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3: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幼稚產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發達國家的保護對象主要是陷于結構性危機的產業部門,而發展中國家主要是保護民族經濟,且保護的重點是幼稚產業。
加入WTO后的中國是否應該完全貿易自由?幼稚產業的保護是否喪失了意義?對幼稚產業政策應該如何予以取舍?本文將通過對理論基礎和現實的分析來得出結論。
一、保護幼稚產業的理論基礎分析
幼稚產業的理論基礎是李斯特的“幼稚產業論”。李斯特發揚了美國漢密爾頓保護本國制造業的觀點,以歷史判斷為基礎,提出不同的國家由于其發展階段不同貿易政策也應有所不同。處于落后地位的國家應該對那些面臨國外強有力競爭而自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身又具有潛在的比較優勢的幼稚產業予以高關稅保護,培植它們的競爭力,直到這些產業成長起來為止。
這些新的產業能給國家帶來未來收益,形成強大的生產力,而這些“生產力比財富本身更重要”。幼稚產業論一經提出便對自由貿易思想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現在也依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般認為幼稚產業論對斯密的自由貿易思想提出的質疑主要在于各國國情不同,落后國家進行自由貿易最終不利于該國的生產力的提高和產業體系的建立。李斯特認為自由貿易思想是“世界主義的”。但現實世界是由各國家組成,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
經過李嘉圖完善的自由貿易理論強有力的證明,自由貿易能使世界資源優化配置、能帶來各貿易國福利的增加和世界總產量的提高。
但李斯特認為對于落后國家而言,這種短期或眼前利益(可以比較低的成本換取較多的商品和勞務,增加國民福利)是以犧牲長期或未來利益為代價的。從長遠來看,目前尚處于萌芽階段但將來對國民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的工業產業的生產能力在國際自由貿易的環境下會受到劇烈沖擊,根本沒有發展空間,這種只重視眼前利益忽視未來利益的自由貿易對落后國家而言非常不利。
所以李斯特主張:通過國家的干預對幼稚產業實施暫時的保護,這種保護應持續到該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為止。幼稚產業論也認為保護可能會產生資源配置扭曲、走私、降低效率等效果,尤其是在幼稚產業的選擇失誤、保護措施不當等情況下。
但支持幼稚產業保護的經濟學家認為受保護的幼稚產業應該具有潛在的動態的比較優勢和外部經濟,在保護下只要其生產成本下降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足夠快,那么保護結束后所得的收益就足以補償保護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的保護就是有利的。貿易保護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而放眼世界完全的自貿易也是不存在的。
世界各國在選擇貿易政策時都要考慮與其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
二、國際貿易環境的分析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WTO,自由貿易在更大范圍得到了推進。但是在自由貿易的背后我們也不難感受到貿易保護的潛流強有力的涌動。
首先是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與加劇。
上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使許多國家加大了利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保護本國產業的力度,尤其是隱蔽的靈活的具有歧視性的非關稅壁壘的運用非常廣泛。
由于這一時期的貿易保護特點明顯不同于以往的對幼稚產業的保護,所以被稱之為“新貿易保護主義”。
在進入21世紀以來,這種保護具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集中的表現就是更多的更為隱蔽的非關稅壁壘的使用。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采用高標準的環境、技術等“綠色貿易壁壘”保護國內市場,其中發達國家所設置的市場準入門檻(技術標準等)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也提出了更進一步的開放市場的要求,而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自己卻在農產品等領域牢牢的奉行保護主義。美歐日等國采取的農產品補貼政策拉低了全球農產品價格,而農產品出口正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支柱。目前日本對水稻的進口關稅依舊高達490%。
其次,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停滯不前。這集中體現在多邊貿易體制下的多邊合作進展緩慢,如國際社會普遍關注
的WTO多哈回合,在坎昆會議的失敗的陰影下步履蹣跚,而個別WTO成員,特別是發達國家成員,一意孤行的實行單邊主義,使多哈回合的主旨——發展問題的多邊談判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區域性的貿易合作的活躍反映了多邊貿易自由化的困境。
自由貿易與保護的相互交織是這一時期國際貿易領域的一大特點,自由化是斷斷續續的主旋律,而保護似乎是一個無處不在的“幽靈”。不同的國家保護的重點也不同,發達國家主要在于農產品和陷于結構性危機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在于幼稚產業和服務業。這種現實反映了它們經濟處于不同的發展水平,也表明了在目前世界經濟格局下國家之間利益爭奪之所在。
三、外貿政策的現實環境——漸進的貿易自由化近年來,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外貿以高于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在增長,進出口額在國際貿易額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大
但與貿易強國相比我國外貿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如出口結構以低檔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為主,貿易條件持續惡化,貿易競爭力較弱,服務貿易出口發展滯后。其中,服務貿易方面的差距尤其引人矚目,1999年發達國家服務貿易出口相當于其商品貿易出口的24%,我國的服務貿易出口相對于商品貿易出口的比重低于15%。這些差距折射了我國經濟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發展中存在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業競爭力較低等深層次問題。中國雖然被號稱為“世界工廠”,但產業競爭力僅限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高科技產業、服務業等相對落后屬于幼稚產業,這種國情決定了中國對外開放的路徑是:漸進的開放市場——漸進的取消保護——逐漸取消保護——貿易自由化。
加入WTO的談判過程和我們做出的承諾清楚的表明了這一點,而這種漸進的開放思想也構成了被國外學者所稱道的“中國模式”精神的重要部分。實事求是的依據經濟規律和發展所能承受的限度確定開放的步驟是我們理性的選擇,超越式的外貿政策是非理性的。許多拉美國家從80年代起奉行新自由主義,不顧國情的實行貿易自由化最終導致經濟危機的例子應該引起我們的警醒。根據發展階段適時調整、靈活應對才有利于向最終目標的邁進。自由貿易是世界各國理想的終極目標,但在我國工業化尚未完全實現的現實下適度的保護是必要的。這就是國情所給予我們的外貿政策環境。
四、目前中國幼稚產業政策取向的建議
根據以上的分析,在當前國內國際經濟環境下,我國對幼稚產業的保護是必要的,而幼稚產業論的理性的成分也給予保護以一定的理論支持。
但由于對幼稚產業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經濟效率,所以必須審慎運用保護政策,盡量減少因為保護所造成的經濟扭曲和福利下降。鑒于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對幼稚產業實施保護的政策取向應該是:謹慎選擇、適度保護、漸進開放、完善市場體制。
謹慎選擇體現在要科學的選擇被保護產業:主要的原則是應該本著與時俱進的思想科學的選擇被保護產業。一方面是根據巴斯塔布爾標準和肯普標準選擇那些具有明顯外部性和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這些產業的保護在一定時期后收益應該大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于保護的成本,應該是一國具有戰略地位的產業同時能起到帶動其它產業部門發展的作用,同時對它們的保護也應該是能彌補市場不完善所造成的企業先進入損失以有利于技術的創新。另一方面要適時的對被保護幼稚產業進行篩選。保護不是無期限的,否則會造成低效率和嚴重扭曲資源配置的惡性循環,李斯特提出的時限是最高30年,對于保護時間過長而至今還未成熟起來的幼稚產業應該取消保護。
適度保護體現在制定合理的保護措施,保護程度要適當。
一般的保護方式是關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貿易政策主要是關稅和非關稅,產業政策是政府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對被保護產業提供資金、信貸、補貼等產業支持。目前我們的保護方式面臨著調整,原因在于加入WTO后我國承擔的主要義務是關稅有步驟的下降,非關稅壁壘也在逐步取消。所以運用傳統的關稅手段來扶持幼稚產業發展的空間已經逐漸的在縮小。
以往的以關稅為主的保護措施要逐步的讓位于非關稅措施和產業政策。在可以運用關稅的空間里就要設法提高保護的效率。
一方面要研究關稅結構,爭取設置對幼稚產業有利的關稅結構,同時提高關稅的有效保護率。除關稅措施以外要適時、適度的使用WTO所允許的一些非關稅措施來實行保護,并且將WTO框架中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條款用足用好。其中可以依據GATT等18條的規定來施行對重要的幼稚產業的保護。
漸進的開放體現在保護應該是開放的保護、逐漸取消的保護。
保護的目的是提高產業的競爭力,但完全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封閉的保護只會產生低效的懶惰的產業,所以應該適度的引入競爭,或者是國內市場分割的打破,或者是在一定限度內允許外國廠商的進入。當然這要根據被保護產業的實力、國內和國際市場環境來決定。此外,要適時的引入“畢業條款”機制,根據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逐漸的弱化保護并在其成熟后堅決的撤銷保護。所以保護政策不應該是剛性的,應該靈活而富有彈性。超級秘書網
sp;完善市場體制。
自由貿易思想因為其完美的市場假設與現實相去甚遠而使自由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理想目標,但較完善的市場體制無疑是企業正常開展其經濟活動的基礎。健全的市場功能齊全的市場意味著市場扭曲的減少,這將為產業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在市場扭曲消除的前提下許多保護措施也就不必要了。
但目前國內市場存在諸多問題,如市場體系的不健全,部分市場秩序的混亂,政府的職能“越位”、地區市場壁壘的存在等。所以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市場體制的完善是當務之急,是對幼稚產業逐步取消保護的前提,是進一步對外開放市場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尹翔碩.中國對外貿易改革的進程和效果:1978-1998[M].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
[2]張幼文等.外貿政策與經濟發展[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
為進一步規范企業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保證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在資產負債表日,必須依據一定的標準對資產減值進行準確的確認和計量。
一、資產減值認定理論依據
資產減值是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是資產的未來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時,減計資產的會計處理。資產減值是和資產計價相關的,是對資產計價的一種調整。
(一)資產減值的經濟實質
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資產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必須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如果資產不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或者帶來的經濟利益低于其賬面價值,那么該資產就不能再予以確認,或者不能再以原賬面價值予以確認,否則將不符合資產的定義,也無法反映資產的價值。其結果會導致企業資產虛增和利潤虛增。因此,當企業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帳面價值時,即表明資產發生了減值,企業應當確認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把資產的帳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
(二)資產減值認定的政策依據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規定:“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與此同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當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為了真實地反映企業資產的質量,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觀的會計信息,企業也應當于資產負債表日對發生減值的資產確認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把資產的帳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
二、資產減值認定一般標準
如果資產的帳面價值超過其可收回金額,則資產已經減值,在資產負債表日需要重新確定其價值。對于減值資產的認定,通常應當以單項資產為基礎估計其可收回金額,但是當企業難以對單項資產的可收回金額進行估計時,則應當以該資產所屬的資產組為基礎確定資產組的可收回金額。理論上應針對每一單項資產或資產組都重新確定可收回金額,再與帳面價值對比確定該項資產是否減值。但從成本效益方面考慮,實際工作中可首先界定資產減值的認定標準,如果資產已經發生了減值,再進一步計算減值的金額,并且予以確認、計量和披露。資產減值的認定標準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永久性標準
所謂永久性的資產減值,即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可能恢復的資產減值。永久性標準認為,只有永久性的資產減值損失才能予以確認。按此標準確認資產減值,可以避免企業為了自己的目的確認暫時性的資產減值損失,還可以防止在損失發生前就將其記錄。但是分清哪些是暫時性損失,哪些是永久性損失是比較困難的,而且主觀性較強。
(二)可能性標準
可能性標準是指對可能的資產減值損失予以認定。在可能性標準下,資產減值的確認被分為帳面價值“很可能”、“可能”、“極小可能”不能全部收回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確認,第二種情況應當披露,第三種情況既不確認,也不披露。可能性標準其確認和計量的基礎不同,確認時以未來現金流量的貼現值作為基礎,而計量時采用公允價值。如果未來現金流量的貼現值大于帳面價值,那么即便公允價值小于帳面價值,也不確認資產減值
損失。
(三)經濟性標準
經濟性標準是指只要資產發生減值,就應當予以確認,確認和計量采用相同的基礎。在經濟性標準下,資產被定義為“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具有可定義性;可收回金額小于帳面價值的差額用以計量減值損失,具有可計量性和可靠性;另外還能提供相關的信息,具有相關性。
由于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對會計造成的影響,會計人員很難判斷哪些是永久性的資產減值,哪些是可能性的資產減值。采用永久性標準可能導致管理層拖延減值損失的確認;采用可能性標準又會導致確認與計量基礎不同的資產高估。所以我國對于資產減值的認定是采用與國際會計準則相同的做法,即以經濟性標準為主。以經濟性標準對資產發生減值進行確認和計量,需要綜合考慮企業內外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因此需要對資產減值跡象加以判斷。三、關于資產減值跡象的判斷
企業所有的資產在發生減值時,原則上都應當及時加以確認和計量。但是由于有關資產特性不同,其減值會計處理也有所差別,因而所適用的具體準則也不盡相同。《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主要規范了企業非流動資產和非金融資產減值的會計問題,指出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資產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如存在減值跡象,應當估計其可收回金額,以確定減值損失;如不存在減值跡象,不應估計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對于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企業可從外部和內部信息來源兩個方面加以判斷。
一是資產的市價當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顯高于因時間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預計的下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產的市場價格是其價值最為直觀的表現形式。如某一資產的市場價格大幅度下跌,并且預計在近期內不可能恢復,那么這一資產就有可能發生了減值。
二是企業經營所處的經濟、技術或者法律等環境以及資產所處的市場在當期或者將在近期發生重大變化,從而對企業產生不利影響。當這種影響是負面影響時,企業應判斷該資產是否發生減值。
三是市場利率或者其他市場投資報酬率在當期已經提高,從而影響企業計算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折現率,導致資產可收回金額大幅度降低。當以已經提高的同期市場利率作為折現率來計算可收回金額時,勢必要大幅度降低可收回金額,表明資產有可能發生減值。
四是有證據表明資產已經陳舊過時或者其實體已經損壞。資產陳舊過時或者發生實體損壞,將會直接影響到資產的生產能力,從而降低資產產生未來經濟利益的能力,進而表明其可收回金額的降低,也可能導致資產發生減值。
五是資產已經或者將被閑置、終止使用或者計劃提前處置。此種情況發生,表明資產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影響,勢必直接影響到可收回金額,此時,資產就有可能發生了減值。
六是企業內部報告的證據表明資產的經濟績效已經低于或者將低于預期,如資產所創造的凈現金流量或者實現的營業利潤(或者虧損)遠遠低于(或者高于)預計金額等。
七是其他表明資產可能已經發生減值的跡象。在實際工作中,如果企業的資產存在上述減值跡象,則應按照準則的要求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估計其可收回金額,并確認資產減值損失,反之不用。
四、資產減值認定中應注意的問題
根據準則要求,資產存在減值跡象的,應當進行減值測試,以確定資產是否出現了減值。進行減值測試的關鍵在于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是指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即一項資產的可變現凈值與其未來現金流量兩者之間的較高者。
(一)如何確定資產的可變現凈值
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為資產的可變現凈值,可變現凈值應當根據公平交易中銷售協議價格減去可直接歸屬于該資產處置費用的金額確定。如果不存在銷售協議但存在資產活躍市場的,應當按照該資產的市場價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金額確定。資產的市場價格通常應根據資產的買方出價確定。在不存在銷售協議和資產活躍市場的情況下,應當以可獲取的最佳信息為基礎,估計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該凈額可以參考同行業類似資產的最近交易價格或者結果進行估計。企業按照規定仍然無法可靠估計資產可變現凈值的,則企業應當以該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其可收回金額。
(二)如何確定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現值
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應當按照預計資產持續使用過程中以及最終處置時所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選擇恰當的折現率對其進行折現后的金額加以確定。預計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應當綜合考慮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使用期限和折現率等因素。
確定資產未來現金流量,必須考慮資產在持續使用過程中預計產生的現金流入、流出,資產在使用壽命結束時,處置資產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凈現金流量。該現金流量應當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交易時,企業預期可以從資產的處置中獲取或者支付的、減去處置費用后的金額。
考慮使用期限,是因為預計資產未來現金流量,是企業管理層對資產剩余使用壽命內整個過程現金流量的最佳估計。建立在預算或者預測基礎上的預計現金流量最多涵蓋5年,企業管理層如能證明更長期間是合理的,可以涵蓋更長的期間。
折現率應當是反映當前市場貨幣時間價值和資產特定風險的稅前利率,是企業在購置或者投資資產時所要求的必要報酬率。也就是說,如果用于估計折現率的基礎是稅后的,應當將其調整為稅前的折現率。
(三)如何對資產組進行認定
對于一些以單項資產為基礎計提減值準備在操作上有困難的情況,準則引入了資產組的概念。資產組是指企業可以認定的最小資產組合,其產生的現金流入應當基本上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者資產組產生的現金流入。
資產組的認定,應當以資產組產生的主要現金流入是否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者資產組的現金流入為依據。同時在認定資產組時,還應當考慮企業管理層管理生產經營活動的方式和對資產的持續使用或者處置的決策方式等。幾項資產組合生產的產品存在活躍市場的,即使部分或者所有這些產品均供內部使用,也應當將這幾項資產的組合認定為一個資產組。如果該組的現金流入受內部轉移價格的影響,應當按照企業管理層在公平交易中對未來價格的最佳估計數來確定資產組的未來現金流量。
總之,新準則的實施對治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高信息質量勢必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論文:商標檔案;知識產權檔案構建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初步形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和世界范圍內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接軌,作為國家經濟運行主體的企業,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中,所擁有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將面臨著嚴重的考驗。日益頻繁的企業商標糾紛、訴訟,更使我們關注企業知識產權檔案的構建。這對馳名商標檔案的管理及其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發揮其在現代管理體制下的功能,有著非凡重要的意義。
一、馳名商標訴訟舉證的檔案效應
商標是知識產權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具活力和生氣的部分。保護注冊商標專用權,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更是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手段。
比如,原想利用別人在行業有名氣的商標,來“裝點”自己產品合格證,借以提高自己的“身價”,不料被法院判決侵犯了他人的馳名商標,不僅要銷毀印有“洛玻”字樣的產品合格證,還要賠償洛玻集團公司1萬元損失,洛陽洛玻晶華包裝材料有限公司老板至今仍后悔不迭。
據了解,2005年3月,中國洛陽浮法玻璃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洛玻公司)發現,位于洛陽市白馬寺鎮十里鋪村的一個生產銷售玻璃包裝用紙、書寫紙、塑料薄膜的企業,其注冊名稱為“洛陽洛玻晶華包裝材料有限公司(簡稱晶華公司)”,其產品特效玻璃防霉紙和聚乙烯塑料薄膜的“合格證”上,均印有“洛玻”字樣。洛玻公司遂于2005年3月18日向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法院認定“CLFG洛玻”商標為馳名商標并判令被告侵權,賠償經濟損失1萬元。當然,商標權人被侵權后,其利潤額的減少不能全部歸究于侵權行為,因為利潤額的減少還和市場本身的競爭狀況、公司本身的營銷策略、銷售渠道、產品質量等有錯綜復雜的關系,被侵權人應負有證實其利潤的減少和侵權人的侵權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的責任,假如舉證不能,就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侵權人的違法所得及權利人因侵權而遭到的損失均無法查清的情況下,法院只能依法酌定。又如,2004年12月15日,福州市中級法院做出一審判決,判令被告某涂料公司和福州個體戶陳某在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在《中國知識產權報》上刊登致歉聲明,向原告柒牌公司賠禮道歉;判決被告自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賠償原告柒牌公司經濟損失人民幣10萬元;判決被告陳某在一切商業活動上停止使用“柒”、“QIPAI”、“SEVEN”、“柒牌”的商標標識。
案情其實很簡單,被告生產的油漆使用了“柒牌”商標,而另一被告則銷售了這一品牌的油漆。在服裝商“柒牌”公司看來,自己的商標是馳名商標,被告在油漆產品上使用這個商標也同樣構成侵權。事實上,“柒牌”案子僅僅是福建企業主們通過司法訴訟確認自己的商標是“馳名商標”的案件之一。
按照法律規定,馳名商標的保護范圍比般商標要大。認定為馳名商標,不僅可以打擊跨類別的商標侵權行為,而且對使用馳名商標注冊企業名稱、互聯網域名等非凡侵權行為也可追究責任。它甚至可以保護未在中國注冊的國外馳名商標不受侵犯,同樣,外國也保護未在其本國注冊的中國馳名商標。
我國在保護知識產權的有關法律條款中,明確規定對有關企業檔案材料的保護。目前,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人們法制觀念的增強,眾多企業在知識產權侵權的糾紛中,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紛紛運用法律武器,通過法庭訴訟來解決侵權新問題。在侵權糾紛的審理中,檔案舉證是訴訟成敗的關鍵。法制的最大特征是講證據,而證據除人證、物證外,最有效的是書證,而書證中最有力的就是檔案。因此,隨著社會法制的不斷完善,對書證的需求不僅數量增多,而且范圍不斷擴展,從而造成對檔案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如案例中的“柒牌”公司,在法庭舉證時,試圖證實其產品在公眾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列舉的證據包括中心領導視察“柒牌”公司圖片、“柒牌”公司榮獲各種殊榮的證書圖片以及“柒牌”公司在全國各地專賣情況。這就是企業的檔案資料,具有強有力說服力。正是通過此檔案材料,法院認為,“柒牌”公司主要生產男裝及相關配飾,2000年被國家公安部確定為九九式人民警察服裝指定生產企業,影響范圍遍及全國,為眾多男性消費群體所認同。“柒牌”公司投入巨資,進行大量、持續的品牌宣傳,時間長、覆蓋范圍廣,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有1000多家專賣店,市場占有率高,相關公眾對該商標的知曉程度高,才贏得訴訟的成功。
目前,全國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行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一個重點就是保護馳名商標專用權像“洛玻”、“柒牌”被認定為我國為數不多的馳名商標,就是要采取非凡手段制止各種仿冒侵權現象,保護自己企業的知識產權。企業知識產權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和核心的知識資本,是企業知識創新的成果。企業檔案工作必須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借鑒國外企業檔案工作的實踐,和時俱進,和“世”俱進,努力做好企業知識產權檔案管理工作,保護好企業知識產權檔案,是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的一項重要職責。
二、構建企業知識產權檔案的策略和建議
企業檔案真實地記錄了企業進行知識創新活動的過程、內容、結果,是企業擁有某一知識產權的法律憑證當發生知識產權糾紛時,它們能起到至關重要的憑證功能例如,在產品申請發明、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發生申請權糾紛時,產品檔案中的技術協議書、委托書及相關合同文件往往能為糾紛的解決提供有力的證據,因為這類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是有關產品設計和生產制造的依據性文件,一般含有明確產品專利權屬和其他權利的內容;產品設計計算文件、產品圖樣、產品裝配試驗的技術條件等文件是產品申請專利時證實其專利性(即新奇I.、創造性、實用性)的重要憑證,主要依據這些材料而編.制的說明書構成申請專利最基本的文件,發生有關該產品的假冒、仿制等侵權糾紛時,這些文件則是十分有利的證據;產品商標設計和注冊的有關材料既是商標的載體,更是商標權權屬的有力依據。
因此,加強對企業知識產權檔案的平安保管,是保護企業知識產權的。_項重要辦法,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應明確本企業知識產權檔案的內容,非凡是對馳名商標檔案的保護。
馳名商標是企業形象的象征,是企業知識產權的集合體。馳名商標管理的基礎是檔案管理,企業完全可以利用傳統的檔案管理模式達到管理保護效果。企業應該設立專門管理崗位,保證馳名商標檔案管理的準確性以及連貫性。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有些企業將此崗位設立在辦公室、市場部、秘書部等部門,但這些部門較大的人員流動經常使馳名商標管理出現斷層,同時,相關人員法律知識的匱乏又往往會給管理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實踐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這一管理責任交由檔案部門承擔,或設立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馳名商標檔案材料收集保管范圍:根據我國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6年頒布的《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的要求,企業檔案工作部門必須收集保管好“規定第5條”所必各的材料:即申請認定馳名商標應提交的證實文件:使用該商標的商品在中國的銷售量及銷售區域;使用該商標的商品近3年來的主要經濟指標(年產量、銷售額、利潤、市場占有率等)及其在中國同行業中的排名;使用該商標的商品在外國(地區)的銷售量及銷售區域;該商標的廣告情況:該商標最早使用及連續使用的時間:該商標在中國及其外國(地區)的注冊情況;該商標馳名的其他證實文件。如浙江富潤股份有限公司的“富潤”商標,1999年被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浙江省聞名商標,有效期為三年2001年該公司申請延續確認,集團檔案館提供了有關的大量檔案,有;(1)“富潤”商標注冊證:(2)公司商標管理機構、人員設置情況及管理制度:(3)“富潤”牌絹細絲針織衫、精紡呢絨面料被認定為浙江省名牌產品的證書、申報材料和產品照片;(4)企業在中心電視臺、《中國針織》雜志等開展形象宣傳廣告的合同、協議、發票、證實等材料:(5)歷年來企業獲得的省級以上榮譽證書:(6)歷年來省級以上部分報刊雜志有關該公司的報道;(7)歷年財務分析報告和產值、稅利完成情況;(8)“富潤”商標獲得上級表彰的榮譽證書等;(9)客戶匯編等等,涉及檔案50多卷。由于提供的檔案材料收集齊全完整,編研資料簡明實用,為順利通過延續確認考核,提高“富潤”商標的美譽度和知名度,遞增企業形象發揮了很大功能。馳名商標檔案材料作為一種歷史記錄和憑證,能真實地反映商標的使用發展過程。因此,收集得越豐富,保管得越完整,就越有利于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
(二)建立紙媒介的馳名商標檔案及電子化的馳名商標管理數據庫,加強企業知識產權檔案統一管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建立健全制度,充分利用馳名商標檔案馳名商標檔案及數據庫的建立,可以直接使企業對于自身商標狀況進行全面了解,跟蹤市場行情。管理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分類,比如,可以按照產品線劃分類目,同一類目下以商標名稱建立卷宗;單件商標又可以按照商標本身特征設立檔案。根據集中統一管理、便于利用的原則和要求,建立健全馳名商標檔案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馳名商標檔案和其它檔案不同,它不具有機密性,可以公開利用。但不能因為公開利用而隨意丟散,任意轉借、撕拆、抽換、污損等。
在有些單位所保存的商標檔案中,一無核準文件,二無注冊證,只是保存著一份商標局發的核準通知書。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保證檔案的完整,應制定借閱、利用、保管等制度。對一些不完整的資料應收集齊全。同時要編寫《商標檔案目錄》,設立企業分類卡和地區卡,力爭在各級工商局和企業建立一套完整的商標檔案,并且充分利用商標檔案,積極為企業服務,運用檔案資料保護企業商標專用權,維護商品信譽和消費者權益。比如,洗滌產品類的“汰漬”商標,檔案內容中就應注明該商標注冊類別、申請時間、公告時間、核準注冊時間、權力變動等。又如,海爾集團公司將企業開發研制的新產品、工藝及商標、專利等檔案全部集中于檔案信息中心統一管理,有效地保護了企業知識產權檔案的平安
當今社會正進入一個網絡經濟的時代,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電子商務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商業、貿易、營銷、金融、廣告、運輸、教育等各領域的創新,并因此形成一個個新的產業,給世界各國企業帶來了許多新的機會。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帶來了旅游企業、旅游市場和旅游消費者行為的變化,使傳統的旅游經濟和旅游企業受到沖擊或影響。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逐漸成為世界旅游大國。當前,我國旅游業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旅游產業的競爭力。產業價值鏈是目前世界上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有效模式,近年來在我國許多地方也出現了旅游產業價值鏈的發展趨勢,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運用的普及,利用網絡資源構建旅游產業價值鏈成為我國旅游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價值鏈概念
(一)產業價值鏈
價值鏈的概念最早由邁克爾·波特(MichaelPorter)在其所著的《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他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營銷、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價值鏈表示出來。一定水平的價值鏈是企業在一個特定產業內的各種活動的組合”。并認為一個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在于對價值鏈的設計,價值鏈傳遞的過程也就是產品不斷增值的過程。
雖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價值鏈主要是針對企業內部的價值鏈,但他同時指出價值鏈為一系列連續完成的活動。實際上他的后來者彼特·海恩斯(PeterHines)將原料供應商和顧客納入價值鏈,把價值鏈重新定義為“集成物料價值的運輸線”,把顧客對產品的需求作為生產過程的終點,利潤作為滿足這一目標的副產品。另外,海恩斯的價值鏈強調基本活動的交叉功能,如在技術開發、生產作業和市場之間,并把信息技術歸為輔助活動,從而形成產業價值鏈。
所謂產業價值鏈是指,在一種最終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從最初的礦產資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終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所包含的各個環節所構成的整個縱向鏈條。其中包括三個方面內容:首先,產業價值鏈是一種相關資料的組合;其次,這種組合不是無序的,而是要求圍繞著某項核心價值或技術加以優化和提升;最后,對于產業價值鏈是否優化的判定標準應著眼于是否最大限度地實現其資源的全部價值,即優化的標準是是否著眼于“結構”和“動態”,它的討論對象是“環節”而不是“點”。
(二)旅游業價值鏈
根據產業價值鏈的概念,我們可以把旅游業價值鏈定義為旅游產品從供應到最終消費的一系列傳遞的過程,它一般由旅游產品供應商、傳統旅游中間商或電子商務旅游中間商以及旅游消費者組成。
旅游產業價值鏈包括旅游資源、旅游產品、銷售渠道、旅游者四個環節。從旅游資源到旅游者再回到旅游資源,每經過一個環節,價值鏈的價值便增加,最終的價值由旅游者實現。由于銷售增加,使得營銷渠道、產品、資本等加大投入,旅游業價值鏈的價值進一步增加。因此,我們將旅游者行為作為旅游產業價值鏈流程的核心與起點,整個價值增值過程可以歸結為“需求—供應”的過程。
二、電子商務環境下旅游產業價值鏈分析
(一)電子商務給旅游業帶來的機遇
“電子商務”這個詞匯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而流傳開來的。旅游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與信息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作為交易商品非物質化的旅游活動,在旅游市場中流通的驅動力不是具有物質形式的商品,而是有關旅游產品的信息傳遞引起的旅游者流動。從這一角度講,旅游業的流通核心是信息。電子商務的引入,為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
電子商務運用于旅游業僅有數年的時間,但其發展勢頭十分強勁。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信息時代旅游交易的新模式。2002年,全球旅游業電子商務銷售額突破630億美元,連續5年保持350%以上的增長速度。據世界旅游組織預計,未來5年旅游電子商務將占全球所有旅游交易的25%,而旅游電子商務在電子商務中的比重將達到20%~25%。
我國旅游電子商務網站從1996年開始出現,到目前,具有一定旅游資訊能力的網站已達5000多家。其中專業旅游網站300余家,主要包括地區性網站、專業網站和門戶網站的旅游頻道三大類。地區性網站主要是當地景點、景區風光的介紹,總體實力較差,信息量少,效益難以保證。專業旅游網站主要開展旅游中介業務,包括傳統旅行社建立的網站和專業電子商務網站兩類。前者有中青旅網、國旅網等。康輝旅行社還開通了國內第一家出境旅游網站,介紹出境旅游報名參團、辦理護照、簽證、邊防、海關等知識。后者比較成功的有攜程旅游網、e龍網、華夏旅行網等。
電子商務是我國旅游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手段,國家旅游局對此高度重視。2000年底,國家旅游局啟動了金旅工程,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將旅游電子商務納入標準化、規范化、系統規劃的軌道,支持國內旅游企業、旅游目的地的電子化轉型。
(二)電子商務對旅游業價值鏈的構建
1.傳統的旅游業價值鏈
旅游產業是以關聯協作為特征的產業。傳統的旅游價值鏈從旅游目的地供應商開始、經旅游批發商,再由旅游零售商出售給客源地旅游者(如圖1)。
從圖1可以看出,旅游業價值鏈可以分為三大部分,整個價值鏈呈現塊狀,每一塊又呈順序鮮明的線型。獨立運作的商業性旅游機構是價值鏈的主體。各項旅游活動都是由旅游者、旅行社、旅游批發商、當地旅行商、旅游中介以及目的地的旅游服務企業相互協調完成,而且整個流程具有固定的順序,缺一不可且不可逆或跳躍,這就導致傳統的旅游價值鏈信息流動緩慢,程序靈活性差。這是一種按順序連接的固定鏈,和生物鏈相同,中間某一環節阻斷就會導致整個鏈條解體。
傳統旅游業價值鏈右邊的分支,即由商業性旅游機構組成的價值鏈的主體部分,主要關注旅游產品交易的達成,而不甚關心目的地旅游信息的提供。而左邊的分支,即由目的地機構組成的部分則相反,主要負責目的地旅游信息的提供而不關心旅游交易。這兩部分顯然是分離的,很少有合作或相互聯動。旅游業是一個生產供應與消費距離跨度較大的產業,一方面,旅游消費者不了解旅游企業所提供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旅游企業也不了解旅游消費者的需求,這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對稱和信息延誤。2.電子商務環境下旅游業價值鏈構建
網絡經濟的發展重新定義了旅游業價值鏈中各環節競爭與合作的內涵和形式。JeffereyF.Rayport和JohnJ.Sviolda于1995年提出了開發虛擬價值鏈的觀點,認為當今每個企業都在兩個世界中競爭,即管理者可感知的物質世界及由信息構成的虛擬世界,后者指電子商務這一新的價值增長點。兩條價值鏈增值的過程基本上是不同的,實物價值鏈是由一系列線性連續的活動構成,虛擬價值鏈是非線性的,有潛在的輸入輸出點,能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和分布的矩陣。旅游業電子商務化對企業之間傳統價值鏈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旅游目的地直銷網站大批建立的同時,涌現出一批新興的電子旅游中間商一專業的旅游電子商務平臺網站。新的旅游價值鏈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平臺,以互聯網為媒介,克服了傳統價值鏈的弊端(如圖2)。
電子商務環境促使旅游業價值鏈網絡化,以旅游電子商務平臺和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統為中心呈網狀分布,無明顯的順序性,整個鏈條中各個部分可以交叉跨環節聯系,信息傳遞速度快、損耗少。
其中,旅游者、旅游電子商務平臺、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統與其他五個節點部分均有直接連接途徑,使過去的直線性信息流變為以上述三部分為中心的星狀結構(如圖3)。
新的旅游業價值鏈在克服了傳統價值鏈弊病的同時,也展現出一些新的特征:
(1)合作動態化
新的旅游業價值鏈中,每個節點都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到達其目的節點。因此,對于每個旅游企業來說,在信息高速流動的情況下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并保持長期互利的合作關系是一種挑戰。顯然信息空間中的大部分合作關系都呈現整體性,以信息流通為橋梁,尋找成本最低的合作伙伴,而且其合作關系只能維持到雙方目標實現之時。因此,各個企業會在信息空間中不斷“穿梭”,尋找合適的合作關系、合適的時機和合適的細分市場及市場條件。
合作伙伴的有效選擇直接影響著旅游業價值鏈的價值增值,利用協調理論對企業間的依賴關系進行了分析,從單程旅游價值鏈整體最優的角度,提出一種基于相互依賴的合作伙伴組合選擇方法,從而提高旅游業價值鏈中各節點的兼容性和穩定性。
(2)產品定制化
電子商務的介入,對于游客或潛在游客,可以根據自己個人的興趣調整有關信息,選擇個性化鮮明的旅游產品。對于旅游企業,可以獲取比以往更多更全面的游客市場信息,調整銷售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針對特定游客提供定制的旅游產品,從而促進市場營銷和銷售的各種創新。如:在傳統的旅游業價值鏈中,旅游者若想到某一旅游目的地進行旅游,必須要經過旅行社、旅游批發商或一些旅游組織,否則旅游者無法直接了解旅游目的地信息,只能選擇旅游中介提供的旅游產品,整個旅游活動是一個套餐式服務。而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旅游者可以通過旅游專業平臺、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統了解到目的地信息,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對旅游中介提供的產品進行拆分重組,體驗一種點餐式服務。
(3)競爭多樣化
電子商務環境下,信息高速流通,使得旅游企業之間競爭更加激烈,從原來單純的游客爭奪到現在的信息、游客、市場等多種因素的復合式爭奪,而合作的動態化更加劇了這一現象。
與此同時,電子商務也使得價值鏈的邊界變得模糊,競爭也可能來自價值鏈之外。除了在價值鏈中獲取利益外,一些周邊相關企業也可能通過因特網建立新的產品與服務流,因特網不只是一個直接連接顧客或價值鏈參與者的渠道,也是增強其競爭力的一個源泉。
1.沿襲傳統培養模式,旅游教材內容不能與時俱進。
大部分高職旅游院校一直沿襲傳統教育模式,整個教學過程突出教師的中心地位,強調教師講解,講解過程多圍繞教材進行。學生只能在課堂中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教材知識,片面重視課本的理論知識,忽視了當前旅游產業的實際情況;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多用來應付考試,與實際聯系不大。這種培養模式下的人才創新性不高,學習能力較差,綜合素質不高,很難適應當前旅游產業的具體需要。當前旅游專業教材質量有待提高,很多旅游專業的教材只不過是相關專業內容的簡單拼湊。隨著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旅游行業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競爭,但與旅游行業發展形勢緊密相關的旅游業傳統文化交流、旅游業農家樂經營管理等內容卻很少出現在教學過程中。我國旅游專業的高職教育教材嚴重滯后于教育的實際需要。
2.師資力量亟待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有待建立。
我國高職院校的旅游專業教師大部分來自于其他學科,旅游理論知識不夠扎實,且對旅游行業的實踐了解不深,缺乏旅游知識的更新。其中也有部分專業教師通過潛心研究,理論知識掌握十分豐富,但實踐經驗不夠,尤其是農家樂經營管理等課程的實踐性很強,是不能單純依靠專業書籍就能學好的。教師如果只重視理論的學習,忽視實踐積累,所培養的旅游人才就很難適應市場的需要。此外,從高技能人才體系的建立情況來看,當前的旅游企業不斷向國際化、品牌化、集團化的方向發展,不同層次的旅游產品相結合,復合旅游產品不斷增多,但復合型旅游人才卻是鳳毛麟角,大部分旅游人才創新水平較低,無法適應企業轉型及產品更新換代的高要求。我國高職人才培訓體系不適應當前教育新發展,研發投入力量不充足,旅游專業人才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會對旅游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3.行業培訓力度不夠,專業化培養水平不高。
第一,培訓機制嚴重滯后。培訓脫離實踐管理,培訓渠道狹窄,培訓過程籠罩著濃厚的行政色彩,缺乏系統的培訓思路。第二,旅游培訓基礎較差。部分培訓教師沒有取得相關合格證,培訓教材結構不合理,培訓基地品牌建設薄弱。盡管高職旅游學校的培訓機構設置了相關專業,但沒有形成自身特色,專業化水平不高。第三,培訓組織的專業化水平較低,缺乏明確的培訓目標,培訓內容缺乏一定的針對性,且培訓效果不高。
二、我國高職院校休閑旅游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旅游行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劇。
我國的旅游行業很長時間以來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及人力資源發展機制合理性較差。旅游行業的人才流失非常嚴重,不管是旅行社還是旅游景區都是如此,人才流失率高達20%以上。其中,工作經驗相對豐富、業務能力較為出色、綜合素質較高的員工流動性最強,人才的高流動性使旅游行業遭受巨大的損失。
2.高職院校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行業的發展。
高職旅游院校培養的人才不適應旅游行業的發展和崗位需求。首先是高職院校在培養旅游專業人才時總是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性。隨著旅游行業新形勢的發展,旅游行業對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表現出很強的需求,但高職旅游院校所培養出的人才卻很難適應這種要求,無法滿足旅游行業發展的需要;另外,高職院校培養的旅游人才在質量上低于旅游行業的實際需要,這主要表現為學校所培養出的人才理論知識較強,實踐技能和綜合能力都滿足不了崗位的要求。
3.國際化旅游市場對高技能人才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許多高職旅游院校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是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壓縮品,建立在學科基礎上,緊緊圍繞旅游知識,以教師講授的方式呈現出來,導致高職生在理論方面比不過本科生,在技能方面比不過中專生,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局面。因此,高職旅游院校要緊跟當前旅游行業發展的新形勢,緊緊圍繞技能型緊缺人才的培養,如旅游投資分析、出境旅游線路策劃以及旅行社職業經理等緊缺人才,創建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我國高職院校休閑旅游行業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建議及對策
創建新型的旅游行業緊缺人才培養模式一定要注重同時滿足學校、學生以及企業三者的具體要求,建立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為旅游專業的緊缺人才培養提供科學的方法,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特色,為旅游行業培養大量的、超前性和創新性很強的、且具有良好合作能力的綜合性旅游專業人才。
1.高職院校休閑旅游業高技能人才體系構建的內容。
創建旅游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創新培養模式前首先要解決三對矛盾:社會發展需求與學生發展需求的矛盾;學生就業與職業規劃之間的矛盾;學校落后的教學條件與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所以,高職旅游院校在設置培養內容體系時應注重從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來進行。
一是完善課程體系,創新教材內容。
在設置專業前,既要考慮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也要考慮學生自身發展需要;既要考慮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要考慮將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既要調查研究企業當前需要的人才種類、要求,也要重視企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的人才。在設置專業課程時一定要以學生掌握旅游技能、提高就業能力為培養目標。來自美國的教育學家拉爾夫•泰勒是一位著名的課程理論專家,他認為設置課程一定要重視綜合考慮學習者的需要、學科發展的需要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其觀點對培養旅游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的課程設置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是創新培養模式,提升人才素養。
以提高學生的旅游行業能力和旅游職業技能為基礎,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基礎上結合案例分析,建立課堂理論學習同課外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高職旅游院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摸索一條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之路。高職院校一定要開闊視野,積極學習國外人才培養模式的先進成分,與企業合作聯合辦學或者采用“訂單式”的培養模式。此外,教師還可以去旅游企業學習旅游經驗,高職旅游院校也可以聘請企業中的旅游人才為學生傳授旅游行業中的工作經驗,形成優勢資源互補,實現“雙贏”。
三是嘗試職業教育,進行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要注重建設自己的實訓基地。如果學校條件允許,學生可以選擇邊工作邊學習。從教學內容來看,學生的學習內容要與當前行業發展要求相適應,提高就業能力,畢業后,不但要擁有畢業證書,也要擁有相關技能證書。另外,要加強旅游院校的改革力度。政府要利用自身力量,為與旅游院校建立合作關系的旅游集團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來自于民間的資金支持旅游學校的建設。
2.高職院校休閑旅游行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保障措施。
一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營造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
旅游專業教師要堅持正確的辦學理念,并體現在自己的日常教學和管理工作中。高職院校要緊緊圍繞區域旅游建設以及社會的發展,從生產、管理以及服務等多個角度出發,培養操作能力強、職業道德水平高的復合型人才。高職院校要堅持“一切以市場為導向,一切為了學生”的中心,形成辦學特色,建立適應學生發展需要的培養模式。此外,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也要營造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文化能夠對人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高職旅游院校應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風景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精妙絕倫的人文景觀的好習慣。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學生充分認識自身價值、形成良好的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要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管理水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不管是實踐教學還是理論教學都符合這一點,所以教師隊伍建設是改善旅游職業教育效果的重要條件和基本保證。高職旅游院校應嚴格控制專業教師的學歷條件和實踐經歷,保證專業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同時聘請一些具有豐富工作經驗、有一定教學能力的旅游行業人才為學生進行實習指導。高職旅游院校的教學管理水平直接決定著所培養的人才質量,而教學管理人員理解教學目標的程度又決定著教學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傳統的教學管理中,對教師的評價限于教學管理人員針對某一節課進行,而關于整個學期的教學質量卻很難及時做出評價,或者發現存在的問題后已經沒有機會改正了。所以每一門課程的設置以及每一節課的安排都要緊緊圍繞具體的教學目標進行,以提高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
三要完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規范行業人才培養模式。
從國際旅游市場來看,當前競爭的最關鍵問題是專業化旅游人才的競爭,而旅游專業人才需要相關制度來認定,因此必須制定完善的旅游人才認定制度。具體來講,旅游專業人才認定制度應涉及從業資質、執業規則以及分等定級等內容。
二、有線電視產業價值鏈創新
(一)基本價值鏈
有線電視產業的基本價值鏈主要由節目制作、節目播放、節目收看、廣告四個環節構成。基本價值鏈價值創造流程是:制作人員制作電視節目、廣告公司組織廣告,電視臺將電視節目與廣告組合后播放,觀眾通過付費收看電視節目,從而實現電視的第一次銷售。在此基礎上,有線電視將首次銷售集聚的電視影響力賣給廣告商,通過這種方式達成了電視的二次銷售。除此之外,有線電視還可以經營其品牌,經營它所掌握的客戶系統,實現信息的增值。
(二)延伸價值鏈
延伸價值鏈主要是指有線電視產業圍繞主業的縱向拓展,是在基本價值鏈前提條件下的拓展,是前者每一環節業務水平的不斷提升。其主要以電視節目制作為核心,制作播出的廣告以內容為中心并在觀眾和廣告商方面實行雙向運動,圍繞內容、制作等形成的各業務單元在作業流水平軸上上下拓展,最終使業務鏈得以形成,在此基礎上,實現業務空間的不斷提升。相對比來說,其與前者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有線電視主要是以受眾為核心進行,受眾的需求得到滿足,因此為其推行差異化服務提供了條件。其次,在延伸價值鏈上每一個環節緊密銜接,彼此促進,充分確保價值的科學有效流動。再次,整個價值鏈緊緊圍繞內容展開,各業務單元重點突出主業,同時還能夠不斷拓展業務空間,實現價值最大化。
(三)橫向拓展價值鏈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而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必須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其總體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發展中面臨著很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信貸資金和金融服務缺失的問題。本文在認真剖析現行金融制度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制約的同時,從現代金融發展理論和功能視角出發,提出了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現行金融制度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制約
(一)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缺乏金融扶持
從產業經濟和金融經濟相關聯的角度來看不同的產業性質決定不同金融機構的滋生和發展…。我國目前農業的生產特點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迫切需要與此產業性質相對應的金融機構產生,農村信貸資金和金融服務要素的缺失,恰恰是農村金融機構缺失的充分體現。我國農村金融體制雖然經過十多年的改革和創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從現行農村金融機構來看,其市場定位雖然是為“三農”服務的,但從貸款的額度、期限和服務方式上很難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更不用說需要大量資金支撐的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的發展。同時,對農業產業化發展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的國有商業銀行,深化改革后調整了其發展戰略,在縣域及農村的分支機構向中心城市收縮,信貸業務向大中城市傾斜。據統計,4家國有商業銀行從1998年開始至今,共撤并3.1萬個縣及縣以下機構,上收了貸款權限,縣域網點功能萎縮。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融資特別是直接融資制度缺失
盡管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較快,但農村直接融資所占比重很小,間接融資仍然占主導地位。一是股權融資渠道狹窄,占比較低。我國較嚴厲的企業股票上市條件,只對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上市有利,導致金融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嚴重不對稱。據有關部門統計,在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人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龍頭企業,上市的僅有10%,絕大多數國家龍頭企業資金供給主要依靠間接融資。二是債務融資渠道單一。在中國債券市場發展嚴重滯后的情況下,長期以來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農村企業,外部融資的主要渠道是債務融資,而債務融資的90%以上來源于銀行。在不能獲取信貸資金支持的情況下,農村中小企業就不得不以非正規金融形式融資,造成企業成本上升,影響了其發展。
(三)農村金融利率市場改革緩慢,致使大量信貸資金從農村流出
農村經濟因受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的影晌,生產效果和經營效益存在著較大的不穩定性和難估測性;農業實行產業化經營出現的眾多中小企業,分布廣泛,監測、管理成本相對較高。因此,金融機構投到農村的信貸資金,必須獲得與其風險監管相對應的回報,但是由于我國利率市場改革步伐緩慢,國家對利率的控制較嚴,投向農村的信貸利率,不能覆蓋整個風險,不僅國有商業銀行不愿發放貸款,而且農村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也經常出現非農化的現象。據統計,從2000年至200年9年間我國農村資金金融系統外流量累計高達27344億元,且每年呈遞增趨勢。
(四)金融中介組織不到位,使眾多中小企業缺少擔保服務
我國銀行業的改革,不但使金融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日常經營管理也更加嚴格、規范和有序。源于民間資本興建起來的農業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達不到銀行貸款所要求的條件,加之縣域范圍內基本沒有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服務的擔保公司、信托公司或者租賃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務機構,中小企業在急需信貸資金支持時,由于沒有相應的中介機構為其提供擔保服務,不能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只能依靠自身力量來發展,喪失了很多發展機會,企業在緩慢發展中求增長求生存,很難取得規模效益。
(五)集體土地產權制度與抵押擔保制度的矛盾,使農業企業有資產而無法抵押
廠房抵押是當前銀行信貸通用的一種擔保形式,也是金融機構防范風險的重要途徑。《擔保法》明確規定:“鄉(鎮)、村企業的土地使用權不得單獨抵押。以鄉(鎮)、村企業的廠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同時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但大多數農業企業建在鄉鎮或村組,廠房用地多是集體用地、宅基用地,由于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在法律上的模糊,造成在實際工作中集體土地所有權很難確定,這種房屋所有權與宅基地使用權在抵押上的錯位,已成為眾多農業企業難融資、金融機構難變現、擔保機構難擔保的“死結”。
(六)民間融資長期得不到政府的承認與支持,削弱了民間資金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民間借貸自古有之,特別是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更是普遍存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使民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同時農業企業的興起和發展,也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在銀行信貸資金缺位的情況下,民間借貸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地區通過民間借貸的融資高達8000億元至14000億元。民間借貸雖然有發展的必然性,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歷次金融改革中都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地位得不到認可、發展得不到支持,致使農村金融市場出現了“有資金的不能發放、需求資金的又得不到資金”的困境。
(七)農村信用體系不健全,農業企業信用等級普遍較低
我國金融機構的征信工作不完善,全國統一的征信系統還不普及,不用說是在農村,就是在城市對貸款客戶的認定也有困難。由于廣大農村地區征信工作開展得較晚,對貸款客戶資料的收集存在不少困難,目前農村的各類企業法人和農民的信用檔案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而少有的中介機構服務又不規范,信息經常失真,使得農村企業信用等級普遍不高,難以得到銀行的支持。再加上當前農村逃廢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法律“白條”增多,金融勝訴案件執行不到位,兌現的資金甚至不足以彌補維權的成本開支,使得銀行在涉農貸款的發放上更加謹小慎微,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八)統一的金融監管制度,削弱了農村金融服務的效能
農村金融天然具有較高風險,其服務對象是我國的弱勢產業(農業)、弱勢群體(農民)、弱勢區域(農村)。在當前我國尚未全面建立農業保險體系的情況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面臨的信用風險更高于其他商業銀行,但是金融監管部門在制定監管指標和進行日常監管工作時,大多數還是實行統一的監管制度和辦法,沒有考慮農業經營成本高、收益低、風險大的行業特征,區別情況,分類對待。
二、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一)根據農業產業化的特點和金融需求,構建新型農村金融體系
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層次性,各種需求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表現出較強的多樣性。因此,在構建新型農村金融體系時,應從功能視角出發,以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為標準,逐步開放農村金融市場,健全和完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中小企業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借貸組織等多種形式并存、功能互補、協調運轉的機制,打破和消除壟斷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競爭效率的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國有商業銀行要把在縣域經營的重點放在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業產業化發展上,根據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際需求,不斷創新信貸產品種類,積極拓展金融服務方式,擴大金融服務領域,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不斷壯大自身實力。
(二)擴大直接融資渠道,培育農村資本市場
由于種種原因,中國資本市場發育較晚,農業運用資本市場又更為滯后。農業的產業化和現代化,是一個資金大量投入的過程,也是一個資產負債結構不斷優化的過程。要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依靠資本市場、培育和發展資本市場。一是深化農業產業化國家龍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組建規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實行股份制運作;二是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業產業化國家龍頭企業進入證券市場,充分發揮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直接在證券市場上為涉農公司融資的作用,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三)加快推進農村利率市場化進程,解決農村信貸資金外流問題
風險不同,要求的收益也不同,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農村金融服務的對象是分散、小額、風險狀況各異的眾多農戶和農村企業,客觀上要求農村金融機構有足夠的利率自對不同的客戶收取不同的利率,從而減少風險、增加收益。金融市場利率放開后,農村地區資金價格一般會呈現出較高的水平,不僅能有效地動員農村地區的資源、調動農村居民進行貨幣積累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極大地吸引非農資金流人、擴大資金供應。同時,資金將會更為有效地使用,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保證農業產業化投資的順利進行。
(四)健全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為農業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服務
國外經驗證明,中小企業因受自身條件限制達不到銀行貸款所規定的條件時,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務便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因此,應由政府出面或者出政策,成立各種類型的擔保公司,為產品有訂單、經營有效益的中小農業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同時積極推動民營資本參與組建擔保公司,拓寬擔保公司資本金的來源;發展信托業務,通過為農業企業發行各種信托產品籌集發展生產所需資金;大力興辦金融租賃公司積極發展金融租賃業務,為農業企業發展壯大提供租賃服務。
(五)創新農地擔保制度,解決農業中小企業貸款抵押難問題
修改現行有關法律法規,明確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將宅基地歸農民所有,擴大集體用地的使用權,使建在集體土地上的農業企業真正享有包括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含抵押)在內的土地經營權。建立農地使用權登記管理制度,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促進農地的流轉,將農地使用權這種固定的財產價值變成流動性較高的價值,優化資源配置,擴充農地貸款資金來源。
(六)放開民間借貸,盡快出臺《貸款人條例》,為農業產業化多渠道融資開辟合法的途徑
實踐證明,一個經濟體健康持續的發展,應該是以民問和社會投資為主體。特別是在當前,不經過銀行體系的實體經濟投資活動,還有助于減少貨幣創造。因此,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順應經濟發展要求,加強對民間融資的引導與規范,盡快制定《貸款人條例》等法律法規,賦予民間融資應有的地位,明確其性質、活動范圍、運作方式和借貸原則等,建立長效管理和監測機制,適時向社會進行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為民間融資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證,以便更好地發揮其彌補農村金融市場信貸資金不足的作用,為縣域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服務。
(七)加快農村征信工作進程,為農業產業化的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是增加金融有效供給實現經濟與金融互動發展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在現有基礎上加大對農戶、農業中小企業等征信工作的宣傳力度,提高他們對征信工作的認識,促使其逐步建立健全財務管理、統計報表等規章制度,提高與銀行打交道的能力。同時,要不斷完善征信評價機制,規范對農戶、農業中小企業信用評定的管理工作,提高其信用等級,促進農業產業化金融信用環境長效機制的建設。
(八)創新監管制度和模式,對農村金融機構實行差別監管
農村金融服務對象的弱質性,決定了對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管不能同商業銀行一樣,應給予其更加寬松的監管環境和優惠政策。除了在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比等方面實行差別監管外,還應在市場準人、資金拆借市場、投資保險、中間業務發展等各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壯大農村金融機構實力,從而支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秀峰.中國農村金融深化的產業約束分析[J].財金問題研究,2004,(4):57-62.
[2]何廣文.中國農村金融轉型與金融機構多元化[J].中國農村觀察,2004,(2):12-20.
一、增強產業結構調整緊迫感
我國一直十分重視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問題,在不放松農業基礎的同時,大力促進工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重視調整農、輕、重比例關系,到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發展,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向優化升級的方向發展。但也要看到,我國的產業結構仍存在著不盡合理的地方。特別是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沖擊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更加凸顯,部分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甚至在有的新興產業領域也存在“一哄而上”現象。如果不及時有效地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不僅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會為未來整個產業的有序發展設置障礙。
客觀地說,產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也不是我們今天才遇到的新問題。在改革開放的這30多年中,我國一直都十分重視產業結構的調整,幾乎在不同的時期特別是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產業結構調整任務。
毫無疑問,造成目前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對稱方面的因素,比如,當企業看到未來的市場需求較好而進行投資時,從某一個企業的角度看也許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由于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就有可能造成多個企業投資產生的生產能力超過未來市場的需求。當然也與我國的土地市場、資源市場、資本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發育尚不健全、定價機制不盡合理等密切相關。
正因為產業結構不合理的成因異常復雜,所以調整起來的難度就很大,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就十分艱巨。比如,對于一些過剩產能的淘汰,可能會涉及到地方財政收入、職工安置、企業轉產、債務化解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機制,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攻堅戰。
二、順應產業結構調整新趨勢
根據我國目前經濟的實際發展階段、資源和環境約束條件、社會進步程度,特別是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將呈現一種新的趨勢,那就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驅動力,以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為發展的兩個車輪,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主要依據是:其一,雖然我國進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階段,重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于輕工業和服務業,但是無論產業結構以重工業為主,還是以輕工業、服務業為主,將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高效率的集約化的經濟發展方式都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所在,而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提高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程度,利用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從長期來看,這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主要動力。其二,經濟發展史和工業化理論表明,良好的產業結構應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因此,我國工業化發展必須同時兼顧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其三,傳統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都面臨調整、改造和升級的繁重任務,利用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等手段是推動傳統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制造業和服務業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必須立足于對傳統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的改造與升級,并在此基礎上發展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這也是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而要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目前的一個關鍵,是以技術進步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和勞動生產率高的現代服務業,使之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同時,還要利用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和現代科技成果推動現代制造業的發展,全面提高制造業的經濟效益和產業競爭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使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制度在現代服務企業和現代制造企業中廣泛運用,從而使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成為生產率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勞動者素質和產業國際競爭力得到迅速增強的現代新興產業部門。基于此,有必要針對不同的產業選擇不同的著力點,對于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農業、紡織、輕工、生產生活服務業等,應著眼于提升技術含量,形成特色工藝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對于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裝備制造業,則要通過政策引導,支持自主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對于有利于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性產業,如航空航天、生物技術、高性能計算機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產業,不僅要加強政策引導,甚至需要財政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頭”。
三、多舉措推動結構優化升級
第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重工業輕服務業的思維方式,仍是制約和限制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思想根源。面對我國能源資源和環境壓力,依靠加大物質資源投入發展經濟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明顯不能適應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一種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在連陰天氣里,棚內低溫、寡照、濕度大,為保證蔬菜正常生長,最重要的是調控好大棚的環境,做好保溫、降濕和補光工作。
一、保溫
連陰天氣來臨時,提高大棚的保溫性能非常關鍵。 生產中如果遇連陰天氣蔬菜生長受到影響后,如瓜類蔬菜表現為化瓜、花打頂,茄果類蔬菜表現為黃葉,果實不膨大等,嚴重影響產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要想使連陰天氣里的棚菜正常生長,首先要解決好大棚的保溫問題。
1、保溫措施力求及時周到
連陰天氣之所以會出現凍害,很多情況下是由于菜農收聽天氣預報不及時,采取措施過晚造成的。因此,增溫措施一定要在連陰天來臨之前及時周到地做好,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其措施:
⑴注意調節揭膜、放膜時間。只要不下雨、下雪,但凡有一些散熱光,也要揭膜,但時間可比晴天晚半個小時,下午放膜時間要比晴天早半個小時,以利于棚室保溫。
⑵為了達到好的保溫效果,可在小棚上面加蓋一層無紡布或遮陽網等保溫材料。
⑶增設“棚中棚”。在出現極端低溫天氣時,可選擇增設“棚中棚”加以保溫。
⑷在大棚北面和西面加蓋“圍裙”,即用草苫或稻草豎立著覆蓋,以減少西北風吹襲和散熱量,利于該處蔬菜生長。五是在蔬菜生長低溫階段,葉面噴施防凍液或磷酸二氫鉀營養液,可起到防寒受凍、保花保果的作用。
2、 陰雪天防棚內夜溫偏高
連陰天保溫工作固然重要,但不能盲目,需要合理調控。遇上雪天農業論文,夜溫很容易反彈,植株白天積累的光合營養少,而夜間消耗的多,很容易出現生長不良的情況。因此,連陰雨雪天氣調控好夜溫至關重要。
在雪天,一般大棚放下草簾后棚內溫度有一回升的過程,一般來說,回升2~3℃,如果閉棚前溫度高于20℃,則上半夜溫度偏高,就容易出現呼吸作用過量消耗營養,造成作物生長不良。因此,除合理關風閉棚外,閉棚后還要檢查棚內夜溫的情況,如果發現夜溫偏高,則應將棚內的“棚中棚”、棚外的“圍裙”等保溫措施撤除,如果上述措施仍不能將溫度降下,可將小棚上無紡布遮陽網掀起,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
二、降濕
多數菜農都在連陰天采取加大放風力度和控制澆水等最基本的措施來降低棚內濕度,其實,降濕的措施還有很多,須綜合預防才行。
1、及時消除棚膜流滴。連陰天里,棚膜流滴嚴重,可以用杰效利或者豆面稀釋后噴灑于棚膜上,對防止流滴有一定效果。
2、覆蓋地膜。
3、提高棚內溫度。棚內溫度升高,空氣飽和度即增大,相對濕度相應地就減少論文提綱格式。但是在冬春,外界溫度低,棚內溫度高。如果早放風排濕,棚內積攢的熱量一旦排出去,棚溫下降使空氣飽和度變小,反而使相對濕度升高,棚內輕則“起霧”,重則結露滴水。
4、噴藥時改噴霧為噴粉和煙霧劑防治,避免人為增加棚內濕度。連陰天時,棚內易暴發病害,但又不得不用藥,因此最好選用百菌清煙劑、速克靈煙劑等廣譜殺菌劑進行預防。五是注意合理澆水。冬春棚溫低、光照弱,一旦澆水過大很容易導致棚內濕度持久不降,所以連陰天時,澆水要看墑情,盲目澆水將降低大棚土壤和空氣溫度。所以要適當控制澆水次數和數量,并實行隔行澆水,以達到控制濕度的目的。
生產中很多菜農用地膜將棚內地面幾乎全部覆蓋,雖然極大地降低了空氣濕度,減少了病害發生的機會,但這樣做:
⑴阻礙了空氣與土壤的氣體交換。全棚覆蓋地膜后,氧氣進入土壤和二氧化碳散出土壤受阻,導致土壤內二氧化碳積累、氧氣缺乏,蔬菜根系呼吸強度下降,空氣中也得不到土壤產生的二氧化碳的補充,蔬菜生長受到影響。
⑵全棚覆蓋地膜使土壤有害氣體增加,導致傷根。地膜全棚覆蓋在影響土壤氣體交換的基礎上,由于土壤氧氣含量的降低,土壤微生物進行厭氧呼吸或對硝態氮肥進行反硝化作用,產生還原性氣體,如一氧化氮、氧化氮等,嚴重影響蔬菜根系的正常生長。可在操作行內撒施稻殼、稻麥或玉米秸等作物秸稈。一方面直接阻止了土壤中的水分蒸發,另一方面作物秸稈還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并且這些作物秸稈在腐爛的過程中還能釋放出熱量和二氧化碳農業論文,提高棚內溫度和蔬菜的光合作用。
三、補光
連陰天氣里,弱光是制約大棚蔬菜產量與效益的重要因素。
1、連陰天棚菜補光要分秒必爭。冬季和早春溫度低,且夜長晝短,再遇上連陰天,無紡布或遮陽網或草簾遲遲不揭,蔬菜的見光時間就更短了,如果持續的時間過長,勢必會影響蔬菜的生長,因此,連陰天里大棚蔬菜補光工作要分秒必爭。連陰天只要不下雨雪,就要揭去覆蓋物,讓蔬菜多見光,并要盡量早揭晚蓋,切忌全天不揭。當然,揭去覆蓋物后,如果棚內溫度降得過低,可再將其蓋上。
2、選用優質大棚膜,勤擦棚膜。大棚薄膜的質量直接影響透過的光照強度和光質,所以必需選用優質的棚膜。連陰天本來光照就弱,如果棚膜上灰塵過多,使其透光率明顯下降。因此,要常清洗掉棚膜上的塵埃與污物,特別是下雪天還應隨時清除積雪,保持膜面潔凈,使棚膜盡量保持較高的透光率。
隨著旅游產業日漸成熟,新形勢下環鄱陽湖經濟生態區旅游業面臨著產業升級的壓力與挑戰。因此,研究環鄱陽湖區旅游業升級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旅游產業價值鏈研究
價值鏈概念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Michael Porter提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Peter Hines將價值鏈概念延伸至產業總體范圍,將顧客和原料供應商納入價值鏈;郁義鴻(2006)認為產業價值鏈是指在一種最終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從最初的礦產資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終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所包含的各個環節所構成的整個縱向鏈條;潘成云(2001)認為,產業價值鏈是指以某一項核心技術或工藝為基礎,提供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需要的效用系統為目標的、具有相互銜接關系企業的集合。
二、旅游產業升級路徑概述
借鑒Humphrey和Schmitz的研究觀點,同時結合旅游業的特性,提出構建旅游業升級路徑來推進旅游產業升級。即:旅游工藝流程升級、旅游產品升級、旅游產業功能升級和旅游鏈條升級。
(1)旅游工藝流程升級是指通過提高旅游鏈條中某環節的工藝流程效益,來達到超越競爭對手的目的。
(2)旅游產品升級是指旅游價值鏈各環節創新旅游產品的功能、品種、形式等,提高單位旅游產品(服務)的附加值。
(3)旅游產業功能升級是指通過重新組合旅游價值鏈中的優勢環節,剝離原有低價值鏈環節,強化核心業務。
(4)旅游鏈條升級是指從一產業鏈條轉換到另一產業鏈條的升級方式。
三、環鄱陽湖區旅游產業發展的不足
1.價值鏈協同性較低
旅游價值鏈的優勢是通過各環節的協同合作發揮“1+1>2”的協同效應,因此任何一環的缺失或不協調都會影響整體效益。當前,環鄱陽湖區旅游價值鏈的“食、住、行、游、購、娛”各節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但是各環節整合在一起協同效應優勢尚未很好發揮。
2.產品開發創新不足
雖然環鄱陽湖區旅游產品數量很豐富,但產品創新不足,缺乏高品位、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旅游品,大多是“舶來品”,參與型、體驗型的高端休閑旅游產品較少。
3.產業核心環節薄弱
旅行社是旅游價值鏈上的核心,它將旅游價值鏈各環節串聯起來,承擔著旅游全過程的旅游產品與服務的組織和協調工作。環鄱陽湖區旅行社的競爭力較弱,共有58家旅行社,不能發揮核心環節的龍頭帶動作用。
4.產業擴張力度不夠
綜觀旅游發達區的成功經驗,旅游業與其它產業融合發展是放大旅游經濟輻射效應,迅速提升旅游產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而環鄱陽湖區旅游業在產業擴張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產業擴張的規模均遠落后于旅游發達區。
四、環鄱陽湖區旅游產業升級路徑的對策
針對環鄱陽湖區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根據旅游產業升級路徑,提出推進其升級對策。
1.流程升級:建立緊密合作機制
環鄱陽湖區旅游主管部門應堅持“政府主導”,運用政府宏觀調控的優勢,建立旅游業緊密合作機制,來協調旅游價值鏈的各環節有序發展。創建“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的體制,強化領導協調能力,將與旅游密切相連的行業組織起來,形成綜合的產業調控能力。
2.產品升級:打造創新產品體系
一方面,環鄱陽湖區應對現有產品體系進行改造升級,以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對現有旅游產品體系進行深度開發,提升原有旅游產品與其它產品捆綁銷售等。
另一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各地的資源特色優勢,推出全新旅游產品。開發高端休閑旅游產品,增加產品的互動性、體驗性,滿足游客的不同層次需求。
3.功能升級:強化產業核心環節
環鄱陽湖區應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旅行社,以強化旅游價值鏈核心環節,提升整體競爭力。
現代社會已步入信息時代,旅游業是典型的信息依托型產業,信息成為溝通旅游供給和需求的重要平臺,網絡將“食、住、行、游、購、娛”各旅游要素進行優化整合,為旅游者提供一條龍的高效服務。開展網上業務外包來強化優勢環節,是現代旅行社的發展趨勢。
4.鏈條升級:全面擴張價值鏈
旅游企業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容易受外部因素干擾;同時旅游業涉及的多數產業屬于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進入門檻較低,一些行業已處于過度競爭狀態。
環鄱陽湖區應循序漸進地推進旅游業的擴張,協調與關聯行業的融合發展。選擇一批實力雄厚的旅游企業集團開展多元化經營試點,通過典型成功案例的示范效應來推進全省旅游業多元化進程。例如,華僑城集團,在錦繡中華取得巨大成功后,又建造了世界之窗、歡樂谷和中華民俗村,形成四大主題公園系列,在中國主題公園領域取得了絕對領導地位。
參考文獻:
[1]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57-59.
[2]黃敏.電子商務環境下旅游產業價值鏈構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7):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