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3: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國際政治經濟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立足于中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是研究和揭示現代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運行規律的科學,是政治經濟學的巨大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和深遠的理論意義,極大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研究、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是時代賦予學術界的歷史使命。鑒于此,2016年中國政治經濟學論壇年會的主題確定為“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會議將側重圍繞(但不限于)以下議題展開廣泛深入的討論:
1.深化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3.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4.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
5.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征文要求
1.應征論文以10000字為宜,學術規范,引用準確,注重知識產權。
2.征文截止日期為2016年4月6日(以電子郵件發送日期為準)。
為什么論文定位猶如打靶子呢?
在打靶時的定位就是要瞄準靶心,即使打不中十環,也很有可能會打中九環或者八環,或者往壞里說打中七環或者六環或者更低。反過來,如果瞄準的是六環,那么,一不小心結果就很有可能是脫靶。寫經濟學論文的道理也在于此。我們不是要求每個經濟學研究者都發國內頂級的《經濟研究》或者都發國際頂級的《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EconomicReview),但在定位上我們要瞄準最高級別的經濟學期刊。孔子說過,“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孫子兵法》里也說過,“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如果我們瞄準的是《經濟研究》,即使不能在《經濟研究》上發表,就算要往下掉好幾個級別,也很有可能會在國內一般CSSCI期刊上發表出來。如果我們瞄準的是《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EconomicReview),即使不能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EconomicReview)上發表,就算要往下掉好幾個級別,也很有可能會在國際一般SSCI期刊上發表出來。瞄準靶心的過程是提升我們的品味的過程,即使功力達不到,但也決不會走了一條“南轅北轍”或者“緣木求魚”的歧途。張五常教授就特別強調品味的重要性,我想這也是他能寫出并發表很多具有原創性思想的論文的重要原因。品味問題在經濟學論文寫作意義上就是瞄準靶心的定位問題。好品位意味著可能會有更好的學術潛力和學術未來,意味著更容易在發表上從低級別的期刊向高級別的期刊“升級”.
為什么論文選題猶如找座位呢?
同學們跑到教室去上課,一定要找一個合適的座位坐下來,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總之是要找一個別人沒有坐的位子。寫經濟學論文也是這個道理。在論文選題的過程中,必須找到自己合適的“座位”.如果你的選題的具體細節都已經被別人研究過了,那么你根據此選題寫作的論文在經濟學文獻中就不會有“座位”.在文獻中沒有“座位”的論文,學術期刊也往往不會給你發表,特別是國際期刊對這一點的要求就更加嚴格。選題是必須跟文獻閱讀和文獻積累聯系在一起的,楊小凱教授生前曾多次強調中國大陸的大多數經濟學者在文獻積累上不過關。一個選題是不是合適的選題,一方面要看這個選題本身是否具有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看這個選題有沒有被別人做過。張五常教授多次提醒經濟學研習者,論文選題是在文獻閱讀前面的,論文選題不是從文獻堆里找出來的。你需要做的是,先找到一個選題并想好對付這個選題的具體思路,然后再去檢索和閱讀相關文獻。如果已有的文獻沒有做你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做了。如果已有的文獻已經做了你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只能發出一聲嘆息了,這聲嘆息的內容就是楊小凱教授所講的“英雄相見略同”,因為你想到了已經的“英雄”所想到的東西,你自己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做“英雄”的潛質了。總之,經濟學論文在選題上不能坐別人已經坐好了的“座位”,不能在低水平重復中做無用功。
為什么論文構架猶如選兵器呢?
選擇合適的工具是一門大學問。我經常在課堂上告訴同學們的一句話就是,“騎著自行車永遠上不了月亮,不是人不行,是工具不行。”看看中國名著中的人物使用的那些幾乎量身定做的兵器吧。《西游記》里孫悟空使用的兵器是金箍棒。《水滸傳》里林沖使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盧俊義使用的兵器是點鋼槍,李逵使用的兵器是板斧,魯智深使用的兵器是禪杖,石寶使用的兵器是流星錘。《三國演義》里劉備使用的兵器是雙股劍,張飛使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關羽使用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很顯然,選擇跟自身能力匹配的兵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自身的戰斗力,正所謂“好馬配好鞍,良將配寶刀”.在找好了論文的選題以后,緊接下來的一步就是在構造框架時讓思想跟工具匹配起來,也就是要找到合適的分析工具。簡單的分析工具對付復雜的問題,可能會力不能逮,所謂“殺牛用殺雞刀”是也。復雜的分析工具對付簡單的問題,可能會大材小用,所謂“殺雞用殺牛刀”是也。在這一點上做到恰如其分本身就是很難的事情,正因為很難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論文的質量。但是,就現階段中國經濟學界的整體實力來說,工具箱里的工具還不是很厚實,還不是很精良,甚至沒有達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程度,所以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提升高級微觀學、高級宏觀經濟學和高級計量經濟學等“三高”課程的教學水平。很明顯,只有擁有更多的工具可供選擇,才能讓思想和工具更好地匹配。
為什么論文成文猶如加調料呢?
大家都知道,美食追求的是色、香、味,而在成就美食的過程中調料的作用往往功不可沒。調料種類繁多,包括咸味調料、甜味調料、酸味調料、辣味調料和鮮味調料等。選擇合適的調料,那可是大廚的學問。經濟學論文要求的是視角獨特,論證透徹。很多經濟學論文寫作者選題做得不錯,構架也做得很好,但就是論文整體上看起來“瘦骨嶙峋”、“面無血色”、“病病歪歪”,問題就在于作者在如何“加調料”上沒有過關。經濟學論文不能僅僅是數學公式的堆砌,也不能僅僅是給出一個問題的答案,經濟學論文需要注重自身的可讀性。經濟學的研究方向甚多,專門研究微觀經濟學的學者可能不懂宏觀經濟學的數學公式,專門研究宏觀經濟學的學者可能不懂微觀經濟學的數學公式,經濟學期刊的主編也不是萬事通,在作者文字寫得不清晰且文字論證不透徹的情況下,論文的初審就很有可能通過不了,國外叫“deskrejection”.所以,作者在論文成文的過程中一樣學會“加調料”,讓自己的論文看起來“有血有肉”,讀起來“有滋有味”,即使不能像精致的散文那樣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回味無窮”,但至少也要讓人讀起來通暢順溜而不至于要靠猜測作者的意思才能磕磕絆絆地讀下來。
【內容摘要】發展經濟學是詮釋發展中國家如何由貧窮落后走向繁榮發達的經濟學,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主題,發展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對我國后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更是具有普適性。
【關鍵詞】發展經濟學;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一、發展經濟學的產生
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談到一個國家如何由窮變富的問題,實質上已涉及到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主題。亞當斯密關于經濟發展的構想是: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是一個宏觀經濟問題,是國民財富和社會財富的集聚與增長。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和勞動力人數的多少決定了國民財富的增長。這是發展經濟學的雛形。但是,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則產生于二戰后。當時一些國家為擺脫殖民壓迫,紛紛獨立,迫切需要發展經濟。當時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在實踐上,一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二是當時戰敗國的經濟復蘇問題;要么對原有理論加以改造,這比較容易,要么建立新的理論,這相對困難。一些學者深入研究各發展中國家之后發現,其環境與發達國家最初完全不一樣,傳統理論無法復制和拷貝到發展中國家。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理論由于條件不同、問題很多、相去甚遠,也無法照搬到發展中國家。所以當時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迫切需要一門新理論,由此發展經濟學誕生了。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經濟進步的狀況》一書,對后來經濟發展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落后地區的工業化》和《東歐與東南歐工業化問題》是發展經濟學的開山之作,在發展經濟學的發展中具有引領性和開創性的歷史地位,是發展經濟學的標志性文獻。
二、發展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發展經濟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根據其政策演化和發展思路的差異性,發展經濟學家將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末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結構主義發展階段;第二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義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發展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第一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末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結構主義發展階段,其結構主義思想,是這一時期的主導思想,后來也成為發展經濟學的主流學派。二戰結束后,很多發展中國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經濟發展成為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諸多阻礙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如:經濟發展水平低、發展滯后、經濟變量彈性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為明顯的剛性結構。因此,結構主義認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現實完全不同,市場不完善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價格剛性,有時還會出現市場機制的失靈,經濟在沒有外部因素的影響下難以達到均衡狀態。因此,結構主義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不是靜態資源的重組和優化配置,而應建立在動態調整可投資資源和保證供給增長的前提下,使社會經濟結構作出相應的調整。
(二)第二階段。發展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第二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義發展階段。結構主義發展思路使許多發展中國家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是,結構主義還存在理論上的缺陷和實用上的局限性,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新古典主義復活而成為發展經濟的新的主流思想。概括起來,新古典主義的主要觀點是:一是社會的發展應是綜合的發展,滿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經濟發展的目標;二是重視人力資本,糾正唯物質資本的缺陷;三是強調對外貿易在發展中國家對經濟發展的顯著拉動作用;四是新古典主義突出了市場機制、資源優化配置、微觀經濟基礎等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三)第三階段。發展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階段。同樣,由于新古典主義在實踐中和理論上也存在諸多缺陷,于是新古典政治經濟學開始盛行,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思想表現在如下:一是可持續經濟發展觀念的產生;二是新增長理論的快速發展;三是新制度經濟學的興起。
三、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不平衡性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普遍存在著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即都存在著發達地區和和相對落后的后發展地區。發展經濟學主要討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我國是發展中大國,發展中大國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發展中小國的特征。現有的研究已經表明發展中的大國發展經濟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發展中大國人口數量眾多,消費需求旺盛,市場容量的絕對數相比較發展中小國要大。第二,發展中大國人口基數大,幅員遼闊,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和實現產業的集聚、調整、優化,必須建設與之相適應的龐大的基礎設施,同時滿足不斷增長的龐大的國內需求,需要資金數量大,依靠外援或外資幾乎不可能解決問題。第三,由于發展中大國在工業化起步階段缺乏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動因,實現的是內向型發展的政策,工業化起步階段建立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也就是必然選擇。第四,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豐腴是發展中大國良好的資源稟賦,國內市場規模大,但是,發展中大國在經濟發展中也存在如下難題:一是遺產和文明傳統的重大影響;二是沉重的人口壓力、嚴峻的就業問題和低下的經濟效率;三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四是落后農業與工農業協調發展問題;五是內部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適度選擇。發展中大國與發展中小國相比較,其工業化過程亦不同:一是資本積累。發展中小國既可以自身積累,也可以依靠國際資本。而發展中大國則不行,盡管利用外資絕對量不少,但所占比例有限。二是產業結構。發展中大國的產業結構要求門類相對齊全,這是由發展中大國的資源狀態和國內需求狀況共同決定的。三是國內市場與國際貿易。發展中小國幅員小,國內統一市場較易形成;發展中大國幅員遼闊,建立交通和通訊網絡需要巨額投資,且耗用時間長。所以,發展中大國不同于發展中小國,發展中大國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更為嚴重,更為棘手。比如中國,存在三大經濟地帶,經濟發展水平東部、中部、西部依次遞減,處于末端的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大。發展中大國的發展存在不平衡性、層級性。
四、發展經濟學適用于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與其他國家的后發地區相比較,我國西部地區在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歷史條件等方面都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第一,我國西部地區自然環境相對惡劣,自然資源豐富。第二,區域經濟基礎薄弱,二元結構典型。第三,教育科技落后,基礎設施差,社會發育度低,資本形成能力弱。第四,西部民族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區。發展經濟學致力于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產業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如今,作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內部,亦存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先進地區和落后地區,即存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和經濟相對落后的西部后發展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學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問題探索了良好的范例,提供了成功的借鑒,那么用它來解決一國內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也是可行的。這是因為一國內部后發展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條件和現實情況與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情況類似,所以,發展經濟學完全可以用來解決中國后發展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發展經濟學在中國的后發展地區具有普適性。
五、發展經濟學視角下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發展中國家要發展經濟,就必然要走工業化道路。但是,對工業化的理解不同,就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結構主義和激進主義所采取的工業化,既忽視農業的發展,又只采取單向的工業品導向,雖然使工業獲得較大的發展,但也導致了經濟社會的二元結構。不但農業發展嚴重滯后,而且工業發展亦后勁乏力。張培剛教授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曾指出,完整的工業化是包括農業發展在內的工業化。后來發展經濟學之所以陷入危機,是因為發展經濟學沒有完成使命,廣大農村依然貧困,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二元結構依然存在。如今許多發展中國家開始重視農業的發展和農業與工業的協調。我國后發展的民族地區與東南沿海地區的差距,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類似,作為一個整體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而民族地區又更為落后,暫時還不具有全面進行工業化的現實條件,發展中國家在由傳統的農業化國家向工業化國家轉化時,應具備較強的物質資源的儲備,包括:數量龐大的、可使用的資本儲備,勞動技能較高的、符合現代工業發展需要的勞動力資源儲備;先進的科技發展水平、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良好的基礎設施等。顯然,西部民族地區在整體上還不具備這些條件。從資本資源來說,西部民族地區資本形成能力弱,資本使用效率差;從適合現代工業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資源來說,西部民族地區科技教育水平低下,具有一定人力資本存量的勞動力資源稀缺、素質差;就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與先進的現代管理制度的適應性來看,就連東部沿海地區目前都還不夠成熟,何況西部民族地區;從基礎設施建設來看,西部民族地區由于地勢地貌和氣候和水資源等特征,其基礎設施相當落后,其基礎設施建設也相當困難。因此,西部民族地區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應該是這樣的路徑選擇:一是繼續做好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工作。因為一個民族、一個區域如果還沒解決溫飽問題,怎么奢談現代化。二是在國家扶持下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關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是現代化工業建立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三是調整產業結構,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西部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不能搞重復建設,要從自身特點和優勢出發,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有潛力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四是發展科學技術,注重人才培養。實現西部民族地區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化,毫無疑問應是后發展的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主題。
【參考文獻】
[1]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3]鄭長德.世界不發達地區開發史鑒[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齊良書.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5]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對發展經濟學的反思[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7
發展經濟學論文范文二:新時期發展經濟學論文
摘要:新時期發展經濟學論文經濟發展問題不僅對我國,而且對世界各國來說都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研究主題。經濟的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只會研究的愈來愈深。
關鍵詞:新時期;發展經濟學
一、新時期發展經濟學理論的新突破
(一)新時期發展經濟學論文發展經濟學研究的觀念發生變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經濟水平都有了明顯的增長,從全球來看,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也越來越頻繁,國家與國家間的各項貿易數量和金額相比之前都有了大幅的增加。因此,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發展經濟學理論也開始從全球的角度考慮各國經濟發展的問題。尤其是隨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有關機構等國際性組織作用的逐漸凸顯,發展中國家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也日益增強。經濟發展的問題成為全球而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斯特里頓((Streeten,P)就曾經說過,我們應該及早地從全球的視角去考慮各國之間政策的相互影響力,從而分析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害同盟關系。從他的主張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當今時代,從全球范圍去考慮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問題是發展經濟學理論研究所必需的新視角。
(二)新時期發展經濟學論文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方法出現新發展
隨著科學研究方法的不斷創新,發展經濟學理論在借鑒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開始從過去同類型的研究轉向不同類型的對比研究。從哲學的角度上來分析,這就意味著發展經濟學家放棄了對普遍理論的研究而關注個別理論研究,具體來說,就是開始對不同類型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分析或個別分析,從而改進了研究的范圍和力度,加深了研究的深度。一般來說,對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分類研究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以地區的差異來分類,主要是依據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第二類是以地區的發展業績來分類,參考因素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水平、經濟增長點等;最后一類是以地區的發展條件,這一種分類主要是考慮了地區居民的整體素質、當地外部資源等。根據這種分組研究,不但對研究的范圍有了明確的規定,而且在同一組內,也方便對各個國家進行對比分析,促進了發展經濟理論研究方法的更新。
二、結語
新時期發展經濟學論文經濟發展問題不僅對我國,而且對世界各國來說都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研究主題。經濟的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只會研究的愈來愈深。因此,通過對發展經濟學理論的危機及新發展趨勢的分析,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理論的進一步深化都有重要的意義。而又是通過這些分析,尤其是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能更好地為發展經濟理論的豐富發展奠定一定的方向依據。
1中國經濟學的目標
中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在具體實施中還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設一門能反映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和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特色的中國經濟學是有必要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學的根本目標所在,而中國經濟學的具體目標可分為體制結構、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三個部分。
體制結構目標主要從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分析,所有制結構和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目標和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微觀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企業和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和規則較為完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是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政府職能得到完善等。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和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及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
2中國經濟學面臨的困境
2.1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
在中國經濟學被邊緣化,甚至已無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馬思主義經濟理論課程已被嚴重壓縮,中國經濟學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關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有關經濟學內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雖然打著經濟學的招牌如《勞動價值論》,卻在宣揚資產階級要素價值論的觀點。
其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對經濟學的學習不感興趣,更談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們在學期間發表的經濟學論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經濟學的不到10篇。經濟學專業的教學隊伍中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者也日益縮小。
2.2中國經濟學傳統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嚴重滯后于國際化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仍嚴重滯后于國際上經濟學專業的新發展。首先,教學內容重復。以經濟學專業學生為例,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在高中就曾經完整的學習過,研究生階段則開設專題性課程,但在體系性、知識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沒有差異。其次,理論體系被人為割裂。一是將政治經濟學從體系中分割出來。二是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在范疇與原理上沒有科學銜接,尚未建立整體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再就是,教學方式的“封閉性”。當前中國經濟學教學缺少足夠的教學參觀或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
2.3經濟理論脫離經濟現實,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
首先,理論脫離經濟現實,難以滿足本土化的要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理論來源于實踐,目前,中國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選定一本教材,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國內經濟學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較長,教材內容與現實經濟問題極易產生距離與脫節;再者,由于國內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論,西方理論與中國經濟現實本身也有距離。其次,“滿堂灌式”教學,忽視教學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可能講清楚全部的經濟學理論,這就要求老師主要傳授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化訓練,則缺乏課堂交流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4理論研究缺乏規范性,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當數量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還認識模糊。這一點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為切入點開始經濟學分析?用什么作為主線將這種理論體系貫穿起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場經濟怎樣才能真正與社會主義、與公有制有機結合起來?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認識尚缺乏基本規范,認識相當混亂。
在研究過程中,明顯地存在著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的偏差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片面傾向:一是排斥和輕視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現代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采取一種簡單否定的態度;一是把西方經濟學特別是主流經濟學當作唯一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忽視它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成分,否定經濟學的科學意義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總起來看,后一種傾向在當前呼聲甚高。此外,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存在諸如選題過于寬泛、研究結論草率等其它問題。
3中國經濟學的構建
在這種背景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西方經濟學中意識形態理論與市場經濟理論相分離,將市場經濟理論的科學成份嵌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之中,實現兩種經濟學說的整合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均衡分析理論
勞動價值論更多關注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本源性問題,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均衡分析理論更多描述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外在表現,為揭示價格與供求的內在關系及其資源優化配置規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國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任務已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優化配置,將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以克服馬克思經濟學說價格變動分析的不足,賦予勞動價值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3.2整合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和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注重全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認為勞動僅僅是謀生手段,這種分析框架揭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生產關系及其行為動機的本質特征,但難免帶有計劃經濟的局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反映了市場經濟主體行為動機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卻“往往具有非社會性和非歷史性的傾向”。將兩種行為動機理論整合為在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
3.3整合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西方發展經濟學
馬克思晚年時期未能構建起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廣義政治經濟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發展經濟學,先后經歷了從結構主義到新古典學派,再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經濟理論;從宏觀模式的經濟增長理論到微觀分析的人類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均從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經濟落后國家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工業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將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嵌入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理論,是中國選擇適合國情的科學發展戰略的需要。
3.4整合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在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來生產方式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動力源及各勞動者階級之間以及階級成員內部潛在的利益矛盾對其的影響。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制度經濟學則從供求關系、均衡價格的技術分析轉向了產權關系、交易費用的制度分析,從而揭示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與社會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條件下,產權界定、國家干預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對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作用。盡管新制度經濟學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不妨礙我們將該學說中的科學因素嵌入經濟學階級分析理論框架中。
4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4.1走向規范和實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不斷開闊,方法不斷創新,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傳統經濟學研究范式向現代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型,越來越走向規范化。但是,中國經濟學從總體上看還是不成熟的。基礎理論還比較薄弱,研究方法還比較落后,學科規范還不夠嚴格,中國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體系還在形成,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規范。建立學術規范,發展學術評價,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學理論仍然落后于實踐,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仍受著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為此,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實際。對于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并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4.2走向開放和世界
經濟學的開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決于是否經得住實踐的檢驗,而不論源于何時,出于何人,來自何方。經濟學走向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堅持引進來,將外來的理論綜合到中國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實踐中去;二是堅持走出去,要加強交流和不同學科間的聯系,進行多學科理論、多元研究方法與手段的綜合運用。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學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必須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須立足經濟,關注技術,立足當代,面向未來,使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始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祝茂.轉型期中國經濟問題探索——第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觀點綜述[J].南開經濟研究,2005,(1):100-103.
[2]趙凌云.中國經濟學研究與教學存在的基本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4):6-7.
關鍵詞: 德國歷史學派;保護貿易論;經濟學說的國度性和特殊性
Key words: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trade protectionism;the nation and particularity of economic theory
中圖分類號:F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8-0004-03
1 德國歷史學派簡介
德國歷史學派是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期出現在德國的庸俗經濟學流派。它強調強調經濟生活中的國民性和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反對自由主義,代表德國產業資本階級的利益,把過渡性和特殊性上升到最高的高度,并對抗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其先驅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此后威廉?羅雪爾將歷史方法應用到經濟學方面,奠定了這一學派的基礎。
1.1 德國歷史學派的產生背景
19世紀前半葉,英國完成了產業革命,獲得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說代表了英國產業資本的利益。而19世紀初的德國還是一個封建農奴制度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其國內市場競爭機制不發達,民族工業脆弱,資本主義發展相對落后。19世紀30年代,德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迅速發展起來,但同英、法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為發展本國的工業,對抗來自英國的工業品,19世紀40年代,德國產生了自己的政治經濟學,即歷史學派。他們指出,當本民族處于落后的情況下,想不甘落后,必須通過國家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的工業,與強勢力進行抗爭,因而要采取貿易保護政策。
綜上,德國歷史學派是在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抽象演繹法和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批評中興起的,反映了貧困落后的德國要求追趕先進鄰國的歷史使命感。
1.2 德國歷史學派的哲學基礎
德國歷史學派受德國哲學傳統中廣泛注重歷史方法的深遠影響。這種哲學傳統反對啟蒙運動的唯理主義,反對自然秩序,反對將豐富和獨特的社會現象付諸于概括性的理論。歷史主義是德國歷史學派的最重要哲學基礎。
李斯特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書中,指責英國古典經濟學不強調經濟生活中國民有機體的重要性,是“世界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經濟學。他的國民經濟學則強調經濟生活中的國民性和歷史發展階段的特征。他反對古典學派的抽象、演繹的自然主義的方法,而主張運用從歷史實際情況出發的具體的實證的歷史主義的方法。李斯特的這種歷史主義的經濟發展階段論,形成了德國歷史學派的傳統和基本特征。
歷史主義認為看待事物時應以動態的眼光,其認為人類社會具有不可逆性,每時每刻都處于發展演變之中。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它客觀上決定了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演變過程,也決定了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特點和氣質,因此很難有一個經濟規律是適用于所有國家和民族,并不存在以演繹推理為基礎和特征的普遍規律,只存在以個別國家的經濟發展史為研究對象的“國民經濟學”,它是歸納總結出的某些可能存在的經濟規律。
2 德國歷史學派的國度性與特殊性分析
由于李斯特之后的德國歷史學派代表人物的理論創新水平再沒有高過李斯特,本文筆者在此主要介紹李斯特的思想,并通過李斯特的思想來解讀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主張。
李斯特的經濟理論由他提出的“生產力理論”、“經濟發展階段論”和“保護幼稚工業理論”三部分組成。我們分別通過這三個理論,來闡述分析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說的國度性和特殊性。
2.1 生產力理論
生產力理論是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論的理論基礎,也是他論證保護貿易政策必要性的最有力的根據。
李斯特認為,貿易政策制定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國家的利益,考慮發展生產力和發展工農業的需要。他認為自由貿易原則不能是”唯利是圖”,更不能把”唯利是圖”當做是社會的普遍經濟規律。每個國家都有其自身與眾不同的特點,且每個國家的發展也不盡相同,因此并不存在適用于一切國家的經濟理論。亞當?斯密建立的世界主義政治經濟學,將自由貿易作為理想,其實本質上是從英國利益角度出發的。同理,德國實行保護貿易,也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亞當?斯密的政治經濟學以財富為研究對象,認為生產力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財富,它認為若具有生產力,窮可以變富,但若不具有生產力,富也不會長久。物質生產力的基礎是農工商業,其中工業是重中之重。對于生產力落后的國家要想促進其長遠發展,實行保護貿易是有效手段。
李斯特認為要想真正的促進生產力發展,具體應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意識到教育/科技對于提升生產力的重要性;二是意識到生產力進步離不開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的支持;三是強調產業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四是發展生產力的基礎是民族精神的進化。此外它還認為工業是促進生產力進步的重要環節,必須對其將其重視和利用,只有真正意識到工業對于促進生產力進步的重要性,才能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和法規,進而提高國家的生產力。
2.2 經濟發展階段論
李斯特的“經濟發展階段說”是保護貿易政策的一個主要根據。通過分析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他認為每個國家都需要經歷五個階段,分別是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和農工商業時期,要想獲取最大的貿易利益,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就應該實行不同的貿易政策。比如在農業時期,自由貿易是適用的貿易政策,不僅能夠促進農業發展,還能夠培育工業基礎;在農工業時期,保護貿易是最適用的貿易政策,不僅減少了競爭壓力,也有效促進了工業發展;在農工商業時期,自由貿易是最適用的貿易政策,以便于我國現今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獲取最大貿易額。
經濟發展階段論在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中都得到過驗證,比如英國在農工業時期就采用的是重商主義保護政策;美國、德國處于農工業時期時,采取的是保護貿易政策,他們都取得了不錯的貿易利益,符合當時的國家利益。
2.3 保護幼稚工業理論
李斯特理論的落腳點在于國家干預,因此,生產力理論和經濟發展階段論都是保護幼稚工業理論的基礎。
他提出,當一個國家正處于農工業發展階段時,需要通過保護國內市場以促進國內生產力的發展。他認為后進的德國只有在強有力的國家力量的扶持下,才能實現強國之夢。因此,他提出,保護關稅政策是當時德國可采取的提高生產力的最有效手段。關稅保護政策是李斯特為后進德國開出的強國良方。
保護幼稚工業不是盲目保護一切產業,而是理性保護那些能增加國家物質財富,創造國民精神的產業。這里需要注意:①一國工業雖然幼稚,但沒有強有力競爭者時,不需要保護;②只有剛開始發展且有強有力的外國競爭者的幼稚工業需要保護,且最高期限為30年,保護期限過后要有能力同外國競爭者進行競爭。因此,這種國家干預是講科學,重過程,有節制的,保護也不是保護落后和低效率。[1]
3 歷史學派經濟學說的作用例證
德國歷史學派不僅對現代經濟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更是直接和德國的興衰榮辱休戚相關,它見證了德國的成長和壯大。
19世紀初,德國仍處于分裂和割據狀態。1815年的德意志邦聯內部,存在著各自為政的38個邦國,德國境內關卡林立,存在著多種商業法規、度量衡制度和幾百種地方性貨幣,嚴重地影響了國內市場的形成,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1834年,38個德意志聯邦成立德意志關稅同盟。它是在德國統一前,以普魯士為首的各邦國為掃除相互之間的貿易障礙而結成的同盟。德意志關稅同盟把德國境內大部分邦國結成了一個緊密的貿易和經濟區域,是德國走向經濟和政治統一的重要步驟。
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后,德國有了統一對外的關稅政策,開始了工業革命。一開始該政策的實施是比較溫和的,稅率只是小幅度的提升了,雖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德國的工業力量,但還是無法抵御英國壓倒式的工業力量,面對這種形勢,德國在李斯特的影響下當機立斷,大幅度地提高了金屬皮革/毛紡織品等稅率,極大地促進了該時期的保護關稅運動,一段時間后,該政策的效力真正地發揮出來了,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德國資產注意生產,還有效地抵制了英國競爭。
隨著工業的不斷進步,德國社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如馬克思指出,“保護關稅成了資產階級反對封建主義和的武器,是他聚集自己的力量和實現國內自由貿易的手段。”[2]在這個意義上,李斯特貿易保護主義不自覺地充當了推動德國社會轉型的動力。以李斯特貿易保護理論為顯著特征的這一時期在德國歷史上被稱為“李斯特時代”。
可以說,以李斯特為代表的歷史學派就是針對德國經濟發展不完全,經濟較落后的情況,提出保護幼稚工業,針對德國各邦國經濟上的獨立成立的德意志關稅同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們的經濟主張可以很好的發展德國經濟。由此可以看出,針對不同時期、不同條件的國情,經濟學說也要具備一定的階段性和特殊性。
那么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情況下,我們又應該以什么樣的理念來發展經濟呢?
4 德國歷史學派思想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從上文中對德國歷史學派思想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適合于本國國情的經濟理論可以很大程度上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亟需尋找一個理論,為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理論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西方經濟學對我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影響至關重要。然而,當前社會經濟學研究領域中存在對西方研究和教育盲目崇拜的現象,甚至認為世界上只有西方主流經濟學,其它的學說越來越被邊緣化。
當前我國社會中存在一種“依附型經濟學”之風,不僅忽視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科學基礎,也將發展中國家的適用性拋在腦后,導致了諸多不利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現象出現,比如技術落后、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環境污染等。針對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應該走出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的道路。
要想促進我國經濟學的發展,我國應在認真學習和吸收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制定適用于我國經濟的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具體應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建設中國崛起的國民經濟學;二是推動經濟學的創造性發展;三是開創以中國哲學和中國經驗為基礎的中國經濟學研究傳統。在這方面,德國歷史學派的發展經驗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價值。
德國歷史學派被稱為是”國民經濟學”,它不僅對現代經濟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更是直接和德國的興衰榮辱休戚相關,它見證了德國的成長和壯大,使德國成為當時的世界級強國,在這個過程中李斯特功不可沒.面對這一現象,很多國家都紛紛開始效仿,希望發展本國的生產力,壯大自身的實力,因此,對于今天的中國經濟學家來說,重讀李斯特就具有了特殊的歷史意義。中國經濟學界應該以德國歷史學派為榜樣,為建設中國崛起的國民經濟學而奮斗。
深入研究德國歷史學派,對經濟學的創造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馬克思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德國歷史學派的思想,但是由于國內對德國歷史學派了解不多,以及傳統政治經濟學認為馬克思不可能借鑒庸俗經濟學的思想,所以,馬克思與德國歷史學派的聯系也就被割裂了。實際上,馬克思的理論根植于德國經濟學的傳統之中,與德國歷史學派有著許多共通之處。而且,正如霍奇遜指出的,“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與德國歷史學派都是同一哲學文化的產物”。[3]追溯馬克思經濟學形成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德國歷史學派與馬克思經濟學都深受當時德國哲學思潮和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德國古典哲學與歷史法學、生物進化論、法國大革命、經濟與技術的巨大變遷等學術思想與歷史事件,都影響了馬克思經濟學與德國歷史學派的創立者。因此,重新發現并深入研究馬克思與德國歷史學派的深刻淵源對經濟學的創造性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
不可否認,德國歷史學派對于我國的經濟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我國也應該對此加強重視,但同時我國自己的哲學傳統和改革經驗也不容忽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經濟學自主創新.正如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所指出的,“在古希臘人和印度人發展機械原子論的時候,中國人發展了有機宇宙的哲學。”[4]中國哲學傳統包含著有機的、系統的和整體的世界觀,這與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傳統有內在的統一關系。[5]此外,中國改革經驗也與德國歷史學派所遵奉的文藝復興經濟學的回溯法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因此,中國經濟學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對傳統文化重新闡釋,并創造新的文化,這是開創中國經濟學研究傳統的基礎性工作。而哲學基礎與中國哲學傳統具有相似之處的德國歷史學派可以為我們提供許多寶貴的借鑒經驗。
我們不能否認,經濟學說具有一般性,但更應該認識到其國度性和特殊性。因此,從我國現階段經濟矛盾出發,建立以中國存在的廣大勞動者為主體的“中國勞動經濟學”是我國經濟學發展的必要途徑,更是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必由之路。[6]
參考文獻:
[1]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M].蔡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GeofferyHodgson. How Economics Forgo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Specificity in Social Science. London: Rout-edge, 2001.
[4]李約瑟.中國的科學與文明 [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5]埃里克?S?賴納特.技術在富國和窮國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熊彼特體系中的欠發達問題[A].賴納特,賈根良(主編).窮國的國富論:演化發展經濟學論文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劉永佶.中國政治經濟學主體、主義、主題、主張[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7]桂莉.簡論德意志第二帝國社會保障制度[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05).
一、淺析課上學過的某個理論(馬太效應,破窗理論除外),并舉例說明。 因為本人屬于第六組對第六次課的前景理論印象深刻,故而愿意回顧一下學過的前景理論,下面分別從課上理解和所查的專業資料兩方面解釋該理論。
我所理解的前景理論:前景理論大致有三個特點,(一)大多數人面臨獲得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二)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時是風險偏愛的。(三)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我們都是經濟人,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前景理論中可以表現成五點,A確定效應 B反射效應 C損失規避 D迷戀小概率事件 E參照依賴。
專業名詞解釋:前景理論是描述性范式的一個決策模型,它假設風險決策過程分為編輯和評價兩個過程。在編輯階段,個體憑借框架(frame)、參照點(reference point)等采集和處理信息,在評價階段依賴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和(主觀概率)的權重函數(weighting function)對信息予以判斷。在價值函數是經驗型的,它有三個特征,一是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時是風險規避的;二是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時是風險偏愛的;三是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因此,人們在面臨獲得時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風險;而在面對失去時會很不甘心,容易冒險。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時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獲得時的快樂感。 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發給了心理學家卡尼曼( Kahneman ),他帶給人們一個新的理論前景理論。瑞典皇家科學院稱,卡尼曼因為將來自心理研究領域的綜合洞察力應用在了經濟學當中,尤其是在不確定情況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摘得2002 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
在《賭客信條》一書中,作者孫惟微將前景理論歸納為5句話:1、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為安。稱之為確定效應。2、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稱之為反射效應。3、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稱之為損失規避。4、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幸搏小概率事件。稱之為迷戀小概率事件。5、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舉例來說,在其他人一年掙6萬元你年收入7萬元和其他人年收入為9萬元你一年收入8萬的選擇題中,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稱之為參照依賴。當然是專業的解釋更清楚,不過舉幾個例子活學活用才是王道,下面是由此理論解釋的種種現象。
確定效應:比如你有兩個選擇,1:一定能拿到1000塊 。2: 50%的概率拿到2000塊,50%的概率什么也拿不到。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因為在處于收益狀態時,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在股票投資中應用最明顯,當獲利時會及時抽身,多數人表現出贏必走,賠則拖。
反射效應:還是兩個選擇,1:一定會損失1000塊。2: 50%的概率損失1000塊,50%的概率什么都不損失。這時大多數人會選擇后者,雖然與傳統的經濟人有所背離,但處于損失預期時,大多數人變得甘冒風險。反射效應是非理性的,表現在股市上就是喜歡將賠錢的股票繼續持有下去。統計數據證實,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長于持有獲利股票。
損失規避: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游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10000元,輸了失去10000元。多數人是不愿意玩這個游戲的,雖然出現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們對失比對得敏感。想到可能會輸掉10000元,這種不舒服的程度超過了想到有同樣可能贏來10000元的快樂。由于人們對損失要比對相同數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因此即使股票賬戶有漲有跌,人們也會更加頻繁地為每日的損失而痛苦,最終將股票拋掉。
迷戀小概率事件:全世界每年都有因客機失事造成傷亡的事件,但仍然有許多人選擇乘坐飛機,這是因為根據統計,客機失事的發生概率約為百萬分之一,也就是說客機失事事件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很多乘客都認為自己乘坐飛機這一次試驗中不會發生失事事件,規避小概率事件的發生,這其中包含著僥幸心理以及對運氣的迷戀。從正面看,彩票和保險業的大行其道都和人們迷戀小概率事件密切相關,他們在他們認為合適的情況下非常樂意賭一把。
參照依賴:大一一年下來小明拿了二等獎學金,而他室友小光拿了一等獎學金,這樣得來的幸福感絕對不如他拿三等獎學金而小光拿不到獎學金的幸福感強。一般人對一個決策結果的評價,是通過計算該結果相對于某一參照點的變化而完成的。人們看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看最終結果與參照點之間的差額。一樣東西可以說成是得,也可以說成是失,這取決于參照點的不同。
前景理論的缺陷:一是作為一個描述性的模型,前景理論具有描述性模型共有的缺點,和規范性模型(具有嚴格數學推導的模型)相比,它缺乏嚴格的理論和數學推導,只能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描述,因此前景理論的研究也只能使其描述性越來越好,換句話說它只是說明了人們會怎樣做,而沒有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做。二是前景理論的應用研究,尤其在我國的應用研究還不足,前景理論作為風險下決策的描述性模型,其應用價值非常大,應用范圍也非常廣,而目前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場上,因此應用范圍方面還有待拓展。
二、大學生涯中我的財富之路在何方。
(一)現實版我的大學理財計劃
作為海南大學的一名在校生,學的專業又是經濟管理類型,因此對經濟的濃厚興趣只增不減。大的方面來說,國家飛速發展的經濟有跡可循,個人的經濟也是有技可依的。我們大學生正在知識儲備階段,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當然也要更加重視個人理財,好的理財方式的養成需要我們在明哲大家給建議的基礎上勤于思考善于實踐,會理財的人生一定更加精彩。大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靠父母支持,在主要任務是學習的情況下,四個字經營我們的理財比較好,節流開源。
談及節流,在支出方面要進行嚴格管理,不與人攀比,不愛慕虛榮,形成節儉的寶貴品質,同時也能夠更有效地積累凈資產。具體可以做到(一)每月做個支出計劃,這樣心里就會有數這個月大致怎么花銷。(二)不貪便宜,只買適合自己的東西,不要因為商場打折促銷就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樣的話每月也能省下一筆財富,尤其是女孩子,買衣服和化妝品不能促銷就買,品質好適合自己才去選擇。
(三)身上不帶大額鈔票,據有關的科學統計稱,一旦身上帶了大額鈔票,很容易促進消費。大額變小額,小額變借錢,不知不覺口袋就空了。(四)減少不必要的聚會,學會利用身邊的免費資源。 像我是一名大二女學生,每月就會做預算,父母每月提供1200元的生活費,我會把200存起來,5個月的話就有1000,利用假期去外地旅行,豐富閱歷,擴展視野;剩下的1000元中300元沖飯卡,300元應酬學生會協會的各種聚會,200塊錢買衣服鞋子之類的(當然不是每個月都會買,因為我還是比較追求好一點的衣服,有時候買一次下次的這個錢就沒了),100元沖話費交電費以及水費,剩下的100元用來吃水果,買小飾品之類的,要是遇上朋友過生日送禮物就少參加次聚會把攢的錢用來買禮物。這樣下來生活也挺充實的,不奢侈又能享受該有的樂趣,僅僅是我的個例而已,我也期待更合理的消費方式。
至于開源,在海南大學這塊風水寶地里更是一展身手的好時機。方法如下(一)、努力學習,獲得獎學金,助學金,名利雙收。(二)、做與人打交道的銷售服務類兼職,如賓館快餐店服務員,手機家電促銷員等。(三)、做家教類文職,文筆好的也可以投稿給雜志社,當網絡。(四)、學計算機技術的可以在網上開網店,利用專業知識管理網店。(五)適當了解金融方面的知識,買買彩票如刮刮樂,雙色球,權當娛樂就好,不用太迷戀小概率事件;還可以買買國債,基金,股票,但是量力而為不要陷得太深;保險起見也可以每月省200元存入存折,弄個整存整取的活期存款。本人已經做過前三項了,第一項會一直堅持努力的,馬上要大三了,嘗試第四項和第五項很有必要,因此我會好好研究經濟學相關書籍,為個人的科學可持續理財打下良好基礎。
(二)虛擬版在校期間,我的五萬元投資項目
如果我能得到天使投資人的大學生自主創業五萬元資助的話,當然是開個微型創意藝術照相館。名字就叫呵呵,倩影。本人比較擅長創意而不擅長廚藝,雖然校園里的餐飲業火爆,打印店也比較賺錢,飾品店也很流行,我明白容易進入的行業競爭就會很殘酷,我們應該有藍海戰略的思想,在紅海里苦苦掙扎不會有什么好果子吃的,與其爭奪日益減少的利益額,不如另辟蹊徑,雖然我不懂專業攝影,以外行的眼光看問題,以內行的眼光解決問題,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下面詳解一下我的創意攝影店的投資創業項目。
開店背景:大學生喜歡用照片記錄青春年華,很多大學生選擇去拍藝術照,而外面的攝影店比較貴并且有泄露隱私風險,雖然海大校園內也有兩家圖片社,但是他們主營證件照和沖印照片,涉及藝術照領域比較少。并且海大商業街在擴建,人數也在穩中有增,我們可以把握商機,與外面的商家合作,主要客戶群定位為大學生,順便給附近的居民提供照相服務,并提供租借衣物的服務。學校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所以在學校里面創業會相對容易,有利于營銷企劃的開展,這個行業的前途充滿光明。
關于微型創意藝術照相館的簡單SWOT分析。(一)、競爭優勢(S),我們開店地理位置優越,在校園內,方便廣大學子,并且我們能保證顧客隱私安全,價位合理適合大學生,各個項目服務也是為滿足大學生的口味而量身定做的,大家都知道我們學校很多學生為如何弄到適合自己參賽的演出服而焦躁,我們可以幫您解決這個頭疼的問題,我們會到外面聯系可靠的商家,成為其的加盟店,讓其提供衣服樣本給我們,到時顧客可以選擇試穿,合適的話按租賃程序租賃。個性的服務還包括訂制照片秀臺歷,水晶里面鑲照片,跟相片有關的禮物等。(二)、競爭劣勢(W),我們在這方面沒有多少管理經驗與實戰經驗,項目開展起來可能阻力比較大,五萬塊錢的項目基金需要我們精打細算,我們還需籌集資金把開頭做好,萬事開頭難,所以我們的壓力還是不小的,并且我們可能租不到滿意的旺鋪。(三)、項目發展時所擁有的潛在機會(O),只要開始進行運營,我們就可以邊學習邊發展,與外面的好商家合作,加盟某些攝影組織,學習他們的技術與管理理念,提高自己團隊的凝聚力與綜合實力,這樣我們小公司的發展才會是良性的,才會有可能把事情做大,實現我們的價值。(四)、項目發展的外部威脅(T),在校內有可以沖印照片的證件照相館,有禮品店,在校外更是有花樣繁多的各種藝術照相館,設備和環境比我們新開張的小店要好,知名度也比我們大,所以我們必須有自己的特色,保證技術的同時在價格上有優勢,我們的發展方向是經營照相以及跟相片有關的創意小玩意兒,為了跟緊并超越競爭對手,剛開始我們只能少盈利,給顧客更多的實惠,打響名聲。
至于財務狀況,剛開始肯定會物資緊張,人才不足,我會拉攏學會計,學經濟,學計算機,學攝影的朋友加入我的團隊,好多意想不到的難題都會發生,這些我們都要克服,年輕沒有失敗,總之有這樣5萬元的創業基金,我們一定會利用好這筆錢,它可是我們開創事業贏取第一桶金的資本。
大一經濟學論文范文二:經濟學科導論論文
從報考志愿之時我就開始關注安大的經濟學類專業,開始時對這一個類字不解,經過了解才知道這是包含金融、經濟學、國際貿易和財政學的一個招生大類。我們經濟學類的學生都面臨著大二是的專業分流,在學校開設啟航工程的經濟學類導論課程后,通過老師們的細致分析講解我們充分了解了大類中的四個專業,對自己一年后的選擇有多了一些把握。在接下來的四年我們要學習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財政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資本論》導論、計量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經濟學說史、中國經濟史和經濟法。然而這么多的專業課讓我對四個專業也有一些迷茫。首先我先說一說在導論課后我對這四個學科的認識。
金融:
金融學現在是個很熱門的學科。金融學專業主要研究現代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整個金融經濟的運動法律。具體研究內容包括:關于銀行與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理論與實務,關于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理論與實務,關于金融宏觀調控及整個金融經濟的理論與實務,以及關于金融管理特別是金融風險管理的理論與實務。 主要課程有:高等數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金融市場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保險學、證券投資學、國際金融學、公司金融、金融工程、保險精算、金融會計、國際金融管理、投資項目管理、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在就業方面。從整體上看,金融學專業這幾年在報考方面比較熱門,職業前景普遍較好,但根據實際就業情況看,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文都教育經濟學考試中心的觀察統計發現,知名院校的金融學碩士,如果導師影響力較大,在校期間注重實踐,同時研究功底比較深厚,剛出校門拿到10萬以上年薪者,不在少數。我想這也就是為什么每次分專業時大家都希望進金融專業的原因之一吧。
經濟學:
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是關于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從1776
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奠基,現代經濟學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已經有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眾多專業方向,并應用于各垂直領域,指導人類財富積累與創造。
主要課程有:經濟學基礎、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財政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資本論》導論、計量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經濟學說史、中國經濟史和經濟法。 國際經濟與貿易: 本專業培養的學生應較系統地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了解主要國家與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實際業務、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有:國際貿易、國際服務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實驗、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中國對外貿易概論、國際貿易保險、國際結算、外貿函電、外貿單證、外貿單證實驗、報關務實、報關務實實驗、國際營銷、國際貿易地理、電子商務、合同翻譯等。
財政學: 財政即國家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通過政府的收支活動,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即研究政府如何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籌集和使用資金的理論、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學科. 主要研究國家如何從社會生產成果中分得一定份額,并用以實現國家職能的需要,包括財政資金的取得,使用、管理及由此而反映的經濟關系
主要專業課程有:高等數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統計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經濟法、政治經濟學、社會保障學、稅法、資產評估、比較財政學、會計學、公共支出分析、政府采購理論與實務、政府預算管理等。
通過幾周院系優秀教授老師的諄諄教誨。我了解了大類中一些課程的情況,如微觀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資本論等等,并且知道了個專業之間的聯系和其構架。我同時我深刻的了解了這幾個專業所學的知識和以后的就業情況。不再片面的認為金融就是最好的選擇,每個專業都有其特點,門門都能學出學問,成就事業。 在學到知識了解了情況的同時十分感謝學校能夠在啟航工程中開設這樣一門學科導論課。這項課程就像一盞明燈為我們在迷霧中指明了方向。
下面,我將從大學生素質教育、知識結構以及就業和個人事業發展的角度,談談學習經濟學導論的重要意義:
(1)學習經濟學導論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有助于豐富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促進了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快速發展
在高等教育中,經濟學導論課程的開設,讓大學生們有了更好的渠道去全面了解學習經濟學。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大學生們對人類社會共有的基本經濟問題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何時生產有了基本的了解;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大學生們對什么是供求基本原理、什么是市場理論以及什么是經濟體制改革有了大體的印象。從這一點上來看,學習經濟學導論確實豐富了我們的知識結構。
(2)學習經濟學導論在大學生就業抉擇中有著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有助于樹立以社會需要為標準的先進擇業觀,從而成就人生事業。
一、獨立學院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獨立學院西方經濟學教材的不確定性
西方經濟學教材種類繁多,如國外原著和翻譯版,比較經典的有曼昆、薩繆爾森、斯蒂格利茨和平狄克等的《經濟學原理》,國內高鴻業、梁小民、黎詣遠的《西方經濟學》,還有很多高校學者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獨立院校發展的時間較短,目前市面上很少有針對獨立學院特點而專門為獨立學院學生編寫的教材,所以很多獨立學院依然采用校本部所指定的教材,但是普通本科院校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注重培養的是理論型人才,而獨立本科院校在經濟學課程中則需注重培養應用型的人才,這樣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大多采用高鴻業主編的教材,該教材邏輯性、推理性、完整性都很好,長江大學文理學院也一直采用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適應,因為高鴻業版本內容較抽象,數學理論使用較多,案例太少,對獨立學院學生來說太難,苦于無其他適合的教材,因此依然采用。
(二)獨立學院學生數理基礎較差
由于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在學術規范上又偏重于用大量的數學語言表現,因此,在學西方經濟學之前需先修經濟數學。從獨立學院招生情況看,經管類專業招生文科生比重較高,以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為例,2011年經管類專業招生情況看,文史類招生人數高達理工類招生人數的4倍。工商管理專業文史類招收40人,理工類招收10人。整體而言數理基礎較差,所以西方經濟學歷來是學生感到頭疼的課程,學生在剛接觸經濟學時,興趣非常濃厚,當微觀經濟學開始涉及數理推理時,有些同學不堅持,到后來逐漸放棄,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不理想。
(三)獨立學院教師隊伍年輕型
獨立學院的辦學機制,開始是依托本部專任教師,只應聘輔導員。但由于依托本部教師上課,因對其約束力小,很多教師應付了事,同時對學生有比較心理,認為獨立學院學生不如本部學生好。這種依靠本部的機制在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很多問題時,因此開始轉向自身應聘專任教師隊伍的機制。獨立學院是年輕的,獨立學院的教師隊伍更是年輕的,以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為例,自聘教師90%都是講師職稱。西方經濟學教學要求非常高,大多高校承擔該門課程的都是教授職稱或是非常優秀的講師。自聘教師基本是高校畢業直接參與教學的碩士研究生,教學經驗不足,實踐能力有限,這必然影響教學效果。另外,從各高校教學大綱的教學方法看,基本都是講授,教師教學方法較單一。這種教學形式忽視了學生主動參與的必要性,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只滿足于理解和記憶教師講授的教學內容。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能通過恰當舉例,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理論,如邊際效用論、博弈論、企業競爭等,但宏觀經濟學的例子就較難,易過時,即使通過一些實例使學生理解了某一理論,學生往往也不能運用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釋當前的熱點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學生對社會了解的缺乏,理解教學內容的難度加大,更談不上獨立進行社會調查和獨立分析問題并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所以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課堂上,往往事倍功半,教學效果不佳。
二、提高獨立學院西方經濟學教學質量的方向
(一)選擇合適的教輔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早在2005年以前就進行了獨立學院教材建設的調研工作。2005年1月開始聯合有關高等院校,著手組織編寫全國性的獨立學院系列教材。但至今未出現一本優秀的被大多獨立學院都采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所以高鴻業主編的教材依然被廣泛采用。基于此情況只能備好輔導資料,如茅于軾的《大家的經濟學》、《生活中的經濟學》;梁小民的《小民說話》、《小民說經濟》;弗里德曼的《弗里德曼的生活經濟學》;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等,還有一些經濟論壇,中經信息網等資料都可以作為輔導材料。但是,我國教材的更新速度較慢,教材內容很難跟上時代,跟上國情,我國《西方經濟學》才出版到第5版,而薩繆爾森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已到第17版。因此,選擇國內教材,特別是宏觀經濟學,教師必須時時更新教學資料,關注時事結合理論分析,學生才容易接受。作為教學名師,南開大學教授顧沛指出教材不是編出來的,是教出來的,來回反復修改,來回磨。好的教材起到引導點睛的做用。因此,應集獨立學院優秀教師及我國經濟學者之力磨出一本適合的優秀教材。
(二)正確對待學生
從高考招生錄取看,獨立學院學生整體基礎較差,學生已經進入學校,在此方面已不能強求,因此根據現有的條件,提高他們的大學學習熱情是非常重要的。1.尊重學生獨立學院學生心理比較脆弱,特別是有些因高考失利到來的同學,不僅需要輔導員的幫助,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正確的引導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他們,只有尊重他們,他們才更愿意合作,教學過程是教與學共同進步的過程。剛開始學西方經濟時,學生滿懷著喜悅和憧憬,在他們看來學經濟學和錢有關,當講到需求與需求量的區分和彈性概念時,理解差的學生開始跟不上,因此應該放慢進度。作為授課老師,盡量認識學生,讓其知道教師對他的尊重和認可,多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這樣為后續的深入教學工作奠定基礎。2.加強練習西方經濟學習題練習不可少,王則柯老師上中級微觀經濟學提到,如果平時不做練習就不用參加考試,因為即使參加考試了,結果也是基本都不會做。要求學生上課時都必須準備草稿紙以備畫圖和計算,同時讓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習題,在摸索中前進。常言笨鳥先飛,只有加強課后練習及習題集的練習,才能更好掌握專業術語和更深理解基本原理。教師也應趁熱打鐵,及時指導,吩咐安排監督完成,嚴格要求學生。
(三)提高年輕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
1.建立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課堂教學以講課為主,討論為輔,課外教學專題講座和實踐教學并用,以科學、生動和靈活的講授方式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根據教學進度的需要,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準確詮釋課本內容,穿插案例教學,使課堂生動有趣。微觀經濟學案例較多,特別是效用論和博弈論,學生經常津津樂道。同時為了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其參與討論熱點話題,主動思考。如:當前通脹對自身有什么影響;國家如何解決就業問題;十二五規劃期間怎樣調整經濟結構等,讓其為國家獻策,培養主人翁精神。課外之專題講座,既可以請企業單位的經濟管理人才,也可以請地方著名的學者作報告拓寬學生的眼界,了解經濟前沿,把握時代方向。注重實踐教學,通過實地調研,深入社會才能了解社會,分析問題才能更透徹,才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寒暑假參與企業的生產,了解企業的成本,分析企業的長短期利潤。鼓勵學生深入基層,了解民情,建立課題研究。如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建立了學生創新基金,學生已成功申請了《荊州市區域競爭力調產研究》、《荊州市優勢產業選擇》、《關于提高荊州市農民收入的對策研究》等基金,培養了他們查閱文獻、實地調查、數據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建立一師一導制
教學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擦出思想火花。獨立學院教師普遍年輕,教學及科研水平有限。專任教師少,及時交流提高的機會就少。因此,在節約獨立學院辦學成本的基礎上,可以聘請退休的優秀老教師,建立一名老教師帶一批年輕教師的制度,為青年教師的發展提供條件,為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基礎。要想講好西方經濟學,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包括經濟數學、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等很多知識,還必須有社會經驗的積累。因此導師對教師的每月一評,周周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在年輕教師申請科研時能提供有用的建議,提高命中率,對教師的發展和學院的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3.激勵機制的建立
獨立學院年輕教師為了生活,承擔了大量的課程,課時量較多,如此,教師又有多少時間思量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體系、教學方法呢?資源是有限的,承擔教學任務過多,必然科研水平就欠缺。教學和科研對于教師來說都是不能或缺的,他們相互影響。基于這種情況,一些院校限制教師的選課門數和周課時,但這種方式必削減教師的積極性,必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是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因此,關鍵在于學校建立怎樣的激勵機制。如:獲得教學質量優秀教師的物質獎勵;鼓勵教師科研給予適當的工作量,提供教師外出培訓和考察的機會,讓教師有歸屬感。
三、結束語
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體系已經非常成熟,因此,對于獨立學院來說,可以大量吸取前人的經驗,但要充分認識獨立學院問題的特殊性,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各學院還需不斷的探討,如:如何建立有效的長效的激勵機制?如何核算導師工作量?這些具體問題解決不好,必然影響教學質量的長期性。
有關西方經濟學論文范文二:西方經濟學教改思路
一、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特點與課堂教學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學科流派眾多,學生難于區分差別。西方經濟學是我國高校經管類學生的專業基礎課之一。英國的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初版于1776年,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的誕生,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確立,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經濟學產生了持有不同觀點的學派。例如,以阿爾文漢森(AlvinHansen1887-1975)、保羅薩繆爾森(PaulSamuelson1915-)等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以瓊羅賓遜(JoanV.Robinson1903-1983)、尼古拉斯卡爾多(NicholasKoldor1908-1986)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以羅伯特韋內克洛委爾(RWClower,1926-)為代表的新凱恩斯主義學派;以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7.312006.11.16)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等。正是因為這種百花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況,經濟學才得以長足的發展,各個領域的理論研究和現實發展得以緊密結合,關于同一經濟問題,不同的學派也給予不同的解決方案。但是對于我國傳統教育培養的高校學生,也很難理清思路去辨別哪種理論是主導的,這就對學生的課后閱讀和對理論體系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多樣,學生難于理解掌握。與其他經管類課程不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多樣,它包括:實證分析、規范分析、數理公式分析、幾何模型分析等等。實際上,該門學科大體上分成三種層次:經濟學原理或經濟學基礎、中級微宏觀經濟學、高級微宏觀經濟學。層次越高理論體系中包含的數理知識和模型說明就越多,歷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多產生在經濟學模型的建立與分析領域。這對首次接觸到經濟學的高校學生同樣是個考驗,因為同學們在從前的學習中已經習慣文和理的區別,把二者有機的結合是一個大的挑戰,一旦對數理模型失去信心,經濟學是學不好的。
(三)理論體系龐雜,初學者難于分清脈絡。西方經濟學涉及到微宏觀兩個大的門類,而兩個主要門類之下有劃分成諸多的章節,實際上作為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涵蓋了幾乎所有其他專業課的基礎知識,比如:微觀經濟學包括消費者需求理論、生產者理論、效用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微觀經濟政策等;宏觀經濟學包括了宏觀經濟總量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理論等。如此多的理論體系讓學生在一次的教學周期內掌握,融會貫通,分清知識脈絡,學生的學習壓力是非常大的。
(四)知識體系更新迅速,教師難于及時調整。由于經濟學的學科特點,要求相關的理論知識必須和現實的發展緊密結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該門課程的理論體系相比其他學科更新較快。國外的西方經濟學的教材幾乎每一兩年就要再版,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已經發行到了第十七版;哈佛大學教授格利高利曼昆1995年的《經濟學》著作,被稱作最受歡迎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已經發行了第五版,幾乎兩年就會改換版本。這種版式的調整包含了案例的不斷更新和理論知識的改動與補充。任課教師必須要及時掌握知識點的更新、新理論的補充及案例的調整。由于西方經濟學的諸多特點,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開拓新的教學方法、采用有效地教學模式是任課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一味的板書和講解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時甚至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二、對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幾點改革建議
(一)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科研水平是課堂教學效果提高的根本。教育界有句名言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一桶水的質量和高度決定了教學的效果。任課教師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應該去讀透該門學科的經典著作如: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凱恩斯的《就業、貨幣、信息通論》、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等;要與時俱進地閱讀權威期刊的論文,掌握國內外的經濟動向;要通過觀察和調研,更多地去研究經濟學理論與現實問題,從而提高自己對理論體系的理解與掌握,講課時才會厚積薄發、行云流水,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和靈活的教學方式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課堂教學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而這些方法的使用要和課堂的講授內容相結合,隨時隨地調動學生的興奮點。首先,經濟學的經典教材都是以案例為基礎的,在大量運用案例的同時,有效地把經濟學理論傳輸給學生是經濟學課堂教學的最大特點。作為任課教師,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案例,讓學生在現實基礎上了解掌握理論。例如生產者理論中可以用一個大公司通用汽車的案例貫穿始終;國內生產總值的講解可以采用上年度本國的實際數據作為案例;基尼系數可以用我國與美國、西歐等發達國家比較的真實數據作為重點講解。其次,互動式教學法是適合經濟學課程的重要教學方法。隨時隨地地與學生進行交流,能夠及時把握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課堂教學的難點與重點。作為大學教師,保持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是營造良好課堂氣氛和學習氛圍的關鍵所在。經濟學的很多理論都是具有爭議或屬于某個流派的,這也正是該門課程的魅力所在,學生可以有自己的意見與見解,老師如能適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無疑對學生是莫大的鼓勵,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又實現了教學目的。再次,在經濟學課堂開展多媒體教學。這是為了借助多媒體和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互動性,延伸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教師應充分調動各種資源進行多媒體課件開發,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特有優勢把圖、文、聲、像高度集成于教學活動之中,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表現力,提高信息傳授的效率。
(三)經典理論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獨立思維的有效途徑。在充分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把理論知識與現實經濟情況有機地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微觀經濟學中的彈性理論,是研究商品價格變化與需求量的變化之間的數量關系。這對于未進行社會實踐的學生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但是,如果進行相應的分組,讓學生以營銷部經理的身份去考慮如何進行合理定價從而使公司利潤最大化,學生就會在仔細學習理論知識之后開動腦筋,結合實際去擬定價格,在此基礎之上再讓每組學生選代表到講臺上闡述本組的定價策略,同學們相互探討利與弊,最后綜合大家的意見形成論文樣式的報告。這樣一個過程下來學生不僅學習興趣空前高漲,而且對理論知識也不再生疏,從而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再如,奧肯定律是闡述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呈反方向變動,即失業率越高,通脹率越低;失業率越低,通脹率越高。在我國當前的狀況下,經濟發展迅速,物價水平趨高,有通脹發生的可能性,但是我國失業率也居高不下。這樣就產生了與經典理論之間的矛盾,如何分析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如何去更好地解釋奧肯定律在當前中國出現的悖論。學生帶著這樣的思考去學習理論知識,不僅掌握了經典理論,也了解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后找到問題的根源的創新與鉆研能力也是當前大學生最缺少的一種素質。
(四)數理模型的雙重講解是解決教學難點的良好方法。西方經濟學的數理模型非常的常見,隨著學習的深入幾乎每一個經濟理論都會有相應的模型和公式。教師在上課時應把每一個模型理解清楚,講解清楚,再用現實的情況加以深入淺出的點撥。例如,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關系是一個教學難點。三條曲線的形狀、交點、拐點等都是有明確定位的。首先,教師要以簡單明了的語言告知學生三條曲線的畫法及彼此的關系;其次,講解完之后要學生到黑板前板書,檢驗掌握程度;最后以身邊的例子深入淺出地解釋為何三條線是這樣的關系。以班級某門課程的期末成績為例:總產量就是班級的總分;平均產量就是平均分;邊際產量就是新插班學生的得分。邊際產量高于平均產量,平均產量呈上升狀態可以解釋為:只要剛到班上的同學分數低于現在平均分,對于全班的平均分都是向下的拉動作用,反之亦然。當然,這一例子不見得恰當,但通過這樣例子的講解,幾乎所有同學都會理解老師所要闡述的內容,再去理解模型就非常的簡單了。
1體育經濟學的研究歷史溯源
在歐美國家可以追溯到經濟學研究者一些相關的、少量的體育經濟學研究成果,特別是勞動經濟學(主要關注球員工資、轉會)、城市經濟學(主要關注體育場館)、產業經濟學(主要關注職業體育市場競爭)的研究[1]。1956年6月,美國學者羅滕伯格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的《棒球運動員的勞務市場》,被當今學者認為是開創體育經濟學研究先河的文章[2]6。之后,有學者認為羅滕伯格在此篇論文中勾畫了職業體育聯盟的11個經濟特征,其中“不變性原理和消費者偏好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假設”,被后人視為職業體育經濟學分析的奠基石[2]6。1971年6月,英國學者斯隆發表的《職業足球的經濟學:足球俱樂部追求效用最大化》,被認為是開創歐洲和北美職業體育管理模式比較研究先河的文章。文中提到:“斯隆基于英國足球實踐指出,歐洲職業足球俱樂部以獲勝最大化為發展目標,而不是美國學者主張的利潤最大化”[2]6。德國早期有關體育經濟學的研究論文集中于體育觀賞活動的分析,經濟學中常用的概念被應用到體育觀賞活動的研究中。在德國,體育由體育協會和體育聯合會管理,但這一組織類型長期沒有受到經濟學界的認可與重視。加之經濟學家在當時的體育學研究領域未獲得認可,體育學長期受到非經濟學科的影響,一些其他學科的研究者趁機進入該研究領域。多曼認為,非經濟學研究者極少使用經濟學中已建立的規范標準來對這一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最初的體育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由于在社會學與經濟學理論之間搖擺不定和不重視核心的經濟學概念而飽受詬病。從經濟學視角來看,體育經濟學在概念生成中缺少準確性。我國對體育經濟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體育經濟學》標志著體育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我國啟蒙與發展。1991年,在我國體育經濟學被正式列為一門學科,當時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局限在政治經濟學范疇,缺乏西方經濟學和現代產業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支撐和指導[1]。在對體育經濟現象進一步研究的過程中,既與經濟學發展有明顯的銜接,也存在斷層。針對企業管理問題的學術討論促進了一種管理學視角的建立,這一視角超越純經濟學領域而為行為學相關學科的運用提供了可能性。在以經濟學為導向的企業經濟學向系統的管理學發展的過程中,提出了至今仍未得到完全解答的問題:管理學到底是一種用科學方法進行解釋的科學,還是一種純藝術性科學。企業經濟學是一種能夠引導不同學科進行融合的學科。體育經濟學的發展,一方面受經濟學傳統路線的影響,它將體育經濟學定位于“經濟學下的純子集”,其中經驗目標僅限于體育中真實存在的行為體。另一方面,體育經濟學并沒有明顯參照經濟學進行構建,同時也不是一種與管理學相同的學術體系。布羅伊爾和蒂爾將體育管理學稱為一種由體育經濟學、體育心理學、體育法學和體育社會學構建的科學。紐弗與比勒的研究雖然沒有將體育經濟學與體育管理學區分開來,卻突出強調了體育社會學、體育心理學與體育法學是體育管理學重要的相關學科,且與體育經濟學有藕斷絲連的關系。“體育經濟學與管理學作為學科的獨立性是顯然的,但是作為應用研究性的學科,二者的融合是一種趨勢”[1]。綜上,體育經濟學的研究路線可分為經濟學與非經濟學2條傳統路線。經濟學傳統路線明顯局限于用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來構建學科理論,而非經濟學傳統路線則運用不同交叉學科的觀點來研究體育中出現的經濟問題。這種非經濟學研究方法能夠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而不受各類理論數量和性質的限制,進而生成一系列學術理論性問題。
2體育經濟學概念爭議
海涅曼在其早期研究中認為,體育經濟學就是對那些用經濟學方法研究體育的恰當歸納。之后,蒂姆建議將體育經濟學用來指代人們所參與體育行為中的經濟學,體育管理學則指特殊的企業經濟學原理。霍希一方面區分了體育經濟學與體育管理學,另一方面又將其與體育經濟進行區別。霍希認為,體育經濟學指的是擴展的、與問題相關的概念,它與一種有限的、與學科相關的概念相對立;將經濟學原理運用到體育領域,也就是體育經濟;關于體育乃至所有體育中的經濟學問題,它首先依賴經濟學理論,也需要社會學或心理學、組織學原理來解釋,因此,這類科學在國際上稱之為體育管理學。與霍希的“體育經濟”概念意義相同,多曼使用的是“體育經濟學”這一概念,他認為體育經濟學是將企業經濟學和國民經濟學理論機制應用到體育的各個領域中。相反,弗里克和瓦格拉主張使用“體育經濟學”名稱來表示“經濟學中的子學科”。我國學者蘇義民認為:“從國民經濟的基本構成來看,體育部門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體育經濟學也可稱作一門部門經濟學;體育已成為一個產業,體育經濟學同時也是一門以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產業經濟學。”[3]叢湖平、鄭芳則指出:“體育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研究體育領域的經濟現象、經濟活動的本質特點和規律的學科。體育經濟學不是簡單地研究體育或經濟,也不是某個運動項目的經濟學研究,而是運用經濟學的方法分析體育資源實現價值的各種規律的學科”[2]9。此外,哈格將體育經濟學看作為經濟學中的應用型子學科和體育學中的理論場域,用來研究體育與經濟的關系。格魯普認為體育經濟學是體育學的分支領域;體育商業化的加強,體育市場和體育經濟體的出現促進了體育經濟學的發展。普廷格爾將體育經濟學看作體育學新出現的分支學科,以及連接體育理論和經濟學理論的紐帶,如今他強調經濟學原理對體育的適用性,并將體育經濟學定位于體育學新的分支領域。按照尼區關于體育經濟學的建議,體育經濟學是體育中的經濟學和體育的經濟學。前者關注體育研究領域之外的普遍性現象,同時這些現象具有經濟學意義,而后者是對體育進行經濟學解釋,以全面重建一個獨有的領域。
3體育經濟學的科學理論思考
科學理論是一種元理論框架,用以解釋那些規范性理論是如何形成的。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庫恩的范式理論和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是最具影響力的3大科學理論概念框架。依此對體育經濟學進行科學理論思考。
3.1歸入證偽主義的思考
證偽主義是由英國哲學家波普爾創立的理論。他從反對邏輯實證主義關于科學理論來自對經驗歸納的觀點出發,把科學理論看作是普遍命題[4]24。波普爾認為科學理論的本質在于猜測,而最終無一幸免地要被證偽,科學理論不斷通過有限的,個別的經驗事實而被證實,但個別的經驗事實都能證偽普遍命題[4]25。在證偽主義中,由于錯誤的結論能夠回溯到至少一個前提中,而且通過不斷證偽來一系列錯誤,這樣可以實現科學理論對事實和假設的要求[5]。盡管將研究的不同傳統路線歸入科學理論,并不能對目標研究領域進行命名,但卻能提出一些符合事實和假設要求的陳述。當前經濟學傳統路線也描述體育領域內的獨特現象,基于已有的經濟學理論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在證偽過程中,確定了體育現象中經濟學陳述的適用范圍,同時這些陳述也經歷了證偽的過程。借助體育這一客體對經濟學陳述進行證偽將會驗證或否定這些陳述。如果人們不去討論到底何時進行證偽,所進行證偽的到底是哪些組成部分,那么,這種通過體育現象對經濟學陳述的證偽只不過意味著,一種證實的經濟學陳述的使用范圍并不能對某一種體育現象起作用。某些不經意的修改調整能夠針對這種體育現象生成新的陳述,而這類陳述必須重新進行證偽,并在證實的情況下延伸到其他研究領域進行驗證。用體育領域的現象對經濟學陳述進行證偽,對其進行特別調整時,可能存在與目前陳述系統的不協調。這些矛盾至少限制了適用范圍,并最終拋棄原有的理論而選擇另一種替論。如果某種被證實的經濟學陳述無法在體育研究領域中得到實證驗證,人們可以將這種相關現象稱作研究領域的特殊性。針對體育領域進行的學科性科學證偽被歸到“體育經濟學”或“體育管理學”,它重點對內容進行說明,但仍停留在上位學科的認知層面。對于體育經濟學來說,若將每一學科陳述相關聯(其中某一學科陳述必須源自經濟學陳述系統)并能夠被證偽的話,之后體育經濟學就能形成一種知識增長。證偽主義并不能判斷一種學科性或者超學科性的方法是否能夠更好地符合研究目標。其僅能夠在陳述的復雜性上進行對比。那些著重論述經驗事實的陳述體系,揭示了很大一部分實證性內容,卻很少能避免被證偽的結局。基本陳述的復雜性隨著其關聯性的增加而強化,因此,一種學科基本陳述H1與另一種基本陳述H2(它與H1具有關聯性且由來自其他學科陳述H3組成,即H2=H1+H3)相比顯得更簡化。從學科認識興趣(H3的來源)的基本立場來看,H1也不具有復雜性,因為它無法對H3進行證偽,同時H3也不能對認知對象進行補充性描述。與H1、H3其中之一或兩者相加比較來看,H2更有可能進行實證性解釋和預測。基礎陳述的關聯性是一種研究策略的定量問題。對極其復雜陳述的驗證會縮小陳述體系的適用范圍,而這些陳述體系能夠非常準確地描述它們所研究的現實狀況;然而,對簡單陳述的驗證會形成普適性陳述,這類陳述經常會有很大的適用范圍,因此,體育經濟學及體育中經濟學的科學傳統路線存在一定風險,總結的陳述并不能生成可供相關專家使用的知識,由于自身的非學科導向能更明顯地促進不同描述體系的延伸,最終形成帶有具體適用范圍的理論體系。在證偽主義的前提下對體育經濟學進行學科定位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些被證實的,但在體育研究領域無法進行實證檢驗的經濟學觀點可以充當體育的特殊性;作為決定性組成部分,體育經濟學體現了學科陳述的理論融合程度,并如同作為整體的體育學一樣在進一步提升融合度時面臨難題。
3.2歸入范式理論的思考
范式最早由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提出,它指的是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的集合[6]。范式是庫恩科學方法論的核心。“這一概念一方面對社會成員的思想、價值觀、方法論等進行總的概括,另一方面也表示總體中的某一成分對具體問題的解決,而這一過程作為模范典型能夠替代常規科學對一般性問題的解釋規則”。在解決一些學術圈內專家共同面對的問題時,這種科學方法論的各種范式更加有效。科學的進步依賴于專家所達成的一致,即將一種范式作為他們研究工作的基礎,而非通過證實或證偽。相互競爭的范式借助它們的預言、知識、地位和聲譽來獲取科學界的擁護,然而這些范式原則上是不能進行相互比較的。范式并不是以某種理論存在為先導。經濟學的核心范式在于“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以及“由此產生的用來解釋宏觀經濟學現象的結論”。弗里克在討論體育經濟學中體制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協議成本、交易成本理論、貿易和博弈論的意義時,運用了核心經濟學范式的內容。同樣,多曼在定位體育經濟學中經驗和認知目標時,也使用了相同方法。到目前為止,還無法斷定體育經濟學的經濟學傳統路線是否采用了與經濟學常規理論相對的其他范式;因此,經濟學傳統路線也被理解為經濟學常規科學的組成部分,而且常規科學的認知界限也無法確定。但針對國民經濟學理論展開的方法論之爭,以及對金融市場理論和宏觀經濟理論進行的抨擊,表明了常規科學的局限性。目前,還無法確定體育經濟學的經濟傳統路線是否也存在同樣的情況。然而,對于體育經濟學中的非經濟學傳統路線來說,還無法確定一種可以用來確立學科身份的范式。通過研究,對于是否已經形成一種與其他學科范式相獨立的范式仍值得質疑。目前,體育經濟學的非經濟傳統路線仍處于前范式理論時期,也就是還沒有獲得一種范式,因此仍無法進行常規科學的研究。另外,也無法確定是否能夠在非經濟學傳統路線中生成一種或多種范式。內在原因可能是體育學中缺乏主導范式或管理學的學科融合度不高。另外,常規科學擁有一種較高的吸引力,它能夠引導科學家做出有利于范式的規范化選擇。體育經濟學中2種傳統路線的不同范式的發展程度,導致了學科內與學科間不同理論或理論成分通約性的差異。雖然庫恩和費耶拉本德認為經濟學傳統路線中,常規科學的擴展不存在不可通約的問題,但無法避免非經濟學傳統路線內部,以及2種傳統路線之間的通約性問題。理論對比需要一種中間語言,這樣就可以將那些需要進行對比的理論毫無保留地翻譯成這種語言,然而并不存在這種中間語言。如果各種范式及其機制化的可能性不存在吸引力,那么也就不存在不對稱的范式發展(此處存在經濟學傳統路線下的常規體育經濟學,而那里融合了存在各種通約性問題的前范式嘗試)。初生的非經濟學范式也許通過與學科母體(由象征性概括、模式、價值和范例式解題構成)保持一致來渡過前范式理論時期,這樣在與其他范式競爭時可以爭取剩余的吸引價值。總之,集中將核心經濟學范式應用到體育研究領域,同時缺乏替代范式使得體育經濟學中的常規科學帶有認知理論的優點和局限性,非經濟傳統路線由于沒有統一的范式而限制了各個理論解釋問題的能力,但可以使用其他理論成分進行解釋。
3.3歸入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思考
英國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提出了科學研究綱領這一概念。他認為人們對科學的評價往往不是針對單獨的理論,而是一個具有相同硬核、可變的保護帶和正反啟發法的理論系列,這一理論系列就是科學研究綱領[7]。拉卡托斯用一系列理論組群來替代證偽原則和范式的規范性原則。根據他的方法論,絕大部分科學都是一些可以通過問題轉換來進行評價的研究綱領。科學革命源于一種研究綱領推動另一種研究綱領的過程。各個研究綱領具有連續性,它們是相互聯系的理論,這些理論雖然并不能反映整個科學,但是與某一特殊問題對象相關。這種連續性通過研究綱領的硬核而產生,而這一硬核作為反面啟發法擺脫了檢驗。當一種研究綱領能夠揭示更高層次的真理時,也就是說它能夠毫無矛盾地解釋其他研究綱領也能描述的現象,另外,也能至少解釋一種其他現象或能提出一些新的可證偽的預言時,這種研究綱領將會優先受到重視。研究綱領是由具有連貫性理論T1、T2、...Tn組成的理論系列。一種針對體育領域(T1;S)中一個或多個現象的理論系列出發點,可以成為另一種理論系列的組成部分,后者描述的是體育領域以外的其他現象(T1;S=TX;nonS)。如果TX;nonS后續理論的應用范圍被證實與假設一致,或者范圍更大的話,對體育領域內和領域外現象的解釋就會存在一定的相關性(Tn;S=TX;nonS)。若通過實證發現應有范圍受到限制的話,這種限制也會影響到體育領域或其他研究領域。當涉及體育之外的研究領域時,這種應用在更多研究領域的理論將會發展成用來研究體育領域內一種或多種現象的理論。當這類范圍限制影響到體育的研究領域時,那么這種體育研究綱領的作用將會降低。然而,一種理論系列的出發點也可以是單個的理論,這一理論可以是對其他理論系列中不尋常現象的反映,也可以作為對意想不到檢測結果的反映,最終它可以發展成為一種研究綱領。體育經濟學的2種傳統路線中,可以重建一種評價性的研究綱領。作為早期體育經濟學論文關注的焦點,體育中的單個現象(比如體育成績的均衡性與觀眾需求的關系、體育比賽中高額的固定成本開支)可以借助完美的經濟學研究綱領進行研究。柯西蓋塞僅從經濟學的一種研究綱領出發,認為經濟學研究綱領的硬核就是經濟學行為模式。而對這種行為模式的有限性利用形成了硬核的保護帶,比如在無限理性、信息、利己和易變的偏好性方面,與研究綱領的硬核相反,這種有限性最終被證偽。在非經濟傳統路線中重建研究綱領,并不能形成一種像經濟學傳統路線那樣具有更廣維度的研究綱領。有限的非經濟傳統路線研究綱領既能夠展示有關體育團體的理論發展狀況,這類理論通常與體育金融分析、結構分析及之后體育發展報道相關。對于這2種研究綱領來說,經濟學和社會學行為觀點是它們的硬核,將經濟學研究綱領保護帶中出現的內容成分納入它們的保護帶中;然而,可以發現2種體育經濟學傳統路線科學綱領之間的重合點,也許可以通過體育這一形式化對象中為數不多的理論或通過對不同現象的關注得到解釋。隨著非經濟學傳統研究綱領的擴展,以及經濟學研究綱領更多地在體育現象中應用,上述現象也可能發生改變。當這類歸為體育經濟學的研究綱領,更加關注一些科學訓練或取得體育成績等問題后,它們也會與其他體育研究綱領相競爭。由此,2種傳統路線下的體育經濟學研究綱領在研究相關現象時就會變成未成熟的研究綱領。起初這些研究綱領缺乏解釋力。同時,缺少證偽的現象描述,由于自身的簡化性而在中期會使研究綱領整體陷入質疑之中;因此,要么盡快克服這種簡化性,要么通過忽視相關現象來其合理性,從而避免這種簡化性。拉卡托斯認為,“如果一種研究綱領能夠在沒有競爭性綱領的情況下進行進步的問題轉換,那么我們就不應該拋棄它”[7]。由于只有在極少情況下才能明確解釋一般意義下的科學理論狀況,以及那些研究綱領的基本特征,特別是它們的硬核與保護帶;因此,確定進步的問題轉換或發現體育經濟學或管理學研究綱領的退化現象變得尤其困難。概言之,體育經濟學的研究綱領與經濟學研究綱領齊頭并進,或者禁錮于自身有限的適用范圍內。體育領域內的現象只有在極少情況下才能通過各種體育經濟學的研究綱領得到研究,這些研究綱領首先要與其他強勁的體育學或其上位科學的研究綱領相競爭。
4結束語
在體育經濟現象的研究歷程中存在2種研究路線,這2種傳統路線使用了不同的概念來解釋研究現象。在證偽主義、范式理論及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分析框架下,發現它們產生了不同科學理論及其難題。對經濟學和非經濟學傳統路線進行二分法區分,使得科學理論的蘊涵更加明顯。有時對體育經濟學提出雙重標準,要求它們與經濟學和體育學都要建立起關聯,這似乎沒有注意到研究綱領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范式問題和方法論問題。這類問題盡管能在個別論述層面上得到解決,但無法在學科發展層面上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丁文,彭延春.基于學科建設視角的體育經濟學與管理學的比較論析[J].體育與科學,2014,35(2):117.
[2]叢湖平,鄭芳.體育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蘇義民.關于《體育經濟學》教材建設中幾個主要問題的基本認識[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5):84.
[4]孫明湘,陳娜.淺析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波普爾對“分界問題”與“歸納問題”的解決[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3.
[5]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60-63.
[作者簡介]李玉珠(1981- ),女,河北保定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政策與管理。(北京100875)韓春梅(1975- ),女,山西定襄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北京10003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制度創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13YJA88025,項目主持人:和震)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7-0012-03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開展的一系列和人才培養相關的合作。在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發展頗具困難,存在多層面的問題,然而各種跨部門、跨領域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從制度建設上著手。目前,我國政府正大力在制度層面進行頂層設計,統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但校企合作制度建設工作進展緩慢,缺乏實質性的突破。本文試圖從互補性制度理念,分析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制度構建與完善的互補性制度問題,以期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互補性制度
(一)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互補性制度理念
制度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著名的新制度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認為:“制度是由一套表現為規則和準則的對人類行為的約束所構成,是由一套對偏離規則與準則的行為進行探測的程序所構成,是由一套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所構成,這種行為作為一個輪廓約束著規則與準則如何被詳細規定以及如何被實施的方式。”①日本學者青木昌彥指出:“一個域的制度之間存在互補性,制度的互補性存在意味著富有活力的制度安排,構成一種連貫的整體,任何單個制度在孤立情況下都不會被輕易改變或設計。而為了改變一項帕累托低劣的制度安排,需要同時改變互補性制度。”②西方學者也認為:“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制度或多或少地是一種綜合體系,其中各種各樣的制度安排(勞資關系制度、金融制度、職業教育和培訓制度及企業治理制度等)通過種種途徑密切地黏合在一起。”西方政治經濟學者“霍爾和金杰里奇通過分析不同發達國家的數據,已經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制度體系之間相互匹配的確是存在的”。③
因此,從歷史上來看,對于一個領域定制度安排,如果在相鄰領域中存在一套與之兼容或匹配的制度安排,那么將會“提高制度的回報”。也就是說,在某一領域內,不同制度之間呈現出一種互補狀態,具有整體性和協調性,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而與某項制度相互配合和相互補充的其他制度,稱為這項制度的互補性制度。
互補性制度意味著教育制度變遷最終必須實現制度結構的整體變遷,只對個別具體制度而不對其關聯的其他制度安排和相應的制度環境進行改革,新制度將因缺乏相應的互補性制度的配套改革而處于失衡狀態。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一項基本制度訴求,近年來人們采取了多種措施來促進其發展,效果都不理想,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與我們只關注了校企合作制度自身的發展,而忽視了其互補性的制度建設有關。解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多層次問題,需從互補性制度理念出發,制定完善的、與校企合作相互匹配的制度結構。
(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互補性制度框架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種以培養人才為目的的合作制度,其制度框架的確定是一個復雜問題,可謂見仁見智。布斯邁爾和特蘭普施在對德國、瑞士、奧地利、丹麥和荷蘭的職業教育體系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技能形成的四個因素:誰投資(Who pays)、誰提供(Who provides)、誰主導(Who controls)以及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的關系處理(Relationship of training to general education)④。四因素模型因其對技能形成的“合作方”分析得較為全面,在國際中頗具影響力。四個因素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技能形成制度的互補性制度。
筆者認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作為技能形成的關鍵,其制度框架除了自身的制度建設外,也應包括相應的互補性制度,參照布斯邁爾和特蘭普施技能形成的四因素模型,即職業教育的投資制度(解決誰來投資的問題)、合作培養制度(解決誰來提供培養的問題)、資格認證制度(解決誰來及如何監管的問題)和技能人才成長制度(解決誰來學習,及如何保障學習者權益的問題)。投資制度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基礎制度,合作培養制度是核心制度,職業教育與資格認證銜接制度是重要制度,技能人才的成長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制度,四者相互影響,成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互補性制度。
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互補性制度的問題
在我國校企合作制度發展的過程中,其互補性制度的建設,有的尚不完善,有的嚴重滯后,有的甚至處于缺失狀態,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校企合作制度實施的效果。為了解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互補性制度問題,筆者對中高職院校的校長、副校長和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其中,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企業和學校有效問卷均為32份;訪談74位,其中學校領導32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42位,本文所用數據均為此次調查結果。
(一)投入制度不完善,投資主體單一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其投資主體包括個人、企業、學校、政府等。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投資主要是政府承擔,教育投資主體單一。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例,其經費來源在我國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和學雜費投入為主(占90%),其中,2005~2009 年,國家財政性投資占到其經費來源的一半以上。⑤雖然職業教育具有公益性,國家對其進行投資義不容辭,但是國家并不是唯一的承擔者,企業作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最終使用者和受益者之一,具有相當大的職業教育責任。我國于2007年頒布的《就業促進法》也明文規定,“企業應按規定提取職工教育經費;企業未按規定提取或者挪用職工教育經費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并依法給予處罰。”然而,目前這一政策的落實情況較差,我國企業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投資嚴重不足。調查顯示,在企業員工的培訓經費中,培訓經費在5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有21.4%。有近乎一半(48.4%)的企業沒有培訓部門或相關機構。企業對現有員工培訓的投資尚且如此,更何況投資于與學校合作的人才培養項目了。
(二)培養制度主體缺失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種學校和企業合作的教育,學校和企業共同作為教育的主體,這種模式――“雙元制”已經在德國非常普遍。但是在我國,多年來,校企合作一直處于“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狀態,企業在合作中的主體作用缺失。調查發現,大部分企業只愿意提供實習崗位(65.5%)或者提供實訓基地(53.1%),很少有企業愿意參與校企合作的課程開發(28.1%)或者提供資金(15.6%)。這種校企合作,企業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處在校企合作的表層,并未深入校企合作的內部,承擔校企合作的育人主體責任。
企業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主體作用缺失的原因,一方面與企業自身的人才培養意識淡薄有關,另一方面也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收效甚微所致。從企業的人才培養意識來說,我國于1996年頒布實施的《職業教育法》規定:“企業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企業未按規定實施職業教育的,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收取企業應承擔的職業教育經費,用于職業教育。”但是,多年來企業一直從學校直接招聘人才,殊不知企業自身也有培養和培訓員工的職責,這種人才培養意識的淡薄,自然導致其履行職業教育義務不容樂觀。
從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收效上來說,筆者調查顯示,企業面臨著“挖人風險”,由于我國大環境所致,其參與職業教育有時不但不能收回成本,反而要承擔因自己培養的人才被同行挖走而產生的競爭成本。有的企業反映:“我們和學校訂單培養的人才,畢業時違約者大有人在,我們根本沒辦法,反而為別人培養了人才。”調查也顯示,企業的人均培訓費用與離職率成反比例相關,也就是說企業在每個人身上花費的培訓費用越高,員工離職比例也就越高,這種狀況使得企業沒有勇氣承擔職業教育的職責。
(三)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改革滯后
職業技能鑒定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在我國創建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一種適用于工人的技能鑒定和認證制度,近年來,有不少職業院校引入了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施“雙證書”教育。但是在此過程中,發現了不少問題:對于現有職業資格證書制度,59.4%的學校校長認為證書考核內容和形式滯后,應根據產業和技術發展情況適當調整,主張對一些特殊行業要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后上崗;53.1%的校長認為職業資格證書的頒發權統得太死,希望非強制性職業證書考核和頒發工作由有關行業協會組織企業、學校共同完成。筆者對企業的調查結果與院校調查基本一致:75%的企業認為職業資格證書考核內容滯后、重知識、輕技能,不適合企業,還有10%的企業認為職業資格證書的等級劃分不合理。在訪談中,有校長還提出“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應該與學歷證書制度融合,二者的分離,使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及其質量鑒定成為兩張皮,拿到了學歷證書,還要另花時間和精力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目前我國職業資格認證制度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及其改革的滯后,不僅阻礙了其自身的發展,作為一項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息息相關的制度,也阻礙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沒能很好地發揮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成果的鑒定平臺作用。
(四)技能人才成長制度缺位
一直以來,在我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制于人”的傳統思想觀念影響下,我國技能人才都沒有良好的職前與職后成長環境。在技能人才的職前培養方面,我國承擔技能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幾乎未曾得到過與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職業教育被認為是“二流教育”,職業教育的學生也被認為是“二流學生”,我國的各項制度,包括高考制度等都沒有平等地對待職業教育的學生,中職生升學受到嚴格的限制,高職生升入大學也阻礙重重,這種處處受限的技能人才成長制度,嚴重影響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發展。
在技能人才的職后發展方面,我國技術工人的職稱由低至高,分為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最高的高級技師與其他行業高級職稱的待遇、地位相差很大,而且技術工人的工作環境也較差。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國家沒有一個紅頭文件規定技師與高級技師待遇問題,目前國家也沒有取消工人身份和干部身份的區別,在很多人看來,技師和高級技師是工人的技術職稱,不能與干部的技術職稱相提并論。這是導致我國現在“技工荒”的深層次原因,也是阻礙職業教育以及校企合作發展的深層次原因。
三、構建與完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互補性制度
(一)構建責任分擔的投資制度
責任分擔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投資制度是校企合作的基礎制度。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是耗時耗力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目前學校和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經費不足、投資主體與渠道單一已成為制約校企合作順利發展的瓶頸,應建立以政府和企業的投資為主,學校、企業、政府、社會、學生多元投資、責任分擔的投資制度。
1.政府應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并設立校企合作專項資金。政府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提高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逐年按比例提高職業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水平,從專業、規模、資源的需求以及人才培養的數量等方面綜合考慮,明確經費的用途,加強導向性,逐步優化校企之間的資源結構。政府可設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專項資金,并鼓勵多渠道籌集,用于補貼校企合作期間產生的費用,資助“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教材開發、實訓基地建設,獎勵新產品研發轉化等,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和學生生活補助制度。政府還應建立校企合作經費引導機制,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學生提供引導性的專項經費、補貼等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而且并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所需的全部經費都由國家財政承擔,應研究制定支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各種切實可行的經濟手段,使校企發現和培養其合作的利益共同點,逐步引導行業企業成為承擔校企合作經費的主體之一⑥。
2.鼓勵企業履行投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責任。企業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最終使用者和主要受益者之一,因此,企業具有投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德國,由企業對職業教育的投資有很多種形式,如職業教育基金、培訓基金、行業基金等。職業教育基金是所有企業必須向政府交納的,基金由政府統一分配和發放,只有具有培訓資格的企業才能夠獲得職業教育基金,否則不能獲得。培訓基金是簽訂了勞資協定的企業要提供的費用,用以培訓,費用由勞資雙方基金會管理。行業基金是有些行業為了滿足特殊需要所設立的,行業內的所有企業向該基金交納一定費用,作為本行業職業培訓的共同經費。⑦可見,在德國,企業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投資主體之一。我國完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投資制度,應鼓勵和約束企業履行職業教育的投資責任。可以參考德國的經驗,在企業繳納的稅收中單列一部分作為職業教育基金,由政府統一分配和發放。對實施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事業單位進行資格認證,并進行質量監控,只有獲得職業教育資格的企業才可以獲得政府補助,否則不能獲得政府補助。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2]16號)中關于“一般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從業人員技術要求高、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開支”的規定,形成中央基金。成熟的行業可試行行業基金。
(二)完善技能人才的合作培養制度
技能人才的合作培養制度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制度。學校和企業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雙主體,任何一個主體的缺失都不能發揮校企合作的實際效果。針對我國校企合作中企業這一責任主體的缺失狀況及其原因,應提高并明確企業的職業教育育人主體責任,并建立學校、學生、企業之間的可信承諾關系。
1.明確企業的職業教育育人主體責任。企業轉型升級的起點是人才素質的轉型升級,因此,企業應明確自身的職業教育育人主體地位,重視企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和發展,主動承擔職業教育的育人主體責任,提高經濟競爭力。政府和學校也應明確企業的職業教育育人主體地位,不能僅僅將企業視為校企合作的參與者,應讓企業承擔育人主體的責任和義務,并賦予育人主體應享的權利。
2.建立可信承諾的職業教育合同制度。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收效甚微,甚至要承擔風險,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可信承諾關系缺失導致的。為規避企業間“挖人效應”,提高企業承擔職業教育的收效,應建立可信承諾的職業教育合同制度。制定一個培訓合同以保證企業與受訓者相互間達成可信承諾關系,保障企業很好地開展培訓工作并阻止他們剝削學徒工,也保證學徒工為企業服務足夠長的時間以補償企業的投資成本。
(三)完善職業教育與資格認證銜接制度
職業教育與資格認證銜接制度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制度。多年來,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更新和完善比較慢,針對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問題,早就有學者提出了制定職業教育與資格證書銜接制度,以彌補現有制度的不足。該學者認為職業資格證書與職業教育存在互動關系,職業資格證書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加強與就業市場的聯系,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而職業教育也能夠促進就業準入制度的推行與完善。⑧職業教育與資格認證銜接制度已經是大勢所趨,然而,應如何銜接?筆者認為應該在更新和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職業教育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的銜接制度。
目前,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很多考核內容并不符合企業的需求,技能認證等級也并不科學,應該依據行業企業發展需求與趨勢,以職業能力標準為基礎,更新現有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當然,職業教育也要做出一些調整,改革中職和高職院校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使其建立在職業所需的能力標準上。這樣無論是職業資格證書,還是職業教育的課程均以職業能力標準為基礎,在職業能力標準的基礎上實現二者的長期、穩固、有效銜接。
(四)制定技能人才的成長制度
技能人才的成長制度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不可或缺的制度,沒有良好的技能人才成長的環境與保障技能人才發展的制度,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就很難擺脫“二流教育”的負面形象,因此,制定技能人才的成長制度刻不容緩。技能人才的成長制度的制定,一方面要考慮技能人才的職前培養階段,制定普職融通制度,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技能人才在職的發展階段,制定技能人才的職稱晉升制度。
1.普職融通的教育制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1版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將教育分成了9個等級,兩種類型,其中0~5級分成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6~9級分成了學術教育和專業教育,分別對應前面的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而且各級各類教育之間以課程為基礎,是互通的。我國可以借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教育的分類,制定以課程為基礎的、普職融通的教育制度,保障職業教育的學生和普通教育的學生能夠依據自身興趣和條件在二者之間自由轉換、自由發展,使職業教育的學生選擇的職業教育不再是“斷頭教育”,保障學生的發展權益。
2.技能人才的職稱晉升制度。盡管近幾年由于“技工荒”,高技能人才的工資有所提高,但技術工人的整體發展環境、工資待遇、社會地位等仍然不樂觀。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保障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長久發展,需要制定技能人才的職稱晉升制度,實現技能人才的職稱晉升與其他類型人才的職稱晉升基本對等。例如,技能人才的最高職稱的社會地位、待遇與教授、工程師、研究員等職稱的社會地位、工資、待遇、福利等基本對等,從實質上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保障技能人才合理發展。
[注釋]
①(挪威)埃里克?S.賴納特.窮國的國富論――演化發展經濟學論文選:上卷[M].賈根良,王中華,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1.
② (日)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周黎安,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229.
③ (美)凱瑟琳?西倫.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國、英國、美國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經濟學[M].王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52.
④Marius R.Busemeyer,Christine Trampusch.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llective Skill Form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3.
⑤李艷紅.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投資體制研究[DB/OL]. /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recid=&filename=1012446226.nh
&dbname=CMFDLAST2013&dbcode=CMFD&pr=&urlid=&yx=&v=MTg1ODhZK
1J0Rnlua1c3N0xWRjI2SExlOEdOUE9xWk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
VRyV00xRnJDVVJMNmY=,2012-06-01.
⑥和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促進政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1):92.
⑦耿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研究[DB/OL]. /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7&CurRec=1&recid=&filename=1012007606.nh&
dbname=CDFDLAST2012&dbcode=CDFD&pr=&urlid=&yx=&v=MjY0MThSOGV