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07:33: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戲曲文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戲曲音樂是以音樂展示劇情塑造戲中的人物形象,推動戲劇矛盾沖突的發生發展,它與戲劇表演緊密結合,并為戲劇表演服務。凡能流傳下來的戲劇大都有優秀的劇本,又有美妙的音樂。
二、戲曲音樂發展
中國戲曲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的、有機的戲劇藝術。而戲曲音樂是戲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現戲劇的內容。戲曲音樂包括聲樂部分的唱腔、韻白和器樂部分的伴奏、開場及過場音樂。中國戲曲音樂是以群體風格、地方風格、民族風格為特征的。其發展歷史悠久,民歌、百戲音樂、唐代的歌舞音樂和宋代說唱藝術音樂是其發展的基礎。
在現當代,戲曲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典型品種,對戲曲音樂舊瓶裝新酒、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以及對傳統戲曲音樂的搶救、改善、發展、創新措施是音樂文化行為的重要方面。
三、戲曲音樂文化的研究現狀與意義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路應昆教授提出,從“腔依詞”和“活腔活唱”為特征的南北曲,到無格無律的明代民間土腔俗調和清代“亂彈”的興起,意味著戲曲音樂大的解放。
戲曲音樂的研究越來越引起重視,地方性戲曲音樂的發展、走向的理論探討,近幾年一直在持續不斷地進行。作曲家對戲曲音樂的創作不斷嘗試和探索;戲曲音樂在演唱形式、唱法、樂隊組成以及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作曲技術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戲班子、劇團等文藝團體對戲曲音樂與表演在結合形式也在進行開拓和創新;戲曲音樂的文化現狀目前是比較值得欣慰的,但是,戲曲音樂應該在發展中進行大力推廣。
四、戲曲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1.戲曲音樂的傳承
(1)大眾戲曲音樂與基礎戲曲音樂教育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傳統音樂無論是在音樂表現形式,還是音樂語匯的運用上均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它不僅是一種音樂現象,也反映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俗語言、美學觀點等狀況。采用這樣的傳統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傳承對于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加強世界音樂文化的交流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對于學校戲曲音樂教育可以明確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教學理念,培養具有傳統音樂素養的教師,對調動各方資源配和教學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2)專業戲曲音樂人才的培養
我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專門培養戲曲音樂人才的學校和專業。一方面,音樂在戲曲中的地位沒有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對音樂上的投入不夠。一個劇種如果沒有音樂人才接班,這個劇種的前景讓人擔憂,所以戲曲音樂創作隊伍的建設迫在眉睫。
戲曲音樂的傳承離不開發展,而發展也離不開傳承,傳承也必須有新的創造和突破。發展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保留其特色與精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意義。理清傳統承繼的脈絡是繼承傳統的基礎,也是發揚傳統的前提。面對文化裂變的時代,戲曲音樂必須尋求發展。而發展的唯一途徑就是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的創新。
2.創作思維的多元化
(1)繼承與開放的結合。在不損傷本民族審美觀念和不失本劇種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將戲曲音樂現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樂隊組成以及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作曲技術上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結合,如與動畫。可以保留經典唱段,壓縮冗長部分,在不影響經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樂中加入適當現代元素,二度創作和錄音,這是戲曲音樂與動畫結合中的創作手法。動畫使戲曲更具活力與動力,加上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使二者的結合具有無限魅力。打破傳統樂隊作伴奏方式進行創作上創新,加入管弦樂隊伴奏等手段,同時,對戲曲音樂特色樂器,打擊樂的運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戲曲片斷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從而使戲曲中的人物表現力,氣勢渲染力得到加強。
(2)縱向與橫向的結合。“縱向”是指繼承戲曲音樂本身的優秀傳統;“橫向”是指多方借鑒,廣收博采。事實上,中國戲曲音樂創作思維上縱向與橫向的結合,由來已久,并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如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也在縱向繼承京劇音樂的基礎上,橫向借鑒了漢調音樂中的[南梆子]、[四平調]等精華,豐富了京劇音樂;程硯秋甚至在京劇《鎖麟囊》中,借鑒了美國著名電影明星珍麗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稱得上是橫向借鑒的典范。
(3)宏觀與微觀的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創作方式在戲曲音樂創作中,既可以居高統觀全局、掌控大勢,又可以抓住各環節之間各個鏈條,從局部上強化各自的特長。
3.創作方式多樣化
(1)創作技巧的創新。戲曲音樂的創新,是一項復雜而具挑戰的任務。如果說,創作思維的創新是這項系統工程中的“軟件系統”的話,那么創作技巧的創新就是這項系統中的“硬件系統”。換言之,思維創新是無形的,而技巧創新則是有形的,是思維創新的具體落實與有效載體具體而言的,戲曲音樂創作技巧的創新,主要可以從旋律的創新、聲的運用和配器的運用來體現。
(2)唱腔旋律的創新。唱腔是戲曲音樂的主體,而旋律又是唱腔的靈魂,也是音樂最主要的表現手段。旋律把高低、長短不同的樂音按照一定的節奏、節拍、調式、調性關系組織起來,塑造出感人動人的音樂形象,表現特定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情感。唱腔旋律具體表現在旋律因素的創新、板式的創新、流派的創新等方面。在戲曲音樂中,唱腔音樂的創新是戲曲音樂創作的關鍵。它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旋律的創新、拖腔的創新、板式與節奏的創新、調式與調性的創新、板式結構布局的創新、各行當之間不同唱腔互相轉換的創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樂器的創新,等等。
事實上,戲曲音樂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也是在繼承和不斷推陳出新的基礎上的結果。無論哪一種地方戲曲音樂,都是通過不斷吸取其它劇種唱腔的精華而成長壯大的。所以,要想我國戲曲音樂發揚光大,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我們必須在發展中繼承傳統,在創新中求發展。
參考文獻:
[1]曾遂今.中國大眾音樂.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2]田同旭.論古代戲曲音樂的形成和民族文化融合.山西大學學報,2007,(9).
[3]趙宇.戲曲音樂發展初探.2008.
[4]吳洪濤.加強戲曲音樂在我國基礎音樂教學中的地位.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7,(9).
基于戲曲長期得以存活并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其獨特性的理解,傳承、發展及保護戲曲文化應遵循以下措施和原則。戲曲是一門獨特的意識形式,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不斷整合、吸收各種文化元素,許多藝術形態對其形成、發展起到了促進、推動作用。不論哪種意識形態的發展、突破和其的到來,都是在其他相關藝術的影響、觸動和刺激下形成的。在這些藝術形態的影響下,戲曲得以生存、發展和繁榮,他們就像戲曲生命體中的不同種類的細胞,決定著戲曲的新陳代謝和生命結構的構成,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發展。所以,要對傳統戲曲加以保護,就應該對相關的藝術系統進行綜合保護。分門別類到各個角度,如:人才資源的角度,就包括對音、舞、美、編、導、演等各類人才共同保護。戲曲的發展和生存不僅和這些意識形態息息相關,更大程度上依賴于外部環境,包括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人文環境,戲曲是否能夠立足,與人們的接受程度、消費習慣、文化欣賞角度都有關系。
當今戲曲之所以與觀眾疏離,與近年來人們對新興的文化消費觀念的偏好有關。一些地方本土文化的流失,如鄉音、鄉調、民風、民俗的式微、甚至失傳,都對戲曲的傳承和發展構成了致命的打擊,造成許多方言失傳,導致許多采用方言表演的戲曲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更別說振興和發揚了。再從社會環境來看,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是戲曲得以生存的根本。
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不同地方的戲種齊聚上海并且獲得突破性的發展,這種現象與上海移民社會的形成、商業經濟的高度繁榮等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對傳統戲曲的傳承和保護不能僅僅保護戲劇本身,應對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加以整體保護,使之不至于游離于生態文化之外,成為無本之木而最終枯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有曲藝、舞蹈、音樂、美術、手工、雜技與競技等藝術門類,這些非物質文化就像九連環的每一節,環環相扣,是一個聯動的整體,應該對其進行整體、全面的保護,這樣更有利于保持戲曲綜合體的鮮活生命。
與此同時,戲曲的創作與演出,涉及到技術、人才、資源、觀眾、中介等方面的內容,是一個由這些環節構成的整體,只有加強這些環節的共同建設,完善各個環節,才能保證戲曲演出的順利進行,使戲曲得以生存、發展、繁榮,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因此,在保護地方方言、地域文化乃至傳統文化,營造不同藝術形式相互促進、相互交融的文化氛圍,提高人們對戲曲文化的認同感,借助時尚媒體等媒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宣傳,實施有效的保護措施和促進性措施。
只有多層次、全方面的整體保護,才能使戲曲藝術的生存環境得以優化,達到傳承和保護戲曲文化的目的。傳統戲曲文化的開發和發展是一項艱巨而重大的系統工程,只有全方位的掌握戲劇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生存的基本狀況,制定切實有效的方針政策,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和扶持政策,各級政府應聯合社會各方之力,對戲曲進行保護,使戲曲藝術得以生存并延續,在開發、利用中煥發生機,使之成為群眾文化生活中和當今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成分。
一、戲曲臉譜藝術的現狀
雖然戲曲臉譜文化源遠流長,臉譜造型發展獨特,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戲曲逐漸被新的娛樂方式所代替,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戲劇院也沒以前那么盛行,因而臉譜文化也逐漸消逝,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是在如今的時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精神文化的要求也日益加強,回歸傳統成為時代的潮流,因此,戲曲臉譜藝術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傳統藝術,再次掀起了浪潮,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近年來,隨著文化界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來保護戲曲臉譜不受到其它娛樂的沖擊,再加上媒體的大力宣傳,戲曲臉譜文化似乎又要出現在大街小巷,創造新的輝煌。為了將戲曲臉譜文化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當前市場中出現了很多用臉譜符號包裝的商品,設計者正是為了將傳統的文化藝術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造出另一種別樣的風格。但是,在這些帶有臉譜的設計作品中,大部分都是直接應用了臉譜的原本造型,生搬硬套的將臉譜移到了設計當中。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設計者急功近利,只是單一的想到了臉譜是傳統文化,想以此吸引大眾的眼球,卻沒有思考其文化內涵,應用的意義何在,能起到哪些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第二,缺乏創新,設計者沒有創新意識,思維閉塞,將產品設計的很古板,沒有抓住當代人們的心理需求,不能受到現代大眾的喜愛;第三,現代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缺乏文化修養,文化底蘊明顯較低,因而設計出的作品缺乏活力,不能生動形象的表現出產品的特征,難以保持生命力。所以,這些現象足可以說明臉譜文化隱藏著很深的藝術價值,所以,深度開發戲曲臉譜的藝術潛能勢在必行。
二、戲曲臉譜藝術文化的傳承
要想將臉譜文化很好的發展并繼承下去,關鍵的就是對其進行再創造,在傳統藝術的基礎上,與現代文化元素相結合進行創新,與時俱進,使臉譜文化充滿活力。所以,要想發展和傳承戲曲文化,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是要保留傳統。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文化,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臉譜是其中的必要元素之一,所以,要加強對戲曲文化的保護工作。其次不同階段的人群消費程度不同,所以,可以選擇不同的材質制作出各個層次的臉譜供人們選擇。再次,不管作品的材質和設計是好是壞,都要做出品牌,所以產品的包裝和質量是至關重要的,要注意提高產品的文化品味。第二是藝術創新。要傳承臉譜文化,就需要承古銜今,開拓視野、打開思維,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這樣才能受到大眾的喜歡,更好的發展臉譜藝術文化。首先,在人們的現實生活滲入臉譜文化,當臉譜形象以一種新穎的方式出現時,必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其次,對臉譜文化的表現形式進行創新,臉譜是一種特殊的設計元素,根據時展,可以將臉譜應用到各領域中,比如用在汽車上、家具上或者作為壁紙裝飾房屋等,不僅新穎獨特,還能展現民族文化。戲曲臉譜文化是先輩們留下的一份獨特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應該在傳統的文化基礎上,恰當的融入現代藝術,與時俱進,這樣才能將戲曲臉譜文化更好的發展下去。
發展農村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繁榮農村文化生活得形式也多種多樣。我們既要接受外來的、現代的樣式(如流行歌曲、現代舞蹈等等),也應化力氣繼承傳統的、民族的文化藝術樣式。農村文化假如搞成清一色的現代藝術,那就失去了農村文化的本色,至少是失去了具有民族特色和鄉土特色的東西,那是不完整的農村文化,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意識。
其次,從群眾文化的群眾性這一本質來看,我們也沒有理由無視或拋棄戲曲藝術。這是因為,現階段有那么多的群眾對祖國燦爛的戲曲藝術之寶樂此不彼,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聞不問,不加組織與領導呢·我們按照群眾的意愿,把群眾戲曲活動搞活了,群眾滿意了,踴躍參與了,我們的工作也抓到了點子上,并擁有不斷豐富其他樣式,推動農村文化全面發展的條件。
再者,挖掘整理傳統的文化藝術,“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不僅是專業文藝工作者的職責,也是我們群眾文藝工作者面臨的任務。通過對包括戲曲在內的各種民間藝術的傳承和創新,同樣可以出精品,出人才,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作貢獻,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二、小港街道農村文化抓戲曲特色的條件
小港街道地處甬江口南岸,與原鎮海縣城關僅一江之隔,解放以來,縣城的專業劇團演出對小港街道的輻射力度較大,許多群眾成了戲曲愛好者。又因原鎮海縣專業劇團的演員大多在城關附近招收,小港群眾同這些演員的關系比較密切。專業劇團80年代解散后,這些演員經常參加小港街道的業余演出,促進了小港地區戲曲演唱活動的繁榮。專業劇團解散后,小港街道針對群眾的需求。又創辦了半營業性民間劇團,培養了一批青年演員,在當地造成較大影響。民間劇團解體后,文化站又創辦了京劇聯誼會和越劇聯誼會,把戲曲愛好者組織起來,不僅融休閑娛樂與學唱傳藝為一體,還經常舉辦與外地戲曲聯誼會進行交流、聯誼活動,使戲曲演唱活動在小港街道經久不息,深深扎下了根。有的家庭夫妻同臺獻藝,有的祖孫三代成為戲迷,等等。上述實際表明,戲曲藝術在小港街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小港街道有條件把群眾戲曲作為農村文化的品牌來抓。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把群眾戲曲作為特色、重點或品牌來抓,并不是只要戲曲不要其他。小港街道作為北侖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一個重點區域,十分需要引進、繁榮多種群眾文藝樣式,包括具有時代感的音樂、舞蹈等等。兩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統一的,互動的。
三、小港抓群眾戲曲特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任何一項工作,我們認識它,并不等于具體地做好了它。主觀愿望并不等于具體實踐。小港街道現階段抓戲曲特色應注意的問題是:
在現當代,戲曲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典型品種,對戲曲音樂舊瓶裝新酒、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以及對傳統戲曲音樂的搶救、改善、發展、創新措施是音樂文化行為的重要方面。
二、戲曲音樂文化內涵
中國戲曲音樂是在中國民族音樂百花園的土壤中繁衍發展起來的,它的內涵及外延,形式與內容,風格與色彩,集中的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最高水準,是我國各門類音樂的集大成者。中國戲曲是世界上比較獨特的藝術現象,尤其是戲曲音樂,形成了與世界、特別是歐洲音樂迥然不同的風格及色彩。
戲曲音樂是以音樂展示劇情塑造戲中的人物形象,推動戲劇矛盾沖突的發生發展,它與戲劇表演緊密結合,并為戲劇表演服務。凡能流傳下來的戲劇大都有優秀的劇本,又有美妙的音樂。
三、戲曲音樂文化的研究現狀與意義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路應昆教授提出,從“腔依詞”和“活腔活唱”為特征的南北曲,到無格無律的明代民間土腔俗調和清代“亂彈”的興起,意味著戲曲音樂大的解放。
戲曲音樂的研究越來越引起重視,地方性戲曲音樂的發展、走向的理論探討,近幾年一直在持續不斷地進行。作曲家對戲曲音樂的創作不斷嘗試和探索;戲曲音樂在演唱形式、唱法、樂隊組成以及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作曲技術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戲班子、劇團等文藝團體對戲曲音樂與表演在結合形式也在進行開拓和創新;戲曲音樂的文化現狀目前是比較值得欣慰的,但是,戲曲音樂應該在發展中進行大力推廣。
四、戲曲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1.戲曲音樂的傳承
(1)大眾戲曲音樂與基礎戲曲音樂教育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傳統音樂無論是在音樂表現形式,還是音樂語匯的運用上均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它不僅是一種音樂現象,也反映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俗語言、美學觀點等狀況。采用這樣的傳統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傳承對于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加強世界音樂文化的交流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對于學校戲曲音樂教育可以明確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教學理念,培養具有傳統音樂素養的教師,對調動各方資源配和教學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2)專業戲曲音樂人才的培養
我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專門培養戲曲音樂人才的學校和專業。一方面,音樂在戲曲中的地位沒有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對音樂上的投入不夠。一個劇種如果沒有音樂人才接班,這個劇種的前景讓人擔憂,所以戲曲音樂創作隊伍的建設迫在眉睫。
戲曲音樂的傳承離不開發展,而發展也離不開傳承,傳承也必須有新的創造和突破。發展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保留其特色與精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意義。理清傳統承繼的脈絡是繼承傳統的基礎,也是發揚傳統的前提。面對文化裂變的時代,戲曲音樂必須尋求發展。而發展的唯一途徑就是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的創新。
2.創作思維的多元化
(1)繼承與開放的結合。在不損傷本民族審美觀念和不失本劇種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將戲曲音樂現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樂隊組成以及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作曲技術上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結合,如與動畫。可以保留經典唱段,壓縮冗長部分,在不影響經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樂中加入適當現代元素,二度創作和錄音,這是戲曲音樂與動畫結合中的創作手法。動畫使戲曲更具活力與動力,加上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使二者的結合具有無限魅力。打破傳統樂隊作伴奏方式進行創作上創新,加入管弦樂隊伴奏等手段,同時,對戲曲音樂特色樂器,打擊樂的運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戲曲片斷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從而使戲曲中的人物表現力,氣勢渲染力得到加強。
(2)縱向與橫向的結合。“縱向”是指繼承戲曲音樂本身的優秀傳統;“橫向”是指多方借鑒,廣收博采。事實上,中國戲曲音樂創作思維上縱向與橫向的結合,由來已久,并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如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也在縱向繼承京劇音樂的基礎上,橫向借鑒了漢調音樂中的[南梆子]、[四平調]等精華,豐富了京劇音樂;程硯秋甚至在京劇《鎖麟囊》中,借鑒了美國著名電影明星珍麗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稱得上是橫向借鑒的典范。
(3)宏觀與微觀的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創作方式在戲曲音樂創作中,既可以居高統觀全局、掌控大勢,又可以抓住各環節之間各個鏈條,從局部上強化各自的特長。
3.創作方式多樣化
一、戲曲音樂發展
中國戲曲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的、有機的戲劇藝術。而戲曲音樂是戲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現戲劇的內容。戲曲音樂包括聲樂部分的唱腔、韻白和器樂部分的伴奏、開場及過場音樂。中國戲曲音樂是以群體風格、地方風格、民族風格為特征的。其發展歷史悠久,民歌、百戲音樂、唐代的歌舞音樂和宋代說唱藝術音樂是其發展的基礎。
在現當代,戲曲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典型品種,對戲曲音樂舊瓶裝新酒、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以及對傳統戲曲音樂的搶救、改善、發展、創新措施是音樂文化行為的重要方面。
二、戲曲音樂文化內涵
中國戲曲音樂是在中國民族音樂百花園的土壤中繁衍發展起來的,它的內涵及外延,形式與內容,風格與色彩,集中的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最高水準,是我國各門類音樂的集大成者。中國戲曲是世界上比較獨特的藝術現象,尤其是戲曲音樂,形成了與世界、特別是歐洲音樂迥然不同的風格及色彩。
戲曲音樂是以音樂展示劇情塑造戲中的人物形象,推動戲劇矛盾沖突的發生發展,它與戲劇表演緊密結合,并為戲劇表演服務。凡能流傳下來的戲劇大都有優秀的劇本,又有美妙的音樂。
三、戲曲音樂文化的研究現狀與意義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路應昆教授提出,從“腔依詞”和“活腔活唱”為特征的南北曲,到無格無律的明代民間土腔俗調和清代“亂彈”的興起,意味著戲曲音樂大的解放。
戲曲音樂的研究越來越引起重視,地方性戲曲音樂的發展、走向的理論探討,近幾年一直在持續不斷地進行。作曲家對戲曲音樂的創作不斷嘗試和探索;戲曲音樂在演唱形式、唱法、樂隊組成以及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作曲技術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戲班子、劇團等文藝團體對戲曲音樂與表演在結合形式也在進行開拓和創新;戲曲音樂的文化現狀目前是比較值得欣慰的,但是,戲曲音樂應該在發展中進行大力推廣。
四、戲曲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1.戲曲音樂的傳承
(1)大眾戲曲音樂與基礎戲曲音樂教育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傳統音樂無論是在音樂表現形式,還是音樂語匯的運用上均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它不僅是一種音樂現象,也反映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俗語言、美學觀點等狀況。采用這樣的傳統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傳承對于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加強世界音樂文化的交流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對于學校戲曲音樂教育可以明確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教學理念,培養具有傳統音樂素養的教師,對調動各方資源配和教學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2)專業戲曲音樂人才的培養
我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專門培養戲曲音樂人才的學校和專業。一方面,音樂在戲曲中的地位沒有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對音樂上的投入不夠。一個劇種如果沒有音樂人才接班,這個劇種的前景讓人擔憂,所以戲曲音樂創作隊伍的建設迫在眉睫。
戲曲音樂的傳承離不開發展,而發展也離不開傳承,傳承也必須有新的創造和突破。發展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保留其特色與精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意義。理清傳統承繼的脈絡是繼承傳統的基礎,也是發揚傳統的前提。面對文化裂變的時代,戲曲音樂必須尋求發展。而發展的唯一途徑就是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的創新。
2.創作思維的多元化
(1)繼承與開放的結合。在不損傷本民族審美觀念和不失本劇種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將戲曲音樂現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樂隊組成以及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作曲技術上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結合,如與動畫。可以保留經典唱段,壓縮冗長部分,在不影響經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樂中加入適當現代元素,二度創作和錄音,這是戲曲音樂與動畫結合中的創作手法。動畫使戲曲更具活力與動力,加上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使二者的結合具有無限魅力。打破傳統樂隊作伴奏方式進行創作上創新,加入管弦樂隊伴奏等手段,同時,對戲曲音樂特色樂器,打擊樂的運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戲曲片斷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從而使戲曲中的人物表現力,氣勢渲染力得到加強。
(2)縱向與橫向的結合。“縱向”是指繼承戲曲音樂本身的優秀傳統;“橫向”是指多方借鑒,廣收博采。事實上,中國戲曲音樂創作思維上縱向與橫向的結合,由來已久,并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如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也在縱向繼承京劇音樂的基礎上,橫向借鑒了漢調音樂中的[南梆子]、[四平調]等精華,豐富了京劇音樂;程硯秋甚至在京劇《鎖麟囊》中,借鑒了美國著名電影明星珍麗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稱得上是橫向借鑒的典范。
(3)宏觀與微觀的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創作方式在戲曲音樂創作中,既可以居高統觀全局、掌控大勢,又可以抓住各環節之間各個鏈條,從局部上強化各自的特長。
3.創作方式多樣化
(1)創作技巧的創新。戲曲音樂的創新,是一項復雜而具挑戰的任務。如果說,創作思維的創新是這項系統工程中的“軟件系統”的話,那么創作技巧的創新就是這項系統中的“硬件系統”。換言之,思維創新是無形的,而技巧創新則是有形的,是思維創新的具體落實與有效載體具體而言的,戲曲音樂創作技巧的創新,主要可以從旋律的創新、聲的運用和配器的運用來體現。新晨
(2)唱腔旋律的創新。唱腔是戲曲音樂的主體,而旋律又是唱腔的靈魂,也是音樂最主要的表現手段。旋律把高低、長短不同的樂音按照一定的節奏、節拍、調式、調性關系組織起來,塑造出感人動人的音樂形象,表現特定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情感。唱腔旋律具體表現在旋律因素的創新、板式的創新、流派的創新等方面。在戲曲音樂中,唱腔音樂的創新是戲曲音樂創作的關鍵。它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旋律的創新、拖腔的創新、板式與節奏的創新、調式與調性的創新、板式結構布局的創新、各行當之間不同唱腔互相轉換的創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樂器的創新,等等。
事實上,戲曲音樂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也是在繼承和不斷推陳出新的基礎上的結果。無論哪一種地方戲曲音樂,都是通過不斷吸取其它劇種唱腔的精華而成長壯大的。所以,要想我國戲曲音樂發揚光大,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我們必須在發展中繼承傳統,在創新中求發展。
參考文獻:
[1]曾遂今.中國大眾音樂.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2]田同旭.論古代戲曲音樂的形成和民族文化融合.山西大學學報,2007,(9).
第二,表演,用武術特有的特性表現人物,塑造人物。在戲曲術旦中武術的唱腔和念白是很少的,它的人物塑造是武術特有表現方式那就是形體表現和專業技巧在(--忿口》中,當劉利華夜襲人房間里,完全以表演的形態開始,房間內漆黑一團,伸手不見五指,就以聽覺來判斷對方的位置,兩個人手掙陜刀互相尋找著對方。兩個演員此時在燈光炫麗的舞臺上展現出黑夜的感覺來,如果演員有一絲絲的不投入那就會使得其反,倒像是兩個傻子在鬧著玩,所以在無聲的亮堂的舞臺上表演漆黑夜晚的偷襲是何等難的表演,這就是檢驗一個演員在表演上是否具備表演的素質,是否達到一個合格的好演員的標準,剛開始時我怎么也找不到瞪著眼睛表現看不到東西的感覺,在一片光明的環境里無法讓自己專注與一切視為無有的感覺,最后不得已只好拿個眼罩來幫忙,在一遍一遍的刻苦練習中使我有點感覺了,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分付出一分收獲,在不懈的努力下得到了同事的夸贊。
中圖分類號:G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1-00-02
一、戲曲角色的概述
戲曲是一門融合了唱、念、做、打的綜合藝術,它通過演員扮演角色來表演故事情節、表現矛盾沖突和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戲曲的表演體系中,戲劇人物是戲劇藝術的生命,而戲劇主題的表達、情節的構造、人物性格的塑造等等都需要通過角色行當傳達、表現出來。因此,扮演戲劇人物的角色處于核心地位,充當著重要的作用。
角色,是戲曲中演員扮演的具體人物。說到角色,不得不提及行當這個詞。一般我們都會說到角色行當。其實這兩個詞不是同一個概念。角色是劇中人物的稱謂,而行當則是劇中角色的門類,是戲曲演員分工的類別。如元雜劇中的旦、末、凈,京劇中的生、旦、凈、丑,這些都是行當,而由旦扮演的如竇娥、崔鶯鶯,末扮演的李連,凈扮演的張飛等等都稱為角色。
二、戲曲角色的文化內涵
(一)角色:人物社會身份的表征
綜觀戲曲角色的演變歷史,不難看出,人物的社會身份,包括人物的性別、年齡、職業、地位等,是戲曲角色最早賦有的文化內涵,而且一直與戲曲角色形影不離。易言之,戲曲角色與人的社會角色,起初幾乎是重盛的,后來即使互相分離了,也還是藕斷絲連。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一文中曾說:“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也就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顯得越不獨立,越從屬于一個更大的整體”。在封建社會中,對人的社會性、隸屬性(或曰依附性)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對人的個體性、獨立性的重視。換句話說,在封建社會,人的個體性、獨立性往往是被忽視、被壓抑的,而人的社會性、隸屬性則是被夸大、被強化的。個人,首先不是作為單個的、獨立的個體而存在于社會之中,并被他人所認定的,而是作為種屬的一份子或種屬的代表存在于社會之中,并被他人所認定的。因此,個人只能作為類群的組成部分而存在,被定置在等級制度之中,打上等級的、職業的,亦即社會地位的標記。人們不說你是一個人,而說你是上等人(“勞心者”)或下等人(“勞力者”),是貴族,是文人,是農民,是工匠,是商人等等。每個人都是他所隸屬的社會關系的派生物,離開了類群,個體不但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甚至失去了生存的條件。
因此,在古代戲曲創作中,無論是劇作家還是演員,首先關心的不是某個人物區別于任何其他人物的獨特性(即“這一個”),而是這個人物的類的屬性,即社會身份,包括性別、年齡、地位、職業等,從而塑造出類型人物(即“這一類”)。于是,戲曲角色體制便應運而生。
明代以后,在生(末)、旦、凈(丑)三大角色類型中有了更為細致的劃分,戲曲角色與人的社會角色漸成分離之勢。但是,仍然不乏以人物社會身份作為依據的戲曲角色。如清黃播綽《梨園原》說:“老旦,其所司母、姑、乳婆”;“小生或作主之子侄,或作良朋故舊,或作少年英雄,或作浪蕩子弟,故曰小生”;“小旦或作侍妾,或養女,或娟妓,或不貞之婦,故曰小旦”。母親、婆婆、乳母,主人的子侄或良朋故舊、少年英雄或浪蕩子弟,侍妾、養女、娟妓、不貞之婦等,都是特殊的身份性類型形象,都以人物的社會角色作為形象內質。而不同的角色如老旦、小生、小旦之類,恰恰對應著不同的身份性形象,可見戲曲角色與社會角色仍然具有顯明的對應關系。
(二)角色:人物道德品質的表征
在中國戲曲藝術傳統中,以善惡分行當,設角色,其源甚古。至少在宋代,這已經蔚為風氣了。灌園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說: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膽鑲,后用彩色裝皮為之。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雌以正貌,奸邪者與之丑貌,蓋亦寓裘貶于市俗之眼戲也。
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百戲伎藝》也說:更有弄影戲者,元濘京初以素紙膽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膽形,用以彩妝飾,不致損壞……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膽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蓋亦寓裘貶于其間耳。影戲所雕刻的人物多有“正貌”與“丑貌”之分,演員扮演的戲劇當也不例外。
元明清戲曲角色繼承了宋代戲劇的這一傳統。如清焦循《劇說》卷一指出:元曲止正旦、正末唱,余不唱。其為正旦、正末者,必取義夫、貞婦、忠臣、幸子,他宵小市井,不得而與之。
王國維(古劇腳色考?余說一》也說:元明以后,戲劇之主人翁,率以末旦或生旦為之,而主人之中多美鮮惡,下流之歸,悉在凈丑。由是腳色之分,亦大有表示善惡之意。考之元明清的戲曲作品,此說大致不錯。
這種人物造型原則制約了戲曲人物形象的角色塑造,形成了戲曲角色塑造中善惡分明、美丑迥異、褒貶立見的臉譜化、類型化傾向。如清乾隆時紀購(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記清代一位男演員自述扮演女角的經驗,說:吾曹以其身為女,必并化其心為女,而后柔情媚態,見者意消。如男心一線擾存,則必有一線不似女,烏能爭斌局受睞之寵栽?若夫登場演劇,為貞女則正其心,雖笑誠亦不失其貞;為則蕩其心,雖莊坐亦不掩其。為貴女則粵重其心,雖徽服而貴氣存;為踐女則效抑其心,雖盛壯而踐態在。為賢女則柔碗其心,雖怒苦無懼速色;為懷女則物庚其心,雖理仙無其詞。其他喜怒哀樂,恩怨愛情,一一設身處地,不以為戲。
(三)角色:人物氣質性格的表征
但是,中國古代的戲曲藝術家盡管堅持戲曲角色的道德表征,卻并不拘泥于此。他們往往透過現象看本質,要求超越角色的道德表征,透視人物的氣質性格。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凡例》在指出“腳色所以分別君子小人”之后,接著說:亦有時正色不足,借用丑、凈者。潔面、花面,若人之妍債然,當賞識于札扛驪黃之外耳。《桃花扇》傳奇卷首“潔面”指不開臉的生、旦等角色;“花面”,指開臉的凈、丑等角色。孔尚任認為,生、旦與凈、丑,固然大多顯示出君子與小人的分野,但卻不能一概而論。就像不應該只從面貌的美丑上去判斷人物的善惡一樣,也不能僅從臉譜的區別上去辨別戲中人物的道德品質。正是有見于此,孔尚任在《桃花扇》傳奇中分配角色,塑造人物,便不拘守傳統,以道德為依據,而是別出己意,以氣質為分野。王國維(古劇腳色考?余說一》評論道:其定腳色也,不以品性之善惡,而以氣質之陰陽剛柔,故柳敬亭、蘇昆生之人物,在此劇中,當在復社諸賢之上,而以丑、凈扮之,豈不以柳素滑待,蘇頗倔強,自氣質上言之當如是鄧?在(桃花扇》中,說書人柳敬亭以丑扮,唱曲家蘇昆生以凈扮,他們都是普通的民間藝人。在他們身上,丑、凈角色的特質,并不表現為惡,而表現為前者滑稽,后者倔強。可見,孔尚任是自覺地以角色作為人物氣質的表征。
參考文獻:
[1]邵愷潔. 漫議昆劇角色家門[J].藝術百家.2014(06)
[2]胡志毅. 演員的表演――戲劇表演的神話原型[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3(01)
[3]傅謹. 國劇的腳色、行當與人物[J].戲劇藝術.2010(03)
關鍵詞:
戲曲文化;群眾文化;融合
在較大的范圍內,傳播優秀的戲曲作品,可以為廣大群眾的生活帶來美的享受,還可以使群眾的日常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對精神文明與文化的建設具有促進作用,群眾文化還能夠為戲曲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但現階段的戲曲文化并未朝著預期的發展方向發展,戲曲文化和群眾文化沒有深入融合。所以必須對此種情況加以重視,確保戲曲文化與群眾文化的有效融合。
一、戲曲文化和群眾文化相融合的作用
1、基礎群眾性
中國的戲曲文化最早出現在民間,基礎群眾性特點始終貫穿著戲曲文化的整個發展過程。在新型文化的大背景下,群眾文化中的戲曲文化常常受到群眾的誤解,但也有一些群眾認可其基礎群眾文化特征的存在。
2、獨特的地方性
在中國群眾文化工作過程中,具有十分顯著的地方性特點。每一個地方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存在地方性特點的文藝活動的市場較廣闊。基于此,中國的戲曲文化的契合性十分強。中國的每一個省份地區均具有地方性特點的戲曲,相關戲曲在產生與發展中,和地方文化特點緊密相連。因此,此種戲曲文化的地方性特征在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前景較好,極易與群眾文化活動有效融合。
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實施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種,通過此項工作的有效應用,促使戲曲文化和群眾文化的有效融合。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通常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群眾文化活動有效結合在一起,而中國每一個地方的戲曲文化均處在不同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名單中。通過此項優勢的有效利用,把戲曲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充分融合,能夠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促進作用。
二、戲曲文化與群眾文化有效融合的方法
1、普及戲曲活動
人們可以通過戲臺上表現的戲曲活動,獲得傳統藝術的審美體驗,能夠體驗人生的百態,感受人生的智慧,掌握立身處世的方法。根據此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優秀的戲曲文化大力傳播,能夠使群眾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促使人們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戲曲活動的大力普及,使戲曲藝術逐步融入至基層群眾生活中,除了能夠使大眾戲迷的文化生活更豐富多彩以外,還可以培養大批的優秀戲曲人才,并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具有促進作用。例如,可以在社區中開展戲迷票友會與戲曲知識講座等,還可以定期組織戲曲藝術節,通過此種方式,可以使戲曲藝術得到有效的交流,促使群眾文化品位的逐步提高,對城市建設中的文化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戲曲藝術也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是優秀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表現形式。相對于城市而言,對其充分的傳承與保護,能夠促使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多彩,對城市文化底蘊的加深也具有促進作用。
2、擴大戲曲的傳播途徑
在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充滿激情與活力的人都會受到更多的關注。青少年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每一種表演藝術如未得到年輕觀眾,特別是大學生的參與,其生命力是很有限的,其發展前景也讓人堪憂。高等藝術院校做為培養戲曲藝術高級人才的重要場所,必須將自身的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對于青少年藝術教育以及社區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應該加強對戲曲藝術的推廣與普及。例如,越劇做為浙江省的主要劇種,越劇藝術在浙江具有較長的歷史,同時,也存在較多的群眾性戲曲文藝隊伍與戲迷票友。浙江省及周邊省市的高等藝術院校也不少,如果把越劇藝術融入至高校文化課程的研究,開設關于越劇特色的課程,對越劇藝術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有關文化部門需要重視和高校間的合作,選擇部分試點學校進行“京劇進課堂”活動,還可以加強戲曲院校和地方文化館的合作。例如,可聘請一批戲曲學院的優秀老師,做為越劇課程的任課老師,和基層文化館聯合進行越劇課程的研發工作。
3、地方戲曲文化傳承的有效發揮
較多西方藝術形式在改革開放后不斷涌入中國,對民族藝術帶來較大的影響。對于一些人對外來藝術形式的喜愛與熱衷,不應持反對態度,但也不能對本民族文化的生存與發展有所忽視。如若只是癡迷外來文化,忽視或者輕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那樣就會是我國文化的悲哀,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中國一些極具民族特色的地區中,在發展過程中一個典型教訓就是特色文化的消失。“和國際接軌”的目的在于秩序以及制度的相關范疇,并不是體現在文化的統一。從古至今,如果藝術與群眾脫離,勢必會出現無源之水的現象,戲曲藝術也一樣。所以,必須為本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雖然現階段的科學技術水平較高,電視、電影等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人們能夠在家里就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文藝演出,但在地方民歌的前提下形成的地方戲曲,在群眾中的藝術影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由于幾千年來產生的民俗習慣決定的,廣大群眾不可能與地方戲曲脫離。我國民俗十分重視鄉情,在鄉音的前提下產生的戲曲旋律,很容易上口且印象深刻。所以,長期流傳在民間的地方戲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廣大群眾的關系十分密切。現階段,地方戲曲的專業性相對較少,但民間的半職業劇團的發展十分迅速,其和專業劇團一同在城市與鄉村間活躍,滿足了廣大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具體需求。地方戲曲可以在長時間以來經久不衰,這和廣大地方群眾的大力支持是存在密切聯系的,綜上所述,地方戲曲在群眾文化的傳承中具有重要的影響,是確保戲曲文化和群眾文化有效融合的重要途徑。
三、結語
戲曲文化與群眾文化的有效融合,不僅可以確保傳統戲曲文化的持續發展,還能夠確保群眾文化的有效實施,達到雙贏的效果。因此,現階段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必須加強具體、高效的融合工作,也是文化大前提下應該有效完成的工作。
作者:施東旗 單位:臺州市文化館
參考文獻:
戲曲出自民間,極大地展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和獨特的智慧。在大多數人看來,傳統戲曲類似于現在的唱歌,但實際上戲曲包含的內容廣泛,處處體現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我國經濟的發展與文化背景聯系緊密,而我國的文化背景涉及了傳統戲曲文化和現代文化等多個方面,這些文化濃縮了傳統社會以及現代社會的多種社會現象和藝術精華,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所以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播和創新。可是在現代文化的沖擊及人們審美意識和文化形式不斷豐富的社會背景下,我國的傳統戲曲文化在保護和傳播方面遇到一定的阻礙,所以進行傳統戲曲文化傳播與保護的探究具有現實意義。我們需要對傳統戲曲文化保護和傳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并與現代文化以及網絡進行結合,激發傳統戲曲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活力,加強戲曲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傳播。
一、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在傳播中出現的問題
(一)受現代文化的影響,人們更多追求現代藝術,使傳統戲曲文化逐漸邊緣化現代文化不同于傳統文化,它具有現代社會的鮮明特征。現代文化受現代社會、經濟和人文發展的影響,具有充分反映現代中國元素、中華精神、中國特質的文化屬性,這恰恰突出了現代文化的現代化、先進性、多樣化特征。傳統戲曲追求團體性和個性相結合,注重技藝的掌握和傳承,而現代社會追求個性發展,更看重個人的視覺體驗,多從是否具有美感、是否能快速從這些藝術作品中獲得需要的資源等角度來評價作品,忽視對技藝的傳承。人們通過看電影、看電視、玩電腦就可以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這種多樣化的藝術形式更具有視覺沖擊力,更能吸引當代人的目光,這些因素使傳統戲曲文化逐漸邊緣化。(二)反對創新,懼怕新藝術元素的引進戲曲文化在我國歷史悠久,在現代文化的沖擊和人們審美意識與文化形式不斷豐富的社會背景下,我們要采用合適的方法讓戲曲在現代社會中重新煥發光彩和活力。而在能讓戲曲重獲新生的眾多方法中,大眾能接受的但反對者也很多的就是對傳統戲曲文化進行元素創新。從現狀來看,一些戲曲工作者反對創新,只勤于苦練,追求對傳統技藝的掌握,執著于保持傳統戲曲的原有特征,忽視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的創新,長此以往必定不利于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傳統戲曲文化想要得到長久的發展就要進行適當的創新,因此,我們可以在保留傳統戲曲特征的同時對戲曲進行創新,實現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社會文化的融合。這就要求戲曲傳播者不能執著于保持傳統戲曲的原有特征,而是要結合社會現狀,在保留傳統戲曲文化精髓的前提下讓傳統戲曲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的變化。(三)漠視需求,違背傳統藝術發展規律我們經常會看到某某歌手的演唱會人山人海,卻很少看到戲曲舞臺人山人海。究其原因,首先,傳統戲曲不適合現代人的欣賞標準。戲曲愛好者多數為居住在農村的老年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人口逐漸減少,戲曲發展的市場不斷縮減,戲曲聽眾逐漸減少,這種情況導致戲曲的傳播受到很大沖擊,也致使部分傳統戲曲工作者創新積極性不高,對聽眾的要求不再重視,逐漸淡漠化。這不利于傳統戲曲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也無法加深傳統戲曲在人們腦海中的印象。其次,為了傳播傳統戲曲文化,有的傳承人會過于依賴現代文化,使改良后的戲曲文化完全失去傳統文化原有的特征,使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播逐漸失去本該擁有的文化精髓。
二、現代文化視野下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策略
(一)以開放積極的心態重視社會需求,促進現代文化與傳統戲曲藝術的有機融合我國傳統戲曲文化是對傳統社會時代特征的文化展現,有多樣的形式,我們要想更好地傳承傳統戲曲文化,必須先了解現代文化,結合傳統文化的獨特性質,與現代文化進行融合,讓兩種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實現多元化,以群眾能夠接受的藝術形式完美地展現傳統戲曲文化。從目前來看,戲曲在社會發展中逐漸被忽視,這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我們應重視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播。首先,面對傳統戲曲文化的現狀,我們要開放心態,重視聽眾的要求和意見,將聽眾的觀點納入戲曲文化創新中,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其次,在對傳統戲曲文化進行傳播之前要確定戲曲傳播的重點,然后再以重點為中心來傳播戲曲文化。再次,傳統戲曲文化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和精神面貌,時代久遠,穩定性強,這也是它無法良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傳播傳統戲曲文化時,文藝工作者要靈活變化戲曲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以符合聽眾需求的方式展現傳統戲曲文化的魅力,使戲曲跟上社會發展步伐。(二)結合傳統戲曲表演規律,拓寬戲曲演出市場傳統的戲曲表演中展現了表演者的嗓音和唱腔,還有他們的姿態和舞步的結合。所以,戲曲對于表演者的要求是很高的,一般在戲曲表演之前都會對表演者進行動作、眼神、走步等方面的指導,以期在人們面前呈現出鮮明的人物形象。這樣聽眾通過人物表現就能感受到戲曲抒發的情感,增強對戲曲的印象,同時提高對戲曲的關注度。戲曲最受歡迎的是表演者的唱腔。因為戲曲表演者的唱腔具有極強的情感表現力,表演者著力于通過唱腔對生活場景及人物形象進行塑造,讓人們能更深刻地理解戲曲內容。所以,為了讓人們通過簡單的文字感受到戲曲抒發的感情,表演者一定要有極強的唱腔力,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強戲曲的感染力。基于此,我們可以為戲曲的傳播拓寬一些途徑。如通過宣傳戲曲的表現形式以及戲曲表演者的技藝讓人們對戲曲文化產生興趣,激發人們對戲曲文化的追求。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改變戲曲表演場地的方式增強戲曲在人們生活中的存在感,彌補人們對傳統戲曲文化認識的不足。如此人們也能在戲曲的熏陶下逐漸對戲曲文化生出感情,促進傳統戲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傳播和發展。(三)創新藝術思維,發掘傳統戲曲文化價值傳統戲曲文化最具有傳播價值的就是其本身具有的文化價值,這也是我們在傳播過程中應該重視的。關于傳統戲曲文化的價值,我們可以從其獨特的唱腔、表演形式方面發掘,發現其中蘊含的哲學價值以及音樂價值。哲學價值體現在戲曲表現出的歷史文化以及時代精神、思想特點等。這些文化價值是我國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對于現代社會發展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所以,在傳播傳統戲曲文化的時候,對那些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思想,我們可以再利用,注重戲曲文化發展與現代社會發展的契合點,將戲曲中蘊含的經典文化與現展理念相結合,讓現代文化更加多元化,讓經典的傳統戲曲文化助力社會發展,也讓社會發展推動戲曲文化不斷創新和完善。音樂價值是指表演者獨特的唱功和唱腔,聽傳統戲曲,讓人們走進擁有歷史感的時代,更容易融入戲曲環境中,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拓寬人們的文化視野。(四)與互聯網有機融合,促進傳統戲曲文化的現代化發展在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階段,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戲曲工作者在傳播戲曲文化時應該重視互聯網的作用。當將傳統戲曲文化傳播與互聯網進行結合后,人們就能足不出戶了解傳統戲曲文化,并拉近自己與傳統文化的距離。而利用互聯網技術也能將傳統戲曲文化知識通過簡單的方式展示出來,如網上有很多有關戲曲文化的教程和解說,通過觀看網上視頻,可以增強人們對戲曲文化的接受度,發現傳統戲曲文化中的精髓,最終達到促進戲曲文化傳播的目的。所以,只有人們對這種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順利地傳播傳統戲曲文化,才能更好地結合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文化。
三、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保護方法
為了保障傳統戲曲文化的價值,我們應該對這方面的保護工作進行策略研究。(一)文化的傳播具有流動性,同時也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斷變化。所以,為了保障傳統戲曲文化的特有價值延續下去,我們在保護傳統戲曲文化時應該注意戲曲在語言藝術和表演動作等方面的變化,保留戲曲特有的風格,在與現代文化融合過程中盡量還原傳統戲曲文化。(二)有的優秀的傳統戲曲文化地域色彩濃厚,在人口流動速度加快的當今時代,這些戲曲文化尤其容易流失,我們在傳播這些優秀的傳統戲曲文化時應該將其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進行保護,讓人們感受到國家對優秀傳統戲曲文化的重視,保護傳統戲曲的多元化。(三)對于戲曲的保護,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在戲曲藝術挖掘和新人培養方面加大力度,提高人們對戲曲文化的認識,加強對戲曲文化的全面保護。
四、結語
傳統戲曲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現代社會,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要進行適當的創新,讓戲曲文化更好地在現代社會中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春生.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的傳承[J].大舞臺,2018(1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