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3:1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行業發展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素有“造紙之鄉”美譽的富陽在我國造紙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據《浙江之紙業》記載:“說紙,必說富陽紙”、“富陽一張紙,行銷十八省”。2004年,富陽被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評為“中國白板紙基地”。2006年,富陽市規模以上造紙企業實現產值148.99億元,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25.5%;上交國地兩稅4.82億元,占稅收收入的16.76%。目前,造紙業直接從業人員近3.8萬人,行業帶動相關產業就業人員超過10萬人。因此,如何迎接挑戰,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促進富陽造紙業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不僅對富陽市的國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而且關乎社會和諧和社會穩定的大局。
1富陽造紙行業發展的SWOT分析
根據對富陽市造紙業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分析,我們對富陽造紙行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系統地SWOT(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析:
1.1優勢(Strength)
(1)富陽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滬杭甬“金三角”交匯點,是國務院首批批準的沿海對外開放縣(市)之一。富陽市毗鄰杭州大都市,距離杭州市中心32公里,交通條件便捷,320國道、杭新景(杭千)高速公路以及05、23、19、14等多條省道縱貫全境,距離杭州火車站、杭州蕭山國際機場都在半小時車程內。有利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極有利于造紙原料輸入及產成品的運輸。
(2)為了實現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雙贏”目標,富陽決策層提出兩大舉措:一是“以獎代補”淘汰所有設備陳舊、工藝落后、能耗高、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能達標的生產線,切實貫徹執行國家制定的節能降耗方針政策,實現富陽造紙產業綜合能耗的大幅下降。二是建立富陽鎮、大源鎮、靈橋鎮三個造紙工業園區,在工業園區內堅持供水、供電、供氣、治污四個統一,在土地征用、征收稅收、貸款等方面給與優惠政策,為造紙工業的發展、聚集營造良好的環境條件。為此,中國國內最大污水處理廠已在浙江省富陽市投產,有望徹底改變當地造紙行業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3)富陽造紙業歷史悠久,是聞名全國的“造紙之鄉”,具有產業集群優勢。
產業集群結構有利于集群內企業通過共同使用公共設施,減少分解布局所需的額外投資(即集聚效應);有利于企業間相互競爭、相互模仿,通過知識傳播提高整個集群的勞動生產率(即知識的溢出效應);在富陽廢紙進口,制漿,造紙,污水處理形成一條有機產業鏈,企業間業已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產業關聯和共同的產業文化,彼此依靠,促進發展(企業的根植效應);在產業集群內,后進企業容易模仿眾多先進企業,先進企業為保持競爭優勢會更努力創新,從而使整個產業鏈受益,帶動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即追逐和拉撥效應)。
1.2劣勢(Weakness)
(1)富陽造紙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缺乏創新能力。
目前,富陽造紙企業中90%集中在春江、靈橋、大源地區。大多數企業的規模仍處于國家平均線以下。截止2006年,富陽市造紙行業中規模以上造紙企業數為328家,占企業總數的35.31%。
一個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創新。富陽造紙行業大部分的造紙企業,雖有設備科、工藝科等這樣的研究部門,但是這些科室的建立都是為了外來訂單對紙張進行調整,基本屬于被動的研究更新,主動的產品創新幾乎為零。
(2)品種不夠齊全,產品檔次低。
受到歷史條件、資源條件以及技術條件的約束,富陽造紙業的主要產品就是白板紙。較國際市場數百種紙制品來說,白板紙的產品差別不顯著,靠低廉的價格取勝。目前富陽白板紙品種較少,技術含量較低,其產品結構以中低檔產品為主。
(3)原料結構不合理。
造紙企業作業鏈可以分解為廢紙買賣、紙漿生產、造紙、紙品生產、紙品銷售直至最終用戶。對于富陽造紙行業而言,上游產業為廢紙的買賣,下游產業則為紙品的生產。據統計富陽市造紙企業年加工廢紙300多萬噸,約占全國每年廢紙用量的10%。但是,由于國內廢紙品種混雜,供應量、質量不穩定等問題,不能滿足富陽造紙行業的需求,使得富陽造紙業對廢紙進口有很強的依賴性(90%依靠進口),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多變,特別是國內對外貿易政策不斷調整的情況下,無疑會給造紙紙業的生產經營帶來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如2008年1月,國家環保總局了第61號公告。公文中明確指出“年產1萬噸及以下,有超標排放不良記錄,生產能力少批多建,有前述三種情況之一的企業,國家均下達進口廢紙審批禁令。”然而,富陽有年產1萬噸及以下造紙企業250多家,進口廢紙審批禁令,將使大多依賴進口廢紙作原料的富陽造紙企業面臨“斷糧”危機。
(4)富陽部分造紙企業之間存在較嚴重的壓價競爭現象。
2006年,富陽上規模造紙企業有328家,由于市場機制的作用,企業之間的競爭在所難免。再者白板紙的品質差異比較小,因此價格競爭在企業間愈演愈烈。原料價格的不斷上漲和行業內的激烈競爭,使得富陽造紙企業的利潤越來越薄。
1.3機會(Opportunity)
(1)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國外資本投入增加。
從1991年到2006年,我國人均紙和紙板消費量增加了近3倍(如圖1所示)。據估計到2015年,我國紙及紙板的消費量將在8000萬噸左右。因此,紙品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隨著人均GDP的不斷提高,人均紙和紙板消費量也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
利用Eviews軟件對近16年來我國人均GDP與紙和紙板人均消費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到:
AZC=9.99+0.0025AGNP
(24.5)
R2=0.977,表明回歸方程的擬合程度高,人均GDP對我國人均紙和紙板具有較強的解釋力,而且回歸系數顯著,并顯示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每增加1000元人民幣,人均紙和紙板的消費量將增加約2.5kg,以我國巨大的人口計算,未來紙和紙品市場的規模將十分巨大。
(2)產業升級和循環經濟發展為再生紙制造業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國家的產業導向政策與環保措施相結合,通過安排技改貼息貸款和治污貼息貸款等手段,促進造紙企業調整原料結構、革新生產工藝,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富陽造紙以白板紙制造業為主,其產量超過了全國白板紙產量的1/2,且富陽白板紙90%以廢紙做原料。據統計回收利用1噸廢紙可再造出800公斤好紙,相當于少砍17棵大樹,節省了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場空間,少用純堿240斤,降低造紙的污染排放75%,節約造紙能源消耗40%-50%。因此,富陽造紙業的發展與升級即有利于富陽造紙做大作強,也可以穩步推進富陽“循環經濟”的發展。
1.4威脅(Threats)(1)2005-2015年間我國造紙工業對原料的需求將大幅增長,原料爭奪加劇,如果原料供給不能同步增長,將直接影響到富陽造紙企業的成本、競爭力乃至行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廢紙,作為富陽造紙的行業的最重要的原料,主要依賴進口。據統計,2007年11月全國進口廢紙195萬噸,總價3.94949億美元,廢紙平均單價為202.537美元/噸,與同年2月157.7136美元/噸的價格相比,上漲近50美元/噸,比2006年初上漲了75美元/噸,漲幅日益擴大(如圖2所示)。然而,白板紙銷售價格的波動卻很小。
n.a.表示數據缺失
隨著需求的擴大,原料價格-廢紙價格還將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這對造紙原料主要依靠廢紙的富陽的造紙行業提出了一個較嚴峻的挑戰。
(2)廣東、福建等地近兩年來已相繼建成規模較大的造紙企業,富陽紙張在這兩地的銷售市場被大大壓縮。與廣東造紙業相比較,富陽造紙企業鄰近目標市場、原料豐富的優勢被削弱;在整體上規模較小、技術設備較陳舊,產品種類單調,缺乏類似廣東維達紙業、中順紙業這樣的紙業巨頭。
(3)受到歷史、資源以及技術條件的約束,富陽造紙業以白板紙產業的發展最突出,中、高端紙制品市場的占有率較低。較國際市場數百種紙制品來說,白板紙的產品差別不顯著,技術含量較低,主要依靠低廉的價格取勝。這種產品定位限制了富陽造紙企業的平均規模,限制了企業利潤空間以及技術設備的創新。
2富陽造紙工業發展的戰略建議
2.1抓住機遇,發揮優勢(SO戰略)
(1)利用交通、能源、水資源條件,結合人工林區及造紙業產區,為造紙廠商提供木纖維原料,推進“林紙一體化”構想。
(2)依靠其已逐漸形成的規模優勢打造區域品牌,依靠對白板紙生產的專一化服務支撐起其區域品牌。
(3)建議當地政府通過項目立項、建立創新等方式加大科技研究與開發的投入,注重技術進步和創新力度,努力改造傳統的造紙原料品種、質量和產量。
(4)建設垃圾發電、環保熱電等再生資源加工基地,進一步推行與“環保”相結合的導向政策(例如推行中的的治污貼息貸款等),強化富陽造紙業“吞廢吐寶”的循環經濟體系。
(5)籌建大型的垃圾收購、處理廠,通過“收編拾荒者”,與學校,工廠的合作等方式提高廢紙回收率、回收規模。
2.2利用機會,克服劣勢(WO戰略)
(1)積極促進對外合資、合作,鼓勵企業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股份制等方式,到國外森林狀況好、氣候條件適宜的國家投資建立造紙林基地或制漿廠。
(2)杜絕產業集群內企業的不良競爭,積極推行區域品牌策略,培養產業集群差別優勢,積極應對國內市場中的競爭。
(3)響應富陽市府剛剛出臺的《關于促進富陽造紙行業轉型提升的若干意見》,打造“航母”企業,限制淘汰小造紙。設立更高的行業準入門檻,鼓勵多家企業聯合組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鼓勵企業通過強強聯合、收購兼并等途徑,做大規模。逐步減少企業數量,能源資源節約利用和污染物減排,限小劣汰。
2.3發揮優勢,回避風險(ST戰略)
(1)將現行的環保政策上升到法律高度,制定國內造紙行業的環保生產標準,籍此進行制漿造紙業的產業結構調整,規劃企業布局,發展集約經營,提高產業規模,降低污染。使企業在一個更好的環境下積極競爭。
(2)堅持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不斷提高工藝水,提高產品品位以抵抗來自國際市場的挑戰。
(3)在制漿材料上,以非木纖維紙漿滿足中低檔紙的原料需求,同時提高生產代謝物的自理能力;發揮地理優勢,與國內外一些較大型垃圾回收公司簽訂中長期協議,保證原料數量供應及合理的價格區間。
(4)以連鎖經營、企業化的方式開展廢紙回收,提高我國廢紙利用率,降低廢紙的對外依賴度。通過建設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再生資源加工基地和規范化的交易市場,降低“先污染后治理”帶來的損失,限制不可持續發展的潛在威脅。
(5)尋求政策上的支持與保障,建議政府從各項政策上給予再生資源加工基地支持,在稅收上給予優惠,提高我國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率。
2.4回避風險,克服劣勢(WT戰略)
(1)密切關注國際紙漿期貨市場的價格變化,運用科學手段預測原料價格走勢,有選擇地與國際主要生產廠商建立起長期、穩定的供貨關系,有條件的國內用漿大戶或主要進口商可以嘗試進入期貨市場,以規避風險。
(2)發揮產業集聚優勢,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以大的訂貨數量換取價格優惠,同時避免惡性競爭。
(3)創新能力反映了一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新原料的開發是產業進步的動力。建議政府為發明創造提供專項資金,積極鼓勵造紙新原料的創新。
參考文獻
[1]仇鋒平.浙江富陽欲重定白板紙國標[N].消費日報,2006-09-13.
1.1起步階段(1989年——1990年)
我國資產評估行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1989年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共同了《關于出售國有小型企業產權的暫行辦法》和《關于企業兼并的暫行辦法》,同年,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了《關于在國有資產產權變化時必須進行資產評估的若干暫行規定》。1990年7月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成立了資產評估中心,負責對資產評估項目和評估行業的管理工作。這標志著我國資產評估工作的起步。
1.2快速發展階段(1991年——1997年)
1991年以國務院第91號令形式了《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同時資產評估機構管理暫行辦法、資產評估收費管理辦法等評估行業基本法規、制度的起草和工作也相繼完成。這些工作的完成,為建立我國的國有資產評估項目管理制度、資產評估資格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法律依據,推動了我國資產評估行業在初期階段的快速發展。
1993年12月,中國資產評估協會成立,并于1995年代表我國資產評估行業加入國際評估準則委員會(IVSC)。協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評估行業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中介行業。我國評估行業管理體制也走向政府直接管理與行業自律管理相結合的道路。
1993年至1998年間,評估機構和評估從業人員的數量迅速增加,同時建立了注冊資產評估師制度,完善了資產評估行業準入制度,了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等技術性規范,資產評估行業空前發展。
1.3發展完善階段(1998年至今)
1998年資產評估協會劃歸財政部,政府管理與行業管理相對分離。200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關于改革國有資產評估行政管理方式加強資產評估監督管理工作意見的通知》([2001]102號),之后財政部相繼制定了《國有資產評估違法行為處罰辦法》等六個配套改革文件。這些措施是國有資產評估管理方式上的重大變革,財政部將評估項目的立項確認制度改為備案、核準制,加大了評估師在資產評估行為中的責任。這次重大改革標志著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發展進入到一個強化自律管理的新階段。
2001年,根據國務院清理整頓鑒證類中介機構領導小組和財政部的統一安排,中國資產評估協會與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合并。合并后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對評估和審計兩個行業、兩種資格進行管理,同時保留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的牌子,在國際交流和評估行業統一管理工作中使用。
2003年國務院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財政部有關國有資產管理的部分職能劃歸國資委。財政部則作為政府管理部門負責資產評估行業管理工作。這次改革從源頭上徹底解決了長期以來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與資產評估行業管理不分的局面,實現了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與資產評估行業管理完全分離,使評估行業在形式和實質上都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中介行業。
200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101號文轉發財政部《關于加強和規范評估行業管理的意見》。根據文件精神,2004年2月,財政部決定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繼續單獨設立,并以財政部名義了《資產評估準則——基本準則》、《資產評估職業道德準則——基本準則》。根據101號文件的要求,財政部組織在全國范圍內對資產評估行業進行全面檢查,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的健康發展。
截止到2005年8月,我國已有3400多家評估機構,30000多人通過考試取得注冊資產評估師資格,其中22000多人為執業注冊資產評估師。自1998年以來,全國資產評估行業累計完成國有資產評估約15萬億元。我國的資產評估行業是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并在政府大力扶植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十多年來,在國有企業改制、資本市場和證券市場建設、中外合資合作等經濟行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否認,資產評估行業在我國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
2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評估行業多頭管理,不適應評估行業發展的要求
目前,評估行業多頭管理,在經濟生活中先后介入評估行業的部門有財政(國有資產)、國土資源、建設、計劃(物價)等9家部門,設立的執業資格有注冊資產評估師、注冊房地產估價師、注冊土地估價師、注冊鄉鎮企業資產評估師、農村集體資產評估員、價格鑒證師、礦業權評估師、舊機動車評估師、珠寶首飾鑒定師等。雖然在2001年國務院清理整頓經濟鑒證類社會中介機構的活動中,價格鑒證師已淡出中介服務市場,注冊鄉鎮企業資產評估師被并入注冊資產評估師,集體資產評估員資格被取消,珠寶首飾評估也被納入到了評估業的組成部分中,但目前我國依然有五六種評估執業資格。其中在經濟活動中影響較大的有注冊資產評估師、注冊房地產估價師和土地估價師三種職業資格。
各職業資格各有業務規范,各有收費辦法,在實際工作中既造成了評估質量的不統一,又造成了重復評估、重復收費的局面;既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又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還導致了評估行業無序競爭、條塊分割。而且評估行業的多頭管理局面導致了諸多不良后果,形成許多地方評估機構小、散、亂,服務單一,市場競爭乏力,甚至一些中小城市及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評估機構出現難以生存的情況。這些問題,使得評估機構難以發展壯大,評估標準不統一,也使得社會對行業的認知度不高。
2.2評估法制不健全,不利于行業的統一管理
律師行業有《律師法》,注冊會計師行業有《注冊會計師法》,而資產評估行業卻沒有相應的法律。我國目前的評估法規體系是以《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為核心、中央政府頒行行政法規和中央政府部門頒布的規章為主、部分省市出臺地方性評估規章補充、行業協會輔之以自律規范并有國家其他法律法規配套的法律體系。這一法律體系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但由于立法層次不高、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已極大地影響到了行業發展。
2.3評估人員復雜,隊伍不過硬
資產評估強調的是評定估算,如果從業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訓練和職業道德,其評估的結果可想而知。同時評估作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涉及到會計、審計、機械、建筑、經濟法規及經濟學等方面的內容,而目前我國的資產評估人員大多是由會計人員或機械、建筑工程人員構成,其知識結構單一,評估范圍受限。同時評估師隊伍學歷層次低,我國本科以上學歷人數在50%左右,遠低于美國的85%以上的水平。這種局面既不利于資產評估理論上的研究和創新,又不利于專業資產評估人員的培養。
2.4理論研究相對滯后,評估準則體系尚待完善
應當說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資產評估理論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對于資產評估目的、評估主體、評估假設、價值類型、評估原則等基本形成了統一認識,對于評估的三大方法及其程序以及評估報告的格式和內容也都有了深入地探討。但不可否認在一些資產評估理論問題上我們和先進國家還有很大差距,諸如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資產評估相關問題,資產評估結果如何為會計報告服務等。更重要的是我國目前的資產評估理論更多的是從便于指導實務角度論述的,如會計學原理那樣的資產評估原理還是空白。我國的評估準則體系包括資產評估準則、資產評估職業道德準則、資產評估質量控制準則和資產評估后續教育準則四部分。但目前頒行的只有兩個基本準則(《資產評估準則——基本準則》、《資產評估職業道德準則——基本準則》)、一個具體準則(無形資產準則),其他多以指導意見、指南的形式出現,雖說也基本滿足了評估實踐的需要,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評估準則體系急需完善。
3發展資產評估行業的對策
3.1統一資產評估管理,變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為“一言堂”
所謂“一言堂”就是將注冊資產評估師、土地估價師和房地產估價師等職業資格盡快統一起來,并出臺統一的評估準則及行業執業標準。前文已述及,由于我國的資產評估管理政出多門,才導致評估標準的不統一、評估行業的惡性競爭;也正是緣于此,評估行業的發展及認可程度才不如另外兩個中介行業。這是解決我國評估行業發展諸多問題的關鍵。顯然這樣做會觸動一些部門的利益,但從行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利大于弊,長痛不如短痛。
3.2加快立法程序,盡快出臺統一的行業管理法律
解決了資產評估行業的統一管理問題,出臺統一的行業管理法律既是行業管理的需要,也是行業發展的需要。
3.3發展學歷教育,提高評估人員素質
其實,在商業銀行創新日新月異的今天,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進軍證券領域,而證券機構則可以通過創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蠶食銀行的存款。即使在銀行內部,也可以開展一些非證券類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項目融資、結構融資、財務顧問、企業兼并顧問和商業銀行創新產品等。各種商業銀行機構也可以開展“商業銀行綜合經營前的熱身運動”——各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通過銀行轉帳業務,開展網上交易業務,利用銀行卡、銀行存折直接買賣股票,券商委托銀行網點代辦開戶業務,銀行承擔資金結算和基金托管業務以及在投資銀行業務上的合作。
二、我國商業銀行實行綜合經營的動力
銀行實行綜合經營或分業經營并沒有一個固定、統一的標準。對于經營的選擇,應該視具體國情和經濟發展狀況而定。自從九十年代初國有商業銀行開始實行分業經營以來,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時間,國有商業銀行所處的環境及其自身的情況己經發生了許多變化,雖然目前銀行實行綜合經營要求的條件還不能完全達到,但是,從國際商業銀行發展大潮看,銀行綜合經營己是大勢所趨,況且我國政府在銀行綜合經營上的管制有所松動。現階段,國有商業銀行出于提高其競爭力的考慮,有著實行綜合經營的強烈沖動。
(一)應對加入WTO后的競爭
加入WTO之后,中國銀行業的開放進一步擴大,商業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現重大的變化:
1、在地域方面,中國加入WTO后將取消對外資銀行經營外匯業務的地域限制;對于外資銀行的人民幣業務,中國加入WTO五年后中國將取消對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
2、在業務對象方面,中國加入WTO后將取消對外資銀行經營外匯業務的客戶限制;中國加入WTO后將逐漸允許外資銀行向中國企業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五年后允許外資銀行向所有中國客戶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
3、在業務范圍方面,外資銀行涉及的銀行服務范圍包括:接受公眾存款和其他應付基金承對;所有類型的貸款,如消費信貸、抵押信貸、商業交易的和融資;商業銀行租賃;所有支付和匯劃服務,如信用卡、收費卡和借記卡、旅行支票和銀行匯票;擔保和承兌;其他商業銀行服務提供者從事商業銀行信息、商業銀行數據處理及有關軟件的提供和交換。以及對上述所有活動進行的咨詢、中介和其他附屬服務,如信用調查與分析、投資和有價證券的研究與咨詢、為公司收購與重組及制定戰略提供建議等全方位商業銀行服務。
4、在機構設置方面,中國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現存的對所有權、經營以及外資商業銀行機構企業設立形式,包括對分支機構和許可證發放的非審慎措施,即允許更多的外資銀行及其分支機構進入中國。外資銀行將逐步進入中國,最終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點,經營任何商業銀行業務。
綜合經營的外資商業銀行機構進入我國市場,能夠全面運用各種商業銀行工具為客戶服務。與我國商業銀行相比,顯然他們具有更強的服務功能和競爭力。與西方主要國家全能銀行業務范圍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局限在相當狹小的范圍之內。業務范圍存在的局限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提高,這種狀況必然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的提高。競爭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商業銀行的生死存亡。
從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力來看,不僅在國際商業銀行市場上根本無力與西方實行綜合經營的銀行進行競爭,甚至在國內商業銀行市場上也難以應付由于外資銀行進入而造成的競爭壓力和沖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有必要根據國際經濟商業銀行形勢的發展變化進行調整,認真研究和探討采取綜合經營模式。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銀行業的保護期即將結束,在我國商業銀行市場面臨進一步開放壓力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調整也是為了提高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使之能夠在國內商業銀行市場上與外資銀行展開競爭。
(二)應對國內其他商業銀行機構的競爭
現在,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目前在國內商業銀行市場上依然占據了大部分份額,但其增長速度卻遠低于證券、保險業等其他商業銀行機構。商業銀行的傳統利潤來源無非是存貸款利差。隨著各個非銀行商業銀行機構不斷的商業銀行創新和融資證券化趨勢,優化傳統的利潤來源將受到巨大的挑戰。
首先,從負債業務方面看,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的發展必然帶來商業銀行產品多樣化,投資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資人特點的、個性化的商業銀行服務業將逐漸開發出來,居民的儲蓄會紛紛發生分流投向公債、股票和投資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這樣,投資基金、保險公司、貨幣基金、股票市場和養老基金都將是銀行負債業務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由于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股票公司等機構創造出的各種各樣存款性質的商業銀行投資工具,更能滿足客戶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因而,這時銀行穩定的資金來源基礎發生動搖,銀行傳統的匯總儲蓄、活期存款的壟斷地位受到挑戰。隨著這些機構的迅猛發展,銀行資金來源急劇減少,利差基數減少,銀行利差收入會急劇下降,盈利形勢惡化,到那時,商業銀行就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發展,商業銀行各業的交叉領域的廣大業務空間必會成為其業務發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從資產業務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資產證券化的需要,銀行原有的資產業務,也會受到競爭的壓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費貸款業務也會漸漸為建筑協會等機構滲透。同時,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迅速,以股票市場為例,證券市場上無論是上市公司總數規模,還是資金規模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證券市場等資本市場的發展會給其他非銀行商業銀行機構和大公司直接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上籌資提供方便,通過股票市場的直接融資總體呈遞增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我國銀行的間接商業銀行轉向直接商業銀行這樣的一種趨勢。雖然,銀行在融資方面無論在現在還是將來一段時期內依然占據主要地位,但隨著資本市場間接商業銀行的發展,這將削弱了銀行原來所占有的壟斷地位和在融資成本上的比較優勢。激烈的競爭已使國際商業銀行市場中發生“脫媒”現象,隨著銀行傳統的商業銀行媒介作用降低,銀行傳統業務市場份額縮小,銀行盈利也會受到影響。面對融資的證券化,商業銀行原有的在商業銀行市場的定位發生挑戰時,分業壓力、綜合呼聲會隨之增加。
再次,從表外業務看,表外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從事的按通行的會計準則,不列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影響其資產負債總額,但能影響銀行當期損益,改變銀行資產報酬率的活動,包括了擔保、商業銀行衍生工具、貸款承諾、投資銀行業務及信托、咨詢、結算等。世界范圍內,近年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銀行一改過去將資產負債管理作為銀行關注重點的傳統。國外的銀行積極通過表外業務尋找利潤空間,國外銀行的表外業務十分發達一般占到業務收入的30—40%,而我國僅為10%左右,我國銀行業的利潤來源大部分來自存貸差利自、收入,大約占到90%。隨著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銀行出于競爭的壓力,為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同時為與國際接軌,我國現在也在漸漸實行通用的巴塞爾協議的做法。提出了對商業銀行自有資本比率的要求,表外業務對自有資金的要求較低,有的非或有資產與非或有負債業務對自有資金的要求為零,銀行出于逃避對有資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擴大表外業務成為必然的選擇。表外業務包括了商業銀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費和出售貸款等取得收入的業務,它的商業銀行工具有許多是銀行與證券結合的產物,如投資銀行的部分業務,因而隨著不斷創新,表外業務的發展將會模糊銀行業務和證券業務的界限,使得分業與綜合的籬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國商業銀行不斷發展,將形成各非銀行商業銀行機構的突起,使國有商業銀行面臨更多的競爭對手,對銀行傳統業務形成巨大壓力,使其不得不大力發展表外業務,進行商業銀行創新,擴大業務范圍,這就不斷形成對原有分業經營模式的突破。
(三)國有商業銀行自身發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是商業銀行資金運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動性要求下,商業銀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視,真正的商業銀行本質內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在趨利避害原則下,實現盈利最大化是其從事經營基本動機,依據前文提到的綜合經營具有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和吸引客戶的優勢,隨著分業經營下,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利潤空間逐漸縮小,盈利最大化的實現是建立在其經營領域和業務空間不斷拓展基礎上的。在當今,商業銀行證券化、電子化、信息化和一體化的發展格局下,把銀行業務發展的空間定位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會抑制商業銀行功能的發揮,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這樣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競爭實力的銀行,分業經營會成為其發展的障礙。同時,經營手段的電子化、網絡化、信息化,使銀行綜合經營的成本優勢日益顯現出來,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商業銀行拋棄“分業制”,實行“綜合制”提供了技術支持。因而隨著商業銀行內部機制的不斷完善,外部監管的加強,國有商業銀行自身的發展必然需要綜合經營體制的建立。
三、我國商業銀行實施綜合經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業務多元化,商業銀行化特征的綜合經營戰略順應了世界商業銀行經濟發展的潮流,以其靈活、多樣的全方位服務滿足了現代社會的需求,極大地推動了一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專業銀行轉化為商業銀行之后,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成為各銀行發展的宗旨追求利潤、自負盈虧必將使各商業銀行的經營者的經營觀念和體系發生改變,經營的綜合性戰略已成為一種商業銀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進步,商業銀行人才素質的不斷提高國際間商業銀行競爭的日趨激烈,組合式商業銀行工具的大量涌現,綜合經營戰略作為一種商業銀行領域的新生事物必將受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的青睞,成為世界商業銀行業發展的主流。目前我國正積極復關,與世界經濟接軌,復關后,市場領域的壟斷地位就要被打破,競爭將日益國際化。我國的商業銀行要想在競爭中站穩腳,與強大的外國商業銀行機構抗衡,實施靈活、高效獨具特色的綜合經營戰略將成為最佳選擇。
(一)在資產業務方面
隨著證券市場特別是政府債券市場的迅速發展以及證券流動性的提高,商業銀行可以及時調整資產結構,減少庫存現金、存放央行、存放同業等一級準備,逐步增加持有部分變現能力強且收益率較高的政府短期債券作為二線準備,以優化資產結構、增強盈利能力。由于在機構網絡分布、傳統客戶群、資金實力、專業人才、信譽、信息方面具有絕對的實力和優勢,商業銀行在發行、兌付、承銷、買賣政府債券方面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現在我國又將政府債券的作用從單純彌補財政赤字發展為刺激經濟增長,政府債券的發行量將保持較大規模,商業銀行更是應當抓住機遇,在政府證券市場中保持并擴大市場份額,獲取豐厚的利潤回報。
(二)在負債業務方面
直接融資的發展,給客戶資產組合更多的選擇。客戶不滿足于把自己的商業銀行資產存放在銀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資類產品。商業銀行為拓展其負債業務,增加資金來源,必須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證券、投資、保險、基金、信用卡、外匯等在內的有效商業銀行產品,才能進一步鎖定客戶,使其在一站式商業銀行服務中得到滿意。商業銀行應加強與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優勢互補。
(三)在中間業務方面
我國現行商業銀行法不允許商業銀行從事股票業務,但并沒有限制商業銀行從事與資本市場有關的中間業務。特別是在當前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領域發展空間有限情況下,商業銀行可利用其在信息、專業水平、人力資源上的優勢,積極推進商業銀行創新,注意發展與資本市場有關的中間業務:(1)資產評估業務,如為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和證券市場中的收購兼并提供資產評估服務。(2)客戶理財業務,如涉及個人理財和公司理財的咨詢服務。(3)資金結算與清算業務,如為券商資金往來提供結算、股票發行市場中申購款的收繳與結算等。(4)信息咨詢業務,如為企業提供國家產業政策、進出口政策、投融資政策、財政貨幣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資產管理業務,如基金托管業務、投資業務等。《商業銀行法》允許商業銀行發行商業銀行債券,發行、兌付、承銷政府債券等投資銀行業務。如在實踐中出現:上海城市合作銀行推出了企業購并轉項貸款;中國工商銀行托管開元。
(四)在國際業務方面
由于國際業務往往較少受到國內商業銀行法規的約束,商業銀行可以在國際業務中廣泛參與資本市場的運作,如投資外國債券、在國外發行商業銀行債券、參加國際證券包銷和銀團貨款等。商業銀行還可在境外購買、控股或新設一家專門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公司,直接從事包括證券市場一級、二級市場在內的全部業務,如:中國工商銀行收購香港西敏證券公司。對于國際網絡比較完善的商業銀行,則可嘗試全球保管業務,即跨國證券管理服務業務。
(五)在銀行IT業務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銀行提供網上銀行的服務,不僅如此,使用者對在網上商業銀行的認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認為網上提供的信息超過與客戶面對面的交流,網上銀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點。我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銀行卡、網上銀行的服務,為客戶提供全方面的商業銀行服務。如:全國統一的銀行卡網絡中心將建立、銀行卡發行突破2億張、證券保險通過網上銀行和銀行卡委托交易等。
結束語
自1933年美國等西方國家實行商業銀行分業經營模式而德國等一部分歐洲國家堅持實行綜合經營模式以來,綜合經營與分業經營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尤其在目前,隨著技術的進步、信息處理和傳輸手段的改進,金融自由化、經濟和金融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國家紛紛放棄原先的商業銀行分業經營模式。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我國商業銀行必然也會融入到世界銀行體系當中,綜合經營將是我國最終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楊玉熹:《混業經營是我國銀行業發展的趨勢》,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版。
2、葉輔靖:《全能銀行比較研究——兼論混業與分業經營》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許少奇:《論入世后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之必然趨勢與模式選擇》,《經濟法》,2003年第8期。
4、黃禹忠、吳獻金:《混業經營監管機構設置研究》,《金融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3期。
5、陳衡:《“入世”后中國保險業混業經營》,《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4期。
6、楊玉熹:《混業經營是我國銀行業發展的趨勢》,《銀行法律論叢》,中國銀行法律事務部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鄭辛碩:《全球銀行合業經營趨勢對中國銀行的啟示(上)》,《投資與合作》2000年第12期。
自本世紀80年代末期,國內已開始有單戶可視對講和單元型對產品面世。當時,市場容量較小,對講產品在廣東地區有個別廠家生產,用戶集中在廣東。可視對講產品主要有韓國、臺灣品牌,在上海廣東有銷售。西安交大開元作為國內最早生產可視對講產品的廠家,自92年起推出單戶壁掛式、臺式機型,歷經十幾年風雨,開元人與行業發展同步,始終在技術上保持行業領先水平。在近幾年市場迅速擴大的時期,國內有許多廠家進入這一行業,市場爭奪日趨激烈,現我就行業發展問題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樓宇對講產品國內市場發展
1.樓宇對講產品進入國市場最先是從單戶機型開始的。
最早的樓宇對講產品功能單一,主要有單元對講、可視單戶門鈴等,在90年代初期,國內市場年需求量不足十萬戶。1995-1997年是國內市場第一個發展期,廣東地區出現了數家專業生產廠家,如深圳視得安、廣州市安居寶、中山奧敏、福建有振威、西安有交大開元等,這些廠家產品開始規模生產,技術也不斷進步,單元樓宇型對講及可視對講用戶呈現持續增長勢頭,集中在房地產市場啟動較早的廣東、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90年代末,樓宇對講產品進入第二個高速發展期,大型社區聯網及綜合性智能樓宇對講設備開始涌現,深圳衛銳通、福建立林、珠海進幀、太川公司等也相繼推出各自的產品。2000年以后各省會城市樓宇對講產品的需求量發展迅速,相應生產廠家也快速增加,上海、山東、遼寧、河北、福建、廣東、北京等地都有新的制造廠商出現。2004年全國可視對講用戶超過200萬戶,對講混裝用戶達到600萬戶,從地域上分布,2000年以前主要分布在廣東及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2000年以后開始大量進入各省會城市,現有向周邊中小城市擴展的勢頭。從需求市場來看,該產品已進入需求量平臺區。
2.樓宇對講產品的需求量始終和房地產業的發展緊密相關。
近年來,大城市新建商品樓盤90%以上都設計了這一系統,從發展趨勢上來看,樓宇對講系統是新建住宅小區的必配系統。另外舊樓、單位住宅有部分用戶需要配套該系統。多數縣城一級新建樓盤還未涉及這一系統,由此可見,目前市場仍有許多空白點需開拓。
3.市場不婁擴大,生產商能力參差不齊
由于市場不斷擴大,樓宇對講產品的生產廠家眾多,介入該行業的生產商能力參不齊,市場競爭開始激烈化。樓宇對講產品工工程和產品價格近年逐步降低,許多產品的利潤空間減少使得規模較小的企業生存面臨困境。
二、樓宇對講產品國內生產企業發展
1.廣東成為配套散件的基礎
在廣東,特別是深圳及珠江三角洲一帶經濟發展迅速,房地產市場啟動較早,帶動了該地區樓宇對講產品的發展,配套廠家也在不斷壯大。首先是樓宇對講主機和分機外殼在東莞、深圳有專業廠家生產,其后可視分機的偏轉、高壓包等在廣東中山大量生產,接著CCD、CMOS攝像機在深圳有廠批量投產,顯像管也迅速國產化如大連、深圳、益陽、杭州都可生產可視樓宇對講專用顯像管。隨著國產配件技術及質量的完善,出現了大量專業配套廠家如廣州、珠海、深圳的顯示模組廠家已成規模,廣州視聲、珠海韓世電子年產專模組已達50萬只以上,另外在廣東佛山、浙江慈溪等地,出現了多家主機外殼、分機外殼的配套生產廠。由于配件的標準化,制造成本大大降低,也為樓宇對講行業產品的發展奠定基礎。
2.成品制造數量迅速發展
95年至2000年,國內大量樓宇對講廠家建立,主要分布在深圳、廣東、福建等地。
產能及市場不斷擴大,進口品牌逐漸退出國內市場。2000年前后,內地樓宇對講的生產廠不斷涌現進一步瓜分內地市場,各廠家紛紛在全國省會城市設立辦事處開展業務,從95年全國數十家企業發展到現在數百家成品制造商,形成激烈的市場競爭局面。目前,規模達100人以上的專業制造商超過20家。這些廠家產品系列齊全,基本上可以配套不同樓盤的設計要求。
3.工程商發展迅速
樓宇對講產品市場的發展,工程商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很多生產廠家意識到工程商是推動樓宇對講產品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生產廠家很重視工程商的培養。在各大城市,可以進行樓宇對講工程設計、施工、售后服務的的公司越來越多,樓宇對講系統已納入弱電集成商的工程范圍。
三、技術現狀
早期的樓宇對講產品功能比較單一,主要是單戶型與單元型樓宇對講產品,只是簡單的實現訪客系統的基本功能。自2000年來,有實力的廠家集中開發聯網型樓宇智能小區,樓宇智能系統集成度越來越高,首先實現了多門口機多管理機系統,接著集成了安防報警、小區服務及信息等功能,另外一些廠家還集成了三表遠抄、監控及巡更等系統、產品的穩定性在進一步提高。
1.?布線結構
現主要以多芯線為主流方式,視頻用同軸電電纜傳送。傳送音頻、數據、電源通常用RVV線,也可以使用網線。如西安開元、深圳視得安、廈門立林、廣州安居寶等,另外個別廠家采用兩線制信號調制傳送,也有采用無線方式的產品。
在樓宇對講系統布線中,需要解決三個問題:音頻質量、視頻質量、數據傳送質量音頻傳送有三線制和兩線制,三線制傳送能更好地解決信號放大與調節問題。
數據傳送一般用專用編解碼芯片,CAN收發器、和RS-485等方式,差分數據傳送方式如CAN、RS-485等在信號抗干擾方面具有優勢,基帶電平方式傳送的數據極易受到干擾,這在大型小聯網系統中尤為明顯。在布線結構上,大多數產品采用總線方式,將網絡分為干總線(聯網)和支總線(單元),由路由器(分線器)連接。
現階段廠家的設備從管理中心電腦、管理機、小區門口機、單元門口機、二次確認機、室內分機形成自上向下的分級總線系統結構,連接這些設備由分南器(分線器)實現,分線器也可以設計在終端設備中(如單元門口機)。報警控頭均由室內分機接入。
以上終端設備也可靈活組合以實現不同小區的方案。
2.主要設備及功能
a.室內分機
室內分機主要有對講及可視對講兩大類產品,基本功能為對講(可視對講)、開鎖。隨著產品的不斷豐富,許多產品還具備了監控、安防報警及設撤防、戶戶通、信息接收、遠程電話報警、留影留言提取、家電控制等功能。可視對講分機有彩色液晶及黑白CRT顯示器兩大類。現在,許多技術應用到室內分機上,如無線接收技術、視頻字符疊加技術等。無線接技術用于室內機接收報警探頭的信號,適用于難以布線的場合。但是,無線報警方式存在重大漏洞,如同頻率的發射源連續發射會造成主機無法接收控頭發送的報警信號。視頻字符疊加技術用于接收管理中心的短消息。
室內機在原理設計上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帶編碼的室內分機,其分支器可以做的簡單一些,但室內分機成本要高一些;另一類編碼由門口主機或分支器完成,室內分機做得很簡單。彩色室內分機的液晶屏目前還沒國產化,成本較高,這是制約彩色可視樓宇對講系統應用的瓶頸。
對講分機的外觀類似于面包電話機,趨向于多樣化。可視分機方面趨向于超薄免提壁掛,但流行最多的仍是壁掛式黑白可視分機。室內分機在樓宇對講系統中占據成本較大,從發展來看,以帶安防報警、信息的彩色分機在高檔樓盤中應用較多,中檔以黑白可視對講分機居多,低檔配套為對講分機。
b.門口主機
目前無論是采用可視室內爭機或對講室內分機,用戶大都要求采用可視門口主機,以便用戶選用。門口主機是樓宇對講系統的關鍵設備,因此,在外觀、功能、穩定性上是廠家競爭的要點。門口主機材料有鋁合金擠出型材、壓鑄或不銹鋼外殼沖壓成型三大類,從效果上講,鋁合金擠出型材占有優勢。門口主機顯示界面有液晶及數碼管兩種,液晶顯示成本高一些,但顯示內容更豐富,特別是接收短消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門口主機除呼叫住戶的基本功能外還需具備呼叫管理中心的功能,紅外輔助光源、夜間輔助鍵盤背光等是門口主機必須具備的功能。ID卡技術及讀頭成本降低使得感應卡門禁技術被應用在門口主機上以實現刷卡開鎖功能,另外為使用方便,許多產品還提供回鈴音提示,鍵音提示、呼叫提示以及各種語音提示等功能,使得門口主機性能日趨完善。
C.管理中心機
管理中心機一般具有呼叫、報警接收的基本功能,是小區聯網系統的基本設備。使用電腦作為管理中心機極大地擴展了樓宇對講系統的功能,很多廠家不惜余力在管理機軟亻上下功夫使其集成如三表、巡更等系統。配合系統硬件,用電腦來連接的管理中心,可以實現信息、小區信息查詢、物業服務、呼叫及報警記錄查詢功能、設撤防紀錄查詢功能等。
四、發展趨勢
1.樓宇對講系統將是智能建筑小區的基本配置,在新建商品住宅設計中,有的城市已強制實行。
2.布線及產品接口統一標準
各生產廠家采用不同的傳送方式和信號接口,產品沒有兼容性。使得工程施工、售后服務無法社會化,許多過保修期的系統難以維護。相關部門已注意到這一問題,布線和產品接口的標準化已是大勢所趨。
3.技術不斷引入使產品功能將出現多元化
如門口機引入圖像識別技術、指紋識別技術使系統更人性化;采用音視頻數字化技術、ARM嵌入式技術可使系統直接接入寬帶網,采用藍牙技術可以實現免布線的無線樓宇對講系統等。西安開元目前已推出一款基于寬帶網的全數字化家庭信息機,集成了樓宇對講、信息接收、安防報警、家電控制等功能,是小區智能化子系統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案。該方案以小區寬帶網為平臺,避免了各廠家不同的布線方式。
近10多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涂料行業的發展迅速,總產量已經突破100萬t,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建筑涂料生產國。然而我們不得不看到高速發展背后存在的諸多問題,市場集中度不高,進入壁壘較低,產品差異化程度較低。
我國的建筑涂料市場發展還不是很成熟,體現在:第一,可替代產品的潛力有待開發,建筑涂料的消費水平較低,產品結構不合理和市場競爭不規范;第二,市場結構不合理,體現在企業數量過多,區域分布不均衡,市場集中度不夠,外資企業領導市場;第三,國內的建筑涂料企業缺乏競爭力,特別是產品技術相對較落后,品牌營銷水平較低。
如何促進中國建筑涂料行業的發展,特別是國內的建筑涂料企業的發展,經過對國內建筑涂料市場的分析和了解,本文嘗試著提出以下發展戰略。
1、集約化發展戰略
1.1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
我國國內建筑涂料企業一般生產規模都比較小,由于規模小,產品品種系列少,成本高,生產效率低,市場競爭能力弱,根本不具備全國范圍的競爭力,甚至守住區域市場的能力也難做到。為此,建議采取政策鼓勵和行業協會協調的方式,對現有小規模生產企業,采用跨地區、跨部門聯合和兼并收買等方式進行改造,并有計劃地重點扶植一些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逐漸形成年生產能力在(3~5)萬t以上,多品種配套,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企業。在世界范圍內,集團化經營是一種潮流,也是一種趨勢。通過兼并獲取市場是一條可取之路。生產規模和市場的擴充可解決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問題,體現出規模經營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綜合效益。因為現在的建筑涂料企業多數是民營企業,采取一些零售業態的合作方式也是可行的,比如作為某知名品牌的特許加盟商,或者為其它區域的大的企業作OEM生產等等。實踐證明,集團化經營是一種比較有效且能夠很好地抗拒市場風險的經營方式。
其主要優點在于能夠實現資源的集中綜合利用和高效配置,能夠實現集團范圍內的業務配合和資源共享,降低生產運行成本,提高整體效益。
1.2走名牌化發展的道路
走集約化經營的道路就必須要樹立強烈的名牌意識,創建國家級、國際級的名牌產品。因為名牌意味著質量、效益,是企業的信譽,是企業和產品在國內、國際上的聲譽,是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綜合表現。
企業的發展、行業的成熟往往遵循產品競爭規模競爭品牌競爭的內在規律。名牌已成為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的動力和源泉,成為所向披靡的競爭利器。充分發揮現有名牌的效應,擴大規模,向同類企業輻射,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1.3走專業化發展的道路
從建筑涂料品種來看,很多企業追求小而全,市場上炒作什么概念的涂料,就開發什么涂料,卻沒有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另一個方面表現在同一個企業同樣的產品,品牌卻有好幾個,每一個品牌下面還有若干子品牌。我們必須優化企業結構,加強專業化生產。為提高全行業的經濟效益和穩定產品質量,要積極鼓勵、引導企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樹脂生產專業化、涂料生產專業化、色漿生產專業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規模化生產。同時部分企業要調整產品結構,保留開發符合環保要求,適合市場的優勢產品,創出有特色的品牌,走一條集約化的發展道路。
2、科技興業戰略
2.1加強科研開發
技術是企業發展的保證。目前,建筑涂料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而支持企業發展的最有效辦法就是技術創新或技術變革,只有不斷將先進技術通過成果的轉化在產品中體現,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由于科技開發的經費不足與科研力量的缺乏,我國的建筑涂料的科技研究成果不多。在建筑涂料科技開發方面,仿制的多,低水平重復的多,創新的少。很多建筑涂料廠家每年只投入很少資金用于研發,有些公司根本就沒有技術人員或者請一些兼職的化學師,經年累月生產同樣的產品,和國外先進國家相比,差距很大。
國外大型的涂料公司和原材料公司,對建筑涂料及其原材料的科技研究和開發應用工作都非常重視。一般情況下每個公司都會拿出每年銷售額的5%作為公司的研發費用,對于一些基礎性研究,更是不惜巨資投入,當然他們也因此獲得豐厚的回報。因此我國國內的建筑涂料行業必須要加大對研發的投入。
2.2加速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培養
人才缺乏和不配套曾經嚴重制約著我國建筑涂料的發展。要實現建筑涂料行業的現代化,需要盡快培養和造就第一流的高素質的人才,包括富有創新才能的科研人才,各類高級企業管理人才。沒有一流的科研人才,就難以掌握現代化的建筑涂料技術,就不可能生產出優質的產品。沒有一流的管理人才,就不可能實現建筑涂料的集約化經營。因此應以戰略的高度,加速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2.3提升建筑涂料產品檔次
為了提升我國建筑涂料行業整體的技術水平,國內的建筑涂料企業應該加大科研的投入,緊跟世界潮流,不斷創新,開發出新的品種。具體的發展方向包括:
(1)向低VOC方向發展。當今世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建筑涂料的品種結構應向著減少VOC含量、向著綠色產品、環保化發展。
(2)向功能化發展。除了研究開發各類功能性涂料,包括防火涂料、防水涂料、防霉涂料、保溫涂料等,還應加緊研究和開發建筑裝飾中出現的難題和新問題,滿足各類建筑對不同功能的需求。
(3)向高性能、高檔次發展。逐漸淘汰落后工藝、落后設備和品質低劣的產品,重點研究有機硅改性丙烯酸樹脂涂料、水性聚氨酯涂料以及氟碳樹脂水性化涂料,以適應和滿足我國高層和公共建筑外裝飾的需求。
2.4解決好原材料配套發展工作
建筑涂料所用的專用乳液、助劑、顏料等目前還存在著品種少、質量不穩定、供應不足、價高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建筑涂料行業的發展。建議國內的原材料工業可以利用目前進口原材料大量涌入國內涂料市場的時機,借鑒別人的經驗,提高我們的產品性能,縮短與國外的差距,現在應該是時機較為成熟的時候,同時也要加強自主研發的投入。
2.5重視涂裝施工的研究
建筑涂料產品在市場上出售,嚴格地說只是一種半成品,只有將它裝飾到建筑物表面形成涂膜后,才成為真正的成品。涂膜能否充分發揮預期效果,與使之形成涂膜的配套產品和施工技術有很大關系。國外對一種新的涂料品種問世后,對其涂裝施工技術研究非常重視,對其施工基礎條件、施工方法、施工機具、施工環境以及施工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補救辦法等都進行較深入具體的研究,并相互提出詳細的施工規范和驗收規程。特別為了適應家庭裝飾的發展需要,研究和開發了適用于家居裝飾的產品小包裝以及簡便適于自己動手的施工機具,并為用戶提供了很通俗、詳細的施工方法。國外這些經驗很值得借鑒和發展。
3、環保健康戰略
3.1綠色環保涂料的興起
綠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產的對人體、周邊環境無害的健康、環保、安全、消防型建筑材料,國際上也稱“生態建材”、“健康建材”或“環保建材”。綠色環保涂料作為綠色建材的一種,同樣是對涂料“健康、環保、安全”屬性的評價,包括對生產原料、生產過程、施工過程、使用過程和廢棄物處置五大環節的分項評價和綜合評價。
3.2綠色環保涂料的特征
綠色環保涂料的基本功能除作為建筑涂料的基本實用外,還在于維護人體健康、保護環境。因此,綠色環保涂料與傳統涂料相比,應該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1)在產品配制或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甲醛、鹵化物、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產品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使用鉛、鎘、鉻及其化合物及添加劑。
(2)嚴格控制涂料VOC的釋放量,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溶劑。
(3)產品不僅不損害人體健康,而且應有益于人體健康,產品要具有多功能:如抗菌、防霉、隔熱、阻燃、防火、調溫、消聲、消磁、防射線、抗靜電等等。
3.3環保健康戰略對建筑涂料企業的意義
可持續發展不僅對一個國家有重要的意義,對一個企業也同樣非常重要。一個建筑涂料企業只有生產符合健康環保的建筑涂料,才能提高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樹立和改善企業形象,因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使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3.4環保健康戰略的保證措施
生產綠色環保涂料除了要有技術和原材料外,還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政府的政策法規、產品的技術創新、教育培訓以及公眾參與和監督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是生產綠色環保涂料的體現主體,政府的政策法規是生產綠色環保涂料的調控手段,產品的技術創新是生產綠色環保涂料的強大推動力,教育培訓和公眾參與是生產綠色環保涂料的保障。因此,要確保企業有動力和能力銷售綠色環保涂料產品,還要求政府、行業協會、企業自身、公眾等各方采取相應的措施,如:
(1)宏觀上,國家要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利用經濟手段限制污染產品的生產,鼓勵綠色環保涂料產品的開發。
(2)建立良好的信息傳遞機制,促進企業之間的協調競爭。
(3)實行環境標志,公布權威的認證機構,引導消費者購買“綠色涂料產品”。
(4)加大科技創新,努力研發綠色涂料產品和綠色技術。
4、國際化發展戰略
4.1國際化為我國建筑涂料行業帶來的機遇
進入21世紀,將使我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國際經濟貿易體系和全球經濟潮流,我國建筑涂料行業應該充分利用國際化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具體表現在:
(1)國際化有利于加快我國建筑涂料行業改革開放的進程。
(2)國際化有利于我國建筑涂料企業引進技術和外資,提高水平,擴大經營。
(3)國際化有利于我國建筑涂料企業結構調整。
(4)國際化有利于我國國內建筑涂料企業獲得價格低、質量好、品種系列配套、售后服務到位的原材料,對增強企業競爭力是極為有利。
4.2國際化為我國建筑涂料行業帶來的挑戰
對國內的建筑涂料企業而言,加入WTO后進口產品和外資企業將與我國處于相同的法制環境下競爭。它對涂料行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1)更多的國外涂料生產企業會更加看重中國的建筑涂料市場,紛紛加大對中國的投資,或者在中國尋找商銷售產品,從而對國內的涂料生產企業造成威脅。
(2)根據目前國外涂料企業專利先于產品進入中國,而中國企業對專利普遍不夠重視的現狀,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執行,我國的《專利法》很有可能使外國企業先受益,從而加大了企業技術創新的難度,在發展戰略上處于被動地位。
(3)外資企業以雄厚的資金優勢在全國辦分廠,以巨額涂料產品廣告覆蓋全國,結合其品牌宣傳優勢,高效的管理,強大的資本,擠占目前國內大型涂料企業占有的區域性市場。
4.3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1)利用外資,促進區域平衡發展。隨著我國涉外經濟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投資環境會越來越好。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后還將繼續貫徹下去。國家為逐漸扭轉外商在華直接投資東、中、西部依次遞減的態勢,將制定出外商在華投資地區導向性政策,鼓勵外商到中西部投資。
這也將成為我國政府加快中西部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筑涂料行業要與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保持一致,創造條件,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吸收投資,并向中西部傾斜,推動我國建筑涂料行業的平衡發展。
我國政府應增加對注冊會計師專業人才教育的投資,并支持會計師事務所與高等院校合作培養注冊會計師專門人才。目前大約有22所大學已實施了注冊會計師專門化教育計劃,設立了CPA專業,其核心課程包括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和管理會計、審計、管理咨詢、稅法、經濟法、會計電算化和審計等。應進一步加強注冊會計師專門化高等教育,使高等院校會計人才的培養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為中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的長遠發展儲備后續人才,并培養造就一批碩士生、博士生加入注冊會計師隊伍,提高我國注冊會計師的整體素質。
(二)改進注冊會計師考試制度
目前我國注冊會計師考試的報考資格要求較低,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均可報考。而在美國,注冊會計師的報考人員要求具備碩士水平。此外,我國注冊會計師考試內容理論不夠深,實務不夠強,有相當一部分非執業者對會計審計業務知之甚少,某些基礎性、實務性工作幾乎不得要領,但僅憑精通幾本考試用書也能獲得注冊會計師資格。因此,應提高參加注冊會計師考試的“門檻”,建議要求報考者具有會計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允許非會計專業本科學歷者經過強制性培訓后參加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另外,還應加大考試的廣度和深度,盡可能接近實務,并逐步向國際水準靠攏。
(三)加強注冊會計師后續教育,進一步發揮國家會計學院的作用
在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后續教育更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關于注冊會計師后續教育的內容,除了專業和相關學科知識、技能的培訓外,還應對其進行計算機知識和外語培訓。我國已于1998年在北京建立了國家會計學院,于2001年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這兩個國家會計學院是進行注冊會計師后續教育培訓的重要基地,應遵循朱總理“聘用世界最好的師資來教學,努力辦成國際一流的會計學院”的指示,重視與世界著名學府和國際機構的交流,加強與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作,努力為中國注冊會計師提供高層次、高附加值的職業后續教育,為提高中國注冊會計師的整體素質發揮重要作用。
(四)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
目前在中國培養會計人員的高等教育中,還未單獨開設“職業道德”課程,其他課程中涉及職業道德的內容也是一筆帶過,很少有案例研究和相關討論。在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會計及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中也難見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這是形成我國會計界職業道德水平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我國的高等學校教育及其有關后續教育中設置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已是當務之急,它將對提高我國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準起到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五)開展人才培訓的國際合作
我國的會計人才培訓應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方針,與國際會計公司廣泛合作。一方面選派年輕、英語基礎好的注冊會計師到國際會計公司學習和鍛煉;另一方面也邀請國際上的知名學者和國際會計公司的職業經理到國內傳授經驗和技術,引進原版培訓教材,使我國注冊會計師直接學習國際先進的會計服務業技術和經驗,加速實現執業和管理水平國際化進程。
實現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經營
我國已基本上完成了會計師事務所的脫鉤改制工作,現在又加入了WTO,要抓住機遇,有步驟地推動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兼并與聯合,爭取在未來幾年內形成一批實力較強、能與國際會計公司相抗衡的中國自己的”一大”、”二大”會計公司。筆者認為,關于會計師事務所實現規模經營的具體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模式:
(一)組建國內集團事務所
所謂集團會計師事務所是由眾多的具有內部聯系的事務所,按專業化、協作化、聯合化、集中化的原則,以一個或幾個大所為核心,在自愿、平等、互利、互補的基礎上,打破部門、地區、所有制、規模大小的差異,聯合若干個分所、成員所組成的多形式、多層次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大型聯合體。這種會計師事務所要求各個事務所有統一的專業技術標準、統一的業務質量控制、統一的人事管理制度、統一的財務管理制度、統一的企業文化,意味著人才、客戶、信息等方面的資源共享,作到優勢互補,分工更細。
1.培育核心所。核心所的成長方式主要有三種:(1)自身繁衍。事務所積極開發業務資源,廣為招賢納士,通過自身的積累來提高實力,以達到一定的規模。其優點為穩妥扎實,無須法律程序,但上規模緩慢,易受地域限制;(2)吸收合并。接納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事務所加入本事務所,加入方解散并取消法人資格,僅有接納方存續,即“A+B=A”。事務所的吸收合并是善意的、出于市場自主需求的主動行為,這種需求可能包括:大所看中了小所的人力資源、經營特色、地理位置,而小所因經營不善、債務沉重或客戶變遷、經營多角化等原因,產生了加入大所以擴大發展的動機;(3)新設合并。事務所與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事務所合并成立一個新的事務所,原合并雙方解散,取消原法人資格。新設合并一般適用于強強聯合,采用這種合并方式前合并的各方都具備了在行業內較高的聲望和品牌,丟掉哪一家牌子都是不小的損失,因此合并后名稱合二為一,即“A+B=AB”。
在我國,以強強聯合為特點的新設合并是效率最高的一種合并方式。其一,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壯大規模;其二,在我國的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發達城市不乏一些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事務所,強強聯合具有一定的基礎;其三,同吸收合并相比,減少了”傳、幫、帶”的投入,合并雙方已具有了較強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客戶資源優勢,更易形成優勢互補,發揮規模效應。
2.建立分所和發展成員所。這屬于核心所的擴張方式。(1)建立分所。新設立分所的目的是出于滿足客戶資源分布、節省交易費用的市場需求,而不必受行政區域的限制。分所只是總所的一個分支機構,不具有法人資格,其人、財、物、執業質量受總所的統一管理,其民事責任也由設立分所的總所承擔;(2)發展成員所。成員所方式是國際會計公司擴大規模的通行做法,它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更大規模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核心所通過發展成員所,享有較高規模布局自由度,通過發揮品牌優勢、技術優勢和地區優勢,可以滿足企業集團對事務所的地區性要求、技術要求。發展成員所要本著“寧缺毋濫、循序漸進、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逐步向外擴張。成員所不宜過多、戰線不宜過長,松散型的成員盡可能不予考慮。在管理上,核心所應以資本控制為紐帶,對成員所實施統一的人員控制、制度控制以及質量控制。
(二)成為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成員所
部分事務所,可以考慮加入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并成為其成員所,借助國際所來擴張規模和實力。成為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成員所,減少國內事務所上檔次的漫長的探索道路,是一條迅速學習和進步的捷徑。從目前的行業形勢來看,證券市場的舞弊層出不窮,社會公眾對注冊會計師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審計的難度和風險日益增大,在這種情況下,單靠事務所自身的積累,難以上規模、上檔次。而成為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成員所,不僅可以引進境外資本,增強我國事務所的資金實力,還能引進國際先進的注冊會計師理論和執業經驗,更好地和國際會計師進行溝通和交流,有利于提高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拓寬我國會計服務的業務邊界
拓寬我國會計服務的業務邊界,會計師事務所走多元化經營道路,是會計市場開放和發展的客觀需要。一個機構從事多項業務服務,可以共享各種專業人士的知識,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益,還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入WTO后,國內事務所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成功,必須積極開展市場營銷,不能只開展單純的審計業務,而應拓寬業務范圍,培養新的業務收入增長點,實行多樣化經營戰略。搶灘咨詢市場已成為世界注冊會計師行業新一輪競爭的焦點,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應當順勢而為。
(一)傳統的管理咨詢服務
貿易自由化將加速經濟全球化,并加劇市場競爭。傳統管理咨詢主要回答這樣一些問題:如何采用科學的經營管理戰略使股東的投資價值最大化?如何縮小中國證券市場與國際證券市場的差距?如何為上市公司和投資者提供適時的理財咨詢?如何為商業銀行建立風險管理系統?等等。這些問題說明了管理咨詢服務對于中國經濟和世界接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傳統的管理咨詢服務市場上,我國的國內會計師事務所涉足卻不多,因此必須抓緊時機,積極開展相關業務。
(二)新興的人力資源管理咨詢服務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將是掌握知識和信息的人才。對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創新要求未來企業必須重視對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服務主要包括:職工教育與培訓項目設計、提供職工利益管理、職工工資及利益分析與規劃、利潤分享計劃、貨幣購買養老金計劃、職工股票所有權計劃、養老金退休金及福利計劃、保險金管理、企業生產、推銷、會計及人力資源工資的整套系統重建、系統整合、數據庫管理、網絡設計、客戶價值管理、人力資源咨詢專門化服務等。
(三)新興的網絡咨詢服務
加入WTO后,電子信息與通訊技術在我國會計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與普及將為注冊會計師行業開拓新的服務業務。據專家估計,美國與電子商務有關的咨詢收入占全美咨詢業務收入的比率,將從1998年的29%升到2003年的57%。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也必須正視這種事實,改良自身的經營理念與技術方法。網絡技術的運用,大大降低了外地業務的成本,節省下來的人力與財力可用于新業務的開展與客戶資源的開發。而信息的光速傳輸和全天候的在線提供了全新的業務時空,甚至可以發揮數量龐大的非執業會員和其他專業人士的潛能,加上原有的客戶資源,完全可以憑借咨詢的業務平臺,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四)國際化業務
持續性的對外開放政策將吸引更多的國際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更多的中國跨國公司將參與國際競爭。國際化客戶日益增加,國際會計、國際審計、國際稅務、國際營銷管理等跨國公司經營和貿易活動密切相關的服務需求迅速增加。與此同時,將有更多的外資會計師事務所進入中國,會計服務市場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中國會計師事務所應將國際化業務作為未來的優先戰略,引進新的國際服務項目以及國際和技術,拓展國際業務,“出口”會計服務,幫助中國企業尋找國外市場,為外資企業提供會計、稅務、法律法規咨詢服務,滿足國際客戶的服務需求,積極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提高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國際認可度。
嚴格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管理和質量控制
會計師事務所應樹立品牌意識,“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良好的品牌是靠自身卓越的執業質量和職業道德與良好的信譽來維持的。
(一)健全內部人事管理制度
面對入世的沖擊,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要增強競爭力,必須健全內部管理制度,首當其沖應改變的管理制度是人事管理制度。會計師事務所是知識密集型企業,事務所內部如果沒有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是無法留住優秀人才的。應當建立健全嚴格、合理、透明的各種制度,如人員聘用、考核與晉升制度、工資福利與保險制度、合伙財產的管理與處置制度、合伙人與員工爭議制度等。
(二)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
執業質量對事務所的生存和發展來說生死攸關,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后更是如此。我國的各個會計師事務所應樹立風險意識,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預警、監測和防范機制;對于具體的審計項目要確立項目負責人負責制;強化對業務質量的三級復核制度的執行;設置專門的質量控制部門(如技術標準部),依據統一標準,對所內各業務部門及下屬分所、成員所進行定期質量檢查,做到防檢結合,以防為主。要將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劃分事故等級,通過教育、解聘甚至機構調整等辦法,予以糾正,把執業過程中的風險點消滅在形成過程之中。
(三)購買注冊會計師職業保險
注冊會計師行業是高風險行業。除加強自身的質量控制外,會計師事務所還應購買職業保險,將事務所的風險部分地轉嫁給保險公司。這既是加強自身風險防范能力的一種表現,也是對社會公眾負責,可以提高事務所的聲譽。我國目前基本上未規定實行注冊會計師職業保險制度,僅在事務所的會計制度中規定按收入的10%提取職業風險準備金。這很難抵御日益增加的執業風險。如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等幾家保險公司的條款已經出臺,責任保險制度已由理論探索轉化為實踐運作。會計師事務所應樹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保險意識,主動購買保險。
改善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執業環境
(一)建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會計審計準則體系
加入WTO后,經濟全球化對其各成員國之間的國際會計協調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國際會計準則、審計準則的應用也將越來越廣。制定會計準則時,在考慮中國國情的同時,應大膽引進國際通用的會計慣例,加快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接軌,使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與披露等方面更符合國際慣例,以提高會計信息在國際范圍內的可信性、有用性及可比性,更好地滿足各利益主體的決策需要,為國際會計界所認可。審計準則方面,應在現有的獨立審計準則體系的基礎上,修訂完善獨立審計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實務公告、執業規范指南。筆者建議,審計準則制定主體中增加企業方代表,使各方利益得到更好的均衡;審計準則的內容方面,還應補充咨詢等業務的具體準則和實務公告。
(二)打破市場壁壘,減少政府對會計服務市場的不當干預
應繼續大力推進體制改革,為注冊會計師執業創造良好的環境,減少不當的政府干預,打破市場壁壘,促進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用正常競爭手段達到擴大市場占有率的目的。減少政府對會計服務市場的行政干預必須在經濟環境綜合治理的前提下進行。第一,加強廉政建設,嚴厲打擊腐敗行為。一旦查出政府部門通過行政干預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而產生行敗和權力尋租行為,就應當查明原因,從嚴懲處,以形成注冊會計師良好的執業環境。第二,進一步清理整頓經濟鑒證類社會中介機構,真正切斷政府部門與會計師事務所的利益聯系。清理整頓和脫鉤改制工作必須嚴格把關,確保人事、財務、業務與名稱等方面真正脫鉤,防止出現“明脫暗掛”、“權力加盟”現象。第三,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擺正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注冊稅務師行業是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而發展起來的新興行業。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介組織也迅速發展和完善起來,作為具有涉稅鑒證與涉稅服務雙重職能的社會中介組織的注冊稅務師行業也在不斷壯大,已經成為促進納稅人依法誠信納稅、推動我國稅收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注冊稅務師行業迅猛發展的同時,隨著業務范圍的不斷擴大和社會對注冊稅務師行業期望值的增加等,作為中介機構服務人員的注冊稅務師越來越感受到來自執業風險的壓力。如何正確應對注冊稅務師行業執業環境的變化,應對日益明顯的稅務風險并對風險進行有效地規避和防范,已經成為注冊稅務師業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旨在從執業的角度探討注冊稅務師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風險及相應的規避與控制措施。
一、注冊稅務師行業的發展狀況
注冊稅務師行業作為社會中介服務行業,主要是在涉稅市場業務中接受委托,從事各項涉稅事宜,貫穿于稅收征納的整個過程。注冊稅務師在從事業務時具有雙重職責,主要職責是依法為委托人提供涉稅服務以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而輔以監督稅務機關的行政行為以維護國家稅收權益。這種中介地位決定了稅務必須站在獨立、客觀、公正的立場上,以稅法為準繩,以服務為宗旨,既為委托人正確履行納稅義務、維護其合法權益服務,又為稅務機關依法征稅、維護國家權益發揮輔助和監督制約作用。
注冊稅務師行業在我國發展時間并不長,行業本身比較年輕,但發展潛力很大。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有些地區在稅收征管體制改革中進行了一些稅務的探索和嘗試。1996年11月,政府有關部門頒發了《注冊稅務師資格制度暫行規定》,首次建立了我國注冊稅務師資格制度,使其作為獨立的社會中介行業步入了規范發展軌道。近年來,注冊稅務師行業的業務范圍已經由比較單一的稅務業務向更高層次的稅收籌劃、顧問等方面延伸。經過各級注冊稅務師協會、行業從業人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注冊稅務師行業整體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逐漸得到委托方、稅務機關與社會各界的認可。但是,應該意識到,伴隨稅務業務種類不斷增加,業務復雜程度不斷提高,注冊稅務師以及中介機構在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在面臨著更高的風險。
二、注冊稅務師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風險
風險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段里,所期望達到的目標與實際出現的結果之間產生的距離。從執業的角度講,注冊稅務師行業面臨的風險,主要是指注冊稅務師及其所在中介機構的執業行為與所期望的結果出現差異的程度。由于注冊稅務師的執業行為受許多因素諸如委托目的、客戶、稅收相關制度、業務能力及職業道德等的影響,當注冊稅務師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時風險就產生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行業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所帶來的風險
(1)與注冊稅務師行業相關的法規建設相當落后。現有的法規主要有《注冊稅務師資格制度暫行規定》、《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注冊稅務師注冊管理暫行辦法》、《有限責任稅務師事務所設立及審批暫行辦法》等。這些法規為注冊稅務師行業的制度化、規范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層次不高,相應地約束力也較弱。
(2)注冊稅務師行業仍未制定具體的執業準則。執業人員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委托單位進行活動,注冊稅務師在活動中對委托單位賬務進行檢查的深度、廣度均無規則可循,業務的隨意性比較大。面對稅收征管和稽查工作的強化,注冊稅務師將可能承擔因失敗而被追究責任的風險。對比同屬于中介行業的注冊會計師行業可以發現,由于已經有獨立準則,只要注冊會計師按準則履行了相應的職責,除非已審會計報表出現重大問題,注冊會計師一般是不承擔過錯責任的。
(3)沒有法定業務也是產生行業風險重要原因。縱觀世界各國稅務行業發展的歷程,法定業務的規定是其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法定業務不但解決了行業發展問題,也決定著行業的生存。而在我國注冊稅務師相關業務規范中,至今還沒有對鑒證業務的種類及范圍、涉稅鑒證的效力和格式等進行統一規范,也沒有明確開展鑒證業務的機構的資格和涉稅鑒證的責任等問題。
2、注冊稅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和業務能力所帶來的風險
(1)注冊稅務師違反職業道德和不良工作作風是產生行業風險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際執業過程中,有的從業人員沒有謹慎地審查有關法律文件,沒有認真對相關法律、政策問題進行周密地考慮,沒有對賬務進行認真的檢驗與分析,為了謀取利益,為委托方偷逃稅款提供便利。有的從業人員棄原則于不顧,聽命于行政干預,使行政意志高于國家稅法。有的機構不顧及自身能力,盲目承接業務。這都會導致委托方利益無法保障,長此以往,行業的信譽將會受到影響。
(2)注冊稅務師業務水平參差不齊是產生行業風險的又一重要因素。我國實行注冊稅務師制度的時間并不長,目前實行的注冊稅務師行業資格考試制度并不完善,許多人拿到資格證書以后仍不具備注冊稅務師的業務能力。在中介機構中,部分執業人員達不到或不能保持執行業務所要求的熟練程度和工作能力。通常情況下,一個項目需要一個團隊的通力合作才能進行,而在這樣的一個團隊中執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可能出現由于一個或幾個業務水平不高的人員出現失誤而導致其他業務人員乃至整個機構受到牽累的情況。
3、與市場環境相關的風險
注冊稅務師行業的市場環境不理想,這體現在客戶和從業機構兩個方面。在客戶方面,有的納稅人認為,自身經濟業務簡單,沒必要進行;還有人認為,稅務機關提供的納稅服務能夠解決自己的涉稅事宜,請稅務有點浪費;而一些有意聘請稅務的納稅人,不少也是希望通過稅務達到偷逃稅款的目的。在從業機構方面,我國的稅務源于稅務機關的內設機構,脫鉤改制的時間很短,有些地方尚未完全獨立,稅務機構采取關系網的方法進行運作,導致稅務市場化運作程度低。
三、風險的規避與控制措施的建議
1、加快相關法制建設是風險防范的重要手段
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借鑒國際稅務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及近年來稅務發展的經驗,真正以法律的形式將業務范圍、執業準則、職業道德以及注冊稅務師的法律責任等問題確定下來,明確稅務的職能范圍、資格審查、法定業務、工作流程、年審年檢、法律責任等。在此基礎上,注冊稅務師管理機構也應自上而下地制定具有獨立性的規范化管理規程,建立稅務機構信譽和業務等級制度和違規處罰淘汰制度,以加強內部控制管理。同時,稅務機關應按稅法規定確定所提供納稅服務的具體范圍和項目,使稅務成為其服務的有效延伸和補充,將稅務機構出具的有關法律性文書作為稅收征管的重要依據,在稅務機關與稅務之間建立文件傳遞和信息查詢的綠色通道,形成加大稅法宣傳和加強稅收管理的又一渠道。2、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人員隊伍是風險防范的關鍵因素
稅務是知識密集型行業,高素質的人員是提供高質量稅務服務的基礎。高質量的服務應該更注重滿足納稅人合法的、咨詢要求,而不僅限于行為的合法性,也就是要求服務內容由勞務型的計稅、報稅逐步向智能轉讓型的稅收籌劃、稅收顧問、納稅審查、經營策略、財務分析等高層次業務發展。這就需要注冊稅務師具備扎實的執業基礎、過硬的執業能力、豐富的執業經驗,在掌握稅收知識以外,還應具備、財會知識、法律知識和外語以及計算機知識,并有較強的綜合分析、判斷能力,在可控制的范圍內有效降低執業風險。在從業人員的培養和后續教育中,行業協會的作用應得到更充分的發揮,這個過程中應充分吸收學習國際、國內各種行業協會對中介性質的會員進行資格和職業道德管理的經驗。
3、不斷改善市場環境是降低風險的有效保證
針對客戶方面,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積極與委托人溝通,包括對稅收政策的理解、執行、的方式、目的等,使各方面盡可能了解稅務行業的特點和執業方法,以減少分歧和降低摩擦。針對從業機構,應加強事務所內部的質量控制,樹立風險意識。事務所要把執業質量控制貫穿全過程,在業務承接、協議的簽訂、人員委派、檢查、監督、復核等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保證各個環節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在業務承接階段,充分了解客戶情況,決定是否應該承接;在具體實施階段,充分收集稅務相關證據,確定客戶納稅事項;在完成階段,對已獲稅務相關證據,認真評價真實性、合法性、充分性;對重大事項應實行多級復核制度。
綜上所述,我國的注冊稅務師行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中介機構及執業的注冊稅務師的數量大幅度增加,其執業素質也有很大的提高。隨著稅制結構的不斷優化和稅收征管改革的不斷深化,注冊稅務師行業的發展將會出現新的市場空間。但是,執業的注冊稅務師及所在中介機構要對執業過程中的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并尋求相應的規避措施。要借鑒相關行業經驗,針對業務開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結合自身的特點,吸取會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經驗,不斷提升行業整體的服務水平,努力拓寬業務領域,特別是一些更高層次的,如稅收籌劃等服務,這樣注冊稅務師行業將前景光明。
【參考文獻】
[1]國家稅務總局:“十一五”時期中國注冊稅務師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Z].2006年7月31日.
[2]劉君:稅務的執業風險及風險[J].銅陵學院學報,2004(4).
[3]周金榮:我國注冊稅務師專家責任風險及其防范[J].涉外稅務,2006(4).
一、行業概況
中國對外工程承包主要集中在普通房建、交通運輸和電力等基礎建設方面,而制造加工、環保、電子通訊、供排水等行業則相對薄弱;對外勞務合作主要分布在制造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筑業,而高技術行業勞務較少。
1、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
全球國際工程承包行業主要集中在普通房建、交通運輸、石油化工業。中國在某些行業具備一定的競爭力。在普通房建方面,2001年225家國際承包商的營業額為300.9億美元,占全球總額的28.3%;中國公司在該行業的營業額為23.0億美元,占中國對外工程承包總額的33.6%,占全球該行業的7.6%.電力行業方面,2001年225家國際承包商的營業額為74.8億美元,占全球總額的7%;中國公司在該行業的營業額為2.45億美元,占中國對外工程承包總額的13%,占全球電力行業的3.3%.
從2001年中國新簽訂的上億美元的大項目看,主要集中在電力、交通運輸、和普通房建。
從近年來中國在交通運輸業簽訂的項目分析,中國在公路橋梁、地鐵項目建設上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中國的水電行業,在發展中國家有市場,競爭力比較強;石油化工業的優勢處于上升階段,石油化工業的三大公司在項目的資本運作、施工管理等方面具備了和西方大公司競爭的條件;在礦山建設、資源開發等工業項目方面,中國企業走出去較晚,但已經顯示出了一定的競爭力。
2、比較薄弱的行業
從中國對外工程承包的總體情況分析,競爭優勢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同發展中國家的承包商相比,我們具備一定的優勢,但同歐美大型國際承包商相比,我們的劣勢也非常明顯。2001年,斯堪斯卡公司國際市場營業額達121.52億美元,相當于中國39家公司國際市場營業額總和的2.26倍。從市場分布情況來看,中國企業在亞洲和非洲地區的一些國家存在比較優勢,而歐美市場仍然難以開拓。
總而言之,在科技、資本密集度高的行業領域型中國企業競爭力普遍較差,這是由中國相關工業領域的國內基礎和國際競爭力決定的。
首先,研發和科技創新能力差,例如,由于缺乏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中國企業在化學工業和石油化工業對外工程承包的技術競爭中基本上處于下風。
其次,一些優勢產業的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以至于沒有形成對外競爭的拳頭,如輕工業是中國的優勢產業,但是在對外工程承包方面,輕工業并沒有形成強大的競爭力。
第三,中國大多數行業的企業經營規模小,資本金相對短缺,融資能力不強,缺乏與國際著名承包商相抗衡的實力。目前,中國能夠在境外承攬5000萬美元以上項目的企業不多,在國際市場項目大型化的進程中,企業的發展受到抑制。
第四,在企業管理、科技創新、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不少企業沒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的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都不完善和健全。
第五,我們在國際工程人才的開發上,復合型、高智能人才緊缺。另外,從行業經營秩序分析,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無序競爭現象還時有發生,影響了行業的整體利益。
二、國際工程市場未來發展趨勢
當前,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在世界走向多元化的大趨勢下,經濟全球化的特征日益明顯,各國企業都在通過結構調整、跨國經營和技術創新,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國際市場的合作與競爭更加廣泛和激烈。企業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才會有更大的發展。
從全球范圍內看:
首先,近年來,國際工程承包行業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是全球對工業項目的投資比率減少,而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比率有所增加。據2001年ENR統計,2000年普通房建項目營業額達363.5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4.6%;交通、電力項目也有所增長;而制造業、石油化工業等工業項目卻下降了23.5%,為323.5億美元。另據2002年ENR統計,2001年,制造業、石油化工業等工業項目又下降了5.7%,為305.1億美元。可以預見,隨著全球產業結構、技術結構、跨國公司生產基地的調整,各國為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必將加大對基礎設施、基礎能源的投入,這些行業的工程將會保持增長。
第二,各國競相發展信息產業,加快了信息建設的步伐。根據2001年全球對外發包的工程情況可以看出,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電信工程大量涌現,其中有諾基亞、愛立信、三星電子等大公司的投資項目,還有各國政府投資的電信網絡改造、新建工程。2001年,ENR首次將電信產業專門列為一類進行統計。由于世界各國都重視信息化的進程,相信未來幾年,信息工程將成為國際工程承包新的增長點。
第三,由于全球性的水資源危機和各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供水項目和環保項目將呈增加趨勢。
國際工程承包商重組及結構調整浪潮不斷,使其得以集中技術、資金和管理搶占和瓜分市場,國際工程承包行業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和變革。著名的瑞典工程公司斯堪斯卡公司(Skanska)通過兼并,使其2000年國際市場營業額達86.4億美元,一舉獲得全球最大國際承包商亞軍;2001年該公司又榮登冠軍寶座。因此可以看出,通過并購不僅可以獲得超強的競爭力,還可以成功地拓展發達國家的市場。
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推動下,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和綜合性的項目增多,國際工程技術承包領域中,信息技術以及新材料、新工藝得到普遍應用。國際工程項目日趨大型化,傳統的工程承包正逐步被工程承包、國際投資、項目融資、國際信貸、設備貿易、技術轉讓、BOT、BOOT等相互融合的綜合性合作方式所取代,EPC等總承包方式越來越多。
技術性壁壘成為各國保護本國工程市場的重要手段,“環保工程”、“生態工程”、“人權工程”的比重上升,區域和集團保護加強,市場進入的難度加大。
據國際勞工組織(IE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90年代中期以來勞動力跨國流動超過3500萬人。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工業國家人口老齡化,結構失衡,對外籍勞務需求巨大;國家和地區間在經濟發展階段、結構調整、就業機會、勞動力供給和工資方面存在的差異,將進一步刺激和加速勞動力的跨國流動。但是,國際勞務市場的需求是不均衡的,專業技術人員越來越受到歡迎。隨著各國重視發展信息技術,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增加,以網絡人才為代表的高技術人才普遍受到各國青睞。由于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很多國家普遍需求醫護人員。可以預見,這兩個行業的勞務市場將會得到較大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與對策建議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和中國加入WTO的情況下,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在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方面有新的突破,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趨勢。發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將不僅是中國“十五期間”的重要發展戰略,也將是較長一段時間內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決策。隨著中國外經貿管理體制改革邁出新的步伐,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事業將迎來更大、更快的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
下一階段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的發展思路擬應是重點扶持優勢行業和優勢企業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
中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發展的中長期戰略是鞏固并擴大現有的比較優勢,向“高技術、高附加值和高利潤”的領域發展,在全球產業鏈中確立“中國”品牌。為此,需要我們深化改革,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在認真貫徹多年來所倡導的“大經貿”、“市場多元化”、“以質取勝”和“科技興貿”戰略基礎上,根據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不斷優化中國產業結構,加速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推動優勢行業和優勢企業“走出去”,帶動其他行業參與國際競爭,為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國民經濟的增長作出自己的貢獻。
為此,需要健全和完善兩個體系,一個是服務體系,另一個是保障體系,即健全和完善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的金融、保險、信息等服務體系;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等保障體系,從而促進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針對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的發展思路,主要對策可參考如下:
1、進一步優化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的行業結構,推動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中國對外工程承包要獲得較大發展,應在進一步鞏固現有優勢的基礎上,培養新的增長點。普通房建、交通運輸和水電等行業是中國近年來發展比較成熟的產業,我們應進一步突出這些行業的優勢,跨行業、跨地區對一些企業進行重組,形成更有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在國際市場上爭取更大的份額。
從產業結構調整角度來看,一些產業生產力富余,完全可以轉移到國際市場,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再做貢獻;同時,經過結構調整后的一些優勢產業,完全可以嶄新的面貌在國際舞臺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我們應當根據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培養新的優勢產業,培育新的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建議抓住當前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時機,盡快在信息通訊行業、環保行業、水處理行業培育有實力的企業集團,有意識地加強相關資源的配置,爭取在這些新興領域有所突破,形成后發優勢。
國際工程承包是服務貿易、貨物貿易和技術貿易的綜合載體,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是多方位的。建議重點支持對社會綜合貢獻率大的行業,進一步扶持能夠帶動國產設備材料出口的行業。對于石油化工、水電、鐵路、化學工業、冶金、礦山建設等行業,不但能夠大量帶動國產設備材料出口,還可以帶動管理、技術、勞務的出口,國家應從資金、進出口等各方面給予便利和優惠,推動這些行業開展國際工程承包業務。
大力發展中國對外工程設計咨詢業,推動更多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建議“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給予相應的資助。
在對外勞務合作方面,中國農業、建筑業、紡織服裝業的勞務具有比較優勢,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我們應當通過中國入世后的便利條件,加強多雙邊談判為中國的對外勞務合作爭取更有利的環境,擴大市場份額。對于國際市場上勞務比較缺乏的醫療、計算機等行業,可有重點地加強培訓。另外,要加強對外派勞務人員的管理,不斷提高中國外派勞務人員的素質。
2、優化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的整體環境
在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作為與“走出去”相配套的外經貿體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和金融制度改革也應該加快步伐,優化中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的整體環境。如,建立有效的對外工程承包的融資、擔保體系,完善金融和外匯監管制度,建立和完善對外勞務合作人員的保險制度等。各部門之間組成有效的聯合戰線,全方位積極貫徹實施“走出去”的戰略。政府和有關管理服務部門,需要根據發展的新形勢,通過指導監督和政策支持,強化服務和協調,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高國際競爭力。外經貿、財政、外交、公安、金融、保險等部門,要聯合行動,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對外經營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諸如人員和設備出國手續簡化問題、保險承諾及保費問題等等。要研究制定推進聯合與合作的具體政策支持與指導鼓勵措施,充分利用外交、多雙邊經貿談判工作為中國企業爭取發展機會。
3、行業市場的選擇和推動
大力推動市場多元化戰略,合理調整市場布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的機遇和條件,在鞏固和深度開發亞洲、非洲和中東等傳統市場的同時,加大開拓拉美市場的力度,在開拓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方面要取得重大突破,使拉美和歐美發達國家市場成為對外承包工程新的增長點。
各行業要依據自身實力,有重點地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市場。
4、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是要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深化體制改革。現代管理理論認為,企業的發展和壯大,最重要的是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制度是否適應于環境,是否適用于市場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潮流。深化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形成一個與企業發展目標相適應,并與國際接軌的良好的管理體制和經營運行機制,使員工素質、經營管理、技術水平和業務運行適應國際工程承包的需要是新形勢的要求。
二是要加強發展戰略的研究和管理。企業要發展必須跟上形勢的發展和適應環境的變化,并結合各行業的實際情況,進行發展戰略的規劃設計和強化動態管理。各行業企業應當認真研究國際建筑市場和國際勞務合作市場的特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明確企業定位,制訂相應的市場開發戰略和經營方針。國際上競爭實力強的大型企業,不僅十分重視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和全面管理,而且戰略取向都很高,這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
三是強化技術優勢,培育核心競爭力。圍繞企業發展重點,以市場為導向,適時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提高科技投入比重,在不斷完善企業核心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提高工程承包的高技術含量,全面增強技術優勢。要在復雜多變的市場和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關鍵是要培育有別于競爭對手的核心競爭能力,國際大型承包商如福斯特惠勒公司等其多元化的經營主要體現在依托主業而開展的經營,其發展依托的仍然是核心競爭力。加強技術開發,吸收和推廣國際先進技術,改善和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強化參與市場競爭的技術優勢。特別是石油化工、通信、電力等行業,能夠大量帶動國產設備材料的出口,應當加強這些行業的技術投入。
四是加強合作,發揮整體優勢。各企業之間要加強合作,以增強和發揮整體優勢,有效提高國際競爭力。當前,國際工程承包市場競爭激烈的形勢,國際承包商都普遍重視聯合與合作,既可分散風險,減少競爭對手,又可增強競爭力,提高獲勝機率。
首先,要搞好集團內部的聯合與合作,有效配置公司資源,形成集團的整體優勢。其次,根據企業的現狀和實際,要重視與國際知名承包商的聯合。特別是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有國際知名承包商帶領較容易進入。條件成熟的。可選擇一至兩個國際著名工程公司建立戰略聯盟,穩定合作關系,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推動銀企結合和銀企貿結合,緩解對外工程承包的資金短缺和融資能力差的問題、解決實物還貸和產品返銷的困難問題。
五是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從事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的各經營公司都要根據本行業發展的要求,加快實施人才培訓工程,充實和建設好與企業發展目標相適應的專業技術與管理人員隊伍。培養和引進高水平的技術和管理高級人才,形成自己的專家隊伍。強化外語和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培訓,培養外向型和復合型的經營管理人才。
遵從世界貿易組織中的對等原則,世貿組織成員國應當相互學位證書,要求各國積極進行相關專業的學術交流。打破以前的傳統模式,從而有力的避免了政府壟斷的不良格局。中國屬于經濟大國的地位,使得其會計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應當根據自身的優勢,結合當前的形式,積極開發出具有本國特色的品牌,也正是當代從事高職會計教師急需解決的難點。
(二)社會市場對會計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
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不斷變化發展,國內科學科技也產生了質的飛躍,會計產業及時抓住了這個科技機遇,將我國先進的科技融入到了會計行業,比如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的有效運用,使得獲悉會計信息變得更加便利,同時,也降低了成本,因此,受到了我國各個企業的大力追捧。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已然達到了與世界經濟接軌的程度,這也要求我國企業也走出國門,向國際大舞臺發展,同時,也要求加大我國會計人員的綜合能力培養,以便跟上國際經濟步伐。中國經濟全球化趨勢,萌生了諸多新型業務的產生與經濟的發展,從而將會計工作的職能向多方面發展,也加大了會計從業人員的難度。這也是我國高職會計教學承擔的重大責任,只有不斷加強對復合型人才的教育與培養,才可以快速的達到社會市場的各種不同需求,從而保障國家會計行業的穩定與發展。
二、為促進會計行業發展的高職會計教育教學
(一)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
我國的會計教育起步晚,并且缺少相關的研究分析,并且沒有國外的會計教育發展的快,還是落后一段距離。在實際的會計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培養綜合型優秀會計人才為目標,我國相關教育部門應該學習國外的先進會計教育經驗,再結合國內的教育研究成果,發展符合中國特色的會計教育模式。
(二)加強會計專業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職會計教育的設計理念是培養操作能力水平高的學生,并且也注重學生的在技術上全面的操作能力,設計的方法是在原有科學知識體系上,新增相關的專業知識。高職會計教育教學是以會計專業經濟性與技術性為根本,重點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而且充分采用行業中的典型事例進行設計案例情景教學。我國以前的會計實際教學環境中,教學的有效性不是很理想,為了促進教學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下面幾點做法:
(1)盡可能的完善會計行業的資料;
(2)盡可能多的提供會計行業使用的工具;
(3)增強學生和老師的互動;
(4)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
(5)提高學生的會計基礎理論知識水平;只有做到上面這些內容,才有可能培養出大量的理論強、能力強的高職會計人才。
(三)不斷加強教師的自身實踐經驗
高職會計教育的內容近年來有一個新的發展趨勢,就是提倡認知心理構建主義進行會計的相關知識的學習,采用該方法能為學生建立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目標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結構。同時,也應該鼓勵教師走出校門,在會計的實踐崗位上進行現場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性學習,也有利于豐富會計職能經驗,同時,促進高職會計教育的良性發展。高職院校現在也邀請有實踐特長的公司管理人員到學校進行講學,同時,也大力支持教師走出去,增強自身的實戰經,另外,建立相關的實習基地和實訓基地。學校根據高職會計的實際教學特點,制定了以上幾點措施,希望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環境,希望能為學生增加大量的實踐崗位,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操作能力。
論文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擔保
一類是政府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由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從而獲得銀行貸款;另一類,由政府出面干預銀行的信貸方向,并規定了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的比例。在各國扶持中小企業的措施中,一些國家出現了政府專為中小企業設立的融資擔保制度。根據政府做法的不同可分為兩類。
一、政府主辦型的融資擔保機構
由于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制度涉及產業政策、公共利益、就業水平及技術創新等各方面,需要多方協調合作,非個別企業或組織所能設立,因此,大多數國家采取政府出面的方式,為銀行提供向中小企業貸款的擔保,以鼓勵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采用這種方式的以美國、日本、德國為代表。
(一)美國:政府機構性質的小企業管理局提供中小企業融資擔保
1.融資擔保主管機構——小企業管理局。美國政府針對占國內企業數量99%的中小企業,設立了小企業管理局(SmallBusine,~Adminstm—tion,下簡稱sBA),負責管理中小企業。SBA是聯邦政府的機構,主要職能是執行和管理小企業擔保貸款計劃,并于年終向國會聽政會報告年度計劃的執行情況和提出下一年度預算申請。對于符合貸款資格的中小企業,SBA可提供高達90%的貸款擔保,其貸款額一般在l5.5萬美元之內,即使貸款超過此數,也可提供高達85%的保證。此外SP,k經常舉辦各種商務研討班,為小企業提供創業準備、計劃擬定、公司成立、行政管理、商業理財等多方面的咨詢,保證了企業使用貸款資金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融資擔保方法——美國小企業貸款擔保計劃。該計劃1997財政年度為5萬多家小企業新提供擔保貸款約llO萬美元。該計劃的特點是:(1)中小企業信貸保證計劃的資金由聯邦政府直接出資,國會預算撥款。具體執行和管理是SBA;(2)依法執行計劃。美國的(Sma~BusinessInvestmentAct)對該計劃的四部分貸款(7a計劃、微型貸款計劃、注冊開發公司貸款計劃、小企業投資公司計劃)的用途、條件、擔保金額和費用、利息標準和政府執行機構的職能等,都作了明確和詳細的規定。政府主要通過擔保來支持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貸款。除此而外,只對少數減災項目和貧困地區的特殊企業給予少量直接貸款;(3)美國政府參與的擔保體系是一級擔保機構,在各地設立分支機構。
(二)日本:地方擔保與政府再擔保的雙重融資擔保方式
日本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主要依靠全國的52個地方信用保證協會。這些協會根據1953年頒布的成立,其資金的70%由地方公共團體出資,30%由地方金融機構出資,凡是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可以提出借款承保申請。信用保證協會在承諾保證前進行信用調查,調查的要點是經營者本人的信用、該企業的前景、償還能力、金融機構的支持度,然后決定是否承諾保證。借款金額大、超過500o萬日元的須提供房地產、有價證券等擔保物。等到承保后,金融機構向申請貸款的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但貸款用途僅限于周轉資金和設備資金所需。信用保證協會在承保后,每年要向承保的中小:業收取0.5%或1%的保證費,用于彌補風險損失和日常經營開支。當借款企業不能如期還款時,保證協會代為向金融機構支付本息并接收相關債權及擔保物,以后由該中小企業向保證協會償還。
(三)德國:提高企業償貸能力并提供必要的備用融資擔保制
針對中小企業凈資產基礎薄弱償還能力不足和抵押不夠的問題,德國采用以下辦法保證企業的基本償貸能力,并為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融資擔保。
1.通過凈資產援助項目加強凈資產基礎。所謂凈資產援助項目是指:新創立企業獲得的貸款可替代凈資產,不必進行擔保;一旦發生不能償債情況,該項貸款作為凈資產的替代負有全部償債義務;另外該援助項目還有長期的(20年)補貼利率和一定的貸款免償等額外優惠政策。德國的一些經濟研究機構認為,這種特殊的凈資產貸款是幫助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融資因素,使新企業失去償債能力的危險明顯減少,而且在沒有產生長期補貼的情況下,合格創業者的數量也有增長。這種凈資產貸款做法,已經被瑞典、芬蘭和土耳其等國家效仿。
2.凈資產援助項目增強了企業的清償能力。在企業初始階段,清償能力低下是普遍現象。刨業者沒有足夠的資金儲備,債權人對企業信任感尚未建立,但同時企業又必須支付工資薪金和履行供貨合同。因此,貸款能否長期使用和利息支付能否推遲就成為企業存亡的關鍵。凈資產貸款援助項目符合以上兩點要求,:頃目貸款周期長,同時貸款前兩年無息,即使從第三年開始,其利率也要比相關銀行貸款低得多。
3.凈資產援助項目與地方擔保銀行提供必要的融資擔保。在德國,援助貸款由作為轉貸銀行的地方銀行提供,地方銀行獲得低息貸款,并承擔債務拖欠的全部風險。為了克服風險,地方銀行可通過凈資產援助項目為貸款申請40%或50%的債務免除。同時,如果轉貸銀行認為債務免除仍不充分,轉貸銀行可以向當地的地區擔保銀行申請相當于80%債務金額的擔保,作為所需貸款的輔助擔保。這里的擔保銀行既不保存貨幣,也不實施貸款,因此,從概念上講,擔保銀行并不是銀行。擔保銀行在法律形式上是私人有限責任公司,其實際地位如同銀行,原因在于按照德國銀行法和貸款機構法的規定,提供擔保是銀行的義務。擔保銀行對資金的需求量很大,因而,高效的銀行體系是擔保銀行開展業務的前提。
二、政府強制型中小企業貸款計劃
亞洲國家的政府一般具有較強的宏觀經濟指導能力,借助這種能力對銀行貸款臼乞方向加以控制,可以直接產生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效果。但這種強制信貸的方式容易干擾正常的銀行信貸活動,降低銀行資產的安全性和流動性,
菲律賓于l991年頒布《中小企業》。該將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放貸業務量強制規定在5%一10%。從1992年到1997年,共發放了1l00億比索貸款,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菲律賓中小企業的融人資金。但是政府強制投入的資金效率低下,中小企業貸款還貸率還不到50%。在這種情況下,菲律賓成立了中小企業擔保基金會,即從政府強制放貸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基金擔保制度。基金會的宗旨是鼓勵私營部門尤其是私營銀行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如今,基金會已成為業務廣泛的擔保機構,覆蓋了除住宅建設和純貿易活動之外的其它行業。基金會擔保有其側重點,主要放在中小企業市場的戰略項目上,與其它政府和私營擔保機構互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