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3: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活化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化學思維
創設問題情境已經成為高中化學教學生活化實施的重要途徑。問題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化學思維,調動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從生活中的一個小問題入手,為學生們構建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比如,在進行原電池的教學時,筆者用老年人常用的假牙作為問題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和積極思維。而在乙酸教學時,筆者用手機事先拍了一些日常生活經常看到的帶有水垢的暖瓶、熱水瓶,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水垢的化學成分是什么,如何采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將其除去。經過學生的深入思考和廣泛討論后,筆者告訴他們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然后再引導學生能夠用生活中最常見的廚房用品將其除去。最后,大多數學生都知道了該廚房用品為食醋,它可以和CaCO3產生化學反應,達到消除水垢的目的。此時,筆者告訴學生食醋的主要化學成分為乙酸,繼而引出乙酸和水垢之間的化學反應式:Mg(OH)2+2HAc=Mg(Ac)2+2H2O、CaCO3+2HAc=Ca(Ac)2+H2O+CO2。
三、課堂內外相聯,完善知識體系
高中化學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價值,而且化學也屬于與時俱進的學科,因此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必須加強課堂內外的聯系。課堂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主陣地,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生活化的化學知識,這樣不僅能夠鞏固學生的課內知識,而且還能拓展學生知識面,豐富并完善學生的化學知識體系。比如,在進行金屬鈉相關教學時,筆者以學生們經常在武俠小說中接觸的“削鐵如泥”為切入點開展教學,鐵屬于十分堅硬的金屬,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那么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像泥一樣的金屬呢?如此一來,學生的求知欲望就得到了充分激發。隨后聯系消防官兵常戴的消毒面具和供養劑來理解氧化鈉的性質。聯系蒸饅頭時用的泡打粉去學習碳酸氫鈉的化學知識。再比如,進行二氧化硫教學時,筆者讓學生回家問媽媽怎樣挑選銀耳,為何不挑選那些顏色非常白的呢?帶著問題學氧化硫的漂白功效。加強課堂內外聯系,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化學魅力,明白化學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進而激發學生化學學習動機。
在以課本實驗教學為基礎的前提下,教師首先需要創建教學情景,渲染課堂氣氛,鍛煉學生的化學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化學知識.在做化學實驗之前,教師應使學生大膽假設實驗結果,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假設的實驗結果基礎上,討論實驗步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得出實驗結果,與假設相對比.在課堂實驗過程中,教師可發現學生的腦力發展空間無限大,思維創新能力也較強.這樣的實驗教學,不僅激起教師的教學興致,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
2.增加實驗課堂
教師盡量將化學課本的結論,通過學生實驗,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自己發現總結化學知識,并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促進學生的團結協作關系.在化學實驗中,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提供比賽機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鼓勵學生在課下利用日常實驗器具做一些簡單的化學小實驗.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入廚房,利用小蘇打與食醋的反應,觀察酸堿中和反應,并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學會利用醋酸去除水垢的日常小常識.與此同時,促使學生喜愛化學,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魅力,學會通過自己動手進行化學實驗,得出結論,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
3.教師教學注意事項
(1)引課的重要性引課作為一堂課的開端,教師應特別注意.在課堂開始,教師可利用生活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逐步將知識由淺入深引入課堂.在備課時,要求教師查閱足夠的相關資料,尤其注意新發現的科技成果,緊密結合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在教學方式上,大膽引用新型方案,對教材進行整合,設計實驗,帶領學生探究化學問題.
(2)開放性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及時與全班同學分享,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對于不正確的看法,盡快對其進行評判,并解釋清楚,不允許學生走進誤區.多舉生活實例,使學生對化學產生親切感,感受化學的重要性,掌握學習方法,為今后更深層的學習奠定牢固的基礎.通過分析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對生活更加熱愛,提升價值觀.
二、生活化化學教學的意義
化學是一門實用性學科,它與人們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化學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化的化學教學意義重大,化學的學習一定深受教育者的重視.所以高中化學教學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遵守新課標教學目標,對其進行有效改革.第一,將高中化學生活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不僅注重知識內容的學習,更加強調將其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喜愛化學,積極參加化學實驗,使學生走進實際生活,學以致用,學會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化學現象,進而提高教學效率.第二,開展生活化高中化學的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實驗操作,教導學生利用日常生活材料進行簡單的化學實驗,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學理論知識.第三,聯系生活實際,是為了讓學生在學會化學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學習方法,使其能夠獨立獲得更多的知識.在日常遇見的生活情景中,自己聯系化學知識,拓展知識的學習,這是生活中處處皆學問.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新的教學理念也不斷地涌入了人們的視野當中。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成為眾多教師關注的重點,生活化的教學要求教師將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們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化學本身就較為難懂,生活化的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變得真實可接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現狀
1.教師觀念落后。在化學的生活化教學中,主要強調的是要講學科知識和生活中的實際相結合,而不是像以往一樣,過分注重學科知識的構建。但是在很多的高中課堂上,化學教師上課依舊采用的是對知識的構建,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點還是從專業的角度出發,缺少趣味性。除了不得已要和生活相聯系,教師才會把教材上的知識點和實際的生活相結合,這樣造成生活化的化學教學只是說說而已,沒有落到實處。2.教學模式單一。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課堂的主要模式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主導”。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低,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在現在的絕大部分高中化學的課堂上,依舊存在著教師講解過度的問題,但是化學是一門動手性很強的學科,很多的化學實驗,化學器材的運用,都需要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教師講解的可能能夠讓學生一時半會的明白原理,但是時間久了就忘記了,而通過自己動手,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這一點在生活化的化學教學中體現更為明顯,因為它本身就要求要將其和日常生活相結合。
二、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
1.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現象都是與科學有關,例如蘋果為什么會下墜,水為什么會往低處流等等,這些日常的生活現象和學生的聯系緊密,在課堂上引進這些素材的講解,能夠使學生將相關聯的知識遷移。其實很多的生活現象中就蘊含著很豐富的化學原理。例如為什么炒菜的時候鍋里出現了火苗,用蓋子蓋住就好了,因為這樣隔絕了氧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化學,理解其中蘊含的化學道理。例如在選修《化學與技術》這一課的時候,其中在《化學與資源開發利用》這一課時,講到天然水的凈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自己家里的自來水凈化器,看看凈水器是運用什么東西進行過濾的。然后在講解知識點的同時,運用實驗的方式讓學生們加深印象,通過講解,在課后還可以讓學生們自己自制一個簡單的自來水凈化器,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2.運用化學知識分析俗語。中國的人民經常從生活中總結出各種各樣的道理,這些俗語不僅僅通俗易懂,能夠讓即使沒有知識的人也能夠運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也蘊含著很科學的道理。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入俗語,不僅僅能夠使課堂變得有趣,還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我們常常說“真金不怕火煉”。這其中就涉及有關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師可以通過這個俗語,去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金不怕火煉呢,為什么在一定的條件下,金又可以被融化呢?很多俗語,都可以運用化學的知識進行解釋,教師應該有意識的運用,讓學生去感知化學,去培養自己的化學興趣。3.布置生活化的作業。我們常說,“光說不練假把式”,無論什么東西都要自己親手經過了,才會有深刻的體驗。通過課后作業的布置,首先,能夠及時地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作業上的對錯能夠反映學生對于知識點是否掌握。其次,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通過作業的訓練,能夠使學生把課本上的知識點真正的活學活用起來。最后,還可以為以后的復習奠定基礎,最后的高考復習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也很繁雜,通過作業的反饋,學生自己能夠知道自己哪里學得好,哪里學得不好,進行更有效的復習。因此作業的布置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活化的化學作業,能夠提高學生做作業的興趣,由于高中做作業太多,有時候很多學生都直接抄答案,而生活化的作用本來就沒有標準化的答案,學生們都要自己動手去做,才能找到答案。例如讓學生自制凈水器之類的,通過這樣的做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其他能力。
三、結束語
高中化學不僅僅應該為高考服務,也應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不僅僅能夠提高學生成績,還能夠使學生的其他方面得到有效的發展。教師應該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掌握知識,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作者:金川 單位:嘉峪關市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在日常教學中通過以下途徑可以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使教學內容生活化
1.發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學習資料:在新教材的編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學生閱讀的短文,即“讀一讀”欄目。我們在教學時,經常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并要求學生發表學習心得,上臺演講等。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把握數學與生產生活實際密不可分的關系,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了解我國在數學上的重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發掘實際生活中的學習材料:包括關注校園生活中的數學資源,留心社會生活中的數學資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數學資源。校園、家庭、社會環境都是學生生活的場所,通過對這些資源的收集利用,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應該學好數學,用好數學。
二、使教學過程生活化
1.導入的生活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我們在導入時注意從生活實例引出數學問題,引起學習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例如: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新課導人中,我設計了以下情景:“如圖,A、B兩鎮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學,經費已有著落,但學校選址上有爭議,為了交通方便,決定建在公路旁,A鎮人希望建在C處,B鎮人希望建在D處,同學們請你們給予調解一下,應建在何處,到兩鎮距離都是一樣的?”同學們聽后躍躍欲試,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體方案。教師因勢利導地說,我們只要學好線段垂直平分線的知識,就可圓滿地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樣做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題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難盡善盡美地符合所有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教學時,我們經常結合自己的教學狀況,對教材中一些學生不熟悉的、不感興趣的內容及其情節和數據做適當的調整、改編,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來取代。例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時,我將例題變成一道聯系班級實際的應用題:“在HfJ~JJ舉行的七年級拔河比賽中,規定每隊勝一場得二分,負一場得一分,每場比賽都要分出勝負。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場比賽中得到4O分,那么我們班的勝負場數應分別是多少?”由于學生親身體驗了拔河比賽的全過程,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增強,很快就投入到討論問題的氛圍中。
3.練習的生活化:“學以致用”明確地說明了我們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數學練習必須架設起“學”與“用”之間的橋梁,把練習生活化。在講述函數內容時,我編寫了以下練習:霸州二中計劃購置一批某型號電腦,市場價每臺5800元,現有甲、乙兩電腦商家競標,甲商家報出的優惠條件是購買1O臺以上,從第l1臺開始每臺按7O計價;乙商家報出的優惠條件是每臺均按85計價,兩家的品牌、質量、售后服務均相同,假如你是該校有關部門的負責人,你選擇哪家?請說明理由。通過此題的練習,讓學生了解如何提高經營和消費的決策能力,加深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
三、課外應用的生活化
數學應用于實際,才會變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確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信心。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開設生活化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發展數學。例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讓學生分組到操場上測量旗桿的高度。學習了統計圖表以后,讓學生三四人一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時刻的車流量,然后制成一張統計表。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他們意識到數學知識真正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
2.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讓學生設計并剪制勻稱美觀的軸對稱及中心對稱圖案,適當地用在黑板報、宣傳欄上,用在主題班會的布景上,或運用軸對稱及中心對稱知識設計建筑物造型、家居飾物,改變自己房間的局部布局等。
二、舉辦課后實踐活動
語文的知識都是源于生活的,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體現出語文知識。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所遵守的教學準則僅僅是基于考試制度。他們的教學模式就是讓學生被迫地去接受語文知識,上課僅僅就是單一的傳授課本知識,課后進行大量的做題訓練,只是為了應對各種各樣的考試。正是由于這種教學方式的存在,才使得學生們漸漸地失去了對語文的興趣,更將語文視為魔鬼科目。為了增強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不定時地開展一些課后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可以盡情地去體會生活,去了解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大量語文知識,并且將語文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語文內容去廣泛的收集各種信息,還可以去圖書館查閱各種資料,我們也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去征求其他人的意見,最后,我們可以將所收集的所有資料和我們的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三、小學語文教育邁向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增加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是我們每個人所必須掌握的一門科目,語文的教學過程可以開發我們的潛能,同時也能增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就是單一的理解、掌握文章大意,課后進行大量的習題練習,階段性地進行考試測試,這種單調乏味的教學方式使小學生漸漸地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而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使得語文學習過程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可以讓我們從日常生活中了解并且掌握語文知識,同時也能從學習中感受生活的樂趣。小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強烈的興趣,因此,作為老師,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去改變以前那種單一古板的教學模式,從而能使得他們對語文的興趣不會消失。
(二)有利于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壯大
小學生是我們祖國未來的希望和花朵,他們肩負著發展和壯大我們國家的歷史使命。對于剛步入小學的他們而言,他們對于社會的理解僅僅處在一個初級階段,他們的潛能還沒有完全地激發出來,他們的進步需要老師的指導,因此,老師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學習語文能激發我們的潛能、能開闊我們的視眼,能豐富我們的知識,同時也能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能夠增強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夠使他們成為我們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材,進而能夠使我們國家更好地立足于世界之林,能夠使我們的國家發展的更加強大,有利于我們國家更快地向發達國家發展。
一、語文學習并不等同于《語文》課本的學習
解放后,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曾經被稱為“詞章”、“中國文學”、“中國文字”、“國文”、“國語”等,語文其名稱的變化反映出了語文愈來愈貼近生活的趨勢。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語文教學生活化”呢?
要做到真正“語文教學生活化”,一是要根據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規律來探求語文教學的規律。淺顯一點講,就是要懂得怎樣“教語文”,該先懂得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怎樣“用語文”。然而長期以來,語文教育工作者迫于應試教育,過分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遠離了生活的源泉,把語文教育單純的等同于《語文》書本的學習。偏離了以生活為中心,導致了教學與生活脫節。然而“語文”的學習不完全等同于《語文》課本的學習。《語文》是“流”;生活是“源”,是學語文,用語文的“大教科書”。語文本身就是生活,而且語文教學必須密切聯系社會生活,深入生活。所以,語文教學要想方設法把學生引入廣闊的生活海洋,讓學生懂得生活的時時、處處和事事都是語文學習的課堂,把《語文》是學生的生活變成生活是學生的《語文》,以拓展學語文、用語文的時間、空間和內容讓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語文。
二、“語文教學生活化”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種趨勢和必然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語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生活與語文的關系是源頭與活水的關系。“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
語文生活化教學就是讓語文最大限度地回歸生活。對學生而言,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生從小就生活在母語環境中,生活中處處都是語文學習的資源,時時都有語文學習的機會。再從語文教育的實踐來看,現實生活則是學習語文的最好學校。可從教育實踐中卻反映出這樣一個現實,盡管經過多年語文課堂上的學習,但學生卻積累淺薄,閱讀面狹窄;寫文章時言之無物,常感到沒有生活;學習中,學得很辛苦卻收獲很少,對語文課感興趣的同學越來越少,厭學的情緒較濃。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有思維,但無智慧;有行動,但無熱情。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卻絲毫沒有感觸,因為這個不是他有體會、有想法、有感受的生活是事實。這時候的學生是被動的、勉強的理解事實,而要讓他們寫出這樣生活來就是難上加難了。
三、實行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措施和方法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源于生活。因此,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積極地探索走進生活的語文教育,讓語文教育真正的生活化,在現實使用中教活語文。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變“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
課堂是教學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課堂上提倡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有的習慣聽覺學習,有的習慣視覺學習,有的喜歡獨立學習,有的喜歡小組討論學習,有的喜歡模仿文中人物語調神態等等。教學內容生活化,能讓學生思維飛揚起來,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從而使書本知識得以遷移到現實生活中,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二)要探求語文教學的規律,延伸閱讀教學的生活空間
“教大語文,育小能人”。要成為語文能人,既要依靠課堂訓練,又要依靠廣闊的生活。因此,閱讀訓練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驗生活。閱讀教學所選的課文要體現時代性、鄉土性、人文性、新聞性和趣味性。隨著網絡、知識經濟和生命科學的迅速發展,新生事物不斷出現,教育內容要不斷補充、更新,加入一些新鮮時文,以適應信息時代的需要。對學生感興趣的有關愛情、親情、友情、人際關系、生存價值等有關的文章可以補充一些。與此同時,閱讀教學還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作者是主體,編者是主體,學生更是主體,作品的好壞,教材編寫的成敗得失,應當先傾聽學生這個主體的聲音,這是閱讀作為一項生活內容所應有的狀態。
小學科學是門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無法像知識那樣直接“教”給學生,教師必須組織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感受、體驗并內化。作為科學課程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激情和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引領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一、挖掘生活化活動內容
1.1從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學習活動資料。科學課是由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環境的探究活動組成的。學習科學,就是去參加、經歷一個個的觀察、研究、認識活動。在科學學科中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科學內容和材料。例如:觀察身體,比較水的多少,米飯的觀察等。注重使學生能聯系結合已有經驗和生活實際,在對問題的探索、嘗試、調整和解決的自主性活動中獲得積極的創造性的人格發展學得具體、學得積極、學得有用。讓學生知道科學源于身邊生活,了解科學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形態。
1.2在學生周圍實際生活中尋找內容。面對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內容就顯得十分有限。為了進一步加強科學和生活的聯系,我們挖掘學生周圍生活的事件、現象、情境等轉化為一個個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課堂探究問題。讓學生在探究生活問題中親身感受到科學來自于生活,生活處處是科學。
1.2.1關注校園生活中的科學資源。校園生活是學生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因此教師要特別關注他們的校園生活,要善于發現校園內的科學素材,把校園中的科學問題搬進課堂,使學生感到真實有趣,感到科學就在身邊。
1.2.2留心社會生活中的科學資源。社會生活是學習科學的大課堂,學生可以從報紙、雜志、電視等新聞媒體上了解到很多信息,還可以與家長聊天談話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間的游戲有時也會成為科學學習的第一手資料。
1.2.3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學資源。學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有著不同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經歷。這就是很好的可用課程資源。例如,在做比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實驗時,要求學生自備實驗材料,同學們帶來了幾十種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較昂貴的熱帶水果也帶來了,學生在課堂上互相交換材料進行實驗,興趣盎然。如果是學校統一購買,就只能是幾種價錢便宜的普通材料了。在教學中有些觀察實驗周期長,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觀察和實驗時間,如果在實驗室里做,不利于學生隨時隨地觀察。例如觀察種子的萌發、生長、開花、結果,可采取讓學生回家與家長共同實驗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這樣的機會:親眼看著一顆小小的種子從土壤中悄然萌發,開始了它神奇的生命歷程。
1.3加強科學和其它學科的聯系。打破傳統格局和學科限制,構建一個開放的大課堂,允許在科學課中選擇與科學有關的其它學科的現實問題,不人為地設置學科壁壘,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找到應用的廣闊途徑,理解科學的豐富內涵,吸收更為豐富的營養。
二、構建活動生活化模式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科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出發,將科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科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科學活動經驗。根據這一理念我們努力讓學生經歷“生活——科學——生活”這樣一個科學學習過程。課前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憑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做好課前嘗試探究,課堂創設生活情景組織開展活動探究。課后延伸探究生活內容,創設大課堂情境。鼓動學生到日常生活中去運用科學解決實際問題,使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緊密結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教學基本流程是:課前自行探究準備——課堂創設生活情境,提出問題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合作學組匯報,相互補充運用科學,解決問題——課后延伸探究。
2.1課前準備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嘗試活動。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這是實現兒童科學探究過程的必要條件。小學科學課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觀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實物材料。如課本、圖冊、課外讀物、媒體信息、兒童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熟悉的物品、周圍的環境、實驗儀器、電教媒體材料等等。提供學生科學的實驗儀器有的時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實驗室的儀器容易使學生產生陌生感,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課后繼續進行科學探究。在教學中,教師盡量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驗材料,如牛奶盒、可樂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學《聲音的產生》的時候,課前讓學生準備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學生的塑料直尺,紙張,小刀,可樂瓶,彈珠等常見的材料,要求學生想各種辦法使它們發出聲音來。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使直尺,彈珠等物體發出聲音來。又如,在教學“熱脹冷縮”實驗的時候,課前教師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熱脹冷縮的現象,看誰知道得多。教學中如果一味使用專門的實驗器材會制約了學生課外的科學探究活動。提供學生隨處可見的生活化的實驗材料,有興趣的學生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作進一步的科學探究了。時間是探究的保證,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教師應引導學生合理安排課前生活探究時間。課前準備探究時間可分為長時探究,短時探究和即時探究。針對一些需經過一定時間發展變化或需要一段時間觀察,不能馬上知道結果的內容,一般采用長時課前探究(大約需要一、二周)。針對一些學生生活較熟悉,而平時又沒有有意觀察的編排內容,一般采取短時探究,針對一些課前探究有難度,學生不宜探究的內容,教師可課前創設興趣性較強的情景,引導學生即時探究。
2.2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科學教學應以探究為核心,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科學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景,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激發思維,使課堂情境趨于生活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情境化的,它被應用于其中的活動背景和文化的產物,學習就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建構新知識的意義和過程。因此,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和動力。
2.2.1創設直觀性生活情境。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上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物創設教學情境,使科學知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展開想象。例如:在教學《了解空氣》的時候,教師通過創設生活中用漏斗倒醬油倒不進去的情境,讓學生說說其中的原因,進而引出空氣占據空間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種液體時,一下子倒不進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現象,很多學生都碰到過類似的事情,但學生并沒有認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課堂上以后,一下子成為了學生關注的焦點。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2.2.2創設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謂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語言表達的方法,為學生描述一段新鮮而熟悉的生活事例,來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課教學中,老師提出:“現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來解解渴。你們能不能幫老師想一個好辦法,讓教師快一點喝到這杯糖水啊?”泡果珍對學生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一聽到能夠為老師獻計獻策更是來勁了,學生馬上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給教師獻上了計策來:“用筷子不停的攪拌能夠使果珍快一點溶解在水里。”“用熱水來泡溶解起來也很快的。”“把果珍放進水里,然后再用兩個杯子倒來倒去。”……從這樣的生活情景出發然后再引入到新課的教學中,學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導,并沒有感到科學是那么深不可測而是和他們非常的親近,對實驗設計也就非常的感興趣了。
2.2.3創設欣賞性生活情境。欣賞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課堂上通過錄像或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學美,從而引發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科學問題,分析思考科學知識的發生過程。例如:三上第一單元《植物》,用攝像機錄制天天陪伴他學習生活的校園花草樹木。讓學生欣賞熟悉的花草樹木后,說說你知道的,你還想知道什么?
2.2.4創設體驗性生活情境。在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走進社會,變“小課堂”為“大課堂”,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現場體驗,再變“大課堂”為“小課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動物的生命周期》等,讓學生進行種植養殖,寫下觀察記錄,課堂匯報。學生把自己調查了解到的信息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學生熱情高漲,既學會了知識又增長了才干。:
三、課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動
課堂教學是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現象也不能被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的天地。課堂以外的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使課內、課外、生活、社會互相結合,讓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與發展。為了進一步加強科學和生活的聯系,我們課后還可以利用課堂知識能力將周圍生活的事件、現象、情境等轉化為一個個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學問題,讓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獲得問題解決方法,更可以使每個學生的自我價值在實踐中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例如,在學習了《物體的熱脹冷縮》,知道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后,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設計實驗繼續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醬油等是不是同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實驗材料的鋪墊,這樣的課外探究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
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是科學,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學好科學的用處是那么的廣泛,從而對周圍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產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形成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獲得真正的發展。
長期以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只注重從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圖使學生在短短的一堂課上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培養正確的品德行為。一堂課的教學都是從外到內,自上而下地灌輸.教師成為“知識的搬運工”。但是由于教師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發生嚴重脫節.導致課程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生活需要而變得抽象、空洞和蒼白無力,從而使學生感到厭倦,無法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造就出來的學生往往是在課堂上和生活中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因此,讓思想政治課回歸生活是使課堂喚發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課標》明確提出: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可見,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是貫徹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以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題為基礎設置三個課程模塊,并與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為主導的生活和哲學并列,將思想政治課的內容設計為四大模塊。這反映了新課程整體改革的理念、設計和要求,體現了思想政治課的獨特性質和內在價值,符合高中階段學生的個性特征。同時也為思想政治課教學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樣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落實“生活化”的理念,以滿足學生對生活的關切,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政治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基本涵義
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課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政治,把生活問題政治化。政治問題生活化。體現“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運用政治經濟哲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的社會問題,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實施策略”
(一)課前準備生活化
1.教師: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創設生活化的學習內容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前提。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政治書本知識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尋找與課本中的知識有聯系的、學生熟悉的場景、事例,用以溝通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政治學科知識的聯系.瞄準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最佳聯結點.以此來誘發學生已有的真切體驗,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現的案例有的與本地區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原有知識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理解和領會教材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和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塊的學習中,筆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寧村抬佛”湯和文化、“張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溫州鼓詞”等內容,與課本的相關內容有機整合。
2.學生:體驗生活.積累經驗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寶貴的教學資源,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如果教學中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就無法建構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關資料,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可以在教《經濟生活》模塊“股票、債券、保險”一框內容的前兩天給學生布置任務:到本區的證券交易所、銀行、保險公司收集有關資料;豐富了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通過觀察與采訪,學生體會到了這些投資品種的特點,同時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場的風險。上課時,學生帶著課前收集的資料,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生活味濃、趣味性強。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
“生活化”教學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根據多年來政治學科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政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三環節教學模式”。
1.激活生活經驗,置疑導入
教師將教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設計成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借助課前收集的資料和以往的生活經驗加以解決。由于學生只能找到一些簡單的辦法,不能將問題徹底解決,從而進入一種“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憤狀態。例如:在學習高二年級《生活與哲學》模塊“意識的作用”一節時.教師提出問題:通過上一節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不管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物質要決定意識。那么大家思考我們學校現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樓,在建造前要先有圖紙,然后根據圖紙去建造,那是否意味著先有意識后有物質呢,在造樓的過程中,圖紙(意識)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師順勢提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意識的作用”。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激活了他們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的思維泛起漣漪,從而拉開了教學的帷幕。
2.創設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導入使學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識經驗不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從而產生學習新知識的緊迫感。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識的發生、發展.感受知識的本來面目.最終達到既學習新知識又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根據知識的具體特點和實際的教學條件,教師可以創設如下生活情境作為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平臺。
第一,創設直觀化的生活情境。教師利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物創設探索問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提出問題——合作探究——交流結論——體驗成功,學習終身發展所需的知識、技能、方法。在學習《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一課時,我要求學生課前調查龍灣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主要包括皮革、不銹鋼、電器等發展狀況。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社會調查等方法,寫出調查報告。在課堂上我向學生展示一些直觀的材料,通過提出問題、合作交流使他們對自己的知識、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體驗成功的喜悅,分享合作的快樂。第二、創設體驗性的生活情境。教師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現場體驗.有話可說.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識。例如:在學習“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小記者”走出課堂,采訪龍灣區相關企業、領導干部和村民,調查本地環境變差的真正原因。“小記者”爭著向有關企業負責人和相關人員提問.比如:你們認為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們認為實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環境進一步不受污染?環保局或政府來此調查并采取相應措施嗎?有沒有試著改變環境,等等?采訪回來后,在課堂上大家又對自己的所提問題進行分析評論,評出“最有價值”“最有深度”的問題獎項。接著,教師趁勢提出問題,運用調查資料,并結合有關內容,分析局部經濟利益與社會全面發展的關系,給學生以無限的情趣。
3.總結升華知識,服務生活
總結能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思維方法科學化,使情感體驗逐步升華為價值觀、人生觀。教師要指導學生及時地總結學習過的知識、使用的思維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學習新知識后.教師要為各層次的學生設計鞏固練習題,同時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發展情感體驗,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共同發展。例如在學習了《經濟生活》中“價值規律的作用”這一框以后,在同學生共同總結了課堂的內容以后.讓學生去分析龍灣當地養殖業的實際問題:為什么前幾年價格很高的文蛤,今年價格比較低,為什么前幾年收益豐厚的養殖戶,今年卻陷入困境,有的瀕臨破產?如何才能使養殖戶盡快地走出困境?這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明白了價值規律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生活化教學要把抽象的學科知識還原于生活,使知識在實踐中得以驗證和完善。學生通過學用結合還可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享受學以致用的快樂。
2.有機化學發展在醫藥領域的應用
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都被應用到了藥物研究領域。早在中國的古代,釀酒技術和發酵工藝就體現了有機化學技術,而在當今社會,人們也將有機化學融入到了藥物研究中。例如:青蒿素類藥物研究—青蒿素是最早被發現具有抗瘧疾作用的活性物質。后來我國研究者對青蒿素化學結構進行了改造,以青蒿素基團為基礎,在青蒿素的碳氧雙鍵上加上不同基團,人工合成了二氫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等衍生物。這些衍生物保留了原有的過氧橋結構,但穩定性更好。抗高血壓藥物研究進展—利尿降壓藥是最早利用高血壓病變機理研發的降壓藥,始于1948年。這類藥物主要通過減少鈉和體液潴留,降低血容量而使血壓下降。此類藥可單獨使用降低血壓,也可與其他降壓藥聯合使用。抗病毒天然產物GlaucogeninC(I)前體化合物的合成——GlaucogeninC及其皂苷類化合物分離自蘿藦科植物芫花葉白前CynanchumglaucescensHand-Mazz的干燥根。GlaucogeninC具有新穎的雙裂孕甾烷骨架結構,同時它的皂苷糖鏈部分含有個2-去氧糖片段。因此通過對它的研究發現,I及其苷類化合物都能高效地選擇性抑制煙草花葉病毒等。
3.有機化學在材料領域的應用
有機高分子材料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成了不可缺少的的一部分。例如:不同酸摻雜聚苯胺復合聚丙烯的制備及抗靜電性能—聚丙烯具有優異的物理機械性能,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紡織、包裝等領域。但純聚丙烯體積電阻率較高,極易產生靜電,而抗靜電劑的應用是很有效的解決辦法。卟啉類有機化合物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應用研究進展—采用高比表面積的納米多孔TiO2膜電極替代傳統的平板電極,以過渡金屬釕(Ⅱ)的多吡啶配合物作敏化染料,選用I3-/I-氧化還原電對的電解質體系,研究出了新型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納米晶多孔半導體薄膜太陽能電池,實現了高效、低成本的光電轉換。
傳統的物理教育方法中,教師站在講臺上,學生圍繞著教師進行學習的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造成很多學生由于跟不上物理講課的節奏,造成一些學生的物理水平差,對物理學習的熱情度低,成為了“物理學困生”.生活化激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好奇心,通過學習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物理學習的意義,使物理不再是一門單純的學科,而是一門具有指導性意義的生活向導.
2.加深學生對物理的直觀理解
生活化激趣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可以通過創建情景進行物理教學,或者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引導等方式,生動、形象進行生活化激趣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物理現象和物理的魅力.通過對知識的學習的實踐的理解,引導學生在大腦中建立一個良好的知識結構模式,促進初中生物理水平的提升.另外,生活化激趣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和諧關系,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親密溝通,進一步提升物理學困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二、生活化激趣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措施
運用生活化激趣教學方法進行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物理教師要注重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提升初中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促進“學困生”物理學習態度和物理成績的轉化.
1.運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再現物理魅力
在運用生活化激趣的教學方式進行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等多媒體形式,使抽象、枯燥的物理內容變得生動而形象,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和深刻的理解事物的本質和變化的規律.通過豐富多樣的物理教學內容,使單調的課堂變得活躍而輕松,充分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愉快的氛圍中,深入掌握知識的同時,改變對物理學習的印象,達到“課伊始,趣已生,課已盡,趣猶在”的效果,促進學生未來的學習和成長.例如在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光的色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生活中“光的色彩”的主要現象,比如日出的光輝、閃電的銀光、七彩的彩虹、五光十色的舞臺燈光等等,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光的魅力,從而提升學習物理的熱情.
2.結合生活實際,引領走進物理世界
物理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物理.人們在深入掌握物理變化規律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指導學生進行物理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結合教材,貼近實際生活,為學生講解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引導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有物理”,走進物理的世界,留心觀察生活,感受物理的魅力.教師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然后引發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觀察和發現,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發言.例如在蘇教版八年級下冊中《運動的相對性》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小問題,引發學生進行探究和辯論.例如“兩個小朋友在火車上,火車突然開始開動了,小明說:‘火車終于動起來了’,而小藍說:‘火車根本沒動,還停在站臺上.’他們誰說的對呢?”通過問題的引導,加深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開展實踐活動,感受物理應用的樂趣
物理實際上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學生的親自動手實踐,使物理現象變得直觀而形象.在指導學生進行實踐之前,教師可以通過講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引發學生的實踐熱情和求知欲望,在實踐的過程中,深刻的掌握物理知識.例如在蘇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的《光的折射》的學習中,教師在充分準備實驗器材的基礎上,首先進行問題引導,如:“如果我把這根鉛筆放入水里,它會發生什么改變嗎?”,通過問題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其后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實驗的方式,親身感受折射的視覺效果和物理原理.通過這種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驗活動,改變學生對物理的印象,成為指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