,對理論的削弱導致各門課程相對獨立,知識掌握分散,貫穿于課程中的理論線條脫節,無法在學生的專業學習中形成對財務會計的整體理解,既降低了學習效率,也束縛了學生在工作中基于財會專業的縱深發展。雖然在高年級通常會開設“會計理論”、“內部控制”等理論性課程,但因為前期理論儲備不足,加上畢業求職、實習等事項干擾,學生在最后階段的學習上無法有效深入,失去了最后的理論提升機會。
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理論教學不應該呈現弱化狀態,需要進一步的精心安排,包括在現有課程中進行必要的理論引導和延伸。首先在課程設計及課時安排方面,應當從基礎會計開始,就向學生灌輸會計基本理論架構,給學生以明確的會計理論意識。在課堂講授方面,任課教師應當有意識的進行理論提升,引導學生嘗試理解具體會計處理背后的理論意義,特別是在相關實驗課程中,既要通過實驗知其然,更能夠思考其所以然;其次,在師資安排方面,對于基礎會計等理論性要求較高的課程,盡量安排具有教學經驗、能夠準確把握課程內涵、寓教于理的老師,從學習伊始就給予學生較好的理論起點;最后,作為教師的職責,應當多向學生推薦必要的會計讀物,既包括課程相關的參考書籍,也包括會計理論及文化方面的熏陶,畢竟開放性是大學學習的重要特點,更有效的學習在課堂之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自我獲取能力比單純的課程學習更為重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結合課程情況引導學生接觸學術論文,培養學生的理論視野,也可以為最后的畢業論文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高晶、陳國玲:《會計應用型本科人才社會需求調查探析》,《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2]李永蒼等:《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調查與研究》,《中國高教研究》2010年第8期。
[3]陳國輝、遲旭升:《基礎會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4]朱小平、徐泓:《初級會計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5]韓星:《會計學原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年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11-0049-02
隨著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提出必須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的首位,大力組織以促進就業為目的的實習實踐。圍繞文件的要求,提出高校會計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研究。
一、主要存在的教學問題
為了解決財務管理專業的就業壓力,提高就業率。應解決的主要教學問題有四:一是解決會計類應用型人才重知識教育輕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旨在改革會計類專業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勝任工作崗位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二是解決會計類專業職業能力培養薄弱的問題,試圖將職業資格教育引入會計類人才培養模式,并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三是解決會計類專業創業能力培養缺位問題,試圖以就業為導向,將創業能力教育引入會計類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四是解決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脫節問題,試圖通過校內外“雙基地互補”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實現了校內外實踐教學環節的無縫對接。
二、主要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一)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會計類人才實踐課程體系
探索適應市場需要的會計類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方法與途徑。長期以來,知識教育是大學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取向,實踐能力的培養相對薄弱。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模式難以適應用人單位對會計類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變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勝任工作崗位的實踐能力培養成為會計類專業教學改革面臨的新任務。本成果力求探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方法與途徑,在會計類本科教育階段增加適應崗位需要的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等實踐教育的分量,從教學理念、課程設計、實習實訓層面等多角度將實踐教育有效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力圖構建以就業需求為導向的實踐教育平臺,以期大力提升會計類人才的技能及就業能力。
按照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既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的原則,合理設計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得到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三個層面技能的培養,保證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的實踐教學體系設置,優化了以實驗課程、工程實訓、各類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論文)、課外科技活動等不同教學內容與方式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了實踐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系統銜接的實踐能力培養平臺。
(二)探索會計類專業創業教育實現途徑
提出并實踐了將創業能力教育引入會計類人才培養的模式。對會計類專業進行創業實踐引導和教育,使其由被動就業到主動創業。為此必須更新觀念,樹立現代創業實踐理念,積極探索創業實踐的新方法和新途徑,以加強會計類專業創業素質的培養,開展創業教育,增強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
對會計類專業進行創業實踐引導和教育,使其由被動就業到主動創業。為此必須更新觀念,樹立現代創業實踐理念,積極探索創業實踐的新方法和新途徑,以加強會計類專業創業素質的培養,開展創業教育,進而提升其參與社會的核心競爭力。
(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雙師型”內涵有二:一是指教師具有“教師資格”和“執業資格”;二是指教師具有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
東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較早提出并實踐了將職業資格教育引入會計類人才培養的模式。并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突破了傳統教學體系羈絆,1997年開始經過15年探索,逐漸將初級會計師、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等職業資格考試課程內容引入教學體系,利用實習組織學生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提升學生的執業能力,拓寬學生就業渠道。2006年提出了會計類專業教師要符合“雙師型”標準,教師通過職業資格水平考試,加快知識更新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
(四)完善實習和實訓基地建設
提出并實踐了校內校外“雙基地互補”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方案。解決了實踐教學與用人單位的無縫對接,為培養高質量會計類應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條件,實現了會計類應用型人才學校教育與社會引導的結合。
推行仿真的會計綜合實踐教學平臺;建成會計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探索了校企聯合共同培養會計職業人才綜合實踐能力的新途徑。首先涉及到實訓場地問題。實訓場地建設應當按照企業化模式建設,建設過程中,可以由企業按照真實企業的崗位設置和辦公場地布置提出建設實施方案。在場地建設時,盡可能做到:功能齊全、環境仿真。購置了網中網會計綜合平臺,用友ERP財務管理軟件,用友NC財務管理軟件,使學生在實訓基地體會“職業”環境,從而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學生參加全國會計技能大賽獲得全國三等獎和省級一等獎。通過模擬等訓練,使學生協作能力、理論知識應用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
建立了大慶市龍鑫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大慶煉化分公司財務處、中國石油大慶石化公司財務處、黑龍江石油化工廠等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基地良好的育人與實踐環境,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升,特別是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明顯提高,縮短了學生工作之后適應工作環境的時間。基地每年接納實踐學生人數達到學生總數的80%,保證了實習效果。
三、實踐教學的效果
(一)會計類人才的推廣交流和就業比重逐年增加
通過互訪、調研、學術交流等形式多次與相關院校接洽,推廣了“會計類應用型人才“1122”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成果,在人才實踐教學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益,畢業生深受社會好評。近3年的會計類大學生就業率呈上升的趨勢,就業率為73.91%,78.70%,90.21%。就業前景較為樂觀。因此,應進一步加強對會計類專業宣傳力度,讓社會各界了解并認可本專業及其畢業生。
(二)會計類人才的職業資格通過率逐年提高
學生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證和會計專業技術初級資格考試,三年來,會計類專業的學生在上述二項資格考試中均保持80%通過率。在注冊會計師資格證考試中30%以上同學能夠單科通過,在大慶地區會計界引起了較大反響。
(三)會計類人才的就業能力不斷提升
學生先后獲得全國大學生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全國高校市場營銷大賽、“中華會計網校杯”財會實務大賽、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業大賽、黑龍江省市場營銷大賽、東北石油大學挑戰杯大賽和經濟管理學院招聘模擬大賽等各種賽事獎項。畢業生還有的“全頭螺旋刷毛牙刷”、“熱感應自動出煙盒”等十項發明獲得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研發改良的“節能、環保型玉米餐具”拿到國家級環保認證,并已由哈市一家高科技環保公司批量投入生產。
(四)“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成果顯著
加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先后聘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大慶煉化公司等單位專家為東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兼職教授;2人擔任黑龍江省管理學會常任理事,4人擔任大慶市會計學會理事,3人擔任股份公司獨立董事,2人擔任咨詢公司兼職顧問。鼓勵教師考取職業資格。5人取得注冊會計師資格,2人取得注冊評估師資格,2人取得理財師資格,3人取得律師資格。“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成果,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師資保障。
(五)會計類畢業生贏得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
通過調查,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東北石油大學會計類畢業生專業基礎知識夯實,綜合素質過硬,工作作風嚴謹,秉承并發揚了務實、奉獻的大慶精神,獲得了用人單位的認可和好評。
專業培養的人才整體素質良好,適應社會需要,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學生家長對本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考研與就業狀況都比較滿意。此外,用人單位對本專業畢業生的評價也較高,根據對用人單位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對近3年畢業生的滿意度分別為93.77%、94.56%和96%。說明了東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優良的辦學傳統、師資力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認可。
(六)教學研究與改革成績斐然
完成“會計學”校級重點專業建設,建成電算化會計、管理會計和審計學3門校級優質課,《高級財務會計》校級重點課正在建設;承擔省級教改項目14項、局級教改項目9項;發表教研教學論文17篇;獲得省教育廳、省高教學會優秀教學成果等獎勵7項(篇);出版國家級教材2部,省級教材3部,優秀教材獎8項;指導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驗3項;指導國家級大學生競賽2項;省級優秀教師1人,校級教學名師1人。以上教學研究與改革成果,為培養高素質會計類應用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圖1-1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及相關課程模式
實踐性教學課程體系是市場營銷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環節。面對信息時代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人才競爭,現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片面追求專業理論的系統、精深和廣博,或者片面強調單一技能的熟練,已經不符合面向未來的高等職業人才的要求。圍繞市場營銷專業整體課程體系架構,我們認為建設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需要從九個方面來進行,即市場營銷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網絡營銷實踐教學模式、營銷模擬實驗室建設、國際市場營銷實踐教學、電子商務實驗室平臺建設、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模式、消費行為學實踐教學模式、經濟法課程實踐教學模式和畢業設計(論文)多元化模式的研究和實踐。
二、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的實施模式
(一)實踐教學組織模式
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需要通過教學模擬環境和網上模擬環境理解、解析、認知專業知識,掌握從事市場營銷職業所需的技能,實現學院教育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為此,東軟信息學院實施了“1321”的教學模式,即每學年有三個學期,兩個理論學期,一個實踐學期,每學年的實踐學期平均為80學時左右,實踐學期需要經過三個階段,分別是大學一年級完成概念實習、大學二年級完成技能實習,大學三年級完成畢業設計。
圖2-1市場營銷專業實踐學期三個階段
實踐學期的三個階段使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動腦又動手,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強調職業素質的培訓。在實踐教學的組織過程中,可分為課內實驗、階段實訓和畢業實踐。
課內實驗是根據課程內容和對學生的學習要求進行的實驗,一般安排在課堂教學期間,與課程同步進行,由任課教師組織在校內實驗室或計算機房進行。其主要目的在于對專業知識了解和運用,尤其是對專業課程知識點逐個認知和技能點的訓練。
階段實訓是一門或幾門課程講授完成后,為了將知識系統化所進行的訓練,一般為一周到兩周的時間,由實訓指導教師組織學生在實驗室或校內實訓基地進行。主要目的在于將不同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有機的結合。構成相對完整的知識鏈條。
畢業實踐體現市場營銷知識的綜合應用,考查學生參與實踐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調動學生的創造力。一般為三個月到半年,由系部總體布置,實習指導教師具體負責在校外實習基地或相關企業內進行。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并在實踐中得到有效的檢驗,能夠通過知識的學習積累結合實際進行創新,最終使知識線和技能線和諧拼接,完成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習任務。
(二)市場營銷教學組織模式
市場營銷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具體講,也就是企業市場營銷實踐經驗的概括與總結。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除理論講授外,還要求有課堂討論、計算機模擬、社會實踐、案例分析、市場調查、營銷策劃、營銷咨詢與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在教學內容中適當增加調查分析、市場預測、定量研究等操作性較強的技能訓練,并適應知識創新的需要積極推進市場營銷教育創新。
圖2-2市場營銷實踐教學環節
(三)校企結合實踐教學模式
圖2-3東軟信息學院SOVO運營模式
東軟信息學院設立了SOVO(StudentsOffice&VentureOffice)——大學生創業中心,把申請進駐中心的學生都按照“虛擬公司”(VirtualCompany)的形式來組織,公司中設有“董事會”、V-CEO來負責組織、管理“虛擬公司”的運營,學生在虛擬公司中輪流擔任不同角色。創業中心下的創業公司可以得到學院數字化教育研發中心的項目支持和東軟創業投資公司、大連軟件園創業投資基金的風險投資支持,是學生理論與實踐達到無縫鏈接的基地。同時,東軟信息學院擁有東軟集團在全國各地的分支機構、大連軟件園股份有限公司、大連高新園區華光新技術有限公司、大連新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數十個校外實訓基地,與SUN、IBM、HP、松下電工等企業合作建立的企業實驗室,為學生開展實踐教學項目訓練提供了保障。
三、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相關課程設計
(一)市場營銷課程實踐教學模式設計
市場營銷課程實踐教學旨在基本掌握市場營銷理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學以致用,對市場營銷實務操作進行專題培訓,注重實用性和可實施性,緊密結合企業市場和營銷崗位面臨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市場營銷實戰能力。教學形式包括講授法、小組討論法、案例學習法、模擬法、角色扮演法、專題講座、親身實踐等。教學方式鼓勵勤于思考,踴躍發言,鼓勵發散性思維,養成寫報告的習慣,摒棄完成作業的思想,以企業實際實施要求為考核標準,模擬企業環境,實施市場行為。教學效果評估包括理論知識測試,演講和發言踴躍性、創意和深度,論文、分析報告、企劃書等文檔寫作水平,營銷工具使用水平,營銷實際業績評價。
(二)畢業設計(論文)多元化模式
畢業設計(論文)是對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專業實踐能力檢查的重要環節,是檢查畢業生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并能否運用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實踐過程。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來約束指導教師和學生,能更好地促進指導教師和學生在思想上的重視程度,從而提高畢業設計質量。在畢業設計(論文)的學生選題、教師指導、教師評閱、學生答辯等各環節中結合實踐能力的運用和培養,確定具體的管理程序與要求,促使指導教師和學生按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去完成畢業設計工作,以確保畢業設計更好地體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
(三)國際市場營銷實踐教學模式
國際市場營銷課程鼓勵學生上網或是查閱相關書籍雜志,了解國際營銷理論的最新發展,讓學生能利用所學理論來指導營銷的實踐操作,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普及推廣案例教學,要求學生對國際營銷實務和案例進行分析,充實和鞏固理論知識。就目前我國企業國際營銷實踐中的理論及熱點問題進行專題研討會或辯論會,提高學生對現實問題的分析能力。實踐性教學借助simtrade實習平臺,每個學生分別注冊一個自己的公司,組建“模擬營銷公司”,結合國際市場營銷所學內容開展“虛擬營銷”活動。通過考核學生的銷售量和盈利情況來評定學生的成績,讓學生在輕松的“寓教于樂”環境中,了解營銷活動的全過程以及業務的處理程序以鞏固理論知識。
(四)營銷模擬實驗室教學模式的研究
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和互聯網絡通訊技術構造一個有效的無風險的營銷環境,讓學生扮演企業營銷主管的角色,從各個角度分析營銷案例,進行營銷決策,并且得到決策的結果,然后做出下一階段的決策。這種模擬營銷實踐的方式,既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保證教學、培訓質量,又避免了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決策風險。市場營銷模擬實驗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論和案例為主的教學,而是一種體驗式的互動學習。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專家診斷于一體,其最大特點是"在參與中學習"。在實際演練中,學生會遇到企業經營中常出現的各種典型問題,涉及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產品研發、價格制定、生產安排、廣告策略、資金需求規劃、市場與銷售、財務經濟指標分析、團隊溝通與建設等多個方面。
(五)網絡營銷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
網絡營銷,是數字經濟時代的一種嶄新的營銷理念和營銷模式,是近年來眾多營銷理念的進展、凝練和升華。網絡營銷平臺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作為軟件示范學院的實踐性課程,為學生提供了網絡營銷的實踐平臺,使學生在學校就能夠體驗到網絡營銷的內容和流程,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適應社會工作需求的能力。主要包括營銷平臺建設、網站營銷策劃和營銷實踐。營銷平臺建設包括網站功能策劃、網站風格策劃、網站技術選擇等;網站營銷策劃包括營銷模式的選擇、營銷費用的預算等;營銷實踐由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實際的企業作為實踐基礎,為企業策劃并制作網絡營銷的網站,并且與實際的業績要聯系在一起,體現學生所學課程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特色。
(六)消費行為學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
消費行為學研究消費者購買、使用商品和勞務的行為規律,需要“理論內容重深入淺出,實踐教學重技能培養,理論與實踐重緊密銜接”。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校內市場營銷實踐活動,根據實際的銷售情況,從消費者個性特征、消費者購買過程的心理活動、消費者群體等方面了解消費者心理的各種影響因素及影響效果。讓學生根據實際營銷活動的銷售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形成分析報告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學中強調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如以學生為消費者進行心理小測驗;并共同分析討論測驗結果。組織學生到企業和市場實地調查和了解消費者行為,親身感受作為消費者的心理活動變化過程等。
(七)電子商務實驗室平臺教學模式的研究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營銷方式,近年來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通過建設電子商務實驗平臺,在一個協同化、集成化的開放型的電子商務平臺上,通過電子化手段,完成信息、產品采購、產品交易等實踐性電子商務初步應用的活動。實驗平臺主要包括信息展示和電子商務兩部分。信息展示主要建設企業內部信息管理的電子商務應用,包括信息錄入、查詢、修改、預覽、刪除等功能,選擇旅游行業信息或企業商務應用作為實驗平臺的基本建設內容。電子商務平臺部分包括各企業可以利用互聯網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在網上企業動態、行業信息,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檢索產品和瀏覽等內容。
(八)會計電算化實踐模式的研究
會計電算化課堂講授以引導啟發為主,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手段進行輔助教學。加強課堂討論,使學生充分參與,以提高其交流技巧和理論分析能力。加強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建立考察和考試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將企業會計信息化經典案例引入教學中,輔導教師在網上與學生交流。重視教學手段的建設與更新,建立并完善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和會計電算化軟件網絡模擬實驗室,自制多媒體實用型電子教案的互相交流,實行多種形式的專門輔導,鞏固教學效果,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全方位進行教學媒體設計和教材編制。
(九)經濟法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
經濟法課程以案例教學、疑案抗辯、模擬法庭、旁聽審判、設立“第二課堂”等實踐性教學形式,充分發揮法學素質教育的功效。模擬法庭通過學生模擬審理全過程,在檢驗理論掌握的同時,鍛煉學生的膽量和應變能力,形象、直觀,印象深刻。帶領學生到法院旁聽審判,使學生在熟悉程序法相關規定的基礎上,掌握實體法的具體運用。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對疑難案例采取控辯式、正反方辯論式等對抗方式進行討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帶領學生走進社會,開展法制宣傳、社會調查活動,檢驗理論知識并增強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邁克·R.所羅門,愛諾拉·W.斯圖加特.市場營銷學(實踐篇)[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李海瓊.市場營銷實訓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王文藝.市場營銷實訓指導手冊[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4]秦燕.市場營銷理論與實訓[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6.
[5]劉希平,劉安平.網絡營銷實戰[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及問題,一直受到會計教育界的關注。國內對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探討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從我國會計環境與實踐的發展,以及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具體運行等方面看,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研究與實踐。
1.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實現共建、共管、雙贏
(1)按照會計實踐教學的需要,將財務公司引入學校。一般要求該財務公司企業達到40家以上,只需要公司管理及會計師2人,余下的會計工作由學校教師及會計專業學生來承擔。每半年可以安排4―5名教師頂崗實習,同時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可以安排40名學生(一個教學班)同時實習。這樣,即解決了學校教師和在校學生的頂崗實習,也為企業節省房屋租金、水電費、辦公設備、辦公經費、人員工資。教師與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容入到日常會計工作中,自覺地接受企業規章制度的約束和管理。對于學生來說,實現企業會計師與學校教師共同指導與管理。
(2)學校應與所屬地區40多家各行各業企業建立校外學生實習基地。主要用于學生畢業頂崗實習。首先學生用兩年時間,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中所確定的不到兩年半時間(第五學期一般安排10周教學任務)的教學任務。使學生有一年時間到企業進行畢業前的頂崗實習。學校就可以與企業協商簽定學生準就業頂崗實習協議。將企業的某一個會計崗位工作交給學校的會計教師與實習學生(準員工)共同承擔完成。學生實習的前半年,不給任何薪酬,實習的后半年由企業可以給適當的生活補助。這樣,學校教師及學生就得到了到工業、商業服務等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的機會,企業也節省了一個會計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上交的五險一金等費用開支。由此使教師及學生的會計頂崗實習走向常態化、規范化。
2.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要注重尋求與企業共贏點,建立了優勢互補的資源共享機制。將財務、稅務公司引入學院,建立校內生產性學生實習基地。該實習基地,即是該公司辦公地點,又是會計專業教師及學生的工作實習場所。形成了“1―4―2―4”實踐教學模式。
一個平臺:學校與財務公司雙方合作,共同建立校內實習基地,形成了一個校企共建、共管、雙贏的緊密型校內實踐教學平臺。
四個崗位:引進的財務公司,一般至少設置會計主管、出納會計、核算會計、納稅會計四個會計崗位。學生輪崗進行會計實際業務實習實訓。
雙導師:學生實習實訓由學校會計專業教師與企業會計師共同指導來完成。
四個真實:學生實習實訓依托引進的企業,在真實工作環境、真實業務流程、真實企業資料、真實會計崗位中完成。
3.完善實踐教學項目
會計專業在校企深度合作下,遵循學生會計實踐的認知規律,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綜合的實踐過程,完善以下實習實訓項目:
3.1職業認知實習階段。我們遵循學生會計實踐的認知規律,設置了4個學習項目,需要30課時完成
(1)組織學生參觀1―2家現代化生產企業。
(2)組織學生參觀校內實訓室及其畢業學生的實習作品。
(3)安排一次由會計專業成功人士所做的專題報告。
(4)組織學生到校內“跨專業”實訓中心,進行為期一周專業模擬實習體驗。
從中體驗到了企業會計工作氛圍;了解會計工作流程和會計崗位設置及其崗位職責;感受企業真實的會計憑證、賬簿和報表等會計檔案資料;分享畢業學生的校內實習實訓作品。使學生熱愛會計專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知道自己既是一名大學生,又是一名會計職業人。
3.2校內“仿真+真實”實習實訓階段
(1)對于每門會計專業課程,都按照每門課程學生技能培養目標的要求,一改過去通常采用配套習題的課程實訓方式,設計相應的實踐教學訓練項目。結合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任課教師根據課程教學所設計的實訓項目,組織學生完成單項能力訓練,使學生熟悉某一會計工作任務操作的方式方法。
例如:《納稅實務》課程,設計了9個實訓項目。也就是9個主要稅種納稅申報表的編制。
(2)會計崗位基礎實訓、會計信息化基礎實訓、成本會計實訓、商業企業實訓等單項會計實習實訓課程和企業會計崗位綜合實訓課程。都按照會計崗位要求設計必要的實習實訓項目。例如:企業會計崗位綜合實訓。采用集中實訓的方式,采取“手工會計、電算會計、ERP沙盤演練” 三個實訓項目,實行出納會計、核算會計、報稅會計、會計主管等會計崗位角色輪換,完成新建模擬公司一個季度財務會計工作。通過“分組輪崗,仿真實訓”,使學生了解新建企業相關證照辦理的程序及手續制度;熟悉企業會計工作流程;親身體驗企業會計不同角色(崗位)的實際工作,進一步強化手工會計、電算會計以及一般財務管理的實際操作技能。使學生具有企業會計崗位工作能力,為學生畢業頂崗實習奠定了基礎。
3.3畢業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
(1)畢業頂崗實習。通過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有效安排學生的頂崗實習,通過雙導師制,實習企業與學校對實習學生實現共抓、共管。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參加企業會計頂崗實習,使學生直接接觸企業的實際會計崗位工作,使學生得到企業實際會計崗位的鍛煉以及勞動紀律、職業道德等方面教育,使學校課堂學習與企業會計崗位實際有機結合,為學生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畢業設計。一改變過去讓學生只是完成財務會計方面論文的單一模式。讓學生結合畢業頂崗實習,進行企業主要會計報表的設計;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關財務指標的計算;最后對所設計會計報表進行簡要分析說明。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該實踐教學的實施,使實踐教學貫穿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在與之相適應的實習實訓環境中,采取手工會計處理能力訓練和計算機環境下信息化處理能力訓練“雙軌”并行方式,使學生職業能力循序漸進的“遞進”式發展;體現了全過程、全方位綜合職業能力的訓練,實現了學校的實踐教學與崗位工作的相對接。
4.重構實踐教學內容
4.1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的實踐教學內容
首先,以職業崗位從業要求為導向,結合企業會計工作實際,由專任教師與企業會計師共同參與的校企合作制定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選取教學內容。
其次,實踐教學按照理論聯系實際和工學結合思想進行設計,突出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作用,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實踐教學內容,體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
第三、將學生初次就業的主要會計崗位,作為實踐教學的主要方向,并考慮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來科學、合理選取教學內容。從學生就業實際來看,學生初次就業的主要會計崗位一般是出納會計、核算會計、報稅會計三個崗位。按初次就業崗位要求,應以出納會計、核算會計、報稅會計等會計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根據會計工作過程序化教學內容,構建會計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實踐課程體系,將會計專業知識學習與會計專業能力培養統一到典型工作任務的學習與實習實訓中,并按照人才培養的規律通過職業認知、校內“仿真+真實”實訓、校外頂崗實習三個階段的實踐教學,完成從初學者到合格會計職業人的培養過程。
4.2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會計業務學習
(1)所有課程實訓、單項實訓、綜合實訓,凡是需要到校內實習基地(引進企業)進行實習完成的教學任務,在每一個學期初申報教學計劃,由教務管理部門統一安排。
合作學習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初的美國,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被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它與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一道,為教育理論尤其是教學方式的變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以后,現代大學越來越需要關注普通大眾而非傳統的精英階層的利益,越來越需要關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問題。在這一背景下,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研究與改革提上日程。合作學習理念符合現代人才的培養要求,有助于大學生的專業準備訓練,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和實用性。本文通過總結我校商學院多年來在《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中應用的合作學習模式及其評價體系,旨在和同行展開交流,更好地推進合作教學方法的應用,提高《財務報表分析》教學質量。
一、《財務報表分析》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模式的必要性
《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是介于會計學、財務學、管理學、經濟學的一門交叉性學科,該課程內容與審計、證券分析、財務管理、戰略管理等多個商業領域的實務工作聯系非常緊密。《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作為財會類專業的必修課和其他商科專業的重要選修課,旨在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各科知識,利用專門的財務分析技術和方法,進行財務分析,評價目標公司的財務狀況和企業價值的能力。同時,學生在這種實踐過程中,還能加深對以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財務報表分析》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側重講授式教學,在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都不利于學生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合作學習教學是以人際關系為基礎,以學習目標為先導,以小組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師生、生生合作為主要動力,以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改善班級內的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財務報表分析》教學工作中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非常有必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非線性化的課程內容需要互動性強的合作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信息互動、人際交往的過程。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而僅僅是引導者。《財務報表分析》不是靜態的、線性的、序列化的封閉課程,而是隨著商業環境的不斷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的動態課程,因此,需要師生通過良好的互動進行課程設計,共同關注層出不窮的商業實務問題,在探索中學習財務分析的思維和方法,利用財務分析架起會計信息供給與會計信息需求之間的橋梁。
(二)知識和能力并重的課程考核需要借鑒合作學習均衡評價體系
合作學習在教學評價上,除重視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還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非認知品質,注重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和人際協作能力,力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樂趣,融知、情、意、行于一體,追求教學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財務報表分析》是面向高年級商科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目的是要培養學生適應就業需求的專業技能和態度,使學生能夠勝任商務分析、財務管理、審計等各種工作。因此在課程評價上必須打破傳統的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的試卷評價方式,按照合作學習理念構建學生認知、能力、心理素質等多元智能均衡發展的評價體系。
(三)教學組織過程需要營造協作競爭性的合作學習環境
在教學組織方面,合作學習教學采用班級授課與小組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學生通過與小組其他成員的協作,和其他小組展開競爭。處于合作性學習情境的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其所在的小組成功了,自己才能獲得成功。小組學生之間是“榮辱與共”的關系,培養了學生集體主義精神。《財務報表分析》課程需要學生在全真的商業競爭環境中,從戰略的視角審視企業經營與財務信息的關系,提供有價值的財務分析報告。因此,在《財務報表分析》授課過程中引入合作學習,有利于教師為學生營造這種類似商業競爭的環境,讓學生在彼此競爭的團隊中合作,為學生提供專業訓練的機會,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專業發展,使他們做好合作和競爭的準備。
二、《財務報表分析》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
(一)優化課程內容設計
現代意義的財務報表分析以公司價值分析為主線,不僅僅是評價、解釋公司過去的績效,還要預測公司未來的價值及其演進方向。因此應按照“商業環境――企業戰略(決策)――經營活動(行為)――財務報表(結果)立體化”的思維方式,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設計,將課程內容劃分成五個單元:商業環境分析、公司戰略分析、會計分析、財務分析和公司前景分析。這種課程組織方式能讓學生跳出“就財務報表論財務報表”的桎梏,綜合利用商科所學的各種知識,透視財務報表數據的變化與經營環境、企業戰略、經營行為之間的關系。
(二)合理安排合作任務
課程內容優化設計之后,應當圍繞課程內容合理安排五次合作任務,合作任務的目標如表1所示。
合作任務的目標設定好后,應通過課堂講授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明確向學生闡述合作任務的具體內容。
(三)分組并確定研究對象
按班級人數(一般是30人左右)進行分組,每一組為5人左右;可以由學生自由組合,也可以由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和成績優劣進行配對安排。每個小組必須選擇不同行業的一家上市公司作為分析對象,這樣設計分組和選擇分析對象的意圖是,每個小組除了對各自跟蹤的那家上市公司進行分析外,還可以通過課堂討論和課下交流,了解其他組選擇的不同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方便學生進行行業間的比較,把握相關行業的發展態勢和公司經營戰略。合作小組的研究對象一旦確定,中途不可以變更,要求合作小組以該上市公司連續5年的財務報告為分析依據,按課程單元設計的小組任務進行分析研究,形成單元分析報告;最后匯總各單元研究成果,形成綜合分析報告。
(四)公布小組活動要求
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展開之前,必須講清楚合作學習的要求與方法,包括如何確定小組長,小組長擔當什么作用,如何對小組成員進行角色分工,他們各自承擔的個人責任,成員之間如何交流,如何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如何處理小組活動中出現的意外問題與突發事件,怎樣匯報學習成果等內容。
(五)展開小組合作學習
根據主講教師授課進度,以每單元為單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每單元可以由一名學生負責,其他學生協助,根據這一單元的授課內容,按照合作任務的具體要求進行分析,形成并網上提交單元分析報告,由教師進行評閱。教師在每個課程單元結束后要安排2節案例分析課,每個小組要制作幻燈片進行階段性匯報,由教師進行點評和指導,由其他小組成員對其進行提問和評價,教師和其他小組的評價意見進行匯總形成該小組的單元成績。課程結束后,由小組長組織全組學生進行討論,形成綜合分析報告。
三、《財務報表分析》教學中合作學習評價體系構建
要想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果,加強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必須保證評價環節的公平性和多元性。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采用紙筆測試方式,過分強調死記硬背知識,缺乏對學生理解能力、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和其他素質的客觀考核,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合作學習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論提出的一種教學方式,認為人的智力不是單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種能力構成,因此考核評價指標、評價方式也應多元化。在教學評價設計和實施中不僅注重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還注重其他能力和其他素質的多元評價,將學生學習進步、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團隊精神等均給予評價,以激勵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為此需要改變單純依據考試結果評定課程成績的單一評價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自學等教學活動中的平時表現在總評成績中的比例。
(一)制定合作學習小組量化評價表
《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中,每個學生的考核成績由理論考試成績和小組合作學習成績兩部分組成,各占50%。理論考試成績以期末考試為依據,小組合作學習成績以小組成績為依據,兼顧個人在小組中的表現成績,小組活動評價內容及標準由師生共同討論制定,首先要制定合作學習小組量化評價表(見下頁表2)。對每次小組活動進行評分,以反映小組成員整體合作質量和水平。最終成績=在各方評定成績的基礎上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計算的算術平均分。
(二)制定合作學習個人量化評價表
除了對小組活動進行綜合評分外,還有必要根據小組活動中每個人的具體表現進行評價,通過制定合作學習個人量化評價表,如下頁表3所示,盡量減少搭便車的現象,提高小組中個人學習的積極性。合作小組在執行完一次合作任務后,需要在小組評價的基礎上再進行個人量化評價,通過兩級考核最終準確確定學生個人的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成績。具體考核過程如下:首先,要根據表2的評分標準把學生所在小組的成績評定出來;然后,再按照表3的評價標準將該小組所有成員的成績計算出來,根據表3的結果對小組成員進行排隊,分成優、良、中3個檔次,優和中的比例各占20%,良的比例占60%;最后,評出每個學生的小組合作成績。
個人成績為優的學生的小組合作成績=其所在小組的任務成績×120%
個人成績為良的學生的小組合作成績=其所在小組的任務成績×100%
個人成績為中的學生的小組合作成績=其所在小組的任務成績×80%
五次合作任務結束之后,再依據學生個人在每次合作任務中的表現成績計算算術平均分。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重視團隊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同時避免“搭便車”的現象。
最終成績=在各方評定成績的基礎上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計算的算術平均數。
探究問題的能力需要學生總結該項任務完成的心得,用文字表述出來。
四、合作學習在《財務報表分析》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一)取得的成績
從筆者近幾年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普遍接受并喜歡這種合作學習教學方法,理論講授課后,部分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研究任務提出有深度的問題與教師交流,案例討論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們可以把教師用語轉變成學生間特有的“學生語言”,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合作學習教學構建的是側重于學習過程的評價體系,體現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理念,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引導學生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尋找改進的辦法,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最近幾年,學生選擇財務報表分析方向的人數不斷增加,而且選題很具體,例如:華遠地產公司盈余管理問題研究、基于財務報表分析的格力電器戰略研究等,大多數學生都能結合公司的具體問題進行有深度、有內容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學生大篇幅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通過萬方數據庫檢測出來的論文總相似比普遍能控制在5%左右,畢業論文成績在良以上的學生人數顯著提高。
(二)不足之處
在合作學習教學過程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在小組分組方面,一般采用學生自愿結合的原則,學生常常以宿舍為單位。原因之一,受人數所限,合作小組人數在4-6人,正好為一個寢室的人數;原因之二,學習時間基本相同,為合作學習提供必要的時間保證。但實踐發現以寢室為單位結合的小組,成績好的小組一直很好,而成績差的小組一直很差,組內互幫互助的局面難以形成,而組間激烈競爭的氣氛不夠,合作學習的效果不理想。其次,部分學生存在“搭便車”的現象。合作學習中將個人記分改成小組記分,以小組總體成績作為獎勵的依據,方便了一部分學習興趣不夠濃厚的學生利用小組其他成員的成果為自己的平時分加分,而目前的評價體系不能完全做到對每位學生在小組中的貢獻給予公正的評價,這會挫傷一部分學生的合作積極性。
今后,需要在合作學習評價體系和科學分組方面加強研究和實踐,才能更好地提高小組合作學習在《財務報表分析》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靳涌韜.合作―競爭教學:專業發展訓練的有效方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66(2):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