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3: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旅行社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沒有完善的產品制度。目前我國旅行社存在的普遍現象就是沒有完整的產品制度,企業經營的制度不夠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是我國旅行社行業中存在的一個較大問題。由于大多數企業用的還是以前的制度,因此造成了制度落后。基于較為單一的管理模式,這便使企業的制度建立變得復雜。
(三)沒有借助互聯網的作用。在我國,很多旅行社都沒能很好地利用網絡來宣傳或者經營店鋪,這是企業很大的一筆損失。很多旅行社雖然都在網上進行注冊,但是在網絡上做宣傳的很少。各個旅行社工作單一,兩個旅行社之間沒能很好地合作。有些旅行社雖然表面上表現為合作,但是還是以各自的利益為主。代表性的企業還沒有出現,全國連鎖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
(四)人力資源部門制度不完善。人力資源部門制度不完善是我國旅行社行業存在的主要原因。由于某些企業家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不夠,因此導致人力資源部門在管理人員方面不注重方法,對員工的監督制度不完善。這便導致了很多問題的出現,表現為沒有從長遠角度發展的想法,不注重塑造自己品牌和自己公司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等。
(五)企業形象問題。旅行社能否良好地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企業中員工的服務態度和良好的服務質量是企業形象的主要體現。在人員接待方面,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能否做到以一個良好的形象去接待游客,這是企業形象問題的體現。當今我國旅行社存在的很大問題就是服務和公司人員對游客的態度問題。另一個存在的現象就是旅行社為了謀取利益而不顧乘客的生命安全,多次出現客車超載現象,同時利用游客很多廣告信息,這會導致很多旅行社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六)人才流失問題。現在旅行社經營管理存在的較為重要的問題就是企業的人才流失。若企業要升級為國際旅行社,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假如精通旅行社管理和掌握旅行社商業機密的人員離開原本供職的地方,這將是旅行社很大的一筆損失。
二、旅行社經營的解決方案
(一)使用品牌方案。信息化是旅行社產品的最大特點,要想形成具有品牌特色的產品是非常困難的。實行品牌方案的主要作用是讓旅行社產品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通過良好的服務態度和旅行社的信用度創立本身較有特色的品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很多消費者使用這個企業的產品,讓消費者來到該旅行社就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進而對企業的服務加以贊賞。在企業打造自身品牌特色時,其企業的文化功底是其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經營文化方面更要加強。在與其他企業進行文化競爭時,企業應注重下面的一些問題。首先,旅行社的標志應一樣,在房間的裝修上,應設立一個標準,爭取做到一致,企業的品牌也應該做到一致。其次,要使員工的服務態度變好。在工作人員面前,應足夠地體現顧客的地位,并且讓游客進入賓館可以體驗到家的感覺。讓自己的服務與其他企業不同,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客戶安排相應年齡的工作人員。對于中學生,應該讓那些初入職場的新人去帶領,這樣會將游客與導游的距離拉得更近,從而使游客產生親切感,并且可以增加導游與游客的共同語言。最后,應提高導游的思想道德修養,強化導游自身的說話水平。
(二)旅游產品個性化。旅游產品的個性化體現在產品的質量和文化底蘊方面。產品的個性化可以吸引游客的眼球,勾起游客夠買產品的欲望。產品的個性化會使得游客對產品喜愛有加,進而接受產品。這將會帶動顧客效應。所以,旅游產品的個性化是非常重要的。
(三)產品價格的定位。產品價格是企業必須深思的問題。某些產品即便質量好、功能性強,但是由于價格太高,導致很多游客不愿意去購買。所以,應該根據當前顧客的需求,適當地定位產品的價格。有些旅行社針對小部分顧客把產品的價格適當降低,這是片面的。調查可知,并非所有游客都是出于價格的原因而去購買商品。有些游客會認為產品價格降低是因為產品賣不出去,這將導致很多顧客的流失。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其它的銷售途徑來提高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這樣既不用降低產品的價格,也使得消費者對產品產生感性的認識。對于游客人數很少的情況,企業可以稍微把產品的價格降低,如此將有可能使得更多游客去購買產品,進而讓企業的效益得以提高。
(四)廣告宣傳。目前在電視上進行廣告宣傳的旅行社很少,很多旅行社都是采用發放傳單的方式。如果旅行社可以利用好電視平臺進行宣傳,這樣就會使得旅行社逐漸為人所知,進而使得旅行社在消費者心目中有越來越深刻的印象。建議利用更多方式進行宣傳。旅行社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宣傳,比如,國內比較知名的優酷、暴風等平臺。可建立自己的網址,同時在當地的某些行政單位網址上進行宣傳,還可以借助其他國家比較成熟的建議,建立旅行俱樂部,這將會受到很多網民的關注。
三、旅行社管理的解決方案
(一)旅行社領導管理方面,旅行社領導的道德修養和管理旅行社的能力是決定一個旅行社能否盈利的重要方面。但是,無論怎樣完善管理方案,旅行社總會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或者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旅行社應該未雨綢繆,當這些問題還沒有出現時就做一些相應的措施,運用高效的管理方案,使得企業不會受到威脅。這就要求領導者具備超強的企業管理能力和很高的自身素養。一是管理者應有較強的職業道德觀。在其位,謀其政。要愛崗敬業,用合理的方法去管理旅行社,責任感要強。二是管理人員應在管理公司的同時不斷地更新知識,不斷地完善自己,一旦發現自己的不足便立即改正。管理人員應該不斷地學習用于適合這個時展的知識,這是管理人員必須經過的一步。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汲取其他企業良好的經驗,才能讓企業越來越有發展前途。還可以在自身學習時不斷發現自身的優點所在,這將讓管理的能力越變越強。若發現自己不適合管理別人,可盡快轉向別的職位,畢竟這樣才能使得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否則,既耽誤了自己的前程,也使得企業陷入困境。
二、我國中小旅行社規范化經營管理的問題
根據以上我國旅游行業的現狀分析得出,我國中小旅行社規范化經營管理存在如下問題:
1.我國旅游市場的規范化和條理化程度低。
我國的旅游市場可以說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旅游業頃刻間遍地花開,這直接導致我國的旅游市場嘈雜和混亂,我國還來不及對旅游市場進行細則規范和條理說明。比如國家的相關法律部門沒有及時的制定和頒布有關法律文獻,國家有關部門沒有立即成立有關監督和執行部門,沒有做到對旅游行業的有效監管。導致旅游行業很多問題不能及時溝通和解決,甚至許多違法亂紀的行為存在。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干擾了我國的旅游市場,同時影響著我國廣大的中小旅行社的運作和經營。
2.旅游品種少,中小旅行社涉及的范圍小。
我國雖然號稱旅游資源大國,但是能有效開發和利用的旅游資源卻非常有限。旅游產業及產品種類偏少,重復出現的頻率高,所以我國的中小旅行社推出的旅游線路大同小異,消費者的需求不能有效滿足。各個中小旅行社為了能生存下去,加入了惡性競爭或不良經營手段等。
3.我國中小旅行社實力弱小,管理能力和經營能力欠缺。
首先,目前我國中小旅行社現狀是數量上可觀,質量上可嘆。一般來說旅游行業盈利大多是一些嶄新的、布局合理的、景觀豐富的旅游線路。往往這樣的線路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后盾,需要大量的金錢去開發旅游資源,需要強大的人力去構思旅游路線等等,還需要花費巨資去宣傳和造勢,這樣的旅游線路都是周期長、見效慢的大型項目。然而我國的中小旅行社投入的資金有限、能力有限,范圍有限,對于這些賺錢的、大型的、流行的、熱門的路線只能是望洋興嘆和望塵莫及。不能經營大型項目卻又要繼續生存,我國的中小旅行社只能選擇一些投入資金少、線路小、知名度低的旅游項目,吸引顧客的能力就不容樂觀。旅客的數量往往是寥寥無幾,根本談不上還有回頭客一說。再者,我國的中小旅行社管理能力和經營能力欠缺。前面提到中小旅行社經濟實力有限,那么就不能花費大量的資金在企業的管理和經營上,更不能吸引眾多優秀的相關人才加盟。相比較那些成型的大型旅行社,我國的中小旅行社更類似一種家庭小作坊。沒有明確的管理規章和制度,缺乏相關旅游法律法規的學習和理解,不能定期的組織旅游培訓和學習。所以綜上所訴,我國的中小旅行社大體上管理混亂,經營模糊。
4.我國的中小旅行社抗擊風險能力低和誠信程度差。
首先,旅游行業是一個高收益、高風險的行業,旅游行業受外在的影響因素多,例如疾病、洪水、地質災害等。2008年我國四川的汶川地震就嚴重影響和干擾了我國的旅游行業,那時我國的旅游行業十分不景氣,一些大型旅行社因為實力雄厚還能夠支撐運作,但是對于廣大的中小旅行社則是毀滅性打擊。大型的旅行社充其量是虧損經營,而對于這些中小旅行社則是面臨歇業甚至是倒閉的危險。風險無處不在,對于中小旅行社卻沒有抗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在風險面顯得軟弱無力。其次,旅游行業的競爭是激烈且殘酷的,尤其是當今的旅行社競爭更是進入到白熱化階段,這樣我國廣大的中小旅行社的生存空間就更加狹小和有限。為了生存,我國廣大的中小旅行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了更多地招攬到游客,不惜大幅度壓低旅游價格,用低價吸引游客和招攬游客。中國古語云:“一分價錢一分貨”。游客超低的旅游費用不能滿足旅行社組團的要求,更不用談還要盈利,廣大的中小旅行社只能壓低服務質量和降低服務品質,最后引起廣大游客的強烈不滿和抗議。有時甚至是發生糾紛和投訴,情節嚴重到對簿公堂的程度。如此的惡性循環下去,我國廣大的中小旅行社就會面臨空前嚴重的信任危機。這些行為后果嚴重影響我國旅游市場的形象,不利于我國旅游市場的良性健康發展,更不利于廣大中小旅行社的生存。
三、我國中小旅行社經營風險的規避事項
1.規范我國的旅游市場,使之條理化和明朗化。
任何問題都要從源頭抓起,旅行社的經營情況直接取決于旅游市場的發展狀況。首先,我國要規范和規劃我國的旅游市場,不能再混亂無序,不時地發生違法亂紀的現象。我國相關政府部門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盡快的制定出有關的規章制度,讓旅游業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大執法部門的監督力度。對于廣大中小旅行社的違法和不法的旅游行為要堅決予以取締或懲罰,絕對不能姑息。為長遠發展我國的旅游行業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2.豐富旅游產品的品種,提供足夠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首先,建議國家旅游局規范、清查和開發旅游路線,并對旅游路線做出全面的評估。針對大、中小旅行社的經營實力進行分配和調整,讓大型旅行社有創新的空間,為中小旅行社提供一個廣闊的發揮空間--“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如此,我國的大型和中小型旅行社才能夠各有各的發展空間和發展目標,不會形成盲目競爭和資源浪費。其次,嚴格評定旅行社的等級,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查。明確不同旅行社的評定等級,有助于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對旅行社的有效掌握和管理,同時保證了旅行社的條理性和規范化。廣大的中小旅行社可以對照評定等級,給自己樹立明確的目標和發展方向以及發展規劃,有助于中小旅行社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
3.嚴格控制中小旅行社的數量和質量,強化能力。
首先,我國的旅游行業發展潛力巨大,發展空間無限。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盲目發展、盲目樂觀,放松我國的中小旅行社的開辦起點和資格,一定要做到嚴進嚴出,在符合質量的前提下保證數量的上升。保證讓每一個中小旅行社都能茁壯成長和健康發展。其次,國家要加強對中小旅行社管理能力的檢查和幫助。國家可以在中小旅行社開辦前對其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實行合格上崗制。國家可以對中小旅行社的管理人員進行定期考核,實施評分制。國家還可以定期的向廣大的中小旅行社宣傳新型的管理理念。或者也可以選擇個別中小旅行社進行試點工作,取得成果后再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4.提高我國中小旅行社的風險意識,加強中小旅行社的誠信經營。
首先,各行各業都有風險,旅游行業也不例外。對于廣大的中小旅行社而言更應該具有憂患意識,中國俗語說:“小心駛得萬年船”。國家在對中小旅行社進行經營培訓時就要強調風險教育,可以選擇一些經典、深刻的案例進行分析,讓廣大中小旅行社不僅看到利益,還要看到風險與之并存,在擁有風險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經營,才能小心謹慎的走好每一步。其次,俗話說“人無信不立”。是指誠信是做一切事情的出發點,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保障。對于企業更是如此,誠信是每個旅行社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旅行社都要樹立誠信理念,以誠信為原則去經營和服務顧客。對于旅行社來說,誠信不只是口號,更是切實的行動力。
1.設立資質齊全的獨立旅行社
由學校按《旅游法》規定獨立投入30萬注冊資本組建具備固定經營場所、必要的營業設施和必要的經營管理人員和導游的旅行社。該旅行社由學校派人負責經營管理,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和檢查。優點是可以建設自己的企業文化,自己設計旅游產品,招徠、組織、接待旅游者,為其提供旅游服務;缺點是投入大,成本高,不能形成規模效應。
2.與旅行社合作組建旅行社分社
與當地實力強大的旅行社合作組建該旅行社分社,該分社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只能以設立社的名義從事旅游經營活動,其經營活動的責任和后果由設立社承擔,分社需要繳納一定數量的質量保證金,可以獨立招徠、組團、接待旅游者,但經營范圍不能超過設立社的經營范圍。
(二)選擇適合的運作模式
經旅游企事業調研,根據旅游管理專業實際情況和學院的內外環境分析,學院決定與蘇州文化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于2011年1月1日在學院內部正式設立了園區職業技術學院營業部。營業部不具備法人資格,企業對營業部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采購、統一財務、統一招徠、統一接待。營業部的盈虧由校方獨立承擔,蘇州文旅在技術、管理、服務上給予支持和協助。
二、校內生產性旅行社實訓基地經營管理成效
(一)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和教學能力的提升
校內生產性旅行社的工作人員為學校的專業教師和在校學生。該教師曾具有旅行社業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帶領在校學生進行旅行社計調、外聯、導游等工作。教師既能深入了解旅游行情,避免脫離了實際,亦能夠積累實際工作經驗,轉為工作案例,將實際工作遇到的情況講述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完成一系列的情景教學、項目教學,從而能夠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的能力,不再是紙上談兵。
(二)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
以往旅游管理專業在進行實踐活動,如遠程導游實訓時,是通過校外的旅行社進行組織、協調,代為處理交通、住宿、景點、導游服務等事務。現在組成校內旅行社后,這些事務可以由校內師生一一處理,不必再由校外的旅行社來辦理。同時,校內的各系部的活動和教工旅游活動都由校內旅行社來組織接待。校內師生都可以利用這個平成各個真實的旅游活動,由學生為主導、專業教師在旁指導。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實際作業情境中,不僅能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獨立分析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三)實現校企深度融合
建立校內旅行社,一方面,校內師生可以參與蘇州文旅以及蘇州旅游局舉辦的業內培訓及會議,可以獲取行業內最新信息嵌入在教學課程中,與時俱進。同時也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使學生對旅游業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確自己對該行業的認可程度,進一步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邀請旅行社總經理或部門經理為學生開展企業文化、行業發展的講座,或者直接由旅行社總部派資深員工給學生進行講課。
(四)擴大了學院的知名度
建立校內旅行社,可以通過旅行社對外的宣傳廣告、學生導游的帶團過程以及參加行業的各類會議等對外活動,使更多的人熟悉學院的旅游管理專業,從而擴大學院的知名度,增加學生的就業渠道。
三、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與實訓時間有沖突
校內旅行社的建立,增加了很多學生實踐的活動。例如,某些旅行社需要我校學生給中小學生春游時做引導員,而這些時間都是在周一至周五整天的活動,學校都有課程的安排,此時發生了教學與實訓實踐活動相沖突的情況,需要做出一定的協調工作。
(二)教師和學生參與度有限
目前,校內旅行社的師生參與度有限,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專業的師生參與在內。教師主要參與的是指導學生的旅行社工作,使學生能加速適應工作環境,實際的導游工作參與較少。學生的參與活動主要有實訓和頂崗實習。頂崗實習目前參與過的人數為8名,主要負責計調外聯的工作;擔任導游工作的學生為92人次,參與學期項目實訓的學生為162人次,參與中小學生春秋游活動的學生為701人次。其中,中小學生春秋游活動由于課程上的時間沖突,有非旅游專業的學生參與。總體而言,師生的參與度還需要不斷增加。
(三)旅行社實際業務量少
校內旅行社的業務現主要是以校內師生旅游以及學院各類培訓為主,近三年內包含散客旅游、團隊旅游等形式的業務數量近80個,其中出境旅游8個。總營業收入近240萬,業務量較少。
(四)管理制度比較隨意
校內旅行社會給學生帶來一種非真實公司的錯覺,學生總以為自己是在學校里,工作不夠上心,顯得比較懶散,時常出差錯。到旅行社上班沒有約束性,學生平時在指導教師上課或者會議等不在辦公室的情況下總是做些與工作無關的事宜。還有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入職、離職十分隨意,學生認為學校旅行社的管理者就是自己的教師,不會為難他們。而教師在這方面的管理上,會因為身份的雙重性,有一定的尷尬,給管理上造成一定的困難。
四、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經營管理改進設想
(一)將旅行社實踐教學環節納入教學計劃
在教學計劃中設立相應的實訓周,時間上應該機動,主要滿足實踐實訓的需要為主。如果在時間安排上有所沖突,需要在時間上做出相應的調整,或者將實訓的內容直接融入課程中。學生在外實訓時,教師也參與在內,觀察學生的表現,在課堂上指出學生實訓過程中的優缺點,以便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
(二)以旅行社為載體,吸收其他專業參與
校內旅行社工作崗位中有外聯、門市、財務等崗位也適合其他專業的學生。例如,可以由營銷專業的學生為校內旅行社的旅游產品制定一系列的營銷方案;會計專業的學生做校內旅行社的財務報表,成本利潤核算等。除此以外,還可以跨系的學生參與其中,如信息系的學生設計建立校內旅行社的專用網頁,藝術系的學生進行網頁設計等等,從而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三)進一步加強宣傳,擴大業務量
校內旅行社是蘇州文旅下轄的一個部門,因此蘇州文旅總部在報紙上刊登旅游產品廣告時會有列出校內旅行社的聯系方式,但是由于是大眾化的廣告,關注到旅行社的可能性比較低。校內旅行社是位置在學校內部的實訓樓里,不如在街邊的店鋪位置明顯,所以知道的人甚少,就連自己學校的學生都不一定知情,故業務量不高。因此,需要加強宣傳力度。第一,應該讓全校師生了解旅行社存在;第二,再輻射到周邊的學校;第三,在高教區內的各類企業中發宣傳單;第四,通過優質的服務感染顧客,獲得客戶的信任和忠誠度,讓客戶再介紹給他們的親朋好友。
二、課程案例教學法存在的問題
首先,案例教學法開展手段單一。這就導致案例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很容易造成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教師在開展案例教學的過程中造成一定的困難。其次,缺乏足夠的、高品質教學案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授《旅行社經營管理》過程中,沒有足夠的且質量較高的教學案例供課堂教學使用,所使用的部分案例甚至都沒有跟上時代的要求,不能很好的反映當前的實際情況,案例更新速度比較緩慢,甚至多年不變,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能處理幾年前的事情甚至只能獲取幾年前的知識。最后,開展案例教學在教師理論知識水平、實際操作經驗以及課堂掌控能力要強較高。大多數旅游從業人員就像“大雜家”,需要了解和掌握天文地理和古今中外知識。旅途管理專業教師為了培養出這種旅游人才不僅自身要有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具有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甚至對教學案例有深刻獨到的體會。在進行案例分析的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巧妙的把系統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更有說服力,才能更好的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但是,目前我國的旅游教育正處于剛起步階段,旅游教育專業教師大多是地理、歷史、經濟等文科類專業畢業,雖然去國外旅游院校進修過,但是大多數教師對我國旅行社的現狀并不是很了解。此外,旅行社業設計知識非常廣,變化發展也非常快,可以說,不僅是院校,甚至整個社會都可以使旅行社的課堂。因此,教師在實施案例教學法時可能會不夠生動、形象。
三、課堂案例教學法的改善措施
1.豐富案例教學實施手段。案例教學并不僅僅是老師講案例,學生討論分析案例這種單一模式。教師可以根據旅游專業的特點,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在西安旅行社經營管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講到旅游投訴管理這章時,一方面可以安排部分學生去旅游質量監督管理部門,根據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現場協助并處理投訴,另一方面還可讓學生在相關社區擺臺,開展義務旅游咨詢活動。與此同時,還能聘請部分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旅行社經理人擔任客座教授,讓他們結合自身工作實踐給學生們講課,進一步培養學生相關技能。
2.建立課程案例庫。案例更新是保持課堂活力的有效手段,教師必須不斷地進行案例更新。高質量的典型是教師實施案例教學法的關鍵,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典型案例,輕松地掌握教學中的重難點,甚至能夠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因此,所采用的教學案例需要具有目的性、真實性、客觀性、代表性和綜合性等特點。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可以來源于實際生活,也可以引進現成的優秀的旅行社經營管理案例,還可由教師自身根據個人實踐經驗進行編寫。所以,建設案例庫在旅游院校教材建設、培養師資隊伍、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旅游業快速發展。2006年,我國旅游收入占到GDP的4%左右,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以其關聯性、綜合性、帶動性和先導性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然而,與旅游業迅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旅行社行業暴露出來的問題日益成為制約旅游業發展的嚴重障礙。本章在分析旅行社行業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分的基礎之上,從行業管理角度提出了解決旅行社行業管理問題的一些對策與建議。
一、旅行社行業存在的問題
(一)旅行社在規范經營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些旅行社存在著只顧眼前經濟利益,為了在行業競爭中生存,迫切為了蠅頭小利與競爭者在同一線路、同一客戶群、同樣的服務上瓜分市場,而不管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獲利。旅行社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的一個最好的體現就是以削價競爭為主的旅行社之間的惡性價格競爭。大多數旅行社盲目的為爭奪游客而瘋狂降價,甚至出現了“零團費”、“負團費”的狀況。旅行社的降價導致了各項服務標準降低,導游按30%的行規收取導購回扣,旅行社通過拆分價格的“策略”將簽證費等必要的費用排除在團費報價之外,最終導致游客與旅行社的關系緊張,不但不會刺激產品質量的改進,反而使服務質量被忽視,無法保證質量或無力保證質量,使旅行社卷入另一種形式的惡性循環。旅游局曾聯合工商、稅務等部門出臺了關于海南旅游最低限價政策,但效果不佳,濫價競爭現象仍普遍存在。
(二)旅行社在經營模式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旅行社的市場準入己完全放開,申請設立旅行社的門檻很低。旅行社已由過去國有旅行社占主體變為民營旅行社占主體。國內許多旅行社是在過去國有大型旅行社,如中旅、國旅、青旅、教育、康輝旅行社等基礎之上通過轉讓、承包、重組等方式形成個體經營旅行社或股份制旅行社。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過去大型國有旅行社的總社與其在各、市的分支旅行社雖表面上具有部分相同的名稱,但他們之間并沒有任何業務聯系及組織關系,僅有相互股份持有關系,同級各分支旅行社之間無任何聯系。任何人只要一次2萬元所謂的承包費即可獲得這些知名國有旅行社的命名權,他們通常不對外掛牌,業務一方面靠個人關系獲得,一方面靠在報紙上打小廣告獲得。具有政府背景的旅行社如教育旅行社,也很少對外掛牌,很少經營散客旅游業務,主要靠承辦教育部門的各種會議或靠業主個人關系拉攏團體客戶獲得業務量。旅行社的這種“以包代管”的管理模式使得很多旅行社雖然名稱相同,但實際上各自為政,經營規模很小,沒能實現規模經濟。
(三)旅行社在產品生產方面存在的問題
旅行社普遍不重視市場營銷,從產品設計到銷售及售后服務各個環節均不夠完善,具體表現在:1.產品雷同,差異性小。目前旅行社向游客提供的旅行社產品幾乎全部集中于“團體、包價、觀光、標準”的產品,即散客游產品比例很小;包價旅游產品以全包價為主,靈活包價和單項服務的比例很小;消費檔次上以標準等為主,豪華等和經濟等比例很小;旅游以觀光為主,其他形式的旅游所占比例很少,旅游產品結構比較單一。除了產品類別單一外,各社推出的線路、服務內容更是雷同。2.產品初級化,質量不高。旅行社提供的觀光產品還處于初級開發水平,觀光旅游產品尚缺乏參與性、娛樂性、知識性和享受性;而度假旅游產品、商務旅游產品等其他旅游產品開發的水平同國外相比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旅行社惡性價格競爭更導致了旅游產品質量低,如購物時間長、景點不具有代表性、服務標準低等現象。
二、完善旅行社行業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目前,我國尚無一部針對旅行社的法律,行政法規也只有3部,對旅行社的管理主要就是靠地方行政管理部門的管理。旅游局行業管理處對旅行社的行業管理采取的放任自流的態度,也是造成旅行社行業“散、小、亂、差”局面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加強旅行社行業管理,規范旅行社行業秩序,引導旅行社健康發展顯得十分必要。
(一)完善旅行社行業管理制度
1.制定行業技術標準、評定等級
旅行社業的產品是服務,而服務的質量很難像有形產品那樣獲得檢驗,因此,旅行社管理機構可以通過制定業務技術標準進行事前檢驗。可以從旅行社的資質、業務人員執業技術規范、操作規范、產品標準等方面制定詳細的技術標準,在全行業中推廣。
2.加強對旅行社經營行為的監督力度
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和工商管理部門應對旅行社“零團費”、“負團費”的價格營銷以“低于成本的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嚴厲查處。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對違規旅行社經理要嚴懲不怠,在媒體及國家旅游局的行政辦公網上公布損害旅游消費者利益等違規旅行社及其經理人員的名單。對于違法進行承包經營和不對外掛牌的黑旅行社一經發現要嚴厲處罰。
3.進一步做好信息公開工作
旅游局的政務信息網站做的還很不完善,網站只是行政管理部門用來政務信息的窗口,而關于旅游各行業的動態信息幾乎沒有。因此,旅游行政管理機關應將提供旅游消費信息作為一項工作,逐步構筑本地區各景點的消費水平、各種通達交通費與各檔次飯店住宿花費的信息平臺,通過互聯網公布于眾。倡導“優質優價”、“質價相符”的消費觀念,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
(二)促進大旅行社集團化,中小旅行社專業化
旅行社業未來的行業結構發展趨勢是旅行社根據自身的規模、實力、內部結構、市場需求及競爭狀況,通過專業分工、規模經營、協作與聯合等途徑最大限度的發揮資源優化配置功能,形成專業化分工體系。
1.大旅行社轉變為旅行社集團、旅游批發商
大型旅行社可依據自愿、平等、互利互惠、鼓勵競爭和穩定聯合相結合的一般原則,以及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堅持公平競爭、禁止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的總體要求,采取市場力量為主,通過合并、兼并或其他方式重新組合,形成一定數量以資本為紐帶的緊密型旅行社集團。旅行社集團的構架可承襲現行一些大社采用的總社和各熱點地區分支社的形式,采用集團企業的管理方式。大旅行社在實現集團化時,其業務重點可放在產品開發、市場開拓和旅游接待三個方面,而銷售業務可外包出去,以使得旅行社集團能夠集中精力打造核心競爭力,產生規模經濟效應,避免分散的重復勞動和相應的不規模競爭而減少資源消耗。
2.中型旅行社專業化經營
中型旅行社應調整其經營方向,在充分認識自身情況和對市場進行細分的基礎之上,避開其在經營標準化產品方面的相對劣勢,實現某些產品的深度開發,開展特色產品和優質服務,實現專業化經營。中型旅行社實行的專業化經營在行業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旅游批發商進行產品專項分銷的終點,又是旅行社門市部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個性化采購的起點。
3.小旅行社通過實現網絡化
小旅行社可借鑒歐美國家小旅行社的發展經驗,通過內部改造或增設的方式,改制為社,在內實現各家旅行社緊密聯系的網絡化經營。社不從事產品開發,也基本不擁有太多的接待設施,其業務是專門從事旅游產品的銷售。社憑借其地域優勢和優質的服務,包括航空、飯店、汽車租賃及旅游經營商的產品,從被商那里獲得銷售傭金。
一、中國旅行社人力資源管理所面臨的問題
(一)旅行社人力資源結構嚴重失衡
目前,我國旅行社人力資源中存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人力資源結構失衡。這種失衡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歷結構。旅行社業的發展呼喚著素質高、外語好、專業知識扎實、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的旅行社行業,導游隊伍中本科以上學歷的僅占從業人員總量的18.9%,旅行社經理隊伍中這個比例也僅為26.9%。(2)等級結構。中國目前旅行社的導游隊伍中,充斥著大量低水平的導游人員,高等級的導游卻太少(中、高、特級導游的人數總和比例尚不到4%,特級導游人員全國只有27人),這與中國潛力巨大的旅游市場不太匹配,而且還會導致一個嚴重的后果一一高級導游的流動率過高。(3)語種結構。目前,中文導游的數量已經達到供需平衡,在有些地方甚至供大于求;但外語導游卻供不應求,尤其是一些小語種導游的數量更是缺乏(見下表)。(4)地區分布結構。中國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區,旅游資源卻大多數分布在中西部地區。也就是說,在旅游業的發展方面,東西部各有優勢。但在導游人員的分布上,東部10省(市)和中西部21省(區、市)基本上各占一半(分別為51.3%和48.7%),很明顯的比例失調。(5)專業結構。從橫向看,旅行社人力資源存在著嚴重的專業缺口問題。主要表現為既有實踐經驗又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旅游人才難覓。
(二)機制不靈活,人員流失嚴重
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留住人才,提高旅游人力資源配置的效益。調查中發現,我國旅行社行業的人才流失現象非常普遍。在導游人員中,不同等級的導游人員流失率也各不相同,持資格證書者和特級導游員流失率較高,初級、中級、高級導游人員流失率較低。在持導游資格證書、等級證書的人員中,目前已不再從事導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其中,持資格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45.3%,持初級導游員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6.4%,持中級導游員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14.6%,持高級導游員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10.1%,持特級導游員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37%。
(三)對人力資源管理戰略意義認識不清,缺乏專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人才
調查中發現,多數旅行社還沒有設立人力資源部,而是把人力資源管理與行政管理歸屬于一個部門,缺乏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專門人才。通常由辦公室的行政人員承擔規劃、招聘、考核、薪酬、福利、培訓等方面的工作,忽視業務市場需求對人才的要求,不重視人才的培訓,低水平激勵,把人力資源等同于一般資源看待。
二、可持續發展的旅行社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構建
(一)確立人力資源管理的戰略地位
快速多變的環境和動態的需求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果人力資源管理仍然停留在運營(職能)層面,無法滿足企業競爭與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企業就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因為人力資源的瓶頸狀況而處于下風。只有從戰略的高度思考企業的人力資源問題,才可能使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不偏離企業的整體發展方向,企業戰略的順利實施也具有了人力資源保障。也只有從戰略的高度審視人力資源的狀況,才能真正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融入行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保證人力資源的可持續性。
在一年中的不同時間段,旅行社對旅游專業人才的需求是不均衡的。如果不把人力資源管理上升到戰略高度,一到旅游旺季旅行社就招聘人員,而一到旅游淡季卻又解聘人員,從而造成員工更迭頻繁,忠誠度下降,既增加了旅行社的人工成本,也損害了旅行社的聲譽。而實行人力資源管理戰略就可以避免這種狀況。通過分析旅行社的內外環境和相關的歷史數據,制定人力資源戰略規劃,保持一定量的人力資源儲備,或者提前招聘、租借一些臨時人員等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二)對人力資源實行分層分類管理
按“價值性”和“唯一性”兩個維度將企業的人力資源劃分為四種形式:獨特性、輔、核心和通用性人力資源(見下圖),針對不同的人力資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政策。對企業來說,最為關鍵的是核心人力資源,他們直接關系著企業的興衰成敗,因此企業要盡最大可能留住和激勵核心人力資源。
從前面的資料可以看出,導游人員的流失率是相當高的,流失率最高的又恰好是頭和尾西部分——持導游員資格證書的(45.3%)和持高級、特級導游員證書的(分別為10.1%和37%)導游員。這其中固然有地區經濟水平失衡的原因,更多的還是因為旅行社沒有對其擁有的人力資源進行分層分類管理,或者做得不到位。持導游員資格證書的員工流失嚴重可以解釋為有許多人報考導游員并非出于職業選擇,而是為了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如游覽景點可以免門票等)或出于一時的興趣;但高級導游和特級導游的高流失率就與旅行社對他們的管理和激勵嚴重缺位有直接關系,而他們正是旅行社的核心人力資源。
(三)建立完善的內部勞動力市場并保持合理的員工交換率
企業人力資源的流動有兩種方式:內部流動(如升遷、輪崗等)和內外流動(如招聘、辭退等)。對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來說,人力資源的流動要兼顧內部流動和外部流動,尤其是企業內部人力資源流動機制。員工的內部流動具有許多優點,如可以減少招聘和培訓員工的費用,提高組織對員工的吸引力和員工對組織的忠誠度等。而且適當的員工內部流動可以使組織充滿活力,保持員工的創造性張力,減輕他們對重復性工作的厭倦程度,同時也間接地為企業儲備了人力資源。但僅僅依靠員工的內部流動尚不能滿足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企業必須定期、不定期地淘汰一些績效不佳的員工(如采用末位淘汰制等方法),同時從外部招聘新的員工來補充。通過員工內外交換,可以激勵員工努力工作,給企業注入新鮮血液,使企業獲得新思想和新觀念。
(四)建立以信息管理為基礎的知識管理體系
人力資源管理離不開大量數據與信息的收集,在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中,僅有信息管理還不夠,企業必須具備知識管理的能力,把企業信息上升為企業知識,實現質的飛躍。通過建立知識管理平臺,形成知識共享網絡。
旅行社經營的路線通常有很多條,有地方的、跨區域的、全國范圍的以及國外的線路,只靠單個導游人員從書本上獲得的有限知識是無法滿足游客和旅行社發展需要的。旅行社可以通過組建知識管理網絡,將游客需求、導游員已有的知識加上每一次導游所積累的經驗等信息整合成為旅行社的獨特知識,并將該知識管理網絡向員工開放,使每一位導游人員都成為多面手。同時,旅行社也可以在需要時從系統里找到足夠的信息支持來解決某些突發事件。
(五)重視企業教育,創建學習型組織
未來最具競爭力的企業是學習型企業,其核心是企業教育。對旅行社而言,企業教育除了正常的導游人員和經理人員的業務學習、年審培訓之外,還應包括有目的地安排導游人員的輪崗(如導游線路輪換)等,這也是完善內部勞動力市場的一部分。這樣,不但可以消除導游人員對固定工作的厭倦感,提高工作積極性,同時也要求他們不斷學習與進步,既滿足了他們職業生涯發展的要求,增強了他們對企業的忠誠度,又保證了旅行社的未來發展前景。隨著中國加入WTO,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國開放其旅游市場,使得中國公民有了更多的旅游目的地選擇,同時這也給我國的旅行社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只有通過持續的企業教育和員工學習,使旅行社的導游人員和經理人員素質不斷提升,才能滿足這種持續增長的需要。
(六)構建區域(地方)乃至全國的旅游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2002年12月9日,民營企業東星集團下屬的武漢東星旅行社出資數百萬元人民幣,成功收購漢口國際旅行社95.7%的股份,成為該市首家由民營企業控股的國際旅行社。民營資本正在釋放活力,突破出境旅游“”,再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僅僅依靠或主要依靠國家(國有資本)這種單一的投資主體來發展旅游業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一個投資主體多元化,民營資本在投資開發中唱主角的時代正在到來。對于旅游界爆發的此次“地震”,業內反響激烈,同時也引發了對民營旅行社發展和我國的旅游產業政策的深思。本文試圖以歷史和宏觀經濟視野,就我國民營旅行社的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熱點問題和困惑作一番理論探討和反思,拋磚引玉,以期更多專家學者關注民營旅行社的健康發展。
一、民營旅行社東星國旅借“殼”出境游
據悉,東星國旅是一家經營國內游和入境接待的民營國際旅行社,管理經驗先進,經濟實力雄厚。但該社尚未獲得出境游經營權。因此,東星國旅有意收購一家在武漢市場上有出境經營權的旅行社,借殼一步跨進國有旅游企業的專有領地——出境游市場,以便做大做強。漢口國旅擁有近20年的國際社資格,并正式獲國家旅游局批準,成為武漢市8家出境游資格組團社之一,還是湖北得到全球認可(CITS、CTS)旅游公司的兩家之一,出入境旅游做得相當不錯,即使在面臨收購的今年也接送1萬多游客。而東星國旅去年的客源僅為幾百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蛇吞象”的現象呢?
漢口國旅是一個大型國有旅游企業,由于種種原因,其門市部采取的是承包經營,這種體制的結果是讓其門市部成了游離于母體之外的獨立個體,最多時達到了12家。再加上老國企過時的經營規模及單調的分配制度,使得資金匱乏的漢口國旅感到無法應付殘酷的市場競爭,企業發展后勁不足。正是漢口國旅分散的股權結構讓東星動心,“這樣收購就變得簡單,不用受制于人”。
東星吞并漢口國旅后,收購傳奇還在繼續演繹。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與泰國聯手將泰國游拉低至1880元,第二步是東星集團將在本月底完成對深圳一家出境游組團社的收購,控股100%,同時上海并購計劃正在進行中。在東星集團總裁蘭世立看來,旅行社雖然花大力氣拉來客源,卻要將利潤拱手分給交通、住宿和景點,旅行社掌握的主動權太小,必須組建行業合作鏈,實現規模運作。
對于旅游界爆發的此次“地震”,業內反響激烈,同時也引發了對民營旅行社發展和我國的旅游產業政策的深思。應該說,民營企業的加入,打破了境外旅游由中國有旅行社壟斷的局面,出境游的線路可望更豐富,市民的選擇余地更大,價格隨之走低也是必然,旅游行業和旅游消費者都將從中受益。然而實際情況是,民營旅行社不僅數量少、規模小,而且在其發展和擴張過程中仍然困難重重。
武漢市旅游局有關人士的看法正好說明了這一點。他認為,漢口國旅缺乏資金,發展后勁不足,而東星集團沒市場準入證,有錢沒地兒投,雙方應該是天作之合。但是他也指出,作為母體的東星國旅,其經營范圍比漢口國旅小,按規定,母體的經營范圍子體都有,但母體卻不能照單全收子體的經營范圍,因此東星國旅即使收購了漢口國旅,也不能直接進軍出境游市場。東星國旅和漢口國旅估計會采取“表面各自為政,實際上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運作模式。
這里面隱含的意思是,雖然東星國旅借漢口國旅的“殼資源”繞過了出境旅游的市場準入限制,但仍只是以資本滲透的形式進入國有旅游企業,并不能真正獲得同國有旅游企業同樣的市場準入權和自主經營權。
這不得不讓我們想這樣一些問題: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自然規律,國有旅行社為什么不能退出或改制?民營旅行社進入為什么必須借助“殼資源”而不能真正作為市場主體進入?我國在世貿中曾承諾對外資旅行社實行“國民待遇”,為什么在民營旅行社卻得不到國民待遇?
二、中國民營旅行社發展進程與變遷模式
國家旅游局于1998年的《中國旅行社行業發展報告》中指出,旅游行業是我們改革開放的窗口,旅游行業又是新興的行業,從道理上說,旅行社行業在制度上應該是走在前面的,但現在卻是落后的,不光是落后于飯店行業,甚至落后我們相當一部分工業企業。當然這里本身有政策的原因。《旅行社管理條例》規定,經營國際業務的旅行社必須是全民所有制,經營國內業務的旅行社至少要是集體所有制,就是說,旅行社這個行業在制度上不允許私營,這是一個因素;第二個因素就是旅行社行業原來帶頭的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旅行社,實際上都是大鍋飯、鐵飯碗的傳統企業體制,這種體制的長期維持,使企業機關化,思想觀念僵化,滯后于旅游生產力的發展,第三個因素是傳統的外事接待體制的影響。因此,改革問題,尤其是旅行社企業制度的改革問題在行業里是目前最突出的一個問題。”這段論述清楚地表明旅游主管部門也清醒地意識到,目前落后的旅行社行業制度已影響到這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國際競爭力。本文主要借助于政府管理體制、旅行社運作機制的歷史考察來對中國民營旅行社的發展進程加以動態的研究。
我國旅游業在起步之初,由于受當時旅游事業是外事活動的觀念影響,將旅游業納入政府行政管理之下。在當時,僅有國、中、青等少數幾家旅行社,全國的賓館飯店也必須通過這幾家旅行社的口子對外,因此在當時的業界和教科書中都將旅行社作為我國旅游業的龍頭。1981年國務院提出了旅游行業要實行“統一領導、分散經營的體制。這一體制基本上是一個“偏緊”的操作系統。即使到了1984年在“五個一起上”政策的作用下,全民辦旅游蔚然成風,賓館飯店的投資開始出現多元化和民營化之時,國家仍是嚴格限制民間資本進入旅行社,民營行社的口子一直都未開,旅行社行業的市場化進程舉步維艱。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特別是黨的“十五”大充分肯定了私有經濟,明確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的經濟制度”。民營企業已經走出了以前帶有歧視性政策的陰影,旅游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主體進入旅行社行業,這為民營旅行社業市場發育起到了宏觀推動作用。特別是1997年新的《旅行社管理條例》出臺后,不再對旅行社投資主體的性質進行限制,民營企業投資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此外,長期困擾旅游業發展的旅游投資不足問題也使得各級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門認識到,僅僅依靠國家這種單一的投資主體已經無法適應旅游市場的需求,只有民營資本的參與,才能最終解決這一矛盾,并以其獨特靈活的經營方式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有了這樣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民營旅行社的發展仍受到諸多限制,仍沒有擺脫“小、散、差”的整體局面。盡管有些民營旅行社嘗試從“小企業、單項產品”的競爭轉向“大集團、綜合能力”的競爭,如武漢東星國旅,但是目前的制度環境并沒有給這種市場競爭態勢提供一個光明的變遷前景和有效的市場模式。
三、民營旅行社發展受阻的原因
旅行社是旅游產業鏈條中重要一環,其發展的障礙不僅來自旅游產業內,也來自旅游產業外。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只探討阻礙旅游產業的產業內因素,并將其歸納為立法因素、觀念因素及管理因素。
(一)立法因素
1.旅行社性質規定的缺位。《旅行社管理條例》第三條規定:本條例所稱旅行社是指有盈利目的,從事旅游業務的企業。《旅行社管理條例》并未規定旅游服務類的企業必須是國有企業,對旅行社的性質規定還處于缺位狀態。投資主體的行業進入帶有明顯的政府行為背景,在一定意義上,政府官員的行政偏好取代了企業家的市場偏好。
2.“出境游”特許方可經營。《旅行社管理條例》規定,經營國際業務的旅行社必須是全民所有制,經營國內業務的旅行社至少要是集體所有制,就是說,旅行社這個行業在制度上不允許私營,“出境游”屬特許經營范疇。并實行“量入為出,入出掛鉤”政策和“以團隊方式開展出國游,暫不辦理零星散客旅游”政策。以上這些都突出體現了特許經營的色彩,為國有旅行社壟斷出境旅游市場留下了重要的法律依據,這也成為以后民營旅行社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埋下了隱患。
中國康輝旅行社副總經理郭東杰明確指出,正是政策上的一些限制,造成了目前全國組團社與社之間的魚龍混雜,有時為了擴大自己的營銷網絡,一些不具有出境游經營資格的社也會成為一些大社的社,為他們提供一些散客來賺取一些中介費或費。國家旅游局在1997年將出境游的旅行社擴大到67家時,就明確表示取消代辦點,但時至出境游社增加到528家的今日,從“廣之旅”開始,社又名正言順地出來了,而且不久前40余家具有出境游經營資格的組團社初步達成協議,允諾相互對方的旅游產品,由此形成了以國旅總社、中旅總社、中國康輝、廣東廣之旅旅行社等幾家大型組團社為主干,多家中小型組團社為支脈,輻射全國各地的分銷網絡,這似乎又開始了依靠組團與社之間的密切關系來共同壟斷國內出境游市場的局面。這無疑又一次將民營旅行社排除在出境游市場之外,后果就是難以在客觀上形成大的民營旅行社團。民營旅行社的市場仍是一種平面的,不具有深層次感。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研究所王興斌教授認為,這只是市場不規范下的一個過渡的辦法,從發展過程來看,在具有出境游資格的社里選擇社來擴大營銷網絡只是暫時的,也是不需要的。最終的作法是,在《旅游法》的規范下,放開對零售社的資格限制,讓市場來調節批發社與零售社的發展規模和程度。
(二)觀念因素
產業觀決定產業發展模式。在我國旅行社行業中長期流行著一些偏見,如將小旅行社看做是搞亂市場的禍根;有背景和后臺的旅行社被視為有實力的大旅行社;而民營旅行社等同于不正規經營的代表……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偏見導致了在制定一系列旅游政策時,對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采取苛刻和歧視的態度,廣大的中小旅行社和民營旅行社成為這個行業的弱勢群體和“沉默的大多數”,而國企大公司在管理層的政策扶持下(例如“放權讓利”、授予特許經營權、設置外資進入的障礙等),從市場開發、產品設計、聯合促銷到人員培訓,政府的直接操縱之手處處可見,市場的競爭壓力和自身的改革動力都不大。可以說正是這些偏見和歧視延緩了旅行社行業的市場化進程。
一位體制內參與過制定政策的有識之士曾撰文論及管理層對以上這些問題的認識,“對旅行社業實施嚴格的所有制限制,作為審批的一條主要標準,延續了相當長的時期,這也是今天旅行社業保持比較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形態的重要原因”。
如果從資產量、營業收入、稅收、對旅游業和旅游者的影響度等方面比較,旅行社業只有涉外飯店業的較小份額(以1999年的數據為例,兩者的營業額相差2.6倍,固定資產規模相差30倍),所以政策的出發點不在經濟層面;旅行社業的業務也不涉及到國計民生和公共安全,因此也不在政治層面。能夠支持這種政策的論點大概是:一是旅行社業是旅游業的龍頭,牽一發而動全身,為了保持對旅行社業的行政管理權,必須保持旅行社業的比較單一的國有經濟成分;二是旅行社業是創匯行業,在旅游業起步階段,創匯是重要的戰略任務,為了避免外匯流入個人手中,必須避免非國有經濟成分介入此項業務;三是顧慮非國有經濟成分經營形式過于靈活,從維持行業的秩序、保持國有經濟的利益或旅游部門管理的企業的利益的角度,對非國有經濟采取限制的政策。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過去對國內旅游不重視,對三類社(國內旅行社)的行業管理相對松弛,才使得較早起步的一些民營旅行社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如上海春秋旅行社的創業和發展便是民營旅行社成功的范例。這也反證了政府行政干預對市場競爭機制形成的負作用。
(三)管理因素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魏杰指出,民營企業盡管已經在體制活力等方面顯示出諸多優勢,但是世界銀行認為中國的民營企業制度還算不上是現代企業制度。原因是產權制度不夠完善,人力資本尚未得到充分的認識和尊重。二是企業文化亟待創新。三是管理制度比較陳舊。四是融資方式有待突破。民營旅行社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一些民營旅行社盡管經商有道,但對開發旅游產品如何把握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和生態規律卻非常陌生,開發路線的隨意性很大,產品雷同、淡而無味。中國商標專利事務所副所長梁傳運說,一些民營旅游企業的管理、服務不規范現象必須引起社會的重視,民營旅游企業尚缺乏創立品牌的意識和能力。日中友好協會全國參與系統株式會社董事長西美和彥認為,中國旅游業亟待建立新的旅游理念,他介紹說,日本的旅游形態已經進入了世界標準的“電子旅游時代”和以環境、綠色為主題的生態環境觀光時代。
四、民營旅游企業路在何方
旅游本身屬于一般性競爭領域,也正是民營經濟擅長的領域,近幾年旅游業良好的成長和高回報率吸引了大量完成原始積累的民營企業家紛紛介入。總的來講,民營旅行社還是在成長過程中,但是民營資本有強烈進入旅游領域的愿望。一旦外部環境完善,民營旅行社將成為我國旅游行業的主力軍。
(一)入世給民營旅行社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依照WTO的國民待遇原則,過去那種按照所有制制定政策、不同所有制企業享受不同待遇的做法將徹底成為過去,民營企業將在廣闊的經濟領域,同國有、外資企業站在同一平臺上,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在公平競爭的法治舞臺上進行表演。同時,長期壟斷的電信、金融、保險等行業將逐步開放,昔日困擾民營企業發展的市場準入難題將迎刃而解。WTO的透明性原則要求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確立服務意識;法律法規會更加透明,用“內部規定”管理經濟的現象將不復存在,民營企業會少吃“不知法”的虧。入世后國內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將為民營企業的兼并收購、發展壯大提供機遇,有利于推動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民營企業制度。當然,外國旅行社業特別是跨國旅游公司進入也給民營旅行社帶來巨大的挑戰。民營企業在人力資源開發,信息獲取,技術與技術轉讓,融資,市場準入等方面客觀上存在很多困難,主觀上又對入世準備不足,外企的競爭優勢(資金、技術、信息、管理、國際供銷渠道)將使中國許多同類企業被淘汰出局。
(二)具體應對對策
完善和健全旅游政策、法規。旅行社行業的大發展必須依賴制度創新。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原有旅游法規的不適應性,使出臺新的旅游法規顯得更加緊迫。劉德謙教授分析說,許多現有的旅游法規需要進行修改,應逐步放開對經營業務的限制,做出全面開放市場的制度安排,多讓市場來引導發展。旅行社行業對國內資本開放,也對海外資本開放;旅游產業投資和經營活動對各種經濟成分開放;逐步由許可證管理轉向行業宏觀指導,企業數量不加限制;允許生產要素在不同地域之間的自由流動,取消異地設立旅游企業分支機構的各種形式的限制,包括條文上、習慣上、程序上的障礙,實行公平、透明和競爭性的授權程序,減少排他性的特許權審批;普遍實行經營活動與管理活動的分離;取消對異地經營的限制;減少對市場活動的行政性干預,禁止各種形式的歧視、壟斷、區域割據等阻礙市場自由、完全競爭的措施。全面開放市場是一項促進和推動旅游業生產力大解放的戰略措施,也是旅行社行業走向繁榮的必由之路。
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要從真正意義上充分發揮其引導和服務的職能。為企業提供良好的服務,創造有利于民營旅行社發展的環境。第一,對民營旅行社各項權益的保障要有更具體的政策措施;第二,對民營旅行社信貸上的支持要調整為公平的政策;第三,對民營資本進入旅行社,尤其是國際旅行社從事出境游業務,以及各種創匯業務,要予以支持;第四,提高辦事效率,在第一時間解決好企業遇到的實際困難;第五,政府應對民營旅行社的旅游產品給予推介,旅游局應多到民營旅行社了解情況并指導工作,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旅游業的發展有其規律性,旅游產品有其特殊性,民營投資者在市場競爭、日常經營以及項目開發方面會存在一定的誤區。因此,政府除了要給予寬松的經營環境外,還要給予適當的和必要的引導。對有悖于旅游業發展規律的企業行為要堅決的予以制止。建議有關部門對民營旅行社實行分類指導,對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的民營旅游企業,引導組建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兼并、重組、聯合等形式,走“強強聯合”、“強弱聯合”、“優勢互補”之路,實施低成本、高效益擴張,打造行業“航母”,逐步培育和組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企業集團。推動這些企業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幫助他們進入國際旅游市場;選擇一批素質高、前景好、潛力大的民營旅行社,通過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扶持其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提高素質,引導和扶持優勢民營旅行社做大做強。
推動民營資本擴張,規模經營,以互助的形式開拓共贏局面。民營旅行社以中小型為主,實力弱,產品品種單一,容易受到市場風險的沖擊,要發展,必須加強一個“合”字。形成以大企業相關產業鏈連接眾多中小型企業的產業群,發展集團公司,實現優勢互補。在這種協作網絡中,大企業處于中心位置,通過自身的輻射效應,使中小企業參與分工合作,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企業效率和市場適應能力。據報道,2002年6月25日煙臺市9家民營旅行社自發整合,成立了該市首家旅行社聯合體。這家名為“煙之旅”的旅行社聯合體共由9家中小規模的民營旅行社組成。聯合體章程中規定,今后在旅游景點、酒店、交通、導游等方面,進行橫向聯合、優勢互補、利益共享,聯合抵制黑社、黑店、黑司機,以集體力量提升競爭力。同時南京“原野”民營旅行社也收購了南京市一家航空服務公司和大連一家旅行社,建成了自己的“產品供應鏈”,以包機的方式迅速開辟國際旅游航線,兩年內建成全省第一個民營旅游企業集團。
民營旅游企業的飛速發展使人振奮,使人驚喜,也使人看到了我國旅游業發展新的希望和新的動力。我們希望更多的民營企業能夠關注旅游,投資旅游,也希望各級旅游管理部門給予更多的引導和支持,幫助更多的民營企業投身旅游業,發展旅游業。在這樣一個嶄新的世紀,我國的旅游業必將蓬勃發展,中國也必將成為世界旅游強國!
【參考文獻】
[1]魏小安等.中國旅行社行業發展報告[R].北京:國家旅游旅行社飯店管理司,1
[2]魏小安等.中國旅游業新世紀發展大趨勢[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
[3]戴斌.旅行社管理比較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4]張凌云.我國旅行社行業發展的幾個理論問題——對我國旅行社行業制度變遷的考察[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3):20-28.
一、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
課題組對全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進行了一些調研,采用了兩組數據,一組數據是全國20所旅游類高職院校。另一組數據是高職旅游教育資源大省山東、浙江、江蘇、廣東、四川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每個省選取了10所學校進行調研。調研數據來自于教育部陽光招生信息平臺和部分學校的網站上的招生簡章。調研的內容各個學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通過調研發現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存在以下問題:
(一)課程設置與專業培養目標不吻合
課程設置應該緊密結合培養目標,每門課都應該對應的培養目標。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學校旅游管理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結合不緊密,設置的課程體系無法達到培養目標。比如,某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本專業主要面向國際旅行社、景區及國際酒店等現代化旅游企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技能、高素質的服務與管理人才。但課程體系里面沒有一門酒店管理概論課,也沒有一門是能夠擴展學生國際視野的課程。
(二)課程體系沒特色,是旅行社、酒店、景區相關課程的大雜燴
各個學校旅游管理的課程體系有一些差異,主要在于各個學校所處的區位、資源、辦學定位不一致。但是,通過對全國70所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調研可以看出:第一組數據顯示,全國20所旅游類高職院校中,有3所學校沒有開設旅游管理專業,另外開設了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酒店管理等專業。有8所學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都涉及了酒店、旅行社、景區三個方向,有9所學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涉及了旅行社、景區二個方向。第二組數據顯示,50所學校中有31所學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涉及了酒店、旅行社、景區三個方向,有19所學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涉及了旅行社、景區二個方向(詳見表1)。有極個別學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只涉及旅行社一個方向。
(三)課程體系與中職本科雷同,不能實現以能力為中心的高職人才培養目標
高中職培養目標的混淆,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某行業或某崗位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某行業或某崗位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職業人才。中職教育注重的是高素質、中級初級技能,高職教育注重的是高素質高技能的職業人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更多地注重了專業能力,但是沒有注重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要求。
由于對培養目標的混淆,導致高職課程設置缺乏準確定位,沒有充分結合旅游企業對人才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的需要。導致,一些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與本科院校差別不大,辦成了本科壓縮式的普通專科。實踐課程體系設置不如中職,專業理論水平不如本科,專業特色不鮮明,沒有完全實現“以能力為中心”的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旅游教育和旅游產業在人才培養上沒有完全實現“無縫對接。”旅游教育培養的人才與旅游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
二、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題體系優化與創新的思路
(一)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要符合高職專業設置的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同時也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適應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和社會公共服務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指導性文件,是高校設置與調整高職專業、實施人才培養、組織招生、指導就業的基本依據,是教育行政部門規劃高職專業布局、安排招生計劃、進行教育統計和人才預測等工作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選擇就讀高職專業、社會用人單位選用高職畢業生的重要參考。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與創新就必須遵循這個目錄的規定。
(二)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要符合旅游職業教育的要求
旅游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題體系的建設必須符合旅游職業教育的要求。強化校企合作,學校與旅游企業共同來開發課程體系。國家旅游局、教育部于2015年10月26日頒發了《加快發展現代旅游職業教育的指導意見》,文件明確指出:鼓勵校企聯合開發專業課程,增加任務驅動型、項目開發型、行動研究型、案例教學型課程數量。推動專業教學緊貼旅游技術進步和旅游服務實際,加大實踐性教學比例,提高“雙師型”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承擔教學任務比例。推廣“多學期、分段式”“淡旺季工學交替”等頂崗實習模式。引導旅游企業充分發揮重要辦學主體作用,積極推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現代學徒制試點。
(三)堅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綜合職業素質教育為核心
旅游教育不屬于單純的學科性教育,是培養人的崗位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職業教育,是學歷教育和崗位職業教育相結合培養應用型管理人才的教育。既是學歷教育,又是崗位職業教育,屬于“雙證書”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既要把科學理論傳授給學生,又要堅持以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為目標。學生獲得大學畢業文憑的同時,還取得崗位職業資格證書,獲得崗位職業從業資格和職業能力,學生畢業就能直接在工作崗位上開展工作。
三、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創新的措施
(一)學習教育部高職教育專科目錄,明確專業對應的崗位群
《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指導性文件,專業大類對應產業、專業類對應行業、專業對應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突出職業性和高等教育屬性。在該目錄中旅游大類(64)分為旅游類(6401)、餐飲類(6402)、會展類(6403)三個專業類。旅游類又分為《旅游管理》(640101)、《導游》(640102)、《旅行社經營管理》(640103)、《景區開發與管理》(640104)、《酒店管理》(640105)、《休閑服務與管理》(640106)六個專業。六個專業中《旅游管理》、《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三個專業對應的崗位群均為旅游及公共游覽場所服務人員崗位,銜接中職專業均為旅游服務與管理,接續本科專業為旅游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對應的專業崗位群也有旅游及公共游覽場所服務人員。《酒店管理》專業對應的崗位群是住宿服務人員、銷售人員、商務專業人員、健身和娛樂場所服務人員。
(二)根據學校所處區位和自身條件確定專業重點培養方向
從目錄規定來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主要是培養旅游及公共游覽場所服務人員。這個范圍比較廣泛,但是主要是指旅行社和景區的工作崗位。每個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來確定專業重點培養方向。筆者認為旅游類專業院校,可以不開設《旅游管理》專業,可以細分《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等專業,使培養出專業性更強的專業人才。非旅游類高職院校可以開設《旅游管理》專業,但不同的學校開設的《旅游管理》專業包含的重點專業方向可以不一樣。如果學校位于旅游業發達的省級城市、學校教學資源充足的情況下,《旅游管理》專業的重點是培養旅行社方向的專門人才;如果學校位于旅游業不是很發達地區,學校開設有《酒店管理》專業和《旅游管理》專業的情況下,《旅游管理》專業的重點是培養旅行社方向、景區方向的專門人才。如果學校處于二級城市、當地酒店比較多,學校只開設了《旅游管理》專業的情況下,《旅游管理》專業就要兼顧旅行社、景區、酒店三個方向了。
(三)校企聯合進行市場調研,共同確定該專業的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的制定單靠學校是不能完成的,需要旅游企業和高職院校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搞好市場調研。首先,要摸清旅游行業特點、人才結構、需求狀況、崗位群對素質、知識、能力的要求,應該具備的職業資格等。然后,才能從宏觀上把握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與高職院校的培養現狀,最后,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共同來確定《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要從專業能力、學習能力的和方法能力三個方面來把握。專業能力是指具備從事旅游活動所需要的專門技能及專業知識,方法能力是指具備從事旅游活動所要的工作方法及學習方法,社會能力是指具備從事旅游活動所需要的行為規范及價值觀念。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目標培養目標為:該專業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旅游行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旅行社、導游、景區、酒店)等旅游企業工作能力,具備必要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能勝任(旅行社、導游、景區、酒店)等旅游企業服務、管理崗位需要的,掌握技能學習方法的高素質高技能職業人才。
(四)校企聯合制定該專業的課程體系體系
在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指導下,旅游管理專業應緊密結合培養目標,以旅游企業需求和學生就業為向導,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以考取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為手段,以為地方旅游經濟建設服務為載體來構建課程體系。把課程體系分成專業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知識模塊,專業核心技能模塊、專業可持續發展模塊。要完成這四個模塊課程體系的開發,就需要高職院校與旅游企業深度合作。課程開發既要有高職院校的教師,也要有各種類型旅游企業的總經理、部門經理、一線員工。首先,分析行業發展趨勢和職業崗位任務,把職業要求的知識、技能、態度、素質與受教育者的認識、習得過程有機結合起來,組織、篩選相關教學內容。然后,共同設計課程結構,實現課程結構的模塊化。其基本設計思路是:對旅游職業能力進行分解,將其中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確定為各個具體工作崗位的技能,確定為選擇性崗位技能,設計就業方向性課程。多個核心課程模塊和就業方向性課程模塊的組合,構成一個旅游管理的課程體系。
近年來,隨著中國旅游業的不斷成熟和市場規模的擴大,旅游服務活動中的糾紛也日益增多,其中,旅游合同中的“霸王條款”現象尤為引人注目。據調查,僅2011 年,四川旅游投訴問題竟高達70%是在霸王條款上面,表現為旅游服務企業在旅游合同中設置了種種不對稱、不公平格式條款,達到減免旅游企業自身責任,增加消費者義務的目的。
例如:(1 )“出現單身男女需自補房價差”;(2 )“以出團確認的行程為準,本公司保留最終解釋”;(3 )“旅行社有權臨時改變旅游行程”;(4 )“旅客所住宿的是三星級標準酒店”或“準三星級酒店”等等。
(一) 旅游合同中“霸王條款”產生的原因分析。
何以在急速發展、競爭激烈的旅游業中會出現如此多的霸王條款,甚至一時成為整個行業約定俗成的“行業慣例”,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四個方面。
1.由于旅游行業的特點,使得旅游消費者在對旅游信息的掌握方面,相對處于弱勢的地位。旅游者對于所要旅游的目的地,通常都比較陌生,因而對于旅行社所安排的具體景點、團費、食宿、購物、交通等究竟是否符合實際、是否合理可行,缺乏足夠的了解,對于旅游產品也就難以分辨其優劣。這種信息上的不對等,很容易使得旅行社有利可乘,使得旅游消費者不知不覺就踏進了霸王條款的陷阱。
2.絕大多數旅游合同是由旅行社為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的格式合同,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示范標準,這就使得旅游者根本沒有機會對于旅游合同中的每一條詳細磋商交涉。事實上,對于同一家旅游經營者所提供的旅游合同而言,旅游者只存在接受與不接受兩種選擇,非此即彼,并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選擇余地。而很多時候,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旅行社仍然敢于制定不平等條款甚至是霸王條款,是整個行業的風氣使然,因此,對于眾多的“行業慣例”,旅游者的選擇面就更小了。
3.中國旅游消費者大多維權意識淡薄,受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常常是你怎么規定我就怎么去消費,不習慣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有些旅游者自身權益受到了侵害都不知道,有些旅游者即使稍有不滿也是能忍即忍,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懶得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維權,再加上中國現行的旅游投訴機制確實成本比較大,很多人都選擇了隱忍,這也間接地對旅游合同中霸王條款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4.旅游合同中“霸王條款”問題的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旅行社經營過程的高風險、高不確定性。我們知道,霸王條款出現較多的行業,如電力、銀行、鐵路等,一般都是基于其壟斷地位,但是旅游業中的旅游經營者卻有成千上萬家,而且它們的產品具有高度替代性,競爭十分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現行行業中的霸王條款問題,可見并不是某一個或某幾個企業的意志所決定的,相反是由于整個行業經營過程中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的特點所帶來的。
(二) 旅游合同中“霸王條款”問題的解決之道。
針對“霸王條款”的問題,中國立法曾經多層次多方位地對格式條款做了規制,這些大多體現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二十四條)和《合同法》(如四十一條)中,但由于缺乏對旅游業的行業針對性,且原則性規定多,可操作性規定少,往往難以滿足實際操作的需要。
筆者認為杜絕霸王條款等不平等條款在旅游合同中出現,要從旅游格式合同著手,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制定出完善的旅游示范合同,將旅行社和消費者的權利義務置于平等地位,達到社會示范和內容控制的作用。事實上,早些年,國家旅游局亦曾出臺《國內旅游組團合同》并使用至今,但由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沒有強制統一使用規范的國內旅游組團合同,加之旅游經營者所提供的產品品種繁多,往往可以根據特定的情況進行靈活組合和調整,一份《國內旅游組團合同》難以滿足旅游業千差萬別的需要,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這就需要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力量,制定出更加合理完善的旅游示范合同,這些合同的條款的編寫應以明確雙方風險為原則,同時也要適當考慮旅行社方面,減少旅行社經營的不確定性,規避旅游活動中的高風險性。
(三) 旅游示范合同制定過程中的幾點注意事項。
如何制定和完善旅游示范合同,使之在實際操作中真正切實可行,應當注意幾個方面:
1.編寫針對盡可能多情況的合同條款。旅游業具有其特殊性,一份示范合同不可能滿足旅游活動千差萬別的需要,這就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力量,編寫針對盡可能多情況的合同條款,供消費者同旅行社簽訂合同時作為參考,這些合同的條款的編寫應以明確雙方風險、公平公開、合理提示為原則。
2.充分利用標準合同中的備注條款,發揮旅游消費者的作用。根據《合同法》第四十一條規定“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
致的,應采用非格式條款。”因此,在旅游合同中,由雙方磋商協議而寫入的非格式條款的效力是要高于旅行社事先擬定的格式條款的效力。考慮到滿足旅游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和切實維護其權益,在旅游示范合同中可以留有專門的“特別約定”或“補充約定”一欄,用以填寫旅游消費者和旅行社達成的個性化約定,充分發揮旅游消費者的作用。
3.平衡和征求旅游消費者和經營者雙方的意見。在合同雙方權利和義務上,應力求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在重視保障旅游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要維護旅游營業人一方的利益,減少旅行社經營的不確定性,規避旅游活動中的高風險性。
可采用聽證會的方式廣泛征求廣大旅游消費者和旅游經營者雙方的意見。
4.吸收借鑒國外旅游示范合同的成功經驗。中國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多吸收借鑒國外旅游示范合同上的成功經驗,如日本的“旅游業標準約款”就是日本旅游合同的范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成熟的立法經驗為中國旅游合同的規范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而在中國的旅游市場日益與國外接軌的前提下,這樣的借鑒和移植更能體現出它的價值。
中國的旅游業發展迅猛但興起較晚,因此在許多旅游政策法規上相對還比較落后,無法滿足旅游業發展的需要,也就滋生了“霸王條款”等不平等條款問題,這就需要旅游行政管理部門自上而下地制定和完善統一規范的旅游示范合同,切實有效地保障旅游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當然,除此之外,還需要從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進一步進行統籌整頓和規制。
參考文獻
[1] 羅東娥。旅游格式合同規制的探討[J].法制與經濟,2010,(11):95-96.
[2] 羅光華。旅游格式合同中“不公平”條款存在的原因及規制[J].法制天地,2008,(1):57-58.
[3] 龔衛東。論格式旅游合同的法律規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3):87-91.
[4] 何軍。略論旅游合同中的“霸王條款”[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04-106.
盡管旅游公共服務質量對于游客和政府來講都至關重要,然而我們發現,國內外對旅游公共服務質量的研究十分欠缺,不僅沒有對旅游公共服務質量的內涵和測量量表進行清晰的界定,更談不上對旅游公共服務質量的作用機制進行研究。本研究以旅游公共服務質量為出發點,在簡要介紹旅游公共服務質量測量量表開發過程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其與游客滿意感、游客對政府的信任感以及游客感知的目的地形象的關系。
1文獻綜述和概念框架
1.1變量定義
自20世紀80年代服務質量的研究興起以來,研究者們普遍認為服務質量是服務實績符合顧客期望的程度(Grnroos,1982;Parasuraman,et al.,1985)。與之類似,公共服務質量是公共部門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滿足公眾需求及提升公眾滿意程度的總和(陳文博,2012)。兩者都是對服務滿足期望的評價,然而在評價主體和客體方面有著顯著區別。企業服務質量的評價主體是顧客,客體是服務型企業和服務人員;公共服務質量的評價主體是公眾,客體為公共服務機構和公職人員。此外,政府與企業在性質、存在基礎等方面的差異,也決定了公眾評價政府公共服務質量與顧客評價企業服務質量的角度和標準有所不同。公共服務具體到旅游管理領域即旅游公共服務。縱觀國內對旅游公共服務質量的有限研究(肖婷婷,黃燕玲,2011;張德勇,梅曉蒙,2013;王穎凌,等,2014),本文將旅游公共服務質量定義為游客對旅游管理部門主導提供的旅游公共服務卓越性的感知性評估。評價的主體為游客,評價的對象即客體為旅游管理部門,評價內容涉及公共信息、安全、公共交通、行政監管等旅游管理部門提供的各項公共服務。
游客滿意感及其影響因素和作用機制的研究,是企業管理和服務營銷理論研究的重點。國內外學者對游客滿意感的定義可以分為以下3類:一是根據滿意感的形成過程,認為,游客滿意感是游客對目的地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期望與到目的地后的實際感知相比較的結果(Pizam,et al.,1978;Oliver,1980);二是從滿意感的心理含義入手,認為,游客滿意感是游客的需要得到滿足后的心理狀態,是游客對目的地產品和服務滿足自己需要程度的判斷(Oliver,1997),指游客將目的地旅游產品和服務實績與某一標準比較后產生的滿足、高興、愉悅和歡喜等心理反應;三是從情感的角度定義游客滿意感,認為,游客滿意感是游客對目的地產品和服務結果進行評價與歸因后產生的情感。本研究從滿意感的心理含義入手,將游客滿意感定義為:游客對目的地旅游產品和服務滿足自己需要程度的評估及由此產生的心理反應,是游客對某個目的地某次旅游體驗的滿意感而非累積性的總體滿意程度。
信任感是關系營銷中的關鍵要素,指交換一方相信另一方是誠實的、可靠的(Morgan,Hunt,1994;Ranaweera,Prabhu,2003),是交換一方信賴交換對象的意愿(Moorman,et al.,1993)。交易一方對另一方可信性的期望,來源于該方對另一方專業技能、可靠性和意圖的分析(Moorman,et al.,1993)。根據社會心理學和營銷學文獻,信任感可以劃分為對信任對象可信性和善意的看法:可信性是指一方認為對方會履行諾言,值得信任;善意指一方對另一方利益的真誠關心和共同獲利的愿望(韓小蕓,汪純孝,2003)。對公共服務部門來講,信任感包括公共服務部門之間的信任、公眾對公共服務部門的信任、公眾對公共服務部門工作人員的信任以及公共服務部門工作人員對部門的信任。本研究主要探討游客對旅游管理部門的信任感。根據對政府信任的研究,公眾信任感,是指公眾對政府的信心,相信政府會做正確的事情,能夠代表公眾實施恰當、公正的行為,是人們對政府提供服務的誠信和能力的感知(Bélanger,Carter,2008);游客對旅游管理部門的信任感,是指游客信賴旅游管理部門的意愿,體現了游客對旅游管理部門的信任、支持和信心。
國外研究者把目的地形象定義為個體或群體對目的地的總體印象(Embacher,Buttle,1989;Kim,Richardson,2003)。作為反映游客態度的一個概念,目的地形象是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認識、情感和印象(Baloglu,Mccleary,1999),可以分為認知形象(Horng,et al.,2012)、情感形象(沈鵬熠,2012)、總體形象(Hahm,Wang,2011)和自我一致性(Hung,Petrick,2012;Hosany,Martin,2012)。國內研究者通常把旅游目的地形象稱為旅游形象和旅游地形象等。有研究者認為,目的地形象是指個人或團體對某一特定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印象、想象和情感性思考的表達,是對該區域社會、政治、經濟、生活、文化、旅游業發展等各方面的認識和觀念的綜合(王紅國,劉國華,2009)。也有研究者認為,旅游地形象是由旅游地的各種旅游產品(吸引物)和因素交織而成的總體印象(李瑛,2008)。綜合國內外研究者的定義,我們認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綜合感知和印象。 (本篇文章太長,小編建議你們找客服要完整的)
2.4假設檢驗
本研究使用AMOS17.0對結構模型進行分析。結構模型各擬合優度指標均達到要求(χ2=299.444,df=83,χ2/df=3.608,RMSEA=0.062<0.08,NFI=0.959、TLI=0.962和CFI=0.970>0.90),且所有路徑的標準化回歸系數均達到顯著水平(見表3)。
由表3可知,從直接效果來看,旅游公共服務質量對游客滿意感、游客信任感和旅游目的地形象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標準化β值分別為0.722、0.561和0.128;游客滿意感對游客信任感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響關系顯著,標準化β值分別為0.343和0.519;且游客信任感與旅游目的地形象顯著相關,標準化β值為0.255。從間接效果來看,旅游公共服務質量對游客信任感和旅游目的地形象有顯著影響,標準化β值分別為0.247和0.582;游客滿意感對旅游目的地形象有顯著影響,標準化β值為0.088。從總效果來看,旅游公共服務質量對結果變量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標準化β值分別為0.722(游客滿意感)、0.808(游客信任感)和0.710(目的地形象);結果變量之間也存在著影響關系,游客滿意感對游客信任感和目的地形象的標準化β值分別為0.343和0.607,游客信任感對目的地形象的標準化β值為0.255。本研究的假設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見表4)。
3結論與討論
3.1研究結論
本文關注游客感知的旅游公共服務質量對游客滿意感、游客對政府的信任感,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響。通過對廣東省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游客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旅游公共服務質量對游客滿意感、信任感和目的地形象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游客滿意感正向影響游客信任感和目的地形象;游客信任感也會對目的地形象產生積極的影響。本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啟示如下:
(1) 以往學術界對服務質量的研究,多站在服務型企業的角度,探討顧客感知的服務質量對其滿意感、信任感的影響;本研究則從公共服務部門的角度,研究游客感知的旅游公共服務質量對游客滿意感和信任感的影響,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現有關于旅游公共服務質量的探討,多以定性研究為主,缺乏整體的理論分析框架,也缺少具有說服力的定量研究;本文通過定量研究,驗證了旅游公共服務質量與游客滿意感、信任感和目的地形象之間的關系,彌補了研究缺陷,也為游客更好地評價旅游公共服務質量以及旅游管理部門更有效地構建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提供了理論指導。
(2)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首先,有利于旅游管理部門更好地提供旅游公共服務,建立更完善、更能滿足游客需要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發揮旅游業在建設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旅游目的地政府公信力、執行力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其次,有助于緩解游客對旅游公共服務的需求與旅游管理論文部門對旅游公共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節約政府資源,建立和諧的政府與公眾關系,并使旅游管理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能“有的放矢”,更好地滿足游客需要。再次,有利于在游客心中樹立良好的目的地形象和政府形象,推動目的地可持續健康發展。
3.2局限性與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存在以下缺陷:采用橫截面研究,無法證明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只能判斷出變量間的相關性,因此有待進行縱向數據的研究;盡管構建了旅游公共服務質量的作用機制模型,分析了其對游客滿意感、信任感和目的地形象的影響,但是沒有考慮對游客行為意向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以廣東省這一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為調研區域,研究結論的普遍適用性有待進一步驗證。此外,旅游公共服務的接受者不僅包括游客,還包括其他政府部門、旅游企業、社會組織和當地居民等,本文僅調研了游客,后續研究可擴展到其他對象。未來的研究可構建更加全面的模型,考慮旅游公共服務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其對游客、旅游管理部門、旅游企業和當地居民等的影響,厘清旅游公共服務質量的前因后果。
參考文獻:
[1]寶貢敏,賈躍千,胡撫生.目的地形象和感知質量對游客未來行為意圖的影響研究[J].技術經濟,2008(6):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